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9 09:25:48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1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国内科技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其带来了现代生产关系的极大的改善,并开始逐渐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战略发展以及国内居民的生活消费趋向。互联网技术借助自身独特的便捷性、快速性、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模式,丰富了区域间企业的交流、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内部的资源共享,并将这一特性不断的复制和应用于各个行业,为当代国内经济的发展增注了充沛的活力。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现代化人才。矿山机电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综合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够在煤矿机电设备的设计、安装、维护、管理等技术环节保障运行,是能够满足当前矿山企业人才需求,是能够满足矿山设备制造、研发、维修需求。进入2010年之后,矿山机械行业的市场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各项投资向矿山机械涌入,在年近100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再加上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需要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上进行创新,积极融入“互联网+”,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来让高职院校的矿山机电专业设置贴近和适应当代互联网庞大经济市场的需要。以便于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途径,以达到借助“互联网+”手段培育更专业、符合发展需要的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目的[1]。

2“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

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诞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是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行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提供新发展思路的。在“互联网+”带动下,传统行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尤其是受资源环境约束大、产能过剩的能源行业。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变动,培养更符合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从“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来看,具有几大表现:一是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从“学科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要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把脉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二是需要根据“互联网+矿山机电”的新目标,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培养出矿山机电岗位高技能专业人才;三是要充分对高职院校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2]。

3“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的构建路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是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带动煤炭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需要依托以下几大构建路径。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多重影响,需要高职院校

在构建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校企联动的办学模式,实现工学交替。一是在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搭建指导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工作小组,让来自矿山机电专业领域的专家、技术骨干、企业领导成为小组成员,从分析“互联网+”给专业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做好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在人力和财力上进行资源保障;二是邀请“互联网+”领域、矿山机电领域的校外专家来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证,从社会实际需求到把控专业未来发展,科学、系统的设置出最符合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新课程体系;三是在设置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明确矿山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应用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形成互联网思维;四是建立起“教—学—做”一体的矿山几点专业课程体系,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学习矿山机电的相关操作,在实习企业做专业学徒[3]。

3.2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矿山机电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互联网+矿山机电”的专业应用性将更强,因此构建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将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现高度融合。一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习的6个学期,分别设置特定的专业技能训练,重点是在第5-6学期,需要提供学生在矿井通风、压气、排水、维护维修等专业岗位的实习,在通压排操作、提升机操作、设备安装等岗位进行轮岗,提升矿山机电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进行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第1-3学期,需要传授学生计算机理论、互联网基本应用、机械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机械零件设计、矿山机械检测技术、电动机械维修等理论教学;在第4学期,理论上要重点进行矿山机械的理论传授,对煤矿供电、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等进行重点讲学;在第5-6学期,理论上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4]。

4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运用的不断普及,给予了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各行业走“互联网+”产业道路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是保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重新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新体系,就需要正视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新难题和重点问题,改变办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作者:王维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玉莲.新经济形势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新经济,2016(09).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40-01

引言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起新的就业平台,拓展新的就业渠道;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目前产学合作的情况看,校企合作层次还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工作中,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这反映出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

二、我院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永城职业学院2008年设置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2008年建立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培训基地,2012年学院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在校企合作办学条件下,如何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特别背靠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诸多煤矿企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煤矿生产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源动力。

1.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主要就业单位:煤炭企业生产厂矿。

主要就业部门:机电队、运输队、安装队、供电队等。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区队技术员等。

2.矿山机电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矿山机电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如下所示:

机械零件测绘;计算机绘图;电子元器件选择与检修;电子产品;电机检修工具与仪表的选择及使用;电机故障检测;电气识图与绘图;

电气元件的选择与质检;电缆敷设;交直流电机的运行与维护;整流装置的故障检修;检测部件的故障检修;调节器的参数整定;继电器电气系统的运行维护;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检修;煤矿通风机、压风机、排水系统、提升机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煤矿采掘运机械的维护;矿用隔爆开关的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矿用隔爆开关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液压控制元件的使用和检修;提升机电气系统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提升机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通风机、压风机、排水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高、低压配电柜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

三、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矿山机电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四共、四融、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1.1校矿合作,实现“四共”:培养计划校矿共定;教学过程校矿共监;教育资源校矿共享;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校矿共管。

1.2学岗融通,实现“四融”: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通;学习场所与岗位工作环境融通;技能训练与岗位操作融通;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融通。

1.3实施“四段”递进的教学模式:

第Ⅰ学段:第1、2学期,在校学习职业基础素质课和部分职业技能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到订单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培养职业基础能力。

第Ⅱ学段:第3、4学期和第5学期前半段,在校学习岗位操作技能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职业发展能力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重点进行岗位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岗位单项能力。

第Ⅲ学段:第5学期后半段,在订单企业井下一线进行现场教师指导下的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校内模拟采掘工作面进行强化技能实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达到在模拟环境下的真实训练要求。同时根据订单岗位要求进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训练编写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等,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第Ⅳ学段:第6学期,到订单企业一线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校矿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培养岗位提升能力。

