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馆陈列设计

科技馆陈列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48

科技馆陈列设计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1

而陈列艺术也是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博物馆陈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借助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手段方法极具鲜明特征。陈列设计的学科交叉性在以往讨论陈列设计问题的文章中多有提及,但系统归纳陈列设计所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论文尚不多见。它必须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精神文明相适应而发展。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科学的再现历史,浓缩历史人物与事件,使观众能够从陈列艺术内容中既能感受历史的真谛,也能感受到现代文明对历史再现的不断努力与进步,它包含了陈列艺术中声、光、电、影像技术、雕塑、绘画等陈列艺术手段,这些新手段的运用大大加强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纪元,抗美援朝纪念馆于2004年陈列扩建后,与前期陈列艺术形式相比,在陈列艺术形式上,进一步采用现代科技和材料,注重了材料的合理利用,使陈列馆与馆区焕然一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具有时代感的陈列形式与内容,特别是上甘岭战役大型景观等,立体的再现了这次著名战役的真实性,大量采用现代科技陈列手段,使观众耳目一新。序厅将与司令员主体雕像由石材改为铸铜塑像,深色大理石地面与浅色的墙壁以及五星吊顶使序厅庄严肃穆,突出了历史时间与人物特征。对材料的设计与运用上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而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高潮展区,大型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更是结合了时代科技与现代绘画艺术手段。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的生动感人场景,设计创作者大量的运用现代绘画材料与影视舞台设计等艺术效果。具有鲜明的历史真实性与陈列设计手段的时代性,是今天的人们对战争历史的真实再现与升华。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战争史最辉煌的一页,它保卫了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支援了朝鲜人民。对中华民族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大无畏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革命先烈的国际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展示,将随着时展,深入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对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勇于攀登,建设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后,针对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工作如何与时展同行,我想我们应广泛吸取其它纪念馆与博物馆陈列经验与优势,吸纳优秀陈列设计人才,科学运用不断更新的陈列艺术思维与材料,努力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充分发挥我馆陈列内容优势,不断征集相关陈列文物、完善展区功能的使用,对参观环境不断忧化,不断采用新科技对馆内设施进行更新,近期我馆对声控技术的运用,既节省了能源与人员的使用,又能及时给观众提供优质的参观视觉需要。如此这样,使陈列工作能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为广大观众提供与不同时代相适应的陈列内容与形式,使观众能在真实感受历史原貌的同时,充分享受陈列艺术提供的形式与内容,并为此而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2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036-02

1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社会需求并具有科研、收藏、保护和展示、教育等功能,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知识性传承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设计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的载体,集中着视觉文化领域的要素,包括展品本身、甄选展品和展示等多方面。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将形态各异的展品个体,借助于视觉的形象手段,有机地进行组合,鲜明准确地表达展览主题和思想内容,从而向观众传播有关文化和环境的物质见证物的信息、思想和情感。

展览陈列设计是陈列的主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陈列设计”的定义是“依据陈列主题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因此,最大限度地为观众传达知识和信息是陈列设计的要求。陈列是功能、技术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因此,展陈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纯艺术创作,而是一种服务于博物馆文化教育、信息传播和审美欣赏的艺术实践活动。展陈设计有着自身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段,具有设计的多维性和综合性等表现特征。

2 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研究和教育的公众服务机构,其功能和宗旨的实现首先必须借助陈列展览这一主要手段。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趋势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博物馆功能的实现和完善对展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的创新是时代背景和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上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内部层面上,就博物馆展品而言,展陈的创新能够在各种孤立的文物展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语境联系,文物的集中陈列展示不仅要给人“观看”,更要揭示展品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只有通过创新的展陈设计来使展品的内涵和意义得到延伸,形成双向交叉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达到陈列展览的最高境界。外部层面上,就博物馆的整体形象而言,创新的展陈设计能够在展品、博物馆和大众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塑造博物馆崭新的品牌形象,将公众教育机构的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实现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 适应市场和观众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

博物馆展览陈列必须更加形象地传播信息,帮助公众理解展览的文化、艺术、科学内涵,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实践中运用多种创新手法,完善展陈设计,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目前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展陈设计创新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

3.1 场景设计

场景是体现博物馆展览陈列主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形象的景观、背景和环境展示对文物展品起到烘托和突出的作用,用直观的空间语言和立体语言深化展览主题思想,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的丰富内涵,理解展览的精神主旨。场景设计是一种通俗易懂的陈列形式,结合了实体和实景,是多种艺术品类的和谐统一,能够准确地交代文物的特定环境,烘托出主题气氛,实质上是科学与艺术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一种创作。场景设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同时不能忽略它的科学性。在设计场景时要对社会和自然形态进行严密的考证,不能有与生活和文化相悖的艺术加工,要突出可读性和典型性,才能传达最真实最本质的人文信息。通过仿制的环境和道具,并借助触摸屏、投影仪、三维立体展示等科技手段,再现典型场景,贯穿历史文化脉络的系统介绍,让观众融入场景,获得直观的教育体验。博物馆场景的可读性可通过更为丰富的展示手段,拓展历史文化信息,解读展览主题和展品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对观众认知能力的限制,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更加顺畅。迪拜城市博物馆是运用场景设计对博物馆展陈设计进行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摆脱了常规博物馆完全橱窗式的陈列方式,以场景式展览为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全方位立体展示了城市风貌,零距离的陈列展示设计让博物馆展示和陈列生动和鲜活起来,让观众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感。

3.2 交互性设计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如何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进行展示活动的体验,一直是设计的难点。科学研究显示,人们通常会记住阅读东西的10%,听到东西的20%,看见东西的30%,看见并听到东西的50%,说过东西的70%,说过并做过东西的90%。可见信息的传播和教育融合的感官效果越多,留给人的印象就越持久,因此,互动的交流和对话比单向的宣传效果更好。博物馆展示陈列要运用交互性设计,来达到展示手段的创新和信息传播的良好互动。交互式设计的开发和运用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新趋势,能够弥补场景设计中无法让观众动手操作的不足,在博物馆教育和公众体验方面发挥巨大的能效。

现代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大量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交互性设计。多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文字、语言、音乐和图像于一体,融合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技术,形成多媒体和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营造互动交流的操作环境和身临其境的场景效果,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展示信息传达的单向性,使博物馆和受众之间的意义沟通更为有效。多媒体技术在各地博物馆展陈设计应用十分普遍,在引导观众和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信息分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科技类博物馆开始开发虚拟技术让观众体验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活动,虚拟技术在国内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是对传统设计模式的革新,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虚拟技术的运用也将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形象,让博物馆通过新的交互式信息传达和公众教育来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

