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能训练培训

体能训练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3 14:40:11

体能训练培训

体能训练培训例1

随着公安教育新培养体制的顺利实施,警察院校每年招录了一批改制生学员,这些改制生生源由已毕业的大学生和部队退伍的士兵组成,按照国家规定,这些学员必须要在学校全日制培训两年,学习相关的公安技能及公安业务知识,毕业后将会直接进入公安基层工作,改制生也是警察系统的生力军,其体能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警察队伍的实战能力。如何培养改制生使之具备良好的体能成为警察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改制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包括警察体育课教师所安排的体能训练和考核、课余时间指导员所组织的体能练习和测试、课余时间学员自身进行的体能锻炼和自测。虽然学员在校期间体能训练的途径丰富,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改制生没有良好的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在以往的大学学习期间,体能锻炼甚少,更加不知该如何进行体能训练,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指导员对体能训练的方法一知半解,严重影响了体能训练的效果。因此,如何切实提高改制生体能水平的重担就压在了警察院校的警察体育教师身上,作为警察体育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运用几种训练方法或几种训练手段上,而要站在教育学的高度灵活运用适宜的体能教学训练模式来实现改制生学员体能训练效果的最优化。

一、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一)体能

体能是体质的一个方面。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个方面。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员实战水平和工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应对各种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

(二)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指为了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而进行的训练。取决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体能训练具有长期性,也就是说学员必须从心理上接受体能训练,在训练中必须持之以恒、认真对待。体能训练内容主要由身体形态、机体机能、运动素质三类训练内容组成。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训练的核心部分。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对于改制生学员应重点练习力量、速度、耐力这三大基本运动素质。

(三)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其意志品质。警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塑造身心和谐的改制生学员,通过教学使其具备健硕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为公安基层工作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官。

(四)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选用体育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这些体育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体能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员的注意力,一是为了让学员掌握体能训练的技术环节,二是为了使学员明白体能训练的方法,这样就为学员的课外自主训练提供了基础。

(五)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体育教学训练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体育课的设计与实施上。与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联系。改制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固定单一,要从学员的心理需求和身体实际状况出发,灵活运用体育教学模式,达到警体课的教学目的。

(六)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体能教学训练模式是在体能教学训练中表现出的体能教学训练思想的教学程序。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组织体能教学训练,也就是以什么形式来进行体能教学训练课。改制生学员心理较为成熟,思想上存在优越感,在体能教学中会出现懈怠情绪,因而为提高体能教学的质量必须合理设计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二、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分类及特征

(一)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分类

体能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采取哪种教学训练模式,使用恰当的教学训练模式会大大提高学员体能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根据不同的训练形式,我们可将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划分为:传统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体育游戏模式、比赛模式、考核模式等。

(二)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特征

1、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组织下带领全体学员共同进行体能训练的模式。改制生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公安专业学员,加上他们已经具备在职警察的身份,心理上较为成熟,警体教师在警体课中开展体能教学一般会采用传统的体能教学训练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使用较为简单,易于进行体能训练,但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本身没有主观能动性,训练不积极,往往由于训练内容的单一枯燥使学员失去训练的兴趣,形成一种应付心理,造成了教学训练效果均不佳的后果。

2、分组教学模式的特征

分组教学模式是由体育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把学员分成几乎均等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自进行体能训练的模式,最后由体育教师检查各小组体能训练的成果。分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员自身的训练积极性,加深了学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失去了教师的管控,学员分组后会出现一些小组成员纪律问题,训练的动机难以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后加强对各小组的指导和督促,这种分组模式往往在擒拿格斗课程里面使用,较多用于擒敌拳的练习中。

3、体育游戏模式的特征

体育游戏模式是由体育教师安排某一项或几项游戏活动以促进学员体能水平提高的教学模式。体育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学员身体各器官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身体耐力、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能训练的主体是学员,只有满足学员自身的需求才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体育游戏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有些集体游戏还能够促进学员之间的团结互助,而且游戏有它的规则限制,也加强了学员的组织纪律性。改制生毕业后会进入公安系统的基层工作,警务工作的高压力、高负荷、高应激的特性不可避免,在体能训练中运用体育游戏在锻炼他们身体的同时,也会调整他们的心态,形成积极乐观轻松愉悦的情绪。体育游戏模式可在警体课教学中使用,但不宜过多,过多会造成改制生学员心理过于放松,形成懒惰懈怠的心态,而且很多游戏的训练强度较小,对体能水平的提高的幅度不大。

4、比赛模式的特征

比赛模式是由体育教师运用比赛的手段,让全体学员加入到体育比赛的竞争中,来加强学员体能的教学模式。学校每年会举行校际的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学员会努力训练,争取好的名次,体能训练的成绩大幅提升,但参加这些比赛的学员毕竟是少数,既然这种模式对学员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我们尝试把这种比赛模式引入到警体课中,在本班级内可进行田径类比赛,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更好的方法是与同时上课的其他班级举行友谊对抗赛,尤其是球类的对抗赛,包括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这几个球类项目参与的人数多,对抗激烈,趣味性浓,能够锻炼到的身体素质较多,但比赛模式的训练强度较大,身体对抗较多,容易造成伤病,而且比赛期间学员心理也较为紧张,不宜过多使用,教师应把握好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在学员身心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可采用。

