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34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例1

作者简介:李铁军(1976-),男,吉林松原人,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集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强化供用电能力培养的《供电技术》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090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48-02

2010年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各大高校围绕课程或集体实训建立了若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3-6]但缺乏对学科竞赛和学科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宣传与组织。本文以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宣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项目为载体,结合教师科研,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科生项目、学科赛事和教师科研三个层次,基于重基础、厚实践及求创新的思想,采取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与研究生辅助指导的方式,培养“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动手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拟解决的教学问题

1.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虽然大学生项目、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都是现有的,但是很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发挥这些实践活动的作用。通过班主任班会宣传、本科生导师小组宣传、课程宣传等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实践活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全程指导,保证实践活动有效性

以往多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都是短期的,且互不交叉,不具有延续性。虽然也有教师指导,但是因为时间较短,并且很多指导仅限于活动初期或者末期,效果并不明显。而大学生项目+学科竞赛+教师科研的实践活动,最短的学科竞赛也要3个月左右,教师科研和大学生项目基本上是1~2年,涉及到选题、资料搜集整理,申请资料撰写、创作、总结等过程,既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全程指导,学生不仅能从指导教师身上学习到其科学思想与方法,也能及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3.分层次分等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将课外实践活动分为初级大学生项目、中级学科竞赛和高级教师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从各门课程独立的理论教学中进入综合应用领域。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大二下)开始关注或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解决某个基础问题入手,逐步提高问题难度,并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学术眼界。

4.多元化考核,保证实施效果

任何创新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考核准则完全靠学生自觉,都有可能无疾而终,学生会因为课程、考试等各种因素导致放弃或进展缓慢。通过阶段考核、项目结题考核、竞赛获奖等级等多种考核方式,由教师控制整个过程的松弛度,从而保证课外实践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让学生准备阶段汇报资料或整理撰写答辩报告,不仅能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还能使其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二、培养方案

如图1所示,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赛研”三阶段递进模式,以竞赛促学习,以学习帮竞赛,在此基础上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

1.建立“项目+竞赛+任务”的课外实践体系,从基础、实践和创新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学生能力

将课外实践活动分为三个等级:大学生项目(创新实验、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基础科研项目)为初级,学科竞赛(SCILab设计大赛、机器人、数学建模)为中级,教师科研课题为高级。

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通过参与初级项目,培养其基础应用能力,即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求解,打破课程各自为政、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中级学科竞赛,通过团队合作、文献自学等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此外,高年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解决学术性问题,提高其创新思维。

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辅助指导,确保课外实践活动高效推进

以往的课外实践活动,各高校或院系只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或名义上指定指导教师,实际完全依靠学生兴趣和自觉去实施。为真正实现创新教育,教师需从宣传、组织、实施到结题全程参与学生指导,并引入研究生进行辅助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使学生明确参与方法,如参与教师科研,先了解本学科各个教师的科研特长和科研项目,再主动与教师沟通,让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教师与研究生指导,及时有效解决问题。项目结题、竞赛成绩和导师测评构成了实践的评价体系,保证了实施效果。

3.任务驱动,个性化培养

无论是学科项目、学科竞赛还是教师科研,都是带有任务驱动的,即必须完成某个工作,这往往要求学生团体作战。团体作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通过较长阶段(项目1~2年,竞赛的3~5个月)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战中检验理念、运用理论,磨练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基地,实践检验

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和安排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本科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实习,给学生提供实践检验平台。例如,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和安溪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均设有云计算中心、互联网中心以及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实践学习机会。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积极宣传,营造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除课程实践实训环节外,学生对竞赛、科研课题等课外实践活动知之甚少。为提高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实行从低到高逐步灌输的思想,充分发挥班主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作用,借助班会、本科生小组指导、课程和专门见面会等方式,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宣传。

分年级是指针对大学四个年级,各有侧重进行宣传。一年级重基础,通过班主任以班会形式着重介绍学科特色、就业方向、往届学生就业情况等,指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参加课外课题建立基础;二年级重提高,以本科生导师小组指导和班会形式,介绍本专业各位教师科研项目情况、本学科各种赛事及往届学生取得的成绩,以提高学生兴趣;三年级重创新,通过课程、本科生导师及班主任等介绍本科生各种创新课题申报工作,鼓励学生组队申报;四年级重应用,以毕业设计导师为主,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导师课题研究。

分阶段是指大一、大二作为初级基础阶段,着重提高学生兴趣,重点展示往届学生成绩;大三作为中级参与阶段,介绍现有各种赛事、本科生项目、教师科研等,着重鼓励学生参与;大四作为高级应用阶段,鼓励学生在前期参与项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指定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次是指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从三个层面上逐步推进。鼓励学生首先参与本科生项目申请,锻炼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再参与各种赛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参与教师科研,应用创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课外鼓励与指导,保证实践活动有效性

学生只有热情和兴趣还不够,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去参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因为解决不了而气馁,最终放弃。为此,教师要全程参与并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采用主动与被动、定期报告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主动是指教师采取定期报告或讨论方式,了解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参与学生项目申请书撰写、修改,项目实施过程监督。被动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要求教师提供指导,以个人独立指导或小组团队指导形式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主动老师与被动指导相结合,既能弥补学生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又能与学生及时有效进行沟通。

定期报告是指教师指定学生每周或每季度针对进展情况进行阐述,从而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或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小组讨论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提前公布讨论题目,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前期文献搜集与整理,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各自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给出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方法。此外,在课外实践活动确立后,邀请硕士研究生参与指导,提高指导效率。

3.物质与精神双层有效激励,提高创新性

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从组队、讨论到设计创作等都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充分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

物质激励是指依托项目经费、学科竞赛奖励费等设定奖励标准。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扩宽其学术眼界;另一方面通过设定学术难题或项目进展中待解问题,给予提出解决方法的同学一定的奖金,既肯定了学生的工作,又鼓励其进行创新思维。

