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程建设措施

课程建设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8 10:05:34

课程建设措施

课程建设措施例1

随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测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剧增,职业价值日益提升。然而在作为软件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软件测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很多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只是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被提及,还有一些学校只是把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选修课,课时较少,则侧重理论讲解和测试方法介绍,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1]。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支持,只是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测试工具和测试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训练,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想从事测试工作,却离软件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从而被拒之门外。

其次,缺乏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高校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意上该课程的原因。

第三,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他们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一些不规范的软件公司往往让新进人员和编程能力较差的人员从事软件测试,这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不会编程序的人才从事软件测试,从而不重视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2]。

在这种情况下,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2005年就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关实践课程,并将其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建设,在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突出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新体系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针对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能运用软件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软件测试职业特点及软件测试人员素质要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结合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应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重视能力发展,其结构要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应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引入案例教学,辅以讨论、报告会等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并增加配套实验和课程设计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共32学时;实验教学同步安排,主要是一些基础实验,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最基本的一些方法,共16学时;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后半学期集中进行,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分角色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熟悉测试项目中的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共32学时。

这样安排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5,加强了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以应用为重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1.2编写多种教学辅助资料,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软件测试技术不断发展,课程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增加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加强课后指导和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内部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此外,为了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精心制作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在授课时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板书,做到重点突出,直观易懂,使课时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电子文档资料、参考文献和参考网站地址等,使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性学习。另外,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建立考核系统和题库,搜集了丰富的各种类型题目,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创造力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做到“两有、两严、一宽”。“两有”即:有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对上机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设计;有目标,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培养学习能力的具体目标。“两严”即: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并调试,杜绝个别同学拷贝的现象;严格验收和检查,要求学生编写规范化文档,并结合演示,随机抽取提问等手段,使学生在思考―实现―再思考中真正得到提高。“一宽”即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内容

软件测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众多,包括多种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3级实验的方案。

其中,基础性实验是较简单操作性实验,主要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共8学时,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综合性实验是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感受软件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节,共8学时。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穿插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32学时的设计性实验是本课程最高层次的应用性设计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分组进行,安排在暑假前的两周集中进行,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软件测试的规律,熟悉软件测试项目中人员、产品、测试用例及缺陷的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3级实验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3级实验,更牢固地掌握了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

2.2建设实践教学案例库,扎实执行实践训练

为了保障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让学生能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为了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应有效果,我们收集建设了实践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有的是从软件企业中收集,有的是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上机作业中收集,还有的是从教材及网上收集[3],另外也有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有了这些教学案例,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实践训练。

2.3搭建实验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结合,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通过比较和论证,我们最后选择了大多数企业测试部门最常用的一些测试工具,包括WinRunner、LoadRunner、JUnit、Rational工具、Bugzilla等,对于大多数被测软件来说,这些测试工具完全能够支撑整个软件测试过程。

在搭建实验平台的同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软件工程实验室,学生能全天候进行实践,老师能随时指导学生做设计,以及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的实验时间更加充分和自由。

3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学生,首先应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经常选送任课老师到正规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部门实习,学习企业的软件测试管理和开发过程,并在企业许可的情况下,收集测试案例,丰富实践教学。另外还派遣任课教师到优秀的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等,在教学中结合项目实践,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带进课堂,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此外,我院还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技术,还要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找出软件中错误,并经常同系统设计者和编程人员交流,因此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软件测试人员所必需的。而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就业前景的了解,是激发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予以适时介绍,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报告,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职业要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期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亚. “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6):31-32.

[2] 胡宏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1-13.

[3] 钟元生.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2-65.

Reform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WANG Shuai, ZHU Bin, LI Li-ping

课程建设措施例2

【基金项目】2013年3月,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课程群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Y13-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5-02

一、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改革逐步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尤其针对学科特点进行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环节。近年来,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方式、课程内容调整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还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作者结合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对本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控制类课程统筹布置,优化课程和学时安排,合理布局开课时间以及课程内容,才能保证控制类本科生通过本科学习,具备扎实的基本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建设必须以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

课程群指同一学科内服务于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有效措施。当前,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的课程群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概念、内容、方法及体系构建没有统一标准和有效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作者根据自身在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发现:目前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教学尚存在些问题,如课程之间衔接不充分、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缺失、课程实践环节偏少。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控制类课程远离实际应用,造成学生就业后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无法体现出控制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优势。因此,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二、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

从本质上说,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是为了实现现代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对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革新。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特点及专业特性,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控制类人才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方向、设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要不断调整课程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课程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优质教材撰写和选用,以增强控制类本科生学生面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凝练控制类课程群内容、优化课程群体系

控制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此课程群目前存在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实践教学薄弱等缺点。因此,可以考虑在重新修订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对目前控制类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课程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注重课程间协调发展,合理安排授课顺序(经典控制现代控制智能控制),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合并融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修订和编写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注重控制系统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的应用和学习。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控制类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多、公式多、需要展现的动态过程和变化特性较多,在课堂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为教师节省了大量作图和书写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讲解分析原先基本原理和晦涩问题,使学生学习控制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另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及网络技术,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便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及师生互动,这样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在网站上,学生可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交互式方式随时进行学习和实践。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讲授控制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大多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将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并针对实际课题进行简化后搬进课堂,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力和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实践经验。并且注重学生实际工程调查,广泛收集科技资料,使教学、科研、工程有机结合,适应控制类专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综合性专业实验室,筹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培养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具体措施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技术领域课程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充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实践性强、课程知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造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

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应涵盖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扩展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等几个方面。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课程群中的专业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的技术内容进行凝练,并针对性的开展基础实验、工程训练、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课程内容方向;构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课程群师资团队建设

