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0 09:53:19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1

一、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状况分析

1、学生基础不好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的问题,很多学生选择中职学校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成绩不太理想,无法进入高中进一步深造。计算机理论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计算机操作技能需要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很多学生感觉到计算机学习非常困难。不少学生上玩QQ、玩游戏、看电影感到很有意思,一旦熟悉软件的应用,电脑硬件的组织以及故障的排查。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感觉计算机较为困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初中生进入中职学校以后,缺乏应有抗抗挫折能力,吃苦精神较差,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觉到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挫折感,让学生的意志渐渐消沉,他们的自尊心又比较强,又不善于向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积极的学习,渐渐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消极心理,对计算机学习渐渐失去信心。

2、计算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最为欠缺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硬件认知能力和软件应用实践能力较差,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弱。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学习有关的基础理论,缺乏相应的实践和应用意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教学方式较为落后,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传授有关知识讲解,却没有给学生相应的思考应用分析的时间,更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和展示机会,缺乏一个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实践应用能力的平台。因此,中职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缺乏相应的锻炼机会,专业技能不强。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施生活教学的策略分析

1、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视野,丰富计算机教学资源和内容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仅仅靠课堂上无法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也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必须不断地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案例,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意识,促进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生活化教学就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更多的见识和应用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应用视野,从生活中感知更加丰富多彩的计算机应用情境,感知计算机的发展变化,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

2、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兴趣是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应用操作技能的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计算机学习充满了兴趣,才能更好的去学习知识,才能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思考和探究各种计算机应用问题,才能更好的把有关知识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一旦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带着非常强烈的热情去感知计算机理论,研究计算机的应用,不断掌握新知识,培养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很多的课堂教学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够燃起计算机学习的热情,而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感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价值,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基础、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很好地引发学生对有关计算机学习的情感共鸣。因此,一定要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3、创设生活化情境密切现实生活,降低计算机学习难度

计算机的很多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尤其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体系结构等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计算机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内存储和外存储器的概念学生感到不容易理解,可以把内存储器比作教室,把外存储器比作学生宿舍,把学生比作计算机中的数据,上课学生需要从宿舍进入教室,放学了又要从教室回到宿舍。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再比如,学进制的有关教学内容时,让学生做“男生、女生”的有效活动,从班级选出10个学生参加游戏活动,一人为领队,教师随便给出一个数字,领队要从其余9位同学中找出一个男生作为1,女生则为0以从左至右的顺序排列,排队的要和给出的十进制数一致。学生热情很好,兴趣很浓,学习效果也很好。

总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计算机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离开了生活的土壤,计算机课程也就失去了充足的营养,教师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感知计算机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发展。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2

职业学院的学生大多与高中生年龄相仿,但由于专业和学制的限制,职校学生只在第一年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课程较少,学习并不深入。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职校学生的化学基础很差,在初三时接受的应试教育未能培养出他们对于化学的兴趣与热爱,甚至有少数同学对于化学的学习出现排斥心理,不愿意主动学习化学。特别是针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官能团多种多样、碳链结构太长、命名过于复杂、化学方程式记忆难度高、在没有找到规律的情况下,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假如按照一贯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热闹,并不能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

1“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1.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一切生命都是由有机物构成的,我们的生存处处离不开有机物,我们生活的环境和依赖的能源物质也都是由有机物质构成,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教师用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衣食住行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化学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

1.2知识必须生活化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有机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化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生活问题讲解化学知识,在还原生活的同时完成化学教学。以发展的目光看来,化学实验已经不再只是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直接手段,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种教学功能。化学实验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慢慢爱上有机化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帮助学生意识到有机化学的价值,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日后投身社会建设打下坚固的基础。

1.3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生活化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化学老师自身需要具备强烈的生活实验教学意识,使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娴熟规范的实验操作展示,并且长期坚持亲身参与化学实验科研教学之中,如此才能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2.1好习惯成就未来

有机化学药品大多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毒性、挥发性等特点,如果实验药品管理、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药品浪费,还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鉴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专业的试验训练,安全意识、操作能力、实验习惯等都较为薄弱,针对这一现象,实验教师应当加强实验药品的管理,加大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首先,应给学生灌输勤俭节约的意识,其次,在进行实验指导的过程中,应当监督学生的药品使用剂量,另外,针对可以重复使用或循环利用的实验用品,教师应当组织同学进行收集。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2配合教材内容开发生活化实验

有机化学教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讲解了各种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结构,相关实验也都是有机物性质的验证实验,这些实验操作简单,用时较短,同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的实用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条件,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生活实验当作课堂实验的补充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关注学生的生活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形象。为了使学生们喜欢上有机化学的学习,应当针对学生们的需求开展教学,解决他们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们领悟到化学就在身边,是一门大有用处的学科。例如,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的物质基础,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必需物质,有一部分氨基酸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须通过外部摄取获得,有一部分同学为了保持良好的身材,进行节食或是不摄取肉类,假如不另外补充其他蛋白质,就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3结束语

