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4:50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1

1. 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临近社区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以1999年WHO/ISH推荐的标准为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者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3]。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51.3±3.6)岁, 观察组60例, 男29例, 女31例, 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49.3±4.5)岁。对比分析两组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将已选定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作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实施传统常规的高血压综合健康教育, 而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两组的持续时间均为6个月。

1. 2. 1 ;传统综合教育模式 ;常规组及观察组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的方式:①定期邀请高血压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同时举办患者之间的治疗交流会等健康教育方式, 内容涉及高血压基本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护理等。②将编写的高血压知识手册和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患者。③采取定期组织调查员进行随访的方式并且与高血压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健康咨询。干预时间为6个月。

1. 2. 2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与传统综合教育模式不同, 在其基础上, 增加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以此给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①全面评估, 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 了解其高血压患病程度和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②依据上述评估结果, 与患者家属一起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此时应考虑其对高血压疾病的了解程度, 并且细致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一同探讨患者的病情, 要将患者家庭的一切有效力量全面充分调动起来, 给予患者帮助。③执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计划, 每周入户查房和健康教育, 并且监督患者是否及时遵守医嘱和其用药依从性、饮食情况、适量的有氧运动, 另外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干预时间为6个月。

1. 3 ;评价标准 ;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姓名、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目前血压水平、病程等;高血压知、信、行问卷, 内容包括平日对待高血压心态、高血压健康知识、日常作息和饮食习惯等[4]。在实施健康教育后,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α=0.05, P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回收120份, 回收率100%。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 优于常规组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如今高血压发病率高, 危害重, 但是如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坚持用药, 规律用药, 坚持长期适量的有氧运动, 仍然能够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高血压患者需要遵循长期规律用药的要求, 绝大多数患者难以坚持。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已成为各界医务工作者的头号难题。根据我国高血压发病及医疗卫生实际情况, 如果仅凭借患者于住院期间及门诊的控制治疗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难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和预防并发症[5]。而随着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 社区的医疗护理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通过在社区进行医疗健康教育等可有效实现对高血压患者医院外控制及管理, 进而对高血压进行了有效地防控。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2

顾名思义,全科医生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内、外、妇、儿等科的医疗服务,并且也能进行有关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社区健康教育。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将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区、深入人群与家庭,尤其是病人家庭。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常见病防治以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社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进行防病与治病的健康教育。

1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1 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区的特点,无论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市社区,老人、儿童与妇女占的比例都很大。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广,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与个人行为等。但对于不同的对象要有内容针对性,使社会与人群产生预防疾病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和责任感。

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国社区层面的群体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传染病、地方病与慢性病防治、老年人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生活习惯与个人行为、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由政府部门和防保人员为主体,全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协助参与进行。

1.2 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元。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正是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卫生服务的,故更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

1.2.1计划生育教育,要从新婚夫妇做起,把优生优育优教工作要连续做下去。

1.2.2帮助家庭成员树立自我保健意识,预防慢性病,学会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与技能。

1.2.3普及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吸烟、不随地吐痰、防止病从口入,搞好家庭与社区环境卫生。

1.2.4家庭安全教育。注意防止食物中毒,安全合理用药,防止烫伤,安全用电,防止儿童与老年人在居室中跌伤、碰伤等。

1.2.5普及家庭急救常识。学会如何进行院前抢救并安全及时转送病人。

1.3病人教育:主要在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由于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个体化的保健服务,所以病人 (广义的)教育是其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1.3.1沟通医患关系,教育病人如实介绍病情并及时就医。

1.3.2解释病情,告之疾病防治注意事项。

1.3.3合理用药与遵医行为教育。

1.3.4矫正疾病行为,教育病人对已患疾病不要漠然待之,也不要小病大治,过分利用卫生服务。

1.3.5生活方式与行为指导。

1.3.6心理支持。

1.3.7病人家属教育。

1.3.8就医指导。

2 社区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

健康教育的宣传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如广播、闭路电视),板报专栏,印刷材料,社区与家庭或个人访问、座谈等。使用怎样的方式要根据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而定。其原则是注重效果而不是注重形式。

