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3 16:52:37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1

儿童文学家秦文君女士曾说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以简单有趣的文学形式,揭示生活的真相,回答世界是怎样的,呼唤全人类共同的道义。[1]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代一代传承着东西方关于善良、真诚、独立、感恩、勇敢、探索等价值观。因此,儿童文学阅读一直是儿童教育中备受重视的内容。在很多欧美国家,儿童阅读推广都上升为国家工程。如今,我们进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阅读的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各种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在让人们便捷地获取阅读资源的同时,也轻而易举地得到许多良莠不齐的碎片化网络信息。有专家认为,我国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儿童文学元素,儿童阅读结构失衡。[2]有家长认为,孩子学业负担太重,缺少阅读时间。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孩子在选择阅读资源时缺乏引导,满足于阅读一些娱乐性、时尚性太强的网络碎片,而真正能带给他们心灵滋养的儿童文学作品却无人问津,,尤其是国外原版优秀儿童文学。作为全民阅读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筛选、推荐和引导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作为外文阅览室的图书馆员,笔者觉得有责任把国外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推荐给更多的中国孩子,引导孩子走进斑斓浩瀚的文学世界。可是,长期以来,在这个被“浅阅读”信息占据的时代里,外文阅览基本是少数成人读者的专属,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跨越语言隔阂、亲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呢?基于此,笔者近两年来以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书目推荐、与国内外教育专家和机构合作开展儿童英语读书会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三种方式,在原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推广上做了一些新的实践尝试,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外国儿童文学,外文原版作品也渐渐被儿童读者所关注。

一、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书目推荐

文学作品的筛选与书目推荐是图书馆馆员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自2010年以来,随着图书馆外文原版图书购书经费的增加,图书的进书数量及种类也在逐年上升,儿童绘本、文学作品等越来越繁多。为了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英语程度的小读者的需求,笔者对英文绘本进行了筛选,并按西方图画书分级理论和儿童语言学习规律,把所有英文儿童绘本从易到难分为三级,并制作了英文启蒙绘本读物书目。尽管英文读物的分级能满足一部分英语初学者的需求,但对于有更深层次阅读要求的小读者和家长来说,就显得不够了。因此,笔者参考了在国际儿童文学领域获得成就的书作,整理出百部终生受益的儿童文学作品书目,以及获美国纽伯瑞奖、凯迪克图画书奖、金风筝奖、英国卡耐基奖、澳大利亚年度儿童文学奖、爱尔兰文学奖等文学奖项的专题作品书目。有了专题书目的引导,小读者在找儿童文学阅读资源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在整理书目的过程中,笔者也进一步了解了部分获奖作品及作家的成就,为今后的深度推荐打下了基础,也能了解到最新出版的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及时补充馆藏。自2010年至今,外文阅览室已经设立了含分级阅读绘本、获奖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科普图书三个主题的英文原版少年儿童图书专架,共有近3000册图书。

二、与国内外教育专家、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儿童英语读书会

即使是用不同语言写出来的故事,也能引导孩子走进五彩斑斓的阅读世界。2014年6月至8月,阅览室与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奥布里奇植物园的教师志愿者ElisaZinda合作,举办了每周一次的暑期儿童英语读书会。参与读书会的孩子主要年龄在5-10岁之间,大多没有英文基础。笔者与外教商定了亲子、植物、动物、情绪、昆虫、旅行等6个主题,每次围绕一个主题,挑选3-4部绘本作品与孩子们分享。外教从始至终不讲一句中文,仅在她认为需要的时候,笔者才配合做些中文翻译。外教用生动活泼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描述故事内容,孩子们沉迷其中。如她在讲述《和爸爸在户外玩耍的一天》(AwilddaywithDad)和《我很生气》(Iamsomad)这两本故事书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都跟着她学小猴子摆手、学袋鼠跳,跟着她做生气时的表情。外教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发了小朋友们阵阵笑声。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加了英文绘本阅读的趣味性,让儿童读者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经历故事的发展。这不仅帮助儿童理解作品主题,也让他们在阅读、模仿、想象中慢慢学习英文阅读。此外,每讲述完一个绘本故事,外教会穿插与主题相关的儿歌或互动游戏。比如,外教在讲完《饥饿的毛毛虫》这个故事之后,把毛毛虫演变的四个生命阶段制作成四幅填图卡片,请孩子们给卡片涂色。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地记住了毛毛虫生命演化过程的四个单词。为了让孩子们巩固每次读书会学到的新单词,笔者与外教商定,每次读书会结束之后,按照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从故事中挑选10个单词,制作成彩色单词卡,让家长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在气氛活泼的英语环境里,孩子们对单词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很轻松地就能记住。2015年5月至今,图书馆与英语学习机构的外教合作,在2014年读书会的基础上,将参与读书会的孩子按年龄分为3-7岁、8-14岁两个组别,按照每个组别孩子的理解力,笔者与外教商定,挑选难易程度不同的绘本故事和孩子们分享,并且在讲故事的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改进。对8-14岁的孩子,外教在讲故事之前,会介绍该绘本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比如,在2016年6月的读书会中,外教在给孩子们讲述2012年获得凯迪克银奖的绘本作品《我是简妮》之前,用较慢的语速简单地给孩子们讲了作者出生、成长的经历,并利用世界地图帮助孩子认识作者的家乡。对3-7岁的幼童,外教则更多地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和押韵儿歌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费尔蒙特大学美国文学专业毕业的Lawler老师在讲完故事之后,把人体的头、肩、鼻子、眼睛、嘴巴、膝盖、脚趾等部位编成了押韵的儿歌,所有孩子一边唱,一边在自己的身上指出相对应的部位,唱完三遍之后,很多孩子都能准确记住人体这些部位的英文发音。讲述、肢体语言和儿歌的融合,让英文绘本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这样孩子们就不会觉得阅读枯燥了。在这几年的努力中,笔者也从不少家长反馈的信息里了解到小读者在英文阅读方面进步很大。有家长说,孩子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时候还听不大懂,但第二次读书会就能够跟着英文儿歌做动作,能大致理解老师的意思,坚持参加几次以后,孩子在听力和理解力上慢慢有了进步,甚至能够和外教进行简单的英文对话了。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荐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在对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筛选、书目整理,以及举办读书会的基础上,笔者于2014年12月开通了儿童文学有声故事微信公众平台,选择一部分英文儿童文学作品的中译本,或对暂时还没有译本的作品进行翻译、分角色播讲、录制,借助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手段,为小读者们全文播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该微信平台为小读者推荐了40余部绘本故事及9部国外获奖儿童小说,收听儿童文学作品的固定小读者已经达到了300余名,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孩子也会因为喜欢某个故事,特意到图书馆寻找原版作品对照阅读,这对孩子的英文阅读也是一种帮助。年龄小一些的孩子甚至还展开自己的想象,对作品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再创造。比如,曲靖一名3岁的小读者在听完美国儿童小说《青蛙和蟾蜍在一起》之后,学着书中的主人公,用橡皮泥捏了一盘自己想象中的甜饼;还有小读者请妈妈专门带她到图书馆来看望笔者。微信平台中播出过部分原版绘本故事,这些故事书的借阅率从零逐渐提高到平均每月每册借阅5-7次。综合以上三种方法的尝试,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作品的普及与推广,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阅读英文绘本和听外籍教师讲故事,帮助孩子学习英文。有趣的儿童绘本故事里,充满着丰富的修辞方式,小读者深入到故事情境中,便很容易理解和模仿主人公的表达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英语思维能力;反之,英语思维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阅读中遇到的英文书面表达,这也是帮助孩子阅读英文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优秀英文绘本的了解和阅读,笔者也对儿童的心理有了一些认识,对英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为孩子们阅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创造了一个空间,鼓励孩子亲近文学经典。儿童阶段的阅读,大多偏向于对形象的具体理解,把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生动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他们便很容易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在家长的配合下,帮助孩子从图书馆的专题书目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逐渐培养儿童阅读的习惯,迈出亲近文学经典的第一步。英文原版儿童文学的甄选和推荐工作,也要求笔者必须在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儿童文学评论的基础上,大量阅读西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了阅读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才能向孩子们推荐更多贴近时代、传播人类善与爱的优秀作品。

