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多元化康复护理

多元化康复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2:00

多元化康复护理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1

近年来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四种方法是有效的,其中卒中单元(Stroke Unit)最为有效[1]。目前,国内外都把卒中治疗的希望寄托在建立卒中单元上。卒中单元是指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与手术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卒中单元不是指一种药物或一种手术疗法,而是一种崭新的卒中病房管理医疗模式[2]。

我科从2003年开始筹建卒中单元,2007年5月进行温州市第一个标准卒中单元的构建。卒中单元的构建,卒中专科护理是其中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病区护理管理和卒中专科护理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参照香港威尔斯医院急性卒中单元的护理模式,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我科已建立我市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卒中单元,现将护理管理方面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组织管理

1.1 医院的医疗环境:建立卒中单元的最低要求有10项:①24hCT;②24hECG;③24h查血常规、生化、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源(Fib)、INR;④24h监护BP、HR、R、SPO2;⑤多学科协作的卒中小组;⑥依据国家指南制定的诊治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⑦经培训的 卒中专科医生和护士;⑧早期康复(语言、作业、物理);⑨完善的康复网络;⑩24h超声(TCD、颅内外血管超声)[2]。从硬件上讲,我们医院具备卒中单元建设的设备条件,并有MRI/MRA;弥散和灌注MR;CTA;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脑血管造影。

1.2 病房结构:卒中单元建在我们脑血管病中心,共有床位52张,其中设47张普通病床(13张收住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34张收住脑出血、脑梗死的病人),1个重症监护室(5张病床),一个早期康复训练室。

1.3 病房卒中小组:共有医生19人,康复师3人,护士24人(其中大专学历15人,本科学历9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1人)是一个年轻、高效、团结、勤奋、努力的团队。

1.4 标准工作时间表:不同于普通病房,卒中单元的医疗护理活动中强调多学科小组会议以及病人的健康教育,这些活动具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方式[2]。我们病房参照香港威尔斯医院急性卒中单元的模式,每周三上午交班后先进行多学科小组会议,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康复师各汇报本组主管病人的情况,由主任医生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会议后进行主任大查房,查所有住院病人。所有上班医生、责任护士及康复师跟随一起查房。

2 护理人员的管理

2.1 合理组织分工:在病房设三组责任组,责1分管脑血管外科的病人,责2责3分管脑血管内科的病人,由主管护师、护师或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担任责任护士。责2为责任组长,每组各分管12~17张床位。3个月轮换一次。这样的排班合理科学,能充分调动全体护士的积极性,尤其对低年资大专本科护士是很好的锻炼。而监护室病人另有24小时特级专人护理。

2.2 分层管理制度:本科卒中单元实行三级分层管理制度,护士长-责任护士组长-责任护士。其中责任组长是最重要的一环,又称卒中专科护士。专科护士是指在专科领域具备较高水平和专长,能独立解决本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可指导其他护士的工作[3]。由5年以上专科护理经验的大专、本科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每天上午责任护士参加卒中单元标准查房30分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每周三参加卒中单元主任大查房。

2.3 设计护理表格:所有新病人立即完成原有的护理入院评估表,跌倒危险评估表,护理记录表。并参照香港威尔斯医院卒中单元的吞水测试表、压疮预防与护理表稍加修改,以更适合本病区实际操作使用。在入院2小时内完成吞水测试表、压疮预防与护理表。根据吞水测试表的结果给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病人是否需鼻饲的科学依据。根据压疮预防与护理表每天评估病人压疮的危险,大大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

2.4 规范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的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4]。全程教育由入院、住院、出院时三个阶段性教育所组成,使得每个患者均可受到系统的健康教育[5]。本病区除了责任护士平时常规的宣教外,每天下午14:00~15:00组织卒中单元护理查房,由责任组长具体负责,责任护士共同参与,护士长监督。巡视各病房,给病人做健康宣教、指导康复锻炼、解决病人遇到的各种问题。隔周周三下午15:30-16:30组织患者及家属到康复治疗室进行健康教育,由医师、护士、康复师共同讲授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卒中的治疗、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康复治疗知识等等。并同时发放健康教育宣教资料,得到患者与家属的一致好评。

3 患者的护理管理

3.1 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卒中单元疗效的评价并不是只限于传统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而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它将“病人”两个字的读法重新调整,把原来以“病”为重音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人”为重音的新的医疗模式[2]。我科本着“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护理理念,制订人性化、个体化的服务目标,用和蔼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以热情、真诚的态度服务于患者。

3.2 注重患者的安全护理: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常有意识改变、偏瘫、肢体感觉障碍、失语、认知及情感障碍等症状,且好发于中、老年人,存在诸多危险因素,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如跌倒、坠床、走失、压疮、烫伤、呛咳或发噎[4]。我们运用各种量表对患者的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根据评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把患者的危险降到最低。

卒中单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对卒中病人实行组织化、程序化管理。其中护理是重要的一环,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卒中单元的整体水平。本科的护理管理与以前普通病房相比更能体现护理工作的程序化、个体化、人性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星虹.卒中单元护理工作的现代观念[J].护理教育,2007,25(5):90-91.