在生活总结合化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感悟有机化学学习的价值,并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在完成教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达成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因此,生活化模式的实验教学十分适合于中职学生。

作者:李玲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0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价值”主要是指客体的某种效用性或“积极作用”,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1]。有研究指出,理科课程具有两种价值取向――“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前者满足学生的需要,后者满足社会的需要[2]。本文所指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对学生本体的发展价值,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教学活动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收获,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作为一线化学教师,我们要思考怎样的教学才有价值?“什么是一般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化学观点或观念?这应当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3]。因此,中学理科化学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观念,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体验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自觉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以高三《有机反应类型复习》专题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挖掘该部分教学内容的价值,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

有机反应类型在有机化学知识体系中属于基本理论部分,是高考常考点,在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卷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组织好此部分内容的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反应类型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牢固程度,提高高考成绩,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有机合成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一、 多角度研究有机反应类型,使知识有序存储

遗忘规律表明,对同一知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可以提高记忆效果,不容易遗忘。提取信息时可供选择的线索越多,知识再现时会越快速和准确。有机物结构复杂,有机化学反应数量多,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有机化学难学。如果能引导学生对零碎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网络化,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高三复习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多线索复习有机反应类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掌握的深刻度和信息提取的有效性。在进行有机反应类型复习时,可以分别以官能团、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为线索,归纳总结主要官能团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典型的反应试剂与反应类型的关系,以及常见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的关系。复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编织有机反应类型知识网络,将零散的、扁平化的知识变成结构化的知识,使学生对有机反应类型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确保在解题时从大脑提取相关信息更加准确及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形成有机化学学科核心观念,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学习有机反应类型不能仅仅满足于概念层面,即学生能够指出某类有机物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或者能够根据情景中的信息判断所发生有机反应的类型。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要能够使学生对有机反应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掌握研究有机反应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有机反应类型的复习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该部分知识所蕴含的有机化学的学科核心思想和其工具性作用。

1. 通过断键和成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是最基本的化学观念之一。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是化学的核心[4],中学化学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建立化学反应的观念。化学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通过对反应原理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纷繁芜杂的物质变化背后的化学本质。在复习有机反应类型时,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某类物质可以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而且还应知道是怎么反应的。不同有机反应类型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断键和成键的部位和方式不同。学生应理解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是怎样断裂,生成物的化学键是怎样形成,断键和成键的部位各在什么地方,即学生要弄明白有机反应的机理。如通过乙烯与Cl2、HCl、H2O的加成的对比,引导学生归纳烯烃加成反应的一般原理,即双键中的一根断裂,在断裂的两个不饱和碳上分别再加上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丙烯与HCl的加成反应和乙烯与HCl的加成反应对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不对称烯烃在发生加成反应时的产物可能有同分异构体的结论。又如通过对乙醇和溴乙烷消去反应过程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的机理。通过对反应机理的分析,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减轻学生机械记忆有机方程式的负担。

2. 以分类观为指导,解释和预测物质性质

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类观是化学科学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5]。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活动,将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从典型代表物水平提升到官能团和物质类别的高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学科思想。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能够明确感知到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尤其是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学生能借助官能团的概念,学习和认识某一类有机物的性质。然后从分类的角度,解释和预测同类物质的性质。如能从乙烯的性质推导出含有碳碳双键的一类有机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发展学生依据结构上的相似性来预测陌生有机物性质和反应的能力。如乙醛与乙烯相比,它们有何共同点和差异?它们都含有不饱和键,从而可以预测乙醛也能发生加成反应,同时,乙烯中的不饱和键是非极性的,而乙醛中的不饱和键是极性的,从而可以预测乙醛与其他物质发生加成反应时的产物。

3. 学习研究有机反应的角度和一般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有机反应类型复习的价值还在于帮助学生建构有机反应的分析框架,使学生掌握研究有机反应的分析方法。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零碎的有关有机反应类型的知识,高三复习时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实背后,抽象出最一般的原理和方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常见有机物有哪些类别?每一类有机物所能发生的典型有机反应有哪些?在有机反应中都学过了哪些反应条件?这些反应条件和有机反应类型之间有何对应关系?烯烃的加成反应和烷烃的取代反应所用的试剂有何不同?能否举例说明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断键和成键有何不同?基于这些事实,你认为研究有机反应类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研究有机反应类型的模式图。

上述有机反应类型的分析模式图相当于搭建了一个研究有机反应的理论平台,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加深对已知有机反应的理解,化繁为简,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用于分析陌生的有机反应。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了方法和能力。

