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粮食问题研究

粮食问题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16

粮食问题研究

粮食问题研究例1

1.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产出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增长。同时,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贸易额的迅速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潜在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笔者研究①发现,目前中国粮食政策所导致的产出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提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其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互相连接构成一个经济系统,任何一项农业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部门;反之其它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到农业部门的产出、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而在现实社会中非线形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因此,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需要寻求一个更加全面、优化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模型。CGE模型具有如下主要优点:①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按照协调方式同时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机制,且定量解释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②替代可能和非线形关系。CGE模型使国内产品和进出口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国内销售和出口之间的不完全转换等替代成为可能。③价格内生和混合经济体制。CGE模型包含了通过价格激励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可以刻划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这样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运用CGE模型就可以全面考察该冲击对经济总量、结构、相对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局限于局部。

2.建立一个适用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CGE模型

2.1粮食CGE模型具有的新特色:粮食CGE模型是在新古典CGE模型(Dervisetal.1982)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形成的。本文模型具有如下新的特色:首先在政府预算账户中引入一个外生变量-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分析生产补贴是如何影响粮食成本、产出和农民收入。

其次,本模型的数据库是笔者依据最新GATP相关数据编制而成,包含六个农业产业及六个非农业产业③,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一些农业政策的局部分析所忽略;另一方面主要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间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再次,劳动力被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主要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非技术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内、农业和非农业产业间的流动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产出和收入的影响。

最后,进一步细分制度部门。在粮食CGE模型中,制度部门分为三部分: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其中,居民户和企业又进一步细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类型。主要目的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收入变化引起的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消费变化的间接影响。

2.2粮食CGE模型的数据库和方程式体系。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建立一个最新的包含六个农业部门的中国粮食社会核算矩阵(SocialAccountingMatrix,SAM)。这个SAM的建立是把来源于GTAP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通过RAS的方法编制而成的,它构成CGE模型的基础数据库。

粮食CGE模型的方程式体系中,用CES生产函数代替C-D生产函数,剔除了C-D生产函数中存在的不完善成分。另外,在国际贸易部分,采用了CET函数形式。

3.模拟分析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本文提出三套解决方案即:增加粮食部门的生产补贴,提高粮食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由于CGE模型具有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在模拟方案1中,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导致较高的粮食产出。这是由于此项措施通过有效地消减成本进而降低粮食生产价格,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的粮食消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7%,这主要是由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了2.57%拉动的。另外,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此项措施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其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相同收入增长水平下的农村居民户消费量会高于城市居民户,因此,农村居民户收入的增加有效地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明显地支持了非农产品的产出。

相应地,生产补贴也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首先,在政府账户方面,为了支付生产补贴,政府不得不提高借入额。虽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税率在模型中保持不变,但是增加的居民户收入和消费需求可以使政府收入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有所增加。其次,在投资方面,由于政府补贴的增加,导致政府帐户支出的增加。在政府其他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政府投资的减少。这样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产业比如说建筑业,机器设备业等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生产补贴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投资增长的降低将直接减少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长期的增长潜力。

3.2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效果(方案2)。本文假定模型中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我们通过改变CES函数中的参数值评价各个粮食品种由于TFP改进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这个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

描述了生产率增长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由于农业部门内部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的相互关联,TFP增长对粮食部门以及非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中唯一例外的是建筑部门和采矿部门,这是因为二者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消费间的关联程度很小的缘故。

另外,粮食部门TFP增长引发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效果,由此引起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的总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总体的收入水平,但针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综上所述,此方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GDP的增长,五种谷物的TFP同时增长的综合效果引起GDP增长19%。

3.3粮食部门TFP增长和贸易部分自由化的效果(方案3)。这一部分,主要运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在未来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背景下,模拟和评价粮食部门TFP增长的经济效果。

考虑到目前的现实情况,这一部分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综合影响。在生产部门中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贸易出口部门和进口依赖部门(例如能源、机器设备产业等),粮食产出明显增加。

(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的模拟结果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其中,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收入在不同居民组中的变化表明贸易自由化具有较强的促进“平等”的效果。其中,农户收入增长最大,这种情况和模拟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程度优于城市居民的。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受益于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贸易进一步的自由化(关税消减50%),而目前的贸易政策格局对城市居民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关税消减政府收入下降5.8%。这意味着关税消减带来的收入损失大于由于进一步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税的税基扩大及企业、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收入盈余。

贸易自由化对GDP的影响相对明显。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情况下,GDP上升2.55(只考虑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GDP上升1.96%。

上述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贸易自由化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在目前阶段,一个主要的影响是能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背景下,有效地促进和协调“增长和平等”两个目标。

4.结论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粮食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和评价解决粮食潜在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本文研究发现:

4.1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政策可以通过消减成本有效地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从而增强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粮食产品的消费量;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7%,农民收入增加,国内的整体消费需求增加2.57%;可见,生产补贴这一政策方案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由于投资下降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的减少,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长期增长潜力。

4.2提高粮食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促进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研究发现,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导致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最终引发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的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TFP的改善虽然提高了整体收入水平,但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这个结果暗示,此方案会加剧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与局部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相反。

4.3在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况下,模拟部分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结果表明,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第二套政策方案(只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形),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limeng(2006)

②由于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投入产出表》尚没有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进行细化,因此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源于GATP数据库

③12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大米、大麦、其他谷物、蔬菜和水果、其他种植业、其他农产品、能源和矿产品、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

④目前的粮食政策所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渐上升,必然推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概括地说,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善同、翟凡、徐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J]世界经济,2002,2:21~26

[2]Arrow,K.J.andIntriligatior,M.D.(1985),HandbookofMathematicalEconomics.North-Holland

[3]Dervis,K.,DeMelo,J.andRobinson,S.(1982),GeneralEquilibriumModel-ANewApproach.London:OxfordPress

[4]Ezaki,Mitsuo(2001),“AsianEconomyinFuture:AnEconometricAnalysisofGrowthPerspectives”,EconomicAchievementinAsia,Tokyo:Toyo-Keizai:171~196.(inJapanese)

[5]Fisher,F.M.(1966),TheIdentificationProbleminEconometrics.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

[6]Gunning,J.WandKeyser,M.(1993),AppliedGeneralEquilibriumModelsForPolicyAnalysis.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

[7]Jorgenson,Dale.W.andGriliches,Z.(1995),TheExplanationofProductivityChange.TheMITPress

粮食问题研究例2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048-04

近几年来,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7—2008年两年间谷物价格上涨了近50%。各国为了应对粮食危机,纷纷取消了粮食出口退税或降低甚至是取消进口关税,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粮食金融化。Archer Daniels、Midland、Bunge和Cargill四大粮商控制了全球90%的粮食贸易,他们对于全球粮食供需和粮食价格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操纵粮食价格。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产,但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进口数量超过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大豆总进口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猪肉也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不再只是粮食供需问题,而是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各个环节,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所引起的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应对粮食金融化,高效利用粮食金融市场才是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选择。

一、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对粮食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快速城镇化又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快速城镇化使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未来2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仍将居高不下,城镇化所需的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必定会使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粮食种植面积将不断减少。虽然中央提出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据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61.17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1.05万公顷,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25.30万公顷;2012年全年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万公顷,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达25.94万公顷。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耕地保有面积为18.2476亩,较前一年净减少达49万亩,若中国城镇化率的目标定为80%,我国的耕地形势将面临严重考验,即使政府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18亿亩的土地红线也很难保证。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耕地的减少在所难免,粮食种植面积也将会有所减少。

