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2 14:57:03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1

关键词:

社区教育;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化办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指明了方向。两者合作既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社区教育办学职能,又体现了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职能。网络化办学是教育机构的一种经营模式,主要任务是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共享合作双方的课程、师资、教学技术、管理技术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合作双方的教育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办学模式的探讨,从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有效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的网络合作办学提出建议。

一、网络化办学的内涵

网络化办学属于学校经营学的范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筹划并管理;二是泛指计划和组织。经营含有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管理等含义[1]。与管理相比,经营侧重动态性谋划发展的内涵,而管理侧重使其正常合理的运转。经营原指企业根据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我们认为,网络化办学是指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以提高自身效率为目的,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的一种运作方式。网络办学是决定组织网络经营行为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是指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各自拥有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共享网络教育资源的一种运作方式。与传统合作模式相比,网络营销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约束较小,能够最大化地促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互合作、相互融合及共同发展,是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合作的主要方式。

二、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机制的建立

有效机制的建立是我国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的关键。在这方面,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与社区教育合作的网络化办学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双方的积极性,这种动力机制在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间的运作与完善,需要处理好两种经济利益关系:一是政府、社区、学校、学生四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二是处理好学院或者学校同受教育者,即社区学员或学生的关系。

2.运行机制

组织的运转机制就是要使组织内、外部顺畅协调和运转的机制。因此,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顺利运行,除了需要政府的引导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需要规范网络合作和经营的各项章程,完善运行的组织架构,保证双方合作所需要的“人”———管理者和学员。此外,还需要提高双方网络经营的适应性,特别是提高网络经营的效果,以保持双方合作的稳定性,提高双方网络经营的竞争力。

3.网络资源共享机制

网络资源共享机制不是教育资源的简单组合,而要符合教育市场规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应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一是要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共享中的主导地位,即由地方政府引导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开放;二是要发挥市场在双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关键作用,即把市场对社区企业员工的网络素质要求、社区成年人提升学历的远程教育要求,切实反映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网络合作上;三是网络设备的共享,要互相提高网络设备的利用率,使之产生最大效益。

4.人力资源互助机制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有效网络办学必须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互助机制,即师资互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教育类型,有责任通过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素质教师给社区教育学生授课。授课的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满足成人学员教学形式的非正式性特点的需要。也可以通过一帮一社区教师教育,利用网络平台观课、议课,与其他教师交流感受,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人力资源的互助机制,不仅可以增强两种教育类型之间教师的交流合作,从而形成共同发展进步的有利态势,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还必须包含一定的制度规范建设,即保障机制建设,以保证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运作有章可循。

三、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案例分析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提升各自的效率,强化各自的优势,对各自拥有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实证研究表明:这种校际网络化办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双方服务能力的提升。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建立了“一主两翼”的办学格局,即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两翼,收到良好效果。一是建立学院社区教育运作机制。天津市河北区社区教育办公室就设在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该社区教育办公室由政府主导,与学院社区教育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区教育局局长任主任,院长任副主任,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学院为主体、街道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运作机制。二是建立学院社区教育网络运营机制。天津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在社区建立数字化典型示范学习中心,拓展高职教育的办学空间,从电脑装配、网络建构,到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保障,学院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网络运营机制。学院对社区教育网络资源互助给予全力支持,为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学院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以调整网络课程学习的内容,使得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三是网络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的建立。天津城市职业学院通过与天津市河北区政府信息办的合作,加强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河北区社区教育网站,详细介绍了河北区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河北区老年大学招生、远程教育招生、职业培训、社区早教等开展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10个街道5万余名居民,在天津市河北区社区教育网上进行了实名注册并进行网上学习。四是双方网络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网络化办学建立了科学的保障机制。先后制定了《河北区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河北区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北区社区教育网站管理制度》《河北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既保证了全区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顺利运行,又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双方网络经营合作中的主体地位[3]。

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启示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2014全民终身学习周”总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中,职业教育应有所作为,要将社区教育纳入职业院校教育范畴。”[4]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积极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合作办学可以通过职业院校的社区网络化办学来实现,通过与地方政府、社区共同创建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合作模式。这既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也符合社区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通过社区网络化办学,向社区教育开放网络教学实训设备和网络中心,有利于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解决社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矛盾。同时,通过向社区教育提供远程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基层成人年青居民和进城务工居民提升自身学历的要求[5]。其次,建立有效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政府要引导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开放。这种开放是双向开放,既包括地方高职院校向社区教育开放网络资源,设立网络课程,也包括社区企事业单位向地方高职院校提供和开放网络实习实践设备和网络学习平台。二是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师资的互相学习[6]。最后,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运作的关键。地方高等职业学院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需要完善社区教育委员会会议制度,要针对双方网络办学实践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要建立、完善和落实地方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具体措施和规范;要继续完善地方高职教育的社区教育网络合作化办学的评价、督导机制,按照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完善网络硬件、软件、利用率等要求;要建立和鼓励社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形成共同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保障机制还体现在经费投入机制上,需要多方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目前,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合作办学的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辅以多方筹措。政府按常住人口人均投入,并采取企业奖励、个人出资等方式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为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活社会投入活力。

作者:丁辉 陈明昆 单位: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靳希斌,任建华.论学校经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43-50.

[2]任建华,耿林.学校经营理论的基本框架[J].教育与经济,2003(2):9-12.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7-29.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2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形式和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计算机网络教育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一种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计算机网络教育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它体现了教学对象的自主性。同时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此外,计算机网络教育使教与学双边实现了交互化。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学”。而真正的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双边的互动与交流。计算机网络教育正是利用了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使得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网络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的双边互动,处于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中,从而有效解决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盲目性、疑惑性和孤独感。

1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计算机网络教育具有对象开放、资源开放、形式开放和时空开放的特点,可以拓展社区居民的学习空间,摆脱工作、生活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教学方式丰富灵活便捷,对社区教育的实践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1.1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技术基础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面向的是全体社区居民。由于社区居民所处空间和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展社区教育,一方面向基层社区延伸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组织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受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所限,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很难保证。而计算机网络教育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社区信息化教育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权利。

1.2 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教育法》第11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社区信息化教育平台打破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衔接与沟通,可以为幼儿到老人的全体居民提供普遍教育,使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目标最终成为现实。

