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自然灾害小知识

自然灾害小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21 14:39:19

自然灾害小知识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1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2

经过问卷调查研究,高中生对于自己周边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灾害类型了解不多。在教学活动中,高中生不但要知道我国现在灾害的情况,还要了解灾害生成的原理,有助于学生增加对自然灾害的理解。还要了解其他自然灾害发生之前的自然特征,知道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生存下来。而我国的高考对于自然灾害知识的考察也不多,致使高中地理教师对于自然灾害的知识没有太重视,最后导致学生缺乏对于灾害知识的了解。

2.高中生的自然灾害生存能力较弱。

经过笔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当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如何逃生。而学校展开的防灾减灾的教学,都出现了“走走形式”的情况,自然灾害的教育并没有深入学生的脑中。与我国的防灾教育不同的是,在日本每位同学都配备一个防灾包,内有很多的防灾减灾工具,当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它能给人们带来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拿来借鉴。

3.高中地理灾害教学课本配套不太。

地理学者把灾害教学的有关知识放在地理课本中是挺好的,可是在地理课本中灾害教育是放在高中地理选修中教学的,而那些学习理科的学生就得不到这些知识的教育。可是在日本的灾害教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普遍教育的。此外,地理课本中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但是实际的操作性不强。高中的每个学科都属于不同的教学体系,各个学科之间很少联系,可是灾害教学的致使又是一个跨越许多课程的致使,学科之间没有弥补,肯定会约束自然灾害教育教学的实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高中灾害的教学知识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来补充教材上的缺陷。

4.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方式单调。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学校的灾害教育教学一般会让教师来开讲,学生们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聊。而对于自然灾害的教育教学,也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教育教学手段,有一些新鲜感与新奇感,比如某个地方海啸之后,高中学校里可以开展班会的活动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了教师给学生灾害教育教学的教学手段,还能够有效落实学生的灾害知识的了解。

5.自然灾害的教育制度不太合理。

目前的灾害教育评价是依据学生的地理成绩来判定的,可是这只是体现了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了解情况,而缺乏对于学生防灾技能的考察。因此,应该马上构建一个科学的防灾教育制度,来确保灾害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育教学的建议

1.从灾害的危害程度与防范程度的角度而言,需要很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指导有关的防范灾害的措施,才可以把自然灾害的后果减小到最小。就高中学生来看,学校可以增强学生处理自然灾害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灾难出现的时候能够知道如何处理,对于学生在灾难中确保自己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2.提高学生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

指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教育与培育学生具有不错的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才可以提升人们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提高人们的自我素养,有助于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人类社会。

3.增加高中地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可以关注到现实生活,又能联系到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们知道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处,来增加防灾减灾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设计高中灾害地理的过程中,应该事先确定学生们学习的目标,一定要利用好宝贵的时间与资源,联系现实中的例子,增加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了解。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3

2、人们防灾减灾意识不强。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到位。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就有约2万名学生遇难。许多孩子在地震发生时,因为不会逃生和避险而丧失了生存机会。

痛定思痛,人们在深深地反思:我们对各种自然灾害到底了解多少?如何把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除了科学技术给予我们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即要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珍惜和关爱生命的教育。

二、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1、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地理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灾害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灾害知识,认清灾害发生的日益严重性,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培养其防灾减灾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意识。

2、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灾害的成因机制。通过地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机制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性,这些对学生如何防灾减灾极为重要。

3、地理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防灾减灾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防灾减灾教育提供了方便。高中地理教材涉及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地理教育在推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教育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从时代的需求看,还是从地理的学科特点、当前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由地理教育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都是切实可行、顺理成章的。

三、中学地理课程中灾害教育的实施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灾害教育的前提。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实施灾害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对灾害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并培养起学生富有责任感的防灾减灾行为。

2、整合教学内容,是实施自然灾害教育的关键。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天文灾害。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如教师可在讲授地壳运动内容时,向学生说明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地震多发地带。而在讲述地震方面的知识,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地震发生时,人站在地面先感到地下震动,然后才感到地面左右摇晃?”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纵波和横波的特点。遇到发生地震时。学生可根据大地震动的情况,立即判断出是否地震。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4

[作者简介]刘胜男(1974- ),女,河北廊坊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河北 廊坊 101601)汪行舟(1979- ),男,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学工处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教育。(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高校防灾减灾价值理念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340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7-02

应灾、防灾、减灾是当今每个国家或地区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1989年,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报告中曾特别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也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教育来防灾减灾已成人类的共识。

一、问题的缘起

灾难是指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等诸多特点。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大大小小的灾难,虽然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对某些灾难的成因和预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但潜在的威胁与现实威胁仍广泛存在,且互相交织。减灾的关键在于防灾,防灾的关键应依靠教育。

