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际交往的建议

人际交往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6 10:10:43

人际交往的建议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47-02

流动儿童的现状随着城市流动人员的日益受关注而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在TB社区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尤其在于人际沟通方面,环境的陌生和父母、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格外突出,很多流动儿童存在自卑胆怯、不懂礼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问题。从流动儿童的个体需求来看,他们来到陌生环境,缺乏交际圈子,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工作繁忙,交往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往往或自卑内向或冲动敏感,缺乏社交技能。处于这一儿童向少年转变期的流动儿童有着相似的身心特点,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变大,喜欢和同辈群体接触,而小组工作为交际能力不足的流动儿童提供了轻松、温暖的小组氛围。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五大方法之一,其本身优势明显。通过工作者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组员改变行为思想,促进成长。因此,很适合青少年儿童和同质性群体。人际交往小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安排,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竞赛激励等技巧,引导流动儿童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在小组互动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组工作是提升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工作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小组介入过程中,本次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也呈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不足,本文拟以此为例探讨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XJ“智汇”空间人际交往小组背景

(一)项目介绍

TB社区由于地段房租便宜。靠厂区近等优势,是大部分附近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暂居的选择。并且泰伯社区面积大,楼房紧密,社区入住率高,这使得本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规模更大。“XJ智汇空间”项目定点泰伯社区,通过构建完整的成长环境,利用周末社区闲置用房和公共活动空间,计划通过七个主题小组工作以帮助本社区外来务工子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内在效能与潜质,加强社会连接与社会融入,提升社会功能,促进正向发展,实现良好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小组作为该项目第一个主题活动进行。

(二)组员介绍

TB社区流动儿童集中在两所公办学校,很多是以借读方式入学,需要家长缴纳一定的借读费。除了以学校为平台的交往外,流动儿童在社区的人际交往场所主要是居委会旁的居民健身活动场地。通过实地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笔者发现该社区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一些问题:(1)内心封闭,缺乏对自我的认识,拒绝与人相处交流,对环境有强烈不安全感;(2)渴望认识新朋友,但缺乏途径与方式,不善表达;(3)没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不了解他人,玩伴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容易有情绪问题。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成员人数拟定为20人,流动儿童暑假流动性大,活动中人员不稳定,主要以该社区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流动儿童,其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性格方面都有一定差异。

(三)关于小组活动设计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分为六次活动,根据小组目标共进行了六次小组活动,分别为“相见欢”“认识我自己”“学礼而立”“沟通方程式”“冲突调解站”“小组回顾”,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设计每次小组的具体活动方面以期达到小组目标。

二、小组工作介入的总结

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上,能使流动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本次小组中,大部分组员对个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有积极乐观的评价,这说明小组工作目标基本达成。

通过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上的利用得到了应用展示,应用效果不错。然而,在小组进程中一些小组工作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应对流动儿童群体应注意的问题容易被忽略,小组仍有很多不足,这些通过小组活动所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能加以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同类小组的实务效果,对服务此类实践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建议

(一)小组成员选取问题

小组选取TB社区流动儿童时,社居委想让小组无条件地接受需要帮助的组员参与,从而小组对组员未经甄选,后期小组中反映出有些组员参加小组很被动、有些人性格特质不适合本小组的问题。并且,有些组员在父母要求下参加小组,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在小组中积极性也不高,对小组整体和其他组员也会有不良影响。

另外一点在于组员人数控制上,本小组计划是封闭式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然而组员招募阶段和小组刚开始阶段,由于家长及居委会等原因,在小组开始前和第一节小组工作时仍接受组员加入,致使组员达到30多人。小组活动的实践中反映出组员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小组纪律难以控制、组员互动不够、小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社工也难以顾及到每位组员,小组工作方法很难发挥其优越性,致使小组的目标达成困难。因此,理想的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因将规模控制在15人左右,才能实现组员间更为有效的互动。

(二)小组活动设计问题

小组中社工在一些活动的设计上有欠妥当,例如“几男几女”游戏中,部分女生排斥和异性接触,致使活动一度难以进行。如果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流动儿童相比对异性接触更为敏感的问题,可提早避免此类尴尬问题发生。

活动设计在满足组员需求以完成小组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尤其在服务对象为青少年儿童时。本次小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类活动偏多,后期组员对此类形式缺乏兴趣,导致小组活动效果不佳。因此,小组活动设计要在紧扣主题,围绕小组目标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尽量灵活多变,依据组员的特点、能力和兴趣而设计小组活动。

(三)小组突况解决和特殊组员处理问题

实务活动难免发生方案策划中无法预料的情况,第四次小组中就有一女生组员突然流鼻血。当时社工立刻暂定小组活动,亲自带她去洗手间擦洗。然而后来笔者观察到有好几个组员拿了纸巾上来帮忙,对该组员很关心。如果当时能充分利用这次突发事件鼓励组员帮助同伴,并对此类行为加以赞许,那么对这些积极帮忙的组员和其他小组成员都会起到强化作用,符合人际交往小组的目标。因此,小组活动中社工应灵活应变,将突发事件转化为对达成小组目标的机会点。

本次小组中表现突出的特殊组员主要有沉默者、垄断者和攻击者。沉默者中表现出含有敌意、抗拒小组的组员和害羞、退缩的组员,对于第一类组员,如果是参加小组后产生的情绪问题,社工因耐心与其单独讨论,讨论沉默原因。如果组员选取阶段该组员并非自愿参与小组,社工可再征询其意见是否退出小组。对于第二类组员,社工要主动与其沟通,多给其赞许和鼓励,在小组中适当多给表现机会。对于小组的垄断者,表现为喜欢垄断小组话语权,主导小组活动,对其他组员的行为提出很多要求。社工可以先适当运用打断技巧,让组员思考自己倾听与表达的比例,以促使垄断者反思,引导垄断者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对于小组的攻击者,表现为贬低他人,常与其他组员争吵或有肢体冲突。对于此类组员,社工在小组中制止其攻击行为的同时,要耐心与其面谈,讨论攻击原因,了解其对于小组的真实需求,对严重言语攻击和肢体攻击要适当惩罚。

(四)小组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问题

儿童向青少年转换阶段,是其平等、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社工要格外引起关注。例如在此次小组中,社工因缺乏经验,在活动中偏向表现比较突出的组员,致使个别组员对于屡次没有机会参于小组游戏表示不满,对小组产生抗拒。因此,社工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小组的联络者、协调者,组员才是小组的主体,要给组员平等的参与机会和民主的空间,由组员自由表达,鼓励每位组员参与自决。同时,流动儿童由于环境和家庭等原因,性格方面可能更为敏感,更渴望得到社工的关注,社工不能倾向于个别组员,要让每位组员都感受到社工的关心和支持。

(五)流动儿童的特殊性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流动儿童,相较于城市本地儿童,流动儿童有其独特性。小组活动计划中初步考虑了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上可能存在的例如内向害羞、不善与人交流表达或是不懂社交礼仪、礼貌等。然而,本次小组,流动儿童在小组介入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特殊问题。首先是由于流动性大和父母的不重视,有些流动儿童在学校时学习习惯差,自控力差,生活态度随意。表现到小组中,破坏小组正常秩序,喜欢扰乱小组纪律的组员就会多一些,这导致小组活动很多时候难以进行,小组效果难以保证。另外更为普遍的一点是,小组中大部分流动儿童在社工要求其主动参与时基本都不愿主动参与,即使是在小组中后期组员相互间和社工都较为熟悉时,这与之前接触过的同年龄的城市儿童有很大差异。由此可见,流动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心、遇事习惯持观望态度。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首先社工要对小组中破坏纪律的组员重点关注,可引导与适当惩罚相结合,通过单独谈话让其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者同时进行个案辅导。对于不主动参与的问题,社工前期可指定组员参与,对参与的组员进行鼓励赞许,以强化其自信心,同时营造轻松安全的小组氛围,让组员摆脱压力状态。

参考文献:

[1] 斐林亮.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 干伟溢.流动少年儿童同伴支持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春苗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 赵静,范月.在校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科技视界,2012,(8).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1-02

幼儿人际交往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会领域分为两个子领域,其中一个子领域就是人际交往,并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还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知,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学会与家庭、幼儿园、社会中的成员交往,而且对幼儿的自我认知以及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条件和机会,进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利用真实情境引导幼儿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

幼儿交往的主体是家长、教师、同伴与其他社会成员,在生活、游戏与学习等各种活动中,幼儿有大量的机会与家长、同伴、教师交往,而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幼儿园开展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会利用角色游戏、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护士、警察等,认识这些工作人员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并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有的教师忽视了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幼儿如何与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往。比如,某个大班的老师针对幼儿害怕医生、护士的现象,开展了人际交往教学活动《美丽的白衣天使》,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幼儿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②幼儿能够与医生、护士进行交往。该教学活动分为3个步骤:一是教师让幼儿观看医生、护士工作时的视频,然后讨论“医生、护士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二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并讨论“自己见到医生、护士有什么感受”;三是请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虽然这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预设了幼儿应该能与医生、护士大胆地进行交往,但并未给幼儿提供与医生、护士进行真实往的条件,导致第二个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忽视在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期待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通过一次教学活动便得到快速的提高,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影响了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形成。在大班人际交往教学活动《关爱你我他》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请幼儿观看伤员、病人的照片,然后请幼儿讨论:看到这些伤员、病人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并请幼儿想一想:这些伤员、病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其次,教师请幼儿讨论: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们积极发言,有的幼儿说扶他们上楼,有的幼儿说给他们让座。最后,教师请幼儿给伤员或病人说一些祝福或安慰的话,结束活动。几天后,班上的生活老师在提水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走路不太方便,幼儿们看见了哈哈大笑,而老师只是简单地阻止了幼儿嘲笑他人的行为。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已经让幼儿讨论了“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幼儿通过讨论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但是在真正碰到伤员或病人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将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没有指导幼儿把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生活中。虽然幼儿在观念上有了收获,但是在行动上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

(三)忽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与幼儿的认知与学习、信念与态度、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教师对待人、事、物的态度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然而,在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大班的王教师正在开展《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此时隔壁班的李老师过来借剪刀,王老师委婉地说:“我们班等会儿就要用,你上其他班去借吧。”李老师走后,班上的幼儿们说:“王老师,我们现在没有用剪刀,可以让隔壁班先用。”王老师却说:“我们等会儿就要用,如果他们不按时还回来,我们就没法开展活动了。”幼儿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该教学案例中,这节教学活动课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教师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了这个教学目标。然而,当在活动过程出现“小插曲”时,教师并没有做到“好东西一起分享”,没有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因而教学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对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认识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为幼儿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引导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之所以在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特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交往对象的多样化,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与幼儿交流、沟通、互动的对象除了同伴、家长、教师,还有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超市收银员、警察等;二是突出“交往”的性质,在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时,要体现“交往”的性质,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因为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性质认识不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人际交往技巧上,而忽视了幼儿对交往技能的应用,没有引导幼儿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

(二)教师缺乏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特点的认识

首先,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生活实践是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重要契机;二是指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实践。其次,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幼儿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教师、家长)的交往行为而获得。最后,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即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学习过程中获得。

