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39:46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1

一、关于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开始全面推进各项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产业化”由此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种主要的观点是,教育产业化,即学校应当企业化,学校即是教育企业,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这种观点,学生不但要负担教育的全部成本,学校收取的学费在支付全额的培养成本之后还应有所盈余。同时,也出现了反对的观点,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意见认为,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有公益性,学校是非赢利机构,不同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因此,教育不应产业化,也就是不应市场化。由此,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开始了一番热热闹闹的关于“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讨论。

教育产业是由教育的属性决定的。产业是经济领域的概念,“指生产同一性质的物质和劳务产品的组织的集合”。国外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部门作产业划分,是从“所有能得到报酬的活动都是生产性的”这个观点出发,而划分出三次产业的。可见,“产业的特性,首先就是生产,而非其他”。教育之所以是一种产业,首先因为它具有生产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教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次是因为教育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又都为社会生产着同一性质的产品,所以社会教育组织的集合,当然是一种产业。这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育产业化强调的是,教育与产业(比如工业)的挂钩,是教学的知识成果与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之间的互相拉动。就好像生物的互利共生一样,相得益彰。它是指国家根据教育的生产属性而推行的一种政策及其结果。这种政策就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这种政策正在逐步推行,其结果将逐步显示出来。可见,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产业是由教育本身的属性所决定,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教育产业化则是在教育生产性的根基上实行的一种政策及其结果,政策完全是由人制定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事实表明、发挥好这个能动性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对教育是一种产业缺乏正确认识、而对它实行非产业化政策,使教育长期非产业运行,而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教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智力、品德甚至体力等方面的发展,使人类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与自然环境。教育的多重功能表现为教育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行使的职能、产生的功效等。

(一)协调发展的教育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人力资本,体现出比其他产业更高效率的特征,因此,协调发展的教育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

1.教育投资直接为经济增长作贡献。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形成有巨大资金投入的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活动、科研活动自身也要消耗大量的活劳动。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教育产业的扩大,带动全社会在多层面的物质投资以服务于经济增长。

2.教育消费的扩大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协调发展的教育要求尽可能从总体上与社会同步发展,并满足老百姓多层面、多角度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服务内容。

3.教育协调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教育的发展

1.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

――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2.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教育协调发展,即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发展思想观念与理念,有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投入,具有适度的发展速度,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平衡且全民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教育效益对社会经济文化贡献率与投入相协调,教育信息化,教育法制化逐步健全,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系逐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教育产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的建议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这一发展关键阶段的特点,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蕴含着争取第一种光明前景,规避第二种黯淡前景的战略意图,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的和谐发展。教育协调发展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的投入,影响教育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教育现存的问题

首先,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总体水平偏低。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1994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中国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就连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分别为3.9%和3.0%。即使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经过这几年教育投资的高成长,现在教育预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仍不足5%。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个小学生和25个中学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这样的国家教育投资在结构上显然是不合理的。教育投资不合理除了表现在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外,还体现在区域分布的不平衡。主要出别在于城乡差距。

(二)促进我国教育产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的建议

教育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呈现出三个紧密相关:教育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高等教育发展总量与质量与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紧密相关;“普九”覆盖率与第三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率紧密相关。第一,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基础工程,无论从现代化战略全局还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角度,要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并按照教育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合理规划布局,协调发展。第二,结构问题应成为今后教育布局的重中之重。衡量教育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看总量,教育的层次结构要和经济部门的产业、行业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第三,经济增长目标及为达到目标所作的计划要使教育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同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两者在数量上要协调发展;二是避免在指导教育规划,平衡教育协调发展实践中简单的数量扩张,忽视教育各层次需求结构的均衡性三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成果应达到教育目标,确保质量合格。

要促进我国教育产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笔者有以下建议:

首先,要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总体水平偏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的这一两年,我们已经看到,政府财政在教育产业的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 国家政策在教育领域已经有了明显的倾斜。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是分层次的,应该按照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讨论教育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今年中央新增加的教育支出70%用于农村,基本转移到地方去。这也是解决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又一利好政策。

政府投入一定资金解决学生的学费问题:助学贷款应放宽口径,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能上的起学。楼继伟:比如说有的国家高等教育都是免费的,我想在中国做不到,我们说还是有准公共性,还是个人要付一部分费用。当然这里必须做出区别,像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这些是解决其中一部分的问题,所以我们还要提倡政府的支持和个人的责任要结合。

另外,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关心贫困学生,发动社会力量来帮助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以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良好范例。只有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上去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有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要缩小贫富差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缩小全国各个地区孩子受教育的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英]阿特金森著,林荣日等译.教育经济学导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一、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概述