[2]王拥军主编.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9.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2

【关键词】

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多元化;健康教育;生活质量;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患者大多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很容易忽视自身病情,需要临床给予及时、全面的照护和健康指导[1]。本文观察研究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老年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5.2±5.3)岁;其中18例为髋部骨折,15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7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4例为胸腰段骨折。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6±5.2)岁;其中17例为髋部骨折,16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8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3例为胸腰段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出院后第2周以视频、图片以及PPT结合的方法向患者讲述骨质疏松骨折相关知识,明确本病成因和危害,并指导患者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②出院后4周给予患者个性化生活与饮食指导,设计个性化且多元化的营养套餐,明确膳食结构的意义和重要性,多摄入肉类、豆类、海产品以及绿色蔬菜,并积极参与户外锻炼、晒太阳等。③出院后6周结合患者骨质疏松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和骨折康复进度制订相应的运动复健锻炼方案[2];④出院后8周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等方式辅助指导,明确常用药物和应注意事项,告知药物用法用量,并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康复总有效率、二次骨折发生率,评估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其中疗效标准和生活质量评价参照文献[3]、[4]。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康复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康复总有效率为72.0%(36/50),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2/50),对照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4.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比于常规单一的健康教育,多元化健康教育对于患者个人因素的差异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给予了综合、全面的考虑,并评估骨质疏松患者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病情改善以及骨折痊愈后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提出通过交互式、一对一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健康教育所固有的缺陷和不足,避免了常规护理模式的盲目性[5]。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容易导致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引起患者自理能力下降,使其生活质量遭受严重影响,这就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6]。本次研究针对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加以强化和拓展,基于循证治疗护理结果这一实证证据,制订科学的干预方案并完善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康复指导。

在传授个性化健康教育知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并通过谈话来了解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有利于提升其知识水平的有效突破点[7]。同时对患病后患者逃避心理以及出现知识倦怠这一变化予以充分考虑,重点加强健康知识教育补缺,并做好家庭监督辅助,以此来达到疾病转归、积极干预心理形成并有效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的根本目的。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一对一”地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表明通过采取合理的运动复健锻炼与饮食指导对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蒋冬萍等[8]的报道相符,充分说明多元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二次骨折,疗效持久稳定。综上所述,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亮,吴艳平,何英,等.保护动机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护理管理杂志,2014,14(2):123-124.

[2]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26-27.

[3]张东,吴威,金锐,等.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改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调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28-129.

[4]忻佩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05-106.

[5]霍娟,谢瑶.舒适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63-564.

[6]靳青,余兴艳,张延晖,等.护理干预对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1):1029-1031.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170-03

糖尿病为慢性病,在人群中十分多见,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病症,更是诱导临床发生心脑血管病的直接诱因、高危诱因。若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脑梗死,其生命健康将会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在临床中,糖尿病不仅有着较长的病程,而且会损伤患者机体的众多器官,总之,十分危害人体健康。鉴于此,在长期的诊疗中,不仅要积极予以诊治,更要积极予以护理。据临床实践结果显示,脑卒中为糖尿病并发症,也是诱发糖尿病病人病残、病死的重要、直接原因,优异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使病人病情、生活质量得到控制、改善,因此当重视护理的临床意义。多元化护理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护理模式,其是指把多种文化与护理糅合的一个临床过程,能使病人的精神文化、身心需求得到满足,临床效用极大。由于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病,多数患者伴有脑梗死[1],为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多元化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该院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研究主要对2011年11月―2012年11月该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180例患者护理后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该院确诊为II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180例,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90例,男女比例44∶46,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5.3)岁,糖尿病病程5~15年不等,平均(9.4±2.3)年,空腹血糖6~14mmol/L,平均(10.32±2.14)mmol/L;对照组90例,男女比例43∶47,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5.6±5.4)岁,糖尿病病程5~15年不等,平均(9.3±2.1)年,空腹血糖6~14 mmol/L,平均(10.24±2.47)mmol/L。两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决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昏迷、痴呆及不愿参与该次研究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例如:为患者指定床位,并通知医生监测患者病情;保持病室整洁、干净;进行药物查对以及基本的诊治辅助操作;向患者讲解病情并予以对应护理等。研究组患者予以多元化护理干预。研究组多元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健康宣教:①向患者发放该院自行编制的《脑卒中健康教育指南》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手册》,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疾病的成因及其危害性,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干预。②了解患者接受多元化护理的家庭支持情况,以及患者的文化背景,以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的熟悉程度。

第二,心理护理干预:①以温和的态度及言语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决心和斗志,帮助患者减轻因治疗而产生的不良情绪。②对患者心理压力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定时对患者展开心理辅导,劝说患者放松心态。部分患者残疾后过于依赖身边的人,具体表现为行为和心理上的倒退,护理人员应从患者角度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鼓励、安慰,当患者康复中有一点进步时,应给予支持和肯定;存在挛缩、肩手综合征、肌肉痉挛的患者对康复训练存在恐惧心理,应适当给予生物反馈及松弛训练。

第三,饮食护理:①护理人员严格遵从医嘱,科学合理的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规范患者的饮食量和饮食时间。②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饮用食物,适当的控制血糖量,抑制患者血糖水平。③予以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食物,鼓励患者多食蔬菜,严忌暴饮暴食。

第四,康复护理:①根据患者偏瘫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肢体功能训练;②护理人员应从完全辅助至部分辅助,直至患者独立完成肢体功能训练;③对患者肌肉僵硬或不便部位,给予有规律性且轻缓按摩;④要求患者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伸缩上肢和下肢3次/d,10下/次;⑤对患者体力恢复一定程度后,进行适当的转化和摆放。如,侧翻身、四点跪位以及床边坐位等。

第五,用药指导:①指导患者了解降糖药物的基本知识,如口服剂量、口服时间及降糖药物作用时间、作用机制及副作用;②护理人员教会胰岛素注射患者如何自行注射,并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③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血糖和血压进行监测,若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或休克应及时送往大医院进行救治。

第六,血糖监测: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密切监测血糖,保证血糖平稳,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一旦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应立即送诊。

第七,其他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尿路感染,应2 h为患者翻身1次,保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对留置导尿管患者,责任护士应定时清洗导尿管。

1.3 参考评价标准

以国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汉密尔顿抑郁评分表(HADM)作为评分依据,并对患者护理前后ADL和HAMD评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包完成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3 讨论

