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9:41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1

关键词: 高职辅导员;就业工作过程;多角度;研究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unselor;vocational counsel work process;multi-angle;study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70-02

1 就业座谈会的主旨和意义

①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为开创良好的就业环境,推动就业工作的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就业,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是一种总结,更是为了提高。

②作为全程参与就业指导、推荐及服务的辅导员老师,深感工作瓶颈的到来:面对招聘,许多学生缺乏准备,缺乏良好的就业状态和心态;就业招聘现场屡屡出现不少共性或特性的问题。

③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本着在现有情况下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有效推动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原则,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希望通过座谈,让同学们有切实的收获和就业认知水平的提高;通过交流总结的过程,同学们能调整自己的就业状态,使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答卷上标出明确务实的一笔。

④创新操作。把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未来下届的毕业生代表,召集在一起座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多层次的交流;对于下届的毕业生也是一次就业招聘的现场培训。

2 座谈过程记录分析

2.1 在就业的过程中,前期要有有意识的准备

要在有意识的前提下,大一大二就进行就业的前期准备。例如自我的了解和定位;职业的前期探索;技能证的学习取得;专科“技术工人”的定位等。[1]以期在毕业前有意识地进行“人与职业”的匹配。同时重要的一点,要自信:相信专科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老师补充:[2]拿吉利集团开通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来说,专科的技术通道与本科研究生的管理通道是有对等发展空间的。(图1):这就是需要强调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明确:[3]生涯规划是关于今后生活、工作、休闲的生活状态的规划。你想拥有怎样的生活,不要等到就业前,才人“去”亦“去”似“群羊效应”般的面对招聘。即使要做,也要做那只“领头羊”。

2.2 “招聘月”“招聘周”来临时的应对

招聘单位就那样来了,许多毕业生前期的就业准备工作是被动而无具体目标方向的。因此感觉准备了多少都同样措手和茫然无序。

老师补充:就业存在许多的随机性,操作性和概率性。怎样应对呢?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自身优良的素质,以不变应万变,做到真正品学兼优,能力突出;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所能做的。要求毕业生要确保自己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种招聘信息,并及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与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求职目标相匹配。适合的就要全力去争取,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就业招聘过程。

2.3 招聘现场的把握

首先,在搜集查询企业信息,以及企业进行宣传介绍时,要随时记录企业文化背景、工作性质、薪酬绩效等相关内容。已备在招聘面试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提有“水平”和“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其次,要针对性的制作简历。另外,要认真回答问题;在面试过程中,要听清问题,思考后回答,确保不跑题、不虚夸、有针对性,是招聘单位所要听和希望听到的;同时,回答问题和自身的简历要有引申强化。

3 未就业现状分析

3.1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意识缺失,定位偏差较大

毕业生的等、靠以及就业的“群羊效应”,都因为毕业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方向,缺乏就业观念和理念的及时更新,职业定位偏差较大。所以要引导毕业生注重每一次的参与,每一次的活动,甚至每一次的“劳动与服务”。

3.2 职业探索不足,社会实践缺乏专业针对性 需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具体的职业探索。首先,充分收集专业、行业、职业的相关资料;其次,注意与相关专业、行业、职业领域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咨询;最后,总结体会、体验,完成对某一职业的探索。之后再与自身的职业取向匹配,逐渐筛选罗列出自身的职业生涯后选职业列表。

3.3 要引导毕业生充分认知:先就业,再择业,就业是择业的基础。要在工作中找工作,才是实现就业的充分条件;要及时、灵活的更新就业理念,掌握就业求职相关技巧等。

3.4 面试求职时心理素质差

面对招聘,毕业生紧张无措,答非所问,不能清楚提问,有效沟通。错失不少就业机会。平时要加强协调沟通等素质能力的锻炼成长……

4 座谈过程总结及引申思考

据我们调查,现如今的用人单位用人:第一要求求职者要有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看重“求职者”的态度,看是不是有敬业精神,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第三看“求职者”是否有可培训度和发展的空间。只有求职者是可培训的和有发展空间的员工,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就业,才能达到相对的稳定,是所谓的“双赢”;第四是看求职者的“情商”,换句话说就是看求职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对于专科“技术工人”的定位,遇有技术问题,也需要有相应的团队沟通和技术协作处理。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交流沟通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如今的90后,现实且敢做敢为,做事风格和思维与招聘方的信息不对等,这也要求应聘的90后们,要努力去与招聘单位交流沟通,有效传递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特长,从而达到有效推销自己的目的,以实现“人与职”的匹配。即[3]实现招聘与应聘所谓“双赢”的境界。

这就要求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老师的高校辅导员:①要充分引导学生尽早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②引导每个学生充分认知“成长是自己的”,成长才是硬道理,成长才是终极目标。③引导学生注重三年成长的过程,注重三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提升。这也是就业、择业的最好准备。

同时,对于新一届毕业生来说,从现在的所谓旁观者,针对随时就会到来的招聘面试:第一,要求毕业生要做好临时准备。第二,针对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手段。聘请企业或行业专门人士来校做专题指导报告;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与毕业生进行恳谈会;召开成功就业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组织就业择业案例通报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第三,进一步引导和加强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这也是一种储蓄和积累;是一种装备和自我的提升;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得的锻炼机会。

