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2 09:18:30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1

1.1一般资料浙江省金华地区各市 县、乡、镇基层社区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1.2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金华地区各市 县、乡、镇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调查。其中问卷的内容,由笔者汇集当前国内儿科医生专家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市基层社区儿科诊疗的客观情况制定而成,内容涵盖了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学历、年龄、培训等内容,总共发放了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参加问卷调查的基层社区儿科工作人员,均为自愿接受调查。

2结果

2.1调查对象情况分析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分布于浙江省金华地区各市 县、乡、镇基层社区的儿科医疗单位,其中来自二级医院的人数为20人,所占比例10%;来自一级医院的人数为86人,所占比例为43%;来自街道社区及乡镇的人数为94人,所占比例为47%。这些人员当中,属于高级职称的有2人,所占比例1%;属于中级职称的有55人,所占比例27.5%;属于初级职称的有143人,所占比例71.5%[1]。而学历包括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和中专,人数分别为2人、62人、86人、50人,年龄有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其中以30~39岁和40~49岁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分别为38%和35%。

2.2综合素质水平高低问卷调查将调查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分为较高、一般、较差三个层次,经过问卷调查的综合比对分析,确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有28人,所占比率14%;综合素质水平一般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有170人,所占比例为85%[2];综合素质水平较差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有2人,所占比例1%。另外问卷调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象,即县级医疗以下的卫生机构,专业儿科医疗人员的数量较少,一般都由全科医疗人员负责,而且仅仅根据药品说明书用药。在此,笔者通过医疗人员的用药规范与否和能否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全方位提出提高这些医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具体方法。

3讨论

此次调查分析,发现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的职称和学历较低,亟需通过医疗诊所的规范和培训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这些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3.1科学交流机制的完善不同城市或者区域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差别性很大,而交流机制的欠缺,大多数医疗人员"闭门造车"。藉此,基层社区的儿科医疗机构之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交流机制,综合大型医院和普通诊所的会诊资料[3],汇总归纳为一套实效型的会诊办法,促使不同儿科医疗结构的学术交流氛围不断加深,为儿科医疗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提供客观学术环境。

3.2业务培训工作的加强立足于当前基层社区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现状,针对性开展培训项目,特别是重危重诊处置能力的培训。另外,当地政府应该给予这些业务培训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并从大型医院中,选派专业的儿科专家,到基层社区协助开展培训工作,以及到欠缺儿科医疗的基层社区,开展指导和帮扶工作,以此将先进的儿科专业知识和诊断技术,带到基层社区当中,带动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事业的更快发展。

3.3 基层社区儿科建设的投入长期以来,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事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处于低投入的状态,使得基层社区儿科事业停滞不前,而在这种低投入的情况下,儿科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基层社区儿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基层社区儿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满足这些社区的儿科服务需求,促使这些社区儿科医疗事业的发展,适时才有足够条件,满足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4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基层社区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包括职称、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等,都难以支撑这些地区的儿科医疗事业独当一面[4]。为进一步提高这些社区的儿科医疗人员工作水平,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儿科医疗事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科学交流机制,为广大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加有利的客观条件。

参考文献:

[1]地里努尔,玛尔旦娜.浅谈基层综合性医院儿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07X):104-105.S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2

针对全科医生的儿科教学,应包括不同年龄小儿主要卫生问题及社区保健,社区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等。学员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处理社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医疗技术,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中,一般急诊急救技术、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及初级治疗与预防技术是重点培训内容。

1强化基本技能培训:全面、系统、正确的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是医生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得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来源。学员应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规范和强化此项技能。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是以患者为的中心,患者的感受受到重视,要求临床医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2扩展思维,善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是全科医生教学培训的重点,当发现一种临床症状时,能够从多系统多视角去考虑、分析、鉴别,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逐渐建立起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例如:某一患儿出现呕吐、腹痛或皮疹等症状,不能单一考虑小儿内科疾患,扩展临床思维,考虑与儿科相关的其他疾病,如急腹症、传染性疾病等,予以鉴别并及时处理,以免误诊或耽误病情。

3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检验项目是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项目之一,是指导医生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培训要学会正确选择相关检验项目和对检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信息更是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儿科相关科室轮转,如影像科、电诊科等,学会或提高在心电图、X线、CT、MRI等检查结果的分析技能,熟练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4合理用药:带教老师应按照严格的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患者。指导学员用药前正确阅读和使用药品说明书,不仅掌握药物的适应证,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必要时应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备受关注以来,输中药制剂的患儿逐渐增多。因有些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故输液时勿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是过敏体质的患儿更应该慎用[3]。还有,喘息患儿输氨茶碱时会出现烦躁、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严重可出现惊厥等,需严格掌握指证,输液时速度应缓慢,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病情需要使用特殊药物时,应向家属明确交代可能的风险,经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

正确评估病情,及时转诊

学员通过脱水、抽搐、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休克等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转归的学习,掌握正确评估患儿病情的思路,如腹泻病、急性喉炎等疾病。初期虽然不严重,但时刻考虑其并发症的发生,需及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同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儿争取在病情进入不可逆阶段之前能够在综合医院得到综合治疗,否则重度脱水伴有血压下降,进入休克失代偿期或喉炎加重出现极重度呼吸困难时,抢救成功率就很低了。对于新生儿,需正确评估高危儿,如有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患儿,需积极查找原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和遗留胆红素脑病、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因此,儿科专科医生带教时,应充分考虑社区的需求,帮助全科医生识别危急重患儿危险程度,熟练掌握转诊指标,准确有效地进行转诊。这些培训对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提高危重患儿存活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开展儿科特色教学—儿童保健教学