脑卒中为糖尿病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病残、病死的重要原因,2型糖尿病和并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长,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该研究中,分别予以患者不同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后临床资料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多元化护理干预后HADM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后HADM情况。与魏玲玲等研究结果中,多元化护理干预中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减少患者因病痛而产生的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等结果相一致[4]。表明,多元化护理可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和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同时,该研究对患者护理后ADL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ADL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唐月嫦等研究中,用药指导和饮食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度,增强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等原因有密切关系[5]。临床护理结果与王霞等研究的相关结果极其相符[6-7]。表明,多元化护理干预中康复护理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病情缓解具有显著效果。

此外,该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血糖控制总改善率为83.3%(45例改善,30例稳定,15例不稳定),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近似于相关文献[8-9],提示多元性护理干预措施可稳定患者血糖水平,防止疾病发展,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多元性护理最先由Leininger女士提出,多元化护理渗透了多种文化,可满足患者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及身心需求,糖尿病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偏瘫会给患者、患者家庭甚至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做好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具有十分积极的医学意义。有研究人员指出[10-11],有效的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速度,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王霞[12]探讨了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的影响,将16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80例(常规护理手段),干预组80例(多元性护理手段),结果显示,干预组HADM、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多元化护理干预是一项全程、多元化护理干预手段,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其获得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较高[13-14],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可促进机体生理、心理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多元性护理的应用效果,应建立“一医一护对一患者”的卫生服务关系[15], 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患者各种心理障碍,提高患者配合的积极性,此外,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操作技术及理论知识,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有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态度和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竹,王建枝.个性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0):161-163.

[2] 魏玲玲,刘丽娜,杨利红.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3,11(22):350-351.

[3] 唐月嫦,张丽,李凤桃.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2,19(19):151-153.

[4] 王霞.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868-1870.

[5] 黄文清,范小艳,刘景辉,等. 甲钴胺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11,8(1):695-697.

[6] 付艳芹,辛雅萍,张东铭,等.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5(1):47-48.

[7] 梁秀珍,霍云霞,刘红.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2011,17(10):2617-2618.

[8] 熊新华.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3(10)17-19.

[9] 周金华. 54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10):137-138.

[10] 陈仲进.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12(11):1811-1812.

[11] 巩天玲,刘健美,王道云,等. 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09,23(10):72-74.

[12] 尤志,汪健,周少华,等.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6(6):352-354.

[13] 房玲玲,马丽娜,张启华.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J]. 浙江实用医学,2012,5(4):338-339,352.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4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高血脂;健康教育;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04

The diversified health education model and nursing experience used in high blood lipids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YE Li,CHEN Shao-ling,LIU Sheng,et al

(Bao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henzhen 518101)

Abstract Objective:Discuss the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and experience from nursing of ischemia cerebral apoplexy caused by hyperlipoidemia.

Methods:12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mode,and the experiment group used multiple health education mode.To compare the cognition level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20 days′ nursing treatment,the cognition level and satisfaction of experi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Using multiple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the nursing of ischemia cerebral apoplexy caused by hyperlipoidemia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life,increase the patents′ recovery rate and the cure rate.The multiple health education modes were well worth to popularize in nursing treatment.

Key words Ischemia cerebral apoplexy;Hyperlipoidemia;Health education;Effect

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其发病原因多和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为了确保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本研究对我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模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康复科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男76例,女44例。年龄41~67岁,平均(56.5±9.7)岁。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如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健康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1.2.1 入院评估 由责任护士对新入院的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病情和疾病认知水平评估。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内容和计划。

1.2.2 心理暗示 观察记录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的心理状态,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家属注意稳定其情绪;保持安静整洁的康复环境,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心理问题,暗示引导家属对患者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身体康复的治疗中[2]。

1.2.3 运动疗法指导 由职业治疗师与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1对2”的运动疗法指导。对于肢体活动受限的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被动活动,要求患者家属和患者一起学习运动技巧,包括活动患者的各个关节,幅度应由小到大,动作应平缓柔和。指导患者利用健康的肢体带动活动受限肢体进行被动活动;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训练,在床上进行桥式运动和床边坐起运动。告知患者在进行运动疗法之前先解大小便,防止用力过度。

1.2.4 行走训练 步行是患者维持整体健康,实现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3]。指导下肢肌力达到IV级的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做步行训练:第一步进行平衡杠内的步行训练;第二步进行控制双肩步行训练;第三步进行控制骨盆步行训练;第四步做特殊步行训练,即向健康肢体一侧做横向迈步训练,然后向肢体活动受限一侧做横向迈步训练,在家属陪同下做上下阶梯的训练。护理人员在步行训练过程中应当耐心指导,对患者的不良姿势及时给予纠正。

1.2.5 作业疗法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起坐站立训练、穿衣、吃饭等。根据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特点选择性地指导其进行手工操作训练[4]。

1.2.6 语言能力恢复训练 指导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书写训练和听力理解训练等感觉刺激和锻炼语言肌力的训练。告知患者和家属如何使用语言交流板和电子交流工具,帮助患者提高沟通能力。

1.2.7 康复仪器使用指导 指导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患者家属正确使用手杖和步行器等辅助工具进行后遗症期的康复训练。

1.3 效果评价 患者入院后20 d采用科室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何为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其预防方法,康复治疗的意义以及如何防止其再次发作等6个方面,以了解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调查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和差3个等级。患者对健康教育模式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表2)

3 讨 论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且存活者中50%~7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有严重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5]。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疾病认识的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式,选择正确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护理方式可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6]。

本研究显示,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时解决患者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进行康复运动、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等。干预组配备了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和物理治疗师证书等专业证书的护士和职业治疗师,通过多元化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护理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过程中弥补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为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家属提供了更为细致专业的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了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的优点,增强了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了无障碍高效沟通,提升了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学习疾病知识的兴趣和疾病知识水平。

以往的健康教育一般都是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经验知识缺陷和护理资源浪费。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模式可以把具有心理学、物理治疗和康复学等技能的医护人员集中起来对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弥补因此造成的时间限制和康复经验缺乏等缺陷。另外,针对患者入院时间不等和文化水平的差距,科室护理人员把多元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录制成视频和音频文件,在病房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分时段播放,并印制了图文并茂的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相关的宣传图册和彩页,以帮助文化程度较低的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提高疾病认知水平,有效预防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7]。因此,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模式值得在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绪红,黄小惠,黄育娟,等.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模式在中风患者及照顾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10):125-126.

