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命教育的特点

生命教育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8 14:43:08

生命教育的特点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1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已经渐渐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了生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门科学通常被称为“分子生命科学”。分子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前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同时,分子生命科学又因其内容的复杂性、高度抽象性等特点,和数学、化学及物理学等课程一起被列入了基础学科的范畴,使人一听感觉很有意思,但是一学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头痛不已。本文试从职业学校分子生命科学的教育现状、教育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分子生命科学教育的现状

1.分子生命科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分子生命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即使是教师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新信息,所以,也就不了解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式;而作为学生,他们因缺乏背景知识,无法理解足够的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学习。所以,面对铺天盖地的分子生物信息,大部分学生要么不感兴趣,要么敬而远之,不知如何入手及如何分析。

2.概念的理解和推理的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校在教授分子生命科学的时候,都是将分子生物学单独列出来讲,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不利于联系宏观现象,另一方面,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概念,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理,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干脆就逃课,最后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的现象。

3.实验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分子生命科学的实验操作基本都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所以,要想真正进行系统、综合的分子生命科学的实验的话,不但需要许多仪器,而且在这些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试剂、酶、菌种等材料要么有毒、要么价格不菲、要么不易保存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因为安全问题束缚了分子生命科学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实验经费的不足,导致一些实验只能在课堂上讲授,而不能使学生动手操作。

4.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在网络如此便利的现代社会,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演示,也能够弥补因现实条件所限造成的教学缺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的精力和知识体系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三、分子生命科学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涉及面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分子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需要用到很多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轻松。

2.概念难于理解、内容缺乏想象。

在分子生命科学的学习中,概念的多重意义和变化也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分子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其中的基本概念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原有的意义或变得更为详细。另外,分子生命科学的内容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事件,并且经常使用特殊的符号。在学习特定知识的时候,经常用到该领域的语言,这使学生一方面因缺乏感官的刺激,另一方面因特定语言难记而感到厌倦。

3.教学设备需更新,教学经费要充足。

对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真正掌握分子生命科学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不但需要他们熟知理论知识,而且要将理论知识和原理熟练地运用到实验中。但是因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即使是校方注意到分子生物实验对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也往往有心无力,致使本科教学设备落后,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4.部分内容的讲授需借助网络资源。

一个生命科学的概念,大部分涉及集群的过程,而这又涉及复杂的生物物理,生化,生态现象。为了解新兴的概念,学习者必须通过复杂的信息空间进行筛选,区别对待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特别是难于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如自然选择、进化、变异、分子重组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四、对教育研究与教学的启示

1.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确定讲课的核心内容。

由于分子生命科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并且分布于不同的课程学习中,因此,应该编制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分子生命科学丛书,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单独把分子知识列在一起,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2.科学规范地界定概念,通俗易懂地教授知识。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推理困难已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焦点。目前也有一些高校正在采取措施,以缩短实践和分子生命科学教学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分子生命科学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更轻松地进行学习。

3.构建合理网络平台,增强网络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分子生命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利用网络视频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改变学生关于分子生命科学现象的抽象思维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工作。

4.重视分子生命科学领域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

虽然目前核物理等学科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安全隐患。科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分子生命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人们对在哲学和伦理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2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教材中引入了许多研究生命本质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微观世界的知识。这给生命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可视化差,仅靠现有的一些文字、挂图,甚至投影、幻灯,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提高生命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实现了师生间资源共享、交流共鸣,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精神。

二、多媒体技术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2.1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能力

生命科学的知识内容繁杂,而教学计划安排课时较少。结果势必造成知识内容的不断增加与有限的学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迅速地了解生命科学前沿和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因此多媒体教学使得繁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加强了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丰富学习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

2.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来说,生命科学课程繁杂,缺乏直观感,致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生命科学内容抽象的难点。具有图像清晰,色彩鲜艳,音质优美动静结合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重复性,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认真地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外界环境刺激与学生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实现生命科学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的意义建构,促进教学效果顺利地实现。

