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2 15:01:4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1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终点和起点,人类正是为了实现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愿望,才产生了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现在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人类许多消费的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如果说在农业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受制于供给能力增长,那么当我们学会了用现代的机器大工业来制造各类产品之后,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制约消费水平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已经转变为广大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的劳动热情,形成了强大的现代生产能力,而当前广大居民的现实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其中第一个转变就是要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当前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受阻的情况下,实现扩大内需的方针,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对于化危机为机遇、把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保持下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当前国民经济中很不协调的因素

我们的居民消费率在2007年已经降到了35.4%,2008年比35.4%还要低,降到了改革30年来的最低点。2007年生产了30万亿GDP,老百姓消费才占1/3多一点,这个比例确实太低了,不仅跟我们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低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差了30个百分点。在宏观经济的各个参数里面,这是最不协调的一个参数,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居民消费率过低,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个负面影响是,它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步提高,降低了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消费是衡量宏观经济效应的重要指标,由于我们改革开放前的30年片面理解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提高。我们在80年代初期改变了政策,对轻化工业实现六个优先,调整了过高的投资率,所以在80年代是效益最好的时候,到1985年,居民消费率达到了5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从2003年起,伴随着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出现了连年下滑的趋势,2007年甚至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还分别低了13个和1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过低的第二个负面影响是,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生产能力的过剩。与消费率降低相对应的,就是投资率过高或者储蓄率过高,所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特别是最近几年钢铁、水泥、房地产这些行业投资增长得比较快。现在我们形成了6.5亿吨的钢铁的生产能力,全世界一共有多少生产能力呢?一共有13亿吨,中国正好占了50%,2007年我们生产了5亿吨钢,粗钢,还有1.5亿吨的生产能力在那儿闲着,大量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也是闲置,开工率不足,降低了国民经济的效率。

消费率过低的第三个负面影响是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增加,助长了奢侈、浪费,在最终消费支出当中,政府占比,在80年代是21.60/0,90年代是24.2%,2001年到2006年上升到26.8%,2007年上升到27.3%,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政府开支比重过大,进一步压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有多方面,我们要进行综合的、历史的分析才能找到症结所在

第一个原因,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经济的增长速度不同步,这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过去3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没有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同步提高,因此广大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就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一个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口袋里面没有钱,看到东西买不成,有消费欲望也白搭。

第二个原因,城乡和地区个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制约着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力的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30年来不断下降,在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30%。30年来,农村人口下降的比例充其量是转移出来2亿多人,现在还有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只购买了1/5的商品,城镇人口购买了4/5的商品。如果对各地区域乡居民收入进行对比,东部最高,其次是东北,再其次是中部,再其次是西部,西部的农民人均收入与东部相比是0.59:1。

居民收入增长慢的另一个原因,我分析是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转移了大部分利润,使职工收入和国家税收处于较低水平。外资对我们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工业增加值里面占30%,在出口里面占58%,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里边占88%。我比较了两个企业,一个是华为,一个是另外一家外资企业,就销售额来看,华为年销售额700亿,另一个公司是它的2倍达到1400亿元人民币,华为一年交了50亿的税,外资企业一年只交1个亿的税,职工人数华为是6万人,外资企业是20万人,月工资华为是6千块钱左右,新去的大学生一年到那儿能拿到4、5千,而外资企业一个月收入1千块钱左右。看得出来,外资企业对我们经济增长贡献很大,在某种意义上出口GDP也算到我们国内,但真正赚的利润大部分在外商的口袋里。

第四个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的工业化阶段,较高的投资率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我们的城市化率水平在不断提高,到2008年已经接近45%,大批的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要求一个较高的投资率,以上是我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负面影响和产生的原因所做的一个分析。

二、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提高居民消费率首先应当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和农民的收入。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进行大的调整,在初次分配当中要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降低资本所得的比重,改变目前的初次分配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

在再分配当中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国家和企业所得的较多收入,降低他们的收入比重,要着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按照我们统计局的定义,家庭年收入6万元到20万元算成是中等收入者,20万元以上的算高收入者,那么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加在一起,到2020年能够占到我们城乡居民的50%以上,这样能够初步形成一个“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以后,这对拉动我们消费增长会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我提一个设想,就是我们能不能够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分别提高10个和1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55%和50%,接近改革以来最高水平的1985年的56%和52%,应当说这个目标通过努力,通过收入分配结构大的调整是可以做到的。实现了这个目标,我测算了一下,每年拿出大体有5万亿元的商品,原本用于投资和出口的转变为广大居民消费,就可以让我们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将5万亿的商品变成老百姓的消费,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有明显的变化。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调整,就可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个转变,就能够真正地把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提高居民收入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提高农民的收入上。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差不太多,最近几年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已经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多了,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如果以相同的速度提高的话,那么他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绝对额会越来越大。就是说农民收入增长3.3个百分点的绝对额,才相当于城镇居民增长1个百分点的绝对额,而且目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继续慢于城镇居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怎么样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得快一点,就成为我们增加居民收入的重中之重。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指出了尽快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向,这就是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现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1/6,农业劳动力占了所有劳动力的43%,农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10%多。所以农民收入低,关键是劳动生产率低,没有创造出财富来,仅靠财政转移支付,靠支农作用,效果必然寥寥。所以根本来讲还是要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而这又受制于土地的经营规模。假设一个农民平均种5亩地,按照现在的家庭条件,在平原地区可以种几百亩甚至几千亩,但是没有那么多地可种,所以劳动的预期不高,怎么办?要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一个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一个就是在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下来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

第二个措施是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05年,我们城镇居民36.7%,用于改善住、行条件和医疗、教育、通信、休闲等服务性的支出已经占消费支出的6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45.5%。整个来看中国居民的消费正在从温饱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过渡。马克思讲的消费的三种类型为:生存型、发展型、富裕型,所以在向发展型过渡时期用于教育、医疗、通信和休闲特别是住和行的消费的支出,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