[2] 林晶晶,蒋玉宇.多元化健康运动指导模式在社区老年护理中应用的优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66-167.

[3] 南尾崑,廖鸿石主编.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8-215.

[4] 丁春梅.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及康复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479-480.

[5] 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

[6] 楚平华,周庆兰.因人而异的系统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1):71-73.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5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务人员不仅会听到“多种语言”,医疗领域也将面对“多种文化”,即多种生活方式、多种为人处世方式和多种思维方式的冲击,面对多元文化的环境,护理对象、护理内涵等均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面对具有不同文化底蕴的护理对象,提供具有不同内涵的多元文化护理是当前的发展趋势[2]。多元文化模式对人的健康、疾病、治疗、护理、保健、照顾的认识和需求有所不同。当患者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因受到陌生文化冲击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衡。临床护理涉及的文化冲击常见于语言、、饮食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等问题[3]。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之前应先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站在多元文化角度为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1 语言的多元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表达、传递、储存、延续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是重要的护理内容。随着文化交流的无国界化,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并不罕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够减少心理上的惊慌和失措,可见,护士掌握2门以上外语是很有必要的。

1.2 生活习惯的多元化 了解患者的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如患者信奉伊斯兰教,每周都要做礼拜等。

1.3 伦理、价值观的多元化 不同国籍患者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不同[4]。如患者患有恶性肿瘤,对于心理素质较脆弱者,应对其保密;对于性格开朗者,特别是欧美患者则认为有必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对所患疾病有知情权。

2 护理的多元文化特征

2.1 护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多元化 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5]。在各国、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社会,护理学引进人类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更加强调“整体人”的概念;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整体护理学科的研究。理论体系涉及面广,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而且呈动态变化,随社会需求和医学体系的不断改变而改变 。

2.2 护理对象的多元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无国界化和人口流动的日趋广泛,护理对象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度。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不同个体差异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在护理实践中溶入艺术,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

2.3 护理职能的多元化 护理工作摆脱机械唯物论的束缚,克服只注意人的生物学特性而忽视人的社会性的弊病。护理职能的转变要求护士角色向多元化发展,未来护士将成为健康的保健士、疾病的护理士、生活的助理士[3]。

3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的举措

3.1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的前提之一是就医环境的人文化,应该以“舒适、方便、安全”的就医环境为宗旨。首先在建筑设计上以方便患者就诊流程为原则,在环境布局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恰当地使用装饰物、背景音乐等,使患者有“家”的感觉。如产科可根据孕产妇不同阶段制定产前、临床分娩及产后的标准护理计划,产前饮食文化、用于胎教及松弛情绪的音乐文化、产后修养区环境文化、形体康复训练等,进行有的放矢的宣教。

3.2 从患者根本利益出发,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的互动关系,通常是多元化,不仅限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护患双方都有属于自身的知识、感觉、情感、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相互的感觉和期望,并进一步影响彼此间的沟通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即护理效果。只有成功的交往、掌握沟通艺术,才能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实现其工作目标。美国一项调查表明,文化护理是把方便让给患者、把实惠送给患者、把温馨留给患者,从而加快患者身心康复,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如我院眼科一位傣族患者,对医疗护理效果非常满意,疗效也很显著,病情很快好转,通过观察和沟通,护士得知因地区差异导致患者在饮食上难以习惯,进而产生焦虑、烦躁。其责任护士尽可能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从而满足了患者基本的需要。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具备整体观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程满意的服务和护理。管理人员接受新观念,用新的思路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动性和积极性,从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在院内实行“星级护士”评选,把“品牌意识”、“温馨工程”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张洪君,王雯,苏春燕.临床护士多元文化护理培训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 7(12):88-89.

[2] 王怡君,陈静,马丽莉,等.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2013, 19(11):112-113.

[3] 袁圆.浅谈提高护理职能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1, 02(12): 225-226.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6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14-02

卒中单元是一种管理模式,重点是急性期监护、早期康复相结合。不仅为脑血管患者提供肢体、语言、心理、认知等的康复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的服务。在卒中单元中进行正规治疗尤其是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建,帮助患者适应环境,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还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生存能力。本文对卒中单元的发展、早期康复的方式以及卒中单元的优点和面临的问题做了阐述。

脑卒中患者只要在发病6 h内到达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大多数都能挽救生命,但残酷的现实是,临床上沿袭下来的治疗归治疗,康复归康复的割裂或脱节的、不恰当的方法,仍使不少新发脑卒中患者留下本可以避免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病患人群不断扩大,不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建立卒中单元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手段。卒中单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生、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1950年北爱尔兰的Adams报告了有组织的卒中服务模式后,1990年美国医学界对卒中单元进行了首次系统综述,并且把重点从急性期监护转移到早期康复的概念上。我国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的医院已经接受并运用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概念,2004年4月我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在北京启动,在我国不少地区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卒中单元”,我们医院在现有的条件下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卒中单元治疗模式