5、考核模式的特征

考核模式是由体育教师在警体课对学员进行体能测试,把体能测试的成绩加入到学员的总成绩中,这是一种以考促训的教学模式。考核是检验学员训练成绩的风向标,改制生体能训练的效果是需要考核来检验的,以考促训是教育工作者常常采用的手段,另外,学员特别重视自己的考核成绩,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往往会加大自己训练的强度,调整自己的训练态度,更加积极主动的地配合教师完成每一堂课的体能训练,但如果考核贯穿在每一次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压力较大,脱离了基本的体能训练,体能水平的提升也就比较缓慢,考核模式可在每学期开始 、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分别采用,以检验出学员每个阶段的体能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5种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各有优势和短处,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设计该使用哪种训练模式是教学中的关键。研究认为在警察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始阶段首先宜使用考核模式,这样能让教师掌握每个学员的体能情况,有助于下一步的体能教学,考核的项目应该涉及耐力、柔韧、力量、速度、灵敏性等;教师在掌握学员的体能成绩之后,可根据每次课的天气、场地、学员的心理状态和兴趣,有变化的选择传统模式、分组模式、体育游戏模式和比赛模式,这样就保证了体能教学训练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在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可以进行体能测试以作为学员警察体育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二)建议

由于当前大多数警察院校对于改制生没有安排专门的体能课程,只有警察防卫控制或者擒拿格斗课程,研究认为:第一,警察院校应开设体能课程,如果没有条件开设体能课程,警察体育教师应在警察防卫控制或者擒拿格斗课程中加大体能教学训练的比例,打造学员成为具备娴熟的格斗技术和强健的体魄的优秀人民警察。第二,警察体育教师应加强对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深入学习,在宏观上把握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6).

[2]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体能训练培训例2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却出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顺利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为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这一课题,以期为提高我国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整体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改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水平

我们随机对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共67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76.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有13.6%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仅有9.6%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上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尚处于一个较低的层级。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进程中,探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无疑为增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2)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技能水平。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体育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要想达到体育新课改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进行职后教育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了。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有助于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形成学习型团队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一种有效的职后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体育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有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型团队。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所谓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指以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为载体的一种职后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主要特点有: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相互交融。在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培训过程中,既显示出动作技能的具体行为表现。也彰显出智力技能的调节和完善作用,这两种教学训练技能始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由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及行为习惯等,因此,即便他们在接受相同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时,每个体育教师将会感受到不同的体现,他们所获取的教学训练技能也将是有差异的,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⑧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在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中,一般会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效果;其二,是因为教学训练技能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情况,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对我国具有丰富教学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的访谈基础上,认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六种:①教学训练目标设定的技能培训。教学训练目标设定技能是为了实现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期望,体育教师所设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易于观察和测量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一类行为方式。它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亦是评价体育教学的依据。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目标设定培训就显得必要迫切;②交流与沟通技能培训。交流与沟通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特定的沟通与交流环境下,选择适宜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合理地准备和组织沟通与交流信息来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交流与沟通技能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素质,也是组织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③讲解技能培训。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语言,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技战术等进行描述、解释、分析,以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所学习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它几乎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体育教师的讲解技能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④直观演示技能培训。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运动技术动作的表象、过程、要领等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技能,因此,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这类技能非常必要;⑤反馈强化技能培训。反馈强化技能是体育教师以学生的练习行为为载体,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来对学生完成的技术动作情况进行诊断或强化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反馈强化技能是改进学生动作技术技能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因此,也需要进行培训来加以提高;⑥变化技能培训。变化技能是指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训练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传递、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量与练习方式的转换、改变对学生身心的刺激等,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变化技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了变化技能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对体育教师进行变化技能培训无疑是必要的;⑦控制技能培训。控制技能是体育教师在遵循体育教学训练规律和教学训练原则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控制技能实质上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法手段、练习负荷等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这种能力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控制技能培训可以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地实现;⑧结束技能培训。结束技能是指在体育课结束部分时,体育教师通过反复强调、概括、总结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上述教学训练技能均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的必备技能,因此,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这些教学与训练技能的培训,无疑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理论基础

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对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教学训练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传播学理论。

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行为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过程,第一步,要准备所要传授的信息;第二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把信息内容转换成可以传递的信号,如口头语言、动作示范等,将各种信息传播出去,使其作用于学生;第三步,学生把所接受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内容,并通过加工处理理解内容,再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从上述体育教师教学训练行为的整个过程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体育教学教学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利用传播理论的概念及相关模型对教学训练过程进行诠释,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训练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为体育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奠定了理论基础。譬如,哈罗德·拉斯韦尔(1984)认为,传播的过程就是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这种“5W”模式,说明传播过程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过程。

(2)行为学理论

体能训练培训例3

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富裕,使孩子的优越感日夜争强,父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所忽略,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拼搏精神,竞争意识逐渐削弱。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培养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过程与竞赛密不可分。体育教学中科学地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学生是均等的。“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应做好三点:一是要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竞争。消除学生在竞争中的嫉妒心理。使学生明白,竞争不是相互残杀,竞争是相互拼搏,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竞争靠的是自身的实力和平时的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二是要教育学生采取正确的竞争。因为竞争要凭借自己实实在在的拼搏才能赢得成功,不是靠投机取巧走捷径而获得荣誉。也就是说,学生竞争的手段要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这些基本的道理,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并在活动中加以实施。三是要教育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让学生明白竞争具有残酷性,但竞争并不是冷酷无情,不是独自奋战,竞争需要团队合作与拼搏。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竞争的同时,应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真正明白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如:接力、篮球、排球、游戏等。