总之,通过连续几年的毕业生座谈会的组织策划、总结分析及反馈跟进,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学生干部,包括组织参与的辅导员老师及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老师,体会、体验,交流成长在其中。大家都在不同层面及角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还需要加强各层面建设。我们相信通过自上而下的全员关注、重视与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42-01

一、前言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各行各业创造广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令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要想在广阔的市场中真正找到一份符合自身需求、适合自身特征的工作就必须在选择职业之前,对未来职业生涯展开合理规划设计,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合理选择适应自身的就业通道,并结合个人实际与社会情况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好科学规划,进而按部就班的真正实现自身未来的人生目标。

二、毕业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实践策略

(一)合理明确职业理想与目标

毕业生在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时应首先明确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明晰自己想做什么、该职业是适合自身长期发展还是短期的职业目标。另外毕业生还应正确树立职业理想,其在人们设计规划职业生涯进程中发挥着指南及调节作用。人们的任何职业理想均会受到社会现实、客观环境的制约,只有科学契合社会建设发展需求及人们利益目标的职业理想才是正确、高尚的,同时包含现实可行性。毕业生树立职业理想应将国家利益、个人志向及社会需求完善结合,依据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秉承发展眼光、与时俱进、长远观点,充分考虑自身客观实际指导择业,扬长避短令职业与自身真正优化组合、最佳配置进而令职业生涯规划更科学、更有价值、更合理。

(二)客观认识自身优势与缺陷

毕业生应通过科学良好的认知手段方式全面认识自身职业气质、兴趣、能力与性格,清晰自身特长、优势及不足与劣势,进而有效避免设计职业生涯中存在的盲目性,提升设计规划至适宜高度。通过明确自身优势,毕业生应知晓自身能力到底有多大,深入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由自身实际入手规划职业生涯,进而全面适应社会综合需求。倘若对与生俱来的自身弱势无法避免,或由于外界客观环境形成了错误,则毕业生便应认真对待缺陷问题,并努力改正克服,尽量降低其对自身产生的不良影响。拥有优势并不能证明在职业生涯中便能一定获取成功,而包含劣势也并不能证明一定会失败,在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倘若过分依仗优势反而会令自身陷于不利境地。因此毕业生只有清醒认识自身优势、正视缺陷劣势,才能通过主动积极的努力做到扬长弊端转化劣势为真正的优势。

(三)正确评估分析社会环境

在充分了解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对各类客观因素环境科学评估分析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短期生涯规划应将组织环境作为评估分析重点,而长期生涯规划则应重点关注对客观社会环境的评估分析,对其环境变化发展状况、特征、自身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客观环境对自身的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及客观需求展开细化研究,进而依据环境内外变化、复杂特性合理调整设计职业生涯及自身发展前进步伐,对规划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并促进毕业生在未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四)设计与自身适合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主要指人们一生持续不断负担从事的职务、职业与职位的总体过程,人们的事业最终会朝着何类方向发展,其到底适宜何类职业类型,应当扮演什么职业角色均应在前期作出合理规划与设想,该过程便是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为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机遇,毕业生应对其生涯机会展开科学评估,同时通过分析组织环境判断组织中涵盖何类发展短期机遇。职业生涯确定目标主要涵盖长期目标、人生目标、短期、中期目标的合理明确,其分别同长期规划、人生规划、短期、中期规划相适应。实践确定中应依据个人性格、专业、价值观、气质与社会发展综合趋势明确自身长期目标、人生目标,而后再将长期目标与人生目标进行科学细化,依据个人所处具体组织环境与经历相应制定短期与中期目标。社会发展中职业种类丰富多样,职业的不同对从业人员技能、知识与素质的要求必然有所区别,加之毕业生自身包含的客观条件有所不同,个体具备的素质包含现实差异性,因此毕业生对职业的规划、选择不仅应由社会需求出发,同时应科学考量自身实际状况,进而做出真正合理、适宜、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并促进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走的更远、更体现自身核心价值。

三、结语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3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使其找工作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却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总的来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他们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创新择业的意识。

1.转变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主要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决定,毕业生就业必须转变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大胆推销自己。

2.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随着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好,专业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4.转变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

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为此,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要一味盲目追逐热点,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

二、帮助毕业生做份职业生涯规划

为自己设计职业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一份好多职业生涯计划书的作用更是如此。

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大学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一个没有计划的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球门的足球赛:对球员和观众都兴味索然。 职业生涯规划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和要点。

第一步:分析自己的需求

第二步: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第三步: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第四步:阻碍

第五步:提升计划

第六步:寻求帮助

第七步: 分析自己的角色

对自己的目前和未来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和深刻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同学能够迅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化了大的力气去改进这些方面,在走入职场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了宝贵的益助。

三、督促毕业生妥善准备求职前必备资料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求职前充分的资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求职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1.个人简历

这种简历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毕业学校、系别、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时间、身体状况、特长等;主要经历(从高中写起);从事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活动、担任的职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受奖励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及其他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有学校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学习成绩单、各种证书等。

