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56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1

1.1 积极影响

1.1.1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心理活动复杂的阶段,求知欲望强,课本中的知识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而互联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可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涨的求知欲望。互联网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互联网可以快速为青少年找到需要的信息,在查找资料的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互联网的知识范围涵盖广,任何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到。而且互联网的知识比较丰富,不是单调的文字展示,通过网络视频展示所需要的知识。而网络视频在展示知识的时候,文字以及图片动静结合,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内容。

1.1.2 网络视频也是青少年的情感更加丰富,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例如,青少年想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文字还原信息不能够引起青少年的责任感,当视频中真实的出现的场景可以让青少年有直观的情感感受,网络视频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直接的了解社会的现状,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清楚社会的现实。

1.1.3 青少年的情感比较敏感,在遇到压力或者有不良其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观看网络视频也是一种宣泄。互联网中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网络视频,当青少年心情不好的时候,点击一个搞笑的视频可以缓解压力,再看网络视频的过程中,也可以让青少年处于放松的状态,暂时的忘掉烦恼以及压力。

1.1.4 在互联网中也存在着很多激励的视频,青少年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积极情感。例如:国庆期间的阅兵,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人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都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绪。在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青少年没有办法去现场救灾,但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了解现场的情况,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看到现场的情况感同身受,同情心激增。

1.2 消极影响

1.2.1 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是有自由的权利,人民隐藏真实的身份进行交流。随着心情一些信息或者制作一些违反道德的视频,网络的广泛性除了知识的广泛也包括传播内容的防范,当网络中出现一些色情、暴力的视频,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太多的网络暴力视频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在观看暴力的视频后,青少年会觉得暴力的事情是正常,甚至会模仿视频的内容,对其他的人也实施同样的暴力,这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对青少年的成长也不利。

1.2.2 网路的虚拟的世界,青少年长时间的观看网路视频,会把自己沉浸在网络视频中,缺少和其他人的交流,渐渐的与社会脱节,造成青少年心理封闭,使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少激情,对亲情也更加的冷淡,长时间的沉浸在网络视频中,还会使青少年的性格逐渐沉闷,孤僻甚至是自私,这样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

1.2.3 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很大危害和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互联网上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视频,往往会吸引青少年浏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青少年错误的认识,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犯罪。

2 如何克服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2.1 通过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轻松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睦,和谐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较活泼开朗,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途径也就比较多,这就避免了过分依赖网络视频寻求精神寄托的可能性。第二,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随时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为孩子排忧解难。第三,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家长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孩子,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能得到关怀与帮助,这样也可以避免青少年在遇到困惑时消极逃避。第四,适当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青少年毕竟是不成熟的和缺乏理智的,所以,家长平时应该关怀他们,注意他们平时观看的网络视频是否合适,如有不当,就要用合适的方法说服他们,不要使青少年过分沉迷在网络之中。

2.2 通过社会干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2.2.1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停留在学校级别,且良莠不齐,许多网站有名无实,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才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2

网络游戏作为互联网的组成部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升级,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不但不会消失,还将继续得到升级发展。因此,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应该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将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分析。

1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

1.1产生心理依赖,危害身心健康

网络游戏设计大多具有高度竞技性,易吸引青少年长时间沉迷其中,易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第一,长时间的游戏影响了正常的作息时间,长期的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出现内分泌失调、食欲下降、免疫力下降等,长时间高度兴奋的网络游戏易导致过度疲劳,对大脑皮质功能产生损伤。第二,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高度亢奋的游戏环节、学业繁重的现实世界,易使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巨大落差,从而带来自杀、离家出走等倾向的风险[1]。

1.2造成成绩下降,影响前途学业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对其课业学习带来严重影响,一局一局的游戏升级使青少年欲罢不能,通宵达旦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仅在生活质量方面受到了影响,也会使其在学习上时间不够、精力不足、目标不明确,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在学校中与周围同学积极向上活泼好动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1.3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影响社会交往

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容易满足于虚拟世界的成就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和较为复杂人际社交时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久而久之易产生自闭倾向。在网络游戏虚拟环境中的满足与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更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方面受到影响,复杂紧张的人际关系无法有效解决,悲观的情绪、责任的淡漠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也会在长时间的落差中加重对互联网、网络游戏的依赖,从而产生恶性循环[2]。