3.3 视觉识别设计(VI)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精品形象和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只有具备鲜明的符号、独特的标志和吸引人的审美感受,才有可能被观众记住。视觉识别系统是理念识别的具体化,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视觉传达形式来传播信息。视觉识别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名称、品牌标志、标准字体和标志色等,可用于包装、办公用品和交通工具等。在展陈设计中导入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系统,通过一定的符号和图案把博物馆展览的精神内涵提炼出来,能够深化博物馆展览主题和定位,集中体现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打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展览品牌,直接影响观众对博物馆形象的评价,有利于争取观众。同时,带有典型视觉识别符号的博物馆导览手册和纪念品,也能够激发观众对博物馆展览主题和文物的联想和回忆,从而加深信息传递的印象,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MoMA是纽约现代美术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的视觉识别符号。最近美术馆又对这一视觉识别设计进行了创新,突出了平面图案调色盘的戏剧化效果,可以广泛应用到美术馆的平面广告、海报、灯箱、宣传册等,更具识别性和力量感。目前我国的很多博物馆尚未充分导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在视觉识别设计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合理准确地导入VI设计,用自己的品牌展览和精品陈列来赢得观众,赢得社会地位和价值,对博物馆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 结 论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具有明确的宗旨,是通过陈列展示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服务。陈列展览设计水平直接反映了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层次,体现一个博物馆的学术素养和艺术气质,进而彰显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收藏和研究的机构,更是一个公众和社会的教育机构,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人和博物馆观众之间交流的直接途径,要运用各种创新的设计手法,借助新技术新成果为人们创造一个更有效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3

计算机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博物馆也不例外。博物馆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带来了全新的陈列设计境界,博物馆的展陈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够向参观者展示虚实结合的陈列空间,产生耳目一新的陈列效果。

一、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新的展陈语言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有着更加丰富的媒体形态、媒体语言。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使博物馆的展陈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手段。所谓的展陈语言也就是参观者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语言。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相关史料和文物,制定一定的展览主题,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提炼,展陈语言的具体形式包括辅助艺术品、照片、图表、实物等等,向参观者展示一定的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程序也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能够给观众更加丰富的直观感受。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对展品和展项本身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借助一定的计算机和媒体设备,能够在不使用人员讲解、图标指引和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为参观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使参观者能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下对展览的主题进行了解,并且对展品的大致内容和意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计算机技术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使博物馆和参观者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交流状态[1]。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原有的文物展示形式也可以推陈出新。例如可以对历史照片或画面进行技术处理,根据展览的需要,为其设置音效、立体、动态画面,并将其制作成不同的尺寸。该方面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世博会中国馆,世博会中国馆将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使其成为了一幅动态的巨幅画面,使人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北宋街头,感受熙熙攘攘的市井氛围。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更加生动、形象,也能够使参观者获得更好的参观感受,既尊重了“人”又尊重了“物”,也能够将文物的内涵和价值,更好的展示给参观者,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

二、计算机技术使博物馆陈列设计产生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所谓的虚实结合就是在博物馆陈列设计原有的“实体空间”之上,通过一系列的声光电技术来营造一个虚拟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以实体空间为依托,形成一种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展览境界,使参观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达到“让文物说话”的目的。客观空间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础,其包括展项、辅助艺术展品、展柜展墙、实物展品、主体造型等等。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使陈列展示设计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也就是在历史的真实情境之上展开一个虚拟空间,使受众进入这个虚拟空间,从全新的角度、用全新的语言来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当前有很多博物馆都开始借鉴这种陈列设计的方法,也就是将大量真实的历史史料、历史图片和历史数据融合起来,经过一定的画面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运用数字化的虚拟技术来将这个真实、完整的故事呈现出来,达到还原历史、渲染历史情境的目的[2]。

三、用计算机技术讲述全新的历史故事

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更深地挖掘文物和历史事件承载的历史信息,并对历史真实进行最大限度的还原,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带给参观者不同的参观感受。以《辛亥革命历史陈列》为例,为了使参观者对武昌起义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全面地感受和把握,仅仅使用静止的历史文物和历史数据显然是不够的。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将整个博物馆的展厅设计成为1911年的武昌街景,这种设计是以真实的历史照片、历史文物资料为依据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武昌,随着参观者脚步的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武昌起义的背景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娓娓道来,参观者仿佛化身为武昌起义的义士,感受到了起义之前紧张的氛围。当参观者走过武昌起义门时,参观者的位置切换到了武昌城的龟山山顶。从俯瞰的角度,参观者可以看到武昌城的沙盘模型,整个沙盘模型以动态演绎的方式将整个武昌起义的过程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参观者可以从“俯瞰历史”的角度看到整个武昌起义的全过程。我馆在对元中都及元武宗史实的展示方面也采用了计算机技术,用制作的1:1真人等大幻影成像完整、形象地向参观者讲述、展示出来,给参观者更生动形象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在这种陈列设计形式中充分尊重了参观者的参观感受,力图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更加真实的历史故事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使参观者知不觉进入一个历史情境之中,这是传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凭借静态的文物、图片、数据所无法达到的效果[3]。特别是对于一些史料有限的博物馆而言,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很好的突破,史料和实物有限的问题,达到更好的陈列设计效果,使参观者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达到预期的展览目的。这部分博物馆可以突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限制,运用有限的历史文物,打造出含义丰富的历史场景,达到还原历史、启迪后人的目的。

四、结语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达到全新的展览效果,但是在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盲目使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该以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切不可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参观者获得更加全面、立体和真实的参观感受,达到博物馆的教育目的。(作者单位: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

作者:柴轩治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陈列研究部

参考文献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4

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是博物馆陈列过程中呈现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直接决定着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和形式。上世纪末,伴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陈列展示理念逐渐受到博物馆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综观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

一、实用化: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各地开始兴建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为了满足新馆的陈列展示需求,博物馆界开始关注陈列展示理念的研究,并积极进行实践。

这一时期的设计理念的特点是在沿用传统设计理念的同时,开始注重对国外陈列展示技术的借鉴和吸收。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陈列理念对于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陈列技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沿用传统方面,基本沿用了“技术+美术+实用+设计”思路;展示和陈列的主要的目的依然是展示文物,同时确保文物在展示过程中的安全。在吸收借鉴方面,陈列展示中文物保护、防紫外线、红外线处理,开始参照和引用当时所掌握的日本、德国所提供的技术参数与资料。