另外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推荐、引荐信等等。

四、强调对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具体要求

毕业生初就业最缺乏工作经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强调事业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处于试用期(实习期)的毕业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一步一个台阶,切忌浮躁和不思进取。

具体做法是要求同学们在工作经历了一个阶段后要有工作总结,按照回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去展开。通过工作总结提高认识,量化成绩,分析缺点和不足,找出以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尽可能为单位的运转以及发展从新人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4

一、引言

大学生求职是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有机结合的过程。作为一种社会性行动,求职是在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中进行的。而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开发最活跃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中正好起到桥梁的作用,以人力资源开发的作为媒介,将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背景贯穿起来,适时的解决了学校和社会的转换问题。本研究从职业获得的视角出发,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两大主要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将生涯规划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研究。

根据生涯理论,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主要针对和职业相关的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又具有既要关注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关注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的特点。每个人因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和历程不同,所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对外部环境的评估、个人目标的抉择以及落实目标的措施安排等因素都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步骤。研究者罗双平曾用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

二、施测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问卷《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获得状况调查》,调查对象是郑州市某大专院校2009年912名应届毕业生,于2009年6月通过网上作答并收集,有效问卷为895份。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涯规划状况及分析。结合问卷中题目,从生涯规划总体认知态度,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目标设定以及对求职过程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该部分问卷中的题目多是以5级量表的形式呈现,因此处理数据的时候按照强度依次赋值5、4、3、2、1,并进行进行加权处理。

2.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需求。(1)期望的生涯规划形式。毕业生最亲睐的方式是“校内外合办的工作坊”(50.7%)以及“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19.2%),这两项的总和占69.9%,“用人单位的宣讲会”是紧随其后的,占12.8%。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总体上来讲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本次调查中认可度较低的是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设课程和讲座,报告这三种形式,在1.9%~6.2%之间。(2)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本次生涯规划在该调查人群中已经得到认可,受到重视。选择“大学刚入学”(36.8%)和“全过程”(19.2%)的比例之和已过半,达到了56%,但同时选择“毕业前夕”这个时间的比例为38.9%,就是说还有近4成的同学仍把生涯规划当作求职前的“polish工程”,而且仍有5.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总体上来讲性别和城乡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3)生涯服务内容需求。毕业生对生涯规划内容需求,依次为:“求职信息”(38.7%),“培训求职技巧”(31.6%)和“整体生涯规划”(24.6%),而在“就业证策”的关注最少,仅为5.0%。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总体上来讲性别和城乡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简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的整体来看,大学生对在生涯规划总体认识和自我认知方面,较为重视,但还有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的空间。大学生对于生涯规划形式和内容的需求,对高校生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面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再回到生涯规划和求职本身来审视。

1.调查验证了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阶段划分,大学生对于自我和职业的关注热情正反映了大学生多处年龄段的特点,属于生涯探索阶段。

2.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在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设定目标以及进行抉择等步骤中,该调查反映的现状表明,大学生生涯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认识层面的重视已显现,但实际操作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职业探索和认识方面。而决策的自主性方面也能体现出我国大学生自主意识不够的特点。

大学生生涯规划涉及领域较广泛,且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习贯穿整个大学,有意识的与实践结合,渐进性的学习与领悟。注意根据大学生个体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大一为模糊、多样的职业理想和预期,自身可塑性最大;大二大三具较明确的职业理想与实现路径。大四主要集中在具体职业目标和实现技能方面,自身可塑性最低,但未来职业的轮廓最明晰。

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时候,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和外部影响两方面分析。从认识入手,关注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知,为整个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按照目标设定,决策和实施等步骤来严格操作。而外界对于大学生生涯规划作用的两个主要力量来源是用人单位和高校。而目前大学生对职业认知途径和效果成为高校开展生涯规划的瓶颈和障碍。所以如何引进用人单位,结合高校自身并借助他们的力量,达到“双剑合璧”的效果,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5

在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的今天,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就业难日益凸现,虽然依靠政策导向和择业技巧有可能在短时期内使问题得到缓解。但从长远看,各校有必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职业观,逐步促进就业,最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我国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扩招规模的增速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自1999年起,中国高校连年大幅扩招。1999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较往年大幅度增加,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加51.32万人,增速47.4%。2000年扩招继续进行,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1万人,比上年增加60.93万人,增长38.16%。2001年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快速增长,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8.28万人,比上年增加47.67万人,增长21.61%。持续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今后几年呈现“高原”现象。2002年,毕业生达到14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2003年,毕业生总量达到212万,以后更是逐年递增,2004年毕业生总数达到280万。伴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2001年到2004年的初次就业率却在大幅下降,待业人数逐年增长。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保守地估算,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会超过600万人。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可以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

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包括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因而大学生就业,不能仅限于单纯找工作,而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学生应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1]。

职业生涯规划伴随着人生最宝贵的时间,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在职业规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很发人深省: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现代社会,规划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规划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首先,职业规划是一个“从内而外”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要认识自我,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等作全面分析,正确审视自己,弄清楚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其次,大学生要充分了解相关环境,包括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人才市场动态;再次,大学生要综合、评估各种信息,确立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等,接着就是具体的实践过程,投简历,找工作等;最后,大学生要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及时诊断规划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对策,不断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导入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技术,让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教育、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大多在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更需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2]。高职高专学生从职业目标确定之日起,就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上相关岗位的需求,初步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制订相应的职业计划,并以此为依据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制一般为3年,在每一学年中,高职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分阶段进行,可以以学年为阶段区别设置阶段目标,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订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人生的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3]。

