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5 09:55:43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1

[DOI]10.13939/ki.zgsc.2017.10.076

1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1)我国的商业银行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忽视国家利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家金融业繁荣发展的依据,以及连接众多企业与国家关系的桥梁。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带动作用。商业银行以其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赢得了企业与居民的青睐。同时,各大商业银行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只有吸收了基本的存款才有能力进行贷款业务的办理。才能获得更好的利润,从而实现盈利能力。因此,各大银行为了实现盈利,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此,各大银行都以变求生,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都是国有控股,国家对于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也在加重。帮助银行填补呆账、坏账,这样也助长了商业银行只重视自身发展而不在乎国家利益。

(2)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上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发挥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也导致了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3)风险控制力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仍然很弱,风险管理理念和防范意识依旧很淡薄。没有完整的风险管理体制,这对于各大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而且,我国我国的商业贷款大部分集中于个别行业和大客户,授信业务也存在着漏洞和缺陷。这对于以信誉为主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潜在的巨大危害。

(4)效率水平低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体制过于僵硬,且银行的服务意识还不是很完善,权利过于向上集中,内部分工不明确,导致人员素质低下,权利滥用内部竞争不平衡。而各大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盲目地攀比,而不能真正地从自身内部抓起,提高服务质量,只是盲目地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不能真正地为客户办实事。而且,办事效率低下,往往一些简单的业务也要推脱好久才能办成,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

(5)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各金融领域传统业务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除了一般的存款、贷款,以及帮助中小企业或个人办一些信托、信用证、等外,创新业务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些商业银行很少能够利用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为一些企业兼并等高级融资项目提供服务。

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改革措施

(1)加强银行体制改革。加强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是改善商业银行现有问题的关键举措。要破除落后的商业银行体制,需要大胆地创新,不断地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审查制度和管理制度。简化工作流程,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统一调配资源,从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和业务处理流程,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繁荣经济发展。

(2)提高服务意识,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1世纪的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越来越强调对于人性的尊重。银行作为一个中介机构,是真正为人民办事,服务的机构。传统的银行对于客户的服务意识较差。客户往往得看办事员的脸色,而且,业务员的素质也比较低,办事效率低下。不能真正地为客户着想。因此,对于新型的社会来说,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传统商业银行向新型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一步。只有真正为客户谋福利,为客户着想,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考评机制大多数重视一些硬指标。比如,以开户数、业务收入等为核心。而没有注重一些软指标,比如客户的满意度,服务投诉率等。因此,只有将硬指标和软指标二者结合起来,从综合方面对业务人员进行多方面考核,才能为银行长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改善融资渠道。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不断满足各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需要改善融资渠道,寻找新的利润点,拓展金融发展新领域,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分支更加茂盛,金融市场更加繁荣。同时改善融资渠道也有利于四大银行的发展,促使它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

(5)促使商业银行向国际化转变。21世纪,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国外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开拓中国市场。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大发展机遇。虽然我国本土的业务空间很广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都在积极地推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只有“走出去”,国内银行才能真正学习到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更好地发展。除此之外,也能够充分利用全球的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源,为我国的跨国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可以让我国的银行“走出去”,增强我国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实现国际化发展。

3 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

(1)商业银行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企业在市场经济活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还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好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起到好的带头作用。而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商业银行提供的其他中介服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2)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银行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银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同时也保障了居民存款安全,为我国居民生活安定提供了便利,是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

(3)提供金融服务。金融业务的发展是当今世界上越来越热门的一个行业。特别是其中的商业银行是金融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商业银行利用它特殊的中间优势,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融资、信托租赁、代收代付等各种金融服务。而且我国政府无论是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还是进行社会的再分配,以及推出其他新手段都离不开商业银行起到的中间作用,以及以此提供的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政策的实施,以及利率、资金投向,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节实现了便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2

中图分类号:F4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67-02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得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随着中国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混业产品日趋增多,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和所引发的系统风险,以及相应的政府监管机制改革和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调整等热点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主体,在经营中面临着政治、政策、法律、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银行员工职业道德等多重风险。在中国已加入WT0的今天,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实现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防范、减少和化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显得尤为突出与迫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很多,但综合起来看,不外乎是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经济环境差,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面临破产的威胁,没能对借贷和投资行为给予应有的约束,此外,也有金融体制等政策方面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主要是长期以来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规范经营和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企业无力偿还陈欠的贷款本息,以物资、车辆、房屋等归还贷款本息所形成的无效益资产。客观上的业务发展需求,主观上蕴涵了领导决策的偏差,形成了一定的无效资产。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国外银行在管理经营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环境特点,探索有效的防范风险之路,是商业银行一直都在关心和探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

