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20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1

革命老区泛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建国后老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存在着思想保守、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老区经济发展。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艰巨而紧迫的历史性任务。同时这对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都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老区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对老区的发展建设相当重视,但政策规范性差,政策缺乏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有些政策形成了正式文件下发,有些则没有形成正式文件,随意性较强;各部门制定的政策缺乏有效协调,不同机构制定的老区政策,内容很多有重复的地方,也有不到位的欠缺漏洞。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才能使老区政策体系在不断完善,才能为老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通过有效的监督、评估可以使有限的资金使用、项目运行更加透明,使资金、项目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政策效益,使得老区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境生态破坏严重。急功近利只会使得贫困地区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老区陷入为了打破贫穷而破坏生态环境,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才是老区生存发展之道。

第三,老区教育落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应该加大教育力度,为老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四,老区的研究滞后,对老区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贫困人口数量与贫困程度、资源环境状况等都没有准确的数据。不能为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充分挖掘“红色遗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指向

“红色遗产”指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有物质形式、精神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三种表现形式。物质形式主要指遗址、文物、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精神形式是最高形式,主要指红色革命精神;文学艺术形式主要指戏剧作品、文学作品、影视、歌舞等。红色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德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红色遗产”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生的价值形态,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充分挖掘“红色遗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指向,对于革命老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运用循环经济思路促进老区发展的建议

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老区建设和发展红色遗产的重大意义。

多年来,政府对革命老区建设很重视,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加大老区发展扶持力度,老区的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和提高,老区面貌有较大变化。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除珠三角小片老区外,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大片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老区依然贫困。和作用依然没有发挥最大作用。政府应是挖掘“红色遗产”的主体,应该把革命老区建设放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革命老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发展社会经济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明确工作重点,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出台的同时,紧密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为老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开拓发展思路

把循环经济和发展革命老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老区挖掘和发展“红色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治国方略的体现,反映了老区人民改变贫困状况的迫切愿望。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老区建设和发展红色遗产的重大意义,提高对红色遗产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奔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围绕中心工作,紧贴老区实际,定期召开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大力弘扬老区红色精神,普及革命老区社会循环经济知识,引导革命老区人民接受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省形成发展革命老区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使社会有生力量为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要通过宣传工作,动员老区人民发扬自主红色精神,为老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提高革命老区社会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老区群众的科学发展观意识;循环经济的最终实施者和受益者是广大老区人民,所以,还要引导人们接受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老区人民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革命老区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第三,大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老区脱贫奔康步伐。

发展是硬道理,加强老区建设和发展,第一要务是要大力支持老区循环经济。当前,老区群众靠传统技术、传统模式脱贫奔康非常困难。要使老区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关键靠发展特色经济,靠农业产业化。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政策措施,促进土地集约化管理和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循环经济。各市、县要根据当地优势,选准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重点扶持。要把老区建设发展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在研究编制相关规划时,把老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结合其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认真研究,重点规划。在安排重点项目、产业布局、进出口贸易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对老区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和优先照顾。要加大对老区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拓宽财政和农民增收门路;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区建设;要采取特殊政策,扶持老区民营企业发展;要加快老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本着老区优先、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对老区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视、关心和支持。

第四,着手完善扶持老区发展政策。

1) 制定实施统一的国家老区政策,为循环经济运行优化政策环境。要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加快老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战略,明确新时期加快老区发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和重点任务。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提出扶持老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扶持和促进老区发展。

2) 实行差别化的国家扶持政策。明确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区标准,必须区分老区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区两个不同概念,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对不同类型老区实行差别化扶持,为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家对老区的扶持政策不能采取“普惠制”的办法,应该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区,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要区分出这些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和特殊问题,予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3)建立国家政策保障的长效机制。由于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如较高的优抚支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维护费用等,因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该考虑到老区因素,在确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时也应考虑到老区的这种特殊需要,有必要对老区实行一种单独的特殊政策。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国家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对中国老区经济开发基金会支持、完善基金会的功能,鼓励社会各界和民间支持老区建设。

第五,加强老区调查研究,为老区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深化县情认识、实现科学决策、推进创先争优、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可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提升水平、改进工作,进一步把握和提高各项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时效性,使各项工作更加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从而不断谱写老区改革发展新篇章,为革命老区循环经济的开展铺平道路。设立专门的调查研究专家小组,定期调查和汇报老区发展情况,使其能及时的提出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例如水土流失、修建公路以及加强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使一些突出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感情问题。我们应该把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步伐,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方面面,对革命老区的循环经济进行扶持,给予倾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有加强对老区开发建设的重视程度。只要老区人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围绕加快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加快老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区开发、加快老区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加快推进政策扶持工作,老区就一定能迎头赶上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学锋,罗凯.试论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J].北京:法制与经济,2009.

[2]杜平.中外西部开发史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62.

[3]刘莎.关于红色旅游历史阶段的考察[J].九江学院学报,2006,(3).

[4]邵顶才.贫困地区扶贫贴息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建议[J].武汉金融,2006,(11).

[5]水土流失与基础数据集成专题组.老少边穷集中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明[N].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简报,2007,(4).

[6]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

该文章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立项支持项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2

张爱萍故居位于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张家沟,同达州文化陈列馆整合形成神剑园景区。张爱萍故居内正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38年扩建东西厢房,木结构穿斗房屋,四合院布局。启用大量史料,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了张爱萍在家乡度过的岁月和他投身革命后,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共和国的发展强盛做出的杰出贡献,景区内还放了大炮,坦克,战斗机,火箭,原子弹,导弹,氢弹,山炮等实物和模型。景区把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红军精神,展示现代化科技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面向未来培养和激励青少年的创造精神作为宣传重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张爱萍故居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开发利用张爱萍故居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革命遗产的现实价值。

二、张爱萍故居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价值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一)张爱萍故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相关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份文件当中就红色旅游文化构建的整体思路,布局结构和主要措施做了明确的规定。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红色旅游文化的建设,提出了中国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并拟定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与之相对应的配套的辅助设施设备,完善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红色旅游景色景区。就中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布景方式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培育的12个重点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榜上有名。

(二)张爱萍故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依托的自然环境

地处达州中心城区北外大门,携有城市上风上水之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达州母亲河――州河贯穿全境,凤凰山,犀牛山横卧两旁,风景秀丽迷人。水域面积占辖区面积的5.8%,森林覆盖率达45%,常年无重大自然灾害,无工业及噪声污染,自然环境舒适宜人。张爱萍故居可以结合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打造开发,使红色文化资源更具有依托,更能吸引游客到该地区旅游,了解达州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三、张爱萍故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一)加强两市旅游合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提高整体旅游竞争力

