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学基础体质

中医学基础体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6 09:29:11

中医学基础体质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各个方发展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技术,加上网络的不断完善,计算机与网络共同配合组成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捷。对于医高专院校来说,提升其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力度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我国医高专院校目前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情况来说,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一、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思路上、教学手段和措施上、教学内容上等,包括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地位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针对于这些不足之处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体现,甚至很多学校忽视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地位,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其抛弃,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不利于医学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医学事业的进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不清晰受我国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制约,当前我国高校仍然存在着许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认识不清的问题。我国医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和重视教学的结果,将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作为一个教学检测标准,加之在医高专院校中,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不处于优势的教学科目,其处于二类科目,无论是在教学的时间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者的重视情况来看,没有给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应有的重视。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知不清晰,不利于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落后从当前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出发,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时效性难以得到发挥。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对于教育活动来说是一种规范和约束,能够为教育活动指引方向,明确教育路线和教育方式,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需要这样的教育制度和体制去加以规范。但是,在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恰恰就缺失了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和体制的完善过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和体制与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思维丰富的学生相对比,总是略显落后。(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教师队伍对于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师素质能够更好地带动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医高专院校中,教师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对计算机共挤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其缺乏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尤其是缺少一些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在整个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往往将高素质的教师分配到了一些本科类的学校和专业中,这就导致了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师资源的匮乏。

二、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要想推动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和升级,在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地位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并结合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和完善,进而体现出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一)强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知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高专院校在组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战略,在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管理部署的时候要将教学管理目标细化,明确每一教学管理步骤在信息化中的体现,并且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目标。同时,在计算机技能的使用方面,要对各种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系统进行合理使用,尽可能的将教学管理和这些信息化资源结合起来,做到物尽其用。另外,从我国医高专院校的本身加之教师、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要端正其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认知,正视其应有的重要性,进而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二)完善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制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制的不完善,阻碍了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因此,在思想政治制度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体制,在体制的完善过程中,要重点的进行,切忌片面改革。在新时期,其要结合现代元素,结合信息化条件为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提供的优势,使得我国的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能够在强有力的教学体制的支持下得到全面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全面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三)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在进行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将问题的重点放在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上,本质上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和优化是需要结合目前我国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言的,再为科学的教学目标,再为合理的教学手段,再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能够把它呈现出来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的这样一个现实情况,需要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必要的提升,从学校角度来说要强化培训,以培训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并激发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以便于更好地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总之,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从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整体情况来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工作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优势地位,其需要结合我国医高专院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来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乃至是最后的教学评估,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以改革推动医高专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步伐,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2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14-01

伴随着基础医学在医学领域之中占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与作用,基础医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促进与保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必不可少。长期以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我国基础医学教学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医学师资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基础医学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有效地推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1管理思路创新

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首先在于管理思路的创新。基础医学教学管理思路是提高医学院校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其直接对于我国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施实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教学管理过程之中,坚持以改革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狠抓了本科生培养质量建设,素质教育工程,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掀起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热潮,推动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同时,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被引入到基础医学教学管理之中来,将管理与培养紧密相结合,进而最终促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管理思路创新,还在于将多种管理思想进行综合,而非只借鉴某一种管理思想进行整齐划一的管理。笔者认为,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其创新性就在于管理思路的创新。只有管理思路创新,才能够引领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实践的创新。例如,对于“以人为本”管理观念的合理借鉴,就是对传统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对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直接影响到了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实践活动向着科学性、人性化的方向顺利迈进。

