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红酒文化论文

红酒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22

红酒文化论文

红酒文化论文例1

从年初的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到中国商务部对欧盟葡萄酒发起的“双反”调查,这一年的葡萄酒市场可谓是惨淡不堪。

拿中国葡萄酒的龙头企业张裕来说,这一年前三个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09亿元,同比下降27.19%;净利润为1.2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46.94%。

与整个行业暗淡的境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个新款名为“百利生”的葡萄酒风景独好。

颠覆式创新

2013年夏天,“百利生”在北京Top Wine国际酒展上一经亮相,就立刻引起了包括法国著名酿酒师Jerome Mancosu在内的行业专家的注意。

在品尝过这款“中国本草干红”后,惊喜无比的Jerome Mancosu把这款酒带回了法国,遍请业内专家品尝鉴定,并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好评。连向来对葡萄酒品质无比挑剔的法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款本草干红酒色艳丽,果香中暗含着草本植物的芬芳,口感甘醇甜美,相比普通的葡萄酒,更具有一种难言的独特魅力,仿佛东方美人,含蓄内敛却又倾国倾城。“中国本草干红”也因此名声大震,为中国葡萄酒界赢来了新的荣誉。

事实上,中国本土品牌过万吨产能的葡萄酒企业为长城、张裕、王朝、龙徽等,其中长城、张裕、王朝三分天下,市场占有率合计已高达52%,资产合计拥有全行业的38%,销售收入更是占到全行业的56%,行业集中度非常高。“百利生”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其能在强手如林的中国红酒市场中脱颖而出?

“要想进入巨头的领域,就得做颠覆式创新。”百利生创始人吴新芳言简意赅。百利生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红酒品类——养生干红,把中国养生文化的基因植入了世界品质的干红葡萄酒。

百利生本草干红的核心结构是:进口干红基酒+养生组方(红花、灵芝和枸杞子)+冰点融酿发明专利。在吴新芳看来,在中国上千年的药酒文化历程中,自古就有以白酒和黄酒为基酒的传统,但是这些酒的酒精度数较高,不仅对药酒的服用群体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长期饮用还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我国的药酒往往重药性,常以牺牲酒的口感为代价。

而百利生本草干红选用温补的中药与红酒融合,兼具养生实效和美妙口感,这与传统药酒以及口味苦涩的中药汤剂区别明显。上好葡萄酒口感的保留,也使得“良药不再苦口”,从而为养生葡萄酒走向大众,成为人们精致生活的一部分,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在西方,饮用红酒代表的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红酒的养生功效处于从属地位,甚至长期被忽视。百利生本草干红增强了红酒的养生功效,使红酒的养生功能从以往的“配角”晋身为“主角”,而且这种养生功效的实现建立在红酒上佳口感被保留的基础上。这是对葡萄酒品类的丰富,是本草葡萄酒的进步,可能将更新人们饮用葡萄酒时的体验,推动葡萄酒代表的生活方式向快乐、健康双重方向发展。这是其他国家的植物葡萄酒所未曾做到的。

吴新芳介绍说,百利生本草干红继承了西方红酒文化,同时将自然、健康、和谐的中国的本草养生文化渗透到西方风味的干红葡萄酒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核——“圆融”。就感觉而言,其在红酒的醇厚之外,还溢出一丝攻苦食淡的植物馨香,回荡着一丝兰薰桂馥的中国味。百利生不仅让人喝出圆融的口感,还喝出圆融的生命态度,绵远流长。

百利生本草干红而今已初步具备一种独立于西方红酒之外的文化品格,这也是吴新芳最为看重并津津乐道的。

古法新创

“其实,“本草干红”的概念本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吴新芳说。清雍正年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怀中就曾精心研制过3款植物配方的葡萄酒,并将这3款集中华养生与西方佳酿于一体的饮品进献给了雍正皇帝。这是历史上对“本草干红”的最早史料记录,更是中西方养生文化的首次对话。今天,“本草干红”发掘和传承了罗怀中的葡萄药酒的创意,续写了自己的故事,给葡萄酒产业的创新者们带来了重要的启发。

在中国,创新几乎已经是一个被过度崇拜和诠释的概念。但另一方面,你又会奇怪地发现,身边真正的创新却不多见。有人说,像百利生这样的企业,可以算是全球发展趋于完善的葡萄酒市场上的一个“搅局者”。

自从确定了将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与西方的葡萄酒结合,让本身就具有保健功效的葡萄酒饮品更具养生价值,使中西方养生文化完美融合这一定位,百利生团队便开始着手进行研究。

百利生的团队之前从事中医药行业,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思路是预防医学,是上医治未病,从这样的思路,百利生首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百利生是关注健康的,健康是产品的根基。

“在发展‘植物配方葡萄药酒’的思路上,我们有巨大坚实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宝库做基石。”今天的吴新芳说这句话的时候,俨然一种如释重负的姿态。但显而易见的是组方配伍并不是药物随意组合就能够形成,也不是药效的简单叠加即可产生功效,需要有中医药的理论支持与合理的方剂配比,更要让中医药方剂与葡萄酒融合,让红酒成分与植物本草菁华充分聚合,互相接纳吸引,不能让两者的效用产生背离。

经过多方面努力,百利生力邀请国内中医界众多资深药剂师参与“草药葡萄酒”的研制:从中医药学的养生调理角度,分析本草干红的医学价值,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引用中医“滋补五脏”的药理基础,根据“补养气血、补益五脏、调和气血”的指导,确定植物配方的主体,讲究酸、甘、苦、辛、咸平衡,注重以五脏平衡调理为根本。

在中医理论建立后,又经过长达三年的考校,药剂师从上百个组方中进行精选,结合中药的性味、功效、归经与制造工艺,在不断的探索与调试之后,选定了灵芝、枸杞子、红花的精妙组方配比,达到了中医五脏学说的药理功效,实现清除毒素、调和气血、修复脏腑的目标,再与葡萄酒基酒相结合,在增进葡萄酒口感的基础上,提高了药效,并取得国家批准的保健类标识。

那么,如何使草药与干红实现完美融合呢?“我们依靠了我们的技术——冰点融酿,该工艺将经过大量提纯的中药成分浸流膏与葡萄酒基酒置于零度环境下缓缓融酿,这完全是一个‘生物融酿’的过程,如同葡萄酒的二次发酵,柔顺和醇厚的感觉完全来自这个精密的过程。”吴新芳解释说。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确保中药药性渗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葡萄酒的原本口味。经过这种特殊的工艺,“中国味道”的本草干红,真正实现了健康与美味合二为一的效果,既弥补了传统药酒口感不佳的缺陷,又可以充分做到中草药滋补与葡萄酒养生功效的融合,这也为中国本草干红大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品质基础。

至此,百利生以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管控了优质干红与植物本草的融酿过程,制作出消费者喜欢的新型植物配方干红饮料,其中还结合了中国古老的本草养生文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葡萄酒产业创新的思维,百利生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贡献,就在于“产业创新”上,百利生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第三大类型。

本草干红的全球化产业链

描述至此,也许很多人会不禁产生疑惑:百利生在哪里种葡萄?百利生酿酒的技艺有什么不同?