2.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减少主粮生产规模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共有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快速推进,为土地流转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家庭农场的数量还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将会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家庭农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但其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种植品种不再是依赖原有的种植习惯和政府的指导,而是取决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上述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虽然我国粮食价格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其中大部分的涨价是弥补前期工农剪刀差的缺口,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种植粮食的利润非常有限,农民仅依靠土地收益难以脱贫致富。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赋予了农民更多的选择,农场会转向种植收益更高的其他非粮食农产品,或者转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粮食种植面积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粮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3.新国际贸易规则将影响我国粮食进口

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和美国正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谈判正在进行。2013年6月,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的谈判。这些新的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已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有框架,尤其是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内容更是各国近期博弈的结果,可以预见的以粮食净出口主导的TPP农业贸易谈判必定会使粮食净进口国处于不利地位。虽然TPP协议声称将采取开放的态度,欢迎任何APEC成员参与,非APEC成员也可以参与,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接收到谈判邀请,若我国被排除在TPP谈判之外,将来粮食进口将受制于新的贸易规则,我国必将支付更高的贸易成本。

4.粮食消费结构变化提高粮食消费数量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粮食>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的饮食结构逐步向“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粮食”的饮食结构演化,而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是原粮,将消费更多的粮食,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贸易和粮食安全都将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粮食十连增的同时进口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需求不断增长,必然会提高对原料的消费数量,国内粮食增产的数量已远不能满足对作为饲料的原粮的需求,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粮食金融化对粮食供给的影响

过度粮食金融化会导致粮食价格偏离价值,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提高,种植粮食的风险加大,但粮食金融化不足同样会导致粮食价格无法通过金融市场分散和规避,加大种植粮食的风险,因此,只有适度的粮食金融化才能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交易和加工风险,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1.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因素,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共同决定粮食产量,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促进粮食生产企业发展,提高科技投入,规避价格风险,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的增加,粮食种植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而粮食的价格并没有与成本同步提高,使粮食生产利润越来越低。不仅如此,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种植粮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随着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全国推开,土地集约化经营将产生规模效应,然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粮食金融市场更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大量农产品还没有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其他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更加缺乏,从而导致农户无法通过粮食金融市场分散或规避粮食价格风险,无法保证稳定的收益。发达的粮食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期期货、保险等金融产品为家庭农场化解粮食和价格风险,锁定收益,从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卖粮难一直是困扰粮农的一大难题,粮食流通领域的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是主要原因。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还会导致粮食流通领域无法分散和规避价格风险,直接影响到粮食收购供应。粮食金融市场为粮食流通企业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粮食流通企业可以借助期货、远期等金融工具对冲粮食价格风险,获得稳定收益,从而保证粮食收购;另一方面,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培植粮食流通企业,扩展粮食储藏容量,也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3.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促进粮食贸易

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培植出更多管理水平高、效益好的民营粮食进口企业,节约进口成本,提高粮食供应效率。2012年我国三大主粮进口猛增,据海关总署统计,玉米、小麦和稻米进口数量分别为521万吨、369万吨和231.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197%、195%和305%。而2013年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的进口关税配额总量提高至2215.6万吨,关税配额数量的具体分配情况为小麦963.6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50%。从以上数字看,国有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粮食进口配额,显然违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这一准则,也不利于培育有竞争力的粮食贸易企业。通过成立粮食产业基金,培植有潜力的粮食贸易企业从事粮食贸易,不仅可以节约粮食进口的成本,也可以提高粮食供应的效率。

三、基于粮食金融化提高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1.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发达的粮食金融市场是粮食产品对冲、规避价格风险的基础。我国应扩大粮食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开发新的粮食交易产品,完善粮食期货交易机制,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操纵市场的行为,保证粮食期货市场稳定运行,使其成为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和对冲的主要场所。除了期货外,粮食金融市场从业者应加快金融创新,开发新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满足不同类型市场交易者的需求,分散粮食生产、流通及加工环节的风险,保证粮食安全。粮食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粮食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粮食金融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除了利用中央粮食储备库从总量上调控不同区域市场和不同季节的临时性粮食供需缺口外,其主要职责和作用应是完善粮食金融市场体系,保障粮食交易公平竞争,加强对粮食金融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2.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

加大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相对落后。若不能对其进行利益补偿,必然会影响粮食生产与供应,威胁粮食安全。国家应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对粮食主产区的县或镇进行奖励,在此基础上,根据粮食的生产能力及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测算安排转移支付额度,缩小粮食主产区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差距,保证粮食主产区稳定粮食产量。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农场逐步取代农户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政府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安排财政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如对农机、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等进行担保、提供低息贷款或直接财政补贴,提高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3.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

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基本完成,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制度基本扫除,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生产单位承担粮食生产工作。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家庭农场单位产生较单个农户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对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了单个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需要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传统意义的粮食金融市场,还应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提供信贷、担保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丰富粮食金融市场相关知识,为其提供从粮食金融市场获得融资的机会,并引导其利用粮食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

4.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

建立一个网络齐全、功能完备、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迫在眉睫,建立粮食收购基金,培植大型粮食收购企业,规范粮食流通领域的购销行为,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的必由之路。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基础上,在粮食主产区设立现货交易所,信息共享,交易互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交易平台,政府统一为家庭农场进行培训,鼓励其进入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交易,使两个市场形成的期货和现货价格能够反映各个粮食品种的供需。成立专项基金,扶持壮大多元市场主体,拓宽农户及家庭农场粮食销售渠道,解决卖粮难问题,并出台政策法规,打击囤积居奇恶意哄抬粮食价格的投机行为,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区域流通壁垒,促进粮食在全国自由流通。粮食物流方面,结合各地粮食储备库的建设情况和路网情况,利用当前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打造全国统一的粮食物流系统,大力提倡粮食“四散化”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

5.利用贸易新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

随着粮食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政府应积极应对,与粮食生产国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利用新的贸易规则稳定粮食进口数量和质量,降低粮食进口成本和风险。近几年来,WTO多边贸易谈判进程进展不够顺利,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成立区域性贸易组织,新一轮区域贸易自由化浪潮逐步兴起。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TISA、TPP、TTIP等贸易组织,虽然谈判还没有最终完成,但进展速度较快,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同贸易体系下的谈判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贸易与投资并重、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相关联,而且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在原有WTO框架下,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就已利用贸易规划进行不公平的补贴和出口倾销,其跨国粮食企业垄断了粮食贸易和种子,操纵粮食价格。我国应总结WTO粮食贸易规则谈判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快了解新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熟悉贸易新规则,力争尽早成为新贸易组织中的一员,在新的框架内进行谈判,尤其关注农业和粮食贸易方面的贸易规则,与粮食出口国之间达成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稳定粮食进口价格和数量。为了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政府还应提高粮食进口关税,保护本国农业,降低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针对国际粮食产品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冲击,我国应尽快出台应对国际垄断组织操纵粮食行业的法律法规,遏制其不正当的经营行为。

粮食问题研究例3

粮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应主要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顺畅国内粮食流通储备体系、保证粮食进出口能力等方面着手。自2004 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5 年实现了粮食大丰收,粮食自给率高于95%,粮食生产与进口压力不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顺畅国内粮食流通渠道。2008 年,面对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价格爆涨甚至粮食供应紧张的现象;而在中国,恰逢粮食增产,实际情况是市场粮价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粮农卖粮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粮食流通渠道不畅,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粮食收购市场中生产者、中间商、终端收购分销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性差。因此,分析并理顺粮食收购市场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对解决中国粮食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型评价执行效果

