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煤炭发言稿

煤炭发言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8 15:32:06

煤炭发言稿

煤炭发言稿例1

卸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一直在关注煤电矛盾问题,在任期间多次启动过煤电联动,试图改善“市场煤”和“计划电”的顶牛难题。但几年来煤价高企,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均提交过煤炭重点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并轨方案,始终无法成行。

年初以来,市场煤价接连狂跌,甚至与重点合同煤价不相上下,于是,两者的并轨看起来突然变得简单了,“至少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都不会跳出来提意见。”丁松炎说。

丁松炎做煤炭运销多年,他所供职的郑煤集团90%左右都是电煤,对并轨方案的关注度自然比其他煤企更高一些。但丁松炎并非没有担心,“现在煤价低怎么都好说,一旦煤价再涨上去,那国家是不是还得调控?”

跟丁松炎有类似想法的还有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焦煤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师红亮,“如果煤价上涨后,一旦政府部门再出来管制,对煤炭企业是不利的。”

煤炭企业有顾虑,发电企业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大唐发电集团高井电厂党委书记何智勇就对《能源》杂志记者坦言,“当前这个形势是理顺价格的时机,但是并不代表煤炭还能长期维持这种下滑的趋势,很大可能会反弹,那么电价如果不能跟着煤价联动,电厂能否承受上涨后的并轨煤价?”

煤炭和电力企业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充满了种种不确定。而且产业链一端的并轨也并不能解决矛盾的根源,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经济司副司长范必一语中的:煤炭市场中有计划煤,运力环节有计划车皮,发电环节有计划电量,整个产业链是一个双轨制的产业链,如果说只把一个环节计划内、计划外并轨了,其他环节都不动,势必会造成新的矛盾。

虽然消息人士称,国务院审批并轨方案的时间表推迟到了2013年的元旦,但这场全国性的煤价并轨大讨论仍在继续,因为这条利益链条上的群体太多了,各方力量都需要平衡。

三易其稿

“方案还在修改,我看到的最新版本已经去掉了政府定价一条,第一稿计划色彩有点浓,提出由政府部门设定基准价,并且要报备案,还要发展改革委检查履行合同情况,合同法里哪一条允许政府部门去检查企业的合同?”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介绍说,“目前大家意见很多,包括高层领导也提了一些意见,就把政府定价这条彻底删掉了,第二版本进行了大改动,整体思路改了。但还要进行第三版的修订,因为有些人还在提意见,需要继续完善。”

坊间一直流传的并轨方案是第一稿,其中提出,煤、电企业签订长期协议,期限为2-5年。同时,长期供需协议将规定电煤基础价和变动价,变动价将设置一系列条件,再报相关部门审批后实行,中长期电煤合同由供需双方按基准价加自动调整方式定价。其中,基准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确定,变动价则以季度差价或价格变化指数为准。同时,在电价调控方面并没有放开管制的情况下,计划设置煤电联动最高电价涨幅。一年内因煤价上涨影响火电上网电价达到10%时,停止实施煤电联动,并对煤电价格进行干预。

从上述第一稿的方案可以看出,长协定价有两个要点:一是合同时限拉长至2-5年,二是以基础价和变动价约束煤价。由此看来,政府的管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并轨价只是拉长了以往的合同煤协议而已。“这就是争议的焦点,到底是往计划上并轨,还是往市场上并轨?企业和专家的意见还是倾向于后者,向市场方向并轨。”上述人士坦言。

第二稿,也就是新版本中,明确提出了中长期合同价由煤电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即国家不设置前置性基础价格,价格由企业自主协商。但是中长期合同还保留,期限在2年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为此专门出台一个《煤炭中长期合同管理办法》。而且,还将不断完善整套改革方案,不仅仅只是产业链源头的煤价,铁路运输和电价也要有相应的联动配套措施。

“大家看后对这个第二稿还是有些意见,既然定了调,是向市场并轨,那么长期合同是只签量不签价,还是双方商定好价格后就一直执行,是否还要配计划车皮?”上述人士说,这需要在第三稿中微调。

有消息称,当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煤炭生产商和发电企业之间将签署至少5年期的合同,并每年重新进行协商价格。政府不再对煤炭进行定价,但将继续监控市场。“如果说还是每年年初煤电双方协商定价,那跟以前的订货会类似,订货会通过几年的演变,现在也是每年年初定个调子,然后双方交易,近几年一直是签量不签价,而且违约的情况也不少见。”丁松炎说。

郑煤属于全国重点煤矿企业,其重点合同煤发往全国各地,但今年却把大部分电煤被迫留在了本省,外运的煤炭大幅下滑。“湖北、湖南都不发了,因为他们从周边进的电煤价格比我们低,到厂价在590元左右,而我们的出厂价还在600元左右,发过去再加上100元的运费,他们肯定不愿意跟我们履约。”丁松炎说。

神火集团国贸有限公司销售科长李朝林也提到,现在的行情下已经有了一些市场化的苗头,量大从优,符合市场规律,如果电厂的采购量比较大,也可以再便宜10元左右。

高井电厂和大同煤业的合同也没有按时交付。“与同煤的合同我们从今年七八月份就停了,因为它的价格比市场煤价格高,而且质量也达不到原来的标准。煤质在下降,价格却坚挺,我们就寻找别的煤替代它了。现在我们电厂的库存有14万吨,煤炭形势有利于电厂。”何智勇说。

如此看来,这两年重点合同煤价越来越松动,价格是煤电双方商量的,虽然重点合同上写了一个价格,后面执行过程中也随着市场变动,双方随行就市。那么,新版本中的长协价是否也会步订货会的后尘,造成大量的合同违约?而这也正是第三稿修改者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普氏能源资讯全球煤炭部门总编辑James O’Connell(詹姆斯·奥康奈尔)有着十多年的煤炭咨询从业经历,半个中国通的他很喜欢讨论中国的煤电问题,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他说,实际上中国政府对于煤炭的价格曾经设定了一个上限,即在2011年12月设置在每吨800元,当时市场对它并没有过激反应,但政府总是考虑安全的问题,对安全担忧,所以希望煤矿企业与电厂公共事业公司签署3到5年的协议来锁定这个价格。

James O’Connell介绍,印度和美国曾经试图采取长协议价的模式,但以失败告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过与中国煤电市场类似的煤电之争。最初电煤市场均有长期合同来保证煤炭企业的效益,而在1973— 1978年,随着石油、天然气的提价,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尤其是以合同形式供应的煤炭和实时交易的煤炭的价格上涨更甚,许多煤炭企业纷纷毁约而将大量煤炭投入到零售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这加剧了煤、电企业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国际上鲜有国家采取长协议价的模式,因为各国都是自由市场,是由各个国家的电力机构进行监管,一旦生产成本上涨会把这个上涨成本传递给消费者,下降的话消费者也会受益。

其实,早在2006年,时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的濮洪九就提出过电煤价格并轨方案,当时设定了一个三步走的目标,但是受限于形势而无法推行。按照濮洪九的构想,第一条跟现在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签订长期合同,当时提出价格幅度在5%-10%。第二步是实现煤电联营,比如,淮南矿业跟上电和浙电合作的模式,各50%的股份,建一个煤矿,在煤矿边上再建一个坑口电厂,管理上煤矿归煤矿企业管,电厂归发电企业管,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第三就是走向一体化,不再是各占50%,而是电厂可能归属于煤矿企业,煤矿也可能归属于电厂,与现在神华的国华电力,中电投的霍林河露天煤矿一样,就是能源供应的概念。

当政府部门加紧修订的同时,煤炭运销协会也在加紧调研,探讨今年的煤炭订货会是否如期进行,更多企业的意见是希望煤炭订货会来定个调,并希望,电煤价格并轨整套方案在年底订货会前出台,以指导煤电双方2013年度的价格谈判。

利益方各怀心术

对新方案的反映看似平静,其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因为煤电这条产业链条上依附的利益群体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人观望的同时也怀揣着自己的小九九。

首当其冲的是这次并轨的主角——煤炭企业。其实,最早提出要并轨的恰恰是煤炭企业,煤炭工业协会就曾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递交过关于煤价并轨的报告。

“政府当初设定双轨价格,初衷是倾向于亏损一方,双轨制对大电厂是有利的,因为煤价高企的时候,重点合同煤价是低于市场煤的,现在煤价跌下来了,这个双轨制的天平就应该倾向于煤炭一方,即重点合同煤应该高于市场煤,为什么只上涨时管制调控,下降了就没人管了。”丁松炎反问道。

采访中,很多煤炭企业依然有所顾虑,会不会就如同双轨制时只管上涨不管下跌一样,只在煤价低的时候并轨,市场煤价高涨时反而取消并轨,依旧由国家调控成两种价格以期减少电厂的亏损?

有同样担忧的,还有内蒙古伊泰集团副总经理翟德元,在全国煤炭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政策取向研讨会上,翟德元就直接抛出狠话称不同意并轨,因为按他判断最终受益的将是电力企业,届时,电厂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只要煤矿不限产,电厂可以自由选择买哪家的煤。因此,取消重点合同煤,松绑的不仅仅是电煤价格,同时还有煤电企业之间的供货关系。电厂一旦压价,估计会使得煤企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担心自己吃亏的并非只有煤炭企业,电厂亦然。

何智勇就对《能源》杂志记者大倒苦水,“我刚到区里开会,首钢说在亏损,很多建材、重工业都在减产,据说下滑40%,电量需求也就跟着下降了,今年我们厂电量比年初预测下降10%,去年发电量是33.6亿度,今年估计在33亿度左右,利润不太理想,完成公司给的指标很困难,幸亏现在煤价比较低。一旦并轨以后就跟市场接轨了,动力煤现在却有点抬头,国内工业增速日渐趋稳,所以我们担心电厂是否能承受煤价再次上涨的压力。”

“国资委现在提倡国有企业要过三至五年的寒冬,我们也在商讨,如何应对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再次出现的高煤价。我们有了一点思路,从现在开始除了响应集团的统一采购外,电厂自己也在寻找价位比较低的电煤。”何智勇说为了应对并轨后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的问题,电厂必须提前做好预案。

事实上,电厂对并轨方案的关注度一点不亚于煤炭企业,某电厂负责人就直言:“不发表言论不代表我们没意见,最大的矛盾还在于电价能否理顺,不能总让电厂来消纳高煤价,以前合同煤价还是可控的,一旦放开完全市场化,电厂面对的风险将更高。”

被触动的中间环节

除了这些显性的矛盾,在这条被人为拉长的产业链上还有一些隐性的环节,这些环节的利益会不会被触动?