当前大学生灾害观念薄弱,对各种灾害整体认识肤浅。在一份关于地震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中,75.9%的学生选择知道一些,20.5%的学生选择不是很了解。另一份对北京5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的灾害基础知识得分最低,问卷中只有50%的大学生认为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其中36%的大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气候灾害是对我国造成最大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在对居住地灾害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大学生对所在地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很小,多数学生对当地灾害情况仅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在目前的高校灾害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主要方式是举办知识讲座、办宣传栏为多,重知识,少趣味,不仅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相距甚远,学生参加这类培训的意愿不足。对首都高校的调查显示,仅有10.8%的学生曾参加过学校的相关培训或者课程,56.9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学校的灾害教育工作不满意,47.3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对灾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训方面,大部分学校缺乏防灾演习,即便是已经开展的部分学校,也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当被问及是否接受过逃生训练和自己家里是否有防震准备时,69.9%的学生承认从来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65.1%的学生家里没有防震准备,15.6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准备什么。

防灾、减灾需要知识,知识的获得来自学校、社会或媒体的宣传,目前高校灾害预防知识宣传普及度不高。相关资料显示,学生获得的求生知识与技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其中43%来自电视与广播,25%来自报纸杂志,18%来自专题宣传影片,只有11%来自学校。当被问及在地震时是否能找到避难所时,57.8%的学生选择不能和不知道。

二、当代防灾减灾理念

防灾减灾,理念先行。当前我国的防灾减灾理念既有本土化的传统内容,也有对西方先进理念的接纳与吸收。

(一)人本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同样适用于防灾减灾。“人本”首先着眼于自身,关注个体的生命。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地之性,人为贵”;古人把天地人称为“三才”,认为“三才相通,灾害不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曾对本强调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与现在的“人本”思想有相通之处。由以人为本延伸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来自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与中国的传统人本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交锋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完整起来。一方面,西方的人本关注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使人认识到“人性”的丰富,认识到主体的本能、欲望、意志、情感等内在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对科学理性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刻地批判和反思,揭示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危机,从而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说传统的思想还停留在对“何以为生”的探讨上,那么现实的讨论则转变为“为何为生”,这一理念的转变启发人们再次思考与体会生命的深层意义,确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安全防范理念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意识对于人类建设实践和减灾实践的重要性。古人云:“灾异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诚素有其备,虽甚灾不足为忧也。”因此,要树立安全防范理念,建立“预防为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安全防范的文化氛围,进而达到公众化、社会化。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安全的内涵和主体要素也发生了改变。从小范围而言,安全隐患就在身边,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从大范围而言,军事安全、恐怖主义、民族分裂、社会不公正等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现实社会中的安全防范不再仅局限于个人的生存、生活安全与健康安全,国家安全、工程安全、网络安全等也先后被纳入进来。《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议纲要》规定:“21世纪我国安全事业应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大安全体系(安全减灾防灾体系),从生产安全扩展到生活、生存安全;加强安全减灾防灾基础性科学研究,包括安全基础理论、安全宏观决策智能化,实用安全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等研究,以及建立重大事故应急计划体系等。”这就将大安全观、“全面预防”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将防灾减灾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科学防灾理念

人与自然的较量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涉及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环境公害等诸多领域,因此科学的防灾减灾理念显得非常重要。科学的研究、科学的预防、科学的应对、科学的管理应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与运用,并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防灾减灾处处需要科学,汶川地震的调查资料告诉我们,凡是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的工程,抗震能力都明显高于未经抗震设计的工程;凡是接受灾害预防教育并经常进行避害演练的学校,抗灾害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任何灾害教育的学校。这充分说明,防灾减灾离不开科学,科学能让人的实践减少更多的盲目性,树立科学的减灾理念比灾难来临时盼望奇迹降临更有实际意义。

三、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途径

(一)优化灾害教育课程

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积极优化灾害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通识性专业课程或与灾害有关的选修课程,强化灾害知识的传授。灾害教育可以单独设课,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采用互相渗透的方针。例如,可以把灾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挖掘有效的精神资源,通过思想启迪唤醒大学生的灾难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理工科教学中,适当讲解一些灾难发生的原理、规律、危害,通过答疑解惑解决疑问,进而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授灾难来临时的逃生技巧和应急能力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危机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灾害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设置网络课程进行讲解或答疑、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游戏进行灾害仿真练习。此外,教材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需品,可以开发一些专业性、指向性较强的灾害教育教材,或编写一些与灾害相关的通俗性读物。