(三)共享馆藏资源。图书馆是一个实体空间,它的读者群往往受到地域的限制,住在图书馆附近的孩子可能会常去,而一些家和学校距离图书馆较远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经常去图书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有声故事微信平台突破了图书馆的实体空间,让更多的孩子能听到好的作品,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儿童文学是启发儿童思维的文学作品,是沟通孩子心灵的桥梁,阅读资源的繁多、传播手段的便捷,不应该成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障碍,而应该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探索,让它们成为帮助孩子追求梦想的助力。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属于每一个孩子,它应该是每个孩子童年成长的最好陪伴。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2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中儿童年龄界定在12岁以下(小学1―6年级学生)。

这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他们不仅存在管理缺位、情感孤独等问题,尤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体的精神生活也较为贫乏。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一定的阅读积累,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儿童未来的命运。那么如何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呢?笔者依据一年来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结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建阅读条件

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但是现有的阅读条件不能满足他们的课外阅读需求。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创建阅读条件,让孩子们有书读,有时间读。

1.班级建立“图书角”

班级建立“图书角”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对占班级学生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却意义非同寻常。因为通过“图书角”的建立,不仅可以让部分非留守儿童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放在“图书角”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可以鼓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主动发现或购买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但是对于家庭本就缺乏书香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如果把所有的阅读任务都放在课外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时间:

(1)下午上课前半小时课外阅读。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他们到校时间往往比较早,每天中午大约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他们除了做作业,就是无所事事。所以,抓住这一时间段让留守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孩子们心灵的成长、精神世界的丰富将大有帮助。

(2)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自由阅读、交流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很好地发挥了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每天布置30分钟课外阅读任务。每天布置家庭作业时,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占据30分钟。

3.鼓励家长创建“书香家庭”

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尤其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和校信通的方式,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长的有效配合,创建“书香家庭”。首先,教师要指导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长按照孩子的要求为其提供读物,初步建立“家庭书架”,并不断丰富“家庭书架”的内容;第二,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家里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家长除了配合学校外,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参与孩子的阅读,起好榜样p引领和督促作用,从而形成引导和督促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合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

1.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讲解课内知识的同时,用课外知识的火花来点燃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遨游,更好地激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后,教师可介绍《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引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所在,进而拓宽阅读面。

2.推荐好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可见,推荐好书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来推荐好书,帮助他们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如《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等。

3.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要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将课内学到的精读p默读、略读、浏览p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读物的阅读中,并能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指导写读书笔记。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展评。

三、 开展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在班里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综合活动,如评选“阅读之星” “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评” “我最喜爱的书”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积极性,真正体会到“书香”。

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量明显增多了,阅读已渐渐成为一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自发行为。总之,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丰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语文积累与人文底蕴,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成长的必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

[3]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35.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3