反思这一阶段设计理念可以发现,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最主要的表示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起来。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当时的设计师多为建筑或美术专业的设计人员,博物馆人员设计过程中主要工作是提供文物的样图,便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工作。其次,博物馆人员在设计理念上的缺失,由于处于辅助工作地位,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没有参与对博物馆陈列展示空间的感悟和建筑空间的再创造。再次,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将博物馆陈列展示等同于室内设计,致使攀比、照搬、雷同的设计屡见不鲜,因而致使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缺少实践的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随着博物馆界对陈列展示理念认识的不断加强,也提出了理念上更新的要求,提出设计要以改善空间品质和采用陈列展品文物元素内涵为主、调动非陈列视觉元素为辅的手法,去表现陈列主题,营造切题的空间氛围和人性化的陈列空间。

二、人性化:本世纪前10年

伴随着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善,陈列展示理念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特别是将人性化设计引入到陈列展示理念中,使理念建设在科学性、理论性增强的同时,也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对博物馆功能的正确认识奠定了陈列展示理念发展完善的基础。这一阶段无论博物馆工作部门,还是理论研究界都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不是单纯的文物展示地,博物馆应当是一个知识的传播平台,陈列展览的目的在于让观众了解文物所包含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提高观众文物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这些都为正确定位博物馆陈列展示提供了保证,推动了人性化理念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满足观众的需求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基本出发点和衡量标准。博物馆陈列展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室内设计,也不再是满足专家学者研究需求的活动,而是服务社会的文化活动。因此,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已社会文化生活需求为基础,以满足大众观赏行为和心理为目的,从而实现了将人性化设计贯穿于陈列主题选择、陈列内容确定和陈列形式完善的各个环节中,极大地丰富了陈列展示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次,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陈列展示工作的开展。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带动了整个博物馆陈列展示工作的开展,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方式。比如首都博物馆在文物陈列展示过程中,设计了文物观赏区域,将有民间争议的藏品拿出来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学习了文物的鉴定。这种陈列展览方式,整合了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数字化:2010年至今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为特点的陈列展示理念逐渐成为指导博物馆陈列展示活动的主要理念。

首先,数字化理念的基本内容。数字化为博物馆陈列展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组合技巧,经过历史学、考古、文物、博物馆等多方面专家的对陈列展示主题的研究确定,确立需要展示的文物和相关史料(包括实物、图表、照片及辅助艺术品等表现形式),最终依靠三维物品排置的序列、情态及与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包括一些辅助艺术品及数字新媒体技术手段等)构成的视觉形象为媒介的传播手段和交流方式。

其次,数字化理念是建立在人性化理念的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的陈列展示丰富了博物馆的表现手段和方式,但是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基本核心,数字化为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因此数字化理念是以人性化为基础的。在数字化条件下,还必须提供必要的文字说明、图标指引和人员讲解等服务,便于在数字化设备协助下,观众更加轻松愉悦地了解展览的主题、了解展品的内容及其意义。

再次,数字化理念需关注的问题。在数字化理念应用过程中,要关注以下问题的出现,一是唯技术化,单纯追求高投入、大制作,认为只要大投入、多花钱,采用最新的技术、设备就能提高展览的档次,增强展览的效果,忽视对展览内涵的挖掘和把握。二是娱乐化,展览定位和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将文物沦为戏说历史的工具,偏离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三是同质化,在陈列展示过程中,由于技术和设备的同质,致使博物馆的陈列风格、展览形式,甚至陈列道具也表现出雷同,无法体现不同主题博物馆的特点。

参考文献: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5

陈列设计是基层博物馆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提升博物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博物馆文物的陈列设计管理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藏品数量少、经费匮乏、专业力量不足、群众的博物馆意识薄弱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力度不大等,严重制约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应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办好陈列设计工作,将更多优秀展览展现给参观群众。

1、贴近群众,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的展览水平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提高文物陈列设计工作的关键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而文物展览是贴近群众,贴近百姓的的重要途径,所以做好展览工作对提高基层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水平上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合理利用文物,提高展览水平,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提高文物展览的频率。博物馆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展览,如巡展、借展、联展等,尽量将更多优秀文物展现给公众,这样才能使基层博物院在展览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陈列设计水平;第二精心设计展览主题。在深入挖掘文物的基础上,紧紧把握新形势需要,利用各种展览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公众目光;第三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利用先进技术能够营造良好的展览氛围,是科技和历史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展览的艺术性、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第四保障展览文物的安全。文物是基层博物馆的基础组成,应该配备相关的防自然损害、防盗、防火等先进设备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2、保护文物,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的仿真复制水平

博物馆的文物仿真复制技术,是当前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对衡量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物作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时代体征的体现,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但是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由于受到保护条件、运输条件、陈列条件、养护修复、鉴赏研究等环节的限制,不适合频繁展示,否则将加速藏品的机械损伤或物化生物破坏。文物仿真复制技术以文物藏品为基本,实行复原制作,可应用复制品技术,代替原品使用。这样能够提高基层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管理和保护水平,延长文物的展览寿命,保持其本来面貌,不会影响博物馆科研、陈列、藏品保管等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

同时利用文物复制技术,利于实现馆际之间藏品的借用、交换等,加强馆际之间的经验交流与业务合作,为博物馆的陈列工作、科研工作提供基本资料与物质保障,确保藏品的使用安全,有利于提高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效率。

3、积极应用辅助展品,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管理水平

在基层博物馆中,有些历史文物展品并非连续性的,而是零散、孤立地存在,如果单独展示,很难体现历史价值与科学意义。因此,在基层博物馆陈列中设计中,辅助展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恰当应用辅助展品,可促进参观者与文物展品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谐室内空间的色调与氛围。辅助展品可以通过沙盘、图表、图片、蜡像、场景、模型等多元化形式展现。例如布置遗址复原、场景模型等,再配上相关文字说明,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展品的出土时间、背景、价值等。能够有效的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的管理。