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经营管理与决策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社会经济环境欠佳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道德、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等诸多个方面,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多种形式。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贷款率,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以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二)资本杠杆比率偏高,信贷资产质量低

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三)虚增存款,盈利水平低

存款是贷款的基础,而贷款又是现今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上不去,贷款就没有了根本的保障。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就采取了虚增存款的方法,最后导致真实的存款没有增加,而在虚假存款基础上的真实贷款却放出去了,存贷比率失调,虚假存款引起真实贷款倒逼银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从各家银行的损益表来看,各家银行虽有盈利,但盈利在减少,资产利润率在逐年下降,我国商业银行已进人到一个“微利时代”。

(四)抵押高估,风险不断累积

抵押高估是一种虚假欺诈行为,会产生两方面的反应。一是这种高估的行为银行知道,但由于各种不可明信的原因,谁都不说破,听之任之;另一种是银行不知道,被骗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怎么都收不回来放出贷款的原值,更谈不上利息了。无论是哪种反应,结果是银行吃亏,风险不断累积。从现阶段的巨额不良资产就可看出问题。

(五)金融创新滞后,中间业务发展不成熟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利润来源的一个主要方面。国外银行对“服务就要收费”这个理念认识的明确。相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绝大多数不赚钱、免费,甚至赔钱。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理解错误,中间业务是面对竞争,金融创新的产物。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现今被误解为增加银行存款的一种筹码,基于此造成中间业务不赚钱、赔钱的局面,而在这背后通过中间业务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风险首先是一种机遇。银行面对的风险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性风险)和行为风险等。对银行来说,风险不仅仅是损失,银行如能事先降低并且合理规避风险,就能利用风险这一机遇,保全自身的资本,甚至赚取丰厚的回报。所以风险对银行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自身对未来变化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对国内银行来说在过去的经营中,有太多因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例子。风险往往变为损失的主要原因,银行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企业风险文化,表现在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规避。

(二)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风险背后是利润的来源,清晰地分析风险就是明确地了解利润产生的本质。银行不要将风险看作阻碍银行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将风险经营、管理的思想贯穿到银行本身的每一个环节,不是一味地去堵截风险,而是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引导、合理的运作,使其在现实中得到可控,并带来相应利润。在现今商业银行中,风险的管理、控制,以及经营方向等是由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对于风险决不应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真正将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银行要培育自身的风险文化,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三)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要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要求银行在培养全行全员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不断的努力。三要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四)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一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总行、分行和市地行三个层次的风险识别、度量、监控机制,有效采取防范、分散、转移和消化风险的措施。二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判断、评估、监控和分散机制,培养我行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五)创新中间业务降低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产品设计中加大风险中介的因素,让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有一个相对的竞争优势。及时地推出特别是面向公司客户的避险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和资金价格风险。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大力开办各种委托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我国居民的富裕金融资产会越来越多,其合理、有效投资并优化组合投资的委托需求和咨询需求会增强,应及时向这类客户提供用于规避风险的理财服务、咨询服务、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联手开发投资组合产品,从而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化解,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只有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体制风险,相应的其他各种配套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奏效。当然,要彻底地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必须有其他的配套工作的配合,才是最终化解国有商业经营风险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牛志刚.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103.

[2] 桓贤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控制[J].西安金融,2003,(8):44.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3

互联网金融是将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主导金融的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大数据信息时代在传统金融领域应用的集中体现,从其本质来看,互联网金融是资金供求双方绕开金融中介,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进行直接交易的一种直接融资市场。20世纪90年代,美国第一家网络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互联网金融雏形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一、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从发展趋势上看,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得益于互联网与金融业两者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一方面源于互联网企业积极涉足传统金融业。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金融业对互联网的日益重视。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的渗透水到渠成。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国际互联网的接轨,网上电子交易应运而生。伴随着网上供需双方交易需求的出现进而出现互联网金融,看似相互进攻的态势其实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此外,互联网的平台优势,使得其非常容易掌握大量的宝贵信息资源,比如他们了解平台内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他们自身掌握着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流转记录以及在利率市场化不充分的背景下,大量的理财需求等都使得互联网的自由、公开、透明的理念比较容易的实现了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流动。