重庆,达州同属“川陕渝红色旅游区”重庆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达州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明显不足,但便利的交通和特殊的地理方位让我们开发出“川渝红色文化两日游”“将乡两日游”等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游览“张爱萍故居”“红色广场”“白公馆”等名迹时,更加深刻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重庆红色旅游中“红岩魂展览”“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这种走出的策略,也值得我们学习,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优化组合,推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当前达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存在又一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布置和深度开发的建设策略。旅游景区缺乏规划开发,景点分布散乱。而张爱萍故居属于富有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景点,就应该整合同边自然景点将神剑园景区的辐射区域放大,成为集旅游休闲学习放松为一体的大型基地。同时,参与性项目更能吸引游客,也更能让游客记住情景,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自身的优化组合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并推出一系列精品化和特色化的红色旅游产品,必将助推红色旅游的发展。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3

文化旅游产业是国家大力引导发展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能够因地置宜的调动区域经济的优势资源,具有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特点,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来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金融如何在赣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 “总指挥”作用,是赣州产业与金融资源优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金融支持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取向

文化旅游企业是以轻资产运行的新型企业,它体现的是丰富的地域资源和特色的地缘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针对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用好有限的金融资源发展最大的社会效益。

1、构建红色-绿色-古色-客家-娱乐文化旅游产业大格局

合理设计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是金融跟进的前提条件,要按照“培育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发

[HJ25mm]

展思路,推动赣州旅游逐步由“接待事业型”转向“产业经济型”,形成“红色、绿色、古色、休闲、会务、商品”等文化旅游产业大格局,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总体将布局六大文化旅游产业:一是以瑞金、兴国为中心,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二是以自然生态为依托,打造“绿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三是以客家、宋城为载体,打造成“古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四是整合旅游产品结构,打造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五是以商务会议为驱动,打造会务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六是以土特产品为传播,打造商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2、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比较。根据赣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赣州市现有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包装,打造红色旅游、江南宋城旅游、客家风情旅游、生态旅游和堪舆宗教文化旅游五个产业集群,形成集“红色-古色-绿色”三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系。从纵向比较赣州绿色与古色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相比大同小异,丹霞地貌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与粤北地区出现同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则与福建、广东等地出现同质,要打出赣州品牌有一定难度。而以瑞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是赣州目前唯一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旅游局把近几年的旅游发展主题定为“红色旅游”,并制定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规划于2010年前在全国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都有赣州所属的县、市名列其中,这必将给赣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二是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赋予了赣州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在这里,发动了中国共产党策动并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宁都起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订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宪法、第一部婚姻法、第一面国旗、第一个国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兵工厂;更迈出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

3、优先支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赣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是赣州当前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诸多“第一”的光环下,可成为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突破口。但是,据研究,要将瑞金、于都、兴国、宁都、会昌、石城打造成一个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大概需要投入186亿元,单纯靠市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是政府主导成立“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基金”,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二是引导大型银行给予信贷支持,适当给予信贷政策倾斜;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秀经营商对赣州市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综合开发。这样才能推动赣州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朝系统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并最终形成赣州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赣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崛起和发展。

二、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工具与手段

随着赣州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入,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也日益专业化、多样化和灵活化。

1、加强窗口指导,合理引导信贷资金向旅游产业倾斜

紧紧抓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大“窗口指导”的力度,合理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投向,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为赣州旅游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合赣州“三色”旅游的发展特色,制定明确的货币信贷指导意见,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引导信贷资金向“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旅游产业倾斜。二是建立窗口指导工作的奖惩机制,对大力支持“三色”旅游产业的金融机构给予激励,对拒不执行窗口指导意见的,要予以相应的惩罚。三是充分利用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银企联席会、贷款项目推介洽谈会等形式,传达支持“三色”旅游的指导意图,督促赣州市政府部门完善旅游产业管理相关措施,提升窗口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2、增强信贷支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根据赣州市政府对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在支持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双赢”格局。一是支持核心景点旅游龙头企业,根据规划,重点支持陡水湖陡水湖周边旅游及配套资源,以及支持瑞金创建部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加快其建设步伐,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局面,促进赣州“三色”旅游景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内新增3个4A景区的目标;二是支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主要是要加强对赣州机场走廊改造、鹰瑞高速、厦蓉高速等公路建设、赣韶铁路等项目,从根本上改善赣州市交通状况,对加快旅游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支持旅游酒店,严格掌握饭店的星级和规模标准,根据政府规划,重点支持四星级及以上大型饭店的建设。四是支持旅游产业链发展,重点支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等旅游相关行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争取把赣州建成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的生产、研发、集散基地。

3、争取直接融资,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企业上市。要紧紧抓住创业板推出的契机,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整合赣州市宋城古色――陡水湖绿色――瑞金红色等精品旅游路线,实现成长性好的优秀旅游企业及项目的强强联合,再对其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创造条件上市,争取2年内有1家旅游企业向国家证监会申报材料,并通过初审。二是发行旅游债券。为满足赣州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赣州市政府应积极发行区域旅游债券,有条件的核心优质旅游企业也要积极利用债券市场产品,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结构最优化和融资成本最小化。三是BOT项目融资。根据旅游项目建设前期投资大,一旦建成现金流回收较为稳定的特点,非常适合BOT项目融资,具体做法是:赣州市政府通过签订特许协议,把目前在建的“三色”旅游的重大项目,交给私人资本或商业资本,在建成此项目后的协议期内,投资方通过经营该项目收回投资、运营、维修费用和一些合理的服务费及租金等其他费用,并取得利润,在协议期满后,投资方将项目无偿转让给政府。通过运用BOT融资,可以减少赣州市政府的财政负担,避免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可以提高“三色”旅游项目建设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4、拓展融资渠道,多角度为旅游产业融通资金

一是积极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采取市场化手段,实行有限合伙制、股份制等形式,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将民间借贷资金集中起来用于“三色”旅游投资。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支持。以红色旅游为支持重点,优先考虑瑞金红色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建设项目,建立承贷承还机制,并按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资金并监督使用,确保项目真正发挥效益。三是适时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可以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向优势资源汇聚。从历史经验看,其运作方式多种多样,结合赣州实际,比较可行的就是以赣州市财司出资,形成启动资金,然后在旅游景点的收入中或旅游者的消费中提取一定金额,用于陡水湖、瑞金风景区等旅游设施的建设,或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服务功能

文化旅游产业,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配套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就是其中重要体系之一。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因此,要想挖掘和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市场,就必须建立起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1、逐步推进金融电子化。金融业的电子化与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旅游者是否能够通过现代化的金融手段,快捷方便的支付其旅游费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实现了“一卡在手,可以走遍天下”的金融电子化。虽然我们近几年在金融电子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实现标准化、通用化,特别是信用卡存在“卡出多门”的问题,这对于持卡旅游者来讲,还有许多 “不方便”之处。因此,为了给游客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环境,银行机构在加大网点设置密度的同时,还要加大景区ATM机和POS机的布放力度,加速推进赣州市金融电子化进程,实现金融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步辉煌。

