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7 09:21:05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1

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指出:“哲学是关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学问。”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指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③可见,哲学是关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学说。

学习哲学是非常重要的,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④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与发展,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形资产发展的指路明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它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等内容。

人们对无形资产并不陌生,但对无形资产发展与学用哲学有什么关系并不十分清楚。有人会想:“我没有学哲学也照常处理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事务,如申请企业专利、注册企业商标”,“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会计实务。”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跟进式的工作方式,根据无形资产的各种法规和企业制度的规定,处理日常无形资产业务与会计事务,按部就班地工作;一种是前进式的工作方式,在跟进工作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富于创造性地提高工作效率。人们又会发问:“我不论是哪种工作方式,并没有以哲学理论指导无形资产业务活动和处理无形资产会计事务。”实际上,人们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和处理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事务。学习哲学并将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地与其他理论相融合,用于指导无形资产实际工作,以便提高无形资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为什么学习哲学就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呢?无形资产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构成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无形资产;存在的形式很复杂,有显现的和隐密的无形资产,有法规定的无形资产和没有法规定的无形资产,有不同时限规定的无形资产;生成过程很复杂,有自制的、购入的、投资的等多种路径生成的无形资产;归属(所有)很复杂,有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或企业、事业和其他组织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营运很复杂,无形资产的营运有转化、贸易和投资等多种形式。

由于无形资产的复杂性,为了正确认识和发展无形资产需要学习哲学。这是因为:

(1)哲学是放大镜,观察无形资产看得全。应用哲学原理,从不同方面全面观察无形资产整体,宏观上国家无形资产,中观上国民经济的部门、地区无形资产,微观上企业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全面观察无形资产可以避免片面观察无形资产。例如:有人以为无形资产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⑤所规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上述对无形资产种类的规定,只是法定纳入会计核算的几种无形资产,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纳入会计核算的多种无形资产。

(2)哲学是望远镜,观察无形资产看得远。应用哲学理论,回顾以往剖析无形资产的历史发展,审视现在研究无形资产的发展,展望未来预测无形资产发展的趋势。历史地研究无形资产可以避免静止地研究无形资产。例如:有人认为,现在的企业,有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价值还不足1%,有的还没有无形资产。这种禁止、近视地只看到企业眼前很少或没有无形资产,但从企业长远发展观察,随着企业立足创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企业无形资产将会不断得到发展,其作用也会日渐显现。

(3)哲学是潜望镜,观察无形资产看得深。应用哲学理论,从实际出发,透过形式看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无形资产的性质、与各方面的关系和发展规律。深入地研究无形资产可以避免脱离实际、表面、形式地认识无形资产。例如:有人认为,企业的发展一看技术二看管理,与无形资产没有多大关系。对企业和管理需要从无形资产的视角,深入地分析技术形成专利权和管理形成经营秘密的水平,才能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对提高效益的作用,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的能力。

(4)哲学是显微镜,观察无形资产看得细。应用哲学理论,分析无形资产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核算、营运、管理和规范等。对无形资产的精细分析可以避免无形资产构成不清、项目不明、界线模糊。例如: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是无形资产,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创作活动是无形资产等。实际上,科学技术、企业文化和创作活动是生成无形资产的来源,不是无形资产,要划清形成无形资产的来源与形成的无形资产的界线,只有当科学技术、企业文化和创作活动的成果符合无形资产的性质(定义)时才是无形资产。

二、学用哲学认识与发展无形资产

学用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在无形资产领域学用哲学,其任务在于认识无形资产与发展无形资产。

(一)学用哲学认识无形资产领域

学用唯物论、辩证法和反映论,认识无形资产领域。无形资产领域是与无形资产相关的范围,这个领域有多大,与无形资产的开拓创新发展和人们对其认识相关联。学用哲学以便全面、深入地认识无形资产领域。认识无形资产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无形资产是客观普遍存在的。无形与资产的结合形成无形资产。各种组织拥有无形资产,各种人群也拥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界定,无形资产与无形财产、无形资本、无形财富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无形资产的性质及其特征,都说明无形资产是客观、普遍的存在。无形资产对象的统一性,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反映。

(2)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客观上无形资产是由小逐渐扩大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系统。无形资产既是静态系统又是动态系统。无形资产系统由各种要素构成。对无形资产要素的确认要建立鉴定机制。为正确认识无形资产要素,按照无形资产要素的不同标志分为各种类别,如无形资产按是否法定会计核算,分为法定会计核算类和不进行会计核算类。

(3)对无形资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无形资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无形资产感性认识是一个过程,其基本要素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无形资产的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表面性等特点。无形资产感性认识有直接的自觉认识和间接的理性认识。

(4)对无形资产实践的理性认识。无形资产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从无形资产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从抽象规定到理性具体形成无形资产理论,无形资产理论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无形资产理论体系化形成无形资产理论体系。无形资产理论体系由各种理论要素构成。要重视无形资产基础理论。无形资产理论新增长点是交叉学科研究。适应无形资产的发展,建立《无形资产学》和《无形资产哲学》等。

(5)无形资产理论指导实践及其检验。无形资产理论具有指导功能,是行动的向导,依据无形资产正确的理论,提出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无形资产相关的具体规定,组织无形资产实际工作。无形资产理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检验:运用会计理论判断、法规检验会计理论;根据无形资产实践检验无形资产理论。

(6)无形资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无形资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扩大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扩张资本(通过无形资产兼并或联合,以无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经营,开发无形资产);推进现代化管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学用哲学发展无形资产事业

学用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论,发展无形资产事业。学用哲学发展无形资产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无形资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无形资产通过全部发展路径的轨迹可以看出,无形资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无形资产发展过程表明无形资产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无形资产内部各要素之间、无形资产与外部各方面之间是普遍联系;无形资产是永恒发展。

(2)无形资产发展的基本环节(基本范畴)。从无形资产发展过程分析,发展的基本环节(基本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如知识产权的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如科学技术与专利权;可能性和现实性,如专有技术;内容和形式,如著作权;现象和本质,如商标权;共性和个性,如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

(3)无形资产发展的规律。从无形资产发展过程分析,发展规律主要是:对立统一规律,如生产发展需要新技术的专利权;质量互变化规律,如知识积累的著作权;否定之否定规律,如企业发展需要拥有不断完美的商标权。

(4)无形资产的历史发展。无形资产发展的外部条件是无形资产所处的环境,在一定客观环境下才产生无形资产。全球化推动无形资产发展,中国加入WTO对无形资产发展的影响,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发展的影响。如我国无形资产60年的演进,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无形资产发展的历史。

(5)无形资产发展的动因。推动无形资产发展的主要动因是科学技术。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推动无形资产的发展;文化培育,企业文化是培养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使其生成的源泉;历史传承,传授和继承前人的无形资产;开拓创新,以创新的精神、思维和方法,开拓创新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培养综合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从事无形资产事业的人才。

(6)形资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无形资产系统各要素全面发展,无形资产系统发展与无形资产环境协调发展,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模式、以创新为动力持续发展,促进无形资产事业的全面发展。

以上在无形资产领域学用哲学的实践是建立无形资产哲学的客观基础。

三、提高学用哲学成效需要建立《无形资产哲学》

(一)无形资产哲学的形成

在无形资产领域学用哲学的实践基础上建立无形资产哲学。无形资产哲学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结合无形资产理论,研究无形资产的性质和一般规律的应用哲学。无形资产哲学是无形资产人员的一种无形资产世界观,是无形资产人员对无形资产领域总的、最根本的看法。所以,无形资产人员需要有无形资产哲学视野,用无形资产哲学去认识无形资产领域。

无形资产学用哲学,是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并用于无形资产事业实践的过程。这对从事无形资产事业的人员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学校专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理论),并将其有意识、自觉地应用在无形资产事业的实践中;二是在学校和实际工作中,不是系统而是部分地从其他专业教材和文献资料中学习与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或哲学思想,并将其无意识地随工作应用在无形资产事业的实践中。

在无形资产事业中学用哲学是广泛的、普遍的,如在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无形资产审计、无形资产统计、无形资产评估、无形资产市场、无形资产融资、无形资产法制建设、无形资产教育、无形资产学科建设、无形资产研究和无形资产管理中,都有学用哲学的实践。在无形资产事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学用哲学的实践,是建立《无形资产哲学》的客观基础。

无形资产实践是行为主体依据无形资产规范的规定和要求,结合一定理论的判断,处理无形资产事务的多样性的综合过程:从不同视角对其分析,可以说是依法处理无形资产事务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依据无形资产理论处理无形资产事务的过程;或依据哲学基本原理处理无形资产事务的过程等。为了正确地学用哲学基本原理,需要从哲学的视角分析无形资产实践,在对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认识,进而建立《无形资产哲学》。

建立《无形资产哲学》是一个过程,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无形资产理论体系,已出版的各种类型的《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概论》等,表明无形资产理论体系已初步建立,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个阶段是在无形资产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无形资产哲学》,这个阶段现在只是提出探讨,还需要大力推进,将无形资产理论与哲学原理相融合,然后将其理论体系化,形成《无形资产哲学》。

