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57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例1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中医针灸论文例2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中医针灸论文例3

社会正在进步,中医针灸伴随着现今的时代变更也增添了新内涵。在各个时段内,中医针灸都表征为不同特质,传承悠久的这类文化应能融汇全方位的中医内涵。中医针灸根植于仁爱,应能真心去关爱生命并且尊重病患。针灸也有着深层的潜力特质,应能顺应根本的病情以便于采纳最适宜的医治方式[1]。要从整体入手,妥善把控针灸关涉的各方面。依循天人和谐的根本思路,妥善调和了机体内的阴阳双重关系,解决长期累积的潜在机体病症。

1 精髓传承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医学,针灸根植于悠久性的中医文化,拥有本身的独特内涵。传统医学范围内的针灸应被看作珍贵遗产,现已归入非物质文化。从现状来看,针灸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明,不应予以忽视。国际化状态下,西医辐射过来的较大影响日渐渗透于中医,潜在偏离了本源的价值理念[2]。更多人日渐接纳了中医,然而中医趋向于迷失必备的方向,不得不予以反思。

现今针灸的较多医师没能吸纳传统性的精髓文化,缺失了医治病患必备的经典思路。有些医师觉得:针灸本质为物理性的某类疗法,它根植于神经节段必备的理论。从现有状态看,针灸仍单纯涵盖了神经痛、骨伤及运动性的障碍[3]。针灸覆盖的现存范畴仍偏窄,减低了本该有的覆盖面,更不能够处置多样的疾病。西医多样的新颖医治手段含有红外辐射及电针,与之相比的针灸面临于绝迹失传的潜在隐患。针灸绝技例如针刺及祖传性的疗法没能寻找到适宜的传承者,也将濒临灭绝。在这种态势下,亟待回归原先的针灸文化,深入掘进深层次内的文化属性。针对于更深层次,还应反观哲学性的针灸理论,解析本体的针灸内容[4]。

2 现今的传承缺陷

2.1针灸文化脱离于本体的技术特性,二者是分离的。相比于养生、方药等的中医,针灸更侧重于技能。早在我国古代,中医可并用药剂及针灸,但现今总体趋向应为侧重于针灸而忽视了调配药剂。现今开设的针灸培训课程也表征为短期的弊病,脱离了深邃的悠久文明。针灸文化很深邃,短期培训并没能把控深层的针灸本质。经过了培训后,学员只能接纳针灸常用性的技术,没能辨析深层的针灸特性[5]。在某些情形下,针灸治疗应能获取期待中的实效;然而从整体看,并非利于持久的学术传承。深入拓展并传承针灸,不可依托于短期的单一性培训。

2.2在应用层次内,针灸缺失了可用性。某些中医没能拥有高水准的针灸技术,缺失深化的针对于中医的领悟。这种状态下,也缺失了针灸被运用的必要价值。例如:受到内经启发,可借助针灸方式以此来诊疗超出50类的病症,这样即可获取最佳的针灸实效。再如:急救昏厥可选的方式包含按压穴位,急救性的针灸可获取相比于西医的持久效果。然而,若单纯从表观入手,即便掌控了技术步骤也并没能明晰中医的深邃内涵。现今针灸采纳的作用机制单纯侧重了表观的生理,缺失了充足理由[6]。

2.3针灸采纳的手段并没能契合古代中医特有的诊治方式。中医针灸依循了全息理论及生理神经理论,理论支撑下的现今针灸也快速在进步。借助于针灸技术,医治了多样的杂症及疑难病症,多元化趋向下的针灸科目配备了新颖的技术途径[7]。由此可见,医学指引下的现代针灸确实能医治病痛,解决患者的难题。与此同时,现今针灸也设定了明晰的技术及方式,更能便于世界范畴内的医师掌控。但从本质来看,仍没能注重于传承独有的针灸观念,缺失了优良针灸成果的延展继承。

2.4在较大程度上,现今针灸脱离了必备的要领,背离这种要领。例如:针灸学科依循的宗旨应为查看内在经脉,观察经脉的表征等。这种要旨应被用作针灸临床,发挥根本的指引价值。纵观现今多样的书籍,临床报道仍缺失了关乎这一根本机理的案例,很少依循经脉理论。再如:较多医师觉得,针刺补泻相比来看并没能发挥刺激量的同等价值,为此应能更侧重针刺带来的刺激量。只要吻合了刺激量的外在表观,即可有效予以医治[8]。在这种认识下,日渐淡化了补泻应有的位置。临床工作更少注重于密切关联着针灸的传统文化,忽视了这种根基。

3 解析精髓的内涵

不断发展的各中医学科都不可脱离传承,针灸文化也亟待创新,增添新颖的医治内容。若没能真正传承精髓,针灸疗法就缺失了根基。国际化特定的视角下,更多人接纳了针灸,认同了针灸医治得出的成效性。更广范围的这种认同推进着针灸发展,用作诊治现今多发性的多样疾病。针灸根源于厚重的自身土壤,应能复兴传统文化并且增添了源泉性的推动力[9]。由此可知,复兴中医针灸、传承精髓的针灸文化,要注重于如下层次的传承:

3.1真心关爱病患 传统文化提供了厚重的针灸文化根基,文化孕育了针灸独有的机理及途径。在儒家影响下,针灸也拥有了自身多样的内涵。从根本来看,针灸并不单纯涵盖了必备的医治技术,更融汇了文化,密切整合了人文及针灸科学。在这样的引导下,针灸应能尊重并关爱患者,真正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的特质,针灸学把病患视作最为珍贵的,肯定并尊重唯一性的生命价值。例如:古代记载下来的针灸书籍都含有关爱的内容[10]。人命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财富。在针灸诊疗时,医师要轻声细语并心怀仁爱,诊疗可选的方式也应巧妙,注重减低病痛。古书之中记载:在筛选针灸医师时,若没能做到心地朴实、善良并且宽厚,是不可选作针灸医师的。患者把生命托付给了医师,针灸时要尤为谨慎,心怀厚重的职责感。

针灸时应能心怀宽厚,体现精湛医术。医治病痛者都应慈爱宽厚,致力提升总体的医术水准。唯有真心关爱万物、力求挽救病患的性命,才能拥有提升医术的根本动力。传承至今日,中医针灸仍不可脱离仁爱的关怀精神。若医师都能心怀仁爱,将会缓和原本僵化及冷漠的医患关系。在这种基础上,重设了医患彼此优良的关系,真心关怀并体谅彼此。经常怀有仁爱的心意、精诚提升针灸医术,就消解了医患潜在性的彼此隔阂[11]。现今的针灸推广中,倡导仁爱仍拥有必要的价值。

3.2符合常态的作息习性 针灸要依循天人和谐这一根本思路,符合平日的作息。这是由于,人们平常作息都含有内在性的规律,不可打破规律。与此同时,机体也有着深层次的运转规律,人体的心跳、肠胃蠕动都依循了规律。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依循了本身的调节机制,医治时唯有顺应了规律才可治好疾病。针灸要顺应根本的机体运转规律,操作手段都应是辩证的,顺应了机体表现出来的规律。先要探析深层的某一病因,而后逐渐予以攻克[12]。