2.3便于教学设计,利于突出重点、难点

传统的生命科学教学多数是找一本参考书,靠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来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抽象,在每次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口述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一般不会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事先备课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能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并可用非常便捷的方式来突出重点、难点,如可用不同颜色、不同字形、不同字号的文字,使学生明白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理解的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内容,这些是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的。

2.4利用网络资料,增强教学的新颖性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可供使用的图片资料十分有限,且图片质量较差,导致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因此各种示意图、清晰照片、动画和短片对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非常重要,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能非常方便快捷地获取这些资料[1,5]。对于网上一些不可以下载的flash资料,可以直接链接网址,在课堂上直接上网观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启发性和直观性,能够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应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3.1要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具有的优势已非常明显,但它并非万能,教学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决定因素。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否认传统教学方式,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容易导致教学手段单一[6,7]。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坐在电脑旁只是在点击鼠标,废弃了书写板书,学生会感到记笔记困难,由于教师在电脑旁边操作边讲授,师生间就会缺乏形体语言交流,所以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注意形体语言,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3.2优化教学内容,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不能只是简单的文字总结,要配以必要的图片及动画;文字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发挥多媒体课件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的优势。例如,在讲授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必在课件中插入过多解释性文字,只需一边放动画,一边口头解释,就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该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内容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兼顾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3.3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3

从教育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而言,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面对越来越多的生存压力,教育对生命漠视和无助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反思。珍视生命现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命题,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颇为丰厚的成果,这对于改善我国教育中生命缺失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地说,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起点,激发教育的内在生命因素,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为宗旨的教育理念。而生命化教育就是使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通过符合生命本性的活动达到具有生命特性的状态或程度的教育活动,是使生命教育理念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教育活动,是随顺人的自然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

音乐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神奇的效应成为生命世界的共同语言,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音乐一样超越时空,沟通生命信息。因此可以说:音乐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而生命化音乐教育则是通过符合生命本性的活动达到具有生命特性状态或程度的音乐教育活动,它不仅使音乐教育直面人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为目标。而且在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均体现出关于生命教育的独特内容和方式,从而使音乐教育与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更为紧密,有利于实现美育功能,完成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生命化音乐课程的本质在于激发音乐课程内在的生命气息和生命激情。还音乐课程以生命的本真状态。相对于一般的课程来说,生命化音乐课程更强调对音乐知识的内在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知识的学习指向对音乐的领悟、体验以及审美能力的生成。生命化音乐课程更重视经验、体验以及活动,更强调审美的主体性。

对教学本质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学理论界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意见和说法。“特殊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这种认识活动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力求在较短的时期内传授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其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发展性和教育性。该说按照认识的普遍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多年来在教育理论中被广泛接受。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局限于唯一的特殊认识过程,不利于深入、全面地揭示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的本质,这种片面性导致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意、思想品德、体质等,忽视了学生多种心理的参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和谐发展。“特殊交往说”认为:交往是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交往表现教学过程的全部,反映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贯穿于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和结果,因此,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交往本质观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和社会建构性,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多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涵盖了现实的各种教学。它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构建有重大意义,对改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十分必要。不足之处在于,交往是任何社会活动的外在形式,如果仅从外在形式去阐释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背离教学过程本质研究的基本方向的。“多本质说”的基本观点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多矛盾的复杂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主张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性和全过程上对教学过程的各个侧面进行客观的、系统的、综合的分析研究。该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承认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有利于打开思路,清除认识上的单一化和形而上学的弊端;但该说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每一种联系或关系,都看成就是该事物的一种“类型”的本质,并将它们并列起来,没有揭示教学的整体本质,揭示的只是教学过程的特点或学科属性。

