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产品前景

农产品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3 16:52:37

农产品前景

农产品前景例1

沭阳地处中国南北交壤处,气候宜人,1年4季雨水充分、光照足量,无比合适植物生长。特殊的地舆位置使患上北方的树种到南方种植、南方的品种移植到北方,都需要在沭阳先“待”上两年,否则移栽难以存活,早在良久之前,沭阳人就发现了这1规律,并应用这1独有的优势,大面积种植花卉苗木。特别是上世纪九0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进1步发掘其独特的地舆位置优势,引导新河、颜集等乡镇展开农业产业结构调剂,普遍种植花卉苗木,并且带动了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首要途径之1。跟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上交易成为花卉苗木及相干附属用品销售的首要渠道,1大批网店应运而生,目前网上销售的鲜花绿植等七0%来自沭阳。同时,网上销售的延续火爆又加速了沭阳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扩展到了五一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一.二人力资源丰厚,无数人通过网上销售发家致富

人是第1资源,也是最可贵的资源。沭有一九0多万人口,是全国人口第3大县。敢想敢闯、富有立异精神是沭阳人的光鲜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良多年青的沭阳人到苏南、苏中地区务工,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伴同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无数外出务工的沭阳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把眼光瞄准了故乡的花木,选择了返乡创业,成为新1代“创客”。颜集镇周小龙二00五年开始从事网络花木交易,经由两3年的打拼,网上年交易额突破二00多万元,其花木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沭阳电视台专题报导了他的致富阅历。新河镇龙堰村创业青年陆明二00六年注册网店,当年销售额到达二0多万元,二0一二年突破三00万元,被县创业办公室授与“沭阳县10佳网络产业示范店”称号。他们的胜利鼓励了千千万万沭阳人,成为1道靓丽的创业景色线。

一.三电商平台日益完美,“互联网+农业”空间愈来愈大

二00三年之前,沭阳县花木销售主要是通过花木绿化工程、花木经纪人和通过各种网站花木信息,销售渠道相对于单1,网上销售份额很低。二00三年,有人应用“书生商友”网络平台做起苗木生意,标志着沭阳县网络营销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年一0月,部份青年尝试在淘宝网开设花木销售网店。二00五年之后,良多青年人应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开设花木网店,从事花卉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网络交易。二0一0年后,全县农产品网络营销步入高峰期,到了二0一四年,除了了上述网络平台,又有部份农民登陆京东、中华、淘宝南京馆等网络平台从事农产品网上交易。二0一四年,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八个人投资八0万元树立了沭阳县花卉苗木交易网络平台——苗木汇,二0一五年三月京东宿迁馆成立,沭阳县也于二0一五年树立了网络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这些为沭阳“互联网+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利用平台。

一.四政策宽松、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配套相对于完美

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主体主要是实力不强的创业农民,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1种新的业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以及引导。县委、县政府从来高度注重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二0一四年把农产品网上销售列为农村工作重点,激励农民展开网上开店创业。网络创业已经被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于乡镇及县直部门的目标考查,树立了严格的赏罚以及考查机制。二0一五年县里专门腾出土地,计划建设了二万平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并对于入园电商给予大幅度优惠。县农村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信贷品种,对于网络创业给予鼎力扶持。二0一二年,沭阳县在宿迁大道与上海路交叉口计划建设六0五.0五亩、总投资达八.六个亿的百盟物流园,该园是1座以公路运输为主,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枢纽,1期项目二0一三年一一月投入运营,众多物流企业的进驻,为推进沭阳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了首要前提。

二“互联网+农业”让老树发新芽,推进农业产业转型进级、农民患上增收、市民患上实惠

农产品网上营销门坎低,对于文化知识的请求相对于不高,从而赋与了个人以及企业更大的商业能量与自由。从沭阳的实践来看,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但扭转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华,增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也让城市居民患上到了实惠。

二.一推进了花木产业提档进级

沭阳是传统的花木大县,1度只能靠数量取胜,在高级品种上与常州武进桠溪、南通如皋等地存在必定差距。跟着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沭阳农业提档进级的步伐也逐渐加快:1是高级苗木栽种面积不断扩展,以江苏金海棠、3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企业,所种植的苗木高级化、专业化、品牌化趋势日趋显明;2是推进特点产品发展,互联网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牢牢联络在了1起,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剧烈的市场竞争倒逼网络经营者扭转种类以及提高产品质量,风信子、长春腾、杜鹃、正人兰等二00多个新品种在沭阳落了根;3是促成为了花木有形市场的树立,沭阳县前后树立了花木大世界、国际花木城、苏台花木产业园,线上交易的活跃带动了线下市场的发展。

二.二完美了花木网络营销经营模式

经由10多年的发展,沭阳县农产品网络经营模式日益多元化,目前主要有B二B、B二C、

C二B、C二C4类,B二B、B二C主要以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人创立的“苗木汇”网络营销经营平台为主,实现营销主体、网络平台、产品输送1体化,通过树立自己的苗木基地向企业以及个人提供绿化苗木、大小盆景等产品。C二B、C二C则是沭阳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气力,经营主体应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经营的产品多半靠自己出产,但也有许多特点产品从当地、山东、广东及养殖户以及出产厂家采购而来,构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二.三带动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农产品的物流模式也在产生嬗变,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情势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突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出现了踊跃的立异以及变化。各类出产者直接对于接电子商务平台,沭阳的农户以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积极变身网商,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他们的议价能力变患上愈来愈强。据了解,沭阳的快递价格在华东地区价格最低、效力最高,江浙沪3地1般第二天便可投递,在不超重的情况下,1般的快递费用通常不超过五元,这主要患上益于沭阳农产品的销售量尤其巨大,构成了显明的范围效应,而且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在沭阳都树立了分公司。

二.四直接增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沭阳县花木网络销售的快速突起,激发了创业就业的热潮,带动了农民就业、物流运输、餐饮业,构成了1条完全的产业链,社会效益巨大。据不完整统计,全县一.二万家网店,平均每一个网店用工五人,大的网店用工都在一0人以上,按每一人每一天收入一00元测算,仅此1项,至少给农民带来二0亿元的收入。同时,物流运输业随之兴旺,圆通、申通、中通、快捷、每天、汇通等二0多家物流公司在新河、颜集、庙头等乡镇树立了物流中转站,依照物流本钱占交易额一五%计算,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发生的物流费用约六亿多元。不但如斯,花木网络营销的关联配套产品销售也10分火爆,在新河、颜集等乡镇,花盆、托盘等附属产品批发店随处可见,当地住宿、餐饮等产业生意人气也很旺。

二.五切实晋升了农民的市场地位

通过互联网交易,农民转型为卖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以及交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议价权,晋升了交易地位。可以说,在“互联网+”大发展以前,中国农民很少有人能够直接以及消费者同等地讨价还价。部份农民尽管没有直接面对于消费者,但也通过电商供应商的方式,融入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并重新型流通模式带来的扁平化中受益。从去年起,淘宝推动了特点中国项目,面向全国展开处所馆建设工作,发展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模式,不但推进了各地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也推进树立了1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强化了分销、质检、包装、冷链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美,而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沭阳“互联网+农业”的前景瞻望

  三.一加快推动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

信息时期,互联网在深入地扭转人们的糊口,宽带以及水电气1样成为了糊口的必须品。因而深化“互联网+农业”首先就要解决互联网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后进,网速慢、资费高的问题由来已经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沭阳应以国家正在施行“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泛博农民“触电上网”提供便利前提。

三.二做大做精农业产业

“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产业。据阿里零售平台统计,二0一四年福建省卖掉了平台上七四.八八%的乌龙茶,云南卖掉了平台上六三.一一%的普洱茶,黑龙江卖掉平台上二六.八七%的大米。而乌龙茶、普洱茶、大米恰是上述3省的特产,并且实现了产业化范围化。因而,沭阳可鉴戒其他处所好的经验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晋升产品档次、在产品品牌上做文章,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夯实“互联网+农业”基础。

三.三晋升农产品物流产业层次

当前,影响以及制约“互联网+农业”的首要因素之1便是物流产业不规范、效力不高。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拥有必定的特殊性,对于物流的请求很高。作为处所政府,沭阳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以及激励顺丰、圆通等物流公司加大在沭阳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物流设施装备,优化联运交通网络,增添箱式冷藏车数量,尽可能减少运输农产品消耗,最大限度地缩短农产品在途时间。

三.四切实规范网络经营行动

农产品前景例2

沭阳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方的树种到南方种植、南方的品种移植到北方,都需要在沭阳先“待”上两年,否则移栽难以存活,早在很久以前,沭阳人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大面积种植花卉苗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引导新河、颜集等乡镇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普遍种植花卉苗木,并且带动了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上交易成为花卉苗木及相关附属用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一大批网店应运而生,目前网上销售的鲜花绿植等70%来自沭阳。同时,网上销售的持续火爆又加速了沭阳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1.2人力资源丰富,无数人通过网上销售发家致富