此外,针灸还不可忽视机体拥有的本身康复能力。致力于调节经脉,以此来激发机体自带的调节性。促进人体自我痊愈,协调整体性的内在机体。应当顺势采纳最必要的医治手段,例如针刺可调和阴阳双重的血气。针对于不同表征的患者,都要筛选最合适用作针灸的某一手段。调节机体平衡,求得最为和谐的机体状态。阴阳平衡应被看作总体性的,顺应各时段不断变更的病情,这样才更能便于调控。机体没能表现出病症之前,就要预先予以针灸[13]。这样做,激发了应变及抗病的机体自身能力,防控未来隐藏性的病症。从长久视角看,也减低了伤害性的疾病程度,这种针灸更适宜亚健康的现今各类群体。

3.3凸显个性及灵活性 中医拥有独特的自身特性,能够观察病患的外在形态,深入体察了深层的内在病理。中医针灸凸显了更高层次的个性,为此也应增添灵活性。医治的进程要被设定为辩证性的,并不含有既定的某种规范。由此即可得知:中医针灸就要表现出灵活性,针对于不同个性的病患来诊治。临床范围内的多样病症都含有某一外在的表征,各个阶段特有的病情也在不停变更。应当灵活应变,不可固守设定好的某一治疗方式[14]。

中医在治疗时,既要把控根本性的针灸规律,又应贯穿医治流程的始终。病情是变化的,针灸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动,个体化针灸拥有了灵活性。例如:书籍可查到的针灸方式并没能依循既定的路径,都提供了可参照的某一方法。出于灵活的考量,先要把控变动着的症状,而后才可对症予以针灸。这样做,灵活的针灸赢取了更多的诊疗时间,灵活性的针灸融汇了多样的机体器官,贯通了可选取的各类针灸方式。

3.4依循天人和谐的总体思路 针灸以和为贵,注重天人合一。在中医理论内,若患有某一病症则可归结于紊乱及失常性的人体性能。阴阳失衡的状态下,中医针灸力求于矫正原本的失衡。调控某一衰弱的要素,强化另一要素,针刺等途径就激发了机体本就拥有的调节潜能。借助于针灸手段,重设了原先的机体平衡,回复和谐的状态。健康的根本就在于调节,恢复机体的平衡[15]。

4 结语

2010年末,中医针灸被归入申遗范围,列入共有的遗产范畴。保护针灸文化,从长久来看更能认同并且尊重传承下来的针灸方式。应当明确的是:成功申遗也更能妥善保护针灸这一文化。面对于现今的态势,留存完整性的中医针灸精华是尤为必要的。随着医学演进,针灸内容也将变更并且增添新内涵。针对于各阶段表现出来的医学特性,有序融汇全面范围内的针灸文化,注重于精髓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欧阳颀,魏智钧.中医针灸文化之传承精髓[J].环球中医药,2013(01):53-54.

[2]王键,黄辉.中医药传承的战略思考(上)[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01):1-5.

[3]贺新.传承中医文化 谱写针灸新篇--记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02):62.

[4]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63-69.

[5]姚振江,王智琴,喻建兵,等.从针灸"申遗"成功看针灸的发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4):42-44.

[6]杨秋晔,李赛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特点与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1(11):789-791.

[7]王莹莹,杨金生.对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方式的若干思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44-46+49.

[8]Li Jiajian, Guo Jing,Wang Linpeng.Beijing modern acupuncture schools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verview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14):1178-1181.

[9]何春辉,秦慧娟.西医院校少数民族医学生针灸学教学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7):115-116.

[10]王伟杰.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06-211.

[11]Yang Jinsheng ,Wang Yingying, Cheng Kai, et al. a famous expert's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f mistakes [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12 (12) : 801-804 + 816.

[12]潘桂娟,于智敏,刘洋,等.关于中医理论现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06):1-11.

中医针灸论文例4

针灸疗法较比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针灸疗法取得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从目前的疾病来看,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种类超过300种,其中采用针灸治疗较为显著的疾病为100种以上。从目前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在教学中存在多处误区。为此,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纠正针灸专业学生的不良行为。

1 侧重手法而轻视中西医结合

针灸疗法较比常规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针灸手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因此,就针灸学生而言,加强重视针刺手法的学习和练习极其重要。从目前的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针灸专业与中医专业的知识差异较大,针灸专业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有限;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因此,上述问题需受到针灸业界的高度关注。简单而言,针灸学理论知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与药物治疗类似,均属于疾病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要将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因此,针灸专业的学生要加强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从以往的针灸医家来看,多数重视理论和综合知识,如:《内经》和《难经》,该文章里主要阐述针灸的理论知识,在《伤寒论》中,主要强调针灸的重要作用,如:“二纲六要”和“切脉观神”[1]。从以上书籍可以发现,中医的主要核心为辩证论治,而中医综合知识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因此,针灸医师不仅要侧重针刺手法的练习,其中西医知识也不容忽视,

2 针灸取穴的角度和深度完全被忽视

从目前的针灸教科书来看,书中所介绍的穴位仍处于“二维”平面,缺乏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完全忽视穴位的“三维”特性。简单而言,针刺疗效与穴位的定位存在相关性,因此,在针刺时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掌握,其后结合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只有将上述问题考虑全面,才能使针刺疗效得到充分发挥。

简单而言,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使针尖的位置得以体现,据针灸医家杨继洲指出,毫针的动作相对较多,如:上下、左右、快慢以及深浅等,加之腧穴的结构变化,使针刺手法得以形成。但是,就同一个穴位而言,针刺的角度、深度与疾病的适应症和效果截然不同。如:选取患者的风池穴,该穴位的主要适应症为颈源性头痛和眩晕,针刺的角度为颈神经根部位时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头痛,若针刺的角度在椎动脉沟附近,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眩晕[2]。与此同时,就软组织损伤疾病来说,由于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因此,该疾病作为针灸医学中的重点病种。因此,选择合理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对针刺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肌腱炎治疗中,其效果相对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针刺角度和深度的不同,针刺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多数针灸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时,针刺的疗效较比老师,明显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学生仅侧重于表面,并没有将针刺角度和深度的知识完全理解,进而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在效仿老师时,针刺疗效远不如老师。

3 不能充分理解针灸疗效,且多数学生缺乏信心

就目前的针灸治疗而言,其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组织损伤、风湿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上述疾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念,不要受到表面的迷惑而对针灸疗效产生质疑[3]。由于针灸疗法有利有弊,且均拥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症。就现代针灸治疗来看,其病种包括三类:①主治病症,如:面瘫和中风等,该疾病使用针灸疗法较比采用药物治疗,其优势较大,且疗效较为显著。②协治病症。该类疾病主要是将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③研究病症。如:遗传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的针灸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针灸教学要加强对理论和针刺疗法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疗法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中医针灸论文例5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有关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期刊论文,并以循证医学模式为筛选标准,从中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30篇,其中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12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其次结合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案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总结其研究价值与结果。

1.2方法  将选取的30篇研究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总结其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与相应标准、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影响等[3]。并且根据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具体模式,改进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结果

