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1:02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b)-0127-04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常见急症,病情较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近年来随着高空作业及交通事故增多,创伤性脑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患者抢救成活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神经、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2-3]。以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往往重视早期生命的抢救,而忽视功能的早日康复[4]。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改善作用[5-6]。本研究观察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神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发病时间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前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存在烦躁、焦虑、精神紧张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解答其疑惑,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康复护理:早期要使关节及肢体于功能位,以肢体的被动运动康复为主,活动强度应逐渐增强,起到放松痉挛肌肉和预防关节肌肉挛缩作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被动活动锻炼逐渐转为主动活动锻炼为主,可对患者进行进餐、穿脱衣服、坐位、立位、平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训练以及听说功能的锻炼。干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7]。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7],包括上肢、下肢、平衡、四肢感觉恢复和关节活动5个项目。

1.3.2 生活质量评估标准[8] 采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O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包括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4项,QOL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 < 0.05或P < 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神经科常见的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9]。创伤性颅脑损伤经抢救治疗成功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尽早使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能自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已成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以往对颅脑损伤治疗上存在着重视抢救生命,忽视患者功能恢复的倾向,使许多患者得不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较高[11-12]。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后尽早进行护理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部分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代偿及运动反射的重建,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的残疾,改善其生活质量[13-14]。

近年来国内外对早期康复护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大多研究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15-16]。李水清等[17]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加速康复,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颅脑损伤残疾率。谭爱娇[18]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外伤患者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残疾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的幅度及Fugl-Meyer评分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致残率。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生活质量项目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19]。

总之,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致残率,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Corrigan JD,Selassie AW,Orman JA. The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J Head Trauma Rehabil,2010, 25(2):72-80.

[2] 舒凯,万锋,牛洪泉,等.老年颅脑损伤347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4):300-301.

[3] 贾敬俊,孙建,韩建兰.不同时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22-24.

[4] 徐慧英,李爱萍.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康复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89-491.

[5] 刘艳,李景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6):458.

[6] 李波,姜勇,岳洪胜.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康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67.

[7] 邓元央,黄海能,张高炼,等.脑外伤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4):510-512.

[8] 田琨.老年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629-1630.

[9] 胡继实,朱新洪,王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62-164.

[10] Tepas JJ 3rd,Leaphart CL,Pieper P,et al. The effect of delay in rehabilitation on outcome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J Pediatr Surg,2009,44(2):368-372.

[11] 张小年,张皓.创伤性颅脑损伤国内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01-104.

[12] Blais MC,Boisvert J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following head injury. Which critical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oth partners develop?[J]. Brain Inj,2007,21(4):357-372.

[13] 谭翱.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17-319.

[14] Gironda RJ,Clark ME,Ruff RL,et 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lytrauma, and pain:challeng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olytrauma rehabilitation [J]. Rehabil Psychol,2009,54(3):247-258.

[15] 尚翠侠,李强,侯海涛.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7(2):110-111.

[16] High WM,Roebuck-Spencer T,Sander AM,et al. Early versus later admission to postacute rehabilitation: impact on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6,87(3):334-342.

[17] 李水清,李延萍,高维亮,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3-50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2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均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的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下降,且早期护理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早期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1]。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后患者会出现语言、感觉、运动障碍。脑卒中使他们从一个正常人变成吃饭、穿衣都需要照顾的残疾人。患者不能接受也不能适应。他们会出现情绪低落、不知所措、失眠或者烦躁、易怒、厌世等心理反应,以致不能有效配合完成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错过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为此近年来笔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68例脑卒中患者,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能完成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早期护理干预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6~87岁,平均(64.9±6.7)岁;常规护理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34~83岁,平均(65.4±6.9)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患者意识清醒后,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社会支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需求,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脑卒中后尚未出现抑郁情绪前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创造条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针对性心理指导治疗,指导患者做自我心理调整,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健康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进行负性情感的充分宣泄,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社会及家庭支持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尽力调动一切社会及家庭支持力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启发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消除不良情绪刺激。(3)疾病知识干预。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讲解所应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使患者认识到脑卒中的治疗与恢复比较漫长,须有足够耐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4)康复训练干预。协助指导患者及家属开始早期偏瘫肢体的主动、被动运动,告知患者肢体功能的最佳恢复期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2],告知家属让患者自己动手的重要性,不能因患者动作笨拙而一切由家属代替。肯定患者的进步,辅以良性暗示,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康复信心。(5)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原则,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饮食,纠正患者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被,为患者创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1.3 判定标准 采用HMAD量表对抑郁状况进行评定,由责任护士分别对该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入院时、出院时评分测定,HAMD分值24分为重度抑郁[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68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早期护理干预组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χ26.37,P