二、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渗透

互联网企业借助自身固有的优势条件,在支付、结算和融资等金融领域广泛迅速涉足,以不断加速的步伐改变着以银行为主导的市场资金格局,以不可逆转的侵蚀态势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领域,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领域渗透

在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企业逐渐参与到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来,而互联网金融创新恰恰符合金融脱媒的大趋势和内在逻辑。支付结算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最核心和基础业务之一,正遭受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进攻,主要表现为在金融管制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供需双方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进行交易,完成资金的体外交易。随着个人通讯设备以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货币价值结算的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呈爆炸性增长,互联网支付业务直接冲击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颠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支付中介地位。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正快速侵蚀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二)互联网金融向商业银行的融资领域渗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存贷利差长期来看趋于收窄,对于数量众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中小微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加大,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低。这就使得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方兴未艾的网络借贷。网络借贷自2007年在上海兴起,目前影响范围已经遍及全国,这种借“网”而生的借贷平台,已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上千家。这些平台因应了小额资金拥有者强力的投资理财欲望和小额投资者无法从银行取得资金的困境,满足了草根民众的金融需求,在数年内已经培育起数十亿的规模,发展十分迅速。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首先,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网络融资平台的异军突起,为那些未受到正规金融机构覆盖的中小微企业着实提供了资金的便利,一时间受到广大草根阶层的欢迎和支持。因此在未来必将产生小微信贷和个人借贷与银行之间的竞争。其次,第三方支付内容的逐渐丰富势必蚕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正规第三方支付牌照,获牌业务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基于未来商户和个人客户的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触角伸向新的领域。主流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类型也会渐渐从线上走到线下,一旦第三方pos收单业务变得成熟,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

互联网金融在21世纪的迅速蔓延,其正在侵蚀和改变着传统金融业,传统金融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面对互联网金融咄咄逼人的攻势,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从战略高度去重视互联网金融业态,重视大数据的挖掘与开发,主动迎接互联网业的挑战,适时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和渗透,从而实现经营理念、组合结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业务流程以及风险防范的全面调整与战略转型,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理念和质量,在不断的顺势而为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壮大。

1、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好大数据挖掘。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不再一手遮天,其政策与牌照优势已无法抵挡互联网金融的入侵,传统的商业银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互联网思维去更新自身的业务理念,在运营思维的转变中去巩固自身地位。商业银行应该尽快转变服务意识,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改变,进而由“实体网点推销式经营”过渡到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经营模式。通过大数据挖掘和细分客户群,为广大客户提供定制化和多样化的服务,进而灵活满足众多客户灵活自主选择金融服务的诉求。

2、整合互联网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的全面升级

首先,针对自身已经逐渐成熟的互联网网上银行功能,不断拓宽其功能和地位。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自身的网上银行功能。基于各银行规模和实力差别,网银业务也参差不齐,从整体上看并未将网银业务上升到战略高度。商业银行应该从战略安排上转变对网银业务的认识,不断深化挖掘网银的功能,提升网银的地位。从技术上不断丰富和细化网银平台的功能,比如支持各类公益性事业缴费、充值、投融资、消费信贷等服务,并不断优化网银界面,提高网络界面操作的便捷性,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多个颜色、模式、产品摆设的操作界面,提升客户体验度,使网银服务覆盖银行的所有线上金融服务和支付功能。其次,商业银行应整合各类支付功能,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群发挥信用中介功能,成为各类电商进行网上交易的支付平台。最后就是提供客户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整合服务。网络支付的切入,使得商业银行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与交易信息,通过客户的交易行为和数据分析,使得互联网与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信贷信息相结合,着力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客户的整体诉求。

3、构建适合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架构

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对自身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互联网时代金融市场的深度变革。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主要从管理层级、运营模式、渠道体系等方面寻求变革。

首先,建立一个顺应时代并适应自身的合适的组织管理层级是商业银行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管理层级来匹配。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需精简管理层级,拓展管理幅度。减少商业银行管理层级,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提升银行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其次,在实现精简组织管理层级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加快业务运营垂直化改革,对原有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重组,建立垂直化、专业化的业务运营管理模式。一方面,业务运营垂直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对目标市场的服务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银行业务营销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业务运营专业化,能够大大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的专业性,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4、完善各种协调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首先,寻求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协调。互联网金融市场代表着未来金融服务与发展的方向,各国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拓展着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然而,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的风险以及不完善的风险控制体质导致了各国对互联网金融的严格限制于监管,监管者面临着创新与监管之间的两难选择。所以各国在大力扶持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质,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漏洞,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而且健康的发展环境。

