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5 17:03:04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1

熟悉蒙台梭利的人都知道,她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意大利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的她,开始致力于智障儿童教育的研究。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个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并以此作为实验基地,进行了5年的幼儿教育实验。从而以显赫成果跻身于欧洲新教育运动主将之列。

1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有哪些特征?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1.1 “儿童之家”是一真正的家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家”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家”,也就是说,应该有一些房间和花园,孩子们就是房子的主人。带有遮蔽处的花园是最理想的,因为孩子们可以在它底下玩耍或休息。也可以免受曝晒和雨淋之苦。”①

1.2 学校的房间是孩子们进行“脑力劳动”的时间

“儿童之家”为孩子们配备了各种房间,各种家具应有俱全。“儿童之家”所设计的各种桌椅都很轻便,便于搬动,孩子们可以选择他们觉得最舒适的坐姿。教室里有很多非常低的黑板,即使最小的孩子也能在上面写写画画。“儿童之家”,是不按年龄分班的,幼儿的学习不受规定时间的限制。总之,蒙台梭利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自由。

1.3 “儿童之家”的设施要有助于孩子们自己去做

“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教室里的桌椅允许儿童按自己的意愿搬动,矮柜子上的各种物品和教具供儿童随意取用,功课的安排也无固定时间,而是强调个人学习和活动。“儿童之家”还有为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作准备的练习,如穿衣、脱衣、解纽扣等。

“儿童之家”是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房间,是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家。并且,“儿童之家”中的设施没有限制,一切事情都是孩子们自己去做。训练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发育应该遵循自然,大体上分为三部分:运动神经培养,感官教育,语言训练。

2.1 运动神经培养

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神经的培养很复杂,给孩子指明方向,孩子的运动就会朝着正确目标发展,还对儿童进行肌肉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基本运动;照顾自己;家务处理;园艺劳动;手工劳作;体育、韵律活动。

基本运动指日常生活中的走路、站立、坐、操纵小物件等;而照顾自己就是教给孩子们如何穿衣、脱衣。孩子们不仅给自己穿衣,而且还会帮其他的小朋友穿衣,在过程中,寻找劳动的乐趣;老师在一旁观看孩子们独立去完成洗脸、擦鞋子、清洗家具、清理地毯等任务;老师还会带孩子对花园里的花草树木进行悉心照料,培养孩子们对园艺劳动的热爱;还给孩子们提供手工劳作的机会,通过“泥塑”训练,锻炼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孩子们的体能,“儿童之家”给孩子们提供了“踩线”练习,并且在进行“踩线”的过程中,为孩子提供音乐伴奏,以此来增强儿童的乐感。

总之,通过对孩子们进行运动神经的培养,增强了儿童的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理能力。

2.2 感官教育

2.2.1 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感觉能力缺陷,为发展认知活动奠定基础。在感觉形成阶段,幼儿的感觉得不到充分发展,就会影响其全面发展,等到成人后再进行感觉训练,效果甚微。对3至6岁的儿童尤为关键。

2.2.2 感官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创制了一套教学用具,供感官练习之用。

1)视觉训练

视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体大小,颜色,高低,长短的辨别能力。蒙台梭利为儿童提供了一套圆柱组教具。分三组,第一组高度相同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组高度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童将其分别放入相应的孔中。孩子们总是将圆柱放错位置,经过无数次尝试,最终都能顺利的给圆柱找到适合它的“家”,来培养孩子们的视觉。

2)触觉训练

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光滑与粗糙,温度冷热,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触觉能力,准备了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让孩子们亲自用手指去触摸木板,切实去感受他们粗滑度的差异。不同温度的水的金属碗,让儿童直接触摸碗的外面,提高他们对冷热度的辨别能力。

3)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主要使儿童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蒙氏准备了两套乐钟。第一套乐钟是按音律顺序排列好的,要求儿童根据第一套乐钟为第二套乐钟的音律排好顺序。这就需要儿童经过不断地敲击,仔细的倾听,耐心的练习,最终为它们找到正确的位置。还对儿童进行“静默训练”,可以初步培养起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并能唤起儿童心灵深处的音乐天赋。

4)其他感觉训练

蒙台梭利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味觉,色觉,嗅觉,重量觉。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尝试,最终孩子们都能顺利地掌握各种感官,从而促进儿童感官能力的发展。

2.2.3 感官教育的评价

通过感官训练,扩大了儿童对周围的认识,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忽略了各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而且其感官教育采取的方法缺乏新颖性。为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它的感官教育方法,取长补短,以促进当今幼儿感官教育的发展。

2.3 语言训练

训练孩子去听周围环境产生的声音并区分它们,以为孩子更清楚地聆听发音语言而做准备。老师跟孩子讲话时必须发音清晰。让孩子们唱歌,也是一个锻炼准确发音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孩子们懂了许多词语,大,小,厚、薄、长、短、深、浅、粗糙、光滑、重、轻、冷、热等,还有关于颜色和形状的名称。通过练习,这些名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各归其位,根深蒂固,从而促进着儿童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3 小结

本篇文章通过对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以及“儿童之家”教育方法的简单概述,蒙台梭利确实是一名伟大的女教育家,一生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大胆地把缺陷儿童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正常儿童身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我们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使之真正符合我们现当代儿童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肖咏捷,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蔡雯.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J].科学教育,2009(12).

[3]杨晓萍.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和感官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4]郭玲.蒙台梭利关于幼儿的感官教育理论及方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5]王雯.蒙台梭利和她的“儿童之家”[J].师范教育,1991(11).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2

1.改善功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很重要,是脑瘫康复的核心,而运动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将身体的活动方式教给患儿,使其掌握正常运动功能,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以及提高儿童日常生活能力,是脑瘫患儿促进身体机能和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0~6岁是治疗的最佳阶段,我们说这段时间康复叫入学前康复或者家庭康复,患儿的生活姿势一般都是在这个阶段获得,如,进食、睡觉、走路、坐姿等姿势。另外,有些训练,如放松肌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每日必须做的,需要长期坚持,通常要坚持到他们较大年龄,如果过早地认为孩子已经会走了,可以上学了,就不训练了,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迅速生长,导致二次损害,肌肉挛缩就会加重,关节就会出现畸形。脑瘫儿童入学后,家庭康复时间减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展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就非常有必要,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对象也应该是进入青春期前的脑瘫患儿。

2.增强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目标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减少肥胖,促进神经系统发育,预防疾病。如果脑瘫儿童学会了一项运动,如踢足球,那么踢足球很有可能将成为他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持久的体育运动爱好和能力不仅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对其身体机能的提升和特长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3.愉悦身心,养成良好心理品质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能克服某些不良行为,使儿童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运动还能培养脑瘫儿童的毅力。在一些韧带拉伸练习时脑瘫儿童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有时要克服很大的困难,这就是很好的意志锻炼。当脑瘫儿童在水池里玩水,在运动场上跑着、笑着去追逐滚着的皮球,在阳光下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他们会十分快乐。

二、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中尤为重要,如果热身不充分,不仅会影响训练效果,还很有可能使儿童受伤,严重时会使有癫痫史的儿童在刺激下引发癫痫,所以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的热身时间应持续在15分钟以上。热身活动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如先活动上肢再活动下肢,坐轮椅的学生可以按着这个顺序:胸前拍手―头上拍手―伸展运动―下肢抬腿―弯腰―蹲起―爬行。