1.4强化暴力倾向,扭曲性格人格

目前网络游戏监管工作不到位,许多网络游戏存在着色情、暴力、凶杀等不良的内容,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些不良的信息内容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易产生负面影响,致使其责任感、道德意识不同程度缺失。缺乏经济来源、沉迷网络、迷恋网吧,加之暴力、凶杀游戏对青少年思想的不良影响,个别青少年因在虚拟世界升级网络游戏需要资金,在现实社会中发生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轨迹。

2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危害的对策

2.1政府要强化网吧规范管理

网吧是网络游戏蔓延和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地方,因此做好网吧运行监管工作,有助于有效防范青少年的沉迷网络游戏和不良游戏传播。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对上网内容、上网时间、身份证信息登记等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尤其是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传递的打击力度,净化上网环境,可有力地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非法经营网吧,政府监管部门不能仅仅采取罚款的方法,还需要依法采取停业、取缔等处罚措施,坚决杜绝网吧经营乱象,努力营造规范健康的网吧经营环境。

2.2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的主体教育工作需要落实到位,通过班会、思政课、课外活动、心理辅导等,对学生中进行一些诸如人际交往、控制情绪、树立自信心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有趣、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找寻到自身价值,可有助于避免儿童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不良倾向发生。科普网络知识十分重要,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积极利用网络的同时需要认清楚网络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使青少年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丰富学习与生活。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设施,青少年需要在校园的沃土上,实现自身价值观和人生成就,满足内心的理想、愿望等积极情感,从而自觉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

2.3家长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各个阶段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为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应在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为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在孩子上网之前先确立好上网的目标,限定好上网的时间,这样既有助于养成学生做事规范、有条理的好品质,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

2.4社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3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86-02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但是,它一方面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也为青少年的成长与心理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如何使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益媒介,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求知空间,极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需求。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能在网上迅速搜索得来,其便捷性和广泛性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企及的。而且,网络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更容易受到青少年学生的亲睐,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

2.网络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青少年了解社会。青少年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聊天、交友、玩游戏等轻松愉悦的活动,更可以在网络新闻中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实例,这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也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不同特征的文化,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和认识现实社会。

3.可以宣泄不良情绪,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当代青少年随时会受到来自学习、就业或家庭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而导致情绪不良,网络的虚拟性、无限性及现实模仿性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释放与宣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游戏、聊天来排解内心的苦闷,释放心理的压力,甚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疏导自己,这非常有利于青少年生活的丰富及学习压力的舒缓。

4.可以激发青少年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网络生活和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网络中处处充斥着新鲜的刺激,这对于好奇心较强的青少年来讲,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与模仿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开发和进取精神的培育,也有利于青少年自信心的增强。

(二)消极影响

1.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易受网络影响。首先,由于虚拟的网络相对是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掩饰起来自由交流,可以随心所欲地自己的思想和言论,不受他人监督。但是,这也极易使青少年置身其中而缺乏道德约束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甚至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网上信息的多元化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模糊,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色情的和暴力的内容,它们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

2.对青少年的性格发展易造成不利影响。由于网络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会使其人际交往心理淡化,甚至与现实世界脱节。久而久之,如果不加以正确疏导,就会造成网络成瘾,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利于形成乐观、开朗、阳光的性格。青少年一旦沉迷网络生活,还会造成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缺失,表现为漠视亲人,不懂得感恩,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对生活缺乏热情。

3.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很大危害和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互联网上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网站,往往会吸引青少年浏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青少年错误的认识,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犯罪。

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通过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1.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应该努力关心孩子,避免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轻松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睦,和谐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较活泼开朗,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途径也就比较多,这就避免了过分依赖网络寻求精神寄托的可能性。第二,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随时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为孩子排忧解难,做称职的父母。第三,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家长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孩子,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能得到关怀与帮助,这样也可以避免青少年在遇到困惑时消极逃避。第四,适当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青少年毕竟是不成熟的和缺乏理智的,所以,家长平时应该关怀他们,注意他们平时浏览的内容是否健康,上网的时间是否合适,如有不当,就要用合适的方法说服他们,不要使青少年过分沉迷在网络之中。