教师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导致其在开展活动时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也忽视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三、开展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为幼儿创设“亲历”人际交往的机会

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进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告知幼儿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幼儿看、听、说、交往,这样幼儿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交往的成功与失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使外在的交往准则得以内化,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上文提到的《美丽的白衣天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了解全班幼儿家长的职业情况,把从事医生或护士职业的家长请到课堂上,并让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再让幼儿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找机会带幼儿去医院参观,看医生、护士的工作情况,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

(二)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学习,是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的,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在上文提到的《关爱你我他》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观念上形成了如何关心生病或受伤的人,如果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延伸至生活,那么幼儿能够将如何关心他人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老师受伤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对生活老师说一些安慰的话,帮助生活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3

5月13日,吴邦国在下榻饭店与米罗诺夫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中国全国人大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吴邦国访问俄罗斯并出席相关会议

5月13日,吴邦国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吴邦国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当天,吴邦国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双方就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吴邦国说,中方愿与俄方一道,推动中俄关系在高水平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加强政治互信,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磋商与配合,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是加强经贸、能源、投资和地方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认真执行已签署的合作协议,积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切实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确保今年双边贸易额不受大的影响,确保大的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加强金融对话与合作,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密切沟通协调,就保持各自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同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梅德韦杰夫表示,俄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重视加强两国议会间的交往与合作,愿继续深化与中方的战略互信,加强在能源、经贸、投资、地方等各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并通过纪念俄中建交60周年和互办“语言年”等活动,进一步巩固俄中关系的社会基础,不断提升两国关系的战略水平。

吴邦国感谢俄方一贯支持中方在台湾、涉藏问题上的立场。梅德韦杰夫表示,俄方将一如既往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李建国等会见时在座。

・・・・・・>>>

5月13日,吴邦国在下榻饭店与米罗诺夫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中国全国人大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吴邦国说,中俄建交60年来,我们一起走过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使两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吴邦国积极评价了两国议会关系后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各自国内经济平稳发展和世界经济恢复增长,是中俄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国全国人大和俄联邦委员会的合作要以此为重点,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加强相互支持,增进政治互信。在涉及对方、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给予对方坚定支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中的战略协作,维护共同利益,努力营造有利于中俄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推动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行使议会的立法监督职权,推动和及时批准两国签署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合作协议;推动和积极督促已签署双边合作协议的落实。发挥议会联系广泛、人才荟萃、信息密集的优势,为经贸等领域的合作牵线搭桥,支持和帮助双方企业从中俄两国政府采取的刺激经济增长措施中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三是促进地方合作,增添合作活力。积极探索地区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地方合作的法律基础和政策环境。

米罗诺夫完全赞同吴邦国对两国关系的评价和加强两国议会合作的建议。他说,俄联邦委员会全力支持俄政府积极发展对华友好合作,愿与中国全国人大一道,充分发挥议会交往优势,及时批准双方已签署的合作协议,为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积极参与俄中建交60周年及“语言年”活动,大力推动两国协调地方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为推进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俄联邦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托尔申等参加了会谈。

・・・・・・>>>

5月14日,吴邦国与格雷兹洛夫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中国全国人大与俄国家杜马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吴邦国指出,近年来,中国全国人大与俄国家杜马各层次各领域交往与合作深入展开,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日益丰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议会合作应继续服从服务于两国关系发展大局,为国家关系发展不断增添活力。一是服务战略互信需要,维护共同利益。在涉及对方、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给予对方坚定支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中的战略协作,维护共同利益,努力营造有利于中俄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服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推动务实合作。行使议会的立法监督职权,推动和及时批准两国签署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合作协议;推动和积极督促已签署双边合作协议的落实;发挥议会联系广泛、人才荟萃、信息密集的优势,为经贸等领域的合作牵线搭桥,支持和帮助双方企业从中俄两国政府采取的刺激经济增长措施中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三是服务世代友好需要,巩固社会基础。中国全国人大和俄国家杜马要全力支持、热情参与两国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广泛宣传中俄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巩固和深化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格雷兹洛夫完全赞同吴邦国对双边关系的评价和加强议会合作的建议。他说,俄各政党在发展对华关系上态度高度一致。俄中关系在高水平上快速发展,使双方受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议会合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俄中议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杜马议员投身俄中友好事业。俄国家杜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交往,促进两国在经济、政治、人文、环境、反恐、禁毒等领域的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中的协调,为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添砖加瓦。

晚上,吴邦国和夫人章瑞珍出席了格雷兹洛夫主席举行的欢迎宴会。

李建国等中方主要陪同人员、俄国家杜马副主席梅利尼科夫等参加了上述活动。

上午,吴邦国还前往我驻俄使馆,亲切看望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

莫斯科市立实验学校是俄罗斯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摇篮,培养出了多名世界武术冠军。该校十分重视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当天上午,吴邦国委员长夫人章瑞珍来到这里,与师生们进行亲切交谈,感谢他们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她还观看了学生表演的武术、中文诗朗诵和绕口令等。

吴邦国访问奥地利

5月15日,吴邦国抵达维也纳,开始对奥地利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吴邦国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当天,吴邦国在总统府会见奥地利总统菲舍尔,宾主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深入交谈。

吴邦国强调,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与奥地利的关系,愿与奥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加强政府、议会和政党之间的友好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不断开拓双边关系新局面。

菲舍尔说,相信吴委员长的此次访问必将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谈到中欧关系时,吴邦国指出,当前中欧关系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双方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牢牢把握住对话与合作的主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更加坚定支持彼此发展,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共同抵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维护和促进经贸等领域合作的快速发展,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推向深入。希望奥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吴邦国还应询介绍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他还重申了中国在涉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菲舍尔说,奥方积极评价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立场和积极有效的措施。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严重冲击,需要各国携手应对。菲舍尔重申,奥方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这是奥地利各党派的共识,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吴邦国对此表示感谢。

李建国等会见时在座。

当天,吴邦国在议会大厦与普拉默举行会谈。

吴邦国说,中方赞赏奥新一届议会和政府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我此访的目的,就是把中奥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吴邦国提出五点建议:一是保持高层交往势头,深化政治互信。二是加强两国议会的友好交往。开展议会领导人、各专门委员会和友好小组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欢迎更多的奥议员尤其是年轻议员访华。三是发挥各自优势,拓展经贸领域合作,扩大相互投资。这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中方欢迎奥企业赴华寻找更多的商机,欢迎奥方参加上海世博会。四是深化人文交流,加强旅游、地方、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五是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金融体系,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作贡献。

普拉默赞同吴委员长的建议。她表示,奥地利把发展对华关系摆在对外政策的重要位置,愿进一步扩大双方人员往来,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加强地方合作和人文交流,深化经贸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把两国关系引向深入。奥国民议会愿密切与中国全国人大的交流与合作,为奥中关系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双方还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尊重和保障人权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当晚,普拉默议长为吴邦国委员长及夫人章瑞珍举行了欢迎宴会。奥联邦议会议长赖森贝格尔共同出席。

李建国等中方主要陪同人员参加了上述活动。

5月16日,吴邦国在下榻饭店会见了奥地利代总理普勒尔,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吴邦国说,中方愿与奥方加强在节能、环保、水利、生态农业、汽车零部件、清洁能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鼓励双方企业从对方国家采取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中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希望两国政府为双方人员往来、企业合作、商务活动等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普勒尔说,奥方高度重视加强与中方的经济技术合作,愿积极转让奥地利先进技术,拓展合作领域,促进大项目合作,把奥中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经贸合作成果,带动奥地利经济恢复增长,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和奥地利驻华大使赛迪科等会见时在座。

当天,吴邦国在下榻饭店会见了赖森贝格尔。

赖森贝格尔说,奥方希望进一步密切同中方的友好关系,深化经贸、投资、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强在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奥联邦议会议员来自各个地方,愿通过加强与中国全国人大的合作,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地方交往、推动经贸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吴邦国表示,议会交往是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全国人大与奥议会两院保持着密切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奥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双方要把这一好的合作传统保持下去,推动政党、地方、民间友好交往,促进各领域务实合作,为中奥关系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吴邦国还简要介绍了中国在涉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这是发展中奥关系的政治基础,希望奥方在涉及中国国家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继续给予中方坚定的支持。赖森贝格尔重申,奥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下午,吴邦国专程前往维也纳高新技术区考察。他首先来到维也纳经济促进局开发的节能建筑示范项目,这是一座包含办公、研修、实验室以及1500平方米可供出租的写字楼,广泛采用新型建材和节能技术,能源消耗比传统建筑减少80%。听取设计师介绍后,吴邦国详细询问示范项目的节能技术、能源消耗、建设成本等情况,并同大家一起讨论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以及中奥节能技术合作的发展前景。随后,他又来到全球最大的交通设备气候风洞试验场。在监控室和试验现场,吴邦国向工程技术人员了解测试数据的采集处理情况,探讨风洞试验的前沿技术。该试验场可以模拟各种天气环境,对轨道机车、道路车辆、小型飞机以及其他技术设备进行批量生产前的可靠性测试。2004年,我国上海地铁机车曾在此接受检测。

章瑞珍、李建国等陪同人员参加了下午的活动。

吴邦国结束在维也纳的活动后乘专机抵达萨尔茨堡。

5月17日,吴邦国在萨尔茨堡下榻的饭店会见了萨尔茨堡州议长伊尔默。

吴邦国说,中方十分重视与萨尔茨堡州的友好关系。双方合作基础良好,潜力巨大,希望继续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实体经济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容,促进共同发展。

18日上午,吴邦国前往萨尔茨堡郊区,考察奥地利保时捷控股有限公司,详细了解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研发以及该公司在华业务情况。

吴邦国访问意大利

5月18日,吴邦国抵达米兰,开始对意大利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吴邦国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5月19日,吴邦国在米兰会见了伦巴第大区主席福尔米科尼。

吴邦国说,贵区不仅是意大利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而且在中意合作中走在前列,对此,中方给予积极评价。吴邦国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峻挑战,也给中意合作带来重大机遇。希望双方在危机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加强科研、清洁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合作,为中意关系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福尔米科尼表示,伦巴第大区愿进一步加强同中方在经济技术、节能环保、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来此投资兴业。

谈到世博会时,吴邦国说,米兰赢得了2015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并与上海签署了世博会合作谅解备忘录。希望双方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扩大交流与合作,为中意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福尔米科尼表示,意方愿把世博会的合作作为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努力借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经验。

上午,吴邦国主持召开在意中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认真听取大家对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调整的机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渠道,大力培养国际经营人才,为国民经济增长、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为中意、中欧合作再立新功。

之前,吴邦国委员长和夫人章瑞珍在下榻的饭店亲切接见了中国驻米兰总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李建国等主要陪同人员参加了上述活动。

