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7 13:48:38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例1

这里的农村很美丽。走过一道颇具特色的石板牌坊,就是羊昌乡本寨村了。漫步于村间平整的大道上,可以看到,每一户村民的房屋无不是门厅整洁,老人在树下闲聊,儿童在欢声笑语中嬉戏,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见着外来的客人,村民们热情大方地请进门去,斟上一杯茶水,邀着围坐在一块。好客的王老伯迎来客人,待以据说是自家种的花生,大家自然说起这几年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老伯显得非常激动,他说,村里新建起了一所水冲式公厕,有了宽敞干净的村文化活动室。尤其说到家中的玻璃钢沼气池,他更是兴奋不已。他说,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老伯还兴致勃勃地领着客人到村里细细观看,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本寨村村委会主任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为了将村里的环境改善好,省、市、县的领导们来看过多次,给予本寨村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有的专家一住就是个把月,为的就是帮助我们科学严谨地把家园建设好。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建起了5个钢架大棚,用来种植瓜果蔬菜和经果林。村里还建了移动机站,有50多户人家实现了无障碍通讯。

村委主任和我们一起沿着美丽的羊昌河顺流而上,沿路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抵达四道坝后,他告诉我们,这里河流落差比较大,发展水电的条件很好,是黔中水利工程的建设重点之一。根据上级的要求,村里已经着手实施土地治理项目,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使村里处处呈现出“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树成行,房齐整、人和谐”的景象。2008年度,本寨村新农村建设项目主要有沿河步行道修建、通组公路建设和封闭式垃圾池建设等,目前已全面完成。

这里的农业较发达。在平坝县农村,我们亲眼看到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多年来,平坝县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各乡镇、各村寨都有专门的生产基地。在种植业方面,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高峰乡、羊昌乡等乡镇都积极推行无公害优质大米种植、标准化生产,种植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板田大蒜、碗豆、花生、苦瓜、经果林、莲藕等。平坝所产的优质大米荣获了“放心大米”的称号,产品远销省内外,蔬菜主要销往贵阳、安顺,不愧为知名的“黔中大粮仓”、“黔中大菜园”。在养殖业方面,县里紧紧依托羊昌河、麻线河流域的优势,发展平坝灰鹅、麻鸭养殖,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商品猪。目前,该县齐伯乡、十字乡等地,养殖业都比较发达。

我们驱车来到闻名已久的“葡萄园基地”――高峰镇王家院村。在距村数里的地方,便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一色蓝檐灰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在高大的树木中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地充斥在田间地头。高峰镇王家院村不仅种植葡萄,还种植了莲藕、辣椒等蔬菜。同样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天龙镇芦车坝村,以及县级示范点夏云镇阿腰村,他们种植的白菜、辣椒、西红柿等优质农产品都销往省内各大知名蔬菜瓜果市场,以及广西、福建等地。很多销售商都是提前预订了大批量的蔬菜瓜果。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农民们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我们了解到,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平坝县邀请国内著名的农业专家、学者,多次来到本县、深入乡村,进行专业指导,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对全县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多种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指导农民在适宜的土地上种植花卉,养殖桑蚕。不少乡村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致富渠道。此外,县级部门还根据各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在一些示范点搞起来农业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和乡村旅游,扶持发展“农家乐”。

这里的农民讲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所谓“新农村”,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了,整体环境变化了,基层民主建设完善了,农民的素质提升了。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看到许多勤劳淳朴的农民朋友,他们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头脑灵活,通过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得到了很多实惠。应该为“有的经营葡萄种植,有的从事蔬菜栽培,提及农经更是津津乐道、滔滔不绝。高峰镇的一位果农在回答“你所理解的‘新农村建设’是什么”的时候说道:“村里的干部很久以前就在村民大会上告诉大家了,农村是我们大家生活的地方,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说到底就是为了改变我们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让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作为农村的主人,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只会伸手去要,要先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质朴的果农带着憨厚的笑容,继续说道:“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领导为我们请来的专家们都十分耐心地给我们上课,教我们怎样‘种庄稼’,还告诉我们如何把自己种出来的水果卖出去……”

新农村建设例2

新农村建设工作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在我办建议下,由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先后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政策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同时,围绕工作目标,我办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落实了工作措施。做到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确保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2009年,我办联合泰州电视台、海陵区委宣传部策划开展了《进村入户看小康》大型新闻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双十佳”创建活动。《进村入户看小康》选取了30个先进典型村,报道各村致富农民的特色产业、农民致富的典型家庭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反映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新生活、新时尚、新面貌、新思想、新追求。“双十佳”创建活动最终评选出“十佳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十佳特色村”,并在泰州电视台公开进行了表彰奖励,两大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的效果,在全区上下营造了村村争相投入新农村建设、人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目标,创新思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全面小康村建设工程、农村新“5+1”实事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抓手,近年来,我们通过明确目标责任、创新工作思路,抓好“三大工程”的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1、稳步推进农村新“5+1”实事工程。为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抓好“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分解到位。及时印发了《关于分解落实2009年度全区农村新“5+1”实事工程目标任务的通知》,对实事项目逐项细化分解,既有量化指标和刚性考核内容,又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各承办单位都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传递压力。二是措施落实到位。各牵头单位和承办单位围绕实事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序时进度,保证实事项目有序推进。我办经常深入基层,协调问题,化解矛盾,督查进度。三是督查考核到位。10月下旬,组织召开了全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及农村新“5+1”实事项目督查会,由各镇(街)、部门汇报交流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并将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纳入镇(街)、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加强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2、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四清、五改、六有”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重点在“清、疏、拆、建”下功夫、做文章。“清”就是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清理卫生死角;“疏”就是对水塘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和整治,保持水清岸绿;“拆”就是对破旧房屋和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整治,引导新建农民住宅向规划点集中;“建”就是在实施道路工程美化绿化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公厕、封闭式垃圾箱等公共卫生设施,并对老建筑粉刷出新。两年来,各项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达10948.01万元,其中省补1052.3万元,市补4*.4万元,区财政2471.6万元,镇(街)、村投入6204.16万元,农民自筹及其他扶持资金838万元。已有55个村(居)被确定为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行村”(包括*、*两镇的7个村),基本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3、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工程。一是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把发展和促农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发展,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9年,32个试点村新增私营企业78家、个体工商户509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找准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加大投入力度,配齐环卫设施,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村级民主管理,着力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二是细化目标责任。全面小康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性综合工程。我办紧扣目标,结合区情,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街)、村,落实到科室,具体到个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要求明确。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全面小康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巩固建设成果,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建成一村、巩固一村,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前清后乱、边建边损现象。20*年底前,已先后有2个村获得泰州市“十强村”称号,17个村进入泰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行列。2009年,32个村申报参与创建(包括*、*两镇的8个村),根据自查情况,各村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如果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全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达标率将达75%以上(*、*未纳入统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新农村建设例3

