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血压优化治疗

高血压优化治疗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9 09:02:29

高血压优化治疗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1

在临床上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经过简单的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后,其血压一般就可以被控制在比较满意范围,而有部分高血压患者即使接受了较大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治疗后,其舒张压仍然会出现持续性的增高,会维持在115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上,临床上一般称这种高血压为顽固性的高血压[1]。文章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方法和治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标准,在改善生活不良方式及使用至少三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持续3个月后,依旧不能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男96例,女60例;年龄42~81岁,平均(59.25±3.23)岁;病程1~6年,平均(4.25±1.23)年;2级高血压86例,3级高血压70例。已排除继发性的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血压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给予药物进行治疗,但无论采取什么药物进行治疗,都遵守以下原则[3]:治疗开始时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一定从小剂量开始;通过合适高血压药物联用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期间,如果使用第1种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不明显时或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直接改用第2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要单纯的增加第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或者直接联合使用第2种抗高血压药;尽量应用作用时间长的抗高血压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用药方案,不要忽视患者的个体化。例如:对本组的36例患者给予每天早上非洛地平5 mg,替米沙坦40 mg进行联合抗高血压治疗[4]。

1.2.2 非药物治疗:在给予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非药物治疗:对肥胖患者进行体重控制,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合理的进行膳食控制,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每人的食盐量不要超过6 g。同时减少膳食中的脂肪摄入,注意补充适量的优质蛋白和钾、钙等微量元素,平时多吃蔬莱水果[5];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更加了解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促使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限制饮酒;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精神上的压力,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减少一定的应激性刺激。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6]:优:治疗后,患者舒张压下降大于20 mm Hg(1 mm Hg=0.1333 kPa);良:患者舒张压下降超过10 mm Hg并已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10~20 mm Hg,收缩压下降大于30 mm Hg;差: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未达到优和良的程度。疗效优良率:(疗效优病例数+疗效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后,优63例,良79例,差14例,优良率为91.03%。

2.2  血压变化:治疗前后,本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压情况比较(mm Hg)

时间

例数

舒张压

收缩压

治疗前

156

117.25±10.25

168.25±10.26

治疗后

156

89.23±5.36

136.25±8.56

t值

 

10.5963

11.5286

P值

 

<0.05

<0.05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以往临床医生在对顽固性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上,往往比较盲目、粗暴,药物对血压控制不理想就加大剂量,或马上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往往效果都不理想,同时对患者的身体还造成了很大的伤害[7-8]。本组患者全部给予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不但进行药物治疗,还进行了非药物治疗,缓解了一些客观因素对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结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后,优63例,良79例,差14例,优良率为91.03%,效果比较理想。

4 参考文献

[1] 张锡菊.联合用药在84例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28.

[2] 沈建宏,谢仁兵,周文杰,等.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5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58.

[3] 杨昌辉.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与治疗[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176.

[4] 武天红.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双氢克尿噻小剂量联用顺时疗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4,18(1):46.

[5] 纪宝华.顽固性高血压治疗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5):395.

[6] 刘晓军,张  萍,李杏玲.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65.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2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多元化、优化、简化和安全性。为使治疗更有针对性,更应提倡家庭自测血压,对特殊个体应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动态血压监测。

多元化就是要早期干预、综合治理 所谓多元化就是要早期干预、综合治理,干预各种危险因素,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宜缓和,一般在2~3个月内使血压达标。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 Hg或150/90 mm Hg,对某些患者可以更低些。欧美的卒中指南推荐:对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患者应降压并长期监测血压,血压平均降低10/5 mm Hg即明显获益,但如怀疑患者属血液动力学性卒中或双侧颈动脉狭窄就不应降压过低。

联合用药是优化高血压治疗模式的重要策略 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存在“J”形曲线,尤其是舒张压。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不应<60 mm Hg。联合治疗是优化高血压治疗模式的重要策略,2级以上高血压或超过目标值20/10 mm Hg者应采用联合治疗方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利尿剂、ACEI和钙拮抗剂(CCB)、ARB和CCB的组合可作为联合用药的首选方案,且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但也要区别对待。临床上决定起始用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和临床症状,更取决于患者对血压的快速下降的个体耐受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起始单药治疗可能更安全。

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尤为重要 ≥65岁人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6~64岁人群的2倍。药物代谢动力学、效应动力学的改变都与年龄有关,肝、肾功能通常随年龄增高而减退,同时频繁使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增加药物间相互作用。因此,老年人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对高龄、瘦弱老人,应遵循“小量开始,逐渐加量”的治疗原则,并加强监测,在开始治疗的时候,应每1~2周随访1次。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