(二)普及并强化实际训练

灾害教育不等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学生掌握灾害知识只是灾害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将知识内化为行动,从而构筑一种理念,方能自觉防灾,所以开展深层次、有梯度、全方位的灾难实训非常有必要。实训的方式可分为多种,如防灾演习演练、情景模拟,观看电影电视、参与知识竞赛、观看实习基地、参加研讨会等。美国学校将“户外教学”广泛运用于灾害教育领域,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灾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学校还与消防部门合作,邀请消防人员亲临学校指导,组织师生共同参与防范灾害的演习。美国儿童从出生就被灌输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读幼儿园时就已开始训练他们的逃生技能,美国学校至少一个月举行一次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演习。日本的防灾减灾模拟演习丰富多样、次数频繁、参与面广,政府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开展全国性的防灾教育活动,活动规模宏大,参与人数达数百万,且日本首相及各有关内阁大臣均要带头出席。除了模拟演习外,仿真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联合国与英国一家游戏公司曾设计了一款阻止灾害的教育游戏,游戏中模拟龙卷风、地震、洪水、海啸和森林大火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状况,玩家们需要在一定的财政预算和时间限制下拯救尽可能多的居民。总之,借鉴西方模式,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宣传和训练的力度、频度、广度及深度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防灾减灾校园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理念的养成,作为社会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营造校园减灾环境,高校责无旁贷。校内可以设立内部综合性、常规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筹建多个应急小组、志愿团队或救护队。对这些应急小组或志愿团队不仅要及时加强设备、设施的供应,还应加强参与人员平时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纽带作用,通过他们指导、督促班级、党员、团员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同时,由于高校拥有大量开放空间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天然防灾避难场所,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能带动家庭,形成辐射社会的功效。为扩展宣传场域,烘托特色氛围,可以组建学校宣传队或社团组织,让他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台、电视台、学校报纸等媒体,播报防灾知识、避灾技能等。此外,宣传队或社团组织还应定期走出校园,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广泛开展灾害科普宣传,通过当众讲解、发放宣传画、表演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灾害基础知识、防灾技能传播开去。

[参考文献]

[1]郑,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2]李莉.河北联合大学学生地震灾害意识调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3]谌丽.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7(6).

[4]王红岗.关于首都高校灾害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 2011(6).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5

中学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建立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属于学习应用地理,共分三个章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防灾与减灾。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重在“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研读《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活动建议: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收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地理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分析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教育科学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恰好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将课题研究活动渗透于选修教学,能更有效的完成地理选修教学。

二、确立“中小学防灾减灾体系”课题研究活动的载体作用

我国设立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目的是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力,学校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深入调研当前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编制适合各校的防灾减灾教育读本;收集、整理防灾减灾教育的相关活动案例,并提炼出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体系。

自然而然,“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载体,共同承担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任务,对于深化生命教育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作为地理选修载体的四项子课题,分别是:“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长乐文岭中学);“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福州外国语学校);“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永泰三中);“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福清上苍中学),以实际课题研究活动案例,探讨以“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融课题研究活动的地理选修课有效教学

选修教学体现个性与特色,应该充分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咨询、查阅、走访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通过调查周边环境获得答案,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开拓思路,通过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深入探究。

课题研究活动恰好符合新课标“重实践活动”的宗旨,将选修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地理选修的有效教学依托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融入地理选修教学彰显实践性。

1.灵活运用案例,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选修课程在课标中明确要求“运用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结合实例比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结合刚刚过境的“鲇鱼”台风为案例,全校各班级都开设了一次以“防台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猜谜、知识竞猜、观看实况录像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防台教育,而且在中学地理课的相关章节中也注意渗透讲解传授台风的知识,并告诉学生防台减灾的基本措施。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点,以地震生还案例(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等),编写防震减灾校本教材,融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邀请有关专家把关,在全校进行以防震减灾为内容的校本教育。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通过2008年“凤凰”、2009年“莫拉克”到2010年“莫兰蒂”等强台风案例开展防台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并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明确指出:“有对自然灾害知识的了解作为基础,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难度小的防震减灾常识。”

2.依托研究性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选修教学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选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举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专题班会、避难训练、夏令营活动,通过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和调查、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或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组织“追风”活动。每天在学校广播电台对台风及防台风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印制发放宣传资料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台风及防台风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防台风知识宣讲;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天气进行跟踪记录,在台风来临之前,学生在家里对家长和邻居进行防台风知识说明,准备必要防台物资;在台风过境后,对减灾自救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重视开展防震减灾实践活动,使防震减灾教育不断延伸。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讲座、专题广播、班刊、校刊、播放录像、开展逃生演练与救援演练,组织学生上街下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号召学生制作宣传板报,配合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充分扩大防震减灾的社会影响力。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组织防震自救兴趣小组,成立专门地震救援志愿者活动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收集防震减灾、互助自救的相关知识。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有针对性的组织紧急避震、疏散演练,运用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及紧急应变能力。

