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球经济走势

全球经济走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22 15:21:15

全球经济走势

全球经济走势例1

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增大

全球经济于2002年步入新一轮回升进程,之后增长势头逐步强化,2004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1%,创下近30年的新高。2005年的全球经济仍然处在回升进程之中,但预计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为4.3%;世界银行11月份的预测为4.4%。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运行的内外风险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其中尤需关注的是:

油价持续攀升 200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出现急剧攀升的势头,2005年这一势头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就WTI(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平均油价看,2003年为32.51美元/桶;2004年为41.51美元/桶;2005年,第一季度升至50.77美元/桶,第二季度再升至53.07美元/桶,第三季度更升至62.92美元/桶。油价持续高攀正通过抬高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加剧通胀压力和加重国际收支困难等途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威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国际油价每上涨十美元,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将降低0.6个百分点。

自然灾害频发 “2005全球自然灾害年”的帷幕是被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拉开的。根据目前的数字,印度洋海啸已造成近30万人死亡;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对全球最富有、科技最发达的美国造成了上千亿美元损失及上千人死亡的巨大灾害;10月8日南亚次大陆发生7.6级地震,同样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目前,禽流感正在全球扩散,所造成的损失目前还难以估量。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对全球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对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形成巨大威胁。据美国国会预算局测算,卡特里娜飓风将使2005年下半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5~1个百分点。

加息产生“直接抑制”作用 新一轮的全球加息浪潮发源于美国。去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2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升至4%的高位。美国连续加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通胀压力和抑制房地产泡沫。今年一、二季度,美国房价平均上涨13.0%和13.4%,其中有八个州区的上涨率超过了20%。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可能引发的全球性加息浪潮势必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直接抑制,欧洲央行已步美联储之后开始加息。

中美两国经济内部及相互间

失衡严重

中美两大经济体一直是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5.2%、43.8%和41.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由上年的4.2%降至3.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8%;中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达到9.0%,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9%。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高达44.7%。

然而,中美两大经济体都存在着严重的宏观经济失衡:美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消费,而中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投资,其结果又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严重失衡。按中方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已高达81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对美出口相当于自美进口的3.24倍。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的严重失衡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今年上半年美方统计的逆差额(394.3亿美元)已超过了2001年全年的水平(389.5亿美元)。而对华贸易又是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第一大来源,据美方统计,2005年1月~8月,对华贸易赤字已占美国全部贸易赤字的26.1%。

东亚过度依赖中美市场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回升进程中,东亚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其他地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7.0%、7.5%和8.2%,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个、3.5个和3.1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2.6%、35.7%和31.4%。据世界银行11月份的数据,2005年一、二季度,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5.9%和6.2%,全年预测为6.2%,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增长势头同样比上年有所减缓。目前,东亚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过度依赖对中美两大市场的出口。2004年,对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出口占“四小龙”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1.6%,其中对华出口对“四小龙”总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4.5%。

欧盟“东扩后遗症”逐步显现

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本来就比较低――2004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只有2.5%和2.0%,进入2005年更呈减速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将分别降至1.6%和1.2%。世界银行11月16日的预测也认为,2005年欧元区实际GDP仅增长1.1%,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强。目前又有一些新的因素开始困扰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尤其是东扩造成的财政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已开始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经济“自律回升”

2004年日本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实际GDP增长率达到2.7%。2005年,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走向持续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预测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0%,世界银行11月预测为2.3%,日本银行10月的预测为2.2%~2.5%。作为经济持续回升的直接反映,日本股市也呈持续繁荣之势,日经225平均股价一年间上涨了50%,日前已突破了15000日元。

全球经济走势例2

综合考虑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各种因素,我们继续维持之前的判断,预计二季度及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变化将更多地受欧美经济形势与政策左右,很可能继续围绕100美元/桶震荡,短期内大幅上升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都不高。

国际能源署下调全球原油需求

高油价正抑制原油需求增长。5月12日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月度原油报告将全球原油需求的平均增速从2010年3.3%的年化增长率(相当于87.9百万桶/日)下调至2011年1.5%(相当于89.2百万桶/日)。

利比亚战事导致原油供给下滑。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4月份全球石油供应减少5万桶/天,至87.5万桶/天。受利比亚战事持续的影响,4月OPEC原油供应下滑23.5万桶/日,至28.75百万桶/日。IEA希望产油方增加原油供应,避免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球失衡加重,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等消极后果。