常用的5类抗高血压药有利尿剂、CCB、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适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应该能缓和、平稳、24小时有效降压,安全,不良反应少,服用简便,依从性高。低剂量利尿剂和长效CCB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

利尿剂老年高血压患者盐敏感性高,容量负荷增加,更适宜用利尿剂治疗。利尿剂对糖、尿酸、血钾等代谢的不良影响与品种、剂量、疗程以及患者的基线状态密切相关。长期使用吲达帕胺普通片(2.5 mg/日)可导致血肌酐、尿酸显著升高,血钾显著降低。临床使用吲达帕胺(2.5 mg/日)和氢氯噻嗪(>25 mg/日)应加强监测,低剂量、或与保钾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可减少低钾血症和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噻嗪类利尿剂多用低剂量与ACEI或ARB合用,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分・1.73 m2)则选襻利尿剂。

CCB二氢吡啶类CCB的长效制剂更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其减少卒中的作用优于其他抗高血压药。CCB可用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外周动脉病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宜用于治疗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少数长效CCB制剂服药初期会出现头痛、面红、心悸等不良反应,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很好地控制晨峰血压。CCB的常见相关不良反应是水肿,多见于踝部,与ACEI或ARB合用可预防。

ACEI ACEI是治疗合并心衰、糖尿病、冠心病、微蛋白尿高血压的首选药。主要不良反应是咳嗽。在应用ACEI尤其用卡托普利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象、血清钾和肾功能。

ARB作用缓和,不良反应比ACEI少,尤其是咳嗽少见,比较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目前主要用于不适应ACEI者和合并蛋白尿、糖尿病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尽管许多临床试验强调某个ARB的优势,但其抗高血压作用差别不大,氯沙坦是惟一能轻度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抗高血压药。

β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药,仅在合并心衰、快速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特殊情况下使用。比索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作用可持续24小时,酒石酸美托洛尔平片的半衰期仅8小时,2次/日口服不能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的目的。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一般不作为老年高血压的首选用药。但对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高血压患者却有“一箭双雕”的疗效。剂量宜小,且需防范性低血压。

由于ARB对心肌梗死的预防作用不如ACEI,因此如果ACEI能够耐受,则其仍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首选。当前没有一种降压药可以推荐用于预防糖尿病。

老年高血压几种特殊情况的药物选择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ISH占老年高血压的60%~80%。CCB和低剂量利尿剂治疗ISH有一定优势。有研究证明,硝酸酯类药降收缩压的幅度明显大于舒张压的降幅,但头痛的不良反应多见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其远期疗效不可靠。卡维地洛兼有α受体和β受体双重阻滞作用,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对舒张压影响小,剂量10~25 mg,2次/日服用,多数患者均可耐受。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3

近年来,高血压病呈年青化、蔓延化的趋势,此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以导致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着老年人健康的疾病[1]。2009年11月~2010年3月,江苏省吴江市横扇卫生院通过使用卡托普利(Captopril)治疗老年高血压患,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3月诊治的4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60~87岁,平均64.31岁;病程5~15年,平均6.8年。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组44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卡托普利(Captopril),给药量6.25~12.5 mg/次,给药频率2~3次/d。对照组给予牛黄降压丸,给药量1丸/次,给药频率3次/d,本研究组患者均口服药。

1.3  疗效判定:优:患者临床症状消失,60 d以上血压稳定在正常值内;良: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压偶尔高于正常,进行适当地自我调节可恢复正常值内;差:患者临床症状未减轻,血压经常高于正常,患者必须经住院治疗才能降至正常值内。

1.4  研究方法:本研究组患者经治疗180 d后实施疗效判定,并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组、对照组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本研究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22例患者中有9例(40.9%)优,11例(50%)良,2例(9.09%)差,2例感受不良反应。优良率达90.9%。对照组22例患者中有6例(27.3%)优,8例(36.36%)良,8例(36.36%)差,3例感受不良反应。治疗组优良率达90.9%,显著高于对照组63.66%(P<0.01)。

3 讨论

老年性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血压波动大、并发症多、顽固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简单地自我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2]。我门诊通过应用卡托普利(Captopril)治疗4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疗效优良率达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6%(P<0.01),其疗效令老年患者满意。

卡托普利(Captopril)系一种人工合成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该药品的抗高血压机理为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从而促进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减少,这样就可以促进血管舒张[3];并且也可以进一步降低醛固酮分泌,以利于排钠;由于卡托普利(Captopril)可以抑制缓激肽的水解,这样可以减少缓激肽的灭活,并且还可以不断抑制局部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组织及心肌内的形成,从而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4]。在此基础上,还能有效抑制心室重构、降低肾小球压力,从而确保降低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确保能够保护患者心肾功能[5]。一般临床认为,中药系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小,而西药系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比较大。但是本研究组观察发现卡托普利(Captopril)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中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卡托普利(Captopril)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使卡托普利(Captopril)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好,完全可以成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用药。

4 参考文献

[1] 郑世兰.应用卡托普利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4,20(6):135.