公众舆论与大众媒介对于改变环境污染,加强安全用水与粪便管理可能效果明显。卫生人员要从自我做起,各方面树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社区健康教育方式。

社区教育应针对当地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相关行为做到有的放矢,应分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三个不同的目标人群灵活展开。具体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与宣教内容要依据社区流行病学、行为学与教育学诊断结果进行安排。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有:

2.1病人随诊教育,为个体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卫生服务之中,是非常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所做工作要记录在病历中。

2.2专题健康教育,如举办专题科普讲座,办班进行四病防治教育等,适用于人群宣教。

2.3咨询服务活动,虽是被动形式,但为当地居民不可缺少的服务。诊所内不但有门诊咨询服务,还应设立电话咨询服务。要重视健康处方的开发使用。街头卫生宣传与咨询活动也是受居民欢迎的,应继续认真组织。

2.4自我教育组织。由慢性病人,如糖尿病病人组成小组开展活动,交流治病体会,互相支持,也是进行宣教的基本组织之一。

2.5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环节,从小抓起,事半功倍。

2.6家长学校、社区大学、健康教育学校,是社区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开展系统教育要形成健康教育计划与大纲。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3

中师生家庭教育是指中师生家庭中各影响因素对中师生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本课题中,课题组成员主要从家庭成员离散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上网教育、青春期教育这些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由于家庭中的教育因素多种多样,难以详尽,本课题还研究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综合性指标——家庭功能,以体现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综合情况。1.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结果(1)家庭成员离散情况调查一般情况下,父母亲与子女之间亲情互动需要适当的距离,若子女与父母亲距离适当,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问题协商,若距离太远,情感沟通、解决问题等家庭功能就不能较好的实施,所以,父母亲与子女的距离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之一。我校中师生这一家庭因素调查结果为: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占总人数的54%,父母双方中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打工的家庭占20%,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家庭占26%。(2)父母亲文化程度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体现个体的认知意识,认知影响个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决定了父母亲的教育意识、教育行为。我校中师生在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如(图1)(3)父母亲教养方式国内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不同。我校中师生父母亲教养方式统计如下(见表一):(4)上网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网络,网络利用得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网络利用不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上网内容和上网时间是影响个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我校中师生的家长是否关注他们孩子的上网情况?调查如下:关注孩子上网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6%,不关注孩子上网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54%。(5)青春期教育我校中师生处于十五、十六岁至二十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加强该时期的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我校关注青春期教育和不关注青春期教育的家庭调查情况如下:关注的家庭占53%,不关注的家庭占47%。2.我校中师生家庭功能调查与研究结果家庭功能是指家庭成员在完成家庭任务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家庭的基本功能表现在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同时家庭作为一个系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来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如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心理需要、社会性需要,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课题组人员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对被试施测,然后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根据表1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5955、2.5025、2.5741、2.5524、2.6429、2.5699、2.5868。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1分代表健康,4分代表不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家庭功能健康状况处于中等略微偏下水平,其中,沟通这一维度得分2.5025,处于中等水平,比其他维度健康。调查说明中师生普遍存在家庭功能的健康不良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功能健康状况极其不良的中师生值得相关老师密切关注。

(二)中师生自测健康调查与研究

中师生健康成长是指中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符合年龄特征并且积极发展。该课题运用自测健康量表对被试施测,旨在了解我校中师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表现。根据表2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7.9983、6.3285、6.6681。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0分代表不健康,10分代表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自测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生理健康这一维度得分7.9983,处于健康水平,并且标准差不大,说明个体差异性不大,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维度虽得分不如生理健康得分,但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这两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提示,中师生个体差异明显,对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较低的学生,值得相关人员关注。