其次,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创造银行机构的最大利益。互联网金融市场在给消费者提供高效交易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之争,监管者既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维持市场的信心,又要维护金融机构的权益,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二者的协调性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维权会增强消费者信心,稳定市场秩序,同时也会改善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实现两者的兼容发展。

第三,努力探寻国内与国际监管的对接。互联网金融发展让世界金融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一国居民的服务选择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不可避免就会带来互联网金融交易的风险在世界金融市场之间蔓延与传播,单独依赖一国的监管机构无法及时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潜在风险,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然而各国的权责分配以及本国金融机构的利益使得国际合作充满困难,即便如此,国际监管合作不可避免,应该努力探寻国际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合作渠道,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加强沟通协调。

5、培养金融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与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出现脱钩的现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出现杂乱现象,虽然学历层次逐渐提高,但专业基本上是大杂烩,真正熟悉金融,精通金融理论的人才非常稀少。在这种情况下,对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专业化的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互联网金融团队,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优质优秀复合人才,首先要懂得金融专业,其次比较精通互联网技术,而就目前来说这样的人才非常少。因此,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网络工具运用技能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复合型人才,将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争夺的重点。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渗透势不可挡,但并未撼动银行的市场霸主地位。这同时倒逼商业银行主动迎接互联时代的挑战,实现自身的转型与改革。如何有效的运用互联网思维去构建一个全新的商业银行运营体系,在大数据时代赢得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恐怕是每一个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也希望商业银行也在变革与不变之间做出最佳的选择,以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服务面向市场,在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与竞争中去构筑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4

二、互联网金融逐步影响传统商业银行发展

1.冲击了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互联网金融的对象广泛,特别是深受广大草根阶层的欢迎和支持,为那些未受到正规金融机构覆盖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资金的便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形成就巨大的冲击力,加剧了个人借贷、小微信贷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随着第三方支付内容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还将会较大地影响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

2.冲击了商业银行的融资领域。对于信息不透明、管理不够规范、数量众多的“草根”企业,获得银行产品、服务的可能性低,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较大。在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量草根企业将目光转向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借“网”而生,发展十分迅速,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了上千家,数量仍在快速上升。它的发展满足了草根民众的金融需求,帮助小额投资者走出困境从银行取得资金,小额资金拥有者较强的投资理财欲望得到满足,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3.冲击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领域。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在以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系统扩张侵蚀下正逐步受到威胁。互联网支付业务直接冲击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以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货币价值结算的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呈爆炸性增长,正颠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支付中介地位。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应顺势再出发

1.实行理念创新,努力提升中间业务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尽快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努力提升中间业务水平,促使由“单一”到“丰富”,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改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倒逼作用,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深刻变革。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改变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实行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结构调整,打造多元协调的收入增长模式。

2.以互联网平台的整合为契机,全面升级业务流程。从战略上,商业银行要转变认识,不断提升网银的地位,深挖扩展网银功能,全面升级业务流程。商业银行自身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服务,成为各类电商进行网上交易的支付平台。另外,商业银行要走综合经营路线,着力打造“金融超市”,强化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电商等的合作,如将贷款打包出售给小额贷款公司,由小额贷款公司做零售,实现互利共赢。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5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6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资产组合理论来源于家对衍生工具的研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于个人及机构管理,其核念:一是数量能够带来安全,适当分散投资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从而降低整体风险;二是分散投资不同的组合方式,其风险和收益不同,在一个相同的风险度上可能有多种组合方式,但其中只有一个收益率最高,这就是有效资产组合,至于是否最佳,则取决于不同投资人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了投资者,在可接受的相同风险下,应选择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

虽然资产组合理论多用于投资管理,但由于其在市场价格、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各种风险方面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市场中经营风险的而言,借鉴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理念,遵循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合理安排经营结构,选择适当的业务和产品组合,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闭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变相对单一的资金供给来源和资金运用形式,藉由业务和产品的多样化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多年业务数据积累和广泛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识别、判断、筛选当前最佳业务组合、最佳资产组合,合理安排自身经营结构,在相同的风险下,将资源尽可能投向高边际收益的方向,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7