精神激励是指在定期报告或讨论中,对某些观点独特或准备充分的同学的学术思维或学习态度给予肯定。

四、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果

本培养模式通过2年的前期酝酿和将近4年的尝试探索,共计80余人在竞赛平台上得到训练,30余名学生在竞赛过后继续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活动,图2为2008级本科生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设计的作品。有3个小组20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获得包括全国二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有30人次、5个小组参加ROBOCUP机器人足球竞赛,获得全球第三名和全国冠军在内的各级奖项;除此之外,1个团队获得SCILAB程序设计三等奖;5个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余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学生的科研素质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超出了平均水平。

五、结束语

随着“卓越计划”的逐步推行,如何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以及“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工科学生培养要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众多高校的首要目标。结合学科竞赛、学科项目以及企业基地,本文提出竞赛驱动的学、赛、研递进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引导将课堂的专业理论融会贯通,把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培养的对科学问题的兴趣以及有理论支撑的实践能力继续延伸到科研项目中,迅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遵循该模式培养的学生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中,在科研项目中能迅速进入状态,心快、手快,具有很强的独立科研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恒玲,龙双涟.“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方略研究,2014,(2):11-12.

[2]杨成刚,刘奋成,柯黎明.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9-30.

[3]林桂娟,罗洁思.浅谈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3-34.

[4]刘红晶,李素君,李凤华,等.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化工专业

“卓越工程师”培养[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1):196-197.

创新实践研究例2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招收制度,并随后鼓励全国各大高校扩大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并具备行业或职业实践创新能力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加快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推进,培养高理论,高创新,高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着重强调: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协调发展[1]。培养面向前沿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国内各大工科院校的义务,也是国家新形势下的历史责任。1985年,华北理工大学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河北省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也是河北省同时具备招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十大高校之一。研究生学院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已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拥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并建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个唐山市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重视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行学校、招生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目前已立项教学改革课题百余项,涵盖创新素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培养管理、质量监控、导师队伍建设、生源质量等多个方面。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在全国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研究生学院成立以来,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不断研究探索,努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教育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砥柱力量[2]。党的十明确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和知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并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写入“十三五”计划中,可见国家已经把实践创新认定是国策,也是当今阶段重点发展提升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输送者,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3]。国家重点加大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推出有利于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策,并在全国推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制度,为全国高校提供充足的培养经费和机会,着重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一项体现国家和高校重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决心,也是国家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可见,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对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国家教育迫切的工作。

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一套由多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明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的体系[4]。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华北理工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重视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例的衔接,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断进行探索与优化。同时,给合学校多来年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的一些优势和办学经验,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逐步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工程实例,并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成套教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学校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新型课题组的组建,课题的选择,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新型课题组的组建。传统课题组的组成是由各教学单位组织指派构成,该形式的特点是:强迫性、主观性、自由度小。这种形式的课题组课题相似,研究领域狭窄,极大阻碍导师和研究生思维的扩展。教育部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目的就是让研究人员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研究方向、某一学科。摒弃传统课题组的制定安排,学校多次举办学术交流和学术沙龙活动,让研究人员倾听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研究的成熟或热门的理论,针对自己研究内容,寻找研究方向方法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根据自己学科研究方向的需要,自由结合,不限制某一单位,实现了全校的学术融合。例如,学校电气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人工脑”课题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新型课题组的创建,不仅开阔了研究生的研究领域的视野,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的选择。课题一般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分别重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若选择理论性的课题,很有可能在三年学习生活中,忙于读论文,写论文,理论水平很高,但毕业面对实际工程工作无从下手,理论和生产活动严重脱节。若选择实践性课题,那可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严重缺乏理论知识,与国家实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学校鼓励博士生和研究生导师,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结合,为学生选取理论和实践能够相结合的课题,这样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的教学培养体系何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三)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我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大都采取双导师培养,即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其目的正是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复合型”人才。但是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度多呈现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中,研究生学院就怎么处理好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关系的问题展开激烈全面的讨论,产生了统一的意见,并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中。意见中指出:加强校内导师理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切身实地跟随校外导师认识和接触实际工程,熟悉社会工程的环境和运行情况;着重筛选校外导师的人选,严防“虚挂名”现象的发生,并和企业导师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四)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搭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理论研究时实验算法仿真必然使用的平台;硬件平台是校内学生将新算法、创新点用到实际控制或验证算法有效的平台。学校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的建设,但由于实验设备的老旧、器件的老化、试验平台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实现不了新算法,创新点的验证实验,学校借整体搬迁,成立“新校区搬迁提升专项经费”近上亿元,为各教学单位购置新试验平台。新实验平台的购置,为学生提供新的试验平台,在一方面端正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态度,另一方面极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

(五)实践基地的建立。国家提倡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制,但是一些学校和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的实践环境与资源严重不足,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工程实践环境中去,只是局限于校内硬件平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环境的需求。为此,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京津冀三地知名具备适合学校研究生实践环境的企业,并与之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科专业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成立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切实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近两年学校先后和天津中粮包装有限公司、传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能使学校培育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企业不断充实队伍,提高人才专业技术水平提供保障。以上是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中详细阐述每一个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措施的具体内容,把每部分整合成模块,并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督促和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细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工作。学校为实现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办学定位,并侧重于创新实践能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现,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定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高校师资机构单一、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的教育现状,对创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少国,杨武,张建勋等.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58~159

[2]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创新实践研究例3

作者简介:滕爽(1985-),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华欣(1968-),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E01-04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90-02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意义

创新创业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高等教育必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

创新创业训练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和知识的内化,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直观的验证,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创新创业训练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内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探索

