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7 10:11:41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1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就产生了亲情离散的孤独感,常常情绪低落,孤立无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亲情,让这些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从而使留守儿童体会到老师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他、呵护他。给予“留守儿童”多的亲情、多的关爱和帮助,逐步淡化他们思念父母所带来的痛苦,就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平台

针对“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不良心理,我在班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给“留守儿童”搭建成长平台,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体会到温暖和快乐。(1)在课堂教学中,让留守儿童多答问、多展示,给予更多的学习空间;(2)在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里,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作画、演唱歌曲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坚强;(3)召开主题班会、队会,开展献爱心募捐活动,对于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真真切切地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感受到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4)开展“感恩教育”,教育留守儿童每月给他们的父母写一封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增进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2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亲朋好友代养。而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为7~14岁,正是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而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和指导,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悲观、烦躁、焦虑、不合群等消极情绪,使得他们的性格发生偏差。随着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和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也越来越重要。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孩子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缺乏正确的指导,使得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习惯、情绪出现了问题。

1.自卑心理普遍

根据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大部分都存在着一种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关爱,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相比,更容易自卑。留守儿童总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随着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心理就会越严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孤僻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

儿童对父母都是有一种依恋倾向的,这种依恋过程会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的产生,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情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基本的心理交流,遇到的烦躁和困难得不到倾诉和解决,从而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些情绪的缺乏将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际能力。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还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渴望亲情,从而变得性格孤僻、脆弱。

3.性格和行为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关爱和交流,很容易在价值认识上和性格上出现偏差。一方面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没有安全感,从而变得胆小、怯弱,情感冷漠,不愿意参加活动,不和同学一起玩耍,显得不合群,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极强,因为缺乏父母的约束,又对周围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总认为周围人在欺负自己,这些危及意识使得他们做出一些逆反行为,且易怒易燥。

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1.自信心的培养

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感受,因此老师要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特征和差异,提出一些适合儿童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定一个目标,让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完成。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留守儿童通过老师的指导,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心,改变他们的怯弱、自卑等消极心理。

2.抗挫折能力培养

留守儿童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沮丧、焦虑、紧张。具有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儿童依然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快乐的心理。乐观开朗的心理很重要,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地进行分析,找到挫折原因并及时改正。引导留守儿童学会宣泄,将内心中所积压的负面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平衡。可以用写作、大喊、唱歌等方式排解内心的忧郁和烦躁。通过加强留守儿童的挫折能力,保持一种自信和乐观的心理。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合作交流能力对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和在工作中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正常的交流,常常不知道与别人要怎么相处,从而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工作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从中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感受老师、同学的关心。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指导,使得他们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因内心不平衡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所以要针对留守儿童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形成健康的性格特性,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倩. 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调查与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梁静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D]. 吉林财经大学,2012.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3

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是有的学生却半途放弃,有的却可以抵达终点,且取得成就。目前,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向低龄化蔓延。可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能够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对疏导幼儿的情绪、情感给予合理培养和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失去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需求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因此,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情感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里指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另外,当幼儿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疏导,避免幼儿的心理产生其他不健康的情绪。当在合适、恰当的时机和适当场所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宣泄自己内心不满情绪的机会,同时还要给予幼儿调控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时期,教师是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运用自身的情绪来影响幼儿的情感。

二、实施合理的挫折教育,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合理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还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挫折教育的效用,善于运用激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较容易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当教师看到幼儿不小心跌倒且能够不哭不闹地自己爬起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还可以运用平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化其他的幼儿,使幼儿都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

当幼儿遇到困难想着后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童话故事里正面的人物形象,激发幼儿心底对成功的喜悦之情,使幼儿能够战胜困难,得到教师的表扬,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之后更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经常给幼儿提供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另外,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耐心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个体差异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还要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实施个别辅导

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通过组织案例讨论,收集与幼儿有关的个案资料,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中积累经验,制订出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4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反应在留守儿童身上最大的问题。由于爷爷奶奶教育观念落后,对于孩子的培养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形式,达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且,由于祖孙之间的沟通较少,在情感上的交流也非常有限,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再者,由于家长与儿童长期的不能生活在一起,儿童不能得到家长应给予的关心和呵护,留守儿童非常渴望能够长期待在父母身边,长时间的情感缺失会使孩子变得忧郁,不能感受到快乐。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第二点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的缺失。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近年来产生的教育群体,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还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且,部分学校由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所有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消极情感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加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较少,双方都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状况,使留守儿童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社会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以及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近期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社会也具有相应的责任。而且,留守儿童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都会收到社会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看管不利,以及自身对于存在于社会上的一些危害自身健康发展的因素辨别能力较弱,使留守儿童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出去网吧,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甚至有些儿童学着一些社会青年吸烟,这些行为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策略

