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调研具体流程

调研具体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05

调研具体流程

调研具体流程例1

调查研究是教育中常用的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重要方法。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在具体的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调研人员应该注意哪些技巧和问题、掌握哪些方法和技术 ,才能提高调研的有效性,是我们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不容忽视且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作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有幸参加了“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sbep)” 2006年12月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的基线调研活动。结合自己在调研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思考和体会,拟从调研前的准备阶段、调研中的实施阶段和调研后期的整理阶段三方面,来谈一下自己对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应注意的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调研前的准备阶段

(一)调研目的要明确

调研目的,是整个基线调研的方向和航标,它指导着调研的整个过程。发挥着司令部的中枢调控作用。因此明确的调研目的是整个基线调研顺利、高质量开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只有明确的调研目的,才能避免整个调研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随意性。

(二)调研工具要精确、可靠

调研工具,是整个基线调研的基础,它的准确、可靠直接制约着调研问题的深度和力度。要调研的问题也主要依据调研工具来反映、呈现和揭示。在最后确定调研工具之前,应在适当的范围内,对所设计的调研工具进行试测,以检验和校正调研工具本身的设计质量和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由此,便可减少在正式实施过程中,调研工具与实际情况所发生的阻抗,更好地发挥调研工具的本体功能。

(三)调研人员的培训要到位

明确的调研目的,精确、可靠的调研工具,离开了调研人员的正确操作与使用,基线调研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国外的调研专家经常援引的一句名言:“rubbish in,rubbish out!”(垃圾进,垃圾出!)。其含义就是如果调研人员采集来的第一手资料谬误百出,那么无论你的抽样技术多科学,数据处理多精确、分析水平多高超,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仍将一文不值。

调研人员是具体调研流程的“舵手”,他把握着调研的方向和整个流程,因此调研人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要让调研人员掌握基础教育基线调研的基本要求、基本技巧,熟悉基线调研的程序等调研的“基本功”,这样才能较有效的保证基线调研的顺利开展。

(四)调研程序的安排要合理

具体的调研程序,直接制约着整个调研活动开展的工作效率,因此,调研程序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但调研人员要注意的是调研工作的具体程序安排不是有自己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设计与规定,而要与具体的调研项目学校进行协商,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恰当的、合理的调研流程安排,这样制定的调研程序才是高效的。

(五)寻求外部条件的支持

基础教育基线调研项目学校的选择,一般是在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调研人员在调研前的准备阶段最好要积极寻求外部条件的支持,因为在具体的调研项目学校,可能会存在着路难走、语言不通等诸多看似渺小,实却是制约调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障碍。这时,寻求外部条件,尤其是当地教育领导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将会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二、调研中的实施阶段

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应恪守调研道德,遵守调研的程序与原则,同时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应注意调研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调研人员要对调研对象进行恰当的指导语说明,当语言不通时,要请当地的翻译,但要注意所请翻译不能影响调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调研对象对调研问题回答的真实性。控制好整个调研流程,把握好对新情况、突况的处理,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如当老师在场时,学生便会存在恐惧的心理),提高对调研工具使用的精确性。

同时为提高每天的调研效率,调研人员应提前准备第二天要用的调研具,并且在当天调研结束后,要对调研工具进行清点、标号、归类、整理,以提高对调研工具的使用率和增强调研程序的实效,以便为调研结束后的数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调研的实施阶段要加强对调研的管理,调研管理是调研执行准确性的保障。调研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调研小组的负责人要注意对调研整个程序进行有效的督导,督导的能力关系到一个调研项目是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实施。一个好的督导除了具有逻辑思维、口齿清楚、耐心细致、能克服困难、认真负责等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管理能力

在现场数据收集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数据采集的进程和质量,为了获取满意的采集结果,科学、有效地管理控制这一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督导管理能力的强弱基本上决定了一个调研项目能否按时及成功完成,所以管理能力是督导首要的基本素质。

(二)沟通能力

在现场实施过程中,督导会和各种与调研项目有关的人员产生工作上的联系,督导必须具备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够提高督导的工作效率,是减少调研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人为扯皮的关键。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督导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督导,专业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其在调研工作上的成就。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督导无法对一个调研项目做出正确、有效的规划、管理,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超前判断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缺乏过硬的专业能力,督导便无法有力地领导调研人员,推动现场实施工作的进行;没有较好的专业能力,督导就不可能与各个与项目有关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因此,在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对督导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

三、调研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

调研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起着“拨开云雾见晴天”的作用和效果。只有通过后期的数据整理,才能有利于调研人员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形成最后的调研报告,进而才能把藏匿在调研工具之中的实际问题揭发出来、呈现出来,以达到基线调研的目的。

在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调研人员要注意对无效调研工具的剔除,对能确定的错误进行鉴别和勘误,但切忌随心所欲挑选符合自己主观假设的数据。

(一)数据资料的整理

调研具体流程例2

 

调查研究是教育中常用的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重要方法。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在具体的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调研人员应该注意哪些技巧和问题、掌握哪些方法和技术 ,才能提高调研的有效性,是我们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不容忽视且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作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有幸参加了“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sbep)” 2006年12月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的基线调研活动。结合自己在调研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思考和体会,拟从调研前的准备阶段、调研中的实施阶段和调研后期的整理阶段三方面,来谈一下自己对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应注意的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调研前的准备阶段 

(一)调研目的要明确 

调研目的,是整个基线调研的方向和航标,它指导着调研的整个过程。发挥着司令部的中枢调控作用。因此明确的调研目的是整个基线调研顺利、高质量开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只有明确的调研目的,才能避免整个调研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随意性。 

(二)调研工具要精确、可靠 

调研工具,是整个基线调研的基础,它的准确、可靠直接制约着调研问题的深度和力度。要调研的问题也主要依据调研工具来反映、呈现和揭示。在最后确定调研工具之前,应在适当的范围内,对所设计的调研工具进行试测,以检验和校正调研工具本身的设计质量和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由此,便可减少在正式实施过程中,调研工具与实际情况所发生的阻抗,更好地发挥调研工具的本体功能。 

(三)调研人员的培训要到位 

明确的调研目的,精确、可靠的调研工具,离开了调研人员的正确操作与使用,基线调研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国外的调研专家经常援引的一句名言:“rubbish in,rubbish out!”(垃圾进,垃圾出!)。其含义就是如果调研人员采集来的第一手资料谬误百出,那么无论你的抽样技术多科学,数据处理多精确、分析水平多高超,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仍将一文不值。 

调研人员是具体调研流程的“舵手”,他把握着调研的方向和整个流程,因此调研人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要让调研人员掌握基础教育基线调研的基本要求、基本技巧,熟悉基线调研的程序等调研的“基本功”,这样才能较有效的保证基线调研的顺利开展。 

(四)调研程序的安排要合理 

具体的调研程序,直接制约着整个调研活动开展的工作效率,因此,调研程序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但调研人员要注意的是调研工作的具体程序安排不是有自己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设计与规定,而要与具体的调研项目学校进行协商,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恰当的、合理的调研流程安排,这样制定的调研程序才是高效的。 