人是第一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沭阳拥有190多万人口,是全国人口第三大县。敢想敢闯、富有创新精神是沭阳人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年轻的沭阳人到苏南、苏中地区务工,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无数外出务工的沭阳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家乡的花木,选择了返乡创业,成为新一代“创客”。颜集镇周小龙2005年开始从事网络花木交易,经过两三年的打拼,网上年交易额突破200多万元,其花木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沭阳电视台专题报道了他的致富经历。新河镇龙堰村创业青年陆明2006年注册网店,当年销售额达到20多万元,2012年突破300万元,被县创业办公室授予“沭阳县十佳网络产业示范店”称号。他们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沭阳人,成为一道靓丽的创业风景线。

1.3电商平台日趋完善,“互联网+农业”空间越来越大

2003年以前,沭阳县花木销售主要是通过花木绿化工程、花木经纪人以及通过各种网站花木信息,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网上销售份额很低。2003年,有人利用“书生商友”网络平台做起苗木生意,标志着沭阳县网络营销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年10月,部分青年尝试在淘宝网开设花木销售网店。2005年以后,很多青年人利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开设花木网店,从事花卉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网络交易。2010年后,全县农产品网络营销步入高峰期,到了2014年,除了上述网络平台,又有部分农民登陆京东、中华、淘宝南京馆等网络平台从事农产品网上交易。2014年,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8个人投资80万元建立了沭阳县花卉苗木交易网络平台——苗木汇,2015年3月京东宿迁馆成立,沭阳县也于2015年建立了网络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这些为沭阳“互联网+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平台。

1.4政策宽松、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

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主体主要是实力不强的创业农民,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2014年把农产品网上销售列为农村工作重点,鼓励农民开展网上开店创业。网络创业已被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及县直部门的目标考核,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和考核机制。2015年县里专门腾出土地,规划建设了2万平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并对入园电商给予大幅度优惠。县农村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信贷品种,对网络创业给予大力扶持。2012年,沭阳县在宿迁大道与上海路交叉口规划建设605.05亩、总投资达8.6个亿的百盟物流园,该园是一座以公路运输为主,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枢纽,一期项目2013年11月投入运营,众多物流企业的进驻,为推动沭阳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了重要条件。

2“互联网+农业”让老树发新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得增收、市民得实惠

农产品网上营销门槛低,对文化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从而赋予了个人和企业更大的商业能量与自由。从沭阳的实践来看,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也让城市居民得到了实惠。

2.1推动了花木产业提档升级

沭阳是传统的花木大县,一度只能靠数量取胜,在高档品种上与常州武进桠溪、南通如皋等地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沭阳农业提档升级的步伐也逐步加快:一是高档苗木栽种面积不断扩大,以江苏金海棠、三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企业,所种植的苗木高档化、专业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二是推动特色产品发展,互联网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网络经营者改变种类和提高产品质量,风信子、长春腾、杜鹃、君子兰等200多个新品种在沭阳落了根;三是促成了花木有形市场的建立,沭阳县先后建立了花木大世界、国际花木城、苏台花木产业园,线上交易的活跃带动了线下市场的发展。

2.2完善了花木网络营销经营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沭阳县农产品网络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化,目前主要有B2B、B2C、C2B、C2C四类,B2B、B2C主要以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人创建的“苗木汇”网络营销经营平台为主,实现营销主体、网络平台、产品输送一体化,通过建立自己的苗木基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绿化苗木、大小盆景等产品。C2B、C2C则是沭阳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力量,经营主体利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经营的产品多半靠自己生产,但也有许多特色产品从当地、山东、广东及养殖户和生产厂家采购而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2.3带动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农产品的物流模式也在发生嬗变,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创新和变化。各类生产者直接对接电子商务平台,沭阳的农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踊跃变身网商,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他们的议价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据了解,沭阳的快递价格在华东地区价格最低、效率最高,江浙沪三地一般次日即可送达,在不超重的情况下,一般的快递费用通常不超过5元,这主要得益于沭阳农产品的销售量特别巨大,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应,而且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在沭阳都建立了分公司。

2.4直接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沭阳县花木网络销售的快速崛起,激起了创业就业的热潮,带动了农民就业、物流运输、餐饮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社会效益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2万家网店,平均每个网店用工5人,大的网店用工都在10人以上,按每人每天收入100元测算,仅此一项,至少给农民带来20亿元的收入。同时,物流运输业随之兴旺,圆通、申通、中通、快捷、天天、汇通等20多家物流公司在新河、颜集、庙头等乡镇建立了物流中转站,按照物流成本占交易额15%计算,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产生的物流费用约6亿多元。不仅如此,花木网络营销的关联配套产品销售也十分火爆,在新河、颜集等乡镇,花盆、托盘等附属产品批发店随处可见,当地住宿、餐饮等产业生意人气也很旺。

2.5切实提升了农民的市场地位

通过互联网交易,农民转型为卖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议价权,提升了交易地位。可以说,在“互联网+”大发展之前,中国农民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和消费者平等地讨价还价。部分农民虽然没有直接面对消费者,但也通过电商供应商的方式,融入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并从新型流通模式带来的扁平化中受益。从去年起,淘宝推进了特色中国项目,面向全国开展地方馆建设工作,发展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模式,不仅推动了各地农产品品牌的树立,也推动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强化了分销、质检、包装、冷链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而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3沭阳“互联网+农业”的前景展望

3.1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

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宽带和水电气一样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深化“互联网+农业”首先就要解决互联网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网速慢、资费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沭阳应以国家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触电上网”提供便利条件。

3.2做大做精农业产业

“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产业。据阿里零售平台统计,2014年福建省卖掉了平台上74.88%的乌龙茶,云南卖掉了平台上63.11%的普洱茶,黑龙江卖掉平台上26.87%的大米。而乌龙茶、普洱茶、大米正是上述三省的特产,并且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因此,沭阳可借鉴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提升产品档次、在产品品牌上做文章,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夯实“互联网+农业”基础。

3.3提升农产品物流产业层次

当前,影响和制约“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物流产业不规范、效率不高。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物流的要求很高。作为地方政府,沭阳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顺丰、圆通等物流公司加大在沭阳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联运交通网络,增加箱式冷藏车数量,尽量减少运输农产品损耗,最大限度地缩短农产品在途时间。

3.4切实规范网络经营行为

网上营销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沭阳县绝大多数网络经营者守法经营,但也有极少数者不讲诚信,严重影响了沭阳电商整体形象。目前,沭阳市场监督部门已经与阿里巴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享网商身份、销售等基础信息,联手打击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赋予“互联网+农业”更强的生命力。

农产品前景例3

1.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2011年农业部已经确定了40家农产品连锁经营工作联系点和80家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准备通过加强联系、指导和支持的方式推动这一新模式的健康发展。并指出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引入连锁经营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还有利于规范流通秩序,保证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为了积极引导、扶持农产品连锁经营,农业部向各地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意见》,同年又与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资连锁经营的意见》,提出要把引导、扶持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1.1形势喜人亦逼人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大、品种多。2003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糖料9670万吨,棉花487万吨,油料2805万吨,蔬菜53960万吨,烤烟201万吨,茶叶78万吨,水果1447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0万吨,水产品4690万吨。这些商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罕见,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可见,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加入。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不是看你种什么,养什么,能不能把东西生产出来,而是看你能不能销得出去、赢得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取得合理的收益。当今市场流通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环节。可以说,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对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企业来说,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势。

1.2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就是要抓准我国市场流通行业大发展、大调整、大推进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设施简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脏乱差”的形象,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与批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货源集中、充足,品种齐全;二是靠“买全国、卖全国”,货源稳定不断档,这是靠建立一个或若干个生产供货基地无法以做到的办法,其成本和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事实上,许多批发市场早就给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和宾馆酒楼等大单位按需按时配送农产品。不过这类配送的动作比较初级、简单。现在已涌现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钟、无锡朝阳等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领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典型,它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2.农产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首先,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大生产必然要求大流通,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方式必将改变。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为农产品规模化流通和销售奠定基础。再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共享优势差

生产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是在与连锁企业共享品牌和信誉,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而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和无标流通,假冒伪劣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许多连锁企业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所谓的品牌共享效应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在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流通领域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规范认证机构和乱认证行为的出现,不断扰乱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2.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

产业链是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深加工程度和产品满足消费程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可加工程度就越深。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产业。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简单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竞争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短已经成为限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桎梏。

2.3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连锁企业质次价高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只专注经营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既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可使辅业务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农产品产销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供应链过长,相关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农产品经过反复倒手,质量下降,价格提高,使消费者转向农贸市场。

2.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

农产品前景例4

    (一)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波动频繁

    一是价格上涨问题。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在缓慢上升,十年间价格指数上升了一倍,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不断上涨引起的。另外,人口增长,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导致农产品总体价格不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是短期内猪肉、蔬菜等大宗品种价格上涨过快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是价格波动问题。价格波动主要发生在部分农产品本身,其主要原因有三个:(1)受气候的影响,个别品种产地相对集中,容易受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供给不稳定。(2)受上一年市场价格的影响,上一年价格高会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暴跌;下一年种植面积减少又会导致价格暴涨,“蛛网理论”在现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3)商人的囤积炒作,主要发生在一些生产集中、容易储存的、消费弹性低的农产品上,如大蒜、生姜、苹果、绿豆等,被投机商人用来囤积居奇,待涨谋利。从总体上看,生产缺乏计划性、市场信息不畅是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的主要原因。频繁的价格涨跌打乱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心理预期,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受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中国农民缺乏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载体和通道。农户通常将自己生产的商品农产品运送到附近的产地批发市场出售或由市场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收购,然后由长途运销商运到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一些大城市还形成了一级、二级、三级批发市场,经过这些批发市场将农产品周转扩散到社区集贸市场、超市及团体消费单位,中转环节多,费用高。除了运输费用(租车费、油钱、过路过桥费等)以外,在城市批发市场和社区集贸市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务的也都是农民工,他们一方面要缴纳摊位费、市场管理费和税收等,另外还要承担一家人在城市暂时居住生活的高昂费用。