(一)完善家庭教育

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最根本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相处时间,使留守儿童可以与家长在情感上和语言上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家长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应该尽量选择距离孩子生活的地点较近的地方,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定期与孩子见面,增加与孩子交流的频率,帮助孩子塑造健康阳光的性格。并且,家长在平时要增加与学校以及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沟通,以了解孩子的情感状况,使家长可以及时的发展孩子身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

(二)强化学校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缺失的问题,校方应该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上,注意观察学生,增加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并且要不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改变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所有学生的状态。教师在平时,应该关爱留守儿童,加强与留守儿童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并且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课程,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5

分类号:B842

1、问题提出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益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焦点。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群体。处于父母亲情相对缺失背景下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可能比一般农村儿童更严重,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Jiang Qin和BjornAlbin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和社会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留守儿童青少年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王锋生等人对SCL-90测试结果进行元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多样化且不容乐观。

对青少年而言,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是影响其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恋关系的存在与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情绪能力及社会行为均有一定的关系,对自尊和社会适应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个体发展的一些转折期尤为突出。留守儿童因与父母的“情感剥夺”,其人际关系从以父母为中心转向以同伴为中心,同伴关系逐渐成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面。据Bowlby的依恋理论,人们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可以归因于对某一对象情感依恋的受阻。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同伴依恋不仅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有关,同时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更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因子,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目前,心理健康领域普遍采取一种于健康有益的研究方向,即健康促进模型,探讨个体的积极品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心理-致感”是美籍心理学家Aaron Antonovsky提出的健康模型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具体指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是个体内部稳定的心理倾向。它综合体现了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应激、应对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表达了个体拥有的一种普遍、持久、动态的信心感。心理一致感包括三个内容:(1)来自个体生命历程中内外部的压力是结构化的、可预测的、可解释的(可理解感);(2)个体能够取得资源来应对这些压力(可控制感);(3)这些压力是有挑战性的、值得为之投入的(意义感)。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往往体验到较低水平的焦虑、抑郁、生活压力,更可能灵活地采纳适宜的策略,以适应特定环境的需求,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显著高于低心理一致感的个体。李滢、刘俊升2010年的研究发现,心理一致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华裔留美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同伴依恋和抑郁水平间起着不同程度的中介效应。

作为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心理一致感的特点及其与同伴依恋、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何?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内部保护性因素心理一致感及同伴依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证据。

2、方法

2.1 被试

选取重庆市一所城市学校、一所农村学校,整群抽取370名留守学生,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分别为141、140,46人。其中男生153名,女生174名。被试的年龄介于12岁至1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11±1.01岁。剔除漏答错答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27份,有效回收率为88.4%。

2.2研究工具

2.2.1 心理一致感量表简版(Sense of Coherence-13,SOC-13)

由Antonovskv在1987年编制,包蕾萍、刘俊升修订。心理一致感量表由可控制感分量表、可理解感分量表和意义感分量表组成。量表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修订结果显示,中文版心理一致感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校标关联效度理想。

2.2.2 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修订版(The Inventory of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

由Armsden和Greenberg在1987年编制的自陈量表,包括父亲、母亲、同伴依恋3个分量表,各25个题目。从和依恋对象的相互信任程度、交流质量、愤怒和疏远程度来全面评估青少年的依恋关系。量表采用Likert5点评分,1代表绝大部分不符合或很不符合,5代表绝大部分符合或很符合。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依恋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IPPA中文修订版,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IPPA问卷中同伴、父母依恋三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O.92、0.94、0.93。

2.2.3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由王极盛在2005年编制,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十个因子,共60个题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研究结果表明,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相。

2.3 研究过程

施测前对施测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测试时间、指导语等注意事项。施测时严格按照既定的施测程序以班为单位集体进行。问卷统一发放,统一收回,施测时间约为40分钟。

2.4 数据分析

将原始数据汇总,通过TXT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结果

3.1 留守儿童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性统计

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同伴依恋得分性别差异显著(t=-2.624,p

3.2 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分析

留守儿童同伴依恋总分及三个维度、心理一致感、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研究中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相应的问题或症状越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由表2可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和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疏远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促进同伴依恋,提高心理一致感水平对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3.3 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远和心理一致感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健康得分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同伴信任、同伴疏远和心理一致感依次进入回归方程。方程F(3,323)=18.006,p