2构建新型的管理体系

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要求新型的管理机构、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笔者认为作为医学高等院校应当首当其冲,率先构建新型的基础医学教学管理体系。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管理体系之中,应当是一个集管理、监督、评价等部分组成的有机体系。例如,成立校级督导组,赋予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管理权威,实行全方位教学监督与指导,督查教学制度的落实情况,督查、评价教员备课、试讲、课堂教学质量等教学环节;加强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成立名符其实的院、系教务科或教学办公室,形成以教务部门统揽、院系教务科(教学办)具体贯彻、教研室和学员队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体系,并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研室和学员队,为此,专门研究制定了教研室基本建设规范,加强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对学员队实行了集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和文体活动考评为一体的“双争”活动,促进了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要求构建新型的管理机构、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根基,要想更好的发展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则需要整个新型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共同运作才能够最终保持基础医学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3以师资培养为抓手,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从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层面来看,加强对于师资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着重要意义。是实际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创新的重中之中。众所周知,基础医学教学与管理之中,其主要参与者之一即为教师。无论是行政教师,还是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对于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创新具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基础教学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通过基础医学知识为载体,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不断进行转变,进而使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认知结构。从行政教师来看,其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养是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当前师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研究型医科大学的任务、规律、特点,一定程度上造成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教学观念不强,甚至出现“教授不授课”的现象。二是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医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毕业,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位也较高,但是缺少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肚子有墨水,吐不出来”的现象。三是存在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以及不会运用信息手段或过分依赖电子幻灯等媒体手段,驾驭课堂能力不强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进程的实现。针对上述问题,对所属教师分三个层面进行分类培养: 一是针对副教授以上人员采取以“岗位锻炼为主,学习深造为辅”原则,积极申请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深化教学研究,培育教学风格,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品牌,争当名师。二是针对资深讲师,采取以“学习深加强岗位实践”为手段,提升授课能力。三是针对年青教员,则采取规范化培养为主,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根据上述培养目标要求,一是制定了“全面、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教学督导计划,通过部、教研室两级督导监控、督导反馈、督导结果等作为教学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把完成教学任务的质和量与个人晋升结合起来,促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组织“三种人员,三种技能”培训,即“文职人员、青年教员、教学助理的授课技能、信息化手段运用技能、外语运用能力”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培训,同时邀请校内外医学专家、医学教育家进行教育理论、人文知识等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笔者认为创新,要立足于实事求是,只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之中,坚持对于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各个教育要素的实事求是的把握,才能够更好的促成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整体创新水平。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2-02

中专学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专《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基础教学课程,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后期学习影响较大,中专学生由于中医知识积累较少,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成为中专学校中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医基础学》教学要求

1.牢记概念。《中医基础学》教材最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而基本概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精讲的方法,对于涉及到的概念重点讲解,例如对于阴阳的概念、脏腑的功能等需要详细介绍,在下次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上次课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复述或者提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最佳时机提出概念让学生记忆。

2.建立中医思维。《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基础理论都是通过长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要对《中医基础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方法,通过合理运用中医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中医基础学》各章节中体现的中医思维方法进行评析,让学生对中医思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全面了解。例如,在讲述脏腑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此概念不仅是解剖学概念,更是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系统概念。

3.基本技能训练。在《中医基础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辩证方法,例如四诊八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技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四诊的类项和意义全面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病人,相互诊断。另外,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最终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断的技能。

4.学以致用。一切理论学习的目的均是为了实践需要,而《中医基础学》中的基本理论、技能均来源于医疗实践,同时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合理应用这些知识,为医疗事业服务。

二、如何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兴趣。《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中医的了解不够,学习动机也不是很明显,在此时培养学生兴趣,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为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强调《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基础学》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第二,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展示中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建立学生发扬中医药学的信心。第三,合理选择历史典故,通过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坐堂、华佗创麻沸散等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2.明确教学主次之分。《中医基础学》中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大纲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均要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选择性教学,对教学内容详细划分。因为中专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中药的生产、销售,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熟记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临床技能方面则以够用为标准。通过把握教学关键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学生对实践中需要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

3.合理调整教材顺序。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的,但是当前《中医基础学》教材中很多相关内容并未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困扰,也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重新制定教学顺序。例如,在五行学说版块中包含了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还未学习脏腑学说,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鉴于此,教师可以将五行学说的应用放到后面,在讲完脏腑关系之后进行。另外,在《中医基础学》中很多病证具有共性,教师可以将前后教材的病证归纳,让学生形成对共性病证的系统认识。

4.理论联系实践。《中医基础学》作为中医学习的入门科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和主观性特点,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教师需要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象进行研究,而且自己要不断总结归纳,形成庞大的知识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突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第一,课堂讨论法。针对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答案。第二,对比教学法。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教学任务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来实现。第三,扮演法。在学习完成之后,分别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不仅提高学生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第四,案例法。就是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可以是以往蕴含医理的典故,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还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第五,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中应用最广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绘制表格、展示图片、展示案例声像资料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印象。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特点,理顺教材内容,保证教学更加系统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符萍.浅谈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