[2] 王志军,柯元南,周建芝.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4):246.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4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94

高血压多发于老年群体中, 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致病原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高血压老年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血压较不稳定, 且易产生性低血压[1]。相关研究指出,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仅与患者的血压值密切相关, 且与血压变异性的变化联系紧密[2]。传统治疗高血压多采用单药口服治疗, 效果较不理想。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通过分组, 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随机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9.4±7.5)岁;研究组男19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69.5±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奥美沙坦酯(福建天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50016)口服治疗, 1次/d, 20 mg/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山东朗诺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53194)口服治疗, 1次/d, 10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及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包括内皮功能指标ET-1、NO。血压变异性包括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均数(nSBP)、夜间舒张压均数(nDBP)、24 h SBP、24 h DBP。

1. 4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清晨抽取5 ml空腹外周静脉血, 予以抗凝及离心处理后, 取上清液置入EP管内低温下保存。应用放射免疫法及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ET-1、NO水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9、0.755, 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 研究组ET-1及NO水平优于对照组(t=6.349、6.916, P

2. 2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0.182、0.304、0.526、0.759、0.412, 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均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022、3.162、3.353、2.038、2.022、2.135, P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其发病率逐年增长。但相关研究显示[3],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与治疗率较低。目前, 高血压的临床治疗目标为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关研究表明[4], 血压波动幅度较大是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上升, 脑卒中发生危险随之增加, 同时还可引发内皮炎症反应。因此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水平可有效预防、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ET-1与NO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重要标识, 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二者水平与高血压形成与发展联系密切。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与奥美沙坦酯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后,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 研究组ET-1及NO水平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与奥美沙坦酯联合治疗, 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压变异性, 有效改善内皮功能, 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燕青, 徐欣, 陈浩.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3):611-613.

[2] 贺文婷, 欧妍, 拓红梅.瑞舒伐他汀和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11):1531-1532.

[3] 黄珏凡.瑞舒伐他汀联合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3):45-47.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5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疾病,是高血压的终末期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个难点。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①药物保守治疗。以甘露醇、速尿、白蛋白降颅压为主要治疗手段;②是针吸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采用YL-1颅内血肿粉碎针穿刺血肿,并引流血肿);③小骨窗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④小骨窗神经内窥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⑤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特点,各有其适应证,相互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关键在于掌握好各自的适应证,个体化的选择治疗方案。为此医师通力合作,经过长期实践,不断修正,形成一套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自2008年3月~2011年3月,根据这套方案累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65例,整体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65例,男247例,女218例,年龄50~88岁,平均67.5岁。血肿部位:右基底节区出血176例,左基底节出血127例,皮质下出血78例,丘脑出血49例,小脑半球出血30例,脑干出血5例,2个以上部位出血9例,其中血肿破入侧脑室159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最大121.8 ml,最小20.5 ml,平均血肿量70.5 ml。最大一次血肿量在20~30 ml者109例,血肿量在31~60 ml者186例,血肿量在60 ml以上者170例。入院时意识状况:清醒75例,嗜睡135例,浅昏迷186例,深昏迷87例。

1.2  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血肿大小、出血部位、血肿进展速度、患者意识及其恶化的速度、非手术治疗效果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动态观察,随病情变化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反对死板和教条。以意识,瞳孔变化、血肿部位、血肿变化、颅内压代偿能力为主要指标,确立治疗方案。

2 结果

109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55例采用针吸微创治疗,50例采用小骨窗神经内窥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81例采用小骨窗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25例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145例开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治愈56例,好转346例,死亡共计63例,其中37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11例死于再次脑出血,另15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而死亡。治愈好转率为86.5%,死亡率为13.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危、急、重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及致残极高。在脑血管疾病中约占1/3,但其死亡率却居脑血管病的首位。该病多发生在老年患者中。一旦发生,单一的非手术治疗死亡率达40%~70%。传统开颅手术的死亡率达28.6%,而本组采用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总体死亡率仅为13.5%,证明有其良好疗效[1]。