4、充分利用图片展览,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管理水平

与大馆相比,基层博物馆的建筑规模较小。尤其在一些落后的县市地区,甚至缺乏独立的馆舍,或者暂存在古旧建筑、挂靠其他单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阵地性陈列的文物展览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基层博物馆可考虑举办文物图片展览。有些博物馆并没有认识到图片的重要性,实际上,精致的文物图片和实物传递的信息具有一致性,尤其在基层地区,更为重要。在一些县城或者乡镇地区,群众大多没有见过真正文物,缺乏对文物知识的基本了解,很多人一提到文物就会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是古老破旧的东西等,因此通过在博物馆举办文物图片展览,同样对群众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例如,通过举办文物图片的流动展览,通过“送展下乡”获得良好收益。

另外,文物图片展览的灵活性较强,可以是本地文物,也可以是部级文物;可以选择专题,也可以选择综合性。通过这种方法,既给群众带来了精神食粮,也引起了政府重视,认识到文物展览的重要性,又了解基层博物馆的生存处境,将给予更多支持,真正发挥馆藏文物的价值作用。

5、充分发挥临时展览的重要作用,提升宣传水平

由于基层博物馆的藏品较少、精品匮乏,基本陈列有所不足,再加上人力与财力限制,基本陈列工作不能像中心馆、大馆那样办得非常辉煌,也无法施展大手笔。因此群众往往看到的文物展览档次较低、藏物又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基层博物馆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前,举办临时展览已成为基层博物馆陈列设计文物的一个好途径。基本陈列既可发挥博物馆职能,也保证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发挥对基本陈列的补充作用。举办临时展览的规模小、成本低、要求低,尤其对场地要求不严格,且针对性较强,可以为了某个纪念日而举办,也可围绕某一专题,或是以党和政府工作为核心,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更好地解决办展经费问题。例如,我馆通过举办《改革开放30年成果展》、《从化历史革命展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图片展》等,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另外,作为基层博物馆,也可加强与相关行业、相关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举办专题展览,由主办方出资赞助,基层博物馆负责展览的筹划、设计、制作以及开放接待工作,这也是实现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途径。

6、引入现代化数字技术,展现陈列设计现代化水平

陈列设计展览是基层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传统理论来看,陈列主要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建立在文物标本基础上,配以适当的辅助展览品,结合主题、艺术形式、序列等开展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并提供具有审美性的展品群体。随着现代化产品的日新月异发展,各种产品加速更新换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陈列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未来的博物馆发展,将给大众提供更多文化场所,陶冶人们的精神与情操。充分合理应用各种高科技、数字化、多媒体手段,设计多媒体触摸屏、等离子大屏幕电视系统等,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价值,发挥基层博物馆的作用。

7、加强管理,实现陈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模式强调低消耗、低排放,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应该倾向于节能型、低碳型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现代化基层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既要满足自然通风与采光条件,促进节能减排;又要积极应用绿色环保材料,改善博物馆的空气质量,为参观者提供更好的展览环境。

总之,作为基层博物馆,应从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克服文物少、场地小、经费不足、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文物陈列设计的展览水平,利用仿真技术、辅助展品,图片展览,临时展览,数字技术等实现基础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寻求更多更好的文物陈列设计的渠道与方式,办好文物陈列设计工作,探索一条新形式新环境下基础博物馆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许惠仪.加强博物馆文物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1).

[2]陈玲、凌振荣.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吴来明、周浩、蔡兰坤.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z1).

[4]马兰英.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管理有机结合的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4).

[5]黄震亚.新时期对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6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06-01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荷兰著名博物馆学专家冯·门施曾经指出:“博物馆的物是信息的载体,动态陈列中展品所负载的信息,需要观众触摸和操纵展品,参与到动态陈列中来,实现与展品的互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在展品运动中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诚如其所言,博物馆在动态陈列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形象的力、热、电、光、声等高新科技手段,给厚重、晦涩、难懂的各时期历史文物披上了现代的外衣,使展览增添了高科技的诠释手段。这样可以打通与市民交流的捷径,让博物馆变得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记忆,从而在陈列中达到激发群众学习、探索和创造的目的。虽然高新科技的运用可以丰富博物馆布展的形式和手段,现代时尚的元素诠释神秘而悠远的亘古文明,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但高新科技项目使用得越多,博物馆经费开支就越庞大,各种设施的维护成本就越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就越快。笔者认为:高新科技在博物馆动态陈列中的运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以其鲜活的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博物馆在动态陈列中,我们要结合当地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陈列与高新科技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彰显当代博物馆的实力与魅力。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7

自古以来,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积累了大量文物资源,让我们更加真实、近距离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足迹。当今,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希望通过博物馆中的文物,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识。其中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发挥自身文化传播的主要职能,不同的方法、手段诠释和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加强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历史。

1 历史类博物馆概念

所谓历史类博物馆,主要是提供历史、动态及文物照片的博物馆。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更多强调的是文物保存、展示与介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市历史博物馆等。历史类博物馆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发挥艺术文物的媒介价值,宣扬到海外,吸收各国古今文化艺术。

2 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

2.1 空间陈列方法

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空间需要具备清晰的格局。通常来说,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特点,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控制观众的注意点,形成系统的参观路线,增强观众对历史时间及其相关事件的印象。目前,对于空间格局的划分方法有很多,博物馆不同,其自身形态、色彩等要素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动线是观众进入博物馆后空间移动的轨迹[1]。历史有先后,决定了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可以从动线着手。详细来说,首先,根据展品内容,科学安排动线走向,在参观者脑海中形成历史体系;其次,尊重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促使动线与空间布局协调统一;最后,从本质上来看,空间、时间、动线及平面要素是独立的,但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同时兼顾,才能够提高博物馆陈列设计完整性。

2.2 突出地方特色

陈列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博物馆特殊表达方式。由于博物馆内馆藏物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每件藏品背后都蕴藏着历史。因此陈列设计中,应积极融入地方特色,运用多层次陈列手法展示历史某个时期不同层次的文化。如我国荆州博物馆,展厅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前后推出了《古代漆木器精品展》等多个具备浓厚地方特点的展览。通过上述陈列及展览,人们能够了解到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向人们展示了江汉平原以往的社会面貌。

陈列是多学科整理研究的成果,新时期下,为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可以确定陈列主体,并采用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复原处理,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及价值,继而深入到观众的内心当中。如上文介绍的荆州博物馆,可以在陈列时围绕着楚文化主题,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形成别具一格的陈列风格,不仅能够突出地域性优势,又能够避免雷同现象的产生。

