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养生课堂

中医养生课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39

中医养生课堂

中医养生课堂例1

1 对象选择

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已对课堂教学知识消化吸收的前提下得以提高。所以,第二课堂的授课对象应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于学习已经比较吃力的同学,建议不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

2 开展内容和方法

2.1 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首先,让学生进行病例的学习和认识。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病房学习典型疾病的临床病历,并对病人进行询诊和查体,然后进行病例讨论和分析。开展这一内容,要注意与临床见习内容的区别。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第二课堂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疾病的临床诊治掌握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培养学生对病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尤其要注意不同疾病间的鉴别诊断。其次,可开展神经系统查体、阅片(CT、MRI等)等基本技能的竞赛,以活跃学习氛围,强化临床技能。

2.2 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撰写综述类论文: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还要对疾病的病因、诊治等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因此,培养医学生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是有必要的。通过对疾病相关文献的检阅,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也就能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撰写综述类论文,是对阅读文献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结构和内容升华的过程。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也可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动态。这一内容的开展,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2.3 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技能:无论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还是人才竞争的压力,都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提高科研能力的要求。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够利用已有的疾病相关理论,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还应该能够将疾病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能够完成一般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疾病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此外,我国目前的人才竞争机制也要求临床医生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现代医疗卫生单位衡量人才成败的标准,除了临床工作水平之外,更多的是科研水平。为了让我们培养的医学生将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在大学期间就进行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开展,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临床医生,也为我国生物医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将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和效果,有利于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必将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还面临着一项问题和困难。首先,临床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目前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主要忙于繁琐的临床工作,能够参与临床教学的老师为数不多,能够有余力且有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老师,更是明显不足。其次,临床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开展上述第二课堂中第二和第三项内容,对带教老师的科研水平有一定要求,这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经费问题也是开展神经病学第二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疾病相关科研工作和,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带教老师或单位,如果有相关科研课题则这一问题可迎刃而解,否则,经费的来源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第二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5]。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学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均能够得到提高[6]。神经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其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将有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中,开展第二课堂已较为普遍。形形的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使基础医学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尚为数不多。已有的研究显示,当前的临床医学生素质欠佳,临床医学第二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趣味性、知识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进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7]。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目前尚未见到开展第二课堂的报道。因此,可借鉴的方法不多,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目前也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大家对临床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神经病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也会逐渐成熟,临床教学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海彦,胡长林. 高等医学教育中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82.

[2] 黄河清,李露斯. 让神经病学课堂教学成为享受的几点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94.

[3] 肖 波,杨晓苏,杨期动,等.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09.

[4] 许志强,蒋晓江. 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60.

[5] 黄海霞,钮伟真,付小锁,等.在医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4):306.

中医养生课堂例2

一、医学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培养应用性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开设的有声有色,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需要研究乃至急需实践的方向是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医学独立学院也是如此。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形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

(二)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就业、创业的能力

医学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加强,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对提升医学生的临床职业能力及相关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医学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

(一)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讲授内容相对专业课而言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其作用和地位往往被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且大多以德育为理论基础,虽然德育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第二课堂在完全靠德育教育下存在影响力弱、时效性差等问题,这造成第二课堂定位不准确,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目前第二课堂建设要求其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其中。这让广大师生形成了一个误区,即活动越多课程建设就越好,学校、院系、社团、班级、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和开展各类活动,导致出现大量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不符、质量不高的活动,降低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二)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学生需求契合度不够

医学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在整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但与学生需求契合度不够,即与学生的个人兴趣背离,与其医学背景相去甚远,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二课堂开展过于关注校园主流文化和有影响、有新意的大型活动,但是实际能够参与这类活动的学生比例毕竟有限,即使对参与学生而言,更多地处于辅助的位置,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能够实际参与、亲自组织的学生比例不高。然而对于受众较广、参与度高的小型活动又缺乏系统指导,影响了学生对第二课堂发展的认可度。以社团为例,学生刚入校时对各种小型社团充满热情,但到了大三、大四后却纷纷退出,社团成员大多为大一、大二新生。可见社团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未能有效发挥,校园活动质量的评价受到学生的质疑,第二课堂的真正作用未能全面发挥。

(三)第二课堂的教师队伍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医学院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活动并配备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但这类教师比例有限且受到第二课堂经费支持力度不大的限制,其结果是教师虽然很重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但少有人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一,这导致承担第二课堂指导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少部分热心于学生工作的教师。高校中这类群体在指导中更多关注学生群体的稳定和活动的整体宣传效果及与学校主流文化的相关程度,而忽略如何引导学生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欠缺对活动细节进行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指导。这样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效果以难以体现,进而影响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评价。

三、多措并举——保障医学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建设质量

(一)整合资源——奠定第二课堂教育基础

医学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使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等,让学生的兴趣及特长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要加大第二课堂课程设置的创新性研究。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是按照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进行设计,必须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理论与方法的及时更新,课程建设理论与体制的创新,同时大力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发展新理念。学院应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统筹考虑安排中,同基础课、专业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等一样作为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教育实施,确定相应学分,以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总之应充分整合学科、教师等各种资源,奠定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基础。

(二)以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独立学院在开展第二课堂中应以学生为本,以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发展为主要方向,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学院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医学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但自制力普遍较差,主动性不够。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实践内容、活动方式和形式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自主、自觉地接受教育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提高素质和拓展知识,培养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如设置医学生科研活动以及富有医学特色的选修课,举办参与度高的文化节。总之,学院应以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为主要方向,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取材过程中,切断小鼠脊髓、打开腹腔等一系列操作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指导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重要保障