面对复杂多变的粮食购销形势,为了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和粮价大幅波动,国家于2004年出台并实施了以最低收购价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政策。到2010年为止,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范围依然有严格规定,一般是主要粮食品种的重点主产区,如早籼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西等省区;中晚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吉林、黑龙江、广西、江苏、辽宁、河南等省区;小麦则主要是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省。

下面我们以中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区域(安徽、黑龙江、江苏)和非执行区域(山东)为目标,对最低收购价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发现在政策执行前,评价模显示给出的分数显示粮食生产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是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开始执行以来,执行区内粮食生产趋势开始逆转,并且持续向好,2008年以后都处于中上水平运行。而作为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非执行区的山东,虽然有所好转,但却反复不定。

总结与讨论

粮食问题研究例4

关键词: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对策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粮食安全是全世界各国政府与机构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2]。我国应尽快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以避免世界粮食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现状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全省耕地1151.6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0亩;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平均亩耕地水量468立方米;天然草原面积约433.3万公顷[3-6]。

其中,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土,典型的黑土面积约为7万平方公里[7],属世界性的稀有资源,土壤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微量元素全;地势平坦,并且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优势。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92.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4132元,比上年增长16.3%,再创历史新高。

1.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我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2007年,粮食总产量为396.55亿公斤,夺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7]。

我省2007年粮食生产具有五个突出特点:

一是面积扩大。

二是高产作物增加。

三是投入增多。

四是标准提升。

五是品质提高[8]。

1.2粮食人均占有量提高

我省的粮食人均占有量提高,2007年达到1037公斤[8-10]。黑龙江省的部分农业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布见表1[9]。

1.3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省级各部门以扩大粮食种植规模、发展高效作物为重点,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99万公顷。

2黑龙江省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2.1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困扰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以温度上升为主要特征,与气候变暖相伴发生的气候变率的增大,则明显增加了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及病虫害和杂草等灾害的发生几率,致使我省成为我国粮食单产波动最大的区域之一。

2.2水资源缺乏,威胁粮食安全

据权威气候变化专家警告,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我国农业的最大威胁。民政部最新统计,截至5月27日,黑龙江省受旱面积已达到9254万亩,为耕地面积的53%。干旱将严重影响我省粮食产量。

2.3土壤退化加剧,影响粮食安全

我省土地开发过度,耕地扩大过多侵占了湿地、林地与草地。另外,开发方式不合理,如顺坡承包、顺坡耕种等加速土壤侵蚀。此外,有机肥施用量普遍减少,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土壤养分亏缺严重。

2.4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我省龙头企业少,数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的稻米质量优良,除“五常大米”“方正绿宝石优质米业”已形成品牌外,其他水稻加工企业小而分散,经济效益差。

2.5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粮食安全的隐患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32元,绝对差距达到611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2.48:1。

2.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制约粮食安全

目前,生产资料上涨和相关利润被流通环节攫取,这种状况倘若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源于/

据统计,黑龙江部分地区种一亩大豆的成本已涨到143元,按亩产150公斤,每公斤售价2.4元计算,毛利只有360元,除去人工费几乎无钱可赚。

3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3.1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不少干部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早已过关,“粮荒”是很久远的事。从国际经验观察,日本政府宁愿让农田抛荒,给农民补贴,也不愿将土地挪作他用。从国际上进口粮食,就相当于进口一部分稀缺的土地资源,还可缓解国内耕地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的矛盾。

3.2重视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

我省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粮食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土壤培肥技术体系,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民科技和农机合作社。还应引入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3.3发展物理农业,实行环保补贴

发展物理农业是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即以物理的技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化肥使用量,达到保持作物稳产、增产,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实现农业的长久、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粮食增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4提高水资源利用,构建节水战略

我省首先应制定防治水土流失政策。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政策体系。其次,增加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另外,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广中水灌溉。

3.5政府调整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

为了适应农村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另外,应完善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同时,还应调整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3.6鼓励龙头企业,加快物流建设

政府应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各环节的产业链进行规划,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建立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最终构建面向全球的粮食市场竞争体系。

3.7建立预警系统,关注市场动态

粮食安全预警是指跟踪监控粮食运行态势,在发现粮食不安全运行状态下,政府能根据预先预案,采取相应干预粮食运行的手段和措施。据预测,东北地区提供的粮食可满足中国50%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11],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的耕地进行预警研究。

总之,粮食安全——后危机时代,黑龙江省应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生产和加工,促进我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建,叶文琴.发达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6):74-78.

[2]宁哲,王兰,韩微.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4).

[3]黑龙江省统计局.2005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内蒙古统计局.2005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吉林省统计局.2005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辽宁省统计局.2004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7]刘兴土,阎百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J].中国水土保持,2009,1:17-19.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2008:168.

粮食问题研究例5

1.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产出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增长。同时,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贸易额的迅速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潜在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笔者研究①发现,目前中国粮食政策所导致的产出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提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其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互相连接构成一个经济系统,任何一项农业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部门;反之其它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到农业部门的产出、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而在现实社会中非线形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因此,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需要寻求一个更加全面、优化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模型。CGE模型具有如下主要优点:①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按照协调方式同时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机制,且定量解释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②替代可能和非线形关系。CGE模型使国内产品和进出口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国内销售和出口之间的不完全转换等替代成为可能。③价格内生和混合经济体制。CGE模型包含了通过价格激励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可以刻划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这样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运用CGE模型就可以全面考察该冲击对经济总量、结构、相对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局限于局部。

2.建立一个适用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CGE模型

2.1粮食CGE模型具有的新特色:粮食CGE模型是在新古典CGE模型(Dervisetal.1982)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形成的。本文模型具有如下新的特色:首先在政府预算账户中引入一个外生变量-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分析生产补贴是如何影响粮食成本、产出和农民收入。

其次,本模型的数据库是笔者依据最新GATP相关数据编制而成,包含六个农业产业及六个非农业产业③,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一些农业政策的局部分析所忽略;另一方面主要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间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再次,劳动力被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主要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非技术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内、农业和非农业产业间的流动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产出和收入的影响。

最后,进一步细分制度部门。在粮食CGE模型中,制度部门分为三部分: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其中,居民户和企业又进一步细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类型。主要目的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收入变化引起的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消费变化的间接影响。

2.2粮食CGE模型的数据库和方程式体系。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建立一个最新的包含六个农业部门的中国粮食社会核算矩阵(SocialAccountingMatrix,SAM)。这个SAM的建立是把来源于GTAP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通过RAS的方法编制而成的,它构成CGE模型的基础数据库。

粮食CGE模型的方程式体系中,用CES生产函数代替C-D生产函数,剔除了C-D生产函数中存在的不完善成分。另外,在国际贸易部分,采用了CET函数形式。

3.模拟分析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本文提出三套解决方案即:增加粮食部门的生产补贴,提高粮食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由于CGE模型具有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在模拟方案1中,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导致较高的粮食产出。这是由于此项措施通过有效地消减成本进而降低粮食生产价格,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的粮食消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7%,这主要是由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了2.57%拉动的。另外,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此项措施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其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相同收入增长水平下的农村居民户消费量会高于城市居民户,因此,农村居民户收入的增加有效地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明显地支持了非农产品的产出。

相应地,生产补贴也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首先,在政府账户方面,为了支付生产补贴,政府不得不提高借入额。虽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税率在模型中保持不变,但是增加的居民户收入和消费需求可以使政府收入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有所增加。其次,在投资方面,由于政府补贴的增加,导致政府帐户支出的增加。在政府其他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政府投资的减少。这样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产业比如说建筑业,机器设备业等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生产补贴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投资增长的降低将直接减少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长期的增长潜力。

