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文化发展史

商业文化发展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1 15:37:00

商业文化发展史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1

关键词:豫商历史文化;价值;中原经济区 前言

河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古老的商业文化。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豫商历史文化品牌的形成是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豫商历史文化品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豫商人形成的勤劳朴实,艰苦努力,敢于创新,诚信友善,永不言败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豫商文化

一、豫商历史文化的发展

1.豫商

豫商指现代意义上的河南籍企业家。灿烂的商业文明为豫商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上贡献卓著。

2.豫商历史文化传统

豫商历史文化的形成是中原文化和河南经济发展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从古代河南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中原孕育了古代的商业文明,豫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成就了今天的豫商文化体系,为河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豫商精神以及豫商历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以及价值体现不仅是观念上的传统文化,现如今,在新世纪已经得到优化升级,将其转化为一种产业资源,推动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豫商的精神和诚信的理念以及勇于改革创新和借鉴新技术的信心,已经演化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从中原第一位商人—王亥的诞生到今天新河南商会的成立,豫商的经营理念,诚信理念得以升华,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豫商文化品牌体系的形成,它代表了河南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原文化发展的继承和发扬,在豫商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无论古都洛阳还是汴京开封都体现了当时豫商文化发展的灿烂文明,巩义的“康百万”更是把豫商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一些历史画卷里面也有体现古代豫商文化的繁荣景象,例如: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繁华汴京的真实写照。古代豫商数千年来所孕育的“兼容并蓄、勤俭内敛、重德尚义、商道济世”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商业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二、新时期豫商历史文化品牌的价值优势

1.新时期豫商历史文化的价值特点

(1) 豫商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于推动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豫商历史文化的价值不但在于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发展的升级,豫商历史文化的意义不仅是表面上的传统文化符号,而应该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源,形成一种品牌文化,在新时期富于新的价值体现,而不应该当作一种所谓的“保护动物”附以标签化,豫商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于其价值的优化,从而服务于河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助推力。

(2) 豫商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于搭建平台共谋发展

豫商历史文化是河南商业文化形成的象征,现如今,豫商历史文化的价值不仅仅是中原商业文明的代表符号,在新时期它的价值得以延续和升级,河南商会的成立,是豫商历史文化的升华和对新时期中原商业文明更好的诠释,从河南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期间,河南省人民政府利用豫商搭建平台,以商会为媒介,宣传河南,近年来,在豫商牵线搭桥下,通过各种形式召开的恰谈会,如:拜祖大典、恳亲大会、中博会等,使河南成功的引进了大型企业来豫投资近千家,为河南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也是这两年河南经济飞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3]

(3)继承和发扬豫商历史文化

豫商历史文化作为商业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原商业文明开启的象征,它不仅代表着商业文化的文明状态,也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晋商等其他形式一样,属于中国商业文化的符号,是我们宝贵的商业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更好的了解和研究古代不同区域的经济状态的一手资料,从而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依据和参考,那么我们不但加以保护和继承,更应该让其价值得到升华,让传统资源转化为一种正能量,既能更好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从而为现代社会所服务,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服务。

(4) 豫商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于优化产业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2

1引言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无声地传承人类的文化,是用砖瓦写出的人类的历史。”[ 《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阮仪三,2005.4,pg:1]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真实写照。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当地的地域文化。

2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迅猛推进以及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今天,每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断拆旧翻新,这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及业界各专家学者的深思。由于缺乏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及街区的风貌特色,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不但对历史建筑本身及街区整体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改造之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活力,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格局。

而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一味地原封不动地保存,而是有机更新利用、动态保护,同时充分挖掘街区本身的市场潜力,引入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的城市生活中,重现历史氛围与商业业态环境。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发是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可持续的保护与修复,满足街区内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又提升了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曾经都是城市的中心,反映当时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水平。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早在宋代就是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贸易、仓储中心。如今在商业模式的开发下,一方面要对其原有的历史街区风貌进行复原,体现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要引入现代的商业元素,带动街区内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杭州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发掘有着重要的意义。

3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从1996年《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则》确定的首批4个历史文化街区至今,杭州市区共有历史文化街区20多处,总占地面积为4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有早期房地产开发的商业街区、民国里弄,如武林路、平远里等;有见证南宋皇城历史的传统街市的代表,河坊街、南宋御街(图1)等;有反映杭州清末至民国初期的江南传统民居的五柳巷、十五奎巷等;有反映明清江南城镇传统风貌的长河、西兴老街,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聚落村庄,如茅家埠、梅家坞等。河坊街(图2)保护整修工程于2000年4月动工,2001年10月18日正式竣工。2007年,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和拱墅区政府组织实施小河直街,桥西直街保护工程。

图1 南宋御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河坊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商业模式开发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1忽视对历史建筑本身及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利益受侵害最大的当属历史建筑本身。首先,旧城区中历史街区的建筑由于产权不明、旧城改造等原因导致长年缺修、保存状况不良,加之街区内的部分居民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任意改造、加建,对历史建筑本身的损坏非常大。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规模的街区改造、新城建设,不仅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景观环境,并且直接冲击街区本身的文化与历史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不合理的开发、对历史风貌的曲解及定位的偏差,导致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不够成熟,交通流线不畅,新建的建筑规模、体量、外立面形式与室内功能布局等与原有建筑并存却未能统一协调,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环境特色和文化氛围。

4.2过度的商业开发导致对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破坏

由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体系尚未完善和系统化,而保护涉及的范围面过广,并且偏重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监管。因政府管理和政策不当而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也被简单化、模式化,历史文物建筑从而失去了历史依存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产开发商参与了大量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建,由于过度追求利益,加上政府的监管不利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管理部门无法执行原有的规划策略方针,无法顾及街区内居民传统的生活形态,导致历史街区出现大面积拆旧翻新、一味模仿、从而丧失了居住和文化功能,变成了商业街区,更有甚者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我们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关注其历史片区及城市的整体发展。

而现在的河坊街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街区,它修复的仅仅是商业业态,整个街区的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及地域民俗文化并没有得以传承。商业投资的引入无疑将河坊街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现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翻新改造、经营产品的多元化以及一些老字号国药店的商业化运作都使其失去了历史原真性。

4.3如何继承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特色并将其融入现有商业街区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一般都会与原住居民、开发商以及政府有关,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结合历史街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商业引入的同时又能使原住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传承与保护的前提。

当前,我国政府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时,采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政府为导向,制定符合市政技术要求和管理模式的策略,使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包容居民日常生活的街区,应进行动态保护。我们在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和传承原有街区内特有的历史风貌特色,从建筑形态到周边环境都要延续空间的层次性,同时引入部分商业业态,创造出与街区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发展规划和商业定位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5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模式开发下的保护策略

5.1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宋代即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为现在大关桥、江涨桥、卖鱼桥一带区域。大兜路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整条街长为1100米,宽为5米。之后,大兜路区域建立官办粮仓和集市,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仓储中心,运河沿岸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民国时期刊物《杭州通》中曾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 1966年,与河塍路、仓基上合并称为远征路,到1981年才命名为大兜路。

现在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图3),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段的东岸,里面还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尚存的历史风貌街区之一。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居住、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现运河南部繁荣经济,发达文化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兜路街区内以大兜路为主线,南北长约770米,东西长约150米,除了保留原有的国家厂丝仓库,增加了回迁安置住宅区和商业业态区。街区总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920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为20320平方米。