自古以来,教育都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支出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在教育上加大投资,优质的教育培育出优秀的人才,人才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国家又可以进一步加大教育支出。因此,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不过,虽然我国的教育支出存在不断增加的趋势,但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高,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上文也已经提到过,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是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所以,国家应对教育支出给予高度的重视,使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教育支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社会团体教育支出及个人教育支出。其中,政府的教育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种,占了很大的比重。公共财政的支出必须以满足公共利益为前提。国家统一的对教育的支出是社会福利的一种,相对而言,使低收入者获得更多的优惠条件,使教育更加趋向于公平状态。当然,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是否是正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二、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教育支出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对于这种影响机制的了解与重视,不仅成为了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受到了很高的重视。教育支出主要以两种形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总体而言,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包括着如下的几个部分。

首先,众所周知,消费带动需求,需求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发展。教育支出也是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的消费者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较深, 因此在我国的消费动力不足,处于疲软状态。为进一步刺激消费,大力发展教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投资教育的方式可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教育通过所培养的人才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当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自会将学校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此时教育支出就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各种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人力资源也是资源的一种,而且是较为高级的存在形式。只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弥补我国自然资源不足的缺陷,争取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有利地位。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出色的人才。另一方面,科教兴国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而科技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优秀的科技人才。公司企业的日常运营、各服务行业工作的正常进行等等,都对“人”有着极大的依赖。因此,只有从发展个人本身来入手,才能产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发展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效应。一是对于投资的结构产生了相应的效应。就教育支出本身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公共投资的属性,并且也是消费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够对于经济增长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目前,不少学者指出对于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相关教育机构的规模产生较大的扩张,从而使得与教育相关的一系列产业获得发展,例如教学设备的制造、教学楼房的建造等能够促进使得机械加工业、建筑业等的发展。二是对于人力资源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效应。目前经济社会对于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这也使得人力资源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人力资源机构的调整离不开教育,而这也不仅仅是学校类的教育,也包括着社会所提供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教育支出的增加能够保障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对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三是教育自身具有较为显著的外部性,而这种外部性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产学研的理念在国内外获得了较大的推广,这一理念使得高校对于经济增长的参与度急剧提升,因此教育的外部性进一步获得了增强。

三、正确处理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措施

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关系也使得政府机关有必要采取极为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两者之间的作用水平,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教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最终带来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一般看来,这种措施包括着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政府有必要对于教育支出的资金来源及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对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并且远高于国外的教育支出水平,并且目前多数教育支出是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企业所进行的教育投资不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支出增加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广大企业参与到教育事业当中来,进行相关的投资。因此,由于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政府有必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对教育资金的实际用途及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从而真正发挥出教育支出的有效性。这种对于教育资金来源的界定更多的将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而义务教育领域仍然将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主。

其次,鼓励企业投资等非财政形式的教育支出增加。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受到财政支出状况的制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大幅度提升,如果过快地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也未必能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因此要挖掘财政外的资金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受教育者的家庭支付部分、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赠等。同时,这些非财政性的资金介入,更注意投与收益的比较,也可以从外部对资金使用单位进行约束与监督,可能对不规范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3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15-02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内学者对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但是同时对两者分别进行长短期因果关系检验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以EViews为分析工具,以国家统计局的1990―2009年度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一系列统计方法和模型对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定量研究,揭示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并根据VEC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两者进行长短期的因果关系检验。最后,本文提出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和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策略。

一、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建立教育投资和GDP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接着采用格兰杰(Granger-causality)因果关系法来检验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同时,通过在向量误差修正(VECM)中使用这种检验方法,从而可以得到长期和短期两方面的检验结果。在进行格兰杰检验之前,本文探讨了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在我国,教育投入的形式多样,而政府是我国教育投资的主体。所以,文本采用财政性教育经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水平。本文采用GDP来客观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采用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值。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90―2009年之间GDP和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者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

(一)协整检验

本文对GDP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取对数,用变量LNG表示GDP的对数,LNE表示教育经费的对数。1990―2009年,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两者有着相似的运行轨迹。接下来,本文对1990―2009年之间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第一,根据协整理论,在建立协整模型前必须进行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根据LNG和LNE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的曲线图,大致上可以判断两者都是二阶平稳的序列。

第二,用Johansen方法对LNG和LNE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从如下表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Johansen协整检验的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GDP和教育投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而在统计上验证了GDP和教育投资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估计的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

LNG=LNE*(-0.84811)

依据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系数,本文进行指数转换,可以得到GDP与ED之间存在1/0.1586的关系,则说明从上期来看,经济每增长1%,则教育投资增长0.1586%。

(二)VECM

根据以上对两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我们发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两者进行短期和长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先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本文似然比检验(LR)、AIC、SC、HQ准则等多种确定向量自回归(VAR)滞后阶数。根据准则,我们确定在VAR中滞后阶数p的值为2,从而VECM中的滞后阶数为1阶。于是,我们根据EVIEWS软件的操作,可以得到的VECM的表达式为:

D(LNE)t=-0.07447D(LNE)t-1+0.644382D(LNG)t-1+0.076436+0.005959 ECMt-1 式(1)

D(LNE)t=-0.304372D(LNE)t-1+0.920163D(LNE)t-1+0.060813-0.238205 ECMt-1 式(2)