教学组织过程要适应订单企业的需要,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达到特色培养的目标。

2.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是:根据矿山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的共同合作下,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变配电工、设备安装工和区队技术员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增的规律。构建了矿山机电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教学体系(含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能力课程体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环节)组成。

四、结束语

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给企业一个全面了解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机会。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情况相对了解和熟悉,学生适应新环境时间的明显缩短;对企业来说,能用上相对了解和可靠的员工,减少培训和考察时间,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相当有利;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稳定率,促进学生就业率和稳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

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

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

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

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

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

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

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4

关键词: 调研;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Key words: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training model;courses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222-03

0 引言

推行“政校企联动、产学研结合”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两个文件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高专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拥有突出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以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进一步设计构建了特色更加鲜明的矿山机电专业“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2.1 专业分析

就业面向定位主要确定学生就业面向领域,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确定专业目标的基础与依据。职业分析主要确定岗位划分、岗位任务、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等问题,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2.1.1 企业(社会)调研情况

调研目的:为矿山机电专业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等。

调研内容:煤矿机电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作职责、职业标准、工作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和区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知识能力素质表现情况,矿山机电专业的服务面向,矿山机电专业应如何定位才能更好的为煤矿生产一线服务,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课程设置等。

调研范围:对国内煤炭行业和云南省内煤炭企业,重点对云南省东源集团所属的煤矿企业的岗位人才能力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调研方式: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与企业基层领导和技术骨干座谈为主要方式,同时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2.1.2 人才需求分析

从目前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看,仍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要求更为急迫。煤炭行业目前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数量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据调查,目前,全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约660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64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46万人,乡镇煤矿约250万人。在国有重点煤矿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46%,初中占52%,工程技术人员只占3%,工程技术人员奇缺。劳动者素质与目前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很不适应。

人才断层和断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障碍。尤其是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更为匮乏,大部分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技术类人才,70%以上的中小煤矿技术人员奇缺。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与当前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云南省及曲靖周边地区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匮乏具有共性。曲靖是工业城市,工矿企业较为集中,这些企业机电领域各种生产设备的安装、使用、S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都迫切需要大批素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机电知识结合紧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且随着机电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与普及,这种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

结论:

①矿山机电专业是煤炭系统的紧缺人才专业,96%以上的煤炭企业缺少矿山机电技术人才。

②煤炭企业职工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③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且稳定。

2.2 专业就业面向定位

矿山机电专业的职业面向是:立足煤炭行业,面向云南省和曲靖及周边地区,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2.3 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工作中主要的行动任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构建提供依据。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以下业务工作:

①煤矿企业机电设备选型、管理、质量控制;

②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运行管理;

③煤矿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④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⑤引进与建议开发适合本企业的智能性矿山机电一体化产品;

⑥从事煤矿基层机电技术管理工作。

2.4 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力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能进行矿山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故障诊断处理、检修维护,具有技术创新、改造、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爱岗敬业,献身煤炭生产、建设与发展的精神。

2.5 课程体系开构建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在调研、统计、分析、提炼矿山机电技术员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凝练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转换,再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在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力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2所示。

通过调研,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群50项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矿山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电气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机电设备控制”、“矿山机电设备选型”等4个能力模块,形成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能力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如图2所示。

3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按照“立足煤炭行业和曲靖地区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设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抓教学,应对企业需求育人才,为煤炭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学院“校政企联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构建并实施特色鲜明的“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实施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突出不同课程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合。

4 结束语

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构建了“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融合了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实行“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岗位群轮换顶岗实习”的运作方式,对同类高职院校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整体提升矿山机电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使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质量上不断提高,有效缓解煤炭机电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Y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24-02

引言: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开始于2006年,是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1]。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力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开展评价[2]。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学生的毕业要求有着重要作用,工科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3]。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综合设计教学等3个环节组成。根据每个环节的不同其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每个环节都对毕业要求有所支撑,并通过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对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进行分解、对应,明确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措施。

一、培养目标分解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十二个方面。每个方面涵盖的内容不同,如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设计针对矿山开采的设计方案,设计满足开采方案特定需求的生产、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紧急避险等系统、采矿工艺流程,并能够在矿山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具体可以分解成4个指标点:矿山开采方案设计;采矿工艺设计;采掘新技术开发和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有力地支撑毕业要求就是要具体到支撑某几个指标点,当多个教学环节支撑同一个指标点时,要对各个教学环节支撑指标点的权重进行划分,保证多个教学环节权重相加值为1。这样,在对实践教学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时,只需要重点考察实践教学对必要要求各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就可以评价实践教学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支撑。下面就以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环节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二、实践教学达成度评价

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综合设计教学等3个环节。课内实验教学主要包括:采矿工程综合实验,电子电工设计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等3项。以采矿工程综合实验为例,该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在于:毕业要求3下的指标点4采掘新技术开发这一指标的30%;毕业要求4下的指标点1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这一指标的35%和毕业要求4下的指标点2正确的操作实验装置,安全地开展实验这一指标的40%。

将以上信息都汇总于表1《采矿工程综合实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中,并根据完成指标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方式。表中,达成目标值即指该实践环节对该指标点的支撑权重,对应的评价依据中的分值即为该部分内容在该实践环节考核时所占分数。进行成绩评阅时将学生该部分得分的平均值与该部分总分相除得到加权平均值再乘以达成目标值即得到该年度学生该部分的评价值。为进行课程的持续改进,在评价表中还要列出进行课程持续改进的相关措施。

工程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综合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通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同样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

三、总结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环节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其评估方法均不相同,每个环节、课程相对独立,但环节间、课程间以及与相关理论课程间相互关联、紧密结合,使实践体系以及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能够反映知识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以及评价方法,比较直观地了解到实践环节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支撑情况。

参考文献:

[1]顾晓薇,王青,邱景平,等.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24-26.