医学独立学院应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指导水平,其专业指导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保障。学院应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第二课堂获奖的记入教师个人成绩,参与评奖、评优等,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此外,在第二课堂开展中要重视指导教师的评估作用。指导教师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具有主导作用。学院应多举办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文化知识竞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向学生传递先进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第一课堂的发展,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

(4)齐心协力——构建开展第二课堂长效机制

医学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独立学院各部门齐心协力,构建开展第二课堂长效机制。如财务部增加对第二课堂的经费投入;教学管理部制定学生第二课堂教育计划和实施细则,学生成绩、学分的认定等;学生事务部制定总体组织安排,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授课教师的职责是学生第二课堂教育计划的具体指导、实施等。同时完善第二课堂的质量评价体系。学院应以受学生欢迎度和学生参与后的满意度为单项活动的评价指标;以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丰富度和学生每学期的参与比率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总体评价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应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做到分门别类的培养,不同年级应达到相应标准:针对低年级学生应以培养兴趣与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主;高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思维等等。

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处在形成并稳固的大学阶段中,对第一课堂的教育而言,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因此医学独立学院只有积极完善第二课堂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又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文博.论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意义及作用[J].科教文汇,2008(01).

[2]张云,乔敏.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01).

中医养生课堂例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医学教育和临床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发展,医学教育也在面临着不断的改革和挑战。以为国家培养“实用性”的人才,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教学核心的教学理念成为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如何在临床医学外科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需要有运用知识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正确让学生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代医学教学特点

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医疗领域已经不乏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因此,在中职临床外科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光靠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是不够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操作流程的熟悉,已经不足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科学而严谨的知识态度,充分了解课堂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学的重点,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医学研究中推陈出新,不断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临床医学外科教学现状

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学理念,教学体制等,中职临床外科教学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如下:首先,教师自身的因素。在中职临床外科教学中,教师是影响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系数,都是教学改革是否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中职院校,存在着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和理想相差甚远;其次,教学方式落后。纵观目前的临床医学外科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很多教师仅仅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备课,在课堂教学中以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为目标,不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在乎学生是否已经接受和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中职院校学生竞争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临床医学外科教学改革策略

1.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临床医学外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职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很多学生都是中考中成绩不尽理想的,他们的接受能力、主动学生能力相对其他学生来讲,稍显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自身存在的客观因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中职外科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中职外科教学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率。临床外科教学中的很多基础知识,如生理学、解剖学等,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讨,不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心肺脑复苏术”时,可以搜集与心脑复苏相关的影像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患者在失去知觉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失去知觉以后,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避免发生更大的危险。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心脑复苏术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所在。在临床医学外科教学中,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际医学情境的模拟,可以增强对患者的责任心,进而提高我国医疗队伍人才素质。

中医养生课堂例4

0引言

移动通信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优良的医学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现代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教育要探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各种媒介的兴起,以网络媒介为主的媒介,对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深入渗透,导致医学生的面临更多的信息挑战,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不足的缺点暴露,了解当代医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探讨如何让医学生能正确的使用和利用媒介,采取何种有效的教育策略,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在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较多,但对于媒介素养,国内医学院校几乎没有设置相关课程,教师对媒介素养的知晓率和实践率也十分低。保罗•泽考斯1974年提出[1]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来解决问题所应用的的技术和技能,该概念的提出主要针对人们对所获取的信息的辨别、利用等,重点在解决信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技术参与问题。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在1930年,由英国利维斯首先提出,媒介素养主要有四个层面,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和目的、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通俗的讲即大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资源的时候,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思辨的能力。医学信息素养课程重在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医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媒介素养虽然比较侧重于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思辨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医学信息和媒介信息具有某种一致性,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信息量暴增的情况下,探索的进行课堂实践改革的方式,将二者有机融合就变得顺理成章,顺应时代需求。

2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2.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某医学本科院校学生,均为首次接触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问卷调查主要通过授课教师课前统一指导,采用无记名方式,随堂填写问卷并收回。授课教师随堂共计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其中男同学110人,女同学188人,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量的95%。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互联网是医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

医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90.5%)、电视(39.6%)、报纸(40.7%)。大多数学生是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作为主要的媒介工具,传统的媒介如报纸和电视作为很便利的获得媒介信息的渠道,仍然比较受医学生喜欢。

2.2.2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为娱乐休闲

医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包括娱乐休闲(71%)、缓解压力(43%)、聊天交流(42%)、拓展知识(30%)、了解资讯(23%)、打发时间(7.9%)、其他(0.9%)。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我控制,手机上网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不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手机媒介的使用的时间占据时间超长。

2.2.3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在网站、手机客户端、电视、微博、报纸、广播、杂志等信息获取渠道中,95%的学生选择了三种及以上的媒介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深入访谈也发现,在选择网站媒介服务时,医学生最容易受到的影响因素为使用习惯的养成,在多种媒介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医学生的媒介习惯也比较理性,不再盲目追新。

2.2.4媒介的使用趋向理性化

81%的学生认识到对媒介获取的信息需要进行鉴别和选择,70%的学生对信息的真实性保持理性的“有时相信”的态度。在网络信息虚假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会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判断采取积极的态度。