从以上对教学本质的不同观点来看,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教学本质的观点,对于生命化音乐教学来说同样如此。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我们还是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对生命化音乐教学进行一些必要的认识,生命化音乐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音乐教学实践中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所导致的割裂了主体生命体验的现状而言的。因此我们认为,生命化音乐教学就是以主体的生命为基点和最终归宿,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和感受增进情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凸显生命灵动的活动。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基于以上对于生命化音乐教学本质的认识,我们从生命的角度对生命化音乐教学的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以期对生命化教育有一个外在的认识。

情感性: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化音乐教育是审美情感教育。

审美性:音乐教学在美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向人们展示音乐的美,而且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们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决定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审美为核心。

愉悦性:追求快乐和愉悦是生命的本真表现,音乐教学中的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恰恰是音乐教学的这种愉悦性,使学生在轻松课堂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心灵。

自始至终充满着激情,保持着愉快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性: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必须要有提升性,即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提高对作品的思想性的挖掘,使音乐教学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超越性: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欣赏音乐还是表现音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不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联想、想象,包含着发散思维和集中性思维,这些都是创新之源,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实现了对自己原有认识的超越以及对作品本身的超越。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

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生命在音乐课程与教学中的失落是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虽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这问题有所关注,但鉴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这一问题在音乐教育中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音乐课程与教学对于人的生命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工具理性主义使音乐课程与教学丧失了生命的家园,把音乐学习作为一技之长加以对待,音乐教学及活动成为学校的形象工程,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技术至上导致文化本质在生命以及音乐中的丧失,模式化和形式化严重,忽视了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等。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意义之一在于生命与音乐教育内在的契合。音乐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而生,成为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适应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更需要音乐对外部世界美的事物的净化并陶冶人的心灵,可以说生命的完善与音乐息息相关。人是文化的存在,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最能反映人的生命本质,成为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感受形式和最真实的感性要求。音乐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生命需要美的熏陶,而基本途径就是美育。音乐课程与教学能够引导感性,对学生进行审美的引导与规范,能够使受教育者理解生命的价值,能够使学生从艺术的人生中领悟现实人生,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是用独特的语言传达世人的人生体验的心灵印记,可以起到沟通主观和客观世界的作用。因此,应把美育的宗旨确立在培养和塑造人的生命意识这一点上,通过引导、升华,对人实施具有生命层面意义的教育。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意义之二在于生命在音乐课程与教学中的回归。实现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使命,就是要在音乐课程与教学中体现生命的特征,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情感,尊重生命存在。比如在情感化的音乐教学中体现生命的现实性与体验性,创设音乐情境,传达情感体验,营造愉悦氛围,陶冶学生的性情;在审美化的音乐教学中体现生命的崇高和价值;在个性化的音乐教学中体现生命的整体性与独特性,包括个性化的教材处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象的音乐语言,个性化的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各种课型,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音乐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等,以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性更健全生命的成全,使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自然的教育,其真正意义就是通过他人的引导、帮助,使学习者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因而可能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4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在生理、心理有不同程度缺陷的残疾儿童进行教学,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个性上的不同,而家长对待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众多家长因孩子的残疾没有正面、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使其还在情绪心理上都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学校教育也没有让学生强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生命认识的缺乏。

一、寻找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并尊重生命,才能让学生不断热爱生命。这种生命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思想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鼓励和赞美。因为这种鼓励和赏识给学生带来的是快乐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而且对于特殊教育群体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和鼓励,所以要善于积极发现学生的亮点和优点,并去鼓励和赞美。

二、拓展教学视野,让学生体验丰富多样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需要通过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不断感受和领悟完成的。所以,语文课上老师应组织活泼、有趣的活动,来创设情景教学,带领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并从这种体验中培养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建立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文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特点来安排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和丰富学生在生命教育教学中的人格感悟和品质的养成。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145-02