1.第一学年:认识自我

对于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跨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一方面,他们对大学的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生活,将来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使新生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择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大学所学的专业与今后职业的联系。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佳时期。

首先,各校应通过军训、入学教育等活动,使他们尽快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根据所学专业特点,结合专业老师的辅导进行自我评估,初步规划出自己的职业目标;最后,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克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盲目性,增加目的性和有效性,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已的职业目标。

2.第二学年:丰富提高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行动就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行动,目标就无从实现。学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暑期到工厂实习操作等都是职业训练很好的形式。

这个阶段,学生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其它社团等各种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选择地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辅修其它专业的知识,并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

3.第三学年:实践实战

毕业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高校应适时帮助毕业生调节择业心理,避免出现理想主义,及时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促使学生能正视现实,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

这个阶段既是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进行专业实训的实践阶段,还是学生就业选择阶段。首先,学生应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检验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其次,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用人单位信息,不断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高校应通过顶岗实习提高择业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并顺利毕业、就业。

总之,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各高校原有就业指导模式中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出来,已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而职业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立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为各高职高专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科学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高校。

参考文献: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面对社会用人机制的变革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这关系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前途和幸福,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发展与成才,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现在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接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生涯设计也趋于理性。但是,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认识不够,在获取有关职业的系统信息方面欠缺主动性,对自我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的隐患,同时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力。一方面,他们无法确定择业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树立择业目标产生困难,而择业目标无法确定就谈不上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已经确立了择业目标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却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想做职业生涯规划,却不采取应有的行动。

三、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其目的决不只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到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尽估量主、客观条件和内外环境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个人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个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个人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个人评估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个人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四、大学毕业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时期主要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职业结束期。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3个阶段。

第一,职业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毕业生就业前应做好的职业准备包括:身体素质准备(如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有无缺陷等);个性心理准备(如心理是否健康等);知识技能准备(如知识是否全面,动手能力如何等);职业资格准备(如是否取得某些资格证书等)。

第二,职业选择期。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必须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应该:一是树立信息观念,注意捕捉需求信息。无论选择还是被选择。最终要以自身素质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在选择职业时,注意扬长避短。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基础、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是有具体要求的,选择职业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只有自身条件能够充分满足职业需求,才有可能人尽其才发挥作用。三是正确对待职业分工,正确认识职业分工的意义。在选择职业时要克服世俗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因为,一个人是否能成就事业有所作为,并不取决于专业或职业性质,而是取决于他对专业和职业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专业和职业发展有没有敏锐的目光与创新的勇气和才能。四是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实际需要、个人选择自由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职业选择不能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必须适应和服从社会需要的大局。另外,还要坚信,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产生和培养起来的。五是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观念。选择职业时也会面对工作条件的选择。在选择职业时,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城市、机关以及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和单位,而是要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观念,到基层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意志、丰富知识、施展才华。

第三,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毕业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职业意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处理问题,要有主人翁精神,主动积极地承担岗位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且要树立团队协作意识。二是从容面对挫折,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不要将工作目标定得过高,可以减少挫折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新手初上工作岗位,出现差错实属正常。只要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改正错误,成功一定会到来。要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心态,先立足、再谋发展。三是不断完善自我,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职场新人要想快速进步,就要不断学习。毕业生要成为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要注意观察公认业务能力最强的上级或者同事,琢磨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特点。另外,还要认真学习本单位、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充分了解自己所承担工作的职责及要求。

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他们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愿望并转化为现实行动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地合理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唤起个人的职业生涯意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人生观。大学毕业生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清晰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要意识到,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并不是规划一次,就可受用终身。具体的生涯计划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及时对自身进行评估和反馈。

参考文献:

1、卡罗尔・卡特,林・特罗伊克.刘川,周冠英译.从大学生到CEO――大学生职业成功秘籍[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生斌.职业指导教程[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8).

3、李病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4、关勇.简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31-0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及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国有施工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迅速扩大,造成了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此后国有施工企业每年都会较大规模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新员工,这些高校毕业生的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粗放的管理模式使传统的施工企业人才管理有别于其他行业企业,许多企业仍然存在对人才管理不重视、人事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大量产生和应用,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增加,迫切需要国有施工企业对引进人才实行规范的人事管理,建立完善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政策机制。

高校毕业生是企业的新生力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后备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企业在人才培养观念和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基本上处于随意或缺乏计划性。企业也很少认真、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过去,一个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企业后,一般是通过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摸爬滚打”而慢慢成长起来的。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成长速度远远不能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管理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人力资源财富。

二、国有施工企业毕业生培养机制、体制的调查分析

以某一个国有施工企业为例。该企业从一个传统的国有老企业发展成为境内外上市的国际化公众公司;从一个单一产品结构的铁路施工企业发展成为“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综合型建筑企业;从一个竞争能力较低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逐步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的尝试性工作。