3.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开放式学习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跨度广、深度大,教学活动不应仅局限课堂,要多采用开放性学习方式,合理开发校内外丰富资源,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引入“学生的自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台减灾教育体系。学校注意加强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检查工作,加强防汛防台知识宣传和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学校以问题质疑、专家详解、特别提示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防台风教育宣传材料,进行《防台防汛暑期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学校安全协议书》以及《告家长书》)、开家长会、建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防台风知识,让家长参与到防台风教育中,共同搞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6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35-02

98年长江洪灾、08年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一次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一段段痛苦的回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次次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不断上升。这些灾害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到:对付自然灾害,要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理应包括灾害教育,不包括灾害教育的教育无疑是教育灾难。“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的要求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借助教育这一手段,可以向广大民众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应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一次重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取决于灾害自身的破坏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受灾地域群体的承灾能力、抗灾强度和救灾力度。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学科,中学地理教学能够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向广大中学生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灾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学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

从中学地理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眼,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或者鼓励学生试探性提出具体防灾减灾策略,化害为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二、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学生是易受灾的人群,他们年龄较小,防灾避灾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而且,当灾害发生时,学生多在教室内上课,极易造成群体性的受灾。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当然,要做好灾害教育工作绝非易事,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中学生的灾害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像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地理知识学习交流平台,成立地理兴趣小组,通过黑板报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学生外出调查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7

一、学校灾害教育的阶段性特点

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是指灾害教育的普及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方面是指受教育者的生命全程都应该参与各种形式的灾害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反应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应的灾害教育也有阶段性与层次性的体现。

中学灾害教育为基础性的灾害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属性为广泛性、前瞻性和媒介性。减灾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中小学生。我国目前共有2.2亿在校中小学生,普及面相当广。中小学生习得的减灾知识和技能对自身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可以去影响其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作用。他们的减灾知识与技能程度如何,可直接关系到全局的减灾意识,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学生或小学生中普及灾害基础知识和防减灾技能是提高国民灾害素质的重要出路。

二、中学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害降临时的有效避灾不能仅靠“急中生智”与“随机应变”,系统规范的灾害教育必不可少。然而,我国目前的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害教育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

2. 灾害教育注重书本知识单向传授。学校的灾害教育内容分布零散、缺乏创新。在课堂上,涉及到灾害教育的内容,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很难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学校灾害教育的情况展开过针对性调查,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结果是38.1%的教师反馈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这一调查说明我国灾害教育的知识传授多于技能培养,忽视了灾害教育的实效性。

3. 灾害教育的课程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我国对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本身就很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灾害教育的开展。另外,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学灾害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与此相关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特别是能够胜任灾害教育教师的缺乏、课程近乎空白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中学灾害教育的推进策略

1. 建立学校灾害教育的长效机制。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灾害教育应该成为持之以恒的常识教育,不临时抱佛脚,也不能总搞马后炮。学校应制定灾害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以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建立正确的灾害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灾害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灾害教育要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印尼海啸灾害发生后几个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了一款游戏,游戏背景是一个虚拟岛,此地干旱导致重大灾害并有战争等人文灾害,这里的人民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他们需要安全,需要生存所需的一切用品。游戏教育孩子如何组织有效的求援来解决出现的问题降低损失。这是作为联合国组织首次的游戏,相比于充斥于大街小巷网吧中的各种无聊撕杀游戏来讲,这个游戏寓教于乐,在学生放松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与情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中小学现今的灾害教育,可谓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往往是在听安全讲座的同时,看课外书。如果从教育形式上想想办法改变过去的单向知识传递性的教育方式,就能吸引学生同时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与防减灾能力,可以更好地规避灾害风险。灾害教育有着明显的实践性性,如果只说不练,真正灾害到来知识是起不到实际作用的,所以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与灾害重现的方式,强化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学校应定期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及时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完善,使演练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资源的整合应该包括学科内资源的整合、学科间知识的融合。灾害种类的多样性与防减灾措施的实践性,决定了灾害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我们在学校中系统地进行灾害教育,不能忽视了灾害系统的综合性与应对灾害时所用方法的综合性。各学科在常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入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而不是一代而过或熟视无睹。比如:物理课中在讲授重力、势能、动能相关内容时,可以举一些地质灾害的例子,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讲到动量守恒、摩擦力等内容时,可以加入交通事故发生的原理的分析,既能强化知识又能联系实际的进行灾害教育。就学科具体内容讲,地理科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度最大,从天文知识到圈层的物质运动与能量的传递转化,都可以适时地加入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适合高中开设的教材,如果能结合地区实际灾害情况与学生、老师的实际,创设一门可供开设的校本课程,不失为一种进行高效灾害教育行为有效的方法。