二、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竞争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人人都想成为佼佼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恰当的竞争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竞争激励方法。例如:适当增加单项技术比赛内容,在学生跳跃能力的发展教学中,采用跳远教材。不仅比谁跳得远,还要比一比谁助跑节奏好,起跳衔接好等。这种明细的竞争要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又如:在体育教学中按能力分组竞赛,培养竞争意识。可也将学生按体质和能力分成A组、B组、C组或D组。分组进行比赛和表扬,使全体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得到表扬的机遇。

三、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竞争的途径

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的途径很多。诸如:学生和学生比,小组和小组比,班级和班级比。教师要做出及时评价,对个人、小组、对班级的及时评价。对个别优秀的还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如奖励活动器材: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对组内学生和学生评价,由教师及各学习小组共同依据小组成学生的进步变化情况对其做出评价,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对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教师应定期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类评价,让优秀生与优秀生相比,一般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差生与差生相比,比变化幅度,比学习成绩,使每个学生竞争有对手,追赶有目标,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这些公平的竞争方式能使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大大加快了体育技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心态

在体育竞赛中,有不少在竞争中产生失败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流露出不高兴的情绪。甚至会对获胜的一方充满敌对情绪,表现为不再和对方合作,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这就反映出这些学生还未能积极、正确地面对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道德水平,教育学生在竞争中要学会宽容。让学生明白竞争不应该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有的学生害怕同学比自己强而对同学采取“封闭”和“打击”的对策。比如,有好的训练方法、技能,有好的资料和信息不愿意和同学分享,对同学的求助漠然置之,害怕别人比自己好,甚至毁坏比自己强的同学的资料信息等。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在竞争中表现出高尚的情操,不要以打击对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应是共同进步,以实力取胜。以良好的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训练与学习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竞争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法回避。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教学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挑战和乐趣。就会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竞争,学会拼搏,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培训例4

写作需要灵感,思维欲望的产生也需要良好的思维情境。教学中创设好教学情境和设置恰如其分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培育和训练思维所需要的温床,学生的思维的种子在适合的生长环境中方可生根发芽成长。

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在学生学会了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之后,出事一些不规则物体:芒果、凹凸不平的石块、橡皮泥塑、缺损魔方……等等,说:“像这些无法用语言准确说出它们具体形状的不规则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有谁有办法把这些缺损的魔方的体积求出来呢?”然后把形状不一缺损魔方交给各小组的组长,问题深度突然增加了许多,在他们短时间内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老师予以提示:“能否把它变或分割成我们学过的有规则物体体积后计算呢?”此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茅塞顿开,学习情绪高涨了,思维一下也活跃起来了,积极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开始进行讨论研究,探索手上魔方体积的方法,尝试求出魔方体积。学生经过谈论、研究、思考之后,得出答案各有千秋:有把缺损魔方摘下再拼成有规则的物体后再求体积;有摘下一小块小正方体计算它的体积再数数共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后求出;还有的把它看成几个有规则物体组成,把各个部分体积求出后,再求和即可。老师在肯定“转形”求法是好办法,予以充分的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提出了更深的问题:“如果要求的是这个芒果或石块的体积呢?时否也用‘转形’法来求呢?”这时,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思想处于放松状态的学生,在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之后,这一问,思维再次被激活了,立马投入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思索,迎接新的挑战。

二、探索规律,训练和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索规律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加工活动,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之一。小学数学教材中探索规律内容主要是以探索数量间的关系为主,探索数量间的关系教学中,要明确构成规律的元素(各个数字)结构和规律的重复特征,针对前后元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最后归纳出整组数据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预测后面元素是什么,即预测规律发展趋势。学生经历了通过事物(各个数字元素)的表象,进行分析,反复思考、推敲、判断、推理,理清各个元素间的关系,到最后概括规律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抽象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说辩并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缜密性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人类的思维是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语言这特殊的工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方法多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同时又要鼓励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与其进行辩驳,争论,在辩驳争论的过程中,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得到完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我在教学正方形面积和周长之后,设计了真阳一个问题:让学生判断和思考: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经过思考,有的认为相等,因为得数都是16,有的则说绝对不会可能相等,因为那是两个不同概念的问题,只是数值上相等。在争辩中,则用了“两个人、两块钱、两条腿.....想相等吗?”来反驳对方。使对方认识到了自己对问题思考不周密,有疏漏现象。

四、操作实践,训练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体能训练培训例5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育专业 能力培养 实验探究

教育改革为教育领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体育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当然,在发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组成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有必要不断地分析和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其中,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分析和探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体育教师训练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和训练员都不是专业的体育教学专业出身,多数教练员是兼职的,超过四分之三的训练员年龄不小于40岁,并且缺乏从事体育专业的职业年限,这就使得整体上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都不强。

同时,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重点都不是体育,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并不到位,依然奉行的是从前的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重学不重练”――主要注重体育教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运动项目技术技能教学,不仅使得学生缺乏独立制定自己训练计划的能力,影响训练能力的培养,更会使得其在以后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无法胜任中学课余运动训练工作,从体育专业的学生变成“文凭高、能力低、经验差”的不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师。

(二)投入训练经费和时间不足

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自身的田径训练能力,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不断训练。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许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的训练经费都是只听其声,未见其人,很少落实到学生身上;同时大部分高校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专业的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这些大大限制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时长和训练量。

当然,教师和学生都普遍不重视基础的运动训练量,很少投入时间训练和培养基础的田径训练等能力,也保证不了有规律、长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持续进行,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训练能力缺乏和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能力课余训练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基本上是空有其表,甚至有的学校连表面样子都不做,根本就没有设立。体育专业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不间断训练的科目,尤其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课余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锻炼时间。把握好课余的时间,做好课余训练,是提高学生各项体育能力的关键。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大部分的师生在上课时敷衍了事,课余训练没有端正的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折射出一个强有力的科学管理方法的缺乏。假设能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课余田径能力训练营,保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做好训练,这对提高和培养其这一专业的田径训练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策略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天赋、田径方面的运动基础以及可安排时间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学生田径能力的训练培养方案。同时,也要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综合考虑学校的训练经费、训练场地、教师专业能力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较高的训练方案。