[2]欧红香,葛秀坤,邢志祥.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探究――以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4-5.

[3]谢勇,张天平,方宇,等.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24-126.

Mining Engineering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Degree Evaluation

SUN Wei-bo,WANG Yan,SHAO Xiao-ping,ZHAO Bing-zhao,DING Zi-wei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6

作者简介:李桂花(1977-),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林年添(1962-),男,福建宁德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山东青岛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地质人才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092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39-02

一、山东科技大学设置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历史背景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源于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煤田地质勘探与测量专业,1958年为了适应山东煤矿生产的需要,培养煤矿勘探和矿山测量人才,设置了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预科)煤田地质勘探测量专业。1960年,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1963年,淮南矿业学院成建制迁往济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随后,江西煤矿学院、济南工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和江苏煤矿专科学校相继并入,建立了新的山东煤矿学院。1971年,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山东煤矿学院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校部由济南迁至泰安,济南设分院。1971年全国教育形式发展很快,现场急需“综合找矿”专业的人才,于是考虑特设煤田地质勘探专业,1972年开始招收煤田地质勘探专业一个班,学制三年。1977年开始招收煤田地质勘探专业两个班,学制四年,1978年3月入学。1980年煤田地质专业和矿山测量专业合并成立煤田地质系,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煤田地质系更名为地球科学系。1980年,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在泰安成立。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2000年6月成立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校区。同年招收了以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命名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一个班。2005年成功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两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即地质工程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点。2007年12月成立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年申报成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至此已经形成完成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即“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地球物理学专业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固的学科平台和支撑条件。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从山东科技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高度,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反映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符合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地球物理专业的现状,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有益经验,制订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地球深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看,地球物理学专业更加重视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技能,使其将来有能力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需要解决理论难题和创新课题。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学校修改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强化基础”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关系的同时,强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保证主干”是指保证影响专业知识结构形成的主干课程及其学时数;“精简必需”是指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尽量减少课程门数或学时数;“突出实践”是指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结合山东科技大学的具体特点及修改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设置了新的培养计划。地球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及创新教育五部分组成。

(1)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物理实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体育、形势与政策。

(2)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普通地质学、矢量分析与场论、矿物岩石学、电工电子技术、地球物理数值计算方法、构造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测量学、数字信号处理、专业英语、地球物理场论、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岩石物性基础等。

(3)专业技术课程:地电学、重力学、地震学、地磁学、地球物理资料数字处理、钻井地球物理学等。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到37周。实践教学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测量教学实习、地球物理勘探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到生产单位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利用社会资源完成毕业实习。

(5)创新教育。举办院、校级各种比赛、学术与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课外实验活动、素质拓展教育等。把科技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设了本科生科研立项申请,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地球物理学专业额定学分为178学分(包括理论课程学分、实践学分、创新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数为2408学时,理论课程总学分数135分。必修课学时为1986学时,106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16门,总学时数为1120学时,63学分,占总学分的35.4%;专业基础课13门,总学时数为580学时,2分,占总学分的16.3%;专业技术课6门,总学时数为270学时,15学分,占总学分的8.4%。选修课422学时,2分,占总学分的16.3% 。实践环节37周,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3% 。创新活动4学分,占总学分的2.3%。

四、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学方法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1-3]

(1)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该课程共18学时,由地球物理系的每位专业老师讲一次课,主讲一个方向,如地球物理学综述、重力学概述、磁法学概述、电法学概述、地震学概述、地震数据处理概述、测井地质学概述、遥感地质学概述、基础及海洋地球物理学概述等。在学生刚入大学,对地球物理专业比较茫然之际,地球物理专业概论课的开设架设了老师与新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激发了新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2)本科生导师制。在新生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配备了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多由本专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既解决了学生多管理学生的老师紧缺的现状又能帮助、指导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认识,以一个本专业过来人的经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传授学生本专业各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热情就被大大激发,学习效果自然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还为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配备了高年级导师,帮助并指导学生考研或就业及其他一些问题。

(3)邀请本专业的国内外院士、著名学者、专家、教授为学生作报告,用他们的科研新成就、研究新方向及需要应对的挑战实例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从树立科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入手到重视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树立学习是为了科研创新和科技贡献社会发展的远大理想。

五、学科的支撑与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该专业现有教师9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本专业教师队伍中,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6.6%,一批中青年教师相继成为专业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已成为我国该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备强劲的拓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教师的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能力来评价,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基础研究项目为龙头,通过积极引导自发组织科研团体形成学科优势。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973计划”项目专题1项,中国石化海相前瞻性重大项目1项,国土部油气专项2项,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项目3项以及企业地方委托项目若干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煤炭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进步二等奖1项。