3.2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效果(方案2)。本文假定模型中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我们通过改变CES函数中的参数值评价各个粮食品种由于TFP改进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这个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

描述了生产率增长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由于农业部门内部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的相互关联,TFP增长对粮食部门以及非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中唯一例外的是建筑部门和采矿部门,这是因为二者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消费间的关联程度很小的缘故。

另外,粮食部门TFP增长引发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效果,由此引起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的总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总体的收入水平,但针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综上所述,此方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GDP的增长,五种谷物的TFP同时增长的综合效果引起GDP增长19%。

3.3粮食部门TFP增长和贸易部分自由化的效果(方案3)。这一部分,主要运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在未来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背景下,模拟和评价粮食部门TFP增长的经济效果。

考虑到目前的现实情况,这一部分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综合影响。在生产部门中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贸易出口部门和进口依赖部门(例如能源、机器设备产业等),粮食产出明显增加。

(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的模拟结果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其中,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收入在不同居民组中的变化表明贸易自由化具有较强的促进“平等”的效果。其中,农户收入增长最大,这种情况和模拟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程度优于城市居民的。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受益于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贸易进一步的自由化(关税消减50%),而目前的贸易政策格局对城市居民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关税消减政府收入下降5.8%。这意味着关税消减带来的收入损失大于由于进一步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税的税基扩大及企业、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收入盈余。

贸易自由化对GDP的影响相对明显。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情况下,GDP上升2.55(只考虑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GDP上升1.96%。

上述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贸易自由化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在目前阶段,一个主要的影响是能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背景下,有效地促进和协调“增长和平等”两个目标。

4.结论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粮食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和评价解决粮食潜在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本文研究发现:

4.1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政策可以通过消减成本有效地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从而增强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粮食产品的消费量;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7%,农民收入增加,国内的整体消费需求增加2.57%;可见,生产补贴这一政策方案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由于投资下降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的减少,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长期增长潜力。

4.2提高粮食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促进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研究发现,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导致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最终引发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的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TFP的改善虽然提高了整体收入水平,但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这个结果暗示,此方案会加剧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与局部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相反。

4.3在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况下,模拟部分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结果表明,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第二套政策方案(只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形),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limeng(2006)

②由于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投入产出表》尚没有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进行细化,因此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源于GATP数据库

③12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大米、大麦、其他谷物、蔬菜和水果、其他种植业、其他农产品、能源和矿产品、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

④目前的粮食政策所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渐上升,必然推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概括地说,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善同、翟凡、徐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J]世界经济,2002,2:21~26

[2]Arrow,K.J.andIntriligatior,M.D.(1985),HandbookofMathematicalEconomics.North-Holland

[3]Dervis,K.,DeMelo,J.andRobinson,S.(1982),GeneralEquilibriumModel-ANewApproach.London:OxfordPress

[4]Ezaki,Mitsuo(2001),“AsianEconomyinFuture:AnEconometricAnalysisofGrowthPerspectives”,EconomicAchievementinAsia,Tokyo:Toyo-Keizai:171~196.(inJapanese)

[5]Fisher,F.M.(1966),TheIdentificationProbleminEconometrics.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

[6]Gunning,J.WandKeyser,M.(1993),AppliedGeneralEquilibriumModelsForPolicyAnalysis.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

[7]Jorgenson,Dale.W.andGriliches,Z.(1995),TheExplanationofProductivityChange.TheMITPress

粮食问题研究例6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内涵

在中国的古代,就对粮食做了很好的定义:粮,米之良者。百感交集之物,凝天地精气,蕴日月精华,承雨露化育,方凝结而成,以济天下苍生。粮食,不是附加给生活的任何寓意;饥饿,一个民族五千年不愈的伤口。粮食是大地赐予人类无穷生命之源,而且是一种让人类深怀着感恩之情和虔诚之心的信仰之物,用中国农人的话说,是命根子。在西方,诗人们把粮食比喻成“太阳的血液”,其比喻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粮食问题一直都是高度重视但又十分担扰。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应该承担的一项国际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但是,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如何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方面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则在逐步减少。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①,中国粮食生产的隐患很多,中国的人均耕地,人均拥有水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旱灾、水灾经常发生,不同的灾害在中国的不同地域偶尔阶段性的发生,给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中国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差距日趋扩大,我们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确保从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两难境地。国内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我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19785年到2012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减少了7.7%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市对耕地资源的竞争仍会不断加剧。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工业化、城市化又导致非农产业用水增长、水资源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影响凸显。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预期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以减产为主③。因此,为确保粮食有效供给,除了努力搞好国内农业生产、挖掘农业增产潜力外,还要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开发和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适当与适度的粮食储备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三大问题

201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了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食储备已达到最低水平。虽然过去也出现过类似的粮食市场的通货膨胀现象,但这次不同以前那样简单。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关注,近十年之间,我国净减少耕地面积609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影响深远,国家宏观政策的战略布局面临重大考验。

2.我国对粮食消费持续增长。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率快,当数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人口前列,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早已改变自然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另外,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家务农人数明显减少;再者,随着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质量和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是从国民角度讲对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同时还指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用粮的数量也不断提高。因此,中国的粮食消费不断提高。

3.农民耕种出现“断代”现象。对于当前的农村青年一代,耕种已经普遍失去了吸引力。2012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52%,常年外出人口数占总人口的24%。有文化、懂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农村人口急剧转移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行业收入普遍高于粮食种植,有能力的人大多不愿从事耕种。我国传统模式是农业哺育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现如今国家虽在提倡重视“三农”问题,但很明显,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愈来愈大。农业成本提高,从种子价格到化肥价格再到灌溉用水的价格,都在不断提高。我国虽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与工业品相比,其价格依然较低,使农民在丰收年增产却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仍受到严重打击。以耕种为职业的农民普遍出现“断代”现象,他们的子女选择出外务工,也不愿意在家乡种地,这样最终导致国家农业发展的失衡。

三、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及其建议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最低质产业产品;而粮食又是民本和民生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解决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不仅紧迫而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需要全面组合政策加以应对。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④,重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国家税收支农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为主体的黄箱政策体系,灵活设计不同补贴方式的组合,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等予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公共政策,对粮食产量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的制定粮食储备规模,充分利用进出口途径,努力实现粮食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储备。

在保持足够安全储备的同时,国家应采取各种财政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粮食储备,并运用市场办法来调节粮食储备,使粮食储备制度不仅可以利用市场的灵活性消解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僵硬与垄断的不足,而且可以使粮食补贴机制的获利面更具广泛性,从而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夯实基础,增加对人民的福祉。

注释:

①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4日第10版.

