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包装工艺分析

包装工艺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08

包装工艺分析

包装工艺分析例1

包装设计是一门融合社会、科学、美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多种学科的课程,其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开设包装设计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打下基础,而如何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中更好地教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缩小学生水平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是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包装设计课程及学生特点分析

1.高职高专包装设计课程分析

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都开设有包装设计课程,且均为本专业核心课程。相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包装设计课程涉及材料、结构设计、人体工学、商品学、美学等,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2.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分析

要想设计出一件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造型、创意能力,并且对企业文化、产品特征等具有较强的提炼能力,这样才可能对产品包装中的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等元素有较好的设计。所以,设计师要有较强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审美能力。高职高专中的艺术专业学生一般文化课分数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接受过高考前的美术突击强化班教育。所以,相对于普通本科生来说,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有所欠缺。

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调整,以提升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应从包装设计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出发,围绕企业真实设计案例,结合多种教学、实践场地,理论结合实践、学做一体,把课堂教学模式从过去的理论讲解型转变为能力训练型,进而形成完整的包装设计课程体系。

1.“项目引导”“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引入真实或仿真的企业设计项目是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核心,这种选题方式可以把学生带入较为真实的工作氛围与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项目流程的需要给学生细分工作任务。(1)成立项目组在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转变其在课堂中的角色,即教师由班级的任课教师转变为项目总负责人,而学生转变为项目组的设计师。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并向学生分配任务,进而对项目进行分析,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寻找案例设计的突破口。除此之外,教学场所也应尽可能地多元化,如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相关企业和室外等。(2)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包装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推出一种新包装,还是改良旧的外观,都要进行市场分析。要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和自身进行准确分析与定位,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才会有竞争力。此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对项目所属企业品牌、产品内容、包装材料、造型、制作工艺、视觉设计、同类产品及目标消费群体分析等。同时,教师在市场调研过程中要强调理论结合实践,要求学生走访一些校外包装企业、超市,尽可能地做到教、学、做一体。(3)设计与制作通过前期的分析与调查,学生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的实际操作。教学内容包括材料与工艺、结构与造型及视觉设计。完成电脑制图后,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参观包装印刷厂,了解包装印刷流程。(4)分析总结经过完整的项目化设计实践,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实施“三合一”的教学模式

(1)学校与企业合一校企合作是现今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企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加强校企合作和建设包装设计校外实训基地是项目化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针对包装设计行业特性,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2)教室与工作室合一所谓教室与设计工作室的合一,即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设计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模拟包装设计课程学习体制。除了基础的教学场地与设施外,还包括会议区、讨论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展示区等。教室与设计工作室的合一可使教室具有教学功能,同时也可以承担设计业务。(3)教学与生产合一学校可直接承接企业现有项目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将学生的最终成品投入企业生产,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包装设计课程的社会服务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包装工艺分析例2

Abstract: Since the batch production, small elastic roof coating of a pass rate of only 29.4%, the cladding layer has pores, uneven thickness, debonding defect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roduction cycle of the product, but also greatly increase the cost of production. Therefore, to comb the process of coated small bomb cover, from the analysis of man, machine, material, method, central five, find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defects, by controlling the coating curing temperature and preheating tooling, cover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air holes, the dressing tools, measures improved protec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uneven thickness of coated layer and debonding phenomenon, covering small bomb cover once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to 95.9%, saving production cost,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Key words: cover; coating; curing temperature

中国分类号:T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3)03-0001-02

0 引言

小弹顶盖组合由带吊挂筒体和顶盖包覆层组成。要求顶盖包覆层与带吊挂筒体应粘接良好,不允许有脱粘现象,不允许出现漏包区域。如果出现脱粘现象、漏包区域应进行补充包覆;顶盖包覆层表观应光洁、平整,不允许有鼓泡、凹坑,不允许有穿透性气孔和多余物。

根据现有的生产条件,顶盖组合一次至多可包覆6件,从配料浆到包覆固化一个周期需要三天,且每包覆一次需要取100g料浆进行抗拉强度、延伸率以及密度等性能测试。工艺改进前,顶盖包覆实际生产过程中包覆的一次合格率只有29.4%,包覆层常常出现气孔、缺料和包覆层厚度不均匀等现象,顶盖需要修补甚至清理后重新配料浆包覆,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我们对小弹顶盖包覆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进,有效提高一次包覆合格率,以期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够对顶盖组合的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改进前工艺流程

工艺改进前小弹顶盖包覆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改进前工艺流程

缺陷分布与分析

缺陷分布

小弹顶盖包覆后存在的质量缺陷主要有包覆层存在气孔、包覆层厚度不均匀、包覆层与壳体脱粘三种。其比例分布见图2。

图2 顶盖包覆中出现的问题及比例

由上图可以看出气孔是包覆层的主要缺陷,它直接影响小弹顶盖包覆的一次合格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改进工艺便可将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

气孔缺陷的分析

对照小弹顶盖包覆的流程,我们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小弹顶盖包覆工艺过程进行梳理,并列出流程鱼刺图(见图3)。并对梳理的结果逐一进行分析。

图3 流程梳理鱼刺图

2.2.1 因素“人”分析

不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不同,技能等级也不同,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对前批产品生产中操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具体见表1)。

表1前产品不同操作者生产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四个不同的操作者包覆的产品均出现气孔现象,且出现的比例相当,由此可以看出操作者不是造成该不合格现象的主要原因。

2.2.2 因素“机”分析

小弹顶盖包覆所涉及到的工装、设备很少,主要有脱气设备和包覆工装。对脱气设备进行检查,其真空度完全满足料浆脱气要求。对所用工装进行编号并统计其使用的生产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工装使用情况

各工装使用中产品出现气孔的比例相当,因此不是个别工装缺陷造成包覆层气孔的产生。

2.2.3因素“料”分析

生产以来,料浆的主要配料均为同一批次,料浆配方均经过调试验证,每次配料也都做有方坯进行密度、延伸率、抗拉强度测试,各项测试指标均合格,且试样方坯无气孔。因此我们将验证重点放在每件产品料浆的加入量上。改变同批料浆在不同产品中的加入量,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料浆量包覆顶盖对比情况

根据《顶盖组合规范》要求,顶盖包覆层固化后最终重量应控制在45±5g,为保证料浆充分布满整个顶盖中,我们要求加料浆量大于60g,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料浆加入量在70~80g时包覆效果较好,再增加料浆的加入量不能起到提高包覆合格率的作用。因此将工艺中料浆加入量由60±2g更改为70g~80g。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即使是改变料浆的加入量,顶盖组合包覆后仍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产品出现气孔,因此还需进一步分析验证。

2.2.4 因素“法”分析

根据研制阶段的经验,包覆层固化有两种形式,即室温下固化72h或在70±3℃条件下保温2h再自然冷却45小时。对比两种固化方式产品包覆情况,具体见表4。

表4 不同固化方式产品包覆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先在70±3℃条件下保温2h再自然冷却45小时的固化方法虽然可以缩短生产周期,但因为需要在固化期间移动产品,且产品进温箱前后固化环境温度变化差异过大,容易使包覆层产生气孔。所以工艺中增加要求,采用室温固化。