(五)寻求外部条件的支持 

基础教育基线调研项目学校的选择,一般是在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调研人员在调研前的准备阶段最好要积极寻求外部条件的支持,因为在具体的调研项目学校,可能会存在着路难走、语言不通等诸多看似渺小,实却是制约调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障碍。这时,寻求外部条件,尤其是当地教育领导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将会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二、调研中的实施阶段 

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应恪守调研道德,遵守调研的程序与原则,同时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应注意调研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调研人员要对调研对象进行恰当的指导语说明,当语言不通时,要请当地的翻译,但要注意所请翻译不能影响调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调研对象对调研问题回答的真实性。控制好整个调研流程,把握好对新情况、突发情况的处理,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如当老师在场时,学生便会存在恐惧的心理),提高对调研工具使用的精确性。 

同时为提高每天的调研效率,调研人员应提前准备第二天要用的调研具,并且在当天调研结束后,要对调研工具进行清点、标号、归类、整理,以提高对调研工具的使用率和增强调研程序的实效,以便为调研结束后的数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调研的实施阶段要加强对调研的管理,调研管理是调研执行准确性的保障。调研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调研小组的负责人要注意对调研整个程序进行有效的督导,督导的能力关系到一个调研项目是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实施。一个好的督导除了具有逻辑思维、口齿清楚、耐心细致、能克服困难、认真负责等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管理能力 

在现场数据收集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数据采集的进程和质量,为了获取满意的采集结果,科学、有效地管理控制这一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督导管理能力的强弱基本上决定了一个调研项目能否按时及成功完成,所以管理能力是督导首要的基本素质。 

(二)沟通能力 

在现场实施过程中,督导会和各种与调研项目有关的人员产生工作上的联系,督导必须具备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够提高督导的工作效率,是减少调研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人为扯皮的关键。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督导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督导,专业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其在调研工作上的成就。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督导无法对一个调研项目做出正确、有效的规划、管理,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超前判断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缺乏过硬的专业能力,督导便无法有力地领导调研人员,推动现场实施工作的进行;没有较好的专业能力,督导就不可能与各个与项目有关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因此,在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对督导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 

 

三、调研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 

调研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起着“拨开云雾见晴天”的作用和效果。只有通过后期的数据整理,才能有利于调研人员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形成最后的调研报告,进而才能把藏匿在调研工具之中的实际问题揭发出来、呈现出来,以达到基线调研的目的。 

在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调研人员要注意对无效调研工具的剔除,对能确定的错误进行鉴别和勘误,但切忌随心所欲挑选符合自己主观假设的数据。 

(一)数据资料的整理 

调研具体流程例3

分类号 G259.712

Study and Inspiration of IMLS’s IRDL Project

Chen Yang

Abstract IRDL project aims to build up librarians research confidence through research training, construct a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subject librarians and other researchers. IRDL project proved the improvement of 25 librarians’ research confidence by joining summer workshop. This project also gives some inspiration for domestic libraries.

Keywords Research confidence. Research literacy. Training evaluation.

科研第四范式环境中,在信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社会的观察、感知、计算、仿真、模拟、传播等设施和活动,形成了大数据这一新科学基础,大数据不仅是科研学术者实时监测和分析的对象,更是其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的基础。人们利用泛在网络及其内在的交互开放性,利用海量数据的可知识对象化、可计算化,构建基于数据的、开放协同的研究与创新模式已全面开启[1]。科研第四范式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转型机遇,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吴建中在“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主旨报告中曾指出,国际研究表明,大学图书馆正从收藏为中心向数字化与合作交流为中心转型,未来的图书馆仍是大学心脏,但激活大学的动力不再是图书馆,而是包涵图书、数据、图表等在内的知识和激活知识交流的创造型空间,大学图书馆需要通过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逐渐嵌入科研流程[2]。吴馆长在报告中还指出,国内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及科研嵌入举步维艰,而在美国已约有20%的高校图书馆开设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且开设比例在两年内有望上升至40%[2]。显然,面对科研数据管理、科研嵌入,国内图书馆准备不足,而要实现与科研流程的深度嵌入,图书馆必须制定科研嵌入战略规划并进行整体评估。同样,科研嵌入服务对馆员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新一代馆员应在具备本领域数字化科研活动能力的基础上,熟悉科研流程及数据管理,积极嵌入其他领域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支持。IRDL(Institute for Research Design in Librarianship)便是国外馆员科研素养培育的代表项目之一,2013年,劳拉・布什21世纪图书馆计划下属IMLS研究所向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的Kennedy,Marie及Brancolini,Kristine颁发资助, IRDL项目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1 IRDL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早在2010年10-12月,Brancolini与Kennedy便展开了一次针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服务评估调查,调查以在线问卷形式收集了高校馆员对科研活动开展及支持服务所持态度、参与情况、能力感知等方面信息,具体包括:(1)现阶段的研究及科研支持服务实践(包括学术论文阅读研究实践);(2)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科研支持服务信心的自我评估情况;(3)曾经参与的科研活动及服务支持培训课程;(4)院校对图书馆科研活动及科研支持相关统计数据[3]。通过调查,Brancolini与Kennedy发现,馆员科研活动信心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其科研实践及科研支持服务开展的成功与否,于是在2013年,Brancolini与Kennedy申请劳拉・布什21世纪图书馆计划项目基金,希望借助IRDL项目为高校及学术型图书馆馆员打造科研学习平台,学习、交流科研活动经验,提供科研服务网络化支持。

基于项目目标管理原理,Brancolini与Kennedy制定了涵盖战略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IRDL项目目标体系。(1)战略目标,即总目标。不断提高具备科研能力、科研技能及科研素养的新一代科学馆员人数,具体解决馆员如下科研性需求:①为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②指导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中流程设计、服务设计活动的开展;③鼓励馆员通过出版或PPT等形式,在促进业内学术成果传播的同时积极带动扩大其他学术领域的成果传播;④为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实施流程的每一步提供清晰的指导,增强馆员开展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的信心和能力。(2)阶段性目标,即分目标。包括:①在暑期举办为期9天的培训研讨会,通过大纲课程讲授及一对一咨询方式培育馆员的科研技能及素养;②其他辅活动,如研讨会准备、评估、追踪工作等有助于馆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持续性支持活动的开展[4]。

2 IRDL项目的实施步骤

2.1 项目的培训流程

IRDL项目以夏季研讨会的形式于2014年正式开启,面向学术馆及研究型馆员广泛征集参与者。项目要求参与者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为科研项目主持人,且主持项目将于2014―2015学术年度内完成;(2)参与者对所主持项目已经拟定初步计划,但缺乏完成项目的信心及开展研究的辅支持。经统计共有87名学术馆员提交科研及科研支持项目计划书,申请参与夏季研讨,通过层层筛选,项目组最终确定25人进入研讨实战环节。IRDL研讨会核心组成部分为面向25个学术馆员、为期9天的bootcamp(集中式训练营)。培训目标在于构建一套培育馆员科研工作开展能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bootcamp中,两名经验丰富的社科研究专家将传授馆员如何开展科研设计、为科研计划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培训形式包括:(1)密集式课堂培训及练习;(2)科研流程相关写作实践课程。在9天的集中培训及后续科研项目实施中,IRDL还将通过社交网络工具(IRDL项目Wiki及Blog网站)持续为25名馆员提供追踪及培训支持服务。主要培训内容包括:(1)科研时间管理,如何通过时间的合理安排开展高效的科研活动;(2)科研系统性流程规划设计及流程中各步骤的有效衔接;(3)科研数据采集方法及分析方法[3]。

