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林业企业论文

林业企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6:16

林业企业论文

林业企业论文例1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林业企业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党的优良传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职工,在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职工的精神需求,注重职工素质建设,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提升职工思想觉悟着手,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共同点,这二者同样将职工作为对象,注重唤起职工主体意识,启动职工竞争的观念,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对职工价值取向进行矫正。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以后,更加突出以职工为中心,并且促进二者共同向前发展和进步。下面,笔者就探讨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1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1.1差异性

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本属性、直接任务和生成方式等方面。由于林业企业的文化起源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其主要对林业企业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属于新兴的林业企业管理科学,更在经济文化范畴之中。林业企业的文化将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和基础,融合并且吸收文化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美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中。但是,由于受到林业企业特殊作用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林业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标在于实现林业企业的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文化反映出了浓厚的经济色彩,其政治色彩比较淡,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色彩比较淡,却反映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1.2一致性

林业企业的文化主要在林业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林业企业的文化与企业个体独立性相结合,逐渐形成林业企业职工和领导层均认可的企业道德风尚、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准则,换而言之,林业企业文化是其生产和经营管理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同时,精神财富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的特色。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职工作为对象,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以及宣传等方法,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职工意志进行统一,对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将职工力量凝聚一起,为实现林业企业的总目标共同努力。

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对林业企业职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活动,以便对林业企业职工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促使林业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从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人们可以明确,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林业企业的职工,二者均是针对职工开展的工作,均坚持以人为本,均认同要给予职工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维护职工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推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2.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作用,推进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林业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表现就是物质文化,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由质量保证体系、业务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决定。要求林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制造和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林业企业全体职工应团结一心,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生产和服务工作。所以,不管是林业企业品牌,还是林业企业形象,都是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同一类服务和产品里,总会有一些品牌得以脱颖而出,并且成为人们争先追逐的焦点。林业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散发出品牌魅力,体现品牌价值。林业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塑造主要体现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外界有效接触,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进行不断强化,为社会大众和林业企业职工展示林业企业精神风貌和管理风格,进而有效为林业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品牌。

2.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约束作用,推进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林业企业职工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就是制度,制度也是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建设将国家的法规和法律作为根据,通过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设起新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林业企业制度文化是其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制度文化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同,制度文化属于有型的文化,通常运用责任制、指标、标准、纪律、条例、规章等形式进行表现。想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要对职工关系进行协调和理顺。对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改善,营造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组织氛围。林业企业还要派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成立其专门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负责推动开展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发动林业企业全体职工,探讨并且制定建立起林业企业文化规划和方案。积极培养能够体现林业企业性为特色的文化,林业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管理制度还是林业企业职工行为规范的重要模式,能够使林业企业职工合理开展个人活动。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林业企业优秀文化管理制度相融合,体现出实用、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2.3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导向作用,推进林业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引导职工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并且可以将舆论导向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林业企业经济和林业企业文化的重要产物,更是林业企业管理经济层面与文化层面相融合的重要结果,通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其文化可以被职工接受和认可。林业企业与政府、顾客、企业、社会各方面关系处理过程中,其必须要遵循的规则就是林业企业的行为文化,通过林业企业行为,能够将这些规则充分的展现出胡来,因此,其具有很强的可识别特性。林业企业自身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但是,林业企业行为文化通过每一名职工进行表现,所以,林业企业的行为文化不仅关系到职工素质、职工技能以及林业企业制度,更关系到每一名职工思想观念。正因如此,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水平角度出发,进而融入到林业企业之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林业企业服务观念进行强化,使职工可以主动协作,顾全大局,并且将客户满意作为根本目标。如果人们将林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产权制度以及治理结构看成是林业企业体制里的硬件条件,那么,林业企业的文化就是软件条件。林业企业必须要用于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林业企业职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启发和教育职工,树立起职工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为实现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婧烨,焦信敏.“微时代”下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68-72.