“合同煤并不是单纯的点对点供应,中间经过几次倒手,这其中有贸易商、运销人员、电厂采购人员等环节,每个煤炭企业周边都有一堆中间商围着,电厂周边自然也有另一堆中间商簇拥着。合同煤一旦取消,必定触动他们的奶酪。”一位煤炭专家表示。

据上述专家介绍,行规一般是由贸易公司代替电厂去签订合同,当然,贸易公司要想拿到煤也必须有所打点,比如出厂价是200元,就要给有关人员打点费160元,卖给电厂是520元,但是市场价可能是600元,一路做完加法后的合同煤还是要低于市场煤价,所以各方一致达成默契,谁也不去打破行规,这一部分中间价就被各种贸易商和能签字的人拿走了。

“煤炭和电力企业虽然不说什么,其实谁都不想取消重点合同煤。一直以来,很大一部分差价都落到少数人的腰包里了。比如9亿吨的重点合同煤,可能有近2亿吨落到一部分人的腰包中,一吨煤就可以坐收渔利少则三五十,多则一两百,算下来中间商可以拿到100-400亿元的差价,这样一个偌大的市场能轻易随着并轨制而消失吗?”上述煤炭专家停顿了下,“每年合同煤那么多违约的,却都能找到合适的煤,这里面的灰色交易很诱人,并轨方案中的长协价估计也会给这些人留下些温床。”

范必也提出,一年我们有多少火电厂,发多少电,这些火电厂烧什么煤,每年新增的火电有多少,导致的煤炭增量有多少,都很清楚,有数据可查,按理说,签长期协议价完全没问题,结果产业链中间凭空生出那么多中间环节,导致煤价大起大落,原本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是很容易达到的平衡点,被看得见的手搅和坏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就是铁路。范必介绍说,铁路运煤分计划内车皮和计划外车皮,计划内运煤可执行国家规定的运输价格,计划外运煤则要向中间环节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很多由铁路职工经营的“三产”、“多经”企业从中渔利,这早已是行业内公认的潜规则。再加上点车费、车板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大大提高了运输的成本。中国很多地方的电煤物流成本达到电煤消费价格一半以上,下游企业不堪重负。

因此铁路方面也对这份并轨方案虎视眈眈,并轨后是国家继续调控铁路,还是不再插手,都将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如果政府提出要监控调控铁路车皮,那么“三产”“多经”企业的渔利将化为泡影。

就在前面四种利益群体都略带紧张地打探并轨消息的同时,这几年兴起的一个新群体——煤炭交易中心却显得有点兴奋。

“并轨当然是好事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钱平凡响亮而又坚定地应答着,“我们位于北京的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一直没成型,就是因为牵扯到两种价格的问题,我们想进合同煤,政府不同意。”

钱平凡正是掀起这场在全国建设煤炭交易中心飓风的始作俑者。在他的办公室里,两本厚厚的博士论文摊开放在桌子上,“这就是我所有的构想,原本煤炭两个价格,是完全不透明的,正是这个不透明才引发了诸多矛盾,如果两价合一,放到交易中心来交易就是完全透明化,电厂想选哪个价格就随时下单”。

钱平凡说,交易中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交易价格,以前的合同煤价格定死了就没办法去交易,并轨以后他就可以尽快重启被搁置的全国煤炭交易中心。

并轨只是第一步

事实上,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煤价并轨仅仅是个开始。

“我们要把电煤回归到一般商品,在多个领域解决其计划性问题。”范必说,“煤、电、运三个环节中都是市场和计划并存,如果要改革,就应当对煤炭、运力、电力进行一揽子的市场化改革设计。”

的确,因为煤炭本身就有市场化因素,所以是最容易改革的。“市场化要成熟一个改一个,煤价理顺了只是迈出第一步。煤价并轨提了很多年,电厂 一直是坚决反对的,现在好不容易电厂同意了,改革的契机自然就来了。”濮洪九说。

铁路一直是改革诟病的对象。“煤炭订货会其实就是订运力,但铁路却有个奇怪的做法,比如某一年的实际煤炭运力有20亿吨,铁路部门在煤炭订货会上只拿出10亿吨运力,剩下的10亿吨要煤炭和电力企业单独找它谈。这其中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说车皮到了煤矿却没有煤装车,煤矿是要受罚的,反之煤炭堆积着等车皮却没人敢惩罚铁路。”濮洪九说,这些都是极其不合理的。

运力环节大大增加了电煤的价格,但是取消合同煤以后,运力也就随着一起取消了。那么新问题就出现了:如何保证把煤炭运输出去?

范必最近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铁路产生了改革的积极性。范必说:“可以先从大秦线、朔黄线这些煤运专线入手做试点,实行网、运分开,铁路只管网,再成立若干个运输公司负责运的问题,由此运力就能随行就市,一旦若干家运输公司充分竞争,国家就可以把运输彻底放开了。”

另据了解,目前即将有6条煤运专线开工,包括备受关注的蒙西到华中的运煤专线。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项目穿越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7省区,共经过13市28县(旗),线路全长1859.5公里。不言而喻,随着运煤专线的增加,势必会缓解煤运的紧张局面,由煤运通道引发的煤价大起大落将不复存在。范必的一种思路是,将来直接把运力拿出来,在市场上进行公平交易。

铁路在一步步放开的同时,计划电的矛盾逐步成为焦点。“我们每年都闹一次煤价,其实我们私下里和煤炭的人都是好朋友,没有隔阂,闹煤价的目的是想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来解决我们最关心的电价问题。”上述电厂负责人说,挑起煤电矛盾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对于计划电的问题,首先是上网电价、销售电价由行政审批,电力企业无法疏导成本上升因素。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对《能源》杂志记者提到了他的顾虑,“从本质上来讲,电煤价格并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煤供求平衡,也不能改变电煤价格上涨的成本转移关系。现在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都是核准制,煤价市场化转移不出去,最终用户看不到,所以就没有市场的反馈机制,最后只能由发电企业或者电网企业背亏空。”

濮洪九也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市场无法把源头的价格涨跌传输到最后的用户,永远让用户使用最便宜的电,那么包括高耗能企业在内的用户就没有节能意识。

“价格波动传输到最终用户后,国家可以再出台一些补贴政策,对穷人进行补贴,这样既保护了普通大众,又抑制了富余一方的能源浪费。”范必说。

其次,计划电要改革的地方在于利用行政手段平均分配发电量计划指标。范必认为,这种人为设定的发电量计划既不反映供求关系,也无科学依据。实际执行中,计划内电量由电网公司按国家规定支付上网电价,超计划发电要降价上网。企业多发电不能多收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电荒情况下,很多发电企业的利用小时数不升反降的反常现象。

另一个问题又凸显出来,计划经济可以按照发电量计划来调度,市场经济可以按照购电合同来调度,但现在的情况是电力没有市场化,计划的发电量调度也没有了,那么电网要用什么依据来调度?

范必给了一种方案,即节能发电调度。其实,这并非一个新构想,南方电网已经试点成功了。《能源》杂志记者在南方电网采访时,其总经理赵建国把这种节能发电调度方式形象地比作发馒头,即哪个电厂是节能电就把代表电价补贴的馒头发给谁。站在南方电网调度室的显示屏前,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家电厂的情况,哪家开启了脱硫岛,哪家的节能效果如何一目了然。

其实,不管改革到了哪一步,最终目的依旧是理顺产业链,解决多年积攒的煤电矛盾。李朝林认为,除了煤价并轨,还要继续采用煤电联动、煤电联营的模式来配合市场改革。

煤炭发言稿例2

讲四点意见。下面。

一、正视差异,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抓好煤矿平安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区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煤炭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2009年。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煤矿技改,提高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平安生产措施,大力改善煤矿平安生产条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千方百计减少一般事故,全区煤矿没有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和通风瓦斯事故。但煤矿平安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增加,突破了市安委会下达的控制指标,区煤矿平安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示在从领导层面看,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平安发展的思想不牢,个别地方仍停留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状态,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抓落实的力度不够。从企业层面看,一些煤矿受利益驱动,短期行为严重,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投入,重眼前、轻长远,井上喊的平安第一”井下抓的出煤第一”无视相关规章制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盲目冒险蛮干,违法违规生产;有的煤矿负责人不尽职尽责,企业主体责任不明确,平安生产责任落实不力,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企业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不落实,新工人不经培训就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也上岗;大多数煤矿平安投入缺乏,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从监管层面看,存在人员缺乏、素质不高、作风不硬、执法不严等问题,不会监管、疏于监管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定、制度、方法落不到实处,导致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根除。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各煤矿企业对此必需引起高度重视,切实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动身,牢固树立和落实平安发展观,切实增强抓好煤矿平安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处置好平安与生产、平安与效益、平安与稳定的关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贯彻省安委会2号文件作为重中之重,时刻坚持高度警惕,时刻紧绷平安生产这根弦,采取超凡规措施抓好煤矿平安生产,有效遏制煤矿事故发生,坚决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促进我区煤炭工业平安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狠抓落实,强化措施。确保全区煤矿平安生产平稳运行

继续深化平安生产年。全区煤矿平安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平安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平安生产委员会煤矿平安工作要点精神,2010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狠抓管理,增加投入,提升煤矿平安发展水平,千方百计减少一般事故,坚决杜绝较大以上事故,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实现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和煤矿平安生产形势稳定好转。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一)严格规范和程序。所有煤矿在复工复产之前必需向区煤管局提出书面申请,经区煤管局现场组织检查验收合格,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查同意,下达书面通知后方可恢复生产和施工。区煤管局和各产煤镇(街道)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管,严防煤矿擅自复工复产引发事故。区煤管局要严格执行复工复产验收规范和验收程序,坚持原则不放松、规范不降低,现场检查合格一个,逐级把关报批一个。对达不到复产条件的煤矿,要落实责任,强化监管,限期整改;对停而不整或借整改为名生产的煤矿,要顶格处罚,实行黄牌警告。