2.2 项目的评估流程

2.2.1 评估计划

IRDL项目评估计划分为内部、外部2类评估。内部评估具体涵盖4个维度:(1)项目组以打分形式对25份初次及再次提交科研计划的对比评估(25位研讨参与者在bootcamp结束后将对先前提交的科研计划进行完善);(2)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评估分析;(3)研讨参与者对科研教学大纲的掌握程度,包括培训前及培训后两次测试形式的评估;(4)研讨参与者科研项目执行信心的评估,同样包含以调查形式展开的培训前/培训后评估。外部评估是指由聘请自科罗拉州立图书馆的专家开展的面向bootcamp指导者及受训者的访谈式调查,调查为期3天,目的在于厘清以下4个问题:(1)由受训者确定的促进其培训学习的相关因素;(2)来自受训者的培训需求及建议;(3)受训者的培训体验及感知;(4)改进建议[4]。在多层评估内容中,IRDL项目组认为馆员科研信心评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因为:其一,早在2010年,Brancolini与Kennedy的研究便揭示了科研信心与科研实践成功的关联性;其二,科研信心评估系统经过数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及实践工具,从而能够充分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有效。

2.2.2 科研信心评估

馆员科研信心评估以问卷调查形式展开,评估目标体系包括:(1)通过馆员对科研具体步骤及具体领域的信心调查,明确其科研活动开展的弱势领域及培训需求,便于项目组培训重点及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完善(培训前评估);(2)确定馆员通过IRDL夏季研讨的参与,在逐步完成科研进程方面的信心是否有整体性提升(培训后评估)。整个评估体系可简要概括为“5级程度、8大领域及38个问题”,其中5级程度是指信心评估的评分方式,分别是:1表示毫不具备信心;2表示稍具信心;3表示具备一定信心;4表示具备信心;5表示非常有信心。8大领域、38个问题阐释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IRDL科研信心评估领域及问题分布表[4]

3 IRDL项目取得的成果

3.1 计划评分及专家建议

经过对25名馆员项目计划培训前及培训后的评分对比,项目组发现,每位馆员对科研项目的规划、写作能力均有质的提升,整体评分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而外部专家通过对课程指导者及培训参与者的调查,总结得出如下反馈建议:(1)时间问题是馆员开展有效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时间限制,一些馆员无法将规律性检索文献、跟进最新科研成果作为其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科研素养、科研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的时间管理及统筹是今后馆员培训的重点,同时图书馆还应呼吁院校为其提供更为宽松的科研氛围,如足够的时间、良好的继续教育/晋升机制等;(2)在科研文献阅读中,馆员使用频率最高的3类刊物依次为《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Library Resource& Technical Service》;(3)完善的IRDL培训大纲体系应涵盖课程目标、科研问题/假设提出、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科研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科研成果交流传播等科研整体化流程[5]。

3.2 研讨参与者反馈意见

参与者反馈意见大多集中于具体的科研培训领域,表现为:(1)要求指导者具体解释各类数据采集方法背后的逻辑概念及特定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理由;(2)学习如何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制定适合的样本选取策略;(3)培训如何设计、实施科研实践调查,以及调查数据的分析、管理;(4)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多种方法;(5)懂得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开展科研活动、成果的合作、交流及传播;(6)培训如何有效地撰写及表述完整的科研报告[6]。

3.3 研讨前后馆员信心程度对比分析

3.3.1 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总体对比

参与者培训后在38个问题的评分上较之培训前有显著提升。培训前,25位馆员科研信心评估均分为91.16,而在参与培训后,该得分上升至144.52,经SPSS软件分析,P值小于0.0005,证明参与者在培训前后的信心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3.3.2 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明细对比

评估结果显示,培训前评估单个问题的信心评分介于1.28~3.8,培训后这一数值则介于2.72~4.48。就明细项目来看(见表2),培训前无论是得分较低还是得分较高的项目在培训后均有明显改善:(1)培训前馆员低信心领域,Q5.4/Q5.3/Q4.8等,均分从培训前的1.584上升至培训后的3.304;(2)培训前馆员较高信心领域,Q3.4/Q6.3/Q3.3等,均分从培训前的3.568上升至培训后的4.312。

表2 IRDL馆员信心评估对比分析表[4]

3.3.3 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显著提升项目

培训前,馆员对38个问题的评估分均低于4,几乎对所有科研步骤均不具备信心,而在培训后,25名馆员在11个问题领域的均分高于4,其中6个问题的信心提升尤为显著,分别为:Q1.1(将讨论话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2.96~4.08;Q1.3(确定科研课题相较于相关文献具备学术建树)的2.8~4.16;Q2.2(通过相类似科研项目的研究检验自身科研方法的正确性)的3~4.4;Q2.3(针对科研问题设计相应的科研流程)的2.28~4.24;Q3.2(使得科研成果成为现有相关文献的有力补充)的2.92~4.04;Q6.2(掌握传统社科期刊文献的基本结构及元素)的2.32~4.16[4]。

4 IRDL项目带来的启示

4.1 注重馆员科研素养培养,营造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

对研究型大学及学术性机构而言,图书馆不仅仅是作为资源内容的供应商,而应成为机构内整个学术研究与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7]。无论是作为科研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推动者,新世纪的馆员均应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具体表现为:(1)对科研流程设计、科研具体步骤的掌控能力;(2)有规律地阅读科研文献、以科研创新视角提出学术课题、开展研究的技能和素养;(3)科研数据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复用、存储、传播能力。图书馆应通过馆员科研素养的培育,从关注馆员工作到关注学者工作,营造一个以学科馆员、科研人员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研究环境,该环境中,馆员不仅具备积极推进领域内科研进程的素质和能力,还将通过科研数据管理、科研流程嵌入支撑和促进其他学术领域的决策参考和研究探索,构建“用户为本、需求驱动、嵌入科研、服务创新”的科研支持服务新模式。

4.2 构建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整体提升馆员的科研信心

Brancolini与Kennedy在2010年的调查研究证明了科研信心在促进馆员科研进程、取得科研成果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科研信心是开发馆员科研潜能、培养馆员科研兴趣、强化馆员科研技能的必要前提及核心要件。图书馆应通过全方位科研培训体系的构建,增强馆员科研信心及能力,为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的开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充分信心、高技能的馆员人才。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1)整体性原则,培训内容应覆盖科研活动开展的全过程;(2)细致化原则,培训内容应尽可能地细化,将单个科研环节分解为一系列的科研实施步骤;(3)实践化原则,培训大纲应突破理论范畴并侧重馆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实地调研、设计焦点小组研讨、科研报告写作等实践能力;(4)科学实证化原则,培训还应涉及科研方法体系、调研实践工具体系、数理化统计分析、数据管理/分析工具体系相关内容的普及和应用。