(二)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更加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传授运动训练的田径方面的理论基础、技能知识和课外训练。比如根据各自教学目标的不同,将课程根据内容和作用不同分为理论课、训练课和竞技课。理论课主要讲授田径各项技术原理等;训练课教授学生掌握与田径项目有关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竞赛课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项田径运动竞赛组织、规则与裁判法。

(三)加强实践训练

除了课上的训练课程之外,体育专业的师生都要有“主动加餐”的上进心,在课余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田径训练能力,一方面是自己自主锻炼和学习,全面了解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适当增减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人组成小组,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在竞争中培养和提高田径训练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说是中小学未来体育教师的后备队,因此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影响着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从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实践训练等多种策略,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提供一些灵感。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培训例6

【Keywords】legalprofessionalability;legaldebat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99-02

1法律辩论训练计划提出的背景

1.1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法律职业能力现状

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具备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相比于20世纪的确有所进步,但专业知识的累积并不意味着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1.2法律辩论训练与法律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始于分歧,是持不同意见者围绕争议点所进行的寻找证据、阐述理由、进行推理、辩驳论证等活动[1]。在现代辩论学看来,辩论是以逻辑为命脉、以语言为艺术,是通过逻辑与语言的思想交锋活动。法律辩论是主要围绕法律上事实、规则、程序中出现的争议所展开的运用法律基本原理与规范进行辩驳的一种辩论形式。本文所指的法律辩论训练是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普通辩论的规则为规则,以法律领域内出现的争议问题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定期训练。

2法律辩论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对法律职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的需要与我国现如今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以及法律辩论训练对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启发了本文作者将具体的法律辩论训练计划应用于对法学生的教育中。

2.1制作训练计划

法律辩论赛在我国许多大学特别是法律专业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法律辩论赛的辩手,而在于利用法律辩论培养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毕竟法律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不同,其专业性、可操作性、时效性都是一般辩论赛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法学辩论是以法律能力为核心辩论能力为辅助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就如减肥健身一样,短期内对受训者能力提升有限。这也造成法律辩论成为少部分人的活动,所以制定一个可以吸引受训者并能促使其长期坚持的训练计划尤为重要,也是本项目能付诸实践的最重要一环。

2.2入门阶段训练

对于法律辩论而言,兴趣是首位,本项目针对的对象为未来将要从事法律行业的在校大学生,所以培养兴趣是初始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能够有意向参加法学辩论活动的大部分人而言,其对法律和法律相关的事物有着最基础的兴趣或者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期望,针对以上两种心态,在入门阶段中,采取模拟法庭和观看高水平辩论赛视频这两种方式最为有效。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可以让受训者提前了解未来的努力方向和梦想,让受训者了解法律相关职业以及辩论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并应用和了解所学及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在现实中使受训者产生兴趣。

2.3初级阶段训练

初级阶段中,受训人员在对法学辩论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受训者对于法学辩论的理解程度,主要包括赛制、法律辩论的特点、辩论对法律的意义等。本阶段中采用模拟辩论的方式最为有效,根据一般法学赛制将受训人员分正反两组。一组四到六人,双方在场下组织讨论后进行模拟辩论。一般以一周一场的频率进行模拟辩论为宜,并保证受训人员在模拟辩论前有至少五次的组内讨论。采取一周一场,每场至少五次讨论这种节奏,主要是为了保证受训人员的压力不能超出其以其兴趣为基础的承受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在受训人员适应这种频率后,可以缩短模拟辩论每个场次之间的时间差距,提高组内讨论频率,提高辩题难度并向法律专业辩题靠拢,逐渐使受训人员理解法律辩论,加深其对法律辩论的印象。2.4高级阶段训练

本阶段中,由于法律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操之过急,所以在受训人员已经有一定法学辩论能力和法律专业能力后,本阶段要在正规法律辩论比赛中着重提升受训人员的法律辩论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打下基础。本阶段中,组内辩论已经对受训人员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参加正规法律辩论赛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法,越专业的比赛对受训人员能力的提高也越显著。因我国各地比赛频率和方式不同,本文作者建议多多益善,尽量为受训者提供机会参加法律辩论赛,如在黑龙江省的“孟凡旭杯”法律辩论赛、在江西省有“双惟杯”,在江苏省有“蒲公英杯”“漫修杯”,在福建省有“法制杯”,在新疆有“知识产权杯”,在山东有“烟台众合杯”“鑫士杯”,在四川有“乐山市公诉人、律师、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四川省大學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全国有“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受训人员必须保持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最少3个小时的集体讨论,并在赛后认真做好总结,形成体系化的总结制度。本阶段中受训人员必须独立进行辩题的准备,不能依赖培训人员,否则将导致提高辩论能力的训练目的不能完成。

2.5辅助训练内容

将法律辩论设置为本科及以上法学社的一项常规课程,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辩论训练起到很大作用,建议最少有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训练场地需要固定和安静的环境,这对于受训人员对团体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各高校应当为法律辩论训练配置模拟法庭。为实现法律辩论训练及比赛的高效进行,辩论赛所需要的数字化设备,各高校也应为其配备。辩论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个受训人员的性格特点会对团体中其他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避免部分人准备辩题,部分人无所事事,各方所持的观点应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所以团体中的成员要形成日常沟通的习惯,可以依照社团的组织方式管理日常事务。

