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1 10:23:54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1

一、国外文献综述

Stieglitz(1974)研究了自然资本(即自然资源)怎样限制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并认为技术进步和人造资本可以对自然资本进行替代,这种替代有利于减弱自然资本的限制;Nordhaus(1992)以索洛模型为基础,将自然资源作为变量,纳入到索洛模型中,构建了有资源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并与无资源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比较,测算出美国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力;Noel(1995)分析了能源不足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在能源不足的情况下,美国经济的增长要比在能源充足的情况下要低的结论;Bruvoll、Glomsroda、Vennen(1999)使用动态的CGE模型,来模拟由于环境阻尼引起的挪威福利的损失情况;并认为环境阻尼是环境约束而使社会所付出的社会成本;Romer(2001)提出了“growth drag”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C―D生产函数的模型,考察了自然资源影响经济增长的阻力;Copeland和Taylor(2003)分别分析了土地和环境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认为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程度,提出了如何最大化利用土地来促进经济增长;Brock和Taylor(2004)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四个简单的模型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土地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研究较少,大部分都停留在对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讨论上,而进一步测算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限制程度的大小的研究很少。

二、国内文献综述

比较而言,国内关于土地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关于概念的综述

关于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是采用“增长尾效”、“增长阻尼”或者是“增长阻力”,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学者们在翻译“Growth drag”时,采用了不同的词语罢了。薛俊波(2004)、谢书玲等(2005)、崔云(2007)、雷鸣(2007)、庞亮(2010)、王家庭(2010)等均使用了“增长尾效”这一词;杨杨(2008)、曾伟(2012)、万永坤等(2012)等均使用了“增长阻尼”这一词;王学渊等(2008)、李文杰等(2010)、李娟等(2011)均使用了“增长阻力”这一词。这些词只是在叫法上不同,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致的,都表示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而导致经济增长降低的现象,在数值上等于“不存在土地资源约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存在土地资源约束”的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差额。

然而,杨杨(2007)认为,用“阻尼”一词比用“尾效”一词更贴切,因为“尾效” 一般是指一种滞后的效果或在当前没有发挥完毕的作用,其在后续阶段还会继续产生影响。本文采用了杨杨的研究成果,将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定义为“增长阻尼”。

(二)关于增长模型的综述

在模型的使用上,专家学者们也持不一样的观点,增长模型的采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使用索洛模型的变形形式作为增长模型,测算资源(土地资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尼”或“增长尾效”

有些学者研究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或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余江(2006)利用该模型,考查了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并且假定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率为一常数;段东平(2010)、王伟同(2012)分别将水土资源和能源纳入C―D生产函数中,测算了水土资源和能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

谢书玲等(2005)、万永坤等(2012)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引入C―D生产函数中,分别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和北京市经济的“增长尾效”或“增长阻尼”。

有些学者专门将土地资源作为变量,纳入C―D生产函数中,分析并测算土地资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尼”或“增长尾效”。 薛俊波(2004)、崔云(2007)、曹中强(2008)、葛杨等(2010)、李文杰等(2010)分别研究了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然,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杨杨等(2007)、罗黎平(2011)、万永坤等(2012)认为土地资源的增长率并不为零,而是为一常数。其中,杨杨等(2007)、万永坤等(2012)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未利用土地会被逐渐的利用,导致土地增长率并不为零;罗黎平(2011)认为由于土地的虚拟增长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导致土地的增长率不为零。

2、采用二级CES生产函数或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作为增长模型,测算土地对经济的“增长阻尼”

杨杨(2008)采用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测算了土地资源对中国各省市经济的“增长阻尼”;李娟(2011)基于多要素二级CES生产函数分别构建了有土地资源约束的城市化模型和无土地资源约束的城市化模型,测算出土地资源的约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力;张琳等(2011)、曾伟(2012)分别采用二级CES生产函数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和土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

3、使用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内生增长模型,测算资源(土地资源)的“增长尾效”

王海建(1999)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将耗竭性资源纳入模型中,构建了R&D增长模型,但缺乏实证分析;于渤等(2006)将能源耗竭和污染治理纳入模型,构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模型;杨新梅(2010)在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引入水土资源要素,利用汉米尔顿函数,并根据增长尾效的概念,测算出中部地区水土资源的“尾效”;刘耀林等(2011)利用内生增长理论,将资源环境作为变量,纳入内生增长模型,并依据平衡增长解求出资源环境的“增长尾效”。

4、增长模型综述小结

由上述增长模型综述可知,增长模型主要来源于C―D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以及内生增长模型的变形。其中,C―D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都假定技术为外生,且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而内生增长模型将技术内生化,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变量。此外,内生增长模型重在考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C―D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重在考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关于变量含义界定的综述

在研究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关系的时候,涉及的变量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物质资本)、社会从业人员(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数量。在前三个变量中,学者们的意见较为一致,但对于土地资源数量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谢书玲等(2005)将耕地面积作为土地资源总量,测算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刘雄兵(2010)将城市建成区面积作为土地资源总量,测算建成区的土地面积对武汉市经济的“增长尾效”;

李娟等(2011)、万永坤等(2012)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张琳(2011)采用已经利用了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杨杨(2008)则是采用除未利用土地以外的土地资源数量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

薛俊波等(2004)、余江(2006)、崔云(2007)、曹中强(2008)、聂华林等(2011)将耕地、林业用地面积和可利用草地面积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

刘耀彬、陈斐(2007)将耕地面积、林业用地面积、可利用草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之和表示土地资源总量;李文杰等(2008)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作为土地资源数量的总和;段东平等(2010)将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园地面积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庞亮(2010)选用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投入量。

众多学者之所以会对土地资源总量的界定持不同观点,主要是因为学者们对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糊不清以及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本文认为,只要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对经济增长有作用或者有影响,都可以将其作为变量,纳入到模型中。因此,本文将除未利用土地以外的土地资源总量作为模型的变量。

三、关于研究展望的综述

薛俊波(2004)认为他测算的结果更适用于第一产业的情况,而将耕地、林业用地和可利用草地三者之和代替整个土地资源的数量较为粗糙,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杨杨(2008)认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应分别考虑它们各自对经济增长作用;曹中强(2008)认为土地资源对第一产业作用要比土地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作用大,因此,应分别计算土地资源对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阻力;罗黎平(2011)虽然提出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虚拟增长会导致土地增长率不再为零,但是没有用实证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虚拟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增长率。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展望来看,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特别是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从学者们的分析结果来看,在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关系缺乏理论上的统一认识,才导致各学者的分析结果迥异。另外,在部分国家或地区,甚至还会出现土地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伪命题,因为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根本不存在对经济的约束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俊波. 中国经济增长的 “尾