第三个措施是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们消费信贷占整个信贷余额的比例是15%到20%,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消费信贷的比重可以提高到占整个贷款的30%左右,所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以汽车消费来看,发达国家汽车消费80%都是靠消费信贷,中国现在只有8%,我听说前些年刚开始搞汽车贷款的时候,一部分人恶意逃避还贷,形成了一大堆不良资产,所以银行后来就收缩了汽车的消费贷款。那么,现在我们通过建立居民个人的征信体系,建立担保这种制度,我相信消费信贷会有一个较大增长的空间。

第四个措施是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与韩国、日本、美国做比较,中国居民目前的消费结构用于食物的消费占比最高,在这样一个消费阶段,我国的消费热点或者说增长点是要增加居民住、行的消费,即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作为增加消费的重点。

第五个措施是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良好的秩序和服务质量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防止价格欺诈行为,让人民放心大胆的消费。三鹿事件使牛奶的消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到现在为止,我们奶的生产量才恢复到最高水平的80%左右,前几天看一些材料,有些地方还在宰杀奶牛。国外的牛奶大量进口,因为新西兰跟我们签订了自由贸易合同,新西兰的牛奶因此可以大量地占领中国的市场。

第六个措施是合理引导消费预期,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要鼓励节能型消费、无害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文明型消费,避免炫耀型消费、跟风型消费与奢侈型消费。

三、房市、车市、股市联动,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现阶段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这三大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促进这三大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一个关键之处,所以要研究这三大市场的内在规律,完善促进三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把促进三大市场联动发展作为当前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

(一)促进与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

改善住房条件是广大城乡居民的迫切愿望,在居民消费意向的调查中,改善住房条件总是排在第一位,住宅的产业链条长,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大。从2008年以来,城镇住宅价格涨幅下降,这是前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住房保障稳定若干政策意见,符合广大消费者的意愿,也是保证住宅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住宅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为主要目标,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住有其居的要求,这就应当把城镇住房价格控制在与广大居民收入分配相适应的合理水平上,不能通过炒作来提高房价,制造泡沫。很多地方政府收入的50%左右来自批租土地的收入,所以房价越高,批租土地的收入就越多,批租土地的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助长地方政府来抬高房地产的价格。前年出台的国务院的文件就明确了稳定城镇住房价格责任的主体在地方政府,要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城镇住房价格方面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吸取日本、香港的教训,日本和香港他们制造了房地产的泡沫,当这个泡沫形成的时候,各个方面收入都增加,经济发展又快,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一旦这个泡沫破裂了,它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日本到现在的房价也只恢复到最高价格的50%左右,香港也在恢复,远远没有达到价格最高时候的水平,所以企图通过制造房地产泡沫来刺激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我们应当学习新加坡、德国等稳定住房价格、保障广大居民住房需求的成功经验。过去我在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的时候,有幸作为国务院住房领导改革小组的成员研究过这个问题,我曾到日本、新加坡、德国、荷兰专门做过房地产的考察,通过比较,我觉得我们绝不能走日本、香港的路,而要学习德国、荷兰的经验。德国的房价直到现在还跟战后50年代的水平差不多,而现在通过住宅的储蓄银行,当人口刚一出生的时候,就存一笔钱,每年存进去,政府给予奖励,是固定利率,然后到成人结婚的时候,需要买房子了,除了把你存的钱全部贷给你,另外还要给你增加一倍的贷款,住宅储蓄银行的资金相当于德国买房子的资金的1/3,德国人就是通过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稳定,进而保持了德国整个市场的稳定,从而保持了整个经济的稳定,而且据他们介绍,德国的住房问题在欧洲是解决得最好的,住房水平也是比较好的。荷兰是把住宅的贷款和住宅保险结合起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已经运行了100多年,也是稳定住房的价格,这些国家住宅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通过房地产价格的稳定来促进整个经济的稳定。所以国务院出台的这个政策,用以稳定城镇住房价格的目标是正确的。

当前,搞活房地产市场,重点是应当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廉租房的供给,也就是说保障型住房的建设,在这一次扩大内需中间,用政府国债的投入在3年的时间内,要建设近1000万套保障型住房,这对拉动城市的住宅建设和建材工业的发展,活跃房地产市场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改革开放30年了,这一部分人还住在棚户里面,他们的住宅没有得到改善,有一部分游牧民也需要定居,所以通过建设1000万套保障型住房使这部分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这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举措。

另外,就是要搞活二手房市场,扩大住宅的租赁市场,现在我们经改革后的住房已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但是这些住房进入市场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我们可以通过搞活二手房市场,让年轻人收入比较低的先买旧房,然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扩大面积。另外要扩大住房的租赁市场,我想最终还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住宅市场,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突破,今天我们不妨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城乡住宅市场分割大概就剩中国一个国家,城市人不可以到农村买房子,农民可以到城市买房子。韩国前些年实行一个政策,鼓励那些演员和城市高收入者到农村买房子,政府甚至给他们补贴,给予鼓励,为什么实行这个政策呢?因为他们到农村去了以后,把文明带到了农村。还有一个例子是德国,德国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只有1%到2%,但德国人62%住在农村,城里人住到乡村了以后,不仅把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带到农村,而且他住到哪儿都会想办法把基础设施加以改善,把道路、供水、供电各个方面搞好,而且使高速公路,现代的轨道交通跟市区连接,使上班的距离也不会太远。同时,这些人住到农村以后,使生活的环境大大地改善了。

咱们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居住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我想,能不能还有一个城乡住宅市场一体化,作为第七个一体化,咱们可以就这样一个问题来探讨、研究,现在好多地方实际上已经有所突破。

(二)扩大轿车消费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标志着已经开始进人轿车消费大众化的时代。轿车进人家庭是中国人多少代的梦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到2009年l、2月份,我们国家的汽车销售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09年全年汽车产销将双双突破1千万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圆了轿车梦,实在令人高兴。

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国内汽车销售量增速下降,应当说这是经历了连续几年井喷式的增长以后的一个短暂休整,随着各项鼓励汽车信贷以及各项利好措施的出台,汽车销量的增量开始加快。汽车生产的利润占整个汽车产业的利润只有10%,零部件的供应占到20%,销售占20%,整个汽车的服务占到50%,就是包括汽车的修理、加油、美容、保险、信贷等,汽车对整个社会的拉动作用,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大,发达国家大概每6个就业人口里面就有1个人在汽车行业就业。所以可以说没有汽车就没有现代化,过去长期有人讲,汽车不适合中国,中国人应当骑自行车,我看你要骑自行车的话,GDP怎么能搞到一万美元?

