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34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1

二、给学生们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下,一直灌输自己学习自己的观念。认为学习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一直标榜忍受的了孤独才能创造辉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初中生都是属于独生子女,习惯了一个人,在合作学习中或多或少会有矛盾和摩擦,就使得合作学习更显得拘泥于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合作学习模式的根本就是在不断学习中分享和交流学习的经验和教学,而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的逼着我们去学习。在分享和交流中增加了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生物学习增加了乐趣,并在学习中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世。众所皆知,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要注重分享和交流,那么课堂纪律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营造学习氛围,给学生们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初中生物很容易在枯燥的课堂中走神,一遇到特别难的专业知识,有些学生就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例如苏教初中版,老师课堂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方式,用新颖的方式教学,如采用ppt的方式,让学生增添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可以通过消耗一些化学生物用品,让学生在持续试验中,对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就是以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为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编排,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分享和交流,在学习探讨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知识储备,把达到团队之间的共同进步定为终极目标。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并给学生灌输合作学习理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知识已经在教师中得心应手了。例如,苏教初中版中,新兴的现代教学方式却显得特别难得。老教师经验教足,可是缺乏创新的意识,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在创新教学方面比较强。因此,在这差异的背景下,教学之中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统一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是至关必要的,在这差异的背景下,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生物属于偏理科的一门课程,初中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因此,在困难的教学压力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关键的。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2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其中实践性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分享。

笔者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一线,通过大量听评课发现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运用教材。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同学科教师各自为战,整合教师的经验优势不能形成合力,青年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强,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样,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三是部分老师的课堂观念陈旧,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五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沟通较少;七是学生组织性较差,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课堂上缺乏纪律性,缺乏对自我的掌控;

针对以上在初中思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都进行了“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分享是对体验的升华,学生将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情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进行交流分享。体验分享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出示视频、图片、漫画、歌曲、复习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自主学习:出示结合教学目标的学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探究体验:设置情景材料、课堂小辩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活动等让学生感悟体验,从中获得认识和情感;交流分享:在组内或班内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谈收获、感悟,谈今后学习生活中的打算,从而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多元评价:包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小组捆绑式评价和课堂评价,考虑到小组使用情况、班级特点和教师授课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师生评价和课堂评价:师生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当堂对学生讨论交流情况的及时反馈,课堂评价主要采用课堂练习,练习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书面的。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在于依托于新的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能力,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三、“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良好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教学兴趣高涨,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一堂课下来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交互的形式,有利于师生两方的情感体验,教学不仅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方式。课堂上教师接受每个学生的亲身体验、倾听所有学生的意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尊重并喜欢老师,从而体现了“亲其师才信其道”的真理。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目前“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问题

自从“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方面来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教师方面,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新教师较多的情况下,有助于形成较为稳定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教学质量普遍得到一定提升。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

1、教学模式趋于形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虽然被引入了课堂,但是只有个别教师真正把它当做一种模式去使用,大部分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学流于表层的模式,学生的参与不足,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

2、部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但是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尽管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但是这种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生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始料未及的,是教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当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时,在短时间内有一大批教师是很难解决的。

同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理解水平都层次不齐。因此,面对同样一个事物,让学生们自己去体认,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去体悟,所得的结果会因人而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比学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强迫学生接受他们的认识,所得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

3、缺乏对应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对学生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更重过程性评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包含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积极体验使人精神愉悦、情感高涨、乐于参与;消极体验使人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易从心里上形成挫败感,失去战斗力。目前,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的评价仍然以考试成绩这一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标准,而对于学生关于“体验分享”的结果评价,尚缺乏标准的体验式评价系统。

4、该模式不适用于九年级课程的讲授

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重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九年级的课程知识点相对较多,往往在采用了“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3

所谓“乐享课堂”,是一种乐于思考、乐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实践、乐于分享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亲身经历、参与、体验各种活动,从中体察探索知识的过程,感悟学习情趣,点燃智慧火花,生成活性的知识理解,发展各种可迁移的、关键的思维,以及交往和学习的技能。“乐享课堂”的关键落在“乐”与“享”。

其一,“乐”是一种学习发生的情感维度。“乐”是学习的启动机制、维持机制与保障机制,它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快乐之情和喜悦之意。学习中的“乐”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趣而乐”,这是当学习切合自身趣味、触及学生经验时的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反应。第二层次是“由知而乐”,这是一种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感悟而产生的源自生命内在的咏叹,是一种“知性之乐”。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理性美,语文中的语调美、节奏美、语句美等,无不向学生展示着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毅力、灵感和奇伟。知性之乐是一种深层的学习乐趣,是一种更加持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更具有价值的学习情感。我们的“乐享课堂”既追求“趣乐”,但更追求“知乐”,我们努力使课堂实现两种乐趣彼此结合、相互促进的乐向目标。

其二,“享”更多地蕴含了学习的认知内涵。“享”在这里的核心意义是“分享”,但其在词源学意义上也具有“自享”“享受”之意。也就是说,学习者首先需要有自我的知识建构,要对自己所建构的知识有一种自得和满足,这体现了个人学习的高质量、高规格;其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享、合作、交流、质疑、辩难、反思等,实现学习的“分享”,使知识实现由个人维度向社会维度的转变。但我们认为,“乐享课堂”所期待达到的,是个人的自主建构与集体的合作分享的相互整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个人和社会的穿梭互动之中,学习的高质量、高品质才会最终实现和达成。