(三)中师生家庭功能与自测健康相关分析

家庭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成员信息沟通的情况、角色完成情况、情感融洽情况、行为控制情况这六个方面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家庭功能健康情况。这些方面与个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相关情况,是本课题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运用SPSS13.0统计如下:根据表3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因素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均有较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影响较大。调查研究表明,我校中师生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自测健康中,身体健康水平较好,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相关性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有较显著相关。至于为什么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而自测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可能学校教育在其中起了积极作用。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更多的患者缺乏足够的健康教育知识,只单纯依赖药物治疗,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现代护理特别强调维持健康,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理念,这就要求护士为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与糖尿病有关的各种知识和具体措施,从而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急救能力等等,因此,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势必成为糖尿病护理的发展趋势。这一理念特别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健康,在糖尿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成员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参与者。我院对32例入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护理,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62例,年龄45-78岁,文化程度不等,将病区分为东西两组,东组32例作为实验组,西组30例作为对照组,他们在年龄,文化程度上相差无几。

1.2方法:实验组按照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给糖尿病患者及家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入院后正确评估患者及家庭的健康教育需求,确定健康教育目标,与此同时把教育目标,具体内容详细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庭,共同参与选择教育方式,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期间由主管床位的责任护士协同进行教育计划。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相互介绍经验,技能演示等让实验组患者、家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同时对他们掌握的教育内容予以全面评价,对还未掌握的内容进行再教育,直至掌握。对照组则按常规进行灌输式健康教育指导。

2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涉及饮食、运动、皮肤、技能操作等等,让患者明白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治疗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家庭的全面支持;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主动和自觉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循医嘱服用某些药物[1]。

2.1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之一,合理调配饮食可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要严格定时、定量进食,以粗粮为主,细粮搭配,要适当限制水果,控制总热量,多食用精旦白,如瘦肉、蛋、奶、鱼类,选用植物油,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等,必要时加餐,可增加蔬菜及豆制品等副食,病情变化时要随时改变膳食。

2.2运动疗法:据相关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以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持续有效的运动疗法,能使病情更稳定,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根据病情和自身爱好选择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方式,如散步、做操、打拳、跳舞、打球、跑步等,注意不宜空腹过多运动,外出运动应随身带加餐食物,以防低血糖反应。

2.3皮肤保健:要注意个人卫生,病情允许下要勤洗澡,勤换衣裤,尤其要保持外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特别要加强足部保健,措施如下:①每日检查足部皮肤色泽、温度是否正常、有无水泡、破溃、溃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②用温水洗脚,切忌过热,尽量不要泡脚,注意不要擦破趾缝间皮肤;③正确修剪指(趾)甲,边缘要光滑,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感染,视力障碍着请家人帮助修剪;④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穿紧袜子和硬底鞋。

2.4低血糖的识别及处理:低血糖反应表现:肾上腺素样作用、出汗、心慌,手颤、饥饿感、烦躁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头疼、视物模糊、神经病样发作、痴呆、昏迷等。要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低血糖症状的认识,遵医嘱服药,按时进餐及适时进餐,规律运动,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品及糖尿病急救卡,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早发现早治疗,以增加获得自救的机会。

2.5操作技能指导:正确测试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监测血糖一般选用便携式快速血糖监测仪,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血糖仪,注意消毒方法、采血量等以保证测试结果正确。血糖检测时间通常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当测试结果与病情、症状不相符时,应与医务人员联系,以确定监测方法是否有误、仪器是否有偏差,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3]。教会病人正确抽吸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组织硬化、脂肪萎缩,注射时间应在餐前半小时,要严格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3结果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见下表

4讨论

4.1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开展健康教育能促进护患关系。从健康教育开始到患者接受教育,其中有一个过程,护士通过反复教育、演示,使患者、家庭既增强了感性认识,又提高了操作技能,从而融洽了护患关系。由表中可知这种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

4.2正确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家属掌握技能操作。通过对实验组病人、家属有目标地进行讲解和操作演示,并让他们共同参与学习、模仿操作、及时评价,对未掌握内容进行再教育、再评价直至完全掌握。表中可知,正确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掌握操作技能。

4.3家庭的支持可促进糖尿病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家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可使健康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尤其是年老体弱、记忆力差、已有慢性并发症的病人、家庭的支持显得更为重要,家庭成员恰当的提醒、监督、适时的帮助等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促进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使各项治疗措施保证到位[4]。