1.3 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具有多元性,有可能是各类学历教育,也可能是非学历教育,可能是正规教育,也可能是非正规教育。因此,用于社区教育的教学资源应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学科完备,使学习资源不会因为居民所选择的知识类别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利用社区信息化教育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其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只要具备上网条件,社区居民就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达到“一人多师,一师多用”,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高效化、公平化、大众化。

1.4 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

与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可以通过网络把教育信息传递到传统教育机构无法覆盖的地方。同时,由于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手段的丰富多样性和社区居民的多元选择性,为社区居民(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43页)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得居民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从而推进了居民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成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2 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建议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社区信息教育平台,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自主选择的公平性、低成本的教育形式,使得全民教育的功能、价值、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

2.1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

社区信息教育平台应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主动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开放的、公益的、个性化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平台。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教育培训“菜单”,让广大市民在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到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更好地满足大众终身学习、快乐学习、免费学习的需求,从而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人文环境。

2.2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

(1)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由于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具有用户众多、层次复杂的特点,开发建设宜采用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必须是在深入调研与长期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应该最大程度的体现当地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扩充和完善系统功能及学习资源,最终建设成为满足广大市民需求的网络学习平台。

(2)性能可靠、安全可控。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在性能上应能支持多媒体信息传输、统一的信息和系统管理维护功能。同时要具有安全保障机制,建立标准统一、切实可行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设计合理、运行高效。基于成熟的系统软硬件环境进行平台建设,以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合理建立索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库的访问效率。

(4)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应力求功能体系完整、助学能力强,学习资源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除提供最基本的学习功能以外,还应包括服务、互动、管理等其它功能,以支持社区居民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3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发布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发布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4

党的十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建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须以学习型社区的普及为基础。学习型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理念,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它强调的是人的发展。

一、“智慧社区”与学习型社区的关系

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紧紧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社区建设中所强调的数字化学习,有利于深化学习型社区教育内涵,提升学习型社区教育品质,是学习型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征。加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优质社区教育,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位,而且将更好体现智慧社区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作用。

二、如何发挥“智慧社区”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智慧社区可以为学习型社区教育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发挥远程教育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习支持服务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教育,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发展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服务,这不仅可以拓深社区的学习资源,提高办学的水平,更重要的可以使社区教育进一步开放,使广大居民体会到社区教育给他们带来新的学习和体验,为学习型社区服务于终身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窗口。

(一)依托智慧社区网络,构建学习服务平台

终身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网络,应该是社会化的、开放性的、个性化的、多元的、务实的。而想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有效完善社区的学习平台,通过利用智慧社区信息技术来打造网络信息集成平台,建立有效的处理和交互传输中心,实现能够第一时间采集人、物、事第一手信息,让网络信息集成平台能够提供一个社区居民与信息的直接“对话窗口”,在此过程中,网络数据中心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从而打破社区的“信息孤岛”状态,实现资源的整合,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学习提升。

(二)依托智慧社区资源,建设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

1. 充分整合资源。在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时,大多需要各个部门独立自主地开发,这就势必会出现效能低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技术,将网络中的各种有利资源全都聚合起来,并不断更新完善学习资源,从而让居民可以便捷地搜寻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立足社区,创造性、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充分做好相关的资源动员活动,完善信息的收集和推荐渠道,只有这样,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为居民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学习服务。

2. 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送。在建立数字化平台时,需要有有效的通道作为依托,这样才能够让资源得到最好地利用,从而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种网络有效整合,比如常用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通过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很好地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网络运行更新完善的投入,进一步强化网络基础建设,使社区的网络系统具有更高的性能。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应该注重对自己辖区内的各个教育机构的网络基础建设,如学校、活动中心等。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覆盖社区的网络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内的网络交互,从而为居民提供最为可靠的网络保障。

3. 要全面推广资源。要运用推广数字化资源,一方面是网络运送,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交流。为扩大市民的知晓度,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可组织各类培训来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整合信息、利用信息、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等。可采取一定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如可创设学习环境,直到市民深入观察和了解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提高学习。

总之,想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社区,就需要发挥“智慧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构建学习服务平台,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最为高效、便捷的网络支持,真正发挥终身学习“立交桥”和“服务超市”的作用,使社区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可喜局面,这是促进学习型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琳琳.数字化社区建设问题与措施探究[J].科技信息, 2012(07).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5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59―02

虚拟社区的应用已经普遍扎根于互联网络。在今天的互联领域,无论是新浪网(省略)搜狐网(省略)这类综合门户网站,还是如爱卡汽车俱乐部(省略)榕树下(省略)之类专业门户网站,虚拟社区都扮演着培养用户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情感,将潜在用户培养成其忠实用户的角色。同时,作为维系用户关系的方式,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营都被网站运营方高度重视。但目前教育科研工作者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教育中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问题,针对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学生社区的应用研究则显得滞后,实践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即便有,也是侧重于网上校园文化的特征研究或意义探讨,涉及以文化为主题的学生虚拟社区的研究更少。在我国建设终身化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要加快速度。因此,探索关于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模式与运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网络教育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的问题

目前,通过对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网上社区建设情况调查,发现尽管各高校网院都不同程度的设计了学生虚拟社区,但是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学生社区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围绕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其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而只是独立的设置若干个栏目,主要围绕校园介绍、校园活动、校园交流几个主要内容,但是内容没有细化,且分散在不同的版面或栏目,无法系统的反映网络教育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整体风貌,社区建设的主题不够突出,在整个网络教育社区的设计上缺乏主导思想。

目前社区建设的开放性不足,不能体现网络社区的特点。表现在无论是反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校园风景、机构设置、校园漫步,还是反映精神文化特征的学生党(团)建、学生会、文化论坛、娱乐活动等,都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网上搬家,缺乏针对网络学习者特征的研究,无法让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学员多方位的参与网上校园活动。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具有的两大特点虚拟性和开放性表现不够,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往往成了学校管理者的文化,而不是学员积极参与的文化。

社区的有效交互不足。目前的网络学院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来说只是单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需求,无法反映学生作为社区文化主体特点。其次,社区建设缺乏维护,信息更新慢,内容单一且陈旧,活跃栏目很少,严重者甚至所有论坛栏目几个月没有新贴,参与者寥寥无几,交互更是无从谈起,缺乏社区文化应有的活力,社区形同虚设。