我国古代蒙学重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蒙童诵读名篇。儿童多记性,古人认为蒙童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这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私塾先生对阅读教学环节理解透彻,甚至已臻化境。朗读,熟读,精读;教书,背书,理书,讲书,步骤科学,成效卓著。诵读是蒙学的教学传统。如今,高中语文课堂琅琅书声已渐行渐远。诵读是中国几千年童蒙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没有发扬光大。有人反问语文教学多读就行了吗?但是,语文教学不多读行吗?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不熟练,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何来思如泉涌,应笔而出,滔滔不绝,文章倚马可待呢?北宋诗人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说:“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些观点恰巧契合心理学对人的记忆理解能力的研究结果。

我国古代通行蒙学教本有《三仓篇》《急就篇》《开蒙要训》《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千家诗》(《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经》《论语》《孟子》《春秋》《礼记》《千字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荀子》《昭明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千家诗》《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等。据《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要背熟精通几十万字的书,其中《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值得关注的是,古人所说的背诵不是机械记忆,绝非鹦鹉能言,而是辅之以精思、贵通、贵用之法。

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教学的探索。素读经典就是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读经典内容的含义,纯粹地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科学的右脑教育法。其一二年级素读目标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三四年级素读目标为:《论语》《大学》《中庸》;五六年级年级素读目标为:《老子》,选读《史记》《资治通鉴》。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每天识记100多字,还给学生硕果累累的六年。

作为高中老师虽未能在学生十六岁以前加以引导其大量背诵,但用心理学的观点指导学生吟诵,亡羊补牢,善莫大焉。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背诵篇目增加到三十二篇。这是有识之士的远见,有独到的思考。熟读背诵,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中国古典文学成就之高,令世界为之咋舌。文学家灿若群星,哪一个不是背诵顶尖高手。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茅盾、巴金,其背功已成为美谈。读,只有先“死”后“活”,方能“死”去“活”来。

读,还能有力促进学生写作风格的形成。清代学者崔学古说:“通于《书》,其文必实;通于《易》,其文必深;通于《诗》,其文必逸;通于《春秋》,必断制;通于《礼记》、《周礼》,其文必典雅。”蒙学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形成写作风格,何其高哉!纵观今日高中生写作现状,这个愿景难以实现,有遥不可及之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深刻理解、借鉴古代蒙学诵读的要旨,有效指导高中生实现从读到写的涅槃,老师任重道远。这亦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总复习中,高三学子根据拼音写汉字,而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十二年,学生读在何方呢?笔者忧思之切。每念及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文”,笔者扼腕长叹,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和古代蒙学弟子学文差距多大呢?高中作文教学应特别深入研究借鉴传统语文教育读对写的影响,深入骨髓地理解,厚积方能薄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然并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泛读,也非“精耕细作”的精读,恰是系统的“诵读”。刘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量变推动质变。读得不好,怎能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其为主;写作是运化,是皈依。高中教师如不能意识到写作的根在阅读,高中作文教学当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二、闳中肆外的人文启蒙教育,蒙以养正

先秦至清末,古代蒙学重视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蒙学教材文质兼美,充满饱满的人文精神,为弟子未来卓尔不群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蒙学教材内容历史演变,简要概括如下:先秦时期,出现我国历史最早的儿童蒙学教材《史籀篇》;西周蒙学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农业、天文、历法、及数学等科技文化知识渗透蒙学;汉代《论语》《孝经》为最通用的经学教材,医学、史学也渗透到蒙学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融入玄、黄、老、庄、释、文、史;隋朝科举制成为蒙学教育的指南针,经学化倾向明显;唐代振儒术,容佛道,蒙学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宋朝尊孔崇儒,强调了道德启蒙和文化知识;元代蒙学教育普及农业知识和道德教化;明代法律已纳入了启蒙教育的范畴;清代鸦片战争后,蒙学领域教授西方科技文化知识。1898年的蒙学教材《蒙学课本》已破地理上“中国中心论”,强调天外有天,开放胸怀,迎接西学。蒙童人文启蒙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民族人文特色熠熠闪光。

据徐梓《中国传统蒙学书目》统计,蒙学教材为一千三百多种,门类繁多。蒙学对儿童人文启蒙教育闳中肆外。思想内容博大浩瀚,语言表达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化成天下的宏大功业。儿童为婴稚,即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其践行“凡出言,信为先”;诫“诈与妄、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引导蒙童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正所谓“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朱熹在《蒙学须知》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塑造童子“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天真纯朴的儿童天性最终发展为他日铸成大器的精神底蕴、一抹亮丽的人格底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人让蒙童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具有人文先进性。蒙童练就的蒙学童子功具有可持续性,能良性发展,浸透人文启蒙思想基因,为其将来写作注入了思想和语言的博大动力。

时至今日,须指出的是,许多优秀高中生埋头数理化题海,分配给语文学科的yulu.cc时间又大量花在对高考满分作文的模仿上。虽苦苦耕耘,却一筹莫展,不得其法。没有阅读,高中生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神气基调。清初语文教育家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当代高中生会须痛饮一碗盛满人文思想的美酒。

若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思想,应格外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崇高的作品塑造鼓舞学子的精神,感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否则,贻误无穷。

三、质朴的作文教学法,百锻为字,千炼成句

古代蒙学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质朴,但作文教学法科学有效。注重文道统一是传统蒙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人文启蒙教育客观上使蒙童在开蒙之初就得到了文德很好的训练。古代蒙学作文训练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其一,属对、连珠、锤字基本功训练。古人通过语音、词汇训练,修辞、逻辑训练,帮助蒙童弄懂语音平仄、词汇词性、语法结构等写作知识。作文讲究声律和谐、形式美观。