(二)无形资产哲学的功能

《无形资产哲学》是一门介于哲学与无形资产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无形资产哲学是无形资产学与哲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无形资产哲学是“哲学”与“无形资产学”的中介,对于哲学是应用关系,即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无形资产原理和无形资产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无形资产学的应用是全面的,既指导无形资产理论的研究,又指导无形资产方法的研究。无形资产哲学对于无形资产学是指导关系,应用无形资产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无形资产理论研究。在未形成无形资产哲学之前,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研究无形资产学,在形成无形资产哲学之后,既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可以依据无形资产哲学去指导研究无形资产学和无形资产实践。可见,无形资产哲学是属于哲学在无形资产领域应用的一门应用科学。

《无形资产哲学》处于哲学与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实践)之间的中介地位,发挥着如同哲学功能的中介功能,促进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这种关系如图1。

由于《无形资产哲学》具有中介作用,《无形资产哲学》具有以下功能:(1)认识功能,依据无形资产哲学认识客观无形资产事物。无形资产哲学理论是理性认识的理论形态。其认识功能表现在:解释无形资产理论上的各种争论,用无形资产哲学理论解释、评价、判断各种无形资产理论问题的争论,分析其在认识上的理论与方法的原因,以寻求正确的认识;揭示无形资产事物内在的各种关系,运用无形资产哲学理论,揭示某些无形资产事物内在的关系;认识无形资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以一定的无形资产哲学理论,通过无形资产实践活动,去认识无形资产事物的本质、现象、特征、联系、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预测未来的变化,依据无形资产哲学理论,根据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从已知无形资产事物出发,考虑未来期间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逻辑地推论未来期间无形资产事物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征、关系和发展趋势等,在未来时期无形资产理论建设的状况和水平。(2)指导功能,依据无形资产哲学理论指导无形资产实际工作。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以改变世界。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依据无形资产哲学理论具有的特征而提出的各方面理论,组织无形资产实际工作。对无形资产工作的指导主要有:指导无形资产工作,运用无形资产哲学基本理论,建立与健全无形资产组织体系,组织无形资产管理与核算,积极发挥无形资产职能作用,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指导无形资产改革,运用无形资产哲学基本理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无形资产核算和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发展无形资产市场,建立管理型无形资产模式,使无形资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指导无形资产研究,运用无形资产哲学基本理论,研究经济管理对无形资产发展的影响,研究科技进步对无形资产发展的影响,研究其他科学的发展对无形资产发展的影响等。(3)教育功能,运用无形资产哲学理论进行无形资产教育。面向学校和社会,普及无形资产知识,说明无形资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以便提高人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维护知识产权,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三)建立《无形资产哲学》是现实的需要

在学用哲学的基础上为什么还需要建立《无形资产哲学》?有人会提出,直接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汁原味”要更好。在学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无形资产哲学》是提高学用哲学成效性的客观现实的需要。哲学是人民大众的哲学,希望人民大众都能在实际工作中活学活用哲学,实现这种愿望的方式之一,是将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专业(职业)相结合形成专业的应用哲学并借以学用哲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用哲学的成效。这是因为,将无形资产学用哲学的实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梳理、总结、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体系化为无形资产哲学,成为学用哲学的理论指南,起到在无形资产领域学用哲学用于认识和发展无形资产的范式。学用无形资产哲学范式,是在无形资产领域大家学用哲学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样,学用哲学建立《无形资产哲学》的必要性是:(1)依据无形资产哲学范式学用哲学,具有时效性,可以加速在无形资产领域学用哲学,更好地发挥作用;(2)学用哲学联系无形资产实际,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全面认识无形资产的性质和一般规律,促进无形资产全面、协调和持续地发展;(3)将哲学理论语言转化为无形资产专业哲学理论语言具有群众性,通俗易懂,便于普及哲学知识,提高无形资产人员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增强综合素质。

四、建立《无形资产哲学》框架

(一)无形资产哲学的对象

无形资产哲学对象的确定不是人们主观的臆断,而是根据研究无形资产的实际内容来确定。无形资产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无形资产运动一般规律。它的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宏大领域,而仅限于无形资产领域;其所研究的对象是无形资产运动一般规律,不是无形资产全部的各种具体规律,而是在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世界观方面,对各种无形资产运动具体规律,从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进行科学的抽象,研究无形资产运动的一般规律。无形资产运动一般规律,表现为无形资产人员对无形资产领域的一些根本认识观点或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无形资产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从世界观方面,研究无形资产领域表现为特殊矛盾的无形资产运动一般规律,如无形资产生成规律、无形资产经营规律。无形资产哲学对象区别于无形资产学对象,就在于研究特殊矛盾不同。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⑥可见,无形资产的对象,就是它“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无形资产哲学对象与无形资产学对象既然不同,那它们还有什么关系?“无形资产学对象是无形资产运动。无形资产运动的价值运动方面,是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基础、价值构成、价格、价值增值、价值规律)和价值实现过程(价值补偿、价值分配);无形资产运动的使用价值方面,是以一定载体表现的无形资产,作为资源属性和商品属性,能有效地用于企业的经营过程,并获取相应的效益。对无形资产运动的研究,表现在对无形资产的种类、性质、规模、水平、开发、使用、经营、效益、保护、核算、审计和管理等各方面。”⑦无形资产哲学对象是无形资产运动一般规律,是研究无形资产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方面的一般规律,是对无形资产运动的深入研究,提升到世界观层面,揭示无形资产运动的一般规律,无形资产学的对象与无形资产哲学对象的范围即宽度是一致的,在研究无形资产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其一般规律,其深度是有区别的。

确定无形资产哲学的对象,可以明确研究无形资产的起点和要求,以便全面展开研究无形资产事业,揭示其发展一般规律,促进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加强无形资产学的建设,推进建立无形资产哲学。

(二)无形资产哲学的基本前提

根据无形资产哲学的性质,从学用无形资产哲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其基本前提主要是:

1.主体多层次

无形资产哲学的主体是多层次,根据学用无形资产哲学的需要,可以是宏观的国家主体,如代表国家的某种机构,对全国学用无形资产哲学的管理或研究;中观的地区、部门的主体,如代表地区、部门的某种机构,对地区、部门学用无形资产哲学的管理或研究;微观的企业等单位和个体,对本单位和个体学用无形资产哲学的管理或研究。无形资产主体的选择与确定是现实需要讨论的难题。各层次主体的选择与确定,可以是无形资产或相关研究会(学会)、研究组织、主管或相关机构,如主管知识产权或主管会计工作的机构。无形资产主体需要负责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或管理工作。

2.系统整体性

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无形资产系统的整体性是包括系统的全部要素,“无形资产一般可以包括:专利权、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地理标志、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人力资源共15种。”⑧无形资产要素会发生变化,不只是纳入会计核算的几项无形资产。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规定“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3.计量与定性相结合

无形资产计量有价值计量(以货币为单位)和实体计量(如以件为单位)等。无形资产定性是对无形资产性质说明。无形资产主体采用计量与定性相结合,根据对无形资产研究和管理的需要,分别采用计量(价值计量或实体计量)、定性或计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是各个相关的部门分别进行,还没有分层次的集中的价值计量;相对而言,只有依据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有关在一定范围内会计核算的规定进行价值计量。

4.时间分期

无形资产的时间分期是无形资产主体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或管理的需要确定的一定时间段。无形资产时间分期按采用的性质不同,一般有适用于实际工作操作与考核的年度(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适用于规划期的五年、十年等。时间是人为的划分,是对无形资产运动过程用时间划分借以描述其运行过程。无形资产时间的分期,有利于按时间分期对无形资产制定年度计划、五年或十年规划,并按期进行考核与总结。

(三)无形资产哲学体系

无形资产哲学体系实际上是指无形资产哲学内容的体系,是无形资产哲学各种内容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无形资产哲学对象的具体化形成无形资产哲学的内容,将其内容体系化就是无形资产哲学体系。

根据无形资产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无形资产哲学的对象和功能、学用哲学的任务、对无形资产的市场要求,建立《无形资产哲学》的体系。建立无形资产哲学体系有两种设想,第一种设想是哲学体系为主体,融入无形资产系统的内容;第二种设想是无形资产体系为主体,融入哲学体系的内容;两者比较,前者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用于认识和发展无形资产,后者有利于在学习和掌握无形资产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学用哲学基本原理。比较两种设想,在无形资产学理论有一定基础的条件下,适宜采用第一种设想建立无形资产哲学体系。

无形资产哲学体系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论述无形资产发展与学用哲学的关系,无形资产发展需要学用哲学,学用哲学认识与发展无形资产,提高学用哲学成效需要建立《无形资产哲学》等;第二部分学用辩证唯物论,论述无形资产的客观性,无形资产是无处不在,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第三部分学用唯物辩证法,全面观察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无形资产发展的基本环节和发展规律等;第四部分学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无形资产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无形资产理论的检验,无形资产的作用等;第五部分学用历史唯物论,论述无形资产的历史发展、发展的动因,无形资产的科学发展,无形资产的生成、经营与管理等。