体能训练培训例7

1.对体育教练员角色及教练员岗位培训认识的研究

      体育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高立东(2007)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加以分析,指出教练员培养是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教练员是运动场上的主导。因此,千方百计规范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使广大体育教练员能够接受正规的岗位培训,以保持其执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益发展,国内众多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教练员能力以及教练员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谢燕歌(2010)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指出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发展的基础,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培训对教练员的吸引力和教练员的学习积极性。林华(1995)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有关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条件、教学效果、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成果与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对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重视,对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然而有关研究只是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状况进行概要性的总结,细致深入的研究以及实际可行的培训策略很少,这些方面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2.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一些优良模式和先进成果,通过分析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区别,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完善我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

      刘洋,王家宏,张宏杰(2009)对中德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在级别划分、培训资格证的有效期以及继续培训工作的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建议我国借鉴德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经验进一步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的管理制度。陈作松,褚斌(1998)通过对日、德、英、澳、加、美、中国等世界体育强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内容设置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我国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机构管理上、培训制度上、培训时间上、培养形式上均较为合理,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陈宁(1996)通过讨论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五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对构成培训模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培训模式中的内在联系,反映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各国都十分重视教练员的训练,培训模式大体相同。

      在国内外教练员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人员积极研究,学习国外教练员培训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试图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出发点虽好但却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因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

      近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如柴国荣,詹建国(2009)对我国高级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练对培训内容表示认可,但还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当、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邢文华,余学峰,钟秉枢等(2002)在“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一文中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基地、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以体育类院校为基地、采用培训、考核一体化等观点。刘雅玲(2007)在“与继续教育结合同国际培训接轨——乒乓球高级教练员培训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创建远程教育网、抓好继续教育、构建教练员能力评估机制、倡导案例教学四点乒乓球高级教练培训的对策。

      我国学者对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结合各级各类、各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班进行的。研究工作源于教练员岗位培训实际,研究内容真实可信,对问题的剖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针对性较强,研究成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很好的保证了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工作开展主要从培训形式与内容设计、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师资的征集与选拔、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效果的评估及考评、培训资金的筹集和分配等方面入手。对比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发现,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在内容、管理、形式等方面均较为合理,符合我国实际,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

      4.1.2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工作主要结合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开展进行,这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的开展以及研究成果对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4.2建议

      4.2.1在研究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相关问题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借鉴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先进成果但要注意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工作,不能简单复制。

      4.2.2努力建设完善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制度,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教练员,为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立东.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5).

[2]谢燕歌.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体育报,2010.

[3]金学斌,林华.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现状的研究[J].西安体院学院,1995,12(04).

[4]刘洋,王家宏,张宏杰.中德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3).

体能训练培训例8

此次全国体校中级以下教练员分站培训得到了总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前期,竞体司多次与干部培训中心、各省承办单位协调工作,落实培训方案、课程设置、培训资料、讲师聘请、招生程序、通知、后勤保障等事宜,为培训班的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领导分站前往现场对培训工作做出具体要求,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督导;承办单位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培训筹备工作,其中湖南、河南两站承办单位的主管副局长与分管处长亲临培训现场,对来自各省市培训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为培训班接待后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此次培训圆满完成的基础。

二、以“更新执教理念”为培训目标符合基层教练员的工作需求

根据各级各类体校基层教练员的工作特点、知识结构与执教能力情况,结合近年来教练员培训积累的经验,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本次培训班的目标定位于“更新执教理念”。基层教练员长期封闭在体校工作,对当前运动训练的动态趋势缺乏了解,训练观念陈旧,方法手段落后。正如吉林某教练员所说,“我执教8年还是第一次参加培训,我训练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依据我的教练员训练我们的那套……”,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练员认识水平比方法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基层教练员不树立先进执教理念,很难为国家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苗子。基于此,此次培训紧紧围绕业余训练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培训形式、讲师遴选与培训实施进行了系统设计,充分重视培训教学中的各个关节,一切从更新基层教练员“执教理念”的角度出发,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从培训后学员的反馈意见与调研结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培训目标。

三、以业训中的重点问题为培训内容符合基层教练员的工作特点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成预定培训目标,按照总局竞体司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选与设置,针对业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对象与特点,从专家库中遴选了理论功底深厚、扎根备战一线的国内顶尖专家与学者进行授课,紧靠业余训练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安排了《青少年协调能力训练》、《青少年身体素质与技术训练》、《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青少年训练科学选材》、《执教理念与差异应对》、《现代竞技运动训练发展与创新》等6个专题讲座;每个专题讲座后都专门安排了专家答疑的环节,专家就学员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现场解答,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研修与学习,基本上达成了预期培训目标。正如山西大同体校的一名教练员所说,此次培训改造了知识结构,开阔了眼界和视野,有效地更新了我的执教理念。

四、以集中培训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培训效率

针对此次培训时间紧、学员多、项目杂的特点,培训方法以专题讲座为主,课堂讲授是本次培训的主要教学方法,负责专题讲座的讲师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实践经验与讲课技巧,在传授训练思想与方法的同时还为学员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加深了教练员对理念问题与实践操作的理解与把握。此次培训规模较大,有的班次学员超过300人。事实表明,对于人员较多的大型培训,专题讲座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此次培训前,竞体司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资料,培训结束后各承办单位负责将授课录像制成光盘,资料与光盘人手一套,培训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将利用这些资料给本单位或体校的其余教练员进行再次培训,向没参加培训的教练员传达本次培训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集中培训与再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能使一次性的集中培训在空间拓展、在时间上延伸,使本次培训信息能覆盖到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大部分教练员,有利于培训效益的提高。