笔者通过翻阅分析所筛选出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多数研究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随机方法的选用。笔者选取的研究论文中,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但其中有10篇论文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存在问题,对所使用的随机选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这则缺乏科学性,大大降低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针灸临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临床上无法做到双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时可以将其弃之不用,选取的资d的界定。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学严谨的诊断、纳入、排除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组资料中,有7篇论文在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标准较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学界所公认的金标准,因此大大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试验中的不足。进行针灸研究时,没有对各组间基线情况进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选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不当,无法准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归纳,进而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阻滞了中医针灸晋级主流医学的脚步,使得中医针灸的临床施用步履维艰。

3 讨论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经过五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仍然熠熠生辉,其自然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就针灸学的局限性来看,在临床治疗中仍然是过于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困难程度。目前,学界进行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有随机原则、对照原则以及双盲原则,而且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效果可以说是最佳的论证依据[4]。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它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显著促进了临床研究进程的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开展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就成为中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针灸论文例6

杨甲三(1919―2001)教授1919年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自幼耽嗜医学,13岁时因慕吴中名医吴秉森之名,遂执师徒大礼,受业于吴氏门下。3年师满,旋又师从于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专修中医针灸,于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即于江苏县悬壶济世。复受岳翁华庆云先生亲传,悉承衣钵。60多年来精勤不辍,殚精竭虑,探微索奥,尊求古训,博览群书,致力发展针灸学术,创三边三间取穴法、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深得穴理,精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根植临床,勤奋耕耘60多年,至80高龄仍亲历亲为,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杨甲三教授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首任系主任,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等职。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自1993年9月,笔者有幸拜师学习,对杨甲三教授的从医经历,渐有了解,现略述于后,希冀对针灸后学者有所启迪。

1 少年立志,拜师从医

杨甲三教授自幼耽嗜医学,立志从医,为民解痛,造福乡里。13岁时,拜吴中杏坛宿学吴秉森为师,自此每日栖宿师宅,潜心医道,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随师初期,从基础开始,系统学习了《黄帝内经》《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心典》《神农本草经》《难经集注》等中医学经典著作,以及《濒湖脉学》《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基础书籍。吴秉森乃当地名医,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甚严,杨甲三每日除按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日常学习内容外,还必须秉烛夜读,背诵中医经典原文,夜以继日,不敢懈怠。杨甲三天资甚高,又刻苦勤奋,深得吴师的器重,每每另加指点,杨甲三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在此后的临床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即随师临诊,并学习临床课程,这一期间,得以系统学习了内、外、妇、儿各科。涉及《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以及金元明清诸家,逐步掌握了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在随师临诊的过程中,细心揣摩,精于思考,将所学理论联系于临床,渐得个中奥妙。杨甲三白日随师临诊,入夜秉烛苦读,往来寒暑,转眼3年师满,医业初成。在学习的过程中,杨甲三深感中医医理深奥,博大精深,非短时可穷尽,因此3年师满后,旋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专修中医针灸,系统学习了针灸的基础理论,学习仍从经典人手,涉猎经络、腧穴、针灸手法、针灸临证诊治等。承淡安先生曾游学日本,思想开放,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开始了新的思考,开始接受并运用近代科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重视传统中医学思想,而且注重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不但开设传统针灸课程,而且也开设了解剖、生理等西医课程,常常教育学生应当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医针灸、研究针灸。承淡安先生的学术思想对杨甲三影响深远,在以后的中医针灸实践中,杨甲三学习运用传统中医,但毫不排斥西医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思维与方法,并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杨甲三于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传习班,拜承淡安先生为师虽然只有短短的1年,但杨甲三觉得收获甚大,思路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坚定了学习、研究针灸的信念,以至于终身以发展针灸学术为己任,这为以后从业打下了更加宽广深厚的基础。自无锡毕业后,即回到故里,在江苏县等地悬壶济世,此时杨甲三年仅17岁。虽然青春年少,但他以精湛的医术,很快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名声鹊起。此一阶段,常州名中医华庆云先生(尤擅内、妇科)也渐闻杨甲三的名声,感其为人敦厚,聪颖勤奋,遂纳为婿,亲传衣钵,教泽殊深。就这样,杨甲三经过4年系统的中医针灸学习,并长期受其岳翁的指点教诲,医业精进,为很多疑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2 悬壶济世,仁术活人

1936年,学成出师的杨甲三开始独立行医。他曾经给学生们讲过,在他们那个时代,学医出师时,老师会送给学生两件礼物,一件是马灯,一件是雨伞,此两件礼物寓意深刻,即要求学生不论白天黑夜,也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病人需要,就要以自己的所学为其服务,解除病者痛苦。杨甲三深负老师的教诲,时刻激励自己。由于他功底深厚,待人诚恳,又得名师真传,开业不久即患者盈门,疗效甚佳,将一个个患者从病痛中解救出来。杨甲三善于针药并用,其方皆有出处,配伍精当,疗效独特,其针穴理清晰,配穴精妙,针法纯熟,加之收费低廉,颇受百姓欢迎。但是少年杨甲三并没有沾沾自喜,满足于良好的开端与病人的赞誉,而是遵循老师的教诲,白日临诊,治疗病人,到了夜晚,即将白天所诊治的病案反复揣摩,查阅古籍,校对方药,思忖取穴用针,一丝不苟,尤其是第一次见到的疑难病例,更是自觉放心不下,每每彻夜难安,直到看到病人有了转机,才觉放心。杨-甲三也曾教导学生们:病人将自己的性命交给我们,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解除他们的病痛,前提是我们必须用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直至80高龄,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信念,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自己的诺言。“江南多名医”,在当时的环境下,以17岁少年之身,能够立足,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是杨甲三凭着自己深厚的功力与不懈的努力,很快脱颖而出。20世纪50年代,因其出色的医术与仁厚的德行,被抽调到南京中医药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从事针灸教学工作,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到江苏省各市、县开展针灸巡回医疗工作与针灸普及工作,每到一地,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为病人诊治,白天看病,晚间讲课,为培养初级针灸医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因工作认真,成绩突出,于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担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和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从事针灸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正式成立,他即担任第一任系主任,为北

京中医学院的创建、发展,以及针灸学科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身上的担子重了,任务多了,但是杨甲三一心为民的心没有变,始终心系病人,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有时是刚开完会议,有时是刚从国外回来,就马上回到医院,回到诊治病人的第一线,直到生命的终点。杨甲三一生以孙思邈“大医精诚”的为医之道为准则,在杨甲三的病人中,不仅有刘少奇、、彭真等一大批国家高级领导人,有军队的高级将领,有苏加诺等外国首脑,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不以病人的外貌、地位、金钱作取舍,宅心仁厚,善解病者痛,活人无算。从17岁正式独立悬壶行医,六十五载风雨寒暑,杨甲三始终如一地实践着他仁术活人、振兴中医针灸事业的伟大夙愿。

3 严谨治学,经典铸基

杨甲三行医、执教六十五载,学验俱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他的治学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根植《内经》《难经》,经典为先