三、 体验有机反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有机反应类型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质间的转化观,体验有机生产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特定官能团的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类型并不是孤立的,官能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引导学生编织常见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有机物的性质,掌握不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在生产实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伍德沃德所说“有机化学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在旧的自然界旁边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药物,日常的生活材料都得益于有机反应的贡献。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原理,依据所需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预测其结构,进一步探讨其合成路线和方法,然后进行相应的有机合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将有害物转化为无害物,是有机化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化学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人文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做有心人,追问知识背后的教育意义,尽可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 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郑长龙,梁佩君. 论理科课程的价值[J]. 化学教育,2000,(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4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当今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成绩差、态度差、习惯差的“三差”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果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按照“由简到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必然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等软硬件条件已经完全达到要求,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上网聊天、冲浪,甚至出现旷课的严重现象,这部分学生主要感觉题型过于简单,不愿听认真听课,但到模拟真题操作时,又不注意细节,容易丢分。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缺乏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着不同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一刀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难以应用到自己所学专业中,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1.2 教学信息量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上机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整体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多媒体演示仍然占据了较多课堂实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一定制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实践操作,只是一味地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简单无趣。

根据笔者多年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特征,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可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课程导向,围绕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断努力。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始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期待心理,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互动,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结合不同院校的不同特征,课程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3.1 明确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的一线,参与技术生产、销售管理、营销服务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了不同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能力;二是具备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使用能力;三是具备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美化和排版各种文档的能力;四是具备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加工和统计的能力;五是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幻灯片制作、宣传海报制作的能力;六是具备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七是具备组建企业网站、制作企业宣传网页的能力。本文以此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3.2 任务驱动,实现一体化教学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完成工作中企业上级领导安排布置的任务,本文利用企业虚拟办公环境,以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为目标,设计了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典型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排版驱动任务,最终形成了3个典型工作任务和2个综合工作任务,综合工作任务是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整合,以此实施的“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切身体验了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如表1所示:

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和特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引导、学训一体”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工作任务,明确完成任务达到的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相应的情景案例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再由学生完成任务和提交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开展“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个人的引导地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训练活动,以工作锻炼促进学习,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4 结论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模拟工作情景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个人综合职业素养,形成正确认识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思想,提高个人竞岗就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范潇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J].福建电脑,2012,08:32-33+68.

[2]张福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2013,12:147+150.

[3]邵静.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5:132-133.

[4]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111-113.

[5]陈辉.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实施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2-6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5

“有机合成”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的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以有机物的合成为目标,复习各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基本有机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和途径,理解有机化学的价值,促进结构观、联系观、转化观的形成,而在后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教材又从合成方法和合成原理的角度作了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知识应用的深广度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的有机合成问题,通常包括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解析和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设计,从对化学科学的理解、信息素养、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学习和评价要素看,“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制高点和生长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绝佳素材,因此,将“有机合成”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主题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从知识的精髓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从面临的问题看,合成方案的解析侧重于通过对已知方案中未知物质的分析、线路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表达,在方案的理解和体会过程中达成逆合成分析法的形成,而合成方案的设计,则是通过新合成方案的构造和反思优化,在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两者对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再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看(见图1所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依据以上分析,“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以合成方法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为重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合成的本质、价值,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单元的设计教学时段为三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为:第一课时,整理回顾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关注有机物碳架的构建和官能团引入方法;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穿插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培养。第二课时,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产实验中的合成方案的分析评价,体会有机合成的含义,学会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第二课时是将第一课时中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将对综合性更强、开放度更大的有机合成方案的设计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第三课时,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完成对新物质或功能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体验有机合成在生产、生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2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单元学习主线的设计和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本单元学习活动主线设计为:官能团与有机物的转化,在分析各种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有机物转化的本质,进而形成官能团转化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策略合成方案解析,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分析、评价真实背景下的实际合成方案合成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造科学合理的合成方案。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服务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的原则,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保持单课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前后各课时之间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达成、知识和能力的递进性和螺旋式上升,鉴于此,本单元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1)回顾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从化学键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决定性作用,从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2)以有机代表物间的相互转化将各类官能团的联系系统化。如要求学生以有机代表物为例,用方程式说明“醇醛酸酯一条线,乙烯联系一大片”的含义。(3)设计恰当“问题串”,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教学片断1]问题1:①环氧氯丙烷是制备树脂的主要原料,工业上有不同的合成路线,以下是其中的两条合成践线(有些反应未注明条件)。

(问题转化策略、正逆向递归策略)

2. ①当一取代苯继续发生取代反应时,新引进的取代基受到原取代基的影响而取代邻位、对位或间位。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邻位、对位的取代基:-CH3、-NH2、-X;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间位的取代基有:-COOH、-NO2等。

若将②、③两步反应顺序颠倒,也可以得到C,但实际上是不妥的。请你指出不妥之处_____。

②反应步骤BC的目的是什么?