无形资产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编 导论。第一章 无形资产发展与学用哲学。

第二编 学用辩证唯物论。无形资产的客观性:第二章 透视客观性――无处不在的无形资产;第三章 剖析现实性――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

第三编 学用唯物辩证法。全面观察无形资产:第四章 无形资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第五章 无形资产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知识产权;第六章 无形资产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科学技术与专利权;第七章 无形资产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专有技术;第八章 无形资产发展的内容和形式:著作权;第九章 无形资产发展的现象和本质:商标权;第十章 无形资产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及其他;第十一章 无形资产发展的规律。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2

关键词: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资本化 双重计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03-02

一、对我国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内容的探讨

1.无形资产资本化确认标准的再认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无实物形态的非货币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木、商誉等。现行制度规定,企业资产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资本化:(1)该项资产在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方面有作用,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2)取得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笔者认为,现代的会计目标应该建立在为相关利益人提供有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上。人们关注的会计信息重点是当前与未来现金流动情况和财务状况,而按传统的资本化规定很难满足此要求。因此,判断一项经济资源是否为无形资产,主要应看它是否具备超额获利能力,而不能从是否具备成本可计量的角度来过分强调谨慎性和可靠性原则,忽视与抛弃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客观性原则。

2.无形资产概念的外延列举项目有待拓宽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外延以列举方式予以定义,具体项目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无形资产反映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特别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后,现行准则规定的项目应该拓宽,以便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确认范围接轨。因此,结合我国实际,在当前现行规定范围的基础上,可考虑先把电子计算机软件、网址和域名、人力资源纳入无形资产列举项目范围,其他的无形资产可并入相近的项目,以后随着经济内容的发展和丰富,在必要时应予以补充。

3.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已力不从心

现行无形资产资本化计价模式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即按取得或实现时的实际成本(或相关费用耗费)计量入账。用历史成本作为无形资产的计价标准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优点。但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无形资产的历史计价模式,日渐难以适应。首先,由于无形资产的成本,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具有不对称性、虚拟性等特点,用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不能体现该无形资产真实价值,同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资本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动力。所以,知识资本的计价,按照传统计价原则,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钱,这无疑会对知识资本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深入发展,自创商誉的重要性日渐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是隐藏在资产负债表背后巨大的经济资源。显然,传统的计价模式难以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

4.双重计价模式及信息披露的探讨

基于上面所述原因,笔者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不再是无形资产资本化唯一的计量基础。鉴于平稳过渡的需要,可考虑采用双重计价模式对其进行计量反映。所谓双重计价模式,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所规定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对无形资产在账内进行反映和核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预期现金流量净现值法或公允市价法对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如商誉)予以定期反映和认定,将定期测算的数据信息在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同时可在企业盈利预测报告中以适当形式进行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能更完整、公允、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第二,有利于内部经营管理者正确地投资和筹资;第三,在企业重组或改制中,可避免由于忽视无形资产的现值而造成企业价值严重低估,使企业资产遭受损失;第四,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掌握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信息,正确做出决策。

二、对我国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实现途径的探讨

无形资产资本化是无形资产经营的主要内容,无形资产资本化的实现要以“三结合”为形式,以人的能动作用和创新为核心。

无形资产资本化以“三结合”为表现形式,所谓“三结合”是指无形资产与产品的结合,无形资产与管理的结合,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结合,要做到“三结合”靠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靠的是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创新作用,这不仅是无形资产开发的关键,也是无形资产资本化的关键。通过人的不断创新,可以实现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价值链的连接,提高产品的价值含量,为产品开拓市场奠定基础,而无形资产与管理的结合,则放大了无形资产的作用和价值,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结合,则最终实现了企业的价值、产品的价值、管理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完整结合。因此,实现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佳的组合,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无形资产资本化的尺度是无形资产的质量和数量,除了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尺度就是无形资产结构。

三、我国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中出现的问题

1.大量无形资产为国有企业拥有,国有企业现代企业机制的不规范以及国有股权的主体地位制约了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进程。由于我国国有经济占有主体地位,因此无形资产的主要占有者也是国有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地体现人的创造性劳动,由于无形资产附属在国有资产上,因此在我国无形资产产权界定机制中无法体现,这从无形资产的源头缺乏了市场化的动力基础。而在无形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在国有资产流动性差的现实下,无形资产的流动既缺乏产权所有者的动力,又缺乏现实的必要条件。

由于我国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尚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之中,由直接占有方主导资本化过程,由于其无形资产多元贡献一元独享和一元贡献多元共享的分配缺陷,同时产权界定通常涉及产权转让行为,这一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行为显然要受等价有偿的市场原则约束,造成国有无形资产既不能市场化,又不能资本化。

2.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低成本取得包括市场份额、企业品牌、专利、商业秘密在内的无形资产,使我国无形资产资本化处于不利的位置。对于市场而言,无形资产的作用要比有形资产的作用大得多,发达国家无形资产一旦占领市场,我国新产品和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生存空间将是十分狭小和被动的。如我国的洗涤用品市场、彩色胶卷市场等,大部分被国外的品牌占领。这些国外的品牌占主导地位,使我国同类产品的无形资产迅速贬值,严重阻碍了我国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进程。

3.缺乏无形资产资本化活动的机制,加之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工作落后,导致无形资产大量闲置,无形资产严重流失。由于无形资产产权界定机制的落后,导致无形资产大量闲置,而无形资产如果不能及时的市场化、资本化,在闲置中的流失速度要比有形资产快得多。我国无形资产的严重流失,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深远的,最典型的体现是我国著名的商标纷纷被国外抢注的问题,如阿诗玛、女儿红等等,表面看来是时间问题及注册的时间落后于人的问题,其深层的原因是我国无形资产产权界定不明,市场化、资本化机制缺乏造成的。

四、实施无形资产战略,推动无形资产的资本化的具体策略

1.无形资产产权界定是无形资产资本化的前提

多元贡献一元独享和一元贡献多元共享的无形资产产权界定体制,以及过于僵化的无形资产界定标准,都严重阻碍了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进程。因此,要实现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必须首先解决无形资产产权界定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作为国有经济以及政府部门应该放权让利,把无形资产市场化的权利交给市场,让更多创新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去推动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这看起来好像国家吃了亏,但是国家可以减少在资本化过程支出的成木、风险以及无形资产闲置导致贬值流失,而且还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得到更多的税收回报。因此,从战略的角度讲,除了完全由国家设计提出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无形资产外,政府国有经济要在无形资产开发与资本化中扮演资助、扶持、让利、让权的角色,在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中实施放水养鱼。

2.大力加强和加快无形资产的资本化,防正无形资产的流失

无形资产组合战略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无形资产与组织的组合表现为以无形资产为纽带的合作、联盟、协作等;各类无形资产之间的组合,如专利与商标的组合,即一方有专利,另一方有知名商标等等。由于无形资产的形式繁多,组合的方式更是千变万化,这给企业利用无形资产组合战略进行无形资产经营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因此在国内也有人称无形资产是一座取之不尽的金山。在实施无形资产的组合战略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无形资产的组合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个无形资产结构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无形资产组合战略的过程中,以无形资产内部结构的优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国有无形资产和非国有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

3.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运营与策划

遵循无形资产资本化的原则,营造无形资产经营的良好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无形资产价值观,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运营与策划,树立大经营观念,将产品经营、资产经营与无形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的产业链连接起来。遵循无形资产资本化的原则,也就是遵循真实性原则、平等协商原则、效益原则、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与公司期限协调原则。营造无形资产经营的良好环境,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开发、权益、对外许可、转让与合作的管理制度;加快无形资产信息化建设,使用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软件,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提供一个科学模式;制定企业无形资产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提高企业文化素质,建立无形资产创新机制。

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无形资产经营,推进无形资产资本化。在宏观方面,大力推进组织创新(以无形资产为纽带的合作、开发、联盟)、产学研结合、技工贸一体化等。在无形资产流失方面,应当看到无形资产的流失主要还是掌握无形资产的人的流失,无形资产资本化的根本还在于解决创造无形资产的人员的劳动价值不能得到合理确认、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3

一、无形资产成本及其特性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30条:对占有单位的无形资产,区别下列情况,评定其价值:1.外购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2.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形成时所需实际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3.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其评估价值。

无形资产成本指无形资产研制或取得、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无形资产按照其来源渠道可以分为外购和自创两种类型,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是由买价和购置费用两部分构成的;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一般包括材料费用、工资费用、专用设备费用、咨询鉴定费用、培训费、差旅费、管理费、技术服务费等项。

二、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创造或购置全新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性支出的总额。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来源不同,其重置成本的成本项目、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亦不同。

(一)外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和购置费用。一般企业都有无形资产购置的原始记录资料,即使无账面记录资料,亦可找到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1)有账面记录资料时,采用物价指数法即以账面历史价格为基础,乘以自购置日至评估日的物价指数,将账面历史成本调整为重置成本。其公式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无形资产账面成本×无形资产评估日物价指数

按物价指数确定重置成本时,关键的问题是物价指数的确定。从无形资产成本构成来看,主要有物质消耗费用和活劳动消耗费用,不同的无形资产,两类费用的构成相差很大。(2)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采用市价类比法。评估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时,若无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历史成本资料,可搜集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并根据无形资产的功能以及技术先进性和适应性进行调整求得现行购买价格。