2.2.5 因素“环”分析

温度差异可能是造成顶盖包覆层有气孔的原因,仔细分析生产过程,在配料浆前,料浆中用量较大的固体组份都保存在温箱中,而其它组份、带筒体顶盖以及灌封工装都放置在室温下,当料浆和顶盖、工装接触时可能由于温差产生气泡,固化后产生气孔。因此考虑对带吊挂筒体以及灌封工装在灌封前进行保温20min,具体温度以及效果见表5。

表5 不同温度保温对比

由表5结果可以看出对带吊挂筒体和工装包覆前预热,缩小料浆与产品、工装的温度差异可有效的提高包覆质量。但预热温度并非越高越好,接近料浆固体组分为益。因此我们选择在40±2℃条件下保温预热待包覆的产品和待使用的工装。

统计前批夏、冬两季的生产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工艺方法进行包覆,包覆层合格率却有明显的差异。对比当时的环境温度进行分析,具体见表6。

表6 不同环境温度下包覆情况对比

由表6中的数据表明固化环境温度与料浆温度存在较大差异时会引起包覆层出现气孔。因此我们采取控制固化环境温度的方法减少气孔的产生,即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我们将产品放入水烘箱中在25±3℃的条件下进行固化。试验结果见表7。

表725±3℃的条件下固化产品包覆情况

综上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料浆与筒体、工装以及环境间的温度差异是造成包覆层存在气孔的主要原因。通过预热筒体和工装以及对固化环境温度的控制可以有效提高顶盖组合包覆的质量。在后批产品的生产中进一步通过实践验证了该结论,基本解决了包覆层出现气孔的现象。

2.3 其它缺陷分析

2.3.1 厚度不均缺陷分析

可能造成包覆层厚度不均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工装与产品间有间隙,工装安装后可以移动。由于工装加工后需在表面喷涂聚四氟乙烯层,工装尺寸公差较大,且因为脱模时防止工装不易拆卸,损伤产品表面,所以不能将工装尺寸设计为与产品紧贴合,工装灌封模块容易移位,导致包覆层固化后厚度不均。采用将纸胶带缠绕在顶盖周边,修平后再安装工装,使工装紧贴产品且不与产品直接接触。

二是工装灌封压块未放置中心也可能造成灌封模块倾斜,最终导致包覆层不均匀。若对灌封压块增加定位导向,可保证灌封模块受力均匀。对工装进行修改,

2.3.2 脱粘缺陷分析

边缘脱粘主要是由于待粘接表面清理不干净影响包覆层料浆与金属壳体的贴合。为防止多余料浆从工装定位座与产品间的间隙中流在产品表面难以清洗,工艺中一直采用将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和汽油以1:10的配比配置成脱模剂涂抹在不需要包覆的表面,涂抹过程液体脱模剂若滴溅在顶盖边缘,就会导致包覆层与壳体粘覆不牢,包覆后边缘出现脱粘。

加强清洗,采用将纸胶带缠绕在顶盖周边,修平后再安装工装,工装定位座与产品贴合很紧,料浆不会再从缝隙流下,因此不必涂抹脱模剂,有效避免脱模剂滴溅在顶盖边缘。

2.3.3 措施验证

针对上述分析,对采取纸胶带保护和工装修正的措施进行验证,结果见表8。

表8 采取措施前后包覆情况对比

验证结果表明采取纸胶带保护代替涂脱模剂能够有效防止包覆层脱粘现象,并对工装灌封模块进行有效限位,再通过对压块增加定位,可以有效防止包覆层不均匀。

改进后工艺流程

根据上诉分析和试验验证,将顶盖组合包覆的工艺流程更改如下(见图4):

图4 更改后的工艺流程

包装工艺分析例3

留置针又名套管针,属于埋置于人体内的高分子耗材,常用于临床输液。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各种医疗事故、医患纠纷使得当前的用药用械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留置针作为临床常用的医疗器具,近年来也发生了多起医疗安全事故,留置针的接口处和针尾发生漏液问题,套管脱落、断裂,还有钢针折断,断端残留引发出血、感染、异物反应等。风险管理适用于医疗器械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在留置针的生产工艺中,引入风险管理,在每个生产工艺环节中,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生产质量,避免因医疗器具生产问题而引发医疗事故。

1留置针生产工艺分析

影响留置针生产质量的因素众多,其生产工艺技术、场地生产环境、设备因素、物料选择、质控体系等等。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控制是质控的关键,并不是独立的过程,人员、环境、设备、原材料构成了生产工艺完整体系。通过以生产工艺为讨论主线,从工艺制水、包装、灭菌灯环节,分析生产工艺中的风险点。留置针生产工艺一般包括加工工序、工艺制水、灭菌工艺和包装工艺。留置针加工工序环节均要求在十万级洁净厂房中完成,涉及到24个环节,注射级用水的工艺制水工序1道,包装环节两道后需环氧乙焼灭菌工艺1道。1.1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工艺路线来初步探讨在加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产品风险点和影响。

1.2生产工艺流程的质量问题隐患整理

留置针的生产工艺,其主要的风险点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备料环节和下料工序中的原材料不符合使用的要求。第二,扩口工序中出现导管的破裂、起皱、变形问题。第三,冲模工序中,冲模的深度不符合要求,冲模程序失败。第四,切割工序中,切割的导管长度不均匀或者不符合要求,作废。第五,模尖工序中,成型不好,存在毛刺,穿刺力无法达到临床要求,使得临床操作中给患者带来痛苦。第六,软管模尖后的硅化工序中,产品粘有异物,液流挂。第七,工艺制水,水质污染,产品带菌,有异物残留。第八,隔离塞开孔工序中,孔洞与轴线不重合,产生倾斜,切割面不平整,有碎屑。第九,穿隔离塞工序,针管未能从隔离塞开孔处穿过,隔离塞槽口与针尖斜面不垂直,产生倾斜。第十,导管针管的组装中,连接不牢固,有泄漏,临床中容易导致药物流失,或者造成污染。第十一,隔离塞点胶环节中点胶处不饱满,出现外溢,产品其他部位粘有胶水。第十二,装针工序中针尖产生毛刺,针管未能插入针座的中心孔。第十三,针硅化程序中,针尖有毛刺,外壁有液聚集。第十四,UV固化程序以及长导管的粘结程序中,粘结强度不足,容易导致导管脱落。第十五,装端帽,端帽与长导管连接座配合不紧密,有漏气。第十六,装夹紧板工序,夹紧板有开裂、变形,夹紧板夹紧长导管,无缓冲。第十七,肝素帽的环节,压合外缘出现开裂、毛边,表面粗糙,密封胶垫圆周面不密实,上端面鼓出压合端面,高低落差不符合要求,存在黑点、污渍,接口处有泄漏,连接处的接头产生渗漏,针尖有碰伤。第十八,灭菌环节灭菌失败。第十九,入库环节,环氧乙烷残留量超标,解析时间不够,产品不合格。