二 奥鹏学生社区平台的成功运营策略

为了能使网络社区得到很好的运行效果,奥鹏学生社区平台主要采用以下运营策略:

1 分阶段设定运营目标

对于一个从头开始建设的网络社区,要在充分研究用户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来设计社区功能模块,同时要根据虚拟社区运营中的发展进度预测设计系统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建设根据社区“人气”增长情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凝聚社区“人气”,增强社区成员认同感

此阶段目标功能不求复杂,以强调相似性为主,尽可能实现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空间,即使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也有利于凝聚人气,形成社区群体。例如学生社区重点建设了公共频道,主要以校园风景线、学习中心风采、教育新闻热点、远程教育领域热点、职场专栏为主提供公共新闻,同时开设了社区论坛,以“七嘴八舌”“笑话天地”“情感空间”等大众化的栏目为主,并开展了“我与奥鹏”等系列征文活动,逐步吸引人气。

(2)打造论坛热门栏目,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在这一阶段重点加强了促进网络沟通的大量插件设计,如在与网友讨论沟通的基础上,突出大家认可的表情图等。(见图12)并严格实行社区的所有调整一定要征求网友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为充分提供沟通中能够准确传达消息所需的表情,在网友的建议下,采用了3个系列表情,分别是默认表情(87个),老表情(98个),洋葱头(63个),希哈猴表情(65个),允许发贴人使用个人签名,并开通了在线聊天室,满足不同习惯社区成员在沟通时使用。

(3)建设有效运作的团队,强化社区成员的主人意识

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的管理团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职员,主要负责网站的运营,活动策划,网站内容编辑上传,事件报道等。另一部分是社区论坛版主,主要通过网络活动向全国各地参加社区论坛活动的师生中聘任。两个团队全部在虚拟社区内部论坛进行工作沟通,任务分派,进度控制等,是典型的虚拟团队。当然,第一部分因在同一地点工作,也采用直接面对面交流,但是交流的结果无一列外要在内部论坛公布并征集意见后执行。这种虚拟团队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公开,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提供各种意见或建议,工作进程和结果也是公开,便于整个团队互相监督,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4)自主开设活动空间,强化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论坛在培养学员归属感方面的作用,在原有论坛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插件,充分体现社区信息回复“最新”,点击“最热”,信息量“最全”等特点,同时逐步开设个人博客,按照“吸引路过的――留住看一眼的――找到志同道合的”培养忠实用户三部曲逐步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培养成员归属感。

2 设计激励制度,提升网站人气

活跃社区人气,一方面要靠经常性的社区活动来促进,如举办创作比赛,线下活动等,另一方面要靠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社区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对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的奖励,也是激励社区成员在社区成长的制度。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设计了积分制度、组别权限制度、论坛加减分制度、论坛勋章授予制度、消费制度。建立社区激励机制,激发参与动机。

3 举办各种社区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形成

举办活动是促进社区繁荣的重要手段。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为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讨论、竞赛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型活动。如定期举办“回帖之王”比赛,征募版主的“版主竞选大赛”,以培养学生遵守考级考风的“网考标语

征集大赛”,此外还有“征联比赛”,“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在社区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活跃网上社区文化气氛,营造社区文化,效果显著。

因此,学生社区应充分发挥活动对社区文化的促成作用,经常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活动,活跃社区气氛。

三 运行效果与评价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初步运行,截止2008年初,运行刚满一年的校园文化社区,注册人数随着社区建设的步骤逐渐增加。截止2008年1月底,社区论坛共发表主题贴35565篇,帖子总数288031个,扣除每年约两个假期,社区论坛平均每天发主贴约116篇/天。发帖量约900贴厌;注册会员共11627位会员。最高在线用户数是1405,发生在2007年1月9日。以上平均数据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社区文化。

按照省略(站长统计)提供的数据,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网站:访问数2379.5人/天,浏览量3011.17次/天。无论是浏览量还是注册用户数都超出了年初计划一倍多。学生虚拟社区的设计和运营效果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另外据ALEXA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2月21日校园文化社区的站点访问量占整个奥鹏远程教育网站访问量的25%,仅次于奥鹏首页的访问量,基本达到了“以社区文化活动粘住人”目的。

四 结论

(1)学生虚拟社区的运营中,要强调社区对于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认同感、归属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整合各个栏目的资源。

(2)强调社区交往的重要性。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得到了学员的认同,学员在工作之余学习之余愿意登陆校园文化平台参与交流、讨论或浏览信息,通过打造论坛热门栏目,举办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体现出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区交互性。

(3)整个虚拟社区的运营策略有效地促进了网络教育学生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为网络教育开展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提供一个成功实例。

(4)在学生虚拟社区中,要区别网络教育虚拟社区与一般社会网站虚拟社区的不同。作为以完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主旨的学生社区建设,社区主管方应该努力营造发展方向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应具有导向性。作为解决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非学术性问题办法的一部分,教育性依然是学生社区最重要的特点。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6

一、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认清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才能正确的引领当前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社区大学生主体、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其心理特征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与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他们好奇心极强,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同时,他们又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于运用思想理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与国际上关系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件做抗争。在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时,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鉴别力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就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容易被社会思潮的一些内容所驾驭和利用,从而产生思想的混乱,做出冲动的社区行为。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影响着和谐社区的构建。

(二)高校社区思政教育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就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看,辅导员及思政课的教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渠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社区文化工作缺乏系统性。然而,就辅导员在社区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高校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薄弱。多数社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跟不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对社区内存在的一些西方思潮关注较少。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一部分人崇拜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喜欢过西方的节日;看西方的影视剧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崇尚西方的民主政治甚至对一些西方的垃圾文化也是情有独钟。许多社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日益渗透到社区大学生的心里,得到社区大学生广泛的认可和赞同。

社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不仅使之抛弃了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歪曲解误,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只是专捡西方的垃圾文化,从而成为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亡国奴。社会上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对西方文明制度和现代化发展进行大肆渲染的报道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社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以其高速、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社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窗口。网络媒体对西方的过度渲染也催化了崇拜西方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和流行。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网上散播有关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思想及利用游戏、影视等网络软件渗透其价值观念,利用大学生的弱点腐化他们的思想,造成了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在社区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与流行。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从理论到实际的最好诠释,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最好体现豍,本部分本文将利用受教育接受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教育者的外在引导作用外,归跟到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