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特点,成立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团队,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适时负责对课程内容调整,教学知识更新,教学成果校验等主题工作,力争躲到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另外积极开展就业和社会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建设基于项目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提质创优活动,形成良好的课程群建设氛围。

(三)课程群教材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材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建成集纸质、电子、网络教材为一体化的特色课程群教材系列,同时避免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重复,剔除陈旧过时技术内容,为师生提供知识内容更新、能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教材。另外,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高质量优秀教材,丰富教材体系和内容。

(四)课程群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应提升教学教改理论水平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教研教改和科研作用,紧密结合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开展与本专业休戚相关的工程类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实践。

四、结论

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对现有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实践经验,提出从凝练控制类课程群体系优化、信息化技术利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并从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措施,对自动化控制类本科生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梅,陈立潮,吴志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2]张富忠,罗成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电子技术,2003(15).

[3]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Z1).

[5]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6]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于倩.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S1).

[7]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

课程建设措施例3

Dong Yan

(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目前,全国各个高校中基本都开设了多门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一定量的公共选修课并获得规定学分。我院自2002年开设公共选修课至今,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我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近年来在此类课程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探索,以期为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提供现实思考。

Abstract: At present,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basically setting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whole school. These courses require the students to take a certain amoun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nd obtain the required credits. Since 2002, our school has set up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c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nd some active exploration in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se courses in recent year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practical thinking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改进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improvement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73-02

0引言

公共选修课是学生选择修读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公共选修课向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教育、文化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这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公共选修课开设时间短、没有持续性,学生多、课程少等种种因素,教学质量很难有保证。本文从我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了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1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院自2002年以来,结合学分制人才培养工作,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设了人文学科类、自然学科类、教师教育类和艺术素养类等四个系列近90门公共选修课。根据我院学分制的有关规定,从2002级开始的所有本科学生必须修读5门课程,即10个学分,学生必须在4个系列课程中,选择修读每一系列的其中任何一门课程,另外的一门课程由学生任意选择修读,修不满10个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学生不能修读低于本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公共选修课。2006年,我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模块,首次设置了26门素质教育基础选修课,强化素质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就开创了基础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双层模式,更全面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但长期以来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在管理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1 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不够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教师认为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多在晚上或周末,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和精力跟不上,开课的积极性低。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为首要,学习公共选修课只是为了凑够学分,顺利毕业。教学管理部门虽然相对重视,但是在出台管理措施的时候要求较低,不要求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纪律也无力监管,根本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1.2 公共选修课程总体数量不足,优秀课程稀缺从提交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的情况看,总体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申请者往往是刚入校从教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很少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有的教师开课只是拼凑工作量,开课一学期之后就停课,所以很难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稳定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公共选修课质量普遍不高。但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资源紧缺,学生选课人数倍增,加上我院新、老校区还要同时开设选修课,优秀课程的开课门数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又必须修够学分才能毕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也不得不勉强开设。

1.3 教学内容把握不当、教学模式单一公共选修课涉及的学科门类多、内容广泛,有的教师仅仅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申请公共选修课,有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太过专业化,忽视了学生来源的广泛性。有的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并没有反映当前社会科技的前沿、科研的最新成果,满足不了学生求“博”、求“实”、求“新”的需求。教学模式上,一味的“满堂灌”,学生觉得和专业课区别不大,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开小差、点完名就走、旷课等现象。

1.4 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不严虽然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选修公共选修课程有明确的要求,但各系不重视宣传教育,学生选课时也很少看选课要求,有的选修了与自己专业课相似的课程,有的选修了已经修过的课程,有的选修了与专业课冲突的选修课,有的还错过选课时间,导致在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上一度混乱,教学管理部门难以严格执行管理规定。此外,公共课的考核方式多样,考试由任课教师命题,监考教师虽然要求由任课教师所在系派出,但实际上任课教师同时也是监考教师,试卷也是任课教师批改,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自由度过大,造成学生觉得管理宽松、学分好混。另一方面,在教师和学生上课纪律的监管方面,较为松懈,上课时间多为晚上和周末,教学管理部门也分身乏术,很难做到实时监管。

2改进措施

近几年,我院教学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公共选修课的管理研究,陆续出台了进一步严格管理的规范措施,在方式方法上也有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教学目标,创新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应广泛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制订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以必修课的的教学标准对待公共选修课。我院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推进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在开设原有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面向全院征集综合素质教育讲座。综合素质讲座听讲获得的学分可替代公共选修课的学分。这样扩大了公共选修课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2 加强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我院要求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一线教师,从2011年起,一年内每人要面向学生开出1门公共选修课。要求2年内教授每人准备3个、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每人准备2个综合素质教育讲座。这样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利用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与此同时,可建立激励机制,在划拨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加大课时费,对教学效果好的课程要积极奖励,鼓励其持续开设或多班开设,撤销选修人数不足的课程,形成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2.3 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能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并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综合性,在此方面,可由教师所在系的教研室把关,避免教学内容的陈旧。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尝试自由分组讨论、研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手段上,支持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加大课程信息量,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4 严格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2.4.1 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在教材的选定、教学大纲的制订,作业和试卷的批改、学生和教师的双考勤方面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各系积极配合检查。另一方面,在设置课程前,可发放调查问卷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征求学生的意见,包括对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形式、公共选修课管理方法等等,听听学生的心声,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有关领域没有相关教师,也可聘请其他兄弟院校的专家学生进行授课。

2.4.2 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块信息在选课系统模块增加课程内容的简介,教师简介、学时、选课要求等信息,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同时,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开通退选、补选的功能,避免学生错选、减少“选而不上”的情况。

2.4.3 对已出台的公共选修课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加强对教师上课纪律的检查,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要批评教育,违规达到规定次数的选修课成绩记为零分。各系教学秘书要配合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选课前将学生选修的学分统计公布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多选、少选,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郭娟.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评价,2009,(6):39-40.