高血压脑出血目前主要治疗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应证,相互之间不能替代,也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在选择适宜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血肿大小、出血部位、血肿进展速度、颅内压代偿能力、患者意识状况及其恶化的速度、非手术治疗效果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动态观察,随病情变化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方面的体会:①凡是血肿量大于60 ml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时,脑疝前期或脑疝形成时,应立即急诊手术,在做术前准备过程中,应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力争让散大的瞳孔缩小,为手术争取时间,这一点十分重要;②发病后,短时间出血量大,病情进展快,有昏迷的患者应果断行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我们临床观察,出血量越大的患者,神经纤维断裂数量越大,病变区域的毛细血管断裂多,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性损伤重,加之,术中难以完全彻底清除血肿,残留的血液分解的有害物质加重脑的损伤,常于术区出现极为严重的脑水肿。所以即使清除脑内血肿后,脑组织明显踏陷,脑压不高,也应果断行去骨瓣减压术,为术后脑组织向外膨出创造了条件,减轻对脑深部重要结构的压迫,为生存与康复提供更多的机会;③无论采样的手术方法,在清除血肿时,切勿追求血肿清除彻底,否则增加止血的难度,加重因止血而造成对脑组织新的创伤。通常残留血肿在30 ml以下是安全的。如果去大骨瓣减压的,即使血肿残留40 ml,也是较安全的。据研究去骨减压可以提供40~93.5 ml大小的脑组织向外膨胀空间;④皮质下型、内囊外侧型治疗效果较佳,而丘脑型、基底节内侧型常破入脑室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凡血肿进入侧脑室并伴有脑积水的,要尽早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⑤而对于深昏迷,双瞳孔散大,去脑强直表现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效果极差,不宜实施手术,如果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者,可尝试采用针吸微创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治疗效果:①选择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切忌片面,要充分体现生命第一,兼顾功能、微创优先、早期训练的治疗理念;②高血压脑出血通常属重症患者,有条件时术后应送ICU监护治疗;③提倡早期肠内营养,经鼻胃管持续滴注瑞高或瑞代,保证患者营养,防止营养状态恶化,有利于防止肠道菌群移位、消化性溃疡出血,有利防治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④早期给予适度的呼吸支持,防止发生脑缺氧情况,造成第二次脑损害;⑤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平衡,慎重使用甘露醇。在甘露醇使用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发生。一旦出现高渗性脱水,脑细胞皱缩,脑功能障碍加重,明显增加死亡率,要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理;⑥同时还要加强气道的管理。防止呼吸道感染,尤其意识恢复较迟者,常需行气管切开术,防治呼吸道感染很重要;⑦强调动态复查CT的重要性,一旦发现患者意识加重应考虑有脑出血增多或脑水肿加重可能,当机立断复查头CT,再根据CT结果调整治疗方案;⑧关于早期血压的控制问题。孙克华等研究表明“发病早期血压增高主要是机体为了克服颅内压增高和保持足够脑灌注压的一种代偿反应” [2-3]。因此我们认为收缩压应控制在180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下,但不应低于发病前收缩压的20%。否则过低的收缩血压会导致脑灌注不足,不利于脑功能的康复,也不利于减轻脑水肿,安全渡过脑水肿高峰期。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是一凶险重症,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病必将引起神经内外科医生的极大观注,提高诊疗效果,个体化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4 参考文献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6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相关资料表明[1-2],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占全国总死亡率的34%,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随着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人群不断呈现年轻化,使得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大幅度提升。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手术,尤其是进行微创手术,微创手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本文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进展进行评价,期望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1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概述

1.1概念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指的是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主要是由脑内的动静脉、毛细血管破裂导致,使得脑实质内出现自发性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由于具有高血压的临床特征,故又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

1.2发病原因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脑出血的致病因素很多,比如脑外伤、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等,都有可能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是高血压性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极易引发高血压脑出血,还对患者产生死亡危害最大[3]。因此,医生应当立即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处理,进一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

1.3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常受到疾病的困扰,从而表现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是突然性头痛、嗜睡、躁动、昏迷等。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小脑出血、基底节区出血、脑桥出血等。因此,需要针对患者的出血部位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2 诊断

相关学者指出,提高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技术,有利于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医生需要采用造影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确定患者出血的准确部位,对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查,除此之外,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发病史、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发病体征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在整个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4-5],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