由上可见,“乐”的情感成分与“享”的认知成分是彼此交融的,在最高层面上,“乐”是一种认知之乐,“享”是一种知趣之享。“乐享课堂”所追求的,正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所具备的认知、情感乃至身体的完美统一。

2.设计达成“乐”“享”的实施规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乃至实现“乐享课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路径及操作关键点究竟是什么?为此。我们初步设计了“乐享课堂”的实施规程及要点。

其一,“乐”的达成。(1)教学设计要考虑课堂引入情境。即情境要尽可能新、趣、奇。但也要与讲授内容贴切。(2)课堂讲授言语要自然幽默。这里的幽默要符合孩子的特点和接受能力。(3)课堂教学活动要关注孩子的经验。只有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经验和表现。课堂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4)课堂教学要能展示出学科之美和深层价值。即要教给孩子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这个学科看待自然、社会、人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5)课堂教学活动要层次递进,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6)评价要以正面为主,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解决不解之处。评价也是激趣之道。懂得评价的价值、作用,也是重要的教育品质和追求。

其二,“享”的达成。(1)课堂活动要以问题为驱动。这里的问题必须是有效的问题。必须是能启动学生思考的问题。(2)课堂中的问题要给学生个人思考和解答的时间。个人的理解是分享的基础,因此要有1~2分钟个人思考的时间。(3)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两人组、四人组的合作。小组合作要考虑问题的特点,并且要充分研讨,形成解决方案,要有小组发言的环节。(4)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全班直接发言或研讨。互动的形式不必完全采用小组合作,有些可以采用个人思考十全班发言的形式。(5)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提炼、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完整经验。

3.明确实施“乐享课堂”的基本环节

考虑到学校教师的知识和素养现状。想让“乐享课堂”一步_成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让教师从某个具体的环节开始做起,尽可能在这些更加细节的环节上让教师体会实施“乐享课堂”的精妙。我们初步设计了八个实施环节或实施抓手(即让学生经历“八个一次”)。教师可以由此初步体会“乐享课堂”的基本要义,进而逐步提升对“乐享课堂”的诠释和行动能力。

其一,经历一次勇敢的质疑。即学生在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创设的疑难情境或两难情境激发下,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惑、疑难、悬念、疑问进入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活动中。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梳理、归纳、选择要研究的问题,使问题情境化,并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引领学习活动。

其二,经历一次自由的想象。即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入“思维无”的自由境地,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个性。这就要求学生“会从不同方向想”――多角度思考、反过来思量,“会有自己所想”――怀疑、批判、鉴赏。“会尽情地想象”――创造形象、情感共鸣,由此展现思维和生命的活力。

其三,经历一次精心的操作。课堂上学生动脑、动口、动耳、动手、动情,通过实验、表演、模拟、辩论等操作活动。玩中学、做中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从现实情境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在大量的学习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做、学、思的过程中体悟学习之乐、学习之美和课堂之趣。

其四,经历一次美妙的欣赏。即让学生在体验美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观察、倾听、感受、鉴赏等,提高审美敏感度,培养其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能自觉地将日常经验升华为审美经验,用“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学习,并对新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审美企盼。

其五,经历一次多彩的展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选择适宜的展示内容,采用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方式,如作业展览、对话交流、角色表演、游戏活动、个人才艺秀等,并对展示进行分享、评价与反思,提高自我展示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作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师,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学习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考虑的问题。近年来,立足于我校“学案导学,同伴引领”的课题研究,我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尝试着依靠“同伴引领”的地理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同伴引领”的一些尝试,以望抛砖引玉。

“同伴引领”的概念,来自同伴互助式学习,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在这里,“同伴引领”是基于“学案导学”模式下的同伴分享、同伴引导、同伴监督与同伴评价。支持“同伴引领”的学习组织是结对子和分小组。

一、在同伴分享中激发学习潜力

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爱好迥异,但是他们乐意接受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经验和建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将同伴分享引入课堂,同伴分享是在课堂前3分钟设立“分享时间”,教师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布置分享任务,全体学生围绕任务,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分享材料,在“分享时间”上台展示、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旅游经历,自己学习地理的方法和经验,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地理有关的书籍、电视的内容、新闻报道,还可以是听到的一首歌,歌词里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展示,可以展示自己出去旅游时拍的照片,买的纪念品,家里结了油菜籽的油菜等,只要和地理相关的,表达的是正面的信息,都可以。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实施,如,电脑、实物投影来展示。

学生的分享精彩纷呈,以下进行举例说明。如,在分享学习地理经验时,有的同学提出:(1)在学地理的时候,养成左手指图的好习惯,教师讲到一个地理事物、地理名称,能在地图上找到的,马上用左手指出来;(2)地理课堂上准备好红、黑、蓝三种水笔,准备好“!”“。”“?”三种符号,三种水笔用来描绘地图,三种符号表示自己的三种学习状态。“!”通过自学,自己成功解决了问题。“。”通过同伴交流,自己解决了问题。“?”通过自学,同伴交流,还是处于困惑、不懂的状态。这些学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有地图意识,要会分析、会学习、会创新。