转贴于

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豎”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交往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显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在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后期的内化的阶段。正如学者王礼湛所说的那样“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课题,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达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因此,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人。

(二)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工作者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社区教育者的素质对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就是,通过提高社区文化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达到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此外,社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社区内高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本文建议,学生社区应成立一个由党委和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领导,党员代表、社区负责人、大学生代表、社区服务人员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工作重点便是关注国家大的政治方针,关注学校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各样问题,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江泽民指出“适应新形式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豏针对当前社区学生对网络使用频繁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网络建设。这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用。二是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1、网络手段在社区文化中的引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各自的优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文化建设者完全可以利用如qq群、email邮箱、网络视频等现代媒体进行社区意见的反馈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与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 它所指的内容“不是某一个或某几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体系”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并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此,高校社区组织和领导部门要网上网下联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差,面对西方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前社区学生的主流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也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的主要方向。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模糊的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来引领社区主流文化。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7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前言

网络教育是在互联网的普及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计算机网络成为网络虚拟教育的搭载平台,其主要特点是互动性、及时性,能够避免场地等成本的浪费,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效。我国对于网络教育的建设发展较晚,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近几年才不断兴起,发展历程较晚,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国家对于网络教育并未有明确具体的政策要求。网络上的虚拟教育的出现,为成人教育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在逐步发展中演化为成人教育虚拟学习社区。其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国外的研究较为丰富,已经形成了一定完善成熟的体系,但是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实际应用经验不够丰富。网络学习需要具有软硬件以及网络教学资源,以其为基础进行教育学习。

一、网络教育环境中成人学习社区构建的发展现状

网络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搭载平台,网络和通信技术是其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网络教育兴起初期,大多数是在论坛、公告栏、聊天室以及热点新闻讨论组出现,从其中演化而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虚拟社区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而逐渐产生的,可以说先出现了网络虚拟社区,才出现了网络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将其应用在学习教育中,为一些特定的课程进行讲解,虚拟社区内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将虚拟聊天社区转变为虚拟学习社区[1]。在我国这种虚拟教育学习社区大多数是一些专门的机构组织建立的,来促进企业内部员工进步学习,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此看来,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网络虚拟社区学习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以往的互联网模式中,国外对于虚拟网络教育学习社区相关项目规模较多,其针对的人群到多数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的教师、学者以及学生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共享教育资源。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和学术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商讨,形成大型的网络教学讨论社区,对某一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交流。进而营造一个学习气氛良好的虚拟网络教育学习平台、为国内杜宇虚拟网络学习社区的研究较为成熟的是在内径师范大学网络虚拟教育学习平台以及西南师范大学所建立的虚拟网络教育学习社区平台、国立海洋大学建立的网络虚拟英语学习社区等,这些虚拟网络学习社区是我国内较为著名的几大网络教育学习社区,其家里时间较早,随着不断的发展完善,电脑软件和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开展经验[2]。其主要是为了内部的教师、学生以及专家学者能够在网络平台更好的将知识传播,来丰富内部的知识交流学习,针对教师的相关培训同样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进行,能够有效的开展教育培训,并且不需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交流更为自由。国内几个著名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属于较为正规的学习社区,除了这几个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以外,国内大大小小的虚拟学习社区还有很多,专门提供网络教育学习。

二、网络教育环境中成人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模式应用

(一)在应用写作教学方面的应用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从兴起到不断完善,大多数将其应用在教学领域,并将其分为两种概念的教学平台。一种是单纯的传授专业课程知识,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平台;另一种是虚拟社区内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两种类型说在教学应用中最为广泛的,可以说无论这两种虚拟教学类型哪一种,都是需要一个特定的网络虚拟平台为载体,以保证虚拟社区内的成员之间能够有效的进行沟通和知识的交流传播。在应用写作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在虚拟平台的基础上,对虚拟社区内成员进行应用写作方面相关知识讲解,根据成员之间的理解进行提问,来更好的促进应用写作能力提升[3]。虚拟社区中的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同以往的课堂上交流,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社区对教师提出问题,来获得需要的答案。这种便利又快捷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成为现今教育领域中重点开发的方向,成为学习交流中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创新升级,完善其内部结果和学习环境。尽管在实际教学中,网络社区教育的弊端也较为明显,但是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兴起较晚,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自身。

以我上应用写作课为例,日常教学工作中表现为:学校虽然是以课程为单元组织多班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但还存在学生到课率低,面授课学生接受能力不够强、自主学习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探索并构建出一种符合学生期望的、体贴周到的网络教育环境中成人学习社区及其相应教学模式,对提升电大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电大现有大专本科层次各专业学科通过网络连接不同区域不同学科的学习,学员通过参与一些相关主题的讨论,提供相应网络连接的学习,建立网络虚拟学习的社区,提高电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及彼此学习合作能力。

(二)专业技术培训方面应用

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应用,一般多为公司企业所建立的一种虚拟社区,内部成员大多数为企业内部成人员工,为了进一步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利用网络教育虚拟社区来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协同进步,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虚拟社区教育利用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来解答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通过全面专业系统的讲解来促进员工专业技术的学习。

虚拟平台的构建在目前我国虚拟社区教育中大多数是以QQ的一系列软件以及Moodle平台进行网络教育,这种虚拟社区平台过于局限,由此所带来的虚拟社区教育过于落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我校网络教育环境下成人网络学习社区的构建及适合成人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网络学习社区的构建及其教学应用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电大成人教育方面的延展研究。本专科专业应用写作课程以至其他课程教学在网络教育环境中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让成人学习参与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成为时尚。

三、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教育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更新,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信息化建设产物,其产生的教育促进意义愈加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将会逐渐渗透各个行业领域,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以一种更为便捷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刘静,郑勤华.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4,13(03):35-41.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8

[中图分类号] G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138-08

在发达国家,社区及社区文化已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社会凝聚力,甚至是人民幸福指数的基础性条件。在我国,社区作为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细胞,从居住生活到便民服务,再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承载着越来越多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职能。遵照党的十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求,除了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外,社区必须承担起实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历史重任。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受到时空阻碍,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庞大且飞速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之需求。2011年11月,西安社区大学正式成立。西安社区大学依托社区教育资源优势,以社区教育为引领,面向全体市民,利用网络构建基于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社区文化建设传播新模式,搭载社区文化传播新载体,对城市文化价值的兑现、城市社区文化的推进以及社区文化价值的重构,无疑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一、西安社区文化建设现实状况