五、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能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

结合近年取得的培训经验,竞体司对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竞体司负责制定培训长远规划、年度培训计划与培训质量的监督,同时通过“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教练员培训标准对体校培训工作进行监管与督促。培训教学工作由拥有多年培训经验、优质培训资源与管理技术的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负责,进一步提高培训的专业化水准。后勤保障工作由各承办单位负责。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能整合更为优质的培训资源为教练员培训服务,能充分利用地方体育局的资源来为培训服务,同时也为承办单位提供就近的培训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双赢。

六、培训建议

调查显示,教练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但有少数学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课时量,延长培训时间等意见。为了满足教练员的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对今后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培训制度化建设。尽快出台《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培训管理办法》,并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中培训要求、参赛资格、奖金、晋职、任职资格等方面挂钩,并制定体校教练员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强化后备人才处对体校教练员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

2、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专业化培训平台,根据运动项目的区域布局特点,在全国设立若干体校教练员培训基地,委托培训中心对基地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监督、指导与管理。

3、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大培训覆盖面,加强培训系统性,适当延长培训学时,强化教练员培训的数量标准。逐渐实行分项群或分项目培训模式、保证培训的高质量,建议增加培训班次,控制课堂人数,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逐渐增加操作实践性课程,丰富信息沟通渠道。

体能训练培训例9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A

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胜任力是衡量其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的主要指标,更是直接关系着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再次强调干部培训要注重干部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干部德才素质和履职的能力。

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培养模式,通过新型的教育形式来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从而真正提高干部的胜任能力,成为干部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的培方式, 在各类干部教育培训中得到应用,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研究完善拓展训练在干部培训中的应用,成为目前干部培训工作中的一项基础需要。

1.胜任力视角下拓展训练的内涵及特征

1.1胜任力理论概述

胜任力是对一个人综合性的能力概括,是个体能够以之达成某个岗位的职责工作要求的一种状态或对于一个具体岗位或工作任务而言的个体特质或特性[1]。对于领导者而言,是指管理者深层次素质能力,这些深层次的素质是区分本次优秀者和普通者的核心要素,不仅包括浅层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素质能力,还包含社会角色、自身潜能、自我控制、创新精神、社会沟通等深层次的综合素质。是决定领导的管理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领导者管理水平、领导绩效的主要指标。

1973 年,哈佛大学教Mcclelland受美国政府之托负责为其挑选外交官派往驻外机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并且把胜任力带入管理实践。此后,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政府开始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培训体系研究。Vilkinas结合了政府特征,将政府管理者的胜任力划分为四大胜任力,提供公务员培训内容。Cerase对意大利财政部地方局的公务员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普通公务员和领导职务公务员胜任力要求不同,培训应该具有差异化。Raelin等研究者认为,胜任力若不能得到持续提升和熟悉,会很快失去其价值。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胜任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胜任力的模型对于培训具有非常重大作用[2]。李淑敏[3]等曾介绍过利用胜任力模型对培训需求分析;陶祁[4]等研究了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培训设计,特别强调了管理胜任力的培训设计。

1.2 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方式中的一种,重在以体验式参与、交流获取经验、挖掘潜能、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培训方式 。拓展训练与普通训练的相比更加突出训练者的实践参与体验式收获,能够对个人心理、技能、问题处理能力提升起到明显作用。

1.3 拓展训练的特征

拓展训练是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拓展训练一种以实践体验为依托,以感悟为目的趣味性较强的训练式培训,是一种兼具体能训练和心理诱导为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形式。通过训练启迪训练者收获感悟,增加技能,强化心理,从而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

拓展训练是以受训者为过程参与主体的交流互动式学习。拓展培训将大部分的课程安排在户外,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拓展实践的情景,由参训者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特定环境中去思考、发现、醒悟,对个人和团队不断重新认知和体会、定位,进而调整自身意识和态度,不断面对问题冲突和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认知和体会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胜任力视角下拓展训练在干部培训中的作用

拓展训练是传统干部培训的有益补充。20世纪末期, 我国一些干部院校开始引入拓展培训,部分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系统内培训机构通过自建基地或利用专业拓展培训机构等方式对各类干部进行拓展培训。毋庸置疑,基于胜任力视角下的拓展训练在干部培训的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2.1 拓展训练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

胜任力视角下的拓展式训练,往往采用先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开展。建立胜任力模型就可以对现有干部职工的实际能力进行测评发现每位干部素质能力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到干部在领导胜任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突出培训重点的进行培训。结合岗位需求和职业特点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拓展训练提升干部综合性胜任力

传统的干部培训只要分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岗位培训等,其培训内容以知识、技能和基础能力为主,这就限制了传统干部培训对干部的胜任能力的综合提升作用。即传统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基准性浅层次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而对于深层次的社会角色、自身潜能、自我控制、创新精神、社会沟通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难以发挥。拓展训练通过参与式体验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干部的深层次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拓展训练恰好与传统干部培训相互补充,进而全面提升干部的综合胜任能力。

2.3 拓展训练丰富了干部培训的形式

传统的干部培训形式以“静”为主,大多以讲座式、考察式、讨论式为主。拓展训练以“动”为主,主要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开展培训,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拓展的加入,使传统干部培训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动静结合。

传统的干部培训模式主要是理论讲授、案例经验交流和参观考察,而拓展训练以活动和训练为载体,通过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和游戏来开展教学,其活动策划书通过心理学、管理学、团队科学等知识指导论证而成,在实践中又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活动简单但内容丰富,有一定科学性,寓教于乐。