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内发展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针对大学生个体或团队所设立的涵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项目之一,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延伸和发展。“十一五”期间,北京大学等109所高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教育部资助经费16640万元,学校配套经费34823.6万元,总经费超过5亿元;共资助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8234项,其中团队项目16178项、个人项目2056项,每个项目平均资助经费0.96万元,参与学生人数达到53360名。自2011年起,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设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并于当年启动实施了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的163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对项目实施学校做了较大的扩展,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所属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开展受到了一些制约。在国家方面,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起步晚,和社会经济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政策宣传不够广泛。在社会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影响力不高,没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在学校方面,创新创业训练的教育教学理论不够完善,相关课程的开设仅为面向少数学生的选修课程,一些高校尚未成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仅凭以往的实践成果与现存的创新创业理念对接,高校、社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待提高。由于创新创业训练成果具有隐性化、延时性等特点,也给教育评估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三、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措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的开展,把创新创业训练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引导,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分类施教,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结合专业,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以及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强化实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新创业训练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与协同创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接受创新创业训练,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了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激发了创业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业能力,进而使学生创业就业全面发展。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训练的教学内容要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在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在教材方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根据创新创业课程要求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教材的编写由授课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共同完成,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并且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在课程方面,课程的开设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的资源共享。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选修课,增设创新创业课程,提出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依托校企实践基地、科技园区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考察、项目构想、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宣传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该项计划。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交流网站,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交流研究经验、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共享各类资源的平台。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创新研究交流活动,使学生结识不同学科的研究伙伴,为组成跨学科创新团队提供机会。利用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新举措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

课外活动要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学校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中长期规划,建立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展示与交流活动,评选优秀项目并予以表彰。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向导、质量评估、教学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了专门的教学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教学保障。

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导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参与训练计划指导工作。将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选校级名师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利用部级、市级实践教育基地,积极聘请校外导师,建立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另外,要加强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的条件建设,增加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将新增教学经费用于实践教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要全部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为其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

学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从各品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组建导师队伍,吸收本专业学生参与;支持学生个人或团队根据研究专长独立选择研究课题立项。各学院的科技创新项目、滨海科技论坛项目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如符合项目申报条件可以继续申报。要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研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且要提供一定的配套经费资助、免费开放实验室,有条件的学院还可以为学生建设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实验室。各学院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训练评价考核体系和师生奖励政策,利用第二课堂、实验室开放等制度引导师生自觉参与。要在校内建立专门的网站供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学校鼓励各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将该项工作纳入院级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考核通过后给予第二课堂学分,并作为奖学金评定的条件,其中优秀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负责人可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其指导业绩可纳入职称评定聘期考核条件范畴。指导教师的工作由所在院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并计算相应的工作量,每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量的参考值可按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数量来计算。

四、结束语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方案,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大学生可通过体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践的过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探究实践的能力;构建学校、地方、国家三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评价交流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特别是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创新实践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独具创新潜力的民族无疑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又无疑将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是为这场全球性竞争作人才储备。因此,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创新人才。我们知道,衡量是否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下将结合我所近10多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科研工作实践,从几方面来初步实践了如何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创新性。

一、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这应作为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科研思维创新是一个过程,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一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直觉和灵感的作用。要培养创造性研究人才,就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训练。但现实中存在一种将创新认为是必须突破逻辑思维的误导,这种错误的认识更是说明了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紧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可见逻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免疫学从整体的器官免疫发展到微观的分子免疫,又从微观认识统一到整体的免疫网络,其第一、第二代网络理论学说中有许多可以用于逻辑训练的素材,免疫学进展较快,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可以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定期举行一些专题报告。目的是从语言思维表达层面来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其讲解的过程中,随时会有即兴的问题被提出,若问题讨论很激烈,这种训练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好科学研究方向。准确的科研定位是创新性思维的孵化器。思维孵化器就是提供的一种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一种思维创新的基础平台。如我所近十几年来,形成了从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噬菌体颗粒疫苗、“模拟病毒”疫苗、免疫组学、反向免疫学等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研发技术平台。这与始终紧紧围绕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研究,立足CTL疫苗的研究准确定位相关。正是在这种正确的科研定位及导向下,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有了目的性,很快的进入科研创新主体,减少了盲目性,为科研工作的最终胜出赢得了可贵的起跑时间。

三、讲究研究策略。研究生创新思维应避免求全思想。科研设计只有讲究“巧”,才谈得上思维上的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应能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科研思维是否具创新性最终是要实验去验证的,实验室硬件的差异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思路。可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会充分的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会有所为,也必有所为。近年来,我所研究生正是以这种“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科研思维创新策略为指导思想,10来年相继在《PNAS》、《Int-J-Cancer》、《Vaccine》、《J-Virology》等国内外SCI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近100篇。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这为在更高层面上的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为力争在国际CNS三大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取了参与国际学术资本的第一桶“金”。

四、善于发掘问题。善于提问是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新的问题不断的提出的确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一个好的问题的出现往往会给一个学科带来质的飞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洗澡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出的问题。所以说,善于提问、喜欢提问应作为培养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催化手段。能发现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一旦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得到验证,就升华到了创新的高度。平时要求研究生经常从一些国外新近发表的科研文章中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或缺憾,这已成为研究生发现好问题、提出新思路的一个有效途径。十来年,全军免疫所研究生平均每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充分说明了善于发掘科研新问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五、科学思维艺术性的培养。免疫学不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吗?又如何与可朔性很强的艺术扯到一块了?其实,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性科学,其学科的创新源本于其支撑学科技术的创新。再者,不同的人作为操作主体必将决定其具有可朔性。有侃言道:“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到处都是艺术;在中国人的眼里,美国到处都是技术。”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不同人为主体的可朔性的极端的例子。也有人将技术简言为科学的结晶,称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在科研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善于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寻找、发掘艺术性的研究生,他们的免疫学科研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将自己的完美的实验结果如同艺术品般的加以珍藏,试问,还有什么比用科学加艺术来激发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更美妙的呢!所以,加强研究生科学与艺术的修养也将成为增强其科研思维创新的手段。总之,待到研究生科研思维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时,也是其科研思维创新之日。

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在实际中的确有许多工作要我们去发掘,就免疫学学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的进程而言,就给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带来极大的创新空间。在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学术环境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是一个急殆解决的问题。从2001年的《洛桑报告》分析数据看,为何我国在强调科教兴国以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科学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青年与科技的投入,反而其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发人深省。所以高度重视培育适宜科技发展的软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免疫学科来讲,应方方面面加大、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力度,最终创造出具自我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信随着全军免疫学研究所领衔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多肽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制品中试生产中心等部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全面启动,走出追踪、模仿发达国家科研的阴影指日可待!