通胀压力增大 美国货币政策面临转向

美国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3.2%,环比上升0.4%。核心CPI环比上升0.2%,符合市场预期。受能源价格走高推动,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升0.8%,核心PPI同比上升2.1%,是继2009年8月同比上升2.3%以来的最大同比升幅。

6月份,美国QE2计划到期,根据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美国进一步实施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将逐步正常化。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基于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美联储自次贷危机以来第一次将货币正常化问题摆上议程,这将助推美元重拾升势。

欧元区短期无意继续加息 欧元对美元走弱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4月份欧元区通胀率较今年3月份的2.7%进一步上升至2.8%,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也是欧元区通胀率连续第五个月高于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并且有持续上升的势头。

鉴于4月7日欧洲央行启动了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加息,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1.25%,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无意在6月份加息,导致欧元汇率大幅下挫。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欧猪五国先后爆发债务危机。5月20日,惠誉、标普再次在欧元区成员国负面评级,将希腊评级下调至“B+”,前景展望为“负面”,将意大利评级展望自“稳定”调降至“负面”。西班牙执政党工人社会党在地方选举中遭遇惨败,西班牙政党的更替让政治风险凸显,给西班牙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数据显示,西班牙经济体规模超过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的总和,欧债危机有扩大和波及欧盟核心国家的趋势。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货币正常化日益临近,助推美元重拾升势。5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上升已经超过4%,突破76点整数关口,强势美元给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市场造成重压。

全球经济走势例3

历程和前景:发展动力大于阻力

从历史上看,近2000年来世界出现过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通过建立交通网络、形成共同的语言、法律和货币等,促进了从英国到中东贸易的发展;第二波全球化浪潮出现在500年前,哥伦布等航海家开拓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及东亚地区的贸易。这些贸易后来为英国、荷兰的贸易公司所控制。在此期间,因一些欧洲国家内部出现反对声音,国际贸易扩张势头受挫,经济全球化一度陷入低潮;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70年至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增长,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轮船、火车、电话、电报被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输、通讯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赢的理念,开放政策对国际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作用。科技发达和资本充足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中心,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则成为其。制成品、金融资本及熟练劳动力等从“中心”流向“”,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从“”流向“中心”。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发生,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并出现倒退;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与前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相比,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商品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超过20%,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GDP的比例为21%,而19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国家及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第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中心”与“”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换回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十九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拥有巨大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经济体输入资本;第三,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购买政府债券等少数领域;而现在的投资者拥有涉及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第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过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会出现逆转,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因素。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是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以及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进一步降低运输和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了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战结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持续发展,多边贸易谈判多次达成协议取得进展,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近15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直接结果是人口众多的东亚和南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二战后的历史证明,向世界经济输送廉价、勤奋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是通往繁荣的道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走过这一道路,如今中国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中、印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转型,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参考的发展范例。

经济全球化发展正遭遇不少阻力,主要体现在三对矛盾: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地化的矛盾。生产要素在全球迅速流动,但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制于国内政治力量特别是选民的意向。全球化发展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决策需要国内政治支持,缺乏民众支持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美欧一些国家受国内政治气候影响,贸易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上。西方国家社会和政界对经济开放的反对声增大,其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俄罗斯及一些拉美国家实施经济国有化举措;二是全球自由贸易机制与双边、次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矛盾。美、欧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分歧导致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而美国却热衷于双边及次区域自贸协定谈判;三是从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将使所有国家和群体都得到好处,但眼下的现实是不少国家及群体并没有受惠,他们的态度对全球化发展不利。总的看,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从战争、大萧条、疾病恐慌、自然灾害、金融危机、股市泡沫破灭、恐怖袭击及能源危机等重重磨难中挺了过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仍不会重蹈倒退的覆辙。