[2]杨娜.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11,(1).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4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9年1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全国高教处长会上说: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将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为工作目标。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开端,是医学教育大厦的地基。近年基础阶段师资医学背景欠缺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医学基础阶段的教学质量。经过调研,国内高水平医学院校存在着同样的难题和困扰。目前各大知名院校较普遍的解决办法是培养本校的基础医学毕业生,然而,此方式培养规模有限、周期长,毕业后就业方向无法掌握,效果不佳,所以亟需一个行之有效、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解决目前的困局。构建非医学背景教师培训体系将在强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值得在医学教育领域推广。

一、近年来基础医学教育教师现状

经调研,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或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目前皆存在基础阶段教学师资医学背景欠缺的现象[1]。尽管各家院校已经开始有意培养基础医学毕业生,弥补此不足,但数年之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2]。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近40年来非医学背景教师占比逐年攀升。据多年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调查分析,非医学背景教师在为医学生授课过程中,明显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例如在讲授疾病相关机制、微观表征、治疗药物等过程中,没有充足的医学知识来结合临床实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打击教师上课的热情,是对医学教学质量提升的严重掣肘。因此,教师们对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提升与完善,具有强大的内驱力。目前国内对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不充分,尚无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体系的先例,简单的培训讲座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此项工作细致繁杂,但意义重大,是医学院校亟须解决的重要工作。

二、基于OBE的非医学背景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设计

美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最早提出基于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并将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3,4]。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和核心[5]。青年教师科研、教学任务重,依据OBE模式,有针对性的逆向分析,找到需要补充的短板,靶向培养,可以达到实质性、高效的培养效果。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体会,构建具有可行性、科学、系统的培训及反馈评价体系,加强非医学背景教师的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思维,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明确“我们想让学生(非医学背景教师)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一)准确梳理学习内容和范围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回溯、梳理非医学背景教师的知识薄弱点,确定教师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和知识范围。内容既要涵盖教师需要的知识,又要实现高效、尽量节省时间的要求。

(二)非医学背景教师培养体系设计通过调研分析,形成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内容上包含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式灵活,包含课堂学习、智慧教室学习、临床见习与案例讨论、慕课学习等有效形式;培养进程结合教学导师制。

(三)构建合理的考评和质量监控体系对考核方式和难易度的把握需要充分研讨,既要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又要不对教师造成过重的负担。

三、系统化培养措施与考核评价

(一)签订培养协议非医学专业背景,面向医学类专业学生授课,承担医学基础类课程的新进青年教师与学院签订培养协议,进行系统化培养。非新进青年教师,鼓励参与到培养体系中去,教师积极性高。

(二)系统性培养措施建立非医学专业背景教师跟修临床医学主干课程制度。非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需全面系统地进行本专业课程和相关医学专业课程听课,悉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要求修完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等7门医学专业课程。进入临床,弥补临床知识与实践的不足。根据专业侧重、授课中发现的欠缺,分析教师需要进行临床实践和见习的科室,形成合理的临床学习知识结构,进入附属医院,参与临床案例讨论、见习、查房等活动,强化临床思维。建立有效交流机制,密切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建设良好的沟通桥梁。丰富培养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学习情况,逆向分析,查找知识短板,选择性地参与系列活动,如听取医学知识讲座、参与医学论坛交流、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慕课微课等形式,补充医学知识。通过教学导师制、教学活动日听课、集体备课等灵活的教研活动形式,以手把手、一带一等方式,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考核与评价课程学习考核。课程修满后,可以自行申请参加理论考试,不通过者暂停授课及职称评定资格。试讲制度,严格准入把控。进行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前,必须申请试讲,由院督导专家、青年教师带教导师、学系主任、副主任及教师等试讲效果进行评价。入职三年内,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并进行评价,评价不合格者暂停授课及职称评定资格。

四、反馈与改进

通过及时有效的监控与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形成科学合理的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素养培训体系闭环,长效机制强化师资综合素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医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项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的工作,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构建形成完善的培养和考核体系,将会高效地提升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素养和水平,提高学校基础阶段医学师资综合素质,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5

【中国分类号】G718

中医事业取得了不断的进步,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中医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诉求。革新卫生职业学校中的《中医学基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中医学基础》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中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优化卫生职业院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医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职业学校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开展并不理想。许多教师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习惯将自己当作课堂的主角,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进行中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年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失去了新鲜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学校中《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表面上部分教师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脱离了《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华而不实,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1]。