杨甲三精研《内经》《难经》,造诣颇深,临床圆机活法,每每信手拈来。杨甲三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认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必须探明医理之奥妙,必须深究医理之根源,只有这样,方能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良医”“上工”,若仅以方药、针术的技巧或临床经验,虽可取效,但终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同时认为中医针灸的源泉在于《内经》《难经》,虽然后世有了极大的发挥,但医理之存,首在《内经》《难经》,尤其是针灸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配穴处方、临床应用,《内经》皆有精辟的论述,古人也因此称《灵枢》为《针经》,足见其重要。杨甲三提出学习《内经》《难经》分3个阶段(或3个步骤):第1阶段,熟读原文,背诵重要段落,在这一阶段,要以原文为主,通读全篇,而非节选或释文,以了解掌握它们的全貌,避免断章取义,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第2阶段,条分缕析,详细分析经文的精神实质,将相类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如经脉体系、络脉体系、奇经体系、腧穴体系、针灸方法体系、腧穴配方体系、临床治疗体系等,在此阶段可参考后世医家的注释与发挥,更深地领会原文的精髓;第3阶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中医针灸临床,在这一阶段,需要反复进行理论一临床一再理论一再临床的过程。经过这3个阶段的学习与应用,才能真正消化,将《内经》《难经》的医理及方法变成自己的学问,成为日常临床工作的指导。杨甲三强调“针灸之理在《内经》《难经》,针灸之法在明清”,也就是说,在针灸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内经》《难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明清时期的医家创制了许多有价值的针灸实用技术,学习的过程应有先后,不可存法废理或重法轻理。杨甲三同时强调,学习《内经》《难经》是一名医生终生的过程,因为在他不同的实践阶段,其知识结构、学习与理解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及个人的需求都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温故而知新。

3.2 理论实践,密切结合

杨甲三注重实践,他认为,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针灸也不例外。中医针灸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又检验着中医针灸理论,使其进一步完善,钻研理论与反复实践是治学上辨证依存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针对针灸教学中教材与实际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以及容易偏重理论的现象,他多次指出,中医针灸本为一体,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如果没有临床经验支撑,经络就会变成空虚的“线”,腧穴就会变成机械的“点”,丢掉了临床就失去了根本,但也不能由于工作紧张等缘故,长期忽视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只顾看病扎针。他也曾多次指出,理论的提高是一名合格医生必须重视的。在他诸多成功的案例中,无不体现着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奇思妙想,体现着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治学思想。直到80高龄,他依然保持着白天临诊夜读书的习惯,他曾多次教导学生们,中医针灸博大精深,非短时可以参透,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这就是中医针灸的职业特点。此话出自一位成名老人之口,除了体会到他的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感人精神之外,更感觉到了一种震撼。

3.3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在中医针灸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每个学术流派及各流派中的每一位医家都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临床特点。杨甲三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既是对自身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认识的概括,也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既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又是对中医针灸学的丰富和发展。认真阅读他们的学术著作,研究其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临床经验,汲取各家之长,既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捷径,又是搞好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他一贯摒弃门户之见,始终恪守博采众长的原则,除特别重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外,还十分重视研读历代医家的著作,伤寒温病、本草方脉、内外妇儿、医论医案,无不涉猎。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由于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才使他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得心应手于中医针灸临床、教学与研究。他曾教导学生:针灸医生应当是最高级的医生,因为他不但要精通针灸,还要明确中西医各科诊断与常规治疗,因此就要求针灸医生必须广泛涉猎中西医各门知识,就必须打好宽厚的基础,否则只能是个“针匠”,只能一条腿走路,不但临床效果难以提高,教学、科研也缺乏基础,也搞不好。在他主编的《杨甲三取穴经验》《腧穴学》《针灸学(教参)》等著作中,不但内容丰富,引典准确,而且论述精深,语言简练。他临证治疗,灵活多变,既宗《内经》《难经》之旨,又及历代诸家,辨证准确,立法明晰,方药针灸,无不契合。临床遇一病人,年仅19岁,因疲劳、饮酒致头痛剧烈,杨甲三初诊后嘱其立即做CT检查,示局灶性脑梗,用《千金要方》续命汤及针灸治之,1周而愈。学生大为不解。他引《内经》《金匮》之论,认为该患者因卫外不固,风邪人中,阻闭脑络所致,故应首先祛风通络,此为外风所致,与《千金要方》续命契合,因而有效。中风(脑血管意外),后世认为以内风为主,但外风所致者也间或有之,不可偏废。我们从中可以领略他古今中西融会贯通、临证灵活博采众长的独特风格。

3.4 习古不泥,力求创新

杨甲三在继承前人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丝毫也没有忽视发展与创新。他既重视继承前人的丰富理论与经验,又注重研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尤其重视引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对传统中医针灸进行整理、研究、提高。他在承淡安无锡针灸传习班时就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病理等近现代西医知识,之后,即注意不断学习、借鉴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方法。临床上,他诊病问疾,不但按中医四诊八纲进行论治,还总是详细了解病人的现代西

医检查诊断结果,以帮助认识疾病与变化,并大胆结合西医的治疗手段及药物以提高疗效。他对针灸、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也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上个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腧穴挂图》《经络挂图》《针灸临床取解》等专著中,就已经大量吸收了现代解剖学的知识;70年代著成的《杨甲三取穴经验》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现代解剖学知识。创立“三边三间取穴法”。《标幽赋》云:“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分肉。”《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行针总要歌》说:“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这些古代歌诀的记述中可见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为历代医家所认识。杨甲三认为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明显的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骨边、筋边、肉边,骨间、筋间、肉间为取穴标志)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准确地进行取穴定位。正因为此法既继承了古人的经验,符合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与论述,又发挥了西医解剖直观明了的特点,此法一出,即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不但至今仍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教学当中,而且在海外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广泛发行于海外。这充分显示了杨甲三破除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锐意求新的治学思想。

做学问就要积累资料,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杨甲三提倡多看书,多记录,所以他在一生中积累了大量资料,至今保存完好。他认为“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平时多积累,用时才方便。教导学生要脑勤、手勤,要多进图书馆,多做阅读摘录,以类为聚,分门别类;不仅要收集古代的资料,也要注意现代医学有关的资料,注意现代研究动态,跟上学科发展。但是也不能不辨真伪,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近几十年来的中医药针灸文献数不胜数,对有些临床报道及经验介绍,乃至实验研究,都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绝不能人云亦云。有些问题,一时难下结论,可存疑待考。总之,要勤于积累资料,又要沙里淘金,属精华的,要继承发扬,属糟粕的,要扬弃纠正。

4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杨甲三教授在潜心学问的同时,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1957年奉调进京参加北京中医学院的组建并担任针灸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在本科班教学之外,1958年参加卫生部外事局举办的苏联针灸班的教学。1960~1961年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东欧针灸班的教学,同时在协和医院带教东欧留学生临床教学。20世纪60年代,他多次参加朝鲜、越南针灸进修班的教学工作,深受好评。70年代后期以后,中医针灸向西方开放,他一直担任外国留学生、进修生的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1978年晋升为正教授,80年代开始在国内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培养针灸专业博士研究生。1982年参加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的组建工作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在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针灸系、附院针灸科的组建过程中呕心沥血,为临床和教学先后编写出版了《腧穴挂图》《经络挂图》《针灸临床取解》《杨甲三取穴经验》《腧穴学》高校教材、《针灸腧穴学》《针灸学》教参等一大批高质量教学用书,摄制完成了教学影片《针灸取穴法》,在国内外中医针灸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杨甲三培养的大批国内外针灸专门人才,在各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外籍研究生曾担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执行委员会委员,新加坡中医学院院长、副院长等。他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后均已成为各自单位的学术骨干,并担任了不同的行政职务,他们正在国内外为宏扬中医针灸文化、发展针灸事业做着不懈的努力。