目前,很多基层单位在儿童保健方面,关注范围过窄,不注重发育和行为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综合医院儿童保健专业的优势,在培训期间,让学员了解影响儿童发育和行为的因素,认识各类儿童时期的发育和行为问题和疾病状态下的儿童行为,参与评估、提供并指导使用一些简单的筛查表格等,帮助受训者在以后工作中拓宽思路。此外,把儿童的躯体和心理行为统一起来,也有助于全科医生筛查出社区中有行为偏离或异常的儿童,尤其是有高危围产因素的婴幼儿,使其尽早地接受专科检查评估,并协助家属找出一些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5]。

加强继续教育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3

一名专家为儿科医学发展简单“把脉”后告诉记者:“儿科发展受阻根本病因在于,儿科投入大,收入低,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工作辛苦、风险大,待遇不好,儿科医师纷纷转行;生源少、导师数量有限,医学院校招生难上加难,儿科医师供给被截留。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使得近年来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儿科室严重萎缩。”

北京市卫生局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目前,北京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半数以上未按标准设置儿科,于是患儿都向专科医院聚拢。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的门急诊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占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儿科就诊量的46.5%和51.3%,更加剧了专科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有人甚至说“到北京儿童医院‘看个病像打仗,挂个号如春运’”。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尚且如此,外地的情况不难想象。朱宗涵教授告诉记者的一组数据令人忧心:我国共有医疗机构916 571所,儿童专科医院仅有68所。在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余名。按照我国总人口数中儿童比例计算,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这显示着约占我国总人口20%的儿童存在看病难问题。

加强我国儿科建设,特别是尽快加强基层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儿科医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如何解决?如何创造条件满足儿科医师队伍成长需要?日前,受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紧急召开“儿科医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研讨会”, 讨论形成的意见将上报卫生部作为国家制定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决策参考依据。

讨论嘉宾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朱宗涵

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 封志纯

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 蒋竞雄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 宋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内科主任 刘春峰

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人事科科长 郑淑英

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 鲍一笑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 魏 庄

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科主任 李 莉

安徽阜阳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刘晓林

就医故事

门前有医院 孩子看病却要颠簸几十里

刘芳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中年得子的她在体验身为人母之喜悦的同时,却在经历了几次给孩子看病后稍显神经质――总是为孩子生病的事担心。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大厅,正为儿子看病的刘芳向记者讲述了带儿子看病的艰辛:还记得儿子7个多月时,多日反复发烧,大便还是稀的,儿子虽然吃了退烧药,但3天过去了病情未见好转,到了晚上病情还会加重,最高时烧到39℃多。尽管用上了冰袋、退热贴,但也仅能缓解一会。“再这样下去,孩子会烧出问题的。”在老人的催促下,刘芳和丈夫带儿子来到离家最近的长辛店医院,然而,值班医师告诉他们,医院没有儿科,建议他们去良乡医院或北京儿童医院。

他们连夜收拾东西,直奔几十里外的北京儿童医院。刘芳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到达医院时是凌晨3:00,结果没想到,医院里到处都是和他们一样带着孩子焦急等待的人。“我们觉得自己为孩子看病很辛苦,但再看看那些外地来的,全家吃住在医院的角角落落,真是心酸。”

等到他们为孩子看完病,天已亮。这次看病的经历,让她坚定:人再多,队再长,孩子以后有了病也必须直奔大医院。

现 状

基层儿科萎缩严重 专科医院每县不足1家

刘芳带儿子看病的经历再普通不过了,却反映出我国儿童看病问题已经成为继“看病难”、“看名医难”之后又一突出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专科医院有3 000余家,仅有68家儿童专科医院,平均每县不足1家专科医院。

朱宗涵教授以北京为例分析儿童看病的“冷热不匀”,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儿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少有人去看病,儿童专科医院却人满为患,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研所高峰时段的日门诊量分别为9 000人、6 000人,就诊量接近饱和,挂号难、住院难问题十分突出。

刘春峰对此深有体会,“综合医院儿科的萎缩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缩减了儿科床位,有的医院取消住院部,换成了门诊。其中尤以市级、县级医院最为突出,很多地方医院规模小、技术差,连普通的儿科重症监护室都没有,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也做不了,更看不了疑难杂症,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专科医院因此特别忙。”

为什么还有大量家长要带孩子去专科医院不在社区看呢?蒋竞雄说,除医疗水平存在严重差距外,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比如说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化验结果不能共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化验结果大医院不认可。既然这样,家长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到大医院去,免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耽误时间。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目前北京8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的有67所,其中

分 析

人才流失科室萎缩 儿科发展跌入谷底

医学各个专业伴随经济飞速发展日益蓬勃,为何儿科的发展反呈滑坡态势?专家们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儿科投入大、风险大、效益低。

投入与产出“脱节”基层儿科冲击最大

郑淑英指出,受儿童出生率下降、科室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影响,综合医院儿科呈现萎缩局面,在这种自然“消亡”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

“可以说,儿科发展步入了恶性循环,投入大不赚钱,医院对儿科的投入热情大打折扣,缺设备少人才,患者自然不会光顾。”在儿科工作29年的刘晓林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2000年前后,由于工作量大、风险大、收入低,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她所在的医院也未能幸免。“最困难时科里仅剩5名医生,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轮班。”

2008年,当全国儿科发展的大趋势还未见改观甚至恶化时,刘晓林所在的阜阳市人民医院通过改革,在政策上向儿科倾斜,儿科床位由45张发展到80张。

“对于小型综合性医院儿科来说,水平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刘春峰指出,医生要诊治患者,关键是医生得让患者家属信得过。儿科医生再教育等方面不够,导致有些患者耽误、延误,诊治不到位,这样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出现危机,有病主观上就会选择去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科室、儿科专科医院,或者是比较大型的教学医院。