ECMt-1=LNGt-1-0.537990LNEt-1-7.140491 式(3)

(三)Granger-causality检验

进一步探讨教育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因果关系。我们给出教育投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长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将针对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的检验作为长期格兰杰检验,针对滞后内生变量的系数的检验作为短期格兰杰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 Granger 因果关系是双向的;而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 Granger 因果关系是单方向的。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是教育投资发生变化的原因,教育投资增长率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教育投资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和对策

我们在VECM模型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短期因果关系。根据以上的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长期来看,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的长期因果关系。根据前面得到的协整关系,当教育投资每增加1%时,经济将会增长6.30517024%。由于教育投资的增加,教育通过知识演变出知识经济,促进技术的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每增长1%时,教育投资将增加0.1586%,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投入会不断增加。

第二,从短期看,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结合我国的实情,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教育投资总量始终偏低。在我国,教育投资总量虽然逐年递增,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仍很突出,集中表现在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教育投资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投资问题的关注焦点是教育投资的总量,忽视了教育投资的结构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投资的结构不合理,则不仅不能发挥教育资源的应有作用,反而可能会降低整个经济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第三,从VECM模型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238205,说明模型误差修正系数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可知经济增长变动受到协整方程的约束,对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会在下一期得到修正。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这种关系说明,经济增长自身有着自动向均衡水平调整的趋势,而且两者之间的这种长期均衡机制进行自动调节的力度比较大;误差修正项对教育投资的影响系数为 0.005959,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偏离对投资的影响是正向的,说明总投资正向依赖于经济增长的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在注意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应增强教育投资的立法力度,不断优化教育投资结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我国教育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对教育投资的结构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给予更高程度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于忠江,王元福.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71).

[2] 翁莉娟.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10).

[3] 张秋菊,朱钟棣.跨国外包的承接与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VECM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4

教育在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教育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在信息化时代,教育与经济两者之间关系日益密切,两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在整体的教育事业发展中,保持教育与经济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两者发展的不利条件,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在我国一般处于比较偏僻的农村山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推动民族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首先要重视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主要内涵

民族教育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民族经济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在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所占比重较大。

二、民族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对任何民族而言,在民族发展的漫长时期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本民族教育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经济保障。同时,教育的完善和进步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教育水平阻碍和限制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在民族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中,两者存在着互为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力不仅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劳动者的素质都有相应的要求。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首先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重视教育在提升个人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民族地区而言,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才能够作用于经济发展,才能发挥人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经济建设和发展对民族教育有着必然的要求,先进的科技和技术手段要求具备高素质的人才,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比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对教育水平和质量的要求远远大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教育对整体劳动力水平的促进和提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在知识的增值过程中,教育作为中介系统作用于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目前的教育状况与发达的城市地区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较差,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的城市地区;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由于其本身发展因素的制约,在教育的经济投入上不能满足当地对民族教育的需求;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师资队伍紧缺;整体教育事业比较落后,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而教育投入不足,又制约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加大教育投入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教育的投入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人才带动科技进步,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西方教育投资理论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即国家或者地区对教育的投资越大,人力水平越高,总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越高。对民族地区而言,把握教育和经济两者的紧密联系,要更加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的区域独特性,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方式,从而以教育为立足点,为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范本。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投资总量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教育的投资增长力度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有直观的反映,教育投资对于经济的增长发挥着内在的促进作用。

正确认识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把握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对民族地区加大教育投入一方面能够带动民族地区重视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作用体现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长时期的教育投入必然带来经济回报。其次,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本地区的民族教育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普通文化教育,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当地的历史沿革、民族传统、民族发展息息相关,重视民族教育对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在对比分析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认识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历史因素、国家资金政策扶持以及科技教育投入比重都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中发挥着长时期的显著作用,先进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基本劳动技能,教育的比重支出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从社会宏观层面而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中,人力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统一作用于地区整体发展状况,保证地区经济合理平稳发展需要重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对教育的投入上要考虑到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统筹兼顾,立足于民族地区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稳步提升对教育的投入比重,做到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的有机结合,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教育投入机制,保证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水平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成园,郭正涛.广东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罗海萍,杨志波.欠发达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周刊,2014(3).

[3]丁官荣,谭宇.恩施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价值工程,2014(2).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5

在中国经济社会跨入健康发展的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区域,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经济。众所周知,在当代新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也在一定意义上需以区域的教育为基础,尤其是区域的职业教育。然而区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总是与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还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直接性,因而可以认为区域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较之区域的普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区域块状经济明显的地区,与这块状经济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出现了公办、社会办、个私办并存的局面,区域职业教育的联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因之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讲要显得弱一些。为此建立区域职教共同体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意义也就更为直接和实际。本文试图从职教与经济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之关系,从而为正确处理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也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样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担负起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其关键就在于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是何关系,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命运。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开拓新局面。在谈到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时则指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大局着眼,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这个整体中考虑,确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意识。无论是从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是从培养、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们应该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度,与之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二、区域职教共同体是新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创新