参考文献

1蔺惠芳.糖尿病社区护理与自我管理2003.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2黄秀葡,周爱民.有效运动干预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295-296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5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院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主题的“致社区居民一封信”,并分发给本辖区各居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 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四、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进一步明确辖区残疾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我团队组成由“医生、护士、乡村医生人员”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明确所管辖的社区分布,并在社区设立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五、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服务。目前,已电子签约的社区居民家庭1802户,截止到18年12月5日已签约人数4385人,一般人群数已签2601人,达标6071×30%=1821,现已达到43%;重点人群已签约2602人,达标数为2600×70%=1820,现已达到100%。

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6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多年来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幼儿园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幼儿园教育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1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1.1 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1.2 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3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幼儿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 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2.1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

2.2 家庭教育中的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2.3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间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2.4 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3 幼儿园阶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幼儿园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幼儿园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就幼儿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3.1 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2 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教学中若采取好的教育模式,能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结合,只有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幼儿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让他们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7

1.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辅导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预防性辅导为辅,以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适应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师、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和咨询。徐光兴的《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论述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特性及其资格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各类理论与技术、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多种方法、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和精神卫生与咨询,最后谈到了家庭心理咨询与教师心理保健问题,包括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家庭心理咨询、家庭疗法的流派与理论,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吴增强的《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从普及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全员参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特定的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持系统。家庭、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土壤,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培养心智。学校心理辅导的三预机制(预防、预警、干预)必须往家庭延伸,得到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要善于调动和组织家庭的力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接待日、家长工作坊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家庭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提高家庭心理教育实效,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相关联的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纵向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这一层面来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任务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的形成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依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而兴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利用目前心理学界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使一切生命更富有意义[3]。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研究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是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二是积极人格,对积极人格进行分类和界定,进行积极人格的评定,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促使每一个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产生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这与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是紧密一致的。因此,建立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当前国内很多研究者非常重视积极学校教育和积极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任俊、叶浩生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等主题,特别指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之一是基本支持系统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和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心理工作者钱兵则从实践运用方面提出,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善于整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资源。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其家庭问题的根源,与其等到出现问题再进行治疗,不如从以补救性(治疗)为主转变为以发展性(预防)为主。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竞争与合作、对物质的渴望和获取物质的挫折并存,人的孤独感和内心的冲突增强,这样的一个时期对人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冲突的调节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使个体具有很好的心理弹性、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良好的应对方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能起到预防胜于治疗的作用,在心理上免疫的儿童更有利地抗拒精神以及生理方面的疾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要深入挖掘,开发家庭的积极力量,实现家庭和儿童积极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每一个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受其影响产生的积极教育运动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心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追求的核心价值。对家庭教育来说,很多家长也想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家长的做法是通过关注孩子身上的问题来入手的,认为没有问题就是积极,但消极心理学已有实践证明,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并不能带来积极和幸福,就像不抑郁不等于就快乐,积极和消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有各自定义的变量,积极并不是消极解除后的附属结果,并不是伴随着消极紧张的解除而自然产生[3]。通过积极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消除并不能随之带来积极的发展。

2.家庭教育内容的变革

在传统心理学主导的时代,家庭教育指导也多以问题为靶子,侧重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极少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这种研究取向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际交往等。

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今天,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的功能,积极情绪能扩展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增加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增加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就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4]。积极的家庭教育内容应从减少孩子的消极情绪向增加各种积极情绪的方向转变。

在积极人格方面,过去家庭教育中家长老是盯着自己孩子的不足,不注意孩子具有的优势,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也会觉得这无足轻重,继续羡慕其他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含金量更高的优势,并徒劳无功地要求孩子通过各种努力变成“他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积极心理学理论列出了人类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好奇、爱学习、创造力、勇敢、坚持、爱的能力、公正、审慎、领导力、谦虚、感恩、希望、乐观等),许多时候每个孩子具备的积极力量是不一样的,用刻板的、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仅于事无补,还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闪光的积极力量。通过意识到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培养,而是发现,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德和积极人格特质,发挥其优势。