2.大肌肉力量练习

脑瘫儿童的大肌肉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臂力的练习。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较多地使用蹲起练习,根据脑瘫儿童的自身情况,可以克服自身体重蹲起,负重蹲起;蹲起练习需要脑瘫儿童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抓扶手。有剪刀脚的儿童需要将两脚固定,两腿间可以夹一个小枕头将双膝分开。蹲起练习比较枯燥,几个儿童在一起可以利用比赛、跟音乐节奏做动作、轮流数数、背古诗儿歌等方式进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还可以采用拉小车游戏,在助行器上绑上沙袋或重物,让脑瘫儿童拉重物走或跑等形式。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例如,走的路线(曲线、绕物、直线快冲等);变化小车上的货物;连接起来助行器可以变成的火车等。臂力练习的器材可以利用哑铃、墙壁拉力、砂磨台。哑铃要为脑瘫儿童选择安全性高的,适合肌力的哑铃,老师双手拿哑铃面对脑瘫儿童,跟随音乐带领脑瘫儿童做各种动作。墙壁拉力器是一种固定于墙壁上的具有重力负荷的装置,通过拉动重锤,可以进行肌力训练,使用时要为脑瘫儿童选择适合的肌力的重力装置,采用面对装置向下拉、背对装置向前拉、侧对装置横向拉着等几种练习方法。砂磨台是供脑瘫儿童模仿木工砂磨作业、进行上肢功能训练的台子,供臂力肌肉较小的儿童使用。

3.灵敏性练习

脑瘫儿童的灵敏性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儿童改变身体方向的能力,要求动作快速,有控制的运动。为此我们选择适合脑瘫儿童的发展灵敏性的练习。主要包括在爬、走、跑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躲闪、突然起步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体操动作、前滚翻、前后侧交叉走;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用蛇形跑、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几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游戏可以是发展脑瘫儿童灵敏素质的游戏,可以选择一些应答游戏、追逐游戏和集体游戏等。这些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能引起脑瘫儿童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活动,既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对付复杂多变的活动场面,又能锻炼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反映过程,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4.韧带牵拉练习

脑瘫儿童的韧带牵拉练习一定要放到训练结束之前,因为此时全身的肌肉韧带温度较高、弹性较大,较容易拉伸。大部分脑瘫儿童主要需要拉伸的韧带有膝关节韧带、韧带,练习时不要用力得过快、过猛,防止拉伤或扭伤,此时要尽量保持儿童的体温,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帮助儿童完成,此时需要一对一练习。

5.放松练习

肌肉放松一般都在运动最后,可以采取抖动双臂和双腿的方法,揉搓肌肉也可以放松。很多脑瘫儿童肌张力大,放松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采用按摩的方法来降低脑瘫儿童的肌张力,以一对一的形式来完成。

三、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注意事项

特殊学校要做好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学校有效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以及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首先,学校需组织康复老师对脑瘫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脑瘫学生的运动康复目标、计划、课程、方法等;其次,学校需沟通、协调各方的分工与合作,在时间、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使得脑瘫学生运动康复工作有效系统的进行;再次,学校需组织、协调各方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学校还需开拓各种培训途径,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为脑瘫学生提供切实的运动康复,充分开发其潜能,补偿其缺陷,使其尽早适应社会生活。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实验小学37名学生.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从农村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学习兴趣的发展有以下特点:农村儿童的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日渐丰富,智能的发展,教师教学的影响,才逐渐表现出对某一学科更感兴趣,对某一学科不太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偏科。如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对学科有明显的选择态度。农村儿童最初感兴趣的是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活动,后来才逐渐对事物的规律性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

2.2农村儿童篮球兴趣的培养方法的选择.培养农村儿童学习兴趣,是促进他们学习知识,引导他们走上成才之路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兴趣不是天赋的,而是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细心观察,善于培养和支持。注意培养农村儿童的远大理想,让他们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为祖国而学好本领的远大志向。对农村儿童要经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间接兴趣。

2.2.1教育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对各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兴趣的广泛性。

2.2.2采取新颖多样、形象有趣、丰富多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手脑并用,学得积极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学业上的长进,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2.3利用农村儿童学习特点进行兴趣培养.通过调查看出,农村儿童参加篮球训练的动机明确,在篮球兴趣培养中,教师要根据农村儿童的目的性的不同进行教学,农村儿童的目的如果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这就需要在训练中,教练多释放篮球训练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如果农村儿童是因为某位明星喜欢篮球运动的,教练就需要在训练中多注入明星励志故事,如果农村儿童是因为很喜欢篮球运动才参加篮球训练的,这就需要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和保持这种喜爱程度,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进行语言上的鼓励,总之在农村儿童篮球兴趣培养上,教练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目的我们都要培养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农村儿童的篮球兴趣。与家长协调沟通共同完成适龄农村儿童篮球兴趣培养.在调查过程家长让农村儿童参加篮球的目的各有不同,农村儿童之所以能够参加到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家长的影响,家长的因素对于培养农村儿童篮球运动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来提高农村儿童的篮球兴趣,篮球教练根据家长的目的不同,给家长释放不同的信号,利用社会因素培养农村儿童篮球兴趣.篮球兴趣的培养受到甚多社会上的因素影响,如报纸、电视、网络、篮球明星、朋友之间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也是农村儿童来参加篮球训练的目的,社会因素包括许许多多的关系,它是个体在某个特定时期受到某一方面的影响。比如姚明在2002年进入NBA,以及NBA在近几年中国的迅速发展,使篮球立即成为热门运动之一,有很多农村儿童得到了鼓励和看到了希望。这就是社会因素影响的力量。区别对待分层教学培养农村儿童练习兴趣.在农村儿童篮球训练中,教练员在采取训练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训练的自身特点,每一个农村儿童都有自身特性。如在篮球训练中,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次的训练方法,有的农村儿童身体发育较为迅速,较早进入成长关键期,身材比较高大,力量素质比较突出,就要注意培养层次的提高,对于身体素质不好的农村儿童,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必须对症下药,保持其优势特点,对其不足之处要耐心辅导,循序渐进,增强信心。

3.结论与建议

结论,农村儿童在篮球学习过程中性别差异很大,性别不同学习篮球的出发点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对篮球兴趣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儿童在篮球学习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和出发点直接影响农村儿童篮球训练,抓住家长让孩子练习篮球的出发点,对培养孩子的篮球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村儿童篮球教学的时候,有一部分少儿是受到明星或其他媒体宣传来进行篮球训练的,所以农村儿童篮球教学受到社会因素影响,适当的宣传有利于农村儿童兴趣培养。

建议,教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儿童不同身体条件区别对待,鼓励农村儿童,帮助农村儿童建立信心。针对农村儿童自觉性差的特点,在农村儿童篮球学习初期,要将篮球教学的篮球技术动作穿插在游戏当中,这不仅提高农村儿童的积极性,还激发了篮球的学习兴趣。篮球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时间、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要根据农村儿童的自身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变。在篮球教学中帮助农村儿童树立篮球偶像,运用不同手段,促进农村儿童观看篮球比赛和相关新闻,让农村儿童在内心深处形成像偶像学习的思想。针对农村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区别对待,使每一个农村儿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农村儿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不会感到每一个训练阶段都是困难的。

参考文献:

[1]黄满松.寓趣于教――小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教导刊,2014,6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4