对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以修复的香积寺为核心,保留香积寺石塔和国家厂丝储备仓库等文物单位,大量修缮改造清末民初风格的民居建筑,以院落为单位,设计合院式居住区。其中的崇仁庙改造后将作为中心景观区,设置单元式居住区,以安置回迁居民。建筑周边的硬质道路用青石板铺设,日后,这里将成为人们休憩娱乐的步行街。沿运河设置亲水观景平台及坐凳,与亭、廊等相辅相成,成为良好的户外开放休闲空间。

图3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5.2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定位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处于拱墅区,其区域功能定位由工业、物流业慢慢向商务、居住、旅游业转变,将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商业价值完美结合。运河拱墅段沿岸集中了杭州城区大部分的历史遗存,小河直街、桥西直街、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运河工业馆、大河造船厂等都位于其中。整个拱墅区依托运河沿岸资源,融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生态为一体,形成宜居的城北新中心。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定位是以中高档餐饮、会所为主,同时融入佛禅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餐饮街区。形成以传统文化、禅宗文化为主题,提供素食、清淡营养的中高档餐饮;结合禅茶文化,禅居理念的茶馆、养生会所,青年旅社的经营;售卖相关的礼佛用品、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养生保健品等。街区主要的消费群体为杭州城区的居民,重点是其中的的中高端消费人群。而由于街区本身的商业性质和香积寺,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将会吸引一些外地游客和香客。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复兴街区本身及周边区域。

5.3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模式开发下存在的问题

(1)改造目标与定位的偏差。对于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从总体规划来说,符合拱墅区提出的“东提、西接、南旺、北活、中兴”的城市发展新框架,遵循“以保护为主、综合整治、分区规划、商住一体”的原则,目标是把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时尚的休闲商业街区。由此可见,由“提高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到“成为城北最具吸引力的商贸步行街区”,从体现街区的历史风貌特色到追求商业价值,其改造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历史建筑成为纯商业店铺,居民的日常生活无法融入其中。单纯的商业化历史街区改造,没有传统街区生活的文化与风情,造成街区内十分冷清。

(2)建筑修缮改造与“原真性”不符。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的改造应采用木材、砖等传统材料,对于原有雕梁精细的门窗,柱梁应保留再利用,但在后期的改造中,由于要符合商业定位,其建筑的立面及室内构造进行较为严重的变动,运用大量槽钢、玻璃、纤维等现代材料(图4,图5),甚至部分的墙体和门窗全部推倒重建。改造过程中为了满足其商业功能改变了原始建筑风貌,没有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

图4 江南驿立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5 长缘坊门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商业业态环境单一化,其中以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性行业为主,并且商业规模不够,市场影响力没有形成气候。与此同时,在对街区进行改造时没有与周围环境和城市肌理自然融合,没有结合历史文脉沿革(香积寺、运河等文化传承和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对当地原有传统风貌和文化的传承和渗透。

(4)街区的保护虚有其表。由于商业业态的引入,使得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街区中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也随之改变了。加上建筑外立面的相仿,导致街道空间单一刻板,游人观赏单调乏味,很难体现街区原有的街道空间。而建筑内部的商业空间由于进行了大规模改动,其结构的适应性不强,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使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5.4对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策略建议

(1)充分挖掘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脉,发扬遗产精神,将原有的传统风貌及文化进行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是由当地的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而成的,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这些文化特色都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及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如今在商业模式开发下,只有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将配套的其他产业链引入其中,形成多元化的商业业态环境,才能使原来萧瑟的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使其历史精神得以传承。

(2)由于商业开发模式的引进,街区内建筑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根据其商业性质,对其外立面及室内布局等进行适当地改造。但不应破坏建筑本身及影响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在保护其历史建筑的同时,又很好地融入到整个商业业态环境当中,提升其商业附加值。

(3)设置主题性的活动,提升街区氛围。商业业态的引入,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有所变化。因此在确定其历史文化主题的同时,应进行活动策划,重新定位街区的功能。可根据街区周边环境特征及其本身蕴含的历史特色,在传统节日推出主题性的活动,促进消费的同时,又能使人们亲自体验主题活动,提升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4)着力解决原街区内居民生活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居民可以向外乔迁,也可以在其中进行一些商品的售卖,餐饮服务等,延续其原有的街区文化和风貌,将平日的生活融入整个商业环境当中。

(5)整合资源,优化街区空间环境。不管是街区历史文脉的体现,还是设置主题性的活动,都需要合理规划街区的空间布局,对建筑风格进行整治。可根据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线性空间,结合建筑,以开放的聚集地广场空间对其区域进行分块,形成不同的主次节点空间,提供给人休憩聚集的开放空间,串联整个街区。而建筑风貌也应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继承,整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空间比例上也整个街区相协调。

6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及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在适应社会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保留其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体现其历史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模式开发问题的总结,可以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从历史遗产的本质出发,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商业有效地开发以及新型的街区管理模式开展动态保护。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进入良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著 《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4月.

[2] 单霁翔著《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 .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3

(一)经济发展的需求

由于受到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历史村镇的各种文化建筑得以保留,文化风貌得以延续。所以,这种原生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旅游开发价值非常大。另一方面,历史村镇的地方经济大都存在落后性,迫切需要改变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将历史村镇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加快当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的速度,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具有必然性。

(二)空间上的允许性

在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旅游资源与服务资源往往是分开的,尤其是在住宿、饮食、购物等方面,通常是处于不同的区域内,具有滞后性,这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就是旅游空间。这种区域上的重叠性,为历史村镇的商业旅游化提供了相当程度上的便利。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旅游商业开发的需要,对居民的原始生活和生产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为进一步满足商业开发的需要,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甚至是出现文化氛围为商业氛围让步的现象,这无异于会减弱历史村镇的文化价值。

(三)认识上的不断变化

历史村镇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旅游者更倾向于在历史村镇之内享受旅游资源,尤其是该种旅游资源是与当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游客进入特色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村镇,在与当地居民生活进行亲密结果的过程中,享受文化的熏陶和旅游的乐趣。尤其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等,更增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这就极大的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地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能获得较高经济收益,提高自身物质生活水平。

二、旅游商业开发对历史村镇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

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性。这种拉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商业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对于相关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所以,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过程,也是当地产业及相关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

2、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会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旅游业具有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4、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在在对当地的设施和服务完善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商业化对于当地的经济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商业化程度不断扩大,会导致当地的资金向旅游业倾斜。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经济结构的失衡,同时旅游业又具有脆弱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二)文化方面的影响

在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在商业化过程中,因为旅游开发的必要,需要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还要加以完善和保护。这就促进了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尤其是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观念的变迁,促使当地文化观念向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但是,旅游商业化在促进当地文化保护的同时,对于传统的历史文化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性。为了旅游商业化的需要,会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包装,这就破坏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三、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措施

(一)正确宣传

利用舆论导向功能,让人们对历史村镇旅游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这种宣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对当地居民进行正确的宣传,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村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原始特色,还原历史村镇文化的真实性。

2、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宣传,树立游客正确的游览意识,并以保护性的态度进行游览参观。

(二)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保护历史村镇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正确认识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在大力开发相关资源,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协调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持久发展。