运营管理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工业企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运营管理是现代企业三大职能财务职能、运营职能、营销职能之一,通过运营管理,企业能够把投入转换成产出,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逐渐由小到大,数量逐渐有少到多,现代管理理论认识到企业的运营管理职能和财务职能,营销职能的重要性。可见,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要想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就必须要重视银行自身的运营管理。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制度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商业银行运营与管理制度已经落后了,为了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为了学习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管理实践,各大银行纷纷的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模式中走出来,逐步的向现代商业银行模式转变,确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制度。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为了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了股东创造财富、为了自身稳健经营而进行的防范风险的过程。通过运营管理使得经营中的各种要素、经营项目的各种排列组合,以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虽然各家商业银行追求目标侧重点的不同,由此形成各不相同的管理理念,各家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作用的对象却是大体一致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向着前后台分离,后台业务集中的新型运营与管理制度的方向改革。

二、国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许多先进商业银行像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在运营管理方面发展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框架。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在充分了解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以达到指导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现代运营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制度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现有的运营能力不能适应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需要、目前的金融市场产品增长迅速,交易数量、交易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银行运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同样的,金融市场的需求也从最基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向着信息化、便利化转化。综上所述,这些对于银行的安全、快捷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不能做到的。(2)现有的运营模式不能适应客户差异化的需求。在金融市场上的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无疑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各大商业银行因此就必须重视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不需要接触银行内部复杂的流程就能为客户提供一整套服务,同时提高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满意度。传统的这种“网点全流程、柜员全功能”的营运模式显然与“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银行市场运营的要求相矛盾。

四、提高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措施

现代级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的变革需要对现有的运营模式进行彻底的颠覆,需要进行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内部管理能力的培养,涉及的问题非常多,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中主要有如下这些方面的关键要素。调整商业银行运营组织构架。(1)适当的调整银行的组织机构。可以在总行和一级分行以及二级分行专门设立运营管理部门,主要统一管理全行的运营业务。在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单独设置后台中心,主要负责集中作业、集中清算等业务,目的是为各分行网点作业提供后台的支持。设置的“后台中心”将会随着运营改革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从传统的“被动式服务”发展为现代化得“主动式管理”,并且借助网络信息的支撑,逐渐的向更大的业务集中方向发展。(2)实现前中后动。由于分设的前、中、后台归属于不用的管理部门,那么部门交流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因此,一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交流合作,促进前中后台的员工彼此合作,加深了解,从而保持银行的业务程序流畅。二是在前、中、后台实行管理一体化得要求。三是合理的统计各项业务的峰值和峰谷,并且在此基础上合理时间安排,优化员工安排。(3)建设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要开发能支持业务快速发展且具备优秀业务处理能力的服务平台,研发效率高、可升级的业务处理系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此,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8

批发银行(Wholesale Bank)是一个相对于零售银行的概念,现代银行业根据客户对象的不同,将银行业务分为零售银行业务(Retail Banking)和批发银行业务(Wholesale Banking)。批发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对象为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法人客户,是商业银行为其办理的开户、结算、融资、理财、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批发银行业务在我国传统上也习惯称为对公业务。

一、商业银行批发业务营销管理是围绕大客户展开的。

批发银行业务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点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中,通过批发银行业务获得的占比达到七成,同时批发银行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效益持续提升的基石和各类新业务和新产品销售的客户基础。所以各家商业银行没有不重视批发银行业务营销的。

1.建立了专门的批发业务营销机构和团队。

(1)以公司银行部为主体的批发银行营销机构。

商业银行为有效组织批发业务的营销,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断改进,已经建立起以公司银行部为主体的批发银行营销机构系统。以招商银行为例,在总行层面,设有公司银行部、同业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离岸业务部、资产托管部、投资银行部、现金管理部、企业年金中心等批发业务营销部门,分类指导和管理全行相关批发银行业务的开展;在分行层面,一般设有公司银行部、同业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等部门组织区域内批发银行业务的营销;在支行层面,设立公司银行部或市场部,直接开展批发银行业务营销。

(2)以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为主体的批发银行营销团队。

产品经理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导向的,具体负责组织(或参与)银行某一金融或产品线的创新设计、生产营销、管理服务和应用实施工作的产品专家。产品经理其所管辖的产品或产品线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协调银行内部,保障产品营销目标的顺利实现。

客户经理又称客户关系经理,是商业银行联系客户并与之保持交流的桥梁,其工作主要是以客户为中心,处理客户存贷款和中间业务以及负责对客户提供综合的银行金融产品服务的营销人员。其职责是维护客户关系,协调调动商业银行各项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保证整体营销目标的实现。