(二)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是由企业创造或研制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资料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组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账面历史成本法。自创无形资产有账面历史成本资料时,可以账面历史成本为基础,乘以相应的物价指数求得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为无形资产历史成本与自创立日至评估日物价指数之和。(2)财务核算法。无账面历史成本的自创无形资产可按该项无形资产创立时实际发生的材料、工时消耗的数量以及现行价格和费用标准,确定其重置成本。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物质资料实际消耗×现行价格+实耗工时×现行费用标准

由于无形资产属创造性智力成本,因此不能原样重置,其重置成本只能是复原重置成本,故上式中物质资料消耗量以及工时消耗量均按当时创立无形资产发生数计算,而不能按现行标准计算。(3)市价调整法。若市场有与自创无形资产相似的无形资产交易时,可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以及自制成本与售价的一定比率调整,求得自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同类无形资产市价×成本售价系数式中:成本售价系数可根据本企业有代表性的已出售的无形资产的自创成本与售价的加权平均比率求得。

三、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影响因素分析

重置成本法评估的是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其数额是由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决定的。而无形资产成新率又是由无形资产的损耗决定的,因此,确定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必须研究无形资产的损耗。无形资产的损耗是指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无形资产价值的降低。通常可以分为无形资产时效性陈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三种情况。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对无形资产贬值的确定,是根据考虑三种贬值因素的综合成新率测定的。无形资产综合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尚可使年限)×100%式中:实际已使用年限较易确定;尚可使用年限,指无形资产能够为经营主体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但是它不是指法定保护年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尚可使用年限可以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专家对经济寿命预测法。该方法是通过聘请有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对被评估无形资产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2)技术更新周期法。该方法是根据同类无形资产的技术更新周期,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从中扣掉无形资产已使用年限,便可得到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新晨

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适用性探讨

(一)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单独使用重置成本法是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评估、工程图纸转让、计算机软件转让、技术转让中最低价格的评估、收益额无法预测和市场无法比较的技术转让等。而更多的场合是重置成本法与收益法结合使用,如用于专利权、专有技术和整体无形资产的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大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小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4

一、无形资产成本及其特性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30条:对占有单位的无形资产,区别下列情况,评定其价值:1.外购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2.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形成时所需实际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3.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其评估价值。

无形资产成本指无形资产研制或取得、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无形资产按照其来源渠道可以分为外购和自创两种类型,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是由买价和购置费用两部分构成的;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一般包括材料费用、工资费用、专用设备费用、咨询鉴定费用、培训费、差旅费、管理费、技术服务费等项。

二、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创造或购置全新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性支出的总额。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来源不同,其重置成本的成本项目、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亦不同。

(一)外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和购置费用。一般企业都有无形资产购置的原始记录资料,即使无账面记录资料,亦可找到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1)有账面记录资料时,采用物价指数法即以账面历史价格为基础,乘以自购置日至评估日的物价指数,将账面历史成本调整为重置成本。其公式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无形资产账面成本×无形资产评估日物价指数

按物价指数确定重置成本时,关键的问题是物价指数的确定。从无形资产成本构成来看,主要有物质消耗费用和活劳动消耗费用,不同的无形资产,两类费用的构成相差很大。(2)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采用市价类比法。评估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时,若无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历史成本资料,可搜集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并根据无形资产的功能以及技术先进性和适应性进行调整求得现行购买价格。

(二)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是由企业创造或研制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资料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组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账面历史成本法。自创无形资产有账面历史成本资料时,可以账面历史成本为基础,乘以相应的物价指数求得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为无形资产历史成本与自创立日至评估日物价指数之和。(2)财务核算法。无账面历史成本的自创无形资产可按该项无形资产创立时实际发生的材料、工时消耗的数量以及现行价格和费用标准,确定其重置成本。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物质资料实际消耗×现行价格+实耗工时×现行费用标准

由于无形资产属创造性智力成本,因此不能原样重置,其重置成本只能是复原重置成本,故上式中物质资料消耗量以及工时消耗量均按当时创立无形资产发生数计算,而不能按现行标准计算。(3)市价调整法。若市场有与自创无形资产相似的无形资产交易时,可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以及自制成本与售价的一定比率调整,求得自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同类无形资产市价×成本售价系数式中:成本售价系数可根据本企业有代表性的已出售的无形资产的自创成本与售价的加权平均比率求得。

三、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影响因素分析

重置成本法评估的是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其数额是由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决定的。而无形资产成新率又是由无形资产的损耗决定的,因此,确定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必须研究无形资产的损耗。无形资产的损耗是指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无形资产价值的降低。通常可以分为无形资产时效性陈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三种情况。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对无形资产贬值的确定,是根据考虑三种贬值因素的综合成新率测定的。无形资产综合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尚可使年限)×100%

式中:实际已使用年限较易确定;尚可使用年限,指无形资产能够为经营主体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但是它不是指法定保护年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尚可使用年限可以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专家对经济寿命预测法。该方法是通过聘请有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对被评估无形资产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2)技术更新周期法。该方法是根据同类无形资产的技术更新周期,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从中扣掉无形资产已使用年限,便可得到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

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适用性探讨

(一)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单独使用重置成本法是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评估、工程图纸转让、计算机软件转让、技术转让中最低价格的评估、收益额无法预测和市场无法比较的技术转让等。而更多的场合是重置成本法与收益法结合使用,如用于专利权、专有技术和整体无形资产的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大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小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5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相对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以下简称旧制度),新制度对高校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新制度的执行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无形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状况并没有太大提升,无形资产核算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一、 新旧制度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差异分析

新制度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都有所变动,下面详细说明新旧制度的具体差异。

(一) 无形资产确认方面

旧制度对无形资产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通过列举法明确了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具体规定“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版权、商誉等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制度比旧制度在无形资产的确认上更科学、更明晰,首先定义无形资产是“高等学校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次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无形资产类型,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最后还明确了“高等学校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与旧制度相比,由于“商誉”并不完全符合新制度无形资产的定义,因此未将其列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二) 无形资产计量方面

1.核算涉及的会计科目。新制度根据目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无形资产核算涉及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最大的不同点是在“无形资产”科目下新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另外在核算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对方科目由于新制度的整体变动而有所不同,如“固定基金”变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支出类科目在旧制度基础上有所增加。这些科目的增加和调整使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更加科学与合理。

2.取得时的会计核算。旧制度对取得无形资产只明确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购入无形资产,按实际支出数,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另一种是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但如何确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并没有明确。

新制度对取得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有较大的变动,首先,在取得方式上更加细化,共区分了四种情况,一是外购无形资产,二是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三是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四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无形资产。其次,在会计处理上,为满足预算管理和高等学校会计处理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将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具体会计处理是按无形资产使用部门不同分别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区分不同资金支付方式分别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再次,虽然新制度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全部进行了费用化处理,但为了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需要,资产负债表上还需要反映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因此引入了虚拟摊销无形资产的方法,即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在确认费用的同时再做一笔分录,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最后,新制度对四种不同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是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可归属于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的其他支出;二是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视同外购无形资产处理,成本为实际支付的软件开发费;三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之前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四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无形资产按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无形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 1 元)入账。

3.无形资产推销的会计处理。旧制度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视实际情况合理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外,应当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与旧制度不同的是,无形资产摊销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按月摊销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同时新制度还对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摊销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旧制度未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进行明确规定,新制度则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为增加无形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升级改造或扩展其功能等所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虚拟资本化处理,会计处理方法与取得无形资产时相同;对“为维护无形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漏洞修补、技术维护等所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不增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发生时按无形资产使用部门借记相关支出科目,按资金支付方式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银行存款等”科目。

5.处置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1)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旧制度规定:如果是已入账无形资产,按评估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借记“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科目,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如果是未入账无形资产,先按评估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将无形资产入账,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再按已入账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的会计处理进行核算。

新制度规定:如果是已入账无形资产,按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按发生的税费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 科目,同时注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如果是未入账无形资产,无需做注销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这一步会计处理。

对比新旧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主要区别一是新制度下投资成本不仅包含评估价值,而且包含相关税费;二是会计科目的名称有所变动,“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变更为“长期投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变更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三是新制度中未入账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不需先增加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一步。

(2)转让无形资产。对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新旧制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制度将转让过程中的业务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归集核算,处置完成后结转净收入或净损失,旧制度直接通过收入和支出科目核算。

旧制度规定:转让已经入账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收到的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科目;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记“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新制度将出售、无偿调出和对外捐赠无形资产归为一类统一规定,分步核算:第一步是先将账面无形资产价值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即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和“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第二步是实际转让、调出、捐出时核销“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中对应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即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第三步归集处置过程中的收入和支出,如收到价款时,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如发生相关税费支出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第四步处置完毕结转损溢,如为净收入,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应缴国库款等”科目,如为净损失,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3)核销无形资产。新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核销会计处理,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应当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核销。准备核销时,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即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和“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经批准予以核销时,将基金中对应的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转出,即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6.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的含义不同。由于新旧制度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有所变动,因此两种制度下无形资产科目余额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旧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代表高等学校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代表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账面原值,该科目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的贷方余额后与旧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所代表的含义一样。