根据西安社区大学在近两年对西安市内7个社区围绕社区文化建设软硬条件,如社区文化活动举办情况、社区网络接入情况、社区文化氛围状况、网络社区文化课程需求状况等展开的调查,目前西安市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如下两方面特征:

(一)社区实体文化活动较少且文化氛围不足

经常性参与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社区居民主要以50岁以上的为主,21-50岁这一群体在少量参与、极少参与及从不参与中占据了大多数(如图1)。

多数被访居民表示所居住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较少,每半年或一年才会举办相应的活动,甚至有居民反映自己所在社区从未举办过文化活动(如图2)。因此,认为社区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观点在居民中普遍存在。还有居民反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及负责文化娱乐工作的社区管理人员从数量和完善程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二)社区网络运行及网络社区文化建设缓慢

首先,大多数西安社区居民认为,所居住社区的网速一般甚至较慢(如图3),部分居民表示所居住的社区没有网络连接,还有很多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居民不会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其次,在社区文化需求偏好方面,社区居民上网多以浏览新闻类栏目、电影电视文化娱乐栏目及查看邮件和空间为主;QQ、微博以及其他新兴的网络论坛成为西安城市社区居民聊天和社交互动的主要工具;但大多数居民对于着重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社区教育及文化建设活动的西安社区大学及其网站却不甚了解。在网络学习方向的选择上,居民的普遍兴趣集中在“历史人文、文化教育、烹饪美食及旅游观光”这类传统且贴近生活的领域。

再次,在对依靠网络传播和发展社区文化的认同度上,大多数社区居民表示出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支持,如回答“您对未来网络社区文化传播的期望”这一问题时,“很支持”占20.4%,“比较支持”占33.5%。但对比非网络文化活动,仍有23.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喜欢面对面”的活动方式,具体表现在回答“您对面对面的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活动喜好程度”时的选择。即多数居民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活动作为对未来网络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理想需求点。此外,在现代社会的社区文化传播方式上,有近41.8%的居民认为应该依靠网络但不是大部分或完全依赖它。在通过网络收看社区教育课程的态度上有一定的参与意愿。

二、西安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困境

(一)思想观念上的局限

1.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知不足

西安市目前的社区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单位为主体而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如东郊的国棉五厂、西光社区、西郊的利君西社区、南郊各高校的家属区(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社区等)、北郊的红旗厂社区;另一类是非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即在一个区域形成的群体,如村庄、城镇、街区、居民住宅小区……等等[1]。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社区”,社区居民长期生活其中因形成了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趋同性。但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更深层次的内涵理解上,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社区文体活动层面,认为只要自然环境好了,体育基础设施健全了,书画展、图书馆、休闲室等具备了,城市社区文化就成型了,而对高层次的诸如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建设活动就表现为置之不理[2]。相反对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其显著特点在于居民不从属于同一个“单位”,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甚至互不相识,因此难有传统社区中居民在经济、情感、文化上的趋同性。具体表现为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公共事务和利益态度冷漠,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2.居民的社区文化建设参与度不足

因长期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管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体角色一直以来为政府所扮演,所以,社区建设缺乏完善的制度环境,自然,居民缺乏参与意识。调查得知,西安市的大部分社区居民习惯于由政府或者社区牵头,习惯于坐享现存的社区文化成果,因而忽略自身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应当为社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根据西安市目前城市非传统单位制社区特点:生活其中的居民结构多元,能够经常活动于社区内的居民多为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和离退休的老年人,这两种人的类群体特点自然决定了他们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而对于其他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多表现出对社区文化内涵的不理解和无暇参与。

3.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低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通过社区教育,能够提高居民的历史文化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西安城市文化品位进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对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深远意义。然而根据2011年陕西省在对西安市碑林区、新城区,宝鸡市金台区,延安市宝塔区,安康市汉滨区社区教育需求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现象主要表现在:居民认识不足、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管理、资源建设应用跟不上形势等方面[3]。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单位严重缺乏(如2011年11月西安社区大学授牌,成立时间至今不过4年多);社区学院在数量、层次、布局结构等方面都缺乏规划;高等教育及诸多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和共享……这无疑影响了先进的社区文化构建。

4.网络社区文化建设理念不强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阶段。在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相当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相比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国内各地区间依托网络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也极不均衡。西安作为中国西部重要城市,与北京、上海、福建、青岛等沿海开放地区和一线城市相比,网络社区文化建设的理念较为缺乏。

(二)社区文化建设保障上的制约

1.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调查发现,西安市部分社区居民有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许多群众文化组织都是由居民自发组成的,各基层社区领导也有组织开展好社区文化活动的愿望,但苦于资金缺乏,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限制[4]。西安市6城区共有基层社区401个,常住人口448万,但几乎无任何文化专用经费。

2.缺乏专业的建设队伍

开展广泛的社区文化活动,需要有一批具有专业文化素养的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工作队伍。就西安市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状况而言,从质量和数量上存在着“专干不专”、人员不足的问题。西安市6城区的大多数街道办、社区居委会都没有在编专职文化干部,办事处也大都是党委副书记兼管文化工作,而社区居委会最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基本上均为主任兼管。现有文化专干学历普遍较低,大都缺乏文学、艺术专业方面的技能和素养。近几年专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参入社区工作的人员数量虽然很多,但有专业特长的却很少,使得基层文化干部老、中、青结构失衡,人才严重断档。

2012年陕西省创新社区工作,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2000名(西安市共1050名)。新录用的城镇社区专职工作者聘用期为5年,目前已通过岗前培训步入工作岗位,主要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或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等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但与庞大社区居民人数相比,这些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3.缺乏足够的建设资源

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诸多量多质优的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公共文化设施则是第一位,也是西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有关学者2011年对西安市9区4县共92处文化场馆(其中博物馆59处,公共图书馆15处,美术馆18处)空间分布情况的调查可知,分布在西安市主城区的文化场馆约占59%,主要集中在雁塔区、碑林区和莲湖区这3个人口相对密集、经济交通较为发达的城区,其余各区县文化场馆的发展及分布情况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总体呈现分布不均衡的发展态势[4]。尽管西安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区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办))有文化站(文化中心),村(社区)有文化室等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5],然而除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等这类级别较高的公共文化场馆外,西安市现存大量文化设施存在诸多问题。如文化馆建筑面积狭小,没有形成地区规模和效应,很多基层文化站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社区文化活动室空间狭小以及一室多用,基本没有专设的户外活动场地或设施配备不健全等。市郊区县的农村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等老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4.网络社区文化硬件建设力度不足