(三)政策引导

当地政府在对村镇旅游进行商业化开发时,树立大局观念,要从宏观出发,确保旅游开发与历史村镇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相关规范,以保证商业化进程中的规范化操作,并对相关企业的经营运作进行合理规范。此外,还要严格责任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规范的落实与执行。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4

考察晋商数百年的发展图景,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因为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商业文化,同时山西商人又具有不畏艰辛,敢冒风险的开拓创业精神,也就是晋商精神,它们共同支撑着山西商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清代实力最雄厚的商帮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实力最雄厚的商帮。从明代到清代初年,山西商人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这时,山西商人的资本积累已相当可观: “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明代末年,山西商人已进入了东北地区,1618年努尔哈赤占领抚顺时,对在抚顺的山西等地的大商人写了“七大恨”,命令他们退回山海关内,可见当时山西商人已经和后金进行着贸易活动。清兵入关后,蒙古地区归入清王朝统治,于是山西商业开始蒸蒸日上。

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山西商业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富,而且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们都说“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茶庄票号正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行业。

在清代,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晋商称雄过程中,晋商一共树有3座丰碑,那就是驼帮、船帮和票号。

独特的晋商文化

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

说到晋商,我们不得不想起两年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表面上看起来与现在当地的生产生活没有多大关系,但随着它在全国各地的播映,现在体现出来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许多人都知道,在电视剧初播当年,乔家大院就游客爆满,国庆黄金周期间还不得不临时加印门票,可见一份历史文化素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虽然这些无法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但它的作用却显而易见,并且是长期有效的。

山西的乔家、渠家以及曹家都曾走过西口,塞外的风沙磨炼了他们不甘贫穷的意志与毅力,他们用自己饱含着汗水的业绩,衣锦荣归之后,给后人留下了这些雕梁画栋的宅院,和古色古香、风韵犹存、遍布城乡、数以千计的庭院建筑,而且给建筑学、晋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直观资料。

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又是民俗的殿堂。这里已建为华北民俗博物馆。目前,已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人。而与乔家大院媲美的渠家大院也是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晋商渠源浈的宅院。渠家大院同乔家大院一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现在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的载体――晋商文化博物馆。在晋中还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商家大院和民居建筑,如平遥县创建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的李家,榆次市开辟荣商之路的常家,太谷县的经贸活动伸展到东亚、西欧的大资本家曹家,灵石县因财达官,因官得势,大院建筑南北风格融为一体的王家等,或官府气势较强,或园林盛景较浓,形成了与乔家、渠家大院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民间瑰宝。

春秋数度,风流尽显,晋商大院以其辉煌的过去永垂史册。后人将沿着历史上晋商辉煌的足迹,再创新世纪的繁荣。

晋商文化的历史价值

晋商文化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体系,它继承、融汇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和自强创业精神,在我国商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晋商”这一山西商人自发组织而形成的商行群体,在历史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吸取先辈的优秀经商思想,总结前人艰苦创业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营诀窍,悟出了多方面的理财之道,增长了经营的知识才干,优化了自身处世为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

“晋商文化”中的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等宝贵的经验,支撑着山西商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其中被称为“晋商文化”的核心的“晋商精神”,被著名经济学家孔祥毅教授总结为四个方面: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开拓进取不畏艰苦的创业观和同舟共济的协调观,这些都成为商业活动中具有价值的商业品质和商业精神,引领山西商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5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01-04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stree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anjin Street in Dalian

WANG Ya-li, LIU Shu-ha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culture in commercial streets refers to the landscape atmosphere and environ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geography, which is a rich herita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streets, whether we value and integrate into historical cultu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vitality and enhancing the city image. As the fact proved that ignoring th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will result in the fail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streets. Only by truly respecting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regional symbols of urban commercial streets, respecting the people’s consumption habits and demands, respecting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can we make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s gain powerful new vitality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histor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anjin Street in Dalian, we suggest that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commercial stree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refining of territory symbol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space, and should take proper countermeasures also.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commercial streets;transformation

一、历史文脉及其传承的意义

(一)文脉与历史文脉的构成要素

文脉一词,最早起源于语言学,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一种文化的脉络”,往往是依托于对某种物质状态的认识而沿承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意识;广义上则引申为对“某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联系”的认识,往往表现为沿承于某种物质状态的广泛的习俗、感受或习惯性的时间与空间的选择[1]。在历史上,随着人们生活的特定空间与时间的某种秩序的延伸,所形成的相对固化的依托于某种物质状态的对时间与空间秩序的认识,即文脉,对人们的行为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文脉由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个部分构成。历史文脉的物质要素指文脉产生的物质依托,可细分为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指人们生产的结果,例如各种建筑物、桥梁、街道、人工植物绿化、其他空间布置等。目前主要指城市传统街区的空间格局、院落、建筑等一系列传统的具有可视性、可观赏性,并且具有触感的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人工景观。自然要素指自然界赋予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然物,包括地形、石水、绿化植被等存在于传统街区中或周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脉的非物质要素指文脉的认识形态本身,它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相对抽象的文脉要素,如民俗习惯、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民间艺术等等,它向人们展示着传统生活空间秩序独特的文化特色[2]。可以说,非物质元素是一种社会氛围、是一种民俗的文化形式。

(二)历史文脉对城市及其传统商业街的作用

传统商业老街与历史文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文脉诉说着传统商业街的过去,而传统商业街作为载体,是历史文脉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逐渐趋同化,城市专有的历史与文化也受到排挤,甚至逐渐被抛弃。这已经造成了城市个性发展和整体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损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历史文脉是城市商业街的灵魂。传统商业街区的历史文脉记录了其所在城市的过去,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启迪。历史文脉对商业区独特个性的塑造,起到指导作用。因为历史文脉犹如一盏灯,会照亮商业街的发展道路,她又像一个路标,指引着城市的前行。若不顾其历史文脉的特征,可能就会造成商业街的衰落。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商业街所独有的文化瑰宝,它在凸显其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展现其文化特征。虽然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越来越走向水泥楼宇和电子信息,但是每一座城市的历史都不是能够由现代建筑的格式化和爆炸式信息所能限制的,它的独特性存在于人们口口相传和囿于文化观念的行为选择中。虽然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也有多元化,但是相对于每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文脉,又都显现其泛泛的一般性。城市的历史文脉记录了它自己特有的故事:它过去的繁荣与萧条,过往文人墨客都已深深地扎下了根,埋在了城市的土壤里。历史文脉在岁月中沉淀,在大地中安然,散发着浑厚的气息,绽放着浓浓的芳香。

历史文脉与商业街有着相辅相成的关联,历史文脉犹如一个城市的名片,商业街是历史文脉表达的载体,只有对于不同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的描绘与创新才可能创作出一个承载人们记忆与情感的动人景观。在当今的传统商业街区改造中,了解街区的历史是更好发展其独特街区景观环境的前提。

(三)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商业街的改造中如果能够最高程度地提炼出历史文脉所特有的符号,并将这些符号表达传承下来,必然会给人带来浓厚的社会“归宿感”和“认同感”[3],从而使传统商业街在融入现代元素的过程中,使传统元素焕发新的光彩,绽放新时代的光芒,在融合中延续其相对固定的历史与文化,使城市发展与民俗、民意紧密结合。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新符号、新语言来表达和传承历史文脉,是传统商业街改造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商业街改造中融入那些具有历史感的、为人熟悉的、承载城市记忆的因素,才能使传统商业街改造获得成功。