效”分析[J]. 财经研究,2004,30(9):5―14

[2]谢书玲,王铮等.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2005(7):22―25

[3]杨杨,吴次芳等.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7,26(11):34―38

[4]罗黎平.基于土地虚拟增长的土地资源增长尾效模型研究[J].求索,2011:95―96

[5]Stiglitz Joseph E.Growth

with Exhaustible Resource:Efficent and Optimal Growth paths[J].Reviews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123―148

[6]Nordhaus W.D.Lethal Model 2: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ed[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2(2)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2

土地勘测定界是本世纪初期规范性、标准化的事业,于2007年5月21日了《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1008――2007,9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勘测定界事业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中。伴随沿海多个重点城市经济开放试验区的落实,上海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异乎凸显,大量利用土地资源所需成为当时热点工作。为此1987年7月份上海市国土局出台了《关于征用划拨使用土地勘测定界、发证的试行规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1989年2月份又出台了《关于征用、划拨和使用土地勘测定界的暂行规定》,其他试验区城市也一样出台了用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定。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深入,在全国各大城市及区域经济建设上土地资源利用的需求数量大大增多,为此国家土地管理局就建设项目用地工作的建设,于1996年12月30日出台了《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定(试行)》,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并于2001年、2004年进行了修订、修正,而且在1999年2月2日出台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就建设项目报批各项工作内容进行了规范、制定,指导着全国建设项目用地的工作。单一目标的建设项目勘测定界工作已经远远滞后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至此国土资源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现实土地工作的需要,于2007年出台了《土地勘测定界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从概念、程序、具体工作要求及测量技术指标和成果质量上进行了翔实规定,夯实了勘测定界工作综合、多用途的基础。

1. 品味历程印记 析拔内涵原值

从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发展历程,着实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制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式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形式的变迁缘由。土地资源从无偿使用向有偿利用形式的定位和发展,恢复了生产资料在国家形式中的经济内涵――经济价值作用。把人类社会各个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和社会属性――价值的物质内质作用发挥出来,使经济价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价值势必随国家剥夺生产资料关系的消亡而消亡。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就生产资料的国家剥夺和国家消亡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核心元素作用转变进行了透彻阐述。由此我们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更需结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生矛盾、桎梏生产力发展时,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形式的原理得以理解。从而清析了土地资源生产资料的经济属性势必要求其必须按照政治经济原理来利用的道理,否则,现实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的矛盾表象必反映在我们面前,并阻碍生产力发展。阶级社会要充分体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价值作用,即资产属性贡献作用。其是国家存在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国家消亡前的必须,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更符合阶级社会物质存在的经济规律内涵要求。列宁在《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一文中也提出: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Iv+m和Ⅱc及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形式的定位、运行是展示、还原生产资料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遵循经济规律客观运行的必然选择。土地作为阶级社会第一生产资料和财富源泉二元素之一,体现经济价值的作用是必然的、必须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中国,土地资源作为公有制的基石,在计划经济建设中滞留、弱化其经济价值作用的社会实践证明,其效果难以满足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形式中的土地资源利用,更应使其劳动量经济价值的公有制效益具备最优化、最大化的特征,这是制度的要求更是生产关系确定后对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支撑必然。

如何利用好土地资源,如何利用好公有制最大生产资料的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课题,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土地勘测定界作为担负这一责任和使命的直接事业及维护、保护、实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价值的“先锋”工作之一,更有别于表象的技术、法律工作内容。其肩负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经济制度基石效益的责任。做好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精准、法律程序的到位完备,而是公有制最大生产资料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最优、最大各效益的“审查者”、“评价者”和“执行者”,其具有“准”行政管理职能。丰富、前置土地资源各效益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等内容于土地勘测定界的起步工作中是考量、做好最大生产资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建设中的要求,也是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事业使命之必然。

2. 缜思工作方式 营铸定界架构

近十五年勘测定界工作的发展,使其服务于建设项目的简单工作目标逐步扩展、覆盖成土地全部工作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事业。为此学者和土地事业人在建设项目勘测定界、土地勘测定界与WTO规则衔接的调整上、勘测定界服务于国进上、3S技术及各技术在勘测定界的应用上、勘测定界与地籍测量及工程测量的区别联系等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大量成果。其提升、指导了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夯实了国土资源管理质量和技术基础,实现了测量技术层面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目的。但是,从维护、确保公有制土地资源经济价值及综合效益成果层面上,从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最优、最大化贡献的制度建设层面上,从土地制度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发展层面上,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如何支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层面上,从土地勘测定界事业体系架构建设层面上如何把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定界事业做的更好,做的具有指导北方区域勘测定界实践成果的出台,值得研究和琢磨!虽然,自治区国土厅在贯彻、落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第三条款提交预申报告和第五条款用地申请及2008年11月29日国土部下发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统一报备数据坐标系的通知》等内容上进行了认真执行,并使土地勘测定界事业在《规程》指导下,良好地完成了自治区各项勘测定界工作。但是,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源如何实现前述内容,并使自治区土地资源的资产属性发挥好、运行好,需要我们从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内容上入手,从国土资源利用的“门口”准入质量上入手,要把关好利用土地资源“航班”的“航检”工作。

突破常规创新新形式是提升生产资料土地资源各效益的途径,把“平面”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技术优势扩展到“立体”管理方式,全方位综合性的“新”勘测定界工作形式上。具体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从用地准入的“航检”“身份证”提交上严格把关落实:必须执行国土部1999年3月2日下发文件的第五条款用地要求,提交用地申请书;(二) 根据申请用地的用途进行土地相应信息的综合考量,并形成文字内容的前期各评价〔水保、防洪、环境影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的初步结论;(三) 根据初步结论进行是否进行实地勘定的工作程序:如果满足用地条件可以进行实地现场景观拍摄,并形成纸质和电子视频文本文件进行提交;(四) 必须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勘测定界单位进行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公有制的基石――土地生产资料的使用必须这样,更何况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涉及国家利益上还动用“军测”为其服务〉;(五) 国土厅委托甲级资质的综合性权威事业单位进行前期〈上述〉用地信息资料的审核,审核结果形成附有实名制的文字文本进行提交;(六)如满足用地各条件,启动《规程》用地程序,但是执行单位资质必须是“甲级”〈原因见上〉;(七)国土管理部门在报备审核常规用地资料时,要将上述用地“航检”信息资料作为用地审核要素加以重点关注,并成为能否利用国土资源的“通行证”、“登机卡”。