2.2.5信息检索能力还需提升

当需要文献资料的时候,43%的学生表示对信息渠道非常清楚或清楚,5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1%的学生认为能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48%的同学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阅读、分析和整理,31%的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电子邮箱、微博、论坛、QQ等媒介工具进行分享和学习。网络媒介的便捷对当代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间,但对于信息检索的需求、信息的检索手段及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尚待提高。

3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实践

3.1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优势

在课程设置的方式上,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主要有独立设置课程和融合入其他课程进行培养两种方式。基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和现状,本研究采取融入式教学开展方式。同时,这种融入式的教学手段,对医学院校的老师、教学时间、教室空间等的软硬件要求相对较低[3],能够让更多的医学生掌握使用媒介和利用媒介信息并进行鉴别的技能。本研究通过增加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范围,通过课堂和课外,选取医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主题,采取小组讨论和PBL等教学方法,在信息检索的内容中融入媒介资源,达到调动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媒介使用和制作能力的效果。

3.2教学原则与目标

3.2.1教学主要目标

依据所融入的课程的不同或教学侧重点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差异,医学信息检索课的课程目标不可能包括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但总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获取、识别、分析、利用并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本研究以课堂为基础、培养医学生信息能力和媒介使用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及课后的分析、质疑、交流和自我表达等技能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医学知识获取和分享的自主性。

3.2.2教学内容

在医学信息检索教学内容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要素应该包括教学主题、形式和时效。主题方面,由于医学信息检索课内容中融入的媒介素养的内容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既不能只关注部分媒体内容,又无法将所有的媒介内容形式都涵盖,因此融入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所选定的授课主题就是应该和所融入的课程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要求授课内容要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内容为参考,挑选有利于医学生发展的贴近专业的主题。同时,在展现形式上要全面而丰富,既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尽量打破单一媒介形式的壁垒,发挥多种媒介在课堂上的优势,如图书、报纸、杂志等,也可以多涉及新型的媒介形式,诸如音乐、视频、网络等。多样的教学文本,增强医学生对各种媒介形式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上,要注重实效性,这也同医学信息检索的实效性是一致的,医学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的快,掌握信息的实效性也是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时效性上应该把最新的媒介信息作为课堂的教学素材。

3.2.3教学组织与实践方法

融入式课堂实践分为四步骤:第一,由教师确定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主题,在课前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收集全面而丰富的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做好合适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该主题。第二,学生根据已有常识或知识对主题展开讨论,或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分享汇报,并对比不同媒介的差异,展开讨论;第三,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认识媒介信息的表面现象和本质问题,真正了解媒体的本质、立场、运行流程、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等问题;第四,学生对媒介理论和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制作相关主题的媒介作品并在课堂进行展示汇报。通过课堂内外的四个步骤的衔接,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对先前的认识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对各种媒介现象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提高自己媒介信息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3.2.4教学评价标准

授课评价方式要求具有多样性,比如鼓励医学生采用小组方式来完成医学类课题;课后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让医学生对相关医学信息辨别真伪,并对其进行陈述,此外,也有着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标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医学生可以通过对媒介素养的学习成果在表达与制作讯息,并积极利用在各种媒体上。

4总结

媒介素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医学院校独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因此采取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较为可行的方法,避免了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课业压力大等客观的阻碍,这种课程开展更能迎合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素养提升的需求[4]。在师资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医学院校开设媒介素养融入式课程,提升信息类教师媒介素养水平和研究水平[5],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的媒介资源,为医学生提供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通过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相关课程教育新模式,提升医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力以及对媒介所的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也是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1-37.

[2]张男星.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09):68-80.

[3]张治国,马福.“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8):1-3.

[4]李鑫.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析[J].新闻天地,2010(5):14-15.

中医养生课堂例5

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检验学院是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不断培养和提高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竞争力对于检验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临床检验仪器操作是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学习、工作和科研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好《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检验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培养更多优秀检验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而全面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1-3]。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强调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和主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主动学习,师生共同解决各种问题。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4]。微课是在传统教案、课件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微课能够促进翻转课堂的形成和发展[5-6]。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围绕培养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结合《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专业特点,对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究,使本课程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1《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1.1教学模式的现状

迄今为止,检验医学已步入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7]。现代化的检验医学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检验仪器,检验仪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以临床医学实验室常用的基础仪器与先进的专业仪器为学习内容,反映了快速发展的检验医学仪器的现状,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执业上岗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本课程是由多学科交叉组成的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和学习内容较枯燥等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完善和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1.2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应以适应时展的标准来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应主动扛起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科技支撑的责任,努力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乡医学院是国内《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创始院校之一,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使用高质量的课件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同时积极推进本课程微课的建设和广泛使用,坚持在完善教学模式上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提高《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9-11]。

2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创建《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主要必修课之一,是现代医学实验室的根基,是临床检验人员进行临床实验诊断的前提和依据[12]。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改革,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研室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教学方式,本课程2009年参评并获批为新乡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获批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6年获批新乡医学院首批微课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圆满验收,2021年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的建设工作。2016年,为了全面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构建,本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讲座,认真学习微课的制作方法。微课的制作由教学设计、视频录制、资源完善3个阶段组成,其中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构建的基础。教师们围绕教学大纲全面梳理本课程的知识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开发的同时,把控好整个课程的系列化、专业化和完整化。在微教案设计、脚本润色、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和录制视频等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研讨和观摩等活动,教师们互相交流学习,逐渐提高制作水平,如期高质量完成了《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所有微课的制作。同时,通过《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成立与实践,对于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改进微课教学的措施做了分析:首先对微课的“微”应该理解得更到位,今后教师们努力在知识点的选择和把控方面做到更好;其次就是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合理安排课后和上课期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应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完整地展现给学生。