(一)农民的“小农”和“小富”思想问题。

1.建设新农村,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其落点在“村”,重点在“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思想、观点、文化教育水平等,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一些农民仍然存在着狭隘的小农主义思想,对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新的概念,满足于落后的现状。当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后,农民对现有的环境没有主人翁的意识,“人人只扫门前雪”,对四周的环境、绿化、休闲长廊等公共设施不加以爱护,家禽随处大小便,存在着建设容易维护难的问题。

2.农民现有的经济状况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在的农民大都是“靠天吃饭”,靠种田来维持生计。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收入状况极不稳定,更谈不上增收。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由国家投入,自己不想出钱,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手头上有一些钱,但他们更情愿把钱存在银行或去投资,而不愿意投入到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性事业上去。

(二)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资金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不仅资金不足,而且还存在滞留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问题。省级新农村建设统筹资金中未足额拨付到县新农村建设专户;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市新村办精神,应拨未拨沼气项目资金。至目前为止,尚有2007年度部分新农村建设资金没有下拨至项目点。

2.在审计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资金账务处理不够规范,在乡镇报销时,存在部分白条报销情况,工程虽有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验收,但没有资质单位的工程部门验收,甚至有些发票都没有开票日期。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项目点的正式发票建一套账;乡(镇)政府用正式发票的复印件建一套账;项目点的理事会将社会捐助资金和自筹资金建一套账。

二、建议及对策

(一)着重培养农民树立新思想,以主人翁的态度塑造新农村建设主体形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让农民熟知“八荣八耻”,明辩是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气。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还要加大政策上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农民自己的大事,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二)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搞好“硬件”,更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在农村要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扎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发展产业化优势,紧紧围绕以蜜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做大做强。各乡镇要建立“制定一套发展规划、落实一套扶持政策、抓好一批产业基地、建立一条服务体系”,以便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继续开展领导挂点扶持重点农业企业活动,成立相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供免费种苗、技术指导、资金补助等扶持政策,让县、乡镇、村的协调合作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的“三清六改”,更要注重农业的长远发展、农民的增产增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例4

        一、何为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为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四、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人才留不住,农村发展原动力不足,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二、加大对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中心村,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 

        三、 运用保障机制不活,导致农民日常活动依存无度,成了弱势群体。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 

新农村建设例5

(一)“新城市主义”模式

为重振城市中心区,解决郊区化的问题,西方学者和城市规划当局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重建更新计划,在规划理论上便是通常意义上的“新城市主义”,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轨道交通优先、鼓励步行、邻里关系以及在社区内部提供就业等新的规划概念。主要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体现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如*、青岛等城市近郊农村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区是*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区,地处青岛市区北部,辖8个街道办事处,230个农村社区,人口47万。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设施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建区后,*区依托区位、交通、环境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农村工业化战略,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区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按照“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旧村改造,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要求,严格把关,力求把每座安置楼都建成精品,切实做到改出一片新社区、一片新环境、一片新产业。目前,全区实施了55个社区的旧村改造,其中22个社区的2.8万户村民已入住新居,腾出土地3.8万亩,全部发展二、三产业,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确保村民长期收益。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7%。新市镇建设,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重构农村城市化功能,不仅能够使周边的农村人口集聚,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水平,还能够将原先分散的农村集镇汇集起来,节约居住空间资源,实现聚集化小城镇建设,更能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二)“村企一体化”模式

山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在东部发达地区,有的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多数由村集体经济演化而来,企业领导人同时也兼任村党政组织负责人。由于农业在这些村已不是主导产业,村民大部分已成为企业员工,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虽然在社区行政管理上还有“村”的名字存在,但实际上已实现了村企一体化。如南山集团模式、西霞口村模式等。西霞口村依山靠海,“出海撒一网,归来鱼满舱”。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线上。当时,西霞口村分农业队和渔业队,渔队扩大发展没有地,农队农闲时不能下海打鱼,资源无法共享,极大制约了发展。*年,西霞口村将两队合二为一,在省内成立了首家村级渔业公司,把“渔”、“农”两个行业融合合并。机制一变天地宽,西霞口从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海珍品养殖、港口运作、国际海运、船舶修造、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村办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闯出了一条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如今的西霞口,实现了住宅别墅化、公寓化、电气化,5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楼,年实现总收入20亿元,纯收入2.2亿元,人均创纯收入17万元,实现了住宅的别墅化、公寓化,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直拨电话、宽带网络的配套;实行了免费供水、供电、收视和医疗制度;建起了福利超市,免费为村民提供富足的食品保障。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气氛。

(三)“产业化带动”模式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目前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392家,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870万户,户均增收1192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潍坊市借鉴了世界许多发达农业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许多龙头企业为稳定自己的原料基地,与村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如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为确保有机蔬菜出口质量,协助多个蔬菜种植基地所在村建立合作社。目前共成立了52个有机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不仅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而且对基地村进行公共事业投资,改造基地村的道路、供电设施、灌溉网渠,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类产业化带动型的“村企互动”模式,在山东为数最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城乡等值化”试验

“城乡等值化”试验。指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使在农村居住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并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青州市南张楼村,*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移植,即“城乡等值化”试验。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到目前,用在南张楼的投资已经有8000多万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基金会投资了450万元。试验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从*年的1950元跃至年的6000元;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基础生活设施脱离了农村氛围,人们生活在包括厂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准城市化规划的大范围内。尽管现在的南张楼不是德国专家理想中的中国新农村的范本,但它也显著区别于中国农村大批农民进城打工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命题求解的一次独特实践,其意义重大。

(五)“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使土地成为资本,与企业联合,从而实现村企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企业家梁希森带领其乐陵市希森三和公司,于2001年起改造梁锥村,使村民住上别墅。同时,让村民利用置换出的老宅基地和废弃地在公司入股,完成了从农民到股民、从种地到管理、从种回到做工、从分散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嬗变。蓬莱中粮公司在南王镇炮台村建立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村民户户都成为股民,同时又成为葡萄专业户。公司投资450万元对该村重新迁建,农民实现了就地城市化。