林业企业论文例3

--------------------------------------------------------------------------------

当前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1.招投标计价概念模糊。

企业除负责招标工作的人员熟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

这一计价方式外,企业管理者及项目经理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对当前计价管理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动态管理的了解。

2.项目管理部责任不明确。

多数企业缺乏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的学习,对“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应是成本管理主体的责任人”这一概念的认识不足。

3.企业未能建立起内部定额

由于长期不注重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数据的收集,对于铺一平方米花岗岩,铺一平方米草坪,浇一立方米混凝土,种植一棵树,叠一吨假山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人工,需要多少材料、几个台班等,一直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定额,导致无法确定准确地实际施工成本。

4.责任成本测算滞后。

由于投标报价仍是依据国家预算定额,还未能通过成本预测直接计算投标价格,因此对完成项目研究需要多少钱,在议标时到底能做多大幅度的让步,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按照实际所需的人、材、机费来分析测算成本,而只能采用套定额、请分包(供应)商报价的方式。

5.经济与技术严重脱节

由于投标报价采用清单报价,投标时往往不读图纸,不将施工组织方案掺和进来,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实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从而使成本管理失去了技术优势的支持。

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1.转变组织构架

由于过去的公司、分公司、工程处、工程队的兵营式管理模式,向直接的公司管理层次、项目操作层次、岗位责任层次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2.分清职责范围

公司管理层次主要负责责任成本的确定,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服务、核算及兑现工作。而项目层按照下达的责任成本,进行施工管理成本的核算和操作,岗位层负责具体工作,对分解的责任目标明确,接受管理层和项目部的管理和监督。

3.控制两个极端

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成本控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分工明确、关系明晰。控制两种极端的现象发生,一是以包代管,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持放任态度,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二是越俎代庖,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管理干预过多,而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影响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编制合理的目标责任成本

投标报价的确定应通过市场询价、估价、报价3个阶段预测出直接成本,最后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确定需要在这个预测成本上另加的公司管理费、期望利润、不可预测的费用所组成的投标报价。中标后责任成本的确定要根据自己内部定额进行拆分,绝对不能使用以往以定额为基础和费用系数的测算办法,必选按照每一个子目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析后进行单独测算,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需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核算。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以投标预算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责任成本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将它完成,确保责任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管理层和项目层两方面利益不会因为客观情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内耗。

落实成本管理过程的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坚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制定责任单价,以完成合格工程数量的多少来确定的原则,减少重复用工,改变传统的按出勤天数的结算计价以及流于形式的工程数量测定不准、验工计价把关不严、乱签点工、乱签费用的承包方式。也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进行计件承包,保证人工费的节约,管理层重点进行总量控制,定期指导单价。

2.材料费的控制

由于供货渠道不一,加上市场波动因素,选购材料时应当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各层次责任人需根据公司和项目部的采购权限,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建立材料单价逐级审核制度;项目部消耗的各种材料,需进行限量领用。

3.机械费控制

关键在于机械的使用采取租赁和自购的方式进行价格比较,同时需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机械使用率。

4.费用管理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数量,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使用的管理,规范办公、通讯、差旅、招待费的指标控制,对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要有节约措施,本着合理、高效的原则,控制各项费用。

除上述几项外,还需注重合同、商务签证、质量、工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回收工程款的工作,由此每个环节都需时刻保持受控状态,

林业企业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54-02

1 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 目标原则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应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要明确自身的目标,确立目标原则,如此才可以有效地组织、流程地规范。而建立企业的目标机制,则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一把手为领导核心、以各个行业专家的指导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公司内部的多个部门以及基层的单位中的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为主力军,以中层干部和基层干部参加为向导的企业文化建设小组,从而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规划,确认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发展目标和各自职责。

1.2 共识原则

根据吉林省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观的有机土壤。我们都知道,共识原则是企业的无形凝聚力,是在企业精神发展方面的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和员工层在企业文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上达成共识。而这些共识的原则外化为具体的作用力的时候,微观层面可以小到在企业内部所宣传的种种口号、所张贴的各种标语,宏观层面可以上结合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所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念等。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价值原则不同,我们的市场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价值原则,企业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人的发展上面。我们一方面要弘扬具有悠久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庇护下加速企业文化这个无形凝聚的建设。放眼看国内著名企业,无一不是有着强烈共识性原则的企业文化主导着,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典型。

1.3 绩效原则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同时还要遵守企业的绩效原则,众所周知,绩效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生命力的源泉,如果只是单手抓企业文化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忽视了抓企业绩效的话,企业生存都是问题。所以,企业正确的做法是作为硬件资本的绩效仍是头等重要的,而企业文化的发展也不应放松,二者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就要求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思路,传统的单纯地以绩效性为原则的企业渐渐失去了生命力,现在应转向发展企业的软实力,即将文化注入产品之中,以文化驱动企业的绩效,以文化让企业的产品焕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命力。