2.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

教学类的微课是基于课堂知识点的微视频,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素材。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教学的理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法如下。2.2.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开始于2017—2018学年第1学期初,任课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及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本课程的微课视频。预习的学习环境自由、轻松,时间较短,且不会造成学习压力,学生在微课的线上平台可以和教师自由地交流,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之余又感受到教师的关注。2.2.2课堂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这门课程侧重于理论(理论学时66节),其内容枯燥繁杂且识记知识点较多。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师在传统的讲和听的教学模式上,增设了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提前预习本课程的微课视频。另外,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准实施课程改革,任课教师首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一部分知识点的授课,其中一目了然的理论内容不再赘述,同时在合理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讲述课程与临床的最新相关进展,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路、积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授课效果最大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节约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多留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查找资料后,充分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广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助于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2.2.3课后的巩固和学生的考核办法为了考察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改变以往的考试形式,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将枯燥的随堂考试改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知识掌握多元结合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思路、讨论过程及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等进行反思,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图或表格、总结归纳、结论答辩等环节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其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答辩,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平时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临床检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自2016年新乡医学院《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建立至今,医学检验学院的学生已经收获满满,不仅掌握了基本课本知识,也锻炼了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多位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团结合作、积极争取、不惧困难地参与录制了许多微课中的实际操作视频,将其制作成完整的小微课,并且参与了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2017年,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109位本科学生和2015级检验医学专业63位专科升本科学生均积极踊跃参与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原理》《穿过你的比色皿我的光》等20个优秀作品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项。另外,经过分析,发现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检验医学专业知识充满了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绩: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等荣誉10余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8篇;本届学生已经于2018年毕业,考研上线率为67%,录取率为50%,远大于上一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29.6%)。本课程教师团队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中获得微课建设奖,制作的《生物安全柜的使用与保养》等51个微课获得一等奖等多个单项奖。2018—2020年的每一学年,在2015~2017级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成功实施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和教师不仅收获了教学成果,也收获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在业余生活中,教师们经常通过面谈、打电话、发短信、网络教学平台及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进行不断反思推敲和修正,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本课程微课的建立和翻转课堂的实施起到了榜样作用,带动了整个医学检验学院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于提高整体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具有启发作用。

中医养生课堂例6

互联网+时代以及全球信息的共通、共融、共享为医学领域快速发展和吸纳各国前沿医疗技术及研究成果提供了平台。由此,兼通医学和英语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备受重视。目前,我国这类人才紧缺,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加快医学领域的发展,普通医学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英语优质化的创新模式研究不仅有利于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针对医学院校学生这一特殊性群体,英语优质化研究将从教育模式优化、课堂优化和实践优化创新三方面进行初探。

I英语教育模式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间沟通交流增多等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与新形势接轨,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医学院校每年为社会输入大量医学领域应用型人才,但是相比当前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新形势以及社会需求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医学院校本身又独具特色。所以,其培养模式更需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契合,与社会结合,与院校特色结合、创新教育模式、实现教育优质化。

1.1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多为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学”的重要性;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管控,忽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思维;强调关注学生的统一性及其共性,忽略学生的个性化。以上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现象,阻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甚至行业性。创新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分类管理”为指导原则,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加强创新医学院校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1.2构建分级分类的培养体系

基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对分级分类教学提出了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4).这些规定使得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培养。

分级分类具体来说,指选择教材、学习进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考内容及班级设置管理等方面都应有所不同。根据以上诸方面,结合医学院校自身办学特色,英语教育创新培养体系可分为以下三个等级三种类别:

一级,大班授课,培养学生基本英语能力。大班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教授学生基本英语知识,扩大语言知识面,扎实语言基本功。教材选择可根据高等教育课程要求进行选取,同其他各类综合高校英语教程相近或相同。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30-45之内,教师采用传统与现达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力求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语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级,中班授课,培养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中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行业英语知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医学领域相关文献的能力。根据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社会需要来看,培养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外文医药文献,能够有效吸收国际医药先进研究成果和技术,提高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择业的竞争力。二级的班级学生人数最好控制在15-30之内。教师主要讲解、辅导、答疑文献,帮助学生选择适当阅读材料,学生可自主学习,在保证按时完成阅读量的前提下,自主安排进度。

三级,小班授课,培养学生专业口译能力。小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医学发展国情和国际交流形势对医学领域口译人才的需求。同时,中医国粹需要大力发扬。为此,班级学生人数应控制在15人以内,达到培养效果。

以上相邻级别之间学生可根据测验考评结果,实行滚动机制。虽然,分级分类培养体系有自身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分级后的师资分配是否合理,师资队伍急需优化,学生对分级分类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等问题。

1.3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育评估体系中教学评价占有重要地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既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估,还应包括对学生的评估。”以往采用的单一终结性评估模式要改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

除了以上两种评估模式相结合之外,还应实行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模式。

此外,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创建需要丰富评价方式。传统的纸质评价方式单一,效果笼统。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我们可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如面试的方式、师生座谈的方式、场景观察的方式以及运用网络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遍使用,网络评价方式将成为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

II英语课堂优化

自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单位,课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优化课堂文化、课堂关系、课程与教学、创编精品课程、建构第二课堂等,优化英语课堂,实现学生的优化发展和全面提升。