二、山东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启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走出传统的模式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与*的“新市镇”建设等农村发展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单一的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的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开始形成。在“城乡等值化”和“新市镇”理念下,从农村产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得到发展,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总结山东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国家在农村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等制度,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说,20多年来,这两大基本制度基本上决定了我国农村政治社会的基本形貌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是,国家逐步撤离村庄,市场机制日渐发挥主导作用,土地权利进一步明确化,村庄政治进一步选举化,这一导向对农村政治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90年代,农村公益事业举办难、农民福利缺乏保障等问题又凸显出来。进入新世纪,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在农村之外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即“解决农民的办法在于转移农民”,于是,开放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进行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便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思路。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大国。在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亿人需要转移,相当于两个俄罗斯的人口。如果3亿多人连同他们的家属约6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0)全部流到大中城市,或者他们在省际和大中城市之间流动,我国城市住房、就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以及城市间的交通都将无法承受。因此,依靠现有城市的能力来大量吸纳农民是根本行不通的,9亿中国农民在短时期内是根本不可能从农村迅速转移出去的,中国的城市化就只能走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并行的道路,让农民工能自由往返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乡村而不是破坏乡村,让农民能在城市里呆不下去的时候,愿意并且能顺利回到乡村,“力避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且税费改革则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中国农民不一定大批涌入城市,留在土地上也同样可以实现幸福生活。

中国村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会更多的表现出多样化特征

从村庄发展的模式看,*的村庄建设是通过旧城改造,旧村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或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采取的是农村工业化战略。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试验”,借鉴德国经验,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南山、西霞口村等主要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而不是通过发展农业而致富的,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集体经济”成分。潍坊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乐陵梁锥村的股份合作模式,荣成好当家公司的兼并联合模式,滕州鲁南牧工商公司的合作投资模式等,农村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已经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清楚。从理论上讲,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由于受多元素(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等)的影响,加上村庄发展本身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尤其在目前急剧变迁的中国,再用一个统一的所谓模式来统领中国村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不现实的。相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选择必然带来多元化的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

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涉及面广、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轻重缓急、易难先后问题。农民身处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对情况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许多先进经验,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从山东经验看,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可以探索,到坚持长期稳定不变,最终形成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对乡镇企业,从允许“三就地”发展,到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各地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市场组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走在全国前列。这都是创新机制,以民为主,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具体体现。*区将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严格旧村改造程序。凡社区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党员大会不通过、群众赞成率达不到95%的一律不列入旧村改造计划。还通过村级党员干部联户制度、村情报告制度等,强化基层干部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梳理、及时提出对策。南张楼村在“城乡等值化试验”上,也没有完全遵循将“村民留在土地上、留在本村,而不是进入工厂、不是进入城市”的理念去做,而是执行了相反的理念,即通过利用国际试验这样一个无形资产与品牌争取到了许多发展非农产业和进城、出国的机会。如果没有工业企业在该村的快速发展,没有大量村民的外出(包括出国)从事各种服务业,南张楼村可能发展还比较慢,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转型期所特有的历史性特征所决定的。也许“试验”设计者的想法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期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肯定不是现在。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更不能成为行业部门垄断的自留地。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变“要”为“我要干”,同时保护好农民经济上的物质利益、政治上的民利,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否则又成为“农业热闹、农村萧条、农民消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

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赖于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

当前一个现实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也需要资金来保证其正常运转。农民个体的资金很难拿出来用于公共事业,即使是农民达到了富裕程度,也很难操作。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情况看,其实质就是解决了“分”的问题,集体的事公益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或行政上的,真正经济上“合”的问题还没有破题。因此,如何摆脱当前农村的松散状况,创新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将农民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山东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村级集体组织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其村庄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都比较好,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也好于其他的村。南山、西霞口村模式虽然在我国农村不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两个村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而致富的经验说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农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单打独奏很难达到尽快致富、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走农村工业化、集约化的路子,依靠集体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山东近十多年来,已经在实践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其中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一探索的最有价值的成果。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村企合一的集体组织经济。二是发展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入股的农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三是村或镇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四是农村原集体经济时期建设的企业、水利设施、码头、渔池以及山林、荒滩的承包、转让、租赁、拍卖所获取的收入等。通过发展上述各种形式的集体组织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可以解决农村一家一户想干又干不了的事情,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类指导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讲条件、讲重点,不能同时什么村子、什么事情都抓,追求普遍开花。当前尤为重要的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做好符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重点,进行分类指导。山东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针对全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全省农村进行了分类。分类方式是:将中央提出的5句话,分解成20项指标,分别确定了到2010年和2020年发展目标,以2020年规划指标为目标值计算出不同行政村的综合实现指数。其中综合指数大于70%的,确定为一类村,大于50%且小于70%的,为二类村,小于50%的为三类村。村级分类的作用不是搞达标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个村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奋斗目标;为了让各级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实行分类扶持和引导,做到培优做强一类村,加快转化二类村,重点扶持三类村。同时也有利于各级政府经过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后,检查工作的成效,做到心中有数。

新农村建设例6

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城乡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显现,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多元化趋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弱化,乡村建设合力弱化,部分优良传统被逐渐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乡风文明,还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鲜血液。通过文明乡风的导入和培育,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加大对青年农民的义务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并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整个村庄的发展,形成你帮我扶的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使得各地的农村文明和文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建设乡风文明存在不少困难和难点。

1. 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娱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娱活动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在正常的文娱之外,许多乡村打牌现象盛行,既伤了民财,也毒害了农村的风气。

2. 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

3. 农村宗教势力正在形成。除了庙宇在乡村的增加,外来宗教在乡村的本地化趋势亦不容忽视。现在许多农村都建有专门的基督教堂,我们在东北和苏北一些村子访谈时,村干部提到现在农村的基督教徒比党员多,而且组织更为严密,更守纪律,宗教对于一些农村老年人和有病在身的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 和非法传教是值得关注和大力整治的。在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的各种势力也乘机通过蒙蔽群众,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一些地下非法传教活动也在与合法的宗教组织争夺信徒和宗教活动阵地,为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5. 农村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宗族势力在千年来中国农村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族宗派势力在农村的抬头,使得农村公共事务和民利受到操纵,从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农村宗族势力正在成为一些地区一些人插手当地公共事务,甚至成为影响村级民主选举的重要力量。

6. 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7. 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

