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55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例1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56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际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中国可谓是经济大国,但目前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强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缺乏的是技术与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以培养自身的竞争能力,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我们的企业了解我们的产品,提高国际知名度,从而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

但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相对较短,还处于探索期,另外也面对着国内国外诸多阻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还有很多的坎要跨,以保证我国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弄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归纳其在行业、区域、投资方式上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关建议,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提高政府及企业的重视,从而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工作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指导。

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征分析

2.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在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出国办企业”的号召,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已被列为我国重大发展政策。此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内部化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企业也纷纷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发展起来,参考已有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79年国务院提出要出国办企业的口号,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中国一些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率先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2)起步阶段(1986年~1991年)。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外投资主体的限制,扩大了范围,简化了相关审批程序。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额及企业数量都逐步增加,并扩展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由外贸公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类公司向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综合性金融机构等扩展;投资行业也由服务业、餐饮业等少数初级行业向资源开发、机械加工装配、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延伸。

(3)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1992年开始党中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跨国经营,在国外开发能源、开展加工贸易,以便更好的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大中型国有企业迅速壮大,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也开始活跃起来,在对外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在“十五”规划纲要中,政府正式提出支持鼓励企业利用比较优势投资境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及合作开发资源。2002年党中央再次重申要加快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同时陆续放宽了国家对境外投资的管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外投资政策及服务体系。

2.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增长迅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快速增长,2014年与吸引外资的规模首次接近。自2002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7.5%。2014年的投资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虽然在迅速扩大,但相对于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也不断扩大,2014年首次步入世界排名前十位。

(2)投资行业多元化,门类齐全,但集中度较高。其中服务业的投资流量及存量都超过了七成。2014年投资存量多于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四个:采矿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这四个行业的投资总量占总额的77.8%,投资存量达到6867.5亿美元。

(3)投资地区多元化,但具有很高的集中程度。我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虽然广泛分布在全球的186个国家及地区。但2014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的国际及地区存量占总投资额的90%。另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量流向中国的香港地区,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东道国的区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的程度、政策的稳定性等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采矿业的投资除了中国香港以外,主要流向了澳大利亚与欧盟,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具有很大的资源导向性。

(4)境外大型投资项目主要以国企为主,跨国并购将成为主流。我国国有企业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雄厚,竞争力相对较强,因此境外的大型投资项目大多都由国有企业承办。但国有企业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由于与政府挂钩,会引起东道国政府的猜忌甚至是阻挠。在投资进入模式上,简单的建立办公点等方式是最初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继而发展到投资办厂和资源开发等,后又开始采取收购兼并、境外上市、股权置换和建立国际战略合作联盟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3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现状与对具体投资案例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缺乏先进的科技与管理经验。投资领域过于集中,缺乏长远意识与创新精神。另外,我国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部门对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3.1 投资总量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于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量相当于美国的40%,日本的70%,考虑到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对比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偏低,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3.2 企业内部要素与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技术水平偏低,科技创新实力较弱,缺乏跨国管理经验,国际竞争力不足;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在创建海外经营战略、管理制度等方面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另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模糊,境外资产监管松懈,导致对外投资效益较差。这些都是因为我国缺乏一套能适应目前国际竞争需要的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3 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不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入了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十分广泛,但大多数投资都集中于亚洲的中国香港和拉丁美洲的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开放的避税区。而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随在逐年增长,但总体投资量却较少,这不利于我国市场多元化的实现,也不利于投资风险的分散,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十分不利。

3.4 国内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缺乏跨国并购经验,成功率低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逐渐发展为以跨国并购为主的模式,但回顾之前的并购经历,很多并购由于事后业务整合失败或管理不当等原因而失利。由于我国企业在跨国投资的管理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缺乏经验,以及对东道国的投资政策、文化背景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一直十分坎坷,成功率也较低。

4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4.1 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企业在抓住机遇走出国门的同时也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考察,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内外发展局势,制定出正确的对外发展战略。不能盲目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市场现状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制定企业投资规划。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打造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做好人才战略,积极引入和培养国际型人才,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储备能源。把人才战略作为对外投资战略的基础。

4.2 制定正确的“走出去”发展战略

在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时,我国企业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及发展需要来制定正确的对外投资战略。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对外投资,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应逐步加大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将主要投资领域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到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加大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进行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学习其先进的科技及管理经验,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充分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但需注意的是,不能全盘西化,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把西方发达企业的“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4.3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活动,除了增强自身条件外,还要建立与其投资项目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尽量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前期,需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找出潜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制定出有效的应急解决方案。为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扫除可能出现的障碍,推进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通过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可以接触到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企业自身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OFDI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OFDI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因此,还需要政府、社会及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分析我国OFDI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并探讨出相应对策,是更好落实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集中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我国OFDI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动力。

对外投资现状例2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只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5.23%,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中国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27亿美元,到2010年增至590亿美元,年均增速逾55%。2007年以前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为1012亿美元,近三年就相当于过去累积存量的近1.5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截至到2010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2588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超过100万。

2.香港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至2009年底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存量达1855亿美元,占比超过75%。而在亚洲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按投资额计算,截至2010年底,中国境内企业对香港地区直接投资存量占对亚洲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逾80%,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比重也逾60%。此外,对开曼群岛等自由港的投资存量占对外投资总存量的比重也近20%。

3.投资主体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虽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对外投资主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民营企业及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降至66.2%。

4.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绿地投资、租赁、跨国并购、战略联盟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并存。其中绿地投资最多,租赁较少,并购发展较快。今后对外并购的不断增多将是发展趋势。2003~2007年,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量的1/3以上,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100多倍。2009年和2010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投资分别达到191亿美元和297亿美元,均占当年对外投资量的40%。