2.1建立“学习型”组织课堂模式

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推进,从树立人格、道德修养、审美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优化发展。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控制型”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时代所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课堂形式,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学习型”组织指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的需要,是学习者的一种内在需求。这种课堂形式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进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学习型组织具体实施需要经老师和学生共筑愿景、进行团体学习,实现个体和组织的自我超越,再进行系统的思考。简单阐释为:1)师生在互相尊重各自目标、价值观的前提下,构建与课堂目标相协调的愿景,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内驱力。2)师生在同一课堂文化的感召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营造集体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氛围。3)老师在组织中的应提高自身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擅长发掘学生的潜能;应根据愿景,制定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4)在建立学习型课堂的过程中,不断根据课堂情况,思考总结,为形成系统的“学习型”课堂奠定基础。

2.2建设英语第二课堂模式

第二课堂扩大了传统课堂的所指范围和功能,有助于完善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开设第二课堂既符合现阶段大学教学资源整合的需要,又符合时代形势和社会需求。努力创建英语第二课堂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及课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授知识型”的束缚,拓展了“训练综合能力”的途径。不仅丰富校园文化和学习生活,而且实现了为社会输入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和普遍应用为开展第二课堂和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除近年较为常见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医学类英语特色演讲比赛,英语影视配音,英语地道口语大赛等活动外,我们还可利用如今人手必备的通信设施,手机及互联网,为学生搭建网络英语讲授课堂,趣味课堂等,如应用QQ聊天软件创建英语群组,应用微信关注英语学习公众号,甚至根据具体情况,用现在盛行的发红包,抢红包的方式,实行有奖竞猜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乐趣。

课堂优质化的创新研究有利于促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现代教学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质发展和全面发展。

III英语运用优化

大学英语教学力求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择业时的竞争力,为社会输入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医学院校学生英语除了同其他高校培养目标相同外,还应具有在医学行业工作所应掌握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为使学生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优化,医学院校教师应阶段性的给学生下发阅读任务,翻译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运用中发现的问题。以此,巩固学生英语知识,强化学生英语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互相用英语进行沟通对话,营造英语环境。通过开发网络平台,对基础英语知识和行业英语进行测评和拓展。

中医养生课堂例7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五年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主流,到2020年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作为几乎涉及所有专科的基础跨学科课程,医学遗传学的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实际人才需求上,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临床遗传咨询人才短缺严重,因此,增设了临床遗传专科进行规范化培训。随着近年来遗传学理论的快速更新、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基因编辑、高通量的测序等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快速下降,许多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正在逐步成为现实[1]。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无一不对医学遗传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地方高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却存在与临床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校授课教师多为基础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型人员,且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将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出现课程知识点堆砌导致体系散乱、单元孤立等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繁多、课时紧张等因素,课堂上难以开展充分的案例讨论和临床前沿的学习[2]。前期我们初步探索并建立了基于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提升”的学习过程[3]。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分为两块:①进行知识点分块,基于两个维度开展:一是立足学习要求分块的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知识;二是立足实际学情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难点分块。②明确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内容和课堂开展形式,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覆盖课程所有环节的全周期智慧教学课件包。本文是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课程知识点、对课堂环节进行再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思路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并非简单地添加线上内容,而应在学习内容上突出课程特色,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强调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之间挖掘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构建遗传学的知识体系,我们从课程改革之初便确立了核心思路:以教师成长为基石,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简单知识线上学,复杂内容线下学。所谓的简单知识,指的是以记忆、理解、应用等低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这些知识点有所基础,或知识点本身简单易懂。而复杂内容则以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需要通过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延伸和拓。此外,由于医学自身的特点,这部分线下学习还包括医患沟通的艺术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4]。其中,课程的建设核心是“线下”,一切线上资源的设计与整合都是为了线下服务,而线下课堂的建设集中在临床案例库的建设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2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总学时为24个理论学时,课程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的课前/课上/课后的任务或小测,占比20%;二是分组学习的课堂表现,包括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占比20%;三是期末考核,占比60%。

2.1突出课程特色,构建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建立案例库

我国在遗传专科的建设方面推进缓慢,本科临床专业学生的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实验课时数少,有些医学院甚至没有安排实验课。教师的讲解常停留于教材,与临床脱节。因此,课程组于2015年起开始与本地三甲医院的临床遗传室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合作关系,每届均挑选学生在假期到遗传室开展2周的临床见习。见习学生将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分享见习经历,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加深对遗传专科相关科室的认识。5年以来,临床见习方案不断完善。考虑到临床学生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的培养要求,目前已形成“临床+科研”为构架的学习方案。其中,临床板块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操作、遗传咨询学习等内容;科研板块则以某种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相关研究的文献阅读和思考为主。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极大程度丰富了见习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组与临床合作建设和完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分为3组:①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②非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③子病风险估算类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连续实践至第4年。案例教学方法促进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5]。

2.2立足培养目标,重塑课程内容,设计总体学习方案

中医养生课堂例8

当归也许还不能算最火爆的中医学堂。著名中医徐文兵的厚朴中医学堂,每一期招60名学员,学制三年,即使每人学费高达五万元,等待报名的人也已经排到两年之后,而且其中不乏社会名流、明星富豪。

显然,中医已经开始显现它的价值,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这给了许多像当归中医学堂CEO李永明,这样希望中医复兴的人,另外一种机会。