该企业针对毕业生的培养,主要制定了《高等院校毕业生管理办法》,其中主要包括见习期的培养和定职后职业发展规划(期限为5年)管理办法等。

1.个人发展意愿调查。根据高校毕业生谈话过程中的了解,从毕业生个人发展计划目标中筛选出排名前五项发展目标的指标绘制成表(见表1)。

2.个人能力提高意愿调查。(1)超过30%本科生希望提高以下五种能力,以下为选定提高各能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见表2)。(2)超过30%专科生希望提高以下九种能力,以下为计划提高各能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见表3)。(3)中专生主要希望提高以下七种能力,以下为计划提高各能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见表4)。(4)该施工企业目前通过项目班子后备人员培养、领导班子带徒活动已列重点培养目标的毕业生人数(见表5)。

其余毕业生依据原职业生涯规划正常培养。

3.依据以上数据的调查分析,毕业生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1)毕业生见习期管理简单,见习内容过于单一。结合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工程任务量大,项目技术管理人员严重匮乏,造成很多高校毕业生报到以后就急于分配到各项目部直接投入生产一线,项目分布广,人员分散,模式化的见习内容,使得有的项目部拘泥于形式,见习内容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甚至脱离见习内容。见习手册格式缺乏灵活性。(2)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流于形式,缺少继任管理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为确保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人员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继任管理两个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目标实现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焦点是在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机会的配合上,毕业生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帮助下沿着一条既定的职业道路,获得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具有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第一它是激励员工的有效工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个体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个体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会使员工获得激励。能看到自己的个人发展机会的员工会对工作和组织具有更高的满意度,促使个人绩效的不断提高。

继任规划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继任规划管理主要用于保证组织拥有满足将来业务需要的管理者,其目标是保证获得用于填补由于提拔、退休、死亡、离职或调离而造成的职位空缺的合适的管理人才,确保候选人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所拟任的职位。一方面,员工缺乏进行自我发展计划的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并未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作用及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不能深入发掘高校毕业生身上的优势、弱点,从而也无法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职业生涯规划多半流于形式,毕业生没有真正的机会和平台可以施展才华,应适当增加实际的岗位锻炼机会。(3)指导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落后。指导教师队伍人员匮乏,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毕业生分配到项目部以后,象征性的配备了指导教师,而指导教师忙于施工生产,对毕业生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由于项目部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刚刚定职的毕业生就指导新入职的毕业生,甚至毕业生没有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就主管分部分项工程。另外即使毕业生配备了指导教师,专业技术指导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仍很落后。有的指导教师在日常的言谈中,对毕业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4)毕业生的培训机制落后。一是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反映在随意性、临时性、应付性、缺乏主动性、统行性、专业性。二是培训内容方式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结合不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缺乏宏观谋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脱节;培训缺乏针对性,与人才的使用脱节;培训缺乏创新性。目前毕业生的现状是,培训得不到全方位培训,有的毕业多年也没有得到培训机会。针对财务系统、工程专业系统的培训多一些,而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很少。(5)毕业生待遇过低相应激励政策不健全。目前毕业生的保障工资收入过低,尤其是专科毕业生,扣除各项保险,每个月满足不了日常生活的消费水平。刚毕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家立业。施工企业绝大部分招收的毕业生都来自农村,毕业生购房是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很大困难,由于过低的工资,甚至有的毕业生助学贷款当年很难还清。

三、国有施工企业大学毕业生培养与管理的改进对策

1.制定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制定《5年人才战略规划》,立足企业资质基本要求和多元化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分析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结构、层次配置需求,确定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系统科学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努力形成主要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相对稳定的特殊工种队伍四个层次的梯队人力资源建设规划。计划用1至3年时间,为各专业预备和配置人力资源;用3至5年时间新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项目经理、优秀班组长和技术骨干。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以大学生为主的项目管理公司和大学生项目部,把德才兼备,具有一定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优秀大学生安排到项目经理岗位和施工管理的重要岗位。

2.构建大学毕业生培养的新模式,加大投入,设立培训基金,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入职培训制度。(1)培训可采取多种方式,除了常用的授课外,主体讨论会、读书会、头脑风暴、网上交流、面谈咨询、工作现场训练等等,都可在部门培训中有针对性的采用。对新接收毕业生的培训该施工企业加大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毕业生的拓展训练上,毕业生对此培训记忆深刻,并且加强了团队建设意识,今后可以大力推广。(2)企业可以每年从经营产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人才培训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每年从中层以上干部中选拔3-5人参加高等院校的研究班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高管理能力;每年选拔近百名基层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实用人才的专业水平;不定期邀请院校教授和知名学者,到企业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基层及中层以上人员学习先进管理的方法。

3.配备专门的毕业生培养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多关心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毕业生对企业有认同感,将自己的成长及自己的发展空间与企业经营理念紧密结合。