5 平实无华,高风亮节

中医针灸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66-01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部分之一,是一门以临床为基础的拥有较完整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适宜病种,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笔者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培训中经常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现不惧短陋提出,抛砖引玉,希望能共同探讨以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水平。

1 针灸学科和针灸医师的定位 随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临床医师执业资质认定工作的重视,目前针灸临床医师均为接受过国家全日制高等医学教育,经培训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应当说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从业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应当接收了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能力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科临床医师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和基层中医院的针灸科的人员,由于常年在门诊,没有经历过病房的系统培训锻炼,他们往往仅能应付一些针灸适宜病种的门诊治疗,针灸学科的地位被弱化,针灸被当作为一种疗法运用于临床治疗,针灸科被看作附属科室[1]。形成了针灸只能在一些门诊使用,不能独立设立病房的印象。针灸学科是否有必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存在?针灸医师除了熟练掌握针灸技能外是否要具备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能力?一方面在中医高等医学院校针灸系针灸专业的本、专科及硕士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据调查,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里,针灸科病房大多在20-80张,而且床位使用率极低[1],在安徽省内的各级综合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在减少甚至被拆销,一些县市的中医院由于条件限制没有针灸病房。造成了针灸临床医师培训存在定位不确定、内容不确定,医学院校的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教学体系难以适应临床需要等问题。既影响了针灸学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展,也阻碍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和针灸学科的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在国家和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下,在省内开展的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把针灸科建设列在其中,不少中医院开始设立针灸科病房,针灸临床医师专科培训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我院针灸临床人才培养的经验和针灸学科适宜病种研究的成果分析,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专科培训应定位在首先能熟练掌握应用各种针灸方法和技能;其次,要熟练掌握针灸适宜病种的诊断与常规处理;第三,要有独立处理针灸适宜病种所涉及的危急重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的范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因此,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是伴随着成长过程终身进行的,高水平的针灸医师一定是掌握针灸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 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由于针灸学科临床特性,要求针灸的科研必须依从于针灸临床实践,而针灸研究又可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针灸临床工作者都是针灸研究的实践者,每一次针灸的临床实践,都是一次针灸科研活动[2]。因此,针灸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地从临床常见疾病中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提高自己处理疾病的能力,提高临床疗效。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针灸临床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否则,相关的研究就会偏离针灸本身的特点,不但不能诠释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对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让临床医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针灸临床工作者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语言进行针灸的研究。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我们要走实践之路,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用疗效说话。同时,针灸研究要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借鉴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新的模式,以对疾病的治疗为载体,对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针灸治疗进行科学设计、用现今医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数据和结论以能说明困扰临床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3 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是针灸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和最终的目的,而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就要从针灸临床实际出发,以解决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症状入手,从而肯定针灸对疾病症状的治疗作用,以我为主,开展针药结合、中西结合多方法提高疗效,提高针灸治疗效能。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宽针灸治疗病种,扩大针灸适用范围。针对疑难杂症开展科研攻关,努力提升针灸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研究建立能与现代医学相容的针灸治疗疾病的金标准和评价机制,争取赢得主流医学的认同。

要从针灸临床特点出发,通过开展人员培训,科研协作,设立符合针灸特点的疗效评价机制,从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的病种出发进行科学设计、制订行业内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验证针灸疗效,以事实来说明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可能对针灸疗效产生影响的因素,排除干扰因素以提高针灸疗效;同时要界定针灸效果产生的范围,适当排除、淘汰落后的针灸治疗手段和方法。要开展针灸治疗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的研究工作,以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合理使用、有机整合针灸疗法。

同时还要通过开展针灸作用产生的机理,揭示针灸治疗实质,科学普及针灸基础理论以正后学者视听,提高针灸临床人员的信心和职业荣誉感。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应当从临床入手,针对临床上有确切疗效的病种,开展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明针灸产生效果的机理,使针灸基础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做到通俗易懂、简便易学,便于推广。达到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学术水平和针灸临床疗效。

总之,通过多年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锻炼和我们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的经验,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培养要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保证临床医疗安全为要求,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通过培训提高针灸临床医师学术水平、临床技能、科研能力,提高他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中医针灸论文例8

刺灸学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对针灸推拿专业而言,该课程为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和临床针灸治疗依靠刺灸学构建联系,形成体系,促进了中医的应用。此学科包含经典刺灸法,结合了现代刺灸理论,是刺灸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学习内容,可以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其实用性显著。在刺灸教学中,理论实践结合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针灸实操技能。

一、刺灸学概述

(一)定义刺灸学是中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分析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该学科针对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刺灸学的理论基础为朴素唯物论,以辩证法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刺灸学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积累而来,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独特的实用性、科学性理论体系。刺灸学研究强调整体性,重视机体经络脏腑的关联性,分析机体的生理机制与病理构成,中医辨证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实现诊疗目的。刺灸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论分支,而且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

(二)特点刺法(即针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学的核心部分。中医特色技能是刺灸学教学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刺灸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刺灸应用学习,了解刺灸理论,掌握刺灸操作方法,应用刺灸技能促进疾病防治。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可将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等课程联系为整体,逐渐构建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刺灸学教学在中医学体系化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刺学、灸学学习,促进学生精准定位取穴,进而体现针灸疗效。刺法与灸法基于同种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区别,应用侧重也存在差异。表、热、实、闭等证候以刺法应用居多,而里、寒、虚、脱等证候以灸法应用居多。在临床应用中,刺法与灸法应经过辨证综合施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临床效果。刺法与灸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虽然刺法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性较广,但是对某些特殊病症应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现的疾病,不适合采用针刺疗法,而应选用灸法治疗。刺法治疗和灸法治疗皆是以腧穴为干预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针、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体经络的传导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以此实现疾病防治。刺灸学教学中应重视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精准取穴,熟练定位刺灸,促进治疗预期的实现。

二、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开展刺灸学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特色技能,即中医诊疗中应用的独特手段,具有中医特色性、独创性并可发挥相应的中医治疗影响作用,其核心技能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医按摩以及中医炮制和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技能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简。即指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此为中医特色技能的优势之一。中医诊疗中对辨证理论和针灸应用等技术要求较高,但就整体而言,中医治疗追求治疗流程化繁为简。(2)便。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所必须的设备支持相对简单,无论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疗等,通常都不需要复杂庞大的设备支持,毫针、敷贴、艾灸、火罐皆是较为小巧的治疗用具。(3)效。中医治疗因为是辨证施治,对经络等进行整体调节和重点干预,故而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诊疗安全性高,临床效用显著而优越。(4)廉。自古中医重视“德”与“仁”,中医发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为目的,因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诊疗成本较低,外治干预和内服用药以常规治疗、常见药物为基础手段,适用性强。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可体现中医治疗优越性,强化刺灸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提升针灸学教学实践意义,增强学生中医实践技能。应用中医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学教学目的,适应刺灸学教学要求,对促进刺灸学应用实践意义重大[2]。