3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术治疗方法,另一种是非手术治疗方式。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脑中肿块,降低颅内压和解除脑疝,有利于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加快脑组织功能的恢复。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消除肿块彻底、解除脑受压等优势。非手术治疗主要指的是患者通过完全的卧床休息来保持镇静,稳定血压,减少出血量。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采用止血药、脱水药等进行治疗,从而保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同时还需要为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增强患者免疫力,抵抗疾病。在进行具有针对性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应当时刻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时刻注意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可以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控制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便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是手术治疗方法,②是非手术治疗方式。但是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尽管可以基本维持患者正常的身体指标和生命体征,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因此,若果患者没有手术禁忌症状,可以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微创手术主要指的是微小创伤类型的一种手术方式,主要利用胸腔镜、腹腔镜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和器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病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进展

4.1早期的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早在1987年,第一例微创手术是由法国一位医生偶然间完成的,至此以后,微创手术治疗的概念便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6],为患者的病情恢复和缓解病痛起到了重大作用。在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早期的微创手术治疗的主要内容是医生利用胸腔镜、腹腔镜等现代化医疗器械和设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新型医疗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病情恢复,大大降低致残率。

4.2现代化的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治疗不断渗入各个外科手术领域中,大大提高了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有效率,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口小、恢复快、疼痛轻、出血少等优点。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应用微创手术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先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清理,包括剃头、清洁等操作,再利用颅椎刺破头皮,穿透颅骨,从而将血肿块的血抽出,彻底清除血肿,之后进行切口缝合操作,加压包扎,预防伤口感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7]。手术结束后,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和脱水治疗,保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脏器功能,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并发症的发生。应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及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和出血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手术,尤其是进行微创手术,微创手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高血压脑出血咋微创治疗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栾雁.继发性高血压引起脑出血53例采取保守治疗措施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

[2]何桂兰,赵庆红,王清峰.26例高血压引起脑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3,(3).

[3]姜亚平,殷小平,高琼.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自发性脑出血预后判断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02-104.

[4]杜鑫,朱榆红.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6,1:336-338.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7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为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我临床老年高血压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包括34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为(61.4±7.2)岁;对照组组包括33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52-81岁,平均年龄为(62.8±7.5)岁。在体重、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研究意义。

1.2 选取标准

所有患者经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确诊为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无恶性、继发性高血压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血压上升;无精神类疾病;未患过心肌梗死,近期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无肝肾等重大器官疾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已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用药治疗,采用口服方式,每次服用10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均采用口服方式,两药用量均为每次服用10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

1.4 评价标准

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来评价血压水平,记录TC、TG、LDL-C、HDL-C来评价血脂指标,动脉斑块分级评价标准详细为:0级:IMT小于1.2mm,Ⅰ级:仅有1个斑块或者IMT大于等于1.2mm但小于2mm,Ⅱ级:1个及以上斑块或者IMT大于等于2mm但小于4mm,Ⅲ级:有多个斑块或IMT大于等于4mm。

1.5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通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通过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得血压水平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4.27±11.47)、(85.63±7.64)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4.83±12.15)、(93.21±9.25)mmHg,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TC、TG、LDL-C、HDL-C分别为(3.66±1.22)、(1.13±0.33)、(2.48±0.45)、(1.67±0.24)mmol/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46±1.12)、(1.93±0.63)、(3.38±0.55)、(1.22±0.23)mmol/L,且差异显著(P

2.3 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分级情况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斑块分级包括21例0级、19例Ⅰ级、18例Ⅱ级、5例Ⅲ级,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例0级、21例Ⅰ级、25例Ⅱ级、14例Ⅲ级,且差异显著(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高血压等发病率逐渐升高,高血压带来的并l症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群体中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血管损坏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而有研究显示,高血压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极易导致动脉内膜损伤等,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实验组患者血压各项指标、血脂等各项指标等均著优于单独阿司匹林用药治疗组患者,且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明显降低患者血脂、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为一种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锦雄,陈炳星,陈胄碌.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26(13):1236-1238.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8

据估计,在有危险因素的1期高血压患者,10年内如能持续降低收缩压12 mm Hg,就可以在11例患者中避免1例死亡。

对有心血管疾病或者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采用同样的标准可在治疗的9例患者中避免1例死亡。

在临床中,抗高血压治疗平均可以降低35%~40%的脑卒中发生,20%~25%的心肌梗死和>50%的心力衰竭的发生。

有效的血压控制对预防高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治疗的优势

临床试验表明,单一用药一般仅可控制40%~60%或更少患者的血压,对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以及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则血压的控制效果更差。

中国2011年高血压指南指出:“多年的临床研究归纳出降压治疗中药物应用的4个基本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在联合治疗原则中提出,联合用药具有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的优点,一般是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2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一开始就联合治疗。对血压≥160/100 mm Hg或中危及以上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2种药物联合治疗,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因此,2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对抗高血压具有一定优势,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实际需要。