其二,模仿和抄写并用。蒙童模仿前人文章,含有创造的成分。师名家名篇的神,不师其貌,最终自然纯熟;抄写有助于品味前人遣词造句。

其三,培养观察能力。古人把用心观察事物,体验事物上升到写作基本功高度,蒙童善写天地人物情状,粱刘勰提到,“博见为馈贫之粮”。

其四,作文先“放”中“脱换”后“收”。欧阳修称,“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初写放胆文,抒发胸臆;“脱换”即稍加限制;“收”指终要胆小,文章精雕细刻。文章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到造平淡,其实乃绚烂之极。

其五,文章不厌改。古人善于保护学生才思,提出随学生立意而改;择精当处,细小笔削地改,以点铁成金:易日经时地改,则自解雌黄。

反思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法,我们要从中撷取吉光片羽,传承创新高中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小学初中直至高中语文必须实现教学一体化,要有一盘棋的思维,做好衔接工作。例如,古时蒙童属对,今天高中生做对联,但如何深入对联教学,这是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要求高一学生恶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丰富典故知识、声律知识、自然常识。这种训练如果能提前到小学或初中阶段则更佳。

谈及古人写作模仿和抄写并用,高中老师大有可为。有些学生只看高考满分文章,这是误区。毕竟为考场仓促间所作,学生限于时间和才思,无法同前世和当代名家相比,故仅仅阅读此类文章收效甚微。笔者常年呼吁学生要看名家作品。学生读经书、读史书、读时文,融会变化,是为文的真诀。学生自觉向往酿花为蜜,蜜成不见花;当酿谷为酒,酒成而不见谷时,学生文章就有自家手笔。语文老师必须设计生成一个学生将来发展的空间。高一高二时要多抄写文章。抄同题不同人的文章,思路就能扫除枯涩阻碍;抄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研究其意思、句语、路脉,从而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水乳交融之日,则是学生扬眉剑出鞘之时。

晋代陆机《文赋》提出“玄览”一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伫中区,颐情志,激起写作精神内驱力,这是足贵的。笔者认识到随物赋形能力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试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学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生活,丧失了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审美需求。倘能赏“万类霜天竞自由”,何其妙哉!

古人修改文章的做法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高中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老师改文章不能将学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切不可强改,要改出学生之非,改出先生之妙。清末教育家王筠提倡“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笔者深以为是。若能将以前的文章拿出来改,则更有意义。这样的老师难能可贵。学生随写随丢,对自己以往文章妍媸好丑不以为意,这不可取。总之,学生文章多改则能助其深入揣摩、玩味、雕琢。正所谓沿根讨叶,思自转圆。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4

一、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成长和对于儿童语文教育的独特功能

1.扩大视野,放飞想象的翅膀

儿童时代是好奇和求知的阶段,他们对周边世界充满各种好奇,满是了解的欲望,这种欲望需要小学教师必须精心保护和积极引导。儿童由于知识有限,对周边环境充满的探索欲望。然而,由于儿童成长环境比较狭窄,他们所接触到的东西有限,因此认识世界对他们来说需要的是如何接触更多的东西,文学在这一方面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感受着世界各个角落、生活各个方面所发生的事情,从而对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以后面对真正的客体的时候做出得体恰当的反应。儿童最善于想象,然而这种儿童所具备的天然财富也需要在教师、家长或者文学、知识的帮助下不断地完善,才能转化成儿童的创造能力。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想象力的培养和引导,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读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给他们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潜力。

2.熏陶情感,呵护稚嫩的心灵

儿童心灵和情感需要精心呵护,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体验人类情感,陶冶情绪;儿童文学里的真善美丑都会给儿童从小到大对世界的认识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从文学中感受到的快乐是一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心理释放,对他们在当下或者长大以后,减轻或解除紧张、焦虑、不安等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情感负荷很大帮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纯真幸福童年的陪伴与守护,是成长的美好护佑,呵护儿童美好的心灵。

3.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儿童文学是呵护儿童心灵成长的文学,是活跃于儿童生命空间的儿童文化的表现者和倡导者。儿童文学为儿童体验高尚的情操提供了绝美的艺术氛围,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儿童的思想感情受到濡染,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需要给他们做出的引领,语文教育强调在学习中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具备这两方面的特点,因此自然成了语文教材的首选,优秀的儿童文学应成为语文教材的最基本内容,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而独特的资源。

所谓儿童文学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感性化和趣味化两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立足于儿童的心灵特征提高孩童感受、感悟的能力。

二、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还需改进

1.课外阅读呈放任自流,需要教师引导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儿童的语感能力绝对不能形成。现实中的儿童课外阅读几乎呈放任自流状态,教师管得少,家长疏于指导。社会上的图书馆、学校的阅览室里儿童文学作品也不是很多。谁向少年儿童推荐介绍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怎样引导儿童看书?这些问题在现实中没有答案,儿童的阅读较为盲目。

2.语文教师注重提高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对于素质教育确实重要,但现实状况却令人忧虑。症结就在于成人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欠缺儿童文学素养。教师总是忘记了自己怎么长大,所以教师必须要经常阅读儿童文学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才能使教师成为儿童文学专家,给儿童在文学选择上做出指导,对儿童的人生成长做出引导,让童话类课文的讲授充满天真、想象、活跃,使语文教学变成儿童快乐享受的时刻。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水平、文学修养

文学世界博大精深,儿童文学也像给成年人看的作品一样题材广泛,由伟人传记到探险故事,由成长片段、爱情小说到写实生活的记叙都可包罗其中。几年来,我一直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推荐他们经常购买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读物,有好书就放在班中一起分享,种类很多,有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儿童诗歌等。所以,我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图书,鼓励他们去新华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中外文学名著,然后将这些书籍带到学校,添置班级的图书角,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教师要当好儿童文学的阅读者、鉴赏者、推荐者。教师在进行自我历练时,除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还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钻研一些文学理论,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学水平。