鼓励汽车消费,第一个是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前些年我们银行汽车信贷的呆坏帐大量增加,因此汽车贷款萎缩,应当通过建立一个汽车贷款的信用体系,来为扩大汽车信贷创造条件。

第二个是改善汽车的使用环境。城市的发展规划应当考虑轿车进入家庭的精心化,新建商业区应当考虑停车场的建设,国外的停车场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我国一些大城市应该及早引进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外地下停车场还有空中停车场建设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所以我们要及早把城市的发展,住宅建设和轿车进入家庭统筹加以考虑。要减少对汽车消费不合理的收费,降低汽车使用成本。

第三是鼓励购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中小排量的汽车。我们最近出台的汽车消费政策有了明确的规定,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在电动汽车技术上,现在中国跟国外比,我们是很先进的,并不落后,深圳比亚迪搞了一个铁电池,申请了国际专利,一次充电可以行驶300公里,充电15分钟就可以达到负荷80%以上,白天使用,晚上利用低价电来充电,电动汽车对城市没有任何污染,可以说是零排放,很有发展前途。

第四个是延长汽车的产业链,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对就业和消费的带动作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要从销售、维修、金融、保险、燃料、零部件、停车、洗车各个环节来发展上下游产业,为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创造条件,扩大经济社会效益。

(三)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2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2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04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1996―2002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02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02年后出现下滑,2003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变化幅度较为平稳,资本贡献率保持在55%~80%之间,而消费贡献率保持在30%~45%之间,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消费需求变为投资需求,显示出辽宁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地位。因此,提高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迫在眉睫。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上看,到 2012 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2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384元,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全国排第九位。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低于同在环渤海地区且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相近的山东。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2006年的6 279元增加到2012年的13 838元,收入差距增长了两倍多,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导致了全省消费格局重心在城市。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相应地消费处在较低层次上,而沿海城市旅游、贸易的繁荣发展,收入相对较高,消费水平处于较高层次。

(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增长

目前市场整体消费环境不善,消费服务水平较低,从饮食、加工业到医疗、保险业,从通信、汽车市场到金融、证券、房地产乃至教育领域,无不积攒着消费者的心头之痛,侵权易、维权难,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诚信度存在一些诚信缺失。价格也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越少,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物价和相对而言的低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到1.1%。有限的收入面对高额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是捉襟见肘、望而生畏的。

(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消费的影响较大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平衡。2012年年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3.2%,这其中工业占比为87.7%,建筑业占比为12.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7%,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然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2007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全面实行,但新农合在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度上十分有限,很多的药品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治疗小病或靠长期吃药才能维持的慢性病所需的费用都是自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农村一部分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还有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运用税收政策切实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若要切实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一般增长机制;宏观上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微观上要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做到中等收入者占比达到多数,绝对贫困的现象基本消除。其次,做好收入再分配,这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公平取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公平的理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缓解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促使辽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转换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开发,使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对农村林牧渔业的投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扶持乡镇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的模式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活动。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并扩大其占比。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只有促进消费市场多样化、多层化,并加以科学而规范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消费能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抓紧实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除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控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刺激有效需求

监管部门要改善监管方法,加强监管力度。要敢于曝光消费市场的不合法的违规操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对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适度的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只有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环境,才能刺激居民的有效需求。

(三)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

要扩大内需,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扶持享乐型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在提升,文化内涵已逐渐融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当中。要加快能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节日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开展各类商品的营销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节假日消费需求。要扩大旅游消费,加强辽宁省各特色景点的宣传、温泉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拥有旅游资源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养生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带动辽宁的经济发展。

(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水平

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是关注农民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2]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3] 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4] 魏志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商情,2011,(6).

[5] 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

[6]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7] 柳国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8] 王青.关于扩大沈阳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2013.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3

居民消费能力是由其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保水平决定的,率先发展经济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民生投入水平的关键。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把推动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握好经济转型发展与群众生活改善的关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在经济转型中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和更加优美的环境。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努力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中构筑新的发展优势。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建设”,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加快完善居民就业和社保体系。围绕实现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落实《浙江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就业优先、保障为基,以农民市民化、高校毕业生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等为重点,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率先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业平台和政策扶持体系,吸引海内外高技术人员来浙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创业致富。

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消费规模

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落实《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现代化都市区,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发展能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推动人口向“一城数镇”集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善村庄布局,加快中心村和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升人口集聚度,扩大总体消费需求规模。

推动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一体化。抓住当前流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推动商业网点规划立法入手,理顺与城市总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强化规划对商贸基础设施投入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建立全省重点商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库、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商贸投资情况通报和重大商贸服务项目分级联系服务等制度体系,确保重点商贸投资项目的及时落地和有效产出;重点抓好全省现代物流园区、城市商业街区、商贸综合体、乡镇商贸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提升城镇中心商圈的集聚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建设,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统筹现代商贸服务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引导大中型商贸企业下沉网络,打造城乡社区“一刻钟便利消费圈”商业服务网络。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消费集聚平台。深入落实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重点培育一批网络零售电子商务网站、自主品牌网商,鼓励和支持浙江有条件的传统工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直销平台建设;结合全国商业功能区建设要求,立足我省优势商贸和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利用城乡生活方式差异,采用商旅文融合的方式,着力打造一批消费集聚力较强、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消费平台(街区)和乡村品牌休闲消费基地,提高我省商业的跨区域消费辐射能力。