3.4 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水平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考察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水平三者的具体关系,使用温忠麟、张雷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间接路径“同伴依恋-心理-致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首先,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显著。以同伴依恋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得分为因变量做回归,得到同伴依恋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效应,路径c的标准回归系数显著(β=-0.310,p

4、讨论

4.1 留守儿童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与心理健康的特点

留守儿童的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多数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因为留守儿童在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时,受到传统社会文化对男女生的刻板印象以及个体自身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与男生相比,女生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其认同感更多源于亲密关系。她们会接受来自同伴较多的关怀和接纳,表现出更高的同伴依恋。女生的心理一致感显著高于男生。我们认为,心理一致感受到个体年龄、成熟度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发育早,思想成熟,因此能够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对事物的可控制感较强。同时,女生拥有更多的同伴依恋等社会支持资源,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归属感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女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的部分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相比于男生,女生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自身情感细腻、敏感脆弱;另一方面,女生又比男生身心成熟,拥有更好的人际支持资源。因此,面对留守现状的男、女生,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其心理健康水平保持了相对一致性。

4.2 留守儿童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心理一致感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得分与同伴依恋、同伴沟通、同伴信任显著负相关,与同伴疏远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得分与心理一致感显著负相关。据Bowlby的依恋理论,个体在早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mal working models)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及新的依恋对象(如同伴)的不断出现,而不断的修整和完善,同伴的社会化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据此,我们认为同伴依恋与同伴信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增强个体的同伴信任和依恋程度,可以改善留守儿童对生活意义的感知,促进心理一致感的发展。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及其三个维度均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相关,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信任、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疏离对其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来自同伴的情感关怀和社会支持,使得留守儿童体会到信任感和亲密感,从而促使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总体认知更加积极,进而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及行为方式,最终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从改善同伴信任和心理一致感入手,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

心理一致感作为留守儿童的一种积极的内在品质,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伴依恋和心理一致感显著正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同伴依恋为留守儿童提供积极情感和社会支持,促进心理一致感的发展和成熟。反之,心理一致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建立和发展同伴依恋。同伴依恋和心理一致感两者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更多地受到同伴依恋的直接影响,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心理一致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而是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个体在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是心理一致感形成的重要条件。留守儿童属于青春期的弱势群体,心理一致感水平可能较低,从而影响其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水平间的中介效应程度。

5、教育建议

留守儿童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为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其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应重点关注儿童自身的积极品质。从心理一致感角度出发,通过培养留守儿童对生活事件的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增强其心理一致感水平,使其成为维护心理健康的内部保护因子和远离心理问题的免疫因子。已有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能够在留守情况下较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从同伴依恋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对同伴的信任和沟通,产生勇敢的交往行为,使其注重发展家庭以外的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依恋,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团体辅导和人际互动活动,引导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增强其同伴依恋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此外,鉴于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教育措施应充分结合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异性,因材施教。最后,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因此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干预和引导,以真正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时期尚处于发展阶段,远没有达到稳定和成熟,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及心理健康的关系,三者的关系随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将出现何种变化,还有待于未来纵向研究的验证和充实。

6、结论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6

学业不良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差于一般儿童的儿童,在我国重视精英教育的情况下,不管是在小学还是中学,学业不良儿童的数量都非常庞大,他们不但在学习成绩方面令家长和老师头疼,而且也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高发群体,同时也和青少年犯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不但对学业不良儿童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都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对自身和他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隐心理问题和外显的行为问题,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在解释问题行为发生发展的理论中,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Jessor等人的问题行为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影响最大,尽管这三种理论在解释问题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承认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的支持对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基于这些理论观,本人在2008年就此专门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应用自编问题行为问卷和1992年Furman编订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分高于普通儿童,且差异显著;(2)学业不良儿童在获得父母、教师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得分上均低于普通儿童,并且在母亲支持和教师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业不良儿童在父母、教师的冲突和惩罚得分上显著高于普通儿童;(3)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相关关系。(4)社会支持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父母、教师的社会支持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师的惩罚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非常重视,他们忧心忡忡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对于如何去预防和矫治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和做法。例如,有的人倾向于采用苦口婆心的说教方式,有的人倾向于采用堵截似的施压惩罚方式,而更多的人则是“软硬兼施”,家长、教师和学校在采取了种种方式之后仍人发现收效甚微。实际上,判断采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预防和矫治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是需要一定理论依据的,根据上述问题行为形成的理论以及本人的研究结论,我认为对待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疏导式的支持性方式,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中去预防和矫治问题行为,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正视儿童学业不良的现实,改善亲子关系