    据农业部连续4年跟踪调查的结果,在冬春季节气候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山东省青州市农民用大棚生产的黄瓜,运到寿光批发市场以每公斤0.5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运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以每公斤1.00~1.30元价格批发给中间商或集贸市场的摊主,集贸市场则以每公斤2.20~2.8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据此推算,每公斤黄瓜的零售价格中,生产者即农民的出售价仅占17.9%~22.7%,零售价相当于产地农民出售价的4.4~5.6倍。

    农产品流通行业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大规模的流通企业少,农产品经纪人、流通商成为企业法人的很少,其原因与现行税务制度有关,因为法人化后流通商要支付更多的税收。另外,城市建设导致城区内的农贸市场数量不断减少,超市取代农贸市场进入社区,垄断商业地盘,形成较高的商圈垄断价格,消费者买菜缺少选择余地。

    (三)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鲜活农产品的批发市场流通份额占到80%,但是批发市场设施简陋和交易手段落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多数市场仍然停留在提供交易场地和摊位的水平上,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功能欠缺,农产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配送等设施设备不足。蔬菜长途运输道路不畅,卡车非法超载现象严重,有很大的安全事故隐患。冷链不健全致使物流过程中鲜活农产品质量下降、损耗增加,这也是导致流通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食品安全监管困难

    对进场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但从北京市8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查发现的问题看,尽管都配有食品安全检测室,但并无统一检测标准;检测人员配备不足。近几年,商务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都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立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抽检发生的相应费用和检验员的工资要由市场自己支付,批发市场自身检测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市场担心一旦检查出问题产品,上报主管部门或被曝光后,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品的具体来源不清,一车产品来自众多生产者,很难分清批次,抽样代表性不强。

    (五)遭遇商人囤积涨价谋利

    近几年,商业资本进入农产品流通流域,干扰市场价格形成的现象日益严重。产地农村农户自建的冷库数量增加,被“炒菜团”的商业资本(热钱)控制,用来囤积投机炒作。影响了蛛网理论中供给曲线的弹性,加大了价格波动的幅度。原本农民建立储藏设施是为了平缓价格波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是,实际上多数产地冷库是被商户(投机者)用来掌控货源,进行囤积获利。与农户追求平稳经营相比,投机者喜欢冒险,贪图赚大钱,大蒜、大白菜等耐储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商家“炒作”导致的。

    二、促进农产品流通健康发展的对策

    国外经验表明,农产品流通关系国计民生,政府依法实施对农产品流通的监管和控制是理所应当的。日本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来主导鲜活农产品流通;韩国通过公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和调控农产品价格;欧盟的德国等国家也都有政府建设的农产品市场和流通设施供商户无偿使用,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对商户的赢利水平有所限制,以稳定市场价格,禁止牟取暴利行为。我国应 借鉴国外经验,从立法上强化农产品流通设施的公益性职能,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健康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新型流通模式,产销对接模式以缩短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为目的,对于缓解农民“卖菜难”和城市居民“买菜贵”的问题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以蔬菜为例,新型产销对接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农超对接”

    是超市连锁店直接深入田间地头采购,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经纪人那里采购农产品,既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经费,又能保持蔬菜的新鲜度,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近几年大城市的超市发展迅速,各超市门店之间的商圈竞争日趋激烈,开展农超对接成为超市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对蔬菜“新鲜、安全、低价”的要求,开展农超对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据北京物美超市集团提供的数据,农超对接可以节省40%的流通成本,超市让利农民和消费者各10%~20%左右,超市也有利可赚并且能够享受政府减免税收的政策优惠。

    (二)“农餐对接”

    是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将农产品直接向餐饮企业门店配送,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大型连锁餐厅、学校和机关单位的食堂等。这些餐饮企业本身都有稳定原料供应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部分特色餐馆对食品原料产地也有特定要求。大型餐饮企业在构建自己的食品原材料供应链中都是事先选定供货基地和供货商,企业要对供货基地进行考察备案,与供货商签订协议条款并收取供货商一定数量的押金,一旦供货商发生违约行为将承担赔偿责任或受到处罚。该模式的特点是货源可靠,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具有地理标志的品牌产品的需求。

    (三)“社区直送”模式

    是产地的蔬菜直接送往居民社区销售的一种新模式,主要由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来开展配送业务,在居民社区居委会、老年人活动中心、小区物业管理等单位的支持下,建立固定的蔬菜销售点,特点是价格较低、新鲜,但店铺规模小、蔬菜品种有限。主要是帮助解决一部分社区居民买菜不方便的问题。另外,有机蔬菜等高档优质蔬菜可以针对社区的高消费群体开展订单销售、配送到家,满足消费者的个体化需求。

    (四)“周末菜市场”

    是一些城市社区为应对蔬菜价格上涨推出的一项举措。前些年,城区推行“农改超”,城市管理也将农贸市场逐渐挤出城区,有些社区蔬菜销售网点少、超市蔬菜价格高,导致普通居民买菜难。由政府出面协调街道社区开办公益性的周末菜市场,组织郊区农民合作社或企业前来卖菜,起到了平抑菜价的效果。北京市郊区延庆县的农业企业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内的北航社区和望京社区开办周末菜市场取得成功,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和清晨边散步边购物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也迫使附近的超市门店不得不降低菜价。

    (五)“产消联盟”

    在国外比较盛行,“消”是指消费者。该联盟是生产者团体和消费者团体共同结成的一种组织形式,通常采用会员制方式,入会者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享受一定的待遇。目的在于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接触与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信赖关系。消费者可以到生产者的田间了解生产过程,参观并体验农事活动,确认并购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生产者通过交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取向,生产和提供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从重视交流的意义上讲,“产消联盟”不仅仅是一种产品直销模式,也是增进城乡交流与协调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模式在北京等大城市郊区已经出现。

    三、鲜活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展望

    农产品流通上游连接农业生产者,下游连接城市居民百姓,是关系到国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领域,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市场能否价格稳定、供应充足、安全放心是广大消费者关心的事情,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今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将围绕批发市场改造、产销对接、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公益性投入及法制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批发市场将加快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

    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决定了批发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批发市场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产地批发市场的“集货-外运”功能和销地批发市场的“进货-散货”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国外的日本、韩国等国,至今农产品批发市场经久不衰,与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形成互补和融合对接,其先进的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的交易管理方式,值得我们参考借鉴。随着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今后,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电子结算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将会加快,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与上下游主体的对接将会愈加密切,效率不断提高。

    (二)连锁超市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连锁超市已经成为大城市居民购物的主要场所,鲜活农产品是超市吸引消费者的主要促销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蔬菜新鲜、安全和低价的要求,超市有动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主动进行供应链管理,这也是行业竞争的需要。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目前农超对接主要以大城市为主,所占的份额不到10%,预计今后几年将在中等城市展开,预计份额将会有所上升,并形成稳定的超市鲜活食品供应链。超市要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必须加强源头管理,重要的是与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具有利益链接机制的对接关系。

    (三)流通渠道多元化将是农产品流通今后发展的趋势

    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高、消费者不满意的问题,就要发展多元化的流通模式,拓宽通道的宽度,形成各种渠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的流通格局。产销对接模式是减少流通环节的有效手段。除了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之外,还有连锁餐饮业开展的“农餐对接”、城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社区直送”和开办的“周末菜市场”,批发市场大型经销商开展的“批零对接”和“场地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携手建立的“产消联盟”等多种形式,这些产销对接形式各具特点,都能在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和稳定价格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应大力提倡和推广,逐步形成多元化流通格局。

    (四 )源头控制和供应链建设将成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经营和销售企业的责任,批发、零售等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检查十分重要。过去销售企业只关注产品,不太关注生产过程,现在为了保证经营的鲜活农产品不出质量安全问题,需要认真对供货基地进行考察确认,只有那些经过无公害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地才能成为他们的货源基地。

    农产品出口型企业在基地管理方面先行一步,他们为了应对国外的贸易壁垒,建立自营基地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连锁超市和餐饮集团统一组织采购,通过建设和控制供应链来保证食品原料安全。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比较困难,但是也在积极地进行抽检和索要产地证明,推行场内经销商台账记录制度,一旦发现问题至少能够追索到上一个供货方。社区直送和周末菜市场的鲜活农产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自产自销的产品,产品质量安全相对有保证。

    (五)政府将会不断增加对公益性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

    因为我国尚未出台“批发市场法”,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早期的流通设施建设奉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促进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已经基本饱和,甚至出现局部过剩、无序竞争的局面,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目前,中国的批发市场绝大多数是股份制或私人企业,以收取场地租金和摊位费为收入来源,高额的建设投资和日常收费都要算到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中,无形中抬高了农产品的消费者价格。为此,今后政府应增加对批发市场公益性建设的投入,在大城市由政府投资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形成部级骨干市场网络,将会有利于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发挥稳定价格和推进现代流通的示范作用。在城市居民社区建设公益性的“便民菜店”也是政府应该给予扶持的一项民生工程。