对于这种疑问,吴新芳先是莞尔一笑,后又进行了一系列解释。“葡萄酒的中国化”差不多就是“国产化”或者“本地化”的代名词。就是要成功的栽培葡萄和掌握过硬的酿造技术,当然,在葡萄酒文化渗透世界各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葡萄品种的培植,田间管理以及酿造技术。

而如果一个葡萄酒企业不能管理葡萄园并酿造出醇美的葡萄酒,只是靠进口酒汁进行灌装成自己品牌进行销售的话,那就不能称其为葡萄酒企业;但是,把这些葡萄酒汁作为自己产品的原料的一部分,进而配置了本草元素的时候,这种进口葡萄汁的做法就变得合情合理,源源不断的世界各地的优质葡萄酒就成为一种原料采购行为,“原料市场”的足够大和足够的筛选余地就成为百利生的稳定的上游供应,百利生也就解决了上游产业链的问题。

在百利生看来,干红葡萄酒的全球采购,让百利生的事业融入了全球,国外成熟的葡萄酒技术和成品是百利生的基础,所以,百利生本草干红的上游产业链是全球视野的。

而百利生本草干红也有自己的筛选标准,优选全球100%的优质干红葡萄酒为自己的基酒。这其中,首先要考虑的口感问题,这涉及到新酒和陈酒的选择以及葡萄品种的选择,经过不断试验,新酒的配制效果略优于陈酒;选择葡萄品种上,经过反复论证赤霞珠、黑皮诺及马瑟兰等重酒体的品种较其他葡萄品种更适合;其次,百利生着眼于不同葡萄汁的营养成分含量,由于不同土质栽培的葡萄,其对于土壤中微量矿物质元素的吸收程度不同,百利生选择火山灰土质的葡萄酿制出来的葡萄酒,而这点作为葡萄酒的一种风土,虽然在葡萄酒的世界里矿物质含量并不是重要指标,但对凸显健康的本草干红而言,这点至关重要。

……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社会上的种种鄙夷之声或者溢美之词。百利生干红的出现就是如此。2011年百利生本草干红上市以后,有人无法接受这种做法,也有人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在批评声中,不气馁;在赞扬声中,也并不骄傲。”吴新芳欣然与众人分享百利生本草干红。

法国国际广播公司的记者Heike Schmidt曾说百利生本草葡萄酒是“葡萄酒中国化”的典型代表;高级品酒师关键说,张裕把近代葡萄酒带入了中国,而百利生则做到了葡萄酒的中国化,百利生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产业创新;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周子牧先生对百利生的评价是:红酒对于我们法国人来说,就是带来快乐的东西,也就是“Happy”!在红酒中加入了中草药,给人带来的“健康”变得真实而具体了,你们的百利生是Happy+Healthy……

不仅如此,作为高端养生本草葡萄酒,百利生还被中国消费者基金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品牌”,2012年荣获老年健康产业“科技进步奖”,2013年末获得了中国非国有经济研究会的“中国非公经济创新奖”……

红酒文化论文例2

红酒的名称通常会是酒庄的名称或者是庄园主自己特定的名称。其实一提到庄园或者庄园主,我马上联想到英法等国的贵族阶级,像我们中国名山大川深处的别院以及凌驾于世俗之上,心神俱静的那种闲云野鹤和得道高人。正如刘先生本身,虔诚的向善之人,他的品性就像每一滴酒所蕴含的那样,从心所欲,气定神闲,坐看世事白云苍狗,不怖不忧。

在鉴赏红酒时,葡萄的收成年份也是一项重要的参考因素,由于受日照、雨水、土壤物质含量的影响,天气不佳的年份自然会影响葡萄生长的质与量。就像中国那句俗语:先天不足导致后天畸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了。有趣的是,红酒的年份在听天由命的旧世界比在科技先进的新世界重要得多。原因在于,旧世界的人们臣服于自然,对于反常的气候无能为力。而在新世界,各种高精尖技术层出不穷,人们能够利用各种科技弥补自然的不足,让气候对红酒的影响变淡很多。

我们再看红酒的等级,它就犹如学生的文凭一样。理论上讲等级越高的红酒越是优秀,价格也越是昂贵。然而红酒生产国通常都有严格的品质管制,对等级的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若横向比较也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有这样的风俗,父母为初生儿女酿几坛红酒储存,直至儿女长大成人结婚时取出作为婚宴用酒,这种红酒的等级胜过黄金无数,岂能是用价格来衡量的。滴滴酒水,浓浓亲情。

红酒文化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02

所谓文化产业化,就是挖掘文化价值,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凝聚文化,并以消费形式来传播文化的过程。文化产业化重在强调发挥地方自然人文优势,利用地方自然人文优势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文化产业化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将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三者科学地有机结合,将文化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闽派黄酒有三大代表性企业,其中之一就是福建屏南的惠泽龙酒业。闽派黄酒源远流长,主要由民间代代相传而传承下来,是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积淀出独特、厚实的闽派黄酒文化。受人们饮酒习惯变化的影响,黄酒市场逐渐走向低迷,渐渐淡出民众的视野,其典型代表就是曾经备受海内外认同的福建红曲黄酒。黄酒文化瑰宝也随着这一趋势正走向消亡。本文以福建屏南闽派黄酒文化为例,探讨闽派黄酒文化创意开发路径,旨在为福建屏南黄酒产业实现地方性差异化发展以及农村地方黄酒特色文化深度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文化产业化模式与路径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相继出现,经归纳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从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化产业重组的模式 [];二是从打响品牌知名度、走国际路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海外联盟的模式 [];三是从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目前,现有大部分模式未能全方位体现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模式。一些针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三条文化产业化路径:其一,在对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其二,在利用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强调走现代化路径 [];其三,将创意性的想法和思维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中,提炼出创意发展路径 []。

(二)关于文化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在文化产业化实践中,研究者深入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分别提出了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看法。刘渊(2011)认为河北民间艺术品文化的发展是在吸收地方特色的艺术元素基础上,加以创意设计,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严荔(2010)以四川省为例,解析了四川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文化资源,提出了我国区域性文化产业的开发策略 [];霍学喜、谭文枫和牛军(2006)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共同讨论 [];齐鹏(2009)提及了孔子文化产业化、荀子文化产业化的案例,着重强调了发展孙子文化产业化必须建立在孙子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启示 [];孙乙可(2007)以“云南印象”舞蹈为例,强调了舞蹈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特色和自主创新特色完全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张世均(2011)借鉴了韩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对我国的文化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启示[]。

综上所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有以下研究空间:(1)在模式和路径构建上,均偏重于文化产业化的某一个角度,如在模式构建上的产业重组、创意产业等,在路径构建上的产业集群、创意设计等,均缺乏全方位的把握;(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对案例实证研究多源于对当地经验的简单总结,带较明显主观性色彩,科学性不足。

二、研究方法与实地调研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两位学者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之发现》一书(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1967)中曾提出,是一种在系统化的程序中,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其是在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扎根理论研究法并不是在研究之前建立理论假设,而是研究者通过实践,直接地从实际观察和解析原始资料入手,在整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经验,然后将经验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扎根理论是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整理出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关的社会理论。这种方法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并广泛地运用在各个研究领域中。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以屏南黄酒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化研究的典型元素,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和开发。研究小组于2014年7月份前往屏南县开展田野调查,参观了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及相关黄酒生产基地,运用“专家深入访谈”法,与熟知黄酒文化及其发展现状的相关人士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访谈,获得珍贵的一手资料。受访者包括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文化管理的旅游事业部总监、屏南县相关副县长以及工作人员等,得到访谈者的允许,我们对访谈进行了全程录音,整理出一万多字的逐字稿;同时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为本研究提供了黄酒产业发展资料、销售数据以及电子文献等珍贵二手资料,我们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三)资料分析

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开放式译码与主范畴译码,提炼出主范畴及对应范畴,如表1所示。

以“文化产业化”为核心主范畴,以“文化”贯穿始终,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将黄酒文化符号化,提炼出“衍生产品开发”,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衍生产品生产,进行产品产业化发展。同时“创意服务提供”基于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各式服务,形成服务产业化。在非遗技艺传承的继承与发展上,将非遗技术传承产业化。以文化为主轴,通过对产品、服务、技艺进行创意开发,从而实现黄酒文化产业化,得出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图。见图1。