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推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再一次被业界“发现”和“强调”,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化的趋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作为儿童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文与社会方向)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多年来,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特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特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他们具有分析、鉴赏、创编和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的启迪与教育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笔者一直担任曲靖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文与社会方向)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课程,经过多年探索,结合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为儿童文学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乔伊斯的研究曾表明,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优点,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的长处。教师要在继续学习中,提升面向学习者差异的综合运用教学模式的能力”[2]。这对于儿童文学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儿童文学教学在不同的专业中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呢?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课程应该教些什么内容的问题。既然儿童文学已然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它有相应的学科依托。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科学严谨、规范具体的内容,它应该是一个“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3]。这就意味着,儿童文学课程要以儿童文学学科为依托,以该学科独特的对象、范畴、思维形式、理论观点与认识结果为构成内容。但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时,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不同设置。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现行小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要表现出对现行小学教育的引领作用,又要认识清楚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能否适应现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因此,这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曲靖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而较高的要求。“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中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紧密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以童话、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教学中不但讲授相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赏析能力,并把小学语文的各种文学体裁的教学融入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做深入思考,让他们体会到儿童文学课程内容体系还应吸收语文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并运用到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促进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融合。同时,通过选取典型的文学性教材进行重点解析,整合并加深学生所学的相关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儿童文学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能力,实现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衔接,培养与未来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教师。由此,笔者认为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可以从儿童文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儿童文学学习的延伸三个方面考虑。其中,儿童文学理论主要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史有所了解。为了使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完美整合,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内容中,重点进行“中外儿童文学精品作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各种儿童文学体裁的教学”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有所了解,而且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对儿童文学兴趣延伸部分,教学中应根据其他学科和地方特色等特点增加内容,如“课本剧的改编与表演”、“绘本的欣赏与创作”、“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5]。

(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看,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应当是以语文素养为基础,以语言、文学等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内容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需掌握一定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强化初步具备儿童文学鉴赏、儿童文学创编、儿童文学作品表演讲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儿童文学欣赏实践、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儿童文学作品表演实践、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等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以曲靖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笔者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以后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把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讲授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在本部分的讲授中文学体裁重点讲授儿歌、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戏剧和绘本,对于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等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较少的文学体裁可以删减,同时在讲授中结合大量幼儿文学作品分析,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指导学生学会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第二个部分为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实践及模拟教学训练,此部分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和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培养讲授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渐进过程。

二、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出,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综合地研究教学过程,用系统的观点、方法考察教学,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6]。根据儿童文学课程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方法应抓好“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上,始终注意教学中的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一方面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另一方面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7]。因此,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在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实践教学训练中,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渐进过程。

(一)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

西方发达国家在师资培养模式上都很重视大学和中小学沟通与联系,美国、英国都倡导“以中小学为基础的教师培养模式”等做法,要求大学与中小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未来教师的任务,以便在师资培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8]。由于儿童文学课程担负着培养未来师资的重任,根据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科特点,在对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上,可以采取将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和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曲靖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为例,笔者曾在进行童话、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等文学体裁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儿童文学中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及赏析的方法外,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还与相关实习基地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小学进行故事讲演活动,这种方式既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联系,又为学生以后走上教学岗位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在儿童文学创作教学中,笔者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训练:(1)句子接龙法。以小组为单位,由第一位学生说第一句话,后边的依次接句,但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反映能力。(2)词语串联法。由教师或学生随意挑选几个词语,如:蘑菇、小孩、妈妈、上学、小鸡……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把它们串编成儿童故事、童话、儿歌等,这种方法主要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3)故事续尾法。可先由学生或教师讲一个故事,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给故事续尾,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对于大多数的读者看来,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美满,最后小羊被凶狠的狼吃了,但细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并没有结局,只是说“狼扑向了小羊”。教学中可让学生思考,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系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欣赏、分析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能力,这些方式都是在儿童文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是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框架,又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由上可见,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以指导学生分析作品、让学生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各种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主。

(二)儿童文学课程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结合

由于儿童文学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因此,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要想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让学生亲自体验儿童文学作品的活动就必不可少。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整个幼儿阶段,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导。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实践训练就显得更加重要。以曲靖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儿童文学课程中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在儿童文学教学中除了讲授儿童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实践活动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有所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更主要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比如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根据儿童文学作品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和表达方式,重点对学生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技能训练。例如,“儿歌”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运用较多,根据幼儿动态审美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情境朗读和表演训练,可以采用说唱儿歌的形式,使其带动幼儿“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儿歌。“童话”的角色特点鲜明,应加强学生的情境讲述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讲演故事,带领幼儿走进童话故事的世界,让幼儿感受童话的快乐[9]。除了学会讲演故事外,对于一些线索单一、动作性强的童话作品,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改编成儿童戏剧。笔者曾把童话《雪孩子》改编成剧本并指导学生表演。学生初读童话时,并没有被雪孩子牺牲自己、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感动,可是正式演出时,很多观众深深被雪孩子吸引了,甚至为它流泪,原因何在?归根结底,是因理解隐含在直觉、感性之中,从感受、体验而达到思维,进入理性,这是高级的审美活动。由此可见,情境式教学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参与到作品中,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既能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模式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促进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就为以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儿童文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有必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能力,实施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65.

[2]熊华军.教学模式:运用中的综合性――读乔伊斯的《教学模式》有感[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

[3]《辞海》编辑部.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由水常雄.镜子的魔术[M].孙东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153.

[5][6]李芳.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13-15.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5

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技术相对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根据业余体校跨栏项目的最小年龄13岁的参赛要求,跨栏项目运动员的培养最理想的阶段,应从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就开始进行训练。而跨栏跑项目的特点和业余训练的性质决定了训练时间没有保障,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阶段容易出现很多技术错误。因此,如何在这种条件下使少年运动员尽快克服技术难度,达到应有的水平,完成各级比赛任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许多跨栏教练员需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跨栏跑的特点和笔者的亲身体验,谈一下针对少年儿童跨栏跑业余训练中的―些探索和思考。

一、明确训练的指导思想

要做到训练方法的科学合理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使训练中出现的矛盾得以分析和解决。其次,教练员要怀抱强烈的责任感,加强跨栏跑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方法的理解,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跨栏项目的业余训练中。再次,教练员在跨栏训练中应注重对少年运动员身体体能、运动技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由此可见,指导思想是辨证统一的,明确了训练的指导思想,更易于训练的开展,更易于达到充分挖掘少年儿童在跨栏跑运动方面的潜质的目的。

二、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一个科学的训练指导思想固然重要,激发学习热情也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可以提高训练中的积极性,使少年儿童对长期的艰苦训练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在身体训练的同时注意观察少年儿童的心理规律,当运动员对训练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大家观看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跨栏跑比赛节目,例如刘翔2004年奥运会110M栏决赛,同时结合跨栏跑训练的音像资料,讲解跨栏跑的技术要领。精彩激烈的比赛片段将为国争光的梦想植入少年儿童的心里,使少年儿童产生刻苦训练实现梦想的积极态度。另外,电影中运动员规范合理的动作示范,使少年运动员对跨栏跑的动作要领产生强烈的感性认知。通过这些方式,均可以促使少年儿童对跨栏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训练热情,这对于接下来的技术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跨栏跑运动训练方法

由于跨栏跑项目的特点,要求全身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技术复杂度高,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各个阶段(10~17岁)都会出现一些技术错误,如:起跨消极、起跨点过近、全脚掌着地、重心较低、直腿攻摆、蹬地不充分、跳栏、起跨腿后拖、没有积极提拉、下栏后停顿、上体过直、重心落在下栏点后面等。要想使少年儿童较快地掌握跨栏技术、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在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结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力量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一)力量素质训练

由于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

10~13岁的少年儿童的力量训练,应以发展各个身体部位的一般力量为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并增强肌肉内的协调性,特别是脚掌、踝关节小肌群等部位肌肉的协调发展。练习主要进行动力性练习,而因尚未发育完全的无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较差,尽量避免或减少进行静力练习,而以动力练习为主。

14~16岁的少年的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发展全身肌肉的力量为主要任务,达到增大肌肉横断面积的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负重训练。同时肌肉群的绝对力量如起跨时的蹬伸力量,对跨栏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需通过训练进行加强。

要发展这个年龄段儿童全身肌肉力量的有效方法,均应结合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并以速度和力量为重点训练方向。如采用立定跳、蛙跳、立定三级跳、多级跳、跳栏架及台阶等各种跳跃练习;抛实心球、铅球、举哑铃、拉皮条以及轻杠铃等轻器械练习;杠铃推、挺、抓、卧推及下蹲等较重的力量练习;以及各种综合练习器械。