一、从生命教育到生命化教育: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

生命教育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于90年代末引入我国大陆。大陆代表人物有刘济良、郑晓江、欧巧云等。生命教育最初起源于生死教育,主要是针对滥用、青少年自杀、杀人等现象而提出来的。因此,生命教育是以认识生命感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具体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最终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宗旨是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生命化教育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著名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生命化教育的要义是“一种全新的关于生命的教育理念,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育重点在于“化”的过程,把对生命的关注和“成全”融入到具体教育之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范本式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感性认知,更是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的理念和精神。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生命化教育相对于生命教育更具有过程化和常态性、是将生命教育“化”入整个教育的始终以及各个方面;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生命更好地发展。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生命教育才有方向和保障;在生命化教育的过程中,生命教育才能实现其目标,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高职教育生命化

1.从过程上看,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推移,是彻头彻尾的生命教育。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由教育来成全。高职教育生命化,是将生命这个教育的原点完完全全、从头至尾推移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点要从关注以技能为主、满足社会需求转移到关注生命成长、重视生命发展上来;把学生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如有热爱教育事业、培育生命成长的生命化教师;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生动活泼的生命化课堂;有让学生健康快乐、陶冶情操的生命化校园文化生活;有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塑造健全人格的生命化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使高职院校的师生深刻地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有效地防止伤害生命现象的发生。这样生命教育也就有了前提和保障,有了良好的氛围和发展的延续性,成为全过程的常规性教育,不再是时有时无、时紧时松的阶段性教育。

2.从深度上看,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深化,是生命教育。纵观国内外研究,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生死教育。如在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是因为要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而提出的;美国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形式出现的;日本是针对青少年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现象提出的;我国的生命教育是在借鉴国外、我国台湾等地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了解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这表明:生命教育较侧重于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和教育。

高职教育生命化,不仅表明高职院校将生命的感性教育融于职业教育中,而且还深入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层次。生命化的职业院校,所有的工作都不再把人单纯作为经济工具和职业操手来培养,而是以生命的发展来对待。通过生命化课堂、生命化教师、生命化校园生活、生命化实践和生命化家庭等教育因素,不仅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因而,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深化,是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

3.从广度上看,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扩展,是众人参与的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学中的生命教育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由于得不到认可和支持,专业生命教育教师甚少,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只是在出现危害生命的现象时,如:学生自杀或学生打架伤人,才作为危机干预手段,开展生命教育。这完全是一种短期的、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一种更宽泛的生命教育视野,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广泛性、全员性、普遍性。就是说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项工作都直面学生生命、“成全”生命的成长。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家庭,所有的教育资源全员介入、共同携手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因此,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在广度上的扩展,是众人参与的生命教育;是平台更广阔、发展空间更大的生命教育;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教育。

二、规律化、生活化、个性化:更新原则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一)规律化:彰显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科学性

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规律的教育。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要坚持规律化的原则。即要尊重生命,不是要改造生命;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要用先进的心理咨询技术和科学的危机干预手段进行;要用开放、灵动、因人而异的科学方法进行,决不能违背规律、毫无顾忌、随心所欲。

(二)个性化:反映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特殊性

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冯建军教授说:“教育应该是‘量体裁衣’,为生命独特性的实践创造条件。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创设适应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文化底蕴不厚、自卑心理较重、社会职业角色多样性等特征,对他们的生命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专业特点及职业选择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个性化原则,实行适应性教育;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还要尊重个体学生的不同差异,实施特色化教育,解决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困惑、烦恼,不能搞一刀切。

(三)生活化:体现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常规性

人生是生命和生活的统一体。人的生活必须以生命为基础,人的生命又必须由生活来显现。两者密不可分,互为表里。

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发展方式,是生活的重要构成要素。生命化教育就是源于生活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也要在广大学生的生活中进行,要坚持生活化原则,要有常规性。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用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及生活中的苦乐哀怨等人生现象,教育每一位学生敬畏生命、活在当下、热爱生活、憧憬未来。通过他们对生活的种种体验,进行适时的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泛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内蕴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活动、交往、实习与实践之中,即让生活生命化。绝不能把生命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

三、更新观念、整合资源:更新途径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一)更新高职教育观念,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证。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轻人文素质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职业培养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成长等错误观念,树立生命化教育的新理念,以生命为教育原点,以“成全”生命发展为己任。