表1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n,n(%)]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3 讨论

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护理干预,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从心理、认知、行为、饮食等方面给予干预、指导,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行为适应能力,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完成早期的医疗、康复计划,努力将病残程度降至最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是否能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仍有待长期、大量的临床护理研究去论证。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3

[摘要] 目的 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婴儿,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该组定位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结果 两组婴儿在不同的护理干预和家庭早教后,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婴儿的发育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包括婴儿的动作灵活度、语言能力等。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观察组对于医护人员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的服务满意度达到92.30%。结论 将传统医疗服务进行完善、创新,针对母婴家庭早期教育的问题深入到家庭并进行规范,能有效的提高婴儿各项身体发育。

http://

关键词 婴儿;家庭早期教育;发育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性服务,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通过表1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帮促婴儿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两组婴儿在1年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身长的,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在早期教育中对观察组婴儿实施运动、语言、适应能力等综合训练有极大的关系[5]。在给予婴儿家长全面的培训后,婴儿在营养及护理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婴儿处在快速生长期间,经过以上的培训和护理,可以提高其身体体格发育[6]。从表2中结果可看出,在给予观察组婴儿全面的培训后,观察组婴儿在灵活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可以帮助婴儿在快速生长期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此方法对于社会及个人加工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推动医院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的建设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2]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3]范瑞芝.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8.

[4]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88例糖尿病性脑梗塞的患者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48-92岁,平均年龄在63.12±3.24岁。早晨空腹血糖值在16.72±2.38mmol/L。

1.2方法将此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神经功能康复训练通过在患者周围摆放生活日常用品,书刊、报纸、看电视等刺激患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的感知,提高患者的智力能力,可以给予儿童杂物进行看读,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可以录音,护理人员或者家属教患者从简单发音、单个词、简单的短语开始学习,反复训练语言,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1.2.2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生命征平稳、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4],就应针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康复训练,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卧床的患者将其肢体放置功能位,肢体按摩每四小时一次,每次30min帮助偏瘫肢体做关节伸展、外展、内旋等活动,并按摩肢体肌肉防止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然后练习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肌力的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患者能够坐起时应进行站立锻炼逐渐过渡到行走训练.平衡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在进行身体躯干扭转、摆髋等训练运动,注意活动度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进行。

1.2.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与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训练,如穿衣、进食、上下床、大小便自理等日常生活的能力;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与活动能力,适当的安排散步、练习太极拳等活动,增加患者的生活乐趣,为尽快使患者生活自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1.2.4心理护理患有脑梗死的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多会出现抑郁症,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通熟易懂,可以有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1.2.5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治疗各种类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以及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饮食指导,患者应严格掌握进餐的规律性,定好进餐时间。根据患者身高、性别、生活习惯、体重以及每日运动量定一份有效的食谱,注意营养均衡,易消化清淡饮食,保证即有利于血糖控制,又控制营养不良以及低血糖的发生。合理调整个人饮食结构,进行少量多餐,每餐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增加高纤维饮食,因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4]。

1.3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2]进行评定,>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并降血糖控制率进行统计分析。