(二)明确职责。企业法人代表(实际控制人)煤矿企业平安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履行法定平安生产职责,对本企业的平安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煤矿企业要全面贯彻执行平安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管理机构,配齐配足管理人员,严格落实平安生产责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平安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用制度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切实按章办事,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行为;要保证平安生产的必要投入,完善平安生产条件,落实各项平安防范措施,提高平安生产管理水平。

(三)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建立健全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排查、分级、治理、监控等制度,形成煤矿平安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一要严格实行安监员驻矿监管排查、部门日常性监管排查和季度平安大排查制度,定期深入煤矿进行专项检查、执法督查和安全互检,增加隐患排查内容和频率,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实行分级登记和监测监控,采取警告、责令停产整顿、公安部门停供火工产品、供电企业停供电等措施,研究制定重大隐患整改方案,抓好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确保隐患整治到位。二要扎实推进现场隐患排查治理,定期组织煤矿各专业、各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拉网式平安大检查,落实班组日排查、管理员周排查、矿级月排查制度,对查出的隐患实行登记、造册、建档,狠抓“一通三防”顶板、运输、机电等各类平安隐患排查治理,消除现场管理缺陷,发明平安的生产条件。三要积极开展打“三非”反“三违”防“三超”活动,对违反规定的要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坚决从严查处。

(四)坚持不懈。狠抓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瓦斯治理是防止较大和重特大事故的关键,区级有关部门、各产煤镇(街道)各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煤矿平安以“瓦斯为天”观念,采取有力措施,提升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水平。一是认真落实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和十六字体系,建立健全瓦斯管理和检查制度,强化“一通三防”措施,严格依照矿井通风和生产能力进行开采。二是各煤矿要建立完善可靠的通风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抓好矿井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运行和维护工作,预防瓦斯事故的发生。对以掘代采、通风系统不合理、无风微风作业、违反规定串联通风以及监测监控系统运行不正常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的矿井予以坚决处分。三是切实纠正以监测监控系统代替瓦检员进行瓦斯检测的错误做法,配齐配强瓦检员,加强对瓦检员的培训教育,使其全面掌握日常瓦斯检测的基本技能,坚决杜绝无风、微风作业和瓦斯超限作业。第二,狠抓矿井顶板管理。各产煤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各煤矿企业要针对我区煤矿顶板事故多发的实际,把加强顶板管理、改革支护方式、预防顶板事故作为当前防范煤矿平安事故的一项重要内容,坚决遏制煤矿顶板事故多发势头。要加快推行煤矿支护方式改革步伐,督促各煤矿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先进支护方式和支护材料,增强煤矿顶板支护强度,对不按规定支护的矿井,一律责令停止生产。要强化煤矿顶板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加大对煤矿顶板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各煤矿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以及雨季期间顶板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搞好顶板来压观测,严格执行敲帮问顶、支架验收和岗位责任制度,强化超前支护管理,严禁空顶作业,切实预防和减少顶板事故。第三,大力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要严格依照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把煤矿改造、煤矿关闭与煤炭资源整合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整合矿井的资源、资产、人才等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提高办矿水平,着力培植机制灵活、防灾能力强的实质平安型”矿井。要进一步减少小煤矿数量,提高办矿安全、装备、技术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煤矿平安事故。

(五)加强煤矿企业管理。提高煤矿平安管理水平。各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煤矿技术资料管理制度,以实测资料为依据,进一步完善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和井上井下对照图,实行季度交换,采掘工程平面图必需根据采区设计标注季度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要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确立技术负责人在煤矿企业决策层中的地位,明确其职责,并在人、财、物上赋予其相应的权限,充分发挥技术负责人在矿井开拓安排、采区设计、巷道布置及采掘接替等方面的管理职责,把技术管理作为平安管理中的关键工作来抓,为矿井生产管理和平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煤矿平安生产管理水平。二是加强质量规范化建设,实现平安状况的根本好转。煤矿平安质量规范化是煤矿平安生产的基础,落实企业责任主体的基本途径。今年,全区所有矿井的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平安质量工作,必需符合相关规定,使煤矿始终处于平安生产的良好运行状态,切实保证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通过开展质量规范化活动,建设平安高效矿井,实现全区煤矿平安生产状况根本好转。三是强化监管,确保煤矿平安生产。区煤管、安监、国土、公安等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能,严格把关,切实抓好煤矿平安监管工作。各产煤镇(街道)区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沟通与联系,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突出重点时段、重点矿井和关键环节的平安监管,切实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区煤管局要从查平安保证机制建设、查制度和责任落实、查平安教育培训和隐患整改等工作入手,开展经常性的平安生产督促检查,督促煤矿企业认真抓好各项平安生产措施的落实。

(六)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采取集中学习、专业讲座、专题辅导、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监管人员参与各类培训,增强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监管执法水平。要建立安监员能进能出机制和事故矿井驻矿安监员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工作纪律,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对工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发挥平安监管作用的安监员坚决予以解雇。要强化监管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廉政教育,养成勤奋敬业、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廉洁奉献的良好作风,杜绝滥用权力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七)加大培训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强制培训、岗位培训、经常教育、广泛宣传”原则,建立完善煤矿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平安技术培训教育,切实增强煤矿从业人员的平安意识和自我维护能力,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加大区煤矿平安技术培训中心灾后恢复重建力度,完善培训设施,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制定煤矿全员培训工作管理方法,规范培训行为,加强煤矿企业平安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全员培训制度,实行逐矿培训,全员挂牌上岗。三是各煤矿企业要制定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对所有从业人员必需进行平安生产教育及技能培训,按规定及时选送煤矿负责人、平安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具备相应资格的煤矿平安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所有从业人员必需百分之百持证上岗。

三、落实责任,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平安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平安生产工作。坚持“平安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平安发展的理念,把做好平安生产工作作为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的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以更加严密的管理、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实。要严格落实各项平安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平安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平安技术改造,强化平安监督管理,使平安生产工作真正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针对外地区、本系统平安生产工作的重点、难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平安防范,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组织力量深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平安生产措施落实到位。各煤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平安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面掌握本矿的平安生产状况,完全排查治理平安隐患,全面落实各项平安生产措施。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平安意识及防范能力。抓好平安生产工作的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煤矿平安生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对平安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布置及工作举措的宣传,积极推广平安生产领域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煤矿平安生产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煤矿平安生产工作。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故发生和抢险救援情况,鼓励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积极举报各类违法生产行为及重大事故隐患,各地各有关部门对举报的情况要认真核查处置,促进煤矿平安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严格责任追究。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需管安全,领导者必需对自己分管工作负责。任何部门都必须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结合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区坚决实行平安生产“一票否决制”和行政一把手重特大事故“问责制”要加强党纪政纪的监督检查,对、失职渎职和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要坚决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安全事故的责任人,无论责任大小,职务高低,都要坚决依照法规追究责任,绝不能姑息迁就。涉及煤矿平安生产经营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坚决杜绝乱审批、乱发证行为。对乱审批、乱许可酿成事故的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责任倒查,坚决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国家法律尊严和政府监管权威。

四、全面推进资源整合,突破难点、整体并进

但是仍然面临突出问题。要实现全区24个整合项目今年全部开工建设的目标,去年资源整合进度尽管有所加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切实解决好一些难点问题。今年着重抓好四项工作:

估算投资在6.8亿元左右,一是下大力气解决煤矿企业资金缺口的问题。全区24个整合项目。而目前通过多渠道筹集有3亿元左右,尚有3.8亿元左右的资金差口。通过建立担保公司,为煤矿企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小煤矿,还可通过召开专题招商会,鼓励市外(特别是成都、绵阳、德阳)已退出煤炭行业的企业来我区进行收购、入股,推进我区煤矿向前发展。

资源整合后9万吨以上的矿井必需是双电源才干达到平安验收,二是下大力气解决双电源问题。目前整合矿井大多数是T接在农网上的电力保证可靠性较低。如果双电源建设不能与矿井建设同步,必将影响整合矿井达产验收。因此,各产煤镇(街道)必需足够重视加以推进,要与供电部门的十二五规划编制衔接,尽可能使整合煤矿多的地方有电网布局,规划集中建开关站,减少煤炭企业的投入。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三是下大力气解决整合矿井的历史遗留问题。个别整合矿井与被整合矿井的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制约整合矿井的开工建设。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协助解决。

整合全区煤矿专业技术力量为整合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四是积极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充分发挥煤炭协会和区煤矿技术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技术支撑作用。

五、其他工作

一要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煤炭市场经营秩序集中整治活动。对非法经营煤炭的企业和个人必需坚决予以取缔;对私自出租、转让煤炭经营资格证的必需严肃查处。二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一是加大整顿煤炭经营秩序。为促进我区煤炭经营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今后每年都要集中整顿1-2次,并形成制度。三要将审批新办煤炭经营企业与全区整体布局相结合,压缩煤炭经营企业数量,提高质量。支持鼓励经营企业做大做强,强强联合,淘汰一批经营规模较小与无实质经营的空壳企业,重点形成宝轮镇煤炭经营市场和大石镇缠龙煤炭经营市场两大市场。

煤炭发言稿例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煤炭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报纸,作为彰显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桥梁纽带,应运而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都相继创办了报刊,大量企业报刊的创办,为企业的职工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粮,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有的单位职工不爱看报纸,有的单位的报纸对领导来说没有工作参考价值,问题的凸显,为我们报纸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报纸编辑的作用,增强报纸编辑的艺术性,将报纸办成职工喜闻乐见,有助领导决策的报纸。

一、煤炭企业报纸的主要作用

作为煤炭企业报纸,尤其是国有煤炭企业报纸,其根本性质是党报,它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为目的,遵循新闻规律,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服务职工这一工作宗旨。总的来说,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满足职工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形成企业的文化积淀。二是将领导层的决策、思想传达到最基层,将职工的意见反馈到企业管理层,通过反馈信息,促使企业得到良性发展。

作为企业报纸编辑,其在企业报纸创办、编排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张报纸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员的创造性。随着办报竞争越来越激烈,编辑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编辑人员的素养,不仅关乎报刊质量的高低,关乎读者的认可度,更能显现出报纸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编辑人员只有在深层次上认同企业文化,充分了解企业运作各个环节,遵循办报规律,准确判断新闻素材的可用性,熟练掌握报纸编排技术,精心设计版面样式,合理策划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深入了解读者心理,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自身特色。