[2]李洪亮.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7,(12):214-215.

[3]胡小燕,查红玲.公共选修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广场,2007,(2):176-177.

课程建设措施例4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 12013)11-0047-02

注重“知识一素质一能力”协调发展,本课程在“综合性一信息化一开放式”的教改格局下,以生理学实验方法为基础、综合病理生理学的模型复制和药理学的治疗机制等实验内容,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熟悉机能实验常用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完成机能学的基本实验及多指标的分析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生自行设计与实验实施。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机能学科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积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和创新能力。2006年,我院在机能实验室开设了相对独立的开放实验室,为培养合格的研究型医学人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机能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的设置突出了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现代性和综合性,体现了“掌握知识的力量才是力量”“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重在过程,不惟结果”等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学习理论。机能学实验是医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医学实验的基础,它是将传统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三门学科的实验及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独立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机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科研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实验,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机能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措施

2,1基本训练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实验技术与方法的统一,以实验技术技能和器官系统功能为主线,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科学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机能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熟悉常规仪器的使用、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开展部分富有学科特色的经典实验,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萌生探索的欲望。在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将分散于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设置以问题为主线的实验教学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实验室开放为手段,在机能实验技术的基础上适当向细胞生物学、生化分析、形态学技术延伸。

2.2综合训练

以器官系统功能为主线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学科划分的实验内容有机整合为综合型实验项目,注重学科的交叉、实验技术的整合,将科学的研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融于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创新。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型、探索型实验教学:开展命题设计和学生自选题设计实验,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图片和数据整理、文献查阅、撰写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较为全面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同时,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师积极性,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的紧密结合,为培养高素质高级医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实验课形式多样性包括必选实验、自选实验、命题设计、自选题设计、创新课题研究。机能学实验是医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医学实验的基础,它是将传统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三门学科的实验及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独立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机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科研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实验,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4实验课内容开放性①实验内容开放;②实验选题开放;③实验时间开放;④实验对象开放。讲解、操作演示、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设计、网上自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2.5开设“实验科学的方法论”、“机能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等理论课,将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转移到“掌握知识的力量才是力量”上来,从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角度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

2.6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分级管理,在运行机制上采用项目分工下的目标责任制。实验教学目标、任务责任到人,从主任到教辅人人有明确的职责,设备管理、教学准备、7个实验室均有专人负责,有力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程建设措施例5

引言: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从未止步,而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也一直是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的模式、水平与市场需求相符,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根本途径。

一、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保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当今高职课程改革摸索前行的环境下,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方法、新理论,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力保证。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加强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并根据各院校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校内自我管理的制度文件,使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作为教学一线教师,要配合职能部门做好实践课程改革及日常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时转变观念,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决不能安于现状,要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职能部门,形成相互配合、互相制约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二、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开拓新型课程改革合作模式

高职教育理念中,“校企合 作”已不再是个新名词,各院校都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努力挖掘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例如实践课程的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校企共同开发上,而应积极探索,打造“四合”的深度合作模式。所谓“四合”即校企合建,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搭建课程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共同评估课程;校企合力,共同推广课程,共同完善课程;校企合惠,共从课程受益,共促行业发展。在“四合”模式指引下,学校和企业通过课程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课程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欢迎。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理念,打造了“学生、员工、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的六方获利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逐步将校企合作转变为校企融合,开创职业课程开发的新天地。

现在以“校企合作”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甚多,而对校企合作之外的合作模式的研究甚少。高职教育的改革归根结底就是在发展中创新。各学校在改革过程中都会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当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达到一定高度而停滞不前时,可以适当考虑与其他院校合作,变“纵向合作”为“横向合作”。学校与企业间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部分课程改革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同类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相同,都能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课程改革必然会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和话题,这也许会开创出中国高职院校教育合作的新局面。

三、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保障――建设实践课程教学资源

为推进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各院校都下大气力建设自己的实训室或实训中心,但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是个难题。许多院校互相效仿,纷纷实行自主经营,学生在几个专职教师的带领下承担起整个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但学校毕竟不是盈利性机构,内在和外在的阻力极大,导致许多院校的实训基地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各学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与本专业规模相符的实训基地,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在开始之初可以尝试委托管理、联合经营等方式,聘请行业内知名品牌进行专业指导,日常经营运转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专职教师可将实践课程与企业培训相结合,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并从中积累大量实践管理经验,达到双赢。并为今后实行自主经营打好坚实的基础。

校外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而企业大量使用实习生,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这是一个互惠双赢的格局。近几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许多酒店都出现了用工荒。学校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实习管理制度,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综合优化淘汰机制。该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校内即将实习学生的优化机制,通过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排名;另一部分是对实习酒店的优化机制,通过实习带队教师、往届实习学生对实习酒店综合要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测评结果进行排序,逐步淘汰排名靠后的酒店,达到资源最优化。由此建立实习学生、实习酒店双向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最优质的学生进入最优质的酒店。

四、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打造“精师型”教学团队

当前高职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塑造提倡“双师”,许多院校都意识了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行业经历,双师型人才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但仅仅满足于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各院校可以考虑“优中择优”,在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推选出最优秀的人才,组建一支“精师型”教学团队,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以此通过精师型团队带动课程改革,提高学校知名度。