1.4数据处理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其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以及血糖控制率明显的低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在现代社会一个有着有效治疗手段迅速发展的时代,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3]。从现代社会的健康理念出发,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分为患者对医疗措施的遵从及对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等预防措施的遵从两个方面。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脑梗塞的患者康复治疗需要慢长的过程,患者需要长期抗凝与降压药物等治疗,患者住院治疗过程相对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外康复治疗[4]。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早期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降低疾病的再次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志文.社区老年患者脑梗塞疾病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1(8):6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R65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03-02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外科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的重要手段,早期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1]。目前,关于早期干预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少有报道。2005年6月~2007年9月,对我科7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后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7年9月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70例(除外糖尿病、肺功能不全、脑栓塞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干预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40±10.16)岁;对照组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6.03±11.62)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对照组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呼吸训练以及随意自我活动锻炼;干预组除实施与对照组相同措施外,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干预。

1.2.2 心理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病情较严重、心功能差,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为多数患者来自于农村,经济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文化水平低,对疾病缺乏认识,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同时担心手术失败导致生命危险。据有关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患者40例调查显示,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有:①忧虑经济负担(90%);②担心手术危险(85%);③担心术后丧失劳动力(80%);④生存质量下降(60%)[2]。术后患者因胸部切口疼痛、活动无耐力等产生恐惧、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患者不敢咳嗽,不愿意按受康复锻炼。同时因患者对手术结果不能确定、不敢进行锻炼而产生依赖感,这种状态持续存在而产生较大压力[3]。因此必须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耐心讲解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实施康复训练,早日康复。

1.2.3 早期康复干预术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的患者,在心电监护、监测下,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完成康复锻炼。①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动作,5~6次/d,8~10遍/次,以促进肺复张。②上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做上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分别进行握拳、屈、伸、内翻、外翻动作,2~4次/d,8~10遍/次,同时按摩、推拿上肢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③下肢功能锻炼。患者先进行腓肠肌、股四头肌收缩,再进行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8~10遍/次,2~4次/d;责任护士从患者足背沿下肢外侧至髋关节处,再自足底沿下肢内侧到大腿跟部进行肌肉按摩,2~4遍/次,2次/d。④在上、下肢锻炼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举、握、拉运动。如用手抚摸前额、模拟梳头、手指爬墙等,8~10遍/次,2~3次/d,并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抬、蹬动作。⑤下床活动。术后3~5 d时若病情许可,可下床活动,开始为脚支持坐位坐椅子床边站立扶床活动离床活动。此时,责任护士在旁观察其活动前后心率、心律、呼吸、面色等情况,若患者自觉有不适应、呼吸急促、胸闷、头昏等,立即暂停康复锻练。⑥术后20 d至出院前鼓励患者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步行为主,可上下楼梯,逐步提高步行量,为出院打基础,强调安全第一,锻炼时一定有陪护人员在旁。

1.3 观察指标

采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监护时间、患者住院天数及术后20 d心功能来评价两组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早期康复干预组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肺部感染2例,肩部疼痛4例。并发症症状轻微,经对症处理易于控制。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1例,其中,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5例,肩部活动障碍4例。并发症相对较重,处理难度较大。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5.7%。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0天心功能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术后监护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

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x±s)

3 讨论

3.1 早期干预有利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可改善术后心功能贮备量、增加肌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恢复心功能,有利于心脏早日康复[4]。本组研究中,从表1可知,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通过早期康复干预后,两组术后第20天比较心功能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 早期康复干预可缩短术后患者的监护时间

从表2可知,两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通过康复干预后使患者心情舒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患者能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通过有计划实施训练,干预组术后监护时间比对照组平均缩短7 h,有效地减少费用,对患者康复起到促进的作用。

3.3 早期康复干预可缩短住院天数

早期康复干预护理能有效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心脏康复。表2显示,康复干预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时间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术前心理指导和术后早期实施系统规范的干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更早地回归社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4 结语

早期康复干预适用于各类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病情较重、心功能差、手术复杂、术后恢复较慢、患者心理压力大、配合意识较差。所以,选择本组患者的干预组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患者积极配合并系统、有计划、规范地进行康复锻炼,心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继娟,方文,诸蕊玉,等.康复护理对心脏内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的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4-726.