六、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建设,山东科技大学目前毕业的四届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增强。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应届生中考研录取率近4年平均80%以上。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作风朴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7

2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我国“卓越计划”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和提升的核心。而现代采矿是一个涉及基础知识面很广的专业,我国的采矿业目前正面临着从重视单一的井下机械化、自动化开采向井下全面机械化、自动化、安全、舒适、高资源回收率,以及保护矿区环境、实现完全开采成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采矿转变,为此采矿人才培养就要适应采矿行业的发展。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参考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即加强与企业合作、重注实践环节的学习、工程技术与职业道德并重的理念,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人文教育等着手,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有如下三个方面。

2.1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

为了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煤矿现场的实践教学对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目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可保障学生到企业的正常学习。从2010年开始,我校采矿工程系毕业生到该生就业单位完成毕业实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就业单位实习的新模式,缓解了实习压力,提高了实习质量,并逐渐推广。该模式可使学生提早熟悉就业单位相关生产环节,缩短见习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2.2形成四大课程体系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采矿技能训练与培养,却忽视了宏观、综合的知识培养,忽视了坚实的数学、力学、外语等基础培养。在有限的大学四年时间内,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势必会挤压原有理论课程的学时。这就需要在授课内容上进行调整,精简一般工艺性、技术技能性、常规工序、操作性的内容,通过实习和实践去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采矿工程专业逐渐加强机电方面课程教学,并逐渐形成以四大专业理论体系,即以采矿学、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设计与优化等课程为代表的采掘理论体系,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岩体力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等课程为代表的力学体系,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矿工程图与CAD课程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体系,以机械设计基础、矿山机械与液压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矿山机电等课程为代表的机电理论体系。

2.3“采矿精神”及其实现途径

精神培育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志愿精神、职业精神等,是一个专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凝练所形成的一种特质,它是这个专业责任、荣誉、社会认可、价值取向等的一个凝聚体。1986年,中国矿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首次提出了“发扬采矿精神”的口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了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彰显该校办学特色,激励师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发图强。我校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适时提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重合作、守纪律”的采矿精神。煤矿生产是复杂而又艰巨的劳动过程,采矿卓越工程师要具有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识状态和思想品格,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具有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等等。我校采矿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1)每次实习时,要求实习小组邀请矿劳动模范为学生做报告,宣传能吃苦、能战斗的采矿精神,其效果在学生就业及其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发挥。2)采矿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具有采矿精神,在教学和工作中做到表率作用,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不断的讲解和灌输采矿精神,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如邀请回校毕业生、来校的企业人员、国家局党校培训班等有关人员为学生作报告,交流经验等。时至今日,许多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脱颖而出,采矿精神也得到企业的一直好评。采矿精神的内涵已经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做人的准则,成为人生奋斗的原则,成为永远的精神支柱。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93-02

0 引言

交流异步电机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已经逐渐成为铁道及矿山运输等领域主要的牵引动力设备。在矿山机车交流传动系统中,通常需要转速的闭环控制。矿山电机车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可以降低系统成本,省去了速度传感器及其连接电缆的费用;缩小电机轴向体积,提高单位空间内的输出功率;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率,非常适合矿山等不允许安装速度传感器的场合应用。在我国,用于矿山电机车的无速度传感器技术还比较少见[1],只有少数科研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但精度较低,抗干扰能力差,在井下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出现较大的误差,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无速度传感器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三条思路:①开环计算转速;②闭环构造转速;③利用电动机结构上的特征提取转速信号[2]。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计算法、模型参考自适应法(mras)、观测器法、转子齿谐波法、卡尔曼滤波法、高频注入法和智能控制法等[3-7]。其中,直接计算法和mras已经在工业现场得到了实际应用,例如西门子、安川等公司生产的变频器都实现了基于mras的无速度传感器技术,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受定子电阻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速度辨识的精度有限,难以在矿山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实现机车速度的精确辨识。本文利用交互式mras理论实现定子电阻的准确辨识,以降低定子电阻变化对转子磁链和电机车转速估计精度的影响,从而实现转速的准确估计。该法具有结构简单,对电机参数变化鲁棒性强的特点,易于工程实现。

1 交互式mras系统

考虑到矿山电机车工作路况颠簸、粉尘多和井下环境潮湿等实际问题,矿山电机车比较适合采用无速度传感器技术。用于矿山电机车的无速度传感器技术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其次,系统结构应该尽可能简单,便于工程应用。为此,本文依据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采用了结构相对简单的交互式mras法,并增加了电机定子电阻的辨识,以增强系统对电机参数变化的鲁棒性。

图1为交互式mras原理框图,由电压模型、电流模型、定子电阻辨识和速度辨识四部分组成。系统的输入量是电机定子重构电压值和定子电流实际值的α、β轴分量,输出量是电机定子电阻估计值和转速的估计值。