三、中医特色技能的教学应用

(一)理论结合实践刺灸学课程脉络清晰但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刺灸学理论,加强基础实操,提升实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该课程的关键部分。以刺法为例,刺法应用即针灸治疗等,在教学中强调对毫针、电针和灸法的运用,配合拔罐学习;在刺灸理论教学之外,重视应用实践,使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熟练运用以上技能,同时了解针灸治疗前的消毒要点,治疗宜忌,明确当施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的应对处理方式,促进学生掌握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基础手段,培养学生辨别、选择和采用中医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强调实践性,仅依靠教材理论学习,学生难以对刺灸产生感性、直观的体验,不利于掌握刺灸要点。许多学生缺少实操勇气,为帮助学生克服刺灸实操畏惧感,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在实践中验证刺灸理论,例如,开展毫针运用实践,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适应性,基于理性学习,提升感性认知,激发刺灸应用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用具,进行针灸疗法实践。在针灸治疗实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提插捻转的行针方法,结合补泻适宜理论,辨证虚实。刺灸理论教学在于经验传承,但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实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刺灸实操使学生实际施针、施灸,在实操中掌握进针、行针以及出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操手感。在针刺时,进针应快而精准,轻巧施针,施针动作应流畅连贯,缩短进针时间,减轻患者体验。仅进行旁观,学生对此技能要点感受不强;而结合实操,学生在应用中可体会行针要点,增强临床应用适应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风险要点刺灸临床应用强调手法精准、顺序科学,还应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风险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刺灸细节教学,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实操要点易被忽略但具有风险性。在技能应用时,教师应强调基础操作规范性。例如,灸法治疗中进行麦粒灸治疗时,需要以线香将艾柱点燃,香灰清除不及时易掉落导致烫伤,应及时掸掉香灰,还应在完成艾条灸治疗后立即以水熄灭燃烧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点燃棉球前,应先拧干处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过多而在治疗时滴落于患者皮肤,导致烫伤;拔罐法治疗还应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复推拉罐体,观察罐体吸附力,力度减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烧强化其吸附力,但此种操作反复进行后,罐体温度会随之升高,为避免烫伤,应适时更换火罐。对于此类操作要点,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予以强调,但学生体验较弱,易被忽视。而结合技能应用,强化主观体验,可帮助学生在刺灸应用中加强风险定位与风险规避,促进提高治疗安全。

(三)促进自主学习刺灸学要掌握的重点在于通过技能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技能熟练度,培养机体记忆。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刺灸应用具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应给予灵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初期实操通常存在各种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技能应用,锻炼实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身在刺灸应用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普遍性问题训练,分析特殊问题应对思路,促进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刺灸应用能力。针灸等中医特色技能与刺灸学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基于此类技能的自主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刺灸应用能力提升,强化临床刺灸实践水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刺灸基础施针、施灸起步,加强毫针运用练习,强调在自主学习中避免机械式技能应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疗中结合经络理论,结合辨证理论,强化穴位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发挥刺灸的正向影响。

(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技能应用开展的刺灸学教学,在强调技能应用训练之外,兴趣激发也是教学的重点策略。理论教学体验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意识往往沦于被动。而结合技能应用,通过施针、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难的技能应用,增加刺灸实践,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开展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中医特色技能的应用,说明其疗效优势,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寿,促进机体健康,针法治疗可刺激经络通畅、扶正祛邪等,使学生对刺灸学、中医影响产生更真切和更强烈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通过内服外治结合,减轻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疗功不可没。因而,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促进技能研究至关重要[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针法、灸法理论,掌握应用技能,用于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根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针灸理实结合,熟练进行腧穴针灸操作,是刺灸学的教学意义。临床应用、促进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用中医特色技能进行刺灸学教学,可提升刺灸学教学的实践效果,促进学生掌握技能,从而达成刺灸学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饶晓丹,于海波,吴剑煌等.虚拟针灸教学系统在《针灸学》操作教学课程的实践体会[J].中国针灸,2020,40(08):877-879.

中医针灸论文例9

黄羡明(1920—2011),单名皞,字香圣,为近代上海针灸名家黄鸿舫之哲嗣,海派针灸之黄氏针灸流派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30年代初求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原名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师从包识生深造内科。针灸之学则尽得其父黄鸿舫之真传,未满弱冠即侍父应诊,1937年起悬壶沪上,以其精湛的医术而名噪大江南北。40年代末即被誉为上海三大针灸名医之一。黄羡明教授于1954年结束私人开业,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中医医院即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即曙光医院)的筹建工作,历任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副主任、上海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上海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兼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世界针灸联合会中方筹备委员、世界针灸联合会顾问等行政与学术职务。1978年在上海第一批被授予中医教授,是全国最早的针灸博士生导师之一。黄羡明教授长期担任国际针灸教学工作,为针灸医学走向世界作出不懈努力,先后走访过古巴、印尼、肯尼亚、日本等国家,足迹遍及五大洲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100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8000多名医师,壮大了世界各国的针灸专业队伍,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外针灸交流中,黄羡明教授等人据理力争,使针灸适应症扩大到数十种;在参加世界针联大会的会议筹备工作中,黄羡明教授及其他学者共同努力,使中国在世界针灸学的地位得以捍卫。古稀之年旅美期间,黄羡明教授仍不断凭借着高超的针灸技术和自身卓越的影响力在普通民众及高层领导人中传播针灸文化,为促进针灸医术在美国的发展继续努力,为针灸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有幸于2011年初,在“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启动的“上海针灸流派学术传承”项目中,成为黄氏针灸流派的学术继承人。其时黄老已是鲐背之年,仍思路明晰,谈吐博约,笔耕不倦,心系针灸事业。2013年,黄老后辈将其生前手稿、书籍等文献资料捐赠给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为黄氏针灸流派学术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原料和动力。涉外针灸工作是黄老一生中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事业,黄老为之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此亦为黄氏针灸流派的特色及对针灸事业的重要贡献。本文根据黄羡明教授手稿及其他文献资料[1-9],初步梳理黄羡明教授对针灸海外传播的贡献。

1革新针灸教具,便于针灸形象化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黄羡明教授从研究文献着手,对全身穴位进行考证,并用现代解剖部位为定位标准,绘制八幅彩色的“十四经穴位挂图”,挂图中穴位命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并按每条经脉循行的次序对经穴进行编号。该套挂图用中、日、英、法、俄、西班牙六种文字出版发行,以满足国际针灸教学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上海医学模型厂合作制造了各种不同规格的塑料经穴模型,并参与研制了高达1.65m的场致发光经穴玻璃人等立体感很强的现代化教具。这些创新工作在国际上对针灸教具科学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2参与及主持国际针灸教学工作