2.从学校教育来说,关心学生心理教育,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首先,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心理辅导。上网聊天、打游戏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学生加强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其次,校方可以凭借其优势,建设一批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站,开辟学生喜欢的栏目,从而营造绿色网络平台,有效地避免学生访问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从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3.从社会教育来说,加强道德修养,普及科学知识,使青少年能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合格网民是社会的普遍责任。所以,一定要普及科学知识,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公益宣传,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培养广大青少年科学、健康的上网行为,从多方面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通过社会干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1.完善国家、省、学校三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立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的组织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停留在学校级别,且良莠不齐,许多网站有名无实,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才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2.加强法制建设,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青少年心智不够成熟,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识别判断能力很弱,国家规定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各地文化部门要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与管理,这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积极作用。国家还应通过立法加强对网站的内容进行监管。目前我国在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利,依然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活动,甚至屡禁不止,这就要求国家加大立法处置,加强法制管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上网环境。

3.利用先进技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网络的“纯洁性”。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过滤。使用先进的手段,真正对所有涉嫌黄、赌、毒的内容进行清理,加大对所有网络用户尤其是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对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直接屏蔽或删除。其次,建立广泛的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够迅速解决和处理。

综上所述,网络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把双刃剑,要想趋利避害,必须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其真正服务青少年。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4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

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3项或3项以上符合上述特征,那就属于网瘾综合症。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在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有外在因素,即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内在因素,即青少年自身因素。

(一)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关系不和睦及单亲家庭;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家庭沟通方式及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父母在孩子上网后恐慌采取强硬办法等都容易导致孩子上网成瘾。

2、学校因素。学校采取“堵”的办法解决学生上网;学校对学习“不好”的学生采取打、压、忘的办法,致使部分学生以网来寻求安慰;学校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不佳时,学生容易寻求网络满足。

3、社会因素。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成瘾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网吧监管存在很多漏洞;对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类分层管理不明晰,许多产品未经严格审查就进入网络。

(二)青少年自身内部因素

1、生理原因。有研究者认为,大脑的欣快中枢与成瘾的行为和机制有关。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人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上升,使个体获得短时间的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

2、青少年心理的特点。第一好奇心理,浏览极多的信息,体验梦幻游戏;第二补偿心理,许多青少年在现实中被学校、家长忽视,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弥补自己在现实里得不到的东西;第三逃避心理,学业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使一些青少年难以应付,上网可以缓解压力;第四从众心理,青少年处于建立友谊的时期,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得到同伴认可而上网。

3、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人格上具有孤独、焦虑、抑郁等特点,在身体与心理方面表现出神经性情感症状及躯体障碍。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及人际关系疏离。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三)对青少年人格意识和思想的影响。长期流连于虚拟网络社区,经常沉迷于角色转换,对于尚须进一步完成角色社会化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上网将容易产生角色认知的偏差。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五)学习和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过度的网络使用是导致学业受挫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普通学生比较,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上网时间长、上网所从事的活动大多与学业无关、上网之后大多感到成绩下降,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正向态度偏低。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解决。但在应对此问题时没有单方面的责任,学校、政府、企业应相互配合,临床心理学家、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等首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临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为家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把那些已经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解救”出来。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病症,且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及在家属陪伴下接受医师或护理人员的讲解、劝导、鼓励等。观察组患者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情况如下:医院网站首页特开办糖尿病知识模块,点击板块后,将出现由我院护士及护理人员讲解的1型糖尿病心理教育课程,每隔1~2周模块将有所更新,使得青少年能获得持续性的知识补充。患者可自行或在家属的陪同下学习版块内容,且学习版块下有提问专区,出现疑问时,患者可在下方提问栏内输入自己想问的问题,由医师在线进行解答,以利于患者度相关知识能够更加了解。在间隔1段时间后,模块内更新出患者相关的测评量表,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对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进行测定。并及时更新出患者的返院复查时间,以便患者能够按时返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我院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观察比较,并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

表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注:* 表示组间比较P

3、讨论

I型糖尿病对青少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的影响,虽目前通过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控制血糖,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要求不仅仅在于疾病的控制,更在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加强患者对于病症的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但以往的健康教育方式需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入院接受医师或护理人员的指导,而经常性的出入医院可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并会不自觉的夸大自身疾病,引发负面情绪[2]。在本次调查中,我院对患者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证效果。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6

1.信息超载引起的“信息综合症”

爆炸的网络信息的积压搓揉,加大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信息综合症”,造成紧张焦虑、兴奋不安、心理疲惫、学习倦怠、信息吸收不良,并对必要的信息无动于衷。