(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开辟生命教育新途径

1.构建生命化的教育课堂,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要从构建生命化课堂开始,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实现生命成长、人生意义提升的具有吸引力的场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生命发展的一段共同经历;课堂充满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包容着生命中暂时的缺陷,也呼唤着生命智慧潜能的觉醒”。高职院校更高层次的生命教育,也要从构建生命化课堂开始。因为,这样的课堂能为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提供教学环境和氛围保障,同时也是对职业院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完善。

2.培养一支生命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由教师来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扮演新角色,做生命化教师。生命化教师的第一要义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对生命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他们不仅关怀学生的生命,也关怀自己的生命,是把教育当成事业,充满人文关怀、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教师。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水平不高等实际,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生命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就有了根基和保障,就有了力量的源泉和事业的“卫道士”。

3.搞好生命化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目前高职院校很多学生的生活观单调,生命活力消解,甚至有扭曲的现象,一些人把“上课、考试、实习、过年”的周而复始看作他们的大学生活;郁闷、无聊是他们的常用字词;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是一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因此,搞好校园生活,让学生快乐、充实、幸福地生活,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生命教育的重大课题。教师不仅要从从物质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还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来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品位。

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里,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利用高职院校的灵活办学机制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社会实践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管理,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生命体验、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成长。

4.建设生命化的家庭环境。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责无旁贷,家庭也不能退出教育舞台。帮助学生建设生命化的家庭环境,建立家庭、学校双向互动机制,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帮助学生按照生命化教育理念优化其家庭环境,如建议家长要结合子女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情况,提出切合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实际要求;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其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使学生和家长学会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增进亲子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和伤害生命等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更健康、更和谐、更有生命情感;使生命教育得以全方位实现。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6

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即“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不良信息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面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

可塑性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们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

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的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中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

在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

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们却无法理解,不能亲身感受,同时占用过多时间,身体素质练习减少,活动时间减少,从而扭曲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

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的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

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只是教师的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1.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中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2.目前中学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形式化严重,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刻,仍然继续以身体素质和技术学习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李文彬,郑方辉.新西兰政府生产力评价及其启示――以教育生产力评价为个案[J].行政论坛,2015,(4).

[12].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8

    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享受成长过程[5]。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特点要求体育教育具备真实和意会的学习历程,它注重并尊重个体的特征与复杂性发展。

    1.1.1改善特殊人群的生命关怀缺失现象范围广泛的学生生命个体在生理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何满足每个个体的个性特点发展是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6]。特殊人群是指天生或后天形成生理性缺陷,导致不能进行正常训练与学习的学生。一些学校往往忽略这部分学生,未能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阻碍了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开设新型的体育保健和康复训练课程,以充分弥补这些学生的生命关怀缺失。

    1.1.2体育教育应倡导生命的个性化教育体育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而逐渐转向注重个性化生命教育的方式,传统单一的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7]。然而,体育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个体的独特性发展,能充分释放生命的潜力,获得足够的动力和激情,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尽显人文主义精神与科学发展主义精神的完美融合。体育的生命教育本质观念注重并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多元、拓展生命体验的学习环境。体育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活力充沛的大学生,是具备科学知识、天然禀赋、运动能力等素质的生命体,体育教育要面对全部学生,依照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相适应的教育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评价体系帮助教师确定更为正确的教学模式,评价内容丰富,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评价标准则包括适应普通情况下的一般标准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纵向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则有学生间、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互相配合等方式。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首先,通过诊断性评价方式,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学习能力,总结学生的弱点和强点,分析并提出最为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可以依据学生的体能和技术等素质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特点,开展教学选修课模式。再次,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过程性学习评价手段,不断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及时改进学生的反馈信息,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最后,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其中评价标准不能一成不变,否则,评价结果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失去评价最初的科学性和激励价值。