(二)建设难点

1. 许多农村集体力量弱化,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力的组织渠道。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业税赋。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受经费制约,绝大多数乡村财政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运行。对于集体经济不强的村庄,许多干部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激励。

2. 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就会自然文明,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试点村和共建村可以依靠不同渠道获取资金,绝大多数乡村文体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生活单调。三是协调不够,目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合力建设乡风文明,在工作机制上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3. 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乡风文明传播模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一系列政府行为的推动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做到深入人心,转化为长久风尚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内容

(

一)主要经验

1. 依靠创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 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政府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政府部门在推行乡风文明过程中要转变思路,摆正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位置,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 推行机制要长效。乡风文明建设要在农村形成与时俱进的非正式乡村制度规范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改变过去单靠政府某一个部门推动的局面,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党、政、群、民间组织多方面入手,上下协调,通过各种制度的相互衔接,构建多层次的乡风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多种类型的文化传播平台向基层农村传播。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综观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就会发现乡风文明建设不是孤立推行可以成功的,它需要与其他文明相结合,共同推进。我们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贴实际,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环境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1. 与生产和生活文明相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为生产提供有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劳力。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计划地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到华西村等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培养农村发展的领头人;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招商引资,组织岗前培训,安排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力。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社会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农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领域,有更多的意愿使用先进的工业产品,更接近城市生活的消费方式。

2. 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广东和海南等省早在2001年前后就开始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并且收到良好实效。“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省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各地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好专项配套资金,抓好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影剧院和体育场所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增强环境建设力度,将乡风文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建设促进人的行为转变。

3. 与文化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组织礼仪宣传,提倡文明风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通过建设基层文体设施,推进乡村文体活动,采取演讲、相声和街头宣传等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秧歌、篮球、门球等文体比赛,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成遵守道德礼仪的氛围。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验

(一)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经验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海南省制定了2002-2009年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提出“力争经过五至八年的努力,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实现我省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所谓文明生态村就是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三个方面。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明确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单一模式,不搞统一标准。通过创建一个整洁卫生、文体设施完善的新家园,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海南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本要求是:村级班子模范作用好,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村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良好,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机制健全。

《规划》从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和加强领导两个方面指出如何建设文明生态村。要将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纳入市县、乡镇财政预算计划,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投入,将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去,多渠道落实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切实加强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建立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层层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市县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要深入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江西鹰潭的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谐新农村。

> 鹰潭市提出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围绕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营造文明、淳朴、向上的农村新风尚。通过加强四个方面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一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力争使村村有文体团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八荣八耻”的观念。三是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从基层抓起,在农村开展以社会政治安定、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环境和谐、防控体系严密、基层管理规范、队伍建设加强等方面内容的创建和谐平安乡镇(街道)、和谐平安村委会、和谐平安家庭等活动。四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长效机制,将乡风文明 与新农村建设其余内容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一方面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

(三)福建安溪县构建和谐乡村的探索

1. 政策推动提供创建保障。安溪县委、县政府把和谐村镇建设纳入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总体目标,将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党政班子领导实绩考评指标体系,通过硬指标保障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2. 组织发动形成创建合力。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凝聚群众组织的合力,严格监管督查等方式形成乡风文明建设合力。

新农村建设例7

(一)建立健全了州、县、乡领导机构,明确了责任。州、县、乡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普遍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州县将领导小组设在农村工作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拨付经费,配备了交通工具,办公条件得到了保证。各级新农办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对成员单位进行了明确分工,并将年度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初步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合力抓,指导协调在州,主抓在县,责任在乡镇,行动在乡村的工作格局。

(二)宣传发动,提高认识,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县十分重视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工作,注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并通过召开专题会、座谈会、群众会、调研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央、自治区一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州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伊宁县还在今年年初贯彻区、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中,开展了“千名干部进农家增收调研活动”,一家一户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有效的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培训干部,开展调研,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和工作基础。在干部培训方面,一是由州农办牵头和组织部门共同培训各级干部524人,其中县乡领导300余人,乡镇领导普遍受到培训,试点村、重点村支部书记村长216人;二是积极配合上级组织和业务部门的培训。去年以来,参加自治区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共8期,有700余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另外有24415人参加了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三是州县乡都组织了干部到区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实地观摩。

**年以来,州县多次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出台了自治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伊州党发[**]1号文),《州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40号文),《州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工作方案》(伊州新农组字[2007]1号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责任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意见和措施,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对扎实推进州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积极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年8月自治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后,**州直贯彻自治区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按照州党委领导"抓少抓精"的要求,通过认真调查筛选,选择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作为州直试点。在自治区确定我州1个镇(霍城县清水河镇门个村(霍城县清水河西子村、新源县新源镇卡合普阿舌孜村)的基础上,自治州确定了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为试点乡,伊宁市巴彦岱镇巴彦岱新村、巩留县阿克吐别克乡哈雷村、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乡呼吉尔3个村为州直主抓的试点村;其他各县也各确定了1个试点村和一些重点村。州直共有区、州、县试点乡镇2个,试点村10个,重点村34个。在试点工作中,各县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五句话20个字的要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伊宁县提出“一好促六新”(即好班子、新农民、新产业、新能源、新风尚、新村庄、新机制)。同时,建立了四套班子领导电村抓点,县直部门包村帮扶的工作制度;伊宁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市委副书记担任试点村村长,高位推动,促进试点村工作顺利推进;昭苏县组成5个指导小组和2个驻村工作组,并实行了县领导联系村,县直单位包村的办法;新源等县利用县乡村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同时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巷道硬化快速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狠抓村庄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针对州直农村牧区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我们经过深入调研,确定把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去年8月和今年5月已两次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提出了农村建设硬化、绿化、净化、美化的具体标准,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五清、五改、五通、五有"活动。去年以来,已有656.3公里村庄巷道实现了柏油化、水泥化51公里,村庄道路普遍实现了沙石化。广大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把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和抗震安居、新能源建设、扶贪开发、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捆绑使用各类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年州直开工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50311户,约有20.12万人攒进新居。2007年计划建设抗震安居47585户,已开工16684户,截止5月底已竣1496户。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13个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总规模19618户,总投资9809万元,到**年末,己完成8973座。今年截止目前己新建完成1699座,通过一地三改,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六)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全力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去年以来,自治州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人《加快**州直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州直各县市贯彻两个意见,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设施农业。一是对发展优势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确立了粮食、畜牧、林果、特色种养业四大基地的建设目标,围绕市场、围绕优势资源、围绕防灾减灾进一步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二是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国家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龙头企业6家,认定自治州龙头企业27家,全州共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26家。订单农业达到60%以上,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业、亚麻、皮革、甜菜加工、饲料等十条产业链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推进,形成了一批特色种植、养殖的专业村、专业户,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增值方式的转变。三是设施农业步伐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计划新建设施农业2万亩,已落实新建温室地块4343亩,现已打墙1890亩,新建拱栅13331亩,累计发展总面积已达6.4万亩。四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州直共建立冬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37个。这些组织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农村经济人队伍快速壮大,已达3800多人,农民经纪人队伍在农副产品购销、劳务输出、畜产品交易、专业化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约有40%的农副产品、50%的畜产品、60%的蔬菜水果产品的经销和30%的劳务输出是靠农村经纪人运营的。