在中学阶段,学业不良儿童虽然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但父母仍是他们获得支持的另一个重要源泉,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父母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惩罚严厉却可以导致或加重问题行为。但是当父母面对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业成绩时,往往采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冲突惩罚多,而社会支持少。实际上,学业不良儿童本身就因为成绩问题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和挫折,在自我概念和认知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父母再一味认为学习不好就是他们不努力,而采取严厉惩罚的方式,那么就更容易导致学业不良儿童丧失自我信心,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不讲究找其他发泄途径而导致问题行为出现或加重。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过分敏感,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学业不良儿童施予更多的关爱和接纳,接受孩子学习困难的现实,增加和学业不良儿童的交流,了解他们学业不良的真正原因,并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和建议,使学业不良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信任,从而预防或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

二、树立良好的教育评价观,改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很多农村和小城镇的学校就依此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这就使得教师格外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不好就是拉班级的后腿,给老师的脸上抹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支持就相应减少,惩罚就相应增多,从本研究的结论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如此就与实际情况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学业不良儿童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接纳;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支持少而冲突多惩罚严厉,这一反差就更容易导致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频繁出现。因此,学校首先应该改变不良的教育评价机制,改变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观念,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与学业不良儿童的冲突并较少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惩罚,加大对学业不良儿童各方面支持的力度。教师的任务不能仅限于给学业不良儿童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业不良儿童感受到来自教师各方面的爱与理解,增加与学业不良儿童的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问题。再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业不良儿童负面情绪的疏导工作,并教育他们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学习问题,给学业不良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和学校环境,为他们成绩的提高和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三、引导同伴交往,建立健康的同伴群体

在中学阶段,同伴给予儿童的社会支持最多,但同伴交往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却不一定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加重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学业不良儿童为了满足其在家庭和学校中难以满足的平等和信任需要,往往选择与自己有着相同价值观和背景的儿童交往,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同伴群体,导致更多问题行为的出现。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交往,使其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正确指导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群体还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疏导的原则,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交往不同于他们和父母、教师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平等的和发自内心的,儿童的同伴交往是他们正常的社交需要,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同伴交往只能采取疏导的方式,如果家长和教师一味地阻止甚至强行解散其同伴群体,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其次,是积极的介入原则,不阻止学业不良儿童的同辈交往,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有效方式对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管理,使它们在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轨道中运行。

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

当学业不良儿童在父母、教师和同伴那里仍然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时,很多学生就把这种消极的情绪闷在心里或者发泄在行为上。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使学业不良儿童不仅接受心理教育,还能进行自我教育。这一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学己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和小城镇也应该借鉴这些先进的做法。学校首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营造健康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的学校心理环境;然后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问题行为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主要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应包括: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列入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中;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总之,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这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在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内化作用,全面了解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并把它运用到对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系统干预中。要有效发挥社会支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减缓作用,就需要加强父母和教师对学业不良的积极支持,减少父母、教师的冲突和惩罚;积极引导学业不良儿童正确处理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建立健康的同伴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方面的健康教育等,如果学业不良儿童处于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处处感到温暖、理解和认可,那么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必然会得以相应的减缓。

参考文献:

[1]葛娟.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2]麦岛文夫.中学生与问题行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3]李文道.初中生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4]刘在花,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5).

[5]吕勤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

[6]石学云.学习障碍学生社会支持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9).

[7]程虹娟,龚永辉等.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

[8]王永丽,俞国.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

[9]程虹娟.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0]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

[11]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及其与人格因素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l2]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3]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4,(2).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7

随着社会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里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被留在家由双亲的一方,或者爷爷奶奶、叔辈等亲戚,更甚者有父母的朋友作为监护人照料她们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这个数字每年仍在上升。许多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很少,而且与留守子女的联系频率也比较低。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无法与父母交流学习、生活等问题,不能享受父母的关心与抚慰,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对外界的认知上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与帮助,很容易在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上产生偏离,引发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得到疏通,长年累月的累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他们成年后融入社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多:李宝峰(2005年)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工作之余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各种福利保障业不能与城市工人相比较,生活质量普遍偏低,接子女到城市来共同生活反而是一种更大的负担。同时他们的户籍问题也没有被落实,子女不被城市学校接收,在这城市学校的学费较高,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把子女丢在农村,但是这些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是心理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时期。