1.3工艺制水环节的质量问题

第一,工艺用水的种类和用量无法满足无菌需求,导致产品被污染。

第二,工艺用水的管路存在死角,难以彻底消毒,造成污物堆积,污染水源。

第三,管道的清洗、钝化及消毒中,水质中存在大量的细菌,水质不达标。第四,水的存放和传递存在二次污染。

1.4产品包装工艺的问题

留置针产品包装包含内包装、中盒、外箱三层包装,内包装为单个独立包装,应《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的技术标准,整个过程要求在万级净化车间内进行包装。在包装机对产品进行包装的过程中,众多因素导致包装的失败,给医疗安全带来隐患。第一,泡罩包装机安装确认及参数设定问题导致的包装失败。第二,设备的维护、校准和清洁问题,导致设备损坏,产品污染。第三,包装不适宜EO灭菌,包装变形、变色或毁坏,以及EO无法穿透包装。第四,透析纸与复合膜的粘接牢固度不足,包装产品破裂。

1.5灭菌工艺

留置针的灭菌工艺需要用到环氧乙烷,灭菌的作业中要充分考虑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确认和常规控制,设定工艺参数,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在以下方面。第一,灭菌的人员操作不当,直接影响灭菌效果。第二,灭菌的仪器测试仪表和校准不足,未能按照规定的参数,达不到预期的灭菌效果。第三,灭菌器的密封性,环氧乙烷的泄漏,灭菌不充分,也容易导致生产中的事故。第四,灭菌柜的安装环境、硬件系统、控制系统的问题导致的参数误差,设备的不安全使用,不正常运行导致的工艺不符合灭菌要求等,造成灭菌失败。

2留置针的生产工艺质量风险的控制计划

第一,加工工艺中,对原材料确认,和样品进行对比,进行生物学、化学的评价。建立材料的领取制度,对人员进行培训,保障材料安全。调试模具,不定期抽检模具产品;展开切割工序的人员培训,收集样品对比,定期抽检。每次模具的调试后要经过车间的检验,定期的抽检。第二,工艺制水环节,建立工艺用水的预防纠正措施,管理设计为圆形,减少拐点,避免污染残留,定期检查水质,展开培训工作。第三,包装工艺,定期对包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不定期监督检查,进行粘结强度的测试,展开包装工艺培训,验证包装的适应性,在产品包装中标明运输条件,尽可能的减少转运环节等。第四,灭菌工艺中,设备要定期维护保养,及时校准,建立追溯程序,进行业务培训,对灭菌操作工应有安全防护,安装中的参数调试要符合工艺规程。

参考文献:

包装工艺分析例4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各种类型的商品屡见不鲜,同一类商品也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从某种程度上看,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为消费者理解商品特点元素,提供重要帮助。在产品营销推广过程中,其外在包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有效应用外在包装设计,能够为产品内涵丰富、品质感增强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就需要有效借助包装设计这一工作思路,完善具体设计工作。

1当前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分析

随着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各个茶叶企业都认识到消费者对产品健康和安全性的重视,因此,大多都能注重茶叶产品品质的把控。但很多企业在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中缺乏相应认识,很多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简单、草率。还有一些直接抄袭其他茶叶包装设计,这不仅与茶叶企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符合,同时对自身产品市场影响力提升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而随着当前人们茶叶消费理念日益理性,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外在包装也有了更高期待。因此,茶叶企业要想让自身产品能被市场消费者所认可,就必须通过优化自身包装设计工作思路,改善包装。当前商品市场发展日益成熟,各种商品充斥市场,如今任何一种产品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占据竞争主动权,就必须充分注重自身品牌建设,通过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从而为产品的价值内涵丰富提供有效保障。从目前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看,大多茶叶企业都未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其对包装设计与茶叶品牌化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度不够。以至于整个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发展并不占据优势。对茶叶企业来说,想要实现自身发展,就必须从品牌战略构建入手,构建品牌,就必须通过赋予其中相应的内涵,结合包装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为茶叶品牌塑造奠定重要基础。此外,从目前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变化来看,消费者不仅对产品的品质和健康有相关要求,同时对产品本身的品质内涵也有深层次要求。对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来说,其发展历史悠久、体系成熟,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和理念不断成熟,加上国际茶叶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暴漏的问题日益明显,其中最突出问题就是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多数茶叶企业未能形成必要的产品包装意识,多数茶叶产品包装简单,缺乏融入人们需求。在茶叶产业品牌化、链条化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完善其包装设计思路,通过有效选择元素,从而实现其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当然,在充分了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之后,我们要认真探索如何具体实施这一工作。首先,对于品牌茶叶来说,其价值和竞争力不仅在于茶叶,同时也和品牌形象、外在展示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想要实现其品牌化、现代化,就必须充分注重包装设计对其产品形象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时,必须充分有效应用其造型和色彩手法,结合各种先进设计理念的应用,从而有效诠释茶叶自身所蕴藏的文化美学。其次,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还要注重对自身桥梁纽带作用的有效展现,通过打造紧密联系消费者与市场的茶叶产品,从而为茶叶产品营销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当前想要构建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就必须注重茶叶文化底蕴、内涵价值的有效输出,只有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茶叶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才能最终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各种适合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有效开展的技术和元素,通过具体融入,从根本上实现茶叶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2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无论是茶叶包装设计,还是摄影艺术,实际上都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的产物。想要充分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工作,需要摄影艺术为其提供良好支撑,同样摄影艺术也需要结合相关应用载体,实现自身创新、发展。而想要对其两者进行有效融合,需要深度解析两者的含义和具体关联。

2.1茶叶包装设计概述

包装,是一种产品外在,是消费者在无法品鉴产品内容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做好其包装设计,就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既要充分有效表达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同时也要对消费者的感知需求进行合理把控。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包装要求日益提升,我们进行包装设计时,选择优美的图案内容,优化包装色彩应用等等一系列先进理念逐渐成为茶叶包装的新要求。清晰美观的图片、照片能让消费者有效将茶叶与生态、健康养生相关联,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内涵的认知。如今整个时代的产品内容日趋丰富,无论是图画,还是色彩、图片等等,都成为外在包装和形象设计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很多茶叶企业不能够结合茶叶实际进行包装设计,存在夸大现象。而还有一些茶叶企业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忽略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具体融入,其产品的整个包装设计未能充分有效的展现产品应有的内涵,而在茶文化元素的融入上,也极为缺失。因此,亟需相关技术,丰富茶叶包装设计思路,优化相关理念。