大力培育热点,引导消费升级

进一步促进热点商品消费。研究出台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促进举措,发掘农村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等重点消费领域,规范发展二手车市场;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鼓励和引导建材家具绿色化、品牌化消费,以及家电节能化和智能化消费,推动家电、家具建材等商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繁荣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鼓励发展热销产品进口,重点结合我省的外贸港口、市场平台优势,着力打造一批进出口协调发展的大流通平台,着力引进国际品牌商来浙开设中高端进口消费品直营店,建设一批外贸名品展销中心,打造大型进口商品展销平台,构筑进口商品批零集散中心优势。建立消费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消费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指导企业优化市场营销策略。

加快培育居民服务消费。加大生活服务设施投入,推动中高端服务业适度集聚发展和城乡社区居民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扶持发展一批品牌连锁型的生活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服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规范和壮大大众服务行业,贯彻实施振兴浙菜加快发展餐饮业的政策意见,做强餐饮文化和品牌,加快培育信息、旅游休闲、文化娱乐、老年消费等新兴服务行业,提升家政、美容美发、足浴、健身休闲等生活服务品质。加快培育中高端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高档餐饮、高星级酒店、养生美容、商业会所、休闲娱乐、卫生健康等高端生活服务网点,加快提升各类文化活动、度假旅游景点的商业配套水平,打造一批品牌化、现代化的中高端服务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网络、信用消费。大力发展网络消费,积极支持网络零售平台、品牌网商及相关电商服务行业快速做大做强,结合移动网络终端产品和服务升级,加快提升手机网购中商品选择、移动支付等方面的便利性,完善物流、仓储、技术、售后等配套服务,推动网络消费方式普及应用;强化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建设,提升网络消费的满意度,保障行业的持续发展。加强消费金融服务,降低商业服务领域的刷卡消费费率,规范商户消费预付卡发放和使用管理;转变消费模式,适度鼓励超前消费,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加快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创新信用消费金融工具,探索发展消费型金融公司,努力完善消费信贷环境,率先推进信用消费机制创新。

充分发掘节庆营销作用。不断完善省级年度春秋两季城乡促消费活动,鼓励各地整合优化发展促消费节会活动,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内容丰富、产业结合度高、特色鲜明、消费规模大的品牌促消费活动平台,突出主题引领,宣传倡导文明健康、资源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发掘不同地区消费习俗和文化,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强研究和培育本地个性化消费热点,组织企业开展购物节、美食节、刷卡购物优惠等促销活动;引导大型商业企业根据主导产品销售季节规律、店庆、主力客户消费习惯等,积极开展主题促销活动;结合低碳消费、循环消费和实惠消费等,探索构建绿色消费促销补贴政策体系和巡展促销平台,激发居民即期消费热情。

提高流通效率,优化消费环境

加快提高市场流通效率。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降低流通费用等政策措施,尽快出台我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切实消除流通领域体制性成本,清理各类不合理费用负担,完善推进“营改增”试点,提高中小微型流通企业税收起征点,降低流通企业税收负担。努力降低商品流通经济性成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发展网络零售、商业综合体、体验式休闲商业、厂家直销中心等新业态;推进实施一批流通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项目,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等途径做大做强,开展跨区域经营和跨国发展;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做专做优,提高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综合服务效能。

加强市场监管和商务诚信建设。落实浙政发〔2012〕32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商品和服务的全程质量监管机制,总结推广杭州、宁波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经验,协同抓好生产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实施、工商质量抽检制度落实、市场终端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着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制定和完善流通信用体系制度,以商贸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和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推进我省商务信用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部门、区域间信息公开、共享,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鼓励协会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和宣传,营造诚信兴商的社会环境,积极倡导现代商业文明。

健全稳定市场运行的保障机制。提高“菜篮子”建设水平,加快推广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建设经验,继续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和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加快重点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平台等流通模式,培育现代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建立布局合理、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调控机制,深化市场运行监测和商务预报工作,加强消费市场形势分析和调查研究,进一步发掘市场运行监测系统预警预测能力;扩大和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突发事件市场应急调控手段,加强民生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管理,为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优化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合力

强化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机制。建议由政府领导牵头,建立扩大消费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消费促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扩大消费工作机制。加强政策研究和信息共享,统筹考虑运用国家、省级相关政策,围绕建立促消费长效机制谋划出台相关投资指导目录及政策,立足我省居民消费和产业发展的特点,结合网络消费、信用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品牌消费等重点领域,运用好国家促消费政策,积极研究出台省级扩大消费政策,推动扩大消费与有效投资、产业升级、城镇化联动,确保国家扩消费政策和本省相关政策投入的综合效应最大化。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首次将消费放到了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盘锦市而言,消费对于盘锦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保持盘锦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以消费启动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 盘锦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的表现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低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小,2005—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8.2%、18%、19.1%、19.6%和22.9%。而2009年,辽宁省的这一比重为38.6%,全国的这一比重为37.4%,盘锦市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为72.6%,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54.3%,均落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显示了城乡居民量入为出、有计划消费的传统消费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盘锦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盘锦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2~32个百分点。(见图1、图2)这使得消费对盘锦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落后于投资。

2 盘锦市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制约因素

2.1 收入增长不快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要想增长快速,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2009年,盘锦市gdp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9%,慢于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就会造成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盘锦市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1∶2.13扩大到2009年的1∶2.19。 2.2 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盘锦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面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威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也不敢、不愿大量用于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2.3 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2.4 消费环境不良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

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7%,这表明盘锦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也比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还充斥着市场,制约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在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2.5 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

从供给结构看,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了消费不足。

3 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对策

3.1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在城镇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使人们预期收入持久增加,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财政、信贷等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把从高收入者征收的部分税收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救助能力等。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稳定收入预期,建立信心,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要把居民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生产和消费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

3.3 废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要认识到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应适当地鼓励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制度给许多想消费而暂时消费不起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解决信贷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费信贷风险,增强其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3.4 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提高消费质量

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完善的城乡公共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加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软环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扩大消费需求。

3.5 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来寻找目标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摸清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商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还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物美价廉、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二〇〇九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wenku.baidu.com/view/9ff5c7bef121dd36a32d82d7.html.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5