为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问卷的发放主要集中在蚌埠市十五中和泗县周边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1份,其中有效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5.3%,有效率89.3%,其中留守儿童问卷248份,占62%。根据统计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包含如下几类: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一定的虚荣心与好胜心,而父母不在身边,家里贫穷,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学习不求上进。

2、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常年在外,与孩子亲子关系缺失,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家里无人交流,导致产生心里低落孤独和抑郁等问题,生活、学习中有困难时不能向父母求助,很容易产生压力,遍的诚惶诚恐,不愿意接触新的人与事物,极度缺乏安全感。

3、怨恨父母心理。一些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没有本事,才会进城务工,由此产生深深的怨恨心理,有的孩子还故意疏远父母,不与父母交流,他们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导致怨恨父母。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中显示约有148人(63.4%)认为父母不是特别了解自己。

4、严重内向性格。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严重缺失父母亲的关心与疼爱,虽然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监管,但毕竟与他们较生疏,没有自己的父母亲近,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时间久了就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很是内向。

5、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而时常没有安全感,与人交流时过于警惕甚至是对交流者产生敌意。他们普遍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根据本次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约有28人(12%)感到人们对自己不友好等等,约有133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亲情缺失,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总体而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监护因素、自身因素和父母因素五大方面。

1、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这些不良风气,如庸俗低级趣味作品如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家长不在身边又不能及时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即便现在加大社会风气改进力度,可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看管,仍难抵制诱惑,所以这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再者,留守儿童多生活于农村等偏远地区,周围的社会环境没有城市好,所以农村的社会环境并不能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

2、学校因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等比较有限,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也比较简陋,并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有159人(68%)表示学校很少开展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安全教育课程,有178人(72.7%)表示他们有烦心事时不会与别人提起,只有小部分人在有心事的时候愿意与老师提及,由此可见学校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导致学生心理较为闭塞,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根据该调查结果,我们绘制出了一张张图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

图1 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图

3、监护因素。由于监护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发现监护方面的缺陷或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无力型”监护的影响。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极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只能提供孩子的温饱,也就等于父母让孩子自己负担起监护的责任,但儿童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也不成熟,分不清好坏是非,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2)“溺爱型”监护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农村老一辈人文化程度不高、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在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但疏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培养导致孩子的刁蛮任性,顽劣不堪。

(3)“放纵型”监护的影响。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与父母同辈)的,也叫“上代监护”。留守儿童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加上亲友自己需维持自身生计对孩子的监督力度远不如孩子的父母强,很难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心理培养方面,其次亲戚朋友不便对孩子太过严厉的管教而导致孩子十分放纵,孩子有心理问题也和很难沟通。

4、自身因素。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人生观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出现问题,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加上儿童自我监督力度薄弱,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遇到困难往往自己处理或者凭哥儿们义气行事,行为容易越轨,失意时孤独自卑,学习方面缺少上进心,容易自暴自弃。

5、父母因素。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长期在外,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缺乏与孩子心灵上、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孩子心理孤僻,认为自己没有父母的疼爱,不愿意与外界做过多的交流,生活上、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点,长大后甚至会有埋怨父母的情绪。根据本次调查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37%与父母分离1年以上,最长时间为5年,普遍反映与父母的联系较少。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并且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却忽视了心理上的交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看出,是根据本次调查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绘制出来的图。

图2 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分布图

三、对策分析

图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分析图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能某一方单独解决,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互动中自主构建而成的。所以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联系、沟通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实现留守儿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社会方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过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费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等政策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进城上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下发文件给各级乡镇、社区,要求加强学校的教育制度,对老师进行筛选等,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开办类似于“我的好妈妈”征文大赛,“结对子”等活动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进行正面的引导。

(2)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管体制。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社区居委会也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督促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有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并帮其改正;其次要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3)积极进行宣传。政府应积极进行宣传,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1)开设心理类课程。学校应当实施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可以通过面谈、书信、电话等,或者建立相关网站,通过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开展小组或集体训练,如交往、自信心、情绪管理训练课堂。学校应通过建立五大系统,预先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把心理疾病、事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各校在新生入学时普遍开展心理状况摸底,为排查出来的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建立档案,班主任和学生骨干也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各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努力降低心理疾病、心理事故的发生。