1.4 创新原则

在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格外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原则,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与时俱进,在体现着优秀企业文化时代性的同时,也要体现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所以,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志存高远,绝对不能安于现状。同时,还要让企业家们从战略的高度意识到发展完善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改革以及加强管理结合在一起,应改变家族管理制下封闭的思维模式和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并渐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观。还要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各具特色的经营战略方式、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理念,最终全方面地丰富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的内涵。

2 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企业家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根据以上的四原则,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之中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当务之急,就是要求作为企业领导核心的企业家转变企业发展的理念。所谓企业发展理念,“是指企业文化的发展内容和企业群体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见,企业发展理论是超越于利润的抽象存在之物,但是却时时刻刻对利润产生着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理想和信念。企业的理想是企业发展的力量,同时也能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理念作为企业的理想之一,是能唤起企业全体人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责任感,同时也规范和引导着企业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个人的道德行为。企业的理想也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确立,就能转化为凝聚员工的精神力量,同时激励和推动着企业员工矢志不渝,发挥出个体主观能动性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实现企业的理想。

2.2 丰富文化载体活动

一切优秀的企业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决不能把以人为本的企业当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当成没有内容的一纸空文。从广义来说,以人为本绝不仅局限在生产和经营等方面,而是更人性化地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例如,企业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育等娱乐文化活动作为载体,从而显示了企业文化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在防腐的文化活动之中,企业丰富全体员工文化生活,滋润了员工的文化生命,提高了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和共同创新的竞争力。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姿多样的企业文体活动,对企业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比如开展以业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大比武、锻炼职工身体的职工运动会和关乎精神发展的大型文艺汇演以及关怀慰问职工家属等活动,就可以大大地激发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由衷热爱和融入自身热情和生命的自豪感,从而增强了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出企业员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脚踏实地、奉献企业的优秀作风,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给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发展舞台,从而使企业的文化建设脚踏实地、有声有色。

2.3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培养

针对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而言,要有对企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意识,更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具体说来,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能把挖来的人才和借来的人才变成自己培养新人才的师资队伍,同时要给各种人才提供足够的施展才华和能力的空间和氛围。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对人才有足够的鉴赏力和洞察力,能对其科学地管理和合理地使用。怎样科学和合理地使用人才?

首先,要对各种人才进行分类,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建立不同种类和用途的人才库,建设“五支人才队伍”。在这个基础之上,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根据人才的特殊特征,分成尖端型的人才、高级型的人才、中级型的人才和基础型的人才。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图。在人才结构图中处于的层次越高,也就意味着专业性越强,科研的能力也是越高,人数越往上也就越少;反之,处在人才结构图中的中下层次之中,越往下也就意味着通用性越强,科研能力越弱,人数也就越来越多。依照这种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图进行标准化的设定和考察,根据各个专业人才的技术特征,建立起供企业之用的人才储备库,从而把人才引流到合理的状态之中。

其次,建立其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的使用办法。对于尖端型的人才要采取柔性流动的管理机制;而对于高级型的人才,特别是高级型的管理人才,则主要通过待遇吸引、给予施展其才华的空间留住此方面的人才;对于那些中级型的人才来说,不仅要有引进机制,同时还要从自身的企业队伍中选拔和培养;而对于基础型的人才来说,主要是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培养,根据企业所需,培养出大批实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并且给予他们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对于相对突出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机制。

最后,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还要建立起人才战略储备机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为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企业领导者必须有前瞻性的眼光,必须对专业人才进行必要的储备,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且合理人才结构。还要稳步推进人才的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是提高企业人才的管理水平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好人才,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并长期坚持,对人才的关怀机制可以让人才人尽其才。

2.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现状相对来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宏观背景之下,吉林中小民营企业各方面的实力尚不能和国有企业或者大型的合资企业进行实力抗衡,为了保持市场的繁荣和多元,这就需要政府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可突破的路径。针对我省中小企业的现状,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对我省中小企业职能的转变,针对当下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抓好并且实施好和落实好。还要努力拓展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首先是要鼓励国有银行、国家控股的银行扩大对省内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业务;其次是有步骤地改善城市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部分的基金会,要相应地放宽民营银行设立的标准和市场准入的条件;再次是鼓励地方设立中介企业的贷款的担保机构;最后是探讨成立由政府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的可能性问题,从机构上和体制上双向度地解决贷款的担保问题,并不断地完善贷款的种类和担保的办法,逐步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同时,政府还应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积极推进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建立和健全社会的服务体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为省内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和扶持,以此为吉林省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营造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对那些巧立名目、增加省内中小民营企业所花费用负担的要严格查处,从而使省内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之中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林业企业论文例5