2.2摄影艺术概述

所谓摄影艺术,其是一门体系化的艺术类型。首先从其艺术特征来看,整个摄影艺术有着先进艺术特色,其创作素材就是拍摄物质形成照片,通过结合色彩对比度等要素照片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增强拍摄物的艺术感。充分应用拍摄艺术,能够让整个照片完全超出产品本身的视觉感官,通过摄影技术和器材的有效应用,将使得商品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其次,摄影艺术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其在相关摄影理论指导下,能够直接有效对产品的颜色进行搭配,从而改变其他设计理论下,色彩较为单一的现状。同时,设计者可以借助产品的颜色搭配选择合理的色彩。而目前在我国摄影艺术应用度还不够,同时该艺术在应用过程中,缺乏具体融合,以至于该艺术的应用优势未能被充分展现出来。如果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有效应用摄影艺术,那么将大大增强茶叶包装的色彩和艺术美感,不仅能够大大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能有效推广和普及茶文化。

2.3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关系概述

通过对两者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关联主要表现在:首先,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之间相关影响,互相补充。拍摄出优美的图片需要素材,而对物质素材进行外在包装,需要相关艺术进行深化。因此想要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就需要充分发挥摄影艺术,通过对茶叶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有效包装及推广,必然能够有效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效果。其次,两者相互结合,能够有效丰富产品的内涵与价值。无论是包装设计艺术,还是摄影艺术,实际上其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特征和内涵价值。因此通过使用摄影技术对整个茶叶产品中想要集中推广的优势进行重点宣传,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茶叶的认知。此外,茶叶包装设计想要与实际销售相结合,就必须融入相应的茶文化内涵,赋予产品相应的附加值。最后,应用茶叶包装设计和摄影技术都是打造精品品牌,提升茶叶品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摄影艺术以其丰富、强大、时代化的特点向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产品的内容,这无疑是向客户等量传递信息的最有效办法。将摄影技术与包装技术深度融合,向我们展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产品内容。

2.4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相关影响和价值

结合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们在优化开展包装工作时,必须合理完善应用摄影艺术,通过合理巧妙的色彩搭配,从而为茶叶品质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具体而言,有效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及茶叶包装设计来说,产生有效价值和影响。将摄影技术充分有效应用到包装设计工作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丰富了其产品的内涵。而产品内涵的有效丰富,将有效拉近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茶叶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市场转化率。此外,包装设计作为产品的外在表现,其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为消费者呈现产品的内容和特性,当然在传递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合理化包装。良好的包装是提升消费者认知和产品层次的必然要求。摄影技术无疑就是从客观实际中取材,在结合专业技术进行优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如果能够将其充分有效应用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势必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全面、最丰富的产品内容。

3结语

当前茶叶产业正在经历迅猛发展的机遇期,无论是人们日益成熟的茶叶消费理念,还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如今都有利于整个茶叶产业生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想要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更需要的是我们学会应用融合和借鉴。通过将各种能够丰富展现茶叶特点和内涵的元素充分有效融入到包装设计过程中,进而实现其包装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在各种可借鉴要素中,摄影艺术无疑是一种最具时代气息的要素,通过选取好的照片素材,将其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能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茶叶的特点和状况,实现产品信息的有效传递。

作者:魏舒娜 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善秀.茶包装色彩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02):208-211.

[2]曾景祥.论摄影的艺术特征[J].艺术设计,2013,(14):96-102.

包装工艺分析例5

包装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和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时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所带来的商业文明繁荣,令商品包装的设计制作越发精致美观,其设计、生产加工也早已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成为评判一个国家商业繁荣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包装和包装设计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作为包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包装设计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调研、设计制作商品包装的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在教学中开设于包装结构设计后并与之相承,其后紧联系列包装设计、材料包装设计、袋装包装设计、容器设计等后继课程。这些课程的作业实训成果外观差别较大,但都遵循着一条明确主线,即以人为本、注重调研、培养制作能力。笔者认为,应当将这条主线作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并由此引领包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其他后继课程。

一、包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遵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

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为依据,努力让相关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包装结构设计(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主要是纸包装结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路主要体现在纸盒(箱)结构各部分与人手、臂接触之处的大小必须符合人体相关尺寸。而在包装设计基础中,以人为本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包装盒与容器之大小、结构需适合消费者的把持使用,更体现在包装的方式是否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包装装潢是否能满足相关人群的心理需求和对产品的期待等等。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下,教师当引导学生在设计活动中时常把自己比作消费者,自行观摩、检验设计成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目标人群的使用偏好,根据产品的性质、尺寸来决定纸盒包装结构。以土特产品包装为例,其纸盒结构选用提手式或花盖式等变形结构,可赋予作为礼品的包装以贵重感;普通日常消费品如零食、衣物、小用具等则常采用基础方形纸盒结构,以降低包装生产成本。不论选择何种包装结构都需要以人为本、依照人机工学原理,保证包装各部分结构便于人们搬运、提携、开启使用等。同时,绝大多数时候包装装潢应当简洁、醒目、产品主题突出,能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但也有少数商品的包装装潢则相反,如某些涉及消费者的使用隐私的产品,其包装盒尺寸宜较小、外观装潢应低调,便于消费者收入袋中(怀里)隐蔽携行,以照顾消费者的使用心理,这更是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

二、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十分注重调研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指引下,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当注重调研和调研分析。包装设计调研是根据项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收集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收集设计项目的具体要求、参考样本样品、产品信息尤其是卖点等,但更要分析掌握产品的市场状况、消费者状况等信息,通过调研所得信息分析出结论,指导包装项目的设计表现。以某松花皮蛋的包装设计项目为例,在同类土特产品繁多且同质、仅在端午等传统佳节前后市场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则本包装设计的调研首先需要了解人们消费皮蛋的习惯、一次性消费的数量、用于送礼的比例等,由此决定包装盒的容量、是否需要开发大小不同的几种包装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等;再根据包装盒的容量、内装物重量的调研数据来决定包装结构,并根据市场同类产品的外观、消费者的年龄层面和欣赏习惯来决定装潢设计的整体思路。由此可见,调研是包装设计总体思路的依据,注重调研当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教学思路。

三、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根据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包装基本概论、针对实训项目进行调研及分析、设计表现、制作样品等。设计表现是通过手绘、电脑辅助设计等方式来表现包装装潢及展示效果的过程,是包装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大量包装成品的印刷制作质量。而设计表现完成后,学生必须动手制作包装样品实物,实物不止于像广告、编排等作业那样打印在纸面上即可,而是需要剪裁、粘贴制作成型。一个装潢完备的包装盒电子稿在准确绘制完成后,打印在卡纸、纸板等材料上,学生需要将其准确剪裁下来并折叠制作成形,实物样品比屏幕上、打印在纸面上的包装展示效果图自然更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动手制作能体现一个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作学习态度,如果一个包装盒的手工样品不能工整地制作完备,则实践中谁都难以对即将大批量生产的包装盒充满信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是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思路和目的。

四、结语

包装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以人为本、注重调研、培养制作能力的教学思路,便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打好包装设计系列课程的坚实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包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是基于笔者长期的设计工作和教学实践经验,乃一家之言,不足之处笔者今后将继续改进提高。

作者:王可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开朗,冯梅.销售包装结构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孙诚.包装结构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包装工艺分析例6