②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④WTO《农业协议》规定,“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这些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或仅有微小的扭曲影响,成员方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

参考文献:

粮食问题研究例7

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来看,短缺正在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全球食品价格自2002年以来持续攀升,到2009年已累计上涨65%。去年,全球谷物价格上涨42%。目前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2008年初169天的水平。世界银行最近的估算显示,国际大米价格2010上涨55%。另外,玉米价格也持续上涨。

从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来看,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粮价异常波动给管理通胀预期带来巨大压力,也给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以玉米为例,由于我国粮食各品种间价格波动具有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性特征,玉米价格异常波动有可能引发粮价乃至整个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同时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打击农民养猪积极性。如此的结果也导致我国目前猪肉价格暴涨,由此推动新一轮食品价格全面上涨,拉动CPI大幅上升,进一步加大通胀预期压力。在食品价格的推动下,今年3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4%,4月CPI同比上涨5.3% 。目前我国长江中下游正遭遇特大干旱,市场上对于粮食减产的担忧情绪逐渐升温,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已经显现大幅反弹。多家机构近日预测,5月CPI仍将维持高位,同比增长预计会在5%以上。反通胀已成为今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而粮价稳定与否,则关系到整个物价的走势,关系到宏观调控的成败。

2.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分析

目前,我国正于高速发展阶段,在今后的10年甚至是50年里,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将推动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但耕地减少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在每年的粮食产量超过了1万亿斤,到202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将达到790斤,需求总量将至少在11450亿斤。若按2020年的粮食需求11450亿斤来测算,要保持自给率在95%以上,即总产要达到10878亿斤,每年粮食产量至少要增产72亿斤。假定播种面积保持不变,要求单产在2007年633斤的基础上,每年提高0.7%以上。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只有0.6%,单产增幅呈递减趋势,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难度加大。毕竟,科技进步赶不上社会对粮食生产的需要,所以快速城镇化时期土地减少的背景下,在有限的空间上,由于科技发展滞后,每亩地的单产就大打折扣,最后将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总供给。事实上,在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之后,包括最近农业部统计显示,今年夏季小麦增产,长期积累形成的基础设施潜力已充分释放,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的空间已经很小。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等根本性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渐显现。

尽管我国粮食已经实现了七连增,粮食产量稳定,储备充足,粮价也没有大起大落,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决定今年将在全国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会议决定,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地区,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和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水平,实现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采取七项措施确保粮食增产:保护耕地,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化种植;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发展旱作农业,发展节水灌溉;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开展科技指导服务,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做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粮食生产用电需要;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为此,中央新增支农资金100亿元。以上举措表明,为了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电力到水利、从科技到农资、从财政到金融,方方面面都必须立足大局,努力提供最大支持。

二、制约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支农政策取向与涉农银行业机构经营目标差异,制约金融支持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但是,由于支农惠农政策强调更多的是对粮食生产作为弱势产业的帮扶和保护,大多带有强烈的计划性色彩,而商业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作为风险偏高、收益偏低的弱势产业必然难以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因此,政策支农“扶贫”的目标定位与金融机构“逐富”的商业运作原则之间出现了错位,支农政策的计划性与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性难以目标同向。即便国家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承担起为农业生产提供融资的政策性金融职能,但当作为其社会责任的弹性政策性金融职能与刚性的逐利性内在需求发生冲突时,涉农金融机构多会舍弃社会责任,最终导致信贷资金流向“非农”领域。

2.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现象并存,制约金融支持粮食安全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但量少、点多、线长,涉及金融领域的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偏低,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现象并存且互为表里。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对银行信贷资金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救火式”的财政补贴政策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长期安全保障。一份以1987年至2007年为时间段对中国财政支农杠杆效应进行研究的报告(彭克强,2008)表明,2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中银行贷款占比与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占比仅有6年呈弱正相关关系,财政与金融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上的两级分化格局直观地反映出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持资金未能有效地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3.贷款对象无法提供风险补偿与信贷资金自身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并存,制约金融支持粮食安全

一是贷款对象无法提供风险补偿。当前粮食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其潜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言而喻。而目前农村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导致保险公司在商业化经营中对农村种植业开办的品种极少、保额较低,且有日趋萎缩的趋向,部分农户虽然参加了保险,但第一收益人并非金融机构。二是支农信贷资金自身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作为潜在违约风险高的支农贷款,一旦发生违约,除了金融机构自身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外,无其他补偿方式。虽然各级政府建立了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但额度较小,真正发生风险弥补也较困难。

4.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严格的支农信贷准入条件不匹配,制约金融支持粮食安全

一是粮食生产的分户式经营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化信贷需求。全国产粮主产区户均种植夏粮、秋粮的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户经营规模也较小,农村耕地经营权的细碎化使得种粮所需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投资金额较小、弱化了粮食传统种植模式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致使金融对粮食生产的支持进一步萎缩。二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严格的支农信贷准入条件。当前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户可提供的抵押财产有限,抵押物本身价值较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影响,收入难以保证,这些与银行业渐趋完善的经营管理、日益强化的信贷管理和严格的信贷准入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增大了农户贷款的风险,也增加了农户贷款的难度。

5.支农信贷人员贷款责任追究与业绩考核不科学性,制约金融支持粮食安全

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贷款回收个人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基层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对于其他信贷业务,涉农贷款面对的主要对象――农户居住较为分散,而农户贷款额度小、笔数多、放贷风险高、管理成本高,且贷款发放假如形成不良,将严格追究信贷人员责任,加之,银行机构考核信贷人员,只考核存款多寡和不良贷款收回率、不考核发放贷款的多少。因此,现在从事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多数人面对涉农贷款风险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惜贷”和“慎贷”,致使部分支农信贷人员宁可放弃涉农贷款高额利润回报,将存款上存,也不愿承担放贷风险。

三、强化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建议

1.建立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而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应该认识到,保证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发展现代农业。金融要在服务于现代农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要发展多层次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既应注重发展面向农村特定产业的专业金融服务机构,也应鼓励不同类型金融服务机构针对农业生产链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互相配合并提供互为补充的服务。特别是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链拉长,在产业化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中,在土地投资、水利设施、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产品开发,需要根据风险大小和融资期限长短,提供专业而全面的农村金融服务。同时,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入中低产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等现代农业基础开发领域,通过开发适合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农业生产转型,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2.解决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解决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我国应通过创新促进土地流转和利用外部资源,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一是应引入土地生产当量配额交易机制,解决城镇化发展与土地约束的矛盾,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农村基础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借助金融市场,以经济手段促使各地增加对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以市场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二是要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涉农贸易和跨国农业投资。针对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环境的变化,需要把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贸易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政策联系起来,更加有效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注意实质性保护食品安全,保护农产品供给能力和提高粮食产量。三是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在确保农地规模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以市场化的方式流转,鼓励农业生产的国际合作。

3.发挥金融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纽带作用

国际经验证明,金融手段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甚至可以放在产业链的核心。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指导农户的行为,到收获的季节,金融企业可以把农户和下游企业结合起来,同时金融企业还可以把产业链贸易公司、农资公司、铁路、港口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简言之,借助金融的力量,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望彼此连通。一是发挥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加强信贷政策指导,积极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二是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开展与订单农业相结合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因此,为了确保粮食稳定增长行动的成功,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首先应以增加涉农贷款为主线,不断创新并增加对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信贷供给。

4.集中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

对现行财政支农资金“政出多门”的分散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变过去财政补贴“单干”的直接支农模式,建立政府扶持和财政补偿机制,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奖励促进、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将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捆绑起来运用,发挥金融资本与财政资金的联动作用,通过有效激励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财政支农杠杆效率,从而形成财政支农实现社会效益目标和金融支农实现经济利益目标双赢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特别是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涉农领域,集中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

5.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增强粮食生产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解决信贷资金的收益问题。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预期,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进一步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等措施,使得种粮收入高于投入成本,在完成农户自身积累的同时,提高粮食生产收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推进粮食生产产业化,使得种粮投资收益率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吸引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向农业投资转化,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6.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