(三)无形资产披露方面

旧制度在无形资产对外披露方面无特别要求。新制度将会计报表附注作为高等学校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要求在附注中披露一些重要事项,其中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披露事项包含: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理由的说明;重要资产处置情况说明;重大投资说明等。新制度的规定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详细、客观地了解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相关情况,比旧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二、新制度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及改进建议

新制度的实施为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提供了更详细、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了高等学校会计信息质量,也更有利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方面

新制度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共区分了四种情况,其中外购、委托开发、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这三种方式的初始计量以市场价为基准,比较合理,这里主要针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进行讨论。新制度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之前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这种计量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新制度的实施并未有效推动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大量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并未及时入账。分析原因,一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掌握无形资产信息的部门并没有将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二是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是提前支付的,最终能否批准存在不确定性,而这些费用发生时已计入当期费用,等获得批准后确认无形资产时已过了很长时间,再回过头来找当时发生的费用是非常不易的;三是以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既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也不符合公允价值原则,这些费用只是取得无形资产时所发生费用的一小部分,根本不能代表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同时这些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不是用这部分费用就可以衡量的,需要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这样规定实际上是歪曲了无形资产的成本。

由于高等学校中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数量相当大,必须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客观真实反映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状况,考虑到上面分析的几方面原因,建议对高等学校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进行简化处理,全部以名义金额入账。这样计价的依据是这些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成本无法准确归集计量,历史成本无法可靠取得,另一方面是这些无形资产尚未进行实质性开发,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还不能确定,公允价值也无法可靠计量,既然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无法可靠取得,以名义金额入账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以名义金额入账有利于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因为计价问题简化,只要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将无形资产目录传递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就可以及时入账,不需要再倒查成本,更利于无形资产管理。

(二)无形资产摊销方面

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由于无形资产类型不同,技术进步对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影响也不同,对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一些使用年限确定,受科技进步影响较小的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一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应用软件等无形资产,受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大,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就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无法真实反映无形资产价值变化情况,如参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式进行加速摊销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建议对高等学校无形资产区分不同类型选择更加合理的摊销方式。

(三)无形资产减值方面

新制度中的无形资产摊销和核销基本使高等学校无形资产能客观反映其实际价值,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无形资产的价值会突然随着某一技术进步或相关事项的发生而产生较大的减值,这样按原先的摊销方式计价的无形资产价值会虚高,想核销但还有一定的价值,无法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新制度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因此建议引入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增加“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当发生减值时,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无形资产的价值就可以用无形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摊销贷方余额再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方余额来反映,更加客观、实际地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通知[S].财会[2013]30号.

[2]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的通知[S].财预字[1998]105号.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6

其一,无形资产与知识经济。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新的且是最重要的投资方向,在新的企业资本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型产品生产技术、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

其二,无形资产与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做出总体上的一种客观科学的概括和描述。战略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管理为核心,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战略联盟整体价值最大化和财权的均衡,重视企业的长远价值而非某一时期的价值最大化。无形资产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现在所拥有和控制的资产,而且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代表着企业未来能够获得的增长价值。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和质量可以显示出一个企业的潜在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三,无形资产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资源,在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财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小企业创办初期,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其价值成为吸引风险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企业在持续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满足扩大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扩张的资金需求,将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进行抵押取得贷款,或通过出售商标许可权、专利使用权等筹措资金。这些充分显示出无形资产在筹资活动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中,无形资产利用自有专利权、土地使用权入股其他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等方式将自身品牌投资于其他产品甚至其他行业等都是企业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方式。中小企业的分配活动是将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在企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分配过程。企业的品牌、非专利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都可以转化为资本要素在现实市场中从事投资与交易这对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以及组织管理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四,无形资产与企业的发展潜力及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潜在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所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无形资产的能力和水平。利用无形资产可以获得产品、成本竞争力以及良好的销售渠道和顾客资源,充分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大地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对无形资产的研发和经营管理,能够极大地缓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便是无形资产所代表的潜在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这些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因为中小企业不管是在资本规模还是人力资源上都无法与大企业同日而语,那么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呢?答案在于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强化直至将其变成企业不可撼动的资产,在其他方面难以为力时,技术往往成为中小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正是这些无形资产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并日益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管理一直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点,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与费用、增加产销量、提高利润率等都是中小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而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大多时候都被忽视。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根据数据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在大型企业拥有强势的品牌竞争力和优秀的科研实力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无论在品牌还是知识技术方面都处于落后状况,竞争压力相当大。无形资产的地位应该得到中小企业的充分关注。

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资产是比较容易获取和复制的,不能够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力;而其企业形象、市场开发能力、售后服务意识、企业文化风气等无形资产是不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的,这些才是构成现代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这一点确往往被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所忽视。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中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中小型企业往往忽视对品牌的管理。由于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往往着眼于现今市场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热衷于抢进热点细分市场,时而生产这种产品,时而生产那种产品,往往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品牌。这种游击战式的生产经营不仅往往导致这些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上的困难。二是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差,银行信贷和专业信用担保成为这些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与开发,只能依靠外部购买专利技术来生产产品,对于其他无形资产如品牌的投资也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无法在经营管理中被提到足够的高度。三是很多中小企业都比较重视于有形资产的管理,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在手中,便“无所不能”,往往忽视了对于无形资产的投资与管理,不仅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生产专利,甚至使大部分无形资产白白流失,致使企业没有了核心竞争能力而衰落下去。

三、中小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型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仅仅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更多地取决企业的无形资产。中小型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构成其主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财务工作者应该将无形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整体战略高度上来,将无形资产管理作为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7

新制度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都有所变动,下面详细说明新旧制度的具体差异。

(一) 无形资产确认方面

旧制度对无形资产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通过列举法明确了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具体规定“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版权、商誉等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制度比旧制度在无形资产的确认上更科学、更明晰,首先定义无形资产是“高等学校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次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无形资产类型,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最后还明确了“高等学校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与旧制度相比,由于“商誉”并不完全符合新制度无形资产的定义,因此未将其列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二) 无形资产计量方面

1.核算涉及的会计科目。新制度根据目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无形资产核算涉及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最大的不同点是在“无形资产”科目下新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另外在核算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对方科目由于新制度的整体变动而有所不同,如“固定基金”变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支出类科目在旧制度基础上有所增加。这些科目的增加和调整使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更加科学与合理。

2.取得时的会计核算。旧制度对取得无形资产只明确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购入无形资产,按实际支出数,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另一种是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但如何确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并没有明确。

新制度对取得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有较大的变动,首先,在取得方式上更加细化,共区分了四种情况,一是外购无形资产,二是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三是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四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无形资产。其次,在会计处理上,为满足预算管理和高等学校会计处理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将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具体会计处理是按无形资产使用部门不同分别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区分不同资金支付方式分别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再次,虽然新制度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全部进行了费用化处理,但为了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需要,资产负债表上还需要反映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因此引入了虚拟摊销无形资产的方法,即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在确认费用的同时再做一笔分录,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最后,新制度对四种不同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是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可归属于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的其他支出;二是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视同外购无形资产处理,成本为实际支付的软件开发费;三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之前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四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无形资产按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无形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 1 元)入账。

3.无形资产推销的会计处理。旧制度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视实际情况合理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外,应当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与旧制度不同的是,无形资产摊销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按月摊销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同时新制度还对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摊销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旧制度未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进行明确规定,新制度则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为增加无形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升级改造或扩展其功能等所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虚拟资本化处理,会计处理方法与取得无形资产时相同;对“为维护无形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漏洞修补、技术维护等所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不增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发生时按无形资产使用部门借记相关支出科目,按资金支付方式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银行存款等”科目。

5.处置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1)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旧制度规定:如果是已入账无形资产,按评估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借记“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科目,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如果是未入账无形资产,先按评估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将无形资产入账,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再按已入账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的会计处理进行核算。

新制度规定:如果是已入账无形资产,按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按发生的税费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 科目,同时注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如果是未入账无形资产,无需做注销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这一步会计处理。

对比新旧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主要区别一是新制度下投资成本不仅包含评估价值,而且包含相关税费;二是会计科目的名称有所变动,“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变更为“长期投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变更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三是新制度中未入账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不需先增加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一步。

(2)转让无形资产。对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新旧制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制度将转让过程中的业务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归集核算,处置完成后结转净收入或净损失,旧制度直接通过收入和支出科目核算。

旧制度规定:转让已经入账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收到的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科目;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记“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新制度将出售、无偿调出和对外捐赠无形资产归为一类统一规定,分步核算:第一步是先将账面无形资产价值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即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和“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第二步是实际转让、调出、捐出时核销“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中对应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即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第三步归集处置过程中的收入和支出,如收到价款时,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如发生相关税费支出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第四步处置完毕结转损溢,如为净收入,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应缴国库款等”科目,如为净损失,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3)核销无形资产。新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核销会计处理,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应当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核销。准备核销时,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即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和“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经批准予以核销时,将基金中对应的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转出,即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6.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的含义不同。由于新旧制度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有所变动,因此两种制度下无形资产科目余额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旧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代表高等学校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代表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账面原值,该科目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的贷方余额后与旧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所代表的含义一样。

