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6:15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20-03

工程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2013年6月19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预备会员,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初步具备了与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性。其中,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明确指出:“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评价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估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制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毕业基本要求,对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辅助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根据毕业基本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按照制定的11条毕业要求内容进行评价。

(一)评价对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对象是制定的每一条毕业要求、各条毕业要求对应的指标点及各个指标点所对应的支撑课程,进而构成以支撑课程、指标点、毕业要求为主线的三重评价对象体系。

(二)评价原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以课程考核材料为主要评价依据,对各门课程(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所有教学环节)达成毕业要求的情况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统计某项毕业要求指标点在不同课程中的相应试题的平均得分比例,并赋予本门课程贡献度权重,最终计算得出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结果。

(三)评价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材料为所有参评课程的所有考核材料,包括考试试卷、大小作业、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但是,专业认证评价小组在进行各课程达成度评价前,需对选取的评价依据材料进行合理性认定,符合要求的才可以用来评价。

(四)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专业认证程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院及教学系部都应该高度重视。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领导小组,小组组成人员包括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采矿工程系主任以及分管教学的副主任、采矿工程专业部分资深教授。其次,参与评价的人员涵盖了采矿工程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及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开课的相关专业教师。

(五)评价周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周期为2年,即在每届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二学年末与第四学年末分别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六)评价标准与结果。依据本校的办学体制、办学特色、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结合R堤氐恪⒔萄效果、教学经验,由采矿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合格标准值设定为0.65。即每条毕业要求对应的指标点的最小评价值大于等于0.65,则判定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在评价工作完成后,要总结、整理形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记录文档,包括“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课程达成度评价表”等,根据制定的毕业要求达成标准明确评价结果是否“达成”。

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与步骤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是达成度评价高效开展的基础,而合理、便捷、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与步序是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按质保量完成的直接途径。达成度评价以毕业要求为出发点,又以毕业要求为落脚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进行具体评价计算,获得各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值。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具体的步骤如图1所示。

(一)制定毕业要求。依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湖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经学院工程专业认证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充分研究讨论,共同制定采矿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求达到的内容。

(二)指标点、课程体系及达成度目标值。由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采矿工程专业责任教授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分解、阐释;根据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条指标点所支撑的课程(一般不超过3-4门)。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课程应该是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明确了学分值及考核方式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然后,依据各门课程对指标点的贡献度大小,为它们分配合理的“权重”值,各个指标点的支撑课程权重值的和等于1。

(三)评价依据的合理性确认。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参评的各门课程的考核材料,若是基础数据不符合要求、存在问题,那么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不准确、不可信。因此,在进行各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之前,采矿专业认证达成度评价小组必须对课程的考核材料如课后平时作业、报告、设计、试卷、大作业等进行合理性确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程考核的内容是否完整体现了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试题的难易度、题型比例、覆盖面等)。

2.考核的形式上是否合理(除了学期末的课程试卷笔试外,是否采用了大作业、小论文、大设计的形式考核)。

3.在课程考核成绩的认定上是否严格。

对于评价依据的认定应明确给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结论;要是评价依据“不合理”,那么应该舍弃该评价依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课程达成度评价。

(四)课程达成度评价。基于经过合理性确认后的支撑课程的各类考核材料(主要包括期末考试试卷、报告、小论文、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该支撑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主要过程为:(1)选取评价样本,针对待评价的支撑课程,根据学生人数的数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考核材料样本,即样本中好、中、差的数量比例大概相等,简化的做法为选取一个教学班的课程考核材料;(2)待评的支撑课程对应所分解的某条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的计算公式为:

(五)分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计算。课程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均采用最小值的规则,即支撑课程的评价结果取评价周期内各年度最小值,而某一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取各指标点的最小值,若最小值大于等于所规定的评价标准则该项毕业要求认定达成。将获得的各支撑课程的评价值进行叠加,得出对应指标点的评价值,进而可以求得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结果。最后,根据上述评价机制所确定的评价达成标准,判定此项毕业要求是“达成”以及“未达成”,并作出必要的问题说明。

三、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践

下面将以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16年度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为例,探讨专业认证过程中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环节的具体实施,其中详细的评价计算是根据“毕业要求3”进行的。

(一)毕业要求。根据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结合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5版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并邀请煤炭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确定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要求达到11项的具体内容。

(二)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及权重值。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采矿工程专业各责任教授组织讨论,对制定的每项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通用标准要求确定2-4门课程作为每条指标点的支撑课程,并由各门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合理分配“权重”值。以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掌握矿山开采方法与岩层控制、矿山压力及岩体工程测试、矿山灾害控制等专业知识,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资源开采方法、矿井生产系统、矿井安全系统、井巷(或隧道与硐室工程)和工艺流程等”为例,将其分解为4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均对应了2-4门的支撑课程,并分别赋予了表征支撑强度的权重值,每条指标点的目标达成度为1。“毕业要求3”指标点分解及其达成度目标值如表1所示。