农产品前景例5

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形式,它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 思想引入零售业,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 位的边际成本来提高市场绩效。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就是要在农产品与农资流通中引入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高度的资源共享性,降低农产品与农资进入市场的成本,节省经营费用;二是通过企业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网点销售的方法,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通资金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农 产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三是连锁门店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 的价格吸引起来越多的消费者。

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1]。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有利于摆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现状

1、农产品连锁经营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正在我国各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迅速兴起:如南京市去年开办了首家“生鲜超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基地实力,正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超市,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加工配送延伸……

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已占总消费的80%%,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2]。21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比重的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连锁超市+基地”,三是“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各有其独到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均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无锡由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锡山、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责任险,保险期限一年。消费者一旦发生食用意外,每次事故每人最高赔偿额为10万元,事前质量控制加上事后意外保险,让消费者吃了“定心丸”。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去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上述三种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们认为,一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如“超大”集团等,租用土地自己生产,不仅可以保证货源供应,而且便于控制产品质量。但作为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囿于实力,可与规模基地紧密合作。如无锡的朝阳蔬菜批发市场、镇江的万方超市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稳定巩固的“大后方”。二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镇江的“万方”超市一方面设专柜经营基地的名特品牌产品,如七里科技示范园的“嫩绿牌”系列蔬菜,江心洲的“滩八样”野生系列蔬菜,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如“龙脑牌”豆腐等,在节假日还推出品种多样的“万方礼品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迅速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三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如盐城的“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就是由该市农业质量标准办公室牵头,将当地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分散的粮油销售店有机整合起来。

2、农资连锁经营的情况

2000年5月,我国现代农资超市的始作俑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大楼成立。该公司主要发起股东是北京东方渴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海体置业有限公司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报——《中华合作时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市)建立县级超市30多家,乡级网点350个,200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3]。

2002年3月19日,由红太阳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98.75%)和南京天和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南京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千县万乡十万村”的农资连销网络工程。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投资设立连锁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盖5省30多个地市区县380多个乡镇的“红太阳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同样宣称,将“红太阳农资连锁”建设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中的第一品牌。

农资网络的建设,2003年已经开始筹备,2003年正式启动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全国供销社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农集团计划到年底,与国内相当一部分省级农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店达到300个左右;同时,加快对公司直营网络体系的改造步伐,力争对现有的480多个直销网点的60%进行规范改造。全国供销社总社的期望是,“我们共用的‘中国农资’品牌,要遍布农村市场,目标是要占领70%的农村。”

地方尤其是省级供销社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农资连锁公司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当一些省、市供销社都正式注册成立了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四川邦立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到在四川省内和省外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区)的农资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个一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门店达2000家左右,深入到农村的连锁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新疆奥环公司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部畜牧业农资连锁经营,欲打造中国畜牧业的沃尔玛;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供销社、福建省“龙得宝”、新疆供销社等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传统农村流通组织,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各类民间资本,正在强力扩张农村流通市场。一系列迹象表明,与农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连锁经营,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机会,正受到各类资本的强力追捧。专家认为,从品牌农业到品牌农村流通业,再到品牌农产品消费,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考虑到国家正在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在农村建超市其实商机无限。

3、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其销售,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完成销售过程。从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由于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所经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各连锁网点直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然后转手销售的方式来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农贸市场采购方式配送农产品,由于各网点独自采购,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存在众多中介主体,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市场运行过程承负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农产品采购价格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未经加工的蔬菜从生产者、消费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连锁店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到消费者,价格要增加3-10倍,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成本、分装费用也提高,损耗增加。

(2)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方式,一方面各连锁企业难以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就连价格也难以统一,失去了连锁经营共享品牌资源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到连锁网点购买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赖它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因此连锁企业应注重商誉,应该有更强的自律性。但当前连锁企业零星采购农产品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过长,农产品在供应链的众多中间环节被反复倒手,产品质量(特别是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下降,迫使许多消费者放弃连锁网点而转向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了连锁企业对农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农产品前景例6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农产品前景例7

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形式,它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 思想引入零售业,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 位的边际成本来提高市场绩效。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就是要在农产品与农资流通中引入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高度的资源共享性,降低农产品与农资进入市场的成本,节省经营费用;二是通过企业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网点销售的方法,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通资金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农 产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三是连锁门店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 的价格吸引起来越多的消费者。

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1]。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有利于摆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现状

1、农产品连锁经营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正在我国各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迅速兴起:如南京市去年开办了首家“生鲜超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基地实力,正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超市,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加工配送延伸……

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已占总消费的80%%,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2]。21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比重的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连锁超市+基地”,三是“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各有其独到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均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无锡由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锡山、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责任险,保险期限一年。消费者一旦发生食用意外,每次事故每人最高赔偿额为10万元,事前质量控制加上事后意外保险,让消费者吃了“定心丸”。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去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上述三种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们认为,一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如“超大”集团等,租用土地自己生产,不仅可以保证货源供应,而且便于控制产品质量。但作为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囿于实力,可与规模基地紧密合作。如无锡的朝阳蔬菜批发市场、镇江的万方超市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稳定巩固的“大后方”。二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镇江的“万方”超市一方面设专柜经营基地的名特品牌产品,如七里科技示范园的“嫩绿牌”系列蔬菜,江心洲的“滩八样”野生系列蔬菜,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如“龙脑牌”豆腐等,在节假日还推出品种多样的“万方礼品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迅速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三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如盐城的“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就是由该市农业质量标准办公室牵头,将当地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分散的粮油销售店有机整合起来。

2、农资连锁经营的情况

2000年5月,我国现代农资超市的始作俑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大楼成立。该公司主要发起股东是北京东方渴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海体置业有限公司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报——《中华合作时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市)建立县级超市30多家,乡级网点350个,200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3]。

2002年3月19日,由红太阳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98.75%)和南京天和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南京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千县万乡十万村”的农资连销网络工程。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投资设立连锁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盖5省30多个地市区县380多个乡镇的“红太阳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同样宣称,将“红太阳农资连锁”建设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中的第一品牌。

农资网络的建设,2003年已经开始筹备,2003年正式启动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全国供销社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农集团计划到年底,与国内相当一部分省级农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店达到300个左右;同时,加快对公司直营网络体系的改造步伐,力争对现有的480多个直销网点的60%进行规范改造。全国供销社总社的期望是,“我们共用的‘中国农资’品牌,要遍布农村市场,目标是要占领70%的农村。”

地方尤其是省级供销社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农资连锁公司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当一些省、市供销社都正式注册成立了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四川邦立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到在四川省内和省外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区)的农资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个一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门店达2000家左右,深入到农村的连锁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新疆奥环公司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部畜牧业农资连锁经营,欲打造中国畜牧业的沃尔玛;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供销社、福建省“龙得宝”、新疆供销社等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传统农村流通组织,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各类民间资本,正在强力扩张农村流通市场。一系列迹象表明,与农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连锁经营,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机会,正受到各类资本的强力追捧。专家认为,从品牌农业到品牌农村流通业,再到品牌农产品消费,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考虑到国家正在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在农村建超市其实商机无限。

3、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其销售,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完成销售过程。从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由于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所经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各连锁网点直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然后转手销售的方式来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农贸市场采购方式配送农产品,由于各网点独自采购,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存在众多中介主体,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市场运行过程承负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农产品采购价格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未经加工的蔬菜从生产者、消费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连锁店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到消费者,价格要增加3-10倍,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成本、分装费用也提高,损耗增加。

(2)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方式,一方面各连锁企业难以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就连价格也难以统一,失去了连锁经营共享品牌资源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到连锁网点购买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赖它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因此连锁企业应注重商誉,应该有更强的自律性。但当前连锁企业零星采购农产品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过长,农产品在供应链的众多中间环节被反复倒手,产品质量(特别是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下降,迫使许多消费者放弃连锁网点而转向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了连锁企业对农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一)形势喜人,形势逼人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大、品种多。2003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糖料9670万吨,棉花487万吨,油料2805万吨,蔬菜53960万吨,烤烟201万吨,茶叶78万吨,水果1447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0万吨,水产品4690万吨[4]。这些商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罕见,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

可见,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加入。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 不是看你种什么,养什么,能不能把东西生产出来,而是看你能不能销得出 去,赢得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取得合理的收益。当今市场流通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环 节。可以说,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对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企业来说,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喜人形势。

就农资而言,一些经济专家基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做出农民购买力不足、农村消费疲软的判断是笼统的,也不够准确。根据寿光农业部门的统计,该市农民人均农资消费量为2700元,接近山东省平均水平的3倍,净消费量达16亿元。而且随着寿光花卉等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逐年增长。据市场调查,寿光市农民的农资消费量为户均9000元,农田亩均3000元。而每亩大棚蔬菜的农业生产资料消费量为亩均5000元。寿光市大棚蔬菜面积共80万亩,以此计算,毛消费量为40亿元。而且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呈逐年增长的势头。这些数字表明,农资市场的容量和潜力十分巨大。