(三)无形资产披露方面

旧制度在无形资产对外披露方面无特别要求。新制度将会计报表附注作为高等学校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要求在附注中披露一些重要事项,其中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披露事项包含: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理由的说明;重要资产处置情况说明;重大投资说明等。新制度的规定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详细、客观地了解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相关情况,比旧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二、新制度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及改进建议

新制度的实施为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提供了更详细、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了高等学校会计信息质量,也更有利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方面

新制度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共区分了四种情况,其中外购、委托开发、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这三种方式的初始计量以市场价为基准,比较合理,这里主要针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进行讨论。新制度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之前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这种计量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新制度的实施并未有效推动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大量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并未及时入账。分析原因,一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掌握无形资产信息的部门并没有将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二是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是提前支付的,最终能否批准存在不确定性,而这些费用发生时已计入当期费用,等获得批准后确认无形资产时已过了很长时间,再回过头来找当时发生的费用是非常不易的;三是以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既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也不符合公允价值原则,这些费用只是取得无形资产时所发生费用的一小部分,根本不能代表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同时这些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不是用这部分费用就可以衡量的,需要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这样规定实际上是歪曲了无形资产的成本。

由于高等学校中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数量相当大,必须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客观真实反映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状况,考虑到上面分析的几方面原因,建议对高等学校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进行简化处理,全部以名义金额入账。这样计价的依据是这些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成本无法准确归集计量,历史成本无法可靠取得,另一方面是这些无形资产尚未进行实质性开发,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还不能确定,公允价值也无法可靠计量,既然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无法可靠取得,以名义金额入账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以名义金额入账有利于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因为计价问题简化,只要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将无形资产目录传递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就可以及时入账,不需要再倒查成本,更利于无形资产管理。

(二)无形资产摊销方面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8

目前,学术界有关人力资源概念的表述有很多(张文贤,2002;张文贤,1999;刘仲文,1997;徐国君,1996)。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的脑力和体力,是某一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生物性、社会性、能动性、时效性、累积性、可再生性、外生性、特殊的资本性、高增值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等特征。尽管无形资产一词由来已久,然而对于什么是无形资产迄今尚无一致的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无形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无形资产概念应当是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狭义无形资产的概念是一定主体拥有和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资产。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能否用货币进行计量和能否辨认。我国财政部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定义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可辨认上,我国的无形资产定义是广义的无形资产概念,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无形资产定义则是狭义的无形资产概念。通过上述对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的界定为基础,我们可以对两者的经济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能、知识、技能等,体现在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这是人力资源不同个体或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的关键。质的具体指标可以用相关学位、学位所占比例、相关职称所占比例、工龄所占比例等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源的量的指标是指可以创造物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量,可以直接用其绝对数,也可以看其相对数——人力资源率,即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口总量之比。人力资源率越高,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越多,作为单纯消费者的人口越少。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较差,甚至不能替代。在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人力资源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人所具有的能力,即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而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劳动力。马克思对此的解释为:“我们把劳动或劳动力理解为体力和精力的总和,它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即活的人体中。一个人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总是要把它发动。”而且劳动力必须要成为商品。“劳动力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

(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从其源泉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的结果,是由劳动者通过其劳动来推动的。由于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初期,所以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本身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区别还不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不能改变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地位——不能改变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本点。

(三)人力资源包括个体能力与群体能力

人力资源的能力不仅包括了人力资源的个体能力,而且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往往个体能力不能做的事或不能达到的目标而群体作用却能做到或达到,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且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群体作用并不是每个个体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高素质、高智慧的所有个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重大发明,就是这种相互融化的“产儿”。譬如空间技术,就是一项动用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神经”组织起来的系统工程,美国“阿波罗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就是人力资源群体作用的代表作。

(四)无形资产是非实体性的企业经济资源

无形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附着性。是指无形资产往往附着于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其功能。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往往成为无形资产的载体,从而无形资产具有伴随作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作用的因变性。无形资产物化于有形资产的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无形资产作用的范围;第二,是共益性。无形资产区别于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由不同的主体同时共享。一项先进技术可以使一系列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一项专利技术在一个企业使用,并不影响转让给其他企业使用。但是,由于市场的有限性和竞争性,当无形资产的使用者超出一定规模妨碍垄断利润时,这种技术或专利可能就会被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代替;第三,是积累性。一项无形资产的作用往往建立在一系列其他成果的基础上;第四,是替代性。一种无形资产总会由新的无形资产所取代,这取决于该领域内技术进步的速度,无形资产创制的竞争,从而注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二、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不同的地位

(一)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创造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唯一具有主观能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并由劳动者组织、控制、协调等,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能力,是企业中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设计、创造出来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人来运作的,人才素质决定着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和管理的优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人力资源在企业资源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今天,专有技术和专利等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些要素无疑都是劳动,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重要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这种成果一旦产生出来,就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对生产活动和整个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是说,它们不仅是现代更高层次劳动的产物,也是新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要求。

(二)构成无形资产重要内容的专有技术的推广与运用过程和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无形资产是人类科学劳动的产物,来源于人类科学劳动的高质量和高投入。研发无形资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的研发设计就是把原科学知识要素合并于生产和体现于生产过程中,这样就使得生产方式越来越先进,更多的生产作业由机器来做,机器作业效率也越来越高。如果具体到劳动者和技术的关系来看,技术本身应该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也应和科学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知识。若将技术资本化后即形成知识产权,这样似乎技术就成了独立于劳动之外的一个要素。但即使是资本化的技术,它要在价值的创造中起作用,也必须通过劳动,也要通过劳动者。虽然技术对外保密,但是对企业的工人不能保密,否则就没法生产了。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即必须变成劳动者的技能,才能在劳动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这样,当我们说劳动创造价值时,这个“劳动”已经包括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而这个脑力主要的就是技术。技术必须是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要素,它不是和劳动平列的一个要素,所以技术在价值创造中当然起作用,但它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在劳动中起作用,是劳动的内在因素。不能设想没有技术的劳动,也没有不在劳动中发挥作用的技术。如果把技术和劳动对立起来,分割开,技术就不成为技术,劳动也就不成劳动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作为无形资产的专有技术实际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内容,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价值。但不能将它独立于劳动,独立于劳动的专有技术不创造价值。专有技术是作为劳动的内容和要素而参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这实际上是讲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劳动由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劳动生产较多的产品,从而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我们可以说,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包含某些无形资产的要素,而无形资产是不能包括劳动者的技术的。而我们现在会计核算上将专有技术列为无形资产核算,这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在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有些技术通过向国家登记并受到国家的保护之后,它就由个人保密变成了公开的社会性知识了。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这种技术就物化了,那么必须有新的运用这一技术的劳动利用它时它才发挥作用。技术的公开化,也可以促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构成无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商誉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结构紧密联系

企业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创商誉,其本质特征是以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用。优秀的管理者、工程师、工人代表着优秀的企业文化、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从而就形成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经济效益。企业家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企业家是一个脑力劳动者,而且要具备与本企业经营的产品、技术相关的知识,要懂得法律,要有市场头脑,这样才能算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提高,不仅增加有形物质财富,还大大增加了无形的财富,比如商标、专利、版权等。尤其在管理方面,只有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个企业的职工,包括在第一线的工人,也包括管理层,而且这个管理层活动不仅是经营,也有一个协作性质,这些人的有效劳动能对企业起到良好的影响。因此,知识作为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发挥它创造的载体是人,只有人才能使用它,驾驭它并利用它创造财富。所以自创商誉更多的是与人力资源相联系的因素。

三、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创造新价值

人力资源是商品,但它与其他商品不同,它的使用并不属于一般的消费,而属于生产和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使用同生产资料的作用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生产资料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前者却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它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还往新产品中加进了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剩余额即剩余价值。人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就在这里。如果说,在简单商品与货币关系中,使用价值仅是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表现价值的一种被动形式而起作用的话,那么,在资本生产场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创造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了,即变成了一种规定经济形式的因素了。因此,即使是智能机器的产品,也仍然有活劳动的对象化和客体化,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仍然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无形资产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无形资产作为人类劳动过程中的积累和结晶,在生产过程中是和人力资源紧密相联系的。无形资产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如将专利等具体体现在其生产的产品之中,就会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更高的产品,人们使用了这些新产品之后能够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能力是主体生产力,而体现高技术的机器力和无形资产、原材料则是客体力,一旦人使用了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当这些原材料被活劳动之火点燃和发动,生产中的客体力就转化为主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就表现为人类活劳动的能力,更确切地说,高新技术工具力转化为被增强了的活劳动能力,不论人们使用的物质生产工具是多么先进、数量多么庞大,不论使用的人力,即活劳动量是多么小,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强大的客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始终表现为主体生产力,表现为活劳动的生产力。而人类进行技术革新机器设备,提高原材料的科技含量和品质的一切努力,都在可增强人类劳动的物质装备,由此把更强大的客体生产力转化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力。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活经营过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说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三)新技术与新设备不创造价值