目前所建设的关乎社区的网站数量不多,仅有西安社区网、西安文明网、西安社区大学三家网站尚具规模,但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西安市6城区的各大型城市社区一直未能建立满足社区民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社区网站或“网上小区”,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就西安市政府所提供的网络文化产品这一项而言,还未涉及到专门的社区治理层面。与走在全国社区文化建设前列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相比,西安市网络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公共文化资源开发尚未形成规模。

三、基于网络的西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一)树立新观念――重视互联网推动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成为维系城市这一文明空间的特殊载体。而对于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来说,互联网应该成为极其重要的公共文化桥梁[6]。目前,网络生活已成为西安市市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青少年以及对互联网技术较为生疏的中老年人“触网”的趋势大大提升。互联网资源储备的丰富性、学习时间地点的自选性、接触人群的广泛性等优势,都为西安及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社区建设中,能否利用网络拉近邻里距离,使居民在享受社区公共文体设施的同时,享受到传统居住状态下邻里间相互关怀的氛围?能否利用网络的正确舆论引导,使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公民社会觉醒并迅速成长起来?能否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西安社区文化建设,让互联网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使文化与信息化在社区服务中融合?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7],也是新型社区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西安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一个优良的运作机制,只有构建了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才能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权利。在西安市这一机制的构架,应是依托西安社区大学办学体制,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上下贯通,内外协调,整体优化。因而,这一机制主要通过网络与现实相结合而构建并运行(如图4)。

从西安社区大学已开展的实体社区教育情况看,目前已经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碑林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个(新城区、莲湖区、未央区)以及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39个。自2011年西安社区大学成立以来,依托西安市政府主导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月等大型学习活动,与各社区内的学院、学校、学习中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围绕民生及城市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相关主题的市民活动,如“为实现中国梦――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摄影大赛、“你让我让 心畅路畅――西安市小学生绘画展”“全市首届和谐社区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西安市社区教育论文征集活动”等,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广大市民对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解,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

从西安社区大学已建成的虚拟社区教育情况看,已形成用于全市社区文化教育的集教、学、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网站平台模块主要由“社区新闻”“我行我秀-网络工作坊”“重要的一天”“乐学西安-乐活西安-特色资源展示”以及“幸福西安-市民大课堂”构成。同时开辟了便于社区居民创造、共同参与活动的网络工作坊,并通过购买与本土化自建两种方式创建了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三)建构保障体系――网络社区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网络社区文化的形成,不仅建立在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建构起来的各类“网上小区”基础上[8],更依托于通过社区教育及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文化培育的大社区。其形成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互联网络,其支撑是来自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

1.政府支持

网络社区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西安市在坚持“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方针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主任,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任副主任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来自市委文明办、市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财政、人口和计生、司法、公安、卫生、体育、科技以及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市社区大学等单位,市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执行办公室设在西安社区大学,负责领导、指导、统筹和协调全市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社区教育工作和重大活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西安市社区教育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开展。各区县、街办也应成立相应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统筹辖区内社区教育的各项工作,并具体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在充分接受社区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2.队伍建设

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文化队伍由从事社区工作的专职工作者(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社会教育培训师、社区志愿者、专职及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师等组成。其建设对策包括:制定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以及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社区文化服务行列当中[9];建立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制度,设立和实施各类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培训项目;营造西安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内部文化,加强自我学习,促进社区文化工作者专业化。

3.物质投入

纵观国内外社区的成长和发展,无一离开社区内外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支撑。网络社区文化必需要有强大的物质支撑,虽然计算机、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现代化的信息传输工具在西安市已经普及,但必要的设施仍然需要,如对西安社区大学的网络平台建设,就应加大资金的投入。

(四)整合网络资源――积聚网络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持

网络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丰富的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两个方面的来源:其一是指自建的网络资源;其二是指引进社会上丰富的网络资源。目前,西安社区大学网站()拥有16大类6000门各类学习资源,全免费学习。

在网络资源建设上,努力做到广、精、博、深,既要照顾广大居民的一般文化水平,也要服务于文化层次较高或有某种需求的特定人群。西安社区大学网站的主要课程有:专题讲座、历史文化、古城民俗、西安新貌、公民意识、社交礼仪、社会心理、家庭生活、养生保健、医疗保健、食品烹饪等等。这些网络资源有一部分是自建资源,如由社区大学聘请西安知名人士商子雍讲解西安传统文化。还有一部分网络资源引进国内知名学者的各种文化科学讲座,质量较高。截至2014年6月30日,西安社区大学网站访问人数达到164万余人次,日均在线3000人次,位列全国社区教育网站前10强。这些资源为社区居民所用,满足了社区居民千差万别的文化需求,也为西安的网络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五)创新路径――网络文化传播与实体文化传播相结合

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本质上讲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征[10]。随着全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掌握网络文化的传播规律引领西安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理念,必将成为西安社区大学网络社区文化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传播路径,西安社区大学充分利用社区闭路视频系统和网络宣传社区文化、传播文化理念、提示社区学习活动等内容。同时依托西安各大主题论坛和西安社区大学主网站建立网上小区,在社区大学页面设立以社区命名的网站链接,从社区居民中选择社区论坛的版主。对于不同社区的居民而言,既可共享社区大学网站提供的所有学习资源,又可独享专属社区的交流空间。亦可参与在多个社区之间开展的竞技类和竞赛类网络活动及社区文化展示和评比活动。

在社区实体活动方面,西安社区大学充分借助网络带动社交活动。如通过社区QQ群、微信群等,增强社区居民网络社交氛围,信息,寻求并聚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成员的特长和优势,在实体社区内形成便民学习服务:举办暑期幼儿和青少年兴趣班、生活技能交流班、幼儿托管班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日益关注起精神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社会主义社区文化的培育与构建,应当与时俱进,借助网络技术大展宏图,同时,仍然要兼顾传统的实体社区文化的传播方式。为培育与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社区文化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胡邦炜,苏孔孝.都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0,(3).