(一)消费与投资、进出口增长更趋协调

今年以来,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都保持较高增速,增幅差距显著缩小,内部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从消费来看,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9%,热点消费持续旺盛,1―10月,汽车商品销售达到13096亿元,同比增长34.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销售4581亿元,增长25.1%;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销售3344亿元,增长27.3%;家具类商品销售553亿元,增长38%。

从投资来看,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4%。在投资合理增长、结构优化的同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进一步趋向协调,投资和消费增幅的差距从2009年的14.5个百分点缩小到今年的6.1个百分点左右。

从进出口来看,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23934.1亿美元,增长36.3%。其中出口12705.9亿美元,增长32.7%;进口11228.2亿美元,增长40.5%。一般贸易进出口明显好于加工贸易。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外商投资及国有企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平稳。

(二)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增幅明显高于上年

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增幅比2009年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560亿元,增长18%左右。

从销售地区看,城市销售额大幅度领先农村,增幅也高于农村。1―10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8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乡村零售额16930亿元,增长15.9%。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14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商品零售额111001亿元,增长18.4%。

(三)“家电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明显显现

1―10月家电下乡产品销售5951.4万台,同比增长1.4倍,实现销售额1323.1亿元,同比增长1.9倍,销售居前三位的产品是彩电、冰箱、热水器。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1―10月全国汽车销售1468万辆,同比增长34.8%。

(四)消费结构优化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2%,2000年下降为39.4%,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36.5%;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来看,1990年为58.8%,2000年下降为49.1%,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41%。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还将进一步下降。

二、今年消费需求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启动。

(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促进了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品种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国内供求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10月份我国粳稻和玉米收购价格上涨了29%和18%,蔬菜和水果价格上涨31%和17%,水产品价格上涨20%以上,棉花价格上涨超过一倍,其他农产品如鸡蛋、肉类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2009年按现价计算,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03万亿元,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按此产值的30%测算,农产品涨价收入将超过1.8万亿元,假定农民得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约增加6000亿元以上。

(三)农民务工收入增长较快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紧张情况,尤其是在出口较为集中、加工贸易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缺口呈现扩大趋势,出现了普遍加薪10―20%的现象。27个省大幅提高了月最低工资标准,如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湖北、陕西分别上调了20%、17%、21%、33%、28%和27%。

(四)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增强了居民消费预期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在促进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卫生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在解决城乡居民住房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同时,增强了居民消费预期,促进了消费稳定增长。

(五)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为扩大消费创造了良好条件

今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按照一般规律,投资总额的40%以上会转化为消费资金和农民收入。

(六)我国正在向消费社会跨进

2010年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4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据专家分析,对消费者来说,从勉强糊口到转变为真正的“消费者”,通常发生在年收入3000美元左右。如果这种变化在一国国民之中普遍出现,就会造成支出格局和消费增长的划时代转变。目前我国年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其消费支出也在加速增长。

三、2011年我国消费市场展望

(一)2011年消费市场运行有很多有利因素

1、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趋好,我国消费增长外部环境将明显改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3%,其中先进经济体、新兴和发展中亚洲经济体经济分别增长2.4%和6.4%。

2、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我国消费增长内部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回升向好的势头,各项指标都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大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我国消费环境明显好转。

3、国家鼓励和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将继续完善

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和住房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有望继续保持,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扩大消费政策,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空间。

4、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

从大的趋势看,我国经济仍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加快,有利于带动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GG)预测,2010年中国占全球的消费份额将达到9%,到2015年有望达到14%,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到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份额将达22%,与美国35%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未来10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6―10万元)及富裕消费者数量将从1.5亿增长到4亿以上,其中2/3居住在城市。

5、扩大进口和投资增长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随着扩大进口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进口规模快速增长,预计明年我国进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在扩大能源、原材料和设备进口的同时,消费品进口也将逐步扩大,国内消费者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从投资来看,预计2011年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使投资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6、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稳定上涨因素增加

2010年我国沪深股市指数单边下行,上涨指数从年初的3244点下跌到目前3000点以下,居民股票资产大幅度缩水。预计明年我国股市稳定上涨因素增加,居民资产性收入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2011年,影响国内消费市场运行的不利因素和问题

1、现行扩大内需和消费政策面临效应递减,对增加居民消费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从国内外历史经验看,政策面临效应递减是客观规律。现行扩大内需和消费政策效应,经过两年多的释放,到2011年将会明显减弱。尤其是汽车家电商品,相当大数量消费者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部分消费已经提前实现,如果没有新的更强的政策刺激,2011年消费甚至可能出现下降。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严重不合理,分配率偏低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分配率明显偏低,而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却大幅度增长,导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严重不合理。从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为12%,2005年为11%,2009年为11.7%。而主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分配率普遍在55―65%之间,且较长时间内比较稳定,美国2000年分配率58%。由于分配率严重偏低,造成城乡消费能力难以较快提高,与财政和投资的增幅形成巨大反差。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相差悬殊

1997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分别为2.47、2.51、2.65、2.79、2.90、3.11、3.23、3.21、3.22、3.28、3.33、3.32和3.33。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5提高到目前0.5,已经超越公认的0.4的警戒线。

4、我国消费品质量虽然不断提高,但整体质量水平仍然偏低

据有关部门报告,我国消费品有20%左右不合格,中小企业生产的消费品有30%不合格。一些省市日用消费品合格率仅为70%左右,部分地区儿童食品合格率仅为40%。对此消费者反映强烈,很多消费者对国产消费品信心不足,消费者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不仅在国内和经济领域造成恶劣影响,而且也在国际和政治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5、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测算,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有40亿份,涉及金额约140万亿元,但只有一半左右的合同履约。目前我国的三角债高达1.5万亿元。据国家工商局统计,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0亿元。综合考虑,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00亿元左右,增长17%左右。

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把适当提高消费率和分配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着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缩小消费需求增长与投资需求的差距,使城镇居民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逐步改变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