图1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图

三、黄酒文化产业化模型的阐释

在黄酒文化产业化模型中,存在以下三条关键路径:

(一)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产品创意开发黄酒产业集群

1.黄酒文化挖掘

黄酒口味适宜中国人的味蕾,与中国人有深厚的渊源。黄酒性温和,可以通曲脉,对调节人体的平衡可以达到平和的效果,对于寒性体质的人体有保养作用,中国老少皆宜引用黄酒。

黄酒有其独特的饮用方法,平喝、温饮、冷饮、和搭配食材,如螃蟹和黄酒搭配吃法有利于减轻或消除胃肠虚寒的人吃螃蟹后造成的腹痛腹泻。黄酒中的氨基酸物质可以除腥,而黄酒的甜味可以增鲜,二者搭配为绝佳吃法。因此,这两种食物的搭配堪称绝佳。

通过对上述黄酒文化的挖掘,得出该处的黄酒文化核心为黄酒功效以及饮用法。黄酒制造的原料以及酿造工艺与其具有活血祛寒的功效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将黄酒原料以及酿造工艺文化符号化。

2.黄酒文化符号化

酿酒原料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黄酒的酿造严格选取红曲、高山泉以及糯米;黄酒有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具体有炸酒法、谷壳本品ā⒙短本品ê屯练ㄖ凭品ǎ换凭瞥噬会随着年份变化,3年会变成黄色,10年会变成变绿色;黄酒包装方法有2种,一种是纯天然储藏,另一种是储藏阴凉处的传统包装;锡壶黄酒最典型的酒器,锡跟黄酒刚刚好这两种物体是互相抵触的,锡壶特质易保存酒,并且屏南每家每户都拥有锡壶。

惠泽龙黄酒文化的吉祥物酒鬼、酒仙、酒圣与侠客的图像设计成特色纪念盘,DIY手工创意酒瓶和DIY雕塑结合了酒文化元素。

3.产品创意开发

黄酒文化符号化推动黄酒文化不断发展,产品品种越来越多,从日常饮食到黄酒衍生品以及礼品酒,逐渐形成一系列产品线。

有机酒:屏南境内有265座山峰海拔在千米以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较少,农民运用自然生态耕种的方法,不施农药与化肥,并且种植在隔绝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出的有机糯米质地柔软,颗粒饱满,淀粉含量可达到85%以上。惠泽龙有机黄酒采用这样的优质有机糯米为主原料,与普通糯米酿造的酒相比,细品慢酌,柔顺爽口,醇香淡雅,极至健康享受。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有机酒种类包括典藏版有机酒、贵宾尊享礼盒、贵宾尊享单瓶以及商务版有机酒等。

礼品酒:在黄酒的定位上,屏南黄酒致力于中高端酒的酿造,黄酒也逐渐发展出礼品酒,十五年珍藏单瓶、十五年珍藏礼盒、十二年珍品礼盒、十年珍藏礼盒、十年珍藏单盒、八年珍品、八年陈酿、月子酒以及重酿酒是礼品黄酒的主要类型。

红曲衍生品:红曲不仅安全性高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它以籼米为原料,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来分离出优质的红曲霉菌,再经红曲霉菌液体深层发酵精制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红曲对人体健康有益,最为显著的是养生、降血脂以及抗癌作用。宋代制曲酿酒的一个重大发展即为红曲的发现和应用,屏南黄酒制作的重要原料之一就是自制红曲。黄酒制作的最后阶段,酒发酵后提取的衍生物的渣滓就是红糟,屏南人经常运用红糟制作红糟肉(即东坡肉)、红糟蛋、红糟菜、红糟鱼等菜品,其中红糟煮猪肚属于养胃良品。

4.黄酒产业集群

黄酒文化创意产品的不断开发,有机酒、礼品酒以及红曲衍生产品的生产促进了黄酒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模式的形成。有机酒与礼品酒通过企业工厂机械化生产方式生产产品;企业周边建立红糟产品生产中心,将企业生产黄酒所分离出来的酒糟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红曲衍生产品。同时在酒厂周边建立酒面膜、酒巧克力、酒冰激凌生产基地,增加酒产品种类生产链,丰富酒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创意服务提供黄酒文化博览园

1.黄酒文化挖掘

(1)惠泽龙传说

惠泽龙酒,源自美丽的惠泽化龙传说:传说在明成化年间,屏南的九峰寺中有一位法名惠泽的少年,一天清晨到寺院菜园浇菜,看见两只蜥蜴在争抢一颗珠子,于是捡起宝珠,但是因为僧衣没有口袋,只好先含在口中,此时正好听见师父叫他,开口回答的时候,宝珠不小心滑入腹中。那天晚上,惠泽全身发热,于是在寺内蓄水石槽中浸泡。几天之后,石槽水被泡得滚烫,于是他只好到附近的虎潮潭继续浸泡。四十九天之后,惠泽身上长出了龙形的鳞片,四肢变成了爪状,头上也长出了龙角。他的师父看到他时,明白惠泽就要幻化成龙了,顿时惊喜交加。惠泽在化身为龙,腾飞当天,为了报答师父的恩情,运用神力,摆动龙尾,造出了三百丘良田,之后就腾云驾雾向东海飞去。至此以后,此地年年风调雨顺,庇佑周遭众人。

相传康熙年间,施琅将军在之战中险遇退潮,无奈只能将战船搁浅岸上。这时多亏惠泽龙及时施法,使战船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助施琅一臂之力。因此康熙皇帝封惠泽龙为东海大龙王,并赐“龙行天下,惠泽九州”的美誉。

从此以后,惠泽龙王事迹在八闽代代流传。百姓建起龙王庙,将虎潮潭改称为龙潭,取龙潭灵泉和三百丘的高山糯米为原料,为了表达对惠泽龙王的敬意与爱戴,每年都酿美酒敬献给惠泽龙王。时间久了,惠泽龙酒因此得名。

(2)黄酒习俗

黄酒习俗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酿酒习俗与饮酒礼仪。屏南人酿酒最多在冬至,屏南人酿酒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酿前焚香祈福,酿成散福邻里。屏南人看中礼节,凡是客人来在一定的时间一定要请他喝酒,正月期间,凡是隔壁村的客人,不管是有没有亲戚必请他喝酒,这个是很重要的礼节;屏南大小的活动都是用黄酒。

黄酒起源于惠泽龙传说,黄酒习俗也与传说息息相关,故此处的黄酒核心文化为惠泽龙传说。将惠泽龙传说这一核心文化符号化,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文化产品――闽派黄酒文化博览园。

2.黄酒文化符号化

闽派黄酒文化博览园的建立是将惠泽龙形象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闽派黄酒文化博览园是具文化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并重的旅游产品,博览园里设有生产灌装车间、原酒库、老酒坊、农耕体验馆、文化馆、展示及品鉴、特产区、假山、宴会厅和文化旅馆。在文化博览园里,可以全方位了解到黄酒历史、黄酒功效、黄酒习俗等黄酒文化。

3.创意服务提供

黄酒文化不断发展,黄酒产品趋于多元化,在这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黄酒文化创意服务也应运而生。创意服务的提供是在黄酒文化飞速发展的基础上。

(1)屏南地区黄酒收藏(酒银行)

屏南地区黄酒收藏(酒银行)是为高档黄酒拥有者提供的创意服务。持有者将高档黄酒收藏于酒银行,将证件等挂在展示处,在竞拍之后,额外的价值属于收藏家之外,每年公司会给客户的保证年利率10%以上。