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沧海一粟,课堂中的融合碰撞也只是迈入儿童文学世界中的最初几步。所以,我们要引导儿童多进行课外阅读说:“秦文君语。”“儿童文学这扇窗若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日久,便越闭越紧。”可以让低年级学生阅读注音版的经典中外童话、寓言、诗歌等,也可以阅读相对浅显的历史故事、科学童话。同时,也可以唱儿童歌曲,熟记歌词。总之,阅读面要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用简短的话写读书体会。“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因此,我认为要引导他们从小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儿童是跃跃欲试的雏鹰,只要给他们插上儿童文学的翅膀,他们将快乐地飞向语文世界,飞向文学殿堂。儿童文学与阅读教学的融合,一定能让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共舞,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做到“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学习质量提高”,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5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理念;途径;实践性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一线的语文老师局限于语文教材的教授,而忽略了儿童文学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上更多的是遵照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难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挖掘儿童文学资源,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的素养,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一、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更新知识的群体,并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学以致用,只有读书,才能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专业不断提升,才能使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实、丰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书籍,弄清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地位及历史发展,为自己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多看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佳作赏析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更要多读名家名篇,从名家名篇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儿童文学阅读和语言实践性

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靠课外阅读来共同完成。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线老师竭尽全力地传授课本知识,讲解详细,分析到位,却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拓展,典型的重理论而轻实践。而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阅读实践。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增长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实践证明,凡是阅读、写作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大多是从课外阅读中受益的。应该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让阅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同时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体裁丰富,为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分级阅读

作为一种有效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分级阅读在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目前国内分级阅读教育来看,虽然国内分级阅读图书市场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但分级阅读的图书只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领域,与课堂教育关联不大。这样一来,分级阅读在儿童身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很少能影响到课堂,而教育作为助推分级阅读发展的重要支柱作用也显现不出来,最终使分级阅读流于形式。

指导学生分级阅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推荐合适的儿童文学读物,线下进行分级阅读指导。由于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也会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展,面要广、选要精。

四、利用好评价

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学生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评价信息,并以此为“蓝本”给自己“画像”。合适、有度的教师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的作用,从而使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让学生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在人格上得到逐步的完善。借助“一起阅读”网络平台上的激励功能,结合线下的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抓住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通过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针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以使他们快速地成长。每周评选“读书之星”,即对读书笔记的检查和统计,凡每周阅读字数在一万以上的被评为本周“读书大王”,再将“读书之星”的名单公布到班级光荣榜上,以激励阅读。每学期评选出班级“小书虫”。凡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奖励一张精美的“小书虫”卡,在“小书虫”卡上记录该书的基本信息,再将它张贴在教室的展示栏里,期末由此进行“小书虫”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自己的阅读成果。熟练掌握激励性评价工具及用语,灵活运用,相信学生可以感受到那份鼓励、那种欣赏,从而迸发更强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发展!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6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应具备对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7项专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自身幸福感的源泉、是幼儿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R捣⒄苟杂锥园的深层次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园先后开展了多个音乐、语言领域方面的课题,课题的开展从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丰富到幼儿发展再到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以我园刚结题的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儿童图画书为基础 挖掘幼儿园语言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为例,谈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带来的变化。

一、课题的开展有效推动教师的学习运用能力

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加强教师专业理论学习,加强对《3-6岁儿童学习一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组织学习讨论幼儿语言发展理论、全语言理论,分析儿童文学体裁,从中寻找相关理论支持课题顺利进行。鼓励课题组成员自我学习与查找、挖掘与课题相关的教育资源并以教学活动(课例)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成回园分享经验成果。以伍老师参加国培学习回园执教的大班散文诗《彩色的风》为例,教师运用图谱将散文诗内容分别按单词、多词、句、段为单位进行分解,通过形象化的图形符号制作成若干张有序的、连续的、流动的分解图,成功的把幼儿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好。图谱法的大胆运用得益于外出学习后自我提炼,之前图谱法我们较多的运用于音乐节奏教学活动中,现大胆的运用于语言文学欣赏和诗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明显,为幼儿的阅读理解和前书写准备提供良好的有效的学习刺激。通过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我们从教师的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设计、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提问设计等方面,可以感受到教师学习运用能力、有效性增强。

课题教学观摩研讨的开展,我们收集一批优秀的幼儿图画书教学资源如:科学诗《榕树和棕榈树》,诗歌《落叶》,绘本故事《十一只猫去打工》等都是老师们精选出来的绘本,并为组织教学活动而新设计制作了教具、课件、音乐、手绘大书等教学辅助材料资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沟通与合作等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课题的开展有效推动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

课题开展以来,教师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一批有引用、推广价值的论文、教育随笔、学习体会、读书心得、幼儿学习故事等,如:杨坚老师的《幼儿园绘本教学的阅读指导方式》从进入式阅读、理解式阅读、分析式阅读、提升式阅读、应用式阅读五个阶段论述幼儿园绘本阅读指导方式。伍颖老师的《如何利用导入法进行幼儿诗歌教学》提到导入方法有多种:直接欣赏导入法、启发提问导入法、情景表演导入法、故事讲述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我们只要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选对导入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教师的教育论文、随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运用,会主动去思考教育现象、并努力去改变,经验总结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专业能力正在攀升中。