儿科人才缺口20万 带来重重考验

宋红梅指出,因为综合医院儿科萎缩,儿科医师需求也逐渐减少。反之,没了需求,供给自然就减少了。因为生源少,不好分配,很多大学都取消了儿科专业。

朱宗涵指出,儿科萎缩与人才供给不足互为矛盾,而儿科医生缺乏与我国医学教育的设置有关。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1999年起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停止招生,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全国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名,参照美国1.4558个/千儿童的比例,我国儿科医师的缺口>20万。

“儿科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考验。”宋红梅指出,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儿科的抢救力量就很弱,这使得很多儿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比如在阜阳手足口事件中,阜阳市就出现了全城没有一台儿童专用呼吸机的情况,给急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重视儿科学发展、提高中国儿科水平十分迫切。

大小医院职责错位 阻碍儿科医学发展

儿科的畸形发展,使得本应该专注于解决疑难杂症的儿童专科医院医师,常常被数量庞大的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所束缚。一项针对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齐鲁大学儿童医院、昆明儿童医院4所儿童医院的分析就颇具说服力,这些专科医院门诊多为常见病,疑难杂症只占10%~15%。有专家坦言,目前北京儿童医院30%的患儿都应该到基层医院就诊。

朱宗涵指出,如果到一级医院,会发现情况更为严峻,没有一个医生会用儿科呼吸机,有的县几十万人没有儿科医师,到乡村更没有。美国的情况恰好相反,90%的患儿看病到社区医院,10%到儿童医院。我在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工作过几年,美国儿童医院的大厅里从来都空空的。

宋红梅指出,儿童尚处在生长发育期,有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对他们的诊疗不能统一用成人的标准。国外有“小孩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的经典理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儿童的诊疗方式与成人的区别,导致自然科学基金中单独的儿科学学科被取消,不同的儿科亚专业被并到大内科中参与共同竞争,因此这门学科的地位雪上加霜。

进 展

重振儿科 新政不断出台

“儿科萎缩严重、儿童看病难问题的暴露其实是从2007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开始的,当时卫生部派出的北京专家到达阜阳后才发现,在偌大的阜阳,连儿童用呼吸机都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了,也几乎没有人会用。一边是急于等待救治的患儿,一边是无处下手的专家,真的很让人揪心。”一名儿科专家告诉记者,“综合医院儿科萎缩早已是大家熟知的事实,然而透过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专家、行业组织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才意识到,儿科萎缩远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不久,一份由相关专家在全国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报告摆上了卫生部相关官员的案头。针对儿科萎缩严重,儿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综合医院要么没有儿科,要么实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此后,卫生部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儿科。

不久后,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出台的更为细化的儿科发展新政。如《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未设置儿科的16所综合医院于2011年底前完成儿科设置;只开设儿科门诊、尚未设置儿科病房的29所综合医院应于2012年底前开放儿科病房。

不仅如此,还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大对儿科诊疗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改善儿科工作条件,通过引进人才、开放病房、提高业务水平等手段逐步提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儿科专业医疗服务。如针对部分医院编制紧缺的问题,北京市卫生局允许市、区属医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吸纳急需的儿科专业人才;对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儿科工作、达到退休年龄且身体健康的高级职称儿科专业人才可优先办理延迟退休续。

政令之后,一系列的实际举动开始显现:去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恢复了关闭15年之久的儿科病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中医儿科诊疗中心,两家医院年门诊量计划达到10万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将新建1~2所儿童医疗机构;深圳、郑州等城市也宣布要新建儿童医院。

出 路

“可以说,对于儿科学来说,今天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信有了这次的阵痛和前所未有的‘被重视’,儿科学的发展将有美好的未来。然而,一个学科的真正发展,仅仅有政策的引导还是不够的,如何乘胜追击、做大做强儿科应该是当务之急。”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教授指出。

壮大儿科 不来真格的不行

宋红梅认为,综合医院要想做强儿科,必须从两方面着力,一是通过提高待遇等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解决好人才的困境问题;二是依据人才特点,确定发展的专业侧重,解决好儿科发展的特色问题。

北京市已下发文件,要求各医院不能将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儿科医生工资的惟一标准:“保证设置初期儿科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院内平均水平,注重从儿科服务数量、质量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儿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杜绝以单一的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依据。”无疑,这是个稳定队伍的政策。

蒋竞雄说,像全院考核,应考虑到成人和儿童的治疗医疗收费、付出的艰辛以及承担风险不一样,因此不能同内外科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可能会打击儿科医生的积极性。如在瑞典,所有儿童医院都是大学附属医院,且对儿科医生的要求会更高,还要经过面试,要让孩子看到医生时有愉悦感,政府对儿科医生的待遇也有一定倾斜,体现了对儿童的优先。我们综合医院的儿科至少也要在这方面倾斜,只有待遇提高,儿科医生被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才能稳定这支队伍,培养再多,待不住还是没有用。

朱宗涵指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比大医院便宜很多,大家都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最贫困,这正是多数人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原因,所有社区儿科医生就更为匮乏了。

“可以肯定,现在哪里都缺医生,但相对来讲高层次医院的情况会好一些,例如在华西医院儿科,可能收入不如别人,但还是受到尊重。因此,虽然很困难但还是有人愿意去。但在基层,如北京的区县医院甚至是卫生院,才是最缺少儿科医生的,患者往上跑也就无可厚非了。”封志纯指出。

