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28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1

白教授提到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紊乱发病率的增高所导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针对“三高”的防治措施没有广泛实施,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没有到位。而对于脑卒中这类突发性的疾病,白教授强调,预防是关键。

脑卒中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的人,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三级预防则是指对脑卒中后造成残疾的患者的干预措施。其中,二级预防与临床医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目的是防止脑卒中复发。二级预防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二是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和调控血压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干预。白教授强调,药物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治疗。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针对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将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32%~43%,死亡率降低50%。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ASA治疗方案,即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三重配合治疗,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石,推荐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均应接受ASA治疗方案。首先是抗血小板治疗,目前用得最多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其次是使用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多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途径稳定或逆转斑块效果较好;第三就是调控血压,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时患有高血糖、慢性肾病及血脂紊乱的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白教授介绍道,ASA治疗方案是近几年诊断治疗上的进步,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脑卒中自我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评估是否患有脑卒中?白教授介绍了“FAST”评估方法,在两分钟内即可评估患者是否发生了脑卒中。

“F”(Face) 脸部是否麻木或者一侧面部无力,不能微笑;

“A”(Arm) 双手平举时是否在同一水平线,是否感觉手无力,无法抬起;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2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01-01

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中国的疾病结构近年发生很大变化,冠心病发病率由1957年的第五位到1975年的第二位,到1984年就已经上升为第一位。由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被称为“第一死亡杀手”.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根治性措施,因此对冠心病的积极预防便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甚至有研究将影响因素列有246种。许多流行病学家将影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为: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②一些易患冠心病的生活习惯;③冠状动脉循环受累的临床指征,以及性别、年龄、家族史。这些指征并非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但可预示冠状动脉已有相当程度的病变。除性别、年龄、家族史外,其他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指对尚未患上冠心病的人群采取措施控制或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防止患病,减少发病率,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是指对全人群检查和发病筛查,以早发现、早治疗;对已患上冠心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预防病情复发或防止病情加重。是对病情的干预。三级预防是控制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延长或逆转病程进展,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是对预后的干预。

1 一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一级预防是预防和减少冠心病总体负担的基石,是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两项措施:

1.1 加强健康教育:是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阻断危险因素作用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1.2 控制高危因素: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中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是可以改变的;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就此采用如下策略:

1.2.1 彻底戒烟,且远离烟草环境:吸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降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力,加重冠心病,诱发再梗。被动吸烟也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由此要远离烟雾环境。它是一级预防的关键问题。

1.2.2 合理膳食:低热量,控制体重;限制脂类和胆固醇,血脂异常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低盐补钾;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适量饮酒。

1.2.3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限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使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体质指数范围内。稳定型冠心病可进行有氧运动和柔韧性运动,不稳定型不宜参加运动。

1.2.4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在青少年期就应预防高血压,目标为140/90mmHg或者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则为130/80mmHg。

1.2.5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而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糖尿病对全身血管都有破坏作用,患者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危险之中。

1.2.6 保持心理平衡:抑郁、易怒、紧张是冠心病发作的重要因素,积极调控情绪有利于自身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2 二级预防

在人群中对冠心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对病情的干预。其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防止冠心病复发。

2.1 首先要控制好各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定期筛查早防早治: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觉检查和早期就诊意识。对高危人群和个体,通过普查、筛查和定期体检,及时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等危重患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降低5mmHg,冠心病减少21%.因此对高血压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4次,并做相应检查,此外儿童和青少年应每年测血压一次,20岁以上成年人除每年测一次血压外,每次就诊都应测血压借以早发现和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危险.

高血脂:总胆固醇下降10%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下降15%,降低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可使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降低27%―35%。因此大于20岁者应五年查一次血脂;大于40岁男性、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家族史每年至少一次;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或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者每年2―3次。

高血糖:筛查高血糖的目的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对高危人群监测血糖每年大于1次,必要时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并加强冠心病事件的监测,即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和控制危险因素。

2.2 规范治疗、警惕先兆、适时转诊: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有赖于在患个体的规范治疗;警惕先兆能降低各种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症状及时转诊于专科医院可早期明确有否冠心病事件,并确定治疗方案。

2.3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有五道防线,应全面综合考虑,并持之以恒。提倡双有效―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

A.aspirin抗血小板凝聚

anti-anginals抗心绞痛

B.beta-blocker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

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好血压

C. cholesterol lowing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s quitting戒烟

D.diet control控制饮食

diabetes treatment治疗糖尿病

E. education普及冠心病教育

Exercise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

3 三级预防

就是预防或延缓冠心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目的是减少和控制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延长或逆转病程进展,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

重症者,采取积极、及时的抢救措施及治疗护理项目,提高抢救成功率;病情较轻提倡早期综合治疗,采取康复护理、功能恢复等,降低病残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维持治疗效果。

4 小结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加强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重视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关注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冠心病患者通过实行有计划合理治疗和积极的自我保健相结合的对策,做好饮食调养、体育运动及药物预防,可以防止冠心病病情复发和恶化。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3

Du Fangfang

【Abstract】Hypertension is a chronic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kidney disease a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known as the" invisible kille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change of life style,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ased on its origi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proposes 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control strategy.