5.低比例参股、换股的合作投资不断增多。在国内加工能力盈余而上游资源缺乏的行业,一些中国企业为建立稳定的上下游供货渠道,在不寻求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前提下,以低比例参股国外上游企业的形式对外投资合作。另外,为了相互借助对方的社会资源,更顺利进入对方市场,合作双方采取互换股份,相互参股的形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投资方式也不断出现。这两种投资合作方式降低了风险,避免了国外敏感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变化而带来的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第一项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但直到1985年方才有了第一个规范对外投资的法规。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系统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现行的有些法规不仅颁布时间较早,而且门类残缺不全,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对外投资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项法规分别由众多管理部门制定。这些产生于各部门管理权限和目的之下的政策法规难免会有不衔接甚至相互抵触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投资混乱无序的状态。比如,在商务部于2004年10月1日《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之后的一周之内,国家发改委紧接着于2004年10月9日亦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两者均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尽管依照规定,上述两个部门在境外投资的核准过程中各有分工――即通常所说的“商务部审核企业、发改委审核项目”,但由此导致了企业需要分别向两个部门申报两份繁简不同的文件。这样就可能导致出现一个部门核准,而另一个部门否决的现象,会降低企业效率。

2.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政出多门。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中,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仍有众多的部门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所属职能部门的“三定”方案,商务部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起草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合作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设立企业经营资格;负责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国家发改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对外投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管理部门,负责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外汇汇出入、资金投放、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事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为其境外企业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综合优势和特点,确定本地区本行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同时,商务部授权其驻外使领馆商务处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进行一线监督管理。从各自职能上看似乎划分得很清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界限不清,极易造成矛盾。

3.投资主体结构不尽合理。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大型中央国有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企业占主导地位。而从整个世界范围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以私人企业为主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数据库资料显示,在580家有相关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私人企业为375家,占企业数目的64.7%;国有企业118家,占20.3%;混合企业87家,占15%。而我国的中央国有企业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1.8%,地方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6.4%。国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产权不明晰、产权安排无效率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的时候会出现种种内部问题,我国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由之路。

4.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有些出国考察团不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而是把国外合作伙伴的自我介绍或其提供的二手资料作为可行性研究的唯一依据,结果所获资料不全面和不真实,有的甚至被合伙人坑骗造成损失。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5.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已与115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海外市场(约占我国境外投资目的国的28%)与我国尚未签订此类协定。而在已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其中多数都是同来华投资的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签订的,其主要目的是吸引这些国家的投资,而没有将保护中国境外投资列为重点。这事实上导致双边投资协定演变为我国政府的单方面承诺。即使我国与别国签署的双边协定中列有相互保障投资安全的条款,但由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失,这些协定仍难以发挥实际效果。在国内投资保险制度和双边投资保护机制均不健全的同时,我国对多边投资保险机制的作用也未给予充分重视。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MIGA)建立的担保机构主要向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海外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给予担保,并提供争端解决机制,我国虽然是MIGA的创始会员国和主要出资国之一,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却缺乏利用该公约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从而使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尚未有效发挥功能。

三、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1.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境外投资公司法》等,为境外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其境外投资合法权益;二是继续深化外汇治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治理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体系。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治理制度,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治理;三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支持。借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政府给予境外投资企业低息贷款和进出口信贷担保、减免营业税、答应延期支付公司所得税、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险等。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社会化公共治理和服务体系,比如,建立投资环境的等级评估、预警和应对预案体系、建立与完善境外投资信息系统、鼓励和帮助在境外建立我国跨国企业的地区和行业商会、对预备到境外投资的企业进行相关培训,等等,以降低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提高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顺利进行。

2.组建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针对目前对外投资多头管理的状况,建议把海外投资管理机构从众多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集外贸、外资、外汇、计划、管理统一于一身的类似于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机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心,由该机构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代表,主要负责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战略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制订指导政策,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各项活动按国家宏观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着力改变“国重民轻”的投资结构。盘点中国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与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国有企业相比,萌生于体制外的民营经济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造就了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民营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很早则意识到欧美债务危机所带来的并购契机。但是民营企业的“草根性”决定了它们在资金获取与政府支持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制约许多有国际化视野的民营企业家们“走出去”的瓶颈。所以,政府要从多方面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改变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力量的局面。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普遍高于国有企业。今天这种“国重民轻”的“走出去”结构若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

对外投资现状例3

引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的投资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真正实现了“走出去”,与世界经济能够融合一体,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增色添彩。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外国的投资就纷纷进驻中国,这是由于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经济大门完全打开了。在1993年,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更是跻身世界前三。在中国引入很多外资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相对来说增长比较缓慢。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企业对国外市场缺乏一定的了解,另外还缺乏一定的勇气。但是自从政府提倡“走出去”以后,在2001年,我国对外直接贸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2006年之后,中国更是加大了在能源方面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在俄罗斯、中亚和非洲的国家。由于国内的劳动成本的增高,我国的纺织制造业也开始转向国外,尤其是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此后的几年,中国对外投资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经到达5319.4亿美元。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特点

结合当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投资数量上,流量增速,但是存量少;在投资流向上,制造业的比例增大;投资的地理分布上,亚洲占主要地位;在投资主体上,国企占主要地位;在形式上,跨国并购是主要方式。

1.1投资数量:流量增速大,但存量相对较少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总流量的5.2%,居世界第五,但是对外投资的存量仅占1.6%,排名17位。而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当年总流量、存量的6.3%和2.3%,分别位居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3位和第13位。存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其他的国家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展迅猛,世界各方纷纷关注。

1.2 投资流向:除采矿业以外,其他行业均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制造业一直是国内的重要产业,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其中制造业的流量越来越大,制造业占总投资的流量9.9%,同比增长23.1%,这里的制造业主要是指加工产业,例如服装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和专业设备制造等等。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2年,租赁和服务业增长到30.4%,同比增长4.5%;批发和零售业占14.8%,同比增长26.4%;流向金融业的投资首次超过百亿美元,占11.5%,同比增长65.9%;采矿产业占15.4%,同比下降6.2%,这里的采矿产业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开采等,因此这个数据说明了在流量中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投资有所下降,采矿业是2012年唯一流量减少的行业。