黄羡明教授1960年开始承担国际针灸教育任务,当时卫生部专门为东欧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罗马尼亚6个国家举办为期8个月的西医学习针灸医学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北京协和医院,黄羡明教授参加了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的工作。据黄羡明教授回忆,当时在带教过程中,采用针刺四肢穴位治疗术后肠胀气效如桴鼓,此为10年后协和医院医师李绮芳采用此法治愈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雷斯顿的术后肠胀气埋下了伏笔。1964年,黄羡明教授受印尼卫生部邀请赴雅加达中央医院为22名西医各科主任举办为期10个月的正规化针灸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印尼民众诊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扩大了针灸的影响,多次获得印尼卫生部的好评,并在回国前得到印尼苏加诺总统和夫人哈蒂妮亲自接见、褒奖,并设国宴饯行。1975年,我国政府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在上海、南京、北京3个城市成立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西医正规化培训针灸学理论,针灸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的诊治,学员由世界卫生组织按期输送,学费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黄羡明教授负责筹备工作,并于1982年起担任上海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8年之久。在教师和翻译们共同努力下,先后为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八千多名西医师正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中国针灸医术的临床应用,壮大了世界各国针灸专业队伍,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针灸学会的建立和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上世纪70~80年代,上海市先后与日本大阪、横滨和神奈川建立友好城市,为了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上海市人民政府应日方要求,为日本针灸师举办短期针灸进修班,黄羡明教授担任培训班负责人及首席教师,每次为期3个月,3年共举办了6期培训班,使200多名日本针灸师接受正规化的培训,在针灸学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获得明显提高,为促进中日友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传播针灸学术,促进中国在国际针灸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1979年6月,黄羡明教授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在中国北京召开的针灸针麻座谈会,鉴于当时存在的很多国家在经络、穴名的音译、意译和编号方面不统一,以致针灸的国际学术交流产生困难和混乱的现象,黄羡明教授提出实现经络、穴位名称国际化,对促进国际针灸学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时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赞赏和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于1981年12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有9个国家或地区的15位针灸专家参加的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经过充分研讨协商,制定了十四经穴名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包括三要素,即由经穴名的英文字母与数字编号,汉语拼音穴名和汉字组成。其英文缩写字母数字编号居左,汉语拼音穴名居中,汉字居右。1981年,黄羡明教授应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以临时顾问的身份参加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召开的传统医学与土法治疗合作中心主任协调会,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建立合作中心的原则和合作中心如何配合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使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这个目标。黄羡明教授在大会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医学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现状”的演讲,介绍了我国传统医学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医学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的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在为发展中国家培训针灸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已经取得的成效,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期望尽快同意在中国建立针灸、中药的培训和研究等合作中心,以便更好地同其他已经建立合作中心的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经验。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在传统医学方面中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一致要求把“中国必须建立合作中心”这个意见写进会议报告。后在1983年批准中国成立6个合作中心,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增设1个,使中国占了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总数的42%以上。具体分配为上海2个,南京2个,北京3个(其中包括三地原有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4古稀之年旅居美国,为针灸在美国的正规化发展做出贡献

早在1979年,黄羡明教授就撰文回答了美国著名女艺人雪莉•麦克莱恩关于“针灸能治疗关节炎吗?”的提问(该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年5月),其内容分3点。①此问题的提出表明美国各界人士渴望了解中国针灸医术。②列举针灸治疗关节炎的有效病例,并说明中医治疗的病因病理与针灸能取得疗效的关系。③以邓小平副总理在访美期间与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中美科技文化协议为例,说明今后中国的针灸医术一定能为美国民众的医疗保健服务。1991年,年届古稀的黄羡明教授应知友之邀旅居美国,在10余年的时间里,身体力行地为促进针灸医术在美国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旅居美国后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向纽约州医学教育主管部门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建议中医药、针灸办学必须走正规化道路,首要工作是要制定出办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办学标准,每年对现有的中医学院校的课堂教学计划、临床教学计划以及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标准者应勒令关闭。这一建议得到纽约州医学教学主管部门认可并施行。第二,呼吁从行业整体权益出发,各个针灸专业和学术团队团结起来,抛弃私心杂念争取成立了受宪法保护的“中医针灸专业联盟工会”作为保护专业成员合法权益的机构,才能使政府主管部门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各科专业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并改进管理方法,同时也可与其他专业组织进行对话协商,使中国传统医学各科专业均能为美国各族裔民众医疗保健做出有益的贡献。第三,提出开展临床研究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扩大适应证是中国传统医学在西方国家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呼吁在美从事中医药针灸的专业人员切勿等闲视之,应当赶快行动起来,对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临床研究,在课题研究上一定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第四,强调开展临床研究应重视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以争取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经费资助。NIH是美国最大的科研经费审核与发放的机构,其补充与替代医学办公室中心的宗旨是采用严格的现代化科学方法来论证补充与替代医学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经费从1990年全年200万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2亿多美元,其中中药和针灸的相关研究一直占着重要地位,这是中医药针灸专业的良好机遇。在旅居美国的10余年中,黄羡明教授从古稀到耄耋,虽然年事已高,仍倾注热情与心血从事其热爱的中医针灸事业,历任美国中医药针灸医疗保健中心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针灸专业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美国针灸学会终身顾问(AAA)、美国中医学会华人顾问(AAOM)、纽约州针灸执照医师联合公会顾问(UANYSLA)、美国中医专业学会暨中医学院同学会顾问(TCMAA)、美国中医针灸学会顾问(ATCMA)、1996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在纽约召开的第4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任副主席兼学术论文评审组组长等职。因其突出的贡献而获得美国中医药专业公会颁发终身成就奖,以及美国纽约州针灸医师联合公会、美国中医学会颁发“纽约中医”荣誉证书。黄羡明教授毕生投身于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并注重推动针灸学术向海外传播发展,其丰富的个人专业、学术经历和成就,既有时势影响所造就,又有个人对针灸事业的拳拳之心之内在动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羡明.回顾与展望——祝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的召开[J].上海针灸杂志,1984,3(3):2-3.

[2]黄羡明.热烈祝贺世界针联(WFAS)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召开[J].上海针灸杂志,1987,6(4):1-2.

[3]黄羡明.愿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保健服务——记二次出访中欧[J].上海针灸杂志,1982,1(2):2-5.

[4]黄羡明.针灸能治疗关节炎吗?答美国朋友雪莱•麦克雷恩小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5(5):20-21.

[5]黄羡明.关于经络、穴位名称国际化之我见[J].上海针灸杂志,1982,1(4):2-3.

[6]黄羡明.针灸医术向美国传播的回忆——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35周年[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49-50.

[7]楼绍来.面对机遇挑战乐在奋斗一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羡明成功之路[J].家庭中医药,2010,10(10):5-7.

中医针灸论文例10

作者:黄霞 赵健乐 程军 单位:浙江民政康复中心 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 海军杭州疗养院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下,针灸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率先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但我们也应看到,国内针灸医学的发展仍不乐观,出现了针灸临床门诊和住院规模萎缩、治疗病种缩小、临床和实验研究缺乏突破性进展、针灸学教材老化滞后和教师缺乏临床经验等问题。针灸医学何去何从,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针灸医学生存和发展问题,不仅是医学科学技术问题,更是我们怎样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来思考我国未来针灸医学的发展,为我国针灸医学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对于针灸医学来说,首先要走循证医学之路。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方法学,循证医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脱胎于经验医学,是经验医学的发展。经验医学是以对疾病病因病机有了经验积累性的认识,加上所积累的临床技能和临床经验指导于医疗实践,而循证医学认为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相关技能是必要的,但仅凭直觉和不严谨的、粗略的临床经验,在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的观察时,不能作为指导医疗实践全部证据。可见,将现代循证医学应用于传统针灸医学,必然会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使针灸医学脱胎于经验医学。近年来,国外对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做了大规模的系统评价,对针灸的临床研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Coehrane图书馆对针灸疗效进行的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针灸对以下6种疾病有治疗效果:它们包括原发性头痛,慢性颈痛,化疗后的恶心呕吐,原发性痛经,膝骨关节炎疼痛。另外,针灸也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实验证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这些结果说明,针灸医学有其内在的科学价值。