[2]范珊红.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照对策[J].护理杂志,2001,18(2):2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6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早期护理干预;胸心外科;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简介] 鲍秦琴(1986-),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胸心外科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高,手术过程对呼吸系统有严重的影响,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肺不张、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进行胸心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当前医务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目前有研究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对该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间收台的60例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4±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8例,肺癌手术患者26例,心脏手术患者12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8±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10例,肺癌手术患者25例,心脏手术患者15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护理内容为:术前用药及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及进行各种管道护理。患者手术前接受与手术治疗有关的知识宣传教育,询问患者病史,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戒烟戒酒。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环境 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扫病房,保证病房干净、整洁,保持房间通风,房间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宜。对有呼吸机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减少灰尘及其他污染,减少肺炎发生率。同时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的相关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被褥,夜间关灯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灯光,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1.2.2体位护理 由于手术后需要进行体位治疗,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体位治疗。

1.2.3开展心理干预 大部分患者手术前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担心整个手术过程是否能顺利,担心手术麻醉效果及手术后疼痛问题,担心手术费用过高而对家庭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等,因此,手术前必须给患者心理支持。为了保证心理干预质量,该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级心理咨询证书的护士对胸心外科护士进行心理培训,让每个护士都能单独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心理干预的质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开展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负面影响。

1.2.4腹式呼吸训练 嘱患者采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吸气时候尽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扩张,呼吸时腹部尽量向内收缩,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动,以不憋气为宜,呼吸频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训练 让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静,让患者先深吸一口气,让声门紧闭,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负压,同时让肋肩肌快速收缩,然后咳嗽,让声门迅速打开,让气体快速从呼吸道冲出,利用急速的气体将痰液排除体外,每天让患者练习数次,直到患者能熟练掌握。

1.2.6分散转移患者注意 手术后通过给予患者读报、看电视、听音乐、按摩患肢皮肤等方式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对伤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锻炼 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早期功能锻炼的认知。

1.2.8 饮食睡眠护理 手术后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纤维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进食量,同时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补充水分。如果患者无法通过胃肠补给营养,则必须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禁止患者吸烟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发生便秘,另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规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10 d的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脉氧饱和度指标,检测患者手术10 d后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2,P=0.004﹤0.01)。

3 讨论

3.1早期护理干预在胸心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术均存在创伤面积大、住院时间长、患者住院期间存在较多的不安全隐患,这些均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生活质量[4-5]。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住院环境,让患者在比较舒适的病房中接受治疗和护理,缓解患者烦躁的心情,对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强化患者接受体位护理,保证手术后能顺利进行体位护理,保证各项临床治疗有序开展。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注重心理干预,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影响,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分别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全面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对患者进行干预,及早消除影响患者术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护理干预。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拔管时间(4.25±2.31)d、住院时间(10.52±3.6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献亦证实了这一点[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的临床意义

呼吸系统受损在胸心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训练非常重要,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同时也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1]。另外,也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手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影响患者手术后恢复。通过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让患者能自行熟练进行正确的呼吸,促进患者将残留在肺内部残留的气体顺利排出体外,提高肺部换气量,减少肺部死腔的通气量,增加肺交换气量,保证机体能够交换到充足的氧气。开展咳嗽咳痰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将气管残留的痰液排除体外,降低患者手术后肺部发生感染的几率。 研究文献报道[12-13],通过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能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的情况。

3.3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需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顺利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的每个细节均由科室护长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尽可能平衡利弊,为患者制定一个最优的护理方案,在执行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意见反馈,不断改善。由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影响因素,比如新护士轮转科室、护理人员个人经验有限、沟通技巧不够熟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对参与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必须要经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术患者中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研究样本例数比较少,结果的验证有待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

参考文献]

[1] 林军,樊梅.心胸外科护理隐患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61-362.

[2] 仲继红,陈雪莲,王晓峰,等.心胸外科压疮全程预防干预的做法与效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6):637-639.

[3] 耿利琼.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胸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术前护理干预对62例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外医疗杂志,2011,30 (11):170-171.

[5]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 94-95.