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批发业务营销团队。

2.建立了围绕重点客户的营销体系。

由于商业银行批发业务客户中“二八现象”显著,20%的重点客户的业务量占据总业务规模的80%,所以商业银行批发业务的营销基本都是围绕重点客户展开的。

(1)优质客户的筛选有全面的标准,便于商业银行发掘和管理重点客户。

不同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资源的不同,往往制订有各自的优质客户的达标标准,定期进行客户筛选,将符合标准或具备达标潜力的客户纳入管理范畴。

(2)对符合标准的重点批发客户配备客户经理,实施一对一营销。

客户经理作为联系银行与客户的桥梁,商业银行对每一个达标的重点客户,均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负责一对一的客户营销管理。

(3)追踪重点客户个性需求,提供针对性产品。

通过客户经理与产品经理的有机组合,商业银行对纳入营销管理的重点客户一般都建立了跟踪与分析机制,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按照客户经营需要设计个性化产品,满足重点客户的各种金融甚至其他方面的需求。

(4)重点客户的全面快速服务与价格优惠。

作为批发银行VIP服务体系,各家商业银行都为重点客户建立了服务绿色通道,无论是信贷融资需求还是资金划拨结算等,均予以快速处理。在资金价格、中间业务收费等方面,商业银行对重点客户分别不同档次实行打折和免除

(5)实行严格细致的重点客户满意度跟踪评价管理。

由于重点客户对商业银行批发业务的重要性,为确保留住客户,商业银行对重点客户的满意度检测均非常严格细致,从行长与企业负责人、业务主管与企业财务经理、银行柜台人员与企业经办人员三个层面进行服务评价,对客户不满及时进行化解和弥补。

(6)通过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重点客户中后台管理。

IT技术使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管理跃上了新的高度。商业银行通过中后台系统,将涉及重点客户的营销流程管理、客户信息档案、客户综合贡献度、营销辅助工具、营销知识库等通过IT系统进行集成,为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营销和各级领导的营销管理提供支持。

3.有限的批发银行大客户成为所有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

由于重点客户对商业银行批发业务的贡献度高,必然地也就成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焦点,近年因商业银行经营扩张速度加快,导致对有限的批发银行大客户的竞争白热化,大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因竞争已呈下降趋势。

二、忽视中小客户营销是商业银行批发业务营销管理存在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所有商业银行按照传统经验,在批发银行业务竞争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客户上时,却忽视了中小客户所潜在的价值。

1.商业银行营销中小客户存在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匹配问题。

就单一的中小客户而言,其所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收益是不高的。与千万甚至上亿资金量的大客户比,单户资金五十万以下、有的只有几万的中小客户所能给商业银行贡献的利润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商业银行在成本效益原则下,是不可能像对待重点客户一样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营销的。商业银行抓大放小亦属无奈。

2.中小客户的业务规模与营销潜力不容小视。

单一看中小客户,每一个的规模与营销潜力的确不大,也不值得商业银行像对待大客户般花高成本营销,但如果换一种角度看,为数众多的中小客户聚集在一起时,其业务规模与营销潜力却是不容小视的。据某商业银行2009年统计,其公司客户共计有31.6万户,其中有客户经理维护的只有5.4万户,剩余的26.2万户公司客户是无人维护的。这些中小企业客户即使按10万元/户的低线计算,也至少有262亿的规模。

3.重视中小客户的营销管理可以为商业银行批发业务开辟一片蓝海,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

围绕大客户的营销,因为受到所有商业银行的共同重视,已经成为批发银行业务营销的“红海”,尽管作为现实收益的重要来源,还会长期存在,但竞争必将更加激烈、收益增长空间也回逐渐收窄。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掌握主动,就要超越当前的竞争环境制约,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1)中小客户营销的竞争者较少。

受单一中小客户业务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从单一中小客户获得收益的潜力是有限的,所以各家商业银行对待中小客户基本都是顺其自然,真正重视中小客户营销的不多。

(2)中小客户营销的定价水平高。

单一中小客户规模小,不具备与商业银行进行议价的能力,所以就单位产品的定价水平,中小客户营销收益要远高于大客户。

所以,中小客户的营销开发实际是商业银行批发业务的一片“蓝海”,商业银行重视对中小客户的营销,就可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三、对商业银行批发银行业务中小客户营销管理的建议。

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批发业务营销主要是围绕大客户进行的,营销模式基本通过专职的客户经理开发和维护客户,进行一对一的营销。该模式营销效果好,但成本也高,在银行营销资源有限和客户回报较低的情况下是无法推广的。中小客户面广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其营销是不能照搬大客户营销的模式的,要有效开展对批发银行中小客户的营销,必须进行创新。