(2)黄酒文化旅馆

旅馆外观造型主要以畲族房子的特色设计,提供特色的黄酒浴、休闲处和小型文化园。屏南主要以畲族为主,畲族文化是一种地道的屏南文化,旅馆外观造型主要以畲族房子的特色为原型设计成黄酒文化旅馆,旅馆还会提供特色的黄酒浴,旅馆内设有小型文化园,游客可以在这里讨论黄酒文化、诗歌、书法,尽显其才。

(3)黄酒宴

酒宴是旅客品尝特产的好场所。布局主要以古朴的风格为主,以古代酒家的座椅来布置。菜品以屏南特产为主,有米烧兔、鸳鸯面、际头扁肉、芋头面等。还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和一小碗惠泽龙黄酒。

4.黄酒文化博览园

黄酒文化博览园是以创意服务提供为核心手段的综合性黄酒文化旅游产品。博览园依山而建,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以“一坊两馆三区”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呈现了3000年闽派黄酒文化魅力。“一坊”指惠泽龙老酒坊,“两馆”指闽派黄酒文化馆和农耕体验馆,“三区”指产品展示及品鉴区、现代化生产区和原酒存藏区。“一坊两馆三区”不仅全面展示了闽派黄酒的发展历程,并且阐述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建老字号、福建省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

黄酒文化博览园正式开园试运行于2011年5月。游客可通过亲子游、团队游、体验游、自驾游等方式,到园中体验酿酒、观光互动学习、感悟历史文化,感受非遗传承技艺的神奇魅力。

黄酒文化博览园内设老酒坊、黄酒文化馆、农耕体验馆与DIY手工创意酒瓶制作坊。

在老酒坊内,可以看到土垄、米筛、舂舀、风车、竹篓、谷耙、酒醋等古代器具,通过这些器具展示垄米、蒸饭、制曲、糖化发酵、开耙、榨酒等制作工艺,并且复原古代曲、谷壳等先民酿酒作业场景,完整再现世代相传的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的古老技艺,满足游客观光学习的需求。

黄酒文化馆属于文化历史区域,内有各种图文资料、文物酒器具、雕塑。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黄酒的神秘起源,包括酒的悠久历史、酒的诗文化、酒器、文物历史等。

在农耕体验馆进行挑谷子大赛,以140斤(实为120斤)作为体验重量,三人比赛,绕场三圈,先到者得惠泽龙黄酒小瓶装一瓶。创建重量记录,破纪录者可得200元和黄酒一箱。

DIY手工创意酒瓶是由企业提供纸笔,画出个人最想要的酒瓶,然后填上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以及联系方式。

(三)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非遗技艺传承黄酒文化节

1.黄酒文化挖掘

黄酒酿造技艺世界独一无二。屏南黄酒酿造工艺千百年来很好地延续发展了黄酒酿造技艺。屏南县的白水洋,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料――高山糯米与清泉,是难得的酿酒宝地。

黄色自古以来就受到华夏儿女喜爱和推崇。“黄帝”、“炎黄子孙”、“黄色”、“黄袍加身”、“黄金时代”、“黄道吉日”、“黄金”等词,皆被赋予尊贵、美好的寓意,因而“黄酒”理当是中国之国酒。相传“黄帝”酿造了黄酒。《酒诰》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提到:“黄帝曾发明过利用曲米造酒的酒泉法”,这就是现在的。黄酒是中国民族特产酿造酒。我国黄酒的主产区和主销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因此自古就有“南黄北白”的说法。独特的红曲制作工艺,使黄酒成为酒中珍品。惠泽龙作为闽派黄酒的代表其传统工艺更是独特。福建省屏南县的白水洋原生态自然环境为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红曲制造提供源泉。

2007年9月,惠泽龙酒业为主的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荣列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了解,目前福建省黄酒行业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艺的只有惠泽龙酒业“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因此,黄酒酿造技艺为挖掘的此处黄酒文化核心。

2.黄酒文化符号化

惠泽龙黄酒历史悠久,勤劳的屏南酿酒农民,不仅酿造出了名酒惠泽龙黄酒,还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种水稻、制红曲、审评、品饮的独特技能,并形成了独特的黄酒文化,创造了古老绚丽的惠泽龙黄酒文化。通过红曲制造技艺、黄酒酿造技艺的非遗申请,实现黄酒文化符号化。

3.非遗技艺传承

(1)酿酒体验馆

自古福建省屏南县白水洋景区就有“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美誉,白水洋景区每年游客源源不断,酿酒体验馆设在距离白水洋较近的主题公园里。路过的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黄酒酿造,蒸饭、加水、温酒等过程都属于体验内容,同时还可以体验红曲制作。

(2)黄酒文化馆

黄酒文化展示馆,展示黄酒酿造工艺,红曲制作工艺。

(3)非遗技艺传承

编制教育实践课程,将黄酒酿造与红曲制作工艺融入中小学生的学习中,从小学起;拍摄黄酒酿造工艺、红曲制作工艺纪录片,继承及发扬非遗工艺,从被动保护转为主动保护,传承屏南黄酒非遗技艺。

4.黄酒文化节

为了加强传承与保护屏南黄酒非遗技艺的意识,每年10月,屏南县都将举行黄酒文化节,举行供奉仪式,感恩惠泽龙神而举行,穿着传统祭祀服饰进行供奉仪式;彩车游行,主办方邀请福建各地黄酒商,设计出代表自身企业特征的花车于黄酒节在屏南县进行花车游行;博览园将举行文艺演出,展示黄酒文化;同时在黄酒文化节,游客可以穿上当地的畲族服饰,体验畲族婚嫁流程,感受畲族纯正文化。

四、结论与启示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中,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被较广泛的运用,但在酒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领域研究中,扎根理论的运用成果确比较少见。本文就是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深入剖析,对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包括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衍生产品开发、创意服务提供、非遗技艺传承5个主范畴,构建了黄酒文化的文化产业化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阐释,强调突出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本研究对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提供以下启示:1.文化资源是影响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化应以自身文化资源为核心制定发展模式;2.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也是关键要素;如不同产业之间如何优化力量,如何形成合力去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3.以文化为核心去构筑产业发展的共同愿景;4.地方特色性文化产业化的终极目标是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而不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因此,在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构建阶段,产业升级需要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建霞.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化发展与重组[J].生产力研究,2007(12):91-93:114.

[2]高泽涛.期刊业未来走势--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J].学术探索,2002(3):115-116.

[3]李迎凤.创意设计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魏文静.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41-144.

[5]李鸿禄,刘同为,周刚.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36-40.

[6]厉无畏,蒋莉莉.发展创意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5):1-6.

[7]刘渊.创意设计对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8):277.

[8]严荔.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5):105-108.

[9]霍学喜,谭文枫,牛军让.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化项目组织管理浅析[J].陕西农学,2006(2):93-98.