他们所做的,也许与御源堂、固生堂、京朋汇、孔医堂不同--这些是在传统的中医诊疗的基础上,追求新的盈利模式去反哺中医--而李永明他们却往前走了一步:在中医诊疗为更多人所接受之前,先让人们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爱上中医。推动中医商业化的循环:聚集一帮名医,为中医爱好者们,开设中医学堂,讲育儿、讲养生、讲《黄帝内经》……进而后续融入网络课堂、诊所模式,形成正向循环。

当归中医学堂、厚朴中医学堂、正安堂、御源堂……他们在利用各自不同的能量,共同打开一扇通往中医的大门。

用中医育儿打开商业化大门

学堂如何推动中医商业化?其实,李永明遇到的问题,和诊所起家的这些中医机构没有什么不同,关键还在于找到学堂模式的商业。而当归中医学堂显然很善于戳中要害。

那些没收到报名短信,也要“强行”来上课的学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她们都是孩子的母亲。她们正是李永明当归中医学堂最初所锁定的目标人群。

李永明用他的商业直觉,为当归中医学堂的未来,设计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在李永明看来,“其实妈妈负的责任很大,负责的是孩子的健康。而且,70、80后的这些妈妈,她们的父母60岁左右,甚至70岁,自己的先生也接近40岁,实际上各种危机都来了”。

也许还未为人父母者,不太能理解李永明把当归中医学堂的“开山”之课设定为《中医育儿》的高明之处。那么,当归的学员之一,一位曾在时尚杂志任编辑的母亲,写在博客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对此进行很好地解释:“当我自己进入‘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的年龄时,才突然警醒:必须懂点中医,养养生了,否则这样下去后果很严重!加上猪仔(其子小名)三岁入园后,不停地感冒,折腾了快一年,小脸儿都蜡黄了。很显然,猪仔的脸色比我自己的脸色更让我焦虑。学中医的念头开始强烈地撼动我。”

可怜天下慈母心。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怕他生病、怕他打针,尤其是打抗生素的妈妈。

但李永明的考虑,远不止于中医育儿层面。因此,他把中医育儿作为敲门砖和跳板,让每个到当归学堂来的人,都能通过育儿这扇大门,领略到更中医的广阔世界。

姚遥在听完中医课之后,之所以被震撼,是因为课程以育儿为线索,从育儿的基本知识到基本的经络和穴位知识,到阴阳五行的基本辩证,再到基础重要的知识、日常食疗法,甚至更加深奥的《黄帝内经》。她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拉进了中医的世界。

这些课程,由李永明邀请来的,包括知名中医罗大伦、李玉宾、刘兵、李杭洲、、李阳泉等二十多位,在中医和佛学领域,有很深修为的中医药专家、学者,来帮助当归学员实现这一规划。

姚遥惠普流程“黑带”的背景,为当归中医学堂搭建了严密的流程制度和管理体系。而李永明IT人的思维,让当归能量的发挥,不仅仅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他把目前当归学堂的所有课程,都录制上传至官网,以网络课堂的方式扩大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当归学堂显然在李永明的影响下,更善于利用时下流行的传播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当归学堂的官方微博,从去年2月份开始经营,目前已有9万多忠实粉丝,平均每天的转发量超过两千个。未来某一天,人们还可能从智能手机上,见到当归学堂的一些应用,比如:儿童家用OTC药的使用等等。

连著名中医和学者徐文兵,也不禁夸赞李永明是“中医界的先锋”。

聚集稀缺资源反哺诊所

当归学堂刚刚度过其一周年庆典。但学堂的价值,远不止于传播中医知识。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断言:“当归未来一定会开诊所。”徐文波的断言乍一听觉得难以理解,细细体味,却发现这是一针见血的真理。

当归学堂从成立至今,已前后邀请过二十多位中医来开课。正如徐文波所说,好中医一个人就是一家小医院。中医行业的核心资产在于人。而如今中医行业的状态,人恰恰又是最稀缺资源。好的中医是香饽饽,各家诊所争相抢人。国家放开医生必须定点执业的政策限制,实行多点就业,也正是为了解决人才之困。

孔医堂之所以名号响亮,不外乎他庞大且团结的中医团队。这些团队,一部分来自孔令谦医学世家,比如:他的几位堂兄弟孔令诩、孔令誉,还有相当一部分,都与其爷爷、国医圣手孔伯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为其徒弟、徒孙等。

京城其他稍有名号的中医诊所,比如:正安有11位中医,或长期或定期坐诊;御源堂有18位;固生堂有20位;京朋汇有31位;孔医堂有60位。

当归的二十多名中医,即便是轮流坐诊,也显然能支撑起一间规模不算小的中医诊所了。而前来听课的学员,多少在诊疗方面有所需求,当归做诊所,看上去确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当归真正的财富不在于他的课程,而在于他聚集到旗下的讲课的人。

其实,正安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正安的起点,是在其创始人之一梁冬。当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合聚讲坛,为中欧校友提供国学和文化类课程及讲座。身为中欧校友,梁冬获得了与合聚讲坛合作的机会。再加上梁冬在传媒界的影响力,为正安聚集了相当的人气和人脉。梁冬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健康大财富》、在旅游卫视主持《国学堂》,并与吴伯凡共同主持了《冬吴相对论》,都十分受欢迎。不少中医爱好者都表示,是看过梁冬的节目才喜欢上中医的。