脑卒中患者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建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基于这种基本思想,在卒中单元中对患者进行组织化管理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在弛缓期给予抗痉挛的预防治疗,如良肢位的摆放以及应用患侧重视原则。在患者病情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被动活动;避免出现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采用患侧的被动活动拍打等刺激方式,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患者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另外,通过对偏瘫肢体关节的无痛范围的活动,既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又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恢复。在痉挛期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下肢床上桥式运动训练,同时训练健侧肢体,逐步进行转换,被动、主动翻身训练,坐、立位平衡,躯干控制,患侧肢体负重运动;恢复期进行患肢的精细协调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通过反复进行翻身、坐位、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可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失语患者需加强言语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对卒中患者较易出现的抑郁、焦虑等心理反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走出心理误区,建立良好心态,疏导其家属安慰体贴患者,避免不良刺激,并以恢复较好的患者为示例,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提高了对康复的依存性。

2 卒中单元的优点

从医学治疗管理学角度来看,采用小组形式的工作方式,这种小组工作较为系统,便于医疗人员系统地观察病情,完成便准话的评定,采用卒中单元模式时,也对监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同时也不断对康复人员进行进一步教育,尤其是在病房内即可进行康复治疗,更重要的是家属可参与康复治疗中。从康复参与医疗形式看,采用多个专业人员组成康复小组进行治疗,可以通过每周评定会的形成互通信息,明确患者障碍改善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确定合适的治疗计划,确定可实现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中更加体现了护士和多个专业构成康复小组成员的紧密结合,尤其体现了康复治疗的多个专业互相结合的工作特点。卒中单元模式中,也强调陪护参与康复治疗,甚至陪护常规参与小组会议,当然这种陪护应有接受康复教育的基础。

参与的工作人员包括致力于脑卒中临床治疗的临床医生,致力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康复医生,致力于脑卒中临床护理的护士及致力于康复护理的护士。

在卒中单元的模式中,强调全面康复的工作特点。从早期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的针对治疗,使接受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的患者比例大幅增加,而且在卒中单元还可以尽早接受语言、认知等高级神经功能的评定,必要时有价值矫形器士及社会工作者的参与。

在卒中单元模式中,强调康复治疗的强度。合理并充分地使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保证充分的治疗时间与治疗强度,通过小组协同工作的形式,使得治疗对象无时无刻不在康复治疗措施影响之内。卒中单元这种治疗模式治疗脑卒中逐渐在国内兴起。通过我们近两年的尝试,早期康复的介入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卒中单元不延长住院时间,但却能增加患者存活、生活自理和在家中生活的比例。卒中单元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低。通过早期康复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增强患者康复疾病的信心,减少或避免悲观、抑郁、抵触治疗等不良情绪反应,降低病死率,降低医疗费用。从卒中单元中患者得到的是循证医学评价的系统的最佳治疗和康复,同时能防止与卧床相关的并发症,由于能提高存活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出院后的护理费及社会服务费用。

3 卒中单元的缺点和问题

由于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别和制约,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的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卒中单元发展缓慢。卒中患者能在卒中单元中治疗的比例在北欧、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是80%、50%、31%、23%,在我国更低。 Bernhardt等观察发现,卒中单元的患者50%以上的时间躺在床上,约28%的时间坐在床旁,只有13%的时间做预防并发症和改善行走康复的活动;并且患者60%以上的时间一个人独处。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医疗条件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医务人员满足于药物、手术治疗,第三医学―康复医学知识的匮乏制约了我们的选择。

我们还需要解决:恰当处理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介入科等科室的协作关系,真正建立卒中患者的绿色通道;后续康复以及家属相关知识的培训;符合国情的各地区合理指南的制定。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培养具备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康复人才,避免大量的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过用综合征,达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仍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现代康复,2001,5(3):16-17.2 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

[3] 肖卫忠,王觉生,罗祖明,等.脑卒中患者早期强化康复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56-1957.

[4] 张云云,张秋娟.卒中单元研究进展.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5(14):368-372.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7

1.1方法

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卒中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入院后客观评估患者,了解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如职业、家庭、文化程度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具体方法如下。

1.1.1基础护理:急性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监测。保持相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二便护理,定时翻身时协助拍背,严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1.2分期康复护理:(1)卧床期: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如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上肢垫一枕头等,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2)意识清醒后,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讲解、示范康复训练的方法技能,视患者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肢体摆放和定时转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健患侧翻身练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和桥式运动、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3)坐位期:进行坐位平衡练习,维持有效坐位,并加大床上移动幅度,有能力时刻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争取早日自主排泄和进食。(4)病情稳定下床后,开始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梯等。之后进行语言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餐、洗浴、如厕、刷牙等)等。训练应循序渐进、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时间由短到长的原则[4]。

1.1.3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脑卒中健康教育手册,病房墙上张贴脑卒中相关知识宣传画,组织患者和家属观看脑卒中视频资料,开展脑梗死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脑梗死的病因、发展、转归、预后及导致脑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安全用药、饮食原则等,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认知,消除患者的不确定感。介绍规范的健康行为,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教会患者血压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

1.1.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形象、真诚的态度主动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为其创造宣泄的机会。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了解、分析、矫正其心理障碍,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克服悲观情绪,帮助患者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控制自己的行为,保持愉快的心情。鼓励家庭成员多关心、培训患者,主动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康复过程中不断肯定患者为自身康复作出的努力,多鼓励患者。让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1.2观察指标(1)护理质量:采用我科室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工作能力(示教水平、有序安排、技术熟练)、关爱与沟通(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时服务、保护隐私)、健康教育(传授康复知识、生活方式指导、告知程序、康复指导)3个方面,每个方面10个条目,按照5级评分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系数0.43~0.84。(2)康复积极性:包括对康复治疗、护理有无积极的需求、康复护理的主动配合程度、康复期间有无放弃治疗的举动、出现并发症后有无抵触情绪、护士及家属的鼓励是否对患者产生效果。满分100分。(3)住院时间。(4)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评价,内容包括:进食、穿衣、修饰、洗澡、上楼梯、如厕、活动(步行)、转移(床、椅)、排便控制,满分100分。(5)神经功能:采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F)评价,评分0~45分,其中神经系统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可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为0~15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明显好转,可借助别人的搀扶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为16~30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不能站立,不能自理为31~45分。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在工作能力、关爱与沟通、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康复积极性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康复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能力BMI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缺损ND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2组康复效果比较(x珚±s)组别nBMI评分NDF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5033.72±8.8778.87±20.6527.97±3.9615.64±2.75对照组3032.09±8.5850.90±15.6228.48±4.3720.15±4.38t值1.028.370.455.76P值>0.05<0.05>0.05<0.05。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我国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和日本,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致残率高达75%。脑梗死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复自我照顾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5]。研究证实,脑血管病变的真正原因是脑血液循环系统障碍,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条件是重新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系统并提供神经系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6]。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8