(三)确认评价依据的合理性。对“毕业要求3”各指标点支撑课程的考核材料(试卷、作业、报告、设计等)进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成绩认定是否严格等方面进行合理性确认,然后给出该课程评价依据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结论。表2为指标点3.1中课程煤矿开采学的合理性确认表。

(四)课程评价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计算。在对“毕业要求3”的各支撑课程的评价依据进行了合理性确认后,分别针对2010级和2011级采矿专业学生的考核结果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以煤矿开采学为例,抽取2010级采矿2班及2011级采矿1班的期末总成绩为样本进行统计,根据评r值公式计算出煤矿开采学对“毕业要求3”各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最终结果一项取两年中的最小值。

根据以上同样的方法,抽取2011级和2010级班级的其他课程考核材料样本,完成各自对“毕业要求3”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最后,将“毕业要求3”的13门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填表,如表4所示,并对各指标点的评价值求和,取最小值作为“毕业要求3”的最终评价结果。由表4可知,“毕业要求3”的达成度评价值为0.71,结果为“达成”。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一次检查,是评价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是当前教学状态下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过程。本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的达成度评价结果虽然为达成,但是仍反映了一些不足与问题:一是对矿井初步设计、采区设计、硐室施工设计能力不足、现行有关矿井法规、规程、规范不够熟悉;二是设计图纸、报告质量不高。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严格执行实纲。

【参考文献】

[1]王世勇,董玮,郑俊生,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

[2]王玲,盛敏.深化认证标准理解,提升自评工作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3]欧红香,葛秀坤,邢志祥.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5(10)

[4]焦明连,孙佳龙,董春来,等.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6(11)

[5]邵辉,陈群,徐守坤,等.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基于跟进式教育理念的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王理萍,龙晓敏,范春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解析――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5)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

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

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

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

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

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

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

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1-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1-7]。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达到40亿吨以上。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总体上缺乏相对领先的技术,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环境的容量和安全的控制力,由此引发的社会责难及隐形社会成本也十分巨大。为适应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探寻一套适应采矿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分必要。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问需矿山企业,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推行“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从认识规律上看,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一边作毕业设计,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听从导师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设计时间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4

1.1毕业设计选题简单及内容相近

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一般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设计选题题目根据毕业实习矿山为背景,设计题目没有针对性或比较肤浅,有的甚至不科学,重复以前的题目,缺乏对应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拓展,而且阻碍了学生对生产问题、技术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

1.2书写功底差

毕业设计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能力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摘要和设计说明书中阐述的设计过程不够严谨,表述不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能把问题解释清楚,把说明书写成记账式说明或敷衍了事的概述。另外,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条理不清晰、计算错误,甚至有的学生把导师名字都写错,可见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写作功底比较差,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1.3工程制图漏洞百出

毕业设计工程制图要求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学生在制图过程中不断提高绘图能力。通过毕业设计,采矿工程本科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能力和追求完美的视观感受。但在实际毕业设计过程中,甚至最后提交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还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明书和设计图纸不符合、CAD制图的比例不对应、工业广场留设不合理、代表符号混乱不合要求、矿块布置不合理、通风线路标示错误、平面图和剖面图不对应等。这严重影响整个制图效果,并直接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4低级错误多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不足在于设计中所犯低级错误、原则性错误较多。比如:具有高瓦斯矿井,很多同学没有在设计及说明书中阐述如何抽放瓦斯,更不用说如何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深奥问题;在地面上有构建筑物需要保护区域没有留设保安矿柱;通风系统混乱,污风相互混合,形成不通畅系统等。这些问题都属于采矿工程本科生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违反了相关安全规程和设计规程,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经常犯这些低级错误,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如果一直马虎下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5设计内容高度相似

由于扩招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每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3-8个毕业生,项目多的老师相对简单,但对于项目少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为数不多的设计任务,也就说,指导老师给的任务就比较相近。有的同学的毕业设计大部分内容照抄其他同学的,或者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那抄袭和照搬。虽然设计题目不尽相同,但设计内容和说明书高度相似,导致说明书前后表述矛盾、不一致,相似错误频发等等问题。

2问题产生的因素

导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原因较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指导教师的原因,甚至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2.1前期准备不充分

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强的学科,毕业设计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习,经过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不断进步,应该可以作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和说明书,毕业设计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1)矿山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地点困难,一般靠老师的学生在矿山当了领导以后才能给安排。所以,矿山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实习经费不足,学校提供的实习经费一压再压,已经完全不能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实习费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3)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由于实习经费不足,致使指导教师无奈把实习时间从3周压缩成2周,甚至1周,促使实践性很强的实习不能完全联系实际;(4)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由于实习时间的压缩,导致实习过程相对简单,不跟班实习,不能切实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5)有些同学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采矿工程专业属于高危行业,学生对从事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厌烦和恐惧感,特别是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打算到矿山工作,致使毕业设计和实习成为这些学生的艰巨的任务和负担,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对毕业设计和实习重视的态度不够;(6)指导教师人员匮乏,难以胜任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缺少用制度管理学生的经验,对学生产生的众多问题及指导教师提出了要求和修改意见后学生无动于衷的问题束手无策;(7)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实施不够严厉,成绩评定过于简化,造成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失公平。