(二)跨栏跑专项技术训练

少年儿童跨栏跑项目的专项技术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提高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的效率。

1.初始训练阶段。初始训练阶段是以发展速度、灵敏度和协调能力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为,短跑训练贯穿于全年训练计划中。要突出跨栏跑速度“高重心,快频率”的技术特点,可进行平跑速度训练。对于初步的动作定型的养成,可以采用走栏和慢跑上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在这一阶段,训练量的70~75%应为一般的身体训练,10~15%为专项的身体训练,10~20%为技术的训练量。同时,教练员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实际年龄与生物年龄,结合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训练水平,针对性的控制和调整训练量和负荷能力。

2.基本训练阶段。基本训练阶段是以发展跨栏跑技能为主的阶段,初步形成良好的跨栏跑节奏感。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运动技能,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三步上栏”的方式,步骤一般为先跨3~5栏,后跨6~8栏。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总数为30~40个栏架的三步上栏练习,以及一次短距离总数为10~15个栏架的跨栏跑练习。同时可穿插增加趣味性的跨栏跑练习例如5步过栏跑、7步过栏跑或者降低栏高和栏距的跨栏跑的方式提高少年儿童训练的情绪和兴奋度。

在这一阶段,一般身体训练量为30~35%,在总训练量中的比重要相应减少;专项身体训练量和技术训练量的比重逐渐加大,分别占总训练量的30~35%和30~40%教练员在进行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安排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生理特点。首先不宜在跨栏跑训练中安排过多的极限负荷的跑步训练;其次,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年的跨栏跑训练计划特别是负荷强度增加的幅度。过多的极限负荷跑量和不适宜的负荷强度使运动员易形成早期的神经损伤和速度障碍,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造成影响。

此外,这一阶段的跨栏跑训练是培养少年运动员节奏感和栏感的有利阶段。节奏感和栏感是运动员发挥技术和速度的基础,它是一种跨栏运动员对栏间跑和全程跑的空间感觉。

(三)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训练手段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避免好玩的少年儿童对单调的训练产生厌倦情绪。

2.在全面发展素质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比重应逐渐增加。

3.不仅要注重跨栏技术的训练,也要注意培养节奏感和栏感。

4.应突出速度性力量训练,尤其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型力量素质训练为主。

四、业余少年儿童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刘翔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竞赛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长期稳定的技术能力是保持运动水平的基础,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时期掌握正确的专项训练方法,打好跨栏跑技术基础,有利于延长将来的运动寿命和保持运动水平。掌握运动技术水平是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足够掌握好各种运动技术。我国许多运动项目重能力轻技术的倾向从少年业余训练阶段就开始存在,由于薄弱的技术基础、错误的技术定型和不够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了伤病的发生,很多运动员均走上了早熟早衰的道路。因此,少年业余时期就开始进行专项技术训练,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学习动作技术,打好早期专项化基础,是达到高水平的关键。

其次,跨栏跑项目的特点,需要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跨栏跑运动包括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以及跑跨结合技术和冲刺技术等多项技术环节,训练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只有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扎实的基础学习,掌握规范的动作要点,在成年后进入专业队伍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结论

我国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使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面临训练时间没有保障的问题,对于技术难度大且必须有足够稳定时间进行系统训练的跨栏跑运动项目,一个合理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制定和完善是值得广大教练员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训练指导思想,提出在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运动兴趣的前提下,要遵循少年儿童运动员生理心理和认知的规律,合理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最后对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跨栏跑运动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沈小坤.跨栏运动员的训练法[M].南京:江苏体育科技出版社,1982.

[4] 陈小蓉.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1996,(3).

[5] 于遐著.田径运动员心理品质分类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6,(5).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6

1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简介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简称“特奥运动”,是智障人士在正常人组织、引导下,力所能及地参加的体育运动,旨在使智障人士增强体能开发智能,提高社交活动能力,从而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康复,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和机会。五人制比赛在特奥会足球比赛中属于开展较好,比较受欢迎的项目。这给智障儿童的足球训练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支持。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意义

2.1 符合教育大纲制定的原则

我国特殊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是: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训练包括跑、跳、转身、变向等一系列的身体技巧训练,能够能够帮助儿童改善肢体缺陷,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经常参加比赛可以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同时,经常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能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为以后生活和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2 有利于儿童的智商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开始,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董静等提出,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的,参加体育活动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智障儿童开展合理的体育锻炼是提高智力水平综合疗法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3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制约特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原因,主要包括器材缺乏、没有合适的场地和缺乏老师的指导。足球训练对场地和器材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智障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也制约了足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开展。由于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概率高,学校对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这也成为阻碍五人制足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开展的原因。

调查表明,特殊学校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早操和课间操,其他的课外活动形式很少选择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的方式大都以游戏为主。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训练一般依托专业的训练队伍,然而在现行学校层面上开展的还仅是一种基础训练。所以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学校层面还有待开展。

4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现实为探索特奥五人制足球提供了条件

场地上,一些特殊学校场地受限制没有正规11人制的足球场地。特奥会五人制足球比赛要求的场地为最大为50米?5米,最小为40米?0米。小场地是为低能力运动员设计的。球门为4米?2米。特殊学校一块空地就能满足运动需求;比赛规则上,特奥会五人制足球比赛上下半场各15分钟,特殊儿童的体育课为40分钟一节课。一个课时就足够进行一场比赛,从而就提高了比赛的灵活性和简便性。以上可以看出智障儿童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灵活多样性。师资上,特殊学校教师一般为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普通教师,对智障儿童心理和生理状况了解不是很全面,这又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当儿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非足球专业教师的技能不足的缺点会凸显出来,所以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开展智障儿童的足球训练。

5 学校开展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具体措施

5.1 拆分式的教学方式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学校开展过程中要做适当的调整和针对性的训练,根据智障儿童特点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拆分式的教学模式:

(1)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中注意儿童运动能力缺陷的补偿,例如肢体行动不协调的儿童我们可以多进行平衡性和下肢力量的训练。不仅提高他们的技术,还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2)球感训练:球感训练是要让学生熟悉并接受足球这项运动,由于智障儿童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差,所以球感训练在整个训练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球感训练阶段可以让学生利用足球进行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可以拍、踢、扔等任何形式的动作,为了让学生培养对足球的兴趣。

(3)运球训练:在运球练习中,由于智障儿童大都身体不够协调,运动能力不强,在运球中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球的过程中尽量多的运动示范动作进行教学,在讲解中尽量多的运用手势而非语言。同时,运球练习中要注意多次重复,并且可以穿插两队运球比赛,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传球训练:传球体现了队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在传球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对墙传球练习,再过渡到人对人静止传球,然后再过渡到两人行进间的传球。传球训练阶段着重培养队员之间的默契和相互信任,可以穿插一些素质拓展训练例如最常见的信任背摔。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和信任度。

(5)射门训练:射门技术的训练可以按照静止射空门——行进间射空门——静止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行进间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行进间两人传球配合后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训练,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并且把运球和传球结合到一起,把所学的技术串联起来。

(6)头球训练:头球训练要求教师把技术动作讲解到位,并且时刻监督纠正学生在训练时的错误动作,多加练习。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安全。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7

DCD常有以下表现

粗大运动动作笨拙,复杂动作组织能力障碍或不成熟,完成技能性动作笨拙,难于长时间维持静态姿势。日常生活中,投掷物品时易出现身体失衡,跑步困难、易跌倒、持物不稳、姿势模仿困难、参与游戏困难、执行运动指令落后等。