上述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阻碍了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如何改善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

1、中西医对比教学法

现代年轻人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接触都比较少,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西医是西方从医者对治病的经验积累,但各有所长。而现代人思维方式都以西方思维方式为主,因此,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我们采用中西医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同时,吸取西医的长处,取长补短[2]。

以“脏腑学说”为例,中医学中提到心主血脉,且与神志相关联。这样的内容偏于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西方的解剖学对心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进行补充,同时以换心手术后病人的性格变化来印证心主神志的功能,这样一来,可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对于脏腑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2、尊重学生主体性,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惯用“一言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学习兴趣,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昏昏欲睡[3]。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医者通过收集病患资料,进而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某种“病情”,模拟诊病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模拟合作强化对中医医理、药理的理解,提高诊断、分析病情、开药方的技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让小组开展课题讨论与研究,更加深了同学们学习与探究中医的热情。

3、提问式教学法,建立互动课堂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提问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建立起《中医学基础》的互动课堂。一方面,可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形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4]。

以“气”的学习为例,在学习正课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我们在看武侠小说或者武打影片时,经常会看到“元气大伤”的字眼,那么究竟气是指什么?元气又指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功效?如此一来,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一定的目标,对于“气”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

4、利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教学

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不习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医中涉及许多抽象的知识点,还有人体中诸如穴位、静脉等的构造,仅仅凭教师的讲授、观看教材上的配图,难以充分地把握这些内容,阻碍了《中医学基础》教学效率的提高,也造成了教育技术资源的浪费[5]。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比如利用人体经络模型进行讲解,直观的学习经络的分布。更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多种角度绘制的人体经脉和穴位图形图像甚至气血延着经络穴位的动态运行,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的观察经络分布情况和各自的功能。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医相关的记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前世今生,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兴趣。

5、以人为本,培养自我养生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医学以实用为上。鼓励学生以自己为实验品,通过《中医学基础》的学习,学会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天人合一。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革新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医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中医专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学快速发展的推动之下,对于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中西医对比教学法,扎实中医知识,补充中医不足;采用合作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采用提问式教学法,建立互动课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不断提高卫生职业院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6

1 加强和重视眼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7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156-03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medical ontology

WANG Hua-sheng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Firstly, medical model contains medical ontology,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Medical ontology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of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Secondly, the medical history saw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medical ontology from gods and spirits ontology to nature human ontology, theology ontology, human body ontology. However, it is said the essence of medical science is science of human being in contemporary medical modal.

[Key words] Medical modal; Medical ontology; Historic evolution

自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理论界关于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有相当一部分论者却忽略了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医学模式中的医学本体论问题。因而,从历史上来追寻医学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于当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医学本体论

在哲学上,本体论是指“关于宇宙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简言之,是指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医学科学自身内在的科学发展问题,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医学科学实践或医药实践活动的问题,即医学方法论。我们认为,在医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关于医学的”思维范式,即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思维框架问题。这是对医学是什么进行的哲学追问,即医学本体论。“关于医学的”思想是“医学的”思想由以出发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因之,医学本体论,既是医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医学模式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它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反之,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医学本体论发生变化。从医史上来看,医学本体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着量的扩张和变化;当医学本体论再也不能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提供本质基础之时(表现为医学本体论不能诠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医学本体论就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 神灵本体论

一切科学都发端于神话和传说。卡斯蒂廖尼认为:“生物界中的妊娠、分娩、生长变化、死亡等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是感官所能直接了解的,于是他们(远古时代的人―引者注)便将其归之于至大至远的神。”[1]远古时代各民族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的表述是不同的,如神灵、动物、祖先、生殖等。因之,史前巫术医学模式的本体论认为,人来源于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它以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或生殖崇拜为表述。基于此,其医学认识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恩赐,而疾病与死亡则是魔鬼在作祟,或是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惩戒,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祈福与驱魔,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巫婆或巫汉(巫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蕴育着巫术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