包装设计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各项先进技术的发展,印刷工艺与包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印刷工艺在印刷技术及印刷质量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其中包含有:图像技术、文字技术、制版技术、分色技术、编辑技术、美术设计技术、文字处理技术、摄影技术、统筹技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技术的进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对于包装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主要对随着印刷工艺的进步,其对包装设计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1.平版印刷工艺对于包装设计发展的影响

随着印刷工艺及包装工艺的发展,印刷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其中的平版印刷技术,其印刷载体非常的广泛,并且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其印刷质量在不断提升,由于其存在计算机直接制版、灵活的无齿轮直接驱动、操作方便的套筒等优点,使得其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很好的满足各种印刷品的要求,其在不干胶印刷包装、商标标签、食品包装、医药包装、烟包等领域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包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设计理念的先进性,又要求其包装材料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在现代包装设计工作中,印刷工艺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印刷工艺是相关的包装设计理念实现的最基本的保证,包装设计工作中的文字、图形、颜色等都需要通过印刷工艺才能实现。所以,在实际的发展应用过程中,印刷工艺中任何一项技术及设备的进步都会对包装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媒体的宣传、企业形象展示、环境设计、品牌形象、产品设计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包装设计,整个设计工作的好坏,对于相关产品的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印刷工艺的巨大变革与进步,我国的包装设计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管是设计风格还是设计理念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的包装设计工作中,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包装设计的侧重点也存在较大的不同。现代社会的美观时尚、设计新颖的商品包装与印刷工艺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有先进的印刷工艺作为支撑,各种多样化的包装设计才能得以实现。随着包装设计的发展,在其设计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印章、书法、传统图案等中国文化特征的元素,印刷工艺对于包装设计的影响由此可见。

2.凹轮印刷工艺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与平版印刷工艺相比,凹印包装设计的印刷工艺更加的复杂,其科学性与系统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其他形式的印刷工艺相比,在凹轮印刷工艺中,其凹印制版的前期工序包括所有的平版印刷中的制版工艺,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应用到凹印包装设计,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印前工艺,并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包装设计的设计质量及印刷品的印制质量,对凹印包装设计的印前设计、制版工艺特点等进行简单分析,其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防伪技术的应用,在开展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防伪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内容,这对于保障商家的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凹印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些特殊的数字、文字、图形等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以达到防伪的目的。(2)条形码工艺,这是在商品包装设计中,最基本的设计内容,这是国际通用的商品代码,主要作用是对商品进行标识,在条形码的识别过程中,是根据其条空的边界及宽窄来进行的,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条与空的颜色反差。(3)色彩与网成使用工艺,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印刷与包装材料上的色彩是消费者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在凹轮印刷制版的过程中,需要在充分考虑色彩损失的情况下,对色彩平网的深、浅网成进行合理设计。(4)文字处理工艺,在凹轮印刷工艺中,对于文字的处理具有非常严格的工艺要求,在实际的印刷过程中,文字的印刷质量对于包装设计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制版人员在凹轮印刷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字体及文字大小进行合理的设置。(5)压色工艺,凹轮印刷制版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版面上不同色块之间的压色处理,对于保证印刷套印准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凹印包装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诸多的特点,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通常情况下,凹印包装的印刷承载物是塑料薄膜,这与平版印刷相比,其印刷材料的改变,对于包装设计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使得凹印包装设计广泛的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袋装商品的印刷包装中,凹轮印刷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也使得包装设计中其包装袋的结构变得多样化,就其封边方式而言,出现了四边封、三边封、两边封、中封等各种形式,并且其色彩饱和度、设计材料的多样化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3.立体印刷工艺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印刷工艺,立体印刷在实际的印刷工作中,能够达到其特有的工艺效果与立体效果,其能够在二维平面上创造良好的立体视觉效果,立体印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包装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出现是印刷工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及先进的技术功能,使得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目前常用的几种立体印刷工艺有:全息立体印刷、动感立体印刷及普通立体印刷,在立体印刷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效的利用光学原理,对二维图像进行相关的处理,使其能够达到一种三维的视觉效果。普通的立体印刷技术是将圆弧移动立体拍摄的底片,采用一定的处理方式,最后得到立体照片,在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实现其印刷;动感立体印刷与普通立体印刷的制作原理大致相同,只是进行一定的观察角度的变换,就能够产生较好的视觉动感效果;全息立体印刷,采用的是以激光全息摄影为基础的新型立体印刷技术,在其印刷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特殊的激光成像原理。

包装工艺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TE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040-02

一、HAZOP方法应用现状

石油、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要求严格,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性,石化产业在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隐患。

石化生产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人们最想得到的结果。这就是安全评价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完善,安全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如果怎么样法(What If)、检查表法(Check List)、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HAZOP)、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FMEA)及故障树(FTA)等。各种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特点,适于不同的分析对象和需求。其中,HAZOP方法以其分析全面、系统、细致等突出优势成为目前危险性分析领域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二、HAZOP分析方法简介及适用范围

HAZOP方法是1974年由帝国化学公司(ImperialChemical Industries PLC,ICI)提出的。是一种用于辨识设计缺陷、工艺过程危害及操作性问题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使用引导词为中心的分析方法,方法的本质就是通过系列的会议对工艺图纸和操作规程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每一个单元(即分析节点),分析偏离设计工艺条件的偏差所导致的危险和可操作性问题。

HAZOP分析组分析每个节点工艺状态(参数)可能出现的变化(偏差)加以分析,找出其可能导致的危害,识别出那些具有潜在危险的偏差,并分析它们的可能原因、后果和已有安全保护措施等,同时提出应该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

HAZOP分析既适用于设计阶段,也适用于在役装置。

三、HAZOP分析的目的

HAZOP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工艺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危害,识别不可接受的风险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阶段进行HAZOP分析,有助于设计安全性好的工厂。它可以在工厂的安全以及可操作性方面融入总体设计程序步骤之中。

2.HAZOP分析可用于对工厂人员的培训辅助教材,以及用于操作手册的编制。

3.HAZOP分析适用于新工艺,作为一种对某种设计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与惯例规则一致性进行严格和系统的鉴别的方法。

4.HAZOP分析可以降低开工前和开工后工程设计变更的成本。另外,通过提高可操作性和产品质量,可以使现有设备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HAZOP可以减少29%设计原因的事故和6%操作原因的事故。

四、HAZOP方法在常减压装置中的分析实例

以某石化公司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为例,分析过程如下:

(一)装置简介

某石化公司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采用的主要原料为大庆、俄罗斯的混合原油,主要产品有液化气、直馏石脑油、直馏柴油、减压蜡油、减压渣油等。

装置主要由换热、电脱盐、初馏塔系统、常压炉、常压塔系统、减压炉、减压塔系统、轻烃回收系统、三注等部分组成。

(二)HAZOP工作

1.HAZOP技术资料。HAZOP所用的技术资料:

(1)管道和仪表控制流程图纸(P&ID);

(2)工艺流程图(PFD)、设计标准;