三、课题的开展有效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们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提出每位老师至少看3本以上专业或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并与大家分享;在工作实践中,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并以学习故事的方式记录幼儿发展。从上交的读书笔记、学习故事中,我们看到许多闪亮的火花。以唐风华老师的读书笔记为例《孩子你慢慢来》(摘录):读了这本书,有了一点思考,一点想法。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方静薇老师的学习故事《豪豪喜欢看书了》从几个片段记录豪豪从无意识的翻书到能用7分钟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再到会与同伴开心地分享着书的内容变化,识别到什么样的学习在这里发生了?并对如何支持幼儿的学习给予回应。杨坚老师的《发现蜗牛》记录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发现了蜗牛并为此而展开的学习、讨论,让老师看到了“小小科学家”的潜质和存在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

从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儿童观、儿童学习观在发生变化,落到教育工作实践中则是更加注重活动过程能带给幼儿什么,注重幼儿的感受,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生成以幼儿感兴趣、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能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儿童的学习活动……这些就是我们开展课题以来,学以致用、学中反思、实践探索、灵活变通带来的观念行为的变化,教师的专业领悟能力在不断的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当把我们把工作转换成研究的方式,工作将不再枯燥、重复,当我们用心去解读孩子一个动作、一句话、一幅画时我们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当我们用一个个学习故事的形式呈现孩子的成长、学习时,我们内心又是满满的感动和幸福。期待每一天不一样的你,细微之处也能找到成长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也是我们的专业能力的呈现,这也是课题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7

读书笔记的内容,应具有丰富的内涵。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她的精神成长史,一个人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出她的阅读品位。幼儿教师应该多读书,这已形成共识,但该读什么书,却没有公论。

在我看来,这样的几类书籍是必然要去读一些的。首先是要读经典。幼师通过读经典积淀人文底蕴,为心灵增添养分,提高教师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素养,保持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读期刊。幼教期刊和《读者》《演讲与口才》等通俗期刊能让教师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提升做人的品位。

幼师还应读一些大教育书籍。阅读诸如《学会生存》《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教师人文读本》等大教育的书,能够开阔眼界。如果能将其中的内容与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很好地链接起来,自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一些哲学类和科普类的书籍幼师也可选择阅读。哲学能提高人的思辨能力,使幼师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与儿童实现平等的对话。儿童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很多现象和事物具有求知的渴望,丰富的科普知识无疑会使幼师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8

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又喜欢听故事。根据这一特点,将抽象的道理渗入形象生动的故事中,让儿童在品味故事的娱乐中接受抽象的道理。例如,“严守时间,讲求办事效率”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的要求。但如果只是天天讲“时间就是生命”“寸金难买寸光阴”之类的话,儿童则难于领会。有位教师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向儿童进行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她给儿童讲了“等明天”和“总算按时卸完了货”两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淘气的小猴子总是把学本领的愿望寄托于明天,到头来一技无成;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次上海港的工作人员从一艘外轮上卸货,几乎因超过规定的时间而造成赔款。这两个故事很形象地帮助儿童认识到了时间的价值。接着,教师又组织儿童做了几次小实验,即“五分钟能写多少个字”“放学后值日要用多长时间”“你从家到校要走多长时间”。儿童觉得实验是有意思的事,都能认真去做。通过实验,教师和家长心中有了底,督促检查有了标准;学生心中有了数,做起事来知道抓紧时间。同时,教师又与家长联系,帮助儿童制订了“在家活动时间表”,使儿童学习、劳动、娱乐都能有序地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儿童不仅养成了注意效率、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而且逐步学会了自己管住自己,自己驾驭生活的本领。

二、寓教于唱儿歌之中

儿歌浅显、易懂、活泼、好记,深受低年级儿童的欢迎,如果将教育的内容编成儿歌教给儿童唱,可以使儿童受到情绪上的鼓舞,思想上的教育,艺术上的熏陶和认识上的深化。就拿培养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来说,有位教师将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编成一首小儿歌:“仔仔细细量三量:一量执笔偏不偏,笔尖后空两指宽;二量身子弯不弯,胸离桌沿整一拳;三量眼下远不远,竖起小臂手碰脸。”教学生唱儿歌前,教师先组织儿童在校园里观察了一棵绑着的小树,还观察了一棵主干弯曲、树头歪斜的老树,一边观察一边问:“小树为什么被绑着?”“老师为什么让大家观察这样的两棵树?”一个爱动脑筋的儿童很快领会了教师的意图,高兴地说:“我知道,老师把我们比做小树苗,现在我们骨头软,要坐得正,立得直,要不,长大了也是弯弯腰!”他这样一说,其他儿童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教师抓住时机,马上把大家带回教室教唱儿歌,边教边指导练习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儿童很快掌握了要领,以后每次写字总会边唱边按照儿歌中的要求量三量,然后端端正正地写起来。但是,低年级儿童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当他们集中精力写字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忘了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不是把身子靠近桌面,就是用手指捏住笔头。为此,教师又想出了方法。他制作了许多带有底座的小红旗,看谁上课读书或写字的姿势保持得好,就把小红旗放到谁的桌面上。儿童为了争得小红旗,随时自觉按照儿歌里的要求纠正自己的姿势。这样持之以恒,正确的读写姿势就逐渐巩固下来了。

三、寓教于有意义的活动之中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9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阅读;阅读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东沿海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增多,一些青壮年夫妻纷纷进城务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老人或亲戚(主要是老人)监管,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使留守儿童的学习、课外阅读等活动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监管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儿童的学习、课外阅读等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部分儿童还因为做家务、参加劳动等原因,用于课余学习的时间较少。多种因素的叠加,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十分不利。帮助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均衡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来带领学生。课外阅读是扩大儿童视野、陶冶儿童情操、提高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如果各方共同努力,从多方面改善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条件,就能帮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困境和阅读困境