精细运动精细动作慢,动作幅度大,效率低,手眼协调能力差,视觉空间运动功能的障碍,如立体视觉、认知作业的操作困难,搭积木、搭建筑模型、玩球、描画和认识地图能力也很差,等。计划和执行精细运动方面有困难,例如精细抓握、穿衣服、系钮扣、穿鞋带、写字等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有障碍。

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阅读障碍,可伴随智力减低。社会适应能力可能会受影响,知觉、思维异常;语言可能有损伤、迟缓,可有某种言语困难,如发音不清晰、咀嚼困难等。由于DCD儿童动作缓慢且协调性差,易被同学取笑,难以获得认可并发展友谊而出现孤独、退缩等。青少年期的DCD自我价值感较低,易出现焦虑。

共患疾病DCD往往和各种神经发育异常相并存,有研究表明,DCD易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欧洲ADHD临床指南也指出,DCD是ADHD共患病中发病率最高的。DCD常见共患疾病种类主要有阅读障碍、注意力障碍、社会适应困难和情感、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言语和语言障碍、交流困难等。

早期发现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的孩子

围生期的损伤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多认为本病与孕期和围生期的高危因素和脑损伤有关。宫内发育迟滞、轻度窒息、围生期轻度脑损伤、早产、小于胎龄儿、营养不良等情况的婴幼儿都可能会有运动技能障碍。应重视对高危儿运动功能的早期发展状况的定期随访评价。动作技能的获得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后者起着更大的作用,对不同的个体影响程度也有不同。

抚养与育儿方式不当,也可能导致动作整合和精细能力缺陷。对在发育早期缺乏全面的感觉刺激、缺少运动技能形成过程训练的婴幼儿也应给予定期检查。由于运动技能障碍儿童伴随的发育异常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对有运动技能障碍的儿童也需评价其他方面的功能。对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者,应长期随访。发挥父母或直接抚养者的日常观察作用,当发现异常时及时转介至保健人员评估检查。保健人员对父母等发现的怀疑有运动发育异常的婴幼儿进行初步发育评估,如有异常则转介至专科医师,由专科医师进行全面评定和做出诊断。

早期矫治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的患儿

早期矫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重视运动发育迟缓的早期A防或干预治疗,以免最终导致运动技能障碍。二是对运动技能发育障碍患儿进行干预。运动发育迟缓常常是运动技能障碍的早期表现。应重视该时期的运动能力培养。在指导家长进行运动技能训练时,要注意动作姿势质量和动作姿势转换过程的训练。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应避免过早训练与年龄不相适应的动作或跳过某个动作阶段,例如,没有经过爬行就直接进入站立和步行阶段。根据不同年龄和运动发育迟缓的特点制定训练内容,按发育顺序先后达到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行、单腿站立、单脚跳跃等目标,从而达到增强躯干和肢体力量、身体协调性、身体平衡、控制物体平衡能力的发展。

精细运动能力早期干预和训练,应根据不同年龄和运动发育迟缓的特点,制定训练内容,先后达到以下目标:训练婴儿双手协作能力,培养婴儿双手的不同分工合作能力;培养手指的握力和灵活性,以及手指控制物品的动作能力;培养婴儿发现物品特征;培养婴儿自身的平衡能力,发展自身的协调性,以及控制物品的平衡能力;训练掌握社会生活、交流法则。培养婴儿手指的灵活性,训练孩子通过双手的协调运动来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对特定性运动技能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8

一、研究背景

1.自闭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引起关注

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12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88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比2006年的统计数据高25%。我国在1982年由陶国泰首先报道4例自闭症,以后逐渐增多,但至今尚无全国性的自闭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据200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0-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自闭症儿童[1]。2002年江苏省关于儿童自闭症的调查报告为12.25/万[2]。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面对如此庞大的自闭症儿童群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会给众多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个别化教育思潮的兴起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启发

个别化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4]。”由此可见,尊重、适应、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是国际特殊教育界的共识。

3.自闭症儿童教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较晚,自闭症儿童康复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针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为残联办的康复中心、民办训练机构以及普通幼儿园开设的训练班,还有少数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学习。对于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缺乏专业的训练机构,能追踪到的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多数在培智学校随智障班就读。而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培智学校里大多没有开设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课程,没有提供适合自闭症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康复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5]是《萨拉曼卡宣言》中的重要声明。自闭症儿童接受适合的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发展点。

二、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学生为主,同时兼收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情绪障碍、沟通障碍、多重障碍儿童等的特殊学校。最近5年内,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明显增多,总数达40余名。学校按照儿童的生理年龄将自闭症儿童安置到相应的智障儿童班级中,每班为1~4名自闭症儿童。目前,学校对其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以保育为主,大多给予自闭症儿童一定的生活照顾,并没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育康复。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课程和教材,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大多参考借鉴培智学校低段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培智学校里探索一套适合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模式、途径、环境及运行方式是符合自闭症儿童的需要,也是培智学校自身发展和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目标的界定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以自闭症儿童为核心,根据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和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等理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自闭症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自闭症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促使其积极主动、自主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生活适应、主动交往等能力;促进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落后领域的发挥,对自闭症儿童的缺陷进行补偿与康复;最大可能地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与操作

1.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操作途径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开展是通过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补偿训练三种途径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所进行的班级授课;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编成小组,进行康复活动;个别补偿训练,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弱势领域进行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见图1)。

2.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程序

(1)组织学习,开展培训

由学校康复中心自闭症研究小组的专业教师对负责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教师及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制订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计划、拟订长、短期目标,如何处理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如何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生活自理训练和社交活动,以及教育自闭症儿童一般的原则和方法措施等。

(2)调查访谈,收集资料

学期开学一个月内,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家长访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采用学校自行设计的《学生入学资料表》对自闭症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情况(排行、主要照顾者、居住环境、父母关系等)、健康情形(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等)、之前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等向家长做详细的调查。

借鉴王梅、张俊芝编著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中的《家庭养育态度调查表》,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方式与方法、家庭训练中儿童的配合程度等信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自行设计教师访谈表,在教育康复前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情况,包括有无情绪行为问题,能否遵守规则,是否喜欢模仿同伴,能否运用多种情感表达方式(快乐、愤怒、害怕),说话时有无目光对视、能否回应别人的问话,有无主动语言,完成任务时有无自豪感,课间是否和同学一起游戏等。

(3)八个领域,全面评估

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2004)是学校引进的,由台北财团法人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编制。此评估工具适用于各种障碍的儿童,题目内容兼具发展性和功能性。评估手册以0-6岁儿童正常发展为设计基础,用观察、直接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估,了解残疾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共由913个项目组成,可对儿童的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沟通、认知、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及休闲娱乐八个领域的能力发展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时采用五级记分法:完全独立完成4分,75%独立完成3分,50%独立完成2分,25%独立完成1分,完全不会0分。评估由参与过一年以上专业训练且有较长时间与自闭症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相处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评估。评估结束后,教师将发展领域的测评结果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准确了解儿童在每个领域各技能群的发展差异性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见图2)。

(4)多方参与,共同研判

评估结束后,召开由评量师、康复训练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主管教育教学的行政人员及家长参加的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研判会。根据研究小组人员的共同讨论,分析儿童能力发展的优、弱势和各领域发展情况,初步拟订出一学期的教育康复目标。

(5)确立目标,制定方案

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和特殊需要,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自闭症儿童一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确立IEP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将每位儿童的IEP中的目标按类别进行汇总,选取合适的方法与措施,拟订教学方案、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教育康复活动的设计,为实施教学和康复训练做准备。

(6)选择内容,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康复和一对一的个别补偿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级一起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般由各学科教师执教,教学内容是借鉴智障儿童的课程进行选择的,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运动与保健、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以及简单劳动技能教育等。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儿童单独编组,针对其共同的发展需求所进行的康复活动,内容主要有可视音乐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个别训练是指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缺陷进行的一对一的补偿训练,需要单列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模仿、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社会情绪、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等。小组康复活动和个别训练课由专业的康复训练师负责实施(见图3)。