2.信息垃圾引发的道德问题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高科技信息库,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恩泽和财富的同时,伴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加,它也是信息垃圾的生产源,并成为窥视他人的隐私的望远镜和网络犯罪的工具。网络信息中黄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其结果难以想象。

3.沉溺于网络引发人格障碍

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就可能导致呆滞、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和群、缺乏责任感和养成欺诈心理,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

4.恋机情结引发认识惰怠

信息网络的主页制作精美,内容包罗万象,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更有难以抗拒的诱惑。青少年身心正处于发育期,好奇心强,容易感情用事,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长时间与网络相处极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情绪。这种对网络的依附关系,即会滋生多种心理疾病,也会阻滞青少年认识、逻辑能力的良好发展,形成认知惰怠。

二、网络信息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信息网络这一亦真亦幻的仿真图景,对广大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有的达到入迷的地步,从而影响学业。有资料显示,许多学生上网都热衷于玩游戏和聊天,认为这富有挑战性和能自我释放。玩游戏,得到成功感,特别是设计新颖、内容丰富、挑战性极强的网络游戏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为了玩游戏、聊天,许多学生一上网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整天整夜或几天几夜;上网聊天,发展到网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业。

三、网络信息对学生理想、信息的影响

目前,没有人能够统计出互联网上的信息量。世界现在的网站数量已经是数以亿计,信息来源极其广泛庞杂。正是网络的这种大容量、互动性、隐蔽性和易检索性,使学生感到网络世界很精彩,但是这种精彩之中夹带着大量的文化垃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信息使学生可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中接受和传递信息。各种信息并存,使得学生应接不暇,其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立场来报道、评述的,影响了学生的视角,使学生不知所从,致使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政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

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混杂着数量巨大的色情和诈骗信息。这些信息通过QQ、微信、论坛、网页等载体,以诱惑性文字、图片、音视频链接、弹出窗口、广告等方式大量传播,防不胜防。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诱惑的坚强毅力,学生一旦坠入其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学校德育对策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者,为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应尽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新动态和新问题,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在重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还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教育和培养。只有将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与学科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另外,老师们要主动通过QQ、微信、论坛等即时性通讯平台和学生主动联系,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解决他们在网络中遇到的问题,引领使用网络的道德风尚。目前大多数老师离这一要求还有差距,需要学校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引领,以达到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教学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德育教师队伍。

2.加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信息技术引起的道德及法律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知识产权;信息与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信息技术产品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学校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相应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制教育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备进入网络社会所必需的“有准备的头脑”,使学生既能以真善美的标准去识别、选择网上信息,又能以真善美的内容来影响网络社会里的其他成员。学校应尽快建立校园“网德”主阵地,使网络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而且也成为学生和老师交流、讨论的主阵地。此外,可以利用校园网及常用的即时通讯平台进行专题“网德”讨论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3.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7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

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

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8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

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

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程度突飞猛进,据报道,20世纪末我国互联网用户仅为1000万人左右,而21世纪前十年,该数据已更新至6.0~7.5亿之多,而其中青少年人群占肋40~50%之多[1]。网络以文字、图像、声乐等多媒体结合的形式给青少年的心理、思维带来多种多样的影响,而其又因为具有全方位、超地域、方便快捷等优点而深深吸引青少年的好奇心。青少年们在满足求知欲、极大的获得知识的同时,部分人群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如视频聊天、网络游戏等,耽误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且给健康的心理成长蒙上阴影。故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认可。我们通过分析探讨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进而总结有效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报告如下:

1.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1网络色情、暴力文化的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网络是个知识库,同时也是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垃圾场,据报道,网络资源中含有色情、暴力信息的成分占到45%左右,青少年很容易就能获取低速信息的网址。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快速发育时期,对性有懵懂的概念,很容易在不良信息的诱导下走入歧途。青少年沉溺于暴力黄色垃圾信息中,给身心带来巨大伤害,轻者但无学业,重者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项司法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青少年犯罪占所有犯罪案例的比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青少年涉黄案件占23.7%左右,涉暴案件占36.2%左右。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数据均证明网络暴力、色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1.2虚拟网络交流削弱了青少年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人是社会性的,交流沟通能力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网络通过给人们搭建交流平台的方式促进更广时空领域的交流,具有全方位、超地域、方便快捷等优点,恰恰是这样的特点深深的吸引了青少年的好奇心。部分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着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的感情联络逐渐淡化,并逐渐产生距离感,当他们从网络环境中走出来时,遇到不理想的现实后产生悲观失望,在影响情绪和世界观的同时,部分青少年再次转向虚拟网络,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网络交流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隐匿性和随意性,正是这样的特点,青少年在交流中极易受到伤害,近年来关于网络交友不慎导致的违反犯罪报道逐渐增多就是很好的证据[2]。