(一)学习困境

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的450名学生中有150名是留守儿童,周围其他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同样也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留守儿童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学习困境,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1.家庭监管欠缺。留守儿童家庭人口结构对儿童的学习不利。儿童的监管人主要是留守老人,他们要承担繁杂的家务事,对儿童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和监管,有些甚至根本不关心儿童的学习情况。老人与儿童少有交流和互动,往往放任自流。加上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差,留守儿童疏于学习、应付学习、应付考试的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监护人对学习指导不足。留守儿童由文化水平低的监管人照顾,缺乏较好的教育、引导和监管。监管人虽然有心指导儿童学习,但囿于个人文化水平和能力,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监管人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指导方法不科学,还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起负面作用。

3.家务劳动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家庭结构,导致大多数儿童都要承担繁杂的家务劳动,有些甚至担负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家务劳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有些留守儿童顾不上学习,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不理想,继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等情况。

4.家庭物质条件有限。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不富裕,学习的物质条件有限。有的儿童连基本的课外图书、必要的学习工具都不具备,根本没有能力安排儿童接触琴、棋、书、画,儿童的情趣和艺术素养得不到培养。

5.农村教育条件落后。政府、社会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欠缺,学校的软硬条件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的基本设施如公共图书、体育器材、电脑等数量少且质量差,严重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配置水平。此外,农村学校教师学历相对低,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水平相对低,教学方法简单。留守儿童在接触不到合适的课外读物,甚至不能购置基本学习工具的情况下,或沉溺网络,或耽于玩耍。加上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对外部世界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知,极可能在道德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阅读困境

有研究认为,儿童的阅读量达到课本阅读容量的4~5倍时,才会大概形成语文本领。大量阅读是提升儿童语文本领、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长期、大量的阅读,学生无法学好语文,也无法学好其他学科。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并与儿童阅读兴趣、家庭气氛和阅读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条件较差,难以满足他们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兴趣无法培养,不利其学习和成长。

1.家庭因素。留守儿童的监管人多是50岁以上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指导儿童的阅读。有的监管人甚至在空闲时打麻将、买,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学习。抽样统计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生家庭2015年购买图书情况,生均图书购买费用仅为17.8元,生均购书量为13.3册,可见大多数家庭不重视儿童的课外阅读。

2.学校因素。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较差,有的学校图书馆只有极少的图书,不设置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也不对学生开放。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图书室藏书7000余册,生均图书15册,但是学生月借阅量仅为450册,刚刚人均1本。而大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图书馆,学校的老师纵然想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力不从心,课外阅读难以落到实处。

3.社会因素。政府财政投入集中于城市,而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事业如图书馆的建设严重滞后。此外,地方政府没有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常规管理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虽然很多村建立了图书馆,但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培养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能让儿童认知外部世界的丰富和多元,能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把学习和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自动的行为。借助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其写作素材得以积累,其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其感知、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得到锻炼,还能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能够真正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不仅如此,随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无疑助益良多。而且,课外阅读能够提供足够的线索,将相对零散、分割的书本知识连成体系,能够增长留守儿童的见识,提高其生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迁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助益良多。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证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即可以通过后天的兴趣培养、学习和训练,形成相对稳定的兴趣取向,并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儿童年龄小,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大,可塑性强,其学习兴趣、阅读兴趣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其学习兴趣、阅读兴趣较弱,但一样具有可塑性。只要改善外部条件,并采取合适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兴趣的培养,完全有可能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阅读兴趣,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人生构建起好的基础。

(一)拓展书源,使之有书可读

让孩子有书可读,就要开辟、拓展书源,增加图书品种、数量。首先,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如果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可以让高年级的少先队干部履行借还手续,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一渠道。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书香角,统计班级学生中的图书和刊物造册、登记,搞好管理,让同班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相互传阅,实现课外图书资源共享。再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名家名篇、名著供学生选购,如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70首、中国四大名著等。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向留守儿童开放乡镇图书馆、村级图书馆,尝试以学校、班级、兴趣小组为单位集中办理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手续,或者让儿童在老师或监管人的指导下,进入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

(二)培养兴趣,使之找到最好的“老师”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好老师。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首先,营造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阅读趣味。把儿童带进书店、图书室、阅读室,让儿童感受书海之浩瀚,找到喜欢的书,体验读书的乐趣,受到知识的熏陶,与书交友,从书中求知。在图书室、阅览室、教室张贴激发人奋进的读书标语、名言警句、格言、挂图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体会书中知识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投其所好,激发留守儿童的阅读热情。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好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低年级可以把绘本、童诗、童谣带进课堂。教师还可以尝试班级每周组织一次故事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准备多个故事,带有表情、声调、动作讲故事或复述故事。最后,阅读与生活有机结合。阅读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生活能力等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要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注意与生活的联系和结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鼓励他们把阅读所得到的知识、感悟、体会等和同学分享,共同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

(三)保障时间,使之充分读书的机会

首先,学校应根据农村实际,图书室、阅览室必须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借书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阅览室中午开放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保证每周的两节阅读课,每周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如能合理安排学生的读书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读书,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冲突,读书的兴趣就不会减退。其次,减轻学生的家务负担。政府、学校、村集体和老师要采取恰当办法,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困难,尤其要帮助留守老人体弱多病家庭的困难,使儿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建议把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不但要扶贫,还要扶智、扶学。建议由各级政府统筹出台一套办法,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四)加强指导,使之学会读书