4.3 开展科学化的科研评估,实现培训模式可持续发展

调研具体流程例4

前言

CFD技术即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其功能主要是可以对流动的流体数据进行捕捉,并建立数据模型,对其进行空间模拟分析,最后通过图像的形式进行显示,供对其进行分析。CFD模拟设备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数值计算不受外界空间的限制、模拟各种工况等特点。

一、暖通空调CFD技术应用基本功能以及基本原则

CFD技术是一种成本较低、速度快以及资料完备的暖通技术,通过实现对整体设计过程中性能的提升,改善空调制冷效果不强问题,从而保障整体空调系统的最优化模式。如下对暖通空调CFD技术应用的基本功能以及基本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1.1 暖通空调CFD技术应用基本功能。

对于CFD技术而言,在暖通空调制冷过程中不仅可以预测流体流动性质,还能够实现整体传质、传热、相变等功能,有效地改善了相关结构的压力和变形,对于暖通空调制冷系统的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对于暖通空调制冷中包括前端处理、计算和结果数据生成以及后台相关处理三个功能模块,通过这几个模块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暖通空调制冷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1.2 CFD软件基本原则。

在暖通空调制冷系统中应用CFD技术时,由于前端处理通常要生成计算模型所必需的数据,一般在这个环节上要进行建模、数据录入以及网格的生成。同时核心运算器还要对模块任务进行相应的解析分解,最终形成结果数据以供后台进行相应的数据组织和诠释,在以直观的形式生成方便使用。因为在应用CFD技术时基本要考虑的原则就是模块、参量、周期。如下对这几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 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工程应用中的技术特点

2.1 CFD技术所采取的数学模型组成特征。

各种CFD通用软件的数学模型的组成都是以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组与各种湍流模型为主体,再加上多相流模型、燃烧与化学反应流模型、自由面流模型以及非牛顿流体模型等。离散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或有限元素法。现在大多数CFD软件都采用有限体积法。

2.2 CFD通用软件中加速收敛技术的应用。

三维流动数值模拟的计算量巨大,所以CFD铜鼓软件尽可能采用各种加速收敛技术,如多层网络法、残差光顺法与当地时间步长法等来加速收敛。并且利用平行计算法缓解单机不足与计算时间过长的困难。

2.3 CFD 技术中各种专用模块的应用。

为了方便用户,CFD技术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专用模块,专用模块与专用版本使复杂留的那个计算中繁冗的网络声场和边界条件设置等工作得到很大程度减轻,而且提供计算结果分析处理的辅助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工业用户。CFD软件都配有网络生成(前处理)与流动显示(后处理)模块。现在CFD通过软件都已能够借助CAD软件对流畅几何形状建模输入,但生成结构型网络仍是件相当费时费力的工作。CFD软件设置的各种专用模块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网络自动生成功能,叶轮机械模块都能按用户提供的几何参数自动生成单级或多级叶轮的三维网络。

三、CFD在暖通空调制冷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CFD技术对数值模拟计算的原理是被应用到暖通空调工程的主要原因,利用CFD技术可以帮助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人员高效快速的完成模拟数值计算工作。例如,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具体的计算过程为,首先建立模型、数值求解、数值解可视化处理,最后进行暖通空调制冷应用的设计。如果可视化通过了评估,则进行投产或实施,如图:

3.1建立模型

建立数学物理模型是对所研究的流体问题进行数学描述,暖通空调领域的流动问题满足连续性方案,可以利用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通常用不可压流体的粘性流体流动的控制微方程。又因为暖通空调领域的流体基本为湍流流动,所以需要采用适当的湍流模型模拟湍流流动才能实现对所研究问题的完整描述,以便于数值求解。如下方程:

3.2数值求解

3.2.1 确定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是控制方程有确定解的前提。初始条件是研究对象在过程开始时刻各个求解变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对于瞬态问题必须给定初始条件,对于稳态问题不需要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是在求解区域的边界上所求解的变量或其导致数随地点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2.2 划分计算网络

网络分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简单说,结构网格在空间上比较规范,如对一个四边形区域,结构网格多事成行成列分布的,而非结构网格在空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行线和列线。目前各种CFD软件都有专门的网络生成工具。

3.2.3建立离散方程并求解

离散方程常用的方法有:有限容积法、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的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求解区域进行离散。如下式:

3.3结果可视化

虽然通过CFD模拟技术对空间流体的数值进行了计算,但是计算结果是以节点数值的形式存在的,难以让工作人员观察结果数据和对结果进行分析。目前出现对CFD计算结果的处理工序,经过CFD数据后处理,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静态的图片显示出来。

四、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应用前景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CFD在暖通空调工程中已被应用于高达空间气流组织研究、置换通风热环境研究、洁净房间的气流租住研究、污染物排出特性的研究、辐射空调的换热特性研究、地铁和普通建筑中防排烟方案研究等。今后CFD在暖通空调工程应用中:

4.1 将现有的CFD技术操作步骤进行简化,使其能够在多种计算机中应用,能够准确快速的计算空间流体的问题。

4.2能够捕捉空间管道封口处流体的变化,更加准确的分析,模拟室内的空气流体。

五、结束语

CFD技术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应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能够有效地改善暖通空调制冷系统中存在的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阶段,部分科技技术水平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足。

这样就导致在暖通空调行业中我国的一些核心技术未达到国际标准水平,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暖通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我国应加强在技术水平上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保障我国暖通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我国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调研具体流程例5

1 我国物流教育历程

1.1 物流教育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物流”课程初次引入高校课堂,之后我国不少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物流类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在这之前全国开展物流教学的大学仅有15所。2002年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x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03年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2004年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方面的课程。到2008年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8所。

1.2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目前国内物流类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少数学校也开有物流经济方向。现在的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各个院校通常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色设置物流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开设有物流学院的学校,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结合本校理工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工学学科门类下,授予工学学位;而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结合本校财经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授予管理学学位;还有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在物流专业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海运、港口的特色,其物流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多门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工学学位、管理学学位。我国物流专业的背景多种多样,有从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工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工程专业(目前仅54所),也有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高达254所)。

1.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针对教育部规定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具体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目标:政治思想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要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规划理论等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学习年限: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实行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或者推迟毕业。

(3)学位论文工作:大多数高校要求论文选题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培养方式方法: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问卷调查内容与反馈信息

2009年11月,我们对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98份,收回89份有效问卷,被调查人员涉及研一(28人),研二(34人),研三(36人)。调查的内容涉及专业设置、培养

转贴于 http://

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教材、http://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篇幅限制,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在此不予显示,关于统计分析的结果将在下文中分别说明。