红酒文化论文例4

来自中国和德国的二十多位艺术家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时差”的艺术展。时差,原指跨越不同时区 后对生理时钟的干扰,这一次的展览由策展人哈罗·舒密茨和彭峰联合策划,展览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方式讨论21世纪全球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和个人同质化问题。“时差”作品形式丰富,包括空间互动装置、摄影作品、灯光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德国艺术家用他们的创造力协同中国艺术家一起完成了本次“时差”的创作。

“时差”展览的主题是,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结果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作为在德国的中国文化年的一部分,正值中德汉诺威工业展览会之际,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将展示他们的多媒体作品,地点分别是工业展会的大厅、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的第三系大厅以及浮士德艺术馆的展厅。中德三位艺术家为此次活动特别制作的装置艺术作品《黑与白》、《水泥物》和《呼吸》。“时差”展览意在各个领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寻找共识与共同点,从而在当代艺术中找到表达方式。来自于中国陕西的玉川酒庄的理念也是来源于此,思班奥策划了玉川酒庄为中国艺术家们定制的玉川葡萄酒,并展示在此次活动中。玉川酒庄所推崇的“酒而久之”哲学,不仅仅追求先进的技术和精彩的艺术,更致力于创造具有地方人文精神的当代酒庄形象。同时,玉川葡萄酒作为本土的中国品牌,是吸取欧洲经验、美国技术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交流的结果。酒庄酿酒师来自纳帕谷的维多利亚·科曼维,同时拥有新旧世界的背景,代表了新旧世界的交汇点,也诠释了玉川酒庄的哲学酿造。

红酒与艺术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醇厚的红酒可以随着艺术的视觉体验,进入我们的生活。汉诺威工业展览会是工业、艺术、红酒与旅游的一次新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也是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合作。红酒融入艺术,艺术介入城市生活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更关注艺术和社会结合的方式而不光是艺术方式本身,思班奥本身就是跨行业的企业,艺术红酒本身是融为一体的,也是人们生活的本能需要。

从陕西蓝田出发,到上海世界酒庄论坛、伦敦建筑展、希腊采集圣火、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思班奥把玉川酒庄和将酒与艺术带入这次真实的欧洲之旅,欧式风格的乡村情调,悠然的小酒吧以及小作坊,到晚祷钟声悠扬敲起。艺术与红酒的旅行中没有时差,思班奥公司作为一个管理策划角色策划了红酒与艺术的旅程,如同一个沟通的桥梁,链接各个地域和领域的人在价值观、文化属性和历史痕迹上的不同认识。玉川酒庄合伙人、当代艺术推动者陈展辉先生作为玉川酒庄和思班艺术的代表人参与了整个艺术红酒之旅。

汉诺威工业展览会的开幕酒会上,长期关注中国艺术的玉川酒庄为中国艺术家制作了特供的纪念版红酒系列,艺术与红酒的融合,玉川酒庄以代表中国酒庄独特品味的面貌参加此次博览会,见证汉诺威博览会历史上首次科技和艺术的联姻,以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原产地庄园酒的结合的玉川酒庄和玉川葡萄酒向欧洲文化致敬。

背景介绍:

思班奥

思班奥源于1999年,前身马达思班的策略部门,属于思班机构,是一家专门从事葡萄酒庄园产业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品牌、运营的咨询管理公司,也是极少数有国际视野、创造力和具有多年投资运营葡萄酒庄的经验,同时还为中国各大知名企业的新建酒庄提供葡萄技术咨询、生产运营、品牌策划、产品销售、会员俱乐部经营等全方位的服务。

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

2012年4月12日,“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在伦敦建筑中心成功揭幕,该展是2012伦敦书展的重要展览之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上百位中国建筑师和英国的知名建筑师。各大媒体出席了开幕式,并对中国建筑发展史进行的研讨和展望。

此次建筑展用《建筑学报》从1979-2012年的封面构成一条轴线,通过近30年中国优秀建筑的图片清晰地展示了中国30年来建筑文化潮流的变化。包括马达思班在内的十六个中国顶尖建筑机构的作品展示采用了书籍的形式,通过16本图书展示每个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作为马达思班的合伙人陈展辉介绍,此次马达思班入选的项目为玉川酒庄和宁波南部商务区,一个自己当业主的微型项目,一个政商合作,一气呵成的巨无霸建筑群,反映了马达思班的跨度和应对。玉川酒庄将传统的建筑和中国当代葡萄酒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中国酒庄建筑的代表,也是扎根于本土,同时面向未来的乡土建筑的典范,也是近年玉川酒庄建筑群继法兰克福、三藩市、威尼斯之后又一次在欧美建筑艺术展中亮相。

首届酒庄设计论坛

2012年4月11日,由Area中文版——《域》杂志主办,上海思班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策划的酒庄设计论坛大会在上海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蝶·宴会厅举办。酒庄设计论坛的支持单位还包括澳大利亚邦奇电子和玉川酒庄。近十来年,在中国出现了少数令人惊喜的精品酒庄,它们遵循本土文化的精粹,秉持欧洲传统的酿造工艺,通过发展葡萄酒种植提高地方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以不同于工业化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和酿酒哲学赢得国际的认可。不同于大企业,中国小酒庄的葡萄酒一开始就定位于高质量葡萄酒,立志于宣扬葡萄酒文化,不论是在葡萄酒庄的设计上,还是在酿酒理念上,他们都表现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点就是葡萄酒行业能够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此次论坛探讨了中国酒庄建设和模式的发展,从酒庄设计到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作为国内首个酒庄设计论坛,此次酒庄设计论坛的主办方协办方邀请了国内外建筑行业和葡萄酒行业著名人士对国内酒庄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著名建筑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教授,思班奥总裁陈展辉,西班牙Embt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Igor Peraza,国际酒文化博物馆秘书长李璇,意大利Archea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Giovanni Polazzi在论坛上进行了酒庄建筑和设计方面的演讲。玉川酒庄作为唯一收录的中国精品酒庄在《酒庄设计》专辑中。

红酒文化论文例5

中国人饮酒消费的习惯历来都是米酒和黄酒,这是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的熏陶渐染分不开的,此类酒一般在20-40度之间,属于中等程度的烈酒,同时如山西的汾酒、四川的泸州老窖、贵州的茅台酒、陕西的西凤酒、河南的汝阳杜康、北京的二锅头、山东的孔府宴酒等,这些酒也都伴随着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来,直到19世纪末,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在山东烟台创办第一家国产干红葡萄酒企业,广种葡萄园,才使得民族葡萄酒业蓬勃发展,到今天,张裕干红在国内发展成为第一红酒品牌,成为民族红酒工业的骄傲。各地的红酒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长城、威龙、新天、丰收、紫萱、王朝、莫高、云南红、新疆红、吉林通化干红等构成了今天庞大的红酒市场。但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对红酒有一个接纳和适应的过程,就当前国内的红酒消费情况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发达地区消费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消费比重小的情况。由于红酒属于外来饮用酒,在中国人的消费中有着与经济基础十分密切的联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消费红酒已经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特别是在上海,经济基础的雄厚和历史上对外开埠以及西洋文化生活习俗的熏陶,红酒的消费量很大,西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全民的共识,红酒亦是主要的消费酒水。但在中西部地区,红酒还没有普及,经济基础的薄弱限制了人们购买红酒的能力,但更主要的还是中西部地区传统文化仍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白酒仍然占有压倒性的消费优势,红酒的西洋饮酒文化与传统观念浓厚的中西部风俗格格不入。

(二)是在红酒的消费品种上,国产红酒与外来进口红酒在不同地域出现不同的此消彼长的情况。国产红酒一般以其价格低廉,品种繁多作为大众化的消费酒类在市场上广泛销售,而进口红酒一般主要作为城市白领和高收入阶层饮用的日常酒类;从市场上来比较,国产红酒更加普及,在超市、百货商店、饭店、宾馆、咖啡馆以及各类酒业市场中均有销售,且品种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张裕、长城、王朝,也有一般的威龙、新疆天山红、桑葚等,而进口红酒相对价格昂贵,只限于在红酒的专卖店和红酒展销会中大量出售,在超市中只局限于特种酒类柜台,销量普遍不及国产酒类高。这一情况主要在于国外红酒的进价关税较高,进口红酒的价格普遍高国产红酒,还有就是民众对国外红酒的品牌和成分缺少了解,没有大量购买的欲望。

红酒文化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55-02

一、我国红酒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说是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好,受电影中某些元素影响也好,或是发自自身的喜爱与追求也好,中国消费者对于红酒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与垂爱,这使得国内红酒市场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葡萄酒消费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五,进口葡萄酒数量迅速上升。然而,由于我国消费者甚至许多生产者与销售者对红酒价值之所在知之甚少,消费习惯也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造成国内红酒价格虚高,进口红酒价格与国外原价相比如同天价,红酒市场经营良莠不齐,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红酒消费者更是缺乏理性。“爱”与“痛”纠缠不清,红酒市场境地万分尴尬。中国红酒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红酒市场成熟度还不高