五、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评价――转变实践教学评价观念

课程建设措施例6

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对应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课程群建设是近几年课程建设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1],它能有效克服单一课程建设中的诸多弊端[2],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进行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所在的二级学院的课程群建设的实例进行探讨,旨在为其他院校或二级学院的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或示范。

一、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群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它的构成一般由属于同类的三门以上课程组成,各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紧密衔接和关联,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或技能培养是连贯的、递进的[3]。课程群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主要内容,以加强课程群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与建立课程群评估体系为保障,与时俱进,构建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群[1]。

因此,笔者所在二级学院把课程群建设指导思想确定为:课程群建设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学院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和各级教学组织,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宗旨,根据课程群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任务和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群建设,加强以教学内容和课程群改革为核心的课程群体系的整体优化工作,使教学改革和课程群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学院的课程群建设水平,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课程群建设必须以达到校优秀课程群为目标,力争在近年内成为省级优秀课程群乃至国家精品课程群。

二、课程群构建的主要原则

课程群建设既有很强的学术性,又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课程群将吸纳整个系统的优秀教师资源,在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带领下,形成一个涵盖不同研究领域、知识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的团队,针对所负责课程的各个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遵循相关性、系统性、独立性、创新性、综合性等基本原则[4],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群的构建。

(一)原则内容相关和相近的多门课程可组成一个课程群。

(二)课程群由各教学部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和教学工作需要进行申报,经专家评审再上报学院批准确定。

(三)课程群设置先从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中开始,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其他课程实施,分期分批进行。

(四)课程群的设置每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季进行。

三、课程群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课程群一般由三名以上教师组成,设组长一名,根据需要可设副组长一名,实行组长负责制。

(一)课程群组长、副组长。

1.课程群组长、副组长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近年来一直从事开放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教学效果好,教学工作成绩突出。

2.具有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经验,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敬业精神。

3.课程群组长、副组长由群内成员通过推举产生,由学院聘任,任期三年,可以连聘连任。

4.课程群组长、副组长应团结课程群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故不能履行负责人职责的,学院将根据情况重新调整。

(二)课程群成员。

1.课程群成员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且为从事本课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学人员。

2.同时参加两个以上课程群的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各组关系,保证完成课程组交办任务。原则上每位教师不得参加三个以上课程群。

3.课程群成员应当积极参加课程群的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服从课程群整体工作安排,支持其他成员的工作,完成所负责的工作任务。

四、课程群的建设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过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建设等。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通过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有合理比例配备的教辅教师;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基本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实验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等;教学过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研究、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建设包括教考分离的实施、试题库的建设、教学质量的分析方法等。

五、建设课程群的具体措施

(一)保障措施。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前提,加强管理、政策保障是确保课程群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4]。针对二级学院课程群的建设工作,笔者所在学院形成了“学院—教学部—课程群”的内部管理模式,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保障课程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如课程群建设实施方法、关于设立课程管理组的若干规定、课程群负责人制度实施方法等相关文件。

(二)申报制度。

课程群建设分重点课程群和一般课程群。重点课程群是指申报、审批后在学院立项建设的课程群;院重点课程群是对学院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主干课课程群,学院将逐步把这些课程群纳入重点建设的范围内,并给予资助。

确定学院重点课程群的程序一般是课程群建设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重点课程群建设申请表》,阐述该课程群在培养本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课程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目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以及经费预算等,教学部主任审阅、推荐,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评审、筛选,主管院长审批公布。

参考文献:

[1]陈火弟,刘光萍,罗泉龙.高校课程群建设与课程组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67-72.

[2]朱振林.课程群建设断想[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5):93-94.

[3]张丽萍,刘东升,林民.“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3):61-64.

课程建设措施例7

主要是提前把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有计划地分解到每个相关课程中,让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有系统性,也就是说毕业设计的内容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局性观念,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抄绘、阅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建筑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从而为绘制施工图打下基础。二是在《建筑构造分析》的课程教学中,详细讲解建筑构造和各种细部构造。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内容。三是在《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力学与结构计算》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带着建筑设计方案,解决结构的布置的能力,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为毕业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每个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各学科的教师要及时沟通,通过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建设措施例8

摘 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文章以延边大学为例,从专业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出发,阐述了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39-03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就是鼓励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专业建设机制。自1996年五校合并以来,延边大学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增设新兴专业,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专业建设现状为充分体现延边大学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和“立足延边、服务本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服务面向定位,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延边大学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形成重点建设民族特色专业和应用类专业,大力开展老专业的拓宽与改造,经过多年来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目前已建成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学科门类74个本科专业。学校于2011年提出实施专业标准化建设。本文以延边大学实施专业标准化建设为例,阐述专业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本科专业标准是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使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因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要求。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明确专业建设思路,规范专业建设行为,有利于保证基本的专业建设规格,有利于强化专业特色建设,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本科专业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专业规划建设、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实施与管理等六个方面。

二、专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应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应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

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应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3.依托学校现有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扶持新的增长点。

4.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5.强化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建设目标与步骤

通过专业标准化建设,丰富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强化师资队伍、教学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构建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具有延边大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保证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范围是延边大学所有本科专业。力争通过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采取分层次、分步骤、有选择地进行试点;通过试点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在全校本科专业中全面展开。

三、专业标准化建设内容与标准

专业标准化建设必须制定专业标准,规范专业建设内容,强化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专业标准以专业规划建设、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实施与管理等制定建设标准。

(一)专业规划建设

主要包括专业需求生态、资源生态、服务面向、专业特色、专业发展规模规划等。

1.专业建设目标。标准要求:①体现专业定位的思想;②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③要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要。