教育单位作为社会的一种专司教育职能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过程本身以及教育实现的结果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种需要的满足和人生的享受。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目的性职能和个体目的性职能。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主要是指学校)在上述两个共同职能的前提下无疑有着各自具体的相对独特的职能。从这一概念分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会目的。然而问题是:(1)职业教育不能也无法无视教育的个体。(2)职业教育的社会目的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达到相当的吻合,因而其社会目的也就往往难以现实化、彻底化和终极化。由此,在当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既有的职业教育单位(即各级各类有明显专业取向的职业学校)难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现实的

职业教育领域,一种由数个职业学校联结而成的超学校教育组织形态也因此悄然出现。从国际教育视野范围来看,类似的教育组织形态早已存在。这种由数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单位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组织机构就是所谓的教育共同体。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组织体系内部一些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组合。如学生的组合、教师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还有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组合。我们认为系统内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质系统构成的较大的系统中,这时教育共同体就可以用来指整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门、机构、单位的组合。本文所述的区域职教共同体就是指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某一经济区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

区域职教共同体的建立不但在理论上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符合教育理论的基本逻辑,在实践上也是符合教育的现实运行和发展的。它的出现,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需要。

三、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教育是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影响促进着教育的运行和发展,这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直接和明显,也尤为现实和具体。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其出发点和目的来讲,都是直接地具体地指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职业教育最现实的明确的任务,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从两者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关系的特点上得以体现。

从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方面看,由于区域职业教育总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来设置的(这不仅包括各种不同专业特点的学校的设置,而且还包括各学校专业的设置,甚至课程的设置),因此可以这么说,区域的职业教育只有这么做,也应当这么做,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空间。这尤其是在基于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问题,正是这种直接的密切相互制约关系的一个明证。特别是在地方经济和地方块状经济相对发展和明显的地区,这种区域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相对依赖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有些地方,职业教育几乎就是按照所谓的 “订单式”方式来设置和安排的,这种模式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可以认为是区域职业教育良性运行和稳妥发展的一个现实范式。实际上,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区域非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职业教育几乎自始至终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发展一体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办学校,行业办学校自不用说,即使是独立的职业教育,其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师资的来源、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及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直至学生的毕业考核、毕业分配也往往与具体的企业相联系、相挂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区域职业教育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具体规律性的特征,两者之间确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内涵。

当然,与区域职业教育相对直接和具体地依附于区域经济的同时,区域经济也现实地直接地以区域职业教育为一定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其后续人才的培养、储备上,既有人才的培训、提高上,还表现在企业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上,创造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上,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应用上,甚至表现在区域经济的格局、品质和品位上,区域经济的开发程度、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上。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功能和效能的组合体,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区域职教共同体的组织特点、智能特点、机制特点、运作特点等,使得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

社会性:主要是指区域职教共同体较之单个的区域职业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社会组织上的特征,即它是以一种具有明显社会化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参与经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之中的。

全面性:区域职教共同体是由区域内众多的职业教育机构组成的,因而它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或相对具有明显特征的专业系统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生联系,而是以各种专业的整体组成来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生联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直接性:区域职教共同体从其职能上看,除了协调各职业教育机构统筹各职业教育单位的资源以外,还能整合各职业教育机构的需要,代表各职业教育机构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沟通,起着一种直接的中介作用。

效能性:区域的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由于其毕竟是教育机构,因此其主要效能还是培养人,通过培养人为区域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服务,因而它的效能最直接和现实地落实在人才的培养上。而区域职教共同体它本身是一个专司教学职能的机构,它的效能可以超越这一点,在关联区域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这种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的关系,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和持续发展。

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现实和具体的客观基础,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和创造力的激励,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6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所讨论的 “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教育部门主管的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校,不含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本研究选取 2005~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作为描述和测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主要指标,用同期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做对比数据,以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两者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以生产总值 GDP 来反映广东省经济增长情况。本研究所选取的2005~2014年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广东省中、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分析

根据图1的数据可看出,2010年广东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高达154.78万人,达到最高峰。从2005年到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稳步增长,从2009年起,急剧上升,达到2010年最高峰,也许是因为2009年推行中职免学费政策,而扩大规模是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从2010年起,中职在校生人数缓慢下降。然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却从2005年到2014年,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中。

三、广东省职业教育规模变化与广东省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相关分析,采用 Pearson 法来分析各维度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见表 2),经济发展指标 ( GDP )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在 0.01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 0.995,而GDP 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度小于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度。虽然相关分析并不能回答经济增长与职业教育发展孰因孰果的问题,但足以揭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2]

四、广东省职业教育弹性系数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变量 x 的变化幅度对另一个变量 y 的变化幅度的依存关系。[3]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用来衡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反应程度。本研究采用每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指标,以 GDP 作为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含义是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会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数。[4]

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公式为:ET =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的百分比 / 经济增长变化的百分比ET= S / G