(3)平面布置图、设备规格、设备布置图;

(4)工艺说明及操作规程、操作步骤……

2.HAZOP小组的组成。HAZOP小组包括青岛中油华东院安全环保公司4人,装置设计单位2人,装置现场工作人员7人,涉及专业包括仪表、设备、工艺、安全。

3.HAZOP分析范围。HAZOP分析范围为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主要包括换热、电脱盐、初馏塔系统、常压炉、常压塔系统、减压炉、减压塔系统、轻烃回收系统、三注等部分,还包括公用工程及平面布置。

4.HAZOP节点列表。此次HAZOP分析共划分27个分析节点,节点见表1:

5.HAZOP问题与建议。此次分析共划分了27个工作节点,内容涵盖20张PID图及总平面布置图,共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累计97条,其中仪表方面40项,设备方面30项,工艺方面11项,电气方面6项,职业防护4项,管理方面3项,消防方面3项。

主要包括:联锁自保不足、晃电引起超压超温、稳定塔底再沸器超温使用、报警仪表不足、防冻措施不足、安全阀、泵密封、消防、个人防护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问题与建议见表2:

6.总结。经过HAZOP分析,得出装置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仪表上,如部分仪表联锁无法投用,安全等级不够等问题;其次是高温热油的防泄漏问题,如泵的单端面密封,部分阀门法兰在温度变化时而发生泄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HAZOP都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在这些对策措施得到实施后,装置的安全性能会得到提高。

五、结语

将HAZOP分析方法应用于石油化工在役生产装置的安全评价中,不仅能够使分析人员对于单元中的工艺过程及设备有深入了解,对于单元中的危险及应采取的措施有透彻的认识,增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而且,其HAZOP分析研究成果对于装置的日常生产与维护以及装置的安全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以认为HAZOP分析方法应用于石油化工在役生产装置的安全评价是可行的,其分析程序与内容可以作为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显政.安全评价(上、下册)[M].北京:煤炭出版社,

包装工艺分析例8

从企业服装设计工作项目所含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服装设计师和设计助理,而每个类别下又分别包含了很多子项目。如服装设计师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设计服装款式、绘制效果图、设计和选择面辅料以及确立设计风格;设计助理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①协助设计服装新风格和新工艺;②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③服装款式的结构分析和工艺分析;④根据服装的款式风格搭配面辅料;⑤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针对企业服装设计的工作过程,教师需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及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和服装结构基础三大类,而教学过程应当模

拟工作流程,将教学按照顺序分成几个部分,如下所示:第一部分,素描基础知识。素描是设计服装的基本技能,服装款式从构思到设计都需要素描的支撑。其教学目标为能让学生掌握运用明暗、线条来表现形体结构,能准确勾勒出人体的标准比例。第二部分,色彩的基础知识。在服装设计中,色彩与款式相互呼应,用色彩强化款式的美感,用款式来衬托色彩的艺术性,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技巧。了解色相、明度、纯度的综合表现能力。第三部分,了解服装材料。让学生掌握一般材料的性能特点,能识别各种服装材料的结构,熟悉各种服装辅料的相关知识。第四部分,让学生尝试着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款式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构思通过素描表现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也可自主设计,最后由教师来点评优劣。确定服装款式后,再让学生根据款式选择服装面料,并填充色彩,最后由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对他们的设计进行评价,选出其中几款公认优秀的设计呈送给企业,让企业专业的设计师进行点评。综上所述,教学的步骤和现实中工作的过程基本吻合,通过这种引导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由浅至深逐渐提高服装设计的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熟悉了工作流程,从而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工艺教学设计探讨

当前,很多企业在服装工艺设计和制作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或缺少技能过硬的技师。而从企业工艺设计所需的岗位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岗位,其一是工艺设计技师,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服装的款式分析和制订工艺文件;其二是工艺制作技师,主要工作任务包括:①使用缝纫机、包边机、套结机等设备缝制样衣;②配合样板师进行试板和改板;③结合企业制定的相关生成工艺文件,制定服装生产的工艺标准。针对企业在工艺方面的工作流程,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按照生产流程设计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服装制作的工艺标准,而在实践中,共有9项工艺标准需要学生熟练并掌握,主要包括:①服装的名称、类别和款式标准;②款式结构图、服装面料、颜色和样式标准;③服装的规格标准;④服装的裁剪工艺标准;⑤面料规格及使用部位标准;⑥缝制工艺标准,包括袖口、肩缝、里襟、下摆等制作标准;⑦洗水要求标准;⑧烫整工艺标准;⑨服装包装工艺标准。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服装制作工艺的基础技能。参照企业生产的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应以各种服装缝制工艺的基础知识教学为出发点,首先让学生掌握服装制作的基本技能,如各种手针技法、机缝技法等等;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整套服装裁剪、缝制、熨烫、整理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从而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严格来说,服装工艺是一个系统的项目,其中包含了影响服装制作的众多因素。但归根结底,所谓“工艺”,实际上是对服装制作提出的要求,每一项要求一方面要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企业客户对服装工艺的要求。因此,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掌握服装工艺的各项要领,其次再培养学生制作服装的基本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一方面应面向学生的未来就业,另一方面也要面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有能力去面对以后的工作,并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进而,也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谭龙 单位: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包装工艺分析例9

1 数控铣加工工艺概述

数控铣加工工艺属于一种在数控机床基础上进行零件加工的工艺技术,采取数字信息进行零件及刀具位移控制的机械加工技术。数控铣加工工艺实现的基础为数控机床。在零件加工中,程序员综合分析零件材质、零件加工需求、机床特性等因素,合理编制数控系统指令,在指令下数控系统执行动作,完成零件加工。数控铣机床与一般普通机床存在着较大区别,如数控铣加工机床其加工程序更为复杂,工艺规程要求更多。为保证数控铣加工质量及效率,应做好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工作,其编制内容主要包括数控铣加工工艺分析、零件装夹与定位、刀具及切削用量、加工路线、数控编程等。

2 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分析

2.1 数控铣加工工艺分析

在进行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工作时,首先应对需要加工的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其工艺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零件尺寸标注。在数控铣加工零件编程作业中,其所有的尺寸,包括点、线、面及位置均是以编程原点为基准来确定。为此,应在零件加工对象图中直接标注出坐标尺寸;第二,元素分析。在数控铣加工工艺铣加工编制中,编制人员应充分分析加工零件对象轮廓几何要素参数及多个几何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工艺分析中,需要对加工零件元素,如加工零件曲线轮空、形状、尺寸、空间曲线等因素进行分析。在充分分析元素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工艺编程;第三,定位。在数控铣加工工艺分析中,因其零件加工工序集中性较强,为此,应保证其基准定位精确性;第四,尺寸及几何类型统一。为降低换刀频率,在进行零件加工中,其加工零件内腔及外形应尽量采取统一尺寸及几何类型。进行尺寸及几何类型的统一,可以缩短程序长度,节省编程时间。