影响和问题:利益不均

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正对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据世行统计,1980年以来,全球人均收入增长近1倍;1990年以来,世界有4.5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状态;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丰厚利润,出口扩大,生产率提高,消费物价降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以美国为例,近几十年来,按2003年价格计算,经济全球化使美国每年GDP增加约1万亿美元,人均收入增加2800至5000美元。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大,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例从197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4%;近十多年来,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为25%,支持美国内1200万个就业机会。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每年为美国创造600万个就业机会。近几年,美国还从其他国家输入数千亿美元资金,以弥补其“双赤字”。除老牌跨国公司外,许多西方中小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大发展的机会。芬兰诺基亚公司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一个乡村小型公司发展成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电话制造商;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等,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步伐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据世行统计,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从1980年-2000年的3.4%提高到2005年的6.6%,其中东亚和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分别从8.5%、5.4%提高到9%、8.1%。不少国家还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技术产品出口国,其跨国公司也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设厂。如韩国1960年代仍是个穷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使其经济快速增长,目前韩已进入工业发达国家行列。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都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发达国家部分企业及工人受到外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竞争的冲击。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陷于困境,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压力增大。近几年,美国制造业失业人数增加几百万,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这一定程度上与美国企业向海外转移产业和大量进口外国产品相关。由于服务业和IT业务外包,发达国家白领工作岗位及工资水平受到影响。据预测,发达国家外包的服务工作岗位将从2003年的150万个增至2008年的410万个,其中美国外包的服务工作岗位将从56.5万个增至120万个;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较弱和自然资源缺乏的中等收入国家(如一些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受到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不少国家债务负担加重,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即使较成功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和南亚国家,其国内两极分化也在加剧;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不利境地。发达国家政府可通过较完备的社保及失业救济等机制来缓解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此类社保体系,缺乏规避和减轻风险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发言权很小,无力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内部原有贫富差距拉大,不少中产阶层沦为新的贫困阶层。跨国公司、大金融企业的业主、高管等是经济全球化的赢家,但部分中产阶级,如美国中西部传统产业密集区的企业主和工人却没有或很少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在发展中国家,能够适时融入经济全球经济体系的亚洲中低收入国家已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中获益,低工资、科技传播及进入全球市场等因素使其经济快速增长。而拉美、东欧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得的“馅饼”不断缩小。非洲不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加剧,世界贫富鸿沟继续扩大。非洲绝对贫困人口比率从1981年的41.6%提高到新世纪初的47%。

原因和症结:

不是来自经济全球化本身,经济全球化面临着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现行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支配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不公平,其总体设计向发达国家倾斜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危害其民主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不同步,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需要加大协调力度,但世界却仍缺少能够进行高效、民主协调的机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冲击,发达国家缺乏有效调整机制,而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缓冲机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美国自由市场模式趋于失灵,给拉美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使西方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展,物质价值高于其他价值,忽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出路和对策:标本兼治

从全球范围、长远角度进行谋划,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制定综合性方案。

改革全球治理体制。从全球层面上看,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存在单边主义倾向、国际经济机构“民主赤字”、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应有代表性等问题。要让经济全球化的益处得到更广泛和公平的分享,须从政治层面进行改革。改革经济全球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国际机构自身的治理,增加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的能力,加强国际法规的实施。通过签订全球社会发展协议等,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

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为更好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应通过加强国内教育、培训等方法提高国内工人素质和竞争能力,而不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阻挡外国竞争。应更多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国内输家,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资助工人再培训,为非熟练劳动力提供工资补贴和教育经费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不仅影响数以千百万计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还将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目前,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发展理念主要有两种,一是突出自由市场主导作用的“华盛顿共识”,二是强调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综合发展理念”。西方国家在拉美等地区推行“华盛顿共识”,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它过于弱化政府的作用,极端倡导私有化,强调贸易和资本市场自由化,过分强调GDP增长,忽视经济和社会公平性。东亚国家采取“综合发展理念”取得较好的效果。“综合发展理念”主张市场、政府、个人和社区协调发展,值得借鉴: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和就业政策需要考虑如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

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加强公平贸易。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地位不平等,贸易自由化会产生不公平的结果。许多国际贸易协议充满了不平等的内容,没有促进穷国经济增长。世贸组织应创立反映公平、社会公正和效率原则的法律框架。实施公平的国际贸易政策,有助于保证多数国家从贸易中得到好处,确保更公平地分享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成本。建立和完善社保体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措施保证社会最低层工资得到增长。只有在这些改革措施到位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才会真正使全球多数人受益。

改革国际储备体系。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很不健全,特别是资本从穷国流向富国,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并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其回报率很低,无法用来支付国内有巨大资金需求的项目。在交易过程中美国银行收取交易费,又使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改革现行国际储备体系,使其对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融资,充分体现国际社会对全球公正性的承诺,并支持全球减贫事业。