[关键词]现代护理;新方向;多元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界、跨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出现了多种文化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多元文化社会体系。这就需要护士更新护理观念,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内涵,转换护士的角色向多元化角色发展,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患者的共同需求――健康,从而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多元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实践与自学,另一方面来源于护理教育者系统性的跨文化教育[1]。本文就护理多元文化的相关概念、多元文化特征、多元文化知识的获得及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护理进行分析。

1多元文化相关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多元文化即多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它包括由国家、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形成的多元化社会,为不同的患者提供多元化优质护理服务,是当今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2多元文化知识获得的途径

2.1从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

指在临床工作、生活和现代化信息网络中了解其他种族、民族、人群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给予尊重。在护理工作中谦虚地向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患者了解所需要信息,增加双方文化交流,从而给予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确信自己文化优越的民族,其优越感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护理活动的一大障碍[2]。

2.2从学习中获得多元文化知识

2.2.1增加外语和不同民族语言学习

对于广大护士而言,为了拓展视野,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多元化的发展,提高外语水平和民族语言的沟通能力是进行国际、国内交流的必要工具。

2.2.2在学习中增加护理工作者多元文化意识

多元文化护理无论构思多美妙,都要靠护士在工作中的实践来完成。因此,首先要提高护士的多元文化意识,除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大量涉及非专业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确立自身的多元化意识,并自觉地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同时加强礼仪修养学习、法律知识学习、自觉养成学习不同文化的习惯,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

3护理的多元文化特征[3]

3.1护理学科理论的多元文化特征

随着医学模式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科的定位已从纯医学范畴转变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领域,其研究内容、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在方法上相互启迪,在技术上相互借用,形成了许多新的综合型、边缘型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行为学、护理人际学、社区护理学、急救护理及老年护理学等。由此可见,护理学科理论体系涉及面广,有多元文化特征,而且呈动态变化,随着社会需求和医学体系的发展而发展。

3.2临床护理类型的多元化

现代护理理论主要是以西方文化和医学理论为基础,目前广泛应用的护理理论和模式也多由国外引入,如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循证护理等。由于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传统医学至今仍在不断地应用与发展,对护理学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临床护理中,除了西医护理外,还存在着我国特有的护理类型: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目前,在中医院内,基本上都是实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兼容性。

3.3护理任务、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健康概念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多层要求,由原来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向全面的整体护理,护理不能仅局限于医院而需走进社区、家庭、护理职能的范畴包括治疗、预防、保健、康复,赋予护士教育、管理、研究等,从而要求护士文化知识的全面性、多元性。

3.4护理角色的多元化

护士职能的扩大及护理内涵的不断丰富,将赋予护士多元化的角色,如,提供照顾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健康教育者、护理计划者、护理管理者、康复训练者、护理对象的代言者、护理科研者等角色。当今社会对护士角色的需求越来越多,为满足角色期待,护士必须加强角色学习,以更好地完成角色功能。

3.5护理对象的多元化

护理工作的对象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包括:教育程度、人生经历、、价值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对健康与生命的不同认识,对疾病与死亡的不同理解,对悲伤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对护理的不同需求。

4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护理[4]

4.1更新护理观念,改变护理教育模式

整体护理已成为国际护理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各大医院已在广泛开展和推行整体护理,我国的护理教育已纳入现代护理模式内容,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护理观念还占有相当位置,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培训护士更新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从多元文化观念出发进行医院内患者护理、医院外社区保健、家庭护理、老年护理等,以帮助患病的人、健康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同时要转变护理教育思想和观念,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学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实施护理教育,真正地将护理教育与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结合起来,这对培养护理人员的标准、知识结构,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目前的护理教育模式、评估和考核标准有一个全面的更新的改革。

4.2增加人文知识

现代护士不仅要有医学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多元化护理观念出发,护士应了解与研究不同种族、民族、区域的健康观、疾病观及护理保健手段;增加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以融入文化护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健康、疾病、生死观、价值观等均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并因此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习惯、、饮食习惯等,另外不同民族。区域独有的饮食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北方人嗜面食、烈酒、咸味,南方人则不同;湖南人嗜辣,而江浙人偏甜。因此,要对不同对象提供相应的护理,就必须了解不同种族、民族、区域的文化和习俗,针对需要,以人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来缩短医患间的差距,达到有效的沟通。

4.3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医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医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与西医截然不同,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相结合的前提是了解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互补部分,中医护理具有两个特点:整体观与辨证施护,其中整体观与系统化整体护理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对人类健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所谓异曲同工,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的辨证所施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而辨证施护的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二者互补的共同结果,包括利用现代仪器设备观察病情,对生命体征的监护以及在实施护理程序过程中所运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等。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穴位注射、拔火罐、穴位按摩、针灸等简便易学又行之有效,能减轻患者痛苦,解决实际问题,是西医护理操作所不可替代的,将中西医护理的特长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应用,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有一定影响和作用的。

5小结

多元文化护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护理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在沿多元化这一方向发展。因此,要开展这一更高层次的护理,需要通过在提高思想认识,确定研究范围,加强教育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加速现代护理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护理接轨。

参考文献:

[1]胡忠华,朱丹.试论护理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5,20(21):4647.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9

Stroke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unit

FU Zuan-ying,Lu Yi-nan,LI Yue-qing,et al.The ZhaoQing Second people HospitalGuangdong,5260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troke unit is a diversified medical model,with the need for multidisciplinary,in particular car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stroke unit(stroke unit)models of care,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unit care procedures.Methods 366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experimental group 183 cases,including the first day after admission to nursing position in a stable condition after with comprehensive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183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only for routine care.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efect score,berthel index and Rankin(MRS)Integral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the recover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more obvious.Conclusion Integrated care mod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care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model has more advantages.