其次,历史文脉是传统商业街改造的核心表现,其地位不可替代。历史文脉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是城市历史延留的风貌,也是地域的独特个性特征的体现。当我们将商业街的现代化与历史文脉结合起来时,就为历史文脉赋予了新的生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城市之间逐渐趋同,历史与文化走在一种渐行渐远的边缘,这使历史文脉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从而使城市个性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对此,只有依据城市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等差异性因素,针对城市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历史文脉特点,在历史、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中,将历史文脉的核心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才能真正使特定地域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获得创造。故商业街改造基于历史文脉的“和而不同”[2],是传统商业街改造的重要原则。

再次,历史文脉还能通过唤起回忆,提高大众的舒适感,增加城市认知度。历史文脉如同一条纽带,将客观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传统商业街在社会方面和使用方面的普遍价值,证明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还能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传统商业街所特有的符号,为行人营造出温馨的空间氛围,让人们倍感亲切,缩短了人与城市的距离。而这种地域特色又难免唤起当地人多年前的回忆,让人们在购物、娱乐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感受文化的价值,进而引发对历史文脉的思考。可以说,这种氛围使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不知不觉提高了大众的舒适感,增加了城市的认知度。

二、忽视历史文脉的社会影响

我国许多城市的传统商业街历史悠久,名闻天下,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以及大连的天津街等。这里,仅就大连天津街的改造为例,分析其对历史文脉忽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警示于城市传统商业街的改造。

天津街地处大连市中山区,始建于1909年,是大连历史最悠久的百年老字号商业街,是大连中心商业区的发祥地。在大连百年城市的历史中,天津街始终都是大连市最繁华的商业地带。2005年,大连天津街被评为“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4]。然而,在2002―2004年的天津街改造中,由于改造的主导思想是改造的“标准”要实现和国际“接轨”,结果是,在“豪华时尚的地面设施、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无不让行人惊叹”的同时[5],天津街的人流少了,人气不旺了,大连市民急了,天津街的商家急了,政府有关部门也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面对人们的疑问,有人说是大连市西部商业城的崛起分散了人流,有人说天津街的改造失去了其以往的“个性”,也有人说改造后天津街只有“商业”而失去了“传统”和“文化”,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从历史文脉的视角出发,不难发现,天津街改造恰恰是忽视了历史文脉。

第一,商业街区改造到底该是以市情民情为本,还是该以国际标准为本。以国际标准为本没有错,但是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市情民情的基础上。市情民情就是城市的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和城市历史文化演变,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民的消费心理需要,二是市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不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就不能够得到市民的认同。有市民说:“刚改造后的天津街我们都不敢进去,到处是装修华丽的商场和价格昂贵的商品,根本不是普通百姓购物的天堂。”[6]可见,脱离市情民情实际的商业街改造,必然会使一些商家关门①。

第二,商业街区改造到底该是在传承历史的同时讲求现代化,还是单纯的“洋”“精”“尖”。追求现代化的“洋”“精”“尖”也没有错,但是必须建立在以传承历史为原则的基础上。传承历史就是要多考虑一些商业街已形成的相对固化的特点,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已相对固定的人们十分习惯的商业业态,二是市民的消费习惯和对商业街的要求。不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也不能够得到市民的认同。有市民说:天津街曾经是其最爱,“记得谈恋爱时,和对象一起最爱逛的就是天津街了,如果有外地的亲戚或是朋友来大连旅游,总是自豪地领他们到天津街逛逛,也总是不无得意地说,大连的天津街一点也不比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差。”[5]可是,这些以往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和一张张兴奋热烈的笑脸,由于过去那种小店林立、步行街上到处是叫卖声的个体营销业态的消失,而在天津街少了。可见,脱离市民传统需求的商业街改造,必然会使“人气”流失。

2006年以后,大连市的各有关部门对恢复天津街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努力②。天津街重现了中低档商品的花车热卖,同时特色小吃一条街扑鼻的香气牵引着人们的胃口。为保障最终建设效果,政府甚至贴款,把大连的老字号商家都吸引回来③。目前,天津街已由步行街为主要形式,以中外文化区、休闲文化区、特色餐饮区等不同主题段落为特色成为吸引人们逛街的热门选择。

三、城市商业街改造如何传承历史文脉

天津街改造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传统商业街的改造,是否重视和融入历史文脉,对能否提高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与整体城市功能有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在传统商业街的改造中传承历史文脉呢?

(一)广泛地倾听群众呼声,尊重公众的参与

传统商业街是面向大众的,历史文脉的传承首先是延续市民的逛街习惯和需求,即改造的方案必须能延续和扩展“人气”。为此,商业街的改造,一方面,应倾听群众的呼声,“在改造的过程中,进行调查统计,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群众资源,“在传统商业街区复兴或新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品和民间职业”,使之加深加厚这一地区的历史风貌特色[6]。大连天津街的改造,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在改造方案实施之前没有“多听点老百姓的意见”。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不要担心群众说的话不够标准,不够完美,重要的是时刻信任群众,处处依靠群众,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5]。而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必然会失去人气。所以,传统商业街的改造其定位必须面向大众,不能仅局限于中高档消费群体。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参与,鼓励社区进行历史文脉传承的培训活动。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培训手工艺人、说唱艺人等,节假日时间在商业街组织民间艺术活动;开发具有商业街风俗的各种营销模式,把商品销售与观光、情趣活动结合起来。这些活动会使群众在抓住创业就业机会的同时,传承历史文脉。

(二)充分地了解传统商业街的文化底蕴,提炼地域符号

对历史文脉的了解,要深层次地挖掘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历史信息和民俗民风,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各种代表地域特征的元素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提炼出可以用于传统商业街改造的地域和空间符号。对于经过提炼的历史文脉符号,不能只对其简单的表象进行单纯的融入,而是要整体规划设计,比如将这些历史文脉符号应用到传统商业街的铺装、布局、造景等当中,还可以应用到商业街导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及店面设计等方面。这些历史文脉的符号,会延续商业街的记忆,容易使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将不断扩散着浓浓的人情味、风俗范,形成城市的突出特色。大连天津街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引人入胜,例如昔日的大连摄影社故址,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拍照留念。事实证明,大连天津街所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挖掘的意识和提炼的行动。

(三)重视反映不同商业业态特点及其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城市商业街空间规划,依据历史文脉来确定改造原则,实施渐进式改造

传统商业街的改造,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第二点做法中所提炼出的反映商业街文化底蕴的地域符号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通过对商业街传统元素的现代化来实现其共生再生、从而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的。共生,是指将传统商业街的改造与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传统商业街景观在城市景观活力构建中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也使传统商业街的历史文脉得以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对传统商业街的改造,应采取“整旧如旧”的保护方针,以增强当地原生态居民在城市中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荣耀感、认同感。再生,是指对传统商业街的各种元素移植或融入现代街区形态中[2]。例如,可以把传统店铺“移植”到现代商业广场中,使传统历史文化在新的空间形态中再现,历史文脉得以在现代形态中还原。当然,历史文脉的传承不是仅依靠旧式建筑与风貌,而是在保留原有历史语言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使人们在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商业形态中,既能读出历史,又能咀嚼出历史空间的演化,从而不断以新的形态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增厚。这需要一种渐进式的改造过程,“避免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改造方式”[7]。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才不会让商业街一下子失去其原有的记忆,才不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面目皆非”的感觉。如果丢弃传统商业街的各种历史符号,或者割裂历史,可能会出现所谓“镜像世界”景象,使人们感到虚幻无实,从而丧失商业街原有的魅力。因此,在深刻理解历史文脉的同时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中,这样的商业街规划才能在历史文脉与现代文化语言的结合中发挥强大的城市功能。