三、如何增强煤炭企业报纸编辑的艺术性

煤炭发言稿例4

事实亦如此,矿工因情感、心理障碍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不胜枚举。綦江县某矿井下磨盘工老张,结婚多年,可妻子在外地打工,去年儿子要填报高考志愿,必须他去。他一直琢磨着这事,为了早点下班,井下挂矿车时,违章操作,致钢丝绳断裂,车滑落时将他两根手指压断……还有心理疲劳,尤其是农村出身的矿工,他们承担着双重担子,一是,在矿上务工挣钱,尽快脱贫致富;二是耕种责任田,每到“三夏”、“三秋”大忙季节,他们就会“人在曹营,心在汉”,人虽然在井下还干着活儿,心里却总惦记着老家粮食的种收问题,结果总不能安心从事生产,因此造成疲劳过度或麻痹大意而极易出现事故。因此,张教授提醒,“矿工的情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煤矿属高危行业,目前,矿工的心理问题尚未受到足够重视,这是很危险的。”

特别是今年两会期间,曹渝等五位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用了两年的时间,在矿区当地煤矿工人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走访了湖南30多个煤矿,三次亲下矿井,调查了五百多名矿工,写出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发现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问题亟待关注,有近半数的煤矿工人心理安全令人担忧,而如果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问题解决不了,就遏制不住矿难。因此,他们向社会发出了“为了矿区的稳定和煤矿工人家庭的幸福、为了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关注矿工的心理安全”的强烈呼声。3月24日晚,正在上晚自习的曹渝接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工作人员电话:你们的调查报告李局长已经收到,李毅中局长作出了具体的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阅研,同时要求我们对学生给予回复。这篇调查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以上文字中,大家不难看出,矿工心理安全研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矿工心理安全)是矿工弟兄们所急需的“心理营养大餐”,它是切实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缓解煤矿事故攀升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解决矿工心理安全问题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该稿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煤矿工人特别是一线矿工已在曹渝等五位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向社会和媒体公布《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煤矿工人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煤炭发言稿例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作为大学生代表参加此次座谈会,这份荣誉承载着公司领导的厚爱,凝结着各部门同事们的互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要忠心的感谢大家。此次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对我们大学生员工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首先我先自我介绍:我叫李佳,今年30岁,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目前在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参加工作已经一年零九个月了,借此机会跟各位同事交流一下工作中心得,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今天我就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分析、工作心得体会及工作建议和计划三方面进行发言。

   一、目前煤炭市场分析:

   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出口受阻和宏观调控乏力致使国内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煤炭行业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综合分析,导致当前煤炭市场疲软的原因可归结为一下两大方面:

   1、从宏观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双高”(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的转型期,并且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短期内煤炭,钢铁,水泥,建材等实体经济难有明显改观。市场宏观经济大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目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

   2、从微观来看,今年雨季提前到来,且雨量比往年充沛,南方水力发电大幅增加;同时,国内主要煤炭企业产量不断增长,导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再加上国外低价进口煤炭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共同导致目前煤炭市场过冬的局面。

   为了应对以上煤炭市场的被动局面,河南大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已开始限产,同时调整煤炭销售结构,再加上今年煤炭资源整合和抓煤矿安全等因素,预计全年河南煤炭产销量会降低20%。同时,虽然目前处于“迎峰度夏”时期,但短期内煤炭市场的颓势仍将不会改变。预计要等到9月份大秦线例行检修,国内冬储时期煤炭市场才会出现转机。

   二、工作心得:

   近两年的工作阅历,对于了解一个有着几十年发展历程的企业来说确实略见一斑,对于为企业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前辈来说更显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刚刚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收到的体会确实很多。就我个人的见解,总结了三点和各位同事共勉:

   1、是从改造自己入手,适应企业环境。当我们踏入企业的门槛,我们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已经是毕业生,已经是企业的员工,我们最基本的职责就是通过努力工作改造自己和身边的生活。当然改造的不仅是知识结构,还有素质、观念、道德等各方面的改造;每个领导都希望新人迅速做出绩效来,需要迅速进入状态,加班加点,甚至把工作带回家里完成;每一位企业员工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需要学会服从,学会尊重,认真执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每一个部门都是你的家,需要学会相处,少说多做永远是被同事认可的对象,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走的第一步。

   2、是从细微工作入手,积极调整个人心态。从学校到公司,环境变化非常大,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公司录用了我们,在学历、学识或是工作能力上,领导和同事都不会对我们有所疑问,而作为公司的新人,处事应该尽量低调一些,发扬一些实干精神;在做人上则应该被动一点,在荣誉面前退一步,在困难面前进一步。个人认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接受并保持这样一种心态:付出的再多也比他所能得到的少。我们应该习惯从琐碎的事情做起,大多数人喜欢从这些小事中品人,我们坚持扎扎实实的做这些小事,势必能很快融入新环境。

   3、是从艰苦环境入手,不断体现个人价值。公司考察我们新人最看重的方面就是能否爱岗敬业,这也是我们踏入公司、适应公司的关键。岗位固然有好有坏,但势在人为,关键是看如何正确对待。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越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要学会主动调整自己,因为归根到底是我们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合我们。在这里我推荐“好钢用在刀刃上,关键时刻显身手”这句话,有时候遇到难度较大的任务,我们更要善于把握时机,要经得起考验,比平时干的更加出色,这样才能让人对你刮目相看,无形之中为体现个人价值拓展了空间。

   三、工作建议及计划:

   1、在目前煤炭市场整体疲软的情况下,要稳固维系老客户(王树岗,荆门东等)的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有所转机,老客户仍然是公司的重点发运对象。

   2、在维系老客户的基础上,主动开发市场,寻求新贸易户开展合作业务,着力为公司打造新的销售增长点。

   3、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风险意识的认识,并做好长期应对困难局面的思想准备;并且不断鼓舞动员广大职工的士气,提振信心,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4、与各贸易户、兄弟单位努力达成一致,着力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统一战线,互利互助,以增强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工作以来,我们逐步成长、成熟,但我们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目光足限于自身周围的小圈子,工作活力、协调艺术还有待提高,今后我们将改变自己的不足继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工作监督指导,多提意见。

   以上是我座谈会的全部发言内容,谢谢大家!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通用202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x。现在xxx公司从事信息化事务工作。我参加工作已有六年时间了,期间产生了三点深深的体会。

   首先,要感谢xxx公司能给予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入职的机会,使我们有幸成为公司中的一员。xxx公司是很多人向往的单位,我的很多同龄人到现在都没有正式工作,有的为私人企业老板打工,有的在电力设备制造厂工作,天天在全国各地奔波调试设备。另外,公司还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机会,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平台。面对公司给予我的一切,我不胜感激,我必须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努力工作,才是对公司最大的回报。第二,在珍惜机会的同时,我自己要调整好心态,尽快完成好从做学生到做员工的角色转换,主动适应公司环境,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踏实工作;要加强学习、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要树立信心、增强责任感,做好本职本岗位工作,积极参与其他工作和各项活动,迅速融入到xxx公司大家庭中来。

   第三,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建议公司今后加大培养力度,给有能力、会干事、想干事的年轻人提供舞台,将在

   公司基层一线连续工作多年的优秀的大学生吸纳到公司干部队伍中来,得到更多的历练。只要公司给我们机会,我们一定不负所望,不负所托。

   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发展平台,我们一定会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学习好各方面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使自己尽快成长为公司有用人才,为公司晋级发展贡献自己微博之力。最后,今天是座谈会的形式,借此机会,我真诚地祝愿我们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通用2022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召开大学生座谈会,这是厂领导对我们大学生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为在座各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首先作下自我介绍:我叫申杰,今年26岁,毕业于华东石油大学石油地质专业,目前在采气二区地质组进行实习。参加工作已经八个多月了,经验之谈不敢当,借此机会跟各位谈一下工作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为进一步增强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为厂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厂举行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在此次活动集中传达学习的基础上,又通过网络了解了侯祥麟、闵恩泽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刻学习与领会侯祥麟、闵恩泽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敬业、创新的精神,以及石油石化工业的创业史、创新史。

   感动于他们以国家为重、事业为先的爱国情怀,当国家需要海外留学生回国服务时,他们毅然舍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返回祖国。

   感动于他们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他甘为人梯,倾注心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使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推升。

   感动于他们为石油化工事业呕心沥血的历程,一次又一次地研究试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使中国本来十分落后的炼油工业技术很快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感动于他们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他们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领域,率先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科技前沿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创新提供“武器”。这种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正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和宝贵财富。

   半年多的工作阅历,对于侯老、闵老的精彩人生来说,是那么的微小,对了解一个有着多年发展历程的企业来说确实略见一斑,对于为厂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前辈来说更显寸木岑楼,但对于我们刚刚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收到的体会确实很多。就我在采气二区半年多的工作具体谈下:

   在站上上班几个月后,我对站上的流程、各种操作已经能熟练掌握。这时,我又来到区技术组实习。技术组的同志们比我想象中的年轻的多,就比如我们的两位副经理也就比我大两岁,年龄上没有大的差距,使我跟快的融入了这个集体。到技术组的第一天,侯经理就对我说,到采二的技术组实习工作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这对你们是一个考验,如果你们哪天觉得干不下来,那么请你们离开。他还开玩笑的对我说:“如果你对哪个人有仇,那么你就让他去技术组,这里的工作最为辛苦,如果你对哪个人好,那你让他到技术组来,二区的技术组就是一个大熔炉,任何有心人在这里都能够快速成才。从那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快速进步,把自己练成一块好钢。

   水方法的改变,是文23—19井的气量从1、9万方上升到2、4万方,我心里非常高兴,也更加加大我对气井管理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我开始参加值班,我并不局限于所承包站的气井,而是将全区的气井的井史资料仔细研读,观察各井每天的生产情况,总是在想各井的生产制度,各项措施是否合理,能否进一步优化。由于在站上实习的时间短,有的站的井位我还不知道在哪里,我就和我区的董一有一起用两天的休息时间骑自行车一个井一个井的看,了解井位,并且熟悉各井井口流程。然后我们把全区所有气井的井位在地图上标出来,并且将各井的井口流程都画出来进行了归纳,哪些是有油套连通的,哪些是没有复线的,从归纳图上一目了然,这些做法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在技术组,我感觉到了每个人对工作的热情。特别是到了晚上,几乎每天晚上所有的技术员都在办公室加班,都盯着自动化的电脑看气量运行是否正常,一般都是自己盯着自己承包的站的气量。发现哪个井出现