2.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标准要求:①体现指导思想。由专业负责制订,学院审核,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论证;②构建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具有我校特色的满足学生学习愿望和要求的课程体系;③有明确、可操作的课外培养计划。

3.专业规划建设。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要有前瞻

性、可行性,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质量意识强,体现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标准要求:专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措施得力,实施有效。

4.学科支撑。学科支撑要符合专业定位。

标准要求:①有满足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②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③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学科方向。

(二)培养方案建设

专业培养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也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标准要求:①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要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②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思路;③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④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

1.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主干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及网络辅助课程建设等。

标准要求:①课程建设有规划,定位准确,有措施、有成效,课程设计理念先进;②专业核心课程明确,至少要有一门以上校优秀课程,要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双语课程;③制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科学化、制度化;④主干课程、校优课程、省级优秀课程、省级精品课程、部级精品课程等课程参照各级各类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⑤有实施网络课程与网络辅助课程、双语课程、多元文化特色课程的措施和政策。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规划;专业教材编写、选用;原版专业教材引进等。

标准要求:①有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建设规划;②有专业教材编写、选用的制度;③有鼓励引进原版专业教材的措施和政策;④专业图书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图书资料经费有保障。

3.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实习;社会实践等。

标准要求:①有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②有专业实践教学大纲;③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能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实验开出率≥100%;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④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实习时间有保证,效果较好;⑤有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⑥有规范的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

4.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研究与成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

标准要求:①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与成果,有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和措施;②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课程改革与建设有计划;课程体系设置合理;③能进行教学方法与段的改革与研究,有成效;④按教育部要求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其中经济类、法学类等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能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师资队伍总体建设、核心课师资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及外聘专家学者队伍建设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有本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专业教师中毕业学科与从教学科吻合度不少于50%;②专业师资进修、培训有计划、执行好;③认真执行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95%;④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⑤有教师考核、奖惩机制;⑥专业要有校级(含)以上科研项目与成果;参加科研(教学研究)比例≥50%;人年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不少于0.5篇;⑦健全专业建设与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专业主任职责和权限。

(五)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运行经费保障、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

1.专业教学运行经费建设。专业教学运行经费主要包括本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实验设备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资料费、实验基地建设费,生均经费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满足教学需要;②生均经费增长。

2.专业设施建设与管理。专业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教研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语音室、实验基地等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标准要求:①专业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与管理能满足教学的需要;②专业教学设施硬件投入的增长情况;③专业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管理有规章、维持正常。

(六)教学实施与管理

包括生源建设、运行档案建设、质量标准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建设等。

1.专业招生计划。专业招生计划主要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校定位来确定。主要包括:专业招生计划的制订与生源质量分析等。

标准要求:①制订专业招生计划有原则;②体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思路;③专业生源质量分析科学、可靠。

2.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学籍管理;专业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等。

(1)日常教学管理。专业日常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课程表、教学进度表;考试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等。

标准要求:①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有记录、有反馈;②教学任务变更有审批手续;③考试管理规范、有试卷分析报告;④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有开题、检查、修改、答辩等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设计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论文、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均为讲师(含)以上职称;⑤专业教学过程管理科学、规范。

(2)学生学籍管理。专业学生学籍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学生选课、专业学生成绩、专业学生学籍处理情况等。

标准要求:①指导学生选课;②专业学生成绩管理规范;③准确掌握专业学生学籍处理情况,其措施与管理有效规范。

(3)课外培养计划。专业课外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讲座、社团活动、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有计划开设专题讲座;②专业有课外培养计划,制定合理;③对专业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规范的管理、考核制度。

3.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合格监控等。

(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督导组听课;专业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等。

标准要求:①监控有制度;②听课、教学检查专业有记录,专业对监控结果有反馈,有改进措施和方案;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专业教师评估结果应为良好(含)以上。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专业实验教学、实习、见习、课程设计、专业课题组活动、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

标准要求:①有专业实践教学大纲;②有实施管理制度、实施方案;③有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④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有原始记录。

(3)不合格事项监控。不合格事项监控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事故;专业对学生违纪处理情况的跟踪监控等。

标准要求:①对不合格事项监控有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②不合格事项的对象有措施、有实效。

4.专业教学质量分析。专业教学质量分析主要有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专业课程考试分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社会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等。

(1)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调查。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主要包括录取专业的生源分布、民族比例、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对学生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②分析结果有记录、有反馈、有决策、有方案。

(2)课程考试分析。专业课程考试分析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试卷分析。

标准要求:①专业有考试管理制度、实施方案;②专业课程有原始试卷、平时成绩记载等资料;③专业课程有考试分析报告,有反馈,有改进。

(3)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主要包括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工作措施与效果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毕业生就业有要求,并严格执行;②对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实效;③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位于专业总数后5%的专业进行整顿。

(4)社会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社会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专业对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分析质量目标是否实现等。

标准要求:①有对专业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的方案和措施,调查分析工作程序严格、规范;②对调查分析结果有反馈、有改进。

(5)教学质量工作的改进。专业教学质量改进主要有: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改正措施、制订专业教学质量预防措施、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方案等。

标准要求:①通过对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制订出专业教学质量改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改进方案;②专业对教学质量要有制度、有检查记录、有反馈、有改进。

(6)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教学档案齐全、存档规范、方便查阅;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健全、执行严格;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③试卷存档时间为学生毕业后一年。

四、专业标准建设管理与实施

课程建设措施例9

好,转入话题,学习这门课程,给我最强烈的心得体会是,让我对工程建设的安全问题、安全状况和安全施工技术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能够初步形成一个安全知识体系框架,为今后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了一个基础,同时这门课程也带给了我一种对安全的全新认识,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施工安全无小事,它需要我们施工管理人员时刻牢记安全,时刻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也带给我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牢记在工程建筑中无论是哪一个环节板块,投资、建设或是经营方都要为安全留个空间,这是神圣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将来在工作中如何做好自身安全保护说下我的看法和做法。

对在施工现场,关于安全,我觉得第一点应该是要有安全意识和对待安全的严肃态度。凡事无绝对,俗话说,百密必有一疏。尽管现场安全工作可能做得不错,但是面对复杂错乱的施工现场,也还是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有些问题可大可小,有时即使是一些小问题,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是能产生致命的伤害,导致重大事故后果。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安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安全。我们要把安全意识刻在心里,时时不忘提醒自己,生命诚可贵!