3. 细化环节内容 拓宽工作范畴

“平面”成果的土地勘测定界报备资料,使我们在“纸质”材料的技术成果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充分显示了定界技术信息的力量。但是,土地“空间”信息资源和资产现状在勘测定界工作中却没有得到展示,这与土地用途管制“核心”管理内容相左,不符合土地资源资产属性的公有制管理要求。勘测定界的土地现状空间信息需要被反映,这是资产保护的需要,也是最优、最大化保护公有制生产资料经济价值的必要。要实现土地资源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管理的新跨越,树立新的土地管理新理念是必要的。在进行勘测对象前期内容时,要做好景观拍摄(拍摄的高度要超过2.5m),要采用实名制记录拍摄。勘测定界图上在涉及权属变化时,要将2个及2个以上权属单位名称进行颜色突出,充分体现权属者。在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状图时,对项目利用范围图也要实现权属数量的加注(用具有颜色变化的数字进行括号注明)。在初评报告上要突出环境价值内容,不能只考虑“钙化”土地的经济价值作用,更应考量生存环境的生态“场所”价值作用,“船体漏水,装的再多也没用”。在进行大型线状项目勘测定界时,要考虑±2.5/的长度变形,要进行误差纠正。

土地勘测定界的“地表”工作,自治区甲级资质勘测单位都做的很好。但是,如何结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行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建设立体构架的勘测定界工作新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迅速开展结合自治区特点的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把《意见》“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这篇文章做好。在进行煤炭及矿产资源项目地表场所勘测定界的同时也要开展结合各级政府对项目审核的规模和资金等情况的意见及地质勘查资料等信息进行地下空间范围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控制、平衡企业开采资源的合理规模和范围,使公有制的矿产资源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保护,这是保护土地资源资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保护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更是促进企业自觉利用好土地资源,提升矿产资源开采率的需要,是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要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形式管理上步入到土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综合效益的管理轨道上,我们能够做到,也必能做到。

4. 结束语

土地的资源属性被我们认知的相当清楚,所以要规范利用形式,确定了用途管制;土地的资产属性被我们认识的较为朦胧,因为我们是“船的乘客”重视了“船”的使用而忽视了“船体”本身是“物质经济价值体”的内涵实质,所以要重新构建管理形式,珍视土地资产价值,土地勘测定界事业就是这一责任的“担当者”。维护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价值势在必行,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勘测定界“立体构架”形式的确立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使命!

参考文献:

1. 朱波.蔡林红.土地勘测定界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J〕浙江测绘 2010.1 35~36

2. 辜寄蓉.韩光聪.张孟冬等. 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功能探讨 〔J〕测绘科学 2007.1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3

1.引言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各地区的农村都在城镇化。但是一方面土地的数量有限,城市不能够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人工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更是少的可怜。在这两者的矛盾日益明显的今天,城市地区土地的有效合理分配和管理成为了必要措施。政府单位和城市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所以在此,我们要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进行阐述和讨论,总结出有意义和有效果的资源管理办法。

2.城市土地资源管理

2.1城市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

有相关的政治经济理论提到,人类要实现文明用地,就应该有效的用地,提高使用率。如对于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就是当土地的面积一定时,运用先进的科技,种植更多的农作物,提高产出和投入比例。但是和农业用地相比较,城市土地集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一是提高的土地投入产出比;二是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土地结构;三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四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常规定义: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合理分配城市土地资源,调制城市结构布局,改善土地资源的管理措施,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投入产出比,使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2.2建立土地管理学科,引进人才

要对土地有效管理需要较多专业知识,它也包含了众多学科,牵涉到了经济学、法学等各类学科,是综合性的学科。只有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综合管理能力,并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1950年以后,很多高校开始设立管理学专业,学习土地资源的管理知识,有效的规划土地。到七八十年代,从专业到本科,都逐渐开设了资源管理专业,各高校这种办学政策的转变,体现出了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始土地资源管理额本科点和硕士点,有些好的高校甚至建立博士点。高校为社会培养综合性的管理人才,为国土资源提供专业人才,这对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认真学习,专心听讲,吸收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3土地资源有效管理

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基础,目的是追求高的使用率,所以其关键是科学地分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解决土地资源稀缺问题,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土地得到持续利用。所以要制定有关的土地政策,转变管理方式,研究新的土地管理计划,来有效地管理土地资源。有文献中提到水资源的管理方法,也适合于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管理。具体来说,可以把土地资源的管理划分为土地的供给、资源效率、优化布局结构、土地的社会化等4个不同的管理阶段。

这写阶段并没有一定的顺序,在实际管理土地时应当综合运用这些手段。但是越高级的手段也反应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扩大市场范围时,使得稀缺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这也体现出来土地的社会化管理。而在社会上,由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也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对其它社会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视。

3.国家对土地市场的有效调控

3.1提供市场信息,增强市场功能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国家要发挥其强大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发挥市场的功能,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得管理土地时有据可依。如果缺乏及时或者有效的信息,就会误导土地市场的走向,使得土地市场出现很多问题。在土地市场的交易中,主要注重的是其价格信息,要及时了解价格的波动及走向。因为价格信息也反应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和大致的价值。对于中国的城市,其土地未全部市场化,部分进入了市场,部分未进入,所以市场的价格信息不能全面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此,政府要对土地宏观调控,合理制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规章制度,有效反应市场信息,包括土地的总面积和分布情况。同时这也可以更好的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2依靠政府政策,降低调控成本

在调控土地市场时,两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土地储备与投放政策,根据土地供给情况满足市场需要,保持供求平衡。若供不应求,则可适当提高土地价格;若供大于求,可以降低土地价格或者将土地储备起来减少供应。对这种调控手段,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对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给与恰当的评价。

第一,土地储备与投放稳定市场,抑制波动现象。但是也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找准时机,对土地资源进行储备和投放。政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或者私人利益,投机倒把,不顾市场的运行而作出不合理的决策。如果土地的利用率很低,应适当储备土地,促进其它土地的高效使用;如果利用率较高,也可以投放更多土地,缓解土地紧缺的压力。

第二,政府储备与投放也需要一定成本,何时何地储备土地涉及到很大的利益关系。所以要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了解土地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最优地选择最具市场潜力的土地,适当地进行投放和储备。由于城市土地都具有很大市场潜力,所以在实际规划时,可以减少储备量,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释放土地的需求压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提出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手段,分析了土地市场的供需变化。在城市化建设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所以既要有效的管理土地资源,有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控制其价格,使城市的发展具有更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N].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0-103.