4. 在灾害教育中要渗透灾害伦理教育。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人类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灾害发生时,人们在逃生避害的过程中,涉及优先逃生、合作自救以及困境中是舍己救人还是自我保全,不同人群之间的责任问题在当今灾害发生过程中已经突现了出来,我们不能回避与无视。这种教育应该在中学进行,因为这一个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灾害伦理比传统道德伦理有着更大的外延,其中人与自然的协调纳入到伦理的范畴中来研究便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从伦理学上看,伦理学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行为方式的问题、对待事件的善恶评价问题,涉及人性的问题、对待劳动态度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公正问题,涉及义利关系、群己关系问题,涉及道德情操和道德意志、道德感召等问题。灾害作为特定的时空场所,其中也涉及上述这些问题,而且是以一种更为集中和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是在一种紧急状况或者危机状态下处理责任关系,因此对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人们在做出道德行为抉择的时候承担巨大的风险。

中学的灾害教育,不能只强调知识、技术、方法,也要涉及到伦理层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大爱、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

5. 加强灾害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灾害教育素养。我国现在的灾害研究多是进行灾害形成机理、灾情监测预警、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但立足于教育的灾害研究还不普遍。中学没有灾害课程更不用说这方面的教育在高考中的份量有多少,所以高校在培养师资时根本没有这一学科。现在任教的各学课教师对于粗浅的灾害及防减灾知识如果还算有一些了解的话,那真正的灾害逃生技能与自救互救能力可以说是基本不具备,这种情况下进行科普性的安全教育尚可,进行实践性很强的有效灾害教育则显得不足。这就要求政府与高层教育部门设立相关的培训与培养,塑造能够胜任灾害教育的专业队伍。作为在校在职的一线老师,也要加强自修自为,增强灾害意识,提升灾害教育能力。

毋庸置疑,进行灾害教育,增强公众的意识提升防减灾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但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灾害教育,长远来看,对整个社会防减灾能力的提升有着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J].环境教育,2006(1):6—7.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8

   近年来,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分别为“减灾从社区做起”、“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城镇化减灾”,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损失日趋严重,但公民的灾害意识淡薄、防灾素养偏低。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相关单位都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公民防灾素养的高低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如日本在311地震之后国民冷静的应对与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世界为之赞叹,这无疑都归功于其平时的教育与防灾演练。以下重点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灾害?其带来了什么?

   灾害(Disaster)是一个极具破坏力的因子,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灾害是不能阻止的,但是其影响是可以减少的。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灾害教育,正如“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学校作为灾害教育的中心,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接班人,理应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端正防灾减灾态度,期望你们防灾素养提升之后能向家庭、社区传达,进而提高全民防灾素养,培育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安心社会。

   这个世界的主体是谁?如果世界上没有人,那么灾害只是自然现象。大多数同学认为城市、平原自然灾害少,地震等灾害与咱们毫无关系,没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或者灾害很遥远。事实上,现代社会风险不断增多,城市人为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较多,也得注意防范。

   灾害经历没有人愿意复制,也没有必要经历灾害之后才知道如何应对,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我们可以做什么?

   以下结合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进行讲解:

   1、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是不能预报的,地震预报、地震预警是2个不同的概念。预警与预报最大的不同是,预警是地震发生后,而预报则是地震发生前,当然预报也分长期、中期及短期预报。根据地震纵波与横波到达某地的时间差进行预警,这就可以让人们及时撤离、关键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自动启动保护装置,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正是由于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报,带来的损失较大,地震被称之为“群灾之首”。同时,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界的地方,防震减灾压力巨大。

   “地震发生时,是跑还是躲?”回答是:“伏而待机、先躲后跑”。“跑”恐怕是很多人的本能反应,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自己能跑出去吗?“可以说,如果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足,二楼以上的人很难跑出去。”“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先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保护头部。目前,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建筑工程大多都经过抗震设计,校安工程实施之后,教学楼等学校建筑也经历了加固。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北京的建筑物大都可抗烈度八级以上地震,注意这是烈度标准。地震过后,迅速逃离建筑物,因为余震的威胁往往会造成建筑物的`二次坍塌”。

   地震灾难发生时情况十分复杂、危险,同学们必须果断、灵活地选择逃生方式。对灾害逃生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灵活地掌握地震发生时到底该采用哪种方法逃生和自救。如:“现在大多数中小学生只知道要躲就躲在桌子底下。”其实,仅躲在桌子下面还不够,双手还要抓稳桌子腿,因为桌子很可能会随楼面颠簸而移开,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要保护头部。在家的话,首先应该打开逃生通道和关闭电源、燃气开关,注意预防火灾等次生灾害,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身处怎样的环境,采取怎样的逃生方式才安全。需要因地制宜、具体分析,临危不乱。”“知识本身并不重要,今天的结论很可能明天就会被推翻,重要的是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2、火灾:

   熟悉逃生通道,到了陌生住地一定要熟悉逃生通道,火灾发生时有序撤离,匍匐前行,避免呼入过多有毒烟雾而致命。如火势太大难以撤离的时候要注意隔火呼救,选择合适的躲避场所。