促进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丰富的资源本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但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却成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西方国家过于依赖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其追求短期利益的政策考虑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资源富集的发展中国家自身找原因,一是经济上过于依赖自然资源;二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其资源容易被少数利益集团控制;三是资源行业的繁荣容易造成其他行业的萧条。为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使用,国际社会应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包括积极参与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健全产品认证制度,保护合法生产的资源物品,切断非法生产的资源物品的销售市场,增加资金援助,开采自然资源应限制环境污染。

改革现行知识产权体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行知识产权体制带来了不少问题。一是带来垄断和不公平。知识产权建立在知识这一全球“公共产品”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从中无成本受益。而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垄断集团追求最大利润,将多数人排除在外。二是压制了创新和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意味着应自由获取知识,但现行知识产权体制旨在限制对知识的使用,增加使用知识的成本。由于知识产权和专利压制知识的传播和使用,延缓了在创新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研发活动。因此,应建立公平的知识产权体制,全面考虑对经济竞争力和创新水平的影响,实现垄断成本和创新收益间的平衡,激励创新和促进社会更加公平。还应设计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体制。

全球经济走势例4

笔者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原因有五:其一,一系列支撑上半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的短期利好因素正大幅减弱,前期扩张性政策的刺激效果从高峰转向低谷,再库存力度也逐渐降低;其二,财政巩固计划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并将在短中期内逐渐加大,根据IMF的最新研究,每降低1%的财政赤字GDP占比,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在两年内累计下降1%,失业率则可能上升约三分之一个百分点;其三,全球经济复苏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危机前显著下降,进而限制了内需的恢复力度,根据笔者的测算,201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失业率同增长率之比为3.06,2011年则将上升为3.76,均大幅高于1980年以来2左右的正常水平;其四,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全球范围内投资水平恢复趋缓,企业将流通现金转化为投资的动力不足,居民也相应减少固定投资和购买耐用品,截至第二季度,美国企业固定投资、库存投资和消费者耐用品支出之和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24.8%的历史平均水平;其五,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增强金融稳定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增长成本,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17个经济体的研究,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未来几年GDP水平下降约0.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同时,复苏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区域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且更趋复杂,在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市场的大背景下,不同市场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周期差异性有所加大,重要表现是美国已率先遭遇复苏动能明显下降的挑战。

复苏动能下降和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共同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复苏利益的争夺更趋激烈。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复苏利益比作蛋糕,那么各经济体发现,蛋糕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大,而且实际上也正在缩小,获得更大更多的蛋糕是其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目标,而饥饿感的差异决定了其争夺迫切性的不同,自身经济特征的差异则决定了其争夺蛋糕手段的不同。

从全球范围看,应对复苏动能下降的挑战,各经济体有三种政策工具可以应用: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汇率政策。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刚刚企稳,即便不排除各经济体陆续出台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的“二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其政策规模也将显著低于首次刺激政策。因此,为进一步夯实复苏基础,争夺复苏蛋糕,各经济体可以应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宽松政策基调得以确立,并通过“拓展剩余空间+延长持续时间+重启量化宽松”的混合方式进一步增强,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在汇率政策方面,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发达经济体则拥有较强的货币影响力,因此大部分经济体均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对汇率走向施加一定影响,汇率干预时有发生,汇率争端不断加剧,竞争性贬值现象初步显现,保护主义渐趋泛滥。

全球经济走势例5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跨国婚姻比例一直在1%以下。1980年突破1%,1987年达2%,仅两年后的1989年就突破3%。但在1990年突破3.6%之后,因离婚率的迅速增加开始徘徊。到1995年,跨国婚姻终于又止跌回升,再度掀起高潮。在世纪之交稍有滑落后,2003年再度上涨,2006年突破6%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长期滑坡。

    从数量上看,1990年跨国婚姻约为2.5万对,2006年约为4.5万件。

    仔细观察这组数字,会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日本的跨国结婚势头总是先于经济形势两年左右变动。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前两年,跨国结婚比率已经先行下落;在亚洲金融危机袭来的前2年,跨国结婚比率开始迅速增加;又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2年,跨国婚姻比率已先行坠落。真应了那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超越国境的爱情结晶,竟似隐藏着经济走势未卜先知的魔手!