2、推进金融国际化。一个国家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和参与国际金融业运营的程度,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赣州市文化旅游产业想要发展成为中外皆知的品牌旅游产品,就必须有一个国际化的金融服务环境。我们要加大外币的自由汇兑,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这就要求我们金融业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如加双币ATM机和双币POS机的布放力度,或者在景区设立适量的本外币业务金融机构网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推进金融国际化。

3、发展旅游保险业。随着赣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数规模呈逐年增大趋势,旅游环节中的灾害、意外事故、法律风险和违约责任等风险也日益突出,但是赣州市旅游保险业仍维持在尚待开发阶段,存在旅游保险品种少且缺乏特色、旅游保险事故处理缓慢等问题。为此,建议针对赣州市旅游特色,建立“旅保合作”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核心景区旅游保险“联合共保”、旅游纠纷调解和旅游保险快速处理等机制,设计合理的旅游保险产品,开展旅游行业联合共保业务,通过对旅游核心景区保险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维护旅游保险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及时有效地处理景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4

作者简介 时玉柱(1983-),男,硕士研究生,华东交通大学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助研;卢丽刚(1965-),男,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06BKS035)的阶段性成果。

一、九江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

九江位于江西名山庐山北部、长江之滨、鄱阳湖西岸,是部级旅游名城,它不仅有着享誉中外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同样也有着丰富而又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

在长期的革命年代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刘少奇、、、、、叶挺、、聂荣臻、、粟裕、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吴玉章、李立三等,在九江留下了他们战斗和生活的足迹。例如,1927年“南昌起义”的提出、酝酿、策划、制定纲领,以及起义部队集结等等都发生在九江。当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指挥部驻扎在如今的柴桑小学里,叶挺指挥部驻扎在如今的171医院内。又如,1927年9月9日拂晓,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1000余名官兵,在九江修水县举行了气壮山河的誓师大会,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根据党中央指示,秋收起义要亮出自己的旗帜。前敌委员会即指派师参谋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负责具体设计制作出了我军第一面军旗――中鼠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更是与九江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初上庐山、1961年再上庐山和1970年三上庐山,使这座名山打上了厚厚的红色文化烙印。

九江在长期的革命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分布在九江全境,主要包括:位于庐山的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位于九江市区的日本领事馆旧址和南昌起义策源地,包括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圣约翰中学、“小划子会议”会址――甘棠湖、位于九江县的二十五师参加起义出发地――马岭火车站、位于星子县的“一见心寒”墓、位于修水县的秋收起义第一枪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冷家祠、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修水风书院、位于德安县的万家岭战役遗迹、位于武宁县的墓、位于彭泽县的马炮台等。同时,九江城乡各处还遗存着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许多革命历史遗迹。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建国后,九江各地先后修建了一批革命纪念性建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供游客瞻仰和凭吊。如九江市区的“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蔡公时烈士纪念碑、九江革命烈士陵园、九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星子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修水县的“秋收起义”纪念馆、武宁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湖口县革命烈士陵园等都是九江的重要红色旅游资源。

二、九江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取得的成绩

1 积极申请,将现有红色旅游资源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江红色旅游资源中,不乏部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7年公布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处,即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分别是万家岭战役遗迹、日本领事馆旧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庐山中四路286号、“一见心寒”墓、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墓、马炮台、二十五师参加起义出发地――马岭火车站等。

2 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修复、兴建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近年来,修水县委、县政府为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作出了实施文化兴县的战略决策,积极申请国债资金和九江市地方配套资金对全县60多处革命遗址进行整合,规划了红色旅游路线,重点修建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秋收起义师部旧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2005年,为纪念九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重大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胜利,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魅力,九江市投入1亿元巨资,建设胜利碑、胜利大道及胜利公园;2007年,九江城区开辟了首个红色旅游景点――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

3 积极宣传、营销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九江在宣传营销红色旅游资源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选拔导游、召开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运营机制研讨会、打造重大节日营销等。2007年9月,九江红色(绿色)旅游精品线路及运营机制研讨会召开,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掘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积极开展红色旅游产品的建设。全市要着力扶持一批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和主要经营红色旅游产品的旅行社,尽快形成九江红色旅游产业的初步规模。为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修水县和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联合拍摄6集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组织了千里骑行上井冈红色之旅、修水徒步上井冈、中国著名作家修水行、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并建立了“秋收起义在修水”网站。起到了宣传、营销红色旅游资源的良好效果。

三、九江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品牌支撑。从井冈山、延安、韶山、西柏坡等红色旅游的实践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好的品牌往往具有聚合效应、磁场效应、衍生效应、宣传效应和带动效应。九江红色旅游资源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其他的如“延安”、“井冈山”红色旅游品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

2 多种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在多种旅游资源并存发展的状态下,为了消解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竞争,必须实现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捆绑优势和整体优势,这样才可以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九江作为部级旅游名城,市场主打品牌是以庐山代表的绿色旅游资源和和白鹿书院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等,要想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必须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与其它形式旅游资源的整合。

3 资金匮乏。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瓶颈。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困难,缺乏较多资金投入,导致红色旅游资源特殊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

4 在保护、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一是对文物的数量、存在地、文物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缺乏足够的梳理和清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物实物少,资

源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景区遗址遗迹存在损毁现象,缺乏有效保护;四是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宣传内容单一落后,缺乏富于时代性的展览设备设施。

5 专业人才匮乏。九江市在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有关红色旅游资源史料的整理、精神文化的深度挖掘、红色题材作品的编创、红色旅游资源解说等方面的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九江红色旅游资源实现有效开发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四、九江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九江在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可采取以下对策。

1 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努力提升九江红色旅游整体形象。在旅游活动中,品牌具有识别功能和导购功能,它全面简洁地向游客传递本身所代表的独特形象和产品吸引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既关系到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又关系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品牌打造是一项综合工程,九江在品牌打造中应从观念、体制、管理、形象、特色、宣传等方面人手,积极打造富于区域特色化的红色旅游品牌,努力提升九江红色旅游整体品牌形象。

2 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合力。九江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名洞、名寺于一身,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万里长江,有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鄱阳湖候鸟奇观,有世界地质公园庐山,有久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和第四纪冰川遗迹。在九江地区还有湖口的石钟山、星子的秀峰和温泉。在九江城区内,有甘棠湖、浔阳楼等。只有将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绿色自然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开拓更大的旅游市场。

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机制。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地方各级领导部门包括宣传、发改、旅游等要联合党史、文化、民政、教育、交通、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理顺红色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大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力度,制定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建立科学的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5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都以较大幅度的得到开发。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故里”的延安,应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革命精神,立足现实,把握方向,准确定位,实施对策,实现红色旅游的长足发展。