合理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格局。(1)提高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就业渠道,积极推行再就业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2)扩大包括各种类型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等中等收入层的人口群体比重,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3)保护高收入群体的合法收入。通过供给结构调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增加高档商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应,使这部分人的剩余购买力尽快地转化为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同时,加大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手段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建议将起征点提高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以上,并随着工资水平的增长动态调整。(4)规范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1)完善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制度,合理引导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逐步改变农产品价格严重偏低的局面。(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务工收入。(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4)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加快小额信贷的推广。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1)创新金融管理体系,让百姓拥有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同时强化对现有投资理财渠道的监管以及交易方式的规范。(2)进一步加大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力度,确保公民的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3)进一步明晰产权,并且让它们成为可以抵押、转让、出售、出租等广泛交易流动的金融资产。

(二)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

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消费结构。大力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开发。在工业产品设计、原材料和能源的选用,工艺改进和环境优化方面,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的需求。

积极培育汽车消费。继续实行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支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推广。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引导居民住房消费。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加快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积极推进教育消费,努力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金融、贸易、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与新型服务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人才,满足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对人才的需求。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居民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有很强的波及效应,不仅直接作用于旅游业和交通、通讯、服务等环节,而且间接作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个方面,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十分明显。要发挥我国旅游产品的特色优势,科学开发我国的旅游资源,切实做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为旅游业振兴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健康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越来越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现代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产业之中,努力提高文化产业领域高新科技含量,缩小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继续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建立适合农村市场发展特点的分销渠道。组织和引导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民购买能力和农村市场消费特点的产品,增加简包装、低成本、质量好的日用消费品的供给。拓宽销售渠道,支持连锁经营、直营配送、冷链运输等业务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示范区开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加强协调服务,努力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加快落实农家店药品、书报杂志、烟草等商品零售及通讯、邮政业务资格。支持和指导在重点村镇建设集购物、文化、娱乐、理发、健身、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服务功能区。

以便民、利民、为民和满足居民综合消费需求为目标,增强城市消费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形成门类齐全、服务便捷、分级明确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和发展社区服务平台,探索以社区商业发展为核心促消费的多种模式,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鼓励以连锁方式发展早餐店、维修店、洗衣店、便利店、美发店等,扩大便民服务范围;鼓励以特许等方式,培育和创建新型高效的便民服务组织;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发展网上购物和消费预约业务,开设便民服务热线电话,为城市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消费服务。

增加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关投资。加强交通、电网、住宅等的配套建设,拓宽城市道路,增加地铁、轻轨、高架等交通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轿车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促进消费安全

积极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带头作用的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积极稳妥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适当增加国内有市场、有需求的中高档品牌产品和民族特色产品进口。支持企业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等有关国际权威认证。继续做好品牌的认定、保护、推广和促进工作,培育品牌产品。

尽快实现国内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商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我们要及时跟踪研究并采用这些最新标准,保证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领域的法规制度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对食品药品监管执法监督,综合运用审评审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稽查执法等手段加强监管,努力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五)完善促进消费的相关法制建设

合理调整垄断行业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电信服务价格、药品价格、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等问题。

从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对直接危害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加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六)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

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业和个人要增强懂信用、守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信用法规体系。积极培育信用市场,支持大型信用服务企业的发展。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积极发展信贷消费。利用信贷促进消费,就要先从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入手,普及信贷消费知识,同时提高信贷消费吸引力,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年限,增加贷款种类,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进行消费。

(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支持国内企业开辟套期保值交易、大宗期货交易等多种金融衍生交易产品。增加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大宗交易期货、原油期货、钢材期货市场等。

建立大宗原材料采购的安全保障机制。完善采购价格安全机制,利用期货市场机制实现中国主导定价。健全战略储备安全机制,包括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用市场的力量推进商业储备建设。

鼓励和推动中国企业联合采购。成立中国的“集中采购方式”,由几家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建立联盟,由这个联盟负责海外集体采购原料,增强中国企业的谈判能力,规避进口的价格风险。

(八)大力弘扬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6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 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 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 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 9.1%,下降了 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 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 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 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 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 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 3.27 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 2008年的 2.38%,下降了 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 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 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 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 min)=0.0011719,最大差值 Δ (max) = 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 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 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7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19-03

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其中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方面。与投资相比,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社会生产的目的。

近几年,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与云南省民族地区接壤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所以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种情况下,研究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描述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甚至消费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

消费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在生产能力的界限之内,消费的增长直接就是经济的增长,消费增长多少,GDP也增长多少;反之亦然。就内需而言,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循环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没有最终消费需求也就不会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没有最终消费需求的扩大,就没有投资需求的扩大。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其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拉动投资,它和消费一样对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从本质上看,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有效供给形成的贡献,即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这是关于投资活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本质特征。从中长期看,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态势,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并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的最终形成创造条件,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1.云南省民族地区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分析

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投资需求)和净出口(国外需求)三大需求拉动的。消费、投资、出口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形容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由于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对外贸易发展缓慢,所以经济增长主要由消费需求和资本形成两部分构成。本文分析根据1998―2008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对楚雄、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八个自治州的有关数据加总得到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7年以来,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最终消费呈现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65.12%下降为2007年的57.90%,年均消费率为63.11%。虽然云南省一些民族地区实行了投资、消费双向启动政策(比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制定了把旅游业和服务业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但是由于云南省民族地区主要的经济发展还是依靠工业,特别是有色金属产业,所以导致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因此,云南省民族消费需求的增长慢于GDP增长,导致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

这期间,虽然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份额最大的需求,仍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与投资相比,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较小,是经济增长中最为稳定的因素。消费需求的刚性决定了在GDP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小于投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惯性最大。

2.云南省民族地区最终消费的构成分析

根据消费主体的成分和性质不同,最终消费可以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部分,而居民消费又可以细分为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1997―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各组成部分在GDP所占比重的折线图如下(见图2)。

(1)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从总的变动趋势来看,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率一直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的11.04%,上升到2007年的15.61%,年平均消费率为13.95%。而居民消费的变化与最终消费的变动基本一致,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从1997年的54.08%下降为2007年的42.49%,下降了11.5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结构来看,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所占的比重较为稳定,居民消费率占有重要部分,1997―2007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率平均为77%,是构成最终消费率的主力,政府消费趋势虽然不断上升,但是只占最终消费的23%左右。