固定复方是联合治疗的重要形式

联合用药理论上具有下述优点:作用机制不同,降压作用可累加、协同或互补;小剂量联合可减少单一用药时剂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并用药物可钝化反调节,相互限制另一药物诱导的不良代偿;有利于兼顾患者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与并存疾病;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由于剂量的减少,可降低药物的价格。

目前,认为固定复方制剂是对高血压联合用药及个体化用药原则的补充或延伸。固定配比的复方制剂可以降低用药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治疗高血压的复方药物是经过科学的筛选而产生的,其配比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复方制剂为高血压治疗的联合用药提供了一种选择,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一个参考,特别是对基层医生的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固定复方制剂的优势

协同降压、减少不良反应 与单药治疗相比,固定复方制剂具有明显优势,多种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疗效叠加,显著增加了血压降低的比例,可使更多的患者达到目标水平。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可对高血压RAAS机制与容量机制进行双重阻断,降压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利尿剂减少血浆容量从而降低血压,但是血浆容量降低会激活RAAS系统,由此导致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增加会部分抵消利尿剂的降压作用,而ARB可以抑制RAAS系统,从而与利尿剂产生降压的协同作用。同时,ARB还可抵消利尿剂因醛固酮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低血钾等。因此,两者合用既加强了降压作用又减少不良反应,获得单药无法比拟的降压效果。

提高依从性 高血压患者的过于复杂的方案常常影响了病人的依从性。HOT研究证实血压下降至130/83 mm Hg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最佳,但大部分病人(69%)需要≥2种的药物才能将血压降到这一目标值。UKPDS研究也证实,若要严格控制血压至少需要2种药物。若血压能在治疗数周而不是数月内达标,病人的信心和服药的顺应性增加,血压较快达标减少病人处于持续高血压状态的不良影响。固定复方制剂具有协同降压、服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减少治疗费用 研究发现,若病人采用按顺序单药治疗方案,换用一种单药降压治疗,每年的药费将增加20%。而固定复方制剂对不同机制导致的高血压人群均有效,同时相互协同、相互补充,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降低了治疗费用。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老复方种类繁多,根据是否纯化学药分为两大类:化学药复方和化学药加中药复方。后者以复方罗布麻片和珍菊降压片为代表,传统国产固定复方制剂中以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等较为常用。

北京降压0号 是一种降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小,价格比较便宜,在临床广为使用,为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北京降压0号主要是由利血平、双肼屈嗪、双氢克尿噻和氨苯喋啶等老药组成,其配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适宜于当代的高血压治疗,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复方降压片 其中含利血平、双肼苯哒嗪、氢氯噻嗪、异丙嗪、利眠宁以及小剂量维生素B1和B6、泛酸钙、氯化钾及三硅酸镁。起主导降压作用的是前3种成分。此复方制剂是根据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的原则而组成的复方制剂,目的在于增加疗效、抵消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轻、中度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因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目前仍在临床上应用。

珍菊降压片 含可乐定、氢氯噻嗪、野、槐花米、珍珠层粉等成分,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相对传统国产固定复方制剂而言,新型的固定复方制剂配伍更加科学合理,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参考联合用药方法的AB/CD法则(A是指ACEI和ARB,B指β受体阻滞剂,C指CCB,D指利尿剂;其中A、B两类药物抑制RAAS、SNS活性;C、D两类药物激发RAAS、SNS活性),新型固定复方制剂又可以分为ACEI或ARB与利尿剂固定复方制剂,ACEI或ARB与CCB固定复方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与CCB固定复方制剂以及目前不太提倡的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的固定复方制剂等。本文主要介绍已经上市,而且有应用经验的ARB/利尿剂的固定复方。

ARB和噻嗪类利尿剂固定复方制剂能更有效降低轻、中或重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对必须联合用药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选择。

ARB/氢氯噻嗪固定复方降压疗效更强 在INCLUSIVE研究中,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8周,如果血压仍未达标,安博诺剂量增倍再治疗8周。观察结果显示,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耐受性良好。替米沙坦/氢氯噻嗪80 mg/12.5 mg较替米沙坦80 mg或氢氯噻嗪12.5 mg单药治疗可以大幅度降低平均卧位舒张压和收缩压。

ARB/氢氯噻嗪的固定复方治疗达标更快 氯沙坦50 mg/氢氯噻嗪12.5 mg降压的起效时间从原来单药的3周提前到1周,T/P比值从原来单药的67%,增加到85%,降压幅度也明显增加。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从原来单药的起效时间2周提前到1周。T/P比值>80%,血压降到