现在有一种观点,把技术看成是劳动之外的一个要素,认为劳动、土地、资本、管理、技术都是生产要素,而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认为它们是创造价值的要素。这个观点曾被概括为模型,并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即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索罗模型,其基本点是经济增长除了资本、劳动力因素外,技术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并测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87.5%,从而确定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后来丹尼森进一步证实了索罗模型,公式是Y=f(A,K,L),其中Y是经济增长,A是技术进步,K是资本,L是劳动力。这个模型可以看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是使用价值的增加,而不是讨论价值创造问题,价值永远都是劳动者们劳动创造的。因此,把知识技术看作独立的主体是不正确的。但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高科技企业或行业,在一定时间内能获得比别的企业或行业更多的利润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专家解释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包含着人的高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解释不能说服人,因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中包括劳动和运用它们“创造”价值,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就象机器中包含劳动和机器“创造”价值是两回事一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从单个企业来讲,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的最大效果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价值本身通过社会体现出来,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比较低的时候,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可以得到较多的价值。但当整个社会全部提高技术水平,整个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高的时候,那么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变了,因此,第一个运用新技术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当整个社会都提高的时候,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而这个变化的过程我们通过以下的分析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第一,在生产同种商品的部门内部,有一个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那么,该企业就会因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有了更多的利润,这个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因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剩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第二,一个部门整体采用了先进的技术,那么部门之间的竞争会使得其他行业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这个行业中来。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等量资本在使用活劳动少的先进部门获得与使用活劳动多的部门相等的,某些条件下甚至更多的利润的事实,不仅不同劳动价值相抵触,反而是在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当一个行业普遍地采用了先进技术,垄断被打破了,新产品效应也逐渐减弱了,那就到了产品的价格下降的时候了。这时候,新技术使单位产品价值下降的作用就直接显现出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一种新技术推广开来,相关产品的价格就不断下降的原因。这样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新技术、先进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的作用,正是在于它们能够使人类以较少的劳动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增加生产量即使用价值量,而不是说它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量。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9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以人力资源为主要支柱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突破了传统的现代技术和工业内容,转向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源会计及无形资产会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开始在实践中初步运用。而在对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的界定方面,不少学者将其列为同类,有的直接将人力资源列作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待商榷,本文将以马克思价值理论为基础,围绕这一问题作提出不同观点。

一、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内涵

1.人力资源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的脑力和体力,是某一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以下内涵:

(1)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能、知识、技能等,体现在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这是人力资源不同个体或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的关键。人力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是指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量,可以直接用其绝对数,也可以看其相对数——人力资源率,即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口总量之比。人力资源率越高,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越多,作为单纯消费者的人口越少。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较差,甚至不能替代。

(2)人力资源包括个体能力与群体能力

人力资源的能力不仅包括了人力资源的个体能力,而且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往往个体能力不能做的事或不能达到的目标而群体作用却能做到或达到,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且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群体作用并不是每个个体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高素质、高智慧的所有个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空间技术,就是一项动用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神经”组织起来的系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飞船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就是人力资源群体作用的代表作。

(3)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的结果,是由劳动者通过其劳动来推动的。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初期,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本身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区别还不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不能改变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地位——不能改变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本点。

2.无形资产的内涵

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指由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概念是指一定主体拥有和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资产。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能否用货币进行计量和能否辨认。

无形资产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附着性。是指无形资产往往附着于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其功能。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往往成为无形资产的载体,从而无形资产具有伴随作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作用的因变性。无形资产物化于有形资产的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无形资产作用的范围;二是共享性。无形资产区别于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由不同的主体同时共享。一项先进技术可以使一系列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一项专利技术在一个企业使用,并不影响转让给其他企业使用。但是,由于市场的有限性和竞争性,当无形资产的使用者超出一定规模妨碍垄断利润时,这种技术或专利可能就会被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代替;三是积累性。一项无形资产的作用往往建立在一系列其他成果的基础上;四是替代性。一种无形资产总会由新的无形资产所取代,这取决于该领域内技术进步的速度,无形资产创制的竞争,从而注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二、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生产中的联系

1.无形资产是企业人力资源的资源

无形资产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创造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惟一具有主观能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并由劳动者组织、控制、协调等,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能力,是企业中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设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人来运作的,人才素质决定着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和管理的优劣。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今天,专有技术和专利等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些要素无疑都是作为人力资源重要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这种成果一旦产生出来,就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对生产活动和整个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人力资源创造新价值

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的使用并不属于一般的消费,而属于生产和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使用同生产资料的作用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生产资料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前者却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它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还往新产品中加进了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剩余额即剩余价值。人力资源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就在这里。如果说,在简单商品与货币关系中,使用价值仅是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表现价值的一种被动形式而起作用的话,那么,在资本生产场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创造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了,即变成了一种规定经济形式的因素了。因此,即使是智能机器的产品,也仍然有活劳动的对象化和客体化,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仍然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3.无形资产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10

一、加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管理的重心从有形资产管理转向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其中知识产权是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无形的财产权,包括由发现权、发明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工业产权和著作权。而人力资源是无形资产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知识的管理。无形资产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经营管理才能获得长久发展。著名战略学家波特认为,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长期保持的优势,实质上是企业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而现代企业能否具有这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长期优势,则取决于企业在相应的环节上是否占有独特的无形资产。如1964年成立的美国耐克运动鞋公司基于举世闻名的品牌和优秀的设计人员才能的这两项无形资产;控制产品设计和广告营销两个战略环节。而把生产制造环节则委托给其他公司。“耐克”迅速发展为世界最著名的跨国公司,就归功于其长期投资于无形资产、培养竞争优势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资源的组织比以前更高效,使市场变化和波动性加大。原来管理是根据市场变化后的跟随反应管理,永远落后于市场变化,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即对预前的策划管理则成为时展的客观需要。

探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无形资产战略管理问题,国家、部门、地区和企业、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并作出决策及其实施,无疑具有许多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提倡开拓创新,能激励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有助于国家和企业调整管理方向和确定策略重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为推动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利的条件,能保障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构建安定有序的环境,对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还能对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和发展发挥很强的指导作用。可见,加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管理者适应知识经济和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运作过程

战略管理是指对事关企业兴衰成败的重大紧急事务的谋略及其实施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无形资产战略是指对无形资产的形成、利用、开发、效益和保护等作出的决定全局的、重大的筹划和对策,包括提出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方法和步骤等。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是为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根据总体发展需要,对无形资产战略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及评价和控制进行管理的行为过程。

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基本过程可分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评估与控制这四个阶段。(见下图)对组织未来最重要的四个战略因素是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SWOT)。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过程中包含反馈与学习,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经常修改或调整原先决策。

(一)环境分析,是从外部与内部环境中监测、评估与提取信息。外部环境分析的核心目的是寻找无形资产管

理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变量,从中了解无形资产管理的产业环境、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内部环境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寻找出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变量。

(二)战略规划,是组织为了更有效管理无形资产运营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根据自身优劣势制订的长期行动方案。战略预测是制定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第一阶段,要做好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选择发展目标,提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初步预测方案。战略决策是第二阶段,要依照无形资产的多种预测方案,从不同角度对比思考各种方案利弊,确定发展目标,选择最优方案作为行动的指导。

(三)战略实施,是要推行发展目标,通过行动计划将决定的无形资产战略与政策落实在行动之中。在战略实施阶段,要确定实施的方针、方法、措施和步骤。组织制订的无形资产管理战略,关键在落实、制订实施规划。

(四)评估与控制,就是在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监测组织活动与业绩结果,其目的是通过必要的反馈比较实际业绩与期望业绩。其过程包括决定评测对象、建立业绩标准、测评实际业绩、对比实际业绩和标准、检查实施过程

和采取纠正措施等。

三、当前我国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管理者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漠视,管理和技术层人力资本含量低,人才流动十分严重,造成无形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如下:

(一)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观念滞后、意识薄弱。多数管理者沉溺于日常事务中,轻视或曲解管理现象相当普遍。无形资产的无形性和管理中过分关注稳健性,导致人们长期缺乏无形资产管理观念。主要表现在:商标注册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弱;技术保密和专利保护观念不强。我国到1998年,共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1.59万项,而自1985年起的14年里,我国向国外申请的专利不足3000项,我国14年里将11.3万项发明无偿地“奉献”给外国。有的企业轻视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提高无形资产价值,外国广告的强大攻势造成国内商标、商誉等不少无形资产间接流失。

(二)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科学依据不足,经营决策未能着眼长远战略发展。在无形资产投资预测和决策中,对经营无形资产缺乏明确的目标。单位无形资产信息尚无完整记载,更缺少全国范围内的无形资产信息网。无形资产经营只顾眼前利益,没能从战略高度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一些国外品牌企业为争夺更大的市场,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国内品牌等激烈竞争,迅速占领原国内品牌占领的市场。如中国传统知名企业上海家化生产的“美加净”系列产品广受喜爱,商标曾被外资企业高价收购,为“露美庄臣”所代,致使企业利益长久蒙受莫大损失,最后企业权衡利弊以惨重代价购回。