【Key words】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Nursing model;Stroke unit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也引起的偏瘫患者是现今社会的一大主流,大约7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1]。广义上讲,脑卒中患者病后两年都是康复期[2],现代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在于预防脑血管病继发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促进脑血管病功能障碍的恢复,但仅靠康复治疗还远远不够,因为康复治疗一般在患者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表现无进行性加重时进行,而在偏瘫时运动系统若制动3 d,肌原纤维就开始萎缩,超过2周时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加使关节挛缩,同时由于骨质组织失去机械应力的剌激,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组织被吸收而发生骨疏松征[3],因此脑卒中早期肢体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无药物可替代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急性脑学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脑出血56例,脑梗死127例;左侧偏瘫78例,右侧偏瘫96例,双侧瘫7例;男112例(31~88)岁,平均60岁;女71例;年龄42~89岁,平均61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按受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入院的当天即实施系列康复护理程序。

1.2.1 良肢位摆放 的控制(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交替,开始2~3 h变换1次,直至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方可延长间隔时间。

1.2.2 痉挛护理 ①在脑卒中偏瘫过程中,痉挛是必经的过程。在偏瘫康复治疗中,要求24 h护理痉挛模式,康复护理防止痉挛模式不仅限于,而应贯穿于各种和活动中;②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③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力痉挛肌群的张力。

1.2.3 按摩 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肌腱挛缩,预防压力性溃疡。

1.2.4 关节的被动运动 ①将患肢放平,先用指腹或指际轻轻按摩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待局部肌肉完全放松;②自关节远端向近端轻手法擦、推、捻、拿病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再以抚、抖、摇、伸、摆、拉等动作活动受累关节,然后缓慢轻拉屈曲肢体,被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上下肢各关节,每日2~3次,每次5~10遍。活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时应特别注意踝关节的被动屈曲)。

1.2.5 指导患者床上自我训练 上肢双手十指交叉,患者母指位于健侧母指上,并稍外展,以健手带动患肢作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背屈、掌屈、尺屈、桡屈等动作。下肢搭桥训练以达到训练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下肢痉挛,提高患者在床上生活自理的能力。

1.2.6 卧位的指导训练 ①患者从卧位到坐位;并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抬高床头30°,一般保持5~10 min。每日2~3次。病者适应后每次训练可抬高床头至45°或延长10 min坐位5 min,直至患者端坐位能保持20~30 min;②从坐位恢复到卧位:即患者利用健侧肢体支撑身体,缓慢地恢复到卧位;③立位平衡训练 患者端坐无头晕、恶心等症状时,可循序渐进进行练习立位平衡训练。根据患者耐受力,从站立5 min开始训练,循序渐进可延长到30 min。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双腿站立、重心侧方站立、患侧站立和前方移步等平衡训练。

1.2.7 ADL能力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ADL训练,尽早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护理训练时结合日常生活必需的活动:如 改变、更衣、进食、 个人卫生等,使康复训练尽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计划,并让他们掌握训练的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分辩异常的姿势及步态,以便在督促患者肢体训练时,使正确的肢体功能训练方法和技巧得到延续,此外给予低盐、低脂、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同时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ADL训练由完全辅助-部分协助-患者独立完成几个步骤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1.2.8 运动意念的强化训练 对于完全瘫痪的患者运动意念的强化训练愈早愈好[5]。指导患者活动肢体,即使不能主动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通过意念暗示使肌肉达到完全的放松。

1.2.9 心理护理 瘫痪患者除具有一般患者的心理变化外,还有脑部受损而产生的较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悲观、失望、淡漠。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导致情感失控,患者受到轻微刺激常会引起激动、伤感、哭泣或傻笑等表现,专业护士应摆脱过去医嘱加常规的护理模式,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同时护士要学会积极的暗示治疗,避免一切消极的暗示,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的强大暗示效果[6],使患者心态得以调整、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家属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共同促使患者排除心理障碍,调动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U检验(n>5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系统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护理的183患者,除有3例右侧瘫痪患者肩关节屈曲170度有轻微疼痛外,余无其继发性性损伤。对照组肩手综合征5例,髋外旋及足下内翻者18例,重度痉挛者6例(4例右侧瘫、2例左侧瘫)。两组ADL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评分详见表1、表2。

卒中单元护理前欧洲评分(ESS)实验组:(31.13±10.170)分,对照组:(29.86±11.21)分,两组平均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采取卒中单元护理21 d后,实验组(81.63±10.87)分,对照组:(67.21±13.72)分,两组平均积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Rankin(MRS)积分90 d随访:与患者直接见面率实验组57%,对照组34%,其他为电话随访,实验组失访9例(4.92%),对照组失访15例8.19%),两组MRS积分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多在卒中后3个月内达到最好程度,卒中单元护理介入时间多在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发展的24~48 h后开始(一般是脑梗死发病1周,脑出血后2周),然而在患者发生偏瘫时运动系统若制动超过3 d,肌原纤维就开始缩短,并逐渐萎缩,当超过2周关节周围致密结缔组织增加使关节挛缩,所以早期系统科学的卒中单元康复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早期适当的感觉输入可通过皮肤和黏膜感受器及肌肉和关节本体感受器剌激大脑感知功能,从而改善肌力和肌张力。良肢位摆放、按摩、关节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的影呐,病后立即进行实施卒中单元护理,康复程式:床上自我训练-坐位-站立位,对血压、心率有一定的影响,故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并做好详细记录生命体征情况变化。本研究显示,早期科学系统给予患者的卒中单元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加神经功能,预防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避免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压力性溃疡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ADL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ADL能力的提高使患者看到了康复的希望,如当患者处于良好情绪的精神状态时,神经的抑制就被解除,神经肌内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进行心理护理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降低患者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可充份发挥患肢的残存功能及代偿功能,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高聪,蒲蜀湘,牛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6(1):27-29.