1.改造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处理流程,建立以对公柜面会计人员为主体的营销队伍。

商业银行为满足批发银行客户的结算需求,在所辖各网点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对公柜面会计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受理批发银行客户的各种开户及资金划拨等会计操作业务。会计人员直接与单位财务人员接触,日常结算过程中建立有良好的关系。

制约会计人员作为营销人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柜面会计人员是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控制人员,营销的压力可能引起控制环节失效;二是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接触时,会计人员需要对其提交的业务进行处理,无暇进行营销;三是会计人员只能在柜台工作,不能外出营销。

针对上述问题,只要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就可以使会计柜面人员在对批发银行中小客户的营销中发挥作用。

改造的重点是对会计业务进行前后台的分离,将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环节集中在后台,将前台会计人员的职责定位为接待客户、提供服务和进行营销。这样既保证了操作风险可控,在后台处理业务的过程也使前台具有了柜面营销的时间。

2.借鉴零售银行业务营销管理的经验,围绕产品开发、服务、品牌与包装、广告宣传,形成以对公会计柜台为主的营销渠道。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9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水平

目前阶段,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是靠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形成的。然而,随着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之间为了更好的吸引客户到自己的银行存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一定会不断的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然而,银行想要提高贷款的利率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它们的议价能力都非常的强,再加上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是提高了其议价能力,因此,存款利率不断的下降,贷款利率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的下降。

(二)导致银行现行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的落后

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模式非常的落后,这是长期受传统观念束缚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自主经营与自我约束的机制,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清晰,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的是信贷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结构非常的单一,而且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期限上都不能相互的对应,这种单一的资产负债结构阻碍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门槛非常的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现在的经营模式和先进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较而言,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严重落后,这就会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造成了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加大以及经营风险的迅速上升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外汇管制的解除,国际资本在我国的流动性正在不断的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我国的银行利率都是实行的管制利率,而国际上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加强,就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加大了银行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其次,随着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没有正确的理论做为指导,没有实际的经验作为借鉴,因此就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很多的商业银行在转型的过程中都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能够加快商业银行转型的速度都是无从考证的。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强化政策改革,顺应利率市场化需求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特别关注央行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的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于自身到底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与措施,逐步启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有效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与盈利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不断的跟踪政策的变化,深入分析其中的利弊,及时拟定应对策略,不断收集整理其他金融企业的成功的经验,扬长避短,保持与其它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的顺畅,避免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二)转变原来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

随着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进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就必须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充分的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彻底的转变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营方式,不断的强化资产负债组合,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快速改变这种高资本占用型的经营方式,改变这种过度依赖信贷业务的现状,把质量放在首要,把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不断的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负债的可控性,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三)加强对资产管理的成本管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成本管控不是让银行通过节约开支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对费用的管理,不断的优化企业的运营模式,不断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首先,对于管理费用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保证各项费用能够真正的转变为价值,能够真正的为银行创造更多的近期利润和远期收益。其次,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营运模式,通过进一步的搭建内部组织框架,打造出专业的、能够胜任的业务管理部门以及直营部门,节约商业银行内部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最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必须通过不断的培养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打造专业化的管理和经营队伍,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对客户的经营能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给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于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的转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10

从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经营范围的扩大化、国际化趋势

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经营范围的扩大趋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混业化(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混合经营)、跨业化(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混合经营)趋势和在业务地域方面的国际化趋势。

1.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成本、获利能力、抗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挑战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说明,国际银行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趋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商业银行正迅速向综合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除了提供财务咨询、委托理财、信用卡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提供关于旅游、交通、娱乐的公共资讯服务,向非金融业的渗透扩展已现端倪。同时,非金融业的企业也在图谋进入商业银行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方面,国际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商业银行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赢利和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通讯与交通等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继续深入、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的背景下,可以预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曰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都会选择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和通过国际化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化、国际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二、经营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的智能化。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体现为商业银行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处理日常业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体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的系统化,即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的使用、传递效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银行的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度集成化、网络化的人机信息系统。

2.商业银行经营的网络化。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输入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子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网络银行发展十分迅猛。

三、经营过程的创新趋势

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内部管理创新也可以被称为“银行再造”,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改变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业务创新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业务种类、金融工具的创新。

1.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表现为银行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改善内部管理。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因此,内部管理创新活跃的银行,往往比那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银行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特点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根据客户价值定价、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整合业务流程、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经营范围等。从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之策,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就不会停止。

2.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商业银行创新的频率看,较大的内部管理创新只是偶尔发生,业务品种、工具的创新则可以不断出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单(MMC)、现金管理账户(CMA)、浮动利率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都属于业务创新这一类型。总之,商业银行的创新,不管是内部管理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停止,创新的趋势会永远持续。

参考文献:

[1]王元龙.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J].国

际金融研究,2002,(3).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

业的竞争与发展[ J ].经济研究,1999,

(8).