(新信息介入策略、反思评价策略)

3.①多沙唑嗪盐酸盐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沙唑嗪的合成路线如下:

EF的反应中还可能生成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由F制备多沙唑嗪的反应中要加入试剂X(C10H10N3O2Cl),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②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哪些?

[师生交流]见图2所示。

(式型匹配策略、模型建构策略)

(4)学习反思,由官能团间的转化反应到新物质的获取策略进而引发对合成方案的关注。第一课时作为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以内省式的独立思考、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师主导问题的提出并作为问题讨论的首席参与者,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提出核心任务,应用逆合成方法的原理解析有机合成方案。把第一课时获得的学习成果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检验反馈、拓展应用。选取经残缺设置后的实际生产或实验中真实的合成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物质分析原料的正向推衍、产物的片断解析、新信息的合理插入、官能团的正逆向对接,直至全部合成线路的贯通并将分析结果运行检验。线路分析合成顺序的科学性、合成路径的简约性、目标产品的产率、环境保护等。准确表达按要求正确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识别反应类型等。

[教学片断2]问题1:尼龙-66被广泛用于制造机械、汽车、化学与电气装置的零件,亦可制成薄膜用作包装材料,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中间产物E给出两条合成路线)。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②_________反应③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

(3)写出一种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试评价中间产物E的两条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B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原料任选):_________。

(知识应用,在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过程中提高分析性思维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交流]略

2. 以苯乙酮为原料的苯氧布洛芬钙合成路线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信息一:氯化亚砜(SOCl2)可与醇发生反应,醇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氯代烃。

信息二:已知:

(1)写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F_____的结构简式;

(2)写出苯乙酮的其他同分异构体(必须含有苯环和羰基)

(应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解析有机合成方案)

[交流](1)物质分析的策略与过程:见图3所示。

(2)同分异构体书写(见图4所示):

合成方案的解析是对第一课时知识和方法的拓展、组合型应用,而合成方案本身又是第三课时方案设计的范例,方案解析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策略对第三课时学习活动具有内在的支撑价值,因此,本课时在全单元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为问题解决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第三课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设定问题的综合度,提出若干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比较优化、个体体验内化等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本课时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产物的合成为问题背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依据逆合成方法的原理,在联想创新中设计方案,在比较评价中优化方案。本课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

[教学片断3]问题1:香豆素( )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于配制香精及制造日用化妆品和香皂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以

乙醇和邻羟基苯甲醛()合成香豆素的合成方案。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本单元教学设计始终定位于以有机物之间官能团转化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本单元设计了两类反馈检测题,一是对给定合成线路的解析,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理解水平;二是合成方案的构造,如“有机玻璃、涤纶的合成方案设计”,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应用水平。

3 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要突出“生本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创的心理能动过程,特别需要注重师生间的内在心理共鸣与外显教学共振的和谐统一。因此,一定要重视 “学情调研”,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当前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及心理需求(包括应对考试的需求), 把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加强、认知结构的有效改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直至化学科学观念的有效形成,作为我们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走近学生,通过作业与考试分析、学习过程观察、交流与访谈等,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师生共同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设计要落实整体性、发展性。一方面单元教学应服务于学科整体知识系统的理解、科学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自然具有整体性特征。单元内课时教学活动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各课时教学活动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发展性。如“有机合成”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应落实在理解有机反应本质,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结构观、转化观、应用观,培养问题解决策略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发展性则应落实在官能团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合成方案、应用知识设计合成方案的学习活动预设中。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9-07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熟悉学生的就业需求,提高教学实效,达到企业要求、学生需求、教学索求的一体化,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切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对2010级的6个毕业生班,共计335名学生进行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专业调查(调查表详见附录一)。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

1、毕业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喜欢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一),仅有5%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喜欢,95%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虽然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较低,学习的自觉性也比较差,但是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也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能力适应性的相关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的相关内容对就业很有帮助,42%的学生认为这两大块知识比较实用,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对文秘、财会、统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大。4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缺少操作实训,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要求,他们认为自己现在在工作岗位上最需要学习的就是操作技能。当然这和我们现在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周课时从4节减至3节有直接关系,同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缺乏整合也导致了部分学教学时间做了无用功。因此,整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就业实际,让教学与就业需求接轨,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教学方法单调,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从调查结果看,有78位毕业学生对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提了建议。他们认为“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同样,教师也缺少为学生提出任务,帮学生分析任务,让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自主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演示法,教师演示,学生跟着做。表面上看学生是会做了,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交互优势,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没有引导学生去自主的建构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必然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因此,如何整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革新教学评价,创设学生需求、市场需求、教学索求的和谐氛围,让学生能真正学到企业所需、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计算机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1、教育和生活关系的理论探索及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亦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杜威所要做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系:第一、“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原则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生活决定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从属于生活,教育对生活有改造、制约、促进的能动作用,它是能够引起生活变化的伟大力量;第二、“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它一方面指教育范围的扩大,“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另一方面指学校必须与社会沟通,与社会密切联系;第三、“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诸原则的实施策略。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实践,是人类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在这里,主体与客体得到高度的统一,从而使生活教育理论这一教学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它的整体功能。“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即生活”阐述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遥相呼应,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怎样使学生个体更好地以社会化参与成人社会的生活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启示我们: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因此,必须加强职高计算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照社会实际。