2.1 关于学生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本科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14%,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占47%,理工类学生占24%,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5%;②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管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仅占3%,一般的占40%,不是很了解的占36%,不了解的占21%;③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认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有前途占57%,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占20%,别人的建议占10%,随便选的占13%。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从对北京某高校的学生的来源分析,本科就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同学是从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同时还有少量理工类学生,所以很多同学在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很多同学选择物流专业也是因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炒得比较热的缘故。

2.2 关于培养效果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认为该校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何?认为一般的占54%,很好的占6%,好的占16%,很差的占24%;②你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否满意?表示一般的占48%,不满意的占33%,满意的占16%,非常满意的占3%;③你觉得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如何?是否需要改进?表示一般、需要改进的占58%,不好、应该完全推翻的占18%,很好、不需要改进的占7%,好、可适当改进的占17%;④你是否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必要?不需要的占52%,没有影响的占20%,非常需要的占17%。

总体来看,学生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3%的学生表示不满,说明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问到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时,54%的同学表示一般,24%的同学表示很差。从此结果来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善。另外,针对该校的具体情况,仅有17%的同学认为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可见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占绝大多数。

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

结合《物流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拟从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师资力量、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讨论一般院校物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3.1 课程设置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种,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各个学校的公共学位课基本相同,为第一外国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非学位课里面的必修环节基本类似,是学术交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等。财经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理工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管理与政策、交通运输与规划、物流工程、物流技术等。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基本肯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6%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或者是完全没有用处,44%的学生表示课程的学习对于以后从事物流行业有极大的帮助。

转贴于 http://

3.2 专业教材

物流管理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两百多所院校在近十年成功申办物流管理专业后,急需大量的教材,造成教材的出http://版时间短、任务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也使得教材难以普遍适用。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内容多相似,引用的参考文献多雷同,缺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目前,硕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物流类教材与本科生无明显区别,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所编写的物流类教材很少。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仅有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材很好,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没用的占30%。说明现阶段的教材质量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通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师资充足,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规划、运输与配送、仓储与终端管理、物流分析、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营规划与控制等的使用与开发等需要专业师资担纲的课程教师稀少。问卷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认为不好的占28%,说明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结果都不甚满意。

3.4 教学实践

现阶段的物流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国一些院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要求,一般都是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52%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需要加强,而另有28%的学生表示自己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在问到现阶段北京某高校物流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能否满足需求时,表示完全不能的学生占37%,另外有27%的学生表示少了点。

4 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以及结合对某校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课题需要解决、研究,但首先需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

重要内容,与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学校特色,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势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严重影响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各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调研具体流程例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78

1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使教与学、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反馈结构,其开发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六步,具体见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1)企业调研:通过对物流企业调研,确定就业岗位及岗位职责;(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通过邀请物流的行企业专家进行研讨,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3)划分行动领域:根据归纳的工作任务,将性质相同的工作进行整合,形成行动领域;(4)确定学习领域: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打破学科体系,对行动领域进行知识重构转换为课程体系;(5)设计学习情境: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技能相结合,设计学习情境;(6)教学组织设计与实施:按照职业特征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2.1 企业调研确定就业岗位

为了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很好适应就业岗位,所以高职院校物

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紧扣物流企业与行业的需求。所以进行企业调研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更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现场参观、企业座谈、员工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对多家物流企业进行了专业调研,确定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的就业岗位为:叉车操作员、仓管员、仓库统计员、运输业务员、配送业务员、调度员、采购员、计划员。

2.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

通过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的职责与要求,深入了解分析,得出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60项,并将这些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了典型工作任务29项,如表1所示。

2.3 划分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

将工作性质相同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划分为7个行动领域,以这7个行动领域为基础,重构知识体系,确定7个学习领域――7门课程,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表2所示。

2.4 设计学习情境,组织与实施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强调的是知识点的融合与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习领域都进行精心完整的教学设计,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设计4个或4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根据设计的学习情境完成教学实施,并对教学实施结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崔卫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J].职教论坛,2016,(32):1518.

[2]刘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3738.

调研具体流程例7

基于现代企业对物流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全新规范诉求,顺势贯彻中职院校科学化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和企业用人规章制度的灵活衔接,笔者参与了物流企业调研活动。旨在细致化掌握当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具体要求基础上,为所在中职院校培养出更多达标的物流专业型人才,制定并实施更为健全化的教学引导方案。

一、企业调研的模式、对象和基础性内容

首先,调研模式上,主要利用调查问卷和上门调查两类途径,保证关键性信息的全方位梳理整合结果。其次,调研对象上,具体是吉林省境内不同类型对物流人才有迫切需要的企业,囊括一切专业和非专业物流行业。其间发放问卷数量总共有20份,最终亦全部收回。至于参与调查访问工作的基本上是不同行业的一线物流管理负责人员,能够确保后期反馈信息的真实、代表和专业性。整体工序交接延展之后,为该项调查研究活动奠定坚实的适应基础。最后,调研的基础性内容上,依次细化为企业对专业物流人才具体的需求层次、物流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对这部分人才的实际培训细节、物流专业毕业生实习经验和技能资格证书获取结果、对于中职院校具体教学和管理方式的意见等,其中后者又可细化为课程结构设置和专业建设上的建议等内容。

二、调研数据的统计和校验分析

经过调查问卷回收和座谈笔录收集整理之后,开展对应的统计分析工作,涉及细化的数据内容将具体如下所示:

第一,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空间较大的企业类型。笔者经过十多家企业调查访问发现,当中民营中小规模的企业大约占据7成,国营企业则大约有2成,至于外资企业便维持在1成上下,并且涉猎家电、模具、白酒、家具、汽车等不同行业类型,整体上和现代我国物流学生就业岗位基本上维持一致。在专业化物流人才存在急迫需求的企业,包括专业的物流企业、商业流通与生产制造等非专业物流企业等,已经覆盖不同行业领域。第二,企业物流岗位对学历的实际要求细节。经过不同用人机构调研访问发现,该类领域中招收的物流人才,大部分都是中专学历,证明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后期找工作过程中并存在严格的学历限制,不过一些外资企业就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要求物流人员不单单要保证大专以上的学历,同时更要熟练地掌握外语对话交流技巧,一旦说处于一线的物流人才想要晋升为中级物流职员,包括物流和储运经理助理、采购工程师、助理物流规划师等职位在内,都相对地要求竞聘者拥有更高的学历条件。第三,企业对物流人才岗前培训的实际状况。调研名单中的任何企业都制订了针对新进职员的岗前培训计划,尤其是一些公司制度文化的培训几乎是百分之百,而专业技能培训相对应地也上升至9成。

三、日后对我国中职物流专业建设工作的可靠指导性建议

(一)深度明确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标

须知当前我国中职物流专业学生,不管是在基础性素养或是专业技能方面,都和相关企业需求有着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尽快系统化革新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标准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物流操作技能,快速地令一些一线基层物流作业型人员朝向中等专门人才方向过渡扭转。