1.3网络文化的直接易懂、形象化,不利于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可以扩大青少年的视野,是不可否认的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工具。于此同时,网络文化相对于课本知识而言,具有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特点,缺乏抽象符号信息和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长期以往,不利于逻辑抽象思维的培养。

1.4网络成瘾症的形成

网络成瘾症已经被纳入精神心理疾病的范畴,包括网络交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色情成瘾以及强迫收集信息成瘾等多种类型,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最常见类型为前三类[3]。患者对网络形成精神依赖,就像对药物和成瘾和依赖一样,不上网时可产生对网络的极度渴望,而一旦置身于网络世界即可获得极大的身心满足。

2.防治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

2.1加强青少年的教育,使其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加强对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认知,如告知其网络是学习的工具,是闲暇时光放松的方式,而不是能够取代正常生活的游戏机器和聊天工具。教育青少年如何以网络为工具进行学习,并从中寻找快乐,对其产生健康的引导。同时,加强青少年对网络中垃圾信息、网络犯罪和成瘾对青少年和社会严重危害的教育,树立其防范的意识。

2.2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

青少年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心理尚不成熟,对黄色、暴力文化不能很好抵制,进而对其造成负面影响。故学校可以通过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树立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习惯,做到自觉文明上网。

2.3建立青少年网站

互联网中的网站种类堕入牛毛,既有通过扎实的服务满足青少年学习的有用网站,同时亦存在别有用心、唯利是图的垃圾网站。在这种鱼龙混杂的环境下,迫切要求我们建立适合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健康网站。如全国范围内数个城市已经开通共青团员自己的网站,所有团员们可以在站内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传递学习资料,宣传团员活动等,在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我们也希望这样的网站能多多建立,并丰富自身内容以及形式,最大程度满足青少年学习交流的需要,并培养其科学上网、合理上网的习惯。

2.4建立规范网络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已经起步,但进展仍然较缓慢,且存在一定漏洞,而不法分子正是在这些漏洞中得以生存。故我们认为立法机关应出台更对规范网络环境的法律文件,尤其是针对面向青少年的网站的规定应更为广泛且具体化,为青少年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树立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青少年成长的同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亦存在一定负面影响。而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建立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等办法,为青少年创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10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给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甚至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和危害。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生网络成瘾这个社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旨在找出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各种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真正戒除网瘾,以促进我市中小学校健康稳定地发展。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伊宁市第七中学、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有效回收288份。访谈的对象为上述三所学校的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

“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调查是一项实证性的研究,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作为研究手段,开展了集体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等。

二、调查内容

“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以访谈作为补充,就课题关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家长隔阂;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上网情况;上网对健康、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网络成瘾的特征。

三、资料的统计分析

问卷经过整理后录入计算机,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

1.被调查青少年的基本信息

(1)性别

在本次调查的288人中(按有效收回的调查问卷人数统计),初中生(男生)84人,初中生(女生)110人,高中生(男生)46人,高中生(女生)48人,上网人数率91.6%。初中生上网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88%,上网的女生仅占女生总人数的72%,高中生上网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89%,高中生上网的女生仅占女生总人数的72.9%,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上网成瘾。

(2)父母的文化程度

调查表明,上网同学父母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小学以下的有10.35%,初中的占40.3%,高中的占37.6%,大专的占14.4%,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占23.3%。相对比而言,未上网同学父母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小学以下的有16.5%,初中的占38.6%,高中的占33.0%,大专的占9.1%,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占2.8%。上网同学和未上网同学父母的文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别,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上网的比例也就越高。

(3)家庭收入

在家庭收入上,上网青少年的家庭人均月收入集中于500~1000元和1000~2000元,有效比例分别为8%和8.7%,而未上网青少年的家庭人均月收入集中于200~500元和500~1000元,比例都是16%。上网青少年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明显高于未上网青少年的家庭人均月收入。