我国红酒历史并不悠久,国内市场上居于主体地位的主要是一些传统酒类,红酒尚处于婴儿期。红酒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及其快速发展势头,极容易导致市场上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进口红酒市场存在着“原瓶不原”“洋酒不洋”“价格虚高”“假冒品牌”,以及条形码与出产国相矛盾等诸多问题。此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恶化,竞争手段仍停留在一些传统的(比如开瓶费)促销方式上。

(二)销售渠道不正当竞争

目前国内红酒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商场或超市、餐饮、夜店或酒店。除商场、超市外,其他基本采用买断进店销售模式,恶意抬高的进店费,开瓶费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店方反正是高来高卖,价格自己说了算,只是由此造成红酒价格过高,给消费者带来的代价却是昂贵的。而对于夜店来说,销售的多为进口酒。由于人们来夜店的目的并非是来品尝红酒,而且在夜店那样的环境下也难以真正喝出红酒的优劣,于是许多商家为了逐利,在买价一定的前提下压低进货成本,使得劣酒逐渐驱逐好酒。

(三)政府监管不力,假酒泛滥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名贵红酒出现了假酒泛滥的现象,以拉菲为例,大拉菲年产量24万瓶,其中1.2万瓶被皇家收藏,剩余部分欧洲、北美、亚洲市场均分,各占7.9万瓶,到中国最多5万瓶,而我国市场每年销售200多万瓶拉菲,可见其中有多少假货。再比如“泛滥成灾”的“长城”。这些与政府监管的不力是分不开的。

(四)企业的虚假宣传

在目前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广告成为一种主要也是卓有成效的宣传方式。淹没于广告海洋之中,加上自身对红酒知识、价值与文化的陌生,广告宣传成了许多消费者判断的“标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企业出现了侥幸心理,钻空子,打起了虚假广告。而现实是,真正懂红酒,能说出各红酒区别的消费者寥寥无几。厂家说什么是什么,说是“90”原浆就是“90”原浆,说是法国进口的就是法国进口的。

(五)我国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程度不高

在我国,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大多数购买者无法分辨红酒的好与坏,存在很多问题。

在品牌上,许多消费者盲目相信广告,认为广告多的就是名牌,就是高档酒。在包装上,由于不懂得如何鉴赏,不知道怎么从性价比的角度对红酒进行有效合理的判断,消费者往往不顾品种、质量,不管产地,只认包装,哪个包装好看就买哪个。加上只有极少数的消费者购买红酒用来自己品尝,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在于请客或送礼,这就更加导致消费者对包装的非理性,根据红酒包装的精美高档来判断红酒的优劣与价值。而且,大多数消费者买来自己喝的红酒一般价位都在200元以内,而500元以上的红酒买来基本是为送礼使用,花了很多冤枉钱。

此外,红酒的品种有几十甚至几百种。面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们往往目瞪口呆,眼花缭乱,根本无从下手,只能盲目地凭感觉购买,而和葡萄酒的实际价值无关,往往是在对品牌或其他因素认同的情况下,心理能接受什么价位就买什么价位的酒。

再者,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流行的时代,红酒市场又怎么能避免得了呢?一旦流行喝黄酒的时候,就都跟着喝黄酒;突然说红酒对人体有好处,于是就都喝起红酒来,说法国红酒最好,于是都疯购法国红酒。其实大多数人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几十元和几百元,“90”年份的和“95”年份的在这部分人嘴里是往往喝不出什么区别的。

二、红酒市场如何规制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红酒市场的市场结构与消费结构均不合理,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经营良莠不齐,竞争也日趋恶化,消费极不理性。红酒市场的有效规制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有效规制红酒市场呢?

(一)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无论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应对还是厂家的销售,都需要国家的规范与管理。特别是在中国,红酒市场尚不成熟,这个时候,政府的重视、监管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并且加以有效的监督和执行。中国的红酒市场,没有一个合理明确的分级标准,企业都按自己的标准来分级。而对于某个行业来说,其分级必须是整个行业共同认同、共同制定并共同遵守的。意大利葡萄酒能成功闯入欧洲市场,出口比例跃居世界第一,与其分级制度的确立是分不开的。鉴于此,政府应该协同有关专家,为国内葡萄酒建立一个分级制度。当然,标准的建立不是用来看的,还应切实执行,否则只是一纸空文。而针对市场上的不良竞争也应加以规范,控制进店费、开瓶费,降低消费附加费。在生产方面,也应建立一个生产标准,并使其与国际接轨,使消费者在区分红酒优劣时有标准可依。

此外,对所有流入市场的红酒必须进行检测,对进口要严把关口,不给走私、偷渡机会。严惩假酒、伪酒的生产者。对进口红酒的监管,还可以实行进口商认责制,让他们一对一负责,由局部规范实现整体规范,还可以通过管理细分的方法,分别规范生产、进口、销售和消费,逐步实现红酒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塑造本国红酒文化,打造国内知名品牌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对西方红酒都是如此推崇,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或者说我们自己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中国葡萄酒历史短暂,市场尚不成熟,应积极向西方特别是葡萄酒工艺优良的国家学习,在吸取别人优点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特色,塑造自己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

目前,进口关税是国内红酒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不通过技术与政策扶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就能喝上高档的葡萄酒呢?在红酒方面,一些民营企业盲目投资,经营不专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可见,国内有知名的好品牌,有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这对于规制国内红酒市场是多么必要,示范效应不容小觑。而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这除了技术与政策扶持外,还包括对其品牌与企业形象的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品牌与产品,杜绝“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此外,未来,随着进口关税越来越低,将伴有大量国外红酒涌入国内市场,红酒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将转化为质量的竞争。在打造自己品牌的同时,不能空有品牌而无质量,质量始终要放在第一位,严格按标准生产,要保证有名牌就有好质量。而且,我们自己的品牌,将更加适合中国的市场,符合中国人的体质与口味,使消费者品尝到更多的质价比非常好的葡萄酒,并能促使本国红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扬光大,使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全面了解不断加深,这样消费者就将慢慢步入理性的消费。

(三)企业的努力与对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

除了政府的监管与调控,一个健康有序的红酒市场还需要企业的努力与对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

中国消费者对红酒的特殊情结与垂爱,让红酒市场日益庞大,这个市场有利可图毋庸置疑,然而对企业来说,要想长久立足红酒市场,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品牌意识。而品牌不仅仅只是所谓的知名度,而应该真真正正有自己的价值与特色。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越来越理性,那些有表无里,华而不实的企业终将引起消费者对其品质的怀疑,追求短期利益的品牌也将被市场所淘汰。好品牌配以好产品,再加上有效的品牌运营,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长久地信赖和支持。

而对于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在当前形势下,除了政府,更多地有赖于企业。在消费者对红酒知识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企业的宣传对于消费者的价值与判断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企业能致力于引导非理性的消费者,那么这样的企业最终将获得消费者以及整个市场对该品牌持续的、长久的忠诚度。

而对消费者本身来说,许多消费者对红酒尤其是对西方红酒的推崇,有多少是真正出自对红酒的喜爱?又有多少人真正懂红酒呢?很多中国人过分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事物,而忽略了自身真正的需求,以为那样就是时尚,就是高档,殊不知,在这种推崇与跟风中,他们消费了多少假酒,兑水酒。他们失去的已不只是金钱,还有他们的身体与精神。

爱它,就先懂它。我国消费者应停止非理性的消费,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是红酒?同时,消费者应更多地去了解红酒,了解红酒真正的价值所在,学习如何去品酒,如何去鉴别酒。何为真?何为假?何为优?何为劣?做到心中有数,追求一种真正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理性消费,明明白白消费。