做好针灸医学的循证工作,首先要建立针灸医学循证数据库,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特别要注意Co-ehrane协作网相关针灸医学的系统评价,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其次,要建立具有针灸自身特点的临床评价体系。针灸医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数千年的临床经验,然而面对现代的临床评价体系,却不能反映其真正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针灸临床非常强调和临床疗效直接相关的临床选穴,辨证论治,针刺的角度与深浅,操作时间等等因素,而现有的系统评价方法对上述方面往往都会忽略,因此得不到确切的结论也是符合情理的。这种研究的结果最终会导致针灸临床的异化。所以我们要加强针灸疾病诊疗规范的研究,明确针灸方法的适用证及介入时机,进而研究不同疗法联合应用的增效规律。在针灸临床研究规范方面,加强针灸临床质量控制,对安慰针灸和针灸对照组的设置进行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要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穴位的问题,加强穴位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探求疾病阳性反应穴位或穴区的诊疗规律,现阶段应特别加强穴位诊断疾病的研究,最终揭示穴位反应疾病的规律。同时回答穴位是否存在?是否针刺任何部位都有疗效?以揭示穴位特异性以及特异性的刺激条件与生物学基础。针灸医学发展也应有包容性,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在这里包容性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对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类文化遗产,总包含着精华和糟粕,针灸医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扬弃,既要证实,更要证伪,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如补泻手法,其中提插捻转手法,是最常用的针灸手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值得深入研究,而开阖补泻法,推演成分比较多,故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可进一步严格检验后进行取舍。二是要敢于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只要有利于针灸医学发展,提高临床疗效,就要积极吸取。近年来,针刀医学的快速发展,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结果。实际上,针灸不怕“变异”,从砭石发展至不锈钢毫针,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正如另一中华文化精华的汉字一样,尽管从甲骨文演变至楷书,线条和结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因方块字形态未变,汉字之精魂犹存,且更易辨认而利普及。针灸医学的发展有赖于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吸收和融合,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治疗方法。此外,在循经感传现象、穴位结构和功能、针灸作用及原理、经穴与脏腑相关、穴位反映生理病理状态、针刺镇痛效应和原理等研究成果中,都体现了针灸学与医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这种趋势,尤其是在排除许多争论的干扰之后,吸收了那些适宜于针灸学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令针灸学率先从经验医学时代进入实验医学时代,并催生了一门崭新的分支学科———实验针灸学。

对于任何医学方法来说,没有疗效就意味着没有生命力。针灸的疗效决定了针灸的明天。追溯针灸的起源,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就有了用九针和艾草防病治病的记载,这足以说明针灸医学起源于临床及其良好的疗效。虽然针灸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其疗效早已经过千百亿人的临床验证,肯定针灸疗效已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一项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必须要有科学依据。由于针灸疗法的独特性和历史性,针灸临床疗效一直难以严格按现代医学的标准进行验证,造成了外界对针灸疗效的质疑。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应采用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方式,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等先进、严格的循证医学等方法开展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验证。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针灸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针灸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民所认同。但我们必需清醒地认识到,适应症广并不是什么都能治,所以要明确针灸的优势病种,分清“可治”、“能治”、“治得好”等不同的临床意义。在针灸实验研究中,一定要紧密联系临床,为针灸临床提供指导。就像针麻研究一样,促进了针灸临床对镇痛的理解。我们也应拓展治疗范围,针对临床上其他学科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疾病,能勇于尝试。总之,我们中医工作者一定要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相信针灸医学的明天会更好!

中医针灸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02-01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于临床疗效。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数百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尤其在痛证、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等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针灸学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建立起符合自身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因此,探索新的疗效评价体系、发现新的评价方法,是使针灸学既能保持自身特色,又能加速融入国际主流医学的关键所在,是目前针灸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

临床疗效的评价包括评价什么和怎么评价两大方面的内容,也即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问题。针灸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虽已建立,但传统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从症状的改善、消失方面进行有效性的评价,评价方法则主要停留在个案报道及病例的临床治疗总结上。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针灸疗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已开始引入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现代方法对针灸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系统评价方法为主的、针对临床报道进行的回顾性系统评价和以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为主的、前瞻性的临床疗效评价。目前,在系统评价方面,已完成了针灸治疗中风、抑郁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肩痛、术后恶心、呕吐、放化疗后呕吐、经前综合征、失眠、哮喘、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小儿遗尿、下腰背痛、可卡因依赖、阿片依赖、嗜烟、网球肘、血管性痴呆、贝尔氏面瘫、腕管综合征、颈部疾患等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在针灸临床RCT方面,涉及病种主要包括贝尔麻痹、失眠、中风、偏头痛、原发性痛经、带状疱疹、小儿脑瘫等针灸治疗的常见病。在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方面,除了从症状、体征等方面进行有效性评价外,已经开始借鉴以量表工具为主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等评价方法,以丰富针灸临床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内容。但是,现阶段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2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 把握针灸理论与治疗特点是构建针灸疗效评价体系的前提。

中医针灸理论的价值,对疾病的诊断、分类思维和模式已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和重视。上述论述认同并强调了中医的诊断思维和方法对指导治疗和评价传统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的重要作用。针灸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灸治疗学同样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基础上。辨证施针体现了针灸对疾病病理规律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的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与针灸这些特点相对应,针灸辨证诊断应有其自身的规律,简单套用中医现行的辨证诊断方法是不合适的,更何况目前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也很不规范。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本着继承的原则,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建立一套符合针灸学自身特色的临床病证辨治标准。

2.2 借鉴循证医学及量表评价等方法建立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循证医学是讲求证据的医学。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针灸临床研究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停止使用无效的治疗方案,寻找有效的针灸临床治疗穴位、方法、技术、措施等,使有限的针灸研究资源更合理、更有效地被利用。所以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其总体思路是在中医针灸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针灸学的临床优势和特点出发,应用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信息技术在内的方法和技术,借鉴现代医学临床结局研究评价的方法学和成果,建立系统评价所依托的协作网络组织,开展能够充分反映针灸临床疗效优势的综合的针灸临床研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针灸临床评价中心和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选择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及其相关证候作为样板,系统、科学地开展针灸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

2.3 个体与群体评价相结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传统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以个体评价为主,重复性差,甚至不可重复。已经逐步开展的前瞻性RCT评价和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主要都是侧重于标准化的群体评价,与针灸学个体化诊疗特点不相一致。GAS是20世纪中后期形成于服务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一种评价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服务对象(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服务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然后按照同样的目标定量评价每个人的结果。在病人个体评价指标不同的前提下,保持个体间的可比性。GAS与针灸个体评价相通之处是均注重医生经验和患者感受;不同之处是GAS在方法学上更加科学客观,令人信服。该法既融入了循证医学评价理念,又能较好地体现个体化评价的特色和优势,应用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可能将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加快针灸走向国际的步伐。

总之,要建立比较完备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需要借助很多现代科技的手段和成果。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相信,针灸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已经具备了条件。当然,这项工作前辈没有留下太多的经验,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