2.3 内容与形式结合

内容与形式是陈列必不可少的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对于内容设计,设计人员要及时了解当前学术研究动态,汲取最新成果,丰富陈列内容。而对于形式来说,应参照前者,准确把握陈列的思想、风格,形成统一的整体。我国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博物馆内内容非常丰富,这也造成了一些博物馆陈列过于相似,缺乏新意。如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与梁庄王墓都采取了专题陈列形式,并未将二者的特色呈现出来,不利于文物内涵充分体现。这种陈列方式我们并不赞成推广[2]。由于陈列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让观众通过可视方式和方法,领略与文物展品接近的风貌,将静态文物转变为动态接触,促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4 加强陈列评估和监督

对于博物馆陈列的评估,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上对陈列相关性、效果等进行判定和评价。全面、系统的评估,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陈列中不合理之处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如内容评估,能够对陈列主题进行判断,不断提高陈列有效性。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为日后陈列提供更多借鉴和支持[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专门成立监管部门,对陈列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评估结果,帮助本地博物馆进一步明确陈列项目目标,不仅能够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且为博物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博物馆建设及发展,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更多新陈列方法。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21世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历史类博物馆陈列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虽然在内容及形式获得了更多灵感,但是人们对陈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陈列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其能够决定博物馆宣传与教育功能。因此各地方要加大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博物馆陈列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将收藏、陈列与研究有机整合到一起,不断改善和优化博物馆陈列效果,从而深入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8

当前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博物馆数量迅猛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展陈设计形式单一、策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展陈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策展人员要综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工作,有效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通过更具有特色的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展览利用,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吸引人的参观氛围。

1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概念

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展示,以供人们研究、欣赏,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谓展陈设计,即展览和陈列设计,实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以文物为主体、其他展品为辅助的,运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按照特定主题、艺术形式在空间和平面组合成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加强相应的空间和平面联系,构成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以此不断强化人们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以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赋予相应展示空间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通过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展陈的整体效果,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展陈设计理念僵化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主题。而在现阶段的展陈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设计观念及空间布局理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创新,展陈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传统的展陈设计理念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是以物为主体进行设计展览,没有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缺少了对受众者感知程度的了解,导致博物馆展陈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隔阂之感。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因受营销理念的影响,导致观众只能观看文物展品,无法深入挖掘其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而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僵化的展陈设计形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转变。

2.2设计方式过于单一

博物馆空间设计及展示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博物馆仍旧单纯沿用传统的橱窗式和单体陈列,又或以静态陈列的方式进行陈列。这样单一、陈旧的展陈方式比较适合专业学者来观看,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难以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展示的方式,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借助多种展示途径,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有效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3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仍有众多博物馆因其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观众参观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的观点和内容,无法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还会给观众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深层感,拉开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难以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加强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工作,能有效增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保障展品背后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过分神化的现象出现。因而在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自身特点,更新空间布局方式,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加强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策略

3.1加强室内设计,强化观众体验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将文物和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不断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整体效果。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真实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活动中,因过于注重以文物为主体的展示,从而忽视了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使得博物馆的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文物与室内展示的有效融合,加强空间布局,提炼特定的主题以及和内容相符的元素符号,加强空间组织和规划,以此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文物所需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要摆脱传统以物为本的展陈设计模式,将受众体验放在第一位,有效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创造与展品内容相契合的主题,烘托和展现文物展品的特质和内涵。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大哉孔子展”中,圆形序厅部分设计成书架的形式,四周是用亚克力材质打造的以儒家典籍为装饰的书墙,中间凸起的浮雕孔子像若隐若现(图1)。游客进入到序厅之后,就像走进了缤纷书海,走进了历史岁月中的孔子时代。

3.2加强数字化发展,丰富展陈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实物陈列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能够真实体现历史景象,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物陈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的陈列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三维立体技术的使用,利用扫描技术和仿真处理技术,将文物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展陈设计方式,不断强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不仅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够丰富博物馆展陈的形式。通过加强空间形式设计,综合展陈设计的实际情况,以营造气势宏大的氛围效果,构建良好的艺术结构,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序厅部分通过采用多媒体环幕投影技术,为观众循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结性介绍,为观众正式进入展厅欣赏做铺垫,可以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游览展厅时深刻体会到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明确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从而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3.3加强空间布局,做好叙事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空间布局设计,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陈的排列布局,保障观众能够跟随着文物历史进程层层深入其中,强化观众的主观体验。通过情景的重现,加强展示项目开发,有效增强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空间线路设计,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观众停留驻足。综上在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有效增强文物展示的艺术美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应将时间元素纳入空间布局中,有效实现叙事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保障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加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适当融入现代化元素,有效增强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的灵动性。孔子博物馆常设展览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图2),展线长2065米,基于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其展陈流线设计以圆筒为核心,由序厅和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七个部分组成,叙事空间连贯流畅、简明清晰,能够有效地将孔子和儒家文化解读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4结语

总之,应加强博物馆建设,做好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征集及陈列等相关工作。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时代变迁,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创新,做好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博物馆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3(3):82-87.

[2]王静.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0-141.

[3]王丽梅.关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式与空间的布局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36):219-220.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9

在我国的博物馆中,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社会、自然、科技。社会科学的陈列艺术中一定要尊重历史,在陈列的形式上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展品所反映出来的人、事件以及社会的发展历程。对于这种博物馆的陈列不能够随意使用虚拟的情节来进行渲染,这样反而会失去了展品的本来特色。在陈列艺术的处理上一定要能够真实地揭露出展品的本质,同时还要把其他相关联的东西兼并到。自然类博物馆在陈列的形式上要能够揭示出自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凸显出人们对自然的保护及利用,使用科学的观点让自然环境和生物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来。科技类的博物馆则要把人类科技发展的成果真实地展现出来,让各种科技知识得到普及,从而扩大这些科技的应用范围。

各类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必须展示出自身的主题思想,是陈列内容的灵魂,陈列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能不能准确把握住博物馆的主题思想,是陈列艺术设计的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因素。

二、创造完美的艺术形式

(一)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在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中好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重点,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陈列当成是形式的设计,由此可见形式的重要性。对于博物馆的陈列艺术来说,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往往会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时一种大众性的文化活动,是对各个阶层开发的,在形式上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美的形式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变更着。在进行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设计时一定要把握住时代的审美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创作源泉,赢得更多的群众基础。

在进行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一定要突出展品的个性特征,不但要有民族和地域的因素,还要具备时代的风尚。在表现的手法上要丰富多彩,广泛吸收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进行陈列艺术的完善,如使用现代科技中的数字技术,把过去的那种纯静态的被动型陈列艺术打破,变成实物和场景的混合陈列,这种手段既拥有科学性,又让展品更加的形象化,从而增加了陈列艺术的形式感和美感。