2.4 拓展训练强化了干部培训的效果

在传统的干部培训中,学员主要通过视听方式消化和吸收培训内容。而拓展训练中,学员主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切身体验来吸收培训内容。研究表明, 一般课堂讲授式学习的吸收率为25%, 而体验式学习吸收率高达75%。[5]因此,拓展训练能更加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学员,是一种效力更持久的学习方式,培训的效果将更为持久与显著。

3.拓展训练在干部培训应用中的不足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颖行之有效的提升干部综合胜任力的一种培训方法,近年来,在各级的干部培训中也起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受到受训干部的欢迎和肯定[6]。但由于拓展训练引入干部胜任力的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较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的效果。分析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程项目单一,内容针对性弱

由于拓展训练引自于国外, 目前我国的许多培训机构、培训院校使用的培训项目多借鉴于国外的做法,项目的设计大同小异, 培训机构相互借鉴,缺乏创新,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培训的内容在针对性上较弱。这些拓展项目在设计时大多按照普的培训者的适应性设计,对干部教育的特点研究、开发和策划的培训内容不足, 没有真正了解干部培训对象的个性特征和胜任力的培训需求, 在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上针对性不强。

3.2 培训师资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拓展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师资水平。优秀的拓展训练师,需要有较全面的知识水平,还需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社会上拓展培训师的职业资格种类多样,如:“拓展培训师”“体验式培训师”及“户外教育培训师”等,但大多为各行业协会颁发的专项能力证书,在国家职业资格大批量取消的社会背景下,其职业资格也日趋混乱,社会上对拓展培训师尚未形成且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拓展培训师大多为体育背景、户外运动背景或参军背景的人员担任,其学历层次和知识背景参差不齐,导致相同拓展项目的效果也存在不同差别,许多人在理论知识和组织实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

3.3 缺乏管理,有效监督不足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培训,需要受训者在体验互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训练,对受训者的身体素质以及安全性上都有一定要求。目前对此类培训缺乏有效的监管,而拓展培训师的安全意识、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和运动训练理论个体差异较大,导致拓展训练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发生拓展训练中的损伤和意外事故,存在一定的安全管理缺失的现象。甚至有些拓展训练机构和拓展培训师为了片面追求效益和趣味性, 在培训项目中掺杂融入较多的娱乐和游戏成分, 随意降低了活动难度,却难以达成培训效果。由此可见,拓展训练的质量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等问题,在整个拓展管理中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4.有效完善拓展训练在干部培训应用的建议

4.1深入研究,针对性开发拓展培训项目

干部培训的拓展训练应区别于普适化常规式的拓展训练,应针对干部本身的特点和胜任力特征,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把拓展训练项目与干部的综合素质有机结合,开发相应的适合干部胜任力的拓展培训项目,设计相应的拓展培训内容,围绕干部实际的胜任能力的需要,开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拓展训练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提升干部胜任力的培训目标和需要。

4.2正规培训,加强拓展师资队伍建设

拓展训练的培训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培训出来综合性素质高的干部。培训师不仅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领导水平和有丰富的培训实践工作经验,以及较高的管理能力。对拓展培训师要进行必要的正规培训,进行拓展培训师评价和资格认证,对已有一定资质的专职培训师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以督促其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和水平。

4.3规范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

干部培训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拓展训练作为干部培训的有益补充,为干部培训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干部培训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评估机制,但对拓展训练还缺乏专业性的评估和监管。为充分发挥期培训的效应和作用,一定要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要把拓展培训师列入相应干部培训师资管理范畴。政府要设立相关的职能部T,对干部的拓展训练所聘请师资进行考核发证,对委托或有合法资质的拓展培训机构进行统一化管理。其次,建议依托行业协会或专业运动训练机构制定拓展训练的评估体系,以此作为拓展训练执行和监管的依据。

总之,在胜任力的视角下拓展训练在干部培训中的应用是创新干部培训思路、增强干部培训实效,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有益尝试,只有解决拓展训练在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才能切实起到提升干部胜任能力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柯华.拓展训练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5):118- 121.

[2] 扶启飞.基于胜任力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培训需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119- 5222.

[3] 李淑敏.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3):49-51.

体能训练培训例10

Abstract: job training education is to point to completed a certain education stage, in after working to accept some form of education. College coaches in sports training team play a leading role, to the entire movement and raising the level of outstanding athletes have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So universities of more and more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coaches, the following is Beijing university volleyball team coaches training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Keywords: coaching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排球运动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创新,运动训练和科研水平都要不断的向前发展,要提高教练员的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最直接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高校教练员进行培训。运动员要想成才,教练员必须先成才。高校的教练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一名高校教练员,该如何加强自己的职责,提高自身的素质,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教练员从刚进入执教领域的时候开始,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加强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说执教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

表1 教练员接受培训情况(n=40)

从表1可以看出,从未参加培训的教练员只占10.0%,偶尔参加培训的占大部分有70.0%,还有20%的教练员经常参加培训,从数据中看出,大部分高校 的教练员只是偶尔参加培训,这直接影响了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高。各高校教练员的组成比较复杂,多种多样的因素是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参差不齐。当今的竞技运动发展很迅猛,训练、比赛中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教练员如果不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就很难提高训练水平。在对教练员的培训期间,可以为各运动队和个高校教练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强教练员的竞争意识。要想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就需要教练员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