同样,对安全我们必须要用严肃态度对待。安全是大事,生命是最宝贵的。在生命面前任何事情都是小事。对安全我们必须端正加强自己的态度,决不能拿安全开玩笑,当小事。这要求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警惕性,敏锐性,能够细心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并予以解决。我觉得高度的安全意识来自我们对现场的了解和把握。所以对任何工程我们想要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须对所在的工程要熟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我们要对工程活动的安排,步骤,具体事项要了解掌握,养成一个好习惯,使我们对现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让我们事清楚那些环节容易产生问题,哪些环节需要重点控制。第二点,我觉得是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尤其是有关安全的知识学习,自觉地参加接受各种安全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安全知识水平。很多人在公司要求的或资格证书复核中必须参加的各种知识培训总不在乎,甚至拒绝参加。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一种很不好的行为,错过了一个学习,给自己充电知识的机会!我以后会尽可能的把握每次培训学习,做到每次尽可能的学到些新知识或了解到新见解,不断充实自己。我们只有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对安全把握到位。只有自己经验丰富,才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第三点是要认真做好本分工作,严格把控好自己的工作质量。工作是大家的,我们不仅要求别人做好,自己更是要以身作则,起一个带头作用。对我来说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只有自己也做好了,安全才有一个底。在工程中我们管理人员起到一个风险控制作用,做好本职工作,在为了工程顺利竣工的同时也为我们自身的安全做下保证。做好安全工作,是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第三点是要加强沟通,经常及时地相互交流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问题、隐患,致力于共同消灭问题。在团队中我们要齐心协力,一致为了工程的平安、顺利完工一起努力。只要大家相互监督,相互改进,相互提高,安全就一定有所保证。

接着,谈谈在以后工作中如何管理施工现场,如何做好现场安全工作。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就是要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把伤亡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和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开展安全工作的立足点。建筑施工就是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与生产必须统一”的思想。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安全放到一个思想新高度上。

先说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1、所有新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2、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并严格按规定定期进行复查。3、施工机械(特别是现场安设的起重设备等)必须经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4、必须把好安全生产“六关”,即措施关、交底关、教育关、防护关、检查关、改进关。5、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做到“五定”,即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在建筑施工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布置生产要与安全同步进行。

在编制施工计划、研究生产、实施科研、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要相应地有安全措施计划并同安全技术措施同步实施工作。广大安全工作者形象地称之为安全生产“五同时”,就是指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这个“五同时”原则,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二、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有相应的安全技术。

在建筑施工工作中,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前,应结合其特点,必须严格进行安全技术交流,并严禁事先未受安全技术交底的员工,在施工中使用上叙“四新”,以免发生不应有的事故。

三、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安全第一。

生产必须安全。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安全的要求,且应在解决了安全技术,确实能够保障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生产。这是铁的纪律、来不得半点虚假。

四、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职工劳动条件。

在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工艺,减少不安全因素。如高处作业为地面作业,变危险为安全,变有害为无害,变手工操作为机械生产,变笨重为轻松,变肮脏为清洁。各个施工企业的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都应积极为建筑工人改善和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甚至幸福的劳动条件。五、在施工现场要做到一管、二定、三检查、四不放过。

一管,即要设置专职安全员管安全;二定,即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三检查,即定期检查安全措施执行情况,检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情况,检查冬季雨季施工安全生产设施落实情况;四不放过,即麻痹思想不放过,事故苗头不放过,违章作业不放过,安全漏洞不放过。六、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加强安全管理。

要在规定的环境、时间、劳力和成本等条件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控制系统中事故的研究,及时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费用投资等因素,使系统中发生的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最佳安全生产状态。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达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目的。

在实际工程中建筑工程的结构复杂多变,各施工工程工程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不尽相同,无统一的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施工方案时应结合企业的经验教训、工程所处位置和结构特点,以及既定的安全目标,抓住六种伤害的防患(防高空坠落、放物体打击、防坍塌、防触电、防机械伤害、防中毒事故),制定相应的措施。工程项目中施工安全控制遵循一定的程序:1、确定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目标。按照“目标管理”方法,以在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系统内进行分解,从而确定每个岗位的安全目标,实现全员安全控制。2、编制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对其不安全因素用技术手段加以消除和控制,并形成文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是进行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控制的指导性文件。3、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实施。包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安全生产设施,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沟通和交流信息,通过安全控制使作业的安全状况处于受控状态。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验证。包括按去哪检查。纠正不符合情况,并做好检查记录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和修改安全技术措施。5、持续改进,直至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的所有工作。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开放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条件可能有所变化,以致造成对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失真,使得安全技术措施与变化的条件不相适应,此时应考虑是否对安全风险重新评价和是否有必要更改安全技术措施的计划。