【Keywords】Hypertension; community preven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中图分类号】R1;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37-01高血压的危害已得到广泛认识,但资料表明:全球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仍不太理想,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控制率也不容乐观,因此,针对目前严峻的高血压治疗形势,开展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影响本地高血压的各种因素,及其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和伴随疾病,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三级预防策略,是遏制高血压病高患病率,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措施,从而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降低医药开支。目前我国社区居民高血压人群较多的原因主要有:居民膳食热量摄入较高,运动量不足,高血压预防知识教育不足,人群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依从性低等。近年来,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并发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及其老年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要兼顾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血压的选药疗面要按照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针对其适应症进行选药和治疗,更加强调高血压防治的个体化原则。对于年龄较轻的群体,由于其健康状况较好,大部分为上班族,工作压力较大,对高血压一级预防的措施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因此对这一群体的健康教育力度要加大,特别对于其不良生活方式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宣传,以提高思想上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加强生活方式改变的督导力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因为如果这一群体的高血压一级预防措施的实施不好,这一群体就会成为末来高血压患者的强大的后备军,就不能有利地遏制以后的高血压高发势态,将来就要面对庞大的不断增大的高血压群体,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就不可避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高血压社区防治策略的制定:1.切实建立社区高血压防治系统。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过去的经验,社区防治通常的组织形式是由当地政府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以及基层社区组织和卫生人员组成三结合的防治网。各社区人员组成相对单一,每一社区都有至少一家主要服务于本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些卫生机构在业务上统一归属于卫生处管理,各医疗机构根据服务范围的大小,下辖有若干卫生所。已经具备防治网络的组织框架,因此建立由卫生处统一管理,各医疗机构从事专业防治工作,以及和单位工会和社区老年站共同参与的防治系统是行之有效的。2.建立基础资料: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各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开展防治前后疾病情况和危险因素的资料建立,特别是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危险因袭和什况要记录准确,各种随访资料,政策的制定和工作开展情况.干预效果的评价等。3.专业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举办高血压防治最新进展学习班和研讨会,使专业人员能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一项社区控制计划的领导人还应掌握更全面的防治技能,如:对社区基本情况和人口、疾病以及危险因素的了解;制定防治计划,内容包括背景、目标、策略、干预活动、评估和经费预算等;宣教材料的设计和制作;调查统计方法;计划效果评价。对非专业人员要重点讲述防治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及教给他们血压测量的标准方法以及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具体工作的思路:开展好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的防治工作,以三级预防为主线。一级预防措施:1.合理调整饮食;2.戒烟和限酒;3.减肥;4.开展体育锻炼;5.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6.从儿童期就要开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高血压预防的教育。二级预防措施: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及管理率,由于高血压早期可无症状,有很多病人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因此早期检出高血压并及时给患者治疗和健康指导,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把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量血压作为常规检查内容,并在门诊日志和病历中记录血压值。发现高血压病人,由值班大夫填写高血压报病卡,并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正规治疗,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三级预防措施:对于已经确珍的高血压群体,除了针对于一般人群的健康措施外,要根据其伴发的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肾脏病等选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加强治疗随诊,监测病人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指导病人了解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意义以及终生治疗的重要性,了解按时服药以及平稳降压的重要性,了解自己服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出现副作用及时报告,利于及时处理,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参考文献

[1]徐姝迪,丁红,乔莎.新疆医科大学维族、汉族大学生超重肥胖危险因素的分析[A].营养与慢性病——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郭玉麟,崔铁琦,王心祥,林建平,于绍轶.沿海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4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国内外经验表明防治高血压最有效的途径是社区防治。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在知识传播、高血压患者的检出和管理中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随着慢病防治工作的逐渐开展,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从2009年3月开始,一年来对本辖区26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针对运动、膳食、控烟、戒酒等方面开展相关行为干预活动,效果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骆村社区高血压确诊对象268例。其中男113人,女155人,年龄34~78岁。

1.2 方法

1.2.1 人群分类 根据高血压患者实际测量的血压值水平,分为:1级高血压(轻度)、2级高血压(中度)、3级高血压(重度)。在高血压分级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和病史,分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1.2.2 干预措施 1级高血压、低危患者管理:以健康教育促进生活行为的改善为主要干预措施,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心理疏导,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持续6个月以上未有效控制的患者加用药物治疗。2级高血压、中危患者管理: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强调长期控制血压对心、脑、肾的益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级高血压、高危、极高危患者管理:针对个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患者及家属保持经常性的良好沟通,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采用2~3种或以上药物联合降压,延缓和控制并发症。以上管理均要求每月至少随访一次,测血压1次。