首先,指导留守儿童制订读书计划。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有长打算、短安排。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列一个课外读书计划安排表,写明学期内计划读哪些书,近期安排读什么书,等等。其次,指导留守儿童写课外阅读笔记和读后感。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的监督,看书缺乏自觉性,往往过多关注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收效甚微。教诲要指导学生动手积累,摘抄书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学生要保存自己的课外阅读笔记,珍惜自己的读书果实。之后,教师要导学生去想、去写。写自己从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写自己由内容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到人世间的人和事,也可以写对所读内容的困惑。这样,让学生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最后,指导留守儿童学会交流、讨论。阅读后,教师要时常组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墙壁上设计“课外阅读天地”栏目,组织学生及时将记录真实、详细、优美的读书笔记张贴、悬挂在栏目园地里,供大家赏析、借鉴。教师还可以开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栏目,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看法,讨论、解决读书中的疑难问题。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例如读书笔记展评、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诵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征文、小小作家作品展等,使学生有充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者:汪惠燕 单位: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10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故事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1)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做到好书共享。(2)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3)读书笔记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经老师的批阅后,班级整理成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安排专人管理图书,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下发到各个班级,供学生阅读,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读。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做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四、搭建平台,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例1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13-02

对话,是语文课堂生命力的表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可以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和内在需要。在语文课堂不同形态的对话中,师生对话是核心,引领着儿童思维、语言的发展。解析童心,是语文课堂师生深入对话的最佳路径。

一、顺应童心,平等交流

18世纪思想家卢梭在著作《爱弥尔》中主张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其在自然中自由发展。“顺应儿童的天性”,便是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这是一个普遍性原则。两百多年过去了,语文课堂中忽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毫无“对话”可言,教师似乎无所不知,而学生似乎一无所知。语文教师建立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让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

语文课堂的变革只有从教师开始,顺应童心,真正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使师生对话打破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才能实现平等交流,让师生对话迸发出思想火花。

晨读是语文课堂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育人价值与40分钟的语文课堂是一样的。每日晨读20分钟,我们常常看到心不在焉、有口无心的儿童。师生对话要从晨读问题开始――为什么你不喜欢晨读呢?你喜欢什么样的晨读?语文教师只要顺应童心,平等交流,就会发现晨读的问题所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多数语文教师钟情“一起读课文”,但这很难激发儿童的晨读兴趣。这样使晨读形同虚设。天朗气清时,晨读可以到校园的操场上、花园里、小亭里,读一些应时的诗歌、散文,这样能丰富儿童的晨读体验。

为让晨读变身,笔者做了尝试。根据儿童语言发展需要以及语文课程安排,笔者让学生或者选择课文,或者选择《小古文100课》《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首》《笠翁对韵》的内容进行晨读。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仅《小古文100课》,儿童的选择就有性别、喜好的差异。通过了解,笔者发现女生多喜欢 “天的魔术”“草木的性情”等自然温情的单元;而男生多喜欢“别样的争和辩”这一单元的小古文,他们喜欢热闹,喜欢斗智斗勇的文章。

变身的晨读,受到儿童的欢迎。这源于教师尊重儿童的学习需要,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差异资源,生成出意想不到的晨读精彩。

二、回归童心,相互启发

回归童心,就是让成人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儿童、了解儿童、感受儿童,才能引导儿童、教育儿童和发展儿童。

教学一年级的《看》一文,教师以“你喜欢什么花”引入新课,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月季花、桃花、梨花……一个女生郑重地回答“我喜欢窗花”。当全班哈哈大笑时,教师轻轻追问:“为什么呢?”小女生说:“奶奶心灵手巧,每逢过年都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特别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教师紧接小女生的话,对全班学生说:“窗花虽不是大自然生长的花,但它是绽放在春节里特殊的‘花’。窗花喜庆、吉祥,象征着幸福快乐,值得我们每个人喜欢。”

回归童心,教师与儿童展开了一场真实的对话。这对话开拓了花的世界,是教师回归童心、对话儿童的体现,生成了课堂的无限精彩。

卢梭曾经说过:“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立生活,儿童不是小大人。”是的,儿童有他们自身的世界,他们不是成人的准备。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对待儿童的时候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要求儿童,而应该俯下身子,让自己变回“儿童”,感其所感、想其所想,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理解童心,诱发生成

冰心是诗人,更是儿童文学家。她热爱儿童,理解童心,因此她的小说《陶奇的暑期日记》,她的诗歌《雨后》,她的散文“寄小读者”系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语文教师就应像冰心那样,理解童心,怀有真挚的情感,建立与儿童的对话关系。

著名学者加达默尔说:“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冲突,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等同,而是棋逢对手,在碰撞和互相作用中,激发出二者最大的潜力,产生智慧的火花。”语文课堂中,只要教师真正理解童心,师生对话就可能生成新的内容。

(一)向儿童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理解童心,就会错过师生对话的最佳时机。如,苏教版《怀素写字》的教学片段。

出示:“传说当时纸贵,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软软的毛笔,在坚硬的木板上写字,居然写穿了,为什么?

生:因为墨汁有腐蚀性。

师:(一愣,不悦)谁再来说?

(在教师强势“引领”下,学生才说出“标准答案”)

这场师生对话中,当儿童说出自己的理解“墨汁有腐蚀性”时,教师并没有理解童心,忽略了儿童作为文化创造者和享用者的存在。课堂上的生成,正是师生精彩对话最佳契机。如果教师能够理解童心,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表达,就能够产生师生对话的最佳状态。

(二)向童年致敬

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了“童心”,他认为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具有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向童年致敬,就是向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童年致敬。

《童心说》写道:“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在而不失,即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童心泯灭。教师不是圣人,但要警惕自己成为狭隘的人。怀有敬畏之心,向童年致敬,就能搭起师生对话的桥梁,就能生成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的习作“我的家乡”时,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纷纷阐述这篇习作的教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建议组织家乡一日游的,有建议回顾校本教材《爱我淮安》的,有提出写下水文的。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生怕这篇习作难倒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