他建议,扶持儿科,不妨学学师范学生的培养方式,进了儿科系就享受师范生待遇,毕业以后不从事儿科就把钱退回来。而儿科医生队伍的根本稳定,必须从就业环境、成就感、待遇等方面全面着力。例如在目前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从业补贴、床位补贴、或门诊量补贴的方式,由国家给予补贴,这样既能体现国家对儿童的重视,又能让儿科医师的劳动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建设儿科 分级培养十分必要

在蒋竞雄看来儿科的特殊性,决定儿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若没有足够的儿科医师仅靠扩充床位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朱宗涵介绍,全国共有60余家儿童专科医院承担着培养儿科医生的任务,但每年培养的儿科医生尚不够满足儿科医师人才缺口。他建议,首先,通过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其次,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再次,在稳定发展儿科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诸如就业分配、人员培训等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李莉则建议在当下,可以考虑适当缩短儿科医学生的培养时间,让其尽早为儿科做贡献。此外,是否可以借鉴美国模式,规定修过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并获得大本学士学位的,允许其申请读医学院,这样对那些大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又想当医生的来说是一个机会,他再经过3年医学课程的专门培训,并做够两三年住院医可以同样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

封志纯还提出通过预测需要,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不同层次培养,到5年以后满足70%~80%需要的建议。

长期目标:通过专科制度的建立,建立起适应全国儿科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这周期至少需要10~12年,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中期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各个级别的医学院校设立不同层次的儿科系,分层次培养,把能够落实在基层医院儿科的儿科医生培养出来,这个约需5年的时间。

近期目标:在现有临床医学系,选择一部分人,按照原来儿科系学制体系,到第4年选拔一部分出来让他们进入儿科方向,其就业方向是明确的。

大医院儿科 做强特色

宋红梅指出,对于综合大医院儿科而言,切忌面面俱到,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发展特色方面,更要重视内科的带动作用。

儿科共有12个专业学组,很难有综合医院能全部囊括,因此综合医院儿科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聚集国内本专业的顶尖人才。在特色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如北大人民医院的儿童血液病,北大医院的小儿神经、肾脏和心血管,北京协和医院的新生儿、风湿/肾脏和遗传性疾病等都是响当当的。

综合医院内科对儿科的带动不容忽视,首先,具有检查设备齐全的优势,而儿科医院要配备这么全面的设备难度很大;其次,虽然儿科相对独立,但儿童的生理构造与成人有一定联系。比如肺纤维化是儿童比较少见的疾病,在遇到这类患儿时,我们可以参考内科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4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一、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围产期诊疗空间设计

围产期是指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 围产期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婴儿及母亲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围产期保健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母亲、胎儿和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保健工作,使母亲健康和胎儿、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得到很好的保护。

围产空间主要包括两大区域:产科区域和新生儿区域。

产科区域位于门诊大楼的B部区域的二到六层,B部为妇产科住院部,共设有11层,一层为综合病区(47床),二层三层为产科病区(每层47床),四层为产科房区(24床),五层为LDR区(20床),六层为产科病区(47床),七到十层位妇科病区(每层47床),十一层为妇科VIP区域(21床)。共394床。地下一层为预留病床(47床),地上394床,地下47床,共441床。

新生儿病区位于门诊大楼的C部区域的三四层,C部为儿科住院部,共设有十一层,其中三层为新生儿病区,四层为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区位于儿童住院部内对于儿童住院部内,对新生儿疾病的治疗和控制都较为方便,同时通过走廊可以同B部的产科联系,新生儿出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图2)

产科是医院中专门为女的一个部门,主要为产前和生产的孕妇及新生儿提供各种检查治疗。

近些年,产科发展出了FCMC新模式,将妊娠、分娩、产后恢复和婴儿监护整合在一个连续的家庭生活周期之中,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生命活动,使用“待产一分娩一恢复一产后(LDRP)房间”或“待产一分娩一恢复(LDR)房间”,替代产妇需多次转移的产科医疗服务的传统模式。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采用LDR产房加普通产房的设计,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患者需求。

产房、新生儿区域最重要的就是洁污流线分离的处理,设计采用双廊道设计,其优点是可以使洁污流线彻底分离,缺点是一部分病室没有采光,可以把对采光要求不高的空间置于此区域。(如图3)婴儿出生后的28天为新生儿期,此时器官发育不够完善,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要特别注意保护。

二、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研究和分析,寻求一种新型的围产期空间,其应该为环境人性化、尺度适合化、空间家庭化,流线安全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或许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希望这篇论文的某些观念和见解,能够对围产期空间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设计人员创新性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为妇女、儿童营造更加健康、美好的医疗空间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

参考文献

理查德 L 科布斯. 医疗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罗运湖.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 [M]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0

托尼 蒙克.医院建筑 [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董黎,吴梅编,医院建筑,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德]菲利普・莫伊泽尔著,付天海译,专科医院专科门诊,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赵铭.议现代儿童医院设计中人性化环境空间的营造[J].建筑与环境,2011年第一期

崔轶 著.人性化的医疗环境设计方法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4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5

功能定位

日本儿童医院的平均病床数约为200床,规模比我国小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儿童医院的功能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日本,儿童医院主要专注于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而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则基本上留给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的儿科诊所或综合医院的儿科解决。具体来说,日本的儿童医院有下列特色——

治疗对象涵盖了新生儿、婴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也包括胎儿及产妇,但以婴幼儿患者为主;

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比综合医院的儿科更为全面、细化;

住院期通常比普通医院短,但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却非常广;

重点治疗癌症、循环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并提供儿科的各类特殊医疗服务;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急救医疗需求,许多儿童医院还设置了急救诊疗部门及PICU;