课程建设措施例10

对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部分,结合我系土木工程专业“三位一体”的“666”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组通过两届学生教学,尝试将课程设计分布在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尝试多人合作指导课程设计的模式。课题组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及自己专业特长,拟定不同结构体系、不同使用功能、分量适当的课题,由学生自愿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设计,一则可以满足学生爱好、激发其设计潜能,二则可以减轻科任教师工作量,效果良好。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强化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业余时间,严格考核,及时总结,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1.2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2.1以项目实例为依托,开展设计教学。

在课程设计讲解过程中,以已修建实际工程为主,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将书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近两年榆林麻黄梁汽车产业园区,兴建了一批汽车销售4S店工程,主体为门式刚架。就以实际工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已修建好的门式刚架,了解结构形式,翻阅完整设计图纸等资料,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一一对照、比较,增加了实际工程认知度,增强了施工图的绘制能力。在校教师再对钢结构施工图中的要点一一讲解,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2.2优化教学内容。

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课程设计内容。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集中讲解,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后,我校安排以理论部分较强的钢结构原理为主。对于课程设计部分的讲解学时几乎所剩无几,那么对于钢屋架课程设计中的支撑布置、荷载导算、内力计算、构件计算、节点设计等几部分以平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强调,这样能够保证设计各环节的质量。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另外,要求学生查阅最新规范、图集;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那么就要以最新设计规范为依据。

1.2.3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

在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一种引入“参与•合作”教学模式。把一个设计项目拆分为几个子项,2-4人组成设计小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去,对某一项目进行设计,每人设计一个子项。“参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设计作用,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设计理念,团队合作的设计学习情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3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3.1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

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在实施上是分开的,导致理论知识的讲解空洞、乏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一般。考虑到教学与课程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笔者提倡理论,笔者尝试将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相互穿插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2选择恰当的题目,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份量。

笔者对开设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的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该环节考核采用同一题目(同一套施工图)进行考核,形式单一,而且在多届学生中使用,对课程设计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进行设计选题时应本着“工期新、结构新颖,任务分量适当”的原则,同时尽可能选用正在建的工程,方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将设计蓝图与实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的积极性,提高设计质量。

1.3.3加强老师跟踪式指导,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动性,推行学生成果互审制。

为确保设计质量,增加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动性,在进行课时设计组织运行时,将工程量计算安排在教室集中指导,每天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初稿,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对一些共性、难点的问题集中讲解。定额套价、材料调差和取费统一安排在模拟算量实验室,使用网络版的广联达计价软件来进行操作,既方便教师的跟踪检查、指导,又可以使学生对基本工程量汇总计算等进行互审,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确保教学质量。

1.4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设计通过一个常见的、典型的多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熟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内容及程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所学施工技术与管理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为在项目施工、管理领域执业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笔者认为该课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将设计课题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杜绝“两段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分开组织,忽略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建议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将二者相互穿插,重点讲好项目施工工艺的组织流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及工艺间的逻辑关系等内容,为后续的工程项目的专项组织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尝试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课程设计环节。针对我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构想,以现有产教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尝试校企双向合作育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早融入工作岗位,使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拓展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校知识学习厚基础、企业环境养素质、顶岗实践强能力”。③构建“多任务教学、多人合作指导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考虑到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与施工工艺联系紧密,建议构建集“多层民用建筑(住宅、办公楼等)施工组织设计、单层工业厂房施工组织设计”等为主线的多任务设计课程,并配备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设计指导,确保设计质量。④与生产实习相结合,革新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按照原有人才培养方案,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教学前,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效果不是太好。建议在组织课程设计时,在生产实习前布置任务,生产实习后提交作品,使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工法等融入设计,有利于设计中工程质量、文明施工、施工组织专项设计及季节性施工措施等内容的深化。在成绩考核方面,可以结合生产实习环节通过ppt汇报等环节进行,亦可与实习企业联合进行考核,效果较好。

1.5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两个环节,是对混凝土结构及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部分,主要以理论计算为主,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内化、积累;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部分,则主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措施如下。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的主要作用是将课程中所学的单个知识点,如单个受力构件设计计算方法、荷载计算方法、内力计算方法、内力组合原则等实际应用于厂房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设计理解所掌握的计算方法在工程中如何运用,怎样实现教材内大量的构造措施等。雷洋等对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方法,具体如下: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该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讲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点,以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为目的。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倒叙法,即根据设计结果反推设计过程,抓住每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各个击破,教学效果较好。②合理安排教与学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的性质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领导、组织和控制这一角度出发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积极参与,然后才能成为积极的推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教”与“学”同时在场时对学生的角色定位。③合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设计效率。我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是按照二周,学时排在学生没课的时间和周末,这样从第一次课到最后一次课最久能拖一个月之久,需加强过程控制,方可确保设计质量。此外,笔者认为,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这块,为确保设计质量,应加强与房屋建筑学等课程的互动、沟通,在指导教师配置方面,亦可以配置房建老师及企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课程建设措施例11

Abstract:"said professional "i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display team, a professional content and strength of the embodiment of "the three said, " (said professional, said courses, said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exchan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munication, and actively organize "That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professional 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aid professional; inner construction; Teaching

“说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改革理念的口头陈述、图解说明与讲演展示,是围绕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通过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说专业的方式,研讨交流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开发、制度环境建设等关键问题。它充分体现团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力,全面展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一、指导思想

“说专业”活动指导思想是: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深入调研为基础,以深刻反思和充分论证为前提,以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为核心,以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为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思考专业建设和发展,由专业改革思路引领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二、活动目的