1.2.3 质量控制 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高血压分级采用WHO/ISH,1999年分类和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构成比%,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社区人群高血压慢病管理基本情况

2.1.1 随访率与健康教育覆盖率 采用门诊、电话及上门三种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每月随访,一年来共随访2968人次,随访率为92.2%。设立健康大课堂,每月均采用板报及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对社区人群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咨询,上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资料,受教育人次3819,其中高血压人群受教育率达100%。

2.1.2 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变化见表1、2。

表1

干预前后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

控制率改变(例,%)

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

干预前160(59.7)149(55.5)138(51.4)

干预后267(99.6)234(87.3)218(81.3)

表2

干预后危险因素变化情况(例,%)

戒烟烟量减少戒酒酒量减少

干预后10(3.73)78(29.1)14(5.22)96(35.8)

限盐低脂饮食减轻体重增加运动

干预后205(76.4)210(78.32710.018368.2

3 讨论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和危险因素,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先行改善生活行为,然后进行降压药物治疗。目前,高血压病在我国,尤其是城市流行的特点仍是“三高”、“三低”,即:发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死亡率高,检出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3],因此,社区综合干预是积极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的重要途径。采用集中设点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法为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用群众语言和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定期进行随访,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是高血压慢病防治的主要内容,本文结果显示,通过对运动、膳食、控烟、戒酒等方面开展相关行为干预,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由59.7%上升到99.6%,服药率由55.5%上升到87.3%,控制率由51.4%上升到81.3%。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同的改变,戒烟率达3.73%,戒酒率达5.22%,体重减轻率达10%,吸烟量、饮酒量、食盐摄入量和脂肪摄入量均较前有所减少,增加运动者达68.2%,对高血压防治起到积极作用,干预效果显著。但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投入,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经费投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慢性病防治工作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5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46

目前, 冠心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且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 其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1]。因此, 探寻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强化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十分必要。本文对纳入研究的3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了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 收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 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造血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血管疾病或四周血管栓塞;甲状腺疾病;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无法配合随访。研究组男20例, 女14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62.5± 12.7)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 高血脂20例, 糖尿病22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3例;年龄40~77岁, 平均年龄(62.6±12.5)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 高血脂20例, 糖尿病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案, 建立个人随访记录档案, 并实施治疗干预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 具体方法:①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与生活方式, 例如:有无吸烟、酗酒、不爱活动及不规律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②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10~20 mg/d, 口服)或非诺贝特(100 mg/d, 口服), 阿司匹林(100 mg/d, 口服), 降压药物硝苯地平(30 mg/d, 口服), 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20 mg/d, 口服), 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 3次/d, 口服), 药量视情况增减, 嘱患者坚持用药。③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HA/ACC)二级预防方法开展规范化冠心病管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负性情绪表现, 讲解疾病的防治措施, 并嘱其定时用药与到院复查。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应认真叮嘱其坚持服药, 不可自行调整药量。每天测量1次血压, 并注意做到“定时、定位、定人、定血压计”四定标准, 每1~2周测量血酯、血糖1次。④指导患者清淡饮食, 多摄入纤维素及维生素多的食物, 降低脂肪的摄入量, 合理补充优质蛋白, 同时戒烟戒酒, 保持情绪稳定,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⑤指导患者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选择科学的运动方式, 例如:慢跑、步行、气功、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活动时间为20~30 min/次, 进行4~5次/周, 以此合理控制体重, 强化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情况。⑥通过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治疗效果与情况, 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查, 并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药物用量, 及时纠正患者的不健康行为, 使其明确的认识到二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达标情况, 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BMI达标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6个月随访, 研究组血糖、血压、血脂及BMI指标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而引起的血管阻塞或狭窄, 继而诱发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致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而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2]。

多项研究指出, 高血压能够加重动脉内皮的损伤, 继而进一步强化了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糖尿病与冠心病的起病与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高血压能够直接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与形成[3, 4]。可见, 上述三种慢性病均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然而, 我国冠心病的管理措施尚未完善, 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了解与认识, 或对相关认识存在理解误区, 这就需要从临床中探寻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保障患者的健康质量。冠心病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 它通过对患者实施药物指导、疾病知识宣教、合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 有效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强化了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并发挥出主观能动意识, 合理规划生活方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经6个月随访, 研究组血糖、血压、血脂及BMI指标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发生与发展, 减缓疾病进展, 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高频, 刘国銮, 杨雪佳, 等. 110例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现况调查及随访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2, 28(4):314-315.

[2] 张晓峰, , 汤涌, 等.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6):4744-4747.