患者大多经其他医疗机构介绍或转院而来,经过初期的密集治疗后,多数患者退院或转院,少数疑难患者长期住院观察;

对入院患者的年龄有严格的限制,若住院期间年龄超标,患者须转往其他医疗机构。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由于患者特性及治疗方法上的差异,儿童不能被视为“小成人”,因此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理念也不同于普通医院。对此,日本学术界及业界大体上有下列看法:

*从患者的角度

儿童患者的身体及精神均未成熟,他们在住院期间不仅需要更多的护理,更需要家庭般的温暖与呵护。

很多儿童患者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需要学习与游乐的场所。

儿童患者天真无邪,但对就医和诊疗充满恐惧,因此在空间、环境、色彩的布置上要做到既提升生活情趣,又有利于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

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且须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来降低管理成本。

医技部的布置需简洁、高效。

儿童医院的门诊量虽小但因科室众多,门诊部宜采用区块化的设计方法。

下文结合具体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对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宮城县立儿童医院、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医院的概要见表1。

住院部的设计

*病区构成

住院部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病区。日本儿童医院在病区划分时主要考虑患者年龄、护理程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

表2为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住院部的病区构成。可以发现,4层集中了所有的重症患者,6、7层分别设置了产科及外科病区,其余病区均按患者年龄划分。

*病床构成

图1显示了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病床构成。该医院共设160张病床,产科病区占18床(内含MFICU,6床),其他均为儿科病床。儿科病床中,34床为儿科重症监护病床,其余108床分设在6个儿科病区中。

图2为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的病床构成。由于当地儿童医疗的需求量有限,儿童医疗中心与南部医疗中心并设在同一座医疗设施内,以共享医疗资源。全部434张病床中,儿童医疗中心占100床,南部医疗中心304床,急救中心30床。

*护理单元与管理单元

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需受到更多的护理,因而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如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儿科护理单元仅设18床(图1、图4)。

控制护理单元规模的优点在于:显著缩短护理流线,方便护理观察;增加患儿与护士的见面次数,从而可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因此小规模的护理单元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并保障医疗安全。但缩小护理单元的规模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该医院采取了两个护理单元合设一个管理中心的做法。管理中心内设置护士长办公室及事物人员办公室。

医技部的设计

*功能模式

为确保安全高效,当前日本的儿童医院普遍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周产期用房设置在同一楼层。

图3为该方法的功能模式图。其核心理念是以手术部为中心,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及小儿重症监护室布置在周边,不仅联系方便,而且便于迅速开展手术。

为确保该设计方法的顺利实现,所在楼层的最小建筑面积需满足表3的要求。

*实例分析

图4为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三层平面,该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设计思想。表4显示了该楼层的相关数据,建筑面积为7384m2。

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虽然为并设型医疗设施,其三层平面(图5)的布局方式同样也体现了同层化的设计理念。

门诊部的设计

*科室设置

表5为这3所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不难发现,即使同南部医疗中心共享医疗资源的仅设100床的冲绳县立儿童医疗中心,其科室设置也相当齐全。

作为日本最高等级的儿童医院,国立成育医疗中心肩负着为全日本提供示范医疗以及积累和推广先进医疗成果的重任。该中心共设置了45个科室,并将全部科室归并为8大部类。

该中心门诊部虽然科室众多,但因采用预约制及转诊制,成功地将日门诊量控制在1000人次以内,因此门诊部的建筑空间并不大。图6、图7分别为该中心的三层及二层平面,图中白色的C型走道为患者的交通干道,它联系着通向所有科室的白色交通支路,流线清晰便捷。各科室按所属部类沿C型走道依次排列,十分简洁明了,便于患者识别。

*分区与协作

如图4~9所示,医院各层平面均按不同的颜色划分为若干个区块。各区块相对独立且只设单一的功能,再通过合理组织建筑空间,可充分确保区块内功能的合理实现及区块间彼此的有效协作。

图9中红色虚线为患者的门诊流线,蓝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医技部的流线,绿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康复部的流线。由于实行了上述区块化的设计方法,流线不长且非常清晰。图中右下角绿色区块为门诊部及急诊部,中间的深绿色部分为门急诊部的医护人员共用的工作区域。虽急救部通常并无医生留守,但当急救患者被送至急救部时,通过共用的工作区域,各科室的门诊医生均可迅速抵达急诊部展开抢救。

图4中,手术部与ICU的工作人员共用更衣休息区,既可节省建筑空间,又便于这两个部门的协作。此外,图4中的产科门诊设在产科病区的西北角,即便产科医生数量较少时,也可开展门诊及住院医疗服务。以上做法都较好地体现了分区与协作的设计思想。

设计创意

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除需解决好上述功能问题外,也离不开良好的设计创意。

*游乐场氛围的共享大厅

以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为例,为增强门诊空间的可识别性并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在门诊部中央设置了贯通地下1层至地上4层的共享大厅。如图10~12所示,该大厅不仅色彩丰富,厅内还有超市、餐厅、甜点店、游乐场等设施,因而深受儿童欢迎。

*童话世界般的医院

如图13~18所示,由红色砖墙、浓灰色金属屋顶以及民居尺度的阳台等要素构成的宫城县立儿童医院从外观到室内都更像一座童话世界。难怪它的建筑师山下智史曾说过,该医院是一座不像医院的医院。他的用意是为了消除儿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实践证明该医院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并设型医院的空间处理

将两所或更多的医疗设施并设在一起,以达到共享医疗资源的目的,是解决所属地区某类医疗需求不足却又必须设置相关设施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设计好并设型医院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建筑空间上处理好相邻医疗设施的不同需求。