[2]宋文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认知的困境及其排解[J].行政论坛,2013,(3).

[3]王明霞.陕西社区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J].成人教育,2011,(12).

[4]程 慧,罗 月.社区专职工作人员[N].西安晚报,2012-09-25.

[5]拓 玲,邢文捷.西安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OL].http:///readnews.php?id=118563,2013-10-15.

[6]刘 娜,陈 瑛.西安市文化场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7]王媛媛.利用互联网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9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这给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大学生是一个有活力的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紧跟时代,网络信息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甚至带来错误的导向。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扭曲。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面向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优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来规避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1.3校园传统文化缺乏与网络文化的创新结合

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因其开放性的特点,与传统校园文化截然不同。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无法及时地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导致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相分离,不能及时抓住学生思想动态,也削弱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功能,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活动在网络文化平台的全面应用相对较少,虽然很多校园活动通过微平台等新媒体公告、新闻等作为宣传方式,但全面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诸如网上在线课堂)的却少之又少;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网络平台的结合较少,缺乏创新性的交流与互动,没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校园活动。

2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传播网络正能量

在新形势下,高校在依靠传统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网络平台新领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网络文化平台,鼓励、扶植校园内相关团体、组织、个人等建立网络文化宣传途径,有重点地开展网络文化平台的相关栏目建设和内容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应在“贴近学生校园生活”、“贴近师生网络文化需求”的工作理念引领下,在完善现有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合理整合多种网络平台并探索平台建设新模式,以打造集信息、学科前沿知识传播、网络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互动式网络文化平台。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2.1健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机制

优秀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离不开健全的机制,而机制的核心在于责任的细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大学生校园网络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管理办法,开展文明上网倡议,对网络文化平台的运营管理、内容做出规定。通过坚持队伍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内部交流相结合,开展网络沙龙、网络讲座、网络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保障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2.2打造专业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队伍

为了提高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强有力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必不可少。将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紧密联系,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既有专家教授分享的学科前沿信息又有院校领导实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既有骨干教师的答疑解惑又有学生骨干发挥带头作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是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必要保障。2.3积极拓展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平台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立体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各方面的筹备下,利用“四微阵地”,逐步形成了以“学校—教师—学生—其他”为载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强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同时在内容的编辑和选择方面做到符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形成认可度高、影响力广的综合立体平台,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3建设与管理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开辟精品网络文化新阵地

3.1专题网站和主题网页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更新速度的增快导致现有的校园官方网站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基于现有官方网站发挥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要求,坚持引领性,构建国内时事、党建等主题网页,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其次要坚持国际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能能仅仅局限于关注国内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应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更为独到的思想,了解国内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要坚持时代性,紧密联系国内时事热点与国际动态,使其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更是一种时代特征。

3.2网络文化社区

网络文化社区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源于其具有互动性、公共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有助大学生实现相互交往与沟通。网络文化社区一般包括校园BBS、微博等。而随着网络文化社区的发展,网络暴力等现象也逐渐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规范网络文化社区,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引领,构建高校精品社区文化,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实行实名制原则,通过积极宣传为网络社区健康发展、文明上网、合法办网提供必要的基础。二是要坚持精品导向原则的网络社区管理,高校教育工作者建设特色栏目,从各方面进行思想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道德健康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以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为主的网络法纪和自律教育原则。注重将网络行为等内容纳入到新生教育以及日常教育中,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坚持上述三个原则,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积极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将社区建设成大学生喜爱的精品网络文化新阵地。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10

如何应用互联网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实现文化与信息化在社区服务中的融合,是当前网络时代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困境和互联网的发展 1.城市社区居民人际关系淡化与网络交流盛行。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交往甚少,大部分居民从不到邻居家“串门”,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很少有人找邻居帮忙解决。 这种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利于树立社区文明新风。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上信息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网络人际沟通越来越便捷,网络交流已成为公众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网络世界,人们可随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2.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C被动和参与网络交流娱乐的主动。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受时间、精力等限制,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热情都较低,这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又一困境。另外我们看到,网络交流、娱乐却成为居民休闲、“解压”的重要途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38.3%,网民规模达5.13亿,网站规模达229.6万。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微博”使用人数达2.49亿,比例达48.7%。网络视频规模达3.25亿人,使用率达63.4%,是网民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也在增长,达2.44亿,占网民总数的47.6%。 应用互联网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1.构建社区文化发展的网络平台。将互联网信息的广泛性、时效性与社区居民的需要有效结合,打造一个面向居民的信息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社区网站的栏目设置应体现服务性、多样性、趣味性,以准确及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信息服务,吸引居民的注意力,达到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娱乐群众的效果。此外,还应建设社区文化门户网站,网站要突出社区地方特色,展示社区风采,并结合社区文化生活实际和居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开辟居民喜闻乐见的栏目,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网络文化活动,提供便捷周到的网络社区服务。 2.开展网络娱乐活动,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通过组织社区网上文化娱乐活动,如棋牌比赛、电子游戏联赛、网上音乐会等,促进居民通过互联网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增进彼此的联系和感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友善、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在网上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可节约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社区居民参与面广,组织效率高。 3.开展社区网络教育。全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社区网络教育,居民可把教室“搬”入家中,在网上自主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居民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社区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增强居民抵制迷信、愚昧等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自觉性。此外,网络教育以其特有优势,不仅可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还可节约教育投资。 4.开展社区文化对外交流。社区文化的对外交流是社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在城市社区文化对外交流中,应充分发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外传播,以吸引外界群众对本社区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城市的文明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弘扬社区先进文化。 应用互联网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网络技术水平。许多年龄较大的居民不会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无法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进行文化交流。对此,在应用互联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对这些居民免费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应用能力,引导他们进入互联网天地。 2.建设社区宽带网。只有加大网络带宽覆盖面,社区网站才能顺利运载大量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据调查,社区网络用户对网络服务最不满意的普遍集中在网速慢和收费高两方面,为此,提高网络信息传输速度、降低网络通信资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非常必要。 3.加强对社区网络的监管。互联网作为高科技产物,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技术漏洞,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修补安全漏洞,保护网络不受恶意攻击,及时过滤、净化网络信息,克服网络的不足之处。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例11