    1.2体育教育要注重个体的自主能动性

    生命的体育教育过程需要得到多方面、和谐的因素作为基础,而且还要尊重生命体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力。自主能动性是指个体在自我内心思想的动态支配下由自身来完成的需求和自由,这表明了主体的自我实现意识和自由,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障个体本身能够自由地把握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人的创造性是体现个体超越现实的积极表现,人们在不断地发展中通过创新意识逐步改善和摒弃自身的缺陷,这是人类最大的发展驱动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以上情况皆可证实,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性,并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支持、指引、深化学生的选择意义和对自身的使命感,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认可,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在程度较好的学生中采取“三自主”教学方式,并安排难度较高的编排和创新学习方式。这些自主型的培养方式,可帮助学生强化自主选择、占据主导、自由思考的学习方式,实现体育教育的探索教学过程。

    1.3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从哲学的发展理论观点出发,人的生命处于不完善而不断追求完善的体验过程之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精神和身体的构建。体育教育不是一潭死水式的静态过程,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仅应规划好教育目标和内容,更要观察和留意个体的现实收获与感受,关注当下受教育者的真实反应才能创立体育中的生命教育。体验过程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真正意识到人文价值的关键,体育教育课程的安排与教学活动的组织都是为了促进和唤醒学生体验生命的动力源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体会人文与科学知识,努力超越自我,切实感受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体育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有所震撼和领悟,否则,教育的本质目标则不能实现。体育教育是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性发展、尊重个体意愿、满足学习需要,彰显因材施教的特色教育,从而发挥学生的内在天赋和后天能力。如:在竞赛训练以及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和唤醒学生团结互助、尊重关爱他人的意识,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够体会失败与成功带来的生命体验。

    2体育教育中生命化的体现

    体育教育的生命教育体现应融合在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在具有体育生命本质的教育课程理念和指导思想下开展活动,然后在生命化的体育教师引领下,开设具有生命意义的体育课程。

    2.1具有体现生命本质的体育课程理念

    2.1.1体育课程理念向“生命为本”升华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的课程理念的实质是要求培养出全能的和谐生命,这就需要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理念逐步升华为“生命为本”的理念。“生命为本”的课程理念是指在遵循个体生命自然本性的发展规律下,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体的最优化,健全学生爱护生命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内涵。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生命,在敬畏生命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美丽[8]。该教育理念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者完美结合,与生命本身发展的规律相适应,为生命的自由生长和完善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环境。该理念的提出为体育教育的“全人”宗旨培养目标奠定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也是体育活动生命特征的体现,这也是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体现。体育课程理念的升华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差异性较大,转变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将生命教育目标融入课程教育目标中;②教学内容注重生命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③运用一切教学资源和设备,将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技能素质与生命自然状态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的科学和生命价值的最优化;④将生命教育思想贯穿到教师与学生评价当中。在教师评价中,将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尊重生命自由发展的要素纳入评价指标;在学生评价中,要将学生的生命观和态度纳入评价指标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

    2.1.2生命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体育教育的生命意义的实现,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入生命化的教育目标和模式,并在生命教育中不断融合心理、生理、社会、健康、损伤、安全、营养等元素,将诸多领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与体育教育相糅合[9]。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①在体育训练活动中,强化学生体育促进健康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在营养与损伤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营养、安全与生命的紧密联系;③准确观察并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教育目标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内隐为自身的坚强品质,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④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教师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对消极学生进行开导,使之意识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学会适应社会。

    2.2具有具备生命化指引能力的教师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对教育效果影响较大,生命教育需要有生命化的教师来组织和管理[10]。生命化的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师道德、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对生命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能够建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和模式等。生命化的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唤醒学生体验生命与健康的指引者,更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与体育实践的鼓励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生命化的体育教师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培养出不断超越自身健康体魄和灵魂的现代化建设者。