二、在同伴引导中提高学习效率

1.同伴的点拨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同伴引领”的课堂,“同伴”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在分析、解释、争论中,轻而易举地解决学习中的“拦路虎”。例如,以前在学习经纬网的时候,对于怎么判断东经和西经,特别是180度附近的东、西经,很多学生都很困惑,即使教师及时点拨,甚至反复点拨,还是有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屡屡犯错,表明学生还是没有理解。现在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发现这个“拦路虎”已经大致被解决了,经过观察,教师发现,是学生用自己比较浅显的语言解答了这个难点:180度经线两边和0度经线两边东、西经是相反的,不过180度经线两边都是大的数字。学生的语言可能比较幼稚,没有用专业的地理语言,但效果却是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说多了未必有用,只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同伴互助,同伴的点拨就会给他们以惊喜。

2.同伴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同伴引领”的地理课堂上,小组、对子内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自身擅长的方面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开拓学习新领域。例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域”这一内容时,教师发现,有的小组是按照特别行政区―直辖市―自治区―省,省由沿海向内陆,由北向南依次学习。有的小组是参考教科书的方位,按照我们所在地(长江中下游7省市),北京所在地(黄河中下游6省市),东北3省加内蒙古,南部沿海,西南,西北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的。还有的小组是学生提供拼图,利用拼图来学习的。还有喜欢电脑的学生提出在电脑上玩拼图竞赛,喜欢绘画的学生提出能否画一幅中国政区图。因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了,同伴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广阔,在学习中更可以发挥特长,做到扬长避短。

三、在同伴监督竞争中激活学习活力

“同伴引领”地理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同伴的监督和竞争。在同伴引领学习过程中,小组和对子内部,互相帮助、理解,同时也互相监督、激励。在平时的地理教学,多采用监督机制,请对子内部互相监督,请组长监督自己的组员。在复习阶段,引入竞争机制,采用竞赛、抢答、接力等多种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小组比赛。这样“逼”着每个学生每堂地理课都是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复习课上,为了检查小组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一场PK赛,PK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必答和抢答。必答:组内每个成员必须独立完成,个人分数计入小组总分,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小组内每人有2次抢答机会,答对给分,答错扣分。两次分数相加,分数最高的小组胜出,有适当奖励。这样的复习课,学生都全神贯注,跃跃欲试,精彩的回答一次又一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习动机深度激活,同时也使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使记忆更为牢固。

四、在同伴评价中树立学习信心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5

李学红:我们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主要是来自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呼应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基础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探索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教育模式。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这两个“显著增强’’就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是主动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加快区域教育转型的—个重要切入口。

二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回归育人本质。为适应未来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是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探索。我区地处上海西北部的中心城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使区内基础教育校际间、地区间还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我们就设法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在普通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让一些优秀教师每周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走出本校,“跨校”带教指导,实现了“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我区现有3所上海市实验l生示范性高中,这些学校在课程、师资,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是这些资源只有本校学生才能享用。同时,这些学校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有时也会出现报名不足的情况,从而使优质资源“空置”。鉴于此,我们积极探索有效机制,破除学校之间的“围墙”,让更多学生共享这些优质教育资源。

记者:普陀区实施学生创新素养既是主动适应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破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需要。请问。你们推行的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总体设计是什么?

李学红:《普陀区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五方面的工作目标,即科学规划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创新教育资源布局,培育研发具有区域特点的区校两级创新教育课程,集中建设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教育专长的教师队伍,探索形成促进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

我区以东西南北中为布局,分别在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宜川中学、同济二附中、曹杨中学建立创新实验室,积极支持区内其他中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建设涉及更多学科、内容丰富的创新实验室。同时,还依托区青少年中心、区劳技中心、区教育学院等,建立了一批区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了一批富含创新元素的主题课程,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场所。

记者:您上面提到“探索形成促进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你们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面向全体、让更多学生共享创新教育资源的呢?

李学红:创新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我区用学生“校际走班”、共享优质课程的模式,实现“一校资源,全区共享”。

早在2011年,我们就面向全区高一学生开设了四门区域共享的创新课程,其中包括曹杨二中的《博雅教育》、晋元高级中学的《结构设计创新》、宜川中学的《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的课程。这3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创新课程,均具备良好的师资、课程和创新实验室基础。如晋元高级中学的《结构创新》课程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作共建,同济大学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开发、教师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通过网上选通过选课平台,采用名额分配的方法,向高一学生课程。每周五下午,区内13所高中学生“跨校走班”,选修这些优质课。一学期下来,虽然效果很好,但课程太少,满足不了需求。鉴于此,我们又相继曾加曹杨中学的《绿色能源》、同济二附中的《3S技术应用》、区劳技中心的《DIY创意体验工坊》等课程。同时,我们又引进《哈佛辩论证书》和《元智科学》两门课程,将其从高中扩展到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段,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区域共享创新课程。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整体设计和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小学阶段以愉快教育为主线,以“我体验,我快乐”为主题,侧重创新意识养成;初中阶段以体验教育为主线,以“我动手,我探究”为主题,重点进行初步的创新实验;高中阶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我实践,我创新”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们调整课程计划,在每周五下午,开展小学“快乐活动日”、初中“动手探究日”和高中“创新实践日”,通过实践体验和创新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为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实践创造条件。

记者:通过学生跨校选修。让更多的学生共享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确实是破解校际发展不均衡的良好机制。但学生“校际走班”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安全问题。对此,你们如何进行管理?

李学红:我们委托区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包括组织专家评估创新课程、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等,保障创新教育的有序推进。自2011年9月开课以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区域共享创新课程的运行模式,包括选课管理、上课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先后制订《学生上课规范》《(学生手册)使用规范》《教师教学常规》《开课学校“区域共享课程”专项工作负责人职责》《选课学校“区域共享课程”专项工作负责人职责》等配套制度。课改办对课程实施随时跟踪,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个别访谈、向家长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开课学校教师、选课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征求改进建议。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经过两年多运作,已经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校际走班”课程运作和管理机制。

记者:那么,你们采取何种方式,推行这些共享课程?