1.3投资地区地理分布:亚洲和拉丁美洲仍占到存量的八成

在地里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国家。截止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已经达到179个国家,对外投资的总额已经达到了5319.4亿美元。中国对亚洲的投资占总量的68.5%,对拉丁美洲占总量的12.8%左右,二者共计81.3%。其中投资的存量相对比较少的是大洋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分别是2.1%、4.1%和4.8%。其中,对北美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对于非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南非、赞比亚和尼日利亚,对于大洋洲的直接投资主要东道国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2010年开始,中国加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在2010年大约有67.6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到2012年对欧洲的投资存量占比为7%,其中主要的国家是瑞典、俄罗斯、卢森堡、英国、匈牙利等国家。

1.4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一直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对外投资有很多的优势。对于私有企业来说,一般由于资金的问题或者缺乏对国外市场和环境的了解,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的进行国外的投资。在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一直占一半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则占第二位。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格局的改变,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仍居主导地位。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最活跃的投资还是集中在制造业上,包括服装制造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等。在目前以及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这是国内发展形势决定,也是由体制决定的。

1.5跨国并购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对外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跨国并购是最常见的形势之一。子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形势,这也世界的主流发展也是一致的。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因为投资形势上的改变,跨国并购是由其他的形势转变而来的。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加剧,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经济的环境以及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逐渐转变对外投资的方式。由以前的在外设立子公司转变为跨国并购。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在2002年我国的跨国并购总金额是2亿美元,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05亿美元,增加了近一百倍,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的产业达到了434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并购涉及的产业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和金融等等,真正实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特点:流量大,但是存量相对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要产业,是租赁和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但是在其他洲尤其是欧洲的增速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也在稳步上升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投资方式,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现状例4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今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而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60-01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游亚林(1970-),男,贵州仁怀人,硕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一)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的经营人员不懂相关技术,不懂得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不懂外语,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一些企业的机关工作人员忽视对平常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工作人员虽然是在学习,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学习表面上的知识,学习时不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造成学习与运用严重脱节,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际,与当前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发展。

(二)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规模还比较小,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装备系数还比较低,科技含量也比较少,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除此以外,我国的对外投资结构也很不合理,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难以拓展投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我国的对外投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大胆创新,不利于我国在对外投资中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势,也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也导致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仅具备维持的能力,而没有独立发展以及抵抗风险能力。

(三)缺乏核心技术,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缺乏吸收和消化,创新力度也不够,许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国家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国外市场供需情况,如果了解不够深入,考虑不够全面,就很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给企业的顺利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信息掌握还不够充分,还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还不是很理想。

二、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我国要想开展好对外投资,就需要了解国外国内多方面的信息,要想获得这些信息,单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为此,我国要建立起专业性比较强,信息获取比较灵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信息的获取与收集工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除此以外,我国还要成立中国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所需信息,建立与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国别发展规划,完善合作项目信息库,真正确保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二)建立与健全合理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

要想真正做好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尽快普及与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以外,还要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切实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财务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机制,还要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国际性和地区性质量、安全和环保认证。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所以企业内部要积极推行目标化管理,要完善各种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三)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拥有大批量的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跨国经营复合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开发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优胜劣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海外投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以此来培养出大批量的跨国管理人才。

三、结语

我国的对外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分析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开始,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我国应当加强对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掌握国际动态,大胆去创新,建立自己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对外投资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真正加强我国的对外投资水平,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

2007年09期.

[2] 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

对外投资现状例5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现状例6

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1.1 发展规模与速度 经《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及河北省商务厅相关资料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基本处于连年逐渐增长的态势,由2005年15家增长到2011年的83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6%;2003-2011年期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呈现出涨跌剧烈震荡的态势,从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来看,似乎有起稳的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4年,降幅最大的年份为2006年,比2005年投资减少了42.8%,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在全国排名最高的年份为2005年,排名第8位,排名最低的年份为2008年,排名第23位,自2009年以来,河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基本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1.2 区位分布 目前河北省共核准境外投资企业83家,同比增长22.06%;83家企业分布在6大洲的3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最多,共38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47.6%,中方投资额4.15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45.7%,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欧洲15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8.1%,中方投资额0.92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非洲12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5%,中方投资额0.9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75%,主要分布在毛里求斯、加纳、喀麦隆等国家。

1.3 产业分布 目前,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位居首位的是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到45.2%;其次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占比分别为30.1%和10.7%,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分布中,初级加工制造业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发挥河北省制造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因此是许多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乐于选择的行业,这些行业一般会投向东南亚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年投资量增长不平稳 2003-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增长呈现非常不平稳的状态,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由2003年的110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万美元;2006年、2008年和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均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2.8%、-1.6%、-12.9%。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处于起步稚嫩阶段,发展呈现出一定盲目性和持续性差的特点。除此之外,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4-2011年,河北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第6位,年增长率均为10%以上,然而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投资量一直位列全国15名左右,说明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

2.2 投资区位分布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香港,占据整个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的相当比例。而且河北的境外直接投资流向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偏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不足。调查显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很容易受到金融波动的影响。地理分布太集中,导致价值链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合理的布局,这不但不符合投资市场多元化的要求,而且增加

了经营风险,不利于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2.3 投资企业间缺乏关联,整体竞争力弱 河北省企业在箱包、鞋帽、纺织品、食品、机械制造、采矿、建材、医药等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批优秀企业率先开展跨国经营,成为“走出去”战略积极的实践者。但受到企业自身实力、对外投资经验的限制,多数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不好、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失败的例子也比较多。因此只有通过创立产业集群,组织集群式境外投资,才能集中河北省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增强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2.4 信息体系不完善,政府服务缺位 由于河北省对东道国的区位信息体系不够完善,政府在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工作中服务不到位,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缺乏必要的指导,境外直接投资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缺乏来自民间的社会机构的帮助,致使企业难于准确获悉东道国包括法律、政策、信息、技巧各方面因素的详细信息,不能全面充分地考虑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信息渠道不畅和服务缺位并存,使河北省境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其区位的合理布局,增加了投资失败的风险。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区位分布格局不合理,这不但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整体产业和经济的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河北省企业的投资效益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05).