2.2指导教师自身因素

由于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压力小,相对10年前,招收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幅度提高,导致每个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如下问题:(1)指导教师的投入得不到保障。从时间和精力上讲,大多数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另外还需完成大量的考核指标,比如:每年要完成多少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的科研奖励、专利、著作、指导研究生数量、上讲台课时数、在研科研项目数、是否有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职称、无休止的会议等等,在高校激烈竞争的今天,指导教师的自由度相对较小。很多指导老师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只能把握方向;(2)指导教师相对缺乏采矿设计方面的知识。一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经历,尤其是作为毕业设计指导为主体的年轻教师,个别教师没有很丰富的采矿工程方面的经验来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也存在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没有很好地起到监管作用,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不可能在最后还不让过。

2.3外部环境因素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每个学生均有4-5个单位可以选择,但有一部分学生把主要心思放在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上,从主观上对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上毕业设计期间是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均不在毕业设计上。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毕业后去矿山的学生可以完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拓展自己的思路,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5

1.引言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专业教学模块,其目的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通过毕业设计的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要求:①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研究和实际训练能够将理论认识深化、扩展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②学会依据课题任务进行资料数据的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图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工程计算、图纸绘制、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正确的技术经济观点和工程全局意识;④接受现代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及其它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以上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可知,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整体专业知识的整合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将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专业课开课时间较长、学生缺乏大局观、知识整合能力欠缺等造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GIS,GPS,RS)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矿山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2],而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三维立体技术运用于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

2.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是露天与井工开采并重,因此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完成两部分内容,即露天开采方案设计与井工开采方案设计。近些年,考虑到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按照学生的就业安排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就业去向是露天矿山的学生安排露天毕业设计,就业去向是井工矿山则安排做井工毕业设计。通过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生疏、整合知识能力差、对矿山感性认识有限、动手能力弱等问题。

2.2产生问题的原因

①课程学习周期长,教学内容生疏由于采矿工程专业自学生在大二下半学期就开设专业基础课,再经过大三一整学期、大四上半学期的专业课学习,等到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前后经历了2年时间,因此学生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生疏,影响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对知识的综合应用。②实习教学环节薄弱,感性认识有限对于工程类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的实习教学环节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然而受限于矿山企业这类高危生产单位的安全限制,在学生进行矿山实习时常常是被技术人员带领走马观花式的看一下企业生产流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实习效果差,缺乏对矿山的感性认识。③就业压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效果不佳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大四的上半学期是专业课的集中学习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包括《露天采矿工艺》、《露天矿设计原理》、《煤矿地下开采》、《金属矿地下开采》、《矿山环境保护》、《矿山安全》、《露天矿运输及道路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等,这些都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由于近些年学生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逼迫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或找工作、或复习考研、或复习考公务员等等,因此学生对本该掌握的专业课没有掌握。以上造成毕业设计困难的原因中,对于因学习周期长以及学习时间不够而造成的知识内容欠缺可以在毕业设计期间由指导教师补充讲解,而对矿山感性认识缺乏就目前来说解决较困难。基于统一的空间和时间四维坐标,将矿山中的所有信息(包地形、建筑、地层、构造、矿床矿体、危险源、井巷工程、开采单元、采场、工作面、设备、人员、监控系统等)可视化后,能够建立真三维矿山地理信息模型[2],而借助三维立体技术可让学生立体地观察到矿山的组成,由此可提高学生对矿山的感性认识。

3.教学案例分析

这里以井工开采毕业设计为例,讲解三维立体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井工开采毕业设计来说,第一步需要设计矿床的开拓系统。在开拓系统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采矿方法、通风系统、运输与提升系统的设计,这类似于建筑中的框架结构,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由于前述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该部分缺乏直观认识,无法在思想中想象开拓系统是什么样子,因此设计开拓系统时困难重重。而教材中关于开拓系统的图例缺乏立体感,无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图1中的图示1-5的备注,虽然能够明白开拓系统的组成,但是无法将该图与矿山其他系统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

4.教学效果

通过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2013届、2014届这两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如下: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摩三维立体模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由以前的被逼着做转为主动追着做,设计进度明显加快,学生毕业成绩的优良率明显增加;②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经过三维立体技术,有效地将《金属矿地下开采》、《矿井通风》、《矿山安全》、《井巷工程》以及《采矿学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认识,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到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后,对数字矿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有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自学建模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5.结语

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在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对矿山感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扩充学生对于矿山生产系统的立体认识,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但掌握三维建模技术需要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这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利用该技术建立的矿山生产系统只是起到辅助教学展示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矿山生产实习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最好的教学计划安排应该是先了解某矿山的三维立体模型,再安排去该矿山实习,最后结合该矿山做毕业设计,只有反复地对照学习,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毕业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方鹏,黄德镛.数字矿山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矿冶,2013,01:76-80.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6

【摘要】采矿专业大学生就业去向以艰苦行业为主,就业形势总体较为平衡,专业对口率较高。采矿专业近年需求较旺但区域不平衡,就业区域相对比较集中。指导采矿专业大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高的复合型人才,要求针对采矿专业具体情况创新就业指导形式,实现毕业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本文结合我校采矿专业就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提出对策。