   3、气象洪涝灾害: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就带来了很大损失。同时要注意预防雷电灾害。

   三、反思:态度、知识、技能

   汶川地震XX周年,留下了什么?仅仅是悲情的回忆吗?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教育阶段师生防灾态度偏高、但防灾技能与知识偏低,同学们应积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从地理课上,从相关防灾场馆,从电视等媒体学习;同时应锻炼技能,如学会灭火器的使用等。

   灾害教育不仅仅是告诉你灾害来了怎么办?长远来看,同学们工作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工作,进行相关的思考。各个专业都可以与防灾减灾相关,如修建更牢固的房屋,你可以选择防震建筑设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应急管理;开展灾害教育等等。期待你们能做得更好!

  中小学防灾减灾的讲话稿范文

   大家好!

   今日,我来到绍兴科技馆,上了一堂生动的“防震减灾”教育课。在这堂课中,我收获多多。

   一走进科技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牌子映入我的眼帘。上头讲述着一个个小百科、小故事。有大陆漂移学说,有地球构成结构,有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的构成原因和遭地震侵蚀后与地震来临前的样貌的比较,并经过一个个的小实验、小游戏、小问答来增强我们“防震减灾”的意识。

   除了图文并茂的展板,还有许多要我们自我动手、实践的游戏。

   比如:你来制造地震。让我们先搭一座房子,然后推动下头的“平地”,让我们准确地明白地震。还有地震波的演示。更趣味的是在电脑上玩游戏。

   先是让你选择一个场地,比如:野外、学校、商店、家里……我就选学校吧!图中的小男孩由我控制着,走在一片荒凉的地方……

   除了这些,还有地震的讲解,足以吸引大家津津有味地看。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

   如今,我们国家真是注重对中小学生的自护自救教育。办了“防震减灾”展,让我们了解到了地震时,应当怎样避免伤害,怎样减少灾害。又了解到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怎样构成的,怎样扩散的。虽然灾难还未降临,但我们要防范于未然,多一份安全知识,少一份不必要的损失,让我们多学一些知识,少一些安全隐患。

   这一堂“防震减灾”教育课,让我受益匪浅!

   感激为我们办展览的叔叔阿姨!

  中小学防灾减灾的讲话稿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一年前发生在四川汶川的一场地震灾难成为了13亿中国人彻骨铭心的疼痛;一年后,国务院还规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主题日”。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对于增强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我们今天进行了一次防灾减灾疏散演练活动。

   安全重于泰山,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对一个单位而言,能使其毁于一旦的只有安全;对个人而言,生活的幸福来自安全,人生的快乐首当平安。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安全,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安居乐业。

   学校是人员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次严重的安全事件都会给学校带来灭顶之灾,学生的平安牵动着千家万户。安全是学校兴盛的前提和保障,安全责任要常抓不懈。今天,我们举行的这次防震安全逃生演练,是对学校安全措施的一次再落实,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的一次再强化,是对提高大家安全逃生技能的一次实地演练和培训,也表达了学校对学校安全工作持之以恒、紧抓不放的决心。

   对这次活动,我们用以下的几句话进行概括、点评:各班教师高度重视,组织有序;参演学生服从指挥,步调一致;动作要领规范到位,活动安全有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对于这样的演练活动,我们要经常化、常态化,要采取突然进行和有准备进行多种形式。全体师生务必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平安学校,建设和谐校园。

   谢谢大家!

中小学防灾减灾的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谭梦圆。今天,我代表1305班在国旗下发言。1305班是一个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集体,在班主任郑雪和王上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以“从优秀,到卓越”为班训,时时勤勉,分分必争。人格健全,自主发展是我们的追求。笃志向学,名列前茅是我们的习惯。,每次的大型活动都有我们积极的身影,每周的文明班级都有我们光荣的名字。我们定将不断向着更卓越的方向前进。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重视防灾减灾,共创平安人生》。

   你是否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场震颤了整个世界的汶川大地震。时隔七年,模糊的血肉、惊恐的眼神、昏暗的天地……也许都将渐渐从脑海中淡去。但是有一幢警钟却必须时时敲响、洪亮清晰、不能忘怀,那就是对防灾减灾的重视。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为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防灾减灾工作常常得不到充分重视。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母亲的儿子因为在河中玩耍不慎,失去了生命。此后每年夏天这位母亲都会到那条河边,劝导人们不要在河边玩耍,要注意安全。但人们大多不以为意,对她冷眼相待,直到她说出儿子在这条河中遇难的事实后,人们才略感歉意,而有所忌惮地离开。江河表面平静,其下地势十分复杂,也许岸边还是刚没过膝盖的水位,再多踏一步,突然就成了无底深渊,一个不小心没站稳,便会陷入深渊束手无策。多少鲜活的生命之花是这样在无情的流水中凋谢。