2政策的推动和支撑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推动和有力支撑。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约束林业企业的行为,使林业企业能够正视环境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必须要让众多林业企业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政府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开展工作。其一,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滥砍滥伐等现象进行更严厉的打击,对企业进而保护林业;其二,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例如,税收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其三,政府应该加强法制宣传,避免法制法规没有认真落实与贯彻。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企业的监督和管控力度,要加强对在职的督查人员进行考核及监督,对林业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控。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民主监督机制的发展,通过群众的力量对林业企业进行监督,使其受到更有强度的约束和限制,避免其为了经济效益而损害环境效益。

林业企业论文例6

2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1确定影响林业企业融资因素的相关性。假设S1、S2、S3、S4、S5、S6分别表示以上6大影响因子,S0表示因变量融资,若Si对Sj有影响,则Sij=1,表示两因素有相关性;否则Sij=0。林业企业融资影响要素的相关关系见表3。

2.2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模型中的这6因子是相互关联的,用邻接矩阵(B)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矩阵的元素bij表示要素Si对Sj有直接影响,否则,bij=0。分析与讨论之后建立邻接矩阵,见表3。邻接矩阵只是反映了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的间接关系用可达矩阵M来表示这样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2.3划分可达矩阵得到骨架矩阵。对M进行区域分解,计算系统中各要素的可达集合和先行集合,以及两者的共同集合,包括可达集为R(Si)、先行集为B(Si)、共同集为C(Si),见表4。第一级可达集与先行级只有R(S0)=R(S0)∩B(S0),故这一层级最高要素为0,所以第一层要素为(S0),同时划去S0所对应的行和列,得到第二级可达集与先行集(表5)。

2.4建立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对可达矩阵的分解,最终得到因子解释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林业企业论文例7

1园林绿化施工主体多元化

管理出现无序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园林绿化项目大量出现。目前,施工企业构成更加复杂,政府主管部门很难把控全部项目。大量生活区的建设使得配套绿化环境建设多种多样,很多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定的30%绿化率,盲目引种各种花草树木,不仅没达到景观效果,还会因为环境不符合植物声场而造成大量死亡,导致资源浪费。很多园林建设单位没有专业性施工技术人员,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创新性也就无从谈起。施工企业人员在思路和素质上参差不齐,市政园林建设工程专业性程度低,创新性更无从说起。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2施工很难体现设计师的理念

正是由于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上的差异,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很难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因此,施工中必须重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需要使用不同类别的植物。因此,如果选择植物不当就很淡表达园林的和谐、自然之美。很多人认为,园林绿化的管理与施工人员是“城市农民”,施工过程也局限于绿地铺色与种花种草。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对栽种植物习性以及施工技术、立地条件等方面的知识,造成大量苗木栽种后死亡。同时,很多人认为园林绿化项目属于风险小、利润高、技术性不强,造成大量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个体施工队伍加入到施工行业。这种绿化施工管理上的混乱直接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3园林绿化工程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一直存在监管机制落后、不完善等问题。2008年由住建部颁布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强制性条例少之又少,园林绿化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裁量行为。这种盲目的施工行为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比如:不管是否施基肥,苗木不死就行;不管树坑大小和土壤因素,栽种了就行。这种只负责竣工效果的施工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仅加大了后期养护管理的难度,还会与设计师的绿化理念有较大的差距。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经过多年发展

很多园林绿化企业更加重视质量管理,针对问题所在提出了很多有效的途径。很多企业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制度和条款,避免管理缺失现象的存在。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1建立和完善施工报批程序

(1)由于园林绿化是市政、施工企业以及市民的责任

因此必须完善园林绿化项目的报批程序。无论哪家企业参与园林项目建设,必须向主管部门申请。主管部门经过认真考量之后,对于符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的予以审批。同时还要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督工作,不能因为某个绿化项目效果不好影响到城市整体规划蓝图。

(2)出现园林绿化

项目施工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招投标之前,已经内定了施工企业。这些中标企业中,即便施工管理质量水平不高,但由于其与开发商关系较好,或者受当地政府保护也顺理成章的参与到园林绿化建设当中。这种招投标行为不仅没有选择出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反而由于中标企业的特殊背景加剧了监管的缺失,项目质量就更加难以保障。因此,选择园林绿化单位时,必须将施工项目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当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择出更为优秀的施工队伍。