(四)商业街的具体规划要通过“市声市色”的环境建设,来传承历史文脉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6

城市商业街道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步形成,是由人和经济社会的生活和发展需求而建造,因此商业街道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在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对于交通、交易、购物、餐饮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还应当注重文化景观的设计创造以完善城市商业街道。

一、商业街道与文化景观

商业街是一个外来词汇,由外文直译。从现代观念来说,商业街道是商业企业聚集的某个街区。在农业时代,由于手工业和农业发达,商品交换大多是在集市上进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商业发展的需求,大量用于买卖的门店出现,使整体经营状态呈现一条街的形式,这就是商业街的最初模型。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出现,生产力飞速发展,传统的商业街逐渐无法满足人类需求,其范围和面积逐步扩大从而形成了如今的现代商业街道。它可以分为商业步行街和金融商贸街道,模式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块状、地下等形式。商业街道景观包括建筑、道路、绿化和公共基础设施为主的实体和街道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及内涵两部分。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速,现代主要商业街道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建设改造,已经出现许多著名的商业街道,在利用现代科技满足现展需求同时,充分结合了历史文化因素和人文内涵,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海陆家嘴金融商贸街、北京王府井大街等。

二、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让商业街道和其景观设计也迅速发展,但在现代城市化加速,城市房地产对于土地的利用,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快速发展全球化带来的西方建筑思想冲击,人们对于标准化的追求加强,以及商业街道景观设计水平参差不齐的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存在许多问题。

1.文化景观未融入商业环境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于商业街道景观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功能需求,对于精神文化氛围里也做出了要求,目前商业街道中商业街道和文化环境没有充分结合。一方面,在追求商业利益的道路上,城市在发展的道路上对于现代化盲目的追求对于城市商业街道大肆进行改建,传统和时尚因子不合理的碰撞导致文化氛围和商业利益都只减不增。另一方面,文化景点大量堆砌,致使许多商业街道过分浓郁的文化气息掩盖了商业氛围。商业街道还是应当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商业街道的文化景观必须存在能够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同时发挥商业街道的主要功能。

2.未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在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城市本身拥有的历史文化是景观设计者一个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我国历史悠久,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着具象或者抽象的历史文化。在商业街道乃至城市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只是将具象的传统元素和标志放在建筑物、雕塑、铺地纹样之上,而寓于物体之中抽象的历史文化往往得不到利用,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未能表达出来。3.缺乏人文关怀商业街道景观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而创造,也为人类所观赏利用。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通常情况下忽略了人对于商业街道景观的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刻板无生气,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4.时代性不强,且缺乏文化延续性现代文化景观设计应当在结合城市历史文化的之时,尊重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展现时代性。体现在商业街道的文化景观作品往往是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单纯推崇传统文化而忽略时代元素,思维方式落后,最终致使商业街道的文化景观未能得到大众认可;第二种,商业景观的设计只是现代流行元素或者西方景观风格进行简单的模仿,忽略城市独特的文化,这些景观也就难以延续下去。5.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留存下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化过程中房地产开发、道路建设等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且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一些文化古迹就在现代化建设中遭到破坏。

三、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商业街道最终塑造的景观是社会公共产品,应体现出商业街道所要求的功能,以及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角度来说,其文化景观塑造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塑造出满足人们功能需求和文化需求,具有地域特色性和时代认同感的景观作品。

1.文化景观塑造坚持以人为本

人类作为商业街道文化景观的创造者、观赏者,其各方面的需求必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商业街道的文化景观就应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科技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观念为景观赋予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商业街道的景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在着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与环境和城市文化资源的关系,在文化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合理开发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使商业街道景观的文化延续性增强,实现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展现人文美和时代性

城市中商业街道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商业街道的景观设计应当在时代背景下,构建出具有人文氛围的景观作品,充分展出城市的人文色彩,树立城市的美好形象,传递城市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结语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现代城市受历史和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商业街道的文化景观也因此而大相径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城市不同的发展状况,利用多元的城市文化,塑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作品。

作者:丁权辉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7

晋商研究首先是经济研究,但又不完全是经济研究。晋商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学科、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价值和审美意义。综观国内外晋商研究历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晋商的创新业绩就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些赞成实业救国的学者开始整理晋商文化遗产,并出版了相关学术专著。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探究和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挖掘晋商史料,编纂出版《晋商史料全览》目的之所在。归纳起来,我想其重要意义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存史,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明清晋商已消亡近百年,民国晋商也过去了5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事人的离世,直接反映晋商商人和家族的史料如族谱家乘、墓志碑文、传记家训、店规行规、会计账簿、当票汇票等文献和实物在不断流失;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晋商在全省及全国各地留下的遗址遗迹如商号店铺、作坊宅院、庙宇会馆、碑刻楹联等在不断被拆除或损坏;随着各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历史上晋商活动过的商业城镇、商品集散地、商业口岸、商路要地、渡口、驿站所在地等在不断消失;随着晋商后人的去世,一些口碑史料也在不断被带走,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组织搜集整理晋商史料,就带有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性质,这项工作不但很重要,而且很紧迫。

二是资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实施“十一五”规划,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旅游业,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培育新晋商,促进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这些都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晋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营哲学和理念,晋商积累的经营管理策略和技巧,晋商创立的组织制度如行会制度、企业制度、财务会计与核算制度等,都有可资借鉴的丰富内容。特别对山西来说,晋商史料的搜集整理,可以促进景点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促进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档次的提升,为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山西人文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三是育人,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晋商500年的兴衰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晋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山西宝贵的文化遗产。晋商精神中勤劳俭朴、团结互助、诚信敬业、开拓进取等思想理念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如晋商以诚信闯市场,以诚信创大业,“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的大生意经,对我们今天发展信用经济,构建信用社会,建设信用政府,争做信用公民,就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从晋商史料中发现晋商精神的这些亮点,加以总结推广,使之发扬光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晋商的兴衰成败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四是为晋商研究提供史料基础,促进晋商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晋商研究目前已成为省内外相当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但就目前晋商史料的发掘来看,却相对滞后。历史上晋商遍布全省全国,但晋商史料的发掘却主要集中在晋中一带,远远不能反映晋商的群体历史。在研究方面,虽然已经作了较深层次的开拓,著作论文也很多,但许多著作所引用的史料却大同小异,缺乏新的历史资料,“炒冷饭”的现象和问题比较突出。史料征集工作如果不能有大的突破,晋商研究就很难再有大的发展。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广泛、全面、深入地搜集晋商史料,以促进对晋商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引深晋商研究。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对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搜集整理晋商史料,编辑出版《晋商史料全览》,就是一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山西政协工作实际的举措。首先是省市两级政协和多数县(区)政协都有文史资料委员会,有专职或兼职干部,其主要业务就是征集和利用文史资料。其次,各级政协有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只要充分发挥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就可以动员一支很大的力量。第三,各级政协相对于政府来说,位置比较超脱,具体事务性工作少,三级政协上下联动可以取得很好的协作效果。从上述几层意义上讲,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政协的一项使命,也是我们履行职能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把这项工作列入工作计划,集中了上下三级政协一定的人力财力共同来完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