3.家庭教育方式的更新

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重要本性,但仍然依赖于后天的人生活的环境。孩子内心积极的本性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就象种子一样,有内在的生命力量,但仍然需要适宜的环境气候和精心照料,孩子心灵中的积极种子也依赖生活的环境和精心培育。作为人成长中最早生活、时间最长、关系最紧密的环境——家庭,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还包括家长对子女施加的影响。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家庭系统,对孩子的积极情绪、人格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

首先,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家庭各成员的幸福感体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夫妻关系。对教育来讲,夫妻间稳定的亲密关系直接影响家庭的氛围,家庭的稳定、安全和秩序感,影响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幸福感,对孩子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生活在具有良好婚姻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障碍的发生率只有其他孩子的1/4和1/2,对待两性关系更严肃,对待婚姻的态度更积极[3]。家庭成员之间维系亲密关系的相互了解、接纳、尊重、关心等表现本身也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孩子的模仿学习。相反,父母之间的不和谐或矛盾就会引起孩子内心的冲突、焦虑、紧张、担忧、不幸福甚至是无意义感等。

家庭可以通过一定的家庭仪式、家庭故事等家庭活动对孩子施加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家最近开始关注家庭仪式,认为家庭仪式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交往提供明确的意义,并对家庭成员具有一定的保护,在家庭庆典活动、家庭传统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中,孩子产生愉悦感、强烈的归属感、家庭成员之间的亲近感,对生活产生满意感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家长通过讲述家庭故事对孩子进行积极影响,一般认为家庭故事是一个家庭价值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精神,是家庭价值观传递和家庭角色教导的重要途径,家庭成员通过经常性的家庭故事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从而影响现在的生活。

运用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搭建了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有家长和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密切合作,才能使得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的积极发展,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郭素然,刘畅等.社会变迁中父亲职能的凸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对于性知识的困惑,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性方面的一些问题,更能接受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开朗的性态度;能够尊重及爱护他人,不至于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还有利于帮助新时期大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的性现象,促进其明辨是非,对于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总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开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性观念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使其能够自尊、自信,树立健全的人格,为将来正确择偶奠定基础。当代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性启蒙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其性知识仍然贫乏。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活动最频繁、最活跃时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关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正确择偶并获得终身幸福。

二、影响高校性健康课程建设开发的主要因素

1.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当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只关注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仅仅涉及狭义的内容,内容陈旧和单一,不仅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笔者曾对10所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把性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更不用说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许多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如何看待性别差异等问题避而不谈,没有相关的教育和辅导内容。另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性健康教育质量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相关性知识的渴求。笔者经调查发现,接受过正规性健康方面培训的教师非常少,只占高校性健康教育教师数量的10%,取得相应的性健康教育资格认证的教师则更是少之又少。性健康教育内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着高校性健康课程的建设开发。

2.社会、家庭在性教育问题上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建立性健康教育体系

只是依靠学校来完成性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在性健康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过程中,社会、家庭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学校是主要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家庭氛围,社会舆论、网络传播等,对学生的性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大众媒体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三者性教育的衔接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缺陷。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对于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指导更是显得贫乏。另外, 许多人对于性教育还存在误区,觉得性是人的本能, 根本不用教;如果我们过于宣传性方面的知识,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性的正确认知,从而没有真正建立“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性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对于性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也影响着性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

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身体机能方面,已经步入了性成熟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性知识充满了渴望。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导致许多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相对匮乏,性道德、性意识、性理念认识不足,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在这一阶段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显得非常必要。在进行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好性健康教育公选课,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把性健康教育课讲得生动活泼,激发同学们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了提高在学生对艾滋病、性病危害的认识,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用大量图片资料来说明其对人类的危害。