3 自然人学本体论

在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哲学追问在于人即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人,因而医学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然人的科学。古代自然哲学是对神学的否定,即以自然否定超自然的神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人也是水产生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同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此时的医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构成部分。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和生命由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构成,此四种液体配合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状态;配合不当便生疾病,他在《论气、水和地区》一文中,把大宇宙(自然世界)和小宇宙(自然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卡斯蒂廖尼指出,希波克拉底一方面使医学摆脱迷信,一方面使医学摆脱哲学的思辨而走向临床方面,其医学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征。中医本体论来源于《周易》。《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周期性的矛盾运动。人法自然,人也是由其内在的阴阳矛盾构成的。《黄帝内经》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观作为指导思想,认为大小宇宙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体处在身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的制约平衡状态中,人体的脏腑不仅与宇宙相通,而且局部与整体相通,机体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到局部和体表来。因此,中医本体论是一种自然生态本体论,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4 神学本体论

在中世纪,医学与宗教思想再次融合,构成了神学医学模式。这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形式上看似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神学医学本体论即“神创说”,即人是神所创造的。医学认识论为“原罪说”,人类的一切肉体的疼痛和心灵的苦痛都是人类所犯原罪之故,基督耶和华被看作是一切肉体和心灵苦痛的救世主。医学方法论为“赎罪说”,主要医疗方法为祈祷、行按手礼、涂圣油。虽然医学是神学院的四大课程(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之一,但医学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附庸(僧侣医学)。简言之,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而犯了“原罪”,疾病和痛苦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向上帝忏悔和赎罪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肉体和心灵的疾病与痛苦。

5 人体学本体论

在近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人体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否定。首先,人体学是医学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近代医学模式,是在反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以人性(人的理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神学,张扬人的理性精神,高扬科学旗帜。它的哲学基础是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身心二分、主客对立,无论是旧唯物主义把一切意识、精神现象归结于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一切存在、物质现象归结为意识或精神,都创设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其典型则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认为,世界存在两类本体,即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没有广延。这种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哲学本体论,为医学将人的心灵、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中离析出来,着重研究人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事实上,近代医学在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时,首先就已经运思了可分性方法。然后,在运思可分性方法的基础上,运思着还原论方法。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机器由零件组成,人由器官组成,只不过人这一机器比动物机器多几个齿轮,距离更为和谐而能思维。这种哲学观点,为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出了哲学理论基础。既然身心二元、主客对立,医学就可以排除人的心灵因素,着重研究人体;既然“人是机器”,医学就可采用机械、化学、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因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其次,基于这种医学本体论,其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将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从医学中分离出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重视人体器官之健全、身体之完整;健康也就意味着生理健康。正如姜柏生所说:“以桑克托、笛卡尔、鲍雷利等人为代表的医理学派,以西尔维为代表的医化学派就企图用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2]再次,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可分性方法、还原论方法和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做到了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准确定位。但是,随着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医学中的广泛运用,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诞生,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6 人学本体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本体论是对人体学本体论的辩证否定,形式上似向自然人学本体论的复归。首先,现代医学模式,无论是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是其他人提出的诸如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等,其医学本体论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3]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实践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因而克服了主客对立、身心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既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但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作为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就不仅要研究生物―生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换言之,医学本质上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应地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同时,现代医学模式不是对近代医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后者的扬弃,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构成了医学核心和基础。因此,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中的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综合科学,它表征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与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比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更一般、更根本、更高,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哲学视域中的人学的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医学视域中的人学的指导。其次,基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是要素,是社会系统之要素、环境系统之要素。因之,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再次,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医学科学及其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仍然构成了现代医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现代医学方法中得以放大。

7 结论

在医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变,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历经了多次的否定之否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医学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因之,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问题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只有在前提和基础方面,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中,其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必须实现革命性变革。如果仍然固守在医学即人体学视野里,就不可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之,要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的本体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意]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姜柏生.两种医学模式的方法论问题评价[J].医学与哲学,2000,(8):9.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8

中医事业取得了不断的进步,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中医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诉求。革新卫生职业学校中的《中医学基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中医学基础》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中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优化卫生职业院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医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职业学校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开展并不理想。许多教师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习惯将自己当作课堂的主角,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进行中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年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失去了新鲜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学校中《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表面上部分教师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脱离了《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华而不实,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1]。

 

上述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阻碍了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如何改善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

 

1、中西医对比教学法

 

现代年轻人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接触都比较少,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西医是西方从医者对治病的经验积累,但各有所长。而现代人思维方式都以西方思维方式为主,因此,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我们采用中西医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同时,吸取西医的长处,取长补短[2]。