晋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兴衰成败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到明清时期达到极盛。当时晋商的足迹遍布于全国以至海外许多地方,特别是在省内,无论大小城镇,甚至偏远山区,都有规模不等的晋商产生,当时就形成了平阳帮、蒲州帮、潞州帮、泽州帮、汾州帮、太原帮、大同帮、忻州帮、代州帮、崞县帮等商帮。像临县这样的贫困大县,都曾有繁华的碛口镇;像右玉这样的穷县,也曾有兴盛的杀虎口……可见史料十分丰富。但如前所述,目前晋商史料的征集大多仍局限于文字资料,局限于明清时期,局限于晋中地区,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宽晋商史料搜集的视野和范围,力求更广泛一些,全面一些。因而也把书名定为《晋商史料全览》。《晋商史料全览》是一套大型系列丛书,分专题卷和地方卷。地方卷为综合卷,11个市各成一卷,按专题编排。《晋商史料全览》的所谓“全”,是相对而言,是尽力而为,事实上也不可能这一次就把晋商史料全部搜罗殆尽。我们力求做到“全”,一是指在时间上重点突出,主要收编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晋商史料;二是指在地域上全方位、尽可能地把全省各个市县及外省市有关地区的晋商史料收编进来;三是指在角度上多侧面,包括晋商的人物、家族、行业、字号、商埠、码头、宅院、店铺、商路、文献、碑刻、传闻、风俗和其他社会活动史迹等内容。

史料工作是史学范畴最基础的工作,就像盖楼一样,基础必须扎实牢固,否则楼房就会坍塌。史料工作这个基础打不好,就会给史学研究造成错误。因此,我们在搜集整理晋商史料工作中,坚持了一个总的精神,就是重在存史,贵在挖掘,急在抢救。重在存史,就是强调严肃对待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对所搜集到的史料,我们都加以认真细致的整理、鉴别和考证,力求做到求实存真,一丝不苟,以真实地记录历史,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贵在挖掘,就是要求我们的文史工作者深入下去,发现和搜集各地具体的史迹、史料,像考古学家一样,从历史文献、文物古迹和民间口碑口述中深入细致地发掘学术界尚未公布的史料。这像采矿淘金一样,是很艰苦细致的工作。急在抢救,就是要抓紧时间,特别是对那些年事已高、有“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资料的老人,抓紧进行访问;对一些很容易失传的老照片、票据账簿、手抄家谱和残碑碑文,抓紧搜集回来;对一些正在损坏的晋商店铺、宅院、码头遗址,抓紧拍摄下来。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史料征集工作,征集到上千万字的晋商史料。

在《晋商史料全览》编纂过程中,我们要求所有编纂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精品意识,力求做到“三个体现”,体现史料性,体现晋商精神,体现完整性;力求做到“三个突出”,突出晋商名人,突出名老商号,突出地域特点;力求把好“三关”,把好政治关,把好史实关,把好文字关。一句话,我们力求向社会提供一套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实用性强、好看可读的精品图书。我们尽力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现在这套书就要陆续出版了,我们期待着读者的评判。

编纂出版《晋商史料全览》的基础工作是搜集整理史料,而搜集整理史料的大量工作在市县。在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各级政协领导和文史工作者都做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基层政协文史委的同志,在人员少、经费紧、工作条件差的情况下,不辞劳苦,甘于寂寞,付出了许多心血,借此,我以编委会的名义,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并向支持我们编纂出版这套图书的各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朋友及山西人民出版社编审人员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我们工作水平还不高,本套图书一定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8

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实行统一规期。统一开发,分步实囊在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开发过程中,对于成片的、有内在联系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该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能发挥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以前门大栅栏和琉璃厂地区为例。尽管《北京旧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将该地区划分为两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因为这两个地区在城市肌理和历史文化上密不可分。所以对该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必需要将大栅栏和琉璃厂同一考虑。

对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和开发最好交由一家投资开发公司承担。这样容易保证开发公司能够始终从该地区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地区进行统筹安排。营造历史文化环境、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经营区域品牌。既有利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又有利于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相反。如果将成片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交由不同的公司开发,由于每个公司的实力、思路、水平各不相同。在加上经济利益的竞争关系,很可能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搞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当然,选择一家公司开发时,对于面积较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可以实行分批分片开发。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关系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开发往往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可能是历史风貌保护工程,又是危旧房改造工程、商业区改造工程或旅游资源开发工程:既要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又要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既要对历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要进行持续经营。如此高标准的要求,需要采用一种最有效的开发模式。从实践来看,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和经营上,有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倾向。但是无论是采取完全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还是完全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都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9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然而,各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比较滞后,尤其是相关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我国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商标注册的只有10%,各地频繁发生商标抢注事件,比如“武当山”、“黄山”、“九华山”、“橘子洲头”等都在某些商标类别中被抢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重侵犯了相关单位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发,显得十分必要。

一、历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概念与内容

(一)历史文化资源与知识产权的概念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资源的总和。一方面,它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比如反映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具、用具,具有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物、设施、标识,在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使用的特定自然场所,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等。另一方面,它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遗产,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体育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等。

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私权,其私权属性根源于财产权的性质,换句话说,知识产权就是个人对其创造的知识所拥有的财产权。

(二)历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内容

对于历史文化资源而言,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名称权、著作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等。

1、商标权。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可以直接注册商品商标,获得商标的保护。注册人有权使用、禁止、处分、续展该商标。商标权遭受到侵害时,商标权人可通过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和赔偿损失等方式寻求救济,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名称权。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具有显著的知名度,名称权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内容。资源所在单位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名称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当他人侵犯自己的名称权时,有权向法院请求保护。

3、著作权。历史文化资源的著作权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以民间文学艺术为主。权利内容包括著作人身权、财产权以及产生的邻接权制度。

4、专利权。历史文化资源可作为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通过专利申请注册而加以保护。涉及专利权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

5、商业秘密权。我国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有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密极,予以保护;含有商业秘密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的主要障碍

(一)保护主体不明确

从理论上讲,历史文化资源一般属于资源所在地的人民,由当地政府履行管理职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往往不很明确。以商标权保护为例,我国《商标法》第四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这就明确了商标注册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而政府不能作为商标注册的主体。为此,政府往往责令由文化部门注册,而文化部门又由于没有专项经费,难以操作。对于非物质文化资源来说,由于历史久远、证据不足等原因,注册主体也容易出现主体不明、争议分歧较大的现象。

(二)管理制度“三权分离”

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是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不力的又一原因。以旅游景区为例,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国家,管理权被分属于不同部门,经营权则被交给投资商和企业去运作。在制度设计中,商标申请者、申请费用和续展费用的承担者、侵权应对者往往没有明确,从而造成知识产权主体的缺失。特别是作为景区的直接管理者――投资商和经营企业,由于其经营期限有限,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不高,对被抢注也反应冷淡。另外,维权时间较长,大多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有初审结果,再加上一审、二审时间,可以拖五六年,进一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很多地方重视耗资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却忽略了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即使遭遇抢注,所在单位及上级管理部门大多反映平淡,不采取应对策略。部分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商标被抢注不会对资源造成威胁。很多管理单位的不作为,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注风”。