[2]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上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个[N].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4

一、引言

土地出让制度是土地公有制背景下我国特有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出让金是国家出让土地换取的对价收入。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严重脱离规范的预算管理,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虽然以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为代表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但是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未按法律文件的规定执行,大量的土地出让金仍然游离在预算管理之外,各种违法现象层出不穷。在理论上,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多局限于经济学上的分析,法学角度的研究甚为欠缺,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二、文献综述

(一) 土地出让金管理缺陷及成因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土地出让金管理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者在研究土地出让金管理的缺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收入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土地出让金征收不到位,支出管理方面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支出不规范,具体表现在任意挪用土地出让金、未有效补偿征地农民的损失等几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土地出让金管理随意性太强,国家规定要设立专门的土地收入专户进行管理,但很多地方政府未按规定执行,土地出让金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董礼洁:《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法律出版社,2009.09)。

(二)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措施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现行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存在的各种缺陷,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措施和治理建议。有学者认为,现行上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的做法并不合理,应当改批租模式为年租模式(李波:《基于财政分权的地方税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租制可以使土地出让的初始价格下降,减轻购房者负担。它可以避免土地长期占有、从事土地投机、形成暴富等社会现象的产生。

三、国外预算管理制度借鉴

(一)美国预算审批法律制度

美国是典型的主要由立法机关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国家,国会是预算审查的主体,国会下设预算委员会、拨款委员会和税收委员会,具体负责预算审查监督工作。预算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审查总统预算草案的宏观政策和总体指标。拨款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确定对部门以及主要项目的预算拨款。参众两院拨款委员会下设13个拨款小组委员会,每个拨款小组委员会对应若干个政府部门,并负责确定对这些部门及其主要项目的预算拨款。13个小组委员会享有拨款委员会的支出控制权。这些小组委员会通过逐条审议相应的部门预算,提出不同的拨款方式并起草拨款议案、这些议案经拨款委员会审查和讨论后,由众议院提出一项综合性的“拨款法案”,经两院全体会议审议后在财政年度开始以前通过。税收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对政府提出的税收政策和建议进行审查和评估。

(二)英国预算支出绩效制度

英国从1998年绩效预算改革开始,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绩效体系。英国的绩效预算过程大致如下:第一,设立绩效目标。英国的绩效目标包括战略目标、一般绩效目标和具体绩效指标三个层次,它们明确规定于政府与各部门签订的公共服务协议(PSA)中。战略目标由财政部与各部门协商决定,其他则由各部门负责制定,财政部审查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分配预算资金。各政府部门在获得预算资金的同时也签订各自的PSA,明确规定部门用这些资源要实现协议中规定的绩效结果。第三,对预算绩效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财政部、内阁委员定期对各部门和机构在完成绩效任务过程中存在风险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负

四、完善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目前,有关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法律文件的层级较低,收支两条线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国务院、中纪委、监察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各类通知或者意见性质的文件中,在国家层面缺乏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使得“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刚性约束不足。因此,应当提高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的立法层级,至少是有一部行政法规层级的法律文件能够出台,规定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严格的收支脱钩,并明确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法律责任。提升法律文件层级,强化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1-0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土管专业)是横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公共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具有土地规划、测量、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规划、不动产投资与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建部门、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土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和《土地信息系统》为专业的6大核心课程。其中,《地籍管理》作为为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在时机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籍管理》与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1.与《土地管理学》的关系。《土地管理学》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学科体系中,《土地管理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管理学的土地管理原理与管理活动过程;第二部分为基于系统学的土地管理内容与方法;第三部分为基于应用学的土地管理案例分析与操作实务。在第二部分中,就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等内容。其中,地籍管理常作为《土地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章节进行介绍。在设立土管专业的高校中,《地籍管理》课程普遍是开设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之后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教学关系应为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2.与《土地经济学》课程的关系。《土地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土地资源利用活动中人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生产关系)的经济规律。课程研究领域涉及到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等方面。从课程性质来看,《土地经济学》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同时又是一门边缘叉学科,它与土地科学、资源科学、房地产经济密切相关。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以及《不动产投资分析》与《不动产投资估价》共同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方向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强调土地利用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与修编,也包含了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资源质量评价、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滚动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在土管专业课程设置中,《地籍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般同期开设或《地籍管理》先于《土地利用规划学》开设,其中《地籍管理》课程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等教学内容可以同《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二、《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为处理好《地籍管理》与上述课程教学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地籍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地籍管理》课程应在充分优化的基础上,分为三个主要教学部分。

1.《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体系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对一些土管专业的通识概念进行一定基础的重复讲解。“温故而知新”,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有些专业的基本概念就不必再强调了,有些以前课程讲授过的内容就不必要再重复了,其实此种观念是相对错误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位专业授课教师可能在讲授同一个概念或问题的时候所处的认知角度是不同的,这些与教师个人专业方向、知识构成等不无相关。在当今广泛采用的群体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有多个教师重复讲授某一个特别重要的专业问题也很有必要,因为不同的讲授方式可能会有效提升更多不同悟性的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2.《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地籍的概念、地籍管理的概念以及五大工作内容等。常有教师认为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浅显易懂的内容,没有必要跟学生强调,但是殊不知教师对教授课程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等做支撑,而学生可能只有有限的次数来接触相关内容。因此,强调这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过去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不强调《地籍管理》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教学内容,学生则连地籍图、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和宗地草图四者的异同、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异同等涉及基本概念基础教学内容都分不清楚。

3.《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属于本课程的特定内容的重视和讲授。每一门功课的教学都必须分清楚主次,突出重点。《地籍管理》课程中也是一样,虽然类似于《地籍管理》这类的管理课程感觉内容涵盖包涵很多,但教学还是应该突出重点。对于那些属于多门课程包括《地籍管理》的通识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学而时习之”;对于特属于《地籍管理》课程的专识知识点,则要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对于《地籍管理》和其他课程有交集或者前后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则要讲清楚各知识点的具体联系,让学生对这些专业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地籍管理》授课技巧探讨