5月20日,吴邦国与斯基法尼举行会谈,双方就两国关系、议会交往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吴邦国首先对一个多月前意大利拉奎拉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再次表示慰问。斯基法尼说,意大利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的宝贵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吴邦国积极评价了双边关系。他说,中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特别是2004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又加速了发展,当前中意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一是两国领导人接触频繁,政府、议会、政党对话活跃,各级别交往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中方感谢意方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双边贸易稳步增长,双向投资日益扩大,合作领域逐渐拓展,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三是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丰富多彩,人员往来日益增多,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不断夯实。中方愿与意方携手努力,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这一特点出发,继续保持务实合作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在谈到议会交往时,吴邦国说,事实表明,议会定期交流机制已成为深入对话的重要平台。中国全国人大愿与意大利参议院一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丰富交流形式,充实交流内容。一是保持议会高层交往,增进相互了解,深化战略互信。二是密切各专门委员会、友好小组和办事机构之间的交往,深入开展治国理政和立法监督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三是加强在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中的磋商与配合,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看法、协调立场,维护共同利益。

斯基法尼表示,意大利参议院愿在各层次、各领域密切与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交往,深化政治互信,推动互利合作,为促进意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吴邦国还应询介绍了中国在发展本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情况。

会谈结束后,吴邦国委员长与斯基法尼参议长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意大利共和国参议院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的协议》,还共同会见了记者。中午,斯基法尼参议长为吴邦国委员长和夫人章瑞珍举行了欢迎宴会。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参加了上述活动。

吴邦国委员长是在结束了对米兰的访问后乘专机抵达罗马的。

当天,吴邦国在总理府会见了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就发展两国关系特别是双边经贸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吴邦国说,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同意大利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愿与意方共同努力,不断充实合作内涵,推动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贝卢斯科尼重申,意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吴邦国对此表示感谢。

为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吴邦国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开展贸易和相互投资。要充分发挥中意政府委员会的作用,为企业合作提供支持和便利。二是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中国正在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双方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有着广阔合作前景。三是密切在世博会领域的合作。上海和米兰将相继举办世博会,相信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中意新的合作亮点。

贝卢斯科尼说,意方对意中贸易在金融危机期间仍实现增长表示满意,愿加强双边贸易往来与企业合作,扩大双方人员交往与旅游合作,欢迎中国企业来意投资兴业。

吴邦国还全面介绍了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他表示,中国政府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贝卢斯科尼说,我们十分钦佩中国的发展成就,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扩大意中合作带来了重要机遇。

在谈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吴邦国说,中国在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愿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防止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尽可能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促进世界经济尽快恢复增长。贝卢斯科尼说,意方高度评价中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的贡献,希望同中方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解决世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恢复增长的长期性问题。

李建国、意大利外交部长弗拉蒂尼等会见时在座。

5月21日,吴邦国在总统府会见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宾主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深入交谈。

吴邦国说,我们将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解决当前困难与实现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宾主共同关心的话题。吴邦国说,中方积极评价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取得的成果,积极评价意方为即将在意大利召开的“8+5”对话会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更应加强合作,抓紧落实伦敦金融峰会成果,遏止经济滑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世界经济尽快恢复增长。同时应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设公正、合理、健康、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纳波利塔诺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表明各国经济相互关联日益密切,全球化的挑战需要一个全球化的解决方式。意方期待在“8+5”对话会上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在谈到中欧关系时,吴邦国指出,中方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他说,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欧关系,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经贸往来和相互投资,在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就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进行对话和磋商。纳波利塔诺表示,意大利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愿在欧盟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欧中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李建国等会见时在座。

当天,吴邦国在众议院大厦会见了菲尼,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吴邦国说,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5年,是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5年,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双方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二是务实合作成效显著,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相互投资日益增多,企业合作方兴未艾。三是对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中意关系的全面发展,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中欧合作增添了活力。吴邦国指出,中意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不存在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巩固和加强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吴邦国说,我们愿与意方一道,抓紧做好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选择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同维护和促进中意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欢迎更多的意大利议员尤其是年轻议员访问中国。

菲尼说,发展意中关系是意各党派的一致主张。意大利众议院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关系,希望同中方共同努力,确保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继续为推动意中关系发展作贡献。

李建国等主要陪同人员参加了会见。

下午,吴邦国一行专程前往意大利新技术能源环境委员会罗马研发中心,考察该中心研发的新型热太阳能实验装置,向工程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其光电转换效率、太阳光板支撑和转动系统以及集热管技术等情况。他说,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希望中意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这方面的投资与合作,共同拓展可再生能源市场。

随后,吴邦国委员长和夫人章瑞珍在下榻饭店亲切接见了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5月22日,吴邦国在佛罗伦萨市会见托斯卡纳大区议会议长南齐尼。

吴邦国说,中方将继续支持有关省市加强同包括托斯卡纳在内的意大利各大区的交流与合作。贵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轻工业发达、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同中国的合作潜力巨大。2010年意大利将举办“中国年”活动,上海世博会也将拉开帷幕,希望双方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结合各自优势,扩大合作领域、加强人文交流、密切人员往来,带动地方发展,为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会见之前,吴邦国委员长和夫人章瑞珍在下榻宾馆亲切接见了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吴邦国是结束在罗马的访问活动后,当天上午抵达托斯卡纳大区的。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4

共产国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90年前中共的建立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建党后不久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在中共党际交往的历史中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理论前提。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就开始传入中国,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真正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尤其是在共产国际建立和之后。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国际起过重要作用。

十月革命前,中国先进分子主要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亡的真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撼了世界,使中国先进分子的目光转向了俄国,开始学习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陈独秀、、蔡和森、、李达、恽代英等一批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注意到共产国际这一新生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建立。1919年1月下旬,外电报道了共产国际即将召开一大的消息,得知后于2月著文说:“为了解放的运动,旧组织遂不能不破坏,新组织遂不能不创造。”又说,“中欧的社会革命一经发动,世界的社会组织都有改变的趋势,为应世界的生活的必要,这国际组织、世界组织、是刻不容缓了。”①表达了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对建立共产国际的欢迎态度。

共产国际直接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始于1920年3月。经共产国际批准,当时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领导人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派遣以魏金斯基为首的工作小组来到中国。小组成员包括魏金斯基及夫人库兹涅佐娃、马迈耶夫及夫人、波林、斯托扬诺维奇、杨明斋等。

魏金斯基一行来华前,虽然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已经比较普遍,但总体上说当时思想理论界还很混乱。混杂在马克思主义之中的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这些思潮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出现偏差或误解,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魏金斯基等来华后,针对这种情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帮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思想,真正开始了共产国际直接向中国传播马克恩主义的历史。

为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改造和创办了当时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例如,把《新青年》改办为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门刊物,译载列宁著作,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党刊――《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等。为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创办了工人刊物《劳动界》。魏金斯基等人不仅参与创办这些刊物,而且亲自为之撰稿。共产国际对当时这些刊物的创办和印发提供了主要的经费资助。

魏金斯基等共产国际使者在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的同时,为在中国组建共产主义政党作了大量工作。他们来到中国后,即通过北京大学俄籍教授柏烈伟和伊风阁的介绍在北京会见了。双方在交谈中,就建党问题交换了意见。魏金斯基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共产党的条件,表示同意,且希望此事由陈独秀来领导。之后,介绍魏金斯基赴上海会见了陈独秀。魏金斯基向陈独秀介绍了俄国革命和共产国际,并就中国革命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应当在中国发起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在魏金斯基等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酝酿筹备,1920年8月,由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7人发起,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小组拟定了一个类似党纲的文件。关于党的名称叫社会党还是共产党,陈独秀在征求的意见后,决定叫共产党。1920年11月,上海小组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为此,要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上海小组作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党组织建立后,陈独秀立即发信给,相约在北京也同时建立共产党组织。1920年10月,继上海之后,北京的共产党小组成立。此后,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湖南的、何叔衡,山东的王烬美和邓恩铭,广东的谭平山、谭植棠,分别在各地发起建立了共产党小组。在日本、法国也有由留学生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小组;对各地共产党小组的建立,共产国际都给予了具体帮助。魏金斯基去上海时,马迈耶夫留在北京帮助从事建党活动。马迈耶夫还曾南下武汉了解湖北建立共产党小组的情况。魏金斯基和杨明斋经常往来于北京和上海之间,途中还到过济南,与王烬美、邓恩铭等进行过会谈。广州共产党组织最初是在俄共(布)党员斯托扬诺维奇和波林的帮助下成立的。共产国际使者还帮助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用以团结进步青年。1921年春,上海、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接受少共国际的邀请,分别派出代表去莫斯科参加少共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在建党过程中,魏金斯基等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上海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它为输送中国的进步青年去苏俄学习,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1921年6月,马林来到中国。稍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遣接替魏金斯基工作的尼科尔斯基也到达中国。他们互相配合,着手帮助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分别发言。马林在发言中谈到国际形势,共产国际的使命和中共的任务。建议中共应特别注意建立工人组织。他在会上说:中共的成立在世界上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第三国际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党添了一个东方朋友,世界上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了。他还希望中共的同志努力为革命工作,接受第三国际的指导。尼科尔斯基在发言中介绍了赤色职工国际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情况。

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帮助下,大会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决议。党纲明确宣布要“联合第三国际”,大会决议则进一步规定了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即“党中央委员会应向第三国际提出报告”,“在必要时应派遣一名特命全权代表前往设在伊尔库茨克的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②

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它所通过的纲领和决议,表明中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从此,中共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汇入了共产国际所领导的世界革命洪流之中。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革命的最初成果。

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一大规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采用无产阶级,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③但对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并未规定明确具体的纲领策略方针。由于这时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在中共一大的文件中,还包含“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任何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④等带有左倾宗派主义色彩的内容。这说明刚刚成立的中共迫切需要制订一个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用以指导党的行动。

中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共产国际二大确定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战略策略,对中共制定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在中共召开一大时,参加过共产国际一大和巴库大会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没有来得及贯彻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思想,但是在1922年1月前后,共产国际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已经传入了中国。如1922年1月的《先驱》创刊号发表了题为《第三国际对民族和殖民地所采取的原则》的译文,部分介绍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这对中共思考中国革命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中共制定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影响较大,起到直接指导作用的是共产国际于1922年1月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的“一大”。远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抗帝国主义的华盛顿会议。号召远东各被压迫民族在俄国和西方无产阶级的援助下,引进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大会着重研究了中国革命问题。季诺维也夫在关于《国际形势与华盛顿会议的结果》的报告中,揭露了华盛顿会议的实质,是英、法、日、美帝国主义列强以“民主”、“进步”为幌子,争夺和瓜分在远东的利益。特别是美国要通过“门户开放”的自由竞争,在中国市场上战胜所有其他资本主义竞争者,从中国榨取更多的利益,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萨法罗夫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策略,作了题为《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及共产党人的态度》的报告。报告为中共指出了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土地国有,军阀统治,建立单一联邦制的民主共和国。报告指出:共产党人应支持所有的民族革命运动,但是以它不反对无产阶级运动为前提。报告还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第一阶段是民族民主运动,它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同时还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共产党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时,“不能放弃自己的共产主义纲领。”中共中央对这次大会十会重视,出会的中国代表团有中共党员14人,青年团员11人,代表1人,无党派代表13人。会议期间,列宁会见了中共代表,代表张秋白和铁路工人代表邓培,在接见中,列宁提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国共两党代表作了肯定的回答。

远东会议的内容和列宁对中国革命的关心,对中国代表产生了深刻影响。1922年上半年,出席远东会议的中共代表相继回国,带回了大会精神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文件。1922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了二大,会上通报了远东会议的情况,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以及远东会议的精神,在这次大会通过的文件中得到体现。