[6] 刘春蓉.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C):111-112.

[7] 陈爱荣.健康教育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及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24-26.

[8] 成聪利.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2,8(1):2680-2680.

[9]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94 -95.

[10] 邵爱仙,姚玉娟,沈丽娜,等.呼吸训练技术对明显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20.

[11] 范悦.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47-148.

[12] 刘黄华.心胸外科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患者安全护理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7):29-31.

[14] 林世红,韦成信,戴艳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综合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5(b)-016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ollow-up manage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the growth.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58 cases of premature infa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order with 29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discharge guidance and regular subsequent visit,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follow-up manage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mastery of health knowledge of parents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master rate of development, living nursing, feeding knowledge, common problems handing and vaccina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93.10%, 93.10%, 100.00%, 89.66%, 100.00% vs 62.07%,65.52%,72.41%, 65.52%, 72.41%),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s; Follow-up management; Discharge; Early intervention; Effect

早产儿指的是孕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签法,从该院收治的早产儿中,方便抽取58例到此讨论中,按照入院单双顺序分两组,29例对照组和29例研究组。58例早产儿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满足《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早产儿的判定标准[3-4]。对照组出生时间为1~39 d,平均(15.86±7.14)d;出生时体质量为1.5~2.8 kg,平均(1.87±0.33)kg。研究组出生时间为1~37 d,平均(15.92±6.97)d;出生时体质量为1.5~2.8 kg,平均(1.79±0.34)kg。排除标准:①需氧气支持或先天畸形者;②代谢性或先天性疾病者;③严重感染、核黄疸、产伤;④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者;⑤原发性呼吸暂停者;⑥严重并发症者。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院内护理方法以及对家长健康教育方法一致。对照组:出院时予以出院指导,早产儿出院后,定期进行复诊评估。研究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出院后采取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主要包括:①家庭生活环境的相关要求,最好居住在阳光充足和朝阳的房间,确保空气清新;②日常护理相关知识,大小便、臀部、脐部、眼部、口腔、保暖、皮肤等护理知识,并指导家长如何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测量、呼吸观察等;③喂养知识,最好母乳喂养,并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对新生儿含接姿势、挤奶方式进行讲解,指导其不足之处,还有如何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同时添加强化剂等等营养物质,来增加新生儿的营养;④普及家庭预防感染的方式,向家长普及常见的异常症状表现及其相关处理方式;⑤确定免疫接种、复诊和体检时间,每次提前通知病人。

1.3 指标判定

了解勺榧页そ】抵识掌握情况(使用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喂养知识、生活护理、感染预防、常见问题的处理、预防接种等),总分100分,知晓为80分以上。观察两组早产儿智力发育状况(社交、语言、精细运动、适应性、大运动)和体格发育状况(身长、头围、体质量)[5]。

1.4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后得出的相关数据整理至SPSS 13.0统计学软件内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数据用[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x±s)表示,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状况

研究组的家长在生长发育知识(93.10%)、生活护理(93.10%)、喂养知识(100.00%)、常见问题处理(89.66%)、预防接种(100.00%)方面掌握率均比对照组(62.07%、65.52%、72.41%、65.52%、72.41%)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早产儿智力发育和体格干预状况

研究组早产儿出院半年后的身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快,各项智能发育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3 讨论

可采用网络调查和访问的形式,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并按时早产儿的身体各项指标和体质特征[6]。这样,能够增强早产儿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以便于家长第一时间知情和掌握早产儿的动向和身体发育趋势,既有利于早产儿的身体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家长对于那些危重早产儿能够恢复的信心。加强了院方和早产儿家属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交换,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早产儿恢复环境,促进了早产儿的进一步恢复及体能锻炼[7]。在早产儿的后期护理中,母亲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产儿的恢复状况,这种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将会直接导致早产儿恢复的失败,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母亲焦虑――早产儿恢复失败――母亲焦虑。如何化解这种焦虑,及时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让母亲第一时间共享孩子的情况,从而缓解了母亲的不安和紧张,也有利于对早产儿的进一步恢复和治疗。将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应用于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明显提高了早产儿家长对早期护理干预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从而促进了早产儿的智能和身体的发育。叶玉清学者[8]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出院后随访管理以及早期干预的患儿在3个月和6个月MDI值变化情况与常规护理干预组的患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9个月和12个月时患儿MDI值均比对照组要高,由此可见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此次纳入58例早产儿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家长在生长发育、生活护理、喂养知识、常见问题处理、预防接种等方面掌握率均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将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应用于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可提高早产儿家长对早期护理干预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从而促进了早产儿的智能和身体的发育,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清清,李振香,任香娣,等.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3):1227-1228.