针对于《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剖析,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特提出授课建议和技巧以求探讨。

1.适宜开展双语教学。鉴于《地籍管理》课程是管理学科类的综述性的课程,课程牵涉的专业术语、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因此,适合进行双语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参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适度引入相关的专业英文文献,同时结合教师的英文讲授,来达到丰富学生专业英语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双重能力的目的。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现在国内还缺乏原版的英文《地籍管理》教材。同时,因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与国外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差异,能够直接在课堂引用和借鉴的专业英文文献也较少。因此,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一些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环节,提升《地籍管理》课程的学习质量。

2.可适当增加实习内容。参照课程的综合教学内容,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章节上适当增加室内实验环节;在校园内或者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实习。此外,可结合《地籍测量》等课程增加地籍管理综合实习内容。综合实习可针对学校附近的一些乡镇进行分小组调查,以培养学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技能,以及掌握土地调查、土地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操作流程。

3.可有选择性地重点讲授。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本门课程的特定内容,其他课程虽有涉猎,但都是简短概括,因此必须重点讲解;土地条件调查属于本门课程的兴趣内容,由于包含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两部分内容,知识点几乎涵盖物理、化学、地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五大学科,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此部分的教学内容来一个大串讲,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4.可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初步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阶段虽然强调的教学重点是本科学生对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专业术语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但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知识不是简单地填鸭式灌输,因此,在完成课本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最好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展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题讲座,以达到提高本科学生专业能力成熟度和综合把握能力的目的。

5.开展网络教学。当代教学当然离不开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将《地籍管理》课程中的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制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课程中“宗地编号的方法”中,教师可采用纸笔现场绘制,同时加上口头讲解,制成微课后,学生只要观看2~3遍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诸如正弓、反弓、仰弓以及我国现行宗地编号等4种编号方法的异同,非常值得尝试。

四、结束语

诚然,一门课程的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严谨的课程教学质量要求,多进行诸如授课技巧等内容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突显课程的特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6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保持地方水土资源,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发展地方水利资源建设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小范围内进行水利资源的综合治理,提高地方农、林、牧业发展,预防地方山洪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1、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情况,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首先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与此同时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

除了生态治理外,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2、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不能战胜自然,但是可以适应自然。在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采用生态修复,以自然之道治自然是治理流域水土环境的主要手段。当然,只治理

图1 区域治理措施 不维护也不行,所以在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坚持水土治理的监督与维护工作。所以在小流域内综合治理的正常措施主要包括,生态自然治理措施,以及监督维护治理措施,如左图1所示。

2.1 生态治理措施

生态治理,顾名思义,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比如封山护林,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如大面积种植柏树、杉树、梧桐树等经济树种等,其治理方向如左图2所示。

图2 生态治理方向

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比如在河流地段种植竹子、垂柳,在农田边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或者适合地方生长的乡土树种。在城乡地段,可以种植三叶草,苜蓿等。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水土治理的同时,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比如在农民退耕还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带,可以种植经济性树种(比如核桃、板栗、枣树、桐树等)或者可入药的植被(车婷草、山茱萸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在植被的前期,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除此之外,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创造地方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2 治理监督措施

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滥砍滥伐,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2.3 预防措施

水土治理,预防是关键,只有预防做到位,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力度,以农户为单位,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

其次,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管理制度,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

最后,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3. 结束语

总之,在水土治理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小流域治理工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水土资源治理工作,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预防监督为辅,才能真正做好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君,刘天英,徐兆玄.风沙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模式[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3);

[2] 王建刚,杜延珍.浅析城郊型生态景观小流域治理[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5(01);

[3] 刘忠民,宋其龙,张文静.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J]. 北京水利. 2005(01);

[4] 李岩,王立群.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7

【中图分类号】 F2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84-05

一、引言

稀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稀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其快速无序开采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稀土资源从开采到冶炼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排放有害废水、废气和废渣,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开采可能带来山体松动、滑坡、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1]。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体现在整个‘十三五’规划中”,这指明了我国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稀土产业必须转变原来以巨大资源、能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重视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已有部分相关组织和学者陆续对稀土行业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如何了解稀土企业的环保政策执行度和环境管理水平,环境绩效评价就是其有效工具。

针对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其中陈静等[2]对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建研究。张素蓉等[3]探讨了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并提出了综合指数评价方法。陈静等[2]、刘丽敏和底萌妍[4]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陈浩和薛声家[5]提出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但就针对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较为缺乏。故本文以稀土企业为对象,参考现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环境财务和环境管理五个方面研究构建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中国铝业为例,验证了所构建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期对稀土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及其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整体构建思路

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环境绩效内涵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杨东宁和周长辉[6]等把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是企业环境行为对企业自身能力的影响。本文尝试从这两个维度入手,考虑稀土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大、“三废”排放对环境影响大等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环境财务及环境管理。将这五方面有机结合构建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实现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量化并确定其环境管理水平。

(二)指标体系设计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可比性、代表性、可操作性,与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对接,同时还应遵循数据可获取的原则。基于此,本文评价指标选取主要参考以下标准,一是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环境绩效指标标准或体系,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14031[7]、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8]制定的有关生态效率的指南等相关标准;二是国内稀土行业标准,如《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稀土冶炼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9]等相关文件;三是稀土企业涉及环境信息的相关资料,如稀土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年报等。

故本文将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为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见表1)。

(三)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的相对重要性排序[10]对各指标标度取值,文中采用1―9标度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本文选择8位环境绩效评价相关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每个判断矩阵的乘积Mi,采用方根法求出Wi,利用公式Wi=对向量W进行归一化处理,即求出的特征向量为各个指标权重(见表1),且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是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将一些边界不清、不宜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即利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特点在于,数学模型简单、易掌握,隶属度用[0,1]之间的实数表示,不再局限于“是”与“否”的问题。鉴于已构建的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评价因素和评判集的建立

1.根据前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两层评判对象因素

第一层:A=A(A1,A2,A3,A4,A5);

第二层:Ai=(Ai1,…,Aij)(i=1,…,5;j=1,…,7)。

2.评判集为V={v1,v2,v3,v4}={优,良,中,差},相应的评分值为{100,80,60,40}

3.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本文评价指标分级主要依据《稀土冶炼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评比标准等相关文件,并以钢铁企业、资源类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分级标准[11,12]进行补充。故建立的稀土企业环境绩效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二)确定指标隶属度