李学红: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丰富资源,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养成善于钻研、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区教育局设立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专家团队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等,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区域共享的创新课程,只有通过评审才能确定。我们要求学校要有完善的课程设计方案,至少有2名以上教师能进行相应项目的教学,要提供教师实施项目和学生学习项目的支持性材料等。

同时,学校开发创新课程要符合四个原则:一是与国家课程相融合,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在教育内容上保持衔接、在教育功能上相互促进;二是要与学校的校本课程贯通,应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三是要与区域共享要求相符,让课程的研发、试点、运用吸纳区域内更多学校、教师参与其中,为区域学生共享课程资源提供便捷。

我区各所学校对课程均进行了二度开发,如宜川中学的《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课程。学校把从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到的课程,针对高中生特点,绕开一些需要用复杂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定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创新体验活动融合在一个个有趣的项目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开展创新项目活动。

另外,我区每学期召开区域共享创新课程教研活动,就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项目研究、团队合作、学生激励评价,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师指导的策略等进行研讨。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我们还会进行创新课程的展示,并邀请选课学生的家长观摩课堂。

记者:教师是实施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力量。在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们如何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李学红:我们建立了三支团队:一支是创新项目研发的专家指导团队,它是由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市区相关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等组成,主要指导区域创新课程的项目遴选、开发指导和教师培训等;一支是具体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他们主要负责研发、完善和实施推广创新课程;另一支是由各开课学校及选课学校专项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主要负责学生管理、上课教师管理、班主任管理等。

记者:经过两年的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工作是否已达到你们当初预期的效果?

李学红:可以用“四个一”来看成效:形成了一批深得学生喜爱的区域共享创新课程,建立了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培养了一支能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形成了一套具有普陀特色的区域共享创新课程的运作机制。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创新实践的快乐,在积极的体验过程中受到鼓舞。各门创新课程以项目研究为主线,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每个课程都有若干个项目小组,合作研究。而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暴露出的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但受益者又不仅限于学生。实施创新课程的教师,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上进行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尝试。学生提出的项目,从最初的策划到设计,再到和学生一起实施、推进,无不包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包含着教师认知的积累与提炼。当学生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教师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操作上给予帮助。教师在创新课程的研发、实施过程中,其专业再次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6

1、经验共享

交流和合作在教师间开展,能有效促进集体力量的发挥,对教育管理的提升效果是明显的。一个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变成所有教师的经验,开展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活动,能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所谓,你有一经验,我有一个经验,交流后你我就各自拥有了两个经验。想要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完善大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教师间进行理念的分享、经验的分享和知识的分享是必要的。经验共享的同伴互助形式,可以使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还对独立的教师个体起到很好的提升效果。同伴互助的教师工作形式,就是要将大家聚集起来,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奉献者和受益者。在这个形式的开展过程中,快乐体验、成功体验和归属体验是共同的。同伴互助给教师团队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尊重差异、彼此欣赏的氛围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新气象。

2、新老教师的互助

一个教师的团队,其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面向全体的。一花独放不是春,要想形成教师同伴互助的合力,让这种形式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就要在强调集体能力的同时,注重教师个体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想组建一个优秀的互助教师团队,就应先培养每个教师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推进教师同伴互助时,注意教师间的业务互助。教师的业务能力互助可分层组织,倡导教师间“新”与“老”的组合互助。这里所说的新和老,不是单单指年龄上的,而更多的是指班级管理经验上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见多识广,在管理班级上有自己独特的模式。新教师则经验不足,但理论新,热情高,没有经验的拘束,更能发挥创新效应。因而,教师的同伴互助强调新与老的有机结对,让这些教师在互助中携手共进,为实现在同伴互助形式下的高效班级管理奠定基础。

3、组织教研

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不能仅仅是两两间的自主活动,可以是松散的、随机的,但也应注重有组织的互助,这样才能使同伴互助这种形式不流于形式。有组织的互助是保障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的规范化需求。教师的同伴互助活动的组织,通常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保证教师的参与程度,还要保证活动组织的针对性。也就是说,每次组织这样的集体互助活动时,都应是有目的的、有实践意义的,而不能为组织而组织,摆摆样子,没有组织这个活动的内涵,也体现不出互助的张力。这样的集体同伴互助,可以说也是一次教研活动。针对初中的班级管理,先提炼一个课题,大家在一起来围绕这个话题发表见解、出主意。这是教师间创造性互助合作的重要平台。当然,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形式和方法还有很多,如教师集体备课、合作讲课、共享课件等等。但由于这些与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班级管理关系不大,这里不再赘述。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7

2015景洪市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开始于热带的暖冬,在2016年暑季的热浪中落下帷幕。回顾本年度,在市局的统筹部署、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国培专家团队的帮扶下,团队成员干劲十足、热情满满,虽然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但态度真诚、情感真挚,大家真切希望通过国培计划平台踏实做事,在送出经验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到提升。

一、前期调研,确定需求

2015年12月,第一次送教下乡是到景洪市勐养三中,团队成员分别在三中、职中观摩了9位初中地理教师的常态课(如图1),收集了16份教师情况需求问卷调查表。另外,在两所学校分别组织地理教研组活动,形式为讲课访谈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下大家畅所欲言。教研活动记录表如图2所示。