(四)利益驱动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进行商业炒作,往往准入门槛低、投入小、回报高。自2001年开始,自然人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注册商标,手续非常简单,只需身份证复印件即可。这就给一些商标机构或商标炒作个人带来无限“商机”,使职业抢注商标、炒卖商标风愈演愈烈,催生了一条产业利益链:抢注炒作协迫赎回或转卖。尚未注册的地理名胜、文化品牌都成了抢注的对象。

三、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一)明确保护开发主体

1、企事业单位模式。即由历史文化资源的经营企业作为保护开发主体,进行商标注册、商业秘密保护、产权经营等活动。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开发与保护主体明确、知识产权权益人比较确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发挥经营单位紧贴市场需求、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调动经营单位的积极性,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

2、文化部门模式。即由文化部门发挥综合管理的优势,协调运作,对管辖范围内的知识产权进行统一保护与开发。这种模式用于保护和开发具有地域性特征、归属权不明确或权利主体保护能力不强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克服管理体制混乱的弊端,协调好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综合保护与开发。

3、行业协会模式。即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集体商标,供该组织成员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或经营。这种模式用于保护和开发带有行业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统一立场,有效促进当地特定产业的发展。

4、传承人模式。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通过申报各级文化遗产项目获得著作权、专利权或商业秘密,并开展产业化开发。可用于传承人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即由当地政府将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作为国有资产对待,由国有投资经营公司进行保护与开发。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防止抢注,而且将国有资产管理开拓到了历史文化资源领域,可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商标权保护。(1)注册多件商标进行防卫。对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注册多件商标,并注册与其相关的典型图形、英文及其组合的商标,对典型景点也应注册商标,运用多件商标进行多层防卫来保护同一资源。(2)进行一主多辅多类别注册。注册商标总共有45个类别,要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的服务领域或功能,进行一主多辅多类别的注册。一般而言,历史文化资源要重点注册与旅游、食品、饮料、日用品相关的商品类别,集中在39、43、26、28、29、30、32、33等类别。(3)注册主副商标进行品牌延伸。著名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在注册主商标的同时,也注册副商标,既能分享优势商标资产,又突出系列产品之间的不同功能与个性。在资源单位的主商标名气大增时,在不同类别的产品和服务上使用不同的副商标,如可以在食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章上使用商标。(4)保护期届满的注册商标应及时续展。注册商标,因申请时间至核准注册再到期满,时间较长,如不注意,很容易造成没有续展而使商标无效,因此要及时续展。

2、名称权保护。(1)普通名称权。企业应当注重对名称权的保护,善待企业名称,加强对名称权的价值开发,并及时将商号、字号等注册成商标,以获得商标法等的法律保护。对发现有侵犯企业名称权行为的,企业应当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域名权。企事业单位要及时注册与自己的商标、字号等标识相关的域名。将商标、商号、名称、品牌口号与域名实现统一注册,尤是注意在不同的类别上注册各类主域名及其衍生或相似域名或域名组合(如.省略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域名防御体系。对于抢注行为,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进行合法维权。

3、著作权保护。(1)保护著作人身权与财产权。在一切向公众传播的印刷出版物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著作,均需以适当方式注明一切来源明确的民间文学表达形式的出处;民间美术、曲艺等作品,传承人享有署名权,以及演出、展示等商业性活动的收益权。(2)保护著作使用权和邻接权。随着高新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著作使用权和邻接权的范围迅速扩大,许多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以各种形式使用后,能够迅速地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应拓宽作品使用权和邻接权的范围,发展文化产业。(3)加强非物质文化内涵保护。要防止他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意改编、歪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宣传与培训,确保文化本质和内涵的继承与发扬。

4、保护专利权与商业秘密保护。(1)相关企业与个人应积极制定和实施专利保护战略。规范编写专利申请材料,同时合理处理充分公开与技术保密的关系,并配合持续开发、上下游产品开发,积极申请专利保护。(2)做好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做好预防侵害商业秘密行为的发生地保护工作。(3)提高专利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通过内外结合,确保专利技术与商业秘密,以便发挥其最大功效。

(三)进行知识产权开发

1、产业化开发。扩大历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运用范围,从传统的旅游、餐饮向商务、购物、演艺、培训、工艺品制作等延伸,进行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产业化开发,挖掘价值链,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

2、产权运作。(1)交易知识产权。企事业单位将已经生效的商标投入市场交易,既可以由买卖双方自由洽谈,也可以用挂牌的形式进行交易,还可以委托商标机构全权代办。(2)竞标许可使用。可某些注册商标通过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的形式,允许他人有偿使用。商标所有人对拟定许可他人使用的注册商标,实行招标,通过投标、竞标,最终确定许可给出价高的企业或个人使用,使商标无形资产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开展商标投资。拥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知名商标(品牌)寻找合作伙伴,用作价后的商标作为一部分股份进行投资。

(四)健全防范侵权机制

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设立专职人员,每月查看国家商标局的商标公告,如有与本区历史文化资源单位拥有的商标相近的商标公告,及时通知被侵权的单位和个人,在规定的3个月内及时向国家商标委员会提出异议。对已经生效未满5年的商标及时提出复审。对复审不服的,及时到法院。对他人未经许可使用历史文化资源商标的,收集并主动向相关部门申请查处,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商标不受侵权。

参考文献: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10

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的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这里曾是广州最繁华的商贸、商业地区,民国时期曾与中山五路、上下九并称广州三大商业中心并位居首位,博得“广州外滩”的美誉,其发展历程与广州老城地区的商贸历史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广州城市发展重心的东移,海珠南――长堤地区逐步丧失了其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商业业态日趋低端化,居住环境逐渐衰落,基础设施和卫生水平落后,逐步走向功能衰退、风貌破败的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实现功能的更新再造,在维护物质空间环境的历史场所感的同时,延续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将是本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点所在。

一、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广州市越秀区大新路、一德路、长堤路一带,是广州骑楼的精华地段之一,区内保留有已公布文物建筑7处,包括南华医学堂旧址、博济医院教堂旧址、孙逸仙博士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爱群酒店、潮州会馆、豫章书院、东亚酒店,以及保护建筑11处,包括先施公司附属建筑等。

作为珠江北岸传统商住聚落典范,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街区发展与广州珠江北岸沿江地区的商贸发展一脉相承,是广州市城市传统商贸功能的真实见证,具有独特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

(2)街区发展脉络清晰,以主要街道和自然水系为骨架组织的“街――巷/坊”系统保存完整,是广州传统商贸居住聚落的真实载体。

(3)延续至今的商业氛围和内街市场格局,以爱群大厦等为代表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和以竹筒屋为代表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保存良好,是广州地区传统商贸居住格局、特色建筑风貌和传统市井生活的集中、生动展现。

二、现状存在问题

从地区现状来看,本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遗存,街区的传统肌理尚存,传统商贸业繁荣昌盛,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地区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利益驱使下的发展缺乏整体统筹与协调 ;传统肌理与现代空间驳杂,城市特色逐步减弱 ;传统低端批发商业的繁荣带来严重的环境与交通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街区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利益驱使下的发展缺乏整体统筹与协调,导致原有空间肌理遭到蚕食,无序建设导致街区特色风貌逐步丧失。