(2)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留守儿童多一点关爱。尤其是老师们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与他们沟通,找出问题的源头,辅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缺乏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多一点外界的关爱。进一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目的地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起对人际关系上的自信心,对部分焦虑现象异常严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3)开展监护人课堂。告诉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多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问题,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方法。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端正教育观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以便孩子提高自制力,减低他们与外界不良因素的接触,加强留守儿童思想上与心理上的独立性。

3、家庭方面

(1)树立监护人意识。无论家庭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由谁来监护孩子,监护人都必须得树立起应有的意识,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比如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他们多多交流生活、情感上的一些事,及时对孩子的困惑提供有利的帮助,另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在儿童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为其打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做到对孩子不溺爱也不过于苛刻,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保持联系频率。父母要与自己的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最好能做到一周一到两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然后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还要注意与孩子之间要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样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外面的辛苦,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结束语

总之,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一项重要任务,该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协调合作,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干预[J].教育探索,2005(5).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8

近年来,我县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中,由祖辈、亲戚或民办寄宿机构照管,形成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无法享受父母的亲情呵护,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这些孩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性格偏差等,这些问题在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城郊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亲情饥渴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在对父母长期的思念中,孩子由最初的企望、焦虑、缺乏安全感到对父母逐渐冷漠,甚至仇视。而且孩子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对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亲情呵护的缺位,使孩子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二)封闭、自卑心理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留守的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没有倾诉、寻求帮助的对象,逐渐的形成了封闭、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比较常见。部分孩子常表现为逐渐与父母、同学开始疏远,沉默寡言、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课后不想参加各种活动,怕被同学看不起;生活中,对老师、同学的关怀不易接受,甘愿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三)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差

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低年级学段大部分孩子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到了中高年级学段,极少有留守儿童能表现优秀。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孩子学业期望值不高,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导致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太少,导致孩子学习习惯不良、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自暴自弃。此外,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还导致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不良,自私、任性,惹是生非。(四)道德意志薄弱由于留守儿童祖辈代养人疏于管教和溺爱,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对孩子的错误时常袒护,造成留守儿童依赖心理严重,是非辨别能力差,道德意志薄弱,不能经受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缺乏责任感。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常常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弥补亲情缺失,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处于放任的状态,思想观念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拉拢、教唆,经受不住诱惑而走上歧途。

二、城郊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究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家庭。父母要转变观念,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尽可能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在接受更好教育的同时,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机会;如果不能将孩子带到身边,父母要通过打电话、写信、回家探亲或接孩子到打工地团聚等方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外出务工的父母还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亲人的爱、老师的关怀时时伴随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发挥学校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这就需要学校转变育人观念,通过“爱”的教育来“补”位。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针对各班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档案,档案中除记载详细信息外,更要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生活习惯等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内心想法;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首先,心理辅导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有意识地教给留守儿童适应环境、调节情绪、人际交往等心理调试的技能,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其次,根据孩子个体心理特点,通过个别咨询方式加强指导,做到对症下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和负担。再次,学校还可以开展“知心姐姐”信箱等活动,为孩子提供倾诉的渠道,并有专人给孩子回信,帮助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此外,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达到长期、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之目的。3.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开设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等,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收获成功、增强自信,在提高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从而缓解自卑、叛逆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首先,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担起来;其次期望有关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镇、社区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教育、兴趣活动等服务,引导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再次,期望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加大力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孩子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9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工作之余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各种福利保障业不能与城市工人相比较,生活质量普遍偏低,接子女到城市来共同生活反而是一种更大的负担。同时他们的户籍问题也没有被落实,子女不被城市学校接收,在这城市学校的学费较高,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把子女丢在农村,但是这些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是心理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时期。

为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问卷的发放主要集中在蚌埠市十五中和泗县周边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1份,其中有效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5.3%,有效率89.3%,其中留守儿童问卷248份,占62%。根据统计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包含如下几类: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一定的虚荣心与好胜心,而父母不在身边,家里贫穷,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学习不求上进。

2、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常年在外,与孩子亲子关系缺失,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家里无人交流,导致产生心里低落孤独和抑郁等问题,生活、学习中有困难时不能向父母求助,很容易产生压力,遍的诚惶诚恐,不愿意接触新的人与事物,极度缺乏安全感。