[3]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05).

对外投资现状例7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支持

(一)概念简介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获取原材料、寻求知识、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稳定国内客户等。

(二)理论支持

目前主要形成了垄断优势学说、寡占反应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空间偏好论、估计生产综合理论、比较优势论等各种旨在解释并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学术流派。

基于产品周期理论及内部化理论,邓宁提出了产品生产这种理论,后又完善形成投资发展周期论。该理论适用于多类型的国家,具有普遍性,因此成为当代国际投资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OIL分析)

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人均直接投资流入量(IDI)和人均直接投资净流出量(NODI)表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2010年我国人均GNP为4283美元,显然我国现在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三阶段。

(一)所有权特定分析

1.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来看,2008年、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最高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次席的是采矿业,列第三位的则是金融业。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金融业的投资净额少于采矿业,但其FDI存量却比采矿业高出两个百分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第三产业,符合边际产业扩张论。

2.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10年,地方对外投资持续活跃,西部地区增幅最大。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不难看出,境内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仍为沿海城市,然而西部地区的逐渐崛起势必为今后我国的贸易及对外投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

2010年,FDI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较09年下降三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较09年增加了1.6%;而股份有限公司占6.1%。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体,但是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势必下降。

(二)内部化优势

由于市场交易存在竞争壁垒、定价困难、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完全竞争。此时,为了获取利润,企业选择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对外投资。

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尽管规模较小,资金、资源也相对较为有限,但是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通过形成产业群,以一个整体形式进行直接对外投,便可以充分利用由于形成产业体系而获得的内部化优势。

(三)区位优势

从覆盖面上来看,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我国FDI在亚洲非洲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地处亚洲,在亚洲区域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省去了交通运输上的诸多不变因素,因此享有在亚洲的绝对领导权。而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更为便宜,所以也是理想的投资地。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仍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一)抓住机遇,努力寻求发展

尽管企业难免受到世界经济局势不稳的波及,但是通过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和经验,因此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资金相当充裕,具有比较优势。当然风险问题不能被忽略,在选择对外投资的东道国时,要考虑到各种商业风险,做好应对市场变化的准备。

(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为FDI新动力

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开始崛起,为对外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继续开展,西部地区未来会逐渐与东部沿海并驾齐驱,增加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三)继续扩大投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将逐渐让位给私有企业。现阶段,国内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更多的私有企业将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日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涉及到更多领域,同时也会逐步提高在欧美市场上的FDI份额。

四、结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一定的成就。经过连年增长,2010年末,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已位居世界第五位。现在我国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企业也已经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因此,未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仍将处于上升阶段。尽管对外投资流量上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我国的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劣势。在未来,政府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为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更为完备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泽明,陈晓红. 内部化理论评述:兼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J].

[2]周升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趋势与政策[J].东亚论文,第 75 期.

[3]桑百川.FDI的未来机会[N].中国经济周刊,2010(1).

对外投资现状例8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及现状分析 解决途径

一、导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IMF的报告中,中国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研究现在中国企业的二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1979年中国友谊总公司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84.5%;金融类87.3亿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企业对外投资地区分布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投资分布的国家看,地区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404.1亿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亿美元,占13.00%;非洲14.4亿美元,占2.60%;欧洲33.5亿美元,占5.90%;大洋洲24.8亿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图1)。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上看,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40%,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图2)。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1.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此外,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世界主要大国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中。这给了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为正在或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消息传出,中国人无不振奋,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大壮举,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并没有因为收购IBM个人PC业务为自身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业绩出现了下滑。没有获得IBM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对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这项并购事件保受争议。

收购只是企业对外战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巨大的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加之中国企业本身国际经验不足,国际经营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与国际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面临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其收益,甚至会波及其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较长的特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是企业的“管理遗产”。北大教授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生动解释,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成长中,论整体竞争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一、中国企业缺少企业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个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中国企业本身技术创新优势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企业规模经济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中国一些企业产权制度缺失,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制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企业管理风险较高,有可能因为决策错误为企业带来风险。三、缺乏国际经营的人才储备。人才问题是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1.从政府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律,对对外直投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并对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立项、审批、税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2)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家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并购国外高科技企业或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过有效的传递机制,传递到国内,形成辐射效应,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改革,才能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从企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一、企业要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努力让企业在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永远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三、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黄婷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对外投资现状例9

在国内矿产资源日益匮乏和矿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是解决我国矿产资源短缺、保证矿产资源稳定供应,确保我国经济安全运行和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海外矿业投资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

我国矿业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时机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成本风险等多重风险。这些风险既有因自身原因造成的,也有因为不熟悉资源国的政治、政策、法律而产生的风险。

一、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现状

1.海外矿业投资的背景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确保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可通过如下渠道进行矿产资源开发:①通过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增加储量和产量;②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矿产资源;③发展海外矿业投资,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2.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开采,我国已发现和可以被利用的矿产资源的储量急剧减少,石油、铁、铜主要矿产的消费量与储量增速比呈负增长,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已危及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约有2/3呈现老化状态,保有储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不足,造成矿山资源储备枯竭。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在国内矿产资源日益短缺的条件下,矿业投资者们自然而然的把投资目标转到资源相对丰富廉价的海外市场。

3.海外矿业投资的特征

海外矿业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①跨国进行矿业投资及资金流动,跨国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②跨国并购矿业公司和上市;③多国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项目;④矿业信息、技术和管理全球共享。

海外矿业投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矿产资源的目标与重心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及私有化等的全球矿业结构的调整。

3.1 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

随着矿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矿业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优质与稀缺的矿产资源。降低投资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全球矿业公司之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矿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矿业公司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地域更加广泛,空间也更加广阔得。

近年来,全球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多是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的,购并的主要原因还是矿业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占有与控制资源、优化资本、技术与资源的配置,增强矿业公司的整体实力,降低勘探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对矿产资源的垄断,增强矿业公司在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市场环境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赢利能力。