   这种不重视安全的例子还有很多“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道理人人都懂,却仍有不少人以身试险,不知有多少家庭因此多了两行眼泪……难道一定要看到鲜红的教训我们才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吗?当然不,生命如此可贵,我们都不希望身边的人,也更不希望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险之中。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9

[教材分析]《天有不测风云》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中的第二课。根据课程标准对本主题的阐述: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的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这一课教材共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孔”“天灾之中有人祸”“天灾无情人有情”。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安排了“大自然的另一幅面孔”的学习。[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视频资源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身边,它的危害不容忽视;意识到自然灾难的无情,初步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3.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之中。4.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资料、观看视频、图片等活动,意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通过电视、网络等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经济、生活、生命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尚不清楚。[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难点:自然灾害的种类。[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并能选取自然灾害中的一种,进行较为深入的资料搜集。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1.(播放视频、图片)欣赏美。师: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枫叶似火,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看着这些美景,你想说些什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感受自然的美丽。]2.感受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师: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和蔼可亲的。她常常会摆出另一副面孔,(课件播放部分自然灾害)有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洪水泛滥;有时会吞噬人类的财产以及生命;有时疾病流行……看着这些,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灾害很可怕的影像。]二、教学活动一:感受地震1.(播放地震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地震在顷刻间使得一幢幢矗立的高楼夷为平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停止了呼吸……)[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的不可抗拒性。]2.师:这个统计表记载了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自己读一读。 (出示统计表格)汶川大地震造成损失统计表■[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感受汶川大地震的危害深重,感受到了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破坏性和毁灭性。][“感受地震”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为核心,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以点带面” (“点”指地震,“面”指其余的自然灾害)的课程设计思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整体实现课程目标。]三、教学活动二:你知道吗?1.师:伴随着人类的仅仅是地震这种破坏性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吗?(出示: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记录的相关文字资料。)从这些红色的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份资料认识到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是不可抗拒的,必须正确面对它,了解它,才能正确应对。]2.师: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内,依次派生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火灾五大类。(课件出示自然灾害分类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脑海中初建自然灾害的分类概念。]3.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自然灾害调查统计表,分组交流。待会儿,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在全班就你们印象深的自然灾害选择两三个在全班作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的自主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这些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还培养了学生看新闻、搜集信息的学习习惯。]4.师点评。(洪水、干旱、地震、火灾,灾难无法抗拒,家园瞬间被毁,生命被无情地夺走。不论是哪种自然灾害都是让我们认识到其危害无穷。)[“你知道吗”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的学习方式认识到自然灾害的种类之多,危害之大,从而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自然过渡到教学活动三。]三、教学活动三:减灾“我能行”1.师: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自然灾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人类难以避免的。千百年来,世界各国一直在寻求防治自然灾害的方法,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设计意图:让学生齐读,认识到防灾减灾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2.师:看这份真实的报道:(指名读)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仅用时1分36秒。从11岁到15岁的学生,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桑枣中学的安全和叶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2005年开始,桑枣中学的叶校长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桑枣中学的学生是按照平时学校要求的和他们已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3.师:听了这份真实的报道,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从中获得的启示,认识到只有掌握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才能将灾害降低到最小化。认识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4.师:由此可见,面对天灾,掌握自救的知识和方法是何等重要啊!因此,了解一些地震自救方法是必需的,快速浏览一下课本内容。(学生读书上第48页的 “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变” 文字资料)如果现在地震,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做?(指名说)[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进行实地防震减灾演练,既强化了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救能力。][“减灾我能行”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看汶川地震中一份真实的报道,明白面对天灾掌握自救的知识和正确的自救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并能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防震减灾演练,让学生明确防灾减灾不是纸上谈兵,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四、教学总结:(课件出示)“正确面对,防灾减灾,从我做起”(齐读)[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自然地引出下节课探究的话题。](责编 张翼翔)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10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结合部,西倚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明显,南北跨越50个纬度。因而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如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霜冻、雪灾等。从地质结构来看,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汇地带,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灾害多发。20世纪以来全国共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近千次,几乎遍布所有省级行政区;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总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灾害类型。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

二、地理灾害教育不如人意、亟须改进

首先,目前地理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难教育完全被边缘化,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一些学校甚至把灾难教育看作是影响升学率的“包袱”,地理教师在上课时“蜻蜓点水”,少数学校开展灾难教育活动仅仅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其次,灾难教育技术落后,“重知轻练”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学科教学主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成,注重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应对灾害的技能训练,不能学以致用。再次,灾害教育的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关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灾害教育教师的缺乏、教师缺乏培训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我国的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灾害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灾难来临时,师生惊恐万分,乱作一团,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震,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主要是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