通过调研,整理出如下问题需求:利用板图板画落实地图教学,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突破难点;针对地理教师非专业化特点在校内年级组之间通过集体备课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教法;是否可将导学案作为练习册使用;可以对一节课中的部分内容恰当放手由学生自主完成;对课标要求掌握的地理概念应解释清楚,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研讨互动,携手共进

2016年3月28~29日,第二次送教下乡活动在景洪市勐旺中学进行。本次主题是以第一次送教下乡的调研、问题诊断为基础,确立落实学以致用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发挥城区信息优势,帮助更多乡村教师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答疑解难,在师资软件方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景洪市中学地理学科送教下乡团队、各乡镇中学地理学科教师共计13余人。

1.经验分享

景洪市第四中学李丹老师就“分享云师大国培‘三板教学之板画’”进行解读,向教师们介绍地理学科教学常用板画的绘画技巧,并分享展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板画成果(如图3)。

景洪市民族中学施崇云老师分享了“课标―教材―教法”,给大家解读新课标、新理念,并结合课标要求分析云南省所用的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符合中青年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怎样上好一堂课。

2.课堂观摩

本次下乡完成八年级复习课“亚洲”和七年级新授课“澳大利亚”两个不同课型的同课异构观摩和教学讲评(如图4)。同课异构是一线教师较喜欢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可以让参与者清楚感受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在不同课型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实施有效。两节课的教学方式不同,七年级新授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的整合;八年级复习课是传统课堂中发挥地理学科特色,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观摩四位教师的同课异构后,授课教师进行说课和课后反思自评。听课教师畅所欲言,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年轻教师分享现代教育技术,老教师传授教学实战经验,在国培搭建的“送教下乡”平台中,各位教师合作交流、携手共进。

活动结束后,建立了景洪市地理教师微信群。教师们积极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板图教学,并在群里分享成果、交流心得,让培训活动得以延伸,活动意义落到实处。

三、立足教改,高效备考

2016年5月12~13日为本年度第三次送教下乡时间,活动地点选在景洪市四中。5月12日上午,云师大初中地理专家指导团队李教授深入课堂,亲自为参训教师示范两堂生动的八年级地理复习课(经纬网和世界气候),并与乡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座谈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如图5)。

景洪市民族中学施崇云老师做专题讲座,解读2016年云南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讲解系统深刻,大家纷纷表示复习有了方向指南。景洪市四中李丹老师主持交流地理复习备考策略:做好备考复习计划,利用寒假布置有效假期作业;抓基础知识的记忆,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提纲要精炼;根据近几年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分析得出,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用对比分析方法找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与运用。

四、收集材料,解决问题

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大家的真诚感染了参训学员,笔者整理了活动的文字、图片和电子材料,并以活动简报的形式对每次下乡流程和收获进行总结。同时还收到来自参训乡村教师的学习心得,这样的能量回流,证明送教下乡活动是有效的,活动很接地气。

通过本次活动,团队成员形成共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初中地理10分制好比给弄潮儿一块冲浪板,让地理课堂带着学生乘风破浪看世界。它带给一线教师的是机会和挑战。考核改革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势必要与之相适应,所以教师自我探索与学习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虽然改革的路途充满未知,但职业生涯也悠远漫长,与其迷失在岁月的迷雾中,不如用真挚的初心照亮旅途。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8

1.1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背景1984年,清华大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为学校的分析中心和材料中心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学校的分析仪器得到了更新和水平的提升。两个中心是当时为全校师生提供公共分析测试服务的单位,必然要有一定的费用来保持中心的平稳运行,如水电、试剂、仪器设备的维修和部件更换、仪器设备功能的二次开发、新测试方法的研究和辅助装置的研制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当时的情况是两个中心都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来源,只能通过收取测试费用来平衡支出。尽管当时对校内用户的收费给予了很大的优惠[1],但是对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和经费不足的学生论文工作仍是不小的负担。1986年,由原设备实验室处(现为实验室与设备处)牵头,联合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科技处共同出资建立了分析测试基金。学校也拨出一些经费支持分析测试基金,对使用这两个中心的仪器设备的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还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2-3]。这两项基金后来合并为“实验室开放基金”。

1.2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目的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内跨系、跨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加强学术交流”[4]。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高低取决于需求和服务,当需求客观存在且服务条件具备时,就需要通过一种共赢的方式使供需双方都得到满足。实验室开放基金就是撬动双方积极性的杠杆,在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更多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很好地调动了机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但解决了机组测试费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机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实验室开放基金也发挥了管理部门联系机组和用户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开放基金的设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型仪器设备以传统的拨款方式补充运行费的做法,同时调动了机组和使用者的积极性,又为管理部门找到了一个工作的有力抓手,实现了多方面的效益。

1.3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主要工作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是一项有益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基金的良好运作,清华大学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基金的申请、受理和评审流程。通过通知、印发“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手册”等多种方式宣传开放基金的使用情况,让更多的人清楚地了解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开放设备;通过设计合理的申请表,收集必要、完整的信息,认真组织专家评审,保证基金审批和使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2)加强管理和协调,保证基金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实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科技处等部处给予密切合作。实验室与设备处具体负责经费的管理、申请审批和考核工作,每年对基金使用成效进行总结,并向主管领导汇报,积极与相关部处沟通基金的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实验室与设备处还及时调整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将所购置的新型、有需求的设备纳入基金管理系统中,及时淘汰开放不好或者没有需求的设备,始终保持开放设备的先进性和通用性。学校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以鼓励机组积极工作,充分发掘设备的潜力。