(二)追求研究的艺术结构

陈列艺术的组织安排就是陈列艺术的结构。对于内容主题来说,结构就是内容组织安排的方法和手段。博物馆中一个完整的陈列,就是根据需要展示的内容,把一个个实物进行组合和编排,让其能够反映出有关的科技、文化或是历史主题。在外在形式上来讲是依靠展品以及展品的物化环境来展现出来。这种展示是一种艺术的组合,在个体之间、展品组之间和长久之间要能够产生有机的联系,相互呼应,前后连贯,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一般在博物馆的展品的陈列中讲究的是起源、发展、高潮以及结尾,特别是要重视序幕、主题陈列以及结尾这三个部分,在空间的分配、分量的安排还有表现的手法上,要经过深思熟虑。结构上要做到紧凑而完整,不能出现松散和拖沓。

(三)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在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中,要具有形象性的本质特征,才能够让展品反映出它想要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或是自然科学。而在创造美的艺术形象上,陈列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让艺术形式显得具体、生动和典型。陈列艺术能够使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出艺术形象,烘托人物能够有具体的人,烘托物品有着实实在在的文物和标本,这种真实可信的艺术手法是其他的艺术都不能达到的。但陈列形象并不是只有具体化的特征,还应该有着生动性,在展品的组合以及场景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地分类排列,要使用陈列独有的语言来让这些展品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展品才不会是单独的器物,让文物的组合透露出深刻的含义,产生新的意味,才能形成一种完美的艺术形象。

(四)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氛围

陈列艺术中要善于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氛围,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让陈列艺术更好的表现出美感。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的环境氛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场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分为比较直观,靠现场的空间、各种设备、精美的展品、现场的光线色彩和合适的人控气候以及背景音乐而形成,让观众享受到恬静和高雅的美。这种环境氛围要精心的设计,让观众享受到周到的服务和特有的艺术情调。另一种则是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的设计,在设计中要做到对历史背景和自然形象的揭示和烘托,让观众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历史氛围和自然形象。如在对两汉历史的陈列中,龙飞凤舞的朱墨和涂红相间的漆饰纹样能够很好地烘托出环境,让人民自然的体会出汉代艺术那种雄浑博大的意境。

三、陈列艺术要满足实用要求

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和展览,和纯学术性的研究有着本职的区别,不不同于纯造型的艺术创作。它必须按照大纲的内容来进行形式的设计,在设计中既要体现出和思想内容契合完美的内在形式,还要解决大量的外在形式,比如说布展要求、人体工程学的造型和结构要求等等。在博物馆陈列中具体要做到的是,陈列的形式和机构要和物质功能自然的联系起来,布局的变化要合理,参观的路线曲折但是要通畅便利,陈列中所用到的设备和刀具要稳固并方便调整,展品的布陈上要显得错落有致、系统有序,色彩和光照要和谐宜人,在版面的排列高度上也要合适,总的来说就是有着很强的整体性,但在局部上也不能够显出零乱。而在场地的空间上也要和展品的大小形成比例,场地过小会让展品显得拥挤,影响陈列效果,而过大的空间则会导致展现拉长,让结构变得松散。

四、注重安全原则

对于陈列艺术来说,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这里的安全主要是指展品的安全和观众的安全。对于展品安全来讲,一定要尽量排除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展品的破坏和损害。所有在进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到其中,比如空气质量、灰尘、昆虫、微生物、气候、温度等等。同时因为博物馆的展厅是观众的集散场所,还要注意防火、防盗以及防震技术的设计。在安保系统上,要从现代科技入手,要和现代的社会管理相互结合。陈列设备也要使用安全系数高的材料以及结构形式,在陈列布展时,要兼顾艺术和安全两个方向。

五、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10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10904

从所隶属的学科体系划分,博物馆一般可分为人文、自然两大类型。在自然类博物馆中,地学史博物馆是主体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展示规模上讲,都远落后于博物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美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己超过2000多家,而国土面积不大的英国,也有超过500所自然科学博物馆。我国很多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每年推出的展示大多是人文历史和艺术类的,而自然科学类展示几乎是空白。”[1]117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原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类型构成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自然类博物馆建设近年得到长足发展,全国掀起一股以地质博物馆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建设高潮。但是,在当前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由于缺少陈列展示定位的研究,导致展陈工程往往难以满足公众需求,难以实现展示目的。在此,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博物馆展示陈列工程建设为实例,基于普适性原则,多视角对地矿标本展示系统定位进行科学分析。

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建设

的基础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座有近50年历史的地学类自然史博物馆 ,其最初的主要任务是收藏教学科研用标本,为教学实践服务。博物馆展藏品丰富,在馆藏品征集、收藏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6万件藏品规模的自然史博物馆,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和精品,逐渐形成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学校于1980年代中期正式面向社会全年开放,填补了成都地区自然史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现为容教学、科研、科普工作为一体的对社会全方位开放的博物馆。获得从中央到省、市各级行政机构授予的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为满足社会开放需求,建设与藏品资源对应的高层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目前已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基础设施标准,建成新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14000余平米,共7个成体系的展厅,将成为成都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科普基地,预计年接待参观20万人次。[2]30

与国内其他新建质博物馆一样,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展示陈列设计定位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馆方与设计工程人员。在总结国内同类型、同层次地质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规划人员围绕标本信息的特色,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将项目建设与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研究结合,最终形成较好的展陈规划与定位思路。

二、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目的

作为一种展示手段,博物馆陈列必然具有各种目的性:有历史文化宣传目的的,如四川省博物院;有考古遗迹保护与宣传目的的,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有纪念性目的的,如鲁迅博物馆;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目的的,如中国民族博物馆;有科普教育目的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因此,在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设计方应首先明确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地质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目的是什么?二是怎样才能以最好的形式实现这种特定目的。

从陈列形式设计者而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形式必须与内容相一致”[3]67,这也就强调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目的需依托于展示的物质主体内容“藏品资源”而设定。掌握藏品特色与藏品信息是明确地质博物馆陈列展示目的的唯一途径。对地学历史与藏品信息的有效掌握的前提,就是要密切结合博物馆方所出具的陈列内容详规与展品清单。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虽然馆藏有6万余件展品,涉及自然历史的方方面面,但具有展示价值的标本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标本;二是普通岩石、矿物标本。同时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从1980年以来,一直作为兼具教学科研与社会科普双职能的高校博物馆。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目的应是实现以地球奥秘、生命演化为要内容的自然历史科普与教学功能。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目的的明确,将对陈列设计定位进行科学定位奠定基础。