2.2 零件装夹与定位

在进行零件加工之前,应将零件放置在相应夹具或机床上。为避免零件加工中出现零件位移等问题,应保证零件装夹牢固性及精度,即零件装夹与定位。为保证装夹及定位效果,应尽量实现一次定位装夹,避免多次装夹,充分发挥数控机床性能,减少人工调整加工。

2.3 刀具与切削用量的选择与确定

在应用数控铣机床进行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其对刀具性能及规格有着十分高的要求,一般在数控铣加工中多采取超细粒度硬质合金、高速钢刀具等刀具,保证刀具应用符合工件切削要求。

(1)数控铣加工刀具选择

刀具选择是实现数控铣加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刀具选择时,应选择精度高、强度好、刚性强、耐久性好、便于安装与调整的刀具。在零件加工中,应根据需要加工的零件选择合适刀具。在实际操作中,多是依据加工零件几何参数进行刀具选择。如进行封闭键槽加工应使用键槽铣刀,进行精加工则应选择四刃刀具等。

(2)切削用量的确定依据

将工件切削加工中各个运动参数称之为切削用量,主要包括进给量、切削速度与主轴转速等。在选择切削用量时,多会分析刀具应用寿命,并分为工序单件成本最低经济寿命与最大生产率寿命两个部分。如按照工序单件成本最低经济寿命来确定切削用量则可以称之为最低成本切削用量;如按照最大生产率寿命来确定切削用量则可以称之为最大生产率切削用量,在生产任务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多应用最大生产率切削用量。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可以有效提高铣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切削用量的选择应依据进给量、切削速度与主轴转速等进行评价。为实现零件加工的经济效益,在选择切削用量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选择成本最低切削用量。

2.4 加工路线

在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加工路线的选择与安排。其加工路线,指的是在零件加工中从毛坯到成品所经过的先后次序。在进行数控铣加工路线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加工工艺、装夹形式、刀具应用、切削用量、加工工序集中及分散程度与工序先后次序等。

在分析加工零件特征与要求的基础上,将零件划分为粗加工、精加工两个阶段。其中粗加工阶段主要目的是切除余量,精加工阶段则是在设计程序基础上进行精细加工。在进行工件零件加工顺序安排时,一般其次序为:先粗加工后精加工;先进行面加工后进行孔加工,再进行槽孔加工。在基本确定数控铣加工工序次序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工序集中与分散程度问题。如工件加工工序集中性突出,则其工艺编制难度较大,调整较为困难,但却可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如加工工序分散性较为突出,则其工艺路线较长,时间花费较长,操作较为简单且方便调整。

2.5 数控编程

数控编程质量直接影响着数控铣加工质量及效率,其数控编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工零件图样分析、加工工艺过程确定、走刀轨迹计算、加工程序编写、程序校对、试切等。数控编程主要分为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两种形式。在实际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中,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科学确定其工艺编制的各项内容,实现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益。

3 结语

数控铣加工工艺在进行高精度零件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通过数字信息进行零件与刀具位移控制,加工质量较好,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在进行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时,应对其编制内容,如工艺分析、零件装夹与定位、刀具及切削用量、加工路线、数控编程等进行合理选择与确定。保证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质量,在提高加工质量,实现加工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包装工艺分析例10

环行器是非互易的多端口器件,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当电磁波从端口1输入时,通过调节适当的参数,其能量就能几乎无损耗从2端口输出,端口3则无能量输出。

 

环行器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量巨大,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环行器供应商在产品批量生产管理能力、生产过程控制能力、产品容差设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产品合格率低,生产效率低,导致产品价格昂贵并且周期较长。因此,本文在环行器生产的制约因素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1 研究目标和主要考核指标

 

1.1 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对通讯用L波段环行器批生产技术研究,突破批量生产管理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容差设计技术,完善环行器批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体系,使产品一次装配合格率达到99.73%,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每天300只/人。

 

1.2 研究内容

 

“L波段环行器”批生产技术研究内容如下:

 

(1)容差设计技术;

 

(2)一致性装配工艺技术;

 

(3)批生产管理技术;

 

(4)统计过程控制技术。

 

1.3 主要考核指标

 

批生产能力主要考核指标:

 

(1)产品一次装配合格率达到99.73%;

 

(2)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每天300只/人。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2.1 研究方案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样品阶段、小批量试制阶段和批生产阶段。

 

样品阶段包括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解决容差设计问题,进行三批次生产,每批不小于10只,一次装配合格率大于95%。

 

小批量试制阶段包括PID(过程识别文件)编制,工艺文件细化为操作文件,过程检测规范制订,工装夹具设计及制作;解决产品一致性问题,进行三个批次生产,每批不小于100只,一次装配合格率不低于99.73%。效率达到每天150只/人。

 

批生产验证阶段包括质量保证大纲、生产过程控制文件编制,工艺优化,SPC,缺陷分析及其纠正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建立批生产体系;解决批生产工艺及管理问题,进行三个批次生产,每批不小于1000只,一次装配合格率不低于99.73%。效率达到每天300只/人。

 

2.2 技术途径

 

2.2.1 容差设计技术

 

容差设计包含结构及电路的尺寸容差设计和材料性能的容差设计,尺寸容差主要有永磁体、中心导体、铁氧体基片的尺寸误差。材料性能主要指铁氧体基片的电磁性能和永磁体的磁性能。

 

采用以下方法开展容差设计技术研究:

 

(1)确定永磁体、中心导体、铁氧体基片的尺寸误差和铁氧体基片的电磁性能及永磁体的磁性能偏差的一般水平;

 

(2)采用仿真分析方法,找出关键尺寸偏差和材料关键参数偏差;

 

(3)建立环行器的参数化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找出关键尺寸偏差和材料关键参数偏差。

 

2.2.2 一致性装配工艺技术

 

一致性装配工艺技术包含装配工艺技术和装配一致性控制技术。“L波段环行器”结构相对简单,中心导体通过器件端口引脚固定。本项目的装配工艺技术主要是引脚的装配和盖板的装配。

 

引脚装配包括介质套与腔体装配,引脚与介质套的装配,引脚、介质套、腔体均为紧配合。通过研究装配的方法,设计适宜的工装夹具,保证引脚、介质套、腔体过孔同心,引脚底面与腔体底面之间平整,保证引脚装配一致性。

 

盖板装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旋拧盖板时,中心导体受力,产生转动;其二是永磁体已经充磁,盖板是良好导磁体,装配时盖板与永磁体相吸,导致盖板螺纹与腔体螺纹难以正确卡合而失效。轻微时,盖板不正,严重时损坏螺纹。

 

为了解决盖板装配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在结构设计中,增加防转片,防止中心导体随盖板装配转动;

 

(2)设计工装夹具,确保盖板螺纹与腔体螺纹正确卡合。

 

2.2.3 批生产管理技术

 

批生产管理技术包含物料管理、工装夹具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产品批次管理、各工位工时分配、生产进度管理、不合格品管理、外包管理等内容。

 