   气量下降后,都能在第一时间提出处理措施。如果比较难判断的,办公室的技术员就会简单讨论一下该怎样处理,遇到问题比较大的,不管是否值班,大家都会到现场去处理。刚开始这种工作方式我还有点不适应,想每天晚上都到12点,多累啊,并且自己开始还熬不住,领导也很关心的让我早点睡。但是现在每天的气量都十分紧张,看着大家在办公室里忙碌。而我的感觉,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像是在和平年代里的军人,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最大限度的产气。每个人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战斗着。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怎忍心抛弃我的战友去睡觉呢。我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是在这里,我不禁学到了技术,更加感受到了战友一样的友情。每天一块上站、一块吃饭、晚上一块盯气量,这种感情,估计只有在军队里才能体会到吧。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讲理想、比贡献“,我觉得在二区,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心。这个话题在我们每周的会上总是要提出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文23,便要承担这份责任。作为一个有血腥的男人,就要将自己肩上的责任扛的住,扛的起。所以才会有了不成文的规定:气井问题未解决,绝不回来吃饭,晚上值班3:00以后,气井正常方可入睡。

   回顾半年来在采气二区实习的工作经历,我在工作的半年中,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悉周围的环境,已渐渐地融入到这个工作中,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和帮助下逐渐树立信心,凭借自己对工作的韧劲和耐性,通过不断的实践、努力,最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好评。感谢领导对我们的培养,今后我将进一步立足岗位,加强学习,争取做出更加突出的成绩。为取得更大的成绩,我觉得应该坚持:

煤炭发言稿例6

随着目前煤炭市场形势的持续下滑及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良好的知名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企业内部宣传工作不仅能起到企业内部上、下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还是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的有效途径。而在这其中,通讯员作为企业宣传工作最活跃的主力和执行者,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宣传工作开展的好与否也往往取决于基层通讯员所发挥的作用。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是煤炭企业宣传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煤炭企业必须攻克的一个问题。

一、概念与背景

通讯员是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拥有的或专门聘请的非专职新闻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为其单位反映情况、提供线索、撰写通讯报道、提供新闻照片和视、音频资料等。我国最早的通讯员系统是由上海的《申报》建立的,此报于1972年创立后不就,在杭州设立了第一个外埠通讯员联系站,1875年已扩展到北京、南京等26处。企业通讯员与记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通讯员是非专职于新闻宣传工作,其负责企业基层及涉及自己本职工作专业性领域较强的宣传,其薪酬也往往来源于其从事的专业性领域,而记者往往是专职于新闻宣传工作,从宣传中获取薪酬。

二、企业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煤炭企业形势来看,虽然众多企业已开始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但仍然由于不够重视、管理不严密等因素导致在通讯员队伍建设中出现顾此失彼、雷声大雨点小等问题,取得的结果也往往差强人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

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激励和奖罚措施,明确了各单位每月的宣传报道任务,在此制度管理下,虽然各单位通讯员通力配合,但往往是稿件数量上去了,而质量却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各大媒体的发稿率也差强人意。虽然企业会定期组织基层通讯员参与各类的培训,但由于个人基础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使得此类的培训无法得到最理想的效果,通讯员在实际的写作及操作过程中,依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根据煤炭企业的性质,通讯员往往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往往只是兼职,这导致大多数通讯员每月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写作质量大打折扣。企业也没有为通讯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沟通氛围,致使通讯员的身份感和责任意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得过且过的思想浓厚,对专业技术及业务技能的钻研和学习也较少,无法形成浓厚的、积极向上的宣传舆论氛围。而对于企业来说,大多数领导往往只关注于新闻宣传的稿件内容及质量,而忽视对通讯员的培养及重视,导致通讯员往往觉得被边缘化或不受重视,写作激情无法得到高涨。

三、应对措施及方法

1.企业要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刚性奖惩措施。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要想加强企业通讯员队伍建设,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奖惩体系,并遵照执行。通过制度的保障,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公司为例,其将通讯员新闻宣传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到企业的绩效考核当中,每个月根据通讯员稿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工资进行挂钩,提高了各单位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按季度对通讯员稿费进行结算,基层区队还适当的按月根据稿件完成情况对通讯员进行工分兑现,无疑是对通讯员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2.企业领导要提高对通讯员关注和重视。在企业中,往往领导把握着企业发展的方向,随着现在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越来越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而领导们更多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通讯员的内容,而忽略了对通讯员本身的关注。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讯员大多数都是兼职,这一群体往往被忽视而成为“弱势群体”,既不被领导重视,在工作岗位上又找不到“组织”,完不成任务这样的硬指标还要扣除工分,这样一来,通讯员无法感受到自己身为通讯员能够带来的“荣誉”,积极性必然受挫,自然而然也不会有通讯员这一身份意识,与之而来的必然是缺乏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责任。针对这一情况,企业领导需要加强对通讯员,尤其是基层通讯员的重视与关注,适当的通过召开交流座谈会、举办各类活动等不断强化通讯员的身份意识,充分调动通讯员的写作的积极性,克服通讯员产生的抵触及逆反心理。

3.加强对基层通讯员业务技能的培养。煤炭企业通讯员的性质和特点决定要想加强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通讯员素质的提升上来,而目前煤炭企业可操作性较强的集中培训往往取不到预想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的借鉴和采用煤炭企业技术员的“师带徒”形式,由党群等相对从事文字工作较多部门的职工和基础相对较好的职工与基层通讯员签订师徒协议,按月根据实际情况对通讯员进行约稿,并由“师傅”来负责对基层通讯员作品的修改和完善,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切实取得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从事宣传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的加强对基层通讯员的鼓励,通过提高稿酬、发表优秀作品等形式,增强通讯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基础特别薄弱的通讯员,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新闻宣传基础知识的培训,而不能每次都寄希望于举办的集中培训。

4.加强通讯员间的交流沟通。目前,煤炭企业的通讯员往往是从各部门、单位申报的,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通讯员的信息相对闭塞,提升进步的途径也就变少。以陕北矿业公司为例,其100多名通讯员均是从各部门、区队申报而来,由支部书记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讯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机会较少,这样很难形成良好的舆论学习氛围,通讯员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而作为基层通讯员,很多都是未曾接触过新闻宣传工作中,一个人的“闭门造车”,很难有水平迅速的提升。

煤炭发言稿例7

一、中国能源立法的新举措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5月14-17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稿)的起草背景、涉及的国际经验等立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对政府建议稿进一步修改,加以完善(参见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说明》。)。

在2003年10月15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建议稿)起草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就被列入全国人大2003年立法计划,委托国家发改委起草。起草小组及下设的顾问专家组和专题研究组于2003年12月上旬完成建议稿的第一征求意见稿初稿,2004年6月向人大环资委递交建议稿,2004年底前提交送审稿,2005年完成立法程序。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的制定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人大常委会调整了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优先顺序,加快了立法调研节奏以确保该法提前制定。为什么一部能源立法引起如此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略显疲态矿物能源

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比如使用风磨、水车、水磨等利用风能和水能推动的生产劳动工具。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人类对矿物能源的利用超过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两次能源转变确定了目前世界的能源供应结构。

第一次能源转变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自然能和人畜力来获取热、光和动力的作法-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气机出现后,到1920年煤炭占世界商品能源的87%,基本取代了非矿物质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能和内燃机同时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变的序幕,石油自1859年起登上世界能源的舞台(这里是以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第一口21米深的油井为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的标记。),大约经历了100年,到1959年世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50%(1920年为20%),而煤炭消费的比重降至48%,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

21世纪正处在第三次能源大转变时期,一般认为1973年中东危机触发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可作为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的起始点,这次石油危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对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预测蒙上了悲观的阴影-认为“石油将在三、四十年内告罄,天然气也只能维持60年左右”。(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然而,虽然对矿物能源的消费有增长的趋势,然而这种增长却是缓慢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版),它对世界能源需求预测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需求量2000年为9179Mtoe(下均同),到2030年增加到15 267 Mtoe,增长66.33%;世界终端能源消费量2000年为6032Mtoe,到2030年增加到10080Mtoe,增长67.11%.)。到今天为止,20世纪70年代预计的世界资源短缺并没有出现。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基础还将不断扩大。由于矿物能源储存量(常规及非常规)的新发现,以及对它们的可采性做出的广泛的评估,都认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不会受到能源资源短缺的限制。矿物燃料的储量达到13000亿吨,而矿物燃料的总资源量达到50000亿吨,至少供人类使用100年是不成问题的,在21世纪绝对资源量不会短缺。(WEC(World Fixity:_ Council), IIAS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tl>i Applied SystemsAnalysis)。 Gloliail Energy Perspectives to2050 and Beyond.)有可能整个21世纪还是矿物能源为主的世纪,能源前景光明。

“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做好准备。”这句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的撒切尔定律反映了世界能源在短期不会出现供应危机的大前提下,一些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已经未雨绸缪地积极寻找对策,推动本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转型。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矿物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首先,矿物资源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导致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在地域上分布不一致,以石油为例,随着时间推移,石油出口地区越来越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石油需求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泛,供应链也越来越长,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这种依赖进口的石油供应极易受政治、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以美国为例,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使美国的石油和燃气价格全面上涨,能源价格平均增长了四倍。)。其次,在矿物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放有害物质,产生环境问题,人类长期使用矿物燃料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身处21世纪能源大转变的十字路口,面对已经略显疲态的矿物能源,各国必须做出抉择,培育新的能源结构,开发出可以替代矿物能源的新型的能源-各国面临两个选择: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止步不前的核能