1、理清专业建设思路。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专业,交流专业建设经验,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把握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2、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以教研活动的形式探讨专业建设、改革的过程,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保障等各方面的思考与做法,为专业建设与改革全面展开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3、提升专业带头人能力。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交流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进行剥笋式地深度剖析,集思广益,探讨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有效举措,提升专业带头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通过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说专业”活动,教师参与观摩与研讨,提高教师对本专业的建设及改革工作的认识,认清专业发展现状,明确行业人才需求,探求专业建设优势及差距,寻求专业改革思路及方向。

三、线索思路

“说专业”活动的工作基本线索与思路如下:

市场调研->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专业培养标准->专业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途径(寻找途径与方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体系)->实施保障(双师型师资团队、实训条件、质量保障系统、自主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图书馆藏量、阅览室等)->专业特色->社会服务(科研单位、工程中心等)。

按照“总结成绩、反思不足与改进措施”的思路,从体现“符合实际、合乎逻辑、精心设计、切实可行、有效提升”的原则,内容包括提升哪些理念、构造哪些设想、采取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最终落实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关键要素

“说专业”,就是解说为什么要设置该专业,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成效,以及进一步建设专业的思考和举措等,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关键要素:

1、顶层设计

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即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从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逻辑起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系统设计、专业建设规划三个方面阐述。

2、专业设置与调整

专业设置与调整可以从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需求调研的有效方法与手段三方面阐述。

3、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

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包括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方法和内容、课程体系的实施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制度与环境等方面。

4、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效机制的方法

包括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举措、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保障体系等三方面。

五、基本内容

“说专业”要按专业建设逻辑结构,围绕调研结果,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思路、实践教学体系、顶岗实习管理、考核方式与质量评估体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具体概括为“九说”,时间以20分钟为宜。

1、说专业设置依据,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设置依据及简要发展过程,讲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专业。

2、说专业培养目标,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讲清培养的人主要从事什么职业岗位,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3、说专业培养模式,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讲清课程体系如何从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中构建,讲清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方法和内容、课程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4、说专业课程体系,时间4分钟。

主要介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讲清与什么企业开展什么样的合作培养人才,形成什么样机制;通过核心课程培育核心能力;确立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课程内容;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一体化技术学习平台;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质量评估体系。

5、说专业教学团队,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讲清结构、专兼结合及建设措施。教学团队强调的是融合与分享,理念上并非每位成员全面优秀,而是校内外各具特色成员的融合形成整体的优势;操作中并非每位成员经历各类教学科研工作,而是通过沟通与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

6、说专业实践条件,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讲清基地布局、功能,建设理念及实施管理含顶岗实习管理;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环节、形式、比例”;使情境化课程教学真正取得“实习即顶岗、上课即上班”的效应。

7、说专业社会服务,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如何相互促进,讲清开展了什么项目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的开发、生产技术的服务等。

8、说专业建设成效,时间3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突出亮点,今后发展的考虑,运用数据说话,如跟本省同类院校对比的数据,跟同专业的其他院校对比的数据,最后做总结提炼专业特色。

9、说改进的思路与措施,时间1分钟。

通过陈述性回顾,主要说明专业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后有哪些改进的思路与措施。

六、评价标准

“说专业”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存在有理

要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精神,经过市场调研后,证实该专业的存在有其“行业、市场、社会、人才”的背景,结合本专业现状和发展思路,说清“非你莫属”的理由。

2、内涵丰富

要围绕专业标准,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入手,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突出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3、保障有力

要充分展示专业的保障系统,说明诸如“兼职教师、专业实践条件、实训项目、自编教材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要素分别在专业建设中各自承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质量过硬

专业的教学质量,要体现在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双高”上,并与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各项技能大赛相衔接,以及社会和同行的反映与评价等方面。

5、特色鲜明。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展示出校企合作方面的多元探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产品载体等),聚集专业的教学经验与思想沉淀,打造出本专业的创新点或专业特色。

七、演讲技巧

“说专业”集“教学内涵、思想沉淀、精神闪光、语言精练”为一体,它既是专业团队综合素质的展示,也是学院办学实力的体现。演讲技巧有三:

1、定位要准确

要对照经济社会的发展纲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思考所在专业在相应的专业群中的位置及角色,专业建设的设计时要重视挖掘与创新,从深度上挖掘、从广度上扩展,使其定位准确,演示语言精练。

2、特色要鲜明

要紧紧扣住“生存有理、保障有力、内涵丰富、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内容进行,剖析前因后果,妙用逻辑推理,层次阐述分明,展示出本专业的“清晰的建设思路、有力的建设措施、显著的建设成效、鲜明的专业特色”。

3、演讲要精彩

“说专业”既要精选代表,又要经过团队的集体研究、补充完善、试演彩排,使专业团队强化的“研讨意识”,提高“点评水准”;使宣讲人增强哲学思辨与演讲技巧,达到演讲自信、潇洒自如、时间自控的最佳状态。

八、注意事项

1、“说专业”演说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中包括专家点评和现场答辩时间为5分钟。作为“说专业”比赛活动,超过规定时间会情扣分;作为“说专业”教研活动,一般由所在院系负责人主持,在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以多媒体形式说专业完后,团队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研讨,时间为35分钟,最后专业负责人以5分钟做总结。

2、作为常态化的“说专业”活动,团队成员必须全部参加。团队成员应包括所在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1人、所在专业教研室主任1人、担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公共课程1-2人、专业基础课程1-2人、专业课程2-4人、实践环节2人、主讲教师代表及兼职教师代表1人等,人数在12人左右为宜。通过参与观摩与研讨,有利于更清晰自己所在专业的顶层设计及其配套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3、“说专业”地点应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会议室,投影与音响设备状态良好。演说人要在“说专业”前认真准备好书面发言稿、PPT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要确保专业调研的真实可靠,要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业背景、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