(七)抓好抓实农牧民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素质。围绕提高农民的素质,一是狠抓了培训基地建设,州直共建成培训基地89个。二是抓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共建成农村信息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492个,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基础培训,按照一户一人学一技的要求,有效实施了阳光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培训管理,实行一人一期一证一档的管理,**年共培训17.5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己完成农牧民培训14.48万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去年转移农村劳动力机30.4万人次,促进农牧民人均增收79.6元,今年截止到6月底,已转移劳动力18.38万人次,农牧民人均增收32元。四是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宗教管理,大力开展了“平安村”、“诚信村”、“十星文明户”、“和谐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稳定,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

(八)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已有8个县市和霍尔果斯口岸通过“两基”教育验收,剩余的伊宁县、巩留县将在今年完成。双语教育得到切实加强,州直中小学“双语”教学班达到1270个,在班学生40136人。职业教育有了新进展,**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已与21家企事单位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去年培训学员1700多人次。同时,各职业学校积极实施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大力推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年,在4个县开展了农牧区新型医疗合作试点,2007午,在州直9个县市全面普及,提前两年覆盖河谷135万农牧民,农牧民参合率达到85%。目前,合作医疗资金运转安全,制度运行平衡,农牧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即将开始建立,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今年启动,目前正在开展有关调研工作。

(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各地通过开展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强化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强基工程,重点抓好村级阵地建设。去年以来,州直共投入基层阵地建设资金7770.45万元,新建村队阵地204个,新建社区阵地18个;扩建村队阵地123个,扩建社区阵地3个;维修村队阵地5个。目前乡村初步实现了村村有大文化室、娱乐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和教育培训场所。通过基础政权和农村阵地建设的加强,村级“两委”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三是加强了村民自治工作,村务公开全面推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一事一认”制度,切实把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有效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适时起动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州直重点起动了试点乡镇村的规划编制工作,1镇1乡10村的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自2000年以来,州直共完成59个乡镇的规划,258个村的规划,但上述乡镇村的规划有30%以上没有进行调整修编。从州直规划编制工作的整体情况看,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规划编制工作进展缓慢。为加强州直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州新农办将于近期编制出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与示范村规划汇编”一书,以推进州直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铺开。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多来,州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了可喜进展,但与中央、自治区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各县市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对此,各级领导认识是到位的,工作也是到位的。但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县市和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在具体工作中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把新农村建设泛泛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既有消极畏难,也有消极等待。在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等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对政府投入过高的期望值,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家和政府财政的文持上,农民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农牧民增收难度大。近年来,州直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平均每年增收300元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改变,农牧民增收总体缓慢依然是新农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且随着农民增收潜力的不断挖掘,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农民人均生产资料相对较少;主体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产业化进展缓慢,水平不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州直农牧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欠帐,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牧道建设缺少投入,水利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保障能力差。防灾减灾投入严重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较差,农牧业基础仍很脆弱。另外,村庄布局不尽合理,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十分不利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

(四)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州直广大农牧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绝大部分收入是来自机动地、集体林带、果园等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州直乡村两级债务高达5亿元。在701个村队申,“空壳村”、“负债村”198个,占乡村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扶持资金,给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全州直81个乡、12个建制镇、701个村中仅有40%的镇村完成了规划,其中30%以上的规划未进行调整修编。工作量大,任务十分繁重。制约规划编制工作的突出问题是缺少经费,编制一个乡镇规划一般需经费10—20万元左右,一个村需经费2—3万元,大部分乡镇无力承受,只能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乡村自筹更为困难。

(六)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广大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小富则安,严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没有一技之长,缺乏致富本领,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突出的问题是大中专毕业生不愿返乡务农,新一代农民培养成为现实困难。

三、扎实有效地推进州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体会与建议

(一)推动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几点体会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十分紧追的任务。学习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艰苦奋斗,不可能一蹦而就。但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差距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无所作为,而且要自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抓住当前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既要着眼长远,精心谋划,防止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又要立足当前,切合实际,选准切入点,突破口,始终把握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扎实工作,确保开局良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木出发点,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农民是建设的主体,也是享受成果的主体。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的指导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上;体现在科学规划和工作指导上。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发动组织农民用辛勤的劳动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引导人才、物资和资金等资源涌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群众共建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切忌搞形式主义。州直各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情况千差万别,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方式有不同,要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点,彰显各自的特色,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不能搞千村一面,更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从实际出发,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好,阶段性方案落实好,坚持因地制宜,远近结合,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抓好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二)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1、始终把握好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实现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坚决按照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围绕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大力培育产业,做大做强粮食、畜牧、林果、特色种养业四大基地,因地制宜,围绕市场,围绕效益,围绕防火减灾,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比较效益。引导广大农牧民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养什么。二是大力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二品”建设,努力形成大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批种植、养殖的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三是把外向型农业提高到更加突出地位来认识,加快建设出口农业基地,重点是发展设施农业。切实搞好规划,加强投入,引导农牧民发展大栅和简易拱栅生产。同时加强出口加工基地和保鲜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窗口辐射作用,积极调整农业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开拓中亚五国乃至俄罗斯市场,开辟畅通新鲜果品、蔬菜向西出口的“绿色通遣”。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是积极探索完善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连结机制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企关系,真正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五是在产业重点上要继续抓住畜牧、林果、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能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产业,重点扶持,重点发展。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抓好农区、城郊畜牧业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抓好品种改良,坚决落实小畜换大畜,减羊增牛措施,搞好疫病防治。林果业要同时重视林木生产和果业生产;木材生产市场稳定,增收效益好,要引起高度重视。果业生产要走优质高效的路子,努力实现林果业由扩张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转变,由分散基地建设向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带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向加工增值、开拓市场转变,提高林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打造一批特色林果知名乡镇,走品牌经营之路,实现兴果富民。