2.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情况

(1)上网青少年家中的电脑和联网情况

在家里已经配电脑的青少年人数率较多,其中家里配置了联网的青少年较少,而在家里未配电脑的青少年的人数率较多。

(2)上网时间

青少年每次上网的时间多集中在一小时左右和两到三小时,每次上网时间非常长和非常短的青少年比例都不超过10%。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少年上网的时间比较合理。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为两到三小时。

(3)上网地点

被调查的青少年中,11.3%的青少年在家里上网,45.3%的青少年在网吧上网,9.2%的同学在学校上网,在同学家上网的占5.2%。可见网吧是青少年获得网络资源的重要场所,它对青少年接受影响产生作用,因此如何处理网吧建设和网吧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家庭排在青少年上网的第二场所,证明家庭也是青少年获得网络资源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的网络状况以及家长对网络的认识会对青少年接受网络的影响发挥一定作用。主要在学校上网的青少年比例较小,说明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作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在为青少年提供网络资源和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4)青少年上网的目的

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依次为娱乐放松、查询信息、与人交往、辅助学习、了解社会和学习电脑技术。这反映出被调查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寻找信息。

五、讨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健康心理日趋成为二十一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作为时代的新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进而能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显得越发重要。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仍不成熟,各项心理健康指标均不稳定,甚至有的中学生的心理年龄表现得要小于他们的生理年龄。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对于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中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狭窄,涉世不深、阅历较浅,鉴别力、选择力、自控力不强,对一些不良事物缺乏免疫力,加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在变化万千的各种社会环境中,容易受到诱惑,容易上当受骗,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根据2008年5月伊宁市3所民族中学调查报告表明,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戏、信息聊天上。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使用上的内容有显著差异。男孩们更喜欢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而女孩们更喜欢在网上和朋友聊天,发e-mail。

从整体情况看,中学生的网络应用情况较好,主要表现为:学生上网的时间较为合理;多数人能正确对待网上交友;善于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从调查数据看,在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和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对网络成瘾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共24人,成瘾率为9.4%。

中学生在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状况上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角色差异。

上网时间、上网动机、上网地点与网络成瘾间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在上网活动方面,与非网瘾群体相比,网瘾群体的活动有一些明显的特征。网瘾群体上网活动更倾向于娱乐性。

网络成瘾学生与未成瘾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差异。网络成瘾学生主要表现出高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人际关系敏感,有明显的敌对倾向。成瘾者的这些心理障碍使他们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很容易受到挫折和失败。由于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或压力时,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很少得到家人、同学、教师和朋友的关照和帮助,因此就转而求助于宽松、匿名、互动、开放的网络。在网上可以轻松、随意地与他人交谈,建立自己的网络人际关系,这种宽松、互动、开放的网络成为网络成瘾者建立网上人际关系,逃避现实,发泄自己消极情绪的场所。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从自身原因看,很多是因为心理因素引发的,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上网群体,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形成矛盾,生理心理发展需求与社会教育要求也形成了矛盾,这些都会使青少年难于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难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使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困扰,以上问题都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当他们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个人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启发学生认识信息时代的特点,使学生站在立志做时代新人的高度,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网上行为不可避免地对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逆反心理使教师不能仅仅依赖简单的说教,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明辨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我们可以通过认真授课,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与学生谈心,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提高认识并走向成熟。但学习是中学生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他们最为敏感、最易于受到良性或非良性刺激而引起一系列心理效应的重要的生活内容。教师应抓住解决有关学习的心理问题,通过帮助他们体验战胜学习困难,缓解学习压力,进而获取良好的成绩,促使学生体会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过程,从中悟其规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总之,网络是信息的基础,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打破网络的神秘,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正确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趋利避害,掌握上网的正确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合理选择信息,就能经受住网络时代的挑战,使网络发挥真正的作用,让全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创造。同时,开展各种科技兴趣活动、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会将一部分青少年从网络中吸引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其充分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对青少年教师及其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培训,及时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从生活、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给网络成瘾者提供关怀与心理支持,尽早帮助其摆脱网瘾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例11