如图21所示,从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东南角的共同入口进入玄关后,向左可进入儿童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19),向右可进入南部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20)。两者之间虽通过共用挂号收费事务室来节省人力资源,但室内设计分别迎合了儿童及成人的不同口味。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6

车丽芬 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儿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呼吸、消化等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龚代贤 男,上海瑞金二路197号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幽门肥厚症、小儿急性肠套叠。

耿昌平 男,江苏南京市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对小儿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儿普外科、新生儿外科及脑外科等疾病的诊治工作,能开展高难度手术。

郑珊 女,上海市枫林路183号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小儿普外科及新生儿外科。

郑训淮 男,安徽合肥市望江东路39号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一、新生儿外科:食道闭锁、肠闭锁、胃肠穿孔、闭锁等;二、普外科:先天性原结肠、胆总管囊肿等。

朱光连 男,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主治医师、教授。通晓小儿外科各专业,专长小儿普外及小儿胸外科。

谭国华 男,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南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 、 教授。 擅治疾病: 小儿外科疑难病症及疑难手术。

董倩 女,山东青岛市胶州路1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侧重专业为小儿普外和小儿肿瘤,特别对小儿胆道疾病及小儿肿瘤的诊治、研究等有较深的造诣。

曹兰芳 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风湿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

东北地区

李权 男,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23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从事临床小儿外科工作,尤其在小儿普外科和新生儿外科方面业绩突出,开展多项新技术。

陶文芳 男,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46号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 擅长各类小儿外科病。

马瑞雪 女,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小儿髋脱位及小儿骨病

孙莉莉 女,长春市北安路69号长春市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诊断和手术治疗颈椎和胸椎的食管气管瘘。

冯畹兰 男,长春市新民大街1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小儿先天畸形等。

杨志明 男,长春市新民大街1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小儿先天性畸形等。

西南地区

何德麟 男,桂林市乐群路15号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 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小儿基本外科、腹部外科和新生儿外科(含外科感染、损伤、肿瘤、梗阻、畸形、功能障碍等),如各类消化道闭锁、狭窄,新生儿梗阻型肝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或各型先天性巨结肠症。

蒋爱民 男,成都市儿童医院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诊治小儿外科疾病,尤其擅长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治,如肾、输尿管及尿道的畸形、肿瘤、感染及疝等。

王明和 男,四川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小儿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对小儿泌尿外科疾病有较深的造诣。

彭明惺 女,四川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攻小儿骨科学。

华南地区

刘威 男,广东省广州市人民中路318号广州市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擅长小儿心胸外科疾病的治疗,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胸部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欧正武 男,湖南省长沙市韶山中路65号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临床30余年,用中药为主治疗小儿乙肝、急性肾炎及难治性肾病,疗效甚高。

陈翔 男,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心血管疾病。

余孝良 女,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治疾病: 小儿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熊正东 女,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呼吸、哮喘。对小儿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心功能改变,以及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其防治的研究有独到之处。

易者文 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肾病、遗尿、流感。

李云 男,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与蔡锷路交汇处湖南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对儿科急诊抢救及疑难病例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灭活卡介苗皮上划痕治疗小儿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赵锡慈 女,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多年来从事儿科疑难病专家门诊。

陈干生 男,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小儿神经专业的临床与研究。

西北地区

孙天辉 男,甘肃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擅长于诊治儿科多发病常见疾病和疑难复杂病症以及心血管疾病,同时抢救新生儿和儿科其他危重疾病。

关梅玮 女,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各类小儿科疾病。

苏怡凡 女,甘肃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攻小儿肾脏和小儿神经专业。

熊海金 女,甘肃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对健康儿童血清2-微球蛋白测定及临床研究和妖骨碱性另酸酶早期诊断先天性佝偻病的临床研究有一定经验。

李恭才 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小儿外科临床研究诊治工作。在小儿先天性畸形及小儿肿瘤的防治特别是小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

张志芬 女,甘肃兰州甘肃省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儿科专业31年,在新生儿各类疾病、肾小球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阿布都 男,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擅长小儿外科。

张宪生 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着重于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研究。

戈东东 女,宁夏自治区银川市玉皇阁北街102号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儿科各种急症:高热、抽搐、中毒、循环和呼吸衰竭;新生儿疾病;小儿营养缺乏性疾病;小儿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结缔组织系统各种疾病;小儿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华北地区

鲍秀兰 女,北京市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儿童甲状腺疾病、垂体侏儒、矮小儿童、小儿癫痫、脑瘫及智力低下的诊治。

魏珉 女,北京市协和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小儿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等小儿肾脏病、各种免疫性疾病、新生儿疾病、遗传代谢病的诊治。

李振东 男,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15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外科疾病。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7

二是医疗条件差。边疆边远地区缺乏儿童专科医院,县级和乡(镇)医疗机构设备简陋,提供的服务项目少,仅能治疗常见儿童疾病,不同程度存在“看儿科难”的问题。如,XX有医疗卫生机构XX个,但仅XX家医院设置儿科开展门诊和住院治疗,可诊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新生儿肺炎等常规疾病,危重及疑难杂症等疾病要辗转大城市医院。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8

二是医疗条件差。边疆边远地区缺乏儿童专科医院,县级和乡(镇)医疗机构设备简陋,提供的服务项目少,仅能治疗常见儿童疾病,不同程度存在“看儿科难”的问题。如,XX有医疗卫生机构XX个,但仅XX家医院设置儿科开展门诊和住院治疗,可诊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新生儿肺炎等常规疾病,危重及疑难杂症等疾病要辗转大城市医院。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9