大会通过的《宣言》,正确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的经济政治状况,明确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⑤确定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宣言》指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是中国开明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应该与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民主主义革命迅速成功。

中共二大通过的《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阐述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相互关系,并宣布中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决议指出:无产阶级是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世界的,况且远东产业幼稚的国家,更是要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是以增加革命的效力。中共二大决定“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议决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⑥

中共二大完成了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纲领的任务。这既是共产国际指导和帮助中国革命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具体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独立自主处理党际关系的经验,提出了党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共产国际和苏共是中共最早的交往对象。由于中共初创时期既缺乏经验,又缺乏活动经费,需要接受来自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从1922年中共二大决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后,中共在较长时期内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党际交往基本处于在共产国际领导下和世界共产主义政党体系内。但由于苏共和共产国际并不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在帮助和指导中国革命的同时,多次出现“左”或右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随着中共在思想和理论上的成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处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中,既尊重共产国际的组织和思想领导,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许多问题,同时坚决抵制其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指示,初步积累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独立自主处理党际关系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共干涉别国内政和别党内部事务的言行日趋严重。中共对此进行了有理有利的斗争。1956年波兰事件发生后,曾指出:“苏波关系不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是两个国家、两个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按道理,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⑦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围绕着对斯大林的评价和对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共运总路线等看法,中苏两党爆发了大论战。其中原因除了中苏两党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共坚决主张各党一律平等。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导致两国国家关系的恶化,也导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分裂和解体。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今天回过头来看,在处理党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党并非一切都是对的。比如,中共在与苏共“老子党”言行进行斗争中,维护了我党的独立自主,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论战中我们党也犯了用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对别的党评头论足的错误,把不赞成我党某些观点和作法而赞同苏共的党,都看成是“修正主义”,并与之中断交往。特别是“”给我们的党际关系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冲击,产生了负面影响。当时全世界89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中,就有78个先后与我党中断了关系,使我党陷于自我封闭和孤立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共的党际交往工作也进入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和开拓进取的历史新时期。根据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和党的工作重点的变化,我党冲破旧的思维模式,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来认识党际关系。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并正式写入十二大。这一表述将我党的交往对象限定为“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纠正了在“”期间将外国共产党划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党”和“修正主义的共产党”的错误和将交往对象仅限于与我党观点一致或相近的共产党的做法。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党对党际交往关系认识和做法的一次重大调整。党的十三大在重申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将党际交往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共产党之外的“其他政党”。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强调“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表明我党的党际交往对象扩展到各国各类政党。各国各类政党在与我党交往中,都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党的性质差别,没有大小党之分。党的十五大继承了十四大的提法,把党际交往对象确定为“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即不管什么类型的政党,只要愿与我党交往,都可以与之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共提出的党际交往四项原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独立自主”,即充分尊重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地位;尊重各国党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各国党有权独立管理和决定党内一切事务,自己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并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完全平等”即各党不分大小强弱,历史长短,执政与非执政,都是平等的。在进行党际交往时,各党应平等相待,任何党不能对别的党发号施令,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强加于其他党;只有各党一律平等,才能保证各党的独立自主。

“互相尊重”即党与党之间存在分歧是难免的,不能强求一律,要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合作;互相尊重,就是没有尊卑上下之分,党与党之间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开展合作。

“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即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应由各国党自己去处理,任何别国党都不能进行干涉,不允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利用党际关系去干涉别国内政,党际交往应有利于国家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利用双边党际关系反对第三方政党,不应损害第三方党的利益。不利用党际关系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由各党自行选择本党方针政策。

中共党际交往的四项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党多年来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地位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党际关系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新型党际关系的根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际交往四项原则,中共开拓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崭新局面。我党恢复和发展了同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本着“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谋求相互理解与合作”的精神,恢复和发展了与社会党国际及其成员党的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各种类型的民族民主政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往与联系;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和接触。针对剧变后的复杂的政党现象,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主动而又慎重稳妥地开展了对该地区各类政党的工作;积极参加多边政党交往活动,等等。

目前,我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各种类型的政党和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他们当中既有执政党、参政党,也有重要的在野党和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政党;既有共产党和工人党,也有社会党、工党和自由党、人民党、保守党;既有发达国家政党,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党。还有国际性和地区性的政党联合组织。我党与这些政党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渠道的友好交往,不仅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了解、友谊与合作,推动党际关系从而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推动着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这种新型的党际关系,不仅是我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日益成为世界了解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窗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新局面,也促进了我国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共从90年前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到今天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见证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成熟,见证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见证了中共从曾经的自我封闭到今天形成了对外开放、丰富多彩的政党外交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成就,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科社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

注释

①《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34页。

②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5、67页。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5

9月2日,吴邦国在哈瓦那与阿拉尔孔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后双方握手合影。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吴邦国在前往古巴等国访问途中在温哥华做短暂停留。

8月31日,吴邦国在温哥华会见了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斯托克韦尔・戴。

吴邦国希望双方抓住机遇,发挥各自优势,挖掘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促进相互投资,特别要推动企业与大项目合作,使中加经贸合作翻开新的一页。

戴说,加拿大政府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推动贸易多元化战略,希望与中方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科技创新以及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当天,吴邦国在温哥华会见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坎贝尔。

吴邦国希望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中加关系深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坎贝尔说,作为通向亚太地区的门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愿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从而成为连接加中两国乃至北美同中国友好合作的桥梁。

会见后,吴邦国委员长在下榻的饭店亲切接见了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李建国等陪同接见。

吴邦国访问古巴

9月1日,吴邦国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开始对古巴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吴邦国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9月2日,吴邦国在革命宫会见了古共中央第二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

吴邦国说,中方愿与古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中古关系提升到新水平。

在谈到中拉关系时,吴邦国说,中方愿同拉美各国一道,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容,努力构筑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劳尔说,古巴党、政府和人民十分珍视古中友好,愿继续加强与中方在各领域的友好交往,让古中友谊代代相传。

双方还就当前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古巴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马查多,全国人大主席阿拉尔孔,部长会议副主席巴尔德斯、卡夫里萨斯,古共中央国际关系部长马蒂,代外长梅迪纳等参加了会见。

当天,吴邦国在哈瓦那与阿拉尔孔举行会谈。双方高度评价近年来中古关系取得的积极进展,一致表示将共同推动中古友好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吴邦国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古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持续扩大,一批新的重要合作项目正在落实,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文交流全面展开,中古友好的社会基础日益巩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方感谢古巴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给予的宝贵支持,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古巴维护国家、反对外来干涉的正义斗争,支持古巴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强调,中国视古巴为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党和政府坚持中古友好的方针都不会改变。

吴邦国指出,中国全国人大与古巴全国人大的友好交往是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双方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希望通过此访进一步提升中国全国人大与古巴全国人大的关系,更好地服务国家关系发展大局。在保持高层交往的同时,双方应进一步加强专门委员会、友好小组和办事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在各国议会联盟和拉美议会等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中的协调与配合,为中古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涵。

阿拉尔孔说,古巴人民感谢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给予的无私帮助,坚定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衷心祝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他表示,古方愿与中方加强各层次、各领域的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谋福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会谈后,吴邦国和阿拉尔孔共同出席了中古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8个双边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

古巴全国人大副主席克隆贝特、秘书长布里托、部长会议副主席卡夫里萨斯、古共中央国际关系部长马蒂、代外长梅迪纳等古方高级官员参加了会谈,古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交通部长谢拉,财政和价格部长佩德拉萨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会谈前,吴邦国在阿拉尔孔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哈瓦那革命广场,向何塞・马蒂纪念碑敬献了花圈。何塞・马蒂是古巴独立革命的先驱,不仅深受古巴人民的尊敬,在拉美地区也具有重要影响。上午9时许,纪念碑前,仪仗队列队致礼,军乐队奏响中古两国国歌。吴邦国缓步向前,整理花圈上的缎带,并鞠躬敬意。随后,吴邦国还参观了何塞・马蒂纪念馆,并在贵宾簿上签名留念。

当晚,吴邦国出席了阿拉尔孔举行的欢迎宴会。古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马查多等古方高级官员出席。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参加了上述活动。

9月3日,吴邦国在哈瓦那亲切探望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菲德尔・卡斯特罗。

吴邦国说,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将继续坚持中古长期友好方针,扎实推进与古方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提升双边关系水平,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卡斯特罗表示,古巴人民愿与中国人民一起,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

吴邦国还应询介绍了中国在发展本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的情况。他说,中国在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呼吁国际社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重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话语权,照顾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损害,促进世界经济尽快恢复增长。中方愿同包括古巴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双方还就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地区形势及发展趋势等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

李建国陪同看望。

吴邦国访问巴哈马

9月3日,吴邦国抵达拿骚,开始对巴哈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吴邦国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9月4日,吴邦国在巴哈马内阁办公楼与巴哈马总理英格拉哈姆举行会谈。

吴邦国说,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巴关系,视巴哈马为中国在加勒比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此次来访就是为了增进相互了解,加深人民友谊,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中巴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为此,吴邦国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保持高层交往,加强两国政府、议会和政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相互理解、坚定支持;二是加强经贸合作,尤其是贸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等领域的互利合作,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创新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涵;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四是密切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机构中的沟通与协作,保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与配合。

英格拉哈姆说,巴方感谢中方为巴哈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中方在国际舞台上对巴方的关切给予的一贯支持。他表示,发展对华关系是巴哈马政府的既定方针,巴方将继续与中方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巴哈马投资兴业,扩大双方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巴哈马政府愿为此创造良好的环境。

双方还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会见结束后,吴邦国与英格拉哈姆共同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哈马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5个项目的签字仪式。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巴哈马副总理兼外长、总检察长、法律事务部长西莫内特等巴内阁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谈和签字仪式。

当天,吴邦国在巴哈马总督府会见了巴哈马总督汉纳。

吴邦国指出,中方愿与巴方一道,不断充实和丰富两国关系的内涵,把中巴友好合作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汉纳说,巴哈马视中国为好朋友,愿继续加强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把巴中关系推向新的高度。他重申,巴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吴邦国对此表示感谢。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参加了会见。

当天,吴邦国在国会大厦与霍洛韦斯科和史密斯举行会谈。

吴邦国说,中方愿与巴方一道,共同搞好在建合作项目,努力挖掘合作潜力,下大力气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水平,使中巴两国人民从双边合作中更多受益。

吴邦国表示,议会交往是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立法机构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增进了解、深化互信、促进合作,巩固双边关系的社会基础。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巴哈马参众两院加强各层次、各渠道的友好交往,为中巴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霍洛韦斯科和史密斯完全赞同吴邦国委员长对发展双边关系和议会交往提出的建议。他们说,包括巴哈马在内的加勒比和拉美地区国家对中国为促进该地区发展所作的贡献表示赞赏。中国是巴哈马真诚的朋友,发展对华关系是巴朝野各界的共同心愿。今天参加会谈的议员既有来自执政党的,也有来自反对党的,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巴参众两院对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往来抱有极大热情,希望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推动双方在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旅游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吴邦国还应询详细介绍了中国在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和增加碳汇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双方认为,两国在开发利用太阳能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表示应共同推动这方面的合作。