[3] 张明明, 李玉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与规范化治疗随访研究.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6):14-17.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6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82-02

1 我国高血压现状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我国1991年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3.6%,较1979―1980年的普查结果增高约25%[1]。且继续以每年350万人的速度增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2]。1998年心脑血管病上升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目前在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中,尚存在着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由于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2 高血压病预防的意义

众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是可以预防的。美国Stamler[3]在80年代中期一份研究证实,通过一级预防5年后可使高危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率减少55%。我国“八五”攻关一项研究表明,在全国5个试点进行的高血压一级预防,仅3年即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19.3%,按趋势预测,若进行5年预防,约能减少40%发病率,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控制搞血压可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4]。国内外许多社区人群干预研究表明,早期防治高血压可使心脑血管病合并症减少一半,若从青年期就开始进行健康生活行为教育加上早期防治,就可使高危人群高血压病减半,脑卒中减少四分之三[2],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预防是最实际、花费最小的方法,是不用药物保持健康的有效方法,要加强从青年人开始预防,预防比治疗更有效、更经济。由于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中尚存在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现象,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 高血压的预防

高血压的预防分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控制或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防止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一级预防投入小,收益大,通过有效的一级预防,可显著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故本文重点谈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很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多基因多环境影响的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物理因素和社会环境有关[5],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要改变患者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防治高血压,需要全社会动员与参与,只有通过社会行动才能成功地改变生活方式[6]。动员社会力量创造良好健康的环境氛围,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保证,若没有高度的领导重视和广泛的社会动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在我国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强高血压病防治的广泛宣传活动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条件,能从根本上达到有效减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高血压预防的具体措施:

3.1 合理膳食

3.1.1 限盐饮食 多项研究一致表明,高盐饮食是我国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膳食中过多的钠可使血压升高,人群中高血压发生率与平均食盐摄入量几乎呈线性相关。1989年我国10组人群研究显示样本人群平均每人每日膳食钠摄入量和钠/钾比值与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数值呈显著正关联[7]。在我国首钢工人人群中有对照的减盐试验证明,通过减少工人食堂烹调中用盐量的干预措施,2-3年后即可见人群血压水平显著降低[8]。WHO报告,人群每日摄盐量减少5g,能使舒张压平均下降0.53KPa[9]。理想的摄钠标准应为每日5g食盐,而我国人群中摄盐量北方约15―18g/日,南方约7―12g/日,均明显超过标准,据我国普查高血压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亦证实高盐饮食对血压的不利影响[8]。

3.1.2 膳食中摄入足量的钙、钾及动物蛋白 我国膳食与西方膳食相比较虽然是低脂肪和低胆固醇,有利于保持血清胆固醇和体重指数在较低水平,但同时我国的低钙、低动物膳食又促进了钠的升压作用[8]。人群中平均每人每天膳食钙摄入量以及动物蛋白摄入量与收缩压均值呈显著负相关[7][10],我国膳食普遍低钙,这是促进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正常人每日需摄入800mg钙,而我国膳食调查仅为500mg左右,按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饮用一袋牛奶(约含钙300mg)正好补足,且牛奶应从一岁开始终生饮用。另外,钾与高血压之间明显的负相关,动物实验表明[9],高钾饮食可降低血压,增加膳食中钾盐,主要通过多食富含钾盐的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补充,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月至少吃蔬菜12kg。

3.1.3 增加镁的摄入 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动物试验及治疗实验显示,镁状态与高血压呈负相关[12]。

3.2 控制体重,防治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血压与体内脂肪指数有关,体内脂肪越多,血压越高。我国199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13],体重指数≥24者,男性人群,在控制了其他与血压有关的因素后,高血压发病危险为

3.3 戒烟限酒

吸烟可使血压升高,多认为与烟中尼古丁作用有关,也有认为烟草中含有烟碱和微量元素镉较高,吸入过多可损伤动物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痉挛,引起血压升高[15]。有作者研究发现,吸一支普通香烟可使收缩压升高1.3―3.3KPa。饮酒与高血压有独立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大量饮酒时。我国近年的一份研究表明[13],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饮酒者比不饮酒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高40%,尤其大量(每次饮白酒250ml)、经常饮酒可使血压显著升高。无论对血压正常或高血压的饮酒者,若减少饮酒量可见其血压与心率下降。饮酒使血压升高的机制与激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9],故应戒烟限酒。

3.4 适量运动

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体力活动作为有效的控制血压的措施具有自然、易行、费用少等优点。运动降低血压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运动后交感神经活动性降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升高有关[16]。

3.5 保持乐观情绪,维持心理平衡

大量研究表明,行为模式、应激、情绪等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7]。在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最重要,其效果超过任何一种养生方法。安宁愉快的心境足以抵消绝大多数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我国杨菊贤等[18]观察发现性格类型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新近胡晓辉[19]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多项个性控制及其相关性研究亦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及身心疾病所致的精神紧张、易怒、抑郁、精神病状态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其原因是上述因素可造成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浆内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故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情绪激动可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

3.6 基因工程研究

如前所述高血压病是一个多基因疾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靠控制环境因素只能部分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而目前人类高血压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重大的突破有赖于未来基因组学工作的完成及世界各国科研单位的协作攻关。

参考文献

[1]陶寿淇,我国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近年演变趋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246―247.