一、资源现状分析

1.资源分布

陕西省有红色资源数量486个,而延安市就有360个,占据全省红色资源数量的74.1%。其中,五级红色资源数量4个,四级红色资源数量6个,三级红色资源数量有172个。延安市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及南泥湾等旧址16处。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均为全国之最。延安的黄土风情文化独具韵味,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纯朴顽强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世界,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和吸引力。

2.资源开发

据统计,2008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已达到7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3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1024.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3.8亿元人民币;2010年接待游客突破1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人民币。延安市对外开放营运的旅游景区景点35处,其中,红色旅游景区景点20处,到2011年,已建成两个省级旅游强县和14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极大地促进了延安市红色旅游水平的提升。

二、发展条件分析

1.投资力度显著增大

近年来,延安市县两级政府投资800多万元,制定了本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四个县区和10余个重点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奠定指明了方向。近些年来,延安市先后新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新,拓展馆场面积达到29853平方米;新建了新闻纪念馆、抗大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广场和瓦窑堡、保安、吴起3处革命旧址陈列展室等,对红色旅游资源硬件进行了强化。

2.品牌认知度显著提升

近年来,延安市有效整合红色革命旧址、古代文物遗址、自然生态景观和黄土风情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延安市先后举办了“中国百姓生活游”、“中国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录制了“延安过大年”大型电视节目、通过《同一首歌》宣传推广“红色圣地、魅力延安”,开展欢乐中国行的演唱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10多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联合国内20多个省市旅游局在延安举办了旅游合作交流洽谈活动,邀请全国“百强”旅行社、首都50家旅行社负责人免费来延安踩线考察。先后在因内知名繁华城市举办延安红色旅游推介活动20多场次,赴香港、巴黎、悉尼等国际城市演出,大力地宣扬了延安红色旅游文化知名度。

3.可进入性大力改善

延安市基本上形成了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相接、航空快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客观条件。国家西部大通道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青(岛)兰(州)高速延安段正在建设,届时延安市将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之中。陇海线、西包线纵横相接,加之延安到北京、上海红色旅游专列的开通,铁路到达提供极大便利。此外,安至西安的航班每天四个,至北京、上海、广州的航班每天往返。

三、市场分析

1.旅游市场细分

从游客年龄构成看,15岁至24岁的,占50.8%,以学生为主;25岁至44岁之间,占28.6%,多以团体旅游为主;45岁以上的占12.6%,说明潜在游客主要由中青年旅游者构成。其中,国内游客占68.5%,国外游客占31.5%。

从消费水平分析,红色旅游游客平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元~3000元,占总数的42%;平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占38%;平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20%,说明目前红色旅游市场主要以工薪阶层为主。

从职业分布和受教育程度上分,参观红色景点的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学生为主,在教育程度上上,游客大多为中学生和大专生,分别占38.8%和37.4%。

2.旅游市场定位

(1)目标人群定位。以学生、军人、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等为主,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2)辐射范围定位。坚持以国内市场为阵地,以国际市场为拓展。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

四、发展导向和政策建议

1.发展导向

(1)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方针,强化红色旅游在延安市旅游业中的主导地位,统筹红色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协调发展,由政府主导红色旅游开发的方向和方式,由市场规律来运作红色旅游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保护与开发并重。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历史性,保存价值重大。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应按照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政策建议

(1)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谋划旅游项目。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合理进行规划布置、翻建维护,尽量还原历史真实,营造红色环境,发张红色文化。此外,充分汲取以往策划经验和不足,门户开放,邀请各方面专家策划设计,多形式、广渠道地策划新型旅游项目,确保项目有市场、有收益、带动性强。

(2)创新特色旅游产品,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本着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有收藏价值为核心的思想,面向全国征集延安红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实行市场运作的方式,将红色旅游商品打造成特色品牌。

(3)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召开推介会,邀请知名新闻媒体、知名文化活动组织团体等,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大力举办红色主题文化活动,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大力支持各剧组拍摄宣传延安精神的革命影视片,鼓励编写出版延安红色旅游书籍等形式,强延安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民族圣地、红色延安”的主题形象全面推向全国。

(4)推进区域战略合作,形成规模发展良好局面。主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红色旅游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大品牌。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把全国各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按照形象共塑、市场共促、信息共享的要求,发挥联合宣传促销的优势,着力提升红色旅游在全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利用电子商务运营的无边界性,在延安旅游网中独辟专门红色旅游页面,加大网络营销的方式培养客源,使旅游产品更加有趣、真实、生动,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提高知名度,稳步扩大客源市场。

陕西省旅游规划将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广纳入陕西省旅游的新亮点,延安市当藉此契机,立足于延安市红色旅游开发实际,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还原历史真实为核心,以实现旅游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6

江西在全国率先实施红色旅游,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1/3,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风向标。但同时,江西红色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阻碍,对于做大做强江西红色旅游,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江西发展红色旅游SWOT 分析

(一)优势

1.资源优势。江西现有红色旅游景区31处。其中1个5A级(井冈山),5个4A级(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瑞金叶坪红色旅游景区、上饶集中营景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瑞金中央根据地历史博物馆),3个3A级以及3个2A级红色旅游景区。革命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

2.区位优势。江西区位条件较好,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三个三角区毗邻的省份,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旅游网络的纽带,对开展东部、中部旅游合作和完善全国旅游网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内已经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游客出入和景区间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3.开发优势。早在2000年,江西就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将红色旅游打造成为具有“江西优势”的旅游品牌,开发和推出了众多红色旅游路线。近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增幅均大为提高。2008-2010年,江西省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860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及综合收入的一半左右。红色旅游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8万人,间接就业90万人。

(二)劣势

1.旅游功能单一,吸引力不强。江西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主要功能为革命传统教育,以物品陈列、橱窗展示及图片文字解说为主要开发方式,其旅游类型仍然是观光旅游。而现代旅游要求趣味性和参与性,且集观光、度假、休闲、会议功能为一体。红色景区旅游功能的单一性大大限制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也限制了游客类型,游客较多的是前来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或缅怀历史的老年,中青年游客和外国游客较少。

2.旅游接待能力有待提高。江西全省旅行社数量虽然较多,但普遍存在小、弱、散、差等特点,缺乏大型的企业集团式的旅行社。在全国双百强旅行社评选中,2005年度只有南昌铁路国际旅行社和南昌春秋旅行社入围,排名都在80名以后,2008年度就只有南昌铁路国际旅行社入围。可见,旅行社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高。截至2009年,全省星级宾馆共38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只有6家,整体接待档次不高,非星级宾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也需要完善。再者,很多红色旅游景点都位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可进入性较差,在节假日期间容易发生道路拥堵、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