(三)国内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研究力度和深度上还非常欠缺。目前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不多,仅有少数研究部门、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进行个别研究,而缺少特定研究机构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进行专门研究。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性体会不深,不清楚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和社会等都有重大意义。在现有无形资产管理的研究中,仅仅对无形资产管理中的某类无形资产经营的近期研究,而没有远期的战略管理研究。

(四)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法律制度、方法和理论亟待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护无形资产方面已制定出许多法规政策,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企业为有形资产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却没有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现状令人担忧。据1997年10多个城市40余家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状况调查表明,30%企业只是象征性拨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10元以下。一些管理者因顾及当期利润而减少研究和开发活动,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四、推行无形资产管理的战略方法

鉴于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意义重大,针对当前无形资产战略研究存在的问题,要重视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观念,强调无形资产的形成、利用、开发、效益和保护,重视商标注册。在WTO国际竞争机制下,必须强化无形资产经营战略管理;加强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认定与申报工作,提升我国名牌、商标知名度,增强我国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借助各种媒介宣传和教育,增强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能力;要切实树立起创新观、名牌观、人才观等战略观念,构建以无形资产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此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设置管理无形资产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发展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或无形资产。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使研发成果受到法律的保护,用专利产品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要积极推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近来美国福特、杜邦等传统企业提出打破平衡管理新思维、改革企业机制,建立企业任用、奖励和股权激励机制,使它们雄居世界500强企业前列。要建立健全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个系统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和发展无形资产战略,以增强我国竞争力。

(三)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无形资产的宏观管理。为促进无形资产战略的实施,要健全无形资产的法律保障体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立法规划;规范无形资产的立法程序。建立健全我国无形资产法律机制,借鉴和启用无形资产的民事保护方法,尽快出台《无形资产流失责任处罚条例》。规范政府行为,克服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无形资产经营外部监督体系,整顿现有资产评估机构,规范和保护产权交易及无形资产评估。应制定《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不断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开展理论方法研究,加快无形资产评估人才培训,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评估专业人才队伍。

(四)制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战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人才作为信息社会的财富象征,关系到企业成败存亡。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加大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人才观念,建立人才招聘、培养、任用、激励、考评一体化机制,重视对员工培训教育。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每年用于员工教育经费达7亿美元。大力培养引进各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信任、关心、支持、照顾他们,使其内心真正愿意贡献聪明才智,以保持企业长盛不衰。重视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把好人才流动关,严防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强化激励和约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例11

一、加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管理的重心从有形资产管理转向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其中知识产权是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无形的财产权,包括由发现权、发明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工业产权和著作权。而人力资源是无形资产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知识的管理。无形资产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经营管理才能获得长久发展。著名战略学家波特认为,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长期保持的优势,实质上是企业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而现代企业能否具有这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长期优势,则取决于企业在相应的环节上是否占有独特的无形资产。如1964年成立的美国耐克运动鞋公司基于举世闻名的品牌和优秀的设计人员才能的这两项无形资产;控制产品设计和广告营销两个战略环节。而把生产制造环节则委托给其他公司。“耐克”迅速发展为世界最著名的跨国公司,就归功于其长期投资于无形资产、培养竞争优势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资源的组织比以前更高效,使市场变化和波动性加大。原来管理是根据市场变化后的跟随反应管理,永远落后于市场变化,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即对预前的策划管理则成为时展的客观需要。

探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无形资产战略管理问题,国家、部门、地区和企业、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并作出决策及其实施,无疑具有许多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提倡开拓创新,能激励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有助于国家和企业调整管理方向和确定策略重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为推动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利的条件,能保障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构建安定有序的环境,对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还能对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和发展发挥很强的指导作用。可见,加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管理者适应知识经济和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运作过程

战略管理是指对事关企业兴衰成败的重大紧急事务的谋略及其实施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无形资产战略是指对无形资产的形成、利用、开发、效益和保护等作出的决定全局的、重大的筹划和对策,包括提出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方法和步骤等。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是为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根据总体发展需要,对无形资产战略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及评价和控制进行管理的行为过程。

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基本过程可分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评估与控制这四个阶段。(见下图)对组织未来最重要的四个战略因素是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swot)。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过程中包含反馈与学习,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经常修改或调整原先决策。

(一)环境分析,是从外部与内部环境中监测、评估与提取信息。外部环境分析的核心目的是寻找无形资产管

理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变量,从中了解无形资产管理的产业环境、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内部环境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寻找出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变量。

(二)战略规划,是组织为了更有效管理无形资产运营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根据自身优劣势制订的长期行动方案。战略预测是制定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第一阶段,要做好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选择发展目标,提出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初步预测方案。战略决策是第二阶段,要依照无形资产的多种预测方案,从不同角度对比思考各种方案利弊,确定发展目标,选择最优方案作为行动的指导。

(三)战略实施,是要推行发展目标,通过行动计划将决定的无形资产战略与政策落实在行动之中。在战略实施阶段,要确定实施的方针、方法、措施和步骤。组织制订的无形资产管理战略,关键在落实、制订实施规划。

(四)评估与控制,就是在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监测组织活动与业绩结果,其目的是通过必要的反馈比较实际业绩与期望业绩。其过程包括决定评测对象、建立业绩标准、测评实际业绩、对比实际业绩和标准、检查实施过程

和采取纠正措施等。

三、当前我国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管理者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漠视,管理和技术层人力资本含量低,人才流动十分严重,造成无形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如下:

(一)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观念滞后、意识薄弱。多数管理者沉溺于日常事务中,轻视或曲解管理现象相当普遍。无形资产的无形性和管理中过分关注稳健性,导致人们长期缺乏无形资产管理观念。主要表现在:商标注册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弱;技术保密和专利保护观念不强。我国到1998年,共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1.59万项,而自1985年起的14年里,我国向国外申请的专利不足3000项,我国14年里将11.3万项发明无偿地“奉献”给外国。有的企业轻视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提高无形资产价值,外国广告的强大攻势造成国内商标、商誉等不少无形资产间接流失。

(二)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科学依据不足,经营决策未能着眼长远战略发展。在无形资产投资预测和决策中,对经营无形资产缺乏明确的目标。单位无形资产信息尚无完整记载,更缺少全国范围内的无形资产信息网。无形资产经营只顾眼前利益,没能从战略高度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一些国外品牌企业为争夺更大的市场,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国内品牌等激烈竞争,迅速占领原国内品牌占领的市场。如中国传统知名企业上海家化生产的“美加净”系列产品广受喜爱,商标曾被外资企业高价收购,为“露美庄臣”所代,致使企业利益长久蒙受莫大损失,最后企业权衡利弊以惨重代价购回。

(三)国内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研究力度和深度上还非常欠缺。目前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不多,仅有少数研究部门、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进行个别研究,而缺少特定研究机构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进行专门研究。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性体会不深,不清楚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和社会等都有重大意义。在现有无形资产管理的研究中,仅仅对无形资产管理中的某类无形资产经营的近期研究,而没有远期的战略管理研究。

(四)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法律制度、方法和理论亟待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护无形资产方面已制定出许多法规政策,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企业为有形资产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却没有无形资产战略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现状令人担忧。据1997年10多个城市40余家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状况调查表明,30%企业只是象征性拨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10元以下。一些管理者因顾及当期利润而减少研究和开发活动,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四、推行无形资产管理的战略方法

鉴于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意义重大,针对当前无形资产战略研究存在的问题,要重视对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观念,强调无形资产的形成、利用、开发、效益和保护,重视商标注册。在wto国际竞争机制下,必须强化无形资产经营战略管理;加强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认定与申报工作,提升我国名牌、商标知名度,增强我国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借助各种媒介宣传和教育,增强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能力;要切实树立起创新观、名牌观、人才观等战略观念,构建以无形资产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此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设置管理无形资产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发展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或无形资产。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使研发成果受到法律的保护,用专利产品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要积极推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近来美国福特、杜邦等传统企业提出打破平衡管理新思维、改革企业机制,建立企业任用、奖励和股权激励机制,使它们雄居世界500强企业前列。要建立健全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个系统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和发展无形资产战略,以增强我国竞争力。

(三)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无形资产的宏观管理。为促进无形资产战略的实施,要健全无形资产的法律保障体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立法规划;规范无形资产的立法程序。建立健全我国无形资产法律机制,借鉴和启用无形资产的民事保护方法,尽快出台《无形资产流失责任处罚条例》。规范政府行为,克服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无形资产经营外部监督体系,整顿现有资产评估机构,规范和保护产权交易及无形资产评估。应制定《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不断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开展理论方法研究,加快无形资产评估人才培训,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评估专业人才队伍。

(四)制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战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人才作为信息社会的财富象征,关系到企业成败存亡。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加大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人才观念,建立人才招聘、培养、任用、激励、考评一体化机制,重视对员工培训教育。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每年用于员工教育经费达7亿美元。大力培养引进各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信任、关心、支持、照顾他们,使其内心真正愿意贡献聪明才智,以保持企业长盛不衰。重视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把好人才流动关,严防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强化激励和约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队伍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