核电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140%;而在20世纪90年代却停滞不前,从1990年的3.28亿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48亿千瓦,10年中只增加了2000万千瓦,10年总增长率为6%.2001年核电装机容量增加了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过3.5亿千瓦。2001年仅有俄罗斯一座新的反应堆并网发电,使世界总的反应堆数量达到了436座。(蔡芸:《21世纪:新能源的新世纪》,载《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4期。)2001年是第一次既无新的反应堆开始兴建,也无反应堆被永久性地关闭的年份。2001年美国政府和核电工业部门开始谈论“核电复兴”。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促进核能复苏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江红:《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初探》,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7期。)2001年1月底,俄罗斯原子能部副部长尼克马图林说:“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不久将面临电能短缺危机,政府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修建新的核反应堆”。(熊本和:《世界核电的现状和未来》,载《国防科技工业》2001年第4期。)为防止潜在的能源危机,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修建40座核反应堆。但自“9.11”事件后,美国在已有的反应堆四周布置了武装力量,给这种愿望泼了冷水。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保护核电站免受空中袭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西欧大多数国家官方已停止新核电的发展工作,比利时重申其关闭核电站计划,德国政府和核电产业部门已正式达成协议,逐步关闭现有的反应堆。瑞典因不能获得替代电力而推迟了2003年关闭一座核电站的计划。在日本,由于青森县地方的反对,计划中的一座核电站“暂时停建”,日本正兴建的核电站有4座,还有2座处于兴建前的安全审查中。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都在继续讨论重新开始搁置核电计划书订购新的核电设备,但所有讨论都没有一项开工计划。在“9.11”事件后,确实许多国家都在重新评价核电发展问题。中国目前虽然核能发电较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西欧150座核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占该地区电力供应的30%,北美118座反应堆提供了美国20%、加拿大12%的电力供应。中国发展核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核电的运行机组已发展到7台,装机容量540万千瓦,在建4台机组,2005年前投产使用,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870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但考虑到核能建设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作为保障,在恐怖主义阴影不散的今天,核能对于中国不是最安全的选择。

四、充满生机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不可再生燃料的对称,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就像风,是可以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它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分为三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指沼气、气化、乙醇、生物质能发电等)、地热、太阳能、小水电。这里的“可再生能源”,指的就是其中的“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矿物能源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虽然矿物能源的储量可以保证人类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但是其总量不会增加,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能源只要开发利用合理,就能保证持续的能源供应。其次,就储量而言,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全球每年技术上可获取的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潜力相当于6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1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0%,全球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5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02年全球发电量的2倍,加上海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全球风能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亿千瓦时。太阳能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每年陆地上太阳辐射能量约为27万亿吨标准煤,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00多倍。(李俊峰、王仲颖、梁志鹏、时景丽:《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能源》2004年第3 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是目前能大规模开发、经济地提供电力的可再生能源,全世界技术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5万亿千瓦时。另外还有大量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第三,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的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不产生矿物燃料生产消费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可再生能源相对于矿物能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当前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近几年都以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风能是世界上利用率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2001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0万千瓦,比上一年增加37%,目前每年所增加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全世界水力发电每年所增加的容量,是2001年核电所增加容量的4倍。目前欧洲拥有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70%以上,主要是由于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促使风力发电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的大发展。德国2001年增加风力发电装机2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占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1/3,目前风力发电提供的电力占德国电力的3.5%,政府已宣布到2025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同时逐步取消核电产业,目前核电占德国电力的30%.西班牙已成为欧洲第二风力发电大国,2001年增加110万千瓦,总容量达334万千瓦,风力发电估计占电力总量的3%.2001年美国重新恢复了风能大国的地位,所增加的风力发电容量为170万千瓦,但还落后于德国,屈居世界第2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也迅速增加。据对制造厂商的调查,直接将阳光转换成电力的光伏(PV)电池的产量在2001年超过了39万千瓦。太阳能电池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使2001年成为增长率在30%以上的连续第4年。目前世界上所安装的14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相当于一座大型燃煤电站的规模,其发电量不是全世界发电量的1%.但如果按目前这么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在今后30年内光伏电池将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电源。(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农村电力处:《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载《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第1期。)

五、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

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不同国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根据各自的能源状况,选择了适应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美国领土面积广阔、能源储备丰富,但中东石油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供应多元化。联邦政府把发展可再生能源直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建立了综合的联邦能源计划,来应对当时和今后的能源供应问题,包括研究开发、鼓励私人投资、信息传播和市场激励等措施。澳大利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力主要源于环境保护。首先,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国内煤炭资源异常丰富,能源安全并不是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动因,而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出发点:二是提高高峰用电的供应量;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能源多元化的战略选择,为此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一般是“到2010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0%,2050年达到50%以上,使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而不是补充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同时,近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例如,西班牙、德国等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既可解决能源不足的压力和约束,减少能源进口依赖,也可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压力,调整能源布局、结构,保证能源安全,同时形成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技术和新型产业,扩大就业,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打“绿色能源”的政治牌,取得一石几鸟的效果。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以上几个国家能源政策的改变,能源政策要靠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和巩固。具体分析各国在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方面,有几个立法基本点和目标:一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澳大利亚,而欧盟成员国还要完成欧盟指令给各国规定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比例,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二是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国家的能源安全,如美国;三是推进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六、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本国的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制定符合本国能源状况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并且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政府建议稿)中提出了针对我国能源问题的立法基本点和目标,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1、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我国矿物能源储量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1996年底,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约为1145亿吨,按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14亿吨计,储采比为82,即煤炭还可开采82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大约为22亿吨,储采比为14.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约为7000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5.(《中国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DF版),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cn)。)据英国石油公司编制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1998年6月)报道认为:以煤炭为主的少数国家,其煤炭储采比很高,波兰为209,南非为225,印度为212;年煤炭产量比较大的国家,其煤炭储采比也很高,美国244,澳大利亚327,加拿大110,巴西在500以上。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是有限的。特别是优质石油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突出的问题。(世界2001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第7位,而石油消费量占第3位-引自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2.)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传统矿物能源为保障的,七十年代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5%左右,目前仍高达66%左右,(资料来源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网()。)这种能源结构特点,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尚要长期存在,并使能源输送环节中的建设投资增大,能源输送损失增多。

相比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我国小水电资源的开发量为1.2亿多千瓦,风力发电资源超过10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超过6亿多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在大多数地区可利用价值也非常高。可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二:《关于(政府建议稿)的编制说明》。)我国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是成熟技术,可较大规模地提供能源或代替化石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开发利用中引发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矿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能源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即使我国实现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加15亿吨标准煤。如果未能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将增加约10多亿吨标准煤,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特别是对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基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已十分严重,其带来的环境威胁将更加严峻。因此,控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提高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减排温室气体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需要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等措施,承担与自己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可再生能源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因此,从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压力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3、发展可再生能源要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煤炭发言稿例8

一、中国能源立法的新举措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5月14-17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稿)的起草背景、涉及的国际经验等立法相关展开讨论分析,对政府建议稿进一步修改,加以完善(参见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说明》。)。

在2003年10月15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建议稿)起草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就被列入全国人大2003年立法计划,委托国家发改委起草。起草小组及下设的顾问专家组和专题组于2003年12月上旬完成建议稿的第一征求意见稿初稿,2004年6月向人大环资委递交建议稿,2004年底前提交送审稿,2005年完成立法程序。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的制定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人大常委会调整了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优先顺序,加快了立法调研节奏以确保该法提前制定。为什么一部能源立法引起如此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略显疲态矿物能源

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比如使用风磨、水车、水磨等利用风能和水能推动的生产劳动工具。进入化生产,人类对矿物能源的利用超过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两次能源转变确定了世界的能源供应结构。

第一次能源转变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能和人畜力来获取热、光和动力的作法-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气机出现后,到1920年煤炭占世界商品能源的87%,基本取代了非矿物质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能和内燃机同时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变的序幕,石油自1859年起登上世界能源的舞台(这里是以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第一口21米深的油井为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的标记。),大约经历了100年,到1959年世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50%(1920年为20%),而煤炭消费的比重降至48%,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

21世纪正处在第三次能源大转变时期,一般认为1973年中东危机触发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可作为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的起始点,这次石油危机不仅严重地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对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预测蒙上了悲观的阴影-认为“石油将在三、四十年内告罄,天然气也只能维持60年左右”。(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然而,虽然对矿物能源的消费有增长的趋势,然而这种增长却是缓慢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版),它对世界能源需求预测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需求量2000年为9179Mtoe(下均同),到2030年增加到15 267 Mtoe,增长66.33%;世界终端能源消费量2000年为6032Mtoe,到2030年增加到10080Mtoe,增长67.11%.)。到今天为止,20世纪70年代预计的世界资源短缺并没有出现。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基础还将不断扩大。由于矿物能源储存量(常规及非常规)的新发现,以及对它们的可采性做出的广泛的评估,都认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不会受到能源资源短缺的限制。矿物燃料的储量达到13000亿吨,而矿物燃料的总资源量达到50000亿吨,至少供人类使用100年是不成问题的,在21世纪绝对资源量不会短缺。(WEC(World Fixity:_ Council), IIAS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tl>i Applied SystemsAnalysis)。 Gloliail Energy Perspectives to2050 and Beyond.)有可能整个21世纪还是矿物能源为主的世纪,能源前景光明。

“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做好准备。”这句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的撒切尔定律反映了世界能源在短期不会出现供应危机的大前提下,一些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已经未雨绸缪地积极寻找对策,推动本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转型。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矿物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首先,矿物资源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导致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在地域上分布不一致,以石油为例,随着时间推移,石油出口地区越来越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石油需求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泛,供应链也越来越长,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这种依赖进口的石油供应极易受、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以美国为例,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使美国的石油和燃气价格全面上涨,能源价格平均增长了四倍。)。其次,在矿物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放有害物质,产生环境问题,人类长期使用矿物燃料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身处21世纪能源大转变的十字路口,面对已经略显疲态的矿物能源,各国必须做出抉择,培育新的能源结构,开发出可以替代矿物能源的新型的能源-各国面临两个选择: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止步不前的核能