(三)机会

1.全国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金额也将增加。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使人们的旅游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国民休闲计划”对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内需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旅游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展开,各级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期间,国家和江西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会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措施,例如,要对南昌“八一”起义、小平小道等革命教育基地进行扩建,加强红色题材图书出版、影视、情景歌舞、红歌会以及红色旅游纪念商品设计、生产和汇展等。

(四)威胁

1.其它省市红色旅游区的竞争。和江西的瑞金、井冈山并称为五大革命圣地的是陕西的延安、贵州的遵义和河北的西柏坡,知名度都很高,红色旅游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分流着红色旅游客源。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4326万人次,陕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4360万人次,竞争力不相上下。且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热已经掀起,各地都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抢占旅游市场,它们红色旅游景点打造得越出色,与江西省红色旅游的竞争就越激烈。

2.游客需求呈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游客越来越追求那些个性化的、彰显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会按照自身的生活理念和需求欲望设计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而且更愿意选择家庭游、结伴游等形式的自助游,尤其是自驾车旅游开始火爆。游客需求的这种变化要求旅游地能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产品,这对江西红色旅游而言是一种挑战。

二、江西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一)综合开发红色、绿色、古色旅游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是江西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形式,将这三者进行综合开发,对增强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大有裨益。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红色旅游主题,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内容。如井冈山原为红色旅游区,目前集革命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自然风光游览、避暑疗养及商务会议等多重旅游功能,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整合较好。若是八一纪念馆这样本身绿色、古色资源较少的景区,则一方面需要增加参与性和体验性旅游项目,另一方面需要将其与其它绿色、古色景区进行联合,在旅游路线上做到三者的统筹安排。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弥补红色旅游功能单一的缺陷,又使红色、绿色、古色互相带动,形成整体规模效应。

(二)寻求红色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化

红色旅游产品需要改变传统的橱窗展示、静态观光方式,寻求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化。江西部分市区已经开展了很多别具风格的旅游路线和项目,如在井冈山举办“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在瑞金推出“长征体验游”,选定一段约为10公里的当年工农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沿途恢复当年苏区时期的历史风貌,并发动沿途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让游客重走长征路。除此之外,各地还可通过举办红色旅游产品展览会、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旅游高峰研讨会等大型主题活动,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形式。如从2005年开始,江西连续举办了六届“红博会”。2010年12月举办的首届红色旅游网博会,是历届红博会的延续和创新。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如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街道、游道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进入性和参观游览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完善宾馆、酒店、商贸、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注重公益性、公共性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和队伍素质,保持良好的经营秩序,在流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建立旅游集散地,将咨询景点信息、联系旅行社、购买车票、联系旅馆、紧急救援、旅游投诉等事项集中办公,在主要路口、繁华街道、游客密集地均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通过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投资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外资和社会民间资金注入旅游业的发展中,组建上档次、上规模的各种经营形式的旅游企业和集团,切实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在省内,各景区在空间上需要融会贯通,实现客源共享,以发达景区带动落后景区,如以南昌、井冈山、瑞金带动新余、萍乡、上饶等落后景区,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在省外,要加强与兄弟省市特别是“长珠闽”地区和中心城市的互相对接,通过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省签定旅游合作协议,互送旅游客源,或将各省优势景区连成一线,打造部级精品旅游路线。今后还可考虑向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寻求旅游合作,利用双方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形成互补,开拓远程市场。以及利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地缘优势和与国外20多个国家的40多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的这层关系,推进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五)加大宣传促销,强化红色旅游品牌

制作精美的广告片,通过电视台对红色旅游进行广告投放,在费用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权威高、受众广的电视台,像山东、浙江以及上海世博会等都是通过央视宣传其整体旅游形象,央视1套和央视4套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旅游宣传,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网站或综合网站上旅游信息,开展以旅游产品命名的游记征文大赛,设置江西红色旅游专栏等,进行宣传。利用纪念日,举办大型主题旅游推介会。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范围内又出现了红色旅游热潮,江西各级政府及旅游景区应抓住这个机会举办旅游推介会,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推广红色旅游,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示会等,将红色旅游事业推向另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樊春梅,丁侃.江西发展红色旅游的分析与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2011(5).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7

[2] 潘百涛,刘晓红,印东生,等.中国北方地区节能日光温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5(2):15-17.

[3] 红狐.大庆将建设全国最大农产品集散中心[EB/OL]. [2012-04-17]. .

[4] 大庆市专家委员会课题组.关于大庆市棚室经济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2012(5):52-58.

[5] 张宏雨.大庆市2012年棚室经济发展情况[EB/OL]. [2013-03-10].http:///zwzx/View.aspx?id=106460.

[6] 程国谟.以棚室经济为牵动 打造龙江果蔬第一区――关于大同区加快棚室经济发展的调研[J].大庆社会科学,2011(4):60-62.

[7] 于立河.大庆市发展棚室经济市场预测[EB/OL]. [2011-08-04] .http:///news/News_View.asp?News

ID=101.

[8] 刘力,鲍安红,曹树星,等. 温室大棚内环境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3 (1):90-93.

[9] 丁润锁,宁书臣,张景岐,等. 温室大棚清洁装置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66-67.

[10] 刘德福,李泽宇,王迪,等.大庆市棚室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51-153.

[11] 詹嘉放,宋治文,李凤菊,等.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97-101.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8

克拉玛依红山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山公司”)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2012年9月8日共同投资成立。2014年以来,红山公司工会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认真履行工会职能,广泛深入开展主题劳动竞赛、民主管理、维权帮扶、素质提升、自身建设等工作,团结和动员各族职工直面困难、应对挑战、奋力拼搏,为推动红山公司建设和谐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心系员工温暖,充分发挥思想工作保障作用

红山公司工会认为,把员工最关心的事情解决好,就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工会紧紧围绕员工所思、所想、所盼开展工作,实打实、心贴心地为员工理顺情绪,解决他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及时准确地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和精神压力。一是岗位调整导致的心理压力。部分员工担心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无法适应新岗位要求。二是工作业务繁重导致的心理压力。部分基层岗位存在“一人多岗”现象,员工担心能否按质按量按期完成任务。三是不同薪酬制度导致的心理压力。井下工程技术公司部分转岗员工对薪酬制度有不同看法。四是油价持续低迷导致的心理压力。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给油田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挑战,员工不仅要完成产量,更要学会算效益账,大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人的基本需求、愿望,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营造出一个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和环境。针对每一个员工年龄、知识结构、个人简历带来的思想问题和需求不一样,采取不同措施、制定不同方案,选择不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解惑释惑,理顺员工情绪,