2不断提高施工企业人员素质水平人员素质直接影响

到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很多专业化施工企业的施工工艺都较为成熟。但是,还有很多企业存在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缺乏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造成项目质量很难控制。与其他施工项目不同的是,园林绿化施工必须注意到方面方面的问题,如果施工人员不考虑项目的整体效果,知识重复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其施工质量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园林建设大内必须将重点放到提高施工技术人员水平上。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与工程实践提升中青年的业务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

3加强沟通协调,提升施工质量

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必要沟通是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园林绿化项目设计方案直接关系到后期的施工质量,即便是设计与施工分属与园林绿化工程的不同环节,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才能保证园林绿化项目的工程质量。每个园林绿化设计方案都会考虑到施工环节,如何将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实施到工程项目当中需要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实现。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之初,要严格勘察施工现场,了解施工企业的技术状况,这样的施工方案才是科学合理的。施工之前,设计人员要与施工人员做好全面的技术交底工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旦不熟悉某些设计环节,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切不可自作主张进行修改。

林业企业论文例8

林业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监督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是以内部控制理论为指导,通过充分发挥林业企业财务、生产、资源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控制机制,解决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弱化的问题。

1林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1林业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就国有林业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尚未分离之前,林业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随着国有林业企业的两权分离,林业会计隶属于林业企业,从而对林业企业的监督权自然就削弱了。另外,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再者,在林业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那么会计监督职能必然会缺乏有效的保障。

1.2林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欠合理

林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没有科学地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林业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地下、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同时企业内部在在组织结构设置中只重视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一些单位内部监督制度极不健全,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严密,致使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单位虽建章立制,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

1.3会计法的宣传不到位

在一些林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心目中,对《会计法》存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把《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等同起来,并把《会计法》理解为一般的会计制度,企业所习惯的是具体执行,未能预见法律对企业可能的影响,也就缺乏对法律的关心。

1.4林业会计人员学历素质较低

据统计在林业企业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10·45%。由此可见,林业高层次会计人才匮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大部分林业会计人员往往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致使会计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再者,林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2加强林业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林业会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形势要求必须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明确会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完善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法规,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林业会计人员必须熟悉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并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纪,否则就难以监管别人,同时,要经常向单位负责人和广大职工宣传财经、会计法规。只有以法制作为经济工作的支柱和经济活动的准则,才能严把财务收支关,保证会计监督卓有成效地进行。

(2)健全林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会计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内部凭证制度、健全账簿制度、科学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内部控制体系要以适用性、有效性、合理性、协调性、统一性为标准,按照预防为主,相互制约,职责分明,帐、钱、物分管,严格操作程序,实行人员岗位轮换等原则建立,为“会计法”的实施提供检查、监督的依据。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规定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样就可对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林业会计人员素质建设。

林业企业论文例9

企业除负责招标工作的人员熟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

这一计价方式外,企业管理者及项目经理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对当前计价管理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动态管理的了解。

2.项目管理部责任不明确。

多数企业缺乏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的学习,对“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应是成本管理主体的责任人”这一概念的认识不足。

3.企业未能建立起内部定额

由于长期不注重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数据的收集,对于铺一平方米花岗岩,铺一平方米草坪,浇一立方米混凝土,种植一棵树,叠一吨假山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人工,需要多少材料、几个台班等,一直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定额,导致无法确定准确地实际施工成本。

4.责任成本测算滞后。

由于投标报价仍是依据国家预算定额,还未能通过成本预测直接计算投标价格,因此对完成项目研究需要多少钱,在议标时到底能做多大幅度的让步,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按照实际所需的人、材、机费来分析测算成本,而只能采用套定额、请分包(供应)商报价的方式。

5.经济与技术严重脱节

由于投标报价采用清单报价,投标时往往不读图纸,不将施工组织方案掺和进来,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实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从而使成本管理失去了技术优势的支持。

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1.转变组织构架

由于过去的公司、分公司、工程处、工程队的兵营式管理模式,向直接的公司管理层次、项目操作层次、岗位责任层次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2.分清职责范围

公司管理层次主要负责责任成本的确定,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服务、核算及兑现工作。而项目层按照下达的责任成本,进行施工管理成本的核算和操作,岗位层负责具体工作,对分解的责任目标明确,接受管理层和项目部的管理和监督。