(二)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当前,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就是要抓准我国市场流通行业大发展、大调整、大推进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设施简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脏乱差”的形象, 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与批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货源集中、充足,品种齐全;二是靠“买全国、卖全国”,货源稳定不断档,这是靠建立一个或若干个生产供货基地无法以做到的办法,其成本和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事实上,许多批发市场早就给大专院校、机关 团体和宾馆酒楼等大单位按需按时配送农产品。不过这类配送的动作比较初级、简单。现在已涌现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钟、无锡朝阳等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领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典型,它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积极创新,稳步推进

面对新、新任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业绩。首先,要强化创新和开拓意识。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保障城市供应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是有目共睹、为世人公认的。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更不能集贸在管理 收费、日子过得“蛮不错”的状态。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以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通过锲而不舍,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批发市场实现全面的提档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在决策 步骤和具体操作上,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坚持从现实基础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我们对各地的调查与思考,觉得有以下几点请大家考虑。

第一,如上所述,批发市场在货源供应和供货渠道的选择上确有优势,集中批量采购的成本低,在市场建立配送中心、发展配送业务,不会有多大风险,可以放手发展。

第二,有条件的市场或者积极创造条件,逐步 发展连锁经营。因为连锁经营与传统批发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经营理 念、营销模式、管理方式和盈利点上,二者全然不同。发展连锁经营,一是要 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开三、五个连锁店,形不成规模,就不会有多大效益 ;二是要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硬性能力,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人才队伍;三是要拥有一定的经营资源。除商品货源外,还要有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企业品牌;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经济学上叫做“市场细分”,对无自下而上发展空间至关紧要,这又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居民消费水平与购买习惯、培育集聚人气的预期等因素,权衡利弊,慎审决策。

第三,连锁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财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财、物的实际动作中体现出连锁经营的优势。 如果仅仅统一了店名、店貌,而没有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商品价格和服务规范,那是“连”而不“锁”,徒有虚名,最终效益也上不去。

第四,连锁经营不是唯一,更不能完全等同于超市,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美国的连锁商店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至1992 年共有连锁店(2包括店及2店以上)52万家,占全国零售店总数总数的20%。我国国家经贸委提出,至2005年,全国连锁店数达到10万个,年销售额占当年社会产销品零售总额的20%。应当说这个发展速度很可观了。即便如此,也还是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店、零售经营门店(包括便民店、专场店、专业店)、农贸市场(至少在中小城市和集镇如此)等,多路型态并存,一个都不能少。考虑到生鲜农产品销售和顾客 的需求特点与家电、服装、日用小面货等不 同,农贸市场毕竟也有优点,即方便、东西全、新鲜,还可以讨价还价,符合一些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心理。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 完善与规范,以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正在搞“退路进厅”,不失为良策。

三、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政策支持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保持年增长50%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年增长水平。配送和连锁经营成为当今市场流通行业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但总的看,我国发展水平还很低,突出表现在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我们认为,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对象必须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部门所办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

发展连锁经营是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选择的一种营销组织形式,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由企业自主决策和运作。在推进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条件:一是企业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连锁经营依靠规模效益盈利,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开设的连锁店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经营总额和效益很难上去。二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过硬的管理队伍。连锁经营实行集中配送、分散销售,在人、财、物、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企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三是要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度的企业品牌。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既靠品牌吸引消费者,打开市场,也靠品牌吸引供货商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没有品牌难以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开设,在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方面,要慎重决策,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消费水平和购买习惯等因素,权衡利弊,充分论证,避免盲目投资。

2、政策支持必须分类指导,促进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从连锁经营的概念与类型看,有直营直销式、自愿加盟式、特许加盟式、委托加盟式等不同连锁经营方式。对这些不同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城市超市连锁店”、“各类批发市场”等经营模式,也不能对各种模式进行简单叠加去应用。所以,在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其独到的特点和特色。发展连锁经营,首先要创办好原型标准店。不管是转型于连锁经营,还是改制重新创办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亦或借用、嫁接连锁经营模式,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创办“原型标准店”或“样板推广店”。

3、要支持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现实中的农产品与农资市场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地域性极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交通通信落后的市场。农资产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种子、化肥和农药,还有农机具、农膜等其它农用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陈列和摆放、技术含量高、季节性强、地域性强、易损易坏、售后服务麻烦等特点。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将给连锁经营中的货品管理、仓储、运输、陈列、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恰当高效的管理,也将会出人意料地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风险。经销商的文化素质是信息系统建立和使用的最大障碍,必须先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接受你的企业文化。

4、支持制订农产品与农资系列标准

农副产品进入大都市菜场首要是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度。为此,作为农业科技部门必须编制各类农产品地方标准,并在种苗选良、栽培技术和质量要求上制订可操作标准。 与此同时,建立无公害配药网络,做到统一供药、统一配方、统一防治时间,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市使用。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肥药和物理防治,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农产品中的污染和土地中的残留量。此外,要加大无公害监督力度。由于无公害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为了提高生产者素质,还必须建立镇村两级的培训机制,分级培训种植大户和农业负责人及农户。并加大对基地无公害建设的检测和监督力度,成立农产品农残检测中心,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工作。

5、支持创品牌,让更多的农产品走进连锁超市

连锁超市和集贸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卖场。集贸市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销售方式,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商家可以随行就市,见利叫价,生产者则由于无人管理,质量无标准,产量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而连锁超市同样卖农副产品,但一个“连”字,使得“销售”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类卷心菜、辣椒、黄瓜等蔬菜走进连锁超市后,质量已不单是农产品的品种问题,而是该品种的整体品牌、连锁超市的企业形象连在一起。在超市,经营者必须把农产品的安全性作为自己的“卖”点,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以吸引顾客。当然超市需拥有稳定的货源,而我们有丰富的蔬菜供应基地。超市农产品优质优价也对促进农产品增效和农产品结构调整产生较大意义。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中“安全农产品”的走俏,说明传统的“提篮叫卖”的销售方式和临街设摊的市场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行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6、支持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提升农产品的档次

目前,我国外销的农副产品90%是末加工或经冷冻保鲜处理的初加工产品,如沿海等地虽具备较丰富的海淡水产品资源,但大都以中低档大路货出售,时鲜蔬菜、瓜果虽有较好的内在质量,但外包装没能跟上等等。这些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市场面狭窄,效益低下。如果农副产品经过深度加工,既可提升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又可促进当前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7、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壮大连锁经营队伍

一是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二是支持农民合资、合股兴办中介组织(自愿为原则),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参与农产品流通;三是促进国有流通企业(粮食、供销)深化改革,利用其原有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优势,努力开拓城乡市场,强化为农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流通领域作用,依托当地资源和主导产品,把产加销联成一体,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8、建立全国联网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疏通和建设好农产品与农资运销的“绿色通道”,落实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关政策,清理和取消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费,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

9、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市场流通的命脉。政府已有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帮助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组织和农户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网,收集、汇总、分析农产品销售信息,提高企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指导农业生产,尽量避免因市场信息匮乏而造成生产和销售脱节,盲目生产而造成农产品滞销,给农民带来增产不增收结局,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2002年9月。

[2] 任鸣鸣.物流是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J],经济论坛,2004(08):98-99。

农产品前景例8

鉴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干力量。这是因为旅游业具有非常大的乘数效应以及综合功能,从而让乡村旅游发展为落实解决城乡统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之中,如何推进农产品销售始终是无法忽略的重要课题。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如何利用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却极少有人进行深入探究。在此,笔者针对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了探究,期望能够更好地调整我国农村地区的 产业结构,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参考。

一、开发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农产品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农产品销售工作愈来愈重视,逐步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应当深入结合本地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产品等各类资源,使用新型包装技术以及设计新观念,结合乡村旅游实际,利用各项销售措施,从而让当地农产品能够升级为具备浓郁地方特点的乡村旅游纪念品。这类农产品不但能很好地满足广大游客对原生态产业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够丰富当地的乡村旅游形态,进而产生旅游升级换代新产品,形成吸引外来游客的全新焦点与亮点。乡村生态旅游视角下的农产品外包装设计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天然和无污染。农产品包装视觉语言应当侧重于对色彩、图形以及文字的调配,并且还应当在技术上加以全面创新,通过把传统工艺和当前的新型工艺技术相互联结,从而推动农产品朝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向加以转换。

二、乡村旅游视角下我国农产品的特点

乡村旅游具备了有别于与普通旅游产品的鲜明特点,这样一来,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自然也就具备了特殊性。归纳起来,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具备即时消费性。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购买与消费之间协同性。我国乡村农产品绝大多数为各类食物,诸如蔬菜、水果以及海鲜之类,此类农产品因为自身所具备的生物性以及自然性特征,往往具有鲜活和易于腐烂的特质,因此游客们买了之后马上就可食用,例如烤玉米棒、烤鱼以及新鲜水果等。此类食品的最大特征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农家风味,显得清新而又自然,而且这类当地农特产品对外来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即时消费。二是供给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乡村农产品可以说是当前乡村游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农产品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是地域性非常强。我国的地域非常广,民族很多,而且风俗也各不相同,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差别非常大,我国 各地在食品口味上具有极大的差别。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口味偏酸,西南地区的口味偏辣,华北地区的口味偏咸,而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口味则偏甜。在乡村农产品旅游之中,各地农产品自然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同时,南方与北方的饮食习俗也各不相同,两地游客在乡村游中购置农产品的偏好自然也不会相同。三是直接销售降低了流通成本。乡村游中农民们往往会把自家所产农产品直销给外来游客 ,这就极大地压缩了农产品营销途径,自然也就压低了流通的成本,提升了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现状