[2]中华心血管病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166―172.

[3]Stamler,R.Primary prention of hyper―tension by nutritional―hjaenic meams, JAMA, 1989, 262:180―1807.

[4]Bruce MP,Curt DF Antihupertensive treatment trials.In:1220 JL,Black HR,eds.Hypertension Primer,Americanheat association dallas,1993.197―201.

[5]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62. Hgpe-rtension control, 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 Switzerland:

Geneva, 1996.16―20.

[6]Puska P.Genera1 principl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Puska p,Tu onilehto J.Nissinen A, eds The north Karelia Praoject―20year results and exoeriences. Finland: Helsinki Universiry Printing House, 1995 31―56

[7]Zhou BF, WuXG, Taosc, et al, Dietary Patterns in 10 grouos and zhe relationship with blood pressure. Chin MedJ , 1989, 102:257―261.

[8]刘国伏,陈孟勤,周北凡等。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248―249.

[9]余振球,张生,赵连友等主编。实用高血压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908―909.

[10]赵连成,周北凡,杨军等,蛋白质与其他营养因素与高血压―山西、广西、浙江三组人群膳食资料分析,中国循环杂志,1992,7:470―473.

[11]Zhou BF , Zhang XH , Xhu AM ,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dietary animal protein and electrolytes to blood pressure: a studyon there Chinese populations. Intern at J Epidemiol , 1994, 23:716―722.

[12]邵美珍,镁与高血压、高血压病杂志,1996,4:236―239.

[13]无锡桂,陶寿淇,郝建生等,北京、广州中年工农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0:207―207.

[14]方 主编,现代内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143―1151.

[15]何仍,孙晓斐,陆英智主编,临床心脑血管病学,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5―336.

[16]余振球,张生,赵连友等主编。实用高血压病学, 第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69―372.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7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中心采取:(1)通过乡村医生对管辖范围内25岁以上的常住村民发放普查体检通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体检。(2)社区服务中心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对村民进行健康体检。(3)对外出打工的流动村民。也由乡村医生通过其家属通知他们到当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4)个体自我检查。2009年我中心对全乡镇10个行政村普查了12 909人。占在家村民25岁以上常住总人口的80%左右。其中60岁以上3391人,占体检人数的26.27%,40~60岁的有6389人,占体检人数的49.49%。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2687人。占体检人数的20.81%。高血糖的702人,占体检人数的5.44%。还查出高血脂487人,胆囊疾病(结石、息肉、炎症)脂肪肝1251人,另发现胆囊癌2例,肝癌3例等。通过体检及后期结果统计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高,可能与以前没有开展疾病普查及慢性病防治管理:没有普及健康教育;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高钠饮食、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对还没有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慢性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治疗或不正规的治疗;许多病人没有健康意识和慢性病早期症状的知识,不去医院体检,普查时才发现。

2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收集了全镇居民基本健康资料后,组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筛选出来的慢性病病人再进行全面体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危险因素。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具体指导。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诊断疾病。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如高血压病人现在是处在一期,还是二、三期阶段。糖尿病病人分型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建立文字病历和电子档案管理;分类治疗;健康教育。

3 分级预防管理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健康教育、高危人群保护、改善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每一年2~4次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资料(例如: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等)由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和村级医生共同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健康行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高危人群保护:同时将对进入项目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指导饮食、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慢性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疾病。要治疗慢性病没有快速的良方。只能通过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逐步降低发病率。

3.2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首先将筛选出来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资料全部建立书面档案和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身份证,住址和联系方式;疾病诊断依据;通过体检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健康状况纳入慢性病管理库,用条形码,以便资料共享。通过以上措施,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系统管理。

二级预防将是社区服务中心的重点。每月开展4~5个慢性病管治日(就如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3次旬门诊或4~5次的周门诊计划免疫接种日一样)进行集中管治。对病情比较严重的,和已纳入管治的病人,来复查间隔时间应相应缩短,1~2周复查1次。对病情稳定的,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慢性病门诊日,慢性病人来社区服务中心复查,医生详细询问用药后的情况,结合检查和辅助检查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明确下一次复诊日。对于三期高血压急性发作期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要及时收治人院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