会谈结束后,吴邦国在下榻饭店亲切接见了中国驻巴哈马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

当晚,吴邦国出席了英格拉哈姆举行的欢迎宴会。

5日上午,吴邦国专程到中国援建巴哈马国家体育场项目工地,亲切看望正在那里施工作业的中方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并与巴哈马副总理西莫内特一同为项目标志牌揭幕。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参加了上述活动。

吴邦国访问美国

9月6日,吴邦国抵达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开始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近20年来首次访美,对中美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邦国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当天,吴邦国在下榻饭店会见了亚利桑那州州长布鲁尔。

吴邦国说,在这里的活动都围绕经贸合作这一主题,主要目的是推动双方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有一个新的良好开端。希望贵州在开展对华经贸合作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合作方面走在前列。

布鲁尔说,亚利桑那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技术力量雄厚,愿与中方加强在这方面的合作。亚利桑那州政府将为此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6日、7日下午,吴邦国分别考察了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和第一太阳能公司,详细了解这两家高科技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与中国企业合作等情况。

7日晚,吴邦国在下榻饭店接见了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中方代表,美国中国总商会理事会成员。

李建国等参加了上述活动。

9月8日,吴邦国出席了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举行的中美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文另载)。

亚利桑那州州长布鲁尔和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奥尼尔分别致欢迎辞,认为吴邦国委员长此访十分重要,不仅有力推动了两国经贸合作,也有助于促进美国经济复苏。她们表示,美方愿进一步加强与中方的接触与交流,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论坛上还举行了中美经贸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两国政府、企业和有关方面签署的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或合同共计41项,总额达123.8亿美元,涉及新能源及原材料、通信、电子、机械、旅游等多个领域。

本次中美经贸合作论坛是由中国商务部和美国商务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亚利桑那州商务厅等联合举办的,主题是“新科技,新能源,无限合作商机”。美国商务部、贸易发展署和亚利桑那等7个州的政府官员,美国117家企业的150多名企业家,中国95家企业的200多名企业负责人及美社会各界人士约500人参加了论坛。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参加了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后,吴邦国委员长一行乘专机前往华盛顿继续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当地时间下午5时30分许,吴邦国委员长的专机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

当晚,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了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国会图书馆举行的欢迎宴会,美国国会参议院临时参议长井上健、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兰格尔等参众两院议员出席。

9月9日,吴邦国在国会大厦与佩洛西举行会谈。双方在友好、建设性的气氛中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吴邦国强调,我们愿与美方一道,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精神,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美关系,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坦诚对话,扩大交往,密切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佩洛西说,美方赞赏中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取得的重大成效,愿同中方进一步加强在上述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密切在国际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配合,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吴邦国说,中国全国人大和美国国会在各自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此次访美,也是对佩洛西众议长5月访华的回访,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推动新一届全国人大与新一届美国会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使两国议会成为中美关系积极的建设性力量。

佩洛西说,美国新一届国会希望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为促进美中关系发展贡献力量。

双方代表团成员还就中美经贸关系、能源环境、气候变化、朝核、伊朗核等广泛议题坦诚交换意见。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美国国会众议院多数党领袖霍耶、筹款委员会主席兰格尔、外事委员会主席伯曼、美中议会交流小组副主席曼祖洛等众议院各方议员代表参加了会谈。

会谈前,吴邦国委员长和佩洛西众议长共同会见了记者。

当天,吴邦国在国会大厦会见了美国国会临时参议长井上健。

吴邦国说,今年两国议会领导人实现互访,掀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希望双方保持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加强对话与交流,增进政治互信,促进务实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吴邦国希望两国议会发挥议员来自地方、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积极促进中美地方合作。

井上健等议员表示,将继续推动美国国会参议院与中国全国人大定期交流机制建设,努力促进所在选区与中国有关地方的交流与合作,为美中关系发展多做实事。

李建国等会见时在座。

当天,吴邦国在国会大厦与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和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举行会谈。双方就中美关系、议会交流和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吴邦国说,两国议会交往应围绕两国关系发展大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发挥议会、议员联系广泛的特点,促进双方各领域尤其是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之成为中美关系和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力量。

里德和麦康奈尔希望两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为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当晚,吴邦国专程前往中国驻美国使馆,看望使馆、常驻机构、中资机构工作人员,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李建国等参加了上述活动。

当天,吴邦国在国会大厦集体会见了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拉森等众议院涉华议员小组负责人。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会见时在座。

9月10日,吴邦国在白宫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吴邦国说,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局,保持高层交往和战略对话,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密切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协调,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积极合作全面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奥巴马表示,美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美中关系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双方还就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

李建国等会见时在座。

当天,吴邦国在白宫和下榻饭店分别会见了美国副总统兼参议长拜登和美国前政要基辛格、奥尔布赖特等。

在会见拜登时,吴邦国说,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保持在反恐、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以及朝核、伊朗核等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应对种种挑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拜登表示,双方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

在会见基辛格、奥尔布赖特等美国前政要时,吴邦国说,中美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大有可为。

基辛格、奥尔布赖特等表示,秉承发展对华关系的一贯立场,积极推动美中合作。

李建国等会见时在座。

当天,吴邦国在华盛顿出席了由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晚餐会并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演讲(全文另载)。

19时许,吴邦国委员长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商务部长骆家辉、美国商会会长多诺霍等陪同下步入会场。在热烈的掌声中吴邦国发表了重要演讲。

美国各界人士400多人出席了晚餐会。晚餐会是由美国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10家团体联合举办的。

晚餐会前,吴邦国还会见了希拉里・克林顿。晚餐会上,希拉里・克林顿、骆家辉、多诺霍等分别致了欢迎辞。

李建国等中方陪同人员参加了上述活动。

9月11日,吴邦国乘专机抵达阿拉斯加州,继续在美国的正式友好访问。

9月12日,吴邦国在安克雷奇会见了阿拉斯加州州长帕内尔。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6

众所周知,人在社会中会建立和缔结各种关系。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态度、社会、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都会对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产生影响,这种运作需要通过不同的交流媒介来承载。过去,在职场中的交往媒介为实体组织和实体空间,面对面的交流居多,交往频率和距离会受很大限制。而现在的职场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很多新的趋势,如虚拟组织出现、职场角色多元化等。微信承载了其中一部分增加频率、缩短距离的职能。

一、微信在职场中的主要应用

(一)在会议、培训方面广泛使用

会议是职场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项工作任务。人们通过召开会议商讨策略、消息/指令及解决问题。正式会议如远程会议、网络会议的通知,非正式的一些话题讨论、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培训现在均已被很多企业移至微信聊天室进行。

(二)同客户保持联络的重要手段之一

职场人士近期发现,如果一旦同客户建立起微信联系,在沟通的过程中就会如虎添翼,可以更方便迅捷地同客户保持联系,在时间安排上也趋于灵活。而且,微信的消息比起电子邮件更容易被客户注意到。

(三)虚拟组织管理

虚拟企业是通过信息网络临时建立的企业集团,具备了对市场需求反应的高灵敏性、企业边界模糊、机动灵活等特点。微信聊天室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个虚拟组织,使得虚拟团队成员之间利润共享、风险共担。

(四)印象管理

在用社交软件交流的时候,我们有一定的几率会为自己选择和自身性格有差异的性格作为自己的“社交性格”。而这一特点也会在使用表情符号的偏向上显现出来。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我们往往会发现,身边的同事在工作情境中和在生活中的性格可能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

(五)协助转发公司信息

微招聘、行业新闻、总裁观点等原来只能在专业网站上才可以读到的内容,现在已经可以被做成H5网页放在企业公众号中供员工转发。有的企业还将转发率定为员工的KPI指标。这已经成为朋友圈内容的新常态。

二、微信在职场中的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淡化等级观念

微信开启了“后微博时代”,在纷乱的交际关系中开始根据亲疏远近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定位,并据此分配自己的社交精力。但同时对于很多管理者,尤其是希望树立权威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将不得不面对组织内“话题领袖”的挑战。

(二)交流中的语义理解偏差

组织内的微信交流主要是靠文字和语音,但来自于不同地域的员工有可能会对组织内传达的语义理解产生偏差。这和沟通中的情景语境相关,由于情景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其具有多变性,而它的改变往往会引起交际过程中语义理解的偏差,给交际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工作任务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地域间措辞的偏好等因素也会导致对语义理解出现偏差。

(三)阻隔情感表达

某些职场人士为了减少交际话语的语义理解的偏差,或者更进一步表达情感,会比较常用沟通表情符号。从内容上来看,微信上情感的表达被代之以感情符号或视频、图片、文字等的简单组合,而在现实交往中,情感表达是集人们的话语、语调、眼神、动作等内容于一体的整体表达,更容易满际双方的情感需要。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反映了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语言常常伴随表情出现,语言对情绪表情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微信沟通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无法识别信息发出者的表情,也就不容易判断出语言背后的内涵,从而减弱了信息传达的准确度。

(四)信息碎片化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深度卷入

人际交往对象存在性别、年龄、性格、信仰等诸多差异,通过某种途径建立起关系,对自身产生相互影响,构成了个人的关系圈。微信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为:注意――接触――融合。处于卷入阶段,共同的心理领域越多,情感的融合程度就越高。但人际关系的深度卷入需要更多的接触、分享和共同体验才会促进共同的心理领域的构建。微信的信息碎片化阻隔了群体间的深度互动,从而无法使同事们从“点头之交”过渡到卷入状态。

(五)微信不利于信任搭建

信任分成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莫尔曼、德斯潘德和扎尔特曼(Moorman,Deshpande,and Zaltman,1993)对信任的定义是:信任是指由于对合作伙伴有信心而愿意依赖对方。微信聊天室即使源于实体组织,毕竟属于虚拟组织,由于自身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使得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体系更为脆弱。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一种理性条件。例如,我们经常收到不熟悉的客户发出的“清理朋友圈”的消息,表明了我们之前搭建的人际关系为弱关系。需要处理同该客户的关系,否则将会失去这个客户。也就是说微信更能准确地发觉人际恶化的标志:冷漠――疏远――终止。

(六)信息资料难辨真伪

因为个人资料容易被复制,通信记录容易被删减,微信记录至今并不能被作为商业行为的证据。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家猎头公司在微信中同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确认收费方式,但未能及时跟进合同的补充条款的签订,致使在前任人力资源总监离职之后,企业无法认定微信信息。所以目前微信记录在职场中仍然不可以被当作法律文件。

三、微信增进职场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在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环境下,我们在工作中无法完全避开微信的使用,所以制定新的职场人际交往策略和搭建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新型人际关系才是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这种媒介增进人际关系,笔者在此做出如下建议:

(一)定期同群成员分享有意义的资料

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行为成分是双方人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是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应该积极分享有意义的、获取渠道较为独特的资料,增强群组的凝聚力。

(二)擅用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的使用弥补了传统文字在可视化、快速化方面的欠缺,弥补了文字交流中没有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缺憾。网络中表情符号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按照表情的格式,可以把网络表情符号分为两大类:字符表情和贴图表情。如前文所述,文字本身不能更好地传达情绪,我们自身面对职场中的不同人士也会适当调节自身的性格偏向,同时我们还会不断分析常用联系人中最常收到的表情符号,以此来判断对方与我们的关系亲疏。当然,之前也有学者曾担心表情符号的使用会导致个体使用文字或语言能力的倒退。但研究表明,表情图片的情绪启动效果好过汉语双字词。所以适当运用表情符号可以弥补非面对面接触中的信息遗漏。

(三)交流的深度需要靠线下完成

人际关系主要关注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人际交往正是联结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桥梁,没有人际交往也就无所谓人际关系。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家在微信中频频互动即表明已经搭建了牢固的职场关系,依然需要依靠大量的线下交流沟通增加交往双方的卷入度。

总之,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使个体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状态,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处于和谐状态。职场中人际关系的核心应该是“人”本身,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任何效率高的通讯社交工具都无法代替我们本人去管理情感和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余燕.虚拟企业的信任控制[J].学术论坛,2015(9):158- 160.