*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王滨. 寻求独创:创新思考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0。

[2]何传启,张凤. 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创新实践研究例5

构建了“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现阶段中药学术、学科、产业、事业等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了新形势下中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图略)。一中心“一中心”是指从实质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逐渐压缩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心联合了全国33家单位、121位专家共同编写1套《部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共7本),构筑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药实践教材新体系,在兄弟院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应用效果[10-11]。两阶段“两阶段”是指从时间上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专业技能培训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以系统中药学为主线,以独立开展实验课的方式,将化学、药理、药植与鉴定、泡制与制剂等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引入导师制,以部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为依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纵向课题及校企合作项目等为 支 撑,进行科研 训练,加 强 创 新 能 力 的培养。三层次“三层次”是指从内容上由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科研实践3个层次构成。课堂实验教学由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3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含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内容[12];专业性实验包含中药鉴定实验、中药泡制与制剂实验、中药药理实验、中药化学实验等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融中药方药分析、中药品种品质与鉴定、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质量评价、中药泡制与制剂技术、中药药效与毒理等为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由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医院实习3部分组成,目前共有实习基地29个。其中野外实习主要包括药用植物高山实习、道地药材产地实习、中药鉴定标本馆实习等组成;生产实习包括中药泡制、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等工厂实习;医院实习包括医院药房实习、模拟医院实习、ADR及GCP的参观实习等。科研实践由学生科技基金、参加教师科研、毕业专题实习三部分组成。学生科技基金由学生自主申请课题,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实验研究;教师科研项目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从大二、大三就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毕业专题实习实行1人1题,导师全程指导,中心中期检查,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3]。“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多元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目前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搭建统一化实验平台、网络式信息平台、综合型技术平台,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14]。统一化实验平台通过整合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加强了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加强了实验平台、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加强了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的互融。网络式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不断改进网上选课系统,使学生真正做到网上预约实验、网上模拟实验、网上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强化网络监督、考核评估。综合型技术平台充分利用我校中药学部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发挥科研技术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元化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大众化培养与精英教育相结合,打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综合型技术平台。

积累了“理念优先、捆绑集成、创新为重”的建设经验

创新实践研究例6

1.挖掘出限制当前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突破发展的制导性问题,确立广告学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导入与指导地位,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幵放教育转变、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2.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并将其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3.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向导,密切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和融合,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与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相接轨,努力实现我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浪潮趋势无缝对接。

二、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立体向度改革

1.纵向改革:四阶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本项目组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广告学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实践教学全程。研究大学生身心成长与学习活动的科学发展规律,根据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需求,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纵向递进开展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分配结合到学生大一到大四科学习全程纵向的四大环节,即实习课堂实验室仿真设计社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当中,形成学生成才的梯队效应,全面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分为实践教学体系“宝塔”从塔基至塔顶的四大阶次。具体内容见以下说明及图示。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纵向改革示意图①第一阶次创新奠基创业启蒙第一阶次是在学生第一个学年内开展创新方法类和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并配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在此阶段主要解决大学生对大学适应性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②第二阶次创新深化创业见习第二阶次是针对经过第一阶段表现优异并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展开,主要分流到四个方向:一是在教师指导下,队员主导策划并实施广告社会实践项目;二是作为骨干力量开展系列的广告模拟实践活动;三是组建项目小组进行探索式学习,由创业导师对实践予以点评;四是对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提供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机会。本阶段的结业考核为撰写报告或创业计划书。第二阶段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及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③第三阶次创新实训创业演练对通过第二阶次学习的学生,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在此阶段中学生将进合办学的广告公司等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型企业等机构进行创业实习。实训或挂职锻炼。同时选拔一定数量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协助教师指导低年级学生,在此阶段通过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和指导他人的实践,建立为达到预期结果。④第四阶次创新拓展创业实战第四阶次是面向经过培训并已取得一定成绩,以及有意将创业项目实施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实战。此阶段重点利用真实情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构建团队能力,机会识别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及后续实施所涉及到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过程中,着眼于提高学生多视角下运用创新性思维,在现实(或模拟情景)中积极沟通,获取更多信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横向改革:多向互联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题组在横向维度上,将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塔身”内部横向切面概括为四大彼此互导互联的主要方面,具体内容如下。①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改革a.项目组把广告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实践教学课程管理体系,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项目开展、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计入课内学分。b.结合广告专业具体特点与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规划建设出普适性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特色鲜明并与广告学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广告传播与创新创业》、《创意·创新·创业导论》等系列课程。c.根据创新创业活动中中网络广告、微电影广告获奖作品相对弱势的实践反馈,开办《网络广告》、《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等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强的特色课程,侧重培养原创出精品的广告创意制作能力。d.根据大广赛、学院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学科竞赛所反映出的广告行业实际应用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科学优化整合课程设置,对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对相互课程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课程内容变得紧凑,压缩出时间进行广告实务演练。②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改革a.项目组对广告专业教学改革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适用教材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和着力投入。b.项目组教学策划引入由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创新创业核心课程教材以及辽宁省“十二五”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作为指导和补充性教材,开阔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视野。c.组织青年教师、“大创计划”和大广赛部级和省级获奖指导教师采编案例,总结广告实战经验,编写广告学专业实训系列教材及以创新创业活动带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专著,形成广告理论与实务的结晶。d.项目组成员正努力探索研发,协力打造符合广告学专业特色、自身综合性院校优势的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立体教材,争取在教材建设方面实现适应经济发展和教材改革趋势突破性进展。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改革a.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b.在“双师制”的制度框架下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规模与实力。c.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d.实行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根据教师不同的专业、行业实践经验分别安排负责不同的创业活动,分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集体研究与分析,使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等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④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改革a.知能传授方法改革:转变教学观念。b.反馈激励方法改革。c.“导师制”督导方法改革。