[3]姜海军. 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J].

新金融 ,2009,(3).

[4]杨建辉. 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战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例11

一、前言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力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商业银行以往主要是运用混业经营模式,增加了经营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想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转变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模式,认知到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用合理化的解决对策,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已经有大部分商业银行完成了投资入股金融租赁、投资基金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另外,也要求商业银行以外的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也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金融子行业进行优化战略布局,打造综合性的经营平台,与当前金融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向综合经营银行金融方面进行不断的转化,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促使商业银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品牌经营能力和客户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并且带动了非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放大了战略协同的作用,对提高抗风险能力,改善资产结构,确保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另外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性角度进行思考可知,商业银行在非银领域的布局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商业银行的布局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效果不同,π幸档姆⒄够岵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整体的商业影响力较差。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高度集权化管理背景影响较大,导致对子公司的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不灵活现象,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同效应。从总体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

三、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子公司与集团一体化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了“分业经营”框架,是金融环境变化发展的产物。给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充分的展现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商业银行协同效应的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集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经营惯性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更是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大版块,货币基金的突起,导致总体存款量大幅度增加,资本市场长期处于牛市,导致银行存款出现大量的分流现象。给商业银行的保存款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且子公司无法与集团一体化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3]。

(二)对子公司的支持缺乏持续性

既定的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较多的不可预见行为。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集团化渠道,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客户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密切关系,分支行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合理的考核机制来实现,构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KPI考核指标,促进商业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分支行影响较大,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支持缺乏持久性。并且商业银行集团化的经营规模和考核制度也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导致商业银行总行对子公司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商业银行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大大下降,子公司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总行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4]。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发展不适宜

金融机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无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位,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本市场呈现出对接情况,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对风险管理水平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性作用。基金、期货和信托等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脱离于商业银行总行,仅是沿袭总公司的文化和风险偏好,导致子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

(四)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

金融集团自身的经营价值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率具有直接的关系,金融集团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选择与一些实力雄厚和规模效应大的企业进行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各个子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为战,导致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投资管理及后台运营等方面的资源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集团内部资源的共享,导致资源出现分散化现象,集约化及集聚效应不明显,子公司的优势不突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5]。

四、优化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

商业银行在实施集团化运营和管理后,促进了集团化资源的共享,从全局性的角度对子公司进行合理的定位,展现出了资源共享优势。要求各个子公司需要做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集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给各个子公司提供便捷的服务,促进集团化整体核心凝聚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需要充分的展现出自身的核心能力,挑选出适宜子公司发展的共享部分内容,充分发挥战略投资对促进中小股东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商业银行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创新经营理念,提高集团化控股比例,降低行政管理所造成的法律风险。对调动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

为了提高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强化集团总部的集团化管理,需要突出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能力,做好集团的战略制定与评价工作,强化绩效考核标准,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管机制。同时,集团总部还需要以战略规划为中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对子公司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思维的转变。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强化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避免客户出现大量的流失。因此,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子公司的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内容,将政策优势逐渐向子公司倾斜,提高子公司对集团的贡献度[6]。

(三)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F化经营环境

商业银行子公司所处于的经营环境与商业银行总部的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加大对子公司的管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承担商业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适应自身发展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确保商业银行运作规范的合理性,推动商业银行的集团化创新[7]。

五、结论

本文对商业银行的集团化运营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商业银行集团化的发展现状,商业银行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导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并且由于没有与子公司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关系,导致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结合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环境,为商业银行创业良好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美文,罗志恒.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的路径[J].银行家,2015,07:53-55.

[2]王婷婷.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思维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运用[J].南都学坛,2015,05:97-104.

[3]孟祥南,庞淑娟,陆正飞.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与利益分配方式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3-5.

[4]张炜,刘泽华.商业银行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1,07:3-9.

[5]辛华.论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金融发展研究,2011,12:67-7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