3.2 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的控制程度

据统计,目前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矿业公司约有8000家左右,但大部分矿产资源的产量仅由少数几家跨国矿业公司控制。在全球矿业公司50强的排行榜上,最大的25家矿业公司中,包括美、加、澳、英和南非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就占19家,控制的矿石产量占25家矿业公司总产量的78%。从矿业公司对金属控制的集中程度看,4家矿业公司控制了西方总产量的75%;10家矿业公司分别控制了西方国家铅和锌总产量的58%和51%;10家矿业公司控制了约70%的铝土矿、铜矿和铁矿的产量,约60%铁矿石和镍的产量。

3.3 发展中国家的矿业勘探与开发

全球矿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矿业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得全球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球除西欧和北美以外的地区,地质勘探工作的程度还很低,其中大部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估计还不到总资源量的约10%~15%,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前景仍然广阔,潜力仍然很大。

矿业全球化的继续发展是历史前进与发展的必然。其本质就是依靠国家的支持及相关政策扶持,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矿业结构的调整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获取优质的矿产资源和高额的投资回报。

4.我国海外矿业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也先后颁布,再加上国内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全球矿业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国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开发与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是,目前我国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投资规模较小,品质较差,步履缓慢,发展也很不平衡。

二、海外矿业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海外矿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矿业企业的持续发展,所以“走出去”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占有与控制有效资源,增加价值,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由于对海外文化、环境、政治等的不熟悉,使海外矿业投资现象环生。

根据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特点,可将海外矿业投资的过程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和后期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及法律风险等;中期实施阶段主要面临的是时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等;后期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阶段主要面临的是经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及财务风险等。

1.政治风险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涉及到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政治联系密切。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由于资源所在国政治环境的突然变化带来的政策变化,轻则造成矿业投资项目的停顿、工期拖延,重则可能导致整个投资项目的失败。

广义的政治风险包括:战争、恐怖行为、征收、汇兑限制和政府违约风险等。在一些投资风险较高的国家与地区,战争、罢工、暴乱、恐怖行为、内战或部族之争等突发事件经常发生,在那些投资风险较高的国家与地区,以及政治体制发生变革的国家与地区,政府违约风险比较突出,有的在执政党轮换,新政府诞生后,可能会对上届政府已签署执行的合同、协议不予承认,或者单方面终止执行,给中资矿业公司在海外的矿业投资造成损失。另外,一些资源国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项目的征收、国有化、干预、行政制裁,以及社会治安环境的恶化等,都会对投资项目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海外矿业投资的政治风险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①政治暴力风险,包括资源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驱动下的政治暴力行为,以及资源国因为劳动权益、环境保护等问题所诱发的政治暴力风险等。

②政府行为风险,虽然传统的政府直接征收风险减少了,但是,一些隐性的征收风险却明显增加,例如资源国以我国企业员工的入境及工作的合法性、税收、卫生和安全等名义,频繁的检查我国企业,不仅扰乱了中资企业投资项目的正常进行,还常常找借口对我国企业实施高额罚款、重税甚至没收企业财产,给中资企业带来损失。

③金融风险,在一些金融危机高发国,转移金融风险的案例仍然比较高,在一些非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如果资本账户和国内资本市场开放较快,外债负担较重,爆发货币金融危机的概率就比较高,我国企业外汇汇出的风险也比较大。

④第三国干预风险,第三国干预风险包括第三国政府直接干预,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的风险,以及第三国通过向资源国施加压力或影响,使资源国政府违约的风险。

目前,我国海外矿业投资多在高风险的敏感国家或地区,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亚、非州和南美等国家或地区,但是,由于历史问题、宗教纷争、民族冲突和各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集团的相互争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多处于地区或国内的矛盾冲突之中,矿业投资的政治风险尤为突出。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首先要认真研究资源国的政治环境和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可以依靠我驻外使馆提供信息,必要时也可亲自前往调研。

2.政策风险

在海外矿业投资的前期准备阶段,需要特别关注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包括资源国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有些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投资环境就比较好的,但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如中东、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投资风险。由于大多数资源国为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不完全独立,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波动频繁,在经济上也严重依赖于西方经济大国,矿业投资的政策风险十分明显。

对策建议:投资矿业时必须认真分析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做好防范与规避政策风险的应对措施。

3.法律风险

由于资源国的矿业投资政策与我国的政策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企业在海外从事矿业投资时,可能会由于不熟悉资源国的各种政策而产生风险,例如矿业投资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矿产品进出口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政策等。另外,由于资源国法律环境的差异性、复杂性及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标准、管理重点也各不相同,都可能使我国企业在海外矿业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的法律风险。

对策建议:法律法规的是各国的象征,因此我们到资源国投资时,必须研究并遵守其法律法规,学习国际商务知识,注意投资国的法律问题,必要时要不惜重金聘请外国律师,以防投资失误。

4.时机风险

海外矿业投资的中期实施阶段,主要是我国矿业企业与资源国政府或企业进行投资洽谈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具体实施阶段,是充满风险和极具挑战的阶段。

矿业投资活动的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4个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矿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民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国民经济周期性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对矿产资源及矿产品的需求量已经矿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是,由于我国许多矿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矿产品市场的周期性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预测,因此,往往会出现在市场形势好时大家一拥而上的上项目,在市场低迷时又惊慌失措的砍项目。

对策建议:在对海外矿业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矿产品价格至少应该考虑从低价格到高价格,或者从高价位到低价位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价格变化,对未来矿产品价格作出合理的预测。现在可能大家对海外矿业投资都比较慎重,在观望,但现在其实正是在低水平投入的时期,是做一些战略性矿业投资的好时机。

5.技术风险

由于矿产资源赋存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探明的资源储量可靠较差、也可能由于采选冶技术无法达到要求而产生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矿产资源投资项目特有的风险。

矿产资源赋存于地壳深部,不仅隐蔽而且成分也复杂多变。在自然界中,几乎绝无完全相同的矿床,因此,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始终会在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技术风险。海外矿业投资,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行为,还具有技术风险以外的,更大的商业风险。

不仅如此,地质勘探与开发的技术风险还来源自高投入的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在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地质结构、成矿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投资收益不确定的风险。