关键词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专业;就业特征;就业指导与服务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倍增,导致面临就业和待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不断膨胀,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煤炭主体专业近年需求较旺但区域不平衡,就业存在扎堆现象。从总体来看,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结构性、摩擦性失业并存,就业矛盾比较突出[1]。采矿专业大学生在思维态度、素质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大学生,从而形成独有的特色,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采矿专业大学生就业特征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水平。以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系近两年就业情况为基础,对采矿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研究,为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 采矿专业大学生就业特征

1.1 就业去向以艰苦行业为主,专业对口率高

根据世界能源国际组织和能源专家的预测,21世纪煤炭作为主要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2]。采矿专业学生承担推进采矿技术的发展,提升采矿工程质量水平等重要职责。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炼,选择工作时更倾向于追求安逸,而采矿专业毕业生需要到采煤一线工作,井下工作环境恶劣,从事的行业比较艰苦,甚至比较危险。相比2012年,2013年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艰苦行业就业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采矿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流向。

20世纪90年代煤炭工业低谷时期,煤炭高校煤炭主体专业发展受阻,纷纷减少招生或转变专业方向,采矿专业毕业生少,进入煤炭行业的更少,再加上行业人才流失等,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采矿专业毕业生一直是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供求比不断增加,就业率普遍较高。我院2013年和2013年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100%和95.36%,专业对口率分别为99.16%和98.73,高于全国平均值77%,高于全国“985”和“211”工程院校平均值69%[3]。

1.2 就业区域集中,就业去向以地级市为主

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就业区域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内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河南、山东、宁夏几个省份。安徽省内以淮南市和淮北市为主,具体主要集中在大型煤矿企业,如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采矿专业2012届、2013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地级市,占毕业生的比例都在70%以上,在省会城市就业的,占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8.86%和13.27%,在县级市就业的,占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18.99%和13.72%。

2 就业指导与服务

近年来煤炭行业供需关系与长远战略发展的矛盾凸显,加之煤炭行业在工作环境特殊、经济基础薄弱和众多安全因素影响下,已然影响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

采矿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中往往还面临着其他特殊的问题,比如:工作环境艰苦,对本专业忠诚度不高;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考研;过分低估自己,信心不足等。针对采矿专业学生状况,除通用的一些就业促进措施外,笔者认为还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更好做好采矿专业就业指导与服务。

2.1 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增强采矿专业学生为采矿事业奋斗的决心

结合采矿专业及煤炭行业特点,做好入学教育,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课、形势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途径,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认清行业发展前景,引导他们及早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4-5]。同时,要使他们了解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具有学习热情,坚定选择采矿行业就业的决心。

2.2 加强采矿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对我校采矿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目前采矿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薄弱,难以较快适应矿山工作的需要,毕业年后仍不能独立胜任矿山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针对这一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改善硬件环境,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具体从课程设计、实习、实验、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6]。提升采矿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缩短采矿专业学生独立胜任矿山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周期。

2.3 有效拓宽实习、就业渠道,实现“走出去”战略

有关就业部门积极主动联系或实地考察毕业生实习单位,在各类实习实践环节,带学生深入煤炭企业一线,尤其是省外的煤炭企业,假期多进行进煤炭企业社会实践等;大力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同煤炭勘探、建设、生产、设计、煤机等煤炭行业单位合作,邀请其来校招聘,同时,利用好校友资源,创造条件,拓宽就业渠道,充分挖掘煤炭行业就业潜力;加大与非煤矿企业、建筑、铁路等行业联系,开拓就业市场;鼓励、引导学生考研深造不仅可以培养煤炭行业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一定程度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应征入伍拓宽就业途径。

2.4 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构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7],从就业能力的角度,采矿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普遍知识面较窄,与人沟通交流机会相对较少,第二课堂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就业能力上主要为表达能力差、组织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差、综合知识能力差,除此之外,还有自我推销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优势不足。以上的不足与缺陷可以通过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来提升就业能力[7],具体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丰富第二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采矿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单一、唯专业论的就业能力机制,培养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高的复合型人才。

2.5 认清国内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合理流向

毕业生就业受经济动因、社会动因和毕业生价值取向等影响较大[8]。学生在安徽度过四年大学时光,老师授课大多以两淮煤田为例,实习基地和就业资源也多建于两淮地区,从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2012年我校采矿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安徽工作的比例为54.21%,2013年为48.53%。

我国煤炭分布呈“西多东少”的格局,全国煤炭行业需要人才,而安徽两淮地区煤炭企业人才基本饱和,西部一些省市急缺人才。要让学生改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煤炭企业,鼓励学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盛武,杨力,高明中.煤炭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02-104.

[2]徐学锋.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26(1):1-2.

[3]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

[4]张向林.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后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3(34):13-14.