3.3 三级预防 该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即疾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病人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规范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及严重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好转,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另外保健医生需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以前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这虽然方便病人,但很难将全镇几千慢性病病人长期管理起来,一来医护人员人力有限。二是无法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不利于慢性病人的正规治疗和管理。现在把全乡慢性病病人集中分开在4~5次来医院管治有以下优点: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对需要辅助检查的,可以及时辅助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对三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可以请上级临床医生会诊;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8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9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040-02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其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我国脑出血占脑卒中的40%~50% ,是我国脑卒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1]。根据国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20/10万~180/10万,死亡率为60/10万~120/10万,每年新发病例130万~150万,每年死于中风者近100万,患病人数500~600万人[2]。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本研究从1999 年开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二级预防,包括健康教育、改良生活方式、规则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去除可能的诱因等方式。通过二级预防,脑出血患者再次出血、致残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外科1999 年1 月~2001 年6 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例275例,男154 例,女121例,年龄(58.1±7.1) 岁。随机分成二级预防组及对照组。二级预防组141 例,男75 例,女66 例,年龄(58±7) 岁;对照组134例,男79例,女55例,年龄(57.0±7.1) 岁。

1.2 方法

二级预防组由随访的医生、护士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高盐饮食,戒烟、酒,适当运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并要求每个月随访一次,严格控制血压,每周由护士电话随访一次以了解患者的服药和血压情况。对照组同样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改良的指导,但没有严格要求随访和控制血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2年来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统计患者血压控制、再次出血、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病死率等情况。

1.4 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评价

采用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BI)对出院时和随访2年后评价,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行走、轮椅转移、上厕所等项目,每项在60分以上者生活基本能自理,41~60分者生活需要帮助,≤40分者需要很大甚至完全需要帮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血压控制、脑出血及死亡情况,见表1。出院时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的差异,通过实施二级预防,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有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了实施二级预防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二级级预防是指有过一次急性脑出血的事件,为防止再次出血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减少脑出血再次出血发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唯一有效方法。众所周知,脑出血是一种复发性的疾病,但对脑出血的病因诱因不了解,对其防治存在一些误区,没有引起重视,造成了复发率和病死率升高。我们认为应该予以纠正,应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知道脑出血二级预防的具体方法。现介绍如下:

3.1 干预危险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本研究的临床资料显示,大多数脑出血的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死亡的病例大多是再次出血,原因是间断或不规则服用降血压药。根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有78.05%高血压患者存在不遵医嘱服药的行为,其中自行停药致血压控制欠佳占22.76%,不按时服药者占34.98%,自行更换药物占20.33%[3]。其原因是患者对高血压病需要终身服药这一概念没有充分的认识,经一段时间服药后,血压已控制良好,也无自觉症状,即自行停药。另外,大多数患者不懂得一般血压昼夜波动的规律,不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由于不按时服药或服药不规则,导致血压波动大,未能定期到医院复诊及定时监测血压,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导致脑出血或脑梗死。所以强调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应让其知道脑出血的病因及诱因,按时服药,定时监测血压及定时到医院复诊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觉遵医嘱。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及测压率。本研究结果显示,2年来,二级预防组血压控制较好,再次出血及病死率明显减少。这说明定时随访、监测血压是很重要。

3.2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脑出血二级预防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3.2.1 避免高盐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 g,少吃油腻食物,少食动物的内脏,多吃复合糖类,如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胆固醇限制在300mg/d 以下。可多吃一些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可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预防血管破裂。高血压患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 g 为宜,例如:60 kg 体重的人,每天应吃60 g 蛋白质。其中植物蛋白应占50% ,最好用大豆蛋白。每周还应吃2~3 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平时还应多注意吃含酪氨酸丰富的食物,如去脂奶、酸牛奶、奶豆腐、海鱼等。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芋头、茄子、海带、莴笋、冬瓜、西瓜等,因钾盐能促使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性。

3.2.2 纠正不良习惯与嗜好,戒烟、酒香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增加体内交感物质释放,可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脂增高。吸烟可造成动脉壁氧含量不足,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研究表明,男性的吸烟率接近60%,饮酒率50%,吸烟会使脑出血危险增加1 倍 。一次醉酒或长期酗酒,都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所以应让患者了解其危险性。

3.2.3 适量运动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轻快的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每天至少30 min ,控制体重。对于高血压病,专家提出了“三个三”的健康处方:即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和三杯水的方案。这“三个三”的实施,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养成习惯,对高血压患者的带病延年大有禅益。①三个半分钟:夜间起床时,醒来睁开眼睛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垂床沿半分钟,最后才下地活动。临床资料发现,脑血栓、脑溢血、心脏猝死等常发生在夜间。②三个半小时:早上走半小时;中午睡半小时;晚上散步半小时。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国际睡眠会议上强调了午睡的好处,但午睡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特别提醒心脑血管患者步行运动要注意“三五七”:“三”是指每天要步行三千米以上,且保证30 min ,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激烈的运动对身体不利。“五”是指一星期要运动5 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在170 次/min 左右。例如,50 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 次/min(当然,身体极好者可达到190 次/min ;但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者不要超过150 次/min) 。这样中等量的运动能保持有氧代谢,而运动量过大,心率过快,不利于身体健康。③三杯水:早晨起床饮一杯温开水,晚上睡前饮一杯温开水,半夜醒来饮一杯温开水。因为早晨8:00~10:00 是血压高峰期,心脑血栓极易形成;早晨起床饮一杯水可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还可起到通便的作用。夜间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睡前和半夜饮一杯水可稀释血液,但也不必刻意半夜饮水而影响了休息。