一、前言

广播电视大学属于现代远程教育高等学校,是世界上内涵覆盖最大的一个独特教育系统,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大继续教育体系。电大这种教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育是电大继续教育一个独特的项目,也是一个特色教育项目。网络教育相对于以往各种教育形式而言,它具有技术性、现代性、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自1999年在我国部分高校开展试点以来,呈现出试点规模迅速扩大、远教机构逐步健全、学科门类、专业、办学层次丰富多样、完全学分制的模式管理、招生数量激增、严格的质量控制策略等特点,具有教育服务产业化、教与学开放化、教育资源共享、务实性与灵活性强、学习费用低等优势。笔者认为,电大网络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是对社区教育现有功能的深度挖掘,可以更好促进社区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二、网络教育的强外延性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社区教育是为贯彻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宗旨,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提高法律意识的需要,在社区内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以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教育的类型包括文化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按年龄层次又分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社区教育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利用和发掘社会文化资源,运用和创新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方式,以提高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生产和生活技能为主要内容,培育和提高社区居民的求知愿望、生存发展和生命质量的能力,营造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居乐业、富庶祥和的文明小区。

社区教育的受教育对象,要从广义的角度认识,也就是应涵盖社区的每一个成员。社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各自的特点灵活开展,把需要和可能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创新,不能生搬硬套,不搞力不从心的花架子。从当前开展的社区教育情况来看,以自主学习为主,积极引导组织为辅。开展了诸如专题讲座、读书会、墙报等活动。总之,使居民乐于参加,不断受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求。社区教育的学习内容,应该不局限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等其他教育,还要满足其他类别教育难以覆盖而又是社区居民所需要和喜好的教育类别,这方面要细化或深化。除公共道德、传统美德等思想情操教育外,还可针对社区内老人、小孩、下岗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不同知识需求,通过不同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现代家居、生活情趣、老年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安全防灾、养性怡情、家政技巧等知识的学习。

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3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的通知》,将高校网络教育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及其他非学历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有着强大的外延性,它可以非常方便的、及时的、全方位的为各类人群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有效方式,_网络教育的任意时间、任意空间、任意地点、学习对象的强外延性,正好切合了社区教育的时间、空间、地点、学习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求。

三、电大网络教育下实施社区教育的作用

电大网络教育参与并实施社区教育使本身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使电大系统的师资、设施为社区及其民众的需要服务,能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社区教育生动体现了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本质内涵。在美国,利用学校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活动,甚至把建成的博物馆、图书馆交由学校管理都是司空见惯之事。电大的优势在于系统,在于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积累,在于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配备,具有为社区教育服务的优良条件。

(二)使电大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延伸,使教育目标、内容、对象、形式多样化

为已经离校的工人、妇女、儿童、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的场所与机会,也为在校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成才、就业机会。因此,电大教育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更加广泛、深入,既增强了电大的内涵发展,又拓宽了电大原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了电大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如现代意义上的上海社区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他地区则同期或稍晚于实施社区教育。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电大教育直接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民众服务是密切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最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社区化大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依托普通大、中、小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另一种情况是直接创办新颖的社区学校(community school)或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在我国,社区教育类型主要是第二种,且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小,第一种情况很少见。所以,电大网络教育参与社区教育,是一种本身教育机能的完善,填补了我国社区教育中高校教育社区化的项目空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电大网络教育下实施社区教育的组织与探索

(一)提高发展社区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时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产生,并引起各国的重视。1994年8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首次正式建议:“通过较好的教育和培训,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文化,对人增加投资”。1994年11月、1997年3月分别在意大利罗马和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均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新理念。2001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正式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时展要求下,更需要

通过发展社区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自觉克服和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孳生的种种不良现象。如金钱至上,不讲学习,盲目发展,导致发展上的短视,造成发展周期短而生命周期更短的恶劣后果,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等;只讲实惠,不讲道德,以中饱私囊为乐事,抛弃单位、集体的长远利益,为了谋私利甚至破坏公共利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日益下降;利己损人,寡义冷漠,严重的以自我发展为中心,以残缺的自我价值为中心,不珍视环境的良性建设,不尊重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不尊重人的生命权和幸福权,漠视人格的低劣和人性的无知等,这些有悖主流社会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种种弊端,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净化人的灵魂。通过不断的学习进取,吸收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知识技能,提升城市、乡村和公民的知识技能素质和生活质量品位,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二)在电大继续教育的社区教育中形成机制

电大网络教育条件下的社区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协作和努力,从规范化管理上应建立一种机制。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在电大系统建立和健全与社区教育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比较好。

1,成立权威的领导机制

明确统管此项工作的机构、职责权利。建议中央电大成立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各省、地市级电大的社区教育的建设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省、地市级电大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细化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并和谐于当地社区(居委)创建工作的开展。

2,要形成学校领导、政府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

要明确政府教育、文化、科技、人事、劳动、财政等职能部门在社区教育中的责任,充分调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为建设学习型社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社区教育保驾护航。

3,建立和完善内在激励机制

要制订激励政策,激发全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对社区教育中的先进社区和个人,要定期评选表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制定规章制度和营造竞争氛围,造成一定的外部压力,引导和鞭策人们去主动学习。

4,强化投入机制

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硬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各种教育培训设施、文化设施、各社区教育分点的学习场所和各级各类学习指导组织等,这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支点和物质基础。各级电大应把建设学习型社区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面向社会,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加强电大网络教育下开展社区教育的多种研究

在社区教育中电大应有专门的人员抓研究、搞协调、搞教育设计、搞教育规划,应汇同政府研究部门搞好该项工程的理论探索。通过与政府紧密联系,为政府分忧,为政府出谋划策,争取参与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为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在社区教育中要克服以下阻力或障碍

1,合作意识弱,观念陈旧

谈到教育就是在学校里学习。教育机构将教育封闭在学校的“围墙”内;非教育机构将教育挡在本部门的“围墙”外,彼此只见内,不见外;本位的、封闭的观念使教育机构与非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产生了鸿沟,要本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思想,进行电大系统社区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创新思想欠缺,存在体制制约

学习化社区的区域概念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冲击。目前的各行各业还处于系统内纵向管理,缺乏一个横向协调管理体系,既有行政力度,又有各界参与。虽然原有体制制约有所松动,但从根本上建立适合建设学习化社区的体制尚待时日,需要不断努力。

3,资源馈乏

资源建设缺少长远规划,建设数量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资源投入需要经费,而造成人才的紧缺也和资金的短少有直接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