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发展目标对其中的训练内容进行选择。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康复训练师密切配合,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创设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情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在进行个别训练的同时,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体需要开展教学,做到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与个别训练的有机融合。学科教师要与康复训练师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做到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教学进度的同步和教学方法的一致。此外,教师每月一次反思,反思教学策略、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反思学生参与配合情况及影响因素,反思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等,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学生是否有进步。任课教师、康复训练师和班主任随时记录学生教育康复情况,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或更换训练方法。其中,集体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5%左右,小组康复的课时约占15%,个别训练的课时约占20%。

(7)个性课表,落实到位

自闭症儿童的个性需求决定了彼此教育康复内容的迥异,从而导致课表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一班一课表”为“一生一课表”。同一教学时间,有的自闭症儿童在参加集体教学,有的在参加个别训练,彼此是不同的。在制定课表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集体课表,又要考虑儿童的个别需求,还要兼顾到训练师、任课教师的课时安排情况。课表完成以后,安排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接手负责,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下面以晨晨同学为例,介绍自闭症儿童个性课表的具体设计过程。

鉴于晨晨领域的评估结果(感官知觉独立表现程度:53%,粗大动作独立表现程度:73%,精细动作:60%,沟通:20%,认知:13%,社会适应:34%,生活自理:33%,休闲娱乐:20%),发现其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方面发展较好,认知与沟通、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和休闲娱乐方面发展较弱。因此,晨晨需加强社会适应、生活自理、休闲娱乐、沟通与认知等方面的教育训练,可通过生活语文课、生活数学课、生活适应课、劳动技能课、实践活动课等实现。而晨晨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较好,可适当减少与此相对应的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的课时,而减下来的课时用来做个别训练。根据晨晨所在班级一(2)班的一周课程安排,结合晨晨的能力发展需要,制定晨晨的课程计划表和课程安排表(见表1、表2)。

(8)效果评价,调整计划

教育康复实施一学期后,再次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儿童进行学期末评量。通过对比前后评估的结果,发现儿童能力发展的增长点。访谈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经过教育康复后的进步情况和发展变化,总结教育康复的经验得失,调整个别化教育方案与计划,补充新的教育内容,为下阶段的教育康复活动奠定基础。

综合上面所述,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流程表示如下(见图4)。

3.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合作模式

建立包括医学专家、教育专家、班主任、学科教师、康复训练师以及家长多方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见图5)。

为打造学校一支专业化的自闭症教育康复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康复技能水平,学校聘请医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来校进行经常性的报告和讲座,并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自闭症的专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校内将组织康复教师开展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研讨会。通过聆听报告、公开研讨、观点争鸣,经验分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此带动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成长。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是否参与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活动中来。在研究过程中,邀请家长加入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让有条件陪读的家长随堂听课,学习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技巧;对于其他家长则发放“一日训练反馈本”,让他们了解自闭症儿童在校参加集体教学、康复训练的情况,并布置相应的家庭训练作业,要求家长督促指导儿童巩固练习;与此同时,制作、整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手册发给家长学习。通过学校的教育康复和家长开展的家庭训练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4.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环境创设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特点。布置环境时应减少视觉和听觉的干扰,用清晰的界限划定出多个功能区域。在教学环境中,应划分出学习区、休闲区、教具学具区、小组活动区、生活区、多媒体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个功能区域可用文字标出或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别。教学区桌椅摆放整齐,以便于自闭症儿童了解活动、学习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对他们的要求。

五、效果与思考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课程内容,包括集体教学的课程内容、小组康复活动内容、个别训练的项目领域和内容;实践了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训练的三种教育康复形式;总结出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实施的基本程序;尝试了专家、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模式;创设出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开展的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环境;撰写出若干篇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案例和论文;参加研究的自闭症儿童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儿童学习参与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在由课程的小部分参与转变为课程的全面参与;自闭症儿童个体弱势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证明了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研究具有实践意义,能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改变有正面影响。研究结束后的访谈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对教育康复过程与结果满意,认为儿童在接受教育康复后,其认知、运动、行为、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教育康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儿童自身发展水平、障碍程度、家长配合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个体间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明晰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现简述如下。

1.自闭症儿童学龄前训练与学龄期教育脱节

就目前在我校就学的自闭症儿童而言,在入学前多在医院或康复机构接受过1-3年的康复训练。他们在医疗、康复机构已做了哪些康复,康复的疗效如何,康复计划是什么,怎样与学校教育衔接起来,学校需继续哪些功能的康复训练,如何沿用以前康复评估工具,以前康复方法哪些效果比较好、哪些无效?这些问题都无从知晓,教师只能从家长的口述中获得零散不全的信息。由此,往往会出现重复性训练,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而前、后教师教法不同也会导致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重新适应。学龄前康复训练和学龄期教育相脱节,使自闭症儿童得不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康复,这个问题随着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的增多而日益凸显。

2.有效选择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

自闭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任何一个自闭症儿童身上往往都存在着多种障碍,单一的疗法往往不能全面帮助自闭症儿童,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自闭症儿童要实施综合治疗。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繁多,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育、关键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行为疗法、自然疗法、视觉教法、游戏治疗、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而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大,适合某位儿童的干预方法未必适用于其他自闭症儿童。在教育康复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主要的治疗技术和辅助的干预方法同时并用,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如何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个性特点,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技术,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实践。

3.开发、挖掘家长资源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能取得成效,离不开任课教师、班主任、康复训练师的勇于实践和倾情付出,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学校应继续鼓励并引导家长参与到自闭症教育康复工作中。家长参与到教育康复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情况,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开展康复训练,使学校的教育康复活动得以延续和保持,提高教育康复的效果。学校可购置专业书籍,发放给家长阅读,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安排教师与家庭结对,鼓励教师定期到自闭症儿童家里做义务的指导和咨询,协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对于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很有见地的“专家型”家长,学校可邀请他们到学校讲座,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好家长资源。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梅,张俊芝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7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学龄前儿童年龄之间正是运动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阶段,身体会在这一阶段大幅度的发育成长,儿童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运动活动中,科学有效的跳跃训练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龄前儿童跳跃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龄前儿童智力开发

幼儿最早是通过肢体上的直接接触去感受环境的,运动所带来的智力启蒙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并且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开发人类智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能力不仅可以反映出幼儿的智力水平,还能促进幼儿大脑皮层发育。跳跃是学龄前儿童较先开始学习的运动之一,学习跳跃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通过老师或家长的示范和指导练习跳跃,先用知觉能力感受动作要领,再经过大脑将信息知识重新组合并以自身的方式做出来,可以有效的锻炼了其模仿力和观察力。跳跃训练加快了孩子的神经纤维髓鞘化,运动中枢神经刺激脑部思维更灵活,推动了神经系统成熟。跳跃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可以增强对空间、高度、距离以及方位的知觉,因此学习跳跃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

2.有利于学龄前儿童个性塑造

幼儿在跳跃运动学习的过程里,必然会遇到动作姿势不正确,动作完成失败的情况,除了通过外界的力量对其进行鼓励之外,也需要孩子自身在一次次尝试中去培养坚定的意志力,直到最后成功时感受到内心的满足感。这是幼儿个性塑造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学龄前儿童是在集体中学习跳跃,难免会和其他的孩子产生接触,如何融入到集体中,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帮互助,也对幼儿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有益处。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可能在学习跳跃的过程中产生胆怯害怕、犹豫不决的行为时,积极的指导其继续练习可以让幼儿学会客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3.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

跳跃运动在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跳跃的整个过程中运动量适中,对人体的爆发力有很高的要求,在完成跳跃运动的过程里,幼儿的下肢关节需要弯曲,脚掌和脚踝关节同时发力,上身肢体也要同下肢配合,因此需要肢体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一系列的跳跃动作让儿童的骨骼变得强壮、肌肉变发达,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多次练习还能提升孩子的心肺功能。

二、学龄前儿童跳跃能力的训练手段

1.两岁至三岁儿童的跳跃训练方法

(1)原地向上跳跃练习

向上跳跃是幼儿最基本的跳跃方式,原地跳跃主要包含准备双腿微屈,蹬地跃起,缓冲落地这三个步骤,基本的动作要领为蹬地有力,落地要有缓冲,原地不要偏移太大的距离.