自然灾害小知识例11

一、中小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严峻的灾害形势需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研究表明,我国民众对灾害知识的了解层次较低,渠道较少,灾害应对知识欠缺。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每年有3亿人不同程度受灾,年均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年均倒塌房屋300多万间,从灾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可看出民众对突发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不甚了解。对于自然灾害,人类力量有限,如果提前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容易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于人为灾害,人人都有防范意识,灾害就可避免。

(二)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

我国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有限,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知识。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表明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许多学校很少向学生传授预防灾害的知识,学校只是配发了一些安全规则和读本指导学生学习,很少进行一些实际的演练和训练,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有一所学校全校2300多名学生仅用1分36秒就逃出了教室,安全逃离,无一伤亡,可见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可以影响到他的家庭和周围的人,发挥媒介宣传的作用

在国外,有的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很注重安全课,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孩子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学习和实地操作。每年都有遇到火灾、车祸等如何安全逃生的实地演习。在泰国的普吉岛,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运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到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灾难发生之前,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上述例子中的小女孩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和周围的人,使大家增强了防范意识,同时也使得海啸发生前兆的知识得到了宣传。

二、我国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我国对防灾减灾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已经慢慢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正规合理的体系,因此,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校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一些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防灾减灾教育不够重视,他们也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地避灾、自救和互救知识。加之有些地区很少发生灾害,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很淡薄,学校教育中也是很少提及。有人在教师中做过调查发现,有80%的教师对日常灾害的发生不知如何应急处理,防灾知识欠缺。

(二)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实际的防灾减灾经验

目前,有些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通过课堂指导的方法,但是目前最常用的是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读本和安全规则,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等,实地的演练非常少,在城市学校,教师还能够用一些安全演习、模拟情景训练等参与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方式,农村学校就很难做到,但是有些城市学校的这种演练却很少,在灾难面前,学生们还是觉得手足无措。

(三)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没成体系,防灾减灾专门人才缺乏

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不是在灾难来临时就能急中生智的,这还需要系统规范的教育来完成。据调查,中小学校开设防灾减灾教育课程的寥寥无几,目前每年一次的安全教育日,各地学校突击演练不能解决问题。安全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应急、事后的救援。对于灾害教育,一些常规的如交通安全等日常可以接触到,而且学生自身可以预防,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自然灾害日常不会出现,个人很难预防,对第二个层面即事中应急,我们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但应急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训练,它是一种技能。灾害应急教育应该日常化、规范化,比如火灾需要使用灭火器,学习一次,长时间不练习可能会忘记,因此要通过日常化的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研究院副教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方伟华在防灾减灾教育这方面表示,“现在的状况是,缺乏给中小学生上课的教师,也没有师资培训的实用教材。”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包括教师在内,我国防灾减灾这一块的人才资源需求总量在“十二五”末大约为275万人,缺口很大。

(四)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投入太少,影响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政府已经明文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防灾减灾经费,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即使有很少的一部分,有些学校由于领导缺乏重视很可能就挪作他用,有些学校的领导想搞一些防灾减灾教育的活动,但是学校经费费紧张也是暂时搁浅。一场完整的防灾减灾演练有时候会需要很多道具,为了使中小学生能亲身体会演练,掌握逃生技能,道具必须真实,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和演练的效果。

三、我国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途径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有利于加强教育系统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及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减灾能力建设。

(一)牢固树立全民防灾减灾教育观,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意义

要提高全社会如学校、家长、社会各部门对校园和学生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使人人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做到在灾害面前临危不惧。教育部门应与人民防空、消防、交警、地震、公安等部门共同携手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使防灾减灾教育深入人心。中小学校认真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应急避险教育与演练工作,提高学校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投入,确保资金投入方向

资金是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教育专项资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教育投入机制。相应地防灾减灾教育资金监督委员会也要成立,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多方拓宽筹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重视并支持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

(三)将防灾减灾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目前中小学校的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不足以实现灾害教育的目标,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网络与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200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防灾减灾的运动,其目的就是想借此促进各国将灾害教育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并改善学校安全,加强对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教育。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在中小学开设防灾减灾教育课程,规定学时、课时、教师、教案,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灾害自救和逃生能力。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学校所在的不同地区、结合各校的特点,安排防灾训练计划,使之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到每一位学生。

(四)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

在发达国家,提高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培养专业人才,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早已纳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澳大利亚政府专门设立灾害管理学院,培养专业人才,这些措施使得防灾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的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稀缺.我们应该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防灾减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可以在大学开设防灾减灾专业,才能系统地学习灾害理论和防灾减灾知识,培养出专业人才,为将来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储备人才,也为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师资。

(五)增加中小学生防灾教育的深度,提高防灾演习和训练的灵活性。