    再看国际离婚占离婚总件数的比例,1992年才开始统计公布。当年约占4.3%,此后一度低回至4%左右,1997年再度上升,年年刷新,2005年突破6%。此后,由于日本人离婚基数的缩小,相比之下国际离婚所占比率如脱缰野马般跃升,与国际结婚件数的减少呈现出一种巨大剪刀的形状。

    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似乎也同样隐含着某种神秘的规律,1992年开始统计公布本身就非同寻常,那是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之年,也是跨国离婚高发开始引人注目之年。同样,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跨国婚姻的主力军是东南亚、韩国等地的女性,这种联姻是逃出危机地区的手段之一。而且,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伴随着一段跨国婚姻破裂的高发期,这意味着危机造成的家道变迁、财产纠葛是主因之一。

    跨国婚姻预言了经济危机

    如果要研究日本的跨国婚姻数据,首先要是“谁娶谁”,其次是“对象来自何方”。日本的跨国婚姻主要是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有一个统计数据叫做“外国妻子与外国丈夫之比”,1990年达3.5以上,这意味着7成以上的跨国婚姻是日本男性娶了外国女性。

    此后,数据长期下滑,1999年再度上升,2000年超过4,这意味着上述比例达到8成。此后再经过较短期低回,2006年再破4,此后便一路滑落,2010年跌至约2.3。这幅图景看起来也与经济发展和各国实力对比暗合。在发展阶段,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跨国婚姻是摆脱目前不利地位、提前进入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成果的显现,发达国家一边倒的结婚模式也在变化。

    再看“对象来自何方”.目前,日本男性所娶的外国女性中,按国籍人数排依次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朝鲜,泰国尾随其后。

    中国女子嫁到日本的人数,1983年达2000人后,一直到1987年基本持平。1988年以后再度劲升,1997年达近7000人,一跃而居各国之首。世纪之交是中国女性外嫁日本的高峰,其后几经波折,到2009年,数量开始呈现决定性的下滑,回到1万人左右水平。

    这组曲线看起来很像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人口流动的再现。当国门打开、流动限制放宽时,出现人口流动高潮。之后,主要流动限制由行政限制让位给经济条件、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其他要素。

    再将中国与位居第二三位的朝韩和菲律宾相比较。韩国和朝鲜新娘的数量也是从1987年开始急速上升,到泡沫经济破灭开始下滑。在亚洲金融风暴和2004至2006年日本经济高扬时期,又出现两个小高潮,但无不以高潮过后的离婚率暴增为代价。

    菲律宾的数据更有意思。其人数统计出现于1992年,但已近6000人。就是说,当日本人开始注目时,菲律宾新娘早已是庞大军团。同样,其人数从2006年后陡然下滑。一向被视为顺从老实的菲律宾女性,看来其慧剑之锋利决不亚于韩朝女性。

    离婚后,外国女性成为日本经济的骨干力量

    若将跨国婚姻比例视为成果、将离婚比例看作代价,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国际婚姻首先与国家开放程度相关,其次与经济形势好坏相关。因其与政治、经济因素关联太紧密,跨国婚姻高潮过后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全球经济走势例6

对于200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毕吉耀总结说,这首先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对美国的依赖性有增无减。其次,全球贸易、投资活动还处在低潮。再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进行中。第四,传统财政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在减弱,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对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紧迫性增强。

对于2004年世界经济走势,多数专家倾向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阶段。他们认为,由于自主性增长因素依然薄弱,美欧日经济复苏不平衡,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基本完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前,这种低速增长状况有可能延续一段时间。

动荡仍是金融市场主旋律

受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动荡仍是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旋律,这是专家们较为一致的看法。

全球经济走势例7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45-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中国的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紧密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中国必须大力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着力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度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新常态”,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学健康发展,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特别是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际、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只有这样,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才能显著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发展最为突出的具有3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高速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经必须朝着质量效益转型,特别是在“双创”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发展动能,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引进,进而为我国经济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于促进我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是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融入全球经济。自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全球货物贸易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这将有利于使我国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当中,既有利于形成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格局,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使我国在经济中的影响力更强。

三是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尽管我国改革开放39年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而且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不仅有利于使我经济融入全球体系当中,而且也有利于使我国的“话语权”不断提升,特别是对于很多国际垄断行业来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我们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因而可以不断提升国际地位。