一、前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次人们信息接受方式的改革。网络,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赶超传统媒体,以其速度快、容量多、直观、丰富的特点迅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当今社会的第四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现已达到2.5亿,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中国的网民中,有17.3%是在校中小学生,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一定比例持续攀升,他们和成人一样,接触网络、使用网络,更加习惯使用网络来了解信息。网络阅读这一新兴的阅读方式也逐渐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在飞速普及,但是相关的互联网制度并没有完善,各类信息依然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网络中的书籍、杂志等可阅读信息也尚未规范。因此,在青少年读者们热衷于网络阅读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孩子们养成网络阅读的好习惯,合理阅读,健康阅读,也至关重要。

二、青少年网络阅读习惯现状

现在,当我们走进图书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在电子图书馆中看书。网上的文字、图片、声音、色彩等诸多媒介构成了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这种有声有色的新事物带给少年儿童的是多重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阅读体验。网上的信息获取轻松快捷,“鼠标一点”丰富多彩的信息就呈现眼前。与传统的书籍阅读相比,青少年更喜欢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中互联网使用者占到了36%,他们每周平均上网的时间为212分钟。从网络习惯上来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的目的大致分成四类,其一,实用目的:在BBS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个人事务、学习功课或上网络学校等。其二,娱乐目的:聊天、网络游戏等。其三,网络技术使用目的:下载图片、声像资料或杀毒软件。其四,信息寻求目的: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进行网络阅读等。其中青少年用户的信息寻求目的使用频率最高。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网络阅读诸多的优点面前,让我们也来看一看网络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1)青少年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信息素养很不全面,孩子缺乏网络信息是非观,不懂得筛选信息,很容易形成随意阅读。(2)由于现今青少年学习压力大,课余自由支配时间少,一部分孩子的网络阅读会从事休闲性阅读为主,久之,他们会习惯性地进入“浅阅读”状态,浏览网络内容也只是看个大概,而非“深入其中”去学习。(3)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青少年无限的吸引,也让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一部分孩子就被网络深深迷恋,以为“天下百事上网一查便知”,完全依赖于电脑,而缺乏了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三、培养青少年健康网络阅读习惯的一些方法

针对网络阅读的种种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好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开展健康网络阅读活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1.建设软环境,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

计算机在联入互联网后,会产生不少的网络问题。病毒、木马、不健康网站等对小学生都会产生许多危害。因此,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阅读习惯的同时,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强网络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定期为计算机升级系统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屏蔽一部分不良网站;安装有利于学生绿色上网的相关软件,如网络爸爸、天网门神等,确保计算机网络的绿色健康,从第一源头切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

2.以思想指导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古人有云:论先后,知为先,思想决定着行动。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前、之时、之后,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知识的传递,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作为学校,电子图书馆要为孩子健康上网服务,要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阅读兴趣、阅读动机出发,筛选信息精华,指导孩子们从网络中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信息进行浏览,把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介绍给青少年。尽管网络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信息,是生活与学习的优质平台,但对于它的负面影响,应该用全面、理智的眼光去正视。要指导青少年辨证地看待网络,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自身抵制污染的能力,遇到不良图片、信息等,应该摆正心态,做到视而不见,使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良好网络环境的维护者。

3.建立绿色图书馆,占领网络阅读阵地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首先,要为青少年创设一个健康的网络阅读环境。在健康的环境下进行网络阅读,是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能使青少年健康阅读的关键。在学校或社区,绿色图书馆的含义就是从源头上切断了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其次,为青少年健康阅读指引了方向,告诉了他们该读什么,该看什么。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电子图书馆网站,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和商业网站,增添孩子喜闻乐见的flash、视频文件等新颖方式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主的网络阅读读物,为青少年服务。

4.开展阅读方法指导与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青少年上网容易受到诱惑而导致成瘾,其中很多是由于上网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原因。电子图书馆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工作人员在青少年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指导其正确的阅读方法,以避免盲目阅读与肤浅阅读,增强阅读能力。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网站导航和搜索引擎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心理习惯;自觉抵触不良信息等阅读习惯。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读书活动、网上冲浪、各类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培养这一类的能力。

5.做好跟踪记录,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孩子上网,最大的支持者是家长,最担心的也是家长。因此,为青少年建立一个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的方式十分重要。可以采用网络浏览记录、家长留言、网络答疑等方式,告诉家长孩子都看了些什么,获得了什么;也可以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上网浏览内容,避免孩子私自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内容。在青少年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家长与社会有必要做好引导和监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网络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网络阅读习惯,引导青少年健康阅读、正确阅读的养成,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拥有一块“净土”,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让“网”为我所用,让“网”真正有用。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们能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