正安的医生资源不仅可以作为专家,通过电视、电台、出版物、网络等方式,与公众分享他的知识和理念,还可以作为老师,来为更多的人传授专业知识和理论,更加可以直接去给“客人”看病、看诊。传媒加上学堂加上诊所,正安已先行当归一步。这就是可以用学堂搭建起的、反哺中医的循环。

中医养生课堂例9

在高等教育的众多学科门类中医学,尤其是医学学科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医生的重任。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医生的满意度却逐渐下降。因此,如何通过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厚基础、强素养、精技能、擅交流、能创新、重实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以充实全科医生队伍,是国内各开办临床医学专业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办好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

1德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规范职业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论美国医学院的建立》一书中,约翰•摩根说道: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性源自其研究对象,而掌握这门科学难度甚高。医学生必须具备强大的能力,而且要求那些有志于此苦旅的人们具备博大、慈爱的心灵[1]。在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是从医者最基本的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所以,从医学教育的角度分析,德育教育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要素之一,应与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协同推进,而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德育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缺失现象严重。缺失德育教育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从当前的医患关系和医生对病人的过度医疗等方面就可见一斑。医学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需求,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城镇化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面前,人民群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既是医术层面的,又包含对医德的呼唤。医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社会公德在医疗行业中的特殊表现[2]。如果在医学本科教学这项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阶段,不加强医学德育教育,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将会因德育内涵的缺失而无法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因此,在这个道德危机,信仰缺失的时代,教育研究者如何坚守对于教育的信仰,研究者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引发公众对于教育的道德感和信仰,当成为学科建设努力的方向[3]。

2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之中,教学模式又是核心[4]。教学模式是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5],近30年来,高等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断地创新着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以期能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助力。结合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国内各高校长期以来推行的是以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契合长期以来为临床医疗、医学教育、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其对以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为原则、强调三基训练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教学的重、难点多为“病”而忽视了“人”,从而导致学生在价值观最活跃的时期没有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这一理念牢牢固化,为日后的医患关系处理埋下了隐患。在专任教师层面,因医学学科的专任教师无师范基础,在入职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人事部门会组织统一的岗前培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训不分学科和课程特点,通常采用的是大一统的范式,其普遍性和典型性固化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虽起到了规范教学的作用,却限制了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未能顺应时展、未能紧跟国家大势,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当前各医疗事业单位所需的合格医学人才。所以,当下亟须把“病”、“人”并重和“教”、“学”并举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施教学改革。

3融合德育渗透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因学科的特性,注重临床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仍然适用,无需再标新立异。但要达成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德育教育的统一,却要因地、因时制宜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修正,修正的切入点则在于课程。因为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没有能够脱离课程内容的纯粹教学,一旦脱离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会有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要素,怎样分学科、分课型、分学段、分类型地建构更为具体、更具情境意义、更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6]。国内各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设置虽有差别,却大同小异,基本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多达50余门,近3300学时。在众多的课程中,承担德育教育主体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仅为4门,190学时左右,若想通过这4门课程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迫切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根据专业特点,以课程为基本“作战单位”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领域延续前期思政课程的教学成果。通过对课程、教材和学情分析,在临床医学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3类课程中,专业课程在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学时和开课学期,均具备进行德育渗透的条件,所以,以专业课程为试点进行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分析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共性,无论是医学影像学还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教学内容均以疾病进行分类。因此,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在“病”、“人”并重和“教”、“学”并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成德育渗透的教学目标,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要以病例为基础,充分发掘病例本身所包含的理论基础知识、临床诊疗实践和学科前沿内容,同时,将病例所引申出来的德育问题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进程中,实现在课堂教学中,

4融合德育渗透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施

通过凝练教学理念,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要素,“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以学科前沿为支撑、以临床技能实训为抓手、以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而将这种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全过程中则需要将教学设计具体化和实践化。

4.1新课导入,设计临床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新课导入部分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课堂教学已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开展融合德育渗透的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时,病例的选择至关重要。临床真实病例在丰富课堂信息量度,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和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起着贯穿全局的作用。因此,在选择病例时,既要内容丰富、体现科学性,又需结合社会热点、突出人文关怀。如在外科学的试点中,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选择腰腿痛这一节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展开教学,经过精心设计后实施,则可以融医学的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病例:患者,女,70岁,腰痛40余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月,接诊时,老人表情痛苦,脸色苍白。新课导入部分以问诊展开,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在问诊时问什么?怎么问?问什么是临床基础技能问题,是为治病,而怎么问则可以体现医德医风,是为治心。通过单独互动和集体互动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为新课展开打下基础。

4.2新课展开,学生参与教学

新课展开以体格检查开始,模拟临床情境,翻转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前述病例在临床中需做仰卧挺腹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等体格检查,在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德育渗透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对理论知识的重难点讲授之后,随机抽取两位学生上台,对学生进行医生、病人的角色分配,由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同时叮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全程观而不语,待学生操作结束后,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会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是一位70岁的老人,首先应该注重的是人文关怀。通过这样的互动之后,教师再进行科学知识和德育问题的强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明确诊断进行的辅助检查,如腰椎正侧位X线摄影、腰椎间盘CT扫描和腰椎MRI扫描等方面的教学,教师通过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展开,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其次,教师通过对比检查费用,从经济承受能力的角度再次引发学生思考最佳的辅助检查方案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当他们是临床医生后应如何站在病人的角度权衡利弊,避免无效检查申请和过渡医疗,从而减轻病人负担。完成了上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的教学内容后,鉴别诊断和治疗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延续针对这个病例的“教师主导,一次讨论理论知识问题、一次讨论德育问题”的“两次讨论”教学方法,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4.3因课制宜,做好教学反思