实施海外矿产资源的开发,首先要研究矿产资源的可靠性。我们要更新以中国的矿产资源为评价依据的观念,从经济角度出发,按照联合国和资源国矿产储量规范标准认真审查。国外一些大型跨国矿业公司在进行矿产资源风险评价时,一般站在全球的角度,以统一标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风险进行排队,从而筛选出投资项目。

海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和呈现阶段性特征。由于矿产资源深埋于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技术、工艺和方法,需要购建大量的设备、设施,所以国内外矿业公司每年用于勘探、开发的投资都十分巨大。不仅如此,由于矿产资源本身是否存在、储量多少、品质优劣,都是客观的;矿业公司在投入大量资金后,能否找到相应储量的矿产资源,以及探明的储量在经济上是否具有开采价值,都要承担很大风险。

具体到矿业投资,其生产活动及资金投入通常包括矿区取得、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和开发利用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借助于勘探投资,可以获得资源储量,进而通过开发投资,才能使储量具备开采条件。

对策建议:提高海外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研究与技术水平,有效规避和降低海外矿业投资的技术风险。另外,可以通过并购国外矿业公司股权的方式,或者通过在某些区块投标中采取股份合作方式,与国内外矿业公司联合投标,或者以国内矿业公司参股合资公司的方式参与海外矿业投资,通过联合投资减少独担投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6.经济风险

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前期勘探开发费用高,需要分阶段投入大量资金的特点。矿业公司在投资时,如果不能有效筹措资金、分散风险,可能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此外,由于目前人民币在资本市场还基本上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变动的风险,也应成为矿业公司海外投资中加以特别关注一项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在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与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有关的经济因素而导致投资收益损失的风险。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经济风险主要包括:

①规模经济。近年来,我国矿业公司在海外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但是,所投入项目大多位于剩余储量日渐减少的老矿区,或者是大型跨国矿业公司不愿光顾或放弃的低品位、低回报小矿床,导致我国矿业公司所投资的矿产资源项目,难以获得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

②矿产品市场价格风险。海外矿业投资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国际矿产品价格的波动。我国海外矿业投资的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一路攀升走高而推动的,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的一路走低,已经使得根据矿产品高价格预期作出的矿业投资项目无法取得预期投资利润与回报,甚至前期投资也无法预期收回。

③融资风险。目前,中国矿业公司在海外的投资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高、中风险或高债务的国家与地区,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项目融资,不仅条件苛刻,而且难度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较大。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阶段的现金流出一般是实际发生且确定的,而现金流入往往是不现实、难以预期的。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经过勘探、开发阶段后,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加工、提炼,才能逐渐形成有价值的矿产品,在销售后才能带来实际现金流入。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是大势所趋,但绝非短期套利。在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非常时期,矿业公司海外投资的战略导向应更清晰、明确,对经济分析的认识应更充分客观,资源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与预算、资金准备与融资安排应更具竞争性、系统性、灵活性。

7.经营管理风险

海外矿业投资,决不能再走企业分散、要素分散的老路。经营管理上不仅要建立一般的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经营主体上不仅要继续鼓励单个矿业公司走出去,更要大力推进企业强强联合走出去;经营目标上不仅要从国外找到紧缺的资源,还要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建立更多的可靠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目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参与,我国到海外从事矿业投资的矿业公司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单独拿到规模大、品质优的矿权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形式,选择可信的、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或与资源国政府合作,或与跨国矿业公司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去争取资源份额。

对策建议:积极承担起矿业公司的社会责任,为资源国和当地居民带来切实利益,在实施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人员“本土化”战略的同时,发展与保持同资源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8.环保风险

由于矿产资源在开采、冶炼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环境保护风险,也是矿业公司应该加以重视的风险。

对策建议:树立互利共赢的思想,把公司利益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才能赢得资源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才会顺利、稳定、长久。

9.成本风险

在矿产资源开发阶段,主要是资源的开采、冶炼、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我国的矿业公司与资源国企业在管理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通常很难在短时期适应国外的生产经营环境,甚至有可能导致工程延期,生产施工完全停工,造成企业成本的急剧增加。

由于矿产资源埋藏在地下深部,矿石品质需要技术鉴别,同时,开采、运输、加工矿产品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而地质勘测、基础与矿山建设,往往需要增加矿业公司的投资成本,由于投资开发项目在海外,国内矿业公司往往很难准确了解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成本,而面临成本风险。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项目的总体投资成本较国内高。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全面进行成本核算和投资评估的基础上,妥善采取应对措施,制订合理的投资规划,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合法规避相关条款的限制,积极防范成本风险;但不能通过非法渠道来解决,因为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结语

目前,我国矿业公司在从事海外矿业投资时,辨别、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的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海外矿业公司的管理机制不灵活,缺乏经营自,市场反应速度慢决策过程复杂迟缓;②海外矿业投资的规模普遍较小、品质较差,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海外融资作为保证,使得矿业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低;③矿业公司对海外矿业投资风险的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充分。

总之,海外矿业投资必须充分认识和评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于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

参考文献

[1]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J].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27期

对外投资现状例10

当今经济全球化不仅扩大了各国之间贸易的机会,也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投资。全球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且其影响也日益显著,对外直接投资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占全球对外总投资的比重超过八成,其对外投资对当时全球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但自9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来自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与此同时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度的对外投资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文旨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研究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动机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时期由于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加上对外直接投资监管的难度大以及泰国企业自身国际化能力弱等原因导致了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规模非常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泰国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并且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多为绿地投资,且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低于亚洲地区其他新兴工业国家水平,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但高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虽然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巴西、中国、中国香港、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相比投资规模较小,但是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明显有上升的势头。图1所示,2005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1.54 亿美元,到2012年已经达到767.47亿美元,增长了35倍。自泰国央行对对外资金流动放松管控后,泰国对外国的投资规模明显持续上升,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为了促使泰国企业投资进一步自由化,泰国央行于2010年10月公布调高放款额度,因此2011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比2010年投资的增长了7.5倍,继而于2012年创下历史新高。