控制护理单元的规模可以显著缩短护士的护理流线,提升护理次数,从而给儿童患者从心理上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由于儿童患者晚上大都需要成人陪护,所以在病房的设计上首先应考虑到陪护空间,在儿童病房与普通病房大小一致的情况下,由于儿童的平均身高较成人矮,可通过缩小儿童病床尺寸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陪护空间;其次是通过更高等级的护理模式实现无陪护护理,使儿童住院如同全托式幼儿园的模式,完全由护士来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家属只在规定的探视时间内进行探视。所以,儿童病房设计理念的选择还应结合儿童医院的等级及院方的经营理念来综合考虑。儿童医院病房的室内装饰风格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轻松活泼的病房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儿童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

2.医技部

医技部的设计应以安全高效为原则,以手术室为中心,重症监护室和中心供应室与其就近布置,保证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影像科、检验科、功能检查等医技科室的设置则应同时考虑到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便利使用。

3.流线设计

院区的外部流线设计应做到人车分流,目前的医院建筑较多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来解决停车问题,外来车量从车行入口进入院区然后直接到地下车库泊车区,而后或至地下车库停车或从地下车库出口驶出院区。医院内的主要垂直交通电梯、自动扶梯等应直接落至地下车库层,或者直接在地下1层设置一个门诊大厅,并设置导医台问询处等功能,方便患者快速分流。首层的流线除应分别设置门诊、急诊急救、出入院流线以外,还应根据功能设置情况设置独立的发热门诊流线、特需门诊流线、健康管理咨询中心流线、产科门诊流线等。医院的医护流线可在各个功能区分设医护更衣区,医护人员可通过医护专用电梯到达各个医护区的更衣区,然后再进入各区科室或病房。也可在地下1层或首层设置全院集中的医护更衣区,个别需要二次更衣的科室,如手术室、ICU等可在各科室楼层设置二次更衣区。集中设置医护更衣区的优点在于可以集中设置空调通风和供回水设备,节省设备空间和造价,同时也便于管理。污物流线可通过设置在各个区的污物电梯将污物汇集到设置在地下室的垃圾收集处,再由垃圾运输车从地下车库直接将垃圾运出院区,污物流线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在院区内的穿行,并利用院区后勤出入口设置。

二、案例分析

1.爱育华妇儿医院概况

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是一所与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合作建设的高端妇儿医院,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由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等级为三级。医院占地3.8×104m2,建筑面积约7.3×104m2,按日门急诊量1500人次设计,住院病床数为230床。医院2011年开始建设,并将于2014年6月正式营业。医院地下2层,地上7层,地下部分主要为车库、设备用房、营养厨房和中心供应室等;裙房部分2层、局部3层,为门急诊区和医技区;儿科病房楼6层、月子中心病房楼7层,二者分设在南北两侧,并在用地东北侧预留医院发展用地。医院的门急诊区设置5个单元的门诊诊区、1个单元的急诊诊区;医技区主要设置的科室有:放射影像科、检验科、血库、病理科、内镜中心、日间化疗科、输液配置中心和手术室等;病房区每个护理单元设30张病床,共设1个新生儿病区、6个儿童病区和26床的重症监护病区;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主要包括健康咨询管理及口腔保健两个区域;月子中心主要为产科和月子病房。

2.爱育华妇儿医院的设计特点

门急诊区:门急诊科室按标准单元设计,每个单元可设置一个科室,每个单元的面积相当,布局相同,方便医院的科室分配与调整。医技区:医技区设置在两栋病房楼之间并与门急诊区域水平相临布置,方便病房和门急诊区的使用。同时,手术室与重症监护室同层布置,联系方便,可迅速开展手术。病房区:月子病房与儿科病房楼分开设置,使妇产科区域与儿科区域互不干扰;剖腹产手术室设置在产房附近,在月子病房地下室设置营养厨房,并设置专用送餐电梯使送餐流线方便快捷。儿童病房以单床间为主,每张病床配备一张可折叠陪护椅,方便陪护人员陪护;每个护理单元30张病床,并在每两个病房之间的走廊一侧设置观察窗和操作台,使护士不进入病房就能观察到病房内的情况,即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同时也缩短了护士的护理流线。医护区:在地下1层集中设置更衣沐浴区,可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同时,淋浴区集中布置节省了地面各层的设备管道空间,也方便医院集中管理。

儿童游乐空间:在儿童病房楼首层局部架空,作为儿童活动的半室外空间,同时在门诊大厅、住院大厅和各护理单元内部设置各具特色的儿童游乐空间,以此来帮助儿童患者缓解紧张的情绪,给医院的内部环境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另外,爱育华医院是与美国知名儿童医院合作办医,其建筑设计也是由中方和美方两家设计单位合作完成,其设计特点既结合了中国国情,也吸收了美国儿童医院设计的先进经验。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10

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

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授课者都应是儿科的临床专家,与其说是讲授儿科课本知识,还不如说是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儿科的兴趣和探索。这种临床课的病案教学法是非常必需的。笔者结合自己脾胃专科的优势,详细讲解小儿厌食症的特点、用方、用药以及调摄,使学生加强对中医儿科教学的临场感和优势感,十分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3实践技能宜多练

临床课教学见习带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医患关系、教学资源、师生比例等矛盾,中医临床见习带教的质量亟须提高。见习带教是考察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依托儿童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脱产进行病房见习带教,使儿科实践技能训练得以落实。见习带教首先是识病,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头带教,使学生对小儿常见多发疾病有感性认识。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素称“哑科”的儿科,必须训练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所见的病症,如何转化为中医学的临床思维,需要调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即辨证论治思维。中医高等教学已经渗透着现代医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医学的临床思维,这种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见习带教中,发现学生的中医学临床思维欠缺。如见习“紫癜”这一病症,如何对应投以犀角地黄汤,许多学生思维没有着落点,这种“中间过渡思维”,即关键的“理法方药”思维过程,需要在临床中不断练习。第四是书写病案,要求写出四诊概要,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间讨论,完成病案,是技能训练的强化。实践说明,有实际病例可看、师生互动的规范化见习带教,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点宜侧重