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市场,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抗灾减灾以及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的作用,以此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粮食的稳定增产。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化解因自然灾害造成涉农贷款的损失。二是规范政策性担保公司的运作,解决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担保难问题。三是建立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发挥政府风险担保金的代偿作用,对已经出现的信贷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偿。四是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开发农业贷款补偿保险品种,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设置保障线,提高银行持续增加农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五是鼓励发展以农业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7.完善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调整信贷投向,确保稳健货币政策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资金供应。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要求,把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和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信贷工作重点。二是继续加大信贷投放,着力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比例、投资地域、融资渠道实行三放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入股,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实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实力较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兼并重组,拓宽支农服务工作面。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大中型商业银行现有县域机构网点保持稳定。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对县域以下增设具有有效贷款功能的分支机构。不断拓展政策性业务范围,有效提升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四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进度,不断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基于解决农村信贷融资需求的视角,重点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服务空白和竞争不充分地区设立机构、开办业务,大力培育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放宽粮食主产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要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类型的小型金融机构,确立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发展非正式金融,为粮食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粮食问题研究例8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59

实现粮食安全生产、流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支撑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新的税制环境、新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对税种涉税优惠进行梳理,是进一步规范税收筹划、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营改增”的改革背景之下,国有粮食企业收税政策的调整,国有粮食企业增值税征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规范并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

1 资格认定

2015年5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免征增值税审批事项取消前后有关管理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正式施行,国有粮食企业在销售粮食中享受免税的优惠;审核工作程序取消,改为备案管理。在公告中还明确指出,享受免税政策的国有粮食企业,应向所在地粮食管理部门、国税局进行备案。新的税务制度、新的政策背景,强调国有粮食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做好资格认定等工作。

2 免税范围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免征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循“顺价”原则。对于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中享受免增值税的政策优惠。具体而言,国有粮食企业除了“军队用粮”、“救灾救济用粮”等销售领域,一律征收增值税。梳理国有粮食企?I免税范围,对于企业核算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企业在税务筹划、经营管理中,应强化对国家税收政策的有效运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1 军队用粮

军队用粮具有特殊性,对于凭军粮供应证、军用粮票供应的粮食,免征增值税。这一方面说明,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按《军粮供应与管理办法》填报“军粮销货证明单”和“军粮出库差价报单”等,按要求专账核算,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提高业务经营效率。

2.2 救灾救济粮

救灾救济粮是一定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重要物资保障。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定销售价格,面向受灾群众供应的粮食。对于这部分粮食,实行增值税免征政策。

2.3 植物油业务的税收问题

2014年5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免征储备大豆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免税政策范畴进一步扩大,由传统粮食领域,延伸至大豆等油料领域。在食用植物油业务中,对于除“政府储备植物油销售”以外的业务,一律需要征收增值税。因此,对于国有粮食企业,若在经营中有免征税收范畴的“粮油品种”,可依法办理相关的免税手续。

3 企业核算

企业核算是税收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强化税收筹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为此,国有粮食企业应切实做好核算等工作,进而确保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地。

为了说明国有粮食企业核算这一工作,本文举例进行说明。X国有粮食企业是经粮食部门设立、税务部门核定的享有免税资格的国有企业。在2016年7月,该公司主要发生的经营业务有:

(1)顺价销售粮食,销售额107.5万元;(2)救灾救济粮销售,销售额215.93万元;(3)杂粮销售,具体销售情况为:①红豆3.0千斤,销售额1.8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4.2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②绿豆5.0千斤,销售额2.5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3.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

粮食问题研究例9

2013年11月,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有钱也没用。同时,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安全问题一再被提到众人关注的领域被提出,粮食生产和粮食浪费问题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社会稳定的根基。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前进动力之源,其对于粮食的态度以及尊重程度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研究高校粮食浪费问题及有关教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的时代课题。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生队伍逐渐壮大,其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我们清醒的看到,2000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下降。直到2004年中央采取了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新的政策措施后, 才又出现了粮食生产回升的局面。不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增长,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粮食供求仍将在紧张中求平衡。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去思考大学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和粮食浪费问题,并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去研究,希望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

一、河师大浪费现状分析

(一)多数学生购买饭量较大,浪费现象普遍

我们选择学校人流量最大的学苑餐厅作为观察地点。每天中午时分,餐厅人头攒动,四周的墙壁和中间的柱子上都写着“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等诸如此类的节约标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吃饭时要两至三个菜,但在饭后,他们却将一份份连一半都没有吃完的饭菜带入餐具回收处。其中,两位女同学匆匆赶到食堂,每人打了一份米饭三个菜,但刚吃了几口, 其中一位说不怎么好吃,便带去了残食台。同样的一幕发生在餐厅二楼,一对男女大学生面他摆着三莱一汤、两碗米饭和两杯饮料。在他们离去时, 他们要的饭菜中,两碗米饭还剩下一碗半, 三菜一汤也未吃掉过半。

学校的餐具回收处和残食台是在一起的,这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我们选取中午的十二点至十二点半在此观察, 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剩饭倒进泔水桶的现象,有的将几个馒头直接扔掉,有的饭莱甚至动也未动。短短半个小时之内,两个直径达50 厘米、高达一米的泔水桶已被剩饭剩菜装满,情形相当触目惊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残食台的柱子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

据餐厅负责人介绍,我们学校三个大型餐厅每天消耗100公斤左右的粮食和150公斤的蔬菜为学生提供大概8种主食和30余种菜肴,但平均每天都能产生55公斤以上的泔水,每天天有超过五分之一的粮食被倒进泔水桶被浪费掉。算下来,一年就是2万多公斤的粮食蔬菜被浪费掉,足够100人整整吃一年。这仅仅是只是全国高校中的一个代表,而且是以一个餐厅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可见粮食浪费问题甚为堪忧。

(二)浪费的粮食种类偏多,且浪费率较高

经餐厅负责人同意,我们连续一周选取餐厅的残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我们对于大学生浪费的饭菜种类进行了细致性的分类。每天能够产生的残食总量约66千克,每桶残食平均20千克,具体分类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重量的单位均为千克):

饭菜种类 大米 馒头 剩菜 泔水

饭菜重量 6.5 4.7 4 4.8

饭菜所占比例 33% 23% 20% 24%

后期,为了方便对照,我们在餐厅的厨房每个窗口分别进行称重,得出了做饭前备好的食品的重量,具体称重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重量的单位均为千克):

种类 大米 面粉 蔬菜 肉类 总量

重量 60 50 83 75 268

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自然流失,最后产生的食物约为260千克食物。仅仅从粮食质量进行估算,浪费率高达26.15%,令人触目惊心。

通过为期将近半个月的调查总结,运用统计学中的总体均值区间估计方法,就一个餐厅的一个残食桶而言,每天浪费的粮食价格总计为140.173―155.012元。全校共三个大型餐厅,平均每个餐厅每天运出12个残食桶,按照每年餐厅开放300天计算,每年学校在粮食上浪费的金额在1513868.4―1674129.6元之间。

由此可以看出,一所普通高校每年浪费掉的粮食价值将近高达170万元,而一名贫困生一年的在校伙食费也不过三四千元,相当于浪费掉了大约600名大学生一年的伙食费,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三)高校大学生粮食浪费原因简要总结

1.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生活富足,尤其是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从青少年时期就过着安逸的生活,没有过多地感受到饥饿带来的困苦。另外,大多数孩子为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多是疼爱有加,在吃饭方面更是随心所欲,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给父母或者直接倒掉,而父母对这种行为的默许也导致了大多数青年人将“粒粒皆辛苦”抛之脑后了,仅仅把粮食当成一种商品,一种自己花了钱所有权属于自己后便可以随意处置的东西,这种心态是及其不对的。