三、地质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对象

的定位 博物馆工作的受众对象,是由社会各阶层构成的。因此,陈列设计的定位不能主观化,要结合大众多层次的文化、科普需求。陈列设计的方式、效果等要能够吸引大众不同审视角度的“眼睛”,实现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目的。

地质博物馆标本由于其自身深奥、神秘的“科学”性,很容易在博物馆与非专业参观者之间形成知识的壁垒,难以吸引普通参观者的“眼睛”。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部分岩石标本中,很多是很难采集、同时又是科学阐释地球历史、结构不可或缺的实物标本,但由于地学知识的专业性、标本感官的同质性,普通参观者很难对其形成兴趣点。因此,地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定位必须考虑适宜于大众科普需要,打破知识的壁垒。

但是,博物馆的标本展示同时必须面向专业参观群体,其对展示标本与展示环境所提供的科学信息要求较高,是立足于专业角度观摩、研究标本,注重了解标本的结构、成分、解理等。对标本的普及化信息与艺术环境并不感兴趣。特别对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这样的具有教学科研功能的高校博物馆,其必须考虑专业参观者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需求。所以,地质博物馆在面向大众需求的同时,必须在陈列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采取有效地渠道、方式满足专业观众的需求。

普通大众与专业群体对于地质博物馆的需求虽有冲突和矛盾,但并不是不能化解。在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应通过展示艺术环境的人性化、声光影像等技术手段的动态介入、趣味互动项目的多样化、现代化科普讲解设施的使用,调动普通大众的参观热情,在亲和的展示环境与人性化的辅助设施帮助下,对标本的科普信息作深入了解。对于专业群体,因在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通过设置开放式实验室与开放式典藏库房,使得专业参观者可以具有独立的研究与学习环境,以获取目标性的科学信息。如在开放式实验室,专业参观者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通过配置的仪器等在无干扰环境下对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开放式典藏库房,可以通过透明式参观廊道以及密集式陈列架柜对不适宜陈列的标本进行研究、学习、对比;在展厅当中,通过触摸屏、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可以直接在展厅当中对展示环境所未能展现的标本科学信息进行检索或现场教学。对于如何满足专业群体与普通大众对于标本展示、陈列信息获取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陈列标本的调配,尽可能选择能够满足两者需求的标本来解决。

四、展示标本的定位

博物馆的藏品按照存放位置,可划分为展示、库藏两大部类。其中展示标本、文物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实物主题。地质博物馆中,在选择展示用标本之前,应充分了解标本内涵信息,了解博物馆信息传播对象的观赏倾向,寻找那些展藏品与观众潜在有关联的观赏动力,就是找一个切入点,使参观者对展品产生强烈的探索要求,能够形成记忆犹新的效应。同时,“文物专题陈列,应尽量减少文物复制品的陈列。”[4]266自然标本由于其需要表现真实性的特点,所以应尽量减少模型的替代使用。

公众对于地质博物馆往往存在一种求新探奇的需求,因此,大、精、奇标本应该是展示标本的主要选择对象。所陈列的地矿标本应具有公众意义的科学信息传播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一,展示标本必须具有地学信息传播价值,能够以实物形式对地质环境、古生物演化等做科学阐释。同时,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展品以艺术形式展示,使公众能够了解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展示用标本除科学信息传播功能外,还应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参观者对于标本的第一兴趣往往是艺术观赏性。在当代收藏界中,艺术观赏性较强的标本往往是奇货可居,这些标本可以让参观者在赏心悦目的欣赏过程中探寻地矿标本的科学信息。

第三,地矿标本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由于标本的自然属性,同种类的标本很难有色泽、外型等完全一致的。因此,地矿标本又有着唯一性的特点。结合标本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地矿标本的收藏价值亦不断攀升,收藏热度也不断升温。从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兴起地矿标本收藏开始至今,地矿标本收藏在国外现已形成热潮,仅美国就有几千家矿晶公司,而我国却刚刚起步,收藏市场潜力非常大,这对于地质博物馆的标本收藏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社会环境。

从上述标本的价值性而言,博物馆展示标本应是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代表性的标本,同时更应是艺术观赏性较强、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标本。地矿标本在传播科学信息、展现艺术观赏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珍稀的自然标本,引导社会收藏的价值观取向,在地矿标本收藏市场起到导航作用。

五、展示环境的定位

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定位往往是由展示主题决定的。这种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色彩、背景元素、造型环境等。以色彩为例,“由于各博物馆性质的不同,其陈列内容与形式也不同,色彩设计构思也应随之不同。”[5]52在地质博物馆中,展示的主题大多与自然历史密切相关,这就初步决定了地质博物馆展示环境不能过多的使用现代的、工业化的设计元素,应更多的选用自然化的设计元素,使展示环境更趋向于生态化。现代化、工业化的设计元素主导的展示环境往往会割裂标本与原生态环境、标本与标本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使参观者只能用孤立的思维方式感受展示标本所传达的信息,不能完整的发觉展示标本群所应该传达的自然历史信息。就像将一个矿物晶体置于一个现代化的厅堂、酒吧,让人感受到的仅仅是一个艺术品,与装饰灯具、挂饰等无异。如果展示环境是一种原生态的,可以让参观者更直观的了解标本的形成环境和变迁,更深入的了解标本之间共生、伴生、演化的关系。

地质博物馆展示主题的选择往往又是收展品的性质而决定的。因此,在规划设计地质博物馆展厅展示环境时,也要密切联系展品的性质:展品是古生物类的、还是宝玉石的、还是矿产资源的、还是地质构造等等,不同的展品归类性质,对展示环境是有着不同要求的。例如恐龙标本专题展示,就要在古生物、环境考古专家的指导下,科学的对恐龙所生存的时代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结合展厅布局进行深化设计,让参观者可以“原汁原味”的感受恐龙时代。在能够体验自然“原汁原味”的同时,还需注重提高参观者对于探索地学奥秘形成兴趣,如采取一些互动项目,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自然的魅丽,体验地学科普教育之旅。

六、结语

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往往重“人文艺术类”,而轻“自然科技类”,造成我国当前地质博物馆建设还很薄弱,而地质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又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将起到重要作用。相对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所起到的“第二课堂”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在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政府及行业部门逐渐加大对于地质等自然博物馆建设力度,地质博物馆快速发展成为当前博物馆建设的一种趋势表现。在地质博物馆建设初始,只有首先明确其展陈设计的目的,进而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对展示信息传播对象、展示标本、展示环境作科学定位,才能实现较高水平的展示陈列设计效果。参考文献:

[[1]杜天明,李虹.博物馆展示理念的前沿关注[J].东方博物,2005,(3):116-119.