本地区从曾经辉煌的金融商贸中心到逐步衰退的历史过程,生动地反映在其空间肌理中。随着近年新一轮旧城更新的热潮,插花式的开发活动不断蚕食地区原有肌理。街区内的发展以插花式的小地块的更新为主,零星单独地块的开发未能从整体层面进行有效控制,与街区的原有空间肌理矛盾突出,造成了街区整体发展的无序与失控。此外,街区内部的乱搭建情况严重,居民的自发更新往往破坏原有建筑的立面完整性和风格的统一性。

(2)商贸功能挤压下的“去生活化”现象严重,导致建筑功能混杂。

基于私有产权的单一逐利行为造成地区现状土地利用及建筑功能混杂。由于一德路专业市场的发展,仁济西内约50%的住宅建筑首层被用作仓储用房,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原有的“商包住”传统格局逐渐发生改变,沿江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主,内街则以零碎的功能地块镶嵌为特征,相互之间缺乏统筹与协调。

(3)传统居住社区面临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

本地区存在交通混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基础设施老化、房屋需要改造,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现状的空间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无法适应居住功能发展的需求,造成了现有功能与空间格局的矛盾日趋严重。

三、保护与更新策略

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要从对单一文物古迹的保护出发,更要考虑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同时兼顾物质空间形态保护与社会人文环境的传承,注重对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传统产业等的保护与延续。

1、物质空间环境的保护与修缮

(1)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地区传统商贸居住聚落格局:评估分析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利用式保护的主动保护方式,将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类别分为五类,包括文物保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无冲突)、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有冲突),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分类保护与修缮策略;

(2)保护以主要街道为骨架组织的“街――巷/坊”的街巷体系:主要包括对原有街巷空间尺度的恢复与整治,尤其注重保护长堤大马路、海珠南路骑楼街的整体风貌和建筑界面,通过对街道高宽比的控制、沿街立面保护、地面铺装材料的保存与恢复、公用设施与开敞空间环境的改善等方式实现;

(3)保护以爱群大厦等文物为代表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群以及仁济西、三府前等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建筑形态。

2、社会经济环境的更新与提升

作为传统的商贸型街区,商业的氛围与活力是本地区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与根本,对其社会环境的更新与提升,主要通过梳理和调整业态的方式实现,从而促进原有低端商业经营模式的升级。具体而言包括:

(1)提升传统商业业态,通过对原有商业老字号的恢复,促进传统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商业文化的弘扬;

(2)升级改造街区内部的商业业态及改变重要批发市场的经营门类,从原来的低端的临街现金交易型批发市场转型为高级的以展贸和电子交易为主的专业市场形态;

(3)依托民间金融街项目的启动,整合现有的银行、金融业的基础并提升改造,成为民间金融资本融资、电子的专业平台。

3、历史人文环境的延续与传承

对本街区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延续与传承,重点在于保护传统老字号、代表性商业门类、传统生活和商业习俗、历史场所、街巷路名以及与街区相关的其他民俗民情。除了对非物质要素本身的保护与创新之外,还应保护和恢复这些非物质要素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具体包括:

(1)结合用地中部海珠南路北段的功能置换,改造为以狮头制作、舞狮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文化展示和体验场所,传承地区的商业文脉和民俗活动;

(2)结合博济医院教堂旧址、孙逸仙博士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等文物的修缮,通过历史空间的复原、纪念等方法保护并展示清末民国初期广州地区中西医科学教育与实践状况;

(3)利用传统民居维修汇聚当地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工匠,挽救传统建筑工艺和手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4)传承节日风俗,注重保存实用性、享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为特质,体现重商意识的传统社区文化,借鉴“上海田子坊”的模式利用和宁里、兴贤里等街巷和部分特色传统建筑展示富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生活风情。

四、小结

商贸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与一般的传统街区保护有所不同,不应单纯注重对物质空间环境的保护与修缮,还应重现其在商业活动中的辉煌与活力。如何保护历史文化的精华地区不受破坏,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价值,是高难度的保护更新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例子,初步探索了商贸型街区的保护更新策略,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如私有产权下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商贸功能的转型升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商业文化发展史例11

随着国际化的进程,我国的旅游业也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而在现今的旅游市场中,能够满足于游客在购物环节中具有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才是大家追求的对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做到了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文化资源镶嵌于旅游商品设计中,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助推作用,从而促进并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二、现代旅游商品设计的基本情况

(一)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旅游商品的设计有很大一部分是生产者出于追求眼前最大利益而产生的低水平设计。虽然旅游产业仍然蓬勃发展,但是旅游商品设计中文化整合的效果确是不甚乐观。生产者在经济利益上的短视行为,将文化仅仅作为旅游商品直接以价格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旅游商品设计的竞争力,导致旅游商品的同质化明显,而旅游商品的同质化明显又反过来再次削弱旅游商品设计的竞争力,导致我国的旅游商品设计整体水平处于低等状态。

(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兴起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树立了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但这种观念对旅游商品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旅游商品设计与文化资源的整合问题中,一些来自大众的疑问也纷至沓来,例如:“商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否矛盾”,“旅游商品设计是否是对文化的商品化”等一些有关文化遗产的问题,引来人们的广泛争议,使原本就是低水平的旅游商品设计更是寸步难行。所以,旅游商品设计需要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促进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三、现代旅游业中文化资源整合的基本情况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形态,沉淀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包括古建筑艺术文化,宗教文化资源,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山水自然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因此,我国的文化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各省纷纷响应“十二五”规划,实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在各省得到空前的关注。但目前我国总体上文化产业还处于无序状态,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如果能够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那么我国会有一天实现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在旅游商品设计方面,文化资源的整合程度就远远不如旅游产业的文化资源整合程度。

四、旅游商品的设计

(一)什么是旅游商品的设计

旅游商品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配置旅游资源和首层服务,把旅游服务加入其中;并以一定的主题、内容、形式和价格表示出来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快速的发展,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品种多样、做工精良的旅游纪念品不仅能繁荣旅游纪念品市场,而且也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繁荣我国经济,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商品设计的基本

旅游商品设计的前提在于把地域特色作为文化资本运用于经济开发领域。但是这种前提在近几年里引发了争论,所以文化资源在旅游商品中的作用不得不被重视。

历史文本和活态文化是文化资源整合的关键。其中,历史文本可以说是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历史文本为游客们对过去的想象提供了最基本的线索,能够使游客在面临某一文化商品时,联想到整个区域的旅游特色。虽然游客们的这种想象只是平常的历史情结,但不能否认的是,旅游商品中历史因素的参与,会提升游客们身临历史情境的真实感。

简单来说,活态文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般来说,在对活态文化继承人的访问中能够体验到鲜活的历史文化信息,认识到文化与传承的关系,文化资源与旅游商品的融合程度,更有助于游客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在旅游商品的设计过程中将商品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来,从而突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促进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旅游商品设计的关键

在大多情况下,旅游商品设计的关键在于旅游体验。对于一件旅游商品,最重要的是在其身上体现出这个地区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再结合加工工艺和现实的审美潮流。旅游商品的设计是旅游活动对文化资源整合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