2.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还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避孕方法。针对一些学生对于性问题比较敏感、难于启齿的现象,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回答问题,答卷可以不署名,这样,可以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教育。另外,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面应该密切配合,只有家庭主动配合,关心学生的性心理,社会生存环境得到净化,才更有利于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重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普及性强的性健康知识,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高水平的性健康教师队伍对于课程建设开发也非常关键。目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老师以及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受专业的局限性影响,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同时,引进一些有资质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缺乏性健康知识,不仅容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还容易导致性犯罪率的上升,以及婚前和流产女性人数的逐年上升,因此,开展性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性观念、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9

【关键词】 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常识教育,这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的重要向导。幼儿园时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好习惯则能够让幼儿长久受益。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实践时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三、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融合

可以将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灵活地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让彼此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仅仅是专题教育无法覆盖所有的内容,单一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能够将健康教育和各个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和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科学教育、美术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等进行灵活的结合,这会覆盖更广泛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也会更灵活。比如,在将语言教育和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指令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来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不仅让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儿园和家庭在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重要

很多幼儿家长将所有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这些知识、常识和生活习惯后这些内容就会一直跟随。这是一种极为简单与片面的认识方式。某种程度上,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于他们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同样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当在教育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并且积极展开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要让他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展开实践,并且家长要给予监督,需要的时候还应当积极给教师反馈。只有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过紧密的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

五、幼儿健康教育展开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让幼儿在实践中习得更全面的健康知识。不少幼师对于幼儿的健康教育还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会在言语上对于幼儿展开要求,但是并没有深入监督幼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效落实了这些具体要求。在展开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时,幼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实践对于幼儿习得这些健康知识,并且把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只有不断将语言上的教育内容转换为对于幼儿生活实践的监督,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学到这些知识与常识。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10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例11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调适能力差,自我定位不客观

入学前学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想象。可在入学后很多高职生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相去甚远。加上刚到一个新环境,心理上很不适应,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

2.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相当一部分高职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本科生,读高职院校没发展前途,自我价值实现水平较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现在学习和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并没有看到应有的收获,容易造成学生不自信、努力进取意识不强、缺乏上进动力,学习生活处于一种彷徨和茫然状态。长期下去学生积极性丧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3.人际沟通方面

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加上当今社会倡导个性等因素,造成很多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与人交往时缺乏换位思考意识,欠缺人际沟通技巧。在校期间与同学,尤其同寝室室友关系不融洽,容易造成心理焦虑和偏执心理。

4.学习心理状况

高职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中成绩普遍较差造成的学习动机过弱、态度消极、毫无上进心、自卑、厌学心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很强,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不但对于目标的实现不利,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生家庭教育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一般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度的“爱”。独生子女现象造成父母把爱的重心都放到一个孩子身上,希望能给予孩子一切自己能给予的,包办学业、工作、成家等现象非常常见。殊不知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孩子终究要独立。同时父母给予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外在需求的满足,而忽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孩子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剥夺孩子表现自我的行为。第二“,封建专制”教育。几千年的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强加自己的意愿,对子女的言行举止过于约束,代替子女做选择等,使孩子的心理失衡,或变得软弱或出现过度叛逆心理。第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实践。很多父母以学习为孩子发展的唯一目标,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当子女脱离父母进入高校后茫然不知所措,辨别是非能力差,基本生活技能差,心理上极度不适应。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长既要关注孩子中小学时期的成长也要关心孩子的大学生活。当然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智力教育,而应加强子女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诱惑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构建高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转变观念,提高家庭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高职院校教育者要改变过去低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旧观念,树立整体教育的新观念。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对高职生的全方位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日常化、制度化,将家庭教育纳入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来。

2.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家、校、生相互之间互动沟通较少,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形成合力。在此,我们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推动高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1)更新观念。利用新生开学报到的机会,通过开设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家长与学生团体互动等活动,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观念。关键是改变家长认为到了大学就不需要再关注子女成长的错误观念。(2)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高职院校通过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充分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创造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相互互动的机会。每年定期邀请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给学生做辅导、报告等,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使家校共管机制常态化、制度化。(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在新生入学时除了科学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获取最直接的心理资料,同时通过填表等方式收集新生的家庭信息,如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建立新生的家庭教育档案,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提高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