2、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理论探索及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赋予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的。由于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者学习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建构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教学中提倡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真实的任务情景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高度重视人的本性和价值,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本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重视人类自由、个人选择和自我实现;教育重点上强调全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价值的引导、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创造性培养、体验性学习以及情感的陶冶。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个人幸福,是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人本主义对教学的启示: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人的因素,学习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跟上瞬间万变的信息时代;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自立、创造、仁爱、乐于并善于与人共处的人格品质。

20世纪上半叶,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美国CREDE的有效教学标准之一是教学生活化。教育理论家、认知科学家、行为主义者和人类学家一致认为,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如果能把所教的“知识”还原到最初的“经验”,那么学生掌握起来会容易得多,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快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有效教学给我们教学的启发是,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三、教学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在生活化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具体而言就是生活化教学除了要立足课堂,还要辐射校园、家庭、社会,构建一个开放的计算机学习体系,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生活天地中的计算机资源,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同时,又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生动、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领悟,推动学生生长和发展的进程。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通过具体的计算机实践活动,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能力与课堂外的知识能力相结合,促使二者的同化和顺应。

2.实用性原则

职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实际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业高级中学计算机教学大纲一直强调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做到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要,有所侧重地确定教学内容,把计算机教学有机地与专业相结合,侧重发展培养本专业更为重视的能力、知识,以适应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的需要。

3.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热情、理解、宽宏,让教学活动建立在良好的对话关系上,成为一种“我―你”精神相遇的生活状况。这样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课堂中的教学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和接受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基点和起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予学生启发、引导、指点、示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

4.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来源不同,家庭的构成不同,班级的专业不同,而且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所以生活化的计算机教学是生动的、灵活的,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社会实践的需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创造出新的模式与类型,使它们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7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2 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酶的作用的探究性学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3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作用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作用机理用动画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3)分组实验法:把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共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教学思路

由“加酶洗衣粉”广告视频导入课题(洗衣服是一项活动)_人每天都进行各种活动一活动需要能量一能量由细胞化学反应释放一引出“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一提出问题:细胞每时每刻都进行如此多的化学反应,如何才能保证这些反应快速进行呢?学生回忆化学课上学过的“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一作出假设:细胞中存在催化剂一通过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验证假设实验结果:加新鲜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反应速率比常温下的要快得多一结论:细胞中确实存在催化剂引出对“酶”的初步认识:细胞中的生化反应催化剂是酶。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方法_引出有关“控制变量”的学习。

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得知存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得多引出对催化剂作用机理的探讨(用动画展示酶的作用机理出来)。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通过一则温馨的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视频(小男孩为了帮老奶奶拿水果,弄脏了衣服,回家后妈妈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导入新课。

师:在这则广告中,加酶洗衣粉在洗衣服这一活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人类每天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活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从哪里来呢?

生:细胞中的化学反应释放。

由此引出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5.2 互动学习

(1)活动一:发现问题。根据细胞代谢的概念,学生会提出问题:细胞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化学反应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细胞能快速进行化学反应的原因,并作出假设。

(2)活动二:提出假设:细胞中存在催化剂,因此细胞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化学反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课上学过什么方法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呢?学生思考回答:加入催化剂。教师再进一步提问:那细胞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化学反应呢?学生回答:细胞中可能也存在催化剂。

(3)活动三: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教师提供材料:过氧化氢是一种有毒的细胞代谢产物,细胞会将它分解。过氧化氢也可以在加热或存在无机催化剂FeCl3的情况下分解。然后确定实验课题: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教师提问:通过什么现象,观测反应速率呢?学生回答: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速率和卫生香的燃烧程度可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若加新鲜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反应速率比常温下的要快,则证明细胞中确实存在催化剂。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建议学生用新鲜肝脏研磨液模拟细胞环境。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综合各小组方案并修正,再确定实验方案(表1)。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号试管和2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1号试管和3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1号试管和4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3号试管和4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这几个问题。

(4)活动四: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知道4号试管反应速率比1号试管陕,说明细胞中确实存在催化剂。细胞中的催化剂被称为酶。学生比较出4号试管反应速率比3号也快些,为后面分析酶的作用机理和下节课分析酶的高效性特点作铺垫。

(5)活动五:有关控制变量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的相关内容,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并思考: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上述实验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哪些是无关变量?什么是对照实验?上述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哪些组?请学生完成表2。