S = (S1-S2)/ S2

G = (G1-G2)/ G2

其中 ET为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S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长率,G为 GDP 增长率,S1为当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S2为上一年的在校生数,G1是当年的 GDP ( 亿元),G2是上一年的 GDP ( 亿元)。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含义,若弹性系数大于 1,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若弹性系数等于 1,则表明两者实现同步发展; 若弹性系数小于 1,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显然,由表2可知,2009年和2010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是大于 1 的,表明这个阶段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由于2011年至2014年中职弹性系数为负数,只是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呈相反方向,因此需取其绝对值。除了2009年、2010年和2014年,从2006年到2013年,其弹性系数绝对值都小于1,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职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约等于1,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几乎同步发展。

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

同样,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含义,若弹性系数大于 1,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若弹性系数等于 1,则表明两者实现同步发展; 若弹性系数小于 1,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显然,由表3可看出,只有2009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是大于 1 的,表明这个阶段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2009年,从2006年到2014年,其弹性系数都小于1,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与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比较(见图2)

从图2还可以发现,与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变化幅度比较小。这个变化幅度的大小指其对经济增长变化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因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相比,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度更大,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更高。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在2009年和2010年都要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几乎同步发展。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2009年要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 从2005年到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都慢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2)在广东省2005~2014年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济增长水平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增长都呈正相关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要大于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换言之,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更大,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更高。

六、政策建议

广东省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省,现阶段,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就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它与同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系数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经济的影响很大,它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关系更密切。因此,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当前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倾向。

参考文献: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7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24-02

一、关于实证研究中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随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提出,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多。按研究对象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上,将国内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崔玉平(2001)采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算法,计算了中国1982—1990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并把计算结果同西方六国的数据做了对比,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率非常低;孙绍荣等(2001)对世界173个国家和地区二十二年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观上以区域或省份为对象进行研究。贾彦东、张红星(2006)通过1996—2003年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东、中、西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地区情况各有不同,差别较大;高耀、刘志民(2010)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总的来说,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注重从理论上论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花亚纯、王志宏等(2006)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筹高等教育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随着进一步的研究,部分学者将视角转向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在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时,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或大或小两种不同的结论。纵观各研究发现早期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时,多选用地区GDP和地区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发达程度,用地区万人占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地区万人占有大专以上人口和地区劳动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比率,以此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关于完善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指标体系仍需完善

通过研读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及协调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一,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宏观性理论研究偏多,微观性实证研究偏少;其二,对于区域的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的研究也较多的停留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方面,对于协调性研究不足。界定和度量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方法的文献资料较少,理论和方法还不是很成熟(高耀,2010)。实证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简洁性、代表性、客观性、系统性、差异性以及数据可获性等基本原则,但已有的各类指标体系或缺乏科学性或缺乏客观性、差异性。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在实证研究中,指标的选择与分析模型的选择同样重要

在实证研究中,指标的选择、体系的建立固然重要,但选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舒尔茨把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中国学者崔玉平(2001)采用丹尼森的算法即教育综合指数法计量出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樊华(2006)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概念,建立了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1990—2003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协整分析理论是近年来处理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的有力工具,但协整关系是一种长期均衡稳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需要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此外误差修正模型不仅能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反映不同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反映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的机制。通过三种分析方法的相互补充、分析结果更科学。综上,笔者主张可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三)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阶段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设想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从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了尝试。具体(见下图):

参考文献:

[1] 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1):31-37.

[2] 孙绍荣,等.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关系的国际统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4):30-31.

[3] 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90.

[4] 晏成步,高金岭.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9,(6):43.

[5] 刘丽,欧向军.苏北高教服务苏北经济的相关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6):53.

[6] 李新荣.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64.

[7] 王萍.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甘肃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140.

[8] 张丽峰.河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105.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8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24-02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得高等教育必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服务于经济建设,而不同的经济环境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形成二者“双赢”局面的必要保障,这也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实际上,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而能否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此二者的关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战略性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国外相关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研究此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三螺旋理论,即将市场视为联系企业、学校和政府的螺旋型力量;区域竞争力理论,即在一个大的区域之内的,属于地区性的并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资源;非均衡增长理论,即由于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通过某个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强,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区域的现象;新经济增长理论,即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技术的发展,揭示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后发优势理论,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创新,帮助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从而达到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水平,这说明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2]。这些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区域经济和在此背景下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联动关系。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主要都是从特定的国情出发的,虽然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和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

二、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已逐渐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教育促经济,以经济兴教育是国内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基本理论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即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理论,指的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各方面发挥的作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即收益与能力原则,收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是该理论的支撑点;非均衡发展理论,即根据区域特点和历史沿革进行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第三职能理论,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教育的三大功能;全息结构理论,即物质、精神、自然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该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是不可避免的,揭示了两者的互动是最佳的发展条件;教育方针理论,即教育政策理论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应努力开拓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3]。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原来的高等教育水平可能已不能满足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人们往往会积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改善未来的就业能力,这样该地区的人们教育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这也会直接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完善和优化。可见,经济水平越高,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也不断提高,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用性,使得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经济实体和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这个地方的食品消费等基本消费就相对较少,对于高等教育的支出就多;相反,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消费主要用于食物等必需品上,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就要少。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消费的情况正相关。