3.2.4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及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忧虑、失眠,尤其是A型性格人(有时间紧迫感、竞争性强、易激动、缺乏耐心) ,情绪波动时可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产生血压增高、脂类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尤其瞬时血压增高,常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人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A 型性格人更应当对心理调整,适当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缓解大脑的紧张状态,保持情绪稳定。

3.2.5 定时复查血脂和血糖血脂、血糖升高,使血压相应增高,控制血脂血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高血压脑出血虽然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通过二级预防,规范治疗,正确功能锻炼,严格调控血压,使缺损的神经功能早日康复,从而减少脑出血的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所以强调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必须掌握脑出血二级预防的方式,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认真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如训, 苏镇培. 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9,364.

[2]侯熙德.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8.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10

下面拟对高血压与脑血管病当前研究的最新发展态势、相互关系、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简要的综述。

1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在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脑卒中的病死率是冠心病的4―5倍;而在北美、西欧国家的冠心病病死率则是脑卒中的4-5倍。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占76.5%,高血压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血压高6倍,且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年龄和高血压类型有密切关系,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81.5%,死亡组中有高血压病史者占85%,出血组高血压患者占77.2%,梗塞组高血压患者占73.4%。

我国近年统计,约有高血压9000万人,脑卒中患者5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高达200万人,每年死亡可达100万人,在存活患者中,75%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丧失,其中40%以上重度致残。同时,大量资料也显示,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死亡因素与高血压水平和分期有关。Ⅲ期病死率约占59.3%;Ⅱ期占47.2%;I期最低占21.5%。显然这与周围血管硬化程度有关。在我国虽然高血压致死亡原因以脑卒中的并发症最多,已超出心、肾等脏器并发症的病死率之和,但也不能忽视这些重要器官病变共同交织而对高血压相关的病死率产生影响和作用。

2 高血压与脑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是高血压性疾病的主要靶器官,它可以通过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启动在小动脉和微动脉产生有卒中倾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直接损害脑。一般来说,缓进型高血压病10―20年才出现靶器官损害的并发症,而急进型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在1-2年内就可以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2.1 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理所见:主要累及细动脉和小动脉(直径≤lmm),病变特点是细动脉玻璃样变性,亦称细动脉硬化。由于脑组织无氧储备,对缺血和缺氧的伤害阈值很低,当高血压形成时,随着脑血管调节水平的上移,同时许多生理、生化、免疫因素均参与了细小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最终可能造成以下结果:①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②小动脉瘤和微动脉瘤形成;③较大动脉形成梭形或在动脉分叉处形成袋状动脉瘤。

2.2 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腔梗)。以往腔梗常被误认为是“动脉硬化性脑病”,后来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研究发现并非 如此,而且发现高血压在腔梗的发生发展上起着极为重要的 作用。

病变部位多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深穿支,这些小动脉分布在大脑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内囊、丘脑、桥脑和小脑等部位,侧支循环较少,所谓脑内终动脉的供血区。

目前主要认为小穿通支血管的高血压性透明脂质损伤,即所谓腔梗假说可能是其最常见的发病机理。

有人报告51例CT证实的腔梗患者,均有5―2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在22-28kpa之间,其中26kPa以上者多为腔隙综合症。可见病程长,血压高者,患腔梗可能性大,

临床症状重。另外,很多患者早期并无临床症状而为CT所证实有腔梗,故把高血压称为“无声杀手”并不过分。

2.3 高血压与脑出血。脑内穿通动脉外膜不发达,且无外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故管壁较薄,这是脑出血发病率明高于其它脏器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学原因有三种情况:①脑内小动脉痉挛、缺血、缺氧、代谢障碍,从而造成细小动脉通透性增加,引起漏出性出血,或细小动脉壁破裂出血;②小动脉瘤或微动脉瘤破裂出血;③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出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易受较高压力血流的冲击,在病变的基础上破裂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占脑出血的72―81%,以至达94%,一般认为,血压增高时,脑出血自动调节范围上移对脑本身有一种保护性作用,但高血压持续时间过长,过高,这种调节能力将减弱或消失,并且对动脉压骤降的代偿能力降低。另外,血压每天是规律波动的,其特点是白天血压较高,夜间下降,午夜最低;高血压患者仍有些规律,但夜间水平高于正常。