(三)温暖工程切实做到长效实用。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体现与落实到具体行动和日常工作中,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切实做到职工有需求、工会就有回应,职工有困难、工会就在身边。在高温酷暑、严寒季节、重点工程、节假日等固定时间节点和劳动模范、困难职工、困难党员、生日蛋糕的慰问工作外,对所选树的“最美红山人”及优秀少数民族职工、到龄退岗和退休职工的慰问,让职工无论是在岗还是离岗,无论身处何种近况,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四)帮扶救助关爱有加。切实做到职工有需求,工会有回应;职工有困难,工会在身边,最大限度地解决职工的合理诉求和困难。三年来,通过面谈、走访,掌握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建立困难家庭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状况明,不遗漏一人,精准开展困难职工和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公司工会常态化下基层、进家庭、问疾苦,让困难职工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关怀,加大同社会资源的沟通与联系,着重开展医疗、上学、就业等“三难”问题帮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围绕公司中心任务,准确定位工会工作

针对低油价带来的严峻挑战,紧密结合红山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把工会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深入开展主题劳动竞赛,为公司发展创造和谐劳动关系。

(一)紧密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目标,深入开展“节约挖潜、降本增效”劳动竞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职工节约意识,降本增效,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持续开展以挖掘职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节能减排”劳动竞赛。推广先进操作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稳步推进绿色油气田建设(含油区绿色植被恢复),促进公司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增添内涵。

(三)稳步推进“班组建设达标”劳动竞赛。以基层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班组规范化管理为主线,强化组织引导、明确目标责任、严格复查验收,使“五型班组”的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班组建设达标”率保持在65%以上;以高级技师、技师为重点培育目标,选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导向力强的“标杆班组”,精心提炼,形成班组特色,打造油田公司“命名班组”,发挥模范带头、典型引领作用,在全公司范围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氛围。

(四)“安康杯”实效显著。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安全生产理念,围绕新《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持续开展“十一个一”主题竞赛活动,将安全理论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全面促进HSE班组标准化建设。推进安全活动有形、有声、有色,营造内化于心、外显于表、固化于行的安全文化氛围,班组参赛率达100%,为公司顺利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年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岗位练兵主题竞赛见成效。成立技师协会,技师、高级技师及兼职教师管理规定,统筹管理高技能人才,整体谋划岗位练兵。通过这些活动让员工把精力和积极性都集中到确保经济目标的实现上来,为企业中心工作的完成、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2016年在油田公司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采油工种)中,公司荣获个人一等奖、小团体优胜奖的好成绩。

三、尊重职工民利,深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积极创新条件,充分发挥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用,保证企业重大决策的民主性、公正性、可行性。

(一)全面落实民主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坚持参与董事会生产经营决策全过程;坚持职代会制度,积极组织引导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召开公司职代会,抓好基层职代会审批、指导和召开。组织职工代表对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民主测评,覆盖率100%。召开职代会联席会议,修订颁布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红山公司送温暖工程实施办法》和《红山公司员工管理规定》两项制度。

(二)深入推进厂务公开制度。通过职代会、职代会联席会议、职工代表参加生产经营例会等形式和平台,使三级公开做到程序更规范、渠道更丰富、内容更具体,注重基层班务公开的规范管理。对涉及安全生产经营、奖惩、聘任、任免、考勤、考核、奖金、疗养、伙食补贴等方面全面真实公开,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扩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建设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集体合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全过程参与并监督公司劳动管理委员,讨论行政处分及安全事件调查等事项,强化劳动保护监督,发挥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作用,有效地维护了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按时组织职工健康体检及职业病检查: 435名职工进行健康体检,152名职工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 168名女职工进行妇科检查。

四、发挥工会优势,全面助力企业文化建设

按照“精雕细琢,建设高效开发示范;科学经营,打造三方合作样板”企业文化理念,以工会为平台和载体,通过宣传引导,促进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政治保证。

(一)着力提升职工文化素养。2014年加强民汉结对子建设,坚持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了“自觉抵御‘三非’渗透、自觉争做‘三好’职工”的活动;围绕建设知识型员工队伍的要求,引导职工爱读书、读好书,做知识型职工。

(二)夯实职工思想阵地。2015年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为契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目标、任务、责任”、职业道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主题活动。挖掘“最美红山人”,弘扬正能量。使“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成为各族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做到自觉抵御“三非”渗透,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打造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出色、综合素质全面的员工队伍。

(三)突出示范引领提升道德素养。2016年以创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教育活动,开展“重塑中国石油形象”大讨论,继承弘扬大庆和克拉玛依精神,强化管理提升,促进作风转变,提振队伍士气,让红山人更有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发出“维护稳定是我们共同责任”倡议书,百名员工参与签名仪式,“三个离不开”“四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工作模式,广大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意识明显增强,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极大提升。

五、抓实特色活动,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为契机,坚持灌输与疏导并举、教育与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一)注重人文关怀,建立健全员工心理帮扶和疏导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来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应用好油田公司EAP员工心理援助管理项目工具,充分发挥公司2名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做好职工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员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对重点员工进行要点援助。培养职工乐观豁达、宽容感恩、自尊自信、健康积极、快乐工作的阳光心态。

(二)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按照“领导带头、基层互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公司十大文体业余协会的作用,开展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采取多种渠道为职工搭建文体活动平台,竞技与娱乐相结合,吸引职工广泛参与,对内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对外提升公司竞技水平。参加庆祝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60周年春季长跑、健步行、千名职工徒步大赛、国际象棋比赛等活动,取得良好成绩,对外展示公司良好形象。举办“走进心世界,共筑红山梦”庆三八文艺汇演、“炫魅力展风采”徒步健身、“与爱同行军民一家亲”义演、“魅力红山青春团结”趣味4项主题活动,职工参与率达90%以上。这些活动丰富了员工生活,凝聚员工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形,有声,有色,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鼓舞员工的土气,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六、突出整体性,当好职工群众的娘家人

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有力有为地履行工会职能,当好职工群众的娘家人。

(一)定期召开工会思想政治工作联系会。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员工“三贴近原则”,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向8小时外延伸,切实做到知员工情、答员工疑、解员工难、聚员工心。坚持一对一谈心、五必访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员工思想动态档案,切实做到每位员工、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生活状态都清楚。定期收集思想政治工作动态,做到问题发出及时,措施制定及时,矛盾处理及时。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9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贵州红色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贵州的国内旅游人数由2001年的 2100万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2863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由2001年的20.55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50.01万人次。而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数据表明,2005-2010年贵州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380.71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03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223.13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省红色旅游呈强势发展势头。

二、红色旅游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红色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

(1)红色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如同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一样,中国革命的历史遗存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只有全国的部分省份的部分地区拥有少量,而且由于其的脆弱性使得红色旅游资源因为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而越来越少。

(2)红色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基本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其中的记录相关历史的书籍、报刊,有纪念意义和革命精神的衣物等物品由于时间的流逝而很容易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而建筑等也容易因为自然灾害或人为的原因遭到破坏。