目前,中国的就业面临着一个难题,即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许多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困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根本上影响着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会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样,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就业率就能得到保障;同时,改善高等教育的投资前景,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变得更多样化,从而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三)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比较中美经济发展差异可以发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教育制度不同,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那么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加速。这表明了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某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更需要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自然资源最好的替代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逐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这块主战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源的基础,而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因此,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可以带动消费增长,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因为高等教育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制约,所以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就有必要迅速提高高校周边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教育的互相促进与发展。

三、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不同之处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而言,国内外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国外理论一般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的,如技术创新等方面。例如,后发优势理论等就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而在国内,研究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措施;例如,教育方针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进而找出解决我国相关问题的方法。

此外,国外相关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为根本原则的,而我国的相关理论则融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长,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基础和政策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

四、我国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研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并加以完善。

(一)定量分析不足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停留在相对较为表象的定性分析上,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来研究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收集有说服力的实际数据,进行相关的定量分析和研究。例如,可以收集不同地区的相关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比较研究不够

由于历史、地理、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因此,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建议研究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是研究有代表性的地区,如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北地区等等。比较在这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作用,以及不同经济状况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这对于因地制宜,帮助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三)政策研究不足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高等教育方面,特定区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经济与教育的共性和相关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政策。因此,研究者应对这些不同的政策进行研究,探讨在特定的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结语

高等教育并非孤立的生态个体,而是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4]。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并为区域经济发展奉献力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和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融合国外微观的研究理念和国内的宏观研究理念,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9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等人,对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不少论述。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着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着作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10

对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论述。这些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对于我们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不同特点和社会主义教育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育经济既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又是历史上教育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自秦汉以来,教育经济思想的不断缓慢发展,儒家大师孔子提出“先富后教”和“以学求富”的思想。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司马迁认为:“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唐朝陆贽认为:“巧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惰则窭空”。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改革明确的表明了教育的经济效用。以“经济是为学结果”、“教以济养,养以行教”为主张的颜元,作为清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的核心是继承了先要富强再谈教育的基本理论,他认为能培养出能治国之士,为天下苍生谋福寻利的人才才是办学兴教育的目标,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无疑是教育经济思想的合成者。这些教育思想和主张,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使我国一度在较长时期内走在世界的前列。

2.近代西方社会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现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最先兴起关于现代教育经济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讨论和定义。以教育经济学大师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舒尔茨认为,人力投资是西方国家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强调提高人口质量对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着力研究和阐述了培养人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投资与教育成本的效益分析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最突出的创新就是将人力作为一种资本引入经济的范畴。近代社会主义阵营中也涌现了一批教育经济学方面的杰出专家,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不仅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开端,更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态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而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基础指导理论和创新研究方法都有较广综合性和较强科学性的教育经济学论作。特别是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与经济如何均衡合理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七十年代,筛选理论、文凭主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一些激进的社会化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同角度向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挑战,并从新的理论框架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进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八十年代,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等之间的争论仍然没有平息,但是关于教育内部收益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本理论获得了实证结果的支持。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对学校以及部门层次的微观分析更受关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的兴趣与日俱增。

3.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建立

我国,教育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较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系统介绍和专门研究。中国的教育经济研究人员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创作了《教育经济学》专著的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他在该书中系统阐述了关于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智力投资对社会的经济效用。再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邱渊教授的《教育经济学纲要》一书,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经济学讲座》等著作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为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构建了稳固的框架结构,此后涌现出的大批专家和学者在教育经济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展现出无限的活力。

二、当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的几个问题

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表现最为直接和明显。以高等教育为例,因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用较快,通过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在短时间内就可展示出他的经济效用,而且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数据。通过不断的调查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对高校进行系统调查的一系列数据分析揭示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对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用不当,因高校的规模效益低而造成了本已紧缺的高教资源的浪费,从而•14•综述•专著课程教育研究CourseEducationRessearch2015年11月中旬刊论证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现象的存在。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研究,以大量高校经验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包含学校产出、效率指标为内容的多参数拨款公式,对如何公平、透明、有效地分配高教资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等。以上这些分析,肯定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的积极作用。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国际比较,探讨了高等教育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经济增长率、资源利用率、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这些研究使得对于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论证不再单单是种理论研究,而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有大量例证的、有说服力的论点。高等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的论点在以上多种论证的基础上逐步被确立,进而,教育投资是非生产性投资的传统观点从根本被。在此基础之上,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中教育投资的黄金配比问题的探讨,得出了想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必然加大教育投资的结论,教育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资本理论对教育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增长的阐释