[2] 伊金英,于华,王婕.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76.

[3] 徐国崇,李俐俐.偏瘫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续三).现代康复,2001,5(6):10-16.

[4]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10

1 急诊科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1.1 接诊脑卒中病人后,全面评估病人,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及一般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确定是否为卒中;根据glasgow评分了解病人的意识状况,了解卒中发作时间。同时通知神经科医生;

1.2 立即送ct、mri室检查;

1.3 开辟静脉通道,采取血标本;

1.4 生命体征监测;

1.5 严重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者:送入重症抢救室。

1.6 遵医嘱进行卒中急救常规治疗,配合医生积极的处理急性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缺血性卒中——进入卒中单元后的处理。

2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2.1 病人入病房后全面评估卒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体格检查;

2.2 配合医生24小时内(大部分在6小时内)完成病人的各项相关检查和监护包括:头颅ct/mri、生命体征监测、血生化指标监测,并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2.3 危重症病人如:溶栓病人、脑血管介入病人根据病情分别进行辅助呼吸支持、颅内压监护、心电监护、脑电监护、血压监测以及血气分析,做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常规护理工作。

2.4 生命体征一旦平稳,便立即进入患者康复治疗,同时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多元化康复护理例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1-02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护理的观念不断更新,护理工作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护理职能将发生转变。护士角色将向多元化发展,除了以往承担的如直接提供护理者、教育者等角色外,还应该是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多元文化护理的实施者。这就启示护理教育要尽快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发展的多元化。

科研能力的培养护理科研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专业迫切需要思维敏捷、科研能力强的现代护理人才,以不断地创新发展现有理论和护理技能,使更好地发挥其指导护理实践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临床护理队伍中,仍然存在着科研意识差、科研能力不足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期间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科研知识学习,毕业后又缺乏专人指导,因而,先天的科研意识淡漠加上后天的科研机制缺陷,导致整个护理队伍科研能力较差。所以,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让护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在校期间就得到培养和锻炼,已成为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多元文化的渗透护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国人,而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护患双方在健康与生命、尊重与亵渎等观念上的差异,若不引起重视,将会导致护患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护理教育者应从思维和行动上完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换,通过增设多元文化课程,如护理社会学、民俗学等课程,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世俗信仰等文化背景,以适应护理工作的社会性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院患者的护理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护理需求,因此要求护理工作不能只从自身工作模式出发,而应从患者的需要出发,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心感受、发现、重视患者的个性需要,提供细节护理,满足患者的个性需求。通过护理实践日益感受到重视细节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为患者提供规范化护理之外的感动服务和惊喜服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开展个性化护理、多样化护理和全程护理,使患者的治疗、护理、生活、学习、休息被充分关怀照顾。

护理人员的多重角色具体分析如下:

1 护理工作者的角色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的基本过程,根据不同的患者,承担着为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护理工作。通过与患者亲切交谈、细致观察和护理查体等方法,估计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明确护理诊断,确定护理目标和制定护理措施,付诸行动并予以反馈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这也是一名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角色。

2 协调者的角色

护士作为卫生保健队伍中的成员,不仅要和护理专业人员一起工作,还要和其他卫生保健人员一起工作,以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在工作过程中,为减少分歧和争议,协调工作是必要的。护士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将给患者提供更为系统和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直接或间接地为患者带来利益。

3 管理者的角色

新形式下的护士,不但要着眼于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且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中承担了组织管理的角色。在患者的心目中,护士是他们所认为的护理权威,护士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行为和活动。因此,护士利用患者对自己的职业信任,影响患者和他的家庭,使之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期望的护理目标。同时,每名护士每日为解决护理个案的问题,必须做计划、沟通、决策等,因此,也可以说每个护理人员都是护理管理者。这意味着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沟通,并取得患者的合作,以满足患者对护理的特殊需要。

4 教师的角色

护士的教师角色一方面体现在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日常生活的健康知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教。患者大都渴望了解到有关自身疾病的预防、治疗等知识,护士有责任满足患者这一需要。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护士有责任向下一级护士传授实践中的经验,参与临床带教,培养年轻一代护理人才。

5 顾问的角色

护士通过给患者专业知识的支持,使患者对自身的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通过指导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护士要认真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倾诉,以善解人意的言行,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的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起到顾问的作用。

6 科研的角色

护理程序是建立在科研成果应用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延伸,每个护士都应承担护理科研的任务。因此,护士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勤于思考、积极钻研、善于总结,追求新知识,进一步发展现代护理理论,并以此作为护理实践的科学基础,然后研究这种理论对护理专业的现实影响。只有从事这样的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护理学科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

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职能由单纯的护理病人拓展到预防、保健、康复领域;由单一疾病护理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护理;由面向医院个体病人转向社会群体。护理实践日趋社会化,护理职能也随之扩展,护士角色由单一变为更综合更多元化。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不仅承担着服务者的角色、更重要是承担着教育者、心理卫生工、治理者、创造者等角色。探讨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所担当的多元化角色并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是当前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