3.深向改革:以“双赛”等实效抓手作为实践教学的深拓利器

所谓“双赛”是指的全国及辽宁省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这是实践教学宝塔结构实现“理论导入—现场体验—仿真演练—全真实践”深度拓进方面的实效抓手。

三、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开放向度改革

1.面向校内资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项目组积极与文学院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接洽联络,创造条件,为创新创业活动开放所需的广告设计制作实验室。b.项目组成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建设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与资源的广开博收。c.充分调动校内的社团力量,为实践教学活动拓展活力风发、异彩纷呈的第二课堂天地。

2.面向院校联盟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院校联盟交流。b.通过建设大广赛网站及博客等沟通合作平台,实现与省内同行院校进行教学经验、案例分析、资源共享等交流互动,尝试打破传统“关门教学”的封闭格局,争取教学质量在多元开放的信息和资源格局中葆有持续性的长进。

3.面向企业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多渠并拓地扩展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b.借助本专业搭建起的多级社会合作的平台,利用大广赛评审、广告学院活动等交流机会,向学界、业界专家诚恳求教,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c.以广告主企业选题调整开发课程内容,使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有效对接企业,并较真实地反映各项教学改革的成效,有力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d.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紧密与社会接轨,实践成果直接服务服务社会,形成实践教学体系面向社会的开放机构。

创新实践研究例7

(一)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和创

新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创业潜能。智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素养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潜能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仅是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广义上来说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等要素组成的共同体[2],狭义上来说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也可理解为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多种相关因素,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学生通过实践、实训等环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构建理解事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创新的升华。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

实践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理论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实践过程,有助于发现理论缺陷,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支撑本科教学体系

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务的能力,会涉及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教学因素的系统,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体现实践的作用是。

3、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逐步积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学生在实践中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这些创业意识又会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无形实践之中又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模型构建

(一)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引导教学模式以及目前广泛存在的分数制度的影响,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长期被忽略,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也过多强调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或几乎不存在,此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如此何谈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改革缺乏规划

某些高校已然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开设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且各环节均具有一定的时间条件保证实施,但是环节鼓励存在,缺乏内在联系,这种无序的状态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中应该避免孤立片面,紧密围绕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运用系统化思维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3、教学支持条件不足

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顺利开展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还需得到政府部门、企业、其他院校的支持,操作难度较大。众多高校师首先资队伍建设缺乏,其次教学硬件建设不够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足。

(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行,靠考虑到多重要素的相互作用,各种因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共同构建。

1、目标明确。要切实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目标,以培养理论基础和创新素养和创业潜能作为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制定目标应该根据本院校师资情况、本学科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明确。

2、全盘考虑。体系构建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各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时间安排要保持连续性,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保证各个环节能够良好运转,保持教学构成的系统性。

3、层次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分阶段、层次化深化。分析各个环节的特点及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主次之分,有多少之分,有难易之分,体现层次性。

4、注重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拟真实的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更新,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最好先实践后让学生归纳总结理论要点。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应该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具体应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解决问题能、创新创业潜能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更高一层,创新创业能力是最高追求。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容

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依次应该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实践阶段是起到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包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践能力。课程实践应该以理论为支撑,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能通过一些基础操作和应用来发现解决基本问题。

专业实践阶段是基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此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专业实训三个部分,强调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是对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升华,通过前两阶段的实践,学生已经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这一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阶段可以设置科研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环境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构建需要有一系列软硬件支持来保障,这些软硬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境。

1、管理机制是前提条件

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机制保障实施,合理的管理机制保障的前提。首先要有明确的组织体系,可以试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主管、学院负责。其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各负责单位的职责、权利、义务要明确,杜绝模棱两可。再次,要加强评价反馈机制建设,通过评价反馈保证监督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此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地建设是环境保障

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硬件环境保障,基地应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种。校内基地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可以依托于学校各学院的实验室开展,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实时解答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建立独立的校内实践基地,目前广泛存在的有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客空间、创业超市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地方交流思想、体验创业。校外基地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依托与学下或者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体验知识指导实践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又会发现知识的不足或错误,

3、师资队伍是质量保障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虎父无犬子”等,这就说明一个好的榜样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目前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人员或没有专业人员,或由业余人员兼任,这些老师或者具备一定的创业管理知识,或者具有活跃的思维,但是他们缺乏真正的创业实践经验。他们所能教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更多技能还是要学生自行摸索。高校可以考虑从合作机构中聘请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且具备高学术能力的人员兼任,最好是高新技术企业高管、政府职能部门从事相关业务人员、科研院所主持参与众多项目比赛的专家等,这些人员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用较高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

创新实践研究例8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90

0引言

2010年7月份,国家经过长期的深入调研和分析,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了高等学校应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合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慧鱼机器人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设有系统、有层次的创新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以适应我校的办学定位。

1关于慧鱼机器人实验室

高校实验室是科学研究与实践分析的基地,是高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与理论学科相关的开放性实验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源于德国的慧鱼创意模型(又称慧鱼机器人)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技术类智趣拼装模型,凭借其专业涉及面广、延展兼容性强以及小巧轻便等显著特点,很早就被引进到中国高校的实验室,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慧鱼机器人实验室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很明显的提升作用。而且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新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慧鱼机器人也必将随之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依然能够在高校实验室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慧鱼机器人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构件:机械构件、电气构件、电子构件以及气动构件。机械构件主要包含一些硬塑模型如齿轮链条、蜗轮蜗杆、导轨连杆等;电气构件主要有小巧型驱动、传动马达等;电子构件主要有各类电子传感器、限位开关、微动开关、智能CPU,PLC控制板等;气动构件含一些小型的空气压缩机,用于提供驱动用的气源。学生经过对相关课题的理论分析及系统设计之后,选取合适的构件,并对构件进行有序的拼装搭接,采用图形化的PLC语言或者VB、VC等高级语言编程写入控制器中,完成设计方案的实际模型并能够成功运转,实现概念设计与应用实践的交叉融合。