(二)有机修缮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指导体系

首先,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持续加大素质培训力度并贯穿至物流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至于该类体系可以细化为自我管理、文化礼仪、心理健康、交流技能、艺术修养,以及职业道德等课程内容,旨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培养为主线,树立起全新的人才培养方针,为后续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规范,奠定基础。其次,实践课程规范体系。透过调研结果观察发现,企业第二重视的便是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结果,不过因为中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其技能和企业需求实在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许多企业都开始着手开展对新进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一时间令中职教育人才规格和企业人才需求全面脱节。今后要做的,就是督促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凸显能力本位特征,保证同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不断推进校企合作进程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现代中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要路径。须知物流专业本身具备较强的操作和应用特性,唯独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等新颖教学方式,才能顺利贯彻中职院校、物流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第一,尽量选择一些岗位充裕、对口性强且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保证有序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岗位轮训,令教学和生产至此自然融合,保证物流专业学生可以再较短时间范围内迎合今后职业岗位的综合要求。第二,和企业进行深入性合作,如在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时,主动和有关企业专家进行共同商议,或是直接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承接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使命,尤其是主要的技能训练教学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我国各类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结果,直接决定今后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经过事先详细的调查发现,企业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限定在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层面上,这为中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等提供标准适应路径。加上校企合作等活动的有序开展,相信必然能够很快培养出掌握物流专业基础性理论和保留较硬实践操作潜能,以及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物流人才。

调研具体流程例8

第一,培训需求调研不全面、不科学,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培训需求。在新形势下企业员工需要学习提高的东西很多,但就单次培训而言,他们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工作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这才是单次培训中最重要的需求。如果培训调研流于形式,方法不科学,或者根据经验和个别人的看法拍脑袋是不能真正全面发掘出培训的真实需求的。

第二,培训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和具有针对性。部分培训实施计划没有经过严格审核、专家论证和企业求证。培训师备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做到充分准备,致使授课内容离学员要求相去甚远。

第三,培训实施过程不够严谨,不能严格遵守培训计划。授课过程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特别是培训教学大纲不能严格执行,不能严格贯彻到培训师的教学内容中。同时也欠缺对现代教学方法掌握,不能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培训评估不及时、不全面,培训效果不及时沟通。学员满意度评估可有可无,有时做了反应层评估,也不做统计分析,更谈不上反馈与改进。学员考试流于形式,考试针对性不强,通常是全部合格,学员学习没有压力,对个人能力和工作都无提高和改进。

简言之,中心还未建立与现代培训相适应的科学、高效、可控的管理体系和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要提升培训质量,就必须进行质量监控,不仅要对培训研究、培训准备、培训教学、培训组织以及学员后勤管理工作等培训“中间环节”进行质量监控,还应该“抓两头”,紧扣培训受托企业和学员的根本需求,做好培训评估工作,将所有可能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

培训质量监控内容与影响因子

培训质量监控内容

通过借鉴ISO10015培训质量标准体系的管理模式,并结合培训标准化操作流程,本文将培训质量监控视作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准备、培训项目实施、培训项目评估四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每一个子系统又是一个独立操作模块,通过对各子系统质量影响因子进行有效监控,推动培训工作持续改进。

培训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如图1所示,培训质量保证的基础是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本落脚点是学员的满意度。因此培训质量控制就是对影响培训质量的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控制,要求规范操作,提升质量。下面就从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准备、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四个方面对培训质量影响因子进行阐述。

(1)培训需求调研质量影响因子。影响调研质量的核心因子是调查问卷设计、调研对象和样本选择、访谈组织、信息甄别与统计。

1)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调查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收集的信息是否有用,也直接决定了调研的成败。在设计调查问题时,一定要非常清楚本次调研的目的,通过调研想要获得哪些信息,最好列出目的清单,然后紧紧围绕调研目的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2)调研对象和样本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调研对象选择合理性影响到收集信息的可信度。一般而言,跟培训对象相关的人员都应该成为调研对象。调研样本数量也影响到收集信息的效度和信度,在时间、经费、精力等允许情况下,一般要求尽可能扩大样本量,增强调研信息的代表性。

3)访谈方式是否具有科学性。访谈方式是否有效也影响到信息收集的效果。因此,此环节应该选派具有调研经验专业人员进行提问,或者调研之前对参与访谈的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有效进行提问。

4)调研收集信息的可信度。填写调研问卷人员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会认真对待本次调研,往往随意填写。针对此种情况,要求调研人员在问卷中写明本次调研的目的,减少应付式填写的概率,同时在统计问卷时要剔除无效问卷。

5)调研信息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很多调研工作往往重视调研过程,对调研收集的信息整理与数据挖掘却不太重视或者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调研信息,导致整个调研虎头蛇尾,使调研没有效果。

(2)培训准备工作质量影响因子。

1)培训实施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培训方案设计应该以培训需求调研信息为依据,体现培训对象的需求。

2)培训师资选择合理性。培训师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授课效果。应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选择与之匹配的培训师。

3)培训大纲针对性。培训大纲是否具有针对性直接决定了授课内容准备的方向性。因此培训大纲也应该以培训需求调研信息为依据,体现培训对象的需求。

4)培训教材/讲义和PPT针对性、新颖性。培训教材、授课PPT首先在内容上要体现培训对象的需求,能够为培训对象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其次,在呈现形式上要美观,赏心悦目,具有吸引力。

5)培训方式、资料针对性。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成人学习特点要求采用行动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的热情。准备的案例也应该具有针对性。

(3)培训实施工作质量影响因子。

1)培训师的授课技巧。无论培训内容多么好、多么具有针对性,如果没有好的培训师将之表达出来,有效地传递给学员,也将影响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师的授课技巧是培训实施环节中重要质量影响因子。

2)教学组织的合理性。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破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组织研讨?什么时候讲授知识等等,都影响到学员学习兴趣和知识接受度。因此,培训环节设计与组织的合理性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3)培训对象的参与度。学员参与课程教学,才能激起学习兴趣。现代培训教育强调行动学习,让学员在行动中学习、思考、总结、提升。

(4)培训评估工作的质量影响因子。

1)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学员课后做反应层评估时往往基于某些原因即使内心“不满意”选择的都是“满意”。为了了解学员真实想法,除了做问卷类的反应层评估,建议可以采用个别交流、座谈会、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培训效果,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评估信息的统计与反馈。目前实际状况是有评估调查无评估统计与反馈。中心虽然做了反应层评估,但却没有将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也没有将学员意见反馈给培训师,致使反应层评估形同虚设。

3)培训评估总结报告。培训评估总结报告是反映培训效果的总结性文件,通过评估报告可以使培训师和相关部门领导了解培训效果,为下次培训改善提供方向。因此培训评估工作最终必须形成评估报告,这也是质量闭环管理的最后一环。

培训质量三级监控体系建设

要提升培训质量,就应该发挥各层级的质量监控作用,使每一个质量影响因子都得到层层把关,建立起培训质量层级监控体系。就培训中心而言,应发挥项目负责人、业务组长、教学部门主任三个层级的质量监控作用。项目负责人(一级)是培训项目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带领团队完成培训项目整个运作过程,是培训质量监控第一道关口,应确保培训项目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培训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提高培训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业务组长(二级)是培训质量监控第二道关口,主要是对培训项目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和必要的协调工作,确保培训工作及时有序开展;部门主任(三级)是培训质量监控第三道关口,主要是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进行审批,提供部门之间的协调援助,检查培训项目执行情况。