2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国际经济与贸易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已经超过25%,创下了新的记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不提升自身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

二是贸易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大力提升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安全性。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贸易信息的交流可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运行成本,使国际贸易的利润大大提高。

三是区域经济合作成为重要的特征。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特征,比如我国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这对于促进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各国之间都采取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通过区域之间的竞争,使其能够更有利于开展国际经济,以此争取全球经济,拓展自身的发展体系,强化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贸易自由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的重要发展模式,这就使得各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在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会导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特别是很多国家会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设置很多贸易壁垒,必然会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学发展,这就需要高度重视贸易摩擦解决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自由化,进而使自身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策略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新趋势下,我国一定要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学发展,特别是要从战略层面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转型发展。

一是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转型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水平,必须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上升到战略高度,大力加强顶层设计,当前应当从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形势、新趋势出发,研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比如可以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转型发展战略(2017―2027年)》,对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做到系统化、科学化、战略化的设计和安排,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科学化发展的轨道。在这方面,各地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度较高的地区,同样要从自身的产业特色以及经济体系出发,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大鼓励、支持、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是全力打造国际竞争力较强特色品牌。对于我国来说,在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下,一定要高度重视品牌发展战略,这是提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在这方面,国家以及各地一定要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加强品牌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国家以及各地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品牌发展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打造出更多像华为一样的自主品牌并走向世界。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于外向度较高的企业,一定要重视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品牌建设团队,努力打造国际品牌。

三是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还必须高度重视“走出去”发展,因而必须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国家要制定企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也要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研究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有效路径。比如,各地工商联要发挥自身民营企业广泛的优势,大力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可以加强与国际商会的合作,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打造品牌、推动发展,同时还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以及吸引人才,这样能够使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具有战略性。再比如各地的外事办公室,还要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走出去”战略,外办应当提供更多的“走出去”信息,各部门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走出去”。

四是夯实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各方面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在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要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培养具有较强战略发展能力的企业家队伍,按照的要求,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同时还要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这需要发挥企业、高校以及政府“三个层面”作用。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将打造国际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国际整体竞争能力。要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制度创新,既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要从全球化视野,建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的多元化以及系统性。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而且有利于融入全球经济,更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这就需要我国要适应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转型发展之路,特别是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合作成为重要的特征、贸易自由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大趋势出发,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转型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际竞争力较强特色品牌、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夯实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各方面基础,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科学化发展轨道,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性支撑。

参考文献

[1] 鲁俊俊.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22):184.

[2] 王晨辉.试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7-8.

全球经济走势例8

与此同时,一向被认为是大宗商品“领头羊”的原油,今年走势则相对独立。2011年2月,突尼斯和埃及政局动荡后,国际原油价格迅速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利比亚战乱又将国际油价推升至近三年高点。此后虽然有涨有跌,但布伦特油价迄今仍保持在每桶110美元上下。

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将取决于两股力量的较量:全球经济疲弱、需求不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力量和全球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力量。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已成不争的事实,而全球央行开始联手释放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将刺激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宽幅震荡的格局。

具体来看:行情趋势上,由于流动性仍显宽裕,其外溢效应将持续发生作用,大幅下行空间并不存在,然而中长期的多头行情也很难见。各品种方面,农产品及油、糖等食品价格将较工业品价格坚挺,而工业品中金属价格可能较为疲弱,原油走势可能相对独立。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跟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由于全球极端天气增加影响产量预期,而人口增长带来了需求增长预期,再加上最低限价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大幅走低的可能性不大。此外,由于工业品进入去库存化的周期令投机资金更加看好农产品及食品,2012年国际粮油价格很可能震荡走高。

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导致需求预期减少,工业品价格仍将疲弱,但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工业品,尤其是金属已经历了一轮快速大幅的下跌,继续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缓慢下行。

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规划里,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等都纳入淘汰目标。由此看出金属冶炼供过于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问题,2012年随着国际需求放缓,国内房地产投资和建设继续缩减,供应过剩和需求不振将进一步打压金属价格。

全球经济走势例9

展望2015年,鉴于全球需求疲软、供应充足、美元升值态势仍将持续,笔者判断,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仍将保持熊市,寒冬才刚开始。 需求疲软拖累