3、怨恨父母心理。一些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没有本事,才会进城务工,由此产生深深的怨恨心理,有的孩子还故意疏远父母,不与父母交流,他们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导致怨恨父母。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中显示约有148人(63.4%)认为父母不是特别了解自己。

4、严重内向性格。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严重缺失父母亲的关心与疼爱,虽然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监管,但毕竟与他们较生疏,没有自己的父母亲近,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时间久了就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很是内向。

5、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而时常没有安全感,与人交流时过于警惕甚至是对交流者产生敌意。他们普遍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根据本次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约有28人(12%)感到人们对自己不友好等等,约有133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亲情缺失,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总体而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监护因素、自身因素和父母因素五大方面。

1、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这些不良风气,如庸俗低级趣味作品如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家长不在身边又不能及时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即便现在加大社会风气改进力度,可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看管,仍难抵制诱惑,所以这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再者,留守儿童多生活于农村等偏远地区,周围的社会环境没有城市好,所以农村的社会环境并不能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

2、学校因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等比较有限,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也比较简陋,并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有159人(68%)表示学校很少开展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安全教育课程,有178人(72.7%)表示他们有烦心事时不会与别人提起,只有小部分人在有心事的时候愿意与老师提及,由此可见学校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导致学生心理较为闭塞,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根据该调查结果,我们绘制出了一张张图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

图1 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图

3、监护因素。由于监护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发现监护方面的缺陷或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无力型”监护的影响。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极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只能提供孩子的温饱,也就等于父母让孩子自己负担起监护的责任,但儿童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也不成熟,分不清好坏是非,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2)“溺爱型”监护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农村老一辈人文化程度不高、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在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但疏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培养导致孩子的刁蛮任性,顽劣不堪。

(3)“放纵型”监护的影响。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与父母同辈)的,也叫“上代监护”。留守儿童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加上亲友自己需维持自身生计对孩子的监督力度远不如孩子的父母强,很难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心理培养方面,其次亲戚朋友不便对孩子太过严厉的管教而导致孩子十分放纵,孩子有心理问题也和很难沟通。

4、自身因素。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人生观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出现问题,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加上儿童自我监督力度薄弱,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遇到困难往往自己处理或者凭哥儿们义气行事,行为容易越轨,失意时孤独自卑,学习方面缺少上进心,容易自暴自弃。

5、父母因素。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长期在外,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缺乏与孩子心灵上、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孩子心理孤僻,认为自己没有父母的疼爱,不愿意与外界做过多的交流,生活上、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点,长大后甚至会有埋怨父母的情绪。根据本次调查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37%与父母分离1年以上,最长时间为5年,普遍反映与父母的联系较少。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并且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却忽视了心理上的交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看出,是根据本次调查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绘制出来的图。

图2 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分布图

三、对策分析

图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分析图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能某一方单独解决,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互动中自主构建而成的。所以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联系、沟通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实现留守儿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社会方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过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费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等政策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进城上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下发文件给各级乡镇、社区,要求加强学校的教育制度,对老师进行筛选等,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开办类似于“我的好妈妈”征文大赛,“结对子”等活动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进行正面的引导。

(2)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管体制。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社区居委会也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督促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有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并帮其改正;其次要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3)积极进行宣传。政府应积极进行宣传,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1)开设心理类课程。学校应当实施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可以通过面谈、书信、电话等,或者建立相关网站,通过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开展小组或集体训练,如交往、自信心、情绪管理训练课堂。学校应通过建立五大系统,预先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把心理疾病、事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各校在新生入学时普遍开展心理状况摸底,为排查出来的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建立档案,班主任和学生骨干也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各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努力降低心理疾病、心理事故的发生。

(2)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留守儿童多一点关爱。尤其是老师们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与他们沟通,找出问题的源头,辅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缺乏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多一点外界的关爱。进一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目的地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起对人际关系上的自信心,对部分焦虑现象异常严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3)开展监护人课堂。告诉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多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问题,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方法。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端正教育观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以便孩子提高自制力,减低他们与外界不良因素的接触,加强留守儿童思想上与心理上的独立性。