2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完善与发展

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以来,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机构改革,主管部处也几经变化[5]。但是,20多年来,基金主管单位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探索适合清华大学发展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方式,使开放基金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清华大学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使开放基金得以高效地持续发展。1989年5月,经主管校长批准实施了“清华大学开放基金管理办法”,1997—1998年度第四次校务会通过了“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实施办法”[6],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的目的、资助范围、资助仪器标准、实施程序、申报评审时间和财务管理、奖惩办法等。随之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办法”实施细则,细化了开放基金的申请、审批、财务管理以及奖惩措施。2005年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将“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办法”及实施细则合并为“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2012年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对基金管理办法做了较大修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2.2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历史变化实验室开放基金运行26年来,在基金的内涵、资助方式、资助额度、资助比例、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基金内涵的变化。开放基金设立之初的设想包括所有鼓励实验室开放的资助基金。1986年基金设立之初设置了测试基金和维修基金;1997年撤销了维修基金,大幅度增加了测试基金的数额,机组的维修资金主要来源于开放服务收入;2008年新设置了实验室创新基金,鼓励实验技术研发。近几年仪器设备的价值增加,维修费用较高,机组反映测试服务收入不能支持设备的大修。学校在“985工程”三期的支持下,2012年重新启动了维修基金。

(2)基金资助方式变化———变先拨款为后付费。实验室测试基金最初的资助方式是在测试开始前就直接拨款给用户申请的仪器机组,但学校很快就将“先拨款”调整为“后付费”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学校不是向实验室拨款,而是支持用户,只有用户使用资助设备后,管理部门统计服务情况后,将测试服务费拨付机组,机组才能得到相应的运行维护费和人员劳务费用”[7]。现阶段实验室与设备处每年两次集中办理测试服务的汇总和返款。

(3)基金资助总额的变化。基金刚设立时总额只有20万元,开放基金设立之初的8年,学校拨款累计277万元,平均每年34.6万元。由于运行良好,效果显著,1997年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基金的支持力度,将大型仪器分析测试基金和维修基金合并,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同时将基金资助总额提高到600万元/年[8],并且一直实施到2011年。近几年由于国家项目的申请中降低设备购置费而加大测试费的比例,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可支配测试服务费增加。为此,学校计划将资助总额适当进行调整,同时在“985工程”三期恢复了维修基金,总额为1500万元。

(4)基金资助比例的变化。开放基金设立之初,学校科研项目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为了有效帮助课题组开展分析测试工作,测试基金最初对课题的支持比例为50%~70%。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基金项目、“973项目”等基础研究课题资助70%。随着学校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测试基金资助的比例逐渐降低,2012年将资助比例统一为30%[9]。资助比例的调整反映了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资助比例的调整,在年度资助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了更多的自筹资金,使测试基金的总额有了大幅度增加,更好地支持了获得资助的仪器设备及其所在的公共测试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开放共享。

(5)基金管理方式的变化———纸质文档流转变电子化、网络化管理。2001年之前,基金的管理(如基金的申请、总结、数据汇总等)都使用纸质文件流转,基金的使用也采用基金卡,机组人员在基金卡上记录使用金额和余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2001年,在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帮助下,一部分仪器设备实现了基金的网上申请和评审。网络化管理效率高、信息透明度高、查询统计方便等优点得到了机组和用户的普遍认同。2006年,全校开始统一使用实验室与设备处联合计算中心开发的网络版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系统,实现了基金管理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开放基金运行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实现了基金申请、审批、使用、汇总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10]。

(6)基金资助设备变化。随着学校购置仪器设备的增加,基金资助设备也不断更新和增加。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基金资助的设备从最初需要动员加入到现在需要竞争择优。基金设立初期主要依靠分析中心、材料中心的仪器为全校服务,如今不仅分析中心、材料中心的仪器设备数量增添较多,还增加了生物医学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等校级科研条件平台,一些院系级分析测试和实验研究平台也发展起来。

(7)服务奖金和酬金的比例提高。实验室开放基金从制度上保证机组能够从服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酬金,学校规定从仪器设备用户自筹经费中30%作为酬金。现在用户在自筹经费比例为70%的情况下,服务收入的21%作为酬金。

3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效果

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实施成为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这一做法后来被不少国内高校所借鉴,促进了高校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

3.1清华大学内部效果1986年4月至1987年9月的1年多时间,全校有21个系的377个项目使用了开放基金[11]。开放基金设立的前8年共资助课题2500项,培养人员近8000人次,约2400篇。在开放基金的支持下,SCI数量、人才培养数量均呈递增趋势,且得到基金资助的SCI论文数每年都在1000篇以上,实验室开放基金的需求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9

下面我们以中班美术活动“妈妈肚子里的我”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妈妈肚子里的我”活动过程简述

“妈妈肚子里的我”是在临近感恩节时开展的中班美术活动。活动共分为六个环节:初步欣赏――自由创作――分享评价――再欣赏――再创作――再分享评价。这看起来只是将传统三段式流程整个重复了一次,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即时螺旋上升功能的重复。其中第一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第二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通过对自身进步的肯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便在未来能够更加自觉地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应用这些经验。从实施后的总体效果来看,幼儿有了更多情感体验、自我表达、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机会。