2、积极开展农牧民培训,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有大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首先要加强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搞好农牧民培训,一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农牧民培训基地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基层阵地建设的成果,发挥各类文化活动中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作用,利用这些阵地搞好农民培训。三是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步伐,利用现有教育设施,利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四是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基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当前各类培训资金来源不一,乡镇一级应该并完全可以捆绑使用各类资金,以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按照“一户一人学一扶”的要求,使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要依据市场需求,不断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机制。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牧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措施,也是增收的潜力所在。在抓好技能和基础培训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牧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制度保障,做好农牧民外出务工、就业的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工利益。

3、以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能够长期发展的基础。一是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投入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防渗改造,大力发展膜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开展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先进经验。二是加快**河谷水土开发,解决州直农牧民人均耕地偏少的矛盾。三是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的同时,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四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增加乡村公路通达里程和通达水平。

新农村建设例8

经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西部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如果照搬中东部尤其是沿海省份的经验和模式,不一定是可行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并认真总结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建立完善的西部新农村建设理论,更好地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发展。

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与传统农村相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新农村;(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现代化水平、科技贡献率高,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新农村;(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4)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良好的新农村;(5)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西部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西部新农村建设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在政策方针层面,新农村建设端正和明确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更注重农村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协调和全面发展。其次,在经济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还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再次,在社会政治层面,西部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与和谐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使农民群众通过新农村建设增进对党组织的亲近和信任。最后,在思想观念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热情和动力。

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一)自然资源条件恶劣。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以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为主,交通信息闭塞,气候恶劣,土质贫瘠,耕地面积小,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是西部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比如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区,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农业生态脆弱,土地沙化,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力资源条件落后。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西部地区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对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缺乏思想准备,缺乏一技之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老弱妇幼群体,使西部农业劳动力素质日趋低下的状况更加严重。在道德文明素质方面,西部地区农民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另一方面,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魄力,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重新泛起,、封建迷信等思想有抬头趋势,参与村务管理和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政治冷漠正在泛滥。

(三)经济发展条件薄弱。就工业而言,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缺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的能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侧重于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等类型,产业关联效应和升级效应差,很难对区域就业、城镇化以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有所贡献。而且,西部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工,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提供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就农业而言,西部地区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少,且土质贫瘠,绝大部分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而且几乎没有生产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和流动性基础设施,而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在西部还远未形成,农业生产的低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以及产业化的缺失,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就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西部地区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农村贫困程度深,范围广,差距大,有的地区和农户甚至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吃饭穿衣仍然是严重的生存难题。

(四)政治条件滞后。西部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农村基层管理薄弱,一部分干部缺乏现代知识和观念,思想意识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几乎不具有民主法制观念,作风专制,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民族矛盾相对突出,民族意识、民族习俗和宗教观念比较浓厚,容易使一些干部以狭隘民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处理民族关系,使一些少数民族村干部受宗教的影响,以宗教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甚至影响政策,也使一些群众以民族划分派别,产生民族对立的倾向。西部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知识、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差,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民利不熟悉,更谈不上行使,致使基层民主管理的气氛不够浓厚,村委会选举常常是走过场,这些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五)社会条件不足。在文化教育方面,就全国来说,由于历史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直接导致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就西部地区而言,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思想观念狭隘以及宗教、民俗因素的影响,使得西部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比其他地区更加低下和普遍。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农民注重物质消费,对子女教育、农业科技投入、农民自身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西部地区“毛入学率”和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不广,水平不高,对保障和改善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作用不明显。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首先,经济发展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中心。西部地区落后的总

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薄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改善政治和社会条件。为此,应该着重研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问题。其次,人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素。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家园,前提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创新人才制度,尽可能地培养、吸引和调动各种人才参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再次,生态问题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依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改善农民生活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西部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改善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状况。

(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封闭,依靠农业自身是很难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差,以城带乡也是带不动的。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新农村发展平台,带动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实体的广泛参与。但是,新农村建设也不应该由政府包办代替,不能站在政府和城市的角度来建设新农村。否则,国家财政是难以支撑的,也不会符合农村的现实,不利于发挥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也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发动农民主动参与,组织农民共同建设。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从而决定了政府既是启动者,又是组织者和出资者,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引导农民积极响应、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二者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此外,新农村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支持和引导,培育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农村形成各种发展力量的合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达到预期目标。

(三)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首先,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西部各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甚至一省之内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因地制宜应该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不照搬中东部的建设经验,不强求统一的建设模式。其次,西部新农村建设应注重长远性,坚持规划优先、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坚持长远目标与渐进发展相结合,避免急功近利行为。再次,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相结合,注重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基层民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转变农民观念,培养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农民。

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年代建立的传统产业上,近年来传统产业相继萎缩,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起来,工业基础显得相当薄弱,难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因此西部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二是要用好政策,加大引资力度,整合各方面的资金;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次,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公共投资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倾斜,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要加强道路交通和电网改造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三是要加强村内道路、自来水工程以及电视、电话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立了雄厚的基础设施,才能进一步推动工农业生产,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在此过程中,要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资金浪费,也要反对不分主次或反次为主,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二)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一是要通过强化县域经济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合作,推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培育和塑造农村市场发展软环境的能力。二是要发展县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利用西部地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培养和锻炼西部农民,使其掌握现代工业技术和市场知识,从而造成庞大的产业队伍。三是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和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有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四是要培育城乡统一的县域市场,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技术变迁,促进商品和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减少市场交易环节,促进产业分工的发展。

(三)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如上所述,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促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以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让农民从低水平的生产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探索“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大面积市场化、组织化,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最后,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农业。西部地区要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做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工作,加强西部地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西部地区农业以及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发展基础教育和培训。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断“穷根”。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制定相应措施吸引教师资源向西部农村流动。其次,提高农民素质,从基础教育人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知识,以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需的专业技术。再次是突出政治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农民的民主精神、维权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为基层管理的民主化奠定基础。最后还要宣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将和民族习惯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克服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加强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团结。

新农村建设例9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宁夏地域虽然不大,但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既有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川区,也有“十年九旱”的中部干旱带,还有“苦瘠甲天下”的南部山区。全区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宁夏农业和农村发展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县乡财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2005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50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左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处于起步阶段,全区近一半的市县尚未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少农村群众存在着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喝不上安全洁净水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宁夏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建设,允许起点有差别、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做起,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争取“六个突破”