4.为高校毕业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继任管理过程。应结合毕业生能力、兴趣、人格等方面的因素,结合组织的需要,为毕业生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将来有较明确的期望,激励他们向这方面努力。如果毕业生在一个企业中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那么他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有效的激发出来。最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生涯是一个有机的、逐渐展开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机械的、预先设计好的过程。因此,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就要与他们一起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定出发展目标,再分阶段制定发展计划,分步实施。而企业同时应该本着长远发展的目光考虑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可能空缺的岗位或职务,结合毕业生个人发展目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这样对企业会更为有利,对毕业生个人也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设计多种职业途径。按照传统的观点,职业途径被视为向组织中较高管理层的升迁之路。由于组织结构设计的扁平化,晋升的机会是有限的,许多员工的晋升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因此需要丰富职业发展的途径,例如双重职业途径,即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一个平行的职业发展体系,经理人员使用管理类型的晋升阶梯,专业技术人员则使用研究开发类型的晋升阶梯,从而使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员工不必进入管理层,也可以得到更高的报酬。当然,这需要企业薪酬方案的支持,以保证不同职务系列中的薪酬是可比的。

5.为专业技术人员量身制定岗位晋升计划。(1)参加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安全工程师的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公司报销相关费用,并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对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毕业生,及时安排到相应岗位,使他们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2)按岗位类别,进一步完善见习计划内容,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毕业生见习期。为每一位毕业生设定三个月或半年以及一年期的工作目标与职责。该培养计划和毕业生成长论坛、毕业生成长手册一起,构成毕业生培养体系,并与项目班子后备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形成人才梯队。(3)实行目标制管理模式,即将每年度培养目标分为考核目标和挑战目标,按岗位、分年度逐级达标,累计积分,激励他们不断学习与进步。在具体培养中,以“导师制”为主,业余培训、短期活动为辅,并通过项目育人、科学考评等手段,达到加速青年人才培养的目标。

6.积极拓展沟通的有效手段,畅通交流渠道,创新交流方法。充分运用适合于青年特点的现代传媒手段,在网上建立书记信箱、领导热线,开发青年人才大家谈BBS交流园地,尝试让不同部门的青年一起交流,或让青年在网上与领导交流。既可增进各部门青年之间的了解,又让基层青年有机会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交流。

7.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锻炼的平台,缩短培养周期,及时委以重任。为避免大学生在艰苦岗位上工作时间过长造成人才流失,要加快培养使用速度。优先提拔优秀大学生到项目经理、技术员等重要岗位。对德才兼备、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提拔重用,将有能力、靠得住、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选拔充实到项目经理的岗位上来,并给予政策扶持。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彼得原理现象,彼得原理即人们常常被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们能力的职位上,从而导致组织效率的下降。也就是在一个职位上工作出色的人,可能被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且对能力有更高要求的职位而其无法胜任的情况。员工在原来职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并不代表其具备新的工作职位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企业在提升毕业生职务时,应充分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并将其与拟任职位的能力与技能要求逐一对照,不仅仅以资历及过去的表现作为晋升的依据,以保证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与方向的正确。

8.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机制,确保企业稳定发展。(1)建立实行月工资发放和正常的公休制度。施工单位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多是下苦力、走四方。近年来,建筑业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施工企业工期紧,任务重,利润微薄,而导致工资发放不及时,星期天、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甚至有些企业出现了新招聘来的大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和得不到婚恋时间需求而跳槽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资基金制度,统筹谋划公司业务和施工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和保证工程工期的前提下,尽量实行我国通行的“工资按月发放,星期天、节假日公休和每天8小时工作制度”,打破传统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早起晚归、披星戴月的作息习惯,改变常年无休假的疲劳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解决新招聘人员的生活压力和婚恋时间需求,增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企业的规范化运作。(2)不断完善先进的企业文化。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就是一个组织、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也应是员工乐于接受和遵循的,这样员工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奉献自己的忠诚、效率、责任心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华茂通咨询编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晓春.设计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0)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9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以及正确认识自我和实施正确的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开始设立主抓就业工作的指导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院系和各部门积极配合,这一切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提供了政策上和物质上的保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队伍不健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人员人员匾乏且专业水平不高,缺乏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指导人员。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是由过去从事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志兼任的,大多数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的专门训练,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受到很大限制。就业指导从业人员最大的不足是虽然他们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或者虽具备一定的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的专家和专业人才,也无法瞄准高校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尽管高校也聘请一些校外人员来学校开讲座,但这些人员大都为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或教授,在生产实践第一线的专家很少,很难为学生提供相关职场工作的经验。目前我国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人员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学校在聘任的标准上最注重的就是就业指导人员是否熟悉学生工作。这与过去单纯地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的传统有一定关系。我国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己经得到了普遍关注,但对就业指导教育的人员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发展的需要。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仍需丰富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仍局限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停留在战术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单一,有一定局限性,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即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对就业政策等仅仅是起到公布作用,并没有对政策作进一步解读答疑和宣传,使有些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过小。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已在各大高校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引入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中,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补充内容,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力度不够,忽视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和培养未来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忽视了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一核心任务,这就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3.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或集中上大课堂的形式进行的,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在毕业前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性质的选修课来进行,采取讲座的形式,主要介绍就业形势、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且要求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应该说,目前这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对大学毕业生掌握择业技巧及提高择业的成功率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些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这些临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这种就业指导方式偏重于管理功能且过于简单,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即使通过学校的就业网信息和提供就业技术也是单向的,没有形成及时反馈系统,加之高校就业部门信息搜集途径有限和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业指导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专门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要把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和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首位。