社会资本理论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的息息相关,在现代人力资源观要求教育经济的研究中应注意社会资本的作用。在研究中,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对人际关系、社团组织、网络沟通以及规范契约等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同样也会因为教育对人际关系、各种组织、网络应用等的影响而对经济产生影响。所以,教育会促进社会资本增长,社会资本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律,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人际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构建人际关系的目的性会更强,更具有浓厚的投资色彩。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各市场参与者都希望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与各利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促成交易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风险。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而形成。社会资本理论正是吸收了组织行为形成社资本的观点,通过各利益主体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次,群体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通过促进协同效应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群体协同效应是指群体的工作效果不等于个体工作效果之和,可能大于个体工作之和,可能小于个体工作之和。教育可以使群体尽可能避免社会惰化效应而增长促进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最后,网络时代开创新的沟通桥梁、提高了人力资本收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现实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教育和网络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网络有意识的建设人际交流关系网,使虚拟网络交流和现实社会交流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能及时地抓住机会,个人的人力资本才能有效地产生收益。未来的环境多变,组织也具有多边性,人们不断地在虚拟的环境与现实的环境中交替寻找机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虚拟的人际关系也是寻找机会和及时把握机会的重要保证。

3.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和经济学的融合学科、分支学科,从两个学科分别来看都比较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实证研究,教育经济学也不例外的采取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统计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于一般研究中,不仅如此,现今有部分青年研究者以经济学计量模型为基准,对教育经济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然而,综合而言,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仍不具备科学的体系及完善的应用方法。从研究方法来说,我国的研究者主要是运用现成的或略有修改的经济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从研究数据来说,我国的研究只是简单的输入教育调查统计数据,然后对国外教育经济模型做单一的验证就得出相关结论。在选题意义不明确,课题设计无逻辑,研究步骤不清晰,理论和实践关系无联系的情况下,这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对教育经济大环境有无适应需求,对教育经济学科的问题研究有无使用价值都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论证。同时,类似于研究方法上出现的问题也表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性质和研究主体上。具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为重视微观和中观研究,而对重大实践问题缺少前瞻性探索。研究性质比较重视实践研究,而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不足。研究主体队伍层次不断提升,而专业研究队伍的培养仍待加强。

三、关于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组织,设立了一批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一批专业研究人员,不少研究成果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我国教育经济学应不断掌握最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发展进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应更加关注教育经济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以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对我国教育学学科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探讨和研究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一方面,探讨知识经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尤其是具有非凡使命和特殊贡献力的高等教育学,必然会极大地丰富和促进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理论建设。靠投资和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然是会成为过去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虽然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知识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函数本身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但是将知识内化进入生产函数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全面了解知识经济,需要在传统的经济概念和研究方法之外有所突破。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手段,研究知识经济在国外和我国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知识经济的现状进行宏观测度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对知识经济这样一种还处于前期发展的经济形态,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它的研究存在着一些先天的障碍。

2.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进一步深入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我国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巨大变革,经济体制变革带来了教育体制变革,教育体制的转换直接造成传统的计划经济价值观念的摧毁,我国的特殊国情为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中国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实验场地。在这样独有的基础条件下,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应努力从改革的实践中发掘出对教育经济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料和普遍实践经验的资料,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说。其次,高等教育财政是教育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既有研究的理论价值,也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必需的实证分析。研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可能;研究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程度和速度、管理方法和成本;研究如何将教育经费以符合效率、公平的原则分配到各教育机构;研究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同时,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机会的再分配、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系统,以充分体现受教育机会平等等,是迫切需要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最后,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将更加受到个人教育需求的支配,而这种需求同时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前景紧密相联。教育经济学可以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需要进行一些有益的前瞻性的分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各种科类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可替代性进行探讨。我们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投资的增加上,而进一步研究合理的教育投资结构以及有利于教育投资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理论建设,营造活泼的学术氛围,培育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派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通过不断深化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由于我国国家建设时期的特殊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存在理论体系发展缓慢,理论内容自创性不高,理论结构重复性强,理论框架受限制成都高等问题。其中,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内容中有大量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济理论学习而来,我国教育经济框架构建中对教育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阐述和说明都比较浅显而且受国外教育经济学体系束缚较深,总体来说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原创性研究深度缺乏且理论创新贫乏。改革开放后我国陆续出版的教育经济学相关著作,内容均在伯仲之间,研究者个人独到的教育经济观点严重缺乏,量与质的比例严重失衡即只见凉的增长不见质的飞越。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了我国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学派,缺乏学派意识。古有百家争鸣,现代的研究缺少的就是大胆独创,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闯劲。没有学派意识便没有真正的学术争鸣与创新,也就很难使一个学科真正成熟,伟大的思想只能在各种学派的争论与实践中产生。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以我国几大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校逐渐涌现出来。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我国不仅缺少真正的教育经济学家而且缺乏在世界教育经济学界的话语权,这都和我国没有原创性创新性教育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必通过鼓励学界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为培育一批具有坚定学术信念,并具有中国梦的学术团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的思想在不断碰撞、共鸣中推动教育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此,只有加强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方面的深入研究,系统梳理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深入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和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引领学科走向成熟。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例11