2慧鱼机器人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中的用

2.1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慧鱼模型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理论成果要走入社会,进入工厂,必须要经得住科学实践的证明和考验,实验室课程通过其直观、清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提升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合肥学院机械系自从引进德国慧鱼公司的“慧鱼创意组合模型”之后,很快便建立了机械创新实验室。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机械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慧鱼模型为平台,把已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化、扎实化,并注入创新活动的基本技法,进而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先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机械自动化原理、机械自动化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创新等课程,然后通过慧鱼模型在实践中使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产品的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和认识,通过结合典型产品的制造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从事制造和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在整个慧鱼模型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现代工业生产先进制造技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工程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熟悉有关的工程术语,了解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文件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械创新实践。学生通过反复构思、反复设计、反复拆装,利用一切可行方法进行创新,不断地试错和思维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的启发,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在慧鱼模型的平台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需要科学的拼接方式,并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各高校实验室不断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慧鱼工业模型产品,例如智能物流机器人,智能拆卸机器人、智能洗车系统、自由度机械手、智能硬币分离系统、包裹翻转机、智能综合仓储加工系统等经典模型。它巧妙的利用若干种类的慧鱼标准化构件和良好的兼容性和拓展性,精确、生动的模拟了各种复杂的工业化生产设备和流水线,这些工业系统可以用于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在慧鱼模型的平台基础上学生能够自主设计、自主实习、自主实践创新。

2.3通过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使学生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自2004年开始举办至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国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效果显著的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该创新设计大赛吸引了包括清华、北大、浙大等一流名校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喜欢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学生们积极的投入参与,锻炼了当今学子们亲自动手创作能力、团队协作配合能力和综合设计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校是从2008年开始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加比赛近十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分为实物组和慧鱼组两个组别,分别进行选拔,按一定比例进入全国总决赛。本届比赛我校有3件作品参加了全国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的比赛,其中“高效硬币分离机”作品获得一等奖,“全能包装机”和“硬币分离专家”获得二等奖。实物组也有3件作品进入了参加了安徽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比赛,其中“硬币清点包装一体机”作品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并进入全国总决赛获得了国赛一等奖。该作品融合了慧鱼组“高效硬币分离机”和“全能包装机”机械和电子的技术优势。我校自2007年以来也一直举办每年一次的校级机械创新大赛,今年正在举办第十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这次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学生先进行初期的作品设计,进行各种方案的论证,在比赛后期的选拔中计划以慧鱼实验室为平台,利用慧鱼模型来验证各种方案和设想,经过多次的实践和修改,最终拿出一个最优作品。

每一个作品都是从方案的提出到设计完成,从模型的初步搭建到不断改建,从改进型的模型到系统方案的更新设计,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学生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积极意识和思想。慧鱼模型的智趣性和易于操作性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原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慧鱼机器人创新实验实践研究

按照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慧鱼模型汇聚了工程实践中各种典型的模型,是集教学、实践、研究、比赛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它对课程体系的实践效应如图1。

参考文献

[1]慧鱼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Z].北京:北京中教仪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2.

[2]杨红涛.慧鱼模型在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0).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司文慧.应用慧鱼模型实现创新性开放实验的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4,(13):4041.

创新实践研究例9

(一)以行业前沿动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填鸭式”的单向性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在强调知识建构自主性的同时,注重构建建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即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往、理解的关系。因此,增强教与学的粘合、互动与理解,充分引导、挖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是学生实践创新的源泉。新闻传播学院建立学生学理论研究会,开设了“荟文有约”“荟文讲坛”等主题活动,邀请学界、业界一线人员做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拓宽专业视野,进而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审视,对行业和职业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根据行业及职业需求进行自我学习的调整,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项目期间均有科研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近五年,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均有学生申报成功。

(二)第二课堂:做“专业”的志愿服务

新闻传播实务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除了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视实践操作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辟专业时间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十分必要。

结合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培养,新闻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清滨小学开展别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播音发声、新闻写作等专业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口才、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建立了与该小学的长期志愿服务,培养了学生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该项目还连续两年成功申报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星光行动项目。除了志愿活动“专业”化外,学院学生通过考核进入校史馆担当解说员或者进入校有线广播台担任记者、主持人,既锻炼了自身的新闻采访能力、增强了播音主持技巧、提升了仪容仪表等,还培养了学生爱岗爱校的服务意识,将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二、以专业为依托,打造品牌学生活动

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了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优质学生活动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专业为依托,创新学生活动形式,打造与专业相适应的品牌学生活动。

(一)广告学――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

2002年创办的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是东北三省高校创办最早的广告节。它最初只是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凭借对专业的热爱而举办的,而这一办就是14年。每年一届的广告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或团队创意的平台,在学院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热情参与下,其影响已从黑龙江大学扩展到省内各主要高校,其独特的创意和文化也吸引了世界顶级广告公司的目光,让拥有激情的“创意先锋”们得到业界的认可。

现如今,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已经成为了包含启动仪式、策略单宣讲会、广告创意大赛、饕餮之夜、专场招聘会、学术讲座、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多个环节的品牌活动,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及爱广告、有创意、想表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了解行业的良好平台。

(二)广播电视编导――朗诵节/青春诗会/微电影展映会

为了扩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外延,提升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学院近年来打造了多个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活动――2013年的户外朗诵、2014年的朗诵大赛、2015年的“五四”青春诗会和已经连续举办4年的微电影展映会。