ARB/氢氯噻嗪固定复方不良反应小 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要低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氢氯噻嗪。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大规模随机试验中,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导致周围性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氢氯噻嗪。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的临床试验中包括>1 700例患者接受联合治疗,没有出现药物意料之外的不良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或替米沙坦单药治疗相似,大部分的不良事件是轻微的、短暂的,且不需要停药。

新型固定复方调整方便,有利于血压的持续控制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的治疗中会出现血压的波动,这种血压的波动有季节性也有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鉴于这种固定复方中的主要成分为ARB,而次要成分为小剂量利尿剂,在调整药物过程中建议,冬季可以增加ARB单药的剂量,夏季减去复方制剂中的利尿剂保持ARB的成分,这样有利于血压的稳定。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9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092-02

原发性高血压己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1-2],我国目前已有逐年递增且年轻化的趋势[3-4]。祖国医学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平稳控制高血压,改善高血压症状,巩固先天之本,祛浊化瘀,保护靶器官,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有独特的优势[5]。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病例为本院中医内科门诊患者,均为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90~99 mm Hg。患者血压持续升高,经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36~78岁,平均(58.4±11.2)岁;病程3.2~13.0年,平均(6.4±1.8)年;平均血压(151.0±8.3)/(94.2±3.6) mm Hg;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6岁,平均(52.1±13.1)岁,病程3.0~15.0年,平均(8.0±1.2)年;平均血压(152.8±5.2)/(96.2±3.5) mm 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

参照WHO/ISH的高血压诊断标准[6],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的高血压症候诊断标准。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己诊断标准,并获得知情同意者,可纳入试验病例。排除:各种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哺乳期妇女,孕妇,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日2次,每次10 mg。治疗组基本方:杜仲30 g,桑寄生30 g,天麻12 g,菟丝子30 g,石菖蒲10 g,水蛭8 g,丹参30 g,莱菔子12 g,决明子30 g,牛膝18 g,钩藤12 g(后下)。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上、下午各服100 ml,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服药前须停用其他降压药至少1周。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1 中医症状的观察及评分:按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列出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结合临床中所见主要症状(眩晕、头痛、腰酸、膝软、心悸、失眠),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计2、4、6分,次症(气短、耳鸣、口干、便秘)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计1分、3分、5分,治疗前后逐项询问观察,计算并记录评分。

1.5.2 血压测量:使用标准汞柱血压计坐位测血压3次,取平均值记录结果,每周3次。

1.6 疗效评定标准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7],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血压疗效标准[7],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0 mm Hg或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 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 Hg但未达正常范围,或收缩压(SBP)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疗效比较及两组间症状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疗效比较,两组眩晕、头痛、腰酸、膝软、心悸、失眠、气短、口干、便秘等症状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眩晕、头痛、腰酸、膝软、心悸、失眠、气短、口干、便秘等症状显效率及对照组上述症状显效率比较见表1。治疗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两组治疗后的平均SBP和DB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2。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应用降压药后出现头痛3例,踝部水肿5例,心悸3例;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的病名,但根据其症侯特点应属“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的范畴。其发病机制多由风、火、痰、瘀、虚引起,周仲英[8]认为病理机制为肝风痰火升腾,冲激气血,或风痰入络,气血郁滞,或心脉瘀阻。病位多以心、脑、肝、肾为主,好发于中老年人,且近来有年轻化趋势: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致形体肥胖,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心血亏虚,肾精不足,清窍失养,从而出现血压升高。其发病过程缓慢且具隐匿性,若早期不及时调治,延误病程则发为本病。其证型特点多以痰浊血瘀,肾气不足为主。朱研等[9]也有从痰瘀互结,痰瘀阻络方面的理论研究,于向东等[10]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痰瘀互结证发病率居第二位,原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己早、中、晚每一阶段都可能存在痰瘀阻络的病理变化,痰瘀阻络是原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己的证候演变规律之一。韩学杰[11]认为高脂血症是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伴随症状,痰浊是其生化物质基础,瘀血与血黏度,血液流变及微循环等密切相关。治疗上以固肾涤痰化瘀为法,方中以杜仲,桑寄生,菟丝子为君,调补肾中阴阳;天麻,钩藤,莱菔子熄风化痰降压,丹参专入血分,活血祛瘀生新;水蛭除具破血逐瘀,止血作用外,更具补肾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水蛭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为臣;牛膝引血下行,决明子入肝经除风热,益肾精,通便化浊,有降压降脂作用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肾精,祛痰化浊,活血化瘀,通络降压之效。全方以杜仲、桑寄生、菟丝子之平补,丹参、水蛭之通散,牛膝、决明之静降,体现了“动静结合”,“通补互济”的组方原则,且疗效确切,既可控制血压,排除隐患,又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确为标本兼顾之法。

[参考文献]

[1]李玉琼.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5):14-16.