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应该按照三层组织架构:校级领导、就业指导部门和各院系辅导员、专业教员划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实行校级领导责任制以此明确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内外环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确定毕业生就业目标,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和教育职能的转变。要确定就业指导部门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中心枢纽作用。在就业指导部门内部设立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就业咨询指导部门、业务办理部门,三部门辅以各院系成立的以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相关领导、专职就业人员和辅导员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

2.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过去的就业指导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各个不同年级同时参加,针对性差且效果不明显,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中,能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应根据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和各阶段不同年级就业指导着重点的不同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革,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和针对性强的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面向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其专业认知情况、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知道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职业指导理论,使他们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开展学生职业兴趣测定、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测评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评等,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大学二、三年级主要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求职择业技巧、就业礼仪培训、择业常识准备、资格认证介绍及就业路径导航等。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课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准备自荐材料和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这一时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包括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获取,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理教育及就业服务指导等。

3.组织实施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的成功取决于就业指导部门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出发前有关情报的搜集准备相当重要,包括目标市场及当地环境的了解、企业的选择及校友的联系方式。充分准备这些资料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中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工作。就业市场的拓展首先在于目标市场的选择,不要过分集中在以往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上,更应注重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热点、盲点或薄弱地区的选择。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要注重搜集目标市场的情报,从宏观上把握就业市场开拓工作,搜集目标市场的重点单位情报,加强拓展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应注重利用校友的力量,关注校友分布及他们的联系方式,在总结这些目标市场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就业宣传资料。其次是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总结的目标单位访谈的内容应该详细、具体,必须包括走访目的及学校当年毕业生有关情况的介绍等。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还应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和用人特点、招聘方式和招聘程序,了解用人单位当年的人才需求情况,带回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计划。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应收集目标单位的简介及其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邀请目标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除此之外要注意与毕业生座谈,了解毕业生的最新就业动向并收集校友的先进事迹材料。

市场拓展的最终目的是对学校今后的就业上作有所帮助。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每一次的拓展工作都应各有侧重,各有特点,都能给以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拓展成果的整理及消息的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档案库的建立首先需要积累信息,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将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完整地向学校传递并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将用人单位分布情况以备毕业生和就业工作人员查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将走访单位的情况和走访方式、走访类型、收集需求信息的方式和用人单位性质等如实记录并提交工作报告,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其次是传播信息。通过就业指导课及讲座形式,将目标市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行情、目标单位的价值观及其用人政策等关系毕业生切身利益或对毕业生有帮助的信息及时向毕业生传递。最后是分析收集来的就业信息,通过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未来的就业趋势等。

4.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高校就业咨询指导部门理应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责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创新就业指导课。创新后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等内容,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注意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课堂,提供在线职业生涯辅导教程供学生在课外学习,并配备就业工作进程面向全校集中播放,供学生网上学习或集中收看。

职业测评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引入权威的职业测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完成科学的职业测评后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测评结果,教会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测评得出的有关结果,特别是部分对自己某些个性缺陷的描述或认为与实际并不相符的结论,应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系,应抱正确的态度。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学测试只能是给被测者一个建议,一个参考性意见,不能作为评判性的标准,适合不适合还有待于个人的努力。就业指导老师也应不断提高对各种职业测评技术的认识,坚持既不虚无也不神化的眼光看待其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在坚持、发扬原有的好的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结语

伴随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迫切需要改革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本文从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内容建设及就业指导与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 2006,(10) .

[2]武丽娜.构建“立体化、信息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5) .

[3]石加友,姜尔岚.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基本解决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05,(29) .

[4]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02) .

[5]姜萍.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10

一、前言

据统计,2013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210万,保守预计2013年就业人数在820万人,在金融危机重创之下,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严峻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重学历重技术,高校实行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轻视基础学科教育;而且出现了大学生入职之后在企业中频繁跳槽,对职业定位不明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SWOT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列举出来,按照矩阵形式排列,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带有指导意义的决策。SWOT分析是可以客观评价现实情况利弊的方法,降低个人获得成功的成本。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职业规划于90年代中期自西方引入中国,逐渐得到企业、高等院校甚至大学生自身的足够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身职业要求的重定位,通过学生自身特点和现实环境的内外在因素,对职业目标重新认识及定位,借助职业目标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自我,引导自我的人生发展路径。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选择课程自主性提高,但如果没有职业规划的指导,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毕业之后社会适应能力差,最后影响频繁受挫,产生自卑心理。通过正确的职业规划,让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2、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严峻就业形势背景下的校企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追根究底是学校不重视市场需求,学生不明确岗位职责。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使得大学生更好地为服务于祖国建设。

3、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

职业决策不是一个即时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道路,是对外界和自身诸多因素不断认知和匹配的动态过程。借助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在历史和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最终确定未来适当的职业领域,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题。

三、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个人特性的不断突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多,从宏观上分,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构成。对应于SWOT分析法,内部因素指优势和劣势,外部因素指机会和威胁。大学生的优势:专业知识面广、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等;劣势:综合素质较差、社会认同度低、自我定位不明确等;机会: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逐渐完善的就业环境;威胁:企业要求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人才供需矛盾等因素。