朗诵大赛和户外朗诵成为学生走出课堂实践的新舞台。朗诵节期间,以系主任、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专业教师结合电视节目主持、文体播音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并邀请黑龙江人民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评委。户外朗诵这种自由、无拘束的新型竞赛形式,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进行表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更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搭建了平台。

微电影展映会作为专业课《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的考核环节,也成为了每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所期待的一次机会。在微电影展映会上,学生分组拍摄的微电影将面向全体专业师生展播。而这些微电影全部都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行完成后期制作的。通过微电影展映会的形式,学生锻炼了自己的策划、统筹、编剧、拍摄、剪辑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也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了更好的落脚点。

(三)传播学――网络新媒体平台

新闻传播学院现拥有拉片室、录音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演播厅,学生坚持内容为王,借助新技术,利用专业平台,将所学、所想付诸实践,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最大程度的结合。

学院借助网络与新媒体技术,以及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的培养侧重,创办黑龙江省高校首个以学院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黑大新传播学院。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突出体现学院特色的新媒体、校友、映像、学院微电影团队等特色板块构成,及时更新学院学生会、青协、理研学生组织、创业团队的动态。此外,在研究生实践教学层面,学院组建硕导团队,由青年硕士生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创办了“黑大新闻传播研究”,传递学界动态、学院教师、研究生科研成果以及学术论坛信息等;广告文化创意节组委会也创建了“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日常更新广告行业前沿,广告文化节期间推送活动重要信息等。这三个不同角度的微信平台,学院微信平台申请了创业教育学院的创新实验室课题立项。“黑大新闻传播学院”公众号已连续推送1 029期(截至2016年11月22日),3 500余人次关注量,单篇阅读量超2 000次(需要更新数据),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正是专业课教学中的“内容为王”创作理念的真实体现,也是学生网络与新媒体理论与技术活学活用的实践成果。

(四)新闻学――主题摄影比赛/“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实验班

针对于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的实践教学要求,学院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以赛促学,以学助赛。在“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中,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在图书馆学习、与图书馆“亲密接触”的精彩瞬间。这不仅有利于打造优良学风,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新闻摄影技术。

2014年,新闻传播学院92届毕业生,著名媒体评论人、出版人梁宏达(老梁)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学弟、学妹带来讲座的同时,还捐献了“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基金,设立“老梁优秀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以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为目标,以激励广大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勤奋学习为目的。学院也于2016年4月份完成了首期“老梁新闻评论班”学员的选拔工作并开始了专门学习。学院将充分发挥其在新闻评论学界和业界的优势对评论班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努力打造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有竞争力的传媒人才。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校内校外联动共赢

(一)实习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计划

实习基地是学生检验专业学习的练兵场,专业的实习平台不仅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而且对学生顺利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院应积极建立与优秀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目前学院已经与国内排名前十的广告创意企业中的3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署实习基地的合同,每年选派学生去北京、上海实习,考核合格的可进入公司工作,提供专业的实习基地为专业优秀的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其中,2014年北京电通公司推出实习生项目“小鬼计划”,在全国高校选拔39名学生参加训练营,其中11名来自黑龙江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被录取,占比近30%。

创新实践研究例10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英国政府也将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视作优秀领域,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规范,通过专利转让、创办科技园、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普及。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思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源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多个省份的高校也相应推出“省大创”“校大创”项目。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学生参加2015年天津市“大创”项目的经历,对项目实施中的收获与思考作一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的影响

1.兴趣驱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大创”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各项创新创业工作,因而学生有很高的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创”项目很多都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选题。但对于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来讲,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教师的必要指导之外,学生都需要独立探索和钻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搜集信息,然后整合有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不断提升。

2.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与“80后”相比他们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普遍较好,因而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的同学负责网络线上宣传、推送育儿知识,有的同学负责线下活动,如亲子活动、幼儿武术教学等,还有的同学负责文案、经费使用等工作。工作中大家一起分担遇到的困难,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从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而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了“宅男宅女”,平时“宅”在宿舍里,放假“宅”在家里,通过网络不用出门也可以解决吃饭、购物、休闲娱乐等问题,这无形中就缺少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交际障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需要合作共赢的社会,与人沟通已不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在开展项目寻找市场客户时,学生体会得尤为深切。他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洽谈中,要一边聆听一边分析对方的需求,还要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尽量展现自身团队的优势,争取达到共赢。经过几次成与败,学生们在与人交谈时,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沉稳。

4.创新素养不断提升

从项目的选题、项目申请的撰写到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经历了多次头脑风暴,每一环节都不是简简单单百度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理论与实践的论证。只有勤动脑、敢创新,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经过项目的锤炼,学生们已经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创新素养也不断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的瓶颈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首先,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也不是鼓励学生休学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一种核心素质。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多的价值取向还是偏向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缺失。其次,一些“大创”项目并非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借此项目丰富自己的业绩,这也违背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学生对“大创”项目认识有偏差,盲目申请,但后期或因无法兼顾专业和科研,或因缺乏毅力难以坚持到底。

2.师资力量欠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受专业知识、创业经验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限制而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放弃,最后导致项目失败。所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过于繁重,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程指导;指导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或辅导员,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给不了建设性意见,失去指导的作用。

3.项目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指导教师找一些成绩优异或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因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当看客,因此难以形成大的教育氛围。

三、对独立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依赖于专业教育,应将其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对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内容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应形成体系,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形势与政策”之类的系列讲座应安排固定的时间、有系统的规划,并且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应探索以年级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教育形式方面,首先要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服务平台,积极宣传相关政策信息,向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达到普及创新创业理念的目的。其次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现阶段类似大学生创业的大赛虽然很多,但缺乏针对性,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应从学校类型、教育发展阶段以及所处区域差异出发,形成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为日后指导学生提供鲜活的实例和经验。还要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提供相互借鉴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丰富其理念,拓宽其思路,提高其专业能力。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就像一个新生命,她的孕育必然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大创”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进一步推进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D].长春工业大学,2011(5).