三、结语

凝结着阳光的气息,蕴藏着大地的灵气,加上在饮用上的各种礼仪与讲究,与其他酒类相比,红酒被赋予更多的内涵、神秘与浪漫。于是乎,某些重要的场合,特殊而难忘的时刻,与亲朋好友的聚会,甚至于一些商务活动中,红酒的身影频频出现。由此可看出,红酒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政府对红酒市场给予重视,合理监管与规制,企业遵守秩序,合理竞争与发展,消费者学习红酒知识与价值,一个规范而健康有序的红酒市场,一种正确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一种良性的竞争与销售,以及一种理性健康的消费终将形成。

【参考文献】

红酒文化论文例7

误会1:红酒 ≠ 葡萄酒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区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反而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误会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误会3: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实在无法理解A.O.C.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误会4:葡萄酒的年份并非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得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一度出现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酒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饮用的,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误会5: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显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地标明:“未经橡木桶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误会6: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经常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误会7: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分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误会8 :酒瓶内出现沉淀 ≠ 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误会9: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个“专家”为大家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误会10:葡萄酒配餐,不总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倒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红酒文化论文例8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区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反而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误会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误会3: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实在无法理解A.O.C.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误会4:葡萄酒的年份并非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得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一度出现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酒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饮用的,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误会5: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显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地标明:“未经橡木桶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误会6: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经常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误会7: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分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误会8 :酒瓶内出现沉淀 ≠ 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误会9: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个“专家”为大家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误会10:葡萄酒配餐,不总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倒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红酒文化论文例9

酒标,就是酒的身份证。初入红酒世界的人,往往会感觉红酒要比其它的酒类复杂、难懂。的确如此。红酒从葡萄栽种、品种混合、酿制、陈年等无一不是学问,要从头到尾通盘了解,以世界之大,酒庄之多,产品种类之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酒标——这个红酒的身份证,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准确地传达给人们此瓶红酒信息,同时也是人们了解红酒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你只把酒标当成一个简单的商标,可就大错特错了。小小一张酒标,传递的信息却不少。一般来说会有年份、酒庄或酒厂名称、生产者的名称及地址、酒产区名称、酒度、容量等信息,很多红酒标还会有是否酒庄自行装瓶、葡萄品种、何种味型、红酒等级(如法国红酒的AOC等级)等。

酒标收藏

红酒酒标早已不仅是红酒的标识、名片了,更是一种带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收藏品,与邮票、纸币、火花、烟标一同列为世界五大平面收藏品。酒标的设计、印刷和使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酿酒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

历史价值

文物的价值永远是历史价值最重要,酒标也不例外。许多有着纪念意义的酒,其酒标就很有历史价值。比如1787年由美国总统汤玛士·杰佛森在酒标上签名的那瓶拉菲,就创下了15万英镑的世界最贵红酒纪录,其酒标的价值不言而喻。

文化价值

红酒文化论文例10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121

从表面上来看,消费群体的选择权因种类的增加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而在其背后实则暗藏着一股中外葡萄酒品牌于中国市场中发生的较量,近年来,很多国外葡萄酒都不断地涌进中国,甚至将国内最大的进口葡萄酒产业的大部分股权垄断,成为其控股的股东。而与此同时,国内的红酒品牌更是在努力的寻求突破,例如张裕曾抛出大手笔控股天珠酒业进而开始对红酒产业上游中的原料基地开展争夺,就连那些二、三线的红酒品牌也想凭借资本市场来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由于中外葡萄酒产业之间的竞争不断的升级,更多的企业开始进口葡萄酒,而且的机构也在不断地变得完善和专业,这对于本土的红酒品牌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

1 我国的红酒行业

1-1 由于优秀品牌的涌入,我国红酒行业也不断完善

最近几十年里,由于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我国红酒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优异的红酒生产商家,他们大部分都是国内的红酒生产商,他们不但生产工艺先进,而且对红酒的酝酿方面也是十分专业,规模也比较大,有的厂家都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每年到葡萄丰收时节,他们就会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采摘,压榨和酿造一系列程序,之后再在自己工厂中进行调配等一系列的工艺。在不断的生产和实践中,他们变得越来越专业,也有了自己特色的红酒品牌,在市场中渐渐地获得了认可与好评,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一定份额,同时那些大品牌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小型红酒产业快速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红酒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市场。

1-2 我国红酒市场将面临惨烈的国际竞争

由于我国红酒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内的厂家不断地增加,红酒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同时,很多国外的红酒产家也看到了我国红酒市场隐藏的潜力,于是他们开始想要将其销售中心转向我国红酒消费市场,并将自己那些知名的品牌引进中国的市场,在这些国际的红酒品牌中除了有意大利和法国等这些相对传统的红酒生产国,还有澳大利亚跟新西兰等这些新兴起的红酒生产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在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红酒品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之外,同时为我国的消费者群体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类供他们选择,同时对于提高我国消费者对红酒产业的发展和认识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3 我国红酒产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跟以往相比,我国的红酒文化已经有明显的加强和提高。我国葡萄酒的相关数据网也表明我国的红酒产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直到现在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中活跃度最高的葡萄酒市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巨大消费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2 外国红酒产业进入我国市场的优劣势及趋势

2-1 外国红酒产业的优势

现在,我国对于红酒的人均消费量还不是特别高,由于我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对于进口的红酒税率也在逐渐减少,这些都为外国的红酒品牌流入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于他们进入我国市场的优势来说,首先在品牌上来看,他们都有着较好的信誉,而且品牌的形象也良好,比如说那些传统的红酒生产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其次在质量上,他们历史悠久而且一直秉持着“低生产,高质量”的原则,生产出的红酒都有着独特的口感,这在国内的市场上来看更加地吸引那些高端的消费者群体纷至沓来。

2-2 外国红酒产业的劣势

从劣势上来看的话,在中国红酒市场中存在的外国品牌实在是太多,这就造成每个单独的品牌都很难在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也就是说其不易形成固定的“粉丝”。大体上来看,进口的红酒在我国市场中占到了15%的市场,而他们的经销商一般没有长久的推广度,因昂贵推广费用的限制,再加上中西方在文化上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关于市场上的运作形式也大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国外的红酒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中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其运营模式,上面这几点对于外国的红酒品牌来说想要在中国市场中充分的融入都是其必须应对的挑战。

2-3 外国红酒产业趋势

但有挑战就会有机会,由于我国消费群体对红酒的认识度还有待提高,这对于外国的红酒生产者来说看到了光明的希望,我国国内的红酒品牌虽一直在提高生产量,营销手段上也运用了一定的手法,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关于红酒的饮用文化还不是很完善,而且想要营造出一个品牌的文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从这点上来看,国外的红酒生产商正好可以有效运用这个特点,在进行自己产品的推进时,同时把企业文化跟红酒文化等全都加入到产品之中来,把其当作宣传的一大亮点,从而为自己品牌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3 进口的红酒商迅速发展

3-1 进口红酒商的崛起

进口红酒的品牌在不断丰富的同时,牵引的是一个个进口红酒商的兴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的海外品牌开始采用跟商携手合作的方式间接的将自己的品牌引进中国市场,给那些对本土了解并且有自己渠道优势的提供发展空间。渐渐地一批批专业的商开始分享进口红酒的利润,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把握了市场的先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红酒的进口量仍然由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有一定规模的葡萄酒商掌握着。

3-2 机构不断完善发展

在众多商中根基最强做得最大的商,其运营模式也主要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对相关产业不断探究而积累的一种比较完备的销售网络,其实,在商准备进口红酒之前,他们都会提前在市场中进行“试探”,之后再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推广。与此同时在自身的专卖店中也会提供各种类型的进口红酒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相关的实例均表明这种方式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映。