1.1 定子电压重构

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在进行电机磁链和转速估计时,需要测量定子电压和电流信号。由于定子电压信号多为pwm波,通常需要对电压信号进行滤波。滤波的实现比较麻烦,而且会带来定子电压相位的滞后。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利用直流母线电压和pwm开关函数重构定子电压信号。逆变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输出电压重构公式如下[8]:

1.2 转速和定子电阻辨识

基于转子磁链的模型mras法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①低速范围内的精度较低。由于矿山电机车较少工作于低速范围,因此这一点不作重点考虑。②转子磁链电压模型中含有定子电阻,受绕组温度变化和集肤效应的影响,定子电阻会发生较大变化,直接影响磁链的观测精度。准确的定子电阻辨识可以解决此问题。③电压转子磁链模型中纯积分环节会产生直流漂移和初始值问题。通常可以利用低通滤波代替纯积分环节,或者采用反电动势模型和无功功率模型代替传统的转子磁链模型。其中,低通滤波可以抑制直流漂移问题,但仍有直流成分存在,且有一定的相位误差;反电动势模型则易受电机漏感变化的影响,可以在反电动势模型基础上,定义一个新的变量[9]:

可见,模型中不含有电机漏感和纯积分环节,因此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电压模型的纯积分问题,且不易受电机漏感变化影响。如图1所示,由于式(11)中不含有速度信号,式(12)不含有定子电阻项。因此,系统以式(11)作为参考模型,式(12)作为可调模型来计算电机的转速

;再以式(12)作为参考模型,式(11)作为可调模型计算电机的定子电阻。在参考模型准确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合适的pi自适应律,可以使转速和定子电阻的估计值收敛于真实值。

2 仿真结果及分析

考虑到矿山电机车频繁加速、减速和负载变化的实际情况,分别改变电机的给定速度、负载和定子电阻值对该方案进行验证。系统的参数为:rs=0.92ω,rr=0.73ω,ls=0.083h,lr=0.083h,lm=0.079h;转子磁链给定值为0.8wb;速给定值为:在0秒~2秒内,由0rad/s升高至100rad/s,之后保持不变;负载转矩给定值为:0秒~5秒内为2n.m,5秒时突加负载至4n.m;8秒时,将电机的转子电阻rs升高至原值的1.5倍。

图2-3是利用交互式mras理论实现的定子电阻估计值波形和转速估计值波形。其中,图3中的转速信号将作为系统的速度反馈信号,进行速度闭环控制。图4是在没有定子电阻辨识情况下的估计转速的波形图,不作为系统的反馈速度。

由图2-4可见,在给定速度变化、负载突变以及定子电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交互式mras法都可以较准确的估计电机的定子电阻和转速,响应速度快、稳态精度较高,转速估计值与电机实际转速波形基本相同。而在没有定子电阻的辨识的情况下,8s后估计速度波形受定子电阻变化影响出现较大波动,误差很明显。

3 结语

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式mras的矿山电机车速度辨识方法,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速度传感器。为了使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鲁棒性强的特点,本文选择交互式mras理论实现了转速和定子电阻的准确辨识,增强了系统对电机定子电阻变化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案具有响应速度快、稳态精度高和鲁棒性强的特点,为下一步该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旭宁,郑泽东,李永东.矿山机车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j].电气传动,2010,40(41):15-19,31.

[2] 陈伯时,杨耕.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交流调速控制的三条思路及其发展建议[j].电气传动,2006,36(1):3-8.

[3] 朝泽云.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01- 105.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71-02

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时间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尚无完善,成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高职院校大多紧跟劳动力市场变化,重理工,这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与人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发生严重偏离。

根据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工作特点,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分析,开发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生产安全的“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以职业活动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建设生产安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1)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以安全职业能力为模块的课程体系。

(2)制定按职业能力和素养来培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3)突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实现了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4)要求对主要专业课程,贯彻以工学结合的理念,加强课程设计与开发。

(5)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效果,并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课程体系设计理论依据

为优化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明确安全岗位职业能力。本专业技能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能力,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及安全管理能力;第二层次为行业能力,主要包括:土建安全技术、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化工安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及消防工程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安全管理能力强调的是处理安全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其所对应的安全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安全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部分。这两部分构成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平台,可以和不同的行业能力进行任意组合,从而形成以核心能力平台为基础、具有不同行业特色的安全技能。每种行业能力由3-4门安全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的特色专业课程支撑,改革形成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行业能力为支撑、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支撑点、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基本操作技能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主要由一些有特色的实训课程《安全检测与监控实训》来实现。

2、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包括下列四类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专业必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行业能力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和实践课。

2.1 公共必修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主要围绕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先导课程学习两大目标,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

2.2 专业必须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无机分析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及AUTO-CAD、机械基础、电子电工技术等课程,是专业能力的先导课程。

(2)核心安全能力课程

安全理论知识体系和安全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部分,

(3)行业安全能力课程

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及市场需求情况自行设置行业安全能力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名称。

2.3 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所属行业特点,在满足学分与课程基本要求的条件调整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

2.4 实践课

(1)课内实践(实验)

主要为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其中重要实训可采用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

(2)综合性实践(一)