1.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世纪70年代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目前,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制造业方面。表1显示,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2012年泰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流量170.92 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27%,但比重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值 42.92%,其中,对新加坡投资最多,占东南亚地区的总量32.31%;中国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2012年泰国在中国投资68.44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92%,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占比 5.66%。日本居第三位,2012年泰国在日本投资65.5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8.54%,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2.61%。至于美国,2012年泰国在美国投资64.8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45%,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9.2%。从2006-2010年开曼群岛也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地区之一,这五年泰国在这个区域的投资占总量的平均值13.84%,但到2011-2012年期间投资额只占总额的3.69%,远低于前几年的投资比率。

2.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表2显示的是2005年至2010年对外投资统计数据。从行业分布来看,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行业、矿产和碎石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以2010年为例,泰国对以上四个行业的直接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8.5%。对外投资项目最多以及发展最快的是矿产和碎石业,2005年泰国对这两个行业直接投资仅为8883万美元,到了2010年已达到39.1882亿美元,增长了44倍,这六年对矿产和碎石业的对外投资额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24.94%。作为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产业――制造业,虽然在2005-2010年投资额的增长率不稳定,但是在这期间年平均占比高达30.54%,其中,在食品制造业投资最多。2010年泰国对批发零售业直接投资9.0959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73%,六年年平均占比8.47%,对金融及保险业直接投资2.655亿美元,占比3.13%,六年年平均占投资总额的比率为22.18%。

二、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泰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的动机来自多个方面,这主要取决于投资者主要目的以及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市场导向型投资和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

主要指的是为开发和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泰国境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泰国对矿产和碎石业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6.24%。2006-2010年这五年期间平均增长率达到 163%。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比泰国丰富,如缅甸和越南拥有天然气,印度尼西亚拥有原油,老挝和柬埔寨拥有农业资源。泰国跨国企业中能够进行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的企业仍然有限,主要由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和政府有关的企业为主。比如,泰国政府控股的国家能源石油化工公司在马达加斯加持有80%煤炭探矿权的股份,在埃及对天然气资源进行投资,并拥有该国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股份。在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国,泰国跨国企业也进行投资。2003年,万浦集团公司在中国进行煤炭开采的投资和开发,并拥有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45%的股份;并且在2006年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目前在中国北方拥有并运营三家热电厂。在东南亚地区,泰国暹罗水泥集团对柬埔寨的水泥行业进行了投资,2012年在越南投资并拥有了陶瓷原料的龙头企业,占有其85%的股份。

2.市场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为了绕开东道国严厉的贸易保护壁垒,或为稳定与扩大东道国市场或为开拓新市场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扩大国际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从泰国对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来看,2005-2010年连续六年排在前三位,这六年对制造业的投资额占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30.54%。服务业也是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服务行业六年投资平均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65%。

随着泰国经济增长逐渐趋缓,邻国的经济增长将对泰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目前泰国的劳工资源短缺,更严重的是泰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还将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力将逐渐下降。这些原因都导致越来越多的泰国投资者开始在海外寻求新市场,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市场,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人口基数庞大,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具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比重在逐步升高,这些市场所具有的购买力在逐渐增强。比如,泰国龙头跨国企业正大集团,作为泰国最大的非国有企业集团,目前在国外投资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额近60亿美元,设立企业200多家,员工人数超过8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人民币。正大集团在中国实行多元化经营,形成以农牧业、食品业、商业零售业为核心,并辅以制药、机车、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传媒等领域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如今,正大集团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1979 年当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时,正大集团为了建立一座饲料加工厂和禽类养殖场,获得了第001号外商投资证书,开始了中国养殖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而且在中国培育起了一个新兴行业――饲料业,并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2012年,世界饲料总产量达到9.59亿吨,其中中国产量1.91亿吨,占全球总量19.92%,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在中国内地,2012年正大集团饲料生产总量为897万吨,占全国总量4.08%,排名第二,仅次于占中国市场份额8.72%的新希望六和集团。

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通过获取国外低廉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以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前泰国面临着劳工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工资上升是导致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初,泰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相比,泰国国内的平均工资水平就比较高,而 2012年泰国政府施行的调高工资的政策又进一步拉大了泰国与柬、越和印尼的工资差距,这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或提供外资优惠的邻国。根据2013年泰国纺织研究所的调查,泰国26个纺织企业,例如 Liberty Garment Co.,Ltd.,Thongthai Textile Co.,Ltd.,Hi-Tech Apparel Co.,Ltd.等等已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仅在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六国,设厂就已达到35座工厂。此外,这些产品通过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CLMV国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投资商还有权享受优惠税率。

根据泰国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泰国企业仍然对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低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2006-2010年泰股大盘的数据显示,泰国上市公司对生产要素导向型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1.38%。其中,Indorama Ventures Co.,Ltd.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占有率和获得生产技术,与国外同行业进行合并水平投资;2007年在美国建立塑料厂以及在荷兰和英格兰买了两座塑料厂。因此,该公司的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股东权益报酬率也迅速增长,从2006年股东权益报酬率18.3%增长到2010年的42.9%。

三、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主要的问题

泰国央行为了促使泰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已放宽投资额度,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有关资本流动的措施不再是泰国投资者主要的障碍。然而,泰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处于投资水平比较低阶段,其主要原因如下。

1.税收政策

泰国税收制度尤其双重课税不利于泰商对外投资。泰国政府对股息红利双重征税或称经济型双重征税高达21%。与此泰国政府做法相反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并非对对外直接投资征收所得税。此外,泰国退税流程复杂性及繁琐性使得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原应享受到的已与泰国官方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55国的优惠,实际上却没有真正从中受益。缘于税收操作上某种程度存在着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对上述协议内容不了解,仍对其征收二次税收。该现象导致许多泰国企业不愿意走出国门寻求发展机会。这无疑大大减少泰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2.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以及经营经验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和开放的思想,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但目前而言,泰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经营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加上大多数泰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使之客观地限制了泰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融资困难、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以及缺少研发资金