3-3 红酒产业链条更加宽广

现在,除了大陆商和国内红酒看中中国这一潜在消费群体,相互竞争之外,香港地区的进口红酒商也将其视线转移到了这里,这样一来就让红酒市场中的竞争显得更为激烈。现在,海关方面和香港的经济发展局已经达成一致的意见,为香港红酒品牌发往内地提供便利条件,也就是说只要这项措施真正的实施起来,那么必然就会给香港的红酒贸易商,尤其是那些规模还不是很大的商进入内地红酒市场创造最便利的条件和机会,造成在内地的红酒产业方面激烈的竞争局面。

4 国产的红酒改革蓄势待发

4-1 影响国产红酒行业开拓渠道的因素

随着进口红酒在内地市场上时间的不断加深,对我国红酒市场可以说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甚者想要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此他们已经在慢慢地开始付诸行动中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已经有大部分的进口红酒放下了自己高大的架子,转至价格攻略,也在开始生产和进入到数十元每瓶的中低档的红酒市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更加满足中国的消费者群体,也为他们开拓中国红酒市场带来更大的希望。

4-2 国产红酒进行渠道发展

进口红酒的种种做法和商的变化发展,从一方面来看,对于提高我国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度方面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这对行业范围的扩大可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进口红酒在我国内的不断运营发展和扎根落户,其对那些国产的红酒生产商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毕竟国产酒业根基还是比较雄厚的,短时间内对其造成的影响还是有一定限制的,但从长远来看的话,如果进口红酒依然保持这种高涨的气势,在今后造成的影响我们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国产红酒现在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不断地提高自身从生产到营销渠道上各方面的实力,使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来面对今后有可能出现的“变幻时局”。

4-3 国内红酒产业激烈竞争引发的影响

由于面对各种强烈竞争所导致的国产红酒的不断强化,对红酒行业的发展可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带动了红酒行业的发展,很多的生产商开始通过收购红酒生产基地来大量的生产和研发红酒,但这对于那些二、三线的国内红酒品牌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资金不是很雄厚,自己的品牌也没有打响,身后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依靠点,因此在未来国产酒业逐渐丧失价格优势,进口红酒开始转向价格方面之时,这些二、三线的红酒产业面临的就将是被整合的局面。

5 结 论

综上所述,由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红酒产业发展的更加欣欣向荣,进口的红酒越来越突出的转向我国市场。现在由于我国红酒生产的总产量不断升高,在世界总体的红酒产量上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加大,加之外国的红酒品牌不断加入,使得我国红酒市场上的竞争变得越发的激烈,中国的市场由此也成为了各国红酒商争夺的主要市场,这就相应的要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红酒品牌随时做出一系列的“战术”来应对这多变的时局。可以说在平静的中国红酒市场下实则暗藏着一股激烈角逐,各国内外开始在营销渠道等方面入手,努力让自己的品牌能够在多变的时局当中占据稳定地位,在以后的发展中,相信就销售渠道方面来说红酒产业的销售渠道会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像现在就已经出现了专卖店,网络等多个销售渠道,而且对于消费人群来讲,在以后他们会更加了解红酒的产业文化,更加重视红酒的质量以及口感,使得红酒渐渐地成为我国百姓平常生活当中的一种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正-进口葡萄酒渠道揭秘[J].中国经营报,2012(6).

[2]胥新蕊-进口葡萄酒渠道四大趋势[J].酒世界,2010(12).

[3]刘保建-那些被忽视的葡萄酒渠道[J].华夏酒报,2015(3).

红酒文化论文例11

记者(以下简称记):冯总,您好!在大连的各个餐厅酒店,经常看到许多人消费万达干红,而且他们将万达干红当作一个高档的红酒品牌,请问冯总,万达集团为什么要进入以前从来没有基础的葡萄酒行业呢?

冯雷总经理(以下简称冯):(笑)首先我要补充一下,不仅在大连,全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万达干红和万达干红的忠实消费者,大连市场的基础要好一些,据统计,现在大连累计已有约150万人次喝过万达干红,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消费群。

自1994年万达集团建立“万达足球队”以来,这个响亮的品牌已经伴随着这支战绩辉煌的足球队而名扬天下,万达集团也因此在中国企业知名排行榜上进入前十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万达集团还没有一种产品是面向全国大众消费品市场的,企业的无形资产就象一座沉睡的金山急需开采和利用。集团深深感受到在加紧发展房地产主业的同时应尽快进军大众消费品领域,发挥万达品牌资源优势,为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开始,在我国南方沿海兴起了红酒消费热潮,我们意识到葡萄酒作为国内新兴业定会有巨大发展潜力,加上我本人很喜欢法国葡萄酒,当时集团正好指定我来负责这个项目。

记:许多消费者都说万达干红是法国葡萄酒,据我所知,万达是一个正宗的国内品牌,请问冯总,这中间有什么误解吗?

冯:两种感觉都没错。我们一直坚持的品牌理性路线是:纯正风格,法国品质。

万达确定进军葡萄酒行业时,聘请了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在发展方向和经营方针的选择上有不小的争议,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决定在法国直接建立生产基地,建立第一家中国企业直接投资的酒庄,让最优秀的法国酿酒专家替万达酿造正宗的法国葡萄酒。因为法国无论从历史还是技术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葡萄酒王国。

AOC级葡萄酒是法国葡萄酒的最高等级,集中代表了法国葡萄酒精髓,万达AOC级干红葡萄酒的生产和进口,正是万达酒业站在法国这个葡萄酒巨人肩上经营的结晶。这是目前第一个以国产葡萄酒品牌命名的法国AOC级葡萄酒,也是我和我们万达酒业所有同事的骄傲。

位于波尔多酒乡的万达--Lamothe酒庄酿造的万达AOC葡萄酒延续了Lamothe酒庄160年的独特风格,由三种名贵葡萄品种按严格的规定程序精酿而成,在橡木桶中储藏12个月以上。她有深邃的红宝石色泽,醇和的口感,酸涩均衡的架构和入口后持久的回味,真正体现了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的精粹所在。

记:看来万达酒业真不简单,直接在法国建立葡萄酒生产基地,那么请问冯总,万达酒业目前在国内发展状况怎样呢?

冯:目前我们已经在国内绝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和派驻分支机构都坚持这样一个理念:销售葡萄酒就是在推广葡萄酒文化,就是在推广一种优雅、高品味生活主张和生活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品牌知名度已进入葡萄酒行业前十名,万达干红曾被作为大连人民的礼物赠送给了来访德国总理施罗德。现在,我们在国内河北昌黎建成了生产基地,为今后大量生产提供了保障。

葡萄酒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经营。为此我们建立了专业网站(省略),系统地介绍有关葡萄酒的文化和知识,同时经常开展一些品酒会、音乐美酒鉴赏会等。我很高兴地看到国内已有众多消费者对葡萄酒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葡萄酒普及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明程度,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而且我们万达酒业也愿意在这方面付诸努力。

记: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葡萄酒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外葡萄酒冲击,请问冯总有什么对策?

冯:最近许多朋友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冲击和竞争是肯定的,但也会带来正面、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葡萄酒消费观念的普及和葡萄酒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正面影响是主要的,首先整个消费市场扩大了,蛋糕做大了,机会也在增大;其次我们已经早先一步走到国外去了,我们一开始就直接在法国投资建厂,既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又对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有很好的继承,今后还可以解决万达干红成本过高的问题。

我们的法国万达酿酒公司最近正在积极与法国大型葡萄酒企业接触,计划合作开拓中国市场,我们在国内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同时这几年坚持推广的法国葡萄酒文化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记:最后能否请冯总谈谈企业与政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