(6)活动六:分析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那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教师展示用PPT做的动画。动画中把化学反应比作汽车翻越一座高山。催化剂相当于为汽车找到了一条穿山隧道,所以需要的能量少些,翻山就容易些。由翻山所需能量比作活化能,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学生总结:催化剂作用机理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然后用Flas展示实验中四种条件下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把化学反应比作跳高,用动画模拟常温、加热、加FeCl3、加新鲜肝脏研磨液(酶)这四种条件下的反应过程,模拟出各条件(除常温外)加快反应速率的机理。

学生根据Flas的启示作出总结:实验中各条件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是:加热提高了分子的能量;加FeCl3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酶更显著地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教师: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进行。

小结酶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图(图1)。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8

有机合成是人类改造、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是有机化学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有机化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合成、金属参与有机合成等方面有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并逐渐从物理有机化学向化学生物学、计算化学、绿色化学等领域发展,科研与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本文对闪速化学的原理与应用进行研究,旨在发挥新理念、新技术的优势,更好的促进我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

一、有机合成化学发展回顾

据统计,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学反应数量达到3000多个,被广泛应用的有200多个,并且不断有新的有机合成被研发出来投入应用,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直接催生出2000多万种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研究中,合成路线、合成策略、合成方法需要兼顾原子经济性、高效性、环境友好等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合成设计与巧妙的方法确保有机合成的综合效益。

在1902年至2005年前,诺贝尔化学奖有25项给予了对有机合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可见有机合成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速度之快。最近几十年来有机合成领域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有机合成已向绿色合成转变,并渗透到生命科学等学科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组合化学、正向合成分析等理论与技术为精细化学品的研发提供助力,超声波、微波等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微生物、人工酶的利用工艺日益精湛,很好的体现了有机合成的创造性魅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二、闪速合成目标化合物的原理及特点

在有机合成过程中,我们通常要考虑如何在不降低产物收率的情况下更大幅度的减小反应时间,而一般情况下二者相互矛盾难以统一,降低反应时间往往导致反应过程无法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产物收率降低,甚至生成许多副产物。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Yoshida提出了闪速化学的方法,并在聚合物快速合成中实验成功。其实早在上个世纪该理念便已体现在有机合成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闪速真空热解技术即是利用载气将前驱物带入裂解室快速获得产物,但因无法控制反应过程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新世纪以来微反应器技术的应用使闪速化学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微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高效的热转换能力,可以对反应温度进行有效控制,能够快速、精确混合反应物料,并且精确控制滞留时间、快速实现物质分离转移,避免不必要的副产物生成。借助微反应器的诸多功能优势,闪速化学得以真正在有机合成中得到应用,对提高合成产物的产量和效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闪速化学反应包括五种类型,主要针对有活性物质参与,或是易生成副产物、产物不稳定、放热剧烈以及需要高活性激发源的有机合成反应。闪速化学反应的特点主要是反应时间短,需要对反应物分子通过热激发、微波辐射等方式进行活化,并且往往产生敏感的高活性物质。

三、闪速合成目标化合物的应用

闪速化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在氧化、酰化、取代、缩合等反应过程中应用,借助微反应器可以完成许多常规容器中无法实现的反应。下文中将进行列举分析。

1.中间体易分解反应中的应用

在常规容器中中间体易分解的反应,可以利用微反应器的滞留时间控制能力,在中间体分解前转移到后续反应,使化学合成得以顺利实现。例如以醇制备羰基化合物时需要进行低温 Swern-Moffatt 氧化,反应过程需要在零下50℃条件下进行以抑制副产物生成,而利用微反应器,在20℃条件下将滞留时间控制在0.01s产物收率高达90%,与使用常规容器相比不仅对反应条件限制更小,而且产物收率更高。又如羟醛缩合反应中生成的烯醇盐活性高不易积累,而借助微反应器控制滞留时间将其快速转移,仅用15s即可生成高产率的合成产物。另外如溴锂置换反应等均可通过控制中间体滞留时间来实现闪速置换。

2.易生成副产物反应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合成反应速度通常需搅拌反应体系,导致难以研究动力学过程和产品选择性,需要依靠降温等方式来减慢反应速率。而凭借微反应器可以在自然速率下控制反应,获得动力学信息,得到选择性产物。例如通过微反应器控制格式反应能够抑制多取代产物的生成,其他如微反应器中的芳香化合物碘化反应也可提高产物选择性。

3.产物易分解反应中的应用

许多有机合成反应产物稳定性差,滞留时间长会分解从而降低收率,凭借微反应器中的闪速合成可以精确控制滞留时间,避免产物分解。例如β-羟基酮的酸催化脱水反应在微反应器中用氢氧化钠溶液冷浸停止,能够有效降低产物滞留时间,避免酸催化产生的环化产物等副产物,获得接近100%纯度的产物。