(一)农家乐销售模式

农家乐作为新开发的一种乡村旅游方式,业主们对自家所生产的农产品实施加工,依赖于周边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以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住宿、休闲、购买农产品,且价格较为低廉。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均有农家乐在经营,通过这种方式来购买农产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乡村休闲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经营特点之差异,农家乐可划分成以下三大类型:一是食宿接待模式。此类农家乐以餐饮和住宿为主要内容,通常位于城市附近或者知名景点周围,致力于为广大游客提供高质量的食宿类服务、特色化农家娱乐体验类项目。二是农业观光模式。以参与和互动为主要内容,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或者乡村,致力于让游客们深入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开展农耕文化方面的亲身实践,以投身农事活动的方式来体会农家乐的内涵。如浙江省宁波市奉化滕头村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休闲度假模式。主要内容是品茶、娱乐等。这类农家乐依托于本地出色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消费,比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梅家坞就是如此。

(二)科普旅游销售模式

科普旅游销售模式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基地、农业科技园、农业展览馆等科普场所,通过让游客们参观游览,从而对农业技术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此类乡村游所销售的农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采摘类农产品,比如瓜果蔬菜等;二是深加工之后的农产品。我国科普旅游发展步伐较晚,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宝钢的开放型生产流水线开放对外参观,标志着我国科普旅游销售的开始。其后,我国的诸多卫星发射基地、航天机构以及汽车、电力、石油、酒业等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开始实施科普旅游销售工作。本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普旅游开始兴起,很多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通了农业科普旅游项目。比如,天津农科院就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中的农产品科普旅游项目有农事体验园、园艺植物世界、农产品深加工区以及酿酒文化休闲区等,可以让游客们在放松休闲的同时学到许多农业科普方面的知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一定要以本地乡村特色化产品为其内容,切不可照搬传统旅游景区所售商品,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特色,从而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三)民俗风情旅游销售模式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所构成的,具有十分辉煌的文化以及文明史。各民族均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耕种文化、婚丧习俗、传统节庆、工艺产品等,从而组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美丽画卷。乡村旅游中的民俗风情游就是将民族风情作为吸引外游客的主要特点,通过吸引各类游客来开发民俗类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游可分成乡村民族文化游览、耕作文化游览、民族文化游览等,能够很好地提高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含义,并且依靠这一特色来销售民族特色农产品。这一类型的乡村游的典型代表当属北京民俗旅游文化村。

(四)农事体验旅游销售模式

近年来,因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宣告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经济下的人们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以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而是需要追求更加多的参与感以及新奇体验。这样一来,农事体验旅游就开始兴起了。参加乡村旅游的广大游客唯有通过这种旅游方式,才能全面参与到当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的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把垂钓、采摘以及狩猎等体验内容穿插于旅游的全过程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进而让游客们在最大限度上体验到当地农村生活之乐趣。

四、乡村旅游视角下农产品销售的发展前景

(一)农产品价格定价体系将会持续调整

价格始终是广大游客购置农产品过程中极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如今,我国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极为混乱,甚至影响到了商品流通量。除本地工商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提高监管工作的力度之外,还应当积极运用更有效果的举措,以规范农产品经营人员 的营销方式,切实防止在乡村旅游农产品市场之中出现不合规定经营之现象。当然,农产品经营者还可依据消费者的差异化层次出台合理的农产品差别化措施,从而更好地提升农产品对外销售的额度。一是用技术上的差别进行价格认定,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取的技术以及服务难易状况来进行定价。二是用团购优惠来进行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消费者人数进行定价。比如,一旦有十人以上购买即可享受到八折优惠等。三是用时间差别来进行定价,也就是分淡旺季、工作日与节假日等时间上差别,分别收不一样的价格。

(二)农产品品牌销售将成为常态

今后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如果缺少了品牌效应,那么营销成效就会事倍而功半。所以,未来的农产品营销必然会向着品牌化加以发展,品牌化发展也能给农产品销售带来很好的经济利益回报。消费者们在品尝特色乡村旅游农产品之后,如果对产品比较认可,就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品牌特性,这样一来就能带来更加多的游客。

(三)农产品网络销售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网络销售可以说是传统市场销售方式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相互结合之产物,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商品销售方法之一。网络销售以国际互联网为基本载体,把全新市场营销手段以及观念融合至市场销售实践之中,全面发挥出网络的巨大优势,跨越时空之限制来实施营销活动。 农产品网络销售就是把网络营销方式运用至农产品销售之中。它具备了个性化和跨越时空等特征。因为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企业以及政府均愈来愈重视农产品网络端销售状况,而且政府部分也及时采用了诸多举措来推进我国乡村网络建设,而且成效明显,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实施网络销售的进程。因为电子商务技术在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具体的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乡村旅游类网站也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今,淘宝、艺龙、携程、同程等网站在乡村旅游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利用这些网站,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来促进农产品销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站中的乡村旅游页面一定要有十分丰富的信息,除常规旅游网站都有的旅游类信息之外,还要着重介绍本地农产品的详细信息,诸如当地农产品的鲜明特色、实惠的价格、出色的外包装等各类信息,并且可以提供线上交易,消费者下订单后只要数日即可收到新鲜采摘的特色农产品,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吸引到众多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消费者们前来购买,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销量,进而提升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全面推进,运用乡村旅游来推动农产品销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销售方式不仅能够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当地农村群众的实际收入,而且还能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予以更大更有力的支持。当然,通过乡村旅游视角来分析农产品销售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全面,对于下一步发展前景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这些均需要在今后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新型生态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系统探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1)

[2]范小华,牛永革.基于独特销售主张理论的旅游口号评价――以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李肖楠.体验营销在邮轮旅游销售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1)

[4]张佳通.黑龙江省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J].农场经济管理,2015(05)

[5]刘雷,赵丽丽.新常态下海南农业旅游营销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6)

农产品前景例9

2、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1)彩色农业景观特色不明显,旅游经营活动内容单一农业景观视觉美学价值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农业景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所取代。彩色农业的发展丰富了农业旅游景观的类型,造就出独具特色的彩色农业旅游景观,更加符合城市居民的旅游审美消费习惯。然而,当前以“彩色农业旅游”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还鲜为人知,这也反映出彩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色不明显。一方面,虽然彩色农业景观、彩色农作物陆续出现于现代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中,然而关于彩色农业旅游景观的科学研究、规划、开发等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彩色农业景观特色缺乏。由于农业种植结构比较混乱,未能深层次的挖掘彩色农业旅游景观塑造的意境与相关产品的开发,多数彩色农业景观主题定位不明确,彼此之间单纯模仿。另一方面,我国多数彩色农业旅游仍然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与营销,其旅游目的地经营还停留在观花赏果、、唱歌等常规娱乐休闲活动,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这直接导致游客在目的地逗留时间短、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相应问题。(2)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主题特色不鲜明我国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旅游娱乐休闲产品的开发不足或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等,限制了农业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也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追求个性的心理需要。当前,虽然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景观效果、服务质量较以往有很大程度提高,但是这种企业化、标准化的经营服务模式理念往往由于缺乏文化支撑,很难给游客留下难忘的体验。此外,多数的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未能认清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开发、照搬套用,致使彩色农业旅游目的地在主题形象定位上无法有效区别于周边的花卉基地、农业观光园等农业旅游产品,这难以对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形成持久吸引力,究其根源在于对地方主体文化挖掘不够,地域感缺乏。(3)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延伸不足目前已形成的观光农业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10];这对彩色农业旅游发展而言更是如此。首先,由于彩色农业在我国仍属一个新事物,彩色农产品的规模发展与推广仍需时日,这就直接造成彩色农业旅游资源的产业规模较小。其次,由于彩色农业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所以在其基础上发展旅游未能形成带动农业与旅游要素互动发展的链条关系。最后,当前彩色农业旅游也呈现旅游功能的低端化、消费的低层次化倾向,这不但会直接减少投资者的收益水平,更重要的是容易使景区陷入一个低消费、低收益、低投入、低消费恶性循环的怪圈。(4)旅游季节性明显,设施设备闲置严重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季节的影响,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旅游淡旺季,彩色农业旅游也是如此。如成都龙泉驿区在每年3-4月份桃花盛开的时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6-8万人,其中部分景点更是存在超负荷接待局面,然而到花期结束后,景点游客又寥寥无几。对于彩色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言,淡旺季的差异给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生态等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由于彩色农业旅游也具有年经营时间短,且多数彩色农业旅游目的地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的规划,这直接导致旺季时车水马龙,部分景点存在超负荷接待局面,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压力大,且游客旅游体验质量降低,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淡季时门庭冷落,又造成了旅游设施的闲置和投资的不经济。