[5]杨斌.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3.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68-02

引言

煤炭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中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均超过了70%[1],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质条件和开采工作环境也越来越恶劣,灾害和事故也频繁发生,采矿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求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但是,中国矿山企业目前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明显不足,短期内难以独立胜任。为此,对采矿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改革势在必行。

一、采煤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采矿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现场实习等环节。

二、采煤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采矿专业培养方案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内矿业院校采矿专业普遍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大采矿”模式构建教学体系[2],应用这种教学体系,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更宽了,但学的深度浅了,同时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时有限,范围广了,课程多了,相对来说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就减少了,没有实践做保证就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减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弱化,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本科教学的效果,致使培养出的学生高学历,低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不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采矿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许多地质资料是保密的,使得学校收集原始地质资料比较困难,同时各大矿业院校为了满足市场对采矿人才的需要,都采取了扩招这种方式,这势必就造成了资料的欠缺,为了缓解这个环节,许多矿业院校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不够科学,做课程设计时学生不是人手一题,而是几人一组,共同来完成一份课程设计,客观上为学生抄袭创造了条件,使部分学生没有得到很好锻炼;也有的简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难度,随意更改地质资料如断层、褶曲等,使得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资料与现场实际地质资料出入较大,学生很难从设计中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真本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的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和能力的重要步骤[3]。但是许多高校实习时,只是简单的收集一下采煤、掘进规程,了解一下地质资料,下几次井就草草了事,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现场问题怎么用理论知识来解决,使得实习效果较差。以上这些就造成实践与课本理论的严重脱节,达不到本科大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不适应新时期矿山企业发展的需要。

3.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不能保证实践质量。目前,各矿业院校采矿专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给高校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经费有限,再加上外在消费高,使得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经费不足,导致采矿专业学生在矿山企业的实习时间偏短、内容少、实习过程简单,实习质量普遍不高,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煤炭企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化,许多企业考虑生产和安全等因素,不愿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更不愿安排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实习,学生通常只能进行象征性的参观,致使实习质量难以满足要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不能保证实践质量。

4.专业教师队伍工程实践性教学水平不高和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由于学生的扩招,人数的增多,外加经费不足等原因,往往是学校上课的需要老师,实习也需要老师,导致教师人员不够,为了缓解这个问题,许多院校采取减少实习带队教师,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并且采矿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挂职锻炼这一环节,工程实践教学水平不高,不能在实习过程中给学生最好的指导,只是做一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实习成绩评定过于简化,带队老师只是简单看一下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随意给个成绩就是总成绩。没有系统的成绩评定标准,使得部分学生有机可乘,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内容及实现途径

1.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改变以往循规蹈矩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使实践教学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的各个环节,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良好衔接匹配,相辅相成。使学生通过实践把课堂抽象理论得以形象化,通过接触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培养的毕业生成为素质全面、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改变传统实践方式。改变以往传统实习方式,采用教师统一负责,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派到各个矿井,聘请矿里负责人临时指导,教师不定时的进行随机检查及分散指导,这样既可以缓解实习单位由于实习人数多,实习内容不好安排的情况,同时也解决了原先由于人数多教师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毕业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签约单位情况,提前联系单位尽量用工作单位地质情况进行毕业设计,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就对工作单位有一定了解,提前熟悉了工作环境,同时也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热情,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尽快融入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之中奠定了基础。

3.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采矿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习环节上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进行合理政策的支持,同时要加大采矿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投入。目前,许多高校实践基地都是利用校友关系或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名义上是挂牌了,实际上矿方也不怎么乐意接受。这样就造成了实习时对方勉强接受,在落实实习任务时也是敷衍对付,学生没有参与到解决实践问题中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践锻炼。实习基地建设需要矿方和学校的努力合作,高校提供高科技术对现场进行指导,矿方提供实习平台,二者互利互惠,确实把实习基地建设落实到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学生实习成绩评定方法。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实习质量,所以要想使学生实践质量有所提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个一方面可以使教师通过现场挂职锻炼,了解现场实际情况,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指导学生工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参与科研,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实践做好铺垫。学生实习成绩采取两方评价,一是实习单位矿方给出的评价,二是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及实习日记记录情况及平时检查时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综合给出实习成绩。

结论

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实践方式、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学生实习成绩评定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更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中国矿难黑洞的休止符[J].教育与职业,2006,(22):38-40.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8

作者简介:胡凯光(1964-),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王清良(1969-),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217)、南华大学高教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XJG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4-02

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湖南省共建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防和铀特色。该学科1998年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包括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和资源勘探工程。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1959年开始招收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生,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对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核工业创业时期,国家对铀矿行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使铀矿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核工业民,经费人员缩减,核特色地矿类专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核电的快速发展使得铀矿企业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重新成为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成为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决定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二本高校调整到本科一批录取,这给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改革

1.跨学科交叉研究

为改善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才对前沿学科、新兴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铀、传统选矿和湿法冶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实现矿物加工过程的“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专业研究发展形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

(1)湿法冶金。包括地浸采铀、地表堆浸采铀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的理论及关键技术;铀矿石高效破碎系统;泥岩型铀矿制粒的粘结剂;细菌浸铀理论及关键技术等。