对于“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课程结束后,安排综合性强化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做到真实体验。

(3)综合性实践(二)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开展校内的课程设计,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环节。

(4)校外实习

主要包括安全认识实习、危险辨识和评价实习、企业安全管理实习及部分行业安全能力课程的实习。

(5)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来实施,通过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企业岗位考评,以及学校教师的监督考评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

3、主要课程

3.1 专业基础必修课

(1)《工程制图与CAD》

主要学习国家标准《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点、线、面的投影及基本几何体,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学习Auto CAD的基础知识,平面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2)《安全工程化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易燃、易爆物质的特征。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理解和掌握易燃易爆物品的特性、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3)《采矿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建设、生产过程和开采设计的基本知识。具备指导矿山基建施工和采矿的能力:具备矿山采掘工程管理的能力;基本具备矿山安全管理的能力。

3.2 专业技术必修课

(1)《工业防火防爆》

通过本课程主要了解火灾和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这类事故的一般规律,具备火灾与爆炸事故管理和火灾与爆炸事故的现场处置能力,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2)《安全系统工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劳动安全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对系统或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并采取综合性安全措施予以控制,使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3)《企业管理与安全管理》

该课程在于使学生具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与实践动手能力,安全评价,具备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等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事故统计与分析能力,熟悉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掌握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技术方法,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4)《工程爆破》

熟悉爆破基本理论、爆破器材及管理办法,掌握爆破起爆方法,能够组织实施露天、地下一般爆破、深孔爆破、控制爆破、拆除爆破,熟练掌握爆破安全技术、爆破参数计算等能力。

(5)《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本课程以单元工作任务基本学习情景,以重点、难点工作过程的情景变化作为学习的内容展开。单元工作的任务是由结构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完成,并由相近的工作对象、施工

工艺、材料、机具和专业工种构成的。

(6)《电工技术与机电安全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电工测量能力等。具备电气安全、机械安全,掌握金属冷加工、机械安全技术和重大危险机械安全技术等知识。

(7)《矿井通风与安全》

本门课程介绍矿井通风与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矿井通风设计方法、矿井安全管理及治理措施。具备从事地下开采通风管理的能力。

(8)《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本课程介绍安全检测的原理及方法,介绍安全检测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噪声与震动的测定、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监测。

(9)《矿山安全技术》

具备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能力;具备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具备矿山环境评价的能力;掌握矿内空气中有毒、有害、噪声监测的能力:掌握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方法与运用的能力;具备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总结、推广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的能力。

3.3 专业限选课

(1)《安全生产法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法学基础知识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安生生产法律意识;掌握相关法学理论及原则。

(2)《OHSMS认证与安全评价》

通过本课程主要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常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进行综合运用:具备进行安全评价的能力,并能撰写安全评价报告。

(3)《职业卫生》

具备保护好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的能力。

3.4 实践课

(1)《机械加工工艺安全实习》

具有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会操作主要的设备和工具加工简单零件:对简单零件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及制定工艺过程。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初步培养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

(2)《安全生产技术实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3)《安全检测技术实训》

掌握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掌握大气参数的测定、噪声与震动的测定、粉尘的收集与测定、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监测,

(4)《安全技术课程设计》

了解矿山生产的工艺特点、掌握露天矿山和井下矿山的开采方法、使学生具备矿山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和管理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专业课题的设计。

(5)《毕业实习》

通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对生产单位的资料收集,学生对所学课程加深理解,并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检验学生综合能力。

4、课程设置与学分结构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强调了生产工艺等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基于生产过程安全的设备安全运行和事故的分析,都离不开上述的基础知识。为了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开设了安全评价、相关的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为职业的继续教育储备相应的知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限于高技能人才,还必须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除了上述的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验之外,还专门开设了相应的实训,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曲方,郑颖君,林伯泉,安全科学体系建构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08)

[4]牛金成,韩秋莹,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微探(续)[J],安全,2008,(03)

[5]傅新民,“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释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6/34教科版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10

一、留学生现状与生源地

自1958年创建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现已形成了以非金属矿开采为重点,兼顾金属矿开采和矿山安全技术方向的鲜明行业特色。2011年全面成规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层次,本科留学生达到了每个年级一个完整教学班的标准,在校生最多时达100人,目前已毕业60多人(表1)。留学生大多来自非洲和东南亚沿线一带一路国家,如非洲的南非、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卢旺达、刚果、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安哥拉、摩洛哥、博茨瓦纳等十几个国家,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还有蒙古、俄罗斯等其他一些国家。各国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受教育程度均不一样,给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带来了难度。

二、建立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体系

对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根据我校非金属非煤专业特点,制定了培养目标,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内容、实践环节、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一)培养目标