由于贷款成本相当高和申请贷款的限制性政策,目前,泰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金融机构通常认为中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使之较难获得贷款。泰国政府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方面相当少,企业为筹资而发行外国债券仍面临许多限制。与外国相比,其他国家会通过许多形式支持其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例如政府金融机构,建立专门对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融资机构,如韩国的进出口银行建立Economic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und (EDCF)基金,旨在能以较低的0.01-2.5%年利息贷款给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商或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投资商。

除此之外,泰国企业应该加强技术方面的投资。若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就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泰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仅占GDP的0.24%,相比之下,中国约为2%,韩国2.8%至2.9%,日本4%。所以,泰国企业应加紧产品研发,政府部门也应予以税务优惠。

4.缺乏市场信息以及不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企业营销必须根据顾客需要,从产品定价、促销、分销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为了确定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策略、掌握市场动态,企业必须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掌握市场竞争力。目前,许多泰国投资者面临缺乏东道国市场深度信息的问题,这导致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延迟。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动机上进行分析,将泰国跨国企业分为三种类型。但是,实际上许多跨国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更多时候,往往是多重动机并存,比如泰国以生产及出口冷冻海鲜食品和海鲜罐头的为主的 Thai Union Frozen Products Public Company Limited(下称TUF)。TUF为了寻求原料资源,在拥有金枪鱼丰富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直接投资设立公司,与此同时,也在美国佐治亚州建设金枪鱼罐头工厂。由于美国是金枪鱼罐头主要的市场,在具有高科技的美国生产产品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能扩大美国市场。虽然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多种类型,但最主要的目标是企业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他们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而言,泰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泰铢升值的情况下,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一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选择。为了泰国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展,泰国国内应该加强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以及以泰国文化为基础的产业。政府应作为合作伙伴,为民间企业创造适宜法律条件、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国内企业充分了解被投资国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和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信息,并支持泰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利用外国的劳工资源和成本优势,寻求新市场,打入新市场。这样才能推动泰国经济的发展,避开国内制约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王迎新.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J].财贸经济,2003(1)

对外投资现状例11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逐步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起步是从改开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但是在短短的30年里,中国的对外投资却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就。

1.1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明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2年起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如图1-1所示,2002~2008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65.7%。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低谷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然增速减缓,但是仍然再次突破了历史最高值。

1.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中国对外直接投的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2),到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超过两千亿美元,覆盖了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行业分布也很广泛。

1.3对外投资发展潜力大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流量屡创新高,但是投资量占世界的比例仍然与中国整个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中国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图1-3可以看出,虽然近两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流量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对外投资存量占全球存量的比例却仍然只有1%左右。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国GDP的比例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GDP的比例还远低于美国。

1.4对外投资存在环境风险

近几年来,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的海外行为关注得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水电、采矿、砍伐等行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批评,个别媒体还存在恶意歪曲中国形象的嫌疑。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存在的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比如:环境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高;对外投资缺乏全面的环境政策指引;中国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银行对外投资缺乏操作性较强的环境保护标准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2国际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则是其两大支柱和主要推动力。在国际投资领域,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深远和最直接的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较低的环保要求和较弱的监管力度而为这些外国企业提供了污染的便利,成为它们的“污染避难所”。同时,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迎合这些跨国公司降低环保成本的需要,纷纷进行“竞争性环保降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趋势,最终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加剧全球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使用的更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及其在东道国的外溢效应,却对环境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程度日渐成为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展开对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了一份题为《指点钱途:联结环境、社会、治理因素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简称ESG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呼吁那些为投资者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将ESG因素整合到他们的业务中去,从而帮助投资者关注环境、社会与治理问题(联合国环境署,2007)。世界自然基金会贸易与投资政策项目对中国境外投资进行重新思考,认为全球工厂正在改变地球的面貌,并且中国境外投资成为全球可持续性的一个指标,它还提出我国缺少相关的政策指导或企业可持续/绿色投资指南,成为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放大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的重要口实(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除此之外,地球之友、国际河流等NGO分别对中国跨国公司的环境影响、银行信贷的绿色化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出台一系列指南或规定,对国际投资提出了环境上的要求。对于环境,OECD制定了跨国公司环境管理指南和方法,鼓励跨国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环境管理、完善环境影响应急计划来提高其环境绩效,鼓励企业信息公开和积极主动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等。OECD在对外融资信贷上也有统一的环境标准。赤道原则是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信贷标准,加入该原则的金融机构已达60家。但是中国目前只有兴业银行加入该原则。世行把实施和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其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制定了有关环境评价政策和项目环境审查程序及步骤并颁布了有关环境评价的工作指南,规定环境评价应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空气、水和土地)、人类健康与安全、社会因素(非自愿移民、少数民族和文物)以及跨越国境的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3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状况

随着对外投资规模和水平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海外业务对环境政策的需求并有所行动。在国家的宏观战略方面,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指导思想,提出“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和境外合作项目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

在法规政策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针对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规定的法律法规,只是在一些相关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有笼统的表述。商务部是中国对外投资事务的主管部门,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创办企业,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从多方面进行审查与核准,并且逐制定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中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目前有关对外投资的政策主要是由商务部制定和、或者与有关部门联合的。

与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相关的政策主要有:商务部于2005年的《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中环境条款的规定,体现出了对东道国环境问题的关注(2009年被《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取代)。2009年商务部相继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第一批和第二批,加强了对外“走出去”企业的引导服务工作,将有利地促进国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境外投资。2010年,商务部《关于2010年全国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督促、引导走出去企业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遵纪守法,尊重当地宗教习俗,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以完善境外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商务部还会同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8月27日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本国企业境外从事森林培育活动的行业指导性规范和自律依据,此举开创了我国海外森林采伐的新模式。2009年3月31日两部委又联合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积极指导和规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可持续林业活动,促进东道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维护我国政府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4加强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加强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积极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对于中国企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避免对东道国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我国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行为指南,引导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为全球生态保护做贡献,也利于防范环境风险,实现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和谐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