模糊综合评价的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的,其模糊集合的求取就需要建立隶属度函数。在模糊综合评价中,确定隶属度和隶属度函数是最关键的问题。故本文引入三角模糊函数对相关隶属度进行确定。各等级的隶属函数关系如下:

其中vi代表评判集所对应的分值,x代表各专家评分,uvi代表各指标隶属度。

四、案例分析

从目前可获取的资料来看,稀土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以定性化的文字描述为主,且存在自利性倾向,相关数据表述模糊,量化数据较少。其中发现中国铝业在2008―2015年连续八年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数据较完善。故本文选取中国铝业环境绩效作为实证评价对象。

邀请八位环境绩效评价相关研究方面的专家以中国铝业2015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年报为基础,以等级评分标准为依据,对各项指标分别进行打分,从而实现将定性指标转换成数值化的定量指标。故根据得分和前文所确定的隶属函数计算各指标隶属度,结果见表3。

通过对中国铝业20个分指标隶属度的计算可以看出,中国铝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A11)指标的隶属度为(0.4625,0.5375,0,0),表明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被评为优良的比率约为100%,这说明该企业资源综合综合利用度高、浪费较少。同理,中国铝业另19个分指标隶属度代表其各自隶属于各评判等级的概率,表明其对环境的作用和反作用效果的评价。

(一)单因素模糊评价

单因素模糊评价是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V的隶属度,其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关键步骤。故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权重向量(表1所得权重)和单因素评判矩阵(表2所得隶属度构成),可得到各第一级综合评判:

其中Ai表示二级指标的权重构成的权重向量,Ri表示根据中国铝业数据算出的二级指标隶属度构成的单因素评判矩阵,Bi表示中国铝业一级指标综合隶属度向量。

通过对中国铝业一级综合评判可以看出,中国铝业资源能源消耗指标(B1)趋于良好,且被评为优良的比率约为100%,说明该企业资源能源利用率高。同理可以看出,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指标(B2)、环境治理指标(B3)、环境财务指标(B4)及环境管理指标(B5)被评为优良的比率依次约为93%、68%、81%及98%,说明该企业有关环境的五个方面工作比较到位,但环境治理方面稍差,有待提高。

(二)综合评价

其中,VT表示评判集的转置,T表示中国铝业环境绩效评价最后综合得分。

根据T的计算及结果,中国铝业的资源能源消耗环境绩效评价得分为85.624分,介于模糊集V2上与V1之间,判定为良好。

根据综合评价计算原理,同理可得2015年中国铝业各一级指标的最终得分(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中国铝业在环境绩效评价的表现为良好。就分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环境财务指标及环境管理指标方面得分均在80分以上,介于模糊集V2与V1之间,这四个指标均在良好以上。只有环境治理指标得分为73.5分,介于模糊集V3与V2之间,其被评判为中等以上。根据案例分析结果,中国铝业应该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率。

五、结语

本文为稀土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细化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不仅考虑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保留了各级评价的全部信息。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配以不同的权重系数,突出了对绩效状况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使企业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而后将稀土企业中的中国铝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最终量化结果表示为具体的分数,这样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内部不同时期绩效状况的纵向比较,也可以用于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研究得出“中国铝业”的环境绩效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但其环境治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污染物排放仍需有效控制。

未来研究中,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将财务指标与环境指标进行更好的融合,评判标准的临界值的界定会更加科学化,同时未来仍需重点关注稀土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文琴.稀土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J].财会通讯,2014(8):18.

[2] 陈静,林逢春,曾智超.企业环境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1):37-40.

[3] 张素蓉,孙海军,王守俊.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4(24):41-44.

[4] 刘丽敏,底萌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方法的拓展:模糊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9):150-151.

[5] 陈浩,薛声家.企业环境管理绩效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6(4):56-58.

[6] 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前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4):43-50.

[7] ISO.ISO14031: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Guideline[S].Geneva ISO,2013:5-10.

[8] VERFAILLIE H A,et al. 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Z].2001.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稀土冶炼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S].2015.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8

1民族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因素

1.1资源收录范围根据民族信息资源的范畴,本平台收录范围可确定为:凡是涉及到武陵山片区范围内的国内外、中外文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风情、教育、宗教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在线资源,包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等资源。

1.2平台结构设计及收录内容平台包括“免费民族信息资源导航、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导航”两个窗口。题材则主要包括片区内主要少数民族,例如,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的文字、图片、图书、论文、手稿、档案、有声数据资源等多种类型。其中,“免费民族信息资源导航”主要收录与片区内主要少数民族相关的国际组织、科研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媒体、相关企业等;拟包括:民族综合类网站、民族文化艺术及旅游类网站、族别网站、民族类学术网站、与民族有关的教育网站、民族研究机构网站、民族社会团体网站、民族类上网报刊等。“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导航”又分“馆藏少数民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片区内地方志库”、“片区内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库”等。其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库又可细分为“民族民间文学库,民间音乐、舞蹈及传统戏曲库,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库,民族民俗库,民族民间文化实物资料索引库,片区内少数民族族别库”等6个子库。如表1所示:民族民间文学库,主要收录片区内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比如《苗族歌谣》、《土家族山歌》、《桩巴龙传说》等。民间音乐、舞蹈及传统戏曲库,细分为民间音乐库,主要收录民歌、山歌、灯歌、劳动号子;民间舞蹈库,主要收录板板龙灯舞、湘西苗族接龙舞、蚕灯舞等以及近年来创作出来的大型民俗情景剧《烟雨凤凰》、魔幻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魅力湘西》歌舞晚会等;传统戏曲库,主要收录张家界阳戏、怀化市会同县的傩戏“杠菩萨”、龙山县的木偶戏等;地方曲艺库,主要收录辰溪丝弦、怀化市通道县的侗族琵琶歌、湘西三棒鼓等;杂技与竞技库,主要收录苗家八合拳、娄底新化县的梅山武术、张家界鬼谷神功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库,细分为建筑艺术库,主要收录土家族的吊脚楼、唐崖土司皇城、九进堂、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等;传统手工技艺库,主要收录中方斗笠、凤凰纸扎、苗族花带技艺、竹编技艺等;雕刻工艺库,进一步细分为:木雕库、石雕库、编织、刺绣工艺库等[3]。民族民俗库,分为食俗库,主要收录日常食俗、岁时食俗、信仰食俗、礼仪食俗等;饮俗库,进一步细分为:茶饮库、洒饮库、服装饰物库、库、节日风情库等[4]。民族民间文化实物资料索引库,主要是对收集到的区域内实物资料编制索引,且采取聚集索引,以便用户更好地使用资源。片区内少数民族族别库,主要分为苗族库、土家族库、侗族库、仡佬族库等子库,每个子库内容包括民族渊源、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名人等。