(2)铀水冶理论与工艺。包括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理论、技术及工艺;不同类型铀矿浸出液中铀的吸附与淋洗的机制等。

(3)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包括铀矿山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放射性废水的生物和生物-化学处理的机制和技术;铀尾矿库放射性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机制与治理技术等。

2.改革培养方案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自2005年重新招生以来,分别制定了2005版、2007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核特色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更加突出核特色的同时,兼顾了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

南华大学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目前已进入一本招生学校行列,同时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城乡差异将会明显加大,为此,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作出相应变革,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改革应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

二、矿物加工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必须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进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板块、学科基础课板块、专业方向课板块和选修课板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专业课程模块化。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部分学生进入核工业矿山、工厂从事铀水冶工作;另一部分进入铜、金等金属、非金属矿山从事湿法冶金工作;第三部分到金属、非金属选矿厂从事传统的选矿工作。因此专业课的安排也围绕铀水冶工艺、湿法冶金、选矿三大块,教师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使专业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铀水冶工艺学”、“溶浸采铀”、“矿物加工学”、“矿物岩石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大部分专业课程开设了实验课,“铀水冶工艺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和“选矿厂设计”三门课开设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矿物加工教育界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和借鉴了学者们的成果,并结合本校矿物加工核特色,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如表1所示。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和训练等课程。大学四年会一直开设外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且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高年级安排双语教学课程、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应用及包含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日后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以后学习、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和矿物勘探专业三个专业合在一起成为地矿类大类,这一大类内的学生大一课程一样,而通过大一一年学习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3)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表2列出了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平台的具体课程。

选修课板块可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选修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科,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训练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2周)、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独立生产实习)等。

5)第二课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索“研究型”课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有余力,而又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除了对其鼓励和引导以外,还应积极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性实验。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部分是结合教师科研任务进行。

三、效果与问题

1.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效果

自从南华大学重新开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来,一直突出强调坚持“核”特色,努力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矿物(铀及其他金属、非金属)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上。详细数据见表3、表4、表5、表6。总的看来,近四年来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读研率每年增加,毕业生在核工业系统内就业的比例在10%~30%左右,一次就业率100%,读研率在20%左右。

2.存在的问题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一直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的办学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5名教师本科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进入南华大学,从事的研究方向也与矿业相关,例如:溶浸采铀、细菌冶金、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的理论、技术及工艺、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他们对目前该校矿物加工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

(2)缺乏合适的核方面专业教材。关于矿物加工核方面的专业教材不多,最近两年相关教师已编写三本核方面教材《核工业微生物学》、《铀水冶工艺学》和《溶浸采铀》。

(3)教学经费不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校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因此学生必须到铀矿山、湿法冶金矿山、选矿厂实习,但是分配到矿物加工工程系的教学经费非常有限,制约了许多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到一些较远矿山实习等)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霞,牛福生,聂轶苗,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煤炭技术,2009,28(12):152-154.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9

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采矿工程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特色,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材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觉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性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于我国现代采矿技术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2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采矿工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我国人才培养事业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矿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具有国际适应性的人才,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必要的。

1.3改革的可行性

矿业工程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培养年轻教师,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采矿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承担了大量部级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较高,在目前和未来的教学中,力求扩大专业知识面,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经过百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211建设和985建设的重点大学,多年来一直在招生资源方面稳步发展,生源充足。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可行性。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

2.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我们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强化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2.1.1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要强化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我们采取了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走进实验室,学习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兴趣;另外,我们还为学生配备了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动手进行有关创新思想的实验。在这样的创新实验环境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奖励。

2.1.2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校外实习效果

采矿工程专业校外实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对现场生产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产单位一般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一座矿井都能适合进行校外实习,学生校外实习的矿井必需具备必要的规范要求,才能满足校外实习的需要。建设一些设备和设施齐全、制度规范的实习基地是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多年来一直努力与煤矿企业联合,建立专门为学生实习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了开滦、冀中、晋城等多个现场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现场实践的需要。

2.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原来作为本科生的选修科目,学生覆盖率约为20%~30%。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专门就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针对性修订,增加了创新教学环节的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必修内容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选题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修内容包括: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创新教学环节设置具有以下要求。

2.2.1科研创新训练全覆盖

所有在校本科生全部参加科研创新训练,完成必修内容和6学分的选修内容。必修内容的安排是:第2学期学习科研导论课,第3学期完成科研选题训练,第4~7学期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为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三个等级,由学生自由申请,择优安排。选修内容由学生选择参加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在校期间必须完成6学分以上的选修内容。

2.2.2学院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通过了解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来选择指导教师,学院在学生报名的基础上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专业老师的指导为本科生取得丰富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生们和获得各种奖励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3.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毕业设计总体工作量大,经历的时间长,学生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而在设计中难以主动地去认真做好设计,而是把设计当作一项任务被动地去完成,这样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我们鼓励学生要把毕业设计当作自己一件心爱的作品去大胆创作,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作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3.2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我们非常注重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经常组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起学习和交流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找出各自在指导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水平,进而通过教师给学生的指导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2.3.3定期检查设计进度