传统的课堂小结教师是以PPT的方式进行展示的,告知学生重点、难点和考点。而融合德育渗透的课堂教学小结是基于学生在参与教学和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开的,通过问题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又将德育渗透贯穿其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5讨论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过多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内外形势等内容,在课堂上从不涉及到学生个性上的需求,这种教育是教师讲的累、学生听得无味。崇高的理想教育、先进的人文实例与学生的现实没有多大的联系,这种曲高和寡的教育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7];而与此相反的,因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日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会对课程内容格外重视,对专业教师心存敬畏,这种因学科特性而形成的信任机制,如果利用得当,则可以在专业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再观临床工作实例,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合理的辅助检查申请和诊疗方案,相对于护士和医技人员的建议,患者更倾向于相信临床医生的意见。因此,在医学学科中进行融合德育教育的教学改革,选择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试点更具现实意义。同时,专业教师应摒弃德育教育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因为受制于学制和学时,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增设思政课程难度很大,与其过多的强调“德育课程”,积极探索“课程德育”教育则切实可行,可“大做文章”。

6毕业生质量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融合德育渗透的教学改革实施5年以后,2016年,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了对2013~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62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品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品质评价其中,93.0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职业品质各方面处于较好及以上水平,尤其是对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的认可,体现了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人”的落实之严。

7结语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2017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9]。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协同推进学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则在医学教育领域,通过强调医德培养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所以,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坚定医学专业课程融合德育教育的教学研究方向并保障教学研究的持续性。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关系到健康中国建设的众多的保障体系中,人才建设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10]。因此,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员,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应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无论医疗设备更新如何之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生的服务对象永远是富有温度和情感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自觉地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肯尼思•卡尔曼.卡尔曼医学教育史:昨日、今日、和明日[M].管远志,潘慧,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170.

[2]陈潇.我国医学院校德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5.

[3]何淑通.教育研究及学科建设的省思:来自医学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6(5):1-7.

[4]于剑,韩雁.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08(4):139-142.

[5]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60-67.

[7]王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5(4):90-92.

[8]: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EB/OL].[2016-12-08].

中医养生课堂例10

2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仍离不开教师这个教学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如果二者配合得当,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师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来,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技巧等融合,不同于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因此,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有所差异。就医疗保险学课程来讲,笔者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帮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知识。

医疗保险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与经济学、保险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医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其部分理论更是借鉴了相关学科观点建立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便于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医疗保险学基本理论。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相关课程已有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改革实践来介绍各类医疗保险改革的特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拓宽视野;同时运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案例,督促学生关心医疗保险制度实践,形成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知识点可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枯燥的基本理论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对于基本制度方面的知识可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PBL教学法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3)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对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客观认识和处理问题。

2.2学生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将不同背景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融合的过程。学生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对课程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1)通过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实质上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学生也都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经历,教师在介绍医疗保险基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也会加深学生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的,但是其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实践得以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案例讨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得到体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考核方式没有考虑到隐性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忽视了其个性和长处。大学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复习,学习效果不好。

中医养生课堂例11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厅[2015]6号文件中指出,需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内化护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医学知识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在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具有授课学时多、课程节奏快、教学内容广博等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无疑成为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最大载体。如何提升课堂魅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课堂知识吸收率,以及增加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良好品质等诸多方面的最优化效益[1],提高课堂教学投入产出的质量和多样性,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而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现代化数字技术支持[2],能使得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目标更好的呈现。

1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覆盖知识点广、需要精细讲解、不易自学、且多为整合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更对课上教学知识点的序化、教学策略的应用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较高要求[3],课堂上只有二者和谐统一,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完成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

2师生良性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2.1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也将发生巨大改变,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高水平的创新意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中,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工具的应用能力、网络资源的选择能力、研发资源与整合能力等。只有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教学设计能力及课堂教学实施能力[4],我们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高效的课堂。

2.2学生学法的转变

目前“互联网+”时代,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医学课程分科越来越细以及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导致不断衍生大量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医学信息总量在爆炸式的增加,相应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时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尊重“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及身心发展规律,围绕护理高职学生教学目标,科学序化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节奏,强化引导、强化人文、增强兴趣、增强情感,增加感性、促进学生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将发挥重要作用。

3“互联网+”背景下,高效课堂课程平台建设

3.1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及种类

构建互联网时代的高效课堂,不仅需要教学方法的转变,更需要建设系列教学资源,以满足互联网平台上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因此,建设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6],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医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效,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管理平台、微信平台、微课、导学案、思维导图、配套学习指导手册、双向细目表等。

3.2互联网技术在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中的应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重要单元和环节,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实时监控的,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客观、及时、准确的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并为更好的了解学生学情,促进教师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课堂教学无疑是重要的环节。“互联网+”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不仅让教师成为知识的提供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和帮助者,不仅让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的灌输途径,更是知识存储的平台、启发和创新教育的平台、团队协作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晓燕.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构建探析[J].职教论坛,2013(17):30-31,37.

[2]史志陶,宗小忠.“互联网+”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18(2):32-36.

[3]龙宝新,张立昌.论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因与走向[J].教育科学,2014,30(1):31-38.

[4]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