在形成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上实现突破。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就是要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近年来,宁夏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自身优势培育发展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四大龙头产业和优质稻米、淡水渔业、蔬菜、牧草、玉米、葡萄、西甜瓜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大力提升农业的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实施龙头产业带动工程,努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紧紧抓住特色和规模两个关键环节做文章,积极引导农民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一个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一套工作班子、培育一个基地、建设一个专业市场、吸纳一批农民、带活一方经济。

在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上实现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努力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这方面,宁夏应当着力抓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好引黄灌区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中部干旱带草畜产业等工程,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金融支农活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创业,到二、三产业就业,进一步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民异地就业、异地发展。

在促进村容村貌新变化上实现突破。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切实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通过开展村庄综合治理,实现乡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建设规范、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使乡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通过政府推动、典型带动,组织实施好川区“塞上农民新居”和山区“危窑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发挥公共财政的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使乡村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川区要实现“六通”——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邮、通广播电视、通客车;山区要基本实现“四通”——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在推动社会事业新发展上实现突破。重点实施乡村卫生院所改造、文体场所建设、少生快富等工程,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基本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娱乐难的问题。实现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场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教育,每个县(乡)建立一所职教中心(站)。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在树立乡风民俗新风尚上实现突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体现本地实际和时代特点的新的乡风民俗,实现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邻里友好和睦、社会安定有序、民风健康文明。通过开展“和谐乡村”、“平安乡村”和“文明乡村”建设等活动,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实现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要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又要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选好党性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二是建设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导班子;三是通过采取领导进村蹲点、干部进村挂职、大学毕业生进村锻炼等办法,充实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切实抓好“五动”

政策驱动。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继续对农民实行粮食生产和良种、化肥、农机具等直接补贴,对南部山区农民实行基本农田补贴,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补助资金和粮食的兑现工作。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直补政策,使对农民的直补政策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发展现代农业延伸。

资金撬动。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财力支持一些具有带动新农村建设作用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示范效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财税措施,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

新农村建设例10

本规划的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县规划设计室具体承担编制任务。

1、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2、区位关系图

3、产业发展规划图

4、村庄整治规划图

5、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图

**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一、**基本情况………………………2

二、存在的问题…………………………3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4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5

五、规划目标……………………………5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5

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田地80亩。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4.5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3.5米-4米。现有3.2公里入户文明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况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园地小

计370

121果园280

125其他园地90

13林地小计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农用地小计129

153农村道路115

154坑塘水面9

156农田水利用5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小计89

203农村居民点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计6306

2、全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该村范围内,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委会所在地相对集中有5个居民点,但都规模较小,最大的居民点居住有20户左右,全村居民点分布较乱。

3、农房建设质量分析

***村除8%属砖混结构村民住宅外,其余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住宅,均为村民自建房,建筑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离,总体质量较差。

4、居住条件分析

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村内交通状况相对较好,6个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户路为泥结石路,以公路和文明路为主的村社路网基本形成。

5、经济发展分析

***村属***乡规划确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规模发展区,今后乡域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继续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的种养规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1.02亩。

(二)无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二、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服务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四)公共设施不全,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

(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国家与四川省的村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村庄规划标准》;

3、《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材料》;

4、《***乡集镇规划》;

5、《***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8、国家、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9、县委、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发展村庄自身建设,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原则

1、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该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布署该村的各项建设项目。

2、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村庄的各项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村庄产业、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设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变。

规划年限:近期:XX年至XX年;远期:XX年至2020年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一)规划重点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土地整合,对原有破、危房进行拆除整理,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就近集中,规范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建,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光纤、电视线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气)处理,对村内水沟、水塘、堰渠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缮,村内设置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等设施。

3、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处理好人畜关系,采取适当措施美化环境,在适当地点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修闲娱乐活动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风貌形成,主要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

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

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化进村、文明新风入户;

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

(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字库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社会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字库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示范点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沼气化处理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第二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一)**村的发展性质:立足生态优势,以“蔬、果、牧”生产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农副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集体和民营企业,逐步将字库村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村庄各规划年限人口规模:近期XX年村庄人口1380人,远期2020年村庄人口1420人。

(三)同规划年限相对应的用地规模:XX年,农业用地2756亩(其中耕地140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00亩以内,2020年农业用地3750亩(其中耕地162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10亩以内。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近期用地远期用地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园地小计4001050

121果园300500

125其他园地100550

13林地小计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XX00

15其他

农用地

小计156180

153农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3

156农田水利用67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小计100110

203农村居民点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计63066306

规划建成蔬菜种植基地近期用地500亩,远期用地700亩;规划建成柑橘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核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200亩;

规划建成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牧草种植近期用地300亩,远期用地500亩。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重点:一是蔬菜。建立和发展钟家湾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为主;

二是果园。在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建立干、水果产业带,以柑橘、核桃种植为主,发展特色干、水果产业;

三是养殖。发展五社的黄羊养殖,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养鸡、生猪养殖为主,扩大养殖规模;

四是劳务。每年劳务输出300人,以专业劳务为主,壮大劳务输出产业。

规划近期黄羊年出栏3000只,远期年出栏4000只;

规划近期生仔猪年出栏4000头,远期年出栏6000头;

规划近期小家禽年出栏115000只,远期出栏XX0只。

(二)经济发展目标:到XX年,全村人均gdp达到9000元,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农业生产值达到6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53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到2020年,村级生产总值达到23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9%,第二产业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110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以XX年为基础,人均纯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到2020年达到4200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主要指标为: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远期控制在0.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0m2以上。道路铺装或硬化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沼气使用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达到50%。每户建沼气池,合理布局建公厕和垃圾收集点,保持村容整洁卫生。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期内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专业学业,65%的劳动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

四、配套设施规划

(一)综合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各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新农村道路网络。

路网结构:以村道、社道相结合为骨架,各组穿插环状加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完善村域道路结构;

道路等级:村道路分为两级,由村级公路和文明路组成。村主要道路宽度6--6.5米,村内组团之间联系的环状及放射状道路宽度为4—4.5米,文明路宽度为1-1.5米,村公共服务中心均设置停车场。道路建设要达到标美路的标准,做到沟通、路平、坡缓、涵洞通。

(二)供水工程规划:新建社区用水按规划要求由村民自建净水设施供给,用水综合指标按300l/(日.人);