核电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140%;而在20世纪90年代却停滞不前,从1990年的3.28亿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48亿千瓦,10年中只增加了2000万千瓦,10年总增长率为6%.2001年核电装机容量增加了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过3.5亿千瓦。2001年仅有俄罗斯一座新的反应堆并网发电,使世界总的反应堆数量达到了436座。(蔡芸:《21世纪:新能源的新世纪》,载《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4期。)2001年是第一次既无新的反应堆开始兴建,也无反应堆被永久性地关闭的年份。2001年美国政府和核电工业部门开始谈论“核电复兴”。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促进核能复苏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江红:《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初探》,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7期。)2001年1月底,俄罗斯原子能部副部长尼克马图林说:“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不久将面临电能短缺危机,政府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修建新的核反应堆”。(熊本和:《世界核电的现状和未来》,载《国防工业》2001年第4期。)为防止潜在的能源危机,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修建40座核反应堆。但自“9.11”事件后,美国在已有的反应堆四周布置了武装力量,给这种愿望泼了冷水。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保护核电站免受空中袭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西欧大多数国家官方已停止新核电的发展工作,比利时重申其关闭核电站计划,德国政府和核电产业部门已正式达成协议,逐步关闭现有的反应堆。瑞典因不能获得替代电力而推迟了2003年关闭一座核电站的计划。在日本,由于青森县地方的反对,计划中的一座核电站“暂时停建”,日本正兴建的核电站有4座,还有2座处于兴建前的安全审查中。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都在继续讨论重新开始搁置核电计划书订购新的核电设备,但所有讨论都没有一项开工计划。在“9.11”事件后,确实许多国家都在重新评价核电发展问题。中国目前虽然核能发电较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西欧150座核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占该地区电力供应的30%,北美118座反应堆提供了美国20%、加拿大12%的电力供应。中国发展核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核电的运行机组已发展到7台,装机容量540万千瓦,在建4台机组,2005年前投产使用,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870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但考虑到核能建设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作为保障,在恐怖主义阴影不散的今天,核能对于中国不是最安全的选择。

四、充满生机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不可再生燃料的对称,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就像风,是可以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它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分为三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指沼气、气化、乙醇、生物质能发电等)、地热、太阳能、小水电。这里的“可再生能源”,指的就是其中的“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矿物能源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虽然矿物能源的储量可以保证人类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但是其总量不会增加,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能源只要开发利用合理,就能保证持续的能源供应。其次,就储量而言,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全球每年技术上可获取的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潜力相当于6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1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0%,全球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5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02年全球发电量的2倍,加上海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全球风能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亿千瓦时。太阳能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每年陆地上太阳辐射能量约为27万亿吨标准煤,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00多倍。(李俊峰、王仲颖、梁志鹏、时景丽:《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能源》2004年第3 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是目前能大规模开发、经济地提供电力的可再生能源,全世界技术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5万亿千瓦时。另外还有大量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第三,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的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不产生矿物燃料生产消费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可再生能源相对于矿物能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迅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当前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近几年都以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风能是世界上利用率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2001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0万千瓦,比上一年增加37%,每年所增加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全世界水力发电每年所增加的容量,是2001年核电所增加容量的4倍。目前欧洲拥有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70%以上,主要是由于强有力的支持,促使风力发电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的大发展。德国2001年增加风力发电装机2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占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1/3,目前风力发电提供的电力占德国电力的3.5%,政府已宣布到2025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同时逐步取消核电产业,目前核电占德国电力的30%.西班牙已成为欧洲第二风力发电大国,2001年增加110万千瓦,总容量达334万千瓦,风力发电估计占电力总量的3%.2001年美国重新恢复了风能大国的地位,所增加的风力发电容量为170万千瓦,但还落后于德国,屈居世界第2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能电池的也迅速增加。据对制造厂商的调查,直接将阳光转换成电力的光伏(PV)电池的产量在2001年超过了39万千瓦。太阳能电池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使2001年成为增长率在30%以上的连续第4年。目前世界上所安装的14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相当于一座大型燃煤电站的规模,其发电量不是全世界发电量的1%.但如果按目前这么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在今后30年内光伏电池将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电源。(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处:《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载《创业投资与高》2004年第1期。)

五、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

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不同国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根据各自的能源状况,选择了适应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美国领土面积广阔、能源储备丰富,但中东石油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供应多元化。联邦政府把发展可再生能源直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建立了综合的联邦能源计划,来应对当时和今后的能源供应,包括开发、鼓励私人投资、信息传播和市场激励等措施。澳大利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力主要源于环境保护。首先,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国内煤炭资源异常丰富,能源安全并不是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动因,而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出发点:二是提高高峰用电的供应量;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能源多元化的战略选择,为此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一般是“到2010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0%,2050年达到50%以上,使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而不是补充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同时,近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例如,西班牙、德国等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既可解决能源不足的压力和约束,减少能源进口依赖,也可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和压力,调整能源布局、结构,保证能源安全,同时形成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技术和新型产业,扩大就业,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打“绿色能源”的政治牌,取得一石几鸟的效果。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以上几个国家能源政策的改变,能源政策要靠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和巩固。具体各国在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方面,有几个立法基本点和目标:一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澳大利亚,而欧盟成员国还要完成欧盟指令给各国规定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比例,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二是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国家的能源安全,如美国;三是推进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六、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和现状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本国的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制定符合本国能源状况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并且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政府建议稿)中提出了针对我国能源问题的立法基本点和目标,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1、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我国矿物能源储量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1996年底,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约为1145亿吨,按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14亿吨计,储采比为82,即煤炭还可开采82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大约为22亿吨,储采比为14.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约为7000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5.(《中国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DF版),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acca21.org.cn)。)据英国石油公司编制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1998年6月)报道认为:以煤炭为主的少数国家,其煤炭储采比很高,波兰为209,南非为225,印度为212;年煤炭产量比较大的国家,其煤炭储采比也很高,美国244,澳大利亚327,加拿大110,巴西在500以上。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是有限的。特别是优质石油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突出的问题。(世界2001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第7位,而石油消费量占第3位-引自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2.)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传统矿物能源为保障的,七十年代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5%左右,目前仍高达66%左右,(资料来源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网(amr.gov.cn)。)这种能源结构特点,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尚要长期存在,并使能源输送环节中的建设投资增大,能源输送损失增多。

相比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我国小水电资源的开发量为1.2亿多千瓦,风力发电资源超过10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超过6亿多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在大多数地区可利用价值也非常高。可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二:《关于(政府建议稿)的编制说明》。)我国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是成熟技术,可较大规模地提供能源或代替化石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开发利用中引发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矿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能源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即使我国实现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加15亿吨标准煤。如果未能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将增加约10多亿吨标准煤,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特别是对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基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已十分严重,其带来的环境威胁将更加严峻。因此,控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提高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减排温室气体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需要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等措施,承担与自己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可再生能源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因此,从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压力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3、发展可再生能源要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煤炭发言稿例9

一、洞察全局,围绕企业“闪光点”选材做文章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拉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外贸、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众多的民营企业连同国有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面对企业举步维艰的境地,记者和通讯员就必须进行“换位”思考,在诸多不利的环境与因素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要求,用新闻工作者独特的视觉看待生活,积极寻找企业发展经营的“闪光点”,积极报道企业发展经营的“闪光点”,使广大职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企业共度难关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如在1996年,笔者在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矿宣传部时,当时煤炭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效益较差,职工人心涣散。围绕写出高质量的稿件鼓舞人心,我认真思考,采写了《创造活力之源》、《托起贫困矿工的期盼》、《寻觅新生之路》等文章,系统反映了矿经营集团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如何帮助困难职工自立自强的经验和做法,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如在今年,面对新成立的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公司职能定位及其经营战略,我先后撰写了《在困难与夹缝中生存》、《煤化工产业发展,一道似难易解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等文章,在《陕西工人报》发表后,收到各方肯定。

二、选准切入点,让职工群众唱主角

企业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经营阵痛,宣传思想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深入开展形势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正将镜头,将笔锋面对最广大的劳动者,突出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他们成为报纸、电台宣传的主角。因为,他们才是宣传报道永恒的主体。

多年来,我始终把企业宣传的主体对准基层、对准第一线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如《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中国煤炭报》刊发的《执著铸辉煌》、《工人技师徐国代》等稿件,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歌颂了全国煤炭系统工业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国代鲜为人知的奉献敬业精神和他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煤海恋歌》、《矿上包公》等稿件,则是歌颂了科技尖兵何国益和劳动模范姚俊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广大职工“学先进、赶劳模”的工作激情。《矿工张勇成为难不倒的维修大拿》、《30年风雨人生路》等稿件,记叙了矿工张勇等人不计个人得失,立足岗位,勇破技术难题的事迹。

三、审时度势,从抓焦点、热点、难点上下功夫

每一次新的社会变革,都会产生新的思想碰撞;每一次突发的金融危机,都会形成不同的关注热点。对于企业也不例外。因为,每个企业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不可能独处其身。

面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给新闻宣传报道带来的新的变革,如何在危机里增添新闻宣传报道独特的视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破解的难题。首先,要破解的是纵横交织的不同矛盾体如何对待。此外,要破解的是东西方新闻思想、理念如何交融。如我采写的《打造诚信的金字招牌》,文章从市场并不可怕、市场是一个大课堂、市场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等方面,记述了合阳合亚达公司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和对策,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如《面向市场的战略转移》、《兴办三产不可盲目决策》等文章,则是从经济发展规律、市场如何运作的角度,回答了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的现实问题。这些文章在《陕西日报》、《中国劳动报》等报刊发表后,同行们纷纷赞同说,“问题抓在了点子上,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四、要立意深远,从针褒时弊上选题下功夫

危机中的经济报道,是没有局限性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新闻体裁综合地、立体式地报道。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纵观今年内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每次新闻报道都显示着不同凡响的思路和举措。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等等,媒体采取的宣传报道方式有图片、长篇通讯、报告文学、言论、评论等,可谓是“百花齐放”。这种立体式的宣传方式,所起的作用非常具有震撼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煤炭发言稿例10

关键词: 煤化工;现状;建议

Key words: coal chenical industry; status; 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056-02

0 引言

党的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煤化工发展瓶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国家对煤化工发展的重视。“十三五”将成为新型煤化工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新常态下,体量巨大的煤化工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发改委《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力挺新型煤化工。国家《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已经完成初稿,基于量水而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节能高效、科学布局、自主创新等原则,煤化工项目将继续推进[1-2]。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型煤化工是济宁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能再走粗放型道路,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换挡期的“间隙”,加快推动全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充分发挥济宁市煤炭资源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加快我市煤化工产业“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步伐,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研人员通过到企业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参加第二届全国煤化工水处理与应用创新研讨会及2016中国煤化工产业“怎么办”研讨交流大会、组织召开济宁市煤化工产业发展座谈会及承办2016年山东省煤化工技术和煤炭清洁利用高级研修班等方式对济宁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煤化工产业面临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方面以及煤化工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的相关政策与要求进行了考察与调研。

1 济宁市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济宁市煤化工发展现状

济宁市是国家规划发展的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鲁西亿吨级煤炭基地的主产区,境内含煤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6.7%。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0亿吨,现保有储量12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30亿吨。济宁市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以气煤、肥煤为主的烟煤占81.6%、其他煤种占18.4%,主要用作动力煤和炼焦配煤。煤炭年登记生产能力9410万吨,占山东省的63%。