[3] 张露.从微信看社交网络人际关系新模式[J].东南传播,2014(8):111- 112.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7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积极同一切愿意相互交往的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交往过程中,“以人为本”,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不忘老朋友,很多对中共一度存有偏见的外国政要和媒体人士成为对华友好力量。

对外高层交往日益活跃

高层互动密切。有近200个外国政党的主要领导率团访华;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领导率代表团出访多达50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的到访政党代表团近300批次。

工作面不断拓宽。与3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政党新建立了党际关系,如南太岛国、中东地区、中美加勒比地区等。

对象更加广泛。与共产党、工人党、社会党、工党、保守党等传统政党的关系有新发展,与绿党等新兴政党关系取得突破,与欧洲议会主要党团、政党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有新拓展。

内容持续深化。不但有参观考察、理论研讨、政治对话、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也有探讨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策及国际和地区问题解决之道的探讨,还有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加强党建的商谈。

平台更趋多元。积极参与外国政党的党代会、党报节等多边活动,主动承办政党国际会议。5年中,共有1200多个外国政党代表团来华访问,600多个中共代表团应邀出访。

始终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目标

中共是执政党,对外交往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把对外交往视为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且作为向国际社会展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良好形象的窗口。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8

1概念

所谓建设工程监理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是指为了实现项目目标,监理人员所进行的监理机构内部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以及监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组织之间的沟通、调和、联合和联结工作,以达到在实现项目总目标中,相互理解、信任、步调一致、运行一体化的工作。

2 原则

2.1 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

在监理活动中体现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解决业主和承建方可能发生的意见不统一时,不能因为监理方是受业主的委托而故意偏袒业主,一定要坚持“一碗水端平”,是谁的责任就由谁来承担,该维护哪方的利益就维护哪方的利益。这样做既会得到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也会得到承建方的拥护和欢迎。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体现在:

(1)监理方是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不能同时既做工程的监理,又做承建方,否则,在做监理工作时,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承建方的关键技术和思路,若在其他的项目集成中得到应用,显然是不公平的,甚至可能是违法的;如果是做承建方未果,转而做监理,用自己的施工思路和技术水平要求承建方做这做那,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2)监理方在处理事务时,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实事求是,坚持对问题的分析,敢于阐明观点,对承建方的不合理或不科学的要求坚决不予支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监理方在处理实际监理事务中,要有大局观念,要全面地分析和思考,保持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不要被表面现象或局部问题所干扰。

2.2 守法的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具有民事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起码的行为准则就是遵纪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在工程监理中,守法的具体体现是:

(1)监理方和监理工程师要按照与业主签订的监理委托合同开展相应的监理工作,切实认真履行合同规定。

(2)与业主的监理合同具备法律效力,一旦生效就严格地遵照履行。

(3)自觉遵守业主所在地政府颁布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求,并主动接受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4)遵守业主的有关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要求,并保守业主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2.3 诚信的原则

诚信就是忠诚老实、为人做事守信用,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也是考核任何一个单位信誉的核心内容。工程监理提供的是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指标很难量化,技术服务水平的高低也很难衡量,这就要靠诚信。监理方要竭诚为业主服务,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3协调 内容

以下从近内层、近外层、远外层即系统内部、系统外部及社团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工程监理组织协调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3.1 系统内部的组织协调

所谓系统内部的协调,是指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内部相关参建单位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的组织关系、内部的需求关系等等。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如何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所以监理工程师首先注意做好人际关系的协调工作,充分调动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积极性。任何协调工作最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双方相互信赖相互支持,容易沟通,同时人际关系的渗透和扩散性能更好提高监理工作的效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监理工作的基础。系统内部组织关系的协调。就是工程项目中若干个项目组之间的协调。要使这些项目组都能从整个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的目标出发,积极主动地完成本组的工作,使整个项目处于有序的良性状态。组织关系的协调,可以通过经常开一些工作例会、业务碰头会,会议后有会议纪要或者采用信息卡的方式来沟通,这样可以使局部了解全局,消除误会,服从并适应全局的需要。通过及时有效地对组织关系的协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资源的浪费。系统内部需求关系的协调。对人员需求、材料需求、硬件设备和软件需求、其他资源需求进行的协调,以期达到内部需求的平衡,实现内部资源的合理培植。

3.2 系统外部的组织协调

所谓系统外部的协调,是指工程建设项目整个过程之外的关系协调,其中又以是否具有合同关系为界限而划分为合同因素的协调和非合同因素的协调。

3.2.1 合同因素的组织协调对于系统外部关系中合同因素的协调,主要是协调业主与承建方的关系。由于在整个实施与开发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监理工程师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三方,本着公正原则进行协商,正确协调好各种矛盾。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协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招标阶段的协调、实施和开发准备阶段的协调、实施和开发阶段的协调、交工验收阶段的协调、总包和分包商之间关系的协调,等等。此外,还有业主与供应商关系的协调,以及业主与设计方关系的协调。在这里,我们讨论广义的沟通和协调,将合同因素中的协调分为监理所涉及的合同事务方面的协调和信息流向沟通。

3.2.2 非合同因素的组织协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与承建方签订合同或修改合同期间,所进行的大量磋商只是组织协调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好全面的项目建设组织协调工作,除了合同方面的组织协调外,还有许多非合同因素或非合同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非合同因素协调与合同因素协调相比,涉及的范围更广,可能遇到的问题更多,监理方的协调工作量更大、更复杂,而这些往往不是合同可以约束的。非合同因素协调工作涉及社会团体、新闻媒体、服务单位、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等机构。虽然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与业主和承建方无合同关系,但它们的作用不可低估,对项目建设的某些方面、某些场合起着一定的控制、监督和支持作用,甚至起着很大决定性作用。

3.3 社团关系的组织协调

社会团体内部关系。社会团体是一个人际关系系统,包括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同一部门内部职员之间以及不同部门职员之间的关系。

3.3.1 上下级关系系统 上级是同一组织系统中等级较高的组织或人员,下级是同一组织系统中等级较低的组织和人员。这里的上下级关系系统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系统,包括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同一部门内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双重结构的纵向关系。从角色角度看,它既是上下有序、层次分明的等级关系,又是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非等级关系。从工作角度看,它既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又是鼓励下级自主自强、开拓创新关系。上下级关系在社会团体中起着传递信急监督机制、协调关系等功能。这些功能与社会团体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纵向的上下级关系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

3.3.2 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系统 同事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同事关系是指一个工作单位里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同级关系。狭义的是指担负非领导职务的人员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同事关系是指社会团体中担负非领导职务的人员间的关系,包括不同部门和本部门非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单位或部门,总是领导者占少数,被领导者占多数,被领导者之间的交往更普遍。因此,社会团体中的同事关系也应予以重视并处理好,良好的素质有助于交往双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在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通过相互影响和各自的情感体验,直接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作用于参加交往的每一个人。社会团体人际关系与其他单位人际关系相比,其特征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

(1)权利交往关系。社会团体担负着实施一定的目的职能。要有效地行使这些职能,就必须在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内部进行合理的事权划分。因此,社会团体行政机关的人员尽管所处的职位各不相同,但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当人们在社会机构中占据权势地位和支配地位时,他们就有了权力。一旦他们占据了这种地位,不管他们有所作为,前者是工作管理,是非情感的,后者是私人关系。在社会团体行政机关中,这两类关系常常是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团体行政机关人际关系呈现纷繁复杂的特性。从个人方面看,由于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角色,如政治角色、职务角色、男女角色等,这些角色便构成了一个人的角色集。所以,社会团体人际关系就不是一种单一的关系,而是多种角色集合之间的多重关系。

(2)隐秘交往关系。这是就社会团体中人际关系的透明度而言的。人际关系透明度是人际关系的性质特点和交往特性为人们所认识的程度,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透明度是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对其关系的性质特点和交往特性,以及对双方的个人特点和个人行为方式的认识程度。外在透明度是人际交往双方的关系和交往特点为他人所了解的程度。人际关系透明度不足,就构成了人际交往的隐秘性。

4 方法

组织协调工作的目标是使项目各方充分协作,有效地履行承建合同。进行组织协调的监理方法主要有监理会议和监理报告。只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项目内各子系统、各专业、各项资源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才能有机地配合,才能确保项目成为一体化运行的整体。

4.1 监理会议

会议是把项目有关各方的负责人或联系人团结在一起的重要机制。会议不仅可以使得项目建设有关信息全方位地畅通与流转,而且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社会联系。一个成功的会议能成为鼓励项目组建立和加强对项目的期望、任务、关系和责任的工具,失败的会议会对一个项目产生有害的影响。项目监理会议是履约各方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协调处理、研究解决合同履行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应由监理方总监组织和主持。

4.2 监理报告

建立项目的监理汇报制度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工程实施处于透明的可监控状态。承建方有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业主和监理方提交工程进展情况报告,同时提交下一阶段的工程实施计划,监理方协同业主审核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向业主提交监理意见并反馈给承建方,以此建立项目各方密切的联络,保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地向前推进实施。监理方据此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业主提供监理周报、监理月报等文件,这些文件包含了监理过程中有关对项目实施的控制和管理信息。监理报告主要有监理周报、监理月报、监理专题报告、阶段性总结、书面通知回复等。

4.3 沟通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9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基础合作新空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各方热议且积极融入的战略。其中尤为活跃的是国内地方政府,各省区市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纷纷拿出接洽“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方案。这为地方政府加快对外开放进程并加强地方外交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地方外交的发展反过来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本文根据以往研究成果,着重论述“一带一路”政策条件下中国地方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拓展地方外交研究空间,为地方政府的对外交往提供启示,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大局。

一、地方外交: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外交演绎史是各式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互动进程。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的城邦主体密集交往,到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的频繁互动,不同性质的政治行为体在各自区域展开相应的外交活动。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起,国家成为外交代表者,国家中心主义范式主宰着人类外交活动的总进程,即主张国家是国际关系根本的与唯一的行为主体,外交只是国家间政治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全球化的弥散带来全球性问题愈加“本土化”与“地方化”,国家面临权力结构重组,即国家的权力范围与形式受到影响甚至削弱。国家外交权力朝着各个部门横向分散及向不同级别地区纵向扩展,国际政治活动主体逐渐多元化,地方政府不断介入对外关系进程。权力的分散性导致外交活动呈现多元化趋势,外交的内涵依次扩大化。表现突出的是地方外交作为新型外交形式逐渐呈现,成为国际关系“新中世纪主义”画面的着力点。