4.高放热反应中的应用

对于高放热反应常规方法是控制反应速率,然而局部过热现象难以避免,利用微反应器可以及时导出热量,对反应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产物收率和反应速率。有文献研究证实,凭借微反应器对氟化反应的放热量和反应温度进行控制具有显著效果,类似的研究还有硝化反应、卤素与金属置换反应等等。

四、结语

有机合成是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推动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具有积极意义。闪速化学借助微反应器的功能优势,能够更高速、高效的完成许多常规容器内无法实现的合成反应,对于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关于闪速化学的研究与应用尚不成熟,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其推向工业生产,以满足现代生产生活对分子快速合成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9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12-01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在飞速发展着,综合国力也在一步一步的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遍化、大众化使得人民大众加深了网络技术的了解。从另一层面上来讲,信息技术对与我国经济的增长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该文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践,及现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方面,结合现今阶段的国情,提出了本人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的一些看法以及改革的一些策略。

1 现今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内涵

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网络应用已经作为一种学科出现,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指的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可以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网络化应用进行掌握,并通过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对其进行一个灵活的运用,从而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充分掌握的情况下,结合现实生活的其他学科,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过程中共同进步,一同发展,对彼此之间的相互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计算机应用中创新的体现

2.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在当前阶段,计算机领域中的许多电子元件都不完善,在性能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计算机领域出现了将纳米技术运用到量子计算机中,由于先进的纳米技术所受限相比原有电子元件较少,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对其影响不大,成功的解决了电子元件性能方面的问题。而且纳米技术的功能还未全部开发,在现今阶段的计算机领域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2.2 计算机结构体系的创新

人民大众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判定计算机的好坏主要在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保密程度。目前,我国计算机采用的结构体系大多是并行计算,并行计算能够满足用户的大部分需求,对信息的保密程度有着一定的作用。近几年在面对计算机结构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集群系统,这种体系结构的运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而且对于信息保密程度有着更大的保障。

2.3 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对专业人员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生着革新,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工作团队对其进行开发完善,所以,现阶段维护计算机稳定发展的专业团队,也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维护计算机的专业人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并且有着自主学习的创新精神。

3 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方面现有的一些问题

3.1 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不高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计算机开发团队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在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的技术开发过程中虽然说有很多的工作团队,但是,在这些专业团队中,基础扎实的工作人员很少,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的更是不多。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很高的综合素质。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学习从事计算机领域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由于人员的多杂导致了管理的不便性,这些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的学习,还有一部分虽然系统的学习过,但是缺乏实践的机会。所以,缺乏综合素质的专业人员是现今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的问题。

3.2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

近些年来,计算机在大众生活中的普遍化导致高校开设了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内容过于僵化,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对实践运用进行忽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再加上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跟上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导致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3.3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程度与地区和用户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

目前,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应用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在计算机普及的过程中,年轻人中的普及度要高于老年人的普及度,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普及度也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度不高也会对其创新产生滞后作用。

4 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方面的一些策略

4.1 对现有计算机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开发团队应对其开发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开发团队整体的综合素质。高校计算机专业也应该和应用技术开发团队取得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计算机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4.2 在目前情况下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进行提升

计算机网络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要在计算机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团队首先要对计算机的防火墙进行改进,通过对其进行完善,从而稳固防火墙对与网络与计算机之间的屏障作用。其次,对计算机网关进行一个多样化的开发,按照智能化的不同对其进行分工,从而全面的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保证。

4.3 加大计算机的普及力度

现阶段计算机的普及还需要完善,应该对老年人进行计算机基础应用普及,通过普及范围的增大,促使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能够认识计算机,对计算机进行基础操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实行全民化的目标,从而对未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5 结语

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内涵进行概括分析,提出了计算机领域现有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10

项目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将其合理地运用在机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项目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分为收集项目信息、确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等具体模块,且每个模块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不足,合理进行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项目化教学在机电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流程

机电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的流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介绍项目、学生分组、小组项目立项、自主学习与开展项目、阶段小结与交流、成果提交与评价。1在设计项目前,教师应从提升机电教学的有效性角度出发,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以目标激励学生去学习;二是项目设计应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项目的内容也应遵循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得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学习乐趣;三是保障项目设计的创新性,利用学生对于未知知识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设计项目前,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校具备的实验条件,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模型、设备配备情况等[2]。在收集项目信息和介绍项目时,应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合理的学习小组,注意学习小组中成员的搭配,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特别是在确定学生小组合作项目后,教师需指导学生确定科学的项目完成目标,并带领学生收集整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通过比较、分类、核对等方式,处理好信息,真正区分出有用的信息。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机电教学的目标,与学习小组进行商讨,制定不同学习阶段的任务、活动方案、项目实施计划、任务分配、短期目标,并促使学生不断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提升机电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项目化教学在机电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式