二、彩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及前景

1、彩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1)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创新贯穿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研究、主题构思、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彩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的创意开发是培育优质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基础。例如:对同一地域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与排列或引进彩色农作物及具有特色和观光效果较好的农作物塑造“彩色”景观效果,给游客以全新的观光感受。其次,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定位不仅在于以市场、以产品为导向,更要通过对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内容的创新,实现创造市场需求和引领市场消费。例如:日本北海道的富田农场园内种植花卉多达一百五十种,从每年4月花季开始,直至10月中旬,游人络绎不绝。通过对彩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多视角、多切入点的规划和开发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有利于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最后,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解决产品的鲜明性、创新性和独特性,还要增加游客对产品的感知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以形成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品牌。(2)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文化是打造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差异性的核心元素,也是保持彩色农业旅游产品持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第一,深入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涵,关键在于依托区域目的地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锻造自己的亮点,借助于物质手段进行充分展示,使游客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也能增广见闻;第二,因为彩色农产品集观赏性、食用性、保健性于一身,所以加强对旅游节庆、美食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耕作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提升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品质;第三,加强对彩色农业旅游场景的构建研究,它主要指以气候、天象为基础,以彩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为载体,突出环境特色和景观特色,以独特的彩色农业文化氛围营造为特点以及具体旅游项目为支撑,使彩色农业文化融入到旅游要素各个环节,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受到彩色农业文化的感染,自然的融入到彩色农业旅游的场景中来。总之,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中找准突破口,要本着质量上做“精”、文化上做“亮”的原则,这样才能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旅双链”的发展模式彩色农业是彩色农业旅游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旅游经济的发展将彩色农业资源转变为农业旅游产业资源,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彩色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第一,立足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等高效农业类别,生产高产优质适销对路的彩色农产品。例如:四川武胜县通过对开发橙色农业产业类型和功能的延伸,使武胜县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的橙色产业。第二,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瓜果等高效作物,调整区域种植结构,重点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畜牧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依托加强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据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旅游发展需要,按照景观化、规模化的要求,扩大第一产业的规模,丰富绿色食品以及养殖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彩色农业产品品牌;依托彩色农业的基础优势,开展观光体验;利用第二产业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条,并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总之,以彩色农业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彩色农业旅游发展为桥梁,以彩色农业旅游项目为契合点,构建彩色农业与旅游共享资源、市场,互为支持、促进,共同提升的格局。(4)以特色产业支撑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和谐发展产业支撑是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乡村区域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建设模式。一方面,特色产业在规模上做“大”,实现以“点”带“面”的提升突破,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有效的解决彩色农业旅游的季节性问题以及重游率的发展瓶颈难题。采用单一规模化种植,依托大景观效果产生市场效应。例如:番禺万亩葵园,占地面积66.7公顷,现已发展成集农业观光、科普休闲、娱乐、美食于一体农业旅游景区,其旅游收益也形成了门票、婚纱摄影、婚庆、餐饮、展会等多元收入。另一方面,在发展支撑产业时,要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于立足当地实际形成一个强势的产业支撑,其价值取向关键在于彩色农业本身;区别于以实现旅游直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完全针对获得最佳旅游效果的要求选择农林种植与养殖类型、品种和生产方式的旅游农业。

2、彩色农业旅游发展前景预测(1)彩色农业旅游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以新面孔、新模式出现的彩色农业旅游,开创了观光农业的新领域,实现了观光农业的差异化竞争,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创意的灵感、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设计是旅游产品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必须前提。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全过程都需要创意理念的融入,其创意包括彩色农业旅游的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与包装和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尤其在提炼彩色农业旅游卖点的时候,要有独特的产品销售主张与技巧。所以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将创意无限。(2)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都应围绕游客旅游体验参与为主,从总体上看游客参与旅游都期望获取愉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这就是求新、求知、求奇、求乐等体验需要的表现,如目前国外兴起的购回空间运动是对乡村度假最好的诠释。在世界已进入“文化引领经济”的时代,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也将体现在地方农业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特色上的竞争上。丰富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产品全面升级,发展参与性、体验型、休闲型、疗养型旅游产品。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无论是产品形式还是包装理念都应突出彩色生态和乡村文化的优势,提升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内涵。(3)彩色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将不断增加伴随现代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及游客的旅游经历体验日益丰富,旅游市场对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彩色农业旅游景观、彩色农业旅游活动内容将面临淘汰或升级。一方面,具有特色的彩色农业旅游资源需要通过设计、包装和开发才能成为高附加值的农业旅游产品,而与农业旅游密切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安全等各个方面,将会越来越多的运用高科技和现代高新技术来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例如:乡村节庆、乡村嘉年华等,都可能会不同程度的运用到现代的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和现代设备的支撑。另一方面,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的彩色农业往往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彩色农业旅游景观和彩色农业旅游产品,该类新型农业旅游模式更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彩色农业旅游产品不断升级和提高,富有文化内涵、高科技的旅游产品必将成为今后农业旅游市场的一大卖点。

农产品前景例10

(一)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率低且传递不畅近年来,虽然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全国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基本上完成了联网或者搭建了企业网站平台,但是经过调查却发现,重复建设、信息分散、信息滞后、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内容质量低下、信息查询及获取不便等问题依旧存在。这就会造成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批发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进而致使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只是被动接受市场自发性的调节。

(二)给予农民的信息服务力度不够目前,虽然涉农机构都搭建了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但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信息网络平台在乡、村一级出现了断层,加之农村的信息化团队尚未切实建立健全,还不能对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统计、综合分析和及时等工作,造成所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严重滞后且质量较低,不能切实有效地起到市场信息应有的指导和服务功能,造成广大农民获得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升高而实际效果却下降。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掌握信息较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难以很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筛选能力不足。因此,无论是所做的决策还是农产品的流通都有很大的盲从性,盲目跟风的现象还是时常发生。

(三)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足且农产品流通渠道有限原本应该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在现实中却难以切实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生产,统一组织程度低,而分散、细小的生产模式也限制了农产品的交易方式。另外,农民的观念素质、经营理念和经济实力也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所需“成熟市场主体”的要求,因此,农民_般很难与产品销售区域构建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另外,农民在准确获取市场信息、有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得到相应指导等方面也都存在一系列的难题,这导致了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信息阻断现象的产生。不成熟的市场主体以及有限的产品销售渠道很难承担和消化无限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就使农产品的销售陷进“因规模小而销售难,因销售难而无法增加规模”的恶性循环中。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分析

(一)电子广告模式电子广告模式是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初级模式,是一种为农产品企业进行网络宣传,强化其广告效应,为农产品实物交易提供服务而不进行实际交易的模式。该模式具有覆盖面广、广告时效性长、实现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但这种模式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行网站的建设和曰常管理、维护,因此,对参与者有很大的限制,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企业才能参与,并不适合我国农产品市场参与者的主体普通农户,另外,这种模式受到百度、谷歌等大量搜索引擎的挤压,自身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发展前景很不乐观。

(二)网络直销模式优点是能给买卖的双方都带来较好的收益。卖方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推销和广告投入的费用下降,在维护好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有效打通网上销售渠道,以较低的成本打开新的市场。买方的收益主要表现在可以获得详细的商品信息、实惠的价格、便捷的购物、多样的选择等方面。这种模式下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该模式一般为卖方驱动,对买方来讲,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购物过程中产品的可选择性等都是由卖方来控制,这就使得该模式下不能有效代表交易双方的利益;二是宏观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用户对网购的偏好情况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流通模式的发展。因此,综上而言,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投入成本较高,对于广大的普通农户来说,一般很难负担的起,另外这一模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后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势,而目前我国分散性大、规模较小的普通农户根本不具备这一条件,只能依靠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很好地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再者,仓储物流、网络支付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也是普通农户无法解决的。因此,这种模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不适合广大农户参与。

(三)网络信息平台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专业化媒介的身份为平台用户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和客户等方面的信息。优点是有效降低了农产品企业捜集相关信息的成本,且因参与用户众多,客观上分担、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种模式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得到了一些市场参与者认可和使用。这种模式只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提供信息服务,并不进行具体的农产品销售,实际的交易都是在线下开展的。但这种模式也有不足,它仅仅实现了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和畅通,而缺失了与之配套的物流和资金流,未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三流合一”,这使普通农户在使用该平台时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物流和资金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模式的便捷性,发展前景不好。