根据培训质量监控循环图,应将培训质量三级监控体系分为培训需求质量监控体系、培训项目准备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培训实施质量监控体系、培训评估质量监控体系四个子系统进行监控。每一个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应该包括工作流程、管理职责、管理流程三大部分。工作流程用于说明工作程序、具体工作内容、质量监控标准和完成时间标准;管理职责需要说明项目负责人(一级)、业务组长(二级)、教学部门主任(三级)各自的职责与工作要求;管理流程旨在说明三级主体的管理程序,每步工作应该如何流转。只有建立起了四个子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职责、管理流程,三级监控主体才能清楚每个质量影响因子应该如何监控,何时监控,监控标准是什么。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省培训中心管理培训部建立起培训质量三级监控体系,在培训PDCA闭环管理四个子系统中分别建立了“工作流程与内容详解图”“三级主体职责与工作内容图”和“管理流程图”,使三级监控主体明确了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各自应该做些什么、什么时间做,做到什么程度。实践证明,三级监控体系建设确保了培训项目实施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是培训质量提升的有利抓手。

调研具体流程例9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14-02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信息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干部人才。培养干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员的学习方式。而以“五位一体”为核心内容的课题研究式教学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理论的探索

1.课题研究式教学的目的和特征。课题研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学员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员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课题研究式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重”:一是重过程。课题研究式教学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二是重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三是重体验。课题研究式教学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重全员参与。

2.课题研究式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课题研究式教学的目的和特点,依照课题研究式教学课程设计的自主性、开放性、可研究性、实践性、层次差异性和可行性原则,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做到了“三个贴近”,即贴近学员需求(通过定期调研了解分析干部培训需求)、贴近组织需求、贴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三种课程类型,即创造性的设计、课题的设计、具体的学时设计。在内容上做到主体班的课程设计具有独创性,把经济社会发展、法律知识、现代管理理论、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以及领导者的心理调适作为研究课题;在培训形式上采用案例教学、小班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并用。课题的设计就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如:“城乡拆违”、“危机处理”、“垃圾处理”、“城市交通拥堵”、“社会管理创新”以及“基层党建创新”等作为教学研究课题。学时设计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班次,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其特点,设计学时时有所侧重,即:处级干部研究班学时的安排侧重于决策能力的培养上;副处级干部进修班学时的安排侧重于分析解决问题、协调以及执行能力上;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则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时的侧重点。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实践的探索

以“五位一体”为核心内容的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已得到广大学员的好评与认可。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时,重点是抓住“一二三四五”五个要点,即:选好“一个课题”、明确“两个角色”、培养“三种能力”、确立“四个目标”、围绕“五个环节”,这样就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落到了实处。“五位一体”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如下:

1.选好“一个课题”。课题研究式教学,选题是关键的一环。这要求在主体班开班前列出不同类型班次的专题调研报告参考题。选题时应遵循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原则、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原则、可研究性原则、开放性等原则。选题的主要步骤是:首先,认真、深入地搞好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调研,以了解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需求。其次,是及时了解组织调训的目标与要求。最后,还要同各有关职能部门、主管单位进行直接的联系和沟通,借助各有关单位、部门的信息优势,大家共同来完成。

2.明确“两个角色”。在课题研究式教学中,应明确“两个角色”,即:教师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学员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1)教师在课题研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每个课题小组中,至少安排一名参与课题研究式教学全过程的教师。而且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教师要成为学员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具体做法主要有四点:一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因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二是教师应当引导学员去探索课题研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三是在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员研究,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四是教师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2)学员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做到突现学员的主体地位于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始终,应制定各个阶段的记录考评制度,由指导教师负责,保证教育培训中必须以学员为中心。具体做法是:课题学员自己选;调研方案自己定;带着课题来培训;通过学习得感悟;全员参与去调研;调研成果共分享。

3.培养“三种能力”。利用研究式教学具有重点培养学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特点,在研究式教学中,应围绕一个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课题展开,在学习、交流、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员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员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培训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4.确立“四个目标”。课题研究式教学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员的实践与体验。为此,必须制定以下四项培训的目标与要求:一是使学员产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学习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三是要形成一个有独特见解、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式教学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培训环境,使学员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围绕“五个环节”。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过程设计应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通过选择研究课题,然后进行调查研究、理论学习、交流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一定的研究分析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过程可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见图一):

第一个环节:课题分组。具体要求是:一是全员参与,明确分工;二是要与本人工作岗位有一定联系;三是带着课题参加培训的全过程;四是服从与自愿相结合;五是分组,一般8~10人一组。分组后学校选派指导教师下小组,辅导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第二个环节:学习启发。围绕课题研究内容,除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形式外,还可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小班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教学以及异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为学员的课题研究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诱发学员探究的动机,使学员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得到启迪。第三个环节:小组调研。在培训计划中应明确规定:学制在一个月以上的主体班上,安排了三天左右的课题调研时间,让学员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课题研究的材料。指导教师主要指导学员如何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同时辅导学员如何从调研结果、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第四个环节:交流汇报。学员间的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是整个课题研究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交流汇报会由班长主持,班主任、各组指导教师参加。具体要求是:第一,在小组内部初步交流。第二,组际交流。各课题小组将研究报告送交其他小组,每个小组都是既研究本组的,还得研究其他组的报告,并为答辩做准备。第三,进行汇报、提问、答辩。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研究成果。再由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相关问题,让汇报者或本小组其他成员回答。第四,评委评比。第五个环节:形成成果。此环节学员的任务就是将取得的课题研究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并由教师提供方法论指导、学员自己撰写调查报告。每期主体班,都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对此成果,可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使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实施上述课题研究式教育培训,基本做到了:让学员先带着问题来,由问题导入教育培训,这样就加大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业时是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走。

三、课题研究式教学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课题研究式教学成效的评价与考核。具体方法有:

1.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方式,使评估结果具有客观公正性。评估主体主要有组织部干训科、党校、受训单位的领导、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学员等。每期主体班结束后,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来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

2.评估培训内容的丰富和灵活程度。评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学员参与研究式教学活动的态度;二是看他们在培训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看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看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看学员的学习结果,即: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的质量、汇报交流答辩的情况。

3.评估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可采用教师评估与学员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等。

调研具体流程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logistics specialty, refine the ability training outline, 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is paper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tudents' ability level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DIO outline. The scores of students' ability from the enterprises, teachers, alumni and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urvey. The ANOVA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factors on the ability score, and finally the ability grade was give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ents' abili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related specialties.