[2]王龙.论自然标本的文物属性[J].东南文化,2009,(5):94-96.

科技馆陈列设计例11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新技术可谓日新月异。博物馆陈列也伴随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正在形成新形态,使博物馆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带来发展的新机遇。

1 “互联网+”时代背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社会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例如,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公众对博物馆陈列的功能及形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博物馆陈列也产生了新形态及新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互联网+”在博物馆领域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早在1994年国际博物馆学会前主席,荷兰学者冯・门施已提出,“博物馆学属于信息科学”,最主要的支持点在于信息。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领域”,是创新推动下两者相互融合的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新形态。“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陈列,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博物馆陈列的问题,推动陈列形态随着社会环境和发展不断地发生演变。实际上并非两者的简单的有机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博物馆陈列深度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陈列形态。进而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陈列表现工具的陈列新形态。从博物馆陈列的发展来看是博物馆陈列发展过程中演进的新形态。

2 “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陈列的新形和特征

2.1 互联网与博物馆陈列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中的“+”就是跨界、革新、对外开放的意思,就是对互联网及博物馆陈列的重塑和融合,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让互联网与博物馆的陈列形式相互融合,从而创造新形态。通过这种跨界融合,博物馆陈列则会推陈出新,两种介质协同了,实现了当前博物馆陈列与时展之间的同步。从策展内容、大纲到陈列表现都更加相得益彰。这种融合同时也指涉及的概念的本质的融合,互联网转化为博物馆陈列的表现空间,以网络的表现语言诠释展品。

2.2 通过互联网推动博物馆陈列发展新形态

现有的传统粗放型的展陈形式在发展上遇到很大的瓶颈问题,必须顺应当前的时代潮流转变陈列的方式或方法,使博物馆在陈列方面形成新形态。这种新形态涉及广泛。只有针对环境的变化,找到与之相适应的陈列新形态才是博物馆陈列发展的正确道路。就是通过互联网的这一特质,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进而创新发展,也会更极致地表达博物馆的陈列效果。

2.3 博物馆陈列“结构的重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变革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固定结构形式。跨界融合打破了以传统博物馆陈列为主要形态的博物馆展示方式,为“结构的重组”创造了多种可能性。“结构的重组”并非陈列形式上单纯的重新组合,而是在互联网影响下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变化下的综合变化。面对互联网的深度跨界应用,观众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如认知形式、需求层次、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打破了原有传统博物馆陈列的流程,使博物馆的陈列新形态更加适应新的结构形式。

2.4 博物馆陈列提升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学家已不断提出并逐步深化将“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的办馆指导思想,日益引起普遍的关注。新融合下的技术及平台“以人为本”,让公众参与博物馆陈列的互动之中。在博物馆内通过新形态的陈列方式关注个人体验、重视发挥人的创造性。更凸显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的理念,这种结合演化出博物馆的职能。

3 当前传统博物馆陈列的机遇与挑战

3.1 传统博物馆陈列的现状

传统的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展陈空间进行陈列设计和展示,多数为单一静态的展示物品。通常设置形式拥有固定展柜、展板、灯光等,往往将藏品以静态放置的形式来展现。大多数受到布展专业工作人员数量和展厅固定陈列单元的限制。另外,陈列经费和当前布展的理念和技术的介入也成为博物馆展示的制约条件。博物馆设置受特定空间、地域、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公众的参与面相对变窄,因此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和展示作用的发挥也相对受到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公众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也迅速增长,同时公众的需要也凸显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博物馆陈列必须整合有限的资源来服务具有不同需求的观众。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遇,那就是借助“互联网+”这个新形态来帮助演进博物馆的陈列。“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陈列的新形态与传统博物馆陈列相比,其内容表达得更完善,形式表达得更丰富。同时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公众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的制约来认知博物馆,“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陈列新形态在展示形式上会大放光彩。

3.2 传统陈列设计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演进

传统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综合考虑场地、空间,重点研究展示的样式,考虑得更多是“声、光、电”等因素,利用视觉冲击力来表达陈列的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发展,陈列设计的表现方式从展柜标本走向利用互联网进行综合互动的展示方式。实际上这种互联网陈列方式的演进与“互联网+”新形态的发展密不可分。

陈列形式的艺术设计,有了可供选择的多种表现形式。从单一的静态的文字、展品到音频、视频,再到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的展示手段。这种演进改变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从单一的受众发展成了参与者、互动者,这样的展示方式的演进可以让公众更便捷、更有兴趣地介入展览中,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在现代陈列设计中引入互联网新技术,已经成为陈列设计的潮流。

3.3 博物馆传统陈列的“破与立”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使传统博物馆陈列发展迎来“破与立”的局面。随手可及的网上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展品,引人入胜的展示方式及无所不在的知识,一起推进了博物馆陈列方式的创新,以及进一步推进其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进程,推动了“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陈列的演进与发展。

就空间、时间、地域、经费、固定单一陈列形式而言,博物馆陈列面临“破局”,同时就互联网新技术和平台而言,传统博物馆面临“立”的局面。很多博物馆在展览方面使用新的技术。例如,二维码、微信语音导览、虚拟展厅、互联网“360度”展示等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实际上演进展示方式方面结合了互联网、馆藏珍品和新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味展示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观众对博物馆展示的内容的兴趣。

4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陈列的新方向

“互联网+”为博物馆陈列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是未来博物馆陈列发展的一个重要新方向。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和陈列的新形态最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可以加强其与公众的联系,借助网络汲取博物馆知识更加便捷。

同时公众可以更加了解和认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无形之物馆成为公众教育的便捷平台。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面对博物馆涌现的局面,不应盲目求“新”“异”,而应该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寻求契合点。参观博物馆对于陈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如果只是简单了解展陈收藏品的信息,通过网络就可以满足需求,但需要在实际中观察研究展品就需要进行实地观察。

展望博物馆陈列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未来的陈列新形态应是全方位、多元化,应当更加强调人的需求,重视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博物馆应该更好地发挥其陈列收藏品,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创造能力的功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