由于毕业设计持续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设计进度方面的问题,因此进行设计进度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我们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进度要求,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进度检查,对于进度滞后的学生限期完成,并取消其申报优秀毕业设计的资格。

2.3.4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答辩委员会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毕业设计坚决不予通过,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3.1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

由于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使1、2年级的本科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认识,使基础理论的学习扎实,并与后续的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使3、4年级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强化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课堂上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指派业务精湛的实习教师随学生到现场,保证实习环节的落实。在实习过程中,由生产一线人员带队深入现场,了解生产过程,同时由现场人员开设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创新教学环节全覆盖

所有的本科生都参加创新环节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安排本科生创新指导教师,使得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提高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程度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设计观念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缺陷,通过此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毕业设计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水平。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10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矿工程专业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传统专业,其目的就是培养国家能源工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随着煤炭形势的好转,很多煤炭院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引起教学质量下降、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等诸多问题。那么,在打造能源精英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的人才,成为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采矿工程本科教学存在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传统专业。采矿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受采矿行业发展影响,近些年来,煤炭行业大为好转,采矿工程教育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一些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客观上为煤炭企业培养和输送着大量毕业生。但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一部分煤炭院校使用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进行教学,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现在的教学体系不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参加工作后适应能力差,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很多煤炭院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从加强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的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实验和实习,实验又分为专业课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目标便分别体现在这些实验和实习的具体内容之中,从而完成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到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这些环节可以让学生快速、直观了解专业知识,摆脱课本枯燥、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局限性。

1.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

实验室是本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实验室不仅是供学生认识实验设备、学习实验方法,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在本科生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外,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如岩石力学实验、相似模拟实验等。让学生从一个单方面的学习者,变成一个参与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能力的锻炼。其次,培养学生发明和创造的能力。通过实验室现有的设备、仪器,鼓励学生们发生学习中或现场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研究或研制相关的设备,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难题,这也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核心问题。第三,严格把好实验报告专业的关。实验的完成并不等于已经完成实验。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处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工作是参加工作或继续学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刚参加工作时,往往面对工作中大量数据需要处理,所以把好实验报告的编写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和创新实验教学内容,编制和修订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用书,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有些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计划,就是依据实验室或者教育部等提供的专项资金,以及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来完成相关的实验,撰写科技论文。这是一项很好的并且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资助项目。通过创新计划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创新能力,还能够对科研能力进行培养。

2.加强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矿山实习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的矿山实习基地基本上是一种临时的教学场所,教学场地和实习的费用一般是企业无偿提供和负担,使得井下实习变成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如果企业提供大学生的实习机会,不仅要承担食宿和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下井会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比如,在年产千万吨现代化大型矿井,每影响一个生产班就意味着影响几万吨的产量,直接影响经济损失上百万。面对上述问题,建设一个设备和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教学方法科学、制度规范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矿山实习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在有条件的高校或者煤矿企业可以利用即将报废的矿井建设以营利为目的的教学实验基地,比如晋城凤凰山煤矿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建立的一个成功案例。

总之,要想充分地建设好校外教学实验基地,首先,利用好已经建立的常规实习基地进行本科生的认识实习,让之成为必要实践教学的保证。其次,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建立起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创造学生能够进得去矿山,下得了井的实习基地。总之,需要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不但巩固这些实习基地,发挥实习作用,客观上还通过实习过程,接受企业对人才的考验,使实习基地成为就业基地。

三、加强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本科阶段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和现场的实习,要通过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环节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进行工程训练,培养科研能力。毕业设计是一次系统的综合性训练,又是最能显示学时对知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创造力的教学环节,还是进一步学习和查缺补漏的一个比较环节。要想将毕业设计真正的做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采矿专业的毕业设计水平: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要想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必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主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转变思想,毕业设计不是作业、不是负担,而是自己的作品,是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后的成果体现,要鼓励学生去创作,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比如定期的评比,对进度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在布置下设计题目以后,可以对题目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那么在毕业设计中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奠定基础。同时,较学生用好工具书也非常重要,如安全规程、采矿设计手册等。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手册来解决。总之,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

2.提高教师设计指导能力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存在着指导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系统、对现场新技术和新工艺掌握不够等,从而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同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的变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进行自身学习,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同时,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技术服务,以此来了解企业和技术需求和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能更好地指导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3.充足的时间保证

毕业设计时间的保证对于完成好这一环节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按照教学大纲,这一过程应该不少于两个月。其中包括现场毕业实习和室内设计两部分,并且两部分缺一不可。现在很多院校都存在教师和学生投入的时间不足,指导教师相对于扩招变现为严重不足,出现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十几个毕业生的情况,另外,指导教师还要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所以有限的时间不能够保证有效地指导学生。学生方面会面临着找工作、考研等压力,所以很多学生将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两周来完成,其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很难有保证的。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并对学生的工作量进行定期的检查,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进度完成。

总之,对于采矿工程本科生培养客观存在的问题,很难通过有效手段快速解决,但是毕竟可以通过加强教学实践和毕业设计这两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可以系统掌握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或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司鹄,许江,尹光志,等.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拟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3-35.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例11