    2.3具有具备生命意义的体育课堂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9

目前,我国在中学体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体育教师受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影响,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了关于生命价值的宣传和教育。另外,由于体育课在很多学校被视为公共课程,故只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量化考核,淡化生命价值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常态。同时,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单一,不能很好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生命潜力。此外,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过于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内涵

总结提炼相关研究观点可知,生命教育本质上是根据每个个体生命的不同特征,遵循个体正常的生理规律,以个体的生命潜质为基础,通过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促进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开启个体的精神世界,使个体的生命潜能得到激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注重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使个体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生命活力充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和生理的训练来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进而理解生命乃至生活的真正意义。

2.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生命教育起源较早,对生命教育的特点和实践传播方式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在1968年初的美国,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学校广泛推行和实践这一理念。美国的中小学成为贯彻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截止1976年,美国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已达1500余所,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美国的中小学层面基本得到普及。日本在20世纪后期,在其青少年中出现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甚至出现大量的自杀、欺侮、杀人等极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日本在1989年修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明确了“以敬畏生命、尊重人”的精神为德育目标。3.国内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1976年初,我国从日本引入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并逐步推广。1998年,台湾地区开展了针对中学生群体的大型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并获得了各级中等学校以及教育界领域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也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以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二、生命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是人的生命。在我国,家长和社会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会高度关注其健康成长的状况,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尤其是到了有升学压力的中学后,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大多落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至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只以取得体育成绩作为教学目标。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学校的体育教育。

1.生命教育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积极主动把握学生的成长关键期,以生命教育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开展一系列融合生命意义、生命本源和生命价值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2.中学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践

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以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为教学任务,更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为了推进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其必须以生命教育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各类体育训练并积极配合教学,从而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和享受生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完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

当前,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也迫在眉睫。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看,其主要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合理等问题。为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应抓住机遇,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之中,强化师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关注生命的整体性。

1.在体育教育中,强化生命价值意识

中学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系列体育运动训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慢慢感受其自身的身体变化,增加心理体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学生在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尊重和珍惜生命。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必须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细心观察学生的发展,并根据学生情况,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体育技能,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2.在体育教育中,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个体的生命是由多重生命层次构成的,同时,个体又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圈中,由此形成了个体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在个性、爱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每位学生都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对生命价值认识程度的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自由、民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愉悦体验,同时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就感。

3.在体育教育中,关注生命的整体性

人的生命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中学教育的任务是要塑造学生的社会化生命,引导学生精神生命发展。因此,中学教育不仅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着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此外,学校也要通过团队化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集体感,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四、小结中学体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更多融入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培养和强化师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立足于生命整体性的视角努力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

参考文献:

[1]阳彭庄.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体育教育[J].信息化建设2016(10).

[2]王开银.“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高职高教研究.2015(31).

[3]贾新建.生命教育回归与尊重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4).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10

目前,我国在中学体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体育教师受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影响,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了关于生命价值的宣传和教育。另外,由于体育课在很多学校被视为公共课程,故只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量化考核,淡化生命价值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常态。同时,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单一,不能很好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生命潜力。此外,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过于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内涵

总结提炼相关研究观点可知,生命教育本质上是根据每个个体生命的不同特征,遵循个体正常的生理规律,以个体的生命潜质为基础,通过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促进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开启个体的精神世界,使个体的生命潜能得到激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注重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使个体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生命活力充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和生理的训练来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进而理解生命乃至生活的真正意义。

2.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生命教育起源较早,对生命教育的特点和实践传播方式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在1968年初的美国,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学校广泛推行和实践这一理念。美国的中小学成为贯彻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截止1976年,美国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已达1500余所,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美国的中小学层面基本得到普及。日本在20世纪后期,在其青少年中出现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甚至出现大量的自杀、欺侮、杀人等极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日本在1989年修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明确了“以敬畏生命、尊重人”的精神为德育目标。3.国内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1976年初,我国从日本引入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并逐步推广。1998年,台湾地区开展了针对中学生群体的大型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并获得了各级中等学校以及教育界领域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也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以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二、生命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是人的生命。在我国,家长和社会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会高度关注其健康成长的状况,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尤其是到了有升学压力的中学后,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大多落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至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只以取得体育成绩作为教学目标。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学校的体育教育。