(2)短距离自由跳练习

在跳S运动中,除了原地纵向的跳跃还有水平位置移动的跳跃方式,可以在地面标注两根红色标线,距离 2cm,分别让每个孩子依次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自由的从线的一头连续跳跃到线的另一头。

(3)并足跳练习

两岁至三岁幼儿的跳跃训练方法中还可以采用并足跳练习的方式,并足跳跃在 5cm-10cm 间,每组10次,完成2-3组,虽然双腿在弯曲起跳的过程里,儿童可能动作并不十分标准,用腿的蹬伸来起跳,蹬伸的力量弱而且慢。但通过指导练习,儿童们双脚落地时基本能稳定身体少有摔倒现象。

2.四岁至五岁儿童的跳跃训练方法

(1)高向低处跳下训练

从高出往低处跳跃动作相比 2 至 3 岁的幼儿,其跳跃动作能达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可以挑战从高出向下跳跃。从高处跳下的训练对于 4 至 5 岁的儿童来讲是必要的跳跃训练方式,幼儿跳下的高度要保持在身高的 1/4 左右,并且要在落地处铺设软垫以防跌倒摔伤。4 岁和 5 岁左右的幼儿身体力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完成从 20cm-30cm 的高度跳下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少数身体缺乏锻炼,性格安静内向的幼儿在完成较高的高度的过程里会产生犹豫恐惧的心理,但经过教师的鼓励和辅助,基本可以单腿着地跃下,突破了自身的胆怯心理。

(2)立定跳远训练

立定跳远双腿弯曲配合摆臂动作,在向前跳跃前要用脚掌用力蹬地,在跳跃腾空的过程里变换姿势,通过双臂前摆的惯性力量跃出去,并且脚跟部分先着地,同时平稳身体保持平衡。全套的动作考验了幼儿足部爆发力和弹跳能力。因此实验不以距离长短为主要测试目标,而是关注幼儿身体四肢协调性和平衡力为主要的测试点来设计方案

(3)单脚跳训练

单脚跳训练需要幼儿是为了促进幼儿单脚跳活动中平衡性、稳定性、协调性,要求在有限的距离里幼儿不能更换脚,一直选择一条腿做连续单脚跳跃,并在半程的距离处树立标志。

3.五岁至六岁儿童的跳跃训练方法

(1)助跑跨跳训练

跨跳运动需要幼儿在助跑一段距离后,借助向上蹬的力量瞬间跃起,前腿弯曲跨越障碍物,落地后后腿斜跨越过,训练的是幼儿神经系统的反应力和灵敏性,瞬间起跳的爆发力量。

(2)提肘跳训练

提肘跳跃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上肢惯性力量带动下肢运动的协调性,和立定跳不同,提肘跳跃的前跳距离较短,强调连续性的跳跃,中间间歇时间反应出幼儿运动连贯性。

(3)倒跳训练

逆向跳跃的动作由于同正向动作的顺序完全相反,因此,对儿童的小脑平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增强了逆向思维能力,更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倒跳运动具有一定的难度,为防止儿童训练中摔倒,因此在地面铺上了软地毯以保安全。

参考文献:

[1]蒋云悟.浅谈如何促进大班幼儿跳跃能力的发展[J].学周刊,2012-12-05.

[2]余燕.系列游戏助跳跃[J].幼儿教育,2009-08-01.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10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游泳能匀称地发展肌肉,增强耐寒能力,锻炼内脏特别是心肺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等。还有独特的一点,游泳运动对少年儿童的AQ起到很好的锻炼目的。

除智商、情商外,近年来流行一个新概念:逆商,即AQ,也就是挫折商。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少年儿童期包括儿童期和少年期。儿童期是指从出生至十二三岁这一年龄阶段。六七岁至十二三岁,这一阶段称为小学儿童期。少年是指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这一年龄阶段,也称为“青春期”。少年儿童期在游泳教学与训练中对学生进行逆商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学生的“成人”乃至“成才”,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逆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1.游泳教学与训练在培养与锻炼逆商的特殊性

1.1游泳运动的环境――水中,特别能锻炼培养少年儿童的逆商。

游泳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地方,就是运动的环境不同。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是在陆地上的,而游泳运动则是在水环境中的。利用江河、湖泊、水库、海边等自然水域建筑的游泳场就是天然游泳场;也可以在人工修葺的游泳池中进行游泳。运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到了水环境中,需要克服恐惧、面对挫折,摆脱变换环境后的不适感,在教练的指导下,熟悉水环境、熟悉水性,感受水对人体的击打,了解水对人的浮力,他们会逐步克服困难,这一切都会锻炼青少年儿童的AQ。

1.2游泳呼吸方式的学习,锻炼培养少年儿童的逆商。

游泳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地方,就是呼吸方式的不同。游泳的呼吸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游泳吸气时,吸气肌要用力收缩以克服水的压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要主动放松外,呼气肌也要主动收缩以克服水的阻滞,加快换气速度。游泳时强烈的肌肉活动消耗了大量氧,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了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以增大肺通气量。

游泳运动可以有效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增加肺活量。游泳时的呼吸要与肢体的动作严格合拍、协调一致,呼吸节奏稳定。因此,游泳的呼吸是受到高神经中枢精确调节的呼吸,是一种有控制的随意呼吸。自身的游泳训练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少年儿童进行游泳运动时掌握正确有节奏呼吸的这一过程,都会锻炼培养他们的逆商。

1.3游泳运动姿态,锻炼培养少年儿童的逆商。

游泳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第三条,就是运动姿态的改变。多数的体育项目是人身体直立,有支撑,他们觉得就会有安全感。游泳运动不同。俯卧、仰卧在水中,没有了支撑。

游泳的姿势多模仿某些动物的动作。如蛙泳近似青蛙游水的动作,蝶泳的双臂移动有如蝴蝶展翅,海豚泳的腿部动作是模仿海豚的波状压水,自由泳中速度最快的爬泳像动物爬行。民间游泳中的狗爬式、寒鸭浮水等,更是以模仿动物在水中的动作而定名的。

人们学习游泳、进行游泳运动时,就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体会人体在水中的浮力,克服恐惧感,提高手、腿的动力,减少身体形态、运动时产生的阻力,才能在水中向前游进。这一切都会锻炼青少年儿童的AQ。

2.游泳教学过程中贯穿逆商的培养与锻炼

在少年儿童初期训练时,经常让他们看一些名将的视频,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人的经历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游泳名将、体育名人……那些在逆境中或者在遭受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并最后走向了成功。少年儿童在逆商的培养与锻炼过程中,需要名人的引领。

3.少年儿童游泳过程中逆商培养与锻炼的原则

3.1安全第一的原则。

游泳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水对于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有潜在的威胁。不管是在游泳教学时还是业余训练,对学生进行逆商的培养锻炼时,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没有安全,任何事都无从谈起。教师要科学安排教学或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的措施。

3.2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达到良好的培养与锻炼效果,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等特点,逐步提高锻炼的难易程度,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逐步增加,循序渐进。如果设置的内容难度太大,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倦感,甚至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对这项练习或这个项目的恐惧。