[2]董亭方,赵化勇.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体会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01,122.

[3]谭丽,景玉芝,樊立坤,等.健康教育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28,134.

[4]海日古丽・卡德尔,陈晓霞,依力哈木.高血压患者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87.

[5]肖闻宇,黎树权,刘新燕.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07-108,111.

[6]林金秀,吴可贵.1999 WHO/ISH年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2):97.

[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8]周仲英.周仲英临证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0-42.

[9]朱研,韩学杰.原发性高血压己从痰瘀论治的理论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0):890-891.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10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08-01

我院为提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对收治的82例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男49例,女33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58.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4年,平均9.89年;82例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34例患者为稳定型心绞痛、48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肿瘤、心肌梗死、传染性疾病、严重脑血管、肾、肝、胆、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患者坐位舒张压均为95-110mmHg,坐位收缩压均小于180mmHg,且患者近两周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大于3次,每日发作次数小于4次;静息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氨氯地平片治疗,每日5mg。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日10mg。同时给予两组患者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抗凝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及血脂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收缩压为(164.5±9.6)mmHg,平均舒张压为(82.6±5.4)mmHg,治疗后平均收缩压为(134.6±7.8)mmHg;平均舒张压为(71.9±5.5)mmHg;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平均收缩压为(163.5±8.8)mmHg,平均舒张压为(81.4±4.9),治疗后的平均收缩压为(141.2±5.1)mmHg,平均舒张压为(74.5±5.1)mmHg;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为(5.61±0.72),TG水平为(2.35±0.65),LDL-C水平为(2.81±0.48),HDL-C水平为(1.21±0.25),治疗后TC水平为(4.03±0.64),TG水平为(1.55±0.71),LDL-C水平为(1.66±0.46),HDL-C水平为(1.05±0.1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为(5.62±0.72),TG水平为(2.29±0.61),LDL-C水平为(2.78±0.54),HDL-C水平为(1.23±0.19);治疗后TC水平为(4.21±0.87),TG水平为(1.94±0.91),LDL-C水平为(1.87±0.51),HDL-C水平为(1.32±0.28),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也相应的有了极大的变化,加之现代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得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1]。据调查,目前我国的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有3亿左右,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不断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已逐渐被认为是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2]。所以,加强对患者血压控制及冠心病治疗的重视也逐渐成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课题。氨氯地平对血管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能有效的对患者血管平滑肌进行松弛,并且通过对外周血动脉及冠状动脉进行扩张达到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效果,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压,同时该药还具有良好的抗心绞痛作用。此外,该药具有半衰期长、起效平稳、迅速、不良反应少等多种优点[3]。阿托伐他汀钙片则具有良好的调脂效果。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则主要是有阿托伐他汀钙及氨氯地平两种成分构成,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药物疗效,而且服用时间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和食物发生不良反应,此外,该药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并能有效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特别适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高血压优化治疗例11

单纯性收缩压是老年高血压的一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或治疗方式不当极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有众多研究资料显示硝酸酯类药物可有效治疗收缩性高血压,本文分析了我院2015年7月-2016年2月对100例老年收缩压高血压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单纯收缩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60-79岁,病程3-21年,所有患者均经过ISH诊断标准筛选[1]: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1.2治疗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停药1周,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给予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次/d;观察组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酯类药物,予以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每三周测量一次坐位血压,并详细观察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副作用出现,治疗期间要详细指导患者用药,给予合理饮食,保持充足休息,观察临床疗效。

1.3统计学分析

本组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观察组患者脉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单纯性收缩压是老年高血压的一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或治疗方式不当极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2]。当前有众多临床资料表明单纯性收缩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动脉结构发生变化,如血管钙化、血管弹性纤维断裂等,造成大动脉硬化,降低了患者血管壁的弹性,进而降低了其顺应性和扩张性[3]。单纯性收缩压常表现为心室射血流量与压力波动降低,造成老年患者收缩期血压与脉压升高,而舒张期血压降低[4]。在临床中,常使用常规降压药物来治疗本病,但这种治疗方式在降低患者收缩期血压同时也会使舒张期血压降低,对患者的正常血压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在收缩期如果血压升高则会增加心脑血管发病几率[5]。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50例患者通过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观察组患者脉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小鹰,张新军,孙宁玲. 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4:325-330+299.

[2]刘希德,刘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26:144-145.

[3]段京莉,张石革.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进展――高血压治疗与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0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