2、职业生涯规划的SWOT矩阵分析

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好的综合评价模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迫在眉睫。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为学校提高就业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本文提出SWOT综合因子评价模型,为毕业生提供一种择业参考。首先介绍一下SWOT因素矩阵,矩阵中的元素是对毕业生就业信息调研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职业规划因素,见表1。

表1 SWOT因素矩阵

如表1所示前三列所示,其中S*,A(Advantage),D(Disadvantage)分别表示综合评判因子,优势因子汇总,劣势因子汇总;另外m,n,p,q表示对应S,W,O,T四个分因素中的所有子因素的个数。

建立SWOT因素矩阵之后,要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职参考,完成综合因子评价,就必须对表1进行量化,对于不同子因素建立不同的量化标准,见表2。

表2 SWOT量化矩阵

在表2中,在做W,T量化过程中,弱点越多,威胁越多得分虽然越多,但本质上却是对职业选择越不利。所以在最终计算综合评价因子时,要特别对待。

3、SWOT综合因子评价模型

结合SWOT因素矩阵和量化矩阵,本节建立基于SWOT的综合评价因子模型S*=A+D;

其中A,D优势因子汇总、劣势因子汇总的汇总系数都取1,现在只需要将个人的子因子量化,结合S,W,O,T的因子权重CS,CW,CO, CT,Gi表示因素得分,综合评价因子模型即为:

当S*综合评价因子越接近1时,表明该职业越适合该生作为理想职业;反之,当S*越靠近0时,说明该生越不适合从事该职业。在实际就业当中,出现理想职业是小概率事件,因此,毕业生可选择多种感兴趣的职业,利用SWOT综合因子评价模型进行评估,最终选择得分较高的一组,即为最优择业。

针对部分毕业学生进行样本训练,因子权重进行调节,经验证综合评价因子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使得学生职业规划更符合自身需求。

【参考文献】

[1] 缪雄.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经济理论研究,2008.

[2] 张子荣.SWOT分析在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

[3] 池厚新,谢秀珍.基于SWOT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定位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

职业规划毕业总结例1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就不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增至212万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整个“十二五”期间,大学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接近700万人。短短10年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两番,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象尽管有很多原因,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辞其咎,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强化此项工作,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对职业这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职业生涯有一个科学规划,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其职业生涯的一门学问。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以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1908年创办职业指导局为标志。1953年,美国学生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使“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也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走向成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不仅教育理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体系也存在许多亟待弥补的漏洞。

1.领导班子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没有足够重视

学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没有较高的就业率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某种程度的失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一所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然而,部分高校领导班子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诸多误区,在专门机构设立、师资配备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均不能达到实际需要,很多学校出现了“喊得多做得少,目标多实现少”等尴尬局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某种程度仍旧停留在口头上和计划中。

2.学校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兴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等,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然而,部分高校往往只在学生毕业前对求职技巧(如求职简历、面试注意事项等表面化的东西)进行指导,着眼于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临时桥梁,缺乏系统化教育和引导,从而混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概念,短短几个月时间很难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学生毕业后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在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本来就不够,加上大部分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授课效果极不理想,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要求,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专职教师极少,多数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管理工作老师转职过来的,或由各院系负责学生日常工作的辅导老师兼任。这些老师大多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很难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效率和效果就更难保证。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不健全

无论是否顺利找到工作,工作状况是否理想,大学生都是走上社会后才能够切实把所学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才会明白在大学期间哪些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有用的,哪些应该进行调整和改善的。尤其在择业实践中,他们更多领悟了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优缺点,具备了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评价的条件。因此,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学校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和实用化的最好途径。但大部分高校把学生走出自己的学校当成完成了全部任务,没有考虑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从而丧失了总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教训的捷径。

二、强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教育部2007年下发文件,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由选修课转变为公共必修课,这就给高校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弊端,高校主要应采取如下4项措施。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和教育体系建设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和教师队伍,配备固定的办公场所,保证软硬件办公设备齐全,实现该项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专业化。要求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政策,了解市场,熟悉学生,有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毕业生管理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对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并及时向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反馈调查结果和意见建议,进而对现行做法进行完善,切实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

2.完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

系统设立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把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意识到就业的紧迫性和竞争压力,主动思考未来就业问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课程不仅要针对学生职业能力扩展、专业证书考核等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还要增加公关礼仪、演讲口才、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和职业能力等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协助、校企联手等方式,定期开展实践操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赢得先机。

3.侧重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自主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我国就业体系的改革方向。职业规划教育应采取邀请成功人士讲授本人经历和成功案例,联系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人士讲解外国就业经验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使毕业生观念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鼓励学生把专业技能与兴趣特长相结合,将创业作为考验自己胆识、锻炼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努力创造出符合自身能力的社会价值。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

高校应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建立毕业生回访档案卡制度,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单位情况和日常联系方式等,并做到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更新,定期收集整理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采取电子邮件、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方式,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设置的适宜度,以及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汇总,弄清全局,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总体认知和正确评价,从思想到行动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创造就业岗位,从而逐步摆脱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娜.浅析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大学生积极就业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2]吴洪波.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校外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