自从“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理念首次进入人类的视野,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就成为各界关注和探究的课题。国内外学者从宏观理论的论述,到中观的高校与区域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研究,都对之进行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探究。多数论者几乎霸占了两者之间关系定位的话语权――高等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但从历史事实层面看,高等教育从产生之初与经济原本几无瓜葛,即便是在“知识经济”的当代,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依然是独立和主观能动的,它在经济方面的作用是其衍生出来的广泛社会作用中的一个方面,且具后生性、间接性。

高等教育的初始与经济并非正比关系

高等教育最早出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高校出现在13、14世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法国,而后相继是英国和德国;18世纪中叶,俄国也建立了大学,已经落后德国约400年,落后意大利、法国则更多――大约600年。高等教育在世界不同地域建立发展的历史时期,正是东方经济大国中国的宋明直至清朝的康乾盛世。

而在亚洲,最早的高校出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随后是日本、中国;中印日的高校大约相继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在时间差距上并不大,然与欧洲尤其是与西欧相比,相距较大。有资料显示:在公元之初到公元1500年的长达14个世纪里,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国际科技和经济地位。

最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出现在12世纪,那是正值中国的宋代。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找中国文献,参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就会发现它的主要优点就在宋代。”这就是说,从历史事实层面看:大学没有首先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中国,却出现在相对落后很多的欧洲。“到中世纪末,欧洲建立了约80所大学。①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是正比例关系。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在此后的140年才有了美国这个国家。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先有大学,后有国家的另一例则是,先有希伯来大学(1925年),后有以色列(1948年)。退一步讲,不要说哈佛大学建立的1636年,即使是1776年(清乾隆41年),美国的经济与当时的中国相比差别可比天壤,但是,那时的美国己有了8所大学。至1861年,依然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美国己有了800所大学②,而中国自此之后,又过了30多年才出现大学。如此巨大的反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一再说明:作为高等教育存在形式的大学从其诞生之初便与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关联。

总之,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均GDP看,都有案例为证,并不是经济特别发达的,高等教育一定发达;反之,也不是经济相对落后的,高等教育一定相对落后。当然,现实也的确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不见得没有大学,但是,一定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经济与大学有一定的关系,但远非那样密切的关系”。③高等教育相对于经济,有其独立性的一面。经济相对于高等教育的所谓依赖与促进的紧密关系则是高等教育发展以后的事情了。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不是正比例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保有独立特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已经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成为不争的事实。此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再像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那样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更多的是依赖劳动者智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机构,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成社会之共识:教育是知识创新的直接推动力,在知识外溢效应下,教育本身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教育本身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推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④

循着高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高校无疑是人类智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其核心的宗旨与价值集中在进一步发展人类智慧上。其他方面(包括经济方面)的价值,都是延伸性的。大学对于经济的作用具有后生性、间接性。“大学诞生之初,并不是指向经济的。比较靠近经济的莫过于工学院、商学院了,最靠近经济的莫过于高等职业教育了。然而,工学院、商学院在大学中都出现得很晚,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则是更晚的事了。大学对这些更靠近经济的专业是保持着适当距离的。这样做的结果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是确保了大学站在学术的顶端,站在文化与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大学的这种高峰地位更有效(同时也是间接)地作用于经济。”⑤

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兴趣中心可能依然在文化与科学上,但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溢出效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正以惊人的速率发展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疏远,逐渐发展到今日今时的关系十分密切了。然而,无论是疏远,还是密切,这种关系都是非对称的,事实上,各高校依然保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理念和特质。

在中观层面看,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当人们逐渐认识和懂得了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之后,往往又会产生一种简单化甚至片面的理解,似乎只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地区经济的增长。事实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和机制的不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完全不同的”。⑥这又恰恰从另一方面表明:无论从纵向角度还是横向视野,即使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关系再热络,也依然保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和理念的独立发展态势。

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互动热络。从中观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教育提高了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而人力资本又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影响经济的增长: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的提高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促进了国内技术水平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采用,从而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有推进作用。从中观的视域看,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最直接地表现在:一是高校的智力资源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库;二是高校学生消费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四是高校科技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高等教育也有积极影响。尽管对经济的兴趣和考量并非高等教育的中心(重心),高校只是附带地想到经济(利益);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反而越来越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高等教育,对高校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依赖性,并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到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二是社会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三是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和发展速度。

结 语

就最初的高等教育而言,世界各地的高校都保有着自己长久以来的人文特质和政治社会影响以外,在静态意义上,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动态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比较疏离的;随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高等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而此一阶段的高等教育与各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等教育本身的存在与发展,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发展结构提供了各层次的技术和人才等的直、间接的支持,各高校还依然保有自己的虽然已经式微但仍然存在的文化优势和人文特质,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虽然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仍然具有其本身的独立的个性,尽管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而日渐式微;不难想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在全国与地区的设置和管理上,还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办学和管控方式上,抑或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会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和产业经济结构有着超乎寻常的紧密关系。(作者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语境下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地方循环经济互动发展及愿景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0IS006)

注释

①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