[3]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7).

创新实践研究例11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对于解决就业、激发社会正能量、改变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创业不能只靠激情,理智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创业创新。这就需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改善创业创新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通过对三百多位学生的实践模拟课程的调查、以及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的观察来看,大学生创业缺乏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尚不足够,较多的创业创新项目缺乏资金来源或者来源不足,;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技能欠缺。据调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其中仅有42%的学生愿意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的外部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氛围需要大力改进.

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学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二、SMELL模式内涵与教学实践检验

(一)SMELL模式内涵

SMEIL模式(STRATEGIC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Learning),即战略性创业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些大学自2006年以来,结合国际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围绕强化学生创新知识转化能力建设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通过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力求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业创新型综合能力人才的新路径。

其中STRATEGIC是指(如图):

Simulation Learning----商战模拟学习。主要学习形式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全球创业实战模拟、全球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大赛以及各类科技作品大赛;

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是创业创新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Role-pla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角色扮演和互换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过程的角色扮演和互换性,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问题的解决过程;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ed Learning ----知识整合应用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导向是以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所学综合管理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为前导;

Target-oriented Learning ----目标导向型学习;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

Entrepreneurship Chain Learning----创业学习链;教学程序是基于“创业活动 + 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 的创业学习链进行的;

Global Environment Learning----全球化商业环境学习;创业创新教学背景是基于全球化商业竞争的环境的,国际创业论坛,国际创业交流平台,国际创业培训师的培训项目为此提供良好的全球化商业学习环境;

Innovation-driving Learning----创新驱动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这也是创业创新教学效果最终评价的依据。

Competition-pushed Learning----商业竞争推动式学习。创业竞赛、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平台是主要教学工具,通过竞赛机制,这些工具能够为学生的商业竞争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SMELL模式下教学实践检验

在SMELL内涵理念下,对五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实战模拟教学,通过实战模拟教学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真实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思维效果,并对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锤炼。通过对教学结果的统计以及实践教学的体检,发现了以下成果与问题:

1.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的成果

(1)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体会。

五个班级共二十五组,每个组都进行了职务分类,每个组成员根据自身的性格、特长、专业等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分工合理的工作效率,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并能通过讨论、会议等形式灵活处理团队工作的效率问题。较好的领会了团队合作的实际问题以及处理方式。

(2)商战模拟与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实践领悟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面临着未知的模拟实战环境,往往会发现角色担任中的不适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分析进行角色互换等手段进行解决。另外,在商战中,还存在违约、欺诈等情景设置,为提高学生的契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而这些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体会的内容。

(3)以最终综合实力比较为目标,推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在最终考核中,以商业运作战绩作为考核结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业积极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个小组又参与了挑战杯竞赛以及实际创业项目,目标导向在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专业知识的整合过程得到深化。

在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中,财务、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知识需要完美的组合,深化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讲述性的专业链条无法让学生充分领会,但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较好的贯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使用得到很好的深化。

(5)教学各环节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创业促进了学习、商业化的环境以及商业竞争模拟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通过仿真的实践教学,结合着竞赛等的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主要是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觉知识的缺乏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学习,弥补由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所造成的缺憾。

2.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中发现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与竞赛等的综合观察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搭便车现象严重

在团队合作中,有部分小组成员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影响了团队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小组的工作效率。由于没有解雇机制的存在,所以团队无法顺利的解决搭便车问题,这与实际环境有差异。如果设置解雇机制,则会造成学生考核没有分数,也包含了一定的强制性的特点。此问题需要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2)面对违信等社会常见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处理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生多起违信现象,经过统计:企业间交易出现三次违约现象。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未签订合同,口头协议被违信,导致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等现象。学生的社会经验需要得到提高。

(3)战略思维有待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大多缺乏战略规划,对战略型问题忽视情况比较严重。经过访谈,得知学生对于战略问题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认为理论性的东西不适合实战创业创新。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大学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

(4)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略显不足

在所有几百名学生中,最终参加相关比赛的经过考察大约为20%,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理念不积极,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其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外部环境不允许进行创业创新。

三、基于SMEI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推广建议

综上所述,推广smel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内部改进两方面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效率与积极性,并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

(一)外部环境方面建议

1.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高校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强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2.地方政府应该落实好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定较为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

3.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供工商、税收、信贷、项目评估审批等一门式服务,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同时,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所有服务措施都为了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

(二)内部改进方面建议

1.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战略之类的问题不重视.这种不重视体现为:或者轻视实践中战略布置的重要性,或者未理解战略安排的长期作用。战略思维的缺乏,导致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战略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逻辑学、美学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逻辑思考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战略视野。

2.采用适当的考核方法,解决搭便车问题

对于搭便车问题,不论社会现实还是实践教育中都存在。在具体实践教育中,作者发现可以采用组间评价的方式进行,通过团队内部监督的方式来尽量杜绝此类现象。目前已经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该种方法针对不同种类的大学和学生,需要灵活看待,有的放矢以渠道更好的效果。

3.多参加假期实践,提高社会认识

学生在教学中,面对社会中的违约违信现象束手无策,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业信心。而这种违约违信现象是社会现象中常在、并且创业创新中无法完全避免的。这就需要学生多接触社会,而假期实践对于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有较好的作用。教学与假期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四、总结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创业创新环境还不够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还不够有效。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改进方面做出更大的进步,才能够让大学生从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以及外部资源利用等方面,做出更有效的安排和组合。SMEll模式下的创业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提供一种思维和方式。通过教育改进创业创新成功率;通过实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积极性;通过实践来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雷莹,企业决策与控制[J],工业技术经济,2005,(3).

[2]许冬敏,何海,引入 ERP 沙盘模拟,推动实践教学进程[J],职业圈,2007,(10)

[3]王新玲,ERP 沙盘模拟学习指导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