1.3平台建设元数据的著录标准和规范拟建平台的建设主要采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1.1版本为基础的元数据著录标准和规范。在进行不同类型文献加工时,其具体的著录规则和元数据规范,可参照由CALIS管理中心、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在《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项目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期刊论文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学位论文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会议论文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电子图书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古籍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音频资料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拓片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与规范。

1.4技术支撑平台的主要需求信息分类:能够支持学科分类、类型分类、文种分类等资源分类导航体系的建设。信息采集:能够支持纸质文档,如期刊、论文、图书等的扫描、识别、电子文档生成等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及生成电子文档的采集加载入库,能够支持互联网专题信息资源的采集和专题资源库、特色资源库的快速建设等。信息加工处理:能够支持对于信息的进一步编辑、标引等精加工处理,支持信息审核、签发等质量控制,能够支持对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的过程进行日志记录和统计分析。信息资源管理:能够对于平台各种信息资源,包括自建专题库、特色库资源,关系数据库资源,整合的网络虚拟资源、链接资源等进行统一的定义和管理,支持资源的分布式部署、整合与管理。信息:尽量实现pdf、ppt、jpg、doc、txt、xls、mps、swf、flv、zip等多种文件格式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统一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订阅推送信息服务、全文检索服务、原文下载与原文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用户权限认证计费:能够提供基于用户名密码、IP地址限定、同一用户同时登陆次数等身份认证策略,能够对于信息加工处理、系统维护管理、信息访问和原文下载等用户权限进行控制和管理等。信息传输交换:能够支持分布式资源数字化加工标引,集中元数据收割管理与服务,支持元数据信息和全文信息在平台各联合体之间的无缝传输和交换。

1.5平台建设的质量控制首先,制定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主要有:为武陵山片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知识支撑;为政府战略决策需求和民族地方企业提供竞争情报需求服务;整合片区民族信息资源,形成共建共享民族信息资源支撑平台,加强实用资源服务保障;建设片区综合集成民族信息服务系统(包含普通文献检索,文献传递、文献共享,科技查新、参考咨询等传统文献服务)。其次,从如下几方面对平台资源进行把关。资料来源:主要依托国内和片区内的民族研究所、民族地方高等学校以及少数民族研究基地等部门或科研机构[5];资源收录:坚持重点与一般兼顾的方针,重点收录省级及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资源、片区内外拥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资源,同时兼顾民间文化的特性,注意收录知名度虽不是很高但在当地得到普遍认同的特色资源;资源加工标准:遵循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国家推荐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标准体系;平台主要采用用户管理、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应用系统,以保证平台运行安全。最后,采用UNIRMS.Net作为技术支撑平台。因为,该技术支撑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它集成了信息规划、资源采集、加工处理、资源整合、资源管理、资源、资源服务、统一资源搜索等内容,具有拟建平台所需要的相关功能。

1.6平台的建设方式拟采取有偿、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平台建设,既能节约成本,又能确保质量。对于有声资源库,则采用“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对“慕课”的标引加工模式来建设,以增强有声资料的检索质量。

2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与服务拓展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9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程度地不断加深,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土地信息管理就是一个方面。当前我国土地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由土地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也频频发生,那么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够对土地进行合理化管理。信息这个概念十分复杂,实质上指的就是食物或是物质特性的内在表征。将信息这个概念融合于土地管理之中,就是土地信息管理。本文主要基于土地信息管理系统(以GIS为软件基础)的建立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当前时期下我国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现状,然后根据这一现象论述了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加强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1 GIS概述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主义是基于GIS技术的。所谓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实质上是一个属性概念,它主要是对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各类与空间相关的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GIS技术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和基础的,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验、显示以及综合性地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要上溯于20世纪60年代,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时在国外已经得以广泛地应用。GIS技术在我国推广的时间是上个世纪90年代,而且这个时候我国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那么GIS在我国的发展也十分地迅速。GIS技术将计算机软硬件、地理方面的数据(如水文、地质、环境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个人设计等方面熔于一炉,高效地对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搜集、储存、管理、显示以及更新等。GIS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功能十分强大,如它具有独特的数字高程模型、网络分析功能以及空间分析功能等,那么基于此优点,GIS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地质、环境、水利、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灾害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

2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地构建

2.1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

在对土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设计和构建时,一般需要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1 实用性原则

对土地信息管理项目的具体需求进行充分地了解,设计出简单、实用性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在设计之前,一定要综合分析其实际应用,并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实际的土地信息的日常管理过程之中,加强对友好的用户界面进行有效地提供,进行简单地、灵活地操作,促使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2.1.2 节约性原则

在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实际构建过程之中,应该加强对现有的数据资源以及软硬件资源,并能够很好地选择最佳的系统开发方式。然后根据本行业的相关经验,设计出科学、实用性较强的低成本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2.1.3 先进性的原则

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待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并对国内外相关设计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来对本系统进行设计、开发以及分析等。采用当前主流的GIS作为二次开发平台,先进的设计以及开发思想,设计出一个操作简便而且针对性强地面向整个区域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2.2 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

根据土地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目标及设计原则,整个系统由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将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土地信息管理之中

随着信息化程度地不断加深,使得计算机技术普遍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经研究发现,VPN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管理系统的构建之中,并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VPN的意思是“虚拟专用网络”,它是“Virtual Private Network”的缩写。VPN技术指的就是一种运用身份验证、密码以及隧道协议等在公共网络上构建专用性的网络的技术。根据以上所提供的信息可知,也可以将VPN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土地信息管理之中,具体的流程图如下图2所示。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目前我国的土地问题十分严峻,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土地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至土地管理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朱煌武,谢庆胜,沈业龙,等.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森林防火的初步研究[J].中国减灾,1999,9(2).

[2] 高金萍,李应国。基于ArcGIS技术的森林防火辅助决策系统的研制[J].林业资源管理 ,2003(2).