根据近年来来华留学生培养经验,结合国内学生的培养要求,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在秉承几十年专业建设的深厚积淀基础上,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讨论,提出以培养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国内外现代矿山技术发展需要,具有较好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备在固体矿床开采、爆破工程、安全工程、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及科研能力的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5]。与国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相比,留学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国际化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把这两个内容放在首要地位。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采矿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们经过广泛调研[6-7]和反复讨论,分析了采矿工程核心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了4条相互联系的课程流程链,制定了科学、可行且符合专业定位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教学计划,例如仅包含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中,4条流程链分别对应4部分核心课程群,分别为国际化能力课程群、矿床开采工程课程群、矿山安全工程课程群和矿山数字化工程课程群。4条课程流程链都有其内在的结构逻辑。以矿山开采课程流程链为例,按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与方向培养目标为内在知识结构逻辑链,选取11门专业课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群。在国际化课程群的建设中,考虑来华留学生的特点,不仅设置有《国际矿山企业与项目管理》、《矿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还在采矿工程核心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经典中外矿山的工程案例,使学生不仅掌握国际型矿业人才所需要的一些知识要素,也同时了解中国国内矿业知识和特点。

(三)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需要建设一支能够紧密追踪采矿工程发展前沿、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为主体,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为补充。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他们到国内外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活动。团队中目前有青年教师6人,分别到大冶有色赞比亚项目、中国有色集团蒙古项目、中信泰富澳大利亚项目、武汉武重矿山机械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市民安爆破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实践工作。为了提升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和视野,采取了以下措施:(1)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目前60%的老师已到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西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知名大学进行访学。(2)开展本专业和国际大学的校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已和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3)定期开展国际学者学术交流报告会,每学期一到两次,邀请海外大学的知名学者过来讲座交流。按照上述思想,对4部分核心课程群,每一个都对应建设一个核心教学团队。目前,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工程爆破、矿山开采、矿山安全与管理、矿山数字化四个国际化核心教学团队。

(四)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加强了工程实践与实验在教学中的比例,以国内与国际学生共同编组的形式参加各类实验、创新实践活动和企业实习,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个方面重新进行了实践课程的规划,使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校内实验方面,以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重要平台,利用各种实验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根据课程性质、实验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留学生插班编组到国内本科生中,做到“一个带一个”,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大了校内实验方案设计,努力将各实验室建为开放性实验室,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以矿山开采核心课程为例,设计整合了采矿全工艺综合实验,其实验路线见图3。校内实践活动方面,鼓励留学生参与到国内学生中,借助“资环之光”、“挑战杯”以及“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等各种等级和形式的实践大赛活动,以现有的资源数字化实验平台、采矿模型实验平台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采矿工程模型3D打印系统和虚拟现实系统为依托,引导双方一起共同参加创新教学活动,从而提升留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校外三大实习方面,积极与矿山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对矿山带领留学生实习的工程师进行适当培训,提升工程师与留学生的交流能力,改善实习效果。目前本专业已与7家矿山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表2)。在矿山企业的实习教学中,同样将留学生和国内学生进行混合编组,采取每组6~8人、每名教师指导2~3组的教学形式,克服了矿山工程师与留学生沟通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留学生研究生实习方面,由于部分留学生学制为2年,时间短,故建议他们将实习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起来回本国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的质量和效果,要求留学生定期与中国导师邮件或电话联系,汇报实习的进展。从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此种实习方式既能保证实践的时间,又不耽误学位论文的完成,效果良好。毕业环节部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要求和流程相同,将他们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不同混编到国内学生的答辩中,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指导毕业答辩。

三、培养效果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对采矿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两门课程《blastingengineering》和《surfacemining》分别荣获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和湖北省第二期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精品课程,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在培养成效上也有几点体会:(1)留学生的毕业设计多选择露天矿开采设计或相关问题研究,说明他们对露天矿开采系统知识的掌握要胜于地下开采方面的知识;(2)留学生毕业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去欧美国家或留在中国继续深造,部分学生选择回本国政府部分或矿山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国际矿山公司,也有少数学生选择自己创业,这些毕业生,为他们母国矿山企业和中国矿山及高校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摸索,对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教学上和管理上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体系有待逐步完善

武汉理工大学招收留学生的历史不长,只有六年,基本上是按照国内原有的培养体系增加一些国际化内容进行授课。但是,国内学生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国内需求为指引,照搬国内学生课程体系用于留学生培养,必然未能全面考虑留学生自身的情况,国际化的程度也不够,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还有待逐步完善。

(二)配套教材有待完善

目前国外采矿教材与本校采矿工程专业的特色相差较远,并且由于国外发达国家采矿工程专业逐渐萎缩,大部分教材偏老,有的课程如矿山设计原理、矿山数字化以及爆破安全技术等课程难以找到对应的外文教材。因此,本专业教师都是在国内教材讲义的基础上,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改编。目前,本校采矿工程系正在组织编写成体系的外文教材,以期进一步推进完善配套教材建设。

(三)实践环节困难

长期以来,国内采矿学科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到本行业代表性企业开展实习工作,但此模式应用于留学生有一定困难。矿山企业接收留学生实习有两个难题:一是由于留学生的特殊身份,接收其参加实习往往需要企业上级部门批准,有时甚至要到当地公安部门备案,给实习开展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大部分带实习的现场工程师外语水平不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又参差不齐,导致现场实习时双方不能顺畅交流,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四)师资缺乏,授课难度大