 

以“脏腑学说”为例,中医学中提到心主血脉,且与神志相关联。这样的内容偏于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西方的解剖学对心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进行补充,同时以换心手术后病人的性格变化来印证心主神志的功能,这样一来,可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对于脏腑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2、尊重学生主体性,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惯用“一言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学习兴趣,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昏昏欲睡[3]。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医者通过收集病患资料,进而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某种“病情”,模拟诊病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模拟合作强化对中医医理、药理的理解,提高诊断、分析病情、开药方的技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让小组开展课题讨论与研究,更加深了同学们学习与探究中医的热情。

 

3、提问式教学法,建立互动课堂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提问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建立起《中医学基础》的互动课堂。一方面,可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形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4]。

 

以“气”的学习为例,在学习正课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我们在看武侠小说或者武打影片时,经常会看到“元气大伤”的字眼,那么究竟气是指什么?元气又指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功效?如此一来,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一定的目标,对于“气”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

 

4、利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教学

 

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不习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医中涉及许多抽象的知识点,还有人体中诸如穴位、静脉等的构造,仅仅凭教师的讲授、观看教材上的配图,难以充分地把握这些内容,阻碍了《中医学基础》教学效率的提高,也造成了教育技术资源的浪费[5]。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比如利用人体经络模型进行讲解,直观的学习经络的分布。更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多种角度绘制的人体经脉和穴位图形图像甚至气血延着经络穴位的动态运行,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的观察经络分布情况和各自的功能。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医相关的记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前世今生,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兴趣。

 

5、以人为本,培养自我养生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医学以实用为上。鼓励学生以自己为实验品,通过《中医学基础》的学习,学会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天人合一。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9

2进一步重视素质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力求全面发展

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素质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现代医疗卫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则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其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的教育模式,使得医学生只局限于专业学习,从而呈现知识面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心理素质低、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这种状况对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教育如果不与时俱进,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等,就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医德修养、医学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3]。目前对医学素质的培养都比较重视,但是其他几个方面也不能忽视,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学生从业的准绳,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医学生医德的萌芽期,是医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医学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医德修养的培养,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强化医学生医德规范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态度。同时,科研素质的培养也是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使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基础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

3注重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知识体系是从分化不断走向于高度综合,新兴的学科层出不穷,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而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增高,他们的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得片面地获取专业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教师不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不断拓宽知识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高校同样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比如鼓励教师接受再教育,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创新等。此外,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成一般不再从事临床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出现基础医学教育有关临床方面知识的缺乏、老化现象,而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迫切需要重视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临床再教育。同时,基础课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基础型和应用型科学研究[5],才能不断融合新知识,让自己的课堂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学校在改善学生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比如给基础医学教师提供临床见习带教的机会,督促教师不断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不断地接触最新的临床技能,获取最新的临床资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教学手段的学习,不断根据新的教学工具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育的结构,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案。

4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10

医学教育主要包含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基础医学教育每年都要培养一大批医学生,让他们具备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医学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实验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许多髙校的医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没有将医学的整体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感觉明显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普遍欠缺。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学科界限,各个学科间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国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医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的必经之路,为了全面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分类开始着手。以下是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的建设

以功能为主的医学机能实验课主要包括三门基础学科,即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药理学实验等科目的基本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为了有效建设医学技能实验课程,需要将该三门基础学科从原来理论科目中进行筛选分离,然后进行实验的整合。在实际的课程实验开展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形成以功能为主的整体结构。

(二)医学形态实验课程的建设

医学形态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以及病理解剖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这三门科目的共同点是在实验中都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将该三门科目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独立形态的医学形态实验课程。同样,在该项实验课程中,实现了跨学科、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通过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医学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了有效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首先需要对基础医学的实验教材进行编写,保证学生上课时有标准可参考,并能及时进行巩固。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容,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实践。教材编写主要包括:医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以及细胞和遗传学实验学等几本,这几本实验教材要以实验环节为主要内容,穿插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

有了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新的教学目标,必然要建立新型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实验的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从综合考核的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掌握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收获,可以通过试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而实验实践能力的掌握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也可以通过口试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保证实验课程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目前拥有的教学设备如: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数码互动系统以及数字切片系统等,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如图库、课程网站、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师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也是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提高教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

中医学基础体质例11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10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入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入,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