[2] 周志勤.早产儿家长对出院延伸护理依从性的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1):4829-4830.

[3] 吴丽娟,廖少玲,敖当,等.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支持对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22):3561-3563.

[4] 冯琪.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管理及随访[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3):171-174.

[5] 莫静金,范凤仪,高沛云,等.电话随访对早产儿出院后健康促进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1):2964-2966.

[6] 程亚颖,冯琪,王颖,等.三级医院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6):401-40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113-04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起病急,病情较重,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急性脑出血常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及认知障碍,心理压力较大,大部分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加并发症发生,延迟患者的康复,影响了其预后,需积极处理干预[2]。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早日康复具有正面的效应[3-4]。本研究观察了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及并发症改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天台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74例。纳入标准:均符合2004年脑出血诊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5],并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发生脑疝、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或需手术治疗清除血肿治疗的患者;②以往有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及精神病史患者;③意识不清、失语、文盲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本研究的7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7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和教育程度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时间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干预:通过多种方式的沟通、交流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心理感受,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释放心理压力,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稳定并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②认知干预:详细介绍急性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情况,重要着重介绍急性脑出血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并发症,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心理干预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③康复干预:康复锻炼采用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早期以患肢关节被动运动为主,后逐渐过渡到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下床活动进行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发挥身体残余功能带动肢体功能恢复,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短距离行走,后逐渐独立行走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评估[6] 分别采用17项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14项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情绪,每项评分0~3分,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越严重。

1.3.2 并发症的评估[7] 包括压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变化

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下降(t = 2.31、2.39、3.10、3.07,P < 0.05或P < 0.01),且护理干预组干预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5、2.27,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4周后,护理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 < 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患者颅内压迅速上升压迫脑组织常造成脑水肿,严重可易引起脑疝,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非常高,有必要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改善其预后[8-9]。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急性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疾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脑出血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肢体或语言障碍,出现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心理障碍,从而降低对治疗和护理干预依从性,影响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出现褥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0-11]。随着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急性脑出血在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患者的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因此,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急性脑出血治疗与护理的热点问题[12-14]。

近年来国内外对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康复中的疗效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日康复,可改善其负性情绪状态,预防或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预后[15-20]。刘淑琴等[21]研究发现护理干预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使其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从而解除或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许玉华等[22]研究发现护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治疗积极性,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满意程度。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周后,护理干预组HAMD和HAMA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且护理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疗效肯定,能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改善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稳定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是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提供情感帮助与支持,有利于激发患者自身潜在的心理资源,帮助患者及时有效地释放其心理压力,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稳定并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23-27];并进一步结合认知护理干预和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治疗遵医行为,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28-33]。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较肯定,能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稳定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Lekic T,Hartman R,Rojas H,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upon neuropathology,striatal function,and memory abilit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J]. Journal of neurotrauma,2010,27(3):627-637.

[2] 华莎,冯娟.脑出血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9):572-573.

[3] 李玉珍,何焕金,林东如.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综合征的心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68-1969.

[4] 施明,傅建明,李亮,等.心理支持疗法对脑出血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9):853-854.

[5] 张祥建,范振增,张丽英,等.脑出血诊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8):1319-1320.

[6] 李玉珍,何焕金,林东如.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综合征的心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68-1969.

[7] 王清.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27-28.

[8] Alqadri SL,Qureshi AI. Management of acute hypertens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2,14(4):322-327.