Key words: CDIO; logistics engineering; ability level; ANOVA

0 引 言

物流行I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同时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行业、企业等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是众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高校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同时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重点是要制定出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具体人才培养能力大纲,使其能够指导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展开。

针对工程教育问题,MIT提出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2-3]。该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文件: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十二条标准是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其中第二条标准是能力大纲的构建,该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而言,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后续课程设置与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目标的细化。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能力大纲的构建提供了模板与标准,虽然我国多所高校也逐步开展了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4-5],但鲜见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调研报告与能力大纲。

本文基于CDIO大纲模板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物流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年轻校友与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展开能力调研与分析,旨在为北京联合大学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为物流工程的专业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设计

根据CDIO大纲所确定的工程师第二层面能力与第三层面能力,设计调查问卷。其中第二层面能力调查采用评分方式,主要包括: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与态度、职业的技能与态度、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沟通、外部与社会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能力。并采用基于实践的五级能力标准来评定一个工程毕业生需具备的能力水平,评定分值为1~5。其中第三层面能力评分可从第二层级得到,即从第二层级中选择1~2项被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本文主要根据第二层面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旨在确定调查对象是否对工程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等级具有一致意见。

1.2 调研对象

能力大纲要能反映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同时要包含相关教育人员的观点,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物流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专业教师、毕业校友和在校生。其中在校生选择大四学生,主要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大学教育经历丰富,更能明白自身需求。本次调研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03份,其中涉及15名物流企业人士、13名来自不同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33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年轻校友、42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1.3 问卷分析

本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CDIO大纲中第二层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14项能力打分的均值与标准差。同时本文采用ANOVA[6]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不同相关群体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相关群体达成共识的程度。

进行职业背景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自变量为职业背景,因素水平k=4,分别为检验因素k个水平的均值是否相等,提出如下假设:

计算平均组间离差平方和MSA与组内离差平方和MSE,n为样本容量,得到F统计量进行检验:

给定显著水平α=0.05,检验职业背景对CDIO大纲中各能力等级的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望能力等级

基于CDIO大纲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能力期望等级如图1所示,其中星号表示在这一条目上调查组之间产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

对于“实验与知识能力”,四方给出的分值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中企业人员给出了较低分值,这可能是因为物流企业更注重实操,对实验与知识发现能力没有更高的期望值,而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年轻校友在实践环节上更多的是接触实践,因此对实验与知识发现给出了较高的分值。

对于“外部与社会环境”,教师与企业分值一致,而学生与年轻校友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和企业人员认为学校是教学为主,外部与社会环境在工作之后自然会接触到,而学生和年轻校友认为在校生应该更多接触外部与社会环境。

此外在“设计”能力上,企业给出的分值低于其他三方,企业可能对于本科生在设计能力上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

除上述3项能力之外,对于其余11项能力,四方调研对象给出的分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较为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各项能力评分取平均值是可取的。

2.2 能力等级高低确定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较高或较低的能力等级,其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上显示较高期望等级的条目用“H”标示,较低等级的条目用“L”标示。

上述分析结果为明确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其等级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进行基于CDIO的物流工程理及其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3 结 论

本文基于CDIO能力大纲,对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等进行调研与分析,采用ANOVA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得出各职业人员对物流工程学生能力是否达成共识,并给出基于CDIO大纲的14项期望能力等级,为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进而展开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并为其他高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徐文胜,顾学雍,等. 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23.

[2] 顾佩华,陆小华. CDIO工作坊手册[S].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3] 顾佩华,陆小华,沈民奋. CDIO大纲与标准[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调研具体流程例11

中图分类号:TE68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对空调设备安装的研究发现,空调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利用水泵安装时具有较高的安装要求。尤其是减震和水路系统阻力分析两点,更是直接决定了水泵安装的具体参数和安装方法。本文主要从水泵安装前期工作开始介绍,具体研究水泵安装时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其具体参数和偏差估算。对空调设备的安装提供更有利的经验和技巧。

一、空调设备用水泵安装的前期工作和安装要求

在空调设备用水泵安装前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和记录。对不同的设备型号与规格都要严格记录下来,以备后期维护需要。水泵安装具体检查记录内容如下:第一,设备的名称和规格等。第二,设备的损坏和锈蚀情况。保证设备能处于安装最佳状态。第三,对基础尺寸和平面位置加以测量和比对,让高度和位置符合设计的要求。第四,检查盘车是否转动灵活,不能有卡阻现象,不能有摩擦声音的出现。第五,要检查填料函,用柴油清洗,并检查间隙是否符合要求。第六,对于出厂保护类硬件部分不能随意拆卸,保护其售后服务的凭证。

根据上述安装前的检查记录设备的有效值,进行核查和对比。根据设备基础尺寸和位置的质量要求进行对比与检查更换。具体设备质量要求表如下所示。

表1设备尺寸和位置的质量要求表

二、空调设备安装的流程和具体参数

1.水泵的安装流程和安装过程检测项目表

首先,对水泵底座的安装。安装水泵底座时所具有的基础条件就是尺寸和高度符合要求。然后才能将底座置于基础之上,通过套上地脚螺栓进行控制,而后调整底座的中心位置。随后测量水平度,根据具体误差参数对照水平度是否符合要求,在符合要求之后才能固定地脚螺栓。

其次,水泵和电动机的吊装。一般利用三脚架和倒链滑车进行吊装。也可以直接利用吊车。需要注意的是,在吊装时,只能把钢丝系在泵体和电机吊环上,不能系在其它位置。这是因为水泵的本身重量较重,如果系在其他位置容易损坏不同的硬件或者缩短硬件的使用寿命。

最后,在安装时要有总体注意要求。第一,每个地脚螺栓旁都至少要有一组垫铁。垫铁的位置不能影响整体设备的稳定性。第二,每个地脚螺栓的旁边垫铁数也不宜太多,一般不能超过3块。第三,在整体设备找平后,垫铁应该能露出10~30mm,斜垫铁应露出10~50mm。在安装过程中要随时进行必要检测,检查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2安装时检查项目

2.对空调设计中水路系统阻力的计算和判定。在空调设计中,水路系统阻力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极大,所以在空调整体安装设计时,需要对水力加以计算判定。空调水系统的阻力分为几种不同的阻力形式,具体说来,一般需要注意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对系统的影响。所以笔者就这两种阻力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首先,沿程阻力的计算。沿程阻力主要受管径、管长、流速的影响,而管径和流速的作用主要是比摩阻的取值不同。所以沿程阻力的基本计算方法为:

(1)

其中,R为比摩阻,单位取Pa。L为管段长度,单位取m。

其次,局部阻力的计算,局部阻力是按部件计算的,不同不仅的阻力损失在有关技术资料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测量值。所以局部阻力系数取决于局部阻力的各个部件。那么局部阻力的计算公式为:

(2)

其中,ξ为局部阻力系数。ρ为水的密度,在此时取ρ=1000kg/m3。V为管内水流的速度,单位取m/s。

在具体计算时,利用下表所给的比摩阻进行比对和计算。

表3 管径与比摩阻规定表

结语:空调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利用水泵安装时具有较高的安装要求。尤其是减震和水路系统阻力分析两点,更是直接决定了水泵安装的具体参数和安装方法。本文从水泵安装前期工作开始介绍,具体研究水泵安装时的方法和流程,并且具体介绍了不同的安装参数和偏差估算。最终将水泵安装过程中的水路系统阻力利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构建,为空调设备水泵安装方法和流程提出了更加细化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