我国目前对教练员的培训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类是通过体育院校对教练员进行学历教育,系统地进行学习培养。第二类是通过各级体委或协会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时间为半年、三个月、一个月等。第三类则是通过一些会议、报刊、杂志资料等信息的交流来进行。

表2 教练员接受培训形式情况n=40

从表2可知,由于高校排球教练员基本上都经过系统的学历教育,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接受岗位培训的主要形式以短期培训为主。90%的教练员接受过短期的培训,42.5%的教练员参加过信息交流,呈现出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工作普及性、经常性。各高校比较重视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但从培训角度上讲,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教练员执教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是靠一、两次培训工作就可完成的。岗位培训需要制度化、经常化。可以采用办短期辅导班、运动训练专题讲座、专项研讨会、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 在培训措施上,可采用内外结合,聘请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和本单位的有研究专长的教练员举行专题讲座。长短结合,即根据培训内容、培训任务和培训目标,指定不同时间长短跨度的培训班。平战结合,即根据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时间,为提高日常训练水平,提高比赛比赛任务而进行的赛前动员、赛事专题讨论相结合等。 负责高校高水平教练员培训的院校与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应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具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特点的培训体系,提出高校岗位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上级主管部门应健全高校教练员的培养、认证、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对高校教练员队伍岗位培训的制度建设及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要有计划、有组织、定期按时地对高校高水平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下达培训任务,明确培训目标,完善考核体系。为提高高校运动队教练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和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发展交流的平台,使教练员能够从知识结构上满足现代训练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体能训练培训例11

在警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其执法效果与其心理活动息息相关。警察的综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其思维、决策等各种心理活动,继而对行为产生正面或者负面效应。可以明确,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警察在执法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心理行为为主题展开相应培训体系的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警察的综合心理素及心理健康水平。

1.心理行为训练发展与特点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行为训练就开始在军事领域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与相关军事人员在大量的案例中得出: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军人并不具有超于常人的体能,而在意志力、顽强性及反应力等其他由心理状况决定的因素上具有突出的表现。认知到此点,在军人的训练方面,各个国家开始专注于心理素质的训练。当前,心理行为训练是建立在诸多的基础心理理论学科之上的,包括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基于上述基础理论,针对受训对象的基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相应的训练。

行为训练并不是心理行为训练关注的重点,这种培训体系的重点在于借助行为训练途径触动受训对象,使之获得一定的感悟、体验与沉淀等。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宗旨为:训练沉淀意志、行为塑造认知、习惯养成品质。具体而言,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是通过培训目标对训练场景与内容加以肯定,受训警察在场景与活动中充分感知自身在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

2.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具体警察培训类型

2.1基本心理能力培训。对于警察来说,其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为观察力、思辨力、记忆力、反应力、注意力、思考力、抗压性、意志力及自信心等。针对这些基本心理素质,相关的心理行为训练方式众多(如理论培训、实训与拓展训练等),也已经在警察培训体系中被广泛实行。基本心理素质的具备是每个警察顺利完成任务、保障警务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基础。

2.2团队协作训练。团队协作在警务工作中是必需的工作形式,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工作的高效化与成功率。在警察培训体系中,实行团队合作训练有助于警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行为的养成。通过团队协作训练,受训警察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与荣誉感,从而促进其积极地融入团队协作,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位警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自身职责与团队事务上。在警察培训体系中,应用较广的团队协作训练有同步行军、天梯、毕业墙等。

2.3自我意识训练。在心理行为训练中,自我意识训练是主要的项目之一。通过这项训练,受训警察能够全面、客观、及时地觉察到自身的内心活动与行动能力,即提升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水平。其中心理与行为具有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主要涵盖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监管三种心理要素。在自我意识训练中,主要针对上述三大要素开展具体的训练项目与内容。在自我监管上,需要警察对自身的行为与心理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等。在警察培训体系中,被广泛应用的具体自我意识训练有红色轰炸、自我介绍和滚雪球等。

2.4开发潜能训练。在针对警察所开展的心理行为方面的培训中,开发潜能训练是基本的训练之一。其通常在户外情境下进行,主要以冒险类的活动为主,例如空中单杠、空中跨越断桥、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受训警察的应变力、战斗力、自信心、信任感及团队协作意识等,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

3.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要点分析

3.1强化培训教官的综合技能。在针对警察的心理行为展开培训中,需要相关的教官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心理学知识、行为学知识及运动学知识等综合性较强的技能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教官才能确保培训效果。为此,要针对培训教官进行定期定时的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为多媒体教学、外派学习等方式。

3.2促进小班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在现有的警察培训中,一般是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展开训练。其中受到教官数量、相关器材、受训警察人数的影响,小组或者团队的成员数量较多。例如在一些警察培训中,往往由1名教官带领40名左右的受训警察开展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培训效果。因此,需要促进人数较少的小班化甚至1对1的个性化培训方式的推行。这就需要相关警察部门在教官人力资源建立、相关设备器材等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与财力。只有具备充足的软件与硬件条件,才能确保小班化与个性化培训方式的实行,从而有效增强心理行为训练的培训效果。

3.3强化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当前,在警察培训体系中,在理论层面,培训课程会根据职务、职责及级别上的不同来分别设置。但是执行后,这种划分也有待进一步清晰化,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对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加以强化,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受训对象对自身职位所需技能的充分掌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培训所需的各项资源。为此,就需要根据受训警察的年龄、生理情况、职责等客观条件来对训练项目加以设置,明确其中的要点与难点。

4.结语

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较复杂,在执行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与研究者在充分掌握理论背景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这一培训的特点、要点与难点,从而促进警察培训体系的完善,以及警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的安定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