表现最明显的是需求疲软,供给充足的经济基本面将决定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疲态。从历史角度来看,供需变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十分显著。20世纪70年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多与供给驱动有关,如持续不断的石油价格冲击。

进入90年代,伴随着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迅速并引发价格大幅上涨的出现。

然而,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一度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下降,CRB现货指数在2008年7月2日至11月25日短短四个半月时间下降了34%,直至美国第一轮量化放松出台,形势才有所逆转。 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即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回落。

从需求端分析着手,今年全球经济走势十分不乐观,将对大宗商品需求造成负面影响。不难发现,相比于危机之前(2006年-2007年)全球经济5.5%以上的增速水平,当前经济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比危机前增长仍下降约2个百分点左右,呈弱增长的格局。

实际上,IMF在1月20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再次将2015年-2016年全球增长预期较去年10月时双双下调0.3个百分点,分别至3.5%及3.7%,原因在于其对中国、俄罗斯、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前景的重新评估,以及一些其他主要产油国的经济活动将因油价大跌而减弱。

与IMF等国际机构类似,笔者对今年全球经济的判断同样保持谨慎。其中,发达国家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确实是一个重大利好因素。可以看到,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与就业市场的恢复,美国劳动力市场与消费之间似乎已进入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循环。

但是,与稳健的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相比,欧洲与日本面临更大挑战,其中,欧洲问题更为严峻,面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其内部政治因素更存在较大风险,一旦陷入长期通缩,恐将比日本更难走出困境。

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速放缓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影响将体现的更为直接,不难看到,当前新兴市场整体增速已比危机前8%以上的增速明显放缓,预计今年增速回落至原增速的一半将是大概率事件。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走势也将进一步分化,中国步入新常态阶段,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诸多挑战,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相比之下,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 大宗商品或延续跌势

而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进口国印度表现抢眼,去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5.3%。相反,危机之后一度表现卓越的俄罗斯与巴西经济如今着实令人担忧,能源出口拖累经济增长,两国均已经陷入衰退。

而从供给端分析来看,当前也未看到有可能出现供给收缩的灰天鹅事件。特别是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之王,美国加大页岩油的开发,且欧佩克宣布不减产,均将使得今年石油供给保持充裕。

一方面,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快速发展导致美国天然气和原油产量快速增长,美国能源署(EIA)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原油日产量已增至900余万桶,创1983年1月以来新高,预计今年将增加1000万桶,这也导致了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进口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主要石油输出国沙特宣布不减产也将保持石油供给相对充足。 标题

当然,除了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以外,美元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的联系同样紧密。由于美元是大部分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定价和结算货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美元币值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国际大宗商品标价变动。

不难发现,自美国量化放松以来,美元呈现了长期的弱势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根据最新数据分析,本轮美元走强与大宗商品走弱也高度相关。回归分析显示,2014年6月美元上涨至今,美元指数与WTI原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而美元指数与CRB综合指数相关系数高达-0.99,意味着本轮美元上涨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几乎是实时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未来美元走势可以作为预判大宗商品走势的重要参考。在笔者看来,鉴于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且美国退出QE以后,全球避险资金加速回流美国,导致美元呈现走强态势,预计今年美元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而在此基础上,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继续下跌。

实际上,从近一个阶段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这一趋势已然发生。

总之,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非常规的原油产量增长、OPEC拒绝减产、美元走强等原因,今年石油价格仍将保持下降态势,而上述供需基本面与美元态势的分析对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都有类似影响。

另外,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即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回落,且石油等化石能源价格相对低位运行会降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需求,继而压低农产品价格,并对金属等商品价格走势产生负面冲击,因此,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延续去年同步下滑的趋势,再创新低。

更进一步,笔者认为,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但整体利大于弊。以原油为例,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全球油价下跌或将直接减少商品的购进成本与降低运输成本,并对非食品价格的下滑、企业利润和居民消费都会带来一定好处。

全球经济走势例10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是要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因此,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从生产力角度看,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本国移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其创造丰富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人口众多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第一劣势正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劳动力低工资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长期维护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四)培育跨国公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锋,肖维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3(5)。

全球经济走势例11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是要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因此,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从生产力角度看,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本国移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其创造丰富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人口众多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第一劣势正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劳动力低工资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长期维护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四)培育跨国公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锋,肖维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