(2)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始终高于城镇居民消费。但是,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7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为33.36%,比城镇居民消费率高出了15.68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消费却是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到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为20.72%,已经和同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无几。

3.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众所周知,如果这一弹性大于1,说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大,反之则小,如果弹性为0,则说明那个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根据1992―2007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得到云南省民族地区1992―2007年消费需求弹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8―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弹性系数在0.75―1.35之间,并且大部分都在1左右。这说明,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富有弹性,如果实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1998―2007年间的平均消费需求弹性系数为1.11,这说明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每增长1%会带动GDP增长1.1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大。

4.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由此推出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量化公式为:

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

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利用以上的公式对1998―2008年《云南省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1998―2008年间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并绘制出消费各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系数的折线图。

图3显示,1998―2007年,相对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较小,基本保持在15%左右。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说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贡献份额从2004年以后呈下降趋势,波动较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高点(1999年的49.63%)与最低点(19.73%)相差29.9个百分点。从而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1998―2007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为2.3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为5.03个百分点,高出政府消费2.64个百分点。

图4反映了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态势,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98―2007年虽有波动,但是一直保持在20%左右;而农村居民对波动幅度较大,从1998年的25.77%下降至2007年的14.87%,下降了1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为2.8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为2.15个百分点。

三、分析的主要结论和政策意义

(一)结论

1.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主要地位,是经济增长中份额最大,最稳定的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最终消费呈下降趋势。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2003年为67.9%,东亚平均64%。而云南省民族地区最终消费率仅维持在50%―60%之间,这说明,云南省的最终消费率水平不高,通过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可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997―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消费弹性系数大部分都在1左右,说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大,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消费富有弹性,国家实行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增长。

3.1997―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相对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总体地位,虽然说居民消费由于受中国总体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些影响,比如说住房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高于政府消费。

4.1997―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大于城镇居民消费,主要是因为过去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农村居民从人口上来说占大多数导致的。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居民消费一定会超过农村居民消费,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占主要地位。

(二)建议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分析结果也说明了消费是促进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云南省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结合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几条建议。

1.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收入增长越快,消费需求也愈加强劲,反之则相反。所以,没有收入的较快增长,要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不太可能的。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消费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制止居民消费继续下降的重要条件。因此,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途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中产阶级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依靠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才能的提高。这就要求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保证社会成员公平的教育机会,保证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机会公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整合各种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覆盖全省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中高级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市场蕴涵巨大的潜力,能否较快地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消费,对促进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措施有:第一,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应着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运用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手段,吸附、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继续实施和完善减免农业税政策,按照中央部署,适时免除各项涉农税收,切实减轻农民税费负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生产“直补”政策,充分调动农民“事农”的积极性。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可以降低居民的支出风险,从而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鼓励居民产生巨大的即期消费,同时释放当前高储蓄的能量。目前,完善云南省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首先,要完善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城市低保范围和低保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而且不能发生新的拖欠;坚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个人账户实账运营,同时加快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的研究制定。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转移进城的新职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的可行办法。在农村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救济系统,形成个人、政府、社会多方面的救济款筹集渠道,满足农村贫困群体多层次的救济要求。针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在土地征用费用的补偿上,应包含养老保障因素。

参考文献:

[1] 云南统计局.1998―2008年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8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和巩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有的作用,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充分论证了的。

1.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是通过消费过程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消灭,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二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因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而存在,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生产难以持续下去,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恩格斯在谈到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时也曾指出,积累是最进步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积累和投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处于“贫穷的恶性循环”中的国家,投资会成为冲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手段。问题在于,投资需求属于生产消费,是为最终生活消费服务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没有最终的生活消费,再多的生产投资都是无效的。在人类社会的低水平或供给不足发展阶段转变,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在人类社会的较高水平或需求不足发展阶段,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论文怎么写。

2.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已为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1979-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贡献率为77.4%,与之相比,我国的年均消费贡献率只有57.4%,消费的贡献明显小于其他国家。尽管我国消费贡献率明显偏低,但仍然超过投资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之和,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表明,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都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支撑经济增长,而投资需求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

3.扩大消费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把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的片面做法。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归根到底,只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才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离开消费需求的有效支撑,投资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不仅明显偏高,而且,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1.投资率明显偏高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资率为22.1%,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4.2%下降为2005年的21%。而同期,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8.9%,且呈不断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5年为42.7%,相当于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两倍。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更是高达47.7%。

2.消费率严重偏低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率为77.6%,且呈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75.6%上升为2005年的78.8%。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率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从1978年62.1%下降到2009年的48%转变,下降近14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消费率相比相去甚远。

3.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怪圈

由于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加之宏观政策的诱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出口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2001-2009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2%。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家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后,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投资拉动。2009年,我国投资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95.2%。投资成了事实上的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4.投资拉动型增长制约了发展方式转变

投资的过快增长以及日益深化的投资依赖,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还导致投资效率持续下降,投资效果系数大打折扣,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膨胀,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恶性循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转变。

三、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要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城乡居民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1.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观念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根本转变以生产为目的、消费为生产服务的观念,真正确立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为消费服务理念,彻底克服重积累、轻消费,片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构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体系,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的目的性论文怎么写。

2.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好银行贷款关,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把好土地和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投资规模,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着力点,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抓紧制定和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协调拉动。

3.实施以富民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改变我国消费率过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需要。从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看,除个别年份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都普遍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与国际水平的比较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改变工资收入偏低的状况,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我们应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成为大多数劳动者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来源;二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转变,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四是扩大转移支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消费需求。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二是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提高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6.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体制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深化消费领域的改革,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信贷政策,进一步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总之,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片面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成为而且必须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陈文通.科学发展观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马晓河.当前中国经济是投资偏热、消费偏冷[J].经济前沿.2004,(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组成。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差异,通过《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对三大影响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分析。可看出: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下降,但贡献率仍很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波动较大,但有下降趋势。