居民点供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pvc管,按用户区位埋地敷设于地下。保留村民点用水由现有的自设取水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设按农田水利灌概的统筹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三)排水规划:雨水应顺地沟沿道路边沟就近排放,宅院内雨水经雨水沟汇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沟渠。规划区内现有雨水明沟底宽0.5米均为土沟,规划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浆砌片石呈梯形明沟。

污水近期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侧,支管接至每栋建筑物,材料用钢筋砼圆管。

(四)“三电一广”规划:供电由县城110kv变电站统一供给,改造现状供电网络,三相电网络覆盖率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标准按300w/(日.人),生产用电按XXkw.h/万元的标准配送。

邮政电信规划设村邮政电信代办点一个,承担报刊杂志等邮政业务和代办电信业务。规范村内电信线路走向,完善数字通信和光纤网络。

提高电脑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努力构建电脑信息网络系统。

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规划该村逐步同县城联通闭路广播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使有线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在村域内适当选址安装高音喇叭,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农房建设规划

(一)对于一些不适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碎石铺路,砖块砌墙,白灰沙浆勾缝等。

(三)路面处理,铺设应就地取材,选取自然古朴,却又透着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的道路铺装,形式以现有道路为模板,加以拓宽、平整,体现农村自然风景。

(四)外观上采用川北民居风格,屋顶局部由坡顶进行装饰。建筑风格应保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体量、低层数,变化丰富,均应采用坡屋顶,与山型地势相协调,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层高不超过3.4米,建筑层数不能超过2层,建筑脊顶坡度按1:2.5计。

功能组成庭院空间空间界定

人居环境1、拆除了一些多余的空间(如一些经常不用的附属房),增加了一些不够用的功能的房间(如一些不够用的设施房);2、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如一些与家居房没分开的家畜房间进行了分开处理);3、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卫生间。打造庭院经济,局部设置花卉、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庭院内部布置休闲空间,可以让村民尽享天伦之乐。对内部交通通行系统、绿化空间、居住空间及附属房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处理,并利用青石铺路,砖块铺地。

风貌特点

建筑风貌1、立面上设置一些比较突出的实木恒条,给立面上带来突出变化;2、立面白色沙浆抹灰。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顶,一些附属房则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前面的假坡形成呼应;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坝,并利用木栅栏进行少量的绿化处理。

(五)新建村民住宅必须按照统一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新建现代农村住宅要求设计新颖,功能合理,建筑风貌体现川北民居特色,并结合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屋顶采取平坡结合,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农村建设新风貌。住宅成套率达80%

(六)对现有农房采取固化政策,严禁乱修乱建,鼓励到新建社区集中联建;严禁乱修乱建,积极推行农民公寓式住宅。

(七)规划在***社***地合理安排村委会、村小学、村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等公共建筑设施,并规划建设农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技能培训点;在界牌沟设立垃圾集中堆放场。

公共建筑在平面构成和立面设计上,均新颖别致,功能完善,能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风貌。

(八)规划在***、***、***建立三个集中村民居民点,***社***点逐步并入**街道成为社区,并在该社区规划建设敬老院和民营工业加工区。

(九)村绿地总体布局由多块中心绿地、组团结地、绿化带及各居民点和社区的宅前绿地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村绿地强调突出不同特色,考虑步行娱乐均可的丰富空间环境,设置坐凳、小品等。绿地采用草、树、土丘等富有变化的手法,体现高低错落,营造环境气氛。

(十)居民点内安装路灯,路灯的选型要与村庄的建设风格相协调,以保障安全和衬托村庄建设效果。

(十一)抓住***部门挂联***村的有利契机,组织成立文化宣传队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保护规划

(一)保护环境建公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村为单位成立清洁维护小组,对共厕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在邓家坡居民点由小学厕所改造水冲式公厕一座,粪便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排放,加强对污水进行治理,污水必须经化粪池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水体,村境内水体水质应达到三类水域标准。

(二)保护生态建沼气池和使用燃气,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户户建沼气池,***年突破20口,力争XX年全村普及。

(三)保持清洁建垃圾堆放点,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规划村垃圾收集点4个,对村垃圾进行袋装化收集,统一运往固定垃圾堆放场处理。

(四)院落绿化,通过整合院落空间,在室内种植乡土植物或果树进行绿化,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绿化渗透到每户的宅前屋后。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农村党建强基工程、榜样工程、接班工程和温暖工程,按照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为目标,坚持以“五改三建”为抓手,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条件,优化人居环境。

本新农村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字库村委会具体执行,乡村应成立新农村建设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要求和用地调整,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必须经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新农村建设例11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结合庆阳实际,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应突出抓好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进一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全面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工程,全市已树立党员致富明星户8009名,培养致富带头人1400名。同时,在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觉悟高于群众、技能高于群众、业绩高于群众和建设一流队伍的“三高一建”活动;建基地、建公司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双建双带”活动;“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等活动,带动和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两大富民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组织实施“党员旗帜”工程,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以“纠纷调解、经济发展、信息传递、村务监督”为主要内容,设立村务监督岗、科技培训岗、文明示范岗、政策法规宣传岗、社情民意报告岗等岗位,组织实施了为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舞台的“党员旗帜”工程。在党员的带动下,农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组织实施了农村路、水、电、田、能源、广播电视等“六小”工程,每年建设小康农宅5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住宅小康化。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实施“战斗堡垒”工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建立和落实农村党员参与村务管理制度,努力改变农村党员不理村务、不问账务的状况,保障党员和村民对乡村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是着眼于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服务农民的“九送、九解”活动,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即:送政策,解决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发展思路问题;送法律,解决依法治理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问题;送科技,解决科普和适用技术推广问题;送文化,解决丰富科学文化生活和看电视、听广播问题;送卫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送信息,解决致富点子少、门路窄的问题;送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瓶颈”制约问题;送人才,解决班子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的问题;送温暖、献爱心,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推进“六化”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夯实组织基础。

一要巩固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核心,推进乡村班子年轻化。要从县乡科级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用一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

二要打牢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推进农村发展规模化。紧紧围绕发展确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发展成效作为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标准,引导基层组织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开发等工程。

三要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服务中心,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在新农村建设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结合开展项目建设、机关单位帮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抓好村级阵地建设。

四要创新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方式,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当前,重点应健全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工作职能和重点转移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管理社会事务上来,自觉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综合手段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落实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对村级财务、事务和干部选任的监督。

五要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要结合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分层次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党员、农村青年和致富带头人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致富技能、科学技术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