[9] 高旭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06,4(7):62-64.

[10] 司玲珍,刘捷.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5,32(20):36-37.

[11] 吴亚丽,任蕾蕾,廖颖.脑出血偏瘫病人康复综合护理措施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18):1688-1689.

[12] 魏霞,朋风光.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4-6.

[13] 向世明,任冬云,陈群芳.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 21(11):288-289.

[14] 卢精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3):713-714.

[15] 司玲珍,刘捷.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5,32(20):36-37.

[16] 苏晓蓉.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77-78.

[17] 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 Hematoma 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18] Stephan A,Nikolai C,Kamilla B,et al.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 for acute im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 Engl J Med,2007,352(8):777-785.

[19] 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 Stroke,2011,42(4):227-276.

[20] Bitar R,Moody AR,Leung G,et al. In vivo 3D high-spatial-resolution MR imaging of intraplaque hemorrhage [J]. Radiology,2008,249(3):259-267.

[21] 刘淑琴,张琼,王玉珍,等.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抑郁治疗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2):3346-3347.

[22] 许玉华,侯佃漆,潘恩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5-6.

[23] 魏洪莲.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666-667.

[24] Alqadri SL,Qureshi AI. Management of acute hypertens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2,14(4):322-327.

[25] 何燕.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45-46.

[26] Jiang B,Wang WZ,Chen H,et al.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eities [J]. Stroke,2006,37(1):63-68.

[27] 陆兰菲.心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2(6):1041.

[28] 林绯.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6):563.

[29] 于革华,徐桂娟.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研究[J].国际护理杂志,2007,26(12):1243-1245.

[30] 秦延京,王海玲,潘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551-552.

[31] 顾玲,胡永善,李丽华,等.脑血管病患者偏瘫恢复期的规范化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73-7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40-01

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气流受限性病症,具有进行性、死亡率高等典型特征[1]。有研究认为,给予COPD患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绪状况等重要作用[2]。为此,本研究拟对我院2年间收治的86例COPD患者及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讨论,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期间到我院就诊的86例COPD患者及其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有47例,女性有39例,年龄为52岁到79岁,平均(64.2±3.7)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排除患有严重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及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组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早期心理护理。通过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并与其家属共同配合和给予情感支持等方式,告知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治疗的重要性,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帮助其树立起治愈出院的信心。(2)早期饮食干预。均衡饮食对于控制COPD病情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导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少食多餐,对于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应尽量少食。(3)早期功能锻炼干预。以“卧位体操坐位体操立位体操”为练习顺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包括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腹式缩唇呼吸、深呼吸、扩胸和四肢运动等,每周进行散步、打太极和登梯等运动锻炼,1d可练习3次(10~30min/次)左右,具体运动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4)早期氧疗护理。长时间氧疗对COPD具有改善症状、延缓发展等作用[3],为此,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给予2.0L/min左右速率的双鼻头吸氧管吸氧,1d15h,同时对部分错误认为吸氧量越多越好、症状明显改善时中断吸氧者进行纠正。(5)其他早期护理。加强宣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帮助患者家属掌握“湿、翻、拍、咳”口诀,即湿化呼吸道,可增加日饮水量至1500mL左右;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部分痰液较多者,则需半小时翻身1次;为患者拍背、指导其有效咳嗽等,以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呼吸不畅等情况。

1.3 判断标准

在患者入院第1d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选择生存质量评估表对其生活功能、社会功能、情绪状况等3项指标进行调查[3],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选择SPSS16.0统计包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量材料以(x±s)形式显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

2 结果

经护理后,发现本组在生活功能、社会功能、情绪状况等生存质量评分方面分别为(2.13±0.71)分、(2.19±0.54)分、(2.11±0.61)分和(2.20±0.67)分,与护理前的(2.72±0.74)分、(2.85±0.62)分、(2.81±0.75)分和(2.83±0.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因素多种多样,临床普遍认为这主要与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膜红肿、黏液大量分泌等因素有关,容易增加呼吸阻力及其功耗,加重患者病情[1,3],但通过早期心理疏导、功能锻炼干预、饮食干预和早期氧疗护理等一系列早期护理干预方式,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提高其生存质量。结合本研究来看,86例COPD患者经早期护理干预后,其各生存质量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10