1特色及优势分析

根据调研资料分析[4~6],结合我校西部矿业这一特色与优势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外目前矿业工程力学课程体系与实验示范(基地)构建的模式及特色进行全面分析,其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优势。

1)国际优势及特色。在国外,采矿专业,目前只有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尼法尼亚州立大学、印度矿业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等还保留有采矿专业,波兰的矿业领域人才培养也已经萎缩。在国内,只有我校拥有西部惟一的矿业工程一级学科,而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虽然还开设有矿业类基础工程专业的课程,但毕业生所服务的地区很少涉及西部矿区。

2)项目构建优势。2000年山东科技大学获得的教育部教改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属于“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于2002-12-17在西安交通大学由教育部召开的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交流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交流,获得好评与认可。但是针对力学实验教学与示范建设,涉及西部矿山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却是凤毛麟角。

3)地域优势。若仅从工程力学的角度进行教改项目申请,在西安乃至全国,我校均不占优势,如果站在西部矿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矿山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与示范构建,我校有独特的优势。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地区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西部的教育更需要加强,贫困地区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培养自己的高素质精英人才。作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基础类专业的教育,对西部经济发展有重要奠基性作用,其教育内涵必须拓宽与拓深。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力度逐渐加大加强,西部矿山能源的战略地位已经凸显,采矿类优秀能源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需求模式等问题更是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4)学科特色优势。我校在矿业工程领域虽然已形成特色和优势,但还需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成就和做法,结合我校矿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及毕业生综合素质拓展进行综合建设,以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争取建成西部矿山工程力学教学与示范基地或平台,为巩固我校西部矿业特色以及夯实内涵奠定基础。从传统的基础力学与矿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分析,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力学知识学习较多,但有关矿山工程力学(包括岩石力学、岩层控制学、井巷工程、瓦斯动力学以及工程流体力学等)的教学与示范建设还比较薄弱,这一矛盾在近2a从采矿工程与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与教育过程中也凸显出来。

5)人才需求优势。矿业工程学科中涉及到的采矿工程等专业属于矿业工程类基础性专业,毕业生在矿山主要从事矿山生产(安全开采与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综合性强。从现场反馈的信息亦如此。在教学改革中拓宽专业后需要夯实工程力学(矿山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工程现场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监测方面的仪器仪表相关配套课程与知识体系。这样毕业生到现场后能立即找到自己的定位,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2理论教学平台内涵构建

2.1内涵构建目标与关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组织模式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采用项目(case)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其他关键能力。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有关的方针和政策,结合我校的优势学科和已经取得的一系列优秀教学科研成果情况,要实现西部矿业工程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渗透,完成教学内涵的拓展,“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目标是理论教学平台构建的关键。

1)基础厚:系统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理论与矿山工程力学(主要包括矿山岩体力学、岩层控制学、井巷工程、矿山工程流体力学等)实验课程;

2)专业宽:在系统掌握矿山工程力学基础与实验(实践)理论的前提下,拓展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与问题解决;

3)能力强:能对所遇到的工程问题形成正确判断,提高研究与创新能力;

4)素质高:能综合提出(或解决)现场工程问题的技术方案和具体运作程序,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2.2关键教学手段

根据目前我校的教学软硬件建设环境,该课程开设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建立在已经参加过认识实习和已经建立现场工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方法主要采用4种:①理论教学;②实验室观摩与体验(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亲自动手开展实验);③进行野外岩(土)石的参观与实践;④采用论文(大作业)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要有效实现以上过程,概括地讲,Case教学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在北美高校广为使用,因效果良好颇受欢迎,是符合构建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学研究人员,在构建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矿业工程力学专业及课程的特点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力学课程教学与实践中采用Case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3网络辅助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手段,需要利用校园网、数字化和视频资料辅助进行Case教学,其中数字化格式主要为下列3种(正在进行修改素材):①MSWord文档,主要是教案和本书的主要教学与授课的关键点;②MSPowerPoint文档,主要授课讲义;③AdobePDF文档,为网络教学提供图片等素材。另外,为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本课程或学科的当前状况,摒弃教学内容陈旧等缺陷,采用(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和教学名师上讲台等模式,对丰富课程内涵和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3实验示范教学平台构建

创建一流大学离不开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有完善的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验室条件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实验室条件保障[7,8]。为此,结合我校的矿业工程的西部特色,提出整合资源、组建矿山工程力学实验示范教学的平台。

3.1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1)构建以岩石力学性质伺服试验系统(MTS)为中心的基础实验平台。以岩石力学伺服试验系统(MTS)为中心,对已建岩石力学实验室进行改造,构建岩石(土)力学行为基础实验平台,进行岩层控制和岩土工程领域的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

2)建设以三维可加载相似模拟系统为中心的物理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围绕“大比例可加载三维实验模型系统”“固-液-气三相模拟实验系统”“可变角块体模拟架”,构建物理模拟实验平台,以提高试验测试水平和精度为目标,使物理模拟向定量化和可重复性发展,进行岩层运移和围岩灾变控制理论教学和实验技术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