3.控制两个极端

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成本控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分工明确、关系明晰。控制两种极端的现象发生,一是以包代管,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持放任态度,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二是越俎代庖,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管理干预过多,而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影响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编制合理的目标责任成本

投标报价的确定应通过市场询价、估价、报价3个阶段预测出直接成本,最后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确定需要在这个预测成本上另加的公司管理费、期望利润、不可预测的费用所组成的投标报价。中标后责任成本的确定要根据自己内部定额进行拆分,绝对不能使用以往以定额为基础和费用系数的测算办法,必选按照每一个子目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析后进行单独测算,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需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核算。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以投标预算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责任成本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将它完成,确保责任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管理层和项目层两方面利益不会因为客观情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内耗。

落实成本管理过程的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坚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制定责任单价,以完成合格工程数量的多少来确定的原则,减少重复用工,改变传统的按出勤天数的结算计价以及流于形式的工程数量测定不准、验工计价把关不严、乱签点工、乱签费用的承包方式。也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进行计件承包,保证人工费的节约,管理层重点进行总量控制,定期指导单价。

2.材料费的控制

由于供货渠道不一,加上市场波动因素,选购材料时应当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各层次责任人需根据公司和项目部的采购权限,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建立材料单价逐级审核制度;项目部消耗的各种材料,需进行限量领用。

3.机械费控制

关键在于机械的使用采取租赁和自购的方式进行价格比较,同时需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机械使用率。

4.费用管理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数量,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使用的管理,规范办公、通讯、差旅、招待费的指标控制,对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要有节约措施,本着合理、高效的原则,控制各项费用。

除上述几项外,还需注重合同、商务签证、质量、工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回收工程款的工作,由此每个环节都需时刻保持受控状态,

林业企业论文例10

[5]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6] 邹韩.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J].党史文苑,2009(10):55-56.

[7]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8] 张国庆.生态论之“心”与“行”[EB/OL].(2015-10-07)[2016-11-02]..

[9]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21(3):23-26.

[10] 刘文瑞.和谐管理理论评析[J].管理学报,2009,6(12):1566-1577.

[1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1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2013(11):192-195.

[14]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6):46-50.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5-315.

[1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7] 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0]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增刊1):80-84.

[21]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2]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4]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5]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6]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7]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8]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9]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增刊1):110-113.

[30]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1.

[31]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2]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林业企业论文例11

现就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1.加深对新形势下深化林业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大家认为,林业改革研究的阶段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5年是追踪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理论滞后于实践,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用全新的观点去解释改革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改革成果寻找理论依据;108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即理论指导实践阶段,主要是对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趋势进行超前研究,为建立适合中国林业发展的林业经济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大家普遍认为,改革是当前林业振兴和发展的主旋律,起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部分省、市的讲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围绕林业改革与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间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前,在深化林业改革理论研究上,重点是从宏观上、战略上和解决林业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上去思考、去探索,破除林业改革“畏难论”,运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去认识林业形势,要看到林业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增强搞好林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要破除.速胜论”,干当前、想长远;坚持“有阶段论”,打好“持久战”,要破除“仲手论”,把自己能办到的事尽量自己办好,走自强自立的道路。橙清模糊认识,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进程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推进治危兴林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2.加强对林业改革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论研究。1992年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同时在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强化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步伐,配套推进。与会代表认为,下一步林业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加速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改革森林经营方式,继续以“两论三划分理论’为指导,开展集约经营和双层经营相结合的试验研究,建立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工程,探索发展复合型、多元型林区经济的途径,运用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一体化经营模式”,探索解决可采森林资源危机的出路。同时,要强化林政管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全额管理、分项控制,强化管理手段。通过不断健全森林资源监督体系,开展森林资源监督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深化内部配套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这一转换的基本前提是理顺政企之间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把企业推向市场。当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最主要的是打破“大锅饭”,建立自负盈亏经营机制多打破‘铁交椅”,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干部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分配和建设投资约束机制,以及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在劳动用工、分配和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

—搞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林业企业集团和专业性企业集团。国务院(1991)71号文件正式批准在黑龙江省组建两个企业集团,这是林业改革的重大突破。我们应从林业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从林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林业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内部关系、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一一培育完善各类市场。当前除了研究企业如何主动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外,更主要的是大力发育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破除重生产、轻流通的僵化保守思想,树立市场引导生产和开放搞活市场的观念;破除单一木材市场观念,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