1.生命教育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积极主动把握学生的成长关键期,以生命教育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开展一系列融合生命意义、生命本源和生命价值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2.中学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践

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以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为教学任务,更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为了推进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其必须以生命教育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各类体育训练并积极配合教学,从而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和享受生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完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

当前,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也迫在眉睫。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看,其主要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合理等问题。为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应抓住机遇,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之中,强化师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关注生命的整体性。

1.在体育教育中,强化生命价值意识

中学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系列体育运动训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慢慢感受其自身的身体变化,增加心理体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学生在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尊重和珍惜生命。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必须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细心观察学生的发展,并根据学生情况,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体育技能,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2.在体育教育中,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生命教育的特点例11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学校现状,2006年我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口号,处处以人为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和而不同、泰而不骄”;校训是“诚、毅、和”;近期目标是“精管理、强队伍、优课堂、促质量”;发展愿景是“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办名校”。几年来,学校在实施生命教育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

一、生命教育之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它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在这一宗旨的引领下,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心胸宽广、不骄不躁的人格精神,创设了温馨、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充分体现了“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彰显了“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的办学理念,体现了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思想。

二、生命教育之践行

几年来,我校“生命教育”的开展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提高生命质量的全人教育为中心;以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为两个基本点。为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学校主要从“生命教育课程、打造活力课堂、体验式主题活动”这三大“砥柱”入手,并逐步构建起了生命教育的整体框架:

(一)校园文化――生命教育的熏陶工程

教学楼深情伫立,眉宇生辉;“行知园”芳洲飘香,绿茵滴翠;操场上,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走廊内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传递着生命的价值,陶冶着师生的心灵,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研修文化――生命教育的奠基工程

我们认为,只有先让教师享受工作的幸福,教师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学校根据教师职业周期的特点对教师进行菜单式校本研修。同时,学校还根据教师的行为动机以及目标设置,将教师的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平台激励教师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自我成长中享受幸福。

(三)活力课堂――生命教育的主体工程

一个学校无论多么成功,如果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仍然只是行走在教育的边缘上。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经历了由有效高效以学定教活力课堂生命化课堂五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蕴含、渗透生命教育,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教育教学之“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研究出了课堂教学之“法”――以学定教;摸索出了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术”――建构“自主探究,高效活力”课堂。

通过活力课堂的打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美誉度也得到了提升。

(四)校本课程――生命教育的研发工程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任何教育思想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得到系统的传播和实现。为此,学校制定了特色课程开发建设方案,研发了《八十中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双线并行”校本课程实践,即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时进行。遵循“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个纬度,开发资源丰富的生命教育课程,其中将崇敬生命类的《生命教育》、浸润生命类的《知行成长课》作为必修课。同时学校开设了包括体育、艺术、文学、语言、科技五大类共19门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不同选择的需要。

(五)主题活动――生命教育的实践工程

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学生良好的品质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绽放出灿烂的光辉。因此,学校注重通过“体验实践式”活动开展生命教育。主要采取:模拟情境――角色体验;主题班会――心灵体验;社会实践――行为体验;节日资源――情感体验;三结合教育――多元体验等方式。从课堂到生活,由自身及他人,将课堂的领悟与活动实践有机的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不断升华他们对人生的理解。

(六)多元评价――生命教育的动力工程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每个生命都是精彩的,应采用多元评价,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活力。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学校开展了“争星创牌”活动。根据学生爱竞争的心理,评选礼仪星、乐学星、自律星、才艺星、洁净星等奖项,使学生感受到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天都是快乐而充实的。

通过生命教育“六大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拓宽了生命教育的育人渠道,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感奠定了基础。

三、生命教育之成效

如今,生命教育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成为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

生命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学会了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使学生始终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