一、文献综述

刘学武(2000)以需求为出发点探讨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现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两种长期均衡的关系。赵陵等(2001)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我国的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长期来看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出口的波动往往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扩大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并且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在短期内较大(卢万青,2010)。陈少林(2012)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其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的拉动作用,居民消费和出口在短期内驱动我国经济增长,而长期效果却不显著。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本文利用1978-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变量,且所选变量均采用增长率形式,增长率分别用RGDP、RC、RI、RX表示。

(二)平稳性检验

利用ADF检验对所有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由结果可知RGDP、RC、RI、R.X,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建立VAK模型。

(三)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计算各统计量,得到滞后阶数的选择结果,并由AIC准则进行定阶,由得到的准则可知滞后阶数为1,因此建立VAR(1)模型。

(四)平稳性检验

如果VAR模型的所有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计算各变量的特征根,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元内,因此模型是稳定的。建立RGDP、RC、RI、RX的VAR模型,如下:

(五)脉冲响应分析

对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分析可知,面对居民消费的冲击,经济增长在前两期缓慢增长,从第二期到第三期呈快速增长趋势并达到最大值,然后平缓下降,到第八期左右达到平稳。面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经济增长呈快速增长趋势,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然后迅速下降,到第四期达到平稳。经济增长受出口的冲击快速上升,在第二期达到最大之后缓慢下降。说明了居民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具有长期拉动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则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长期效果不明显。

(六)方差分解

对经济增长作方差分解,如表3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10

据有关专家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就促进消费增长1.72个百分点,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就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但改革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上升。原因在于消费不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一直相对不足,是消费不足削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消费不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与投资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则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1979―2006年消费贡献率为56.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高于投资。但是,随着投资占经济总量比重的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近年来,投资贡献率已超过消费贡献率。

与各国比较,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1978―2005年,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8.9%,不论与发达国家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比,都明显偏高。从消费率来看,我国的年均消费率为58.5%,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

数据显示,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强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中央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其背景是投资和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不协调,也就是投资所占比例过高,消费所占比例过低。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增速仍显不高,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

因此,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有根本转变。

相对于投资需求而言,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仍然十分可观;相对于政府消费而言,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大力提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仍然有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需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强购买力。消费增长乏力的根本症结在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有限,缺乏一定的消费实力。因此,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力争做到居民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有条件释放出来。

其次要继续发挥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功能。政府可继续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不仅能抑制高收入群体的膨胀,而且能使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与此同时,要把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时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二是要解决普通劳动者就业问题,通过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就业能力增加收入,促使其中一部分最低收入者进入到中低收入群体之中。对于农村居民,除了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取消农村教育学杂费等方面下功夫外,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1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我国体育消费逐渐增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又一大支柱。想要保证我国的经济市场持续稳定的增长,就要不断的扩大经济内需,这样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而且通过体育,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也表明我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消费为我国的扩大内需的作用,因此也在不断的发展体育消费。目前我国的体育消费的表现阶段也在不断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和支持。

一、开拓体育消费可以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增长

(一)体育广告业

我国体育消费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逐年在增高,尤其是和体育有关的广告业,是体育消费经济增长最快,也是份额最大的一个行业。由于体育和生活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一级的体育明星,都为体育代言。尤其是某些商家利用运动员的形象,在运动赛事中,积极推广自身的产品。而每年因为体育代言,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体育广告业是体育消费的重头戏,也是重要的经济收入的部分。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中,要注意对体育广告业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体育业

我国体育事业最早从1987年开始,然后经历29年,而后随着体育事业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体育也在逐渐的发行,至今我国的体育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了。全球大约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体育,并且让体育成为了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通过体育,可以向民间筹集资金,把民间闲散的资金有效的利用起来,来发展体育事业。同时还可以为彩民提供一定的高额奖励。所以,体育事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体育消费中的重要的一种方式。

(三)体育旅游业

我国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体育消费带来的巨大经济收入,让我国的对体育消费有关的行业十分的重视。尤其是体育旅游业的的兴盛,不仅吸引了国内大批的体育爱好者来旅游,参加活动,扩大了内需,同时也吸引了国外的游客,让体育旅游业快速的发展起来,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由于体育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在旅游的同时,还能得到锻炼,体育旅游项目繁多,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体育旅游业也是体育消费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体育健身娱乐业

我国体育健身娱乐行业受到体育行业影响,也逐渐的火热起来。和体育建设有关的服务和娱乐项目,都十分的受人关注。目前我国各地的健身会所中,提供的健身器材,医院中的康复治疗的器材等。还有平时可以学习比较简单易懂的运动,艺术体操,乒乓球,台球等运动,都是目前比较大众的,受欢迎的体育健身项目。而且通过体育娱乐健身项目,可以提高百姓的身体素质,释放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所以在保证健康的同时,还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二、体育消费增长趋势表明它将会对刺激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快,同时根据近些年的数据显示可以知道,和体育有关的行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我国的体育消费发展也经历三个阶段,才不断的完善体育消费对我国经济内需的扩大以及拉动经济的增长。从体育消费最初级的阶段开始,是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低级阶段,这是百姓经济水平刚刚满足对体育的消费,第二结算就是提高消费质量的中级阶段,在这一时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体育消费服务,第三就是消费多样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的方式可以让百姓选择,所产生的体育消费也是很大的。所以,体育消费在劳动经济,扩大内需十分的重要,具有积极作用。

三、体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

体育今消费是随着体育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受到影响较小。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为国家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体育消费,之所以很少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消费的需求在不断的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百姓对体育消费的热情,还有就是和体育相关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较高。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促进国家的经济收入,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更快。

四、对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体育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中,而不是短期快速的经济发展。所以,要对体育消费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消费水平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及对未来收入预期有较大关系,如果个人的收入较多,在体育上的消费就会更多。其次要认识到,我国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目前还是地区性市场,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健身场所,但是真正达到娱乐和健身目的的,还是很少的。最后就是我国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还有待改善和增加新的内容。

五、结束语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的经济收入。而百姓的经济收入增加之后,会在衣食住行以外的领域消费,体育消费就是其中的主要一项。体育消费的内容很多,而且能够成功的扩大我国的内需,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从我国的体育消费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体育消费拉动内需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活动,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的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部提供了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