临床课考核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有所侧重。首先侧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词解释。儿科病名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积滞”“疳积”“麻疹”“五迟、五软””胎黄”等。通过教学和考核,强化对儿科内涵的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学科。“释名”教学包含儿科疾病谱概念、病症特点、古今认识异同等信息,宜讲细讲透,达到即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的效果。比如: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吐泻酸臭乳食或便秘为特征。这个名词包含多层含义,为儿科所特有,并区别于厌食、腹痛、腹泻、疳积。以这些儿科名词为知识点加以考核,能充分体现中医儿科的内涵。其次是实践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也能突出临床课特点。以儿科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为考核内容,试题模拟实际案例,以正确灵活、符合法度的作答为要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照搬书本。实践表明,在优势病种辨证论治考核中,学生会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复内容宜简略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遇到重复内容如何讲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临床分支科目中,中医内科学和儿科学的关系密切,内容之间可资互参的很多,辨证思维很相近,辨证分型重复较多,使学生倍感倦怠乏味。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优于以往的教材,在阐述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隐藏着某种疾病自身转归的内在规律性。教学中,应当讲明这种疾病的转归规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变证,其分证论治比较符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演变规律。这些显著区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地方,宜提醒学生掌握。对于重复内容,比如一些病种的辨证论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

儿科传染病多从温病论治,宜以温病的理法方药予以揭示。因此,温病学的温习和规律的揭示,对儿科时行疾病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学好温病也就能学好儿科时行疾病。儿科时行疾病方剂难以记忆,比如“宣毒发表汤”“清解透表汤”“透疹凉解汤”等,但是不难理解,因为其理法均遵循温病治法。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中的“陌生”方剂,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儿丸”,了解其组成包含消导的神曲、麦芽和驱虫的槟榔、使君子等,就可谓达到要求。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例11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5-0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是一组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分类型。虽然现有的医疗手段还未能达到治愈孤独症的水平,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控制和预后十分重要。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心理科引进了香港M-CHAT-23筛查量表,应用于初级社区儿童保健机构进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我社区按照儿科医院提供的社交筛查流程对18个月-36个月儿童作为对象,进行社交筛查,筛查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0月间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8-36月龄小儿作为筛查对象。儿童信息来源于社区儿保门诊的健康体检资料,均已录入电脑系统。筛查对象总计7385人。

1.2方法

由我区保健院牵头,经过儿科医院心理科专家对社区医生进行社交筛查表应用的专门培训,社区医生在对小儿进行完体检后,即按照电脑上社交筛查表(M-CHAT-23),无提示性地逐条询问小儿家长和主要带养人,让他们按照孩子的平时状况回答每一问题,然后严格按照筛查表的阳性标准评定,任意3项回答相反为阳性或者7项核心项目中(第2、7、9、13、14、15)任意2项回答相反为阳性。对社交筛查阳性儿童转诊至儿科医院心理科,均在转诊半个月至一个月电话催访及早就诊儿科医院心理专科,然后由心理专科医生再对小儿进行综合评定和诊断。

2结果

根据M-CHAT-23家长问卷阳性标准,我社区共社交筛查7385人,阳性儿童占36名,阳性率0.487%;女童9名,男童27名,年龄(28.23+-2.46)月。本次调查前又统一起进行了电话追踪询问。36名初筛阳性儿童中,11名至儿科医院心理科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结果发现1名ASDs患儿;1名疑似孤独症患儿,年龄2岁;5名语言发育落后,4名发育迟缓;另有25名未去儿科医院心理专科,其中10人拒访,家长认为小儿正常,且均已上幼儿园;其他医院儿科专科诊断3名存在不同程度语言发育落后,4名发育迟缓,1名脑瘫;2名回外地家长也认为正常;5名失访为社区筛查后电话联系不上。

3讨论

近来人们开始重视孤独症的早期干预,认为其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减少适应不良行为的发生,新的学习体验能增加儿童通过他人得到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机会[1],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疾病则是进行早期干预的基础。在孤独症的发病中,家长和社区保健医生是儿童异常行为的第一发现人,早期发现ASDs需要一种快捷、成本低廉的筛查方法。研究表明CHAT-23在社区筛查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了85%以上[2]。我们也经过实践,M-CHAT-23在医生给小儿进行常规体检后,对家长及带养着进行询问,然后评定,筛查完成时间约3-5分钟,综合此项筛查的成本和耗时来说,在社区进行这一筛查是有意义的,调查发现我社区在18-36月龄幼儿给予体检后进行社交筛查,尽可能不漏筛,共筛查出孤独症1名,1名疑似孤独症,,均在心理专科随访治疗。本次调查我社区M-CHAT-23社区社交筛查的阳性率0.478%,和儿科医院的研究社区初筛阳性率12.0%相比偏低[2],而且筛查阳性转诊去儿科医院心理科的儿童,有10名拒再访,认为自己小儿正常,均已上幼儿园,其原因可能我们社区门诊量偏大,询问比较匆忙,个别家长不重视筛查工作导致假阳性可能。在今后的筛查过程中,我们会积极和保健院及心理专科医生沟通,加强社交筛查项目的规范培训,完善筛查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儿童的心理筛查。

参考文献

[1] Rebecca L. Earl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J].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2007,13(1):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