作为外交概念的泛化,所谓地方外交,是指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政策指导下所从事的对外交往活动。地方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政府指导下从事对外交往,是介于正式的国家官方外交与普通的民间外交之间的半官方外交。地方外交有着鲜明特性。一是主体为地方政府,包括省市等次国家行为体。二是目标为非政治性与去安全化,着眼于经济、文化、教育、环保、社会福利等低级治理领域。三是方式的灵活性与弹性,即相对于民间外交来说,有着较正式的官方色彩;相对于中央官方外交而言,赋含更多非官方内涵。

地方外交有着多重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总体外交,作为国家交往的“第二平台”填补中央政府外交的空白,实现二者多样性统一。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在宪法与法律权限内行使相应对外交往职能,可以参与中央政府不善处理的事宜,减少中央政府的工作压力,避免国家整体外交承担的风险,拓展国家外交运作空间;二是沟通外部世界,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地方外交从本质上是地方政府以实现自我发展为目标,为了地区利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互动进程。次国家政府通过地方外交,获取外部的资金、技术、理念及经验,推动本地区融入全球化进程,提高国际化水准,最终实现治理现代化;三是关注全球性问题的治理,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积极“走出去”,不同国家的地方政府依托双边或多边路径推进气候变化、人权保护、流行病防治、城市反恐等非传统安全议题的解决;四是推动区域与次区域整合。新功能主义理论提出“外溢效应”,即合作领域具有域间传输特征。这种传输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次国家行为体的互动,特别是在国家间关系紧张之际。

当然,地方外交的职能发挥与角色扮演同国家的政治结构及话语体系有着重大关联。相对而言,联邦制国家有着更大外交权限,宪法明确规定有限外交权,外交风格突出。如实行联邦制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外交”有着鲜明的太平洋属性,德国的“巴伐利亚外交”则有显著的保守性。单一制国家由于宪法限制以及历史因素使然,地方政府对外活动受限更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及权力扁平化趋势的发展,单一制国家的次国家行为体外交权力逐步扩大。

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国地方外交有着独特发展历程。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来看,地方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随着清政府地方控制力的缩小,出现了不正常的地方外交高潮。如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高涨与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南方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广总督李鸿章等竟然与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协议》,约定对事态保持中立。民国初年,由于军阀割据以及国家的无政府状态,地方政府有着高度自,自由处理外务议程。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国家分裂的格局,国家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在中央政府指导与授权下从事与本地区有关的经济文化等事务。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满足对外开放与发展经济的需要,中央政府适当地进行放权,授予地方政府更多权力开展对外交往。这带来的一大结果是地方政府更多的参与到中国外交与国家安全决策中。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指出,“促进地方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夯实国家外交的社会基础”。应该说,作为有着悠久大一统历史积淀的单一制国家,中国的传统一直是中央集权制,强调中央Φ胤降拇怪蓖诚剑存在“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中国地方外交的内涵与外延要比西方国家更窄,地方对外交往限定在经济文化等层面,且受到中央政府全面的指导与协调。

当前,中国的地方外交有着多样形式。一是地方主场外交,即地方政府承办国际会议、博览会、运动会等国际活动;二是城市外交,即城市行为体积极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三是边境省份积极参与同邻国地方的次区域合作;四是地方政府参与跨国性地方政府间组织或论坛,如中俄地方政府间的“两河流域”机制。

中国地方外交的形式多样性带来作用多元化。一是可以配合、补充及支援中央外交,推动国家总体关系发展。地方外交含有官方性,能够配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地方外交还具有灵活性,可以在国家关系僵化情况下发挥特殊作用。1989年中美高层交往冻结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F基与武汉等其他五市市长联合访美,一定程度上打开中美交往局面;二是改善国家形象,充当公共外交平台。地方是国外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地区文化的发掘和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地方外交可以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进国家公共外交的发展;三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地方外交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文化联系,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地方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省份的快速发展与积极有为的地方是外交分不开的。

地方外交是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充分展示了现实世界的扁平性,有利于更优化的资源配置。随着融入国际社会进程的加快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地方外交必将得到更大程度发展,地方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地方外交支撑下中央政府外交的领域、层次、水准与维度均会提升。

二、“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地方外交的契机

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国家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各方关注,特别是得到国内地方政府的热烈回应,为开展切实有效的地方外交提供了契机。如果说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地方外交开启了一扇大门,那么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为地方外交的深入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外交属性契合地方外交的特征。尽管有着政治安全层面的考量,但“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核心理念是开放竞争、相互包容与共同发展,通过地区经济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深刻与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即面对地区安全困境的加深与全球大国博弈的加剧,中国希望通过经济的软方式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的硬手段,把地区国家拉回经济发展的轨道。“一带一路”的经济外交属性为地方政府开展地方外交营造着有利的软环境,即二者有着内涵特征与精神实质的一致性。地方外交有着明确的经济驱动性特质,地方政府把加强国际合作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环节。事实上,地方外交的目标较为有限,即依托自主对外交往,通过积极的国际化战略,保障地方国际利益的顺利实现与本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少安全战略层面的顾虑,尤其是更多地涉及非事务,有利于地方政府的对外交往。“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属性可以为地方政府的对外交往注入更多内动力,减少来自安全与方面的政策压力。“一带一路”倡议与地方外交的特质契合是外交社会化的逻辑产物,是中央政府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将推进地方外交在“一带一路”政策环境中不断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激活地方外交的内在动力。外交的本质是通过寻求利益共同体来化解分歧,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地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地方政府作为自主利益主体,依托对外交往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利益实现方式的逐渐国际化,通过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实现发展愿景成为地方政府的通常做法。特别是世界市场的发展使得地方政府希望突破国家限制,以积极对外交往维护自身利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地方政府为满足对外经济合作的内部需求,提升开放水平及发展质量,实现地方发展的经济诉求,纷纷主动对接这一战略。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中央吸引地方参与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最成功的倡议。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一带一路”的省份不及5个,2015年31个省区市均提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工作任务。这与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地方政府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有着密切关联。中国国内多个省份面临外贸下行压力,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化解难题的良剂。“一带一路”战略让各地看到合作共赢与破困良机,把“走出去”视为发展快车及“助推器”。为此,各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领先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早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初,陕西省政府代表团就出访哈萨克斯坦,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再次,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性放权有利于地方外交的开展。国家间交往及达成的战略协议归根结底要依靠地方、企业及民间的对外交往才能够落地生根与开花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中央政府所不能替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战略设想,各级地方政府,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真正落地与具体实施的关键力量。2014年3月,中央政府《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积极鼓励各地区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实行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展与相邻国家的跨国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由于各个省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理分布、资源禀赋与发展状况,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大力配合是“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在中央政府看来,中国外交需要接地气,31个省份都是推进国家外交“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合作的具体实践主体。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中央政府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机会为国内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站台”,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接近基层一线的区位与信息优势,推动政府职能创新,尤其是推动了直接投资审批权与对外交往权的放开。中央外交权力的下放推动了各省^市外事部门权能的增加及对外话语自的提升,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开展对外交往活动,促进地方对外交往的渠道、水平、规模与层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与提升。

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为地方外交兴起注入外在推力。“一带一路”战略勾勒了互联互通蓝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反映了相关国家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客观诉求。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成为沿线国家地方政府的共识,且依据地方特色与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对口合作,扩大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应该说,国家政府之间层面的战略协商终归要靠双方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2015年4月,波兰专门举办“地方外交”研讨会,希望加强与中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合作。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不断派出代表团访问中国沿线的地方政府,寻求加强在具体项目上的接洽。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最积极最活跃的行为体是各级地方政府,不仅中国地方政府和城市表现十分积极,沿线国家的地方政府和沿线城市也表现出极大热情,2015年6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方政府代表齐聚中国义乌,洽谈地方合作与贸易畅通等事宜,并签署《“一带一路”义乌倡议》。沿线国家地方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热情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更大程度地对外交往的外在拉力。

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地方外交面临的问题

“一带一路”对中国而言,不仅是经济崛起的契机,也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转机,更是开展地方外交的良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主场举办“一带一路”洽谈会、加强沿线国家友好城市实质性关系、推动边境次区域经济融合等方式促进“一带一路”的落地生根。不过,地方政府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地方外交的过程中,除了要遇到地缘政治困境、地区安全问题等普遍风险外,还面临着以下一系列障碍。

第一,地方政府外事能力相对不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均有着很大提升,但存在非均值化发展的问题,表现突出的是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及国际化意识强于内陆省份。当前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涉及中西部广大地区,地方政府是参与这一战略的主力军,是开展对外交往的行政主体。然而,这些地方的地方政府在外事处理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影响地方外交的质量与效能。一方面,目前地方政府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从事外事活拥淖ㄒ抵识与国际交往经验,不能谙熟于相应的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及国际礼仪,所能够调动的国际资源相当有限。“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更具有国际视野与开放胸怀,缺乏必需的专业知识与必要的人才储备是地方外交的硬伤,特别是限于眼界意识、决策水平与执行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对外塑造能力略显不足,外事活动较为被动。另一方面,地方外交的执行主体有着多头化问题,缺乏制度化与固定化的执行机构,导致对外交往政出多门。个别地方存在着外事人员减少、机构兼并与预算受限的情况以及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均会制约地方外交的有序开展。

第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外交权限博弈。在单一制国家制度条件下,中央政府是外交事务的主导方,地方有着明显依附性。尽管多层外交有些发展,但地方政府的外交活动仍受限于国际及国内法律框架。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在税收财政等方面下放更多权力,赋予了地方更大自。在对外交往领域,通过政策性及功能性分权,地方外交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地方与中央有着不同的利益边界与政策取向,二者的利益博弈反映在现实政策中。有学者指出,地方外交与外交部领导的外交活动相冲突,会削弱中央外交的能力。根据中国宪法规定,国家的外交权力归属中央,地方政府的权力仅限于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及教科文卫事业等,这本身就牵扯到地方外交的合法性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央地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出现了不和谐因子。外交放权更多的是政策性放权,而非制度性分权,宪法框定了地方政府的外交宽度。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与地方保护主义思维,在外交权力市场上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甚至有越权行为与变通做法,削弱中央权威。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其外事活动通常着眼于本地区的经贸发展,存在着轻视外交责任及安全后果的风险,从而挑战国家总体外交,这在沿边省份尤为突出。中央与地方在目标、职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国家外交是从国家宏观环境、国家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考量,地方外交则从局部发挥优势,关注区域利益,国家利益“地方化”倾向明显。同时,地方政府有着“非稳定预期”,一般依据中央非规范化的政策性放权,缺乏制度性保障,担心到手的权力被收回,造成了地方政府短视地追求地方利益。