[3] 李海雯.上海市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信息系统构建与应Hj[D].华东师范人学,2007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10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31-1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快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做好农田水利综合规划是保障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并充分发挥效益的前提。

1 编制原则

密切结合实际原则。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必须紧密的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实际,在发展农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服从流域规划原则。规划要服从于水资源流域(区域)总体规划,水资源流域(区域)总体规划是编制地区农田水利综合规划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两者要相辅相成,不能矛盾;综合开发治理原则。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洪、涝、旱、碱及水土流失等灾害综合治理,不能单打一;近期远景兼顾原则。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安排,分期实施。在工程安排上,要坚持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效益为主。要一次规划,分年度或分阶段实施。

2 目标任务

规划编制之前,要确定发展目标和规划任务。通常做法为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或新开发水资源发展灌溉事业;通过挖排水沟渠治理低产易涝耕地;对坡耕地分别不同坡度进行改造,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做到林上山,田下川。建设和改造必要的小型蓄水、提水、引水灌溉工程和小河流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农田保护工程;同时要统筹建设农田作业交通道路、桥涵等配套设施,防止山洪灾害。

3 内容要求

治山。主要是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对坡耕地进行改造,修建水平梯田、谷坊、地埂和塘坝等,做到涵养水土资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或减轻山洪灾害损失;治水。主要是建设或改造防洪、排洪、除涝、灌溉(包括井灌)工程,逐步做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兴利除害;治田。一是改造坡耕地。二是修建方条田。达到保水、保肥,利于排灌和机械作业。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达到稳产高产。

4 方法步骤

4.1 队伍组织

要抽调专门技术力量,组成规划编制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 种资料和意见

主要搜集规划区村镇建设、人口数量、经济状况、耕地面积、土壤分布、粮食单产、灾害类型及影响程度、气象条件、水资源储量和可利用量及其他水文资料,摸清工程现状、道路交通、建筑材料等情况,调查统计好其他相关资料。

4.3 确定标准

水利工程规划可参照如下标准:小(Ⅰ)型水库防洪标准100~300年;小型农田灌区保证率78%~80%;中小河流10~15年一遇洪水标准;小水电装机0.05~2.5万千瓦,建筑物四级标准,设计洪水P=3.3%;沟道设计为5年一遇暴雨并在3日内排出,建筑设计为5年一遇;农村生活用水保证率不低于90%。

5 方案制定

规划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可分为调查-查勘-讨论-测量-计算-定案-绘制图表。

方案的构成要素,一般由以下章节组成: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例11

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得益彰,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行政壁垒的阻碍,那么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又将作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就目前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资源领域遇到了一些典型的矛盾问题,这需要相关人员加快改革步骤,将矛盾化解,切实做好加强资源保护与保障发展的重要任务。

1.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趋势分析

1.1管理模式的改革转变

目前国土资源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协调型的垂直管理模式,部门的综合协调管理成为了改革趋势的总脉络,而且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也将成为今后中国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进而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管理体制由过去集权式管理,逐渐放下权力,刺激地方政府的发展活力。但逐渐的地方权力不断做大,保护主义等不正确的措施开始盛行,国家又先后对工商、审计、国土、安监等部门进行权力回收,进而实现垂直管理。但在垂直管理中由于垂直不彻底或垂直单位与地方存在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需要及时进行解决的问题。在大部门系统内部采取协调的措施进行管理问题的完善。政府的管理体制将向着综合协调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发展的同时,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

1.2管理职能的改革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调节经济、监督市场、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的改革主要是推动管理方式改革,实现政务公开,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当前管理职能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中应重视以人为本,进而对社会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对国土资源领域的民生问题进行关注与回应,提倡社会管理与多种服务[1]。

1.3管理手段的改革转变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们提出了问题与思考。政府在进行职能设置上,一些政府不宜插手且专业性强的职能逐渐放开,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将政府的权力进行公开后,社会经济与发展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效益的作用,但对于问题过度放任,政府缺少有力的监管,又将产生混乱,甚至出现危机。因此,以政府部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是相当必要的。国家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使市场对资源起到基础作用。只有靠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才能使市场的供求关系发挥出效能。国土资源部门属于宏观调控的政府机构,应及时对市场规律进行把握,调整政策,进而对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引导,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1.4管理理念的改革转变

国土资源不仅属于资源也属于资产,资本,是一种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并重的资源。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价值形态的资本作用更显突出,市场上对国土资源进行投资及投机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也行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理念向资源、资产、资本三合一的管理转变。

2.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措施建议

2.1构建综合协调的大国土资源体系

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应结合国情出发,对国外的相关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实施具备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准确履行社会职能,规范部门职责,调整机构配置及优化职员结构,采取精简统一,效能强的原则,逐渐摸索统一职能、协调发展的大国土资源体系,完善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对国土资源系统内各个垂直部门及属地部门的体制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将国土资源管理的分权管理与行政执行力等进行有机结合,对有效的改革途径不断摸索,将改革融入到职能的履行及提高效率当中。并充分的对各个支撑单位进行合理运用,结合直属机构的特性,合理的对单位职能进行配置,使得国土资源的管理得到有效的服务支撑[2]。

2.2制定完善的国土资源宣传应对机制

构建完善的国土资源问题应对机制,传播主体应设置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部门内的系统专家及学者为传播的辅助主体,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国土资源信息及热点新闻进行,进而实现国土资源部与社会群众的沟通。首先应制定健全的国土资源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适宜的条件下对国土资源的相关规划及热点等问题,开展新闻会,并提出解决方案及部门的观点,制定公众咨询、问责等安排,以保证群众的知情权。

2.3明确国土资源对宏观调控的意义

加强资源管理,应先对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对资源开发的后端市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矿山的开采、房地产价格、矿产进出口、资源加工等产业。合理利用现有的事业单位,合理的进行职能调整、机构重组、设置专项资金等方法,提高对资源开发产业的后端监管力度。对产业及流通环节的监管不是单纯的扩展权力,而是根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使资源管理对于宏观调控得到重要的数据支撑。

2.4致力于构建资源、资产、资本的三合一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资源、资产、资本三合一的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将其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将资源管理的重心由行政管理转变为产权管理,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进行分离。首先应将资源管理行政分权的状态进行改变,使国有资源实现一体化;其次需要对产权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进行正确处理,进而形成部门分工,综合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在当前社会已呈必然趋势,为了使社会经济健全的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改革需要采取新型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有效的改革转变,应结合上文所述观点,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趋势进行分析,从管理的模式、职能、手段及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新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