项目化教学法应用在机电人才培养中,可以分为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两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应用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合理结合项目化教学方式,充分做好机电教学准备,根据机电教学模块的特点,科学开展项目教学,提高机电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项目化教学应用在机电专业课程的途径

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数控加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运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系统规划项目内容的前提下,规定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如在进行《动态字幕的制作》项目教学活动时,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字幕制作的资料,引导学生制定项目目标:(1)动态显示字幕;(2)字幕的设计可以是有特色的图案,也可以是双语字幕;(3)调节字幕显示速度等;其次,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合理应用相关的仪表、仪器,记录对应的数据,提高学生排除机械故障的能力;最后,将学生分成8个左右的学习小组,每组约5个同学,并明确确定原理图、制作电路板、采购原料、检测元器件、调试整体装配、填写实验报告等负责人员,降低项目实施的难度。

(二)项目化教学应用在机电实践活动的途径

项目化教学应用在机电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学校、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支持,学校应根据不同的机电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校外机电教学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相关项目教学的要求,派遣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与传统实验实践活动相比,项目化教学实验实习的优势更加明显。

三.项目化教学应用在机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传统机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设置缺乏合理性,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实训基地建设较为落后,课程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缺乏现代化教育特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化工人才的需求。为此,相关院校应加大对课程体系改革,对课程专业进行合理安排,始终遵守“实用”教学原则,打破专业课限制,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所需。项目化教学应用在机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独立收集相关信息,促使学生独立解决收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其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当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表现出不同意见时,教师应在了解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及时予以指导,而不应一味否定,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在机电人才培养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应结合机电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合理地运用该教学模式,遵循设计项目、收集项目资料等程序,优化项目教学的教学流程,进而保障项目化机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振武.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14,01:112-116.

[2]刘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01:39-41.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115-02

从上个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短短的几十年内,计算机信息技术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由诞生到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而就我国目前的计算机使用情况来看,高校也已经基本普及计算机,我国也不乏全信息网络化的高校,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计算机的辅助软件开发也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之中的重要内容。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设计思想应以应用性为主,应真正符合学校师生的使用需求,所以,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注意软件的操作性能,还要注重计算机软件的灵活性以及与高校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协调性,从而使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能够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课程学习以及日常工作。

1 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与应用的意义

1.1 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大多数的职业都已经普及计算机,各个行业的工作方式都趋于自动化和信息化。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就逐渐提升,大多数的工作岗位都要求员工具备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高校的发展也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尽量提升计算机的使用率,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也应提升速度。现代化的软件需要实时进行更新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软件的更新速度比计算机网络的更新速度更加迅速。所以,高校应尽量提升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速度,并提升应用功能,从而在根本上加强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这对于高校培养全能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都不能脱离科学技术。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更新就是依托科学技术来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其教学材料以及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及时更新,永远要以最为先进的内容来面对学生。但是目前高校教材的使用情况却并不理想,许多教材仍然是沿用几年之前的版本,没有进行更新,其中的内容已经与目前的发展水平相差甚远。这种情况时不利于高校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而开发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并对软件进行实时的更新与维护,将最新的内容融入到软件之中,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教材中存在的弊端,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

1.3 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更加具有针对性

高校学生对于课堂的态度普遍消极,其中也存在大量的不良现象,例如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等。学生不认真学习是高校教学中的通病。这种现象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对学生提出硬性的要求,就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应将自交还给学生。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就具有针对性,在于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软件的适应性。所以,对于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极为重要。

2 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利用

2.1 传统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模式具有多样性。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应为培训类课程软件。课程软件使用的开发模型也具有多样性,在开发模型中最常用的应为ADDIE模型。ADDIR构建模型在由五个步骤组成,在软件的开发与设计正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五个步骤分别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以及评估。利用这五个步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灵活性。具体如下表。

2.2 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原则

计算机辅助软件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在进行软件开发时,不能只以软件的利用效率为主,应该更多地体现软件的人性化,从而在各个方面优化软件的实用性。

1)渐进性

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注意渐进性。渐进性原则的意义在于,要坚持高校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步骤性,不能一次性地将教学计划全部完成,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软件计划的基础之内进行循序渐进地开发,避免学生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出现差错。

2) 探究性

软件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之中,必须要遵循探究性,以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的过程之中,要以实践性为基础,加强对软件的利用效率,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发现开发中的不足,从而改正。

3)灵活性

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有灵活性,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之中,软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进行适当地调节,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由使用者去适应,若软件缺乏灵活性,即说明软件开发失败。

2.3 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开发的成果。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习兴趣,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计算机辅助软件不仅在提供基本的学习知识,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凝聚于一个系统之内,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使用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的构建也能够提供基础。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是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计算机辅助软件的维护与优化也是在开发与应用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应提升对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的能力,从而提升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力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2] 赵慧.计算机辅助改善同伴关系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D].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