【摘要】

目的:研究与探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护理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60例,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一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模式的应用价值和患者整体的护理满意程度。结果:综合护理干预下患者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并且护理工作的质量较好,两组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实践证明,综合护理干预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相对较好。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早期;急性乳腺炎;护理应用;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97-01

早期急性乳腺炎属于一种较为普遍的临床妇科疾病,这种疾病属于非感染性质以及感染性质的炎症病状。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多发生在处于哺乳期的产妇身上,并且发生较为集中。主要感染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初产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女性,其主要诱发原因在于挤压撞击、乳头皲裂、乳汁淤积或是哺乳姿势不正确等等。[1]若是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没有得到较为准时的治疗,则会造成病情的恶化,而且对母体和婴儿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将选取6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来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护理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和标准,随机选取在2013年08月——2015年08月来我院妇科部门开展治疗工作的6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将其视为本次临床实践研究的重点探析对象,详细统计其临床治疗资料。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5岁-3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范围主要是(28.5±3.8)岁。患者的病情发展时间在1天-8天,平均病情发展时间是(4.0±2.5)天。在这6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单边炎症患者例数是35例,双边炎症患者例数是25例。

1.2 方法:

将这6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其中一组我们称其是对照组,另外一组我们称其是观察组,每一组都包含3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对照组中的患者,我们在其护理工作上采用的是基础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则是在这前提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模式。

首先必须采取手法按摩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让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坐姿保持直立,相关的医疗护理人员对其实行按摩,手掌心部位紧贴患者的乳房,从最低端开始,单方向到乳头以及乳晕的方向进行均匀按摩,以此来按摩开患者内部堆积的乳汁。然后,将专业配用的润滑油涂在护理人员的手掌心,从而开展返复式按摩。食指和拇指牵拉和固定乳头部位,然后上拖乳房,另只手以肿块为中心实施由外向内的返复式按摩,通过适当压力挤压乳房,保证乳液缓慢流出。[2]

其次,再借助外敷功效的散结乳癖膏进行按摩,与此同时还要用医用乙醇对患者治疗的位置开展全方位消毒工作,然后在患者红肿的部位,涂抹适量的散结乳癖膏,每天如此按摩一次。不仅如此,在外敷按摩治疗的同时,还要开展乳腺生物治疗的模式,以此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吸收效果,快速实现消肿、清热解毒以及止痛的目标。

最后,对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实行心理干预措施。因为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多发于哺乳期产妇中,这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乳房的疼痛和发热也会加剧这一不良情绪,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勇气。[3]

1.3 统计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成效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下患者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并且护理工作的质量较好,两组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护理有效例数为18例,无效12例,对护理工作满意例数是10例,不满意例数20例。观察组中的3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例数为28例,无效例数2例,对综合护理干预满意的例数有30例,无不满意患者。下表1所示的是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护理的基本情况:

根据上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满意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0.0%,满意度是33.3%;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是93.3%,满意度是100.0%。由此可见,P<0.05,具有现实的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而言,综合护理干预是提高临床实践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较好的缓解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而且在消肿、止痛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方法。不如如此,综合护理干预的措施较为简便,效果显著,而且治疗的疗程相对较短,能够较好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也不会影响患者的乳喂养工作质量。因此,相关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要积极研究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和能力,改善当前的医疗护理现状。这不仅能够较好的提高临床实践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质量,还能够较好的提高患者对综合护理干预工作的满意度,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范芳莲,何远强,葛晓红,郑玉龙,杨晓梅,徐莉. 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影响[J]. 安徽医药. 2011(03) :120-122.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 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通过表1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帮促婴儿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两组婴儿在1年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身长的,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可以帮助婴儿在快速生长期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此方法对于社会及个人加工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推动医院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的建设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2] 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3] 范瑞芝.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8.

[4] 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