4.结语

游泳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就是运动环境、呼吸方式、运动姿态的不同。这些恰恰都需要少年儿童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中得以锻炼。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锻炼他们的逆商。

大量资料显示,在充满逆境的当今世界,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情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在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下,锻炼培养他(她)们的逆商。

参考文献: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例11

一、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干部职工素质教育。

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教育培训,把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根本任务。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利用每周二下午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政治理论。要求职工在学习期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创造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效果。在开展“转变干部作风,促进工作落实”和“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动、建设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中,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每位党员都撰写了不少于3万字的读书笔记和6—8篇心得体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后,专门组织职工进行了学习和讨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中心还加强员工业务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中心老师进行教育培训,以保证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妇女儿童服务。在业务学习方面,我们除按学习计划进行定期学习以外,还积极主张“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理念,组织朗文英语教师、幼儿园教师到北京参加业务知识培训,选派语言教师参加河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教师语言培训。活动中心幼儿园园长郭莉在今年9月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学院举办的“园长岗位培训班”,并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学院教育干部培训优秀学员”。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活动,使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2、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

严格工作纪律,规范文明用语和忌语,要求在接待妇女儿童时,都要笑脸相迎、笑脸相送、以诚相待、真诚服务,营造“环境优美、心情愉快、团结和谐、待人热情、紧张有序”的工作环境。在开展“转变干部作风、促进工作落实”活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中,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从全面夯实基础工作做起,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整改。

二、丰富形式,注重参与,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基地优势,注重儿童自主参与,开展了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起到了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1、深入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

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自1994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以来,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激发全市少年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广大少年儿童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在2007年5月26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活动中心精心组织了“奥得赛杯”安阳市“迎奥运、庆六一”儿童趣味轮滑比赛。来自全市10余所幼儿园代表队的300名小朋友参加了比赛。2007年暑期,活动中心开展了中华大地行—中国小士兵军事夏令营、走进青岛日照夏令营、“小百灵”歌唱夏令营等主题夏令营活动。通过长期深入开展“双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7年8月,在全国“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双有”)主题教育活动20周年总结表彰中,活动中心荣获优秀组织奖称号。

2、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安阳”系列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唤起全社会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真正从生活、学习、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关心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2007年“六一”,活动中心承办了由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文联主办的2007’安阳市庆“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安阳”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安利杯”“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活动、课本剧·情景剧·童话剧大赛、舞蹈大赛、第七届手抄报大赛、书法绘画大赛,吸引了全市10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7000余名少年儿童的积极参与。5月27日,活动中心还特意组织参加“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活动的50名留守儿童代表来到活动中心游园,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舞蹈排练厅、乒乓球馆、电脑教室和天文台,参加了顶气球、乒乓球比赛等游戏。中午50名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到肯德基用餐,开心的笑容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下午在活动中心儿童剧场,2007’安阳市庆“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安阳”颁奖联欢会在童声合唱《春天来到田野上》中拉开帷幕。市领导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育局领导,以及50名留守儿童代表和来自各学校、幼儿园的600名小朋友们共聚一堂,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

3、继续开展安阳市第十五届“小龙人”讲故事大赛暨关爱留守儿童故事征集评选活动。

为使留守儿童的故事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故事广为传播,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广泛关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承办了由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安阳日报》社组织的安阳市第十五届“小龙人”讲故事大赛暨关爱留守儿童故事征集评选活动。“小龙人”讲故事大赛自1993年开办以来,每一届都赋予了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内容,本届“小龙人”讲故事大赛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关注民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呼吁全社会一起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使我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全市的未成年人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本次活动自11月3日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拉开帷幕以来,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共有来自五县五区的3500余名同学和小朋友报名参加了比赛。经过评委们近两个月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共评出讲故事比赛一等奖17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71名、优秀奖356名;故事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6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4名,优秀奖25名。北关区区直幼儿园、钢二路小学、市二十一中、林州市青少年宫等13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本次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12月22日上午,安阳市第十五届“小龙人”讲故事大赛暨关爱留守儿童故事征集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活动中心儿童剧院隆重举行,参加颁奖典礼的领导们为获奖单位代表和获奖选手代表颁发了奖品和证书,并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小朋友们获奖故事展演。

三、拓宽渠道,注重实效,推动家庭道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

在今年9月第四个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期间,活动中心围绕“亲子携手、关爱互助、强健体魄、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1、开展公益家庭教育咨询。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指星教育咨询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前来活动中心参加活动和培训的孩子和家长开展了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公益活动,咨询服务382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份。活动期间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咨询师们就孩子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网瘾、早恋、新生入学适应困难等系列问题为家长朋友们进行了专业指导。通过咨询师的指导,家长们掌握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技巧,能够正确地去对待和处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2、举办《国学与家庭教育》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9月15日上午,活动中心聘请中华孔子学会会员、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张海燕老师,为活动中心幼儿园家长以及前来活动中心参加培训、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举办了“国学与家庭教育”讲座,赢得了家长广泛好评。10月28日,幼儿园园长郭莉为全园家长作了题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指导家庭教育,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3、举办“健康迎奥运”安阳市青少年乒乓球邀请赛。9月16日下午,在综合教学楼二楼体育活动室举办了“健康迎奥运”安阳市青少年乒乓球邀请赛,来自全市十几所学校和训练馆的100余名队员参加了这次比赛,活动中心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4、举办“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秋季亲子运动会。

9月21日,在活动中心综合教学楼广场举办“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秋季亲子运动会。“手推车”、“袋鼠跳”、“三人绑腿跑”、“三口之家赛跑”、“跳羊角球”、“青蛙荷叶跳”等比赛项目,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积极推动少儿素质教育和妇女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活动中心不断强化育人功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开发少年儿童发展潜能、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为原则,开设了古诗词朗诵、舞蹈、合唱、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书法、绘画、英语、语言、乒乓球、篮球等30余种培训项目,年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人才效益。乒乓球班学员杨天恺在“2007全国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被北大附小录取,同时也被北京方正乒乓球班俱乐部选拔为正式队员。在“七色光杯”2007河南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舞蹈公开赛中,活动中心选送的舞蹈《月亮弯弯》、《飞旋的恰恰恰》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在河南省体育舞蹈锦标赛中,活动中心拉丁舞培训班学员凭借精湛舞技、优美的舞姿,取得了个人舞19金、27银、18铜和团体舞1银、1铜的好成绩。同时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为加强两岸青少年的文化艺术交流,7月18日活动中心应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办公室、华夏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邀请,组织培训部学员赴港参加庆“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型青少年文艺盛典暨香港艺术交流活动,二胡齐奏《剑舞》、合唱《小小的我》充分展示了活动中心的艺术教育特色和成果,表达了师生们共同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喜悦心情。

为充分发挥好妇女培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广大妇女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立了安阳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指星咨询教育机构,采用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心理和行为教育科研成果,着力为社会培训优秀专业人才,该机构开设有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培训、国际婚姻分析师培训,同时还开展美丽课堂培训,内容包括形象咨询师、色彩咨询顾问、彩装师、美肤养颜师、纤体健康顾问、形体礼仪顾问。在做好各项培训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为下岗女工免费培训,帮助她们自信、自立、自强;提供心理咨询援助公益热线服务;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提供心理疗伤和咨询帮助;为单亲家庭的家长和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为特困家庭的孩子成长及婚姻困惑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指星咨询教育机构开设的形象咨询师、色彩咨询顾问、纤体健康顾问、心理咨询师、婚姻分析师等新锐热门专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和事业拓展空间,在提高广大妇女就业技能的同时,起到内外兼修、重塑心灵、我型我秀、美丽一生的效果。

五、完善设施,搞好服务,努力满足全市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