初步欣赏。伴着优美温馨的音乐,教师展示了许多幼儿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这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都比较投入,并不时伴有讨论。之后,教师展示了一张胎儿的侧面照(见图1),并对照图片对胎儿的身体结构(头、身体、四肢)作了介绍。幼儿对这张胎儿照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为幼儿接下来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关于胎儿身体结构方面的经验。

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和表现妈妈肚子里宝宝的形态,重点是帮助幼儿对人体基本结构有初步的整体认知。幼儿在教师提供的粉红色圆形纸上作画。

分享评价。教师选取了幼儿所画的不同身体姿势(正面、侧面、倒立)的宝宝,围绕“你画的宝宝在干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和幼儿共同进行一一对应的意义解读(跳舞、爬高、翻跟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见。从幼儿第一次完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于宝宝身体结构总体上掌握得不错,对于不同身体动态也有相应的想象、表达(见图2~6)。

再欣赏。教师呈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打呵欠、扭动、倒立等胎儿典型动态定格图(见图7~9)。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拓展其对宝宝动态的直观认识,为下面的再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与教师和同伴热烈讨论不同的宝宝动态。

再创作。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各种形态的妈妈底板上作画。或站着、或躺着的微笑的妈妈形象为幼儿提供了情境支持,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使其与妈妈之间形成情感上的联结。作画时,大屏幕上循环放映的胎儿动态定格图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表象支持,有助于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作画时会不时地与同伴比较、交流,也会向教师解释其绘画意图。将幼儿前后两次创作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第二次创作的作品在身体结构的完整性、身体动态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要丰富得多。

再分享评价。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将“妈妈”送到“大草坪”上晒太阳。之后,幼儿和教师共同围坐在“大草坪”前。教师选取了翻跟头、双胞胎、多胞胎、长头发宝宝四幅图进行分享(见图10~13)。在此次分享评价中,除了从身体姿势和作品意义两方面来解读外,教师更加注重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如:“翻跟头的宝宝不要把妈妈踩疼了哦!”“两个宝宝都笑眯眯的好开心!”“多吃东西就能快快长大出来见妈妈了!”幼儿开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余幼儿则认真倾听,有时也会向同伴提问。

二、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分享评价环节作为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拓展深化,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1.梳理创作思路

与他人互动能够为幼儿更加关注自己的认知过程提供必要的刺激。幼儿在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形象讲给教师和同伴听的过程中,会努力洞察与反思自己的情绪情感、创作意图和表现能力。

本案例中,在回答教师“你画了一个什么宝宝”这个问题时,幼儿会试图回溯并描述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体验,这也是幼儿对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的再次梳理。如,当他人回应“你的宝宝还画了鼻子、头发和脚趾呢”时,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检视自己的想法,继而有意识地作出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幼儿渐渐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反思并不断完善的良好学习品质,这对于幼儿今后学习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2.分享他人观点

在分享评价环节,通过集体分享讨论,倾听同伴的创作意图,幼儿能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尝试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欣赏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懂得美术创作并无对错之分以及同一幅作品可以有不同命名和解读,继而慢慢形成一种看待人、事、物的多元价值判断视角。

在本案例中,一个幼儿看到教师出示了一幅头朝下的宝宝的画,便大声说:“老师,她的不对,画反了!”在接下来的分享评价环节,教师特意让画倒立宝宝的小作者说说她的想法。原来小作者是有意要画“翻跟头”的宝宝。如此一来,之前从自己立场出发去评判他人作品对错的幼儿便会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不同人看问题的观点、立场和角度是不同的。

3.迁移学习方法

创作表达需要广泛而坚实的方法、策略的积累。幼儿可以获得教师或同伴分享的学习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进一步创作与表达。毋庸置疑,幼儿积累的学习方法越多,越能对自己的创作与表达形成有效的支持,也更有助于自己将好的方法和策略迁移运用到相似的学习情境中。

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分享评价环节,幼儿了解到,可以把纸倒着或倾斜着画不同姿态的宝宝,可以参考屏幕上宝宝动态定格图来画,可以现场观察同伴的身体来画,还可以想象弟弟妹妹的样子来画。在此基础上,幼儿在进一步创作时对原有经验与新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这是顺应幼儿内心需要自然展开的,而作品质量的提升又会帮助幼儿获得对自我评价的积极体验。幼儿在获得运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后,就会将好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

三、优化分享评价环节的教育建议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活动中间增加分享评价环节后,幼儿能从中获得创作素材和灵感以及学习方法,并能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应用。

我们认为,教师除了在美术活动中增加分享评价环节外,还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优化分享评价环节,以避免该环节流于形式。

1.更加注重“倾听幼儿的画”,拓展幼儿表达渠道

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曾说:“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倾听幼儿的画”,不仅仅是指教师要用耳朵听幼儿介绍自己作品的意义,还包括当幼儿采取其他表达方式,比如用肢体表达时,教师能够解读幼儿传递的信息。教师不只是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受、去接纳不同幼儿的审美表现、需求表达。

之所以要拓展幼儿的表达渠道,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多渠道表达有助于教师解读幼儿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表达风格不同。传统的分享评价环节大多采用语言表达方式,这比较适合听觉偏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幼儿可能在分享时说不出来,或对别人单纯用语言描述不敏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采取其他表达方式。

具体到本案例,做法可以是:对于语言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其说说这个宝宝在干什么;对于形体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其用身体语言表达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跳舞的样子;对于综合性艺术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其表现机会,让他表演一下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各类审美、表达经验,从而拓展其表达渠道。