(四)电子交易市场模式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市场模式是指由农产品中介机构搭建电子交易市场平台,只负责平台的运营管理和曰常维护,并为农产品企业和农户提供各种电子交易或增值服务,而自身却不参与网上交易的模式。这种模式涉及到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交易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企业,同时也可以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市场模式中一个完整的交易流程包括:商流一物流一资金流一物流。该模式是整个价值链优化的内在要求,主要运用网络专业化的分工来得以实现。该模式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行业性,主要体现在作为行业供应系统聚集平台,价值链条上的各方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这不仅能有效拓宽流通渠道,对于价值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而言,也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供货方(或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另外,由于该模式既可是卖方驱动型,也可以是买方拉动型,因此,其服务客户类型的基本不受限制,相关农产品企业可充分利用该模式节省捜索和交易的成本,同时在平台上可接触更多的供应商和采购商;而农产品供应商也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得到更多的客户群,从而拓宽销售渠道。这种模式市场规模很大,发展前景广阔,但进入的门槛却很低,普通的参与者既不用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不需要过多的投入,操作流程和管理维护简洁易懂。综上而言,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推动中小农业企业和农户的积极参与。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充分发挥其积极导向作用将电子商务环境充分应用于农产品的流通过程,需要依托一定的信息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它也需要诸如信息网络、市场经济和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多种繁杂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要做到这些,仅依靠农户和企业的力量明显是不足的,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整体规划和引导全局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要制定并施行利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搭建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障碍、明确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策略和必要的政策支持、提供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环境。要想让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具有一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特色,只能在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大力推进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工作进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电子商务品牌发展和产品营销策略,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小规模、大群体”是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普遍特征,具体体现为参与主体的种类繁多、分散性强、层级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等。因此,应积极构建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的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的流通网络,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将原本比较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机连接起来。这些农业合作组织一般都比较了解农村市场和农户的需求,当前应以此为依托,逐渐将其转变为农村最大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利用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平台收集和推送各种农产品实时供求信息,并综合运用多种网络资源平台,形成一个由上而下并全面覆盖农村的完善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促进农产品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参与者实现广泛的信息交流,最终推动农产品交易流通模式的根本变革。

农产品前景例11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lI 2009)07-0056-04

一、引言

农业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和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早前也有研究,但多是理论或概念性介绍,我国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据新华社的消息,仅在2001年,法国农业旅游收入就达到140亿欧元,2005年增至700亿法郎,占法国旅游总收入的1/4;2003年,英国达102亿英镑;仅2004年夏季,意大利的农业旅游收入就达到12亿欧元;而2004年的奥地利,其农村旅游收入也占到了该国旅游总收入的25%。但拥有近1,800万固定人口、超过500万流动人口的上海市,2006年的农村旅游收入只有10亿元。因此,根据世界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拥有丰富农业旅游资源和顾客资源的上海。有着广阔的农业旅游市场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刚刚兴起的农业生产或旅游形式,上海的农业旅游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上海周边农业旅游的调查与研究,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上海及中国农业旅游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上海农业旅游优势

1 资源优势

首先,上海农业旅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上海西南郊区河湖密布,水域广阔。水乡文化资源丰富。颇具江南水乡风情风貌,适宜发展以“水”为旅游主题的系列农业旅游产品。二是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崇明岛大生态农业可开发成为上海农业旅游一大特色产品。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一批生态示范村是可贵的农业旅游资源。横沙岛拥有上海稀有的岛屿原生态乡村资源,是发展高品质岛屿自然生态乡村度假休闲的理想地。

其次,上海拥有丰富的都市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一是多种都市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和形态资源。二是现代农业科技资源。郊区有多家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农业科技实验与孵化基地,有12家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三是长江入海口独特渔业资源和水产捕养业,杭州湾海水虾类养殖区也是上海“十一五”水虾类养殖重点规划地域。四是有丰富的生态片林资源。

最后,上海拥有丰富的综合资源优势。上海郊区古镇古庙历史人文景观已有一定开发,沿海地区开发了崇明东滩、横沙海岛、奉贤海湾、南汇滨海、浦东华夏等五大滨海旅游区。未来上海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可考虑组合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区域综合开发。另外,上海市规划中的绿地及林带也为上海的农业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市场优势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旅游高度活跃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仅市区外环线以内就有近1,300万常住人口。常年生活在喧嚣中的市民更加向往远离尘嚣的乡村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地,向往距离近、时间短,别于城市周边的农业景象、乡村风景。因此,双休日、节假日郊游正在成为上海市民经常性短途旅游越来越多的选择并成为一种时尚。

3 区位优势

上海农业旅游业地处国际大都市郊区。除崇明三岛外,郊区交通网络建设日趋完善,郊区短途休闲旅游越来越方便,便捷的交通易于激发城市居民的旅游欲望。另外,随着上海8个新城建设和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新城镇人口的不断集聚和相关产业城的发展,郊区区县内的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也在日趋扩大。

4 政策优势

为了充分开发上海农业旅游资源。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郊县已经制定了多项政策。2005年11月,上海市旅委和农委等部门共同拟定了《上海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农业旅游发展重点首先为加快发展“农家乐”,争取到20lO年,上海郊区“农家乐”旅游村将达到50个,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农户2,000户,床位2万至3万张,年接待能力预计达到600万人次,“农家乐”旅馆还将成为20lO年上海世博会富有特色的“民间宾馆”。“十一五”期间,农业旅游将成为全市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头戏。国家旅游局更是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

三、上海农业旅游现状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农业旅游市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2008年,上海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稳步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958.5亿元,比2007年增长7.1%。上海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20.11%上升至20.87%(数据来源:《2008年-2010年上海旅游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另据课题组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本文把当前上海农业旅游资源分为三类,即观光农业型、度假村型和农家乐型。观光农业型: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同时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度假村型:以度假为主要服务形式,住在宾馆或别墅,吃在饭店,娱乐配套设施高档齐全,服务周到,以休闲娱乐为主,并辅以有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有些地方可以让游客选择是吃住在农家还是吃住在招待所。农家乐型:以农民家庭接待为单位,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根据课题组调查与统计,目前上海已经开始接待游客和在建的农业旅游景点约42家,年接待能力近800万。已经形成规模的景点分布情况(见表1)。

四、上海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上海农业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丰富城乡居民生活、拓展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的上海农业旅游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表现为景点过于分散。由于以往郊区农业旅游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因而造成郊区农业旅游总体发展目标模糊,区域间缺乏协调发展意识,造成农业旅游景点布局的自由化,缺少组团式、集群式的有序发展,这就为游客想在短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带来了不便,客观上降低了顾

客的旅游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顾客过于集中,根据调查,周末和节假日占到了全年游客的近90%,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又占到了其中的46%强,这就直接造成了旅游资源和设施的浪费,并间接降低了服务质量。这种顾客过度集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假期的客观愿意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科学,市场做的不好,没有把部分顾客进行分流。

2 缺乏底蕴和知名品牌

目前郊区部分农业旅游景点景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内容和形式相互模仿;另外,尽管现在上海的农业旅游景点已经不少,但缺乏名牌,行不成自身的特色文化,难以吸引国内外其他游客,比如广西桂林的阳朔,已经世界闻名。再者,各区县近年都较偏重于园艺场、生态林等景区景点建设,对开发利用农村原生态自然景观重视不够,旅游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

3 旅游产品四季不均

上海农业旅游存在季节性的冷热不均,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较为清冷。例如上海桃花节景点景区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桃花花期的短短20天内、以及秋天的桃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一些封闭式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桃园内的设施基本闲置。

4 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一些景区景点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须设施与服务配套跟不上,某些景点景区与旅游公交和相关旅行服务单位沟通不够。既不便游客,又使旅游直接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休闲产品处于低品质、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一些景点景区又因交通的不便,影响客流量。根据我们调查,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20%的游客是自家车前往,但其中有63.7%的游客认为如果有更方便的旅游专线和公交,他们并不会开私家车。

5 营销力度不够

相当多农业旅游景点在市民中知晓度较低,绝大多数景点景区以散客为主。调查显示。在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中,46.4%的游客是朋友介绍来的。28.3%的游客是通过媒体广告获知的,另有11.3%的游客是通过网上获取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在营销和宣传力度上,上海旅游从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做的还远远不够。

五、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加强统一规划

发展农业旅游,应坚持政府规划先行,着眼长远。政府应该作为积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把当地的农业旅游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法规,做好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景区设计、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等,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施科学管理

完善农业旅游的标准化管理。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统一各类“农家乐”或“渔家乐”等产品星级服务标准,规范各类农业旅游景点及其相关综合配套服务如交通、餐饮、卫生条件等软硬件标准。定期对“农家乐”或“渔家乐”等各类农业旅游景点服务进行星级评定,加强监督监管,提升服务质量。

3 塑造旅游形象,实施品牌战略

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地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总体形象的感知,是对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特色的高度概括,能够给游客以遐想,诱发出新的欲望。上海郊区各农业旅游景点和景区应根据各自的地方旅游资源、产品特色、农业旅游历史等多种因素,通过对农业旅游产品差异性分析与产品独特性分析,设计和培育不同的区域农业旅游地形象,增加景区景点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从而形成自身品牌,提升竞争能力。

4 加大营销力度,实施资源整合

农业旅游从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应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回头客,通过游客的口碑,扩大游客群。另外,还应该加强景点广告宣传,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方式,加强对郊区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聚焦两大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拓宽旅游客源市场㈣。农业旅游资源往往蕴涵着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等内容,我们应该以民俗文化为纽带,以人文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以自然资源充实人文资源的内涵,合理开发一起可以利用的农业旅游资源。即把当地的一些具有风俗人情的历史文化和以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度假等农业旅游区的开发结合在一起,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5 加强创新。提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

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也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法宝。就农业旅游而言,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主要存在的形式就是前文所说的三种形式,即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述三种形式已发展相对成熟,此类产品也已经失去新鲜感,其对顾客的吸引力也大大减弱。因此,借助创新手段,不断推出新产品,是旅游农业进一步发挥经济带动作用重要方式。这也就要求,从事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企业抛弃传统的家庭作坊观念。引进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理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并保证新产品能够不断出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