(3)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垄断性。每一种红色旅游资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所代表的精神传承,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不可再生性,使得不可能再出现具有相同意义的历史遗存出现。特别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所形成的红色文化遗存,更具有垄断性。

三、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位置不佳。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之上,地形相对复杂。贵州省内部交通网络建设由于地形因素而相对落后,使得很多红色旅游景点的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这也给红色旅游的线路发展带来了困难。交通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经济水平偏低。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偏低,而经济总量不高使得针对旅游的投资额较少,导致红色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亟待改善;而人均收入偏低,使得省内居民的旅游需求不足,难以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3.旅游经济发展的观念相对滞后、体制的创新性不足。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拉动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快速提升,实现贵州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转变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的观念,进行体质的创新。而贵州在面对日益开放、多元化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下,仍然没有完全地摈弃陈旧的发展观念和模式,对旅游市场的培育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

4.管理和经营体制陈旧, 旅游管理者素质较低。目前贵州的红色旅游资源仍属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导致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受到多重制约,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而管理者的严重疏忽,让很多不法经营者违法经营,擅自提价、变相涨价,使得景区强买强卖的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地影响了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降低了游客的“回头率”。

5.红色文化挖掘程度不深,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而大多数的红色景区在开发时并没有或很少融入贵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对红色文化的挖掘程度也相对浅显,部分景点的建设形式与展示内容雷同。贵州的红色旅游基本上是以分散的单个的参观点为主,未能很好地与贵州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严重的削弱了红色旅游资源自身的经济利用价值。

四、对于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改变落后观念,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贵州想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积极创新体制,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将旅游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切实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树立全社会共同发展大旅游的共识。

2.加快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综合旅游开发。发展旅游业, 首先要有系统、完善、可行的旅游规划。贵州省红红色旅游规划的滞后性、非科学性还是非常的显著。所以,我们发展贵州省红色旅游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可行的旅游规划。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2005-2010年国家对贵州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投入8616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000万元,引入民间资金1127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强势发展。通过完善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形成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来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依托于景区景点及城市相关接待设施的完善,改善供水、供电、安全、卫生等条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4.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客源共享。要发展好贵州的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从省内和国内两方面来进行合作。一是加强省内各个红色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红色旅游区,并创立一个旅游品牌,二是要加强国内各个红色旅游大省之间的合作,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

5.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结合生态资源,走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贵州除了比较有名的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等红色旅游胜地以外,还有娄山关、猴场会议等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红色旅游景区。只有深入挖掘贵州的红色旅游资源,将贵州省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创建自己的品牌形象,结合贵州所特有的生态资源,走一条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发展贵州的红色旅游业。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10

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从中央工作会议历史看,自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有中央工作会议的传统,但各个专业部门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早的专业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改革开放以后,也召开了一些比较专业性的中央工作会议,如199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9年第一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会议,如中央的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但和中央工作会议形式不完全一样。因此,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彰显了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

此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悉数出席,是继今年中央1号文件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作出动员部署的重要会议。如此高规格的治水会议,表明中央决策层将水利工作放到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全局高度,从战略层面系统解决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问题,开启了我国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进一步明确水利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2011年一号文件彰显了水利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中央对水利工作的定位上升到一个极高层面,史无前例,而且非常系统、全面和深化。一号文件对水利新的定位是:三“生”、三“不”、三“性”和六“安全”。所谓三“生”是指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所谓三“不”是指水利是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所谓三“性”是指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所谓六“安全”是指,水利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其中国家安全是首次提出来的。要落实这一定位,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是进一步彰显了水利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也体现了一号文件中“要把水利置于党和国家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次会议本身彰显了这一定位。同时,召开这次会议也是进一步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的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

这次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用四个“迫切”来进一步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推动一号文件中水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落实。一号文件出台了很多重大战略和政策,但半年来,有很多政策尚未及时落实。因此,有必要通过中央工作会议来进一步推动和贯彻实施。如一号文件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定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一号文件中高含金量的政策,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很多地方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又如,一号文件还强化了“一个制度三条红线”,即“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纳污能力控制三条红线”,但从重要性角度讲,三条红线制度并没有上升到与节能减排、18亿亩土地红线控制等国家战略举措足够高的重视程度和高度。要使这些制度真正变成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抓手,确实还需更多的努力,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在全党统一思想,才能够真正贯彻落实中央的意图。因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推动落实一号文件,进一步凝聚思想和共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未来一段时期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

2011年,是中国水利发展的新的时期。中国水利进入了水利综合治理时期,即从过去重视开发利用,转为更加重视节约、保护、治理。在这样的时期,需要有比较科学的应对战略,要统筹兼顾。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实际上是在这一阶段,对水利工作全局性的科学把握。从水利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水利的现代化,未来十年是关键的十年,我们认为是水利现代化攻坚的十年。

当前水利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五大建设,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水利建设。这五大建设针对水利发展薄弱环节,并相互支撑。

节水型社会建设。以一号文件为标志,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第一条是水资源总量控制红线,到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第二条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1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要比现状下降3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要从0.5提高到0.53以上;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这为水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在2030年可以实现供求平衡意义上的“零增长”,和经济增长脱钩,随着水资源红线的提出,这一时间还有可能进一步提前,大体在2020~2025年就可以实现脱钩。

水生态环境建设。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从需求角度来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一般是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条件下,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对良好的生态有巨大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水污染形势还非常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处在高峰平台期,一直要持续到2015年,总的污染物总量才会趋于下降。因此,水环境整治、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到2015年,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我国江河湖泊的水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现生命之水、生态之水、优美之水的景象。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从过去10年来看,气候变化的灾害越来越严重,如何应对在气候变化凸显的条件下,提高防汛抗旱的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中国在防汛方面已有很多经验,但抗旱能力明显不足。去年西南地区连续6个月大旱,还有今年南方春夏之交的大旱,都暴露了应对干旱灾害能力的薄弱。因此,需尽快弥补,除了要加强常规性的制度建设,应急管理也需加强。另外,中小河流的防洪问题要提上国家议事日程,作为重点来抓。目前,众多的中小河流特别是城市沿线防洪问题仍比较薄弱,很多是十年一遇的标准。

因此,要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是国家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短板。2010年水利总投资不到2000亿元,而交通部门总投资大约是2万亿元,水利仅是其十分之一。根本原因在于,水利是一个非常基础性公益性的领域,主要依靠国家的投资、政府的财政投入,利用市场机制比较有限。同时,“十一五”期间,虽然大规模开展了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完成了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但量大面宽的中小水库(约3万座),要用5~10年时间才能完成除险加固,任务非常繁重。