幼儿作品是幼儿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外界事物、对美的独特认识和情感体验,是其丰富多彩内心世界的反映,是幼儿个性化心理需求和情感的表达。教师如果只对幼儿作品本身进行解读,那就可能只能窥探到其内心世界的“冰山一隅”。所以教师要重视、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的多种表达来读懂幼儿的“画”。

2.运用“追问”策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在分享评价环节,当幼儿表述有困难时,教师要能解读潜藏在幼儿不完整语言背后的意义,运用追问策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述清楚。特别对于幼小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会出现说不清楚、只说半截话、词汇贫乏、语法错误等情况,这时,教师就要适时介入,不断追问,引导幼儿逐步学会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幼儿的问题意识薄弱、反思能力欠缺时,教师也要采用追问策略,针对具体情况,帮助幼儿先对问题进行定位、定性(问题在哪里,是什么),然后引导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把握追问的契机,洞悉幼儿的所思所想、情感体验、问题和疑惑,同时引导幼儿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分享评价时,教师可问:“你们在作画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当你遇到困难(画不出来)时可以怎么办?”经过教师不断追问,幼儿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开动脑筋努力寻找解决之道(向同伴学习,请教老师,看大屏幕等)。

3.提供更多幼幼互动的机会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10

教育中那些方面可以应用用共享思想呢?

一、教育资源共享

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各类专业教辅和学习资料应有尽有,满足求学者各种不同需求。各个学科资料都有。适合中、小学生,还有大学生等群体。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也引发了我国教育的变革旋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对慕课、SPOC等各种形式的在线开放n程从初见到深入体验,从陌生新奇到逐渐习惯乃至如鱼得水,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开放、自由、多样化,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并促进着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进行深刻的变革。

二、教师资源共享

目前,在线辅导市场的教育机构已经有不少,既有打“名校大学生”牌的机构又有主打名师路线的机构。对于依靠大学生师资的平台来说,教研水平和对老师的管理是关键。面向初、高中生,老师是来自名牌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主打 “精英陪伴式教育”,希望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给给高中生带来榜样的力量。主打名师路线的机构精挑细选、严格认证来自全国重点实验学校和一流培训机构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精英教学。

三、教室共享

但共享教室不仅只提供场地,更提供了一套由pad等硬件来呈现的集招生、运营、财务等一体化的云端系统。目的是“降低人力和场地成本,提供云端教师培训。”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线乐教育的种种难题。将闲置场地引入大屏和VR做线下体验店。通过与机构合作入驻教师与学生加入教育行业。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例11

群文阅读是新课程背景下悄然兴起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阅读教学大胆的尝试与破冰创新,是学生自主阅读与集体共建的新天地,可以说,是合作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的新尝试。笔者在本文的教学实践,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地,基于初中英语课程的学科特征,立足学生英语阅读发展的实际需求,就如何打通群文阅读这条通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通幽小径,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教学浅见。

1. 巧立话题,精选群文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较之小学阶段逐步走向精细化,难度加深,广度外延,无论是对教还是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英语阅读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由篇到群的阅读教学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本课或者本单元所学的主要知识点或内容,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吗,巧立阅读话题,并围绕这个话题,精心整合阅读材料,既有本单元以该话题相关的教材资源,又有围绕该话题展开的课外资源。

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8B Unit 2 Travelling这单元后,考虑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Travelling”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学生都有和家人、朋友一同旅行出游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本单元的群文阅读活动中,笔者以“I love Travelling”为主题,挑选了4则以“Travelling”有关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围绕“The benefit of travelling”、“Some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s around the world”、“Enjoy your travelling”展开,引导学生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个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2. 小组探究,群文共享

群文阅读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张通过师生之间的集体共建,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达成群文阅读的共识,实现群文阅读经验共享,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所给阅读材料及提出的相应任务,结合所学知识,一同剖析文章,探究问题答案,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7B Unit 3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wn时,笔者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他们对各种中西方传统节日有着高度的兴趣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改为学生们准备好群文阅读材料的习惯,而是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中西方不同节日的庆祝图片,这些节日有的是本单元学生们刚刚接触的,有的则是单元知识之外的(e.g. Christmas / Easter / Halloween / April Fool’s Day / Dragon Boat Festival / Mid-autumn Day),每个小组以抽签的方式挑选出一个节日,并根据所选中的节日,展开小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小组不仅要挑选出一则以这个节日有关的阅读材料,还要设计相应问题,并就这个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风俗习惯进行汇总共享。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以小组分工的互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群文阅读的过程中。

3. 渗透反思,“阅”然纸上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解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等思维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细嚼慢咽地反刍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新问题,学会新知识,从而达到用英语做事情的教学目的,实现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发展的教学本意。

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9A Unit 5 Films这单元时,笔者挑选了一组学生们颇感兴趣的电影节目介绍,如Titanic、Forrest Gump、Modern Times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任务型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在任务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阅读笔记,并对小组成员的笔记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在此基础上弥补自己笔记的不足。在这个阅读笔记分享的过程中,笔者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就小组成员的阅读笔记进行交错性评分(等级制,分别A/B/C级),并将评分结果纳入群文阅读活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中,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渗透反思性的学习理念,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养成做好阅读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群文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启蒙发展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能。笔者以为,群文阅读的教学思想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促进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大胆尝试,致力于开拓学生的英语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发扬学生英语合作学习的精神,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1] 左春梅.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