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要求全英文授课,而武汉理工大学采矿系师资本就缺乏,故无法开设所有的专业课程,目前只能优先保证开设全部核心主干课。此外,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留学前的教育程度不一,给教师的授课也带来了困难。

(五)管理机制和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Way and Method on Mining Engineering Including Experimental Course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rain appli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experiment setting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professional course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mining engineering need to increase the numbers of experiment courses sequentially, such as mine ventilation, coal mining study. In the teaching methods,the time of theory course and experiment courses should be adjusted effectivly. The model room and field viewing phase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ourses;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采矿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和龙头特色专业,是在原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目录本科专业,已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为国家培养了4000余名煤炭专业人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专业现已成为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辽宁省第二批示范性专业、其教学团队——采矿工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辽宁省教学团队;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采矿学》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7年)、2008年申报部级精品课;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依托我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矿业工程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对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煤矿开采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及其对现场应用的理解被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各矿山企业招聘人才的首要条件,众多学者专家根据各院校特色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①②③④⑤本文仅就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的试验内容、试验方法和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

1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

2006年我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明确提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我们必须从应用创新的内涵、基本特征、创新能力的标志、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与方法、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教育方法、考核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进行大胆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子。同时,各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研究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本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应结合采矿工程专业面向煤炭、面向矿山现场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在煤炭行业能够创造性地工作的高级人才,能够使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短时间内适应矿山、创造性地开展矿山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为矿山企业真正更实现安全、高效、洁净开采,使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培养满足上述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必须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基础上进行根本性地改革,通过边改革边实践的方法,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内涵,以及其培养途径是不同的,矿山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对人才的创造能力的要求有其自己的特点,煤矿企业对人才的创造能力的要求不局限于搞创造发明,而更多的是“需要技术与管理理念的创新、对煤矿企业认识的创新、是经营方式的创新、是装备技术和开采工艺方法的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很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具有现代化意识,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这样的人才是高水平的人才,也是很难培养的!势必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法、教学方法等与之相适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在校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目前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课程实验教学方面亟需解决,总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程的学时有限,基本依照完成教课书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不能全面、有效的补充现场专业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演练;

(2)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在校学生几乎没有现场经历和经验,因此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死背书;

(3)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试验类课程不够充分,目前含实验的专业课程基本有《矿山岩石力学》、《岩体测试技术》、《矿山电工学》、《矿山地质学》等,其他的诸如《煤矿开采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等主流专业课基本没有设置课程实验;

(4)实验设备陈旧,数量有限,没有办法满足每生亲自实验,只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试验教学,大多数学生属于观摩试验,致使试验效果大打折扣;

(5)专业骨干教师年轻化,现场经验不足。当前专业课程的主干教师趋向于年轻化,年轻教师不但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任务,压力较大,而且年轻教师多是校园化产物,对现场的实际经验欠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讲授存在的着一定的差距。

3 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1 加强试验室设备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我校本专业拥有的“采矿工程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3年,在国家、学校、学院、企业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下,采矿工程专业加大了实验室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1408万元,新购进教学用进口设备MTS815岩石力学试验系统、EH-4连续电阻率剖面仪和国内设备微机控制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台、XJTUDP三维光学静态变形测量系统、YTRE瑞利波检测仪、澳大利亚Alpha公司生产的TerraTEM大功率瞬变电磁仪,以上设备和仪器均为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

新增实验室面积1500m2,实验用房面积达4140m2,生均面积5.65m2。实验室能满足学生进行岩石力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通风与安全、边坡稳定等方面实验的要求。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0余台(件),各型仪器设备600余台(件),总价值3552.35万元,实验设备完好率100%。

2012年,建成一个面积为500m2的360度沉浸式环幕立体煤矿仿真系统实验室。此外,学校与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实验室共建协议,由铁法煤业集团出资200.00万元对采矿工程实验室进行扩建,扩建实验室面积1000m2。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为了保证采矿工程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稳定,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采矿工程专业团队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措施:

(1)新教师企业基层锻炼。根据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科研项目和到企业进行基层实践及指导学生实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训练和学习。

(2)青年教师导师制。学院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子,具体做法是青年教师来系报到后,学院指定老教师进行传帮带,青年教师参加老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老教师积极向青年教师传授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

(3)“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措施。“走出去”,是指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内名校或国外进修和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锻炼。“请进来”主要包括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和师资培训班等。这些措施不仅培养了青年教师,而且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学科建设。

3.3 对实验类课程合理设置、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切实有效的措施,但是受到学时量、师资队伍力量、现场安全性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实际教学运行中没有切实的落实,为了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专业课程的学时需要增加,增加的部分主要用来进行试验和实践教学,目前,我校的试验和实践环节尚没有在教学课程中进行增加,但是在日常学习中增加了专题讲演、专业实物模型设计、科技训练等科目,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专题研究方法等科研手段的理解。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煤矿开采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实物电教片和数值模型的手段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理解,在教学方式中采取按照章节设置实验课表,使理论教学和实验在时间上紧凑、协调,增加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4 结论

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矿井的生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安全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所在,矿业院校的学生质量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因此,进行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张东升,屠世浩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8-30.

② 王磊.采矿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思路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11.31(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