长期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与白天;样,并与靶器官受损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2.4 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数是由动脉瘤引起,多以先天性袋状或囊状动脉瘤为主,占90%以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仅占10―15%,其中多为梭形动脉瘤。先天性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底动脉分叉处,此处弹力膜多有先天性缺陷,在后天的血流冲击下,特别是在高血压的情况下,更易形成带蒂或带茎的袋状或囊状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小到针尖,大到可以压迫颅神经和脑组织。

高血压在这些动脉瘤的扩张和破裂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60%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压是高的。

2.5 饮酒、高血压和脑卒中。饮酒和高血压关系密切,但一般认为需要超过一定“阈值”时(酒精34―40s/d)尚有影响,如在日本和瑞典分别对长期中等量以上的饮酒人口调查并随访近20年以上证明:饮酒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且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饮酒引起高血压、脑卒中的可能机制主要为:①长期饮酒者的皮质激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②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增强;③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引起钾―钠泵活动异常和离子运功能障碍,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加;④导致血小板及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低下,纤溶活动性增高,凝血因子减少。

在高压病中,有两种影响其脑循环的方式,一种是自动调节,曲线的上移,另一种为颅内、外血管的斑状动脉粥样硬化。两者都使血压在能安全下降的程度方面受到限制。

随着高血压的发展,长期不开放的毛细血管退化,使得机能性的血管稀少,以至成为不可逆的结构性减少。

3 加强高血压 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

经降压治疗有效的患者,脑、心血管病的罹患率仍高于血压水平相同的正常血压者,终身降压治疗带来的副反应和对社会及个人沉重的经济上负担更不待言。故一级预防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它是指已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个体发病率和群体发病率,所谓“上医治未病”。它的受益将在下一个10年中体现出来。

目前的至少有11种干预措施可供考虑,已证实确有效果的有如下措施:减重、限盐、增加体力活动和忌酗酒是一级预防高血压、脑卒中最有效的措施。另外,减少应激、补钾、补给鱼油,补充钙、镁、合理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饮食,补充纤维等是有效的。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例11

以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患者分布广泛,各个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差较大,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更是普遍现象[1]。将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管理,依据每类患者的病情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社区高血压防治中的问题,这为农村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本研究以一个乡镇作为研究试点,结合新形式下的基层卫生院的服务职能的特点,以居民组为单位,将高血压患者分级,并进行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样本来源:我县某乡镇作为试点,选择其中1854名高血压患者作为样本,其中男1223,女631例;年龄23~67岁,平均56.4岁。

方法:按照患者血压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个等级,血压从低到高依次为Ⅰ级(354例),Ⅱ级(956例)和Ⅲ级(544例)。以居民组为单位,入组管理。管理内容为3个方面,一方面记录患者血压,另一方面为控制患者的生活习惯。具体包括低盐饮食,每天少于8g;戒烟,至少6个月;体育运动:每周3次,每次1小时以上;油脂摄取,每天

统计分析:所有实验结果,包括行为干预结果以及血压水平数据均经过SPSS11.1统计分析处理。

结 果

行为干预:对1854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习惯干预,开始低盐饮食的患者由原来的30例升高到256例,效果明显,次之为油脂摄取,体育运动以及戒烟的变化不及前两项明显,但仍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行为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见表1。

血压控制:分组管理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三个级别患者的血压水平较分组管理前均有下降,其中Ⅱ级和Ⅲ级效果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 论

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较差,对高血压的知识了解甚少,有很多人由于家庭苦难、对疾病危害认识不足以及生活习惯等,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3,4]。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长效广泛的监管模式,建立了基于农村地区的高血压预防和治疗模式,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以居民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进行行为干预以及血压记录,结果显示,患者的生活行为有了明显改善,低盐饮食、运动、戒烟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血压控制方面,除了轻微人群,即I级效果不够明显外,Ⅱ级和Ⅲ级患者的血压显著下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再细化防治工作,建立防治组,在经济、人力允许的情况下,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细化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高危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5,6]。这种新的防治模式管理深入、针对性强、广大患者易于接受,符合我国农村的特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源,彭益,李源泉.巴中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及药物治疗的调查分析.医学信息,2010,23(9):3110-3111.

2 朱会银.农村高血压防治现状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466-467.

3 李慧,刘懿卿,田丹.农村高血压患者认知状况及服药依从性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1349-1351.

4 段秀芳,顾东风,徐希胜.农村社区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和控制效果评估.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5):198-200.

5 李运权.农村社区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探讨.江苏卫生保健,2009,11(2):51-52.

6 赵挪安,陈静静,侯春玲,等.京北某农村社区老年人高血压防治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145-146.

表1 行为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行为变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