3、家庭方面

(1)树立监护人意识。无论家庭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由谁来监护孩子,监护人都必须得树立起应有的意识,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比如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他们多多交流生活、情感上的一些事,及时对孩子的困惑提供有利的帮助,另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在儿童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为其打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做到对孩子不溺爱也不过于苛刻,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29-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选择将其子女“留守”于农村家乡,由婆婆、爷爷或亲朋好友照管。留守的儿童属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却无法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且身边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已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多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如:建立视频聊天室,找临时“妈妈”,实行1+1帮扶等,促进了留守儿童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对留守儿童关爱不是一项活动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多角度、多层面、持久性的关爱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在促进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讯技术,搭建起留守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都在外奔波,孩子与父母之间聚少离多,沟通较少,很多孩子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合理的利用宽带网络和计算机资源,借助腾讯QQ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起留守儿童与家长、老师、伙伴心灵沟通的桥梁。一是利用亲情聊天室,以视频聊天的方式,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和家长对孩子的挂念,使爱心得到传递。二是建立关爱留守儿童qq群,群里的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和不良心理。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温情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经常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写信、通电话,增强家庭亲情交流,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赚钱,对于子女的关爱较少,没有有效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很多留守儿童都处于隔代教育、隔代抚养的现状,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特别的缺乏“父爱”“母爱”,缺乏对于家庭的温暖,性格变得孤僻,心理健康蒙上阴影。行为习惯格外差,脾气暴躁,打架斗殴等。

学校以网站为载体,开设关爱留守儿童“红色”教育阵地,开通学校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平台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优良品德。班主任或者心里辅导老师通过在网上搜索一些励志的故事视频,利用每周班会的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观看,或者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心里健康的讲座、讨论、演讲等形式教育留守儿童,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目标,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无限的关爱。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留守儿童远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堪忧!有近70%的孩子学习有困难,近30%的孩子学习没有困难,半数以上的孩子没有家庭辅导。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库、教育教学网站、论坛、QQ等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观看专家讲座、名师课堂、微课教学等视频,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平台,与网络中的教师和学伴共同学习、互动交流,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帮助留守儿童良好人生品格的形成

近年来,留守儿童造成伤害的事件频频发生。2004年3月,四川省一个小镇上发出了震惊的消息:一个13岁的留守儿童女孩怀孕了,在事先无人知道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一个未成年孩子就这样当上了妈妈。父母常年不在家,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宣传校内校外的优秀学生、先进楷模事迹等,通过典型、鲜明而又具体的形象,让留守儿童产生思想上共鸣,自觉学习、对照和仿效。二是利用电视、多媒体投影仪建立校园播放室,每周定时向留守儿童播放一系列反映儿童优秀人生品格的电影和有助于儿童优良品德形成的短片,组织学生收看中央新闻和少儿电视剧等电视节目,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留守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

五、运用信息化管理环境,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灵的港湾”

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里逐渐变得孤独、寂寞,他们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管理环境,一是通过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管理系统,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由班主任负责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详细情况,二是为留守儿童构建网上心理咨询室,除配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及时疏导外,同学们有什么心声,都可以在电子档案上抒发感叹。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关爱的网络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例11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而“流动人口”“农民工”也成为了当今中国的常用词。在此背景下悄然生长起来的一代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现阶段有接近2000万留守儿童,而且这一数据还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危机,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学习方面:据调查同等条件下,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均低于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帮助,自信心日益减弱,自卑感就日益严重。自卑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使他们悲观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为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除了吃饱穿暖以外,没人辅导孩子的学习,学习变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交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无处倾诉,导致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当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卡耐基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靠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多么地重要。

情绪方面:情感是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留守儿童更容易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扰,受到孤独失望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的缺失,得不到,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外打工的父母都以为赚钱就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不顾及眼前孩子的情感需要,这是一种缺失,甚至是自私的表现,不负责任的态度。生活、生存的确很重要,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更重要。

行为方面:儿童青春期是一个多事之秋,很多学生身上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各种行为问题亦是司空见惯。只要及时疏导,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但对留守生而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不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干扰课堂纪律;动作僵化,不能融入到团体中;依恋于网吧,影响学业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强欺弱,敲诈勒索,甚至抽烟酗酒。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父母不在家,长期爷爷一起生活,经济拮据,于是就去偷,刚潜入邻居家行窃就被发现,仓皇之中打死主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理应肩负一定的责任,承担一定的教育留守孩子的义务,不能视而不管,要从思想的高度认识留守孩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让留守孩的悲剧重演。以下是我个人的浅见: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应该在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下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定期开展活动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锻炼他们的品性,磨砺他们的意志,让孩子把笑脸写在脸上,把快乐记在心上。

2.建立爱心妈妈、爸爸工作站。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学校可以聘请一批国家干部、知识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孩子的家长,定期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辅导孩子作业,定期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给孩子父母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