201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煤化工生产企业30家,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利税67亿元、利润40亿元,已形成年产焦炭840万吨、甲醇120万吨、焦油加工70万吨、预焙阳极80万吨、粗苯加工20万吨、萘系列产品10万吨、针状焦15万吨、碳纤维100吨的能力,其中焦炭、甲醇、焦油加工产能在山东省均排名第一。煤化工产业是济宁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产品链条延伸加长,主要产品形成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安全、环保、节能成效显著。如济宁碳素集团下属企业济宁晨光杰克特煤化有限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型阳离子电极材料,开启余热发电对周边企业供热供电模式,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开发了新的供热模式,解决了相关企业的需求。

煤炭发言稿例11

反正中国最终用户在使用劣质煤时都要经过混配,此举效果无非是将原来在燃煤电厂完成的混配工序提前到了国外或中国的保税区、保税库,达不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徒然给最终用户增加干扰而已。

正因为如此,有业界人士认为,国家能源局酝酿中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如果付诸实施,对国际煤炭出口商的影响即使存在,最多也只能维持两个星期。

事实上,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违背经济规律企图无谓地用关税、环保等工具限制煤炭进口,并因此而损害中国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的信誉;更不宜采取“煤电互保”、限制外省煤炭进入之类的手段割裂国内市场,而是应该立足开放经济,抓住煤炭行情下跌的机遇,对内调整优化中国煤炭及相关产业。

限制进口煤的“虎患”

鉴于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占国际煤炭贸易量(10亿吨左右)的近30%,中国倘若实施这种大贸易商有能力规避而小贸易商无可奈何的措施,将重创海外中小型煤炭生产和贸易商,却不伤海外大生产和贸易商筋骨,而且为其创造廉价抄底收购中小型同行或坐视其破产退出的机会。从而帮助海外煤炭生产商和贸易商实现集中,进而增强其未来面对中国买家时的市场地位和谈判能力,这一结果显然有违我方利益。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就提到,印尼是全球最大电煤出口国,如果中国按当前计划实施《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印尼1/3的对华煤炭出口可能受阻,数以百计的印尼小型生产商基本上没有资本开展洗煤并改善品质,也很难在中国市场之外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但Bumi Resources和Adaro Energy等印尼大型煤炭生产商有能力将较低品级和较高品级的煤炭混合在一起以满足中国可能的新要求,而且还可以随时进入印度等其他潜在市场。

在更长时间跨度上考察,中国国内煤炭企业不应追求独享当前国内销售市场的目标,而应当追求在较长周期中与进口煤炭分享国内销售市场、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目标。如果通过贸易保护手段限制煤炭进口,中国距离主要消费市场位置较近、开采难度较低、条件较好的煤矿资源将加速耗竭,届时我们将面临更大压力开放煤炭进口,而且海外煤炭供应商的市场地位将比现在强得多,有能力向中国索取较高价格。

换言之,我们必须在两种结果中选择:其一,继续实行煤炭自由贸易,海外煤炭供应商市场地位不强,只能被动接受中国市场定价;其二,限制煤炭进口,抬高国内煤炭价格和下游产业及国民生活成本,短时期后不得不开放煤炭自由贸易,海外煤炭供应商强势索取、维持较高价格。这两种局面何者更为可取,不言而喻。

由此推而广之,中国在制定可能影响进口的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中国进口贸易市场地位的影响。为了中国自身的长期利益,我们的进口政策应当有助于保持海外供货商的分散,而不是帮助其实现集中。

在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初级产品牛市中,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矿山公司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垄断让中国钢铁产业付出了沉重代价;如果说三大公司垄断国际铁矿石市场的格局在中国跃居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中国只不过是被动的承受者,那么,在其它初级产品领域,中国不能用自己的巨大进口购买力去扶植形成新的国际垄断巨头,使之具备讹诈、勒索中国的能力。

如果直接对煤炭进口加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煤炭贸易商无论规模大小均难以规避,但中国要因此而承受较大的“贸易保护”指责压力,对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无形资产损害较大。

而且,煤炭相对价格由此提高,相对于其它能源的性价比下降,最终用户必然由此更多地选择使用其它能源,减少消费煤炭。须知煤炭业的“黄金十年”很大程度上源于油价上涨,能源消费由此更多地转向性价比大大提高的煤炭和其它能源。而在整个初级产品行情下行的环境里,煤炭价格坚挺甚至回升,意味着其相对于其它能源的性价比下降,一部分能源消费必然从煤炭转向其它能源,能源消费增量的这种转变将尤为明显。

自强才是正途

在调整优化中国煤炭及相关产业方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煤炭行业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从而增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首要任务是推进煤炭产业重组,压缩过剩产能,关停并转技术、安全、环保不达标的小型煤矿;减少原煤,提高洗选煤炭比例。煤炭产业目前的困境,相当一部分源于持续高强度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在“十一五”以来的7年中,煤炭行业投资总额高达2.27万亿元,过度乐观的市场预朗,驱使过多资本涌入这一产业,形成了过高的产能,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产能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加之中国煤炭资源禀赋存在的问题,成本居高不下,致使中国拥有一批全球成本最高的煤矿。

在煤炭牛市期间,关停并转遭遇巨大阻力;熊市则为产业重组、压缩不符合技术、安全和环保不达标煤旷创造了适宜的外部环境。矿产资源产业与制造业不同,关停并转、压缩一部分产能并不会导致本国地下资源流失和永久性丧失生产能力,没有必要在熊市期间付出亏损、财政补贴等项代价而强求维持产能。经过重组,随着海外资源消耗减少,海外生产成本上涨,国内生产的商业可行性将随之提高,一旦下一轮牛市到来,或因战争、动乱等原因而有必要提高国内产能时,恢复和提高产能并非难事。

在推进煤炭产业重组、压缩过剩产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和排除腐败的干扰,并利用这一机会推进反腐败斗争。矿产资源牛市也是腐败高发的“牛市”,古今中外皆然;中国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的一大副产品就是煤炭产区腐败规模和程度的大幅度上升,除了收受贿赂之外,煤炭产地和相关部门不少官员还违纪持有煤矿股权(包括干股)。

小煤窑违章生产、超采、矿难、运输超载……等问题之所以久治不愈,无不是腐败作祟所致。某些地方政府之所以急于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或财政补贴为本地煤炭企业“解困”,除了那些虽然有障经济规律却能够摆上桌面的动机之外,不排除某些官员是因为本人或家族与低效率中小煤矿有利益关系,方才假公济私。

其次是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回收,藉此提高整条煤炭产业链收益,降低成本。其一是改进煤炭洗选、加工转换的效率及资源回收。其二是激励煤层气开发与综合利用,推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煤炭产业收益,降低成本。

第三,我们需要抓住煤炭行情下行和铁路体制改革的时机,优化煤炭运输格局'大幅度减少汽车运煤数量,提高煤炭运输中铁路运输占比,推进资源开发专线建设与运营。

在煤炭业十年牛市期间,中国公路运输煤炭数量猛涨,形成了“用燃油换煤炭”的极不合理的煤炭运输格局,既降低了能源消费效率,又因为公路运输成本远远高于铁路运输而大大提高了煤炭成本,还造成了严重的堵车问题,并由此衍生出交通路政等部门的腐败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笔者走访太原铁路局时取得的数据,铁路、公路、航空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为1:8:11,铁路、公路、航空货运完成单位运输量的能耗比为1:1.3:3。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煤炭物流成本就占到煤炭价格的30%-40%,公路运输成本为200元/吨以上;再考虑到京藏高速、110国道等煤炭公路运输千道近年来运煤车流量常常超过公路设计流量上限一半甚至一倍,堵车高峰时期堵车路段动辄长达数十公里乃至120公里以上,以至于赢得“世界最大停车场”称号,公路运输煤炭的社会成本就更高了。

通过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提供更佳服务,将煤炭运输市场更大份额吸引到铁路上;通过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面向煤炭产业的资源开发性铁路建设,实现煤、路、港、电纵向一体化运营以提高经营效率;我们就完全有希望借助煤炭熊市的机遇优化煤炭运输格局,从环保、成本等各方面为这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为了践行煤、路、港、电纵向一体化经营策略,抓住时机加快推进建设面向煤炭产业的资源开发性铁路,鉴于熊市期间煤炭企业财力下降,可以招揽金融资本作为财务投资者进入,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部门,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结合起来。

煤炭仍是优势的基础

不仅煤炭,扩大进口其它初级产品、充分利用海外资源都对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无论是农、牧、林、渔业资源,还是矿产资源,都是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许多资源的供需之间存在无法弥补且日益拉大的巨大缺口,也是因为中国不少初级产品资源数量虽不少但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大,成本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从铸造国内产业总体竞争力的视角考察资源状况,资源开发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比资源拥有量更有意义;也正是从全球初级产品市场的角度看,中国许多煤炭、石油、金属资源在现阶段并不具备开发价值,取得海外适用、优质原料远胜于株守国内低品位资源。

考虑到中国矿产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宗矿产普遍远离经济中心和海路,运输成本高;还需要结合国家安全战略,保留部分资源的战略蕴藏,充分利用海外资源的意义就更大了。

在实践中,与制造业驱动的经济增长相比,初级产品行业驱动的增长具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弱点:经济波动性强、加剧收入分配失衡和两极分化、资产泡沫严重、加剧社会矛盾,等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影响也显示出了两面性:一方面,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拥有丰富资源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得以充分发掘这一轮商品牛市给他们带来财富的潜力,因为更低的贸易壁垒帮助他们的资源打开了更多的市场,更加自由化的资本流动则为开发他们的资源提供了更多必要的投资。

另一方面,也正是同一因素使得他们的制造业要么在萌芽之中就被扼杀,要么在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遭遇“非工业化”倒退。不仅遭受了苏联解体毁灭性打击的俄罗斯如此,不曾遭遇国家分裂大动乱的巴西也不例外。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之上,为了落实上述策略,提高扩大初级产品进口的收益,我们要注意和推动以下几点:首先是在保证质量、交货、服务等标准的前提下,用我们的购买优先推动海外非垄断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供应商发展,避免促进海外供应商的集中,以免养虎为患,增强其未来面对中国买家时的市场地位和谈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