本文结合“L波段环行器”开展批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建立批生产管理体系,实现生产高效有序、过程可控、产品可追溯。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1)编制PID文件、工艺操作文件、过程检测规范、过程控制文件等,细化生产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

 

(2)提取过程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控制。

 

2.2.4 统计过程控制技术

 

结合“L波段环行器”开展统计过程控制研究,采用以下途径:

 

(1)确定关键工序节点和关键工艺参数;

 

(2)确定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量;

 

(3)确定已确定的工艺参数的采集、检测、统计方法(计数、计量);

 

(4)确定采用的控制技术;

 

(5)根据统计数据,利用控制图进行受控状态分析;

 

(6)对失控状态运用直方图、因果图等方式分析失控原因;

 

(7)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优化工艺参数;

 

(8)再确认工艺参数的控制量,达到过程统计受控,维持过程的稳定和减少过程的波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9)计算Cpk,并进行分析;

 

(10)修订工艺和操作文件。

 

3 应用方向及成果形式

 

3.1 应用方向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通信产业有望突破万亿,而环行器直接用于基台(站)和移动台系统中,需求量巨大,预计未来10年环行器年需求量至少在上亿万只。

 

L波段环行器批生产技术攻关后,所得到的过程管理方法可应用于其它民用铁氧体器件的生产,军用铁氧体器件的批生产也可借鉴该技术。

 

3.2 最终成果形式

 

(1)PID文件

 

(2)工艺操作文件

 

(3)过程检测规范

 

(4)质量保证大纲

 

(5)生产过程控制文件

 

4 结束语

 

包装工艺分析例11

环行器是非互易的多端口器件,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当电磁波从端口1输入时,通过调节适当的参数,其能量就能几乎无损耗从2端口输出,端口3则无能量输出。

环行器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量巨大,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环行器供应商在产品批量生产管理能力、生产过程控制能力、产品容差设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产品合格率低,生产效率低,导致产品价格昂贵并且周期较长。因此,本文在环行器生产的制约因素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1 研究目标和主要考核指标

1.1 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对通讯用L波段环行器批生产技术研究,突破批量生产管理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容差设计技术,完善环行器批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体系,使产品一次装配合格率达到99.73%,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每天300只/人。

1.2 研究内容

“L波段环行器”批生产技术研究内容如下:

(1)容差设计技术;

(2)一致性装配工艺技术;

(3)批生产管理技术;

(4)统计过程控制技术。

1.3 主要考核指标

批生产能力主要考核指标:

(1)产品一次装配合格率达到99.73%;

(2)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每天300只/人。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2.1 研究方案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样品阶段、小批量试制阶段和批生产阶段。

样品阶段包括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解决容差设计问题,进行三批次生产,每批不小于10只,一次装配合格率大于95%。

小批量试制阶段包括PID(过程识别文件)编制,工艺文件细化为操作文件,过程检测规范制订,工装夹具设计及制作;解决产品一致性问题,进行三个批次生产,每批不小于100只,一次装配合格率不低于99.73%。效率达到每天150只/人。

批生产验证阶段包括质量保证大纲、生产过程控制文件编制,工艺优化,SPC,缺陷分析及其纠正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建立批生产体系;解决批生产工艺及管理问题,进行三个批次生产,每批不小于1000只,一次装配合格率不低于99.73%。效率达到每天300只/人。

2.2 技术途径

2.2.1 容差设计技术

容差设计包含结构及电路的尺寸容差设计和材料性能的容差设计,尺寸容差主要有永磁体、中心导体、铁氧体基片的尺寸误差。材料性能主要指铁氧体基片的电磁性能和永磁体的磁性能。

采用以下方法开展容差设计技术研究:

(1)确定永磁体、中心导体、铁氧体基片的尺寸误差和铁氧体基片的电磁性能及永磁体的磁性能偏差的一般水平;

(2)采用仿真分析方法,找出关键尺寸偏差和材料关键参数偏差;

(3)建立环行器的参数化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找出关键尺寸偏差和材料关键参数偏差。

2.2.2 一致性装配工艺技术

一致性装配工艺技术包含装配工艺技术和装配一致性控制技术。“L波段环行器”结构相对简单,中心导体通过器件端口引脚固定。本项目的装配工艺技术主要是引脚的装配和盖板的装配。

引脚装配包括介质套与腔体装配,引脚与介质套的装配,引脚、介质套、腔体均为紧配合。通过研究装配的方法,设计适宜的工装夹具,保证引脚、介质套、腔体过孔同心,引脚底面与腔体底面之间平整,保证引脚装配一致性。

盖板装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旋拧盖板时,中心导体受力,产生转动;其二是永磁体已经充磁,盖板是良好导磁体,装配时盖板与永磁体相吸,导致盖板螺纹与腔体螺纹难以正确卡合而失效。轻微时,盖板不正,严重时损坏螺纹。

为了解决盖板装配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在结构设计中,增加防转片,防止中心导体随盖板装配转动;

(2)设计工装夹具,确保盖板螺纹与腔体螺纹正确卡合。

2.2.3 批生产管理技术

批生产管理技术包含物料管理、工装夹具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产品批次管理、各工位工时分配、生产进度管理、不合格品管理、外包管理等内容。

本文结合“L波段环行器”开展批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建立批生产管理体系,实现生产高效有序、过程可控、产品可追溯。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1)编制PID文件、工艺操作文件、过程检测规范、过程控制文件等,细化生产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

(2)提取过程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控制。

2.2.4 统计过程控制技术

结合“L波段环行器”开展统计过程控制研究,采用以下途径:

(1)确定关键工序节点和关键工艺参数;

(2)确定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量;

(3)确定已确定的工艺参数的采集、检测、统计方法(计数、计量);

(4)确定采用的控制技术;

(5)根据统计数据,利用控制图进行受控状态分析;

(6)对失控状态运用直方图、因果图等方式分析失控原因;

(7)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优化工艺参数;

(8)再确认工艺参数的控制量,达到过程统计受控,维持过程的稳定和减少过程的波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9)计算Cpk,并进行分析;

(10)修订工艺和操作文件。

3 应用方向及成果形式

3.1 应用方向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通信产业有望突破万亿,而环行器直接用于基台(站)和移动台系统中,需求量巨大,预计未来10年环行器年需求量至少在上亿万只。

L波段环行器批生产技术攻关后,所得到的过程管理方法可应用于其它民用铁氧体器件的生产,军用铁氧体器件的批生产也可借鉴该技术。

3.2 最终成果形式

(1)PID文件

(2)工艺操作文件

(3)过程检测规范

(4)质量保证大纲

(5)生产过程控制文件

4 结束语

环行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容量大、可靠性高等系列优点,是通讯微波电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器件之一,市场需求量巨大,如何控制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环行器生产厂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通过对环行器批生产技术研究,使得我们在容差设计技术、装配工艺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可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维福.带线环行器_隔离器生产技术[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9,40(4):4-19.

[2]刘力,贾建华.射频结环行器的设计流程与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 2007,19: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