2. 大学生的饮食消费不良习惯所致

每次到餐厅打饭,尤其是男生,到了餐厅之后往往打三个菜一份或者两份米,有时候是三个馒头,可能受思维定势使然,其实并没有那么饿,所以会导致剩下饭菜,造成这种本不必要的浪费。另外,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女生的剩饭往往比男生的要多,通过询问得知,女生往往或多或少会注意到减肥这个话题,而通过节食减肥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女生会结伴来餐厅,无形中会形成一个相互关注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控制了打饭量,而觉着一旦吃饱或者没有胃口后便不再吃了。这就造成了一定量的浪费。

3. 餐厅饭菜质量不高

通过调查询问得知,其实大多数人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还是会有意识的。但因为餐厅饭菜不可口,通常不会吃完。按照父母一辈人的说法,现在餐厅中的饭菜比他们原来过年时候的都好,但是毕竟时过境迁,当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当然不能喝现在相提并论。现在很多人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好,在这种其情况下,餐厅的大锅饭就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了。何况大多数高校的餐厅饭菜全年大同小异,估计再好的饭菜吃上一年也会没了胃口,从而使得大家产生了视觉上的和味觉上的感官疲劳。

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形势下的浪费分析

(一)我国坚持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要性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有关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其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又对“粮食安全”的涵义做了第三次表述:“只有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席卷全球,被称为“世界粮仓”的美国也未能幸免。据有关报道,迄今国外已经有2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警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7年召开研究和部署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在刚刚过去的党的十上,同志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序进行,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留在家里从事农业劳动力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种粮积极性并不高,且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这样无序的流动下去,就会逐渐削弱粮食种植业。另外,近十年来,中国粮食供给总量中进口比重越来越大,开始明显突破95%的粮食自给保障线,这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发展的根基。与此同时,我国要坚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05亿亩(现有耕地18.24亿亩),而且要确保稳定在18亿亩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关键是拥有大规模宜农后备耕地,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2010年,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人大报告粮食安全工作时认为,大体估计,目前全国可靠后备耕地约3000万亩,不能弥补2020年占用4500万亩的缺口”。另一方面,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到2007年减少到18.26亿亩,超过了产量大省河南的全部耕地面积。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已经由出口大国变为进口大国。自2004年由贸易顺差变为逆差以来,年年大幅增长,2011年达340亿美元,特别是谷物与大豆的进口2010年已经分别达到580万吨和5479万吨,两项合计605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0%以上。

一个国家如果连基本的粮食都要依靠进口他国,那么这个国家很难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完全的独立。我国要保证真正国家安全,就要确保粮食供给的稳定。

司马迁讲“兴必虑衰,安必思危”。粮食产业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特殊产业。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与土地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未来的粮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粮食产量的发展及前景

年份 粮食生产总面积(亿/km2) 粮食总产量(万/t) 粮食总产量(亿/人) 人均口粮(kg/年) 肉类总产量(万/t)

1996 1.13 50453 12.2 414 4584

1997 1.13 49417 12.4 399 5269

1998 1.14 51230 12.5 410 5724

1999 1.13 50839 12.6 404 5821

2000 1.09 46218 12.7 364 6125

2001 1.06 45264 12.8 354 6334

2002 1.04 45706 12.8 357 6587

2003 0.99 43070 12.9 334 6933

2004 1.01 46947 13.0 361 7745

2005 1.04 48402 13.1 369 7743

平均值 1.07 47760 ― ― 6287

1989―1995年平均值 1.11 44285 ― ― ―

粮食安全的首要目指标是国民吃饱,其次指标是国民吃很好。2004年时,“有专家指出,未来30年内我国粮食安全的阶段目标是:2010年达基本小康水平,总产量5.5亿吨,年人均占有量391 kg;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总产量6.5亿吨年人均占有量437kg; 2030年达富裕过渡时期水平,总产量7.5亿吨,年人均占有量472 kg。”我国一再加强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党和政府不断侧重对粮食生产的倾斜。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在这种情形下保持并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那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1996年―2005年我国的食品产量与人口发展状况。

从表中不难看出,1996―2005十年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比1989―1995七年间相比减少3.7%,总产水平增加7.8%,单产水平增加7.8%。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不减反增的事实就足以说明科技对于粮食种植和粮食安全的保证。

截止到2012年,我们虽然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九连增”,但仍然不能盲目乐观,应该看到:一方面,这是恢复性增长,因为自1996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万亿斤以来,16年中,超过1万亿斤的有8年,另8年低于1万亿斤,处于徘徊状态;二是“八连增”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亩产量由1996年的596斤上升到2011年的688斤;三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是增加化肥的投入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22.85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24.10亿亩,只增长0.5%,粮食的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16.8亿亩下降为2011年的16.5亿亩,而化肥的施用量由1996年的3827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5561万吨,增长45.3%。这既增加了成本,又污染了环境,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源头,难以为继。

发展社会生产力,稳定农业市场,加大科技对农业尤其是对于粮食种植的支持,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方法。

(三)粮食浪费对于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等教育的直接对象,本身应具有素质高、能力强等特点,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在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上,应当以全国粮食安全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除了在专业知识上贡献力量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适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小麦从种植到收割,到保存然后做成面粉,最后做成馒头运到我们餐厅,前后大概要经过一年的时间,而我们浪费掉之后便一文不值。这造成了粮食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建设,从另一方面来说,是我们道德的不完善。

截止到2012年5月份,全国共有2138所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的学院),我们的调研在其中一所普通的高校中,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按照我们的统计数据,一所高校一年浪费的粮食蔬菜高达2万多公斤,浪费掉的粮食价值将近高达170万元,全国每年高校浪费的就可达到4276万公斤,总价值高达36346亿。这些浪费掉的资金足够西部地区所有贫困地区孩子吃5―10年的营养食品,而整个中国每年浪费掉的粮食500亿公斤,占到了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粮食浪费问题异常严峻,照此态势发展下去,必将威胁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安全。因此,十后,全国“光盘”行动纷纷进行,争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示,带头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领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要深刻理解带头爱粮节粮,遏制粮食损失浪费现象,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全面实施“粮安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是粮食行业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大学生更要自觉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争粮节粮、反对浪费的模范,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相关对策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面对铺张浪费的行为时,应该坚持“节约为荣”的理念。大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形成该理念。下面就针对大学教育、针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高校节约粮食,培养学生节约观念,提出相关建议:

(一)广泛普及粮食安全知识,形成大众的节约意识

粮食安全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是与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高校可利用教学课堂、宣传板、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培养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另外,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放心粮油宣传日”等专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校园文化带动节约风气。

(二)加强监督盒宣讲力度,从道德层面上加强管理工作

大学生吃饭往往相伴而行,相互监督不仅可以促使节约风气的形成,更可以展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反对铺张浪费。提倡不剩饭、不剩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争粮节粮、反对浪费的倡导者、先行者、示范者,为树立餐桌文明新风尚做出贡献。尽量大范围地普及节约文化,比如文莱国的“吃多吃少主随客便”;瑞士的“吃喝定量多吃自费”;德国的“厌恶浪费厉行吃光”的习俗。

(三)设立科学的奖惩制度,鼓励大家节约就餐

学校从制度上鼓励学生节约用餐,虽然不能从法律上强行规定,但是可以树立模范与榜样。比如经过评选和消费状况,设立“文明食客奖”、“科学消费奖”、“理性点菜奖”等节约消费奖项,并颁发证书,与评优评先相关联,带动良好的校园风气。