因此,要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民生水利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在过去十年进展非常快,特别在“十一五”期间明显加快。在“十一五”开局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亿,经过5年努力,到2010年底,下降到1.1亿。国家已提出,到2013年基本消除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同时,群众对饮用水品质需求进一步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饮用水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中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饮用水品质差距还非常大,现在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另外,水休闲娱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休闲娱乐功能已不断得到关注和认可,创造更多的水旅游、水休闲的空间将是水利发展需不断应对的重要方面。

对中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一是加强实施保障机制建设,切实形成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长效机制。

一号文件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当前,而且科学规划了未来十年的水利改革发展方向。中央一号文件在“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作出明确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包含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如何切实落实这些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议通过三类机制建设,促使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水利投入责任:一是考核机制,将财政水利投入指标连同“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指标,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二是督导机制,实施年度水利投入的评估和审计制度,每年将评估审计结果报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参考;三是信息公开机制,每年向社会公开各地区重要水利指标(包括水利投入指标)的落实情况,通过社会舆论压力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加强水利工作。

二是切实保障水利投资高增长,合理高效用好水利投资。

确保水利投入高增长是水利加快发展的基础保障,2011~2020年水利投入年均增长率应不低于11.5%(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未来十年四万亿的水利总投资,大约70%需要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必须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政府投资机制,这包括:提高水利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用于水利建设的政策,用好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城市建设维护费等。2009年水利建设基金投入105亿元,占当年水利投资的5.6%,要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扩大基金规模。

同时,还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目前含信贷资金在内的水利社会投入约为600亿元,未来十年年均需要增加至少500亿元,需要建立各种机制吸引社会投入,这包括:增加信贷融资、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增加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目前信贷资金占水利投资的比例尚不到10%,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积极利用外资;鼓励农民自筹和投工投劳,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市场手段融资,可以更多利用水价收益、经营权转让、水权流转投资等融资形式。

针对水利投入不足和土地出让金收益制度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水利投入增长的定量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落实水利投入责任的依据,尽快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建立规范的中央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分成制度及土地出让收支的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和绿色发展的治水理念,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贯彻在水利工作的各个环节。

中国最难以实现的不是经济现代化,而是绿色现代化,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高级追求是实现真正的绿色现代化。水利部门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其作为向现代水利转型的核心理念。水利部门过去几年提出的“维系河湖健康生命”等新思想,也是绿色发展的现代治水理念。中国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把人水和谐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水利工作的各个环节。为此,必须建立体制保障,规范决策机制,促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社会监督,实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于水电开发、水资源利用、水资源调配等水利工程项目的论证,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贯彻落实。

四是加快农田水利体制改革,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例11

一、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

2014年攀枝花市着力于打造“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启动,将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作为重点旅游度假区打造。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规划开发上起点却相对较高,但是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在开发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温泉开发主体频繁变更、资金链断裂延缓建设进度

红格温泉假日酒店作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的旅游项目,一期工程由川投控股集团投资1.55亿于当年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而后川投控股集团将旗下红格温泉假日酒店转卖给攀枝花红格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但因为经济实力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经营不善等种种原因,截至2010年,红格温泉假日酒店全年亏损2169万元,负债率高达98.35%,酒店基础设施,二期项目投资全面停滞。2010年红格温泉假日酒店再度由昆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收购,酒店二期和三期建设才得以继续开展。开发主体的频繁变更,严重影响了红格温泉假日酒店的快速发展,延缓了红格温泉假日酒店的建设并且建设浪费也较大。

(二)客源市场单一,忽略本地大众客源市场开发

(1)外地客源市场有限量少。目前远距离客源集中于四川省内各市州,并且客源量依然较少,主要原因还是较四川省其他城市来看与省会城市成都仍然存在距离较远的实际情况,小长假外地游客往返时间仓促或不够,加之受邻近城市西昌对攀枝花旅游的屏蔽影响客源截流,周边其他大城市较少、对云南昆明又难以形成吸引力使来攀枝花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远距离外地客源很少。

(2)过分依赖本地官方市场和少量商务市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作为攀枝花较早开发的旅游度假区和攀枝花少数较为成熟的旅游度假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本地官方接待贵宾、外宾及召开政务、商务会议的首选之地,但官方客源市场毕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作为人口百万的城市,本地商务客源市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3)忽略本地大众客源市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在攀枝花本地来说是较为成熟和一流的度假区之一,由于在规划和打造时定位较高,长期以来,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在产品定位、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及推广方面,一直着力于外省及长距离客源市场的开发和高端商务会议客源市场开发,却忽略了攀枝花本地及周边攀西地区大众客源市场的开发。

二、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建议

(一)以阳光运动休闲定位,培养温泉体育疗养旅游专业人才

(1)以阳光运动休闲为主题,定位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应抓住游客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建设自身特有的温泉度假区主题,依托现有的山野运动区,康体养生区两大旅游板块,和攀枝花冬日特有的“阳光”旅游资源,打造以阳光、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与周边相邻的温泉旅游度假区形成鲜明的差异性,以阳光、运动、休闲定位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

(2)注重温泉体育疗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温泉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不是资金而是旅游行业的相关人才,温泉旅游的个性化服务要求温泉旅游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化人才,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康养、运动、休闲这一温泉旅游主题,就应该引进或培养一批运动专业旅游人才、保健疗养专业旅游人才。

(二)丰富温泉产品内涵,注重温泉文化建设

(1)完善温泉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温泉旅游产品内涵。要使旅游者在温泉旅游度假区长时间逗留、游玩、消费,必须建设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文娱设施来满足旅游者对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旅游需要。[2]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还需建设一批大型露天温泉浴池,拥有优美自然环境相对独立的高档温泉浴池和大型温泉水上娱乐项目,完善温泉旅游配套设施。

(2)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文化可以说是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也是度假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设温泉旅游度假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可以让游客有强烈的旅游认同感和旅游认知感。所以温泉旅游度假区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深挖温泉度假区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过程中,应将攀枝花主流的包容文化和本地少数民族风情注入其中,注重多元化、综合性本地文化产品开发,建设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特有的地域特色文化。

(3)着力温泉节庆文化建设。建设温泉节庆文化是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势,是温泉旅游度假区保持旅游魅力和持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在快速发展中,一定要注重温泉文化节庆建设,在冬季组织举办一些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以阳光、康养、休闲为主题的温泉旅游节。

(三)政府出面协同景区四大旅游板块结合

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红格镇政府、盐边县旅游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及单位应该及时发挥协调、沟通的桥梁作用,以全局为思想,统筹发展观,协同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四大旅游板块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四大旅游板块目前协调性、联系性、共享性,合力促进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壮大。

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必须对自身现状和其依托的资源环境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资源自身特点出发,综合周边生态、经济、市场环境,才能系统地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旅游度假区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此为思路,红格温泉度假区的开发,必须明确温泉资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根据温泉资源本身的特性,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依托攀枝花地区地域文化,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