第三,地方政府间竞争。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利益最大化以及官员政绩考量,在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及项目指标等方面长期竞争。中央政府曾明确山东为与韩国经贸交往的唯一“重点省”,引起辽宁等省的“不满”,且寻求政策突破。作为国家经济外交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地方政府争夺外交决策权的动力加大。为获取“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红利,国内各省区市积极响应这一构想。据统计,国内有30多个城市宣布自己为“一带一路”的起点,更有“核心区”、“桥头堡”、“枢纽”等概念出现。这种一哄而上甚至恶性竞争不利于国家整体目标的达成,也阻碍地方局部利益的实现。一方面,各地不考虑地理与空间经济布局,与沿线国家合作产业同质化、定位重合及项目投入重复,导致资源浪费,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加深地方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造成“帕累托效率”的损害;另一方面,境内各自为政,境外无序竞争,会给沿线国家合作对象带来困惑,也有可能为对方所利用,导致地方外交失能,不能实现谋发展与促合作的初衷。如农业对外合作中,曾出现几个省份争取与某一个沿线国家签订某个农业合作项目让对方难以应对的情况。可以说,地方政府间竞争不仅会带来地方对外交往的多重困扰,特别是会耗费更多的精力与财力维持关系运作,还会给国家总体外交带来相应干扰,阻碍国家战略的推进。

第四,国家间关系波动。地方外交受到国家总体外交的反作用,尤其是国家间关系波动会制约地方政府对外活动的水平与深度。1979年以来,中美间城市外交就深受两国国家关系变动的影响。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沿线多数国家的热烈支持与积极参与,但是也有部分国家如印度对此犹豫不决甚至忧心中国的地缘政治企图,影响了地方政府大力参与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2014年,中国与越南由于“981”钻井平台事件导致两国关系出现下滑趋势,并波及到广西与高平、谅山等越南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项目。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他大国作梗,导致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出现紧张,且带来关系的退化现象,如中国与缅甸及斯里兰卡的外交关系。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地方外交的受挫以及地方政府与对象国合作项目的停滞甚至取消。基于地方外交自身的官方性色彩,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地方外交的质量与水准还会受到国家总体关系状况的作用。

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开展地方外交的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为地方政府的对外交往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沿线地方更高程度的对外开放,服务好国家总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为的地方外交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国家总体战略的有序延展,最终达到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双丰收。针对“一带一路”进程中地方外交面临的挑战,需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地方政府应提高自身对外交往素养。作为地方外交的执行主体,地方政府的外交外事能力成为影响地方外交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地方外交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对外交流能力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核重点。地方政府主政者需要更为广博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外交知识以及专门的外交培训。一是外交部等部委可加强地方外交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地方外事干部的深入培训,特别是礼宾司、政研室、新闻司、领事司等部门对地方外事部门进行国际交往的礼仪、理论、外宣、投资等方面专业训练。中央外办、中联部、商务部以及国家发改委等涉外部门可以协同做好培训地方外事干部工作,牢固树立外交一盘棋意识,明确地方外交代表国家与地区的“双重身份”认知,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二是党校、行政学院等政府培训单位可强化对外交往的培训课程,让地方政府主政官员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及国家概况等,熟悉国际通行基本惯例与外交运行规则,做好突发危机管控,提高应对国际交往所需要的谈判技巧及应对风险能力;三是地方政府可与语言类及国际关系类高校合作,设立常态性外交培训课堂,培养一批外语精通、外交知识扎实且具有世界眼光的地方外交专门人才,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尤其要做好国别研究工作,熟悉境外经贸合作^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及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10

增进战略互信传承世代友好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和重要战略伙伴。进入新世纪以来,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国家关系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各领域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白是我在东欧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和战略合作的新阶段。乌、哈都是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同两国分别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为高水平关系的重要体现,中俄建立了元首、议长、总理定期互访和会晤机制,中国同白、乌、哈三国高层交往也非常密切。仅在今年,主席就相继对哈、俄进行国事访问,俄、哈、乌三国总统也分别来华访问。吴邦国此访的重要目的,就是落实国家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向前发展。

访问期间,吴邦国高度评价我与往访国关系,表示双方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希望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势头,加强各层次对话,增进政治互信,加强战略互助,使国家关系基础更牢固、内涵更丰富、发展更持久。中方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两国关系,愿同俄方共同努力,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中白是好朋友好伙伴,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政策。中方愿与中亚国家在巩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提高战略协作水平,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在加强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增强抵御现实威胁能力,共同构筑全方位、高水平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四国领导人一致表示,中国是可信赖的真诚朋友和合作伙伴。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基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政府、议会的坚定立场,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是我同四国关系的一大优势,也是战略互信的重要体现。吴邦国重申,中方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支持他们为捍卫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所作的努力。四国领导人表示,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吴邦国还同四国领导人就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共同打击“”、贩毒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更好地维护地区安宁与世界和平。

吴邦国此次访问的欧亚四国,都是我亲密友邻,在我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9月22日,吴邦国应邀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题为《弘扬睦邻友好实现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他指出,中国始终致力于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一是把相互尊重作为睦邻友好的政治基础,二是把和平安宁作为睦邻友好的重要保障,三是把共同发展作为睦邻友好的根本目的。他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基于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不会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改变。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发展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是机遇和贡献,不是麻烦更不是威胁,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愿同周边国家一道,深化睦邻友好,扩大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同谱写和平、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吴邦国的重要演讲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周边国家引起强烈反响。乌总统卡里莫夫、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晤吴邦国时都表示,演讲增进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对外政策特别是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政策的了解,演讲中提出的加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建议具有建设性和操作性,让人深受启发。当地媒体认为,中国和平发展为促进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表示为拥有中国这样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感到高兴。

推动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近些年来,中国与四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合作内容多、项目规模大的特点。无论是同领导人会见会谈,还是视察企业合作项目、同企业家见面座谈,吴邦国都反复强调,双方应顺应经贸合作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努力将经济互补优势和强烈合作愿望转化为现实合作成果,共同建设紧密、长期、可持续的经贸合作关系。

吴邦国十分关心我与四国能矿资源合作。他指出,俄、哈、乌等国油气资源丰富,是全球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需要有中国这样稳定的、发展的能源消费市场。深化能源资源领域互利合作,有利于发挥互补优势,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目前双方已有良好合作基础,而且呈现广阔发展前景。建议在确保现有油气管道安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二期扩能工程,不断拓展油气、铀矿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近年来对世界特别是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四国均希望同中方加强在非资源领域的合作,更多地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吴邦国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基础设施、工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雄厚实力。中方愿同四国拓展在化工、机电、通信、农业以及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延伸合作产业链,促进双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关心的重大课题。吴邦国在会见俄、白等国领导人时建议,鼓励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联合研发、建设示范工程、扩大相互投资等形式,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特别是具有引导性、前瞻性的技术合作,并依托建设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加快合作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努力培育务实合作新的增长点。

吴邦国强调,企业是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也是经贸合作的主体。中方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希望双方不断优化合作环境,完善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方面的立法,拓展融资渠道,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为深化我与四国地方合作,他建议,要发挥彼此相邻或相近的地缘优势,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跨境经贸合作区等新型平台,进一步拓展地方特别是边境地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四国领导人对吴邦国的精辟分析和务实建议给予积极回应,表示愿同中方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全方位的互利合作,特别是投资和科技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推动能矿资源等大项目合作,做好跨境经贸合作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提升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并愿为此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便利。

访问期间,中方同白、乌、哈三国政府和企业共签署19项双边合作协议,涉及工业园区、能矿资源、基础设施、工程承包、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

深化议会交往提升合作水平

同外国议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保持交往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这些年来全国人大对外交往的一大亮点。2005年,在吴邦国和俄议会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全国人大分别同俄国家杜马、联邦委员会成立合作委员会。这是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建立的级别最高的交流机制,也是交往最为活跃、合作最有成效的交流机制之一。

访问期间,吴邦国同俄议会领导人共同主持了中俄议会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发表致辞,系统总结了中俄议会交往的宝贵经验。一是把服务国家关系发展大局作为议会交往的根本方向。二是把促进务实合作作为议会交往的重要内容。三是把弘扬世代友好作为议会交往的首要任务。他指出,双方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工作机制,丰富交流形式,充实合作内容,把中俄议会定期交流机制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俄方高度评价两国议会定期交流机制建设,认为每次交流都有实质内容、取得积极成果,表示愿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为俄中关系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际交往的建议例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17-03

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社交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学生深受人际关系困扰。社交回避是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是一种行为表现;社交苦恼是当事人深处其境时的苦恼感受,是一种情感反应。研究高职学生群体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有利于我们认识社交回避在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特点,理解人际交往对高职学生造成的压力与苦恼,并向高职学生提出适宜的建议与指导,帮助其积极、和谐地学习和生活,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某高职院校的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被试进行团体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93.13%。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采用由Watson和Friend编制、马宏修订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重测信度为0.68。量表包含28个条目,由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组成。

(三)研究程序。选取大一学生,由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主试,施测统一问卷,同时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使用SPSS20.0软件录入、整理和分析所采集的问卷数据。

二、Y果与分析

(一)社交回避与苦恼总体情况与比较。分析298个样本数据(见表2)发现,高职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总量表的平均分分别为4.54、5.06、9.60,均高于理论中值4、5和9。与常模相比,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总量表得分均高于常模,并且社交回避与苦恼总量表得分差异非常显著(P

(二)社交回避与苦恼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如下:

1.性别差异。统计显示(见表3),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及总量表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民族差异。统计显示(见表4),汉族高职学生在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及总量表得分均低于少数民族学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生源地差异。统计显示(见表5),生源地是城市的高职学生在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及总量表得分均低于农村的高职学生,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7.政治面貌差异。统计显示(见表9),社交回避与苦恼总量表及回避和苦恼维度,在党员、团员、群众等政治面貌上,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

8.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统计显示(见表10),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总量表及苦恼维度得分上,来自特困、困难、一般和较好家庭经济条件的,得分依次增加,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交回避维度上得分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社交回避对苦恼的相关及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以社交回避为自变量,社交苦恼为因变量,二者相关系数0.639(P

三、讨论与建议

(一)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特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情况,在统计学意义上与常模相比差异显著,并且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两个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比较严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交回避对社交苦恼相关极其显著;回归分析也发现,社交回避对社交苦恼的回归差异性也极其显著。高职学生产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对人际认知存在偏差,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在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受到了创伤;有的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尊水平过低,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交往;有的是人格特质所致,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倾向于被动交往,谨小慎微,存在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等等。

研究数据还表明,高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两个分量表,在性别、民族、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上,得分虽然有差异,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也就是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分量表不受性别、民族、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改善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建议。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现状亟待改善。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关系相关课程。课程的开设要依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办学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来建设,要增加灵活性和选择性,让高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增强他们社会交往的技能。二是加强自信心培养。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要根据国家对应用型(下转第35页)(上接第18页)人才的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进行自我认知训练,加强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辅导,增强其自信心。三是加强实践锻炼。要依据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职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和实践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质量和成功体验,强化其人际交往动机和技能。四是完善咨询服务体系。针对社交回避与苦恼现象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或团体训练,通过专业咨询、朋辈互助、心理干预等方式方法,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安芹,陈浩.自我分化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5)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3]黄吉彪,汤B,赵建新.中职生社交焦虑社交回避苦恼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5(9)

[4]邵华.医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于主观幸福感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4)

[5]何玉梅.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6]李珍.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及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