(四)带头加强餐厅员工管理,进一步宣传节约观点

学校餐厅要采取有利于食品节约的就餐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推行食品节约指标管理,按需定量,适量采购,加强储存和加工管理,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学校餐厅管理者可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服务,方便学生按需选用,防止浪费。在食堂和办公场所等醒目位置摆放、张贴节粮爱粮提示牌、宣传画等,引导员工争粮节粮的模范。

参考文献

粮食问题研究例1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有效的发展,人口数量随着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粮食的需求量也不可置否的不断增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究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的作用机制,对于影响粮食的安全审查与布局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我国制定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的粮食政策和农业发展道路,改革粮食生产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所有产业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物质基础。因此,粮食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充足的粮食供给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保障。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在城镇聚集,非农人口逐渐增多,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的逐渐发展能够刺激城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能大力提升农产品的供给和流通效率,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供给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机制分析

(一)城镇化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城镇化的逐渐增多使得农村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镇之中,这样一来,粮食供给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的有力保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农业产值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粮食供给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化会使得农业劳动力减少。

(二)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分析

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今后城镇化建设及农业产业调整中,还是要保障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

三、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一)保障耕地数量

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够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因此,保障耕地的数量则显得至关重要。对耕地保护进行立法,严禁任何形式的耕地占用,禁止以流转形式占用耕地。城镇扩张和城市间道路交通建设绕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对于己经占用的土地,有条件的复耕,没有条件的在其他地方补充耕地。对于补偿占用耕地的土地既要保证数量由要保证质量。健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落实好土地管理制度,农民对土地的流转只能用在农业用途中。做好对城市发展用地的规划,统一部署实施土地整治带动全村农民做好耕种。

(二)统筹城镇战略布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发展路线,实现多元化发展。城镇的综合能力的相关调查对于城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人口的城镇化提供有利环境。因此,城镇化发展规划中要注意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建立优势互补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

(三)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城镇化对有效灌概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食种植机械总动力这三条路径,发挥对粮食生产影响,归结起来都是对农业科技水平的影响。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治理耕地周边的环境污染,着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质量。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建立防洪、灌概的多功能水利设施工程,增加大型灌区面积,减少自然条件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研发的技术力量,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农户对口的技术支援。积极研发、培育和推广优良、高产的粮食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产品的速度。

总结

众所周知,由于粮食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重中之重,因此,粮食问题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是否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由于粮食生产所受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随着城镇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形式的改变,粮食生产面临新的挑战也发生着变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粮食问题研究例11

关键词:西南地区 粮食安全 影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粮食是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段开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总量基本平衡、丰年还有结余,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但中国是一个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国家,同时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研究如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本国以及国际都有深远意义。此次我们采取两种调研方式:团队、个人。历时一个月。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得到大量有关粮食安全方面的数据信息,从中归纳出了有关威胁粮食安全西南地区存在的各种因素,为解决和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生产情况

西南地区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种类不同。我们重点调查了四川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四川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薯类、玉米、高粱、大豆等。据相关数据,近几年西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图2—1为四川省近五年粮食种植面积情况。由图表显示从2009年农业经济恢复增长以后,2010、2011又呈现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200万公顷,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30—40%,稻谷总产量1500万吨左右,是四川最高产的作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1800万亩,占20—30%,总产600万吨左右。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则大幅度上升,据团队小组成员自行调研反馈的信息,四川很多地区都引入了特色农业。

三、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务农劳动力状况及其影响

劳动力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重点调研了岳池县大石乡游家沟村。全村226户,总人口851人,此次总共调查访问了105人。调研结果显示主要务农劳动力出现有以下情况:一、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游家沟村外出打工人数达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7.24%,每逢春种秋收季节都会出现严重的“农工荒”。二、农村劳动力劳动能力弱。主要劳动力年龄分布为70—60岁占45.6%,50—40岁占36.2%,40—30岁占16.1%,30—20岁占2.1%。三、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不懂科学文化知识,当遇到病虫害或其它自然灾害时,无法及时找到处理措施,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二)自然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影响显著,特别在西南地区。由于西南地区自然灾害抵御系统的不完善,更多的地区甚至没有抗自然灾害系统建设,从而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供给的安全性。

图3—1为四川省5月部分地区自然灾害情况及影响。据民政部公布中国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1336.1万人次受灾,465人死亡,9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73.8亿元。因此自然灾害不论是旱灾还是洪灾,都对粮食安全构成了直接挑战。

四川省2012年5月自然灾害情况及影响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其影响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大规模的调研数据显示,西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较差。据在大石乡游家沟村的调研分析发现其村基本上没有水利设施,因而在洪涝灾害时期,农民毫无办法,依然“听天由命”。同时当地交通极不方便,全村耕地661亩,公路总长仅为1.76公里。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大量的农作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

(四)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及其影响

政府在农业上的正确合理的政策引导,对本地的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四川省遂宁市东新乡水源不足,平地少而山地多,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当地乡政府于1996年向成都龙泉驿引进水蜜桃,大规模种植,因地制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96年以前的年人均收入几百到如今的一万左右,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很多地区,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入新的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同时在农民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时,政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游家沟村调研时,当地农民给我们估算了他们种地的成本(当地主要种植水稻):首先是机械耕地30元/亩,种子费用为200—300元/亩,化肥费用100—200元/亩,农药费用约为150—250元/亩,收割35元/亩。当地水稻常年亩产量500—600千克,售价1000元左右。在人工劳动力成本不算的情况下每亩收入只有100—200元/亩左右。因此在传统农业中,农民无利润而言。

四、西南地区粮食的交易情况

稳定的粮价将使国内国外的米业市场的正常供应,对维护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走访了当地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和当地地方粮食收购站后了解到,农民有两种处理新粮的方式:一,将粮食储存起来,价高出售。二,直接将新粮出售。在粮食购买方面,城镇人口多愿在超市直接购买,而农民则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图4—1为四川省2012年上半年主要粮食价格的波动情况,价格有一定的波动幅度,但今年粮食销售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对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不满意,抑制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济作物产量的下降和交易市场的炒作,导致价格偏高,使得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下降,降低了经济作物的流通性。

五、西南地区国家粮食的储备情况和调控方式

中储粮以“国家队”姿态介入国内粮食市场,作为中央批准立项的市场调控项目,并配备相应的运输配送和批发市场等平台,对维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稳定,服务调控能力有着巨大作用。据岳池县国家粮油储备局负责人介绍,其主要储备粮食为小麦和水稻。同时四川粮食产量较低,粮食储备来源多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东北三省。该负责人强调国家粮食储备关系国家稳定,因而储备相当严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入库储存的粮食有严格的标准,图5—1为其中一个粮仓的储备登记情况。在储存方面要求也很严格,通过电脑掌控粮食的温度、湿度以及病虫霉变等情况。

5—1中央储备粮专卡

六、解决西南地区影响粮食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四川近六成的耕地集中在山丘,人均耕地不足0.7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占全国2%的耕地却要养活占全国人民8%的人口。四川耕地承载的压力大,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粮食生产任务特别艰巨。针对此次粮食安全调研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应根据西南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引入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作物

当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深入研究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引入适合其生长的农作物。要学习国家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的生产模式,并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同时加大农业体制的改革,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骨干水源工程体系。根据西南5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尽快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小水库、打井工程的骨干水源工程。同